仅供存档

Tuesday, February 24, 2009

春秋航空

Posted: 25 Feb 2009 12:00 AM PST


回去看望病中的母亲,在老家呆了四天。

来回都是坐春秋航空,99乘2,应是迄今为止坐过的最低票价航班了。

这家航空公司颇有意思,包括它震耳欲聋的空中小贩,它斤斤计较的行李托运,它能把屁股吸进大半的内陷式座位,它老老实实抱怨被空管耽误的委屈,它无微不至的短信乌龙等等,都颇值得体验一把。

老实说,等到返程时,我都怀疑自己有点爱上这家航空公司了——盖因可爱的春秋空姐,强烈建议我去他们老板博客上留言。



[视频]超级通胀是怎么形成的?

Posted: 24 Feb 2009 12:42 PM PST

本视频通过卡通的形式,浅近地解释了货币和银行系统的运转,说明了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通胀之间的关系。原创humanaction001,翻译:陈青蓝

光盘版英语字典试用手记

Posted: 24 Feb 2009 11:36 AM PST

一个没必要回避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主流词典都出了光盘版,而这些光盘的文件可以在网上找到。我们可以利用中国网民得天独厚的条件对这些词典进行试用,但是也应当尊重字典出版商的劳动,如果确实喜欢,而且条件允许,还是要购买正版。

我一口气试用了以下电子词典。

1、牛津英语词典 OED (单光碟老版,2光碟V3版)
2、简明牛津 COED11
3、朗文当代 (LDOCE 4.2)
4、牛津高级(OALD7)
5、剑桥高级(CALD3)
6、韦氏第3版新国际英语足本词典 (W3 v2.5)

一、先说安装

安装最困难的是OED CD v3,难就难在安装完毕启动程序时,要验证data盘,也就是第二张盘。而此时,无论怎么折腾,第二张盘死活也不能通过认证。

有多种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发生,并不一定是非正版使然。请看这里的讨论,或许对你有帮助。

官方提供的解决方法是下载一个补丁文件:http://www.oup.co.uk/zip/ep/oedfix_full.zip,把主目录/bin/里的内容覆盖掉。当然这一种办法未必奏效。也有一种情况是不经意之间,就折腾好了。我在台式机上,就是这么折腾的,效果良好,但是到了笔记本上,怎么也不行了。

计算机这个玩意,根本还没资格叫做科学。因为它有很多随机的无法解释的特性,很多实验过程无法重复验证,所以只能算一门技术。这里聚集着跟我一样困惑的人们。

如果实在搞不定,那只好退而求其次,下载一个单CD的iso文件了。这个安装绝无问题,就是使用的时候,界面难看,另外在中文操作系统下,有乱字符。

朗文当代 (LDOCE 4.2)的安装稍微复杂一点,因为需要一并下载破解文件。但有一点和牛津高级(OALD7)是一样的,那就是与Quicktime冲突。安装之后无法播出声音,甚至显示出错信息。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可以用下面的办法轻松解决。以朗文为例。

打开Windows资源管理器
假设Longman安装在C盘
找到C:\Program Files\Longman\ldoce4v2\plugins,把plugins文件夹改个名字,比如叫:plugins1
找到你电脑上QuickTime的安装文件夹
把Quicktime文件夹下的\plugins文件夹,全部复制到Longman的文件夹下的\ldoce4v2
再次运行Longman程序
完全搞定

对待OALD7,也用同样的办法解决。

二、我们需要这么多辞典吗?

需要,我正在下载着《美国传统辞典》(AHD4)呢。

每一种辞典的用途都有所不同,有人喜欢剑桥高级的同义词功能,有人喜欢牛津的句法指南,也有人喜欢W3的照单全收,我既喜欢朗文的界面友好,整句朗读,又喜欢简明牛津的古典与现代的统一。

当然所有字典的功能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背一个单词对你更有益。使用它们,用它们来提高自己,用它们来干活挣钱,用它们来改造这个世界,才是慷慨的正道。

從遊行新聞媒體取向看宗教霸權

Posted: 24 Feb 2009 11:36 AM PST


215反對宗教霸權遊行當日,身處現場的我全程見到不少攝錄機,鎂光燈也多,但「大機」卻寥寥可數。出發之前,記者扑咪訪問搞手,咪牌有港台的、商台的、now的;遊行隊伍之間,僅見到一台是香港電台的,其餘都是校園電視台和網台。

這次遊行算成功嗎?絕對不成功!因為反對的聲音全都被消音了。

是主辦單位沒有通知媒體?我不相信辦遊行也會這麼粗疏,但即使如此,記者私下總會接觸網絡,沒可能沒有facebook帳戶,要說記者不知情,哪會三個台全部數百記者都不知情?

還是媒體繼續不敢觸動宗教團體神經的編輯取向作祟?

個別媒體將這次「反對宗教霸權」的遊行寫成「為同志團體而行」,「遊行至恩福堂」被寫成「一間教會」,顯然是避而不談的;報章如《明報》、《星島》,將215當天的遊行人數寫成「超過一百人」──如此描述不能說她們寫錯(反正是要要將人數『誇小』了,不如說成超過十個人吧!甚至說成超過一人,都沒有人能說你們是誤報),但現場明明有數百人(起碼有五百人,高峰期更逾千人),眼見耳聞群情是洶湧的,如果你們要報出來,為何連一禎照片都沒有?

猶其《明報》,真的辛苦您們的編輯了!

版位緊張好不容易才找到「政治版」有個天窗把這樁遊行給填落去,「超過一百」按字面解人數「不算多」,順理成章連照片都省去不用登,真難怪本人曾經向 貴報應徵從來沒有面試機會,您們的編輯真的很專業,所謂取材新聞的手腕,就是只萃取最精鍊的給讀者看,你們看!這就是《明報》處理新聞的專業態度,本人著實是望塵莫及。

「超過一百人」的遊行連一禎照片都沒有登出來,真的很肉酸!寧可你們像《星島》在報紙隻字不提還好,雖然我們知道你們的評論員都是清一式立場的,明光社或同類關注道德的團體要登聯署廣告,都總是登在你們的報紙,不過我們也不禁要問句,你們是睇錢份上,還是以為自己的報紙是最道德的,所以你們就出了這種報道了?

我們要聲討的,還有袁志偉、趙應春和梁家榮。

大事大非當前,何解不見無記者對跑來「事事關心」,也見不到有線記者「走到最前線」,還有亞視堅稱自己「仍有」的新聞編採自由呢?

大概我們已經不能再奢望些甚麼,猶記得爆出《同志‧戀人》風波期間,有線新聞台的《教育新增點》節目突然抽起同志的訪問,不過其實可以理解,有線、亞視一直也得到宗教媒體包攬節目時段,袋了不少錢,我們可以期望她們今天會跑來取材甚麼?只是沒想到無會一樣的沒氣概,新聞沒報都算了,就連翌日的《香港早晨》報章摘要環節,也要避播《蘋果》的頭條(《蘋果》是全港唯一以這次遊行作為頭條新聞的報章;其實 無自我審查其實早有先例,07年一集《全民開講》錄映完後也播放無期)。

對個別人士來說,這次遊行當然是當沒發生便好(情況有點像「三鹿奶粉」在國內媒體「隱屏」),但新聞自由你我從來都覺得珍貴,本地電視台與個別報章對這起遊行事件的「冷處理」手法,我們怎可能不感到心寒?

文︰DAI ADORU

Mixed Messages

Posted: 24 Feb 2009 11:15 AM PST

Chinese policymakers must be bemused, or at least confused. The current message from Washington:
US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has pleaded with China to continue buying US Treasury bonds amid mounting fears that Washington may struggle to finance bank bail-outs and ballooning deficits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It's a safe investment.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well-deserved financial reputation," she told Chinese television stations at the end of her diplomatic tour of Asia.
The message one month ago:
President Barack Obama believes China is "manipulating" its currency, his choice to head the U.S. Treasury said on Thursday....Washington will "aggressively" use all its diplomatic tools to press Beijing to move faster on currency reform, 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 President Timothy Geithner said ...U.S. Treasury bond prices fell on worries China could respond to Mr. Geithner's frank comments by dumping U.S. Treasury bonds.
The inconsistency in the policy here becomes fully apparent only when one understands how China "manipulates" its currency: It keeps the value of the yuan lower than it otherwise might be by supplying yuan and demanding dollars in foreign-exchange markets. Those dollars are then invested in U.S. Treasuries.

In other words, Secretary Clinton is now asking the Chinese to do precisely what Secretary Geithner asked them not to do.

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今天你干了吗?

Posted: 24 Feb 2009 07:00 PM PST

网易:云南晋宁县政府网站遭黑客恶意修改破坏

24日,"躲猫猫"事件事发地云南晋宁县政府网站遭黑客修改,网站首页充斥着几十行"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武林三大绝学!"的字样。截至23时50分,昆明市公安局信息安全监察大队已经将该网站的服务器断开。

部分网友表态——

网易广东珠海网友:
不是我干的。

网易湖北武汉网友:
就是你干的,我知道。

网易广东广州网友:
这个可以干……

网易上海徐汇网友:
这个真没干…… 
 

网易重庆网友:
大家干才是真的干!
明天呀接着干!

网易江苏苏州网友:
这个不差干!

网易广东广州番禺网友:
不干白不干,干了不白干。

网易广东深圳网友:
那就使劲干!

全文: http://news.163.com/09/0225/00/52V7EJBD0001124J.html

国宝的意义是在发扬文化

Posted: 24 Feb 2009 10:21 AM PST

作者:newlight | 评论(0) | 标签:圆明园十二生肖青铜头像, 巴黎, 佳士得

伊夫·圣罗兰的艺术收藏品从星期一到星期三在巴黎由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由于藏品丰富,以及藏品与伊夫·圣罗兰的关系,得到极大关注,佳士得把拍卖地点选在巴黎市中心的"大皇宫"(The Grand Palais),有一千多个座位。在拍卖前的藏品展览据说盛况空前。当藏品在伦敦展出时,我曾去看过一次,但圆明园青铜兽头并没有运到伦敦展出。http://taohuawu.net/2009/02/01/yves-saint-laurent-collection/

以下这篇文章写在星期天。据报道说巴黎法院星期一已经否决了中国律师团提出的禁止令申请。两件圆明园青铜兽头将在星期三晚拍卖。

国宝的意义是在发扬文化

《经济观察网》稿件

今天开始,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将在巴黎拍卖已故法国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的艺术收藏品,这批收藏共731件,预计可售得3亿欧元。当然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拍卖引起关注,是因为其中的两件艺术品,青铜鼠头和青铜兔头,是来自圆明园。

据BBC报道,巴黎的一个法院将在今天的拍卖前,审核中国律师要求停止拍卖这两件艺术品的申请。据律师刘洋说,他们希望法院能颁发禁制令,阻止拍卖。但是根据过去几周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这两件艺术品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的。从中国的角度看,它们是被侵略者抢走的文物,应该归还中国。然而国际上现有的有关被盗文物的公约,并没有回溯到150年前的权力。我们无从知道两件兽头是如何到了伊夫·圣罗兰手上,但据佳士得说符合法国现有的法律。中国律师向法院提出的禁制令申请,宣传意义大于实际可能性。

中国政府已经表示不会买回这两尊青铜兽头,那么这次会不会象过去那样,有爱国商人出钱买下再捐赠回国,就不得而知了。在佳士得的网站上,没有这两件艺术品的底价,外界的猜测是800-1000万欧元。但是经济危机是否会影响买家信心,最后的成交价会是多少,难以估计。

其实追讨"遗失"、"被掠夺"的文物,希望"留住"国宝的心情,世界各地到处都有。希腊政府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要回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雅典巴特农神庙(Parthenon)上的大理石像,现在已从最初的直接要回,改为向大英博物馆租借。大英博物馆则强调自己为这些文物提供了更好的展览空间和研究条件。作为对应,希腊政府就在巴特农神庙附近修建了崭新的博物馆,显示可以提供更好的条件展示这些文物,加强了与大英博物馆讨价还价的砝码。

最近苏格兰国家美术馆与英国国家美术馆联手,向社会各界筹集了50万英镑,买下了提香名画《戴安娜与阿特泰恩》(Diana and Actaeon),保证这幅名画能留在苏格兰。用苏格兰国家美术馆馆长的话说,这幅画是苏格兰的《蒙娜丽莎》,失去它,将会是苏格兰艺术传统的损失。

我们可以从巴特农神庙大理石像和提香名画的故事上学到点东西。最为文化的继承者,我们的责任更多是在研究和发扬。寻回国宝的目的,不是为了收藏,而是更好地展示国宝,让更多国人可以亲眼欣赏、为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提供更多的方便。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就更有责任让这些国宝不仅是过去辉煌的见证,而成为今天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份。

这个星期在巴黎的拍卖会上,如果有人愿意买下这两件青铜兽头,让它们返回故里,当然是件值得欣慰的事。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把"雪耻"的意义看得太重。中国律师和当地华人所做的事情,其实已经达到宣传的效果,让法国人知道这些文物来到法国的过程很不光彩。来日方长,追讨文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把祖辈遗留下来的艺术文化得意继承和光大。

原文链接: http://taohuawu.net/2009/02/24/ysl-yuanmingyuan-bronze-heads/

http://www.eeo.com.cn/observer/shelun/2009/02/23/130185.shtml

newlight的最新更新:
  • 奥斯卡奖 英国电影的胜利 / 2009-02-23 21:38 / 评论数(0)
  • The Reader (2008) / 2009-02-22 09:15 / 评论数(3)
  • 奥斯卡奖 预测的游戏 / 2009-02-21 07:08 / 评论数(1)
  • 金融风暴 秋后算帐 / 2009-02-18 09:33 / 评论数(2)
  • 《电影笔记》易手 / 2009-02-16 00:52 / 评论数(1)
  • 南同盟主席龍緯汶被拒進入澳門

    Posted: 24 Feb 2009 10:20 AM PST

    南同盟主席龍緯汶被拒進入澳門

    http://hk.myblog.yahoo.com/lwmlung/article?mid=1261

    澳門出入境事務廳於2009年2月24日晚上,根據參考編號:16H00-23H59 24/02/2009的外港碼頭工作報告,發出了編號:1319/09/P.E.的拒絕入境通知書,拒絕南方民主同盟主席龍緯汶進入澳門。

    龍緯汶於當晚9時30分到達澳門碼頭,過關時被帶到調查室,然後於被安排乘搭晚上10時15分的渡輪回港。拒絕入境通知書中表明,因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內部保安綱要法,所以拒絕龍緯汶入境。

    龍緯汶表示,他原來打算出席2月24日晚上,由新澳門學社舉行的燭光集會,要求澳門政府暫停廿三條立法。他亦打算與利建潤一起,於2月25日澳門立法會表決廿三條時,到澳門立法會門外向立法會議員逐一遞交請願信,要求立法會議員否決廿三條立法。

    截止至2月24日為止,因為曾參與反對澳門廿三條立法活動而被發出拒絕入境通知書的人,還包括一眾香港立法會議員:梁國雄、何俊仁、劉慧卿、李永達等。

    龍緯汶對被拒入境,表示憤怒及不安。他並會於稍後致函澳門特首何厚鏵,要求約見及解釋有關<黑名單>的資料。

    谁造就了狗仔队?

    Posted: 24 Feb 2009 07:21 AM PST

    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0) | 标签:艳照门, 陈冠希, 隐私, 名人, 成龙, 李泽楷

    艳照门已经是08年的往事,但是司法程序还没有结束,陈冠希在加拿大越洋作证,涉案的电脑技术员史可雋,被控不诚实取用电脑罪,案件排期在四月六日在香港进行审讯。

    这名技术员要面临法律的制裁,而所有观看了照片,并且在那里作出不同评论的人们,不单单不会承担任何法律的责任,很多人,到现在还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当事人们的道德低下。不知道这次事件造成的公众效应,是否会成为法官裁判时考虑的因素,案件正在审理中,因此也不便多加评论,最终由法庭给出一个结果。

    倒是可以继续思考这样的问题,名人的隐私,边界到底在那里?人们为何如此热衷于八卦窥探名人的隐私?如果没有市场,媒体也好,个人也好,不会花力气,或者有兴趣充当狗仔队,去把名人的隐私曝光,而这样的市场是如何来的?人性中天生从窥探隐私中取得快感?还是社会风气导致的一种集体趣味?有怎样的受众,就有怎样的媒介?还是媒介创造出这样的市场?

    在讨论艳照门的时候,不少人的理由是,他们被自己喜爱的偶像所欺骗了,原来他们所喜爱的人,并不是他们想象当中,或者是营造的公众形象那样子的。对于这一点,说到底还是公众利益的问题,如果这个名人,他在社会上的角色,关系到公众利益,那末一些被视为隐私的事情,因为和他/她的个人品德有关,牵涉到个人诚信问题,当然需要走入公众的视野。

    比如成龙当年因为小龙女的事件的表现,有民众要求取消他香港旅游大使的称号,私生活原本是个人隐私,但是因为涉及到公职,也就不再简单。有香港小超人之称的李泽楷,01年被美国媒体曝光,并没有在斯坦福大学毕业,而在电讯盈科的网页上,标明他是斯坦福大学毕业,报道出来之后,李泽楷表示,电盈网页是同事的技术性错误,将有关资料抄错,而当他发现在网页上出现错误时,已实时要求同事纠正。媒体和公众之所以对小超人的学历如此八卦和严谨,是因为,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主席,所提供的资料,必须准确,不然有欺骗投资者的嫌疑。同样的,在谈到名人的隐私问题的时候,公职人员,特别是官员,必须承受一点,那就是,自己个人生活隐私中的一部分,也是受到公众监管的,公众有权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如果只是一个在娱乐圈的明星,隐私当然是和大众毫无关系的,只有那些半红不黑,渴望出名的,才会利用大众的窥探心态,拿自己的生活隐私来作为炒作的资本,而在现在这个社会,这一套还真能走得通。真正的艺人,给与大众的,是自己的作品,是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营造出来的自己这个人。

    如果大众,不爱作品,却爱上这个艺人的全部,也就是说,大众造成了这个炒作包装就能成功的环境,那只能说:太傻太天真了。有一天偶像的形象轰然倒塌,算是当头一棒,醒醒吧。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聊聊奥斯卡最佳电影 / 2009-02-23 01:13 / 评论数(8)
  • 关于俄罗斯击沉中国货轮 / 2009-02-20 11:56 / 评论数(37)
  • 不要轻易下结论 / 2009-02-18 16:56 / 评论数(20)
  • 上海话,广东话 / 2009-02-16 16:08 / 评论数(34)
  • 两段爱情,一段历史 / 2009-02-15 00:07 / 评论数(13)
  • 糗事8则 - 2009年02月24日

    Posted: 23 Feb 2009 08:00 AM PST

    糗事#113580 - 10:31:37

    去年夏天带孩子去游泳,因为不怎远就没打车,女儿不干了要我抱她,儿子不让让她自己走,为此两兄妹又吵又打,好不容易到了那换好衣服,进了游泳馆她又生气了,坐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哭,怎么拉都不起,哭了有半个小时,我估计她不想哭了就去抱她,刚走到水池边,是个斜坡,越往里越深的那种,我脚下一滑,重重的摔到了地上,我手里抱着女儿所以摔得很重,女儿估计是吓着了,''哇''的一声大哭,所有的人都往我们这边看,我当时都坐不起来了.

    那天玩得很不痛快,我们早早就收拾回家,到了更衣室去洗澡,女儿要拖鞋,我就出去给她拿,更衣室没有,都穿到外面去了,我估计是糊涂了就跑到消毒室去给她拿,消毒室出去就是游泳池,连个门帘都没有,正在那准备要给她拿双一对的,突然抬起头发现外面深水区的几个男的都盯着我看,我大脑停顿了有两秒吧,就迅速的窜了进去,差一点拌倒,里面一个女的,一面盯着我一面用手捂着肚子,笑得都直不起腰了

    标签:

    顶 :: 拍


    糗事#113579 - 10:22:46

    有一天早上,尿急- =
    于是醒来准备把女朋友的手拿开上厕所
    PS:晚上都是抱着睡~^_^
    结果力量大了点把她弄醒了
    女朋友以为我恶作剧
    于是也来挠我痒痒
    于是…一下没憋住
    尿到她身上了…狂汗…
    女朋友说了一个更汗的…
    老公…你肾虚…

    顶 :: 拍


    糗事#113578 - 10:21:48

    周末带着两岁多的儿子骑单车回家,路上,儿子突发奇想的两手推着车,然后说:"妈妈,我们这个车就是收破烂的车。""收破烂哎—"儿子开始吆喝。
    索性我就和儿子玩上了情景对话:
    "你收破烂多少钱一斤啊?"
    "两毛钱"儿子回答。
    "你的太便宜了,贵点吧!"
    "不能行啊"儿子说。
    一问一答间,我们到了自家的住宅小区门口,我正和保安颔首微笑之际,我儿子突然在后面指着我对保安说:"叔叔,我这个妈妈三毛钱一个!"——-直接晕倒!

    顶 :: 拍


    糗事#113575 - 10:03:40

    看糗事百科,笑翻了,想找人分享一下,看见QQ里有一个昨天才加的网友,就说我给你发个笑话,发过去,他说不好笑,问我是哪的,打开视频,视频昨天都没影象,所以我没在意说视频是坏的,忽然抬头就看见自己了,没看见对方.他一直问我是哪的,我反问你是哪的,他说了一个村子,就是俺们村,还把我名字给说出来了,原来是俺们家老三,他说吓死你.

    标签:

    顶 :: 拍


    糗事#113570 - 09:28:52

    魔兽争霸流行那会,有种战术简称3P。某日我和几个哥们在网吧玩,本人菜鸟,旁边一同学(达人)就一直指导我。看了一会,该哥们大喊:"你怎么还不三陪啊!!!"当时整个网吧都听见了。我当时有想死的冲动。

    顶 :: 拍


    糗事#113568 - 09:18:46

    第一次带女友去看电影,电影开始不到十分钟女友就开始瞌起瓜子来了( 我都不知道她包包竟然还有瓜子~),完了之后还很嚣张地把瓜子壳扔到膝盖的正前方,我一看脚下是干干净净的红地毯,就跟她说"在这儿瞌瓜子不好吧?"她斜了我一眼:"怕什么,你以为这里是什么地方啊!"(汗) 我看了一周围:"大家都在看着你呢" 答:"让他们去看,我又不是吃他们的~~"(暴汗)

    标签:

    顶 :: 拍


    糗事#113565 - 08:16:13

    上高中时候,某次语文老师有事没来,一个新老师给我们代课。讲完以后,老师想提问,但是不知道我们同学的名字。本人当时想充下积极分子,指墙上成绩表喊道:"老师,这有成绩单。"老师看了那表10秒后,说:"XXX,起来回答问题。"然后……………我无比尴尬地站起来回答,偏偏我还不会。。。全班爆笑。当时我那个囧啊。

    标签:

    顶 :: 拍


    糗事#113549 - 00:13:18

    看了大家的觉得很好笑,我也讲一个,就今天的吧,啊,是昨天,现在已经过12点了嘛,我跟外婆出去吃饭,外婆跟几个老朋友吃饭,吃晚饭要坐公交车回家,我昏昏沉沉的,一个婆婆说跟我们坐同一部车,然后她的车来了,就跟其他公公们互相拜拜,我也跟其他的公公婆婆礼貌的说拜拜拜拜,他们还真的跟我拜拜呢,等我脚跨上车子的时候,我外婆拉住我问我要干嘛,我说不是坐车吗?她告诉我我们又不做这部车。。。当时哪个囧啊!

    标签:

    顶 :: 拍


    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再说一下英语词典

    Posted: 24 Feb 2009 09:11 AM PST

    一、孟京辉、两只狗与词典的两大派

    这些天恶补了一些词典知识,终于搞懂了什么是规定性(prescriptive)词典,什么是描写性(descriptive)词典。

    所谓规定性,就是对语言做出硬性的规定和示范,指出这样说是对的,那样说是错的。对于这套东西,我们毫不陌生,我们从小受过的语言的教育,几乎都属于这种流派。还记得,老师怎样谆谆告诫量词的用法吗?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一条狗……为什么不能说一只牛,一只狗呢?老师会告诉你,那样搭配是不对的。你追问为什么不对,老师脸色已经有点难看,但还是强忍着愤怒说,书上说的。你再问:书上说的,一定对吗?估计一个耳光就会劈面而来。

    而描写性,认为语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使用频度不同之别。只要这个语言大家都在用,那就应该接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英文世界里,大量的语料库被建立起来。语言成为可以用计算机精确统计的东西。这下好了,只要某个词频率出现高,那么它就应该出现在词典里,只要某个说法大家都在用,就没有任何权威敢说它不对。与规定性相比,描写性人道了很多。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排过一个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当初我对这个名字很有意见,觉得只有不规范的台湾国语采用"只"做狗的量词。了解了描写派,我释然了,两只狗就两只狗好了。既然社会上没文化的人都这么说,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现在的词典世界,是描写性词典的天下。当然规定性词典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美国传统词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4th),就是两者平衡的代表,它破天荒地设立了陪审团制度(panel),对于有争议的用法,就由100人的陪审团投票解决。例如:An't I–这个说法,在词典里也列出,但是同时指出,99个人反对这种用法。

    二、简明牛津(COED)是本实用有趣的词典

    词典并不是越大越好,牛津英语词典(OED)够大了,但是对于芸芸众生却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它是历史性词典,特点追溯词源、侧重词语的变迁、列举英语经典作品里的例句。同理它的二弟,《牛津英语词典简编》(SOED),也属于历史性词典,知识篇幅体量小一些而已。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词典,这个因人而异。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共时性词典,恐怕是必不可少的。何为共时性,就是当代人可以用的,不瞄准历史,指注重现实的。这类词典有时冠以"当代"等名堂,比如:《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5th》(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当然,很多人认为最好的公时性词典就是牛津家族的四弟《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1th》(《简明牛津英语词典 第11版》),这本词典2008年已经出到了11版的修订版。简称:COED11

    COED好在哪儿?它条目清爽,内容中等,符合当代人的需要之外,依然保留着牛津的风格。例如,解释词的时候,它会追根溯源。虽然篇幅不长,但令人受益很深。

    例如:Cloud我们都知道是云,但是它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COED11孜孜不倦地为我们介绍起来:

    WORD HISTORY
    The earliest use of cloud is recorded in Old English, in the sense 'a mass of rock; a hill'; from this sense arose a number of place names, such as Thorp Cloud, a hill in Derbyshire. Later it was used in the same sense as clod to mean 'a lump of earth or clay'; indeed it is likely that cloud, clod, and clot come ultimately from the same root. The current sense, 'mass of watery vapour', is first recorded in a reference in the medieval work the Cursor Mundi to the sun climbing the clouds.

    原来cloud最初的意思hill,是山峦的意思。

    再比如:gossip我们知道是"散布流言蜚语""嚼舌头""八卦"的意思,可它最初的意思可不是这样。

    WORD HISTORY
    A gossip was originally a rather more serious and worthy person than they are now. In Old English the word was spelled godsibb and meant 'godfather or godmother', literally 'a person related to one in God'; it came from sibb 'a relative', the source of sibling. In medieval times a gossip was 'a close friend, a person with whom one gossips', hence 'a person who gossips', later (early 19th century) 'casual conversation about other people'.

    COED11介绍说,原来gossip本义是"教父教母",在中世纪,演变成"能说私房话的亲近的朋友",再后来到了19世纪,才变成现在的意思"关于别人的闲聊"

    我推荐COED11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有光盘安装版。请看下篇:各类光盘版英语字典试用手记。

    我的民主自由观:答网友lzh

    Posted: 24 Feb 2009 08:37 AM PST

    一位署名lzh的网友在我批评RFA的博客文章下面留言如下:

    • 什么叫民主?中国现在有多少人真正有多少人了解民主?中国有民主的传统吗?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中国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需要的不是民主,民主给他们带不来生活上的富足,几千年的专职,他们也不懂什么是民主,需要很长的时间建立民主,何况民主需要我们中国人共同努力,我不知道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很多人都愿意跟着国外的媒体跑,整天炮轰自己的国家,却不知道为自己的国家做一点事情,哪怕一点点对民主有利的事情也好。

    我要说的是,那篇批评RFA的文章是就新闻业务问题进行探讨,而非否定RFA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我是这类敌台的常年听众,他们在新闻制作上发生不严谨的现象,我痛彻心肺,希望他们改进。我认为,尤其作为一家以传播民主自由理念为主旨的媒体,RFA更应该做到专业及一定程度的客观、公正。

    而至于lzh提及的民主问题,我完全不同意他的观点,不过,他的观点在中国有相当大的代表性,特做如下回复:

    1.大多数民众不必去了解民主在学理上的定义,在西方民主国家,普通民众也不一定能说出关于民主的名词解释,因为这大可不必。而且,什么叫真正了解民主呢,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陷阱——你不知道什么是民主,你不了解民主,你们国家没有民主传统,于是,你们不配民主,这很荒唐。连温家宝总理都在讲民主是普世价值,普世的意思是,不分阶级,不分国家,这是全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因为民主体系是一种最大程度保护基本人权的制度,它一定不是完美的制度,但它肯定比专制或集权好得多。中国农民不需要民主,那他们就只能任凭别人侵占土地?他们的冤屈就理所应当得不到申诉的机会?——没有民主的护航,连宪法都是一纸空文,更何谈其它?反观专制就能给农民带来富足吗?仅以上世纪的中国专制时期而言,无论民国年间还是六、七十年代,农民的日子苦不堪言。没有制度的保障,人民(不仅农民)只能盼着明君驾临,可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明君是多么的罕见。中国人只能把自己的命运压给轮番登场的皇帝,它是大独裁者还是明君,这要看你的运气。

    2.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是没错。但是,不是坐在专制的土堆上发呆,民主就会自然到来。中国的民主体系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但关键在于,如果你都认为民主对中国(农民)是个坏东西,那还建它干啥?这是自相矛盾。

    3.国家及其政府就是用来炮轰的。在我眼里,国家是个空洞的概念。我很厌烦所谓的爱国主义,我必须指出,我不爱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我也没什么可为这个国家自豪的。我生活在地球上,碰巧生在这片土地上了,我在这里尽自己的本分,为自己活着而努力,如此而已。至于政府,它是人民选出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炮轰它,目的是为了让它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更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你所说的炮轰国家而不做事情的现象,你不觉得他们炮轰国家本身就是在为这个国家做事吗?尤其是为这个国家的民主未来做着努力吗?哪怕他们的观点很极端,甚至惹人生厌。

    4.为什么很多人都愿意跟着国外的媒体跑?你难道不知道答案?那你得好好学英文了,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可以参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往美国、加拿大跑。)西方媒体当然有缺憾,有时甚至还有硬伤,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比贵国的《人民日报》、CCTV要接近真实很多很多。我承认,中国媒体在不断改善,这些年的进步很大,尤其是有了互联网之后。但还差很远很远,现在是进一步、退两步,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民主体系的护卫。碰上自由派占上风,就进了一步,反之,就会大倒退。我们只能盼着自由派的明君管理媒体?这么个盼法,早晚要判瞎了你的眼睛,媒体的公正时代也不见得会来临。

    5.每一个在田地里耕耘的农民,每一个在写字楼里出入的白领,他们都是在为这个国家做事情,他们每天做着最实际的工作,然后按月缴税。为国家做事情,从来不是听从一声号令,参加爱国红心或抵制法货行动,那玩意一点意义也没有。为国家做事情更不是对这个国家的顽症视而不见,有意遮掩,反而是大胆直言,奋力炮轰。当然,中国现在肯定有游手好闲的人,他们可能真的没为自己进而为这个国家做什么事情,但他们肯定是少数,而不是你说的"很多"。而一个公民纳了税了,质问或炮轰自己的税钱被人糟蹋了,这更是天经地义的。

    6.我素来对政治游戏毫无兴趣,但既然生来为人,我就得知道一些最起码的常识,独立思考后,作出自己的判断。我对左愤和右愤同样反感,因为吵来吵去的声音里,缺乏理性的声音。但这不能阻挡我对民主制度的无限向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没有对集权的否定,没有对民主价值一定程度的认同,中国这三十年的变化是不可能发生的。

    7.我不知道你的年龄, 如果你是七零后或八零后,年纪轻轻的,多读些书吧,多了解一些中国现实社会的悲哀吧,尤其是中国农民的现状,我推荐你读《中国农民调查》。当然,也可以多了解一下自由世界的美好吧,这个推荐你读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

    随机日志

    评论数量(3) | 你来评论
    原文标题:我的民主自由观:答网友lzh
    原文地址:http://buchimifan.com/post/563.html
    © 版权声明: 除非特别声明,声色犬马 所有文章均为 buchimifan 原创。默认自由转摘且遵守 CC 版权协议(署名-保持一致-非商业)。转摘请注明出处,并以超连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
    @ 分享: Twitter - del.icio.us - Gmarks - Yahoo! - 更多 More...

    爱国是不用教育的

    Posted: 24 Feb 2009 06:11 AM PST

      根据2009年2月19日大陆媒体报道:2009年2月15日,俄罗斯军舰在海参崴纳霍德卡港附近用515发炮弹击沉中國商船。在海内外再度引起爱国教育话题,有人责问:"爱国者"竟然集体失语!"爱国者"都到哪里去了?

      天涯某网友说: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真实地位:

      美国:想打谁就打谁;

      英国:美国打谁我就打谁;

      法国:谁打我我打谁;

      俄罗斯:谁骂我我打谁;

      中國:谁打我我骂谁。

      我们从小就接受爱国教育,比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等等等等。

      中國人勤劳勇敢吗?这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因为哪里都有勤劳勇敢的人,哪里都有懒惰的人。我们"生在新中國,长在红旗下",从小被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传统的民族,人口众多,地大物博!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勤劳,我只知道我自己非常懒惰。我1986年第一次发现我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那时我们设计院跟德国金属公司在湖北做半工业试验,某天下午38度炎热,所有的人都在树荫底下躲避,只有德国工程师皮得一个人在大太阳底下干活,他一个人干活,我们个个看着他干活。我第一次发现,皮得勤劳,我是懒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什么我们要这样一代接着一代地教育下去呢?如果我们是勤劳的人,我们就沒有必要自己说自己勤劳,说了,那么就是说了没有必要说的话。我知道我奶奶我外婆很勤劳,可是她们从来不说自己勤劳。如果我们是懒汉,说了,而且一代接着一代地说下去,说明我们在说谎。多说一次,就多一份自信,对吗?恐怕也不是。

      南京来的物理教授对我讲,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说下去,这是一种爱国教育。

      我问教授,爱国需要教育吗?人都有血缘有归宿感,我们从小被教育:祖国就是母亲,黨比母亲还要亲。正因为人有血缘和归宿,人自然热爱自己的母亲,这一个意义上,爱国当然是不用教育的。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爱国教育会给我们多一份自信吗?可是我遇到的现实正好相反。八十年代初我读大学时,第一次发现,高干高官教育我们资本主义人剥削人,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他们愿意安排他们的子女到西方国家去,宁肯让资本家剥削。现在的高干高官叫做"裸奔",安排老婆子女资金资产转移到海外,自己在国内"留守",或被"双规"。

      六十年的爱国教育并没有多一份自信,结果"不嫌家贫",但是"嫌母丑"。

      我第一次发现爱国是不用教育的,是东欧发生巨变时。我开车到捷克,一路上我发现德国的树木很大很粗壮,一进入捷克境内,捷克的树木就很小很细,为什么?土地是一样的,肥沃程度是一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到了卡夫卡的故居面前,卡夫卡没有给我答案。后来我回来德国后,那时我还是学生,周末在餐馆当跑堂,一个客人是造纸厂的老板,他给我答案:他们的造纸木材全部从非洲或南美进口。原来"帝国主义"的爱国就是这么回事。

      八十年代初读德语,第一次发现"酸雨"这个词,我第一次发现,德国人非常爱护自己的家园。到了德国留学以后,更加发现德国人的爱国爱家,比如我这个城市是世界国际文化遗产,每年市政府会在所有媒体列出"危房"清单,呼吁市民关注、呼吁市民捐款维护维修,很多千年古老房子同样存在,只是功能的变换或房主的变换,千年古都就这样被维护下来。

      德国由于历史上有个希特勒,所以不允许爱国教育。1990年我第一次发现没有爱国教育下德国人爱国狂热,当德国获得足球世界杯冠军后,每家每户有国旗,每个人都会唱国歌。唱中國国歌也许我们每个中國人都会,国旗不一定每家每户都拥有。

      我观察儿子的学习,从一年级到大学非常留意儿子的文科教科书,没有阅读到类似"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德国学生们只是阅读到德意志的历史德意志的文化。

      当然德国有德国历史和人文环境,德国没有爱国教育并不等于中國不需要爱国教育,本文只是提出问题:到底需要不需要爱国教育,爱国教育下真的会教育出爱国者吗?

      写于2009年2月22日,德国班贝克

      作者:谢盛友


    中国报道周刊, 2009-02-24.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爱国是不用教育的

    添加本文到 del.icio.us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百家争鸣.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审计署的告白,谁信?

    Posted: 24 Feb 2009 06:07 AM PST

      2月19日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对中國投资救市4万亿审计结果向全国人民公布: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有重大的违规或者重大损失浪费的问题。这次审计署匆匆向全国人民告白,我认为目的至少有两个:一方面,让全国人民相信中央政府正确举措,中央会负责监管好这笔钱的开销,我们的黨是为人民服务的黨,决不会中饱私囊,意思让大家放心。另一方面,对上海律师严义明和北京律师杨慧文,要求国改委等相关部门,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四万亿的去向,遭到变相拒绝后,从而侧面作一个回应。意思你们这些屁民,不要来纠缠政府,有我们审计署把关,这笔钱投资不会有什么问题。从我对政治敏感性分析,他们主要针对两律师维权事件避免事态扩展的一个回应。

      去年,在公布4万亿救市不久,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四万亿流向的思考》。思考的目的,担心4万亿的流向不能起到应有作用,同时滋生更多的腐败。1月7日,上海律师严义明以实际行动,要求国家发改委公开四万亿的去向。得到答复是"不宜对外公开"。随后上海律师杨慧文,在2月13日提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信息公开申请。在这等待的答复中,我们从审计署那里得到类似妓女们的自白"我还是处女"的逻辑。

      不是我们不相信政府,而是我们老百姓经常被忽悠惯了,而造成一种条件反射。在这个谎言笼罩下的国度里,就是有点真实数据和信息,人们也要大打折扣。就在前不久,央视大楼经历如此熊熊烈火后,还要作如此辩解"央视大楼主体结构未损坏"。这句话说起来谁相信?众目睽睽之事实,还要作恬不知耻的辩解,杨佳案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审判,让中國人民失去对"法"的敬畏。以此带来郴州老汉彭北京以《挑战书》方式向郴州法院院长李晓龙等人,用"丛林法则"解决十年用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汪兆钧"告全国人民书"也类似表达这种愤怒"你我都是男子汉,我们阳谋,不搞阴谋!我们可以公开决斗。……"。一个如此崇尚的法律,一个比美国民主五倍的国度里,竟然遭到这样的调侃,责任在谁?

      假虎照事件和躲猫猫事件,主流媒体把我们老百姓当作三岁小孩进行一波一波的糊弄着。实际上,我们也把他们当作丑角在戏台一幕幕的表演而矣。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不明真相的。去年5.12地震的筹灾款流向还没有向人民公布,人们就已经揭露当地政府有坐豪华汽车的事实。不要作任何告白了,在一个宪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都不能保证的国度里。连中國主流媒体《风凰卫视》节目有时遭到屏蔽的环境下,让我们去相信审计署那没有论证的告白,谁相信???

      佘开晓写于 2009月2月23日

      作者:佘开晓


    中国报道周刊, 2009-02-24.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审计署的告白,谁信?

    添加本文到 del.icio.us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时事点评.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中国能立即创造2000万个农民工就业机会吗?

    Posted: 24 Feb 2009 05:53 AM PST

      中國目前农民工总量估计已经达到2.3亿。受西方经济的影响,其中至少有2000万农民工亟需重新到工作。现在中國各级政府都在非常积极地采取措施,帮助农民工尽快就业。

      可是中國政府能在三个月创造出2000万个农民工就业机会,来使这些失去工作的农民工马上重新就业吗?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会认为这是可能的。我们甚至于可以这样说,即使六个月甚至于更长的一年时间,中國政府也不可能创造出2000万个农民工就业机会。就这种意义而言,摆在中國政府面前的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确是非常严峻的。

      不过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是暂时性的,而不是永久性的;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所以,即使政府不去创造就业机会,社会也自然会出现这许多就业机会,使今天失去工作的这2000万农民工全部都重新就业。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2000万农民工都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自然而然地全部找到工作,除非工作能力丧失或不找工作——现在社会上之所以会一直存在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是因为不断有新的农民工失业造成的,而不是已经失业的农民工永远找不到工作造成的。

      可是由于没有全面的生活保障,农民工并不能接受暂时和短期内找不到工作的现实,所以他们必须仓促就业。这就造成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因此,如果建立农民工仓促就业的全面缓解机制,使农民工无需仓促就业,农民工就业问题就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实际上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也根本不需要政府立即创造2000万农民工就业机会,而是需要立即建立农民工仓促就业的全面缓解机制,使农民工无需仓促就业。有了这种机制,则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

      那么中國政府是否可以立即建立起全面的农民工仓促就业缓解机制,从而彻底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呢? 显然,要建立全面缓解机制来解决农民工的仓促就业问题,最好的选择实际上也就是使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可以无需事先支付学费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在培训期间可以有足够的收入,来保障学习期间的正常生活。这就需要极其巨大的资金。

      但是,沿袭西方社会保障模式,由政府对农民工进行免费职业培训和发放失业救济金,来建立农民工仓促就业的缓解机制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政府财政难以支撑的。以失业保障而言,仅目前面临失业救济的农民工就有2000万,每人每月发放500元人民币,也需要100亿。而农民工失业问题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时时都会产生的,因此100亿是需要不断支出的。再来看职业教育,仅仅是对目前的2.3亿农民工进行初级和中级水平职业培训,也至少需要10万亿人民币,而2008年的财政总收入仅为61316.9亿,就是全部用于农民工职业培训也远远不够。所以依靠政府财政来来立即建立农民工仓促就业的缓解机制,是根本办不到的。建立全面的农民工仓促就业缓解机制,沿袭西方社会保障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突破西方社会保障模式的传统,另辟蹊径。

      其实,目前世界各国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和就业问题,都在实施贷款给穷人创业的计划。2006年,世界着名的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孟加拉国的穆海默德尤努斯博士。为什么这位博士可以获得这一很高的荣誉?原因非常简单:他积极倡导贷款给穷人创业来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并为此办了乡村银行,建立了一种无需抵押的小额贷款模式,为很多穷人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很多人摆脱了贫困。在中國贷款给大学生及其他一些就业困难者,帮助他们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推动的项目。

      中國不仅可以也完全应该突破西方社会保障模式,借用孟加拉国尤努斯博士所倡导的贷款给穷人创业的模式,贷款给农民工来立即建立农民工仓促就业的全面缓解机制,这就是:

      1. 贷款给农民工,让他们可以参加各种职业培训;

      2. 在职业培训期间和职业培训结束后的一定时间,预支工资给农民工(可以按照农民工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市场工资标准);

      3. 农民工形成还款能力之后逐步偿还全部学费、预支的工作及其利息。

      采用这一模式,则每一个农民工就有了全面的就业保障,大量的农民工会立即转向接受职业教育,而不是立即寻找工作。因为接受职业教育之后的工资会大大高于目前的工资——接受职业教育可以立即而且是永久性地提高收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就可以得到彻底解决。而为农民工预付学费和预支未来的工资给农民工,在本质上与尤努斯的贷款给穷人创业、中國的贷款给大学生创业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贷款解决人们的困难。唯一的区别就是创业和就业——尤努斯贷款给穷人是保障穷人创业,而预支工资给农民工则是保障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使他们可以用未来的收入提高自身的素质,实施自我教育、就业、生活和医疗保障,从而度过目前和今后的难关。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厚此薄彼,歧视农民工,否定贷款给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的合理性。

      预支工资给农民工,并不会产生大量的呆账和坏账。因为接受职业教育之后,农民工的收入会大大提高,所以他们都有能力偿还预支的工资和学费。除非发生意外。而意外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按照联合国伤残人士的标准,不足人口的5%,其中大多数还是可以康复的。因此这种坏账的比例是非常低的,与社会保障节约的开支相比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第二,农民工不会也不可能赖社会保障的债。因为社会保障是由收费体系和付费体系构成的,它可以涵盖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会保障。所以赖掉社会保障的债就等于赖掉了自己的社会保障,而社会保障并不会受损失。所以,预支工资给农民工是只赚不赔的好买卖——预支工资的农民工越多,社会保障所节约的救济性开支也就越大,两者恰成反比关系。

      建立农民工仓促就业的缓解机制,无需政府财政出资(因为社会保障可以向银行贷款,农民工今后也会还款),还可以造成数十万亿人民币的合理超前消费,因为中國农民工数量极其巨大,他们如果可以预支未来的工资接受职业教育,在未来两年至少会造成10万亿人民币的消费。这就可以从根本上拉动内需,使中國GDP产生至少10个百分点的巨大增长。由此可见,建立农民工仓促就业的缓解机制,是中國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唯一出路。

      作者:孟雨


    中国报道周刊, 2009-02-24.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中国能立即创造2000万个农民工就业机会吗?

    添加本文到 del.icio.us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中国劳工.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原来我是个托啊

    Posted: 24 Feb 2009 04:07 AM PST

    备受关注的CCTV
    原文地址: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lx090214f.shtml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经常看CCTV,也不觉得非常难看。我尤其喜欢看央视3台和6台,其它的2台、8台和10台也常看,这在网络上也可算是某种"政治不正确"。在网络中,你对待央视应该讨厌它,嘲弄它甚至辱骂它,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别不好意思,没事的。如果还经常看电视的话,我也会看。占着那么肥的一块资源,不难看是最基本要求。我尤其喜欢2台和5台的还有崔永元的小崔说事。3台基本不能看。其他的8台6台我也会陪家人一起看。至于政治不正确,应该还没那么严重,你就是不架天线都可以收到央视一套,就好像是跟电视机器绑定在一起似的。至于应该怎么对待央视才算态度正确我还真没研究过】

      在网民的嘴里,央视的地位真是江河日下,几乎没有人替他说好话,都是批评的。如果我说我爱看央视,恐怕在很多网民眼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大脑简单,不会独立思考,被洗了脑的一个愚民。【有那么委屈吗?当然有人替它说好话了,神州遍地是五毛。至于曹老师这么爱看央视,倒不至于到大脑简单的程度,只能说您目光短浅见识浅薄,没见过好的节目。不过不要紧,还来得及。可以试着多深入互联网。特别是现在网络视频这么发达。】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批判央视的"政治正确"呢?大家真的像言语中表现那样仇视央视吗?我想其实大家的心态是各种各样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其实非常重视央视。【作为一个垄断性质的,国家级别电视台,只要你还手握遥控器,不重视都很难。大家重视的是央视的媒体责任感。蜘蛛侠他叔叔说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我上学的时候,我和其他一些小男生老是找女生的麻烦,有时我们会往某女生的文具盒里放虫子,有时会偷偷的把女生的长发和椅子绑在一起。 现在想来,我们这些把那些女生气得直哭的行为并不是我们讨厌她们,这正表明我们对那些女生感兴趣,关注她们。【曹老师,这叫调戏,是为了让女生注意到自己。骂央视的可没有人希望央视注意到自己,央视动不动就喜欢封杀,封倒无所谓,就怕被杀。所以这个例子举得真糟糕。】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会分析一些问题了, 如果我们男生闲聊时,有个男生经常批评一个女生,我多半会判断这个男生对那个女生有意思。【我也是男生,奇怪曹老师你们背地里都这么损自己喜欢的女生。】可见,经常批判,甚至有敌对的行为也未必表示你一定是轻视对方, 讨厌对方。【由一个错误的类比可以得出无数的错误结论,这就是一个】那么如此众多的网民对央视的批判该如何理解呢?当然不能说是爱央视,但是却可以说相当多的网民们很在意央视。【在意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要说真话,给真相。至少不说假话。在意的是这个。】

      请看,大家把眼睛死死的盯住央视,这个电视台犯的任何一点问题、毛病或争端都立刻被发现,随即成为网络的热点。【出了问题还不让人说啊?真央视。】远的不说,就近来有多 少事被大家津津乐道,某主持人播新闻时上身西服革履,却不甚露出了大腿;春晚宋丹丹和赵本山到底上不上;小沈阳的中性你接受吗;春晚董卿女士嘴里的"马 季";"08年感动中国人物"将特别奖给了全体中国人,好多人表示拒领;央视新大楼的配楼着火等等。今天又看到一个劲爆的,性学专家李银河女士说赵本山的 小品《不差钱》歧视同性恋,要求赵本山向同性恋者道歉。这么短央视就闹出这么多热点,由此可见央视的影响力之大。这些之所以成为热点和那些批评央视的人有 很大的关系。骂得越多,其实表示关注越多。

      批评央视的人中有一部分一定是非常讨厌它,甚至很恨它, 总是不停的表达他对央视的蔑视。但我想还是有不少的网民其实是在赶时髦,做网络舆论的顺民,并非真的就讨厌央视,不看央视。【也不过是你的猜测罢了。】红遍中国的赵本山、于丹、易中 天等人不都是在央视的平台上发家的,难道他们的粉丝都不批评央视吗?其实很多是一边骂,还一边看央视节目。【相信我,你就是把一头猪放在央视主持席上,一个星期后,艺术人生就没朱军什么事了。另外,喜欢某人和喜欢某电视台这个是要分开说的,喜欢赵本山不代表喜欢央视,赵本山要是在厦门卫视表演,我就看厦门卫视。】

      那些做广告的商家很怕自己商品的形象代言人出现负面新闻,可是央视的负面新闻如此之多,被网友骂的如此之惨,商家们却还是死拼央视各个广告时段,其实商家们都是明白人,央视也不糊涂,知道那些狂批央视的人其实也算是央视的一种托儿。央视的影响力其实越来越大。【笨蛋!(不好意思,曹老师您这个地方显得很蠢,我没忍住),广告商看重的是收视率,才不管你负面还是正面。要是广告商只看正面消息投广告,牛博网的罗站长现在应该笑到下巴都拖地板上了。毫无疑问,韩寒是央视最大的托。】

      以前我看过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说一位教师在课堂问那些年轻的学生:爱情的反面是什么?学生们都回答是"恨"。老师说 当你和你分手的恋人几十年后又见面了,她对你说:"XXX,我恨你!"这很不得了,一个人可以让别人恨几十年,很不容易,这恰恰说明她很在乎你。设想另一 种场景,几十年后你们见面了,你向她打招呼,她看着你说:"啊!你是谁呀?"说到这里,学生们都笑了。老师总结说,所以,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讲这 个故事,我是想建议大家,如果你真的讨厌CCTV,就不要时刻眼睛不眨一下的盯着它找毛病,而是根本不搭理它,一切有关它的热点都不看,漠然的对待它。如 果有一天,当别人批判央视并问你的意见时,你说:"我根本不关心它",这才显得有范儿。【建议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网民们就是爱说爱挑毛病,这不也正合央视的胃口嘛。就像曹老师说的,网民们很不幸地无意中都成了央视的托。好吧,这个托我就勉强当了吧】

      曹豫生【gojin】


    收藏到:Del.icio.us





    生命何以设计?

    Posted: 24 Feb 2009 08:54 AM PST

    这是过去为《科幻世界》所写的一篇文章,此次发出来,作为纪念达尔文的一个意思。手头虽然有其他在写的达尔文文章,但估计一时还没那么快就能出来,就先和大家分享这个,以后再补上其他。想说的是,其实早就在构想做一系列与"进化年"有关的活动,和十三,永亭他们也都有商量过,关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邀请什么样的合作者或专家,等等。计划迟迟未展开,和庄本人不切实际的观望心态以及BT级别的完美主义有关,因为,有太多机构或媒体在做这个主题,而庄一心想做得与众不同,当所有的可能性似乎都被人蹑足先登了,难免越看周遭越焦虑越没有方向感越失去平衡……不过,今天突然领悟过来了,重要的是快乐和对"意义"二字的坚信,重要的是去做,重要的是进自己所能。这里非常希望听到大家的意见,请告诉松鼠会,告诉庄,你想看到什么样的"进化年"活动,是你觉得最能参与和得到收获的。

    庄想和大家一道,好好体会达尔文(他真的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人),重新找回写这个文章时候的快乐。

    自人类开始懂得如何运用审判制度追求所属集团的利益以来,历史上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的审判,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牵扯到了科学与宗教之争,于是在许多西方科学史教材中也被大书特写,比如1925年发生于美国田纳西州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代顿的"猴子审判"。和当年梵蒂冈天主教异端裁判所审判布鲁诺时那种血淋淋惨不忍睹的场面不同,"猴子审判"完全是象征性的,结束时,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当然也就没有对谁构成实质性的惩罚。

    但是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则称得上相当复杂而具有戏剧性,以至后来被搬上百老汇舞台成为名剧《承受清风》(Inheit the Wind,语出《圣经》),继而拍成电影电视,长演不衰。却说那一年3月,田纳西州州长签署了一个《布特勒法》,禁止在公立学校教授任何否定圣经创世说而代之以人类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内容。这个举措原为了响应著名政治家威廉姆·詹尼斯·布赖恩发起的一项运动而已,也正好迎合一下创世论维护者的反进化论立场,让他们在达尔文学说势已燎原的现实中得到有限的安慰——该法律并不实行具体的推行。也就是说,教师们上课还是该讲啥就讲啥,没人会抓你去坐牢或者罚你钞票。

    孰知此举尽管虚晃一招,仍然引起了一个叫做"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民间组织的不满,这个以保护公民思想言论自由为最高目标的团体决意在《布特勒法》侵犯教学权利的问题上单挑司法机构,却苦于根本没有因这部法规而被起诉的被告,因此在报上刊登启事,又经多方辗转,终于找来一名年轻教师愿意当纲,跑到警察那里要求被捕。审判就此启动,名嘴克拉伦斯·戴罗受邀从芝加哥远道赶来,担任勇敢的被告的辩护律师,而布赖恩本人责无旁贷地代表检控方出庭与其对垒。在审理的第一阶段,法官判定《布特勒法》并不违反宪法,接下去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成了:被告到底有没有违反《布特勒法》?本来,辩方的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分,已经召集有一大批科学家在手,随时可以上场为达尔文学说进行慷慨陈辞和激烈辩护,不妙的是法官不让这些人出庭。尽管戴罗使尽浑身解数,一番辩论,官司最终还是得出了被告违法的结论,罚款100美元。但在上诉中,田纳西州最高法院又宣布原先的判决不符合程序,将其推翻。

    此案因为"反现代宗教裁判"的鲜明意义而被媒体广泛报道,对后世影响深远。由于达尔文学说在当时(其实现在也如此)的民众看来,就是一个关于"人是猴子变来的"理论,所以赢得了"猴子审判"的戏称。《布特勒法》废除则延迟到40多年后的1967年。

    时间推进到2005年,达尔文主义者和达尔文反对者的对决在漫长的从未彻底平息过的一次次上演中又达到了高潮。这回的公众效应不亚于八十年前,地点转换到了宾夕法尼亚州联邦地区法院,陪审团最后作出裁决,认为生物源自某种高智能设计师手笔的"智能设计论"系宗教理念,如若在公立学校科学课上讲授该理论,即触犯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条:禁止在美国的公共学校中教授创世论。这使达尔文进化论在与"智能设计论"的交锋中首次以法律的方式取得胜利。案件的由头还要追溯到2004年,自那年1月开始,宾夕法尼亚州多佛地区学校的九年级学生在上科学课前会听到这样一段文字:进化论作为解释生命起源的理论并不完善,而"智能设计论"则是另外一种科学理论。年底,有11名学生家长和"美国民权联盟"将学区委员会告上了法庭,原告请来了多位科学界人士帮忙指证其谬误。

    那么,我们接下去搞搞清楚,这里的智能设计论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钟表匠再出江湖

    Intelligent Design,简称ID,在正统的达尔文主义者看来,绝对算一种创世论的新形势下的伪装。但是,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们都断然否认了以上观点,并声称自己是从科学的立场出发、秉持波普尔的证伪原则与精神敢于冒大不韪挑战权威才提出了反"达尔文宗教"的新理论。ID正式问世,以伯克莱加利福利亚大学法律教授菲利浦·约翰逊发表《审判达尔文》(Phillip E.JohnsonDarwin on Trial)一书为标志。一位法律专家涉足此事,足见宗教派与科学派多年来就"人是怎么来"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每每都闹得只能交涉公堂的情形有多么普遍。这位作者和二十世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同名同姓,也不知是否因此偏好"设计"一词,或者说从中得到灵感,他从化石、分子生物学和进化的概率角度,分析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变异和自然选择进化机理,得出进化论并不像它所宣称的那样能完满解释生命起源及物种产生发展的结论,由此大声呼吁为"智能设计论"正名:

    "为什么不能爽快地考虑一项明显的可能性——生命是一位有智慧的造物主所创造的?科学绝对不会因此而走投无路,因为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诸如遗传信息是如何详细地传达,整个生命系统如何运作等等。科学家不会因此失去启发性的研究任务,唯一失去的是以为对自然界能够完全操纵的狂想。他们会面对一项可能性——在自然界背后,有另外的实在是超越科学的。"

    有机生命体的复杂性意味着必定有一位超级设计师存在,这个想法其实一点也不新鲜,早在1802年已经由英国神学家威廉姆·佩利《自然神学》一书(William PaleyNatural Theology)得到过完整阐述。他用了一个钟表匠的例子,大意是我们如果在路上碰见一块石头,会毫不犹豫地想"它本来就在那儿",倘若石头换成一只钟表的话,就没人会这么想了,而一定明白背后有一位钟表匠,因为直觉告诉我们:它的发条和齿轮走得那么准确,不是天然就能形成的。为此他感到不平,并且提醒说"每一个巧思的征象,每一个设计的表现,不只存在于钟表里,自然作品中都有;两者的差别,只是自然作品表现出更大的巧思,更复杂的设计,超出人工制品的程度,难以数计"

    换言之,既然承认了"钟表匠",为啥就不能承认"石头匠"、进而承认所有自然产物的""呢?要知道,佩利在著作中的措辞是非常生动和看似理性的,因此颇有说服力,1868年达尔文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忍不住也说"我不能相信,一个错误的理论能解释这么多的事实",因此"钟表匠类比"在《物种起源》发表了将近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仍然被创世论的奉行者们视为有力武器。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牛津生物学教授,达尔文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进化论思想家之一,1986年发表了一本书谈论地球生物究竟是如何诞生和演化,所用的标题就是《盲目的钟表匠》(The Blind Watchmaker)。道金斯在这本书中指出,自然界根本没有所谓超自然的钟表匠,如果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角色的话,"自然选择"无疑是唯一的选择,只不过它并无先见来设计齿轮发条,却不过一个"盲目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过程"而已。

    一曲蝴蝶悲歌

    约热内卢大学医学生化学院的传染病学专家杰克·伍多尔(Jack Woodall)曾经用一个大蓝小灰蝶(Maculinea arion)的例子去拆穿ID的漏洞,很是得到道金斯的赞赏,放在www.dawkins.com网站上大力推荐。这种蝴蝶曾经生长于英国,1978年被宣告从地球上灭绝。关于其中原因,学术界进行过认真探讨,最后归结为一条,就是该物种所倚赖的极度专化的绝对性共生导致了它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被攻破。

    伍多尔以相当调侃的语气讲述了这个悲剧。

    没有什么能比一只小飞虫的设计更煞费了那位设计师的苦心:弱小、精巧、繁复。你看从一粒小小的卵开始,妈妈把它产在百里香的蓓蕾上,一或两个星期后若虫被孵化出来(具体的时间长短要视天气而定)。在七月末八月初的两个星期里,小毛毛虫就靠着进食百里香的蓓蕾长大,隔一些天蜕一次皮。然后就掉到地上,被一种红蚂蚁(Myrmica sabuleti)接回去当作"养子"。蚂蚁喜欢它们,是因为这种毛毛虫身上有一个分泌甜物质的"蜜腺",通过抚摸就会慢慢渗出来,这当中的意味好似人类喂养奶牛。毛毛虫则依靠这种方式躲过天敌,还可以住在蚁巢中饱食蚂蚁幼虫,也不用出去辛苦觅食,过得消遥自在。十个月之后在那里化身为蛹,重新更换自己的身体,变得不是那么长长的而是有点方方的,还有一对翅膀,用来在一个浩淼的世界里,觅食、寻找配偶,开始下一轮的生命。无论如何,这种复杂的生命循环最终看起来确实是非常智慧的创造,一个环节紧扣下一个环节。

    大蓝小灰蝶共生的红蚂蚁是一种生活在湿热南方草原的蚂蚁。进入1970年代,化肥的使用促成了草的生长,慢慢就把地面遮得密密实实,使得地表温度过低,红蚂蚁无法适应,因此死亡,该片区域被另一蚂蚁种群所覆盖。而事情糟就糟在红蚂蚁和大蓝小灰蝶之间的关系是"专情不二"的,失去了共生伙伴,小灰蝶存活的日子也不长了,此外长得过高的草还会驱逐百里香,导致幼虫的食物被剥夺。

    本来当地还有羊群和野兔,可以消耗草料不让长长,可不巧的是,一种多发粘液瘤病病毒把它们都给灭了。于是不到几年功夫,大蓝小灰蝶避无可避落得一个灭种的下场,等到后来环境恢复,却已经回不来了。

    伍多尔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依靠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为生的昆虫,很容易就崩溃了。人为因素的扰动、自然界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它陷入绝境。如果我是造物主,永远不会去设计这样一个愚蠢的系统。我至少会选一种种类繁多、生命力强的蚂蚁来充当抚养毛毛虫的"保姆",也要让它可以食用百里香以外的植物。对我来说,这是智慧设计并不存在的最好证明。

    捕鼠器还是领带夹?

    "设计论""选择说"两派旷日持久并将不知道继续到哪天为止的争论中,主要的辩论点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分子生物学;一是化石证据。

    作为ID代表人物之一,生物化学家迈克·比希(Michael Behe)绝对是让道金斯感到难以对付的家伙,和他相比,神学家和法律学家不值一哂,至少写不出像《达尔文的黑匣子》(Darwin's Black Box)这种学术上洋洋洒洒、非要专业背景才能看得懂的"挑战书"。据比希本人说,有个叫"智囊"的电视教育节目有意请他和道金斯辩论,他满口答应下来,可是道金斯却拒绝一道出现在屏幕上,理由是咱家不熟悉生物化学,不愿讨论生化的问题。

    比希也不厌其烦地反复运用一个器械方面的例子,但这次并非钟表,却是比钟表还要简单得多的捕鼠器。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倘使能证明有任何复杂器官不是经过无数的、连续的、轻微的变异而被形成的,那么我的学说就要完全破产。这句话被反对者们牢牢抓在手里作为把柄,比希更是由此创生了一个概念:不可约化的复杂性(irreducibly complex)。

    众所周知,一个能捉住老鼠的捕鼠器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底板,通常是木头制的;一个金属的重锤,用来砸老鼠;一个连接在重锤后面的发条;一个连接发条的挂钩,一个捕获片。为了达到目的,一开始就要把所有5样物件都安放到位,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一件件摆放上去,这套设备就会失灵。比希的结论出来了:既然看起来这样简单的功能都无法通过大量连续的跟进得来,而一定需要预先加入智能设计才行,如何想象更复杂的生物系统能从简单系统逐步"进化"而来?因为每一关键部分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过程的失败,所以自然选择不能靠碰运气靠适应,只能在一个各种条件已经在其所在的系统中进行,细胞器官就是这样的系统。

    比希的书名有其寓意,他解释说现代科学发展出了一个古怪术语黑匣子,指的是某一机器,有一定功能,但内部运作不明,在达尔文时代,人们无法认识细胞的复杂结构,犹如面对黑匣。而今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使我们看到了诸如血液凝结的链锁反应、细胞浆中的运输系统、免疫反应、及人体和细菌的鞭毛等非常复杂的分子机器,都是由多种配件合成,缺一不可,并且必须同时组装到位方成为有功能的整体。

    这回轮到生物学家肯尼斯·米勒(Kenneth Miller)挺身为进化论辩护了,他指出对方的错误在于只看到最终形态,认为最终形态是唯一的,但忘了尤其是在生命现象中,部件(如蛋白质)会经常性地被借用,改变,从而完成不同情形下的新功能。比如你可以拆除捕鼠器的两个部件,得到一个"完全好使的领带夹",也是相当不错嘛。

    跃进还是渐进?

    达尔文生命里最大的困惑,或许有一条就是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包括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过渡型化石。他在书中用"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来试图解释这一现象,也被"设计论"者大为抨击。而后世科学家则提出了"间断平衡",这一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未必如达尔文及新达尔文主义者所认定那样是一个缓慢的连续渐变过程,而是长期的稳定(甚至不变)与短暂的剧变交替,从而在地质记录中留下许多空缺。大爆发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云南的澄江动物群,由青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1984年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先发现。它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带壳后生动物化石群,距今约5.7亿年的化石群,和1910年在北美发现的距今约5.3亿年中寒武纪的"布尔吉斯动物群"以及1947年在澳大利亚南部发现的距今6.8亿~6亿年之间的"埃迪卡拉动物群"一起,成为古生物学家更详尽地探寻进化机制的重要证据。1965年,美国物理学家提出了寒武爆发是由于地球大气的氧水平这个物理因素造成的。早期地球大气中含有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自由氧,氧是前寒武纪藻类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并逐渐积累形成的。后生动物需要大量的氧,一方面用于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氧还以臭氧的形式吸收了紫外线,使后生动物免于有害辐射的损伤。2002年,从事动物早期进化和古代生态系统研究的学者Guy Narbonne报道说他们通过测定纽芬兰阿瓦隆半岛的沉积物,得出了5.8亿年前的环境含氧量,数据显示,冰川期过后大气含氧量突然有大幅度提升,其浓度至少增加至现代氧气浓度的15%。这一研究算是初步证实了"自由氧假说"。

    设计者,做就做了谁怕谁

    事实上,不管理论家们吵得有多凶,也不管吵的背后有何政治、宗教目的,实干家们倒是一点不介意扮演一回现实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设计者"。在实验室里模仿一个生命起源过程的念头很早就吸引了无数生物学家。该领域先驱、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退休教授David W. Deamer30多年前就提出过,一个"第一细胞"应该具备12个特征:1.有隔膜;2.隔膜可以得到能量;3.隔膜用以维持离子梯度;4.有压缩型的高分子;5.这些高分子各个分开;6这些高分子可通过聚合得到;7.可以进入一条加速增长的进化途径;8.能够储存信息;9.信息中藏有变异的能力;10.用以指导聚合物的酶增长反应。迄今为止,以上10条基本上已经可以在实验室环境实现。剩下来两步却成为难以逾越的天险:11.这种细胞必须有可以复制的基因和生化酶;12.它们必须可以被子代细胞分享。

    科学家们认为目前的最大难点是"还没有找到整个催化系统",全世界大约有十几家实验室正在从事这方面的探索。

    洛克菲勒大学的艾尔博特·利比查伯(Albert Libchaber)造出了一个用于表达蛋白质的DNA质粒,把它们放到隔膜囊液中,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蛋白质,但是持续时间只有几个小时而已,随着原材料的耗尽,这个过程不能维持,必须不断补充供给。所以,他又和另一位文森特·诺爱洛克斯(Vincent Noireaux)一起设计了一个叫做alpha hemolysin.3的通道形成蛋白质(channel-forming protein),这个已经完成的蛋白质(接有绿色荧光追踪蛋白)被插入到人造隔膜中,并允许核苷和其他分子进入。组装细胞活了4天,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了。

    大阪大学的野村(Tetsuya Yomo)做的是隔膜绑定系统,其中不仅有基因表达,而且还包括两个阶段的基因事件,试图模拟真实细胞的复杂性。他们用一个承载有细菌质粒和SP4 RNA聚合酶的脂质体产生了一个T7 RNA聚合酶,这对于基因突变有着重要意义。

    到底需要多少基因才能完成最基本的功能?这也是"设计者"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有专家认为一些细胞功能只需要80个基因就能完成,最初级的细胞甚至只需要15个。J. Craig Venter学院的研究者们在一种叫做Mycoplasma genitalium的细菌身上大做手脚,他们去除了那些次要的非必要物质,评估出了对生命来说必不可少的265~350个核心基因,汉密尔顿·史密斯(Hamilton O. Smith)和同僚们计划用这一"最低限度基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造染色体,并把它插入到活的细胞当中,在这里要用到从Deinococcus radiodurans细菌那里获得的再结合机制,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功能,就是在被离子射线破坏之后仍然能够重新构建自己的所有基因。

    你也许会喜欢

    The Spending Stimulus Debate

    Posted: 24 Feb 2009 08:48 AM PST

    谁造就了狗仔队?

    Posted: 24 Feb 2009 08:32 AM PST

    版权声明: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cfa5c0649b50f73e

     

    艳照门已经是08年的往事,但是司法程序还没有结束,陈冠希在加拿大越洋作证,涉案的电脑技术员史可雋,被控不诚实取用电脑罪,案件排期在四月六日在香港进行审讯。

    这名技术员要面临法律的制裁,而所有观看了照片,并且在那里作出不同评论的人们,不单单不会承担任何法律的责任,很多人,到现在还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当事人们的道德低下。不知道这次事件造成的公众效应,是否会成为法官裁判时考虑的因素,案件正在审理中,因此也不便多加评论,最终由法庭给出一个结果。

    倒是可以继续思考这样的问题,名人的隐私,边界到底在那里?人们为何如此热衷于八卦窥探名人的隐私?如果没有市场,媒体也好,个人也好,不会花力气,或者有兴趣充当狗仔队,去把名人的隐私曝光,而这样的市场是如何来的?人性中天生从窥探隐私中取得快感?还是社会风气导致的一种集体趣味?有怎样的受众,就有怎样的媒介?还是媒介创造出这样的市场?

    在讨论艳照门的时候,不少人的理由是,他们被自己喜爱的偶像所欺骗了,原来他们所喜爱的人,并不是他们想象当中,或者是营造的公众形象那样子的。对于这一点,说到底还是公众利益的问题,如果这个名人,他在社会上的角色,关系到公众利益,那末一些被视为隐私的事情,因为和他/她的个人品德有关,牵涉到个人诚信问题,当然需要走入公众的视野。

    比如成龙当年因为小龙女的事件的表现,有民众要求取消他香港旅游大使的称号,私生活原本是个人隐私,但是因为涉及到公职,也就不再简单。有香港小超人之称的李泽楷,01年被美国媒体曝光,并没有在斯坦福大学毕业,而在电讯盈科的网页上,标明他是斯坦福大学毕业,报道出来之后,李泽楷表示,电盈网页是同事的技术性错误,将有关资料抄错,而当他发现在网页上出现错误时,已实时要求同事纠正。媒体和公众之所以对小超人的学历如此八卦和严谨,是因为,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主席,所提供的资料,必须准确,不然有欺骗投资者的嫌疑。同样的,在谈到名人的隐私问题的时候,公职人员,特别是官员,必须承受一点,那就是,自己个人生活隐私中的一部分,也是受到公众监管的,公众有权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如果只是一个在娱乐圈的明星,隐私当然是和大众毫无关系的,只有那些半红不黑,渴望出名的,才会利用大众的窥探心态,拿自己的生活隐私来作为炒作的资本,而在现在这个社会,这一套还真能走得通。真正的艺人,给与大众的,是自己的作品,是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营造出来的自己这个人。

    如果大众,不爱作品,却爱上这个艺人的全部,也就是说,大众造成了这个炒作包装就能成功的环境,那只能说:太傻太天真了。有一天偶像的形象轰然倒塌,算是当头一棒,醒醒吧。

    Epistemological Modesty

    Posted: 24 Feb 2009 08:17 AM PS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