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Friday, February 11, 2011



消防队员该不该替克兰尼克家灭火?

Posted: 11 Feb 2011 03:31 PM PST

田纳西州去年十月发生的一次居民房屋失火被烧事件在当地及全美各地引发出一场争论,涉及公共服务及私人责任等领域,值得一书。

克兰尼克无奈爱屋被烧毁    (照片:美联社)

克兰尼克无奈爱屋被烧毁 (照片:美联社)

事件的起因是田纳西州居民克兰尼克(Gene Cranick)家的房子着火了,他们打九一一紧急求助电话后,负责他们这片地区的消防车很快赶到了,但令克兰尼克夫妇吃惊的是,消防队员们拒绝灭火,原因是克兰尼克家没有缴纳75美元年度消防费。这些消防队员赶来的目的,乃是确保克兰尼克家的大火不会殃及他们的邻居,而这些邻居是付了消防年费的。克兰尼克先生看着大火越烧越旺,不得不要求消防队员赶紧先救火,所有费用他自己出,但仍然被拒绝,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被烧毁。

看到这条新闻,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对于我来说,这可是闻所未闻的奇闻。我在美国生活将近二十年,一直认为(绝大部分美国人与我一样)一旦发生火灾,只要打九一一电话,消防队员一定会赶来救火,那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这是政府的责任,想不到居然还会有克兰尼克家这等事。另外,我到美国后,美国人给我的感觉是热心助人,在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有人前来帮助。我有好几次在高速公路上汽车遇见麻烦,都有人主动前来询问是否要帮助。最近的一次是清晨在95号州际高速上开车时,突然后轮爆胎,赶紧到路边紧急停车,打电话给保险公司让人来修车,在等待修车的过程中,十多分钟内两次有路过的驾车人停下来询问是否要帮助。95号高速上的时速基本上在110公里左右,停车是需要很远就减速的,所以有人主动停下来帮忙,我心里十分感激。但看到克兰尼克家失火这个新闻时,我对消防队员的冷漠十分震惊,这与我平时的印象差距太大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仔细看了事后各方的反应以及不同评论后,才发现事情不是我想象的这么简单,在这个失火事件背后,其实涵盖着个人以及社区、社区以及政府各方的义务、责任等原则问题。

美国的消防制度,从历史上看原本不是政府的责任,而是由私人公司承担的,居民是需要付费才能得到服务的,到了19世纪中,才开始在大城市中建立公共消防部门,但在乡村及小城镇,消防部门由私人机构演变成公共机构花费了更长的时间,现在各地的消防部门基本上都是公共性质的,但究竟是采取义务制还是采取专业制各地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消防部门的地方特点很明显。克兰尼克家所在的奥拜恩郡因为财务原因,从二十多年前就决定取消自己的消防部门,而将消防的责任交给临近的市,但因为不是同一个郡,所以奥拜恩郡的居民必须缴纳年费才可以得到邻市消防部门的服务。由于邻市的居民是从他们的税款中支付消防部门费用的,而奥拜恩郡的居民不必在税款中支付消防部门的支出,所以他们付年费给邻市的消防部门以便得到服务也是合情合理的。问题就出在许多人并不缴消防年费,类似克兰尼克这样,以为没事,想不到事情真的发生了。

在这个事件中,克兰尼克夫妇没有付年费,也就是说疏忽了自己的责任,按道理说自然没有权利得到服务,但房子被烧毁毕竟不是好事,所以有许多人批评消防队员的做法。不过,评论家乔纳•戈德堡在《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的网页上写道,房子被烧毁无疑是令人痛心的事,但从长远来说,"可能保护更多的房屋,因为人们现在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去支付费用。"戈德堡的逻辑是民众有自己的责任去履行应该履行的义务,在这个事件中,就是应该按时交年费,克兰尼克家的房子被烧毁可以促使更多人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是一味依靠政府。

这个事件中的个人责任与公共服务间的关系,还牵涉到更大的层面。奥巴马总统力推的全民健康保险中有一个引起极大争议的条款是强制每个人购买医疗保险,共和党认为购买医疗保险应该是个人的选择,强迫购买医疗保险有违宪法;但民主党认为如果不强制购买医疗保险,许多人就会选择不买保险,不过一但生病,尤其是重病不得不看的时候,医院必须给予治疗,最后还得由政府买单,而政府的钱则来自民众缴纳的税,这样对于既购买医疗保险又交税的民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从道德层面来说,消防队员接到上级指示不许灭火情有可原,但面对被烧毁的房屋,作为个人他们的良心也许会受到责问。但克兰尼克太太事后说,她并不怪消防队员,因为消防队员如果违抗命令灭火的话,一但在灭火行动中受伤,消防部门是不会对此负责的,他们只能自己负责,这对消防队员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许多人认为,在这次事件中,最应该责怪的还是当地政府,毕竟政府没有尽到保护民众的义务,将消防部门取消,如果当地政府可以从停车费中收取一定的税或提高一点房屋税,那么就可以保留消防部门了。

克兰尼克事件的争论还有一个更高的层面,即作为公民,享受紧急救援服务应该是基本的权利还是将这些权利变成付费服务?作为一个公民来说,我个人认为由政府继续履行紧急救援服务更令人放心。

美国历史画卷开拓者篇名作赏析之六:林肯总统

Posted: 11 Feb 2011 03:17 PM PST

"美国历史画卷"Picturing America)是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2002年启动的"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对美国历史和建国原则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图片集把美国一些最重要的美术作品带进全国各地的教室,帮助学生们通过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了解美国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展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我们将在每周五为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献上这套历史名画赏析,希望借此为有意探究美国历史的读者开启一个独特的窗口。 

图片介绍:亚历山大•加德纳(1821-1882),《亚伯拉罕•林肯》,1865年2月5日,照片,版画与摄影部,国会图书馆,华盛顿特区。

图片赏析:亚伯拉罕•林肯是第一位把摄影用于政治活动的美国总统。当他在1860年第一次竞选总统时,约35幅由摄影师马修•布雷迪(Mathew Brady)为他拍摄的照片在全国各地流传。照片的直观效果在观者与人物(即选民和候选人)之间产生亲密感,只有少数画像能达到这种效果,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照片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仍然十分新奇。林肯认识到摄影具有打动民众的能力,并将他的胜选归功于摄影。他说:"毫无疑问,是布雷迪助我当上总统﹗"

当亚历山大•加德纳拍摄这张照片时,总统的重任已在林肯身上留下操劳的痕迹。加德纳是布雷迪聘用的摄影团队的成员之一,该团队的工作是跟随联邦军队拍摄南北战争的场景。加德纳于1863年开始独立作业,在华盛顿特区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以拍摄整装待发的士兵而闻名。战争最后一年,即1865年2月的某个星期天,林肯总统在画家马修•威尔逊(Matthew Wilson)的陪同下来到加德纳的工作室。威尔逊受托为总统画像,但林肯能挤出的时间很少,画家因此需要他最近的照片作为参考。照片起到了这个作用,但最后完成的画像是一幅传统而郑重的半身肖像,镶嵌在椭圆形画框中,没有什么特色,现在几乎不大有人记得,反而是加德纳拍摄的那些率真到令人惊讶的照片历久不衰,尽管摄影师最初无意把它们当作独立的艺术作品。

这幅半身的林肯像,是二月那次在工作室拍的最好的作品之一。总统舒服地坐在一张坚固的椅子上,左肘放在桌子上,右手放在交叉的腿部。照片中没有任何物件显示林肯崇高的地位,我们看到的好像是一位谦逊的乡村医生。他的衣服朴实无华(虽然还算入时),松松的领结有点歪斜。此时的总统已经在公众生活中拍过许多照片,他应该知道在对准镜头的几分钟内需要静止不动。但在这张照片里,林肯虽然眼睛看着相机,手指却不耐烦地摆弄着眼镜和铅笔,似乎在提醒摄影师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引人注目的是林肯的表情,诗人惠特曼把它描述为"无言而深沉的悲哀"。此时,林肯已经历了战争中最残酷的岁月,他为维护邦联的统一所做的奋斗很快就要成功,然而,他痛苦地意识到整个国家因此遭受的巨大损失。林肯当时55岁,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加德纳也没有刻意修饰总统忧愁憔悴的面容。摄影师甚至夸大了这一特征,因为林肯侧着头,一边的脸颊稍微置于阴影中,使他的右眼和右颧骨看来空洞可怕。

拍摄的照片在1865年4月14日林肯被暗杀后不久有了另一种用途。一家波士顿出版公司利用举国哀痛之际,大批出售马休•威尔逊根据加德纳的照片绘制的林肯肖像版画复制品。加德纳的出版商则在几天之后把加德纳2月在工作室拍摄的这组照片复制出售。广告中说,这些是"林肯先生最后一次拍摄的照片"。这种没有根据(且直到近期也未受质疑)的说法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以为加德纳的照片是在林肯遇难四天前拍摄的,因此这组照片被赋予特殊的殉道光环。我们现在知道这些照片实际上不是林肯的最后肖像。但是,尽管加德纳的照片不是在总统在世的最后几天拍摄,却记录了他在战争的最后几周的疲倦和担忧,此时距南军在阿波马托克斯投降仍有数月时间。

女律师称开庭前遭法警殴打流产

Posted: 11 Feb 2011 04:29 AM PST

点评:强烈要求查处殴打律师的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法院的法警队长。

                        女律师称开庭前遭法警殴打流产

 

                                    吕博雄

                        2011年0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2月10日是刘桂英律师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一大早,她和黑龙江佳旭律师事务所的几位同事就被叫到哈尔滨市道里区建国街派出所做笔录,但他们却被告知,之前他们报警称被道里区人民法院法警殴打的事件仍没有立案,做笔录只是"配合调查"。

  1月24日,刘桂英与律师事务所主任文永泉代理的一起涉嫌诈骗案开庭。开庭前,法院法警与佳旭律师事务所律师因该所其他6名律师及实习律师入场旁听一事发生争执。据文永泉介绍,他的多名同事当场被打,怀孕两个多月的刘桂英还因被打受伤,两日后不得不做人工流产。

  春节前,此事已在网上发酵。截至目前,仅在天涯网上就有近7万个点击数,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也在官网上发表声明,称"高度关注","并呼吁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律师执业权益"。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法院却对打人指控断然否认,并指责律师硬闯法庭。

  2月10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对事件双方进行了采访。

  黑龙江佳旭律师事务所在事发后的一份声明中说,该所接受当事人杨柳委托,为其涉嫌诈骗一案辩护。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法院原定于2011年1月24日9点30分公开开庭审理此案。由于本案争议较大,辩护律师准备作无罪辩护,因此多名律师和实习律师想要通过本案的审理学习辩护知识,故准备旁听案件审理。9点30分前,文永泉等8名律师及实习律师陆续来到法院等候开庭,11时许终于等到了开庭的消息。

  声明说,杨柳家属和两名辩护律师及准备旁听的律师们准备进入法庭时,一名法警告知只允许辩护律师和4名旁听人员进入法庭,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文永泉律师质疑"公开审理的案件为何不允许其他律师进入旁听?"得到的答复是"没那么多地方给你们坐"。此时文律师提出律师可以站着听,而法警的回答是不允许站着听。文律师提出此种做法有违法律,律师旁听审理应当允许。后法警要求辩护律师及所有旁听人员出示律师证。刘桂英律师出示了律师证,文律师说我也是辩护律师,我有证,边往里走边掏证,同时告诉其他律师"你们把证都拿出来"。

  文永泉律师介绍,在双方因佳旭律师事务所其他律师是否可以旁听引起争执后,着便装出现的该院法警队队长吴宏彬就上前对文永泉谩骂,并向其肩膀打了一拳,而后多名法警也一起过来殴打,刘桂英等律师过来阻拦,也就在此时,她被一名法警推搡跌倒致伤。
   该案被告杨柳的母亲也在事后回忆说,法警当时用脚踢过文永泉。在刘桂英和她的一次通话录音中,中国青年报记者还听到,杨母说,争执发生后,一名法官找到她,很生气地表示:本来这件案子是想让检方撤诉的,但现在要判杨柳20年以上。

  道里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苏晓平则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法院和律所双方都没有出手打人。

  此外,对佳旭律师事务所声明中所说的"只允许辩护律师和4名旁听人员进入法庭,其他人员不得进入"的提法,苏晓平强调,双方争执是由文永泉等人不出示律师证引起。对于文永泉提出的"公开审理的案件为何不允许其他律师进入法庭旁听,这些人都是律师,可以站着听",苏晓平说法庭空间有限,旁听人员太多不符合相关要求。

  但文永泉律师反驳说,既然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法院人员说,当日准备开庭的法庭能够容纳20人左右,那么完全可以计算出法庭是否能够容纳当日开庭及旁听人员。这些人包括法官3人、公诉人2人、辩护人2人、被告人1人、被告家属5人、佳旭律师事务所旁听律师6人,共计19人,"显然法庭是能够容纳19人的"。

  据介绍,七楼的法庭后面旁听人员坐席为两排长椅,容纳5名被告人家属和6名旁听律师绰绰有余。因此,以"法庭空间有限"限制律师旁听的理由不能成立。

  文永泉律师还认为,"硬闯导致争执"一说也不成立。他说,他被打时已经过了安检门,是由法警引领进入的,其他律师也已出示证件进入,如果没有法警队队长吴宏彬的出现并出手伤人,并不会引起厮打。

  佳旭律师事务所还在声明中称,法院"对多名律师的人身自由进行了限制"。

  "庭长说不开庭后,我们要离开法院,但法警将二楼的出入口锁上,我们被限制人身自由十多分钟,其实他们是想搜我的律师证。"文永泉说。

  苏晓平副院长表示,法院方并没有限制人身自由,法警查验文永泉的律师证后就归还给了他本人,此前道里区人民法院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所提供的视频中,也有佳旭律师事务所律师顺利通过安检门的录像。

  但文永泉说,那是人身自由限制解除后的录像,他强烈要求法院方提供争执最激烈时七楼的录像,但法院方一直以设备检修关机为由不予出示。

  对于苏晓平说法警查验律师证后就归还给他本人的说法,文永泉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律师证一直没有还回来。

  在文永泉提供的一段现场录音中,记者听到有"把门锁起来"的叫喊声,而后还有双方的争吵:一方质问"你们凭什么搜?"而另一方却嚷着"找领导去"。还有人似乎在大声喝止现场的某人"你录什么?"一个女声回答:"我在打手机。"

  按照文永泉的说法,当时,一名法警怀疑前来旁听的佳旭律师事务所律师荣敬朋有录像行为,于是公然抢夺其手机并殴打,而荣敬朋已经有两个月的身孕。但法警在明确被告知的情况下不但没有停手,反而多名法警对荣敬朋进行殴打,并由男法警强行对荣敬朋进行搜身。

  佳旭律师事务所在声明中对荣敬朋和刘桂英的伤势作了如下描述:"荣敬朋律师手上有明显的抓伤,她在惊吓过度和遭受殴打后对胎儿是否存在影响现在还不能得知。"而"辩护律师刘桂英由于惊吓过度和(遭受)殴打,胎儿可能已经保不住了,公安医院的医生诊断是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后辩护律师刘桂英由于仍然存在腹痛、流血等症状,于2011年1月26日在医院接受了人工流产。"

  2月10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佳旭律师事务所看到了刘桂英的相关诊断和手术证明材料。事发当天,哈尔滨市公安医院初步诊断为"胸部软组织挫伤、早期妊娠",医疗意见为"观察3天,建议保胎治疗,如流血、腹痛加重及时去上级医院就诊,定期复查"。

  文永泉律师说,虽然后来出现腹痛、流血等症状,但并不一定造成自然流产。不过,刘桂英有流产史,夫妻两人担心会出现大出血或胎儿畸形等可能,所以选择了人工流产。

  事件发生后,文永泉向建国街派出所报案,该所虽然出警协调,但并未立案。

  文永泉说,此后5天,他还向道里区法院纪检委、道里区纪检委、道里区人大、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纪检委、省司法厅等部门反映情况,但不是遭到冷遇,就是得不到明确说法。他还曾在建国街派出所的撮合下,去道里区人民法院见院长,想只要对方道歉就息事宁人算了,但在法院楼下等了1个多小时,他也未能见到院长。

  文永泉说,无奈之下,他将事情经过写成声明发到自己律师事务所的网站上,而后多家网站转载,获得网友的支持,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也关注到此事,并与黑龙江省司法部门进行了沟通。

  据了解,哈尔滨市政法委、道里区政法委已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但调查结论尚未公布。

 

 

附链接:哈尔滨市道里区法院法警殴打律师…

失眠

Posted: 11 Feb 2011 01:10 PM PST


原作:xkcd

【反加煙稅系列】煙呀煙,九件你未必知道的事

Posted: 11 Feb 2011 12:58 PM PST

More Money, More Fun
"More money, more fun, if you don't smoke."圖片來自六十年代一則英國政府反煙的宣傳海報,如果你不吸煙的話,你便可以買到很多其他的東西了。禁煙從來不單是為了健康的原因,它與資本主義鼓吹消費導致商品之間的競爭,要求工人有健康的身體供大企業聘用,減少政府的開支等等因素有關。海報來源自

編按:特區政府計劃在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再加煙稅,每包增至近五十元。自零八年起大加煙稅後,政府每年的動作愈來愈大,禁絕二手煙的措施已達到壓迫的程度,從室內食肆禁煙,到連室外的露天公共交通交匯處也不放過。從零八年的二手煙禍害的討論,到如今已經是煙民連在家吃煙也要承擔懲罰性的稅款。禁煙所涉及的,是很豐富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討論。零八社會討論二手煙時,有市民自發撰寫文章並刊成單張到街頭派發,本網將重刊該三篇文章,輯成「反加煙稅」系列。

【反加煙稅系列】煙呀煙,九件你未必知道的事

1. 一手煙與二手煙中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分量比例約為75000:1

2. 在100立方米的絕對密封空間中,若要空氣中的香煙成分含量超過安全標準,則至少要準備1000枝香煙。

3. 1981年至2001年,全球140多個二手煙的研究中,約八成在統計上沒有意義。在餘下的兩成中,只有11個研究得出的相對風險在2.0或以上,佔總數不足10%。

4. 世衞於1988年開始一大規模的二手煙研究,於1998年完成。由於得不到預期的結果,研究報告遲遲未有公佈。其後被英國傳媒揭發,世衞才被逼公佈研究結果。三項範疇中,唯一在統計上有效的,竟是童年時處於二手煙環境的患肺癌的機會比正常人低22%。

5. 美國環境保護總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於1992年公佈二手煙研究的「分析結果」,聲稱二手煙每年引致3000人死亡。後來發現若沿用二手煙研究常用的95% Confidence Interval,則未能推出這個數字後,竟將誤差的邊界擴大一倍,由5%增至10%,最終得出先前公佈的結果。其後,該局更根據此報告,將二手煙列為甲級致癌物。

6. 二手煙與肺癌的相對風險只有1.19(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總局對二手煙研究的分析),美國已大力推行公眾地方禁煙,誰不知長期整天戴著胸圍與乳癌的相對風險高達12.5。

7. 大多數的二手煙研究只是靠問卷估計二手煙的含量,問題更可追溯至受訪者數年前,甚至數十年前的記憶。

8. 反吸煙運動的資金主要來自製藥公司,單是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美國最大的製藥公司之一──已投入了5億美元於反吸煙運動。

9. 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推行禁煙後,花約一百萬美元的公帑購買尼古丁貼片,「幫助」煙民戒煙。

突尼斯:革命以后

Posted: 11 Feb 2011 12:33 PM PST

作者 Ayesha Saldanha · 译者 Leonard · 阅读原文 [en]

突尼西亞總統阿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三個多星期之前逃往沙烏地阿拉伯,人們當初上街要求增加工作機會與調高薪資,至今仍持續與警方爆發衝突,臨時政府則不斷試圖恢復社會秩序;社會雖確實出現改變(如網路活動更自由),但並非每個都對現況感到滿意。本文收集突尼西亞部落客對現狀的看法,有些人對社會失序感到不滿,但人們大多希望最終一切問題能夠解決。

Tunisia Forever

"突尼斯永在II"照片来自Wassim Ben Rhouma,摄于2011年12月20日,依据创用CC BY-NC-SA 2.0授权使用

現居法國巴黎的突尼西亞部落客Selim表示

資訊、事件與政府決策大量接踵而來,人們很難暫時退一步、客觀分析局勢,臨時政府部分官員屢屢犯錯,在某些問題上又溝通不足,讓人覺得他們只是想改善狀況,而未掌握全局,讓民眾難以預期未來發展,造成社會普遍焦慮。

在多數人眼中,記者及媒體並非可靠消息來源,除了報導品質依然不如期望,媒體過去也與前政權關係密切,立場不夠獨立及客觀。

改變對突尼西亞格外困難,國家此刻面對眾多挑戰,雖然有可能克服,但並不容易,儘管期間有雜音、局勢也不穩定,假若短期目標是要舉辦公平、公正的選舉,問題至少還能一一列出。

現居美國舊金山的Sami Ben Romdhane提到

革命第一階段結束,總統已經下台,也已發出通緝令, 但政治真空狀態仍存在,人們對民主生活的規則相當陌生,人人都在尋找他們想要的結果,中產階級期望在可信任的政府領導下,恢復正常生活;過去絕望的民眾無 法再相信任何人,過去掌權者試圖留下少許權力,過去身處邊緣的人們希望成為國家救星;過去反對陣營成員受到迫害,如今失去可反抗的獨裁者,感到不知所措; 過去惡劣的人企圖變得善良;有些人過去溫順如小綿羊,如今想變成絕不妥協的獅子;過去幕後操縱者至今仍未現身,過去用假名者如今以真名發聲,過去用真名者 如今卻隱身在假名後。沒有人看來值得信任,似乎沒有人擁有多數選票,許多人想回到正常生活,許多人想繼續革命,但我自己並不擔心,我覺得若以國家近代歷史 對照,這些情況尚稱合理,我們只是需要自我教育,學習尊重、學習自由,因為我們從沒有這種經驗,我確信社會能夠彌補缺陷,讓豐富多元的自由思維找到光亮。 我希望這種情景不會繫於特定人士身上,希望民眾忘記對人民代表必恭必敬的習慣,現在我們已學到經驗了。

'Free Tunisia'

"自由突尼斯"照片来自Flickr用户Wassim Ben Rhouma,摄于2011年1月21日,依据创用CC BY-NC-SA 2.0授权使用

amara9在「別碰我的突尼西亞」一文中寫道:

我國確實有權開啟新頁,但不該有血腥、不該有毀壞、不該有受害者、不該有歧見,拜託,這二十多年來的成果是由人民為人民努力而來,不要自我毀滅!

當然要表達自己!當然要爭取權力,但不要破壞公共財產,不要摧毀上一代留下來的寶貴成果!

請別犯下以後得付出代價的錯誤,我國的確需要自由空氣與新的尊嚴,要依據舊有錯誤訂正與改正,但沒有人該讓突尼西亞變成自殘的野獸。

Verlan提到新任觀光部長Slim Chaker,他最近在Facebook回應外界無的放矢,這位部落客表示

在現有失序狀態下,人們很容易遭到污辱、誹謗與貶低,這種低劣行為也很容易透過社群網站與他人「共享」,情況令許多人憂心,有些人跟隨不理智的行為,熱情不能造成他人受傷、驚嚇與難過的藉口,有些人若希望突尼西亞成為他國榜樣,不該成為眾矢之的。

觀光部長與經濟改革部長具備經驗及才能,應是突尼西亞的資產。

有些人陷入集體歇斯底里狀態,不斷高喊著「我!我!我」,我認為這種行為根本毫無理由或藉口,縱然對言論自由再渴望、再想要,都沒有必要轉化為污辱他人的自由,這些官員所要重建的不是一間企業或一個社會,而是整個受過去和現在人們洗劫重創的國家。

她接著寫道:

有些人若不懂得如何等待、期盼、旁觀或努力,至少該展現一絲尊重。舊制度從未給我們一絲尊重,請證明自己值得他人尊重。

校對:Soup

中国为什么放弃对日战争赔偿?

Posted: 11 Feb 2011 11:33 AM PST

网络风传"中国放弃对日战争赔偿"的十几个"莫名其妙"。摘录如下:

莫名其妙之一,国家战争赔偿是一笔巨款。1946年国民党行政院赔偿委员会估计,日本赔款不下620亿美元,1972年为1200亿美元,21世纪初约合60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人均近500美元。

莫名其妙之二,战后进行战争赔偿是世界史惯例。二战结束后,只有几百万人口的犹太人从德国获得600亿美元的赔偿。

莫名其妙之三,有国际法作依据。19452月,英美苏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时,便制定了要求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给予盟国战争赔偿的原则,这是符合国际法的,甚至对于追随德国与盟军作战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四个帮凶国也提出了赔偿要求。

……

……

《美国家庭的电费账单》发稿之后

Posted: 11 Feb 2011 11:18 AM PST

——兼答读者

Jianan

昨天我有一篇博文,谈美国家庭的电费账单,引起读者不同反响。说老实话,我也是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对美国人消耗能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过去知道美国人汽车太多,开车太多。也知道用电多,但是不知道用这么多。听到过有人建议少用或不用烘干机,因为不算冷暖气,其他家庭用电当中烘干机占了30%到50%,他们建议改回到过去在后院搭根晾衣绳晾衣服的办法,不但省电而且减少衣服磨损,还有日光可以消毒。但是小区业主管委会通不过,因为怕影响观瞻,外人会以为这里是个穷人社区,从而降低了大家的房产价值。

还有普通美国人买衣服鞋袜之多、吃东西浪费之惊人,都是能源消耗的大敌,小到厕所用的擦手纸,用量之多,没有来过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这些事情美国人知不知道呢?也知道也不知道,或者说是感觉不到。因为他们太富裕了,用不少读者的话来说,就是占用资源太多了。

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美国人也在想办法。多用公交、回收废物、多余物品捐赠、吃饭剩菜打包等等。还有就是从源头上想办法,大到开发可持续新能源,小到象Xiao前几天介绍的无卷筒厕纸。但是我个人认为,最根本的恐怕还得到全球化再进一步深入,美国人不得不全面评估和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

至于有的读者认为我的文章是不是别有用心,煽动什么什么,那大概是看侦探小说太多了,或者是陷入各种各样的阴谋论不能自拔。

我们这个博客专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全面地向读者介绍美国,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为新世纪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做一点点打基础的工作。如果您常来看看,就会知道我们在介绍美国社会、历史、人物等各方面情况的时候,既有谈到美国的优点,也有揭示美国的缺点,美国的长处或短处并不是我们选题的标准,我们的准则是让没有来过美国或没有深入美国生活的朋友,像我们自己一样有机会感受一个真实的美国。

用这篇短文再次衷心感谢读者对我们专栏的关注。特别是对我们持批评态度的读者,还希望您们继续以敏锐的眼光发掘文章当中那些我们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或深或浅的潜在价值。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辞职

Posted: 11 Feb 2011 10:19 AM PST

作者 Amira Al Hussaini · 译者 Leonard · 阅读原文 [en]

Mubarak Steps Down

「穆巴拉克下台」(照片来自Flickr用户Celinecelines)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已经辞职,以下就由Twitter讯息来呈现愉悦气氛:

@AJEnglish:重大消息:埃及副总统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职,http://aje.me/ajelive

@SultanAlQassemi:确切字句:副总统表示:穆巴拉克已经辞职,他将国家统治责任交给最高军事委员会。

@Ghonim

恭喜埃及…罪犯已离开皇宫。

@AbdullahBoftain

他退位了!

@ianinegypt:穆巴拉克已下台,「真主至大」之声在塔里尔广场不绝于耳。

@jonjensen:穆巴拉克已不再是埃及总统,塔里尔广场的群众陷入狂喜。

@draddee:穆巴拉克不在了!!!!!!

@Firas_Atraqchi:军方做得很漂亮,如果军方先前尚未掌控国家,现在也到手了。

@Dima_Khatib:穆巴拉克走了。

@tololy:穆巴拉克终于请辞,他昨晚的演讲算什么?我「将会」信守承诺,我「将会」执政至九月。

@eyade:法老王垮台了,我再说一次,法老王垮台了。

名教授当面臭骂蒋介石独裁的下场

Posted: 11 Feb 2011 09:14 AM PST

蒋介石为人如何,对两岸的民众来说是正负两面都有。特别是在大陆影视作品中,蒋介石总是给人一幅故作深沉的印象,要么不说话,要么一开口就是"娘希匹""拉出去给我毙了"之类的。而在大陆历史教课书里,蒋介石则总是和"腐败无能""专制独裁"联系在一起。经过几十年的反复宣传,大多数大陆人一提起蒋就是影视里和教课书里的形象。

但在大陆当今血拆、强拆成风的日子里,人们便不由想起蒋介石的故事。话说蒋介石当上中华民国的总统以后,想把位于浙江奉化武陵镇上老家的旧房子丰镐房拆掉扩建一下。所以和周围26户邻居商量,希望他们能搬迁,好给蒋家腾出地盘。邻居们得知蒋家扩建房子的事后,都纷纷让出自己的宅基地,可是隔壁卖千层饼的 ……

……

荒腔走板的现代变奏

Posted: 11 Feb 2011 05:26 AM PST



"摇滚之外,另一个宋雨喆在路上。一个渴望修行者去西藏,但他深知苦修的无望,正如生命的无望,摇滚的虚妄,或许他会回来,绕无数的弯回来……期待着一个新的宋雨喆,一个新的木推瓜。但假如有一天他也混在《格萨尔王》的游吟行列中,成为一名无名的游吟者,化作大地上的一阵大风…… "这是年我写的评论木推瓜乐队的文章《被烈火释放的囚徒》,当时木推瓜已基本解体,所以我给文章加上一个煽情的尾巴。

现在这个尾巴被大忘杠重新点燃,但大忘杠并不是一个新的木推瓜,宋雨哲告别木推瓜很大程度上就是告别摇滚乐,给被愤怒和绝望弹断的神经重新接上一根放松的琴弦。他确实消失了好几年,当剑拔弩张的自我最后只剩下自相残杀,这个摇滚逆子只能将自我消弭于宗教之中,并学习如何在大地与民歌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但是他并没有皈依,他最终还是回来了。

游牧民族民间音乐和诗歌,宗教,大地山河,构成大忘杠的强大磁场,然而宋雨哲并不被任何一块磁石吸走:既不是某一民族音乐的传承也不是某一宗教的传神,既不是异域情调也不是乡愁味精,既不是民谣也不是摇滚,既不是民族音乐也不是world music,大忘杠的挑战在于:荒腔走板如何现代变奏。

所谓荒腔走板所涉及的无非藏蒙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游牧民族。大忘杠音乐上再天马行空还是有基本的准则:不翻唱翻玩任何民歌民谣,不依循任何民族音乐老套——有些旋律动机有民歌韵味,但节奏和调性则刻意求新,配器更是有意"离谱":宋雨哲早已不用吉他,近年他演出最喜欢的乐器是班卓玲,但班卓玲现在多用于其个人民谣,在大忘杠中有意弃用,而一一操弄诗琴,曼达琴,八弦班卓琴——基本上是跟藏,蒙,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没什么关系的乐器。而马头琴和艾捷克这样的游牧民族标签式传统乐器,在大忘杠中则被尽量撕掉标签玩出新意。有一次演出,宋雨哲要胡格吉乐图先拉一个马头琴开头,但胡一拉宋就叫停:"太蒙古了,再往东一点!"

不要光被民族音乐的磁场吸进去,进得去更要出得来。

《山道上撞见两个咒师》和《说鸟二》是整张唱片最能体现乐队风格水准和未来方向的"大歌",马头琴加艾捷克的配置并不新鲜,新鲜的是两把弦乐在《咒师》中渲染出的醉酒头痛般的诡异氛围,在《说鸟二》中则是一阵阵像是骑兵拦腰冲破方阵的节奏狂欢。诗琴加上艾捷克马头琴,小打击乐再加些采样,这就是大忘杠最齐全的配置,也是现场阵容。《说鸟二》是唯一能接上木推瓜血脉的歌:如履薄冰如临悬崖,失足的节奏惊险万状,戏剧化的唱腔——当年标志性的假声高腔再次像幕布一样卷起,杀千刀的肉嗓再次杀出一条血路。

《四条道》和《猎人》则是八弦班卓主导的极品民谣,配以马头琴和口弦,小打击乐。过耳不忘的旋律,堪称宋雨哲迄今最为通俗最宜传唱的歌;致小儿》和《林卡里的瘦熊》属于可简可繁的歌,介乎小调与大曲之间,这次做的是简化版,《林卡里的瘦熊》省略了纵情的肉身和鼓点,只留下诗琴和曼达琴像飞天的两条衣袖任人挥洒想象。

两首纯曲子《解放无人区》和《狮子麻扎》在专辑中有些突兀,与其说是玩实验,还不如说是营造秘境,大大拓展整张唱片的空间感,也体现了宋雨哲喜欢的制作思路:将野外录音与室内录音相结合,《解放无人区》中还加进李铁桥在地下停车场奇特声场中的萨克斯。《狮子麻扎》是专辑中易被忽略的作品,但却很能体现宋的创作套路:所谓"麻扎"即是墓地,"狮子"指的是10世纪的阿尔斯兰可汗,在喀什的"狮子麻扎"俗称奥当麻扎,宋雨哲采样了狮子麻扎守灵人的歌,但做出的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萨满或伊斯兰祭祀音乐——而是以口弦和半筝做出巫气深重霸气十足的音乐,要的就是传说中的"神似"。

宋雨哲的歌词源于民歌和民间文学中的动物寓言传统,他和小河几年前曾致力于收集和改写民歌歌词,但大多不是照搬而是再创造,《说鸟二》改写了一首西藏民歌,而《猎人》的诗意多少受到仓央嘉措的启发,仓央嘉措诗曰:"去年种下的幼苗,今岁已成禾束,青年老后的体躯,比南方的弓还弯"。宋雨哲则青出于蓝:"娃娃们像山里的野葱,头扎在泥里藏着,妈妈是家门口弯着腰的树,下半身埋在土里等着。"

"狼嚎月亮是感动,鹰抖翅膀是放松"(《致小儿》),两个常见的意境令"感动"和"放松"这两个词变得新鲜,宋雨哲对词语一如对音色一样敏感,像《四条道》本身就是漂亮的小诗,他也善用拟声词增加血气和泥土气息,避免过于文雅修饰。

荒腔走板系列中,西藏和藏区占去很大分量,喜马拉雅主题和安多主题不断回响,作为一个曾差点皈依的人,宋雨哲企图在人与神之间还原西藏的活力,或者说通过西藏发现人与神和平共处的奥秘:那些被郑钧的西藏小资情调,陈丹青的西藏人文情调和吕楠的西藏宗教情调遗忘的西藏真性情,比如《说鸟二》式的幽默讽刺,本来就是藏族民谣一大传统(不妨参见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中采集记录的不少街头政治讽刺民谣)。如果说《山道上碰见两个咒师》阴郁神秘,渲染了俗世艰险,那么《林卡里的瘦熊》就是从神那里重新解放肉身——刻板的殉道苦难叙事遭到了质疑,宋雨哲写出四句经典真言:"鱼儿尊敬海子,还在里面拉屎,花儿尊敬太阳,还敢与它对视。"在其个人民谣《到海里应该游泳》中甚至有更直接更貌似渎神的:"供奉女神要露出鸡巴,这样心才无挂碍。"而在送给小河的那首《去边境》中也有如此觉悟:"找准自己的神,摸着它的脾气它就爱你。"

荒腔走板三部曲包含《三个空行母在商量》,《阿西克城》,《曼陀罗上曼陀铃》三张唱片,这只是一个选集,主题和风格难免跳跃过大,令人抓不住头绪,从喜马拉雅到天山,从小调到大曲,从民歌采风到噪音萨克斯风......并且显然因为没钱,其录制缺憾难免,比方说《说鸟二》中人声的极致张力不够,《狮子麻扎》的口弦音轨不够繁密浩大,但当年在木推瓜没能出版唱片的宋雨哲总算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而且无疑是一张经典唱片。大忘杠如同木推瓜一样难以定义,如果不贴标签就得死翘翘,那只能说木推瓜是前卫摇滚,而大忘杠是前卫世界音乐——这真的是一个迫不得已的world music标签,它混淆模糊了民族音乐,你能感觉到民族音乐的某些气息和意境,但无从发现民族音乐的具体标签;它用了一点胡天胡地的前卫手法,但又扎根于民间——胡乐原本就属于胡天胡地,这样的荒腔走板是对雅乐正统的当头一棒,对伪前卫假民族的当头一棒。

不管是对于民族音乐,还是对宗教文化,大忘杠好就好在都只是若即若离,途中相遇,没有盟誓和皈依,只有告别和出发。

牛博唱片店签名唱片http://bullock.taobao.com/?search=y&scid=252281915&scname=xaOyqdL0wNbIy8epw/uzqsas&checkedRange=true&queryType=cat
大忘杠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dawanggang/

排队经济学(Rationing by Waiting)

Posted: 11 Feb 2011 08:01 AM PST

大规模的排队,如中国的春运,是学习价格理论和研究公共政策的优良范本,值得每一位对经济、舆论、政策等领域感兴趣的朋友深思。本站以明快的方式回答各种常见问题,包括:(1)回家过年是不是刚性需求;(2)车票提价有没有增加乘客负担;(3)黄牛党有没有责任;(4)垄断产业的产品涨价合理吗;(5)春运难题与铁路垄断的关系;(6)火车票低价造成的浪费在哪里;(7)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穷人;(8)租和寻租的经济学概念;(9)关于排队的理论文献等。欢迎浏览!

2011年02月11日糗事TOP10

Posted: 10 Feb 2011 08:00 AM PST

高中一段和同桌的没有被捅破的爱情深深的印在我心上,算是初恋吧。
于是乎,大学4年没谈,工作1年没谈,父母焦急的为我安排相亲。
最近高中同桌考研到南京,与我又开始联系了。
一天,接到母亲电话,说是安排了一个相亲,说女方条件不错。
去就去吧。
到达饭店,我爸妈和对方一家人都已到了,我进到包间。看到女孩竟然就是高中同桌。
我激动的脑子发热,开口就问:谈吗?
女孩:谈。
我又问:订吗(指订婚)?
女孩:订。
双方父母目瞪口呆。。。。空气都沉默了许久。
然后精心准备的相亲宴在4句话8个字后华丽丽的变成了订婚宴。
今年就要结婚了,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爆个自己的,不算糗事,但是当时绝对能雷倒路人甲、乙、丙……

相亲 初恋

顶 226 :: 拍 0 :::: 已有185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年前在商场The North Face专柜买了件薄风衣,898米;
朋友在某宝买了件同样的,598米。
经专家鉴定,我买的是假货。

顶 91 :: 拍 -2 :::: 已有24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我以前是有尿道结石的(这个是背景)
=========================================
做了几次手术都没做出来(体外碎石),然后被我一次手Y给弄出来了。

结石 手ying

顶 91 :: 拍 -5 :::: 已有48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转的…很搞…希望能看懂……………………………老婆给当程序员的老公打电话:"下班顺路买一斤包子带回来,如果看到卖西瓜的,买一个。"当晚,程序员老公手捧一个包子进了家门。。。老婆怒道:"你怎么就买了一个包子?!"老公答曰:"因为看到了卖西瓜的。"

顶 98 :: 拍 -15 :::: 已有27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请暗恋的女生吃饭,结果她还带了其男友,于是当了灯泡,还要出电费……

电费 灯泡

顶 74 :: 拍 -1 :::: 已有19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宅男一枚,自小留守。家中老大,洗衣做饭,不在话下。前段时间,刚学会十字绣,状态甚是疯狂。大年初二,照窝家中飞绣。
    NB老爸看不过眼:仔啊,出去逛逛吧,都快霉拉你,大老爷们,那兰花指整得,啧啧 
    BH老妈:什么兰花指呢,看那针穿得,那技术,你儿子整一纯纯的东方不败

激将法 没这严重吧?

顶 71 :: 拍 -5 :::: 已有38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这是我同学的一件事情,暑假他会自己老家去住,家里只有他和他的奶奶,并且暑假作业是要做的。此为背景。
-------------
他家里有个很厉害的驴,平时见到小孩就欺负。这个事情你懂得。。他平时在家总是躲着那头驴。暑假期间他是好好做自己的作业,在开学的前一天下午他终于写完作业了。然后和他的奶奶出去玩。回家后,开大门,他是先进入的,然后看到驴站在门口。只见一个驴蹄飞来直中他胸口,他是直接晕过去了。gc是当他奶奶把他叫醒时告诉他他的暑假作业被驴给吃了。。他当时哭着又晕过去了。第二天开学他奶奶去学校给老师解释去了。。。
求码!!!CNT

驴 暑假作业

顶 60 :: 拍 -1 :::: 已有28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过年前,一暗恋狠久的师姐在微博上说,终于要结婚了。我万念俱恢,只能祝福她。这孩子还说什么好的,我会的。整个新年我都处于游离状态。终于,年初三我忍不住了,给她打了个电话,开始时候就说些什么祝福的话,说着说着眼泪鼻涕全来了,我喜欢你那么久难道你就不知道吗?为什么连嫁了都不通知我一声?`````哭了半个小时,那孩子居然在笑,顿时感觉不对,原来结婚的是她大姐。她大姐还一直在旁边偷听,据说还录了音,我不蛋定了。
现在,我在她家,她是我的人了,嘿嘿,或者说我是她的人了55555

有爱真大要说出口 不然迟了怎么办

顶 58 :: 拍 -2 :::: 已有46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小区楼道边的车位都是对号停车,车位地下都写着车牌号,有两个车位,一个尼桑越野,一个丰田子弹头,中间夹着一辆不起眼的中华车,什么理由让它变得起眼呢,它车牌上方贴的标语:抵制日货,爱我中华。不搞笑,但车主是不是很给力,其他两个车主每天停车的时候感觉压力很大……

还是么有标签,简短的

顶 61 :: 拍 -5 :::: 已有24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今天头一天上班,听见财务室一大龄剩女:现在过年的时候亲戚问有没有对象比小时候问考多少分还讨厌!!

顶 50 :: 拍 0 :::: 已有5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简单其实不简单

Posted: 11 Feb 2011 07:26 AM PST

  

   最近我琢磨着:生活这个玩意,要过的复杂,那是相当的简单,去折腾就是了;而要简单,就复杂了。

   所以,无聊的时候,按照奥卡姆剃刀定律,我曾经尝试着对我鸡零狗碎的生活做过一次又一次大刀阔斧的删繁就简的整理。物质方面,说起来,除了空气和水以及食物,其余都是浮云。我甚至向往某种餐花饮露儿能苟活下去的半仙境界。精神方面,我想象可以比去年引领时代风潮的"犀利哥"更洒脱更无羁更随心所欲一些,如此这般的话,人生该规避多少烦恼和劳累啊。当然了,惭愧的是,这些伟大的想法:"一直在尝试,从未被实行 。"至于为什么。我想你懂的。

   据说有人曾经遇到一个手里拿着一粒扣子的乞丐,到处在街上跟路过的人请求:行行好,麻烦你帮我订一条裤子上去!

   --他的要求过分吗?通常大家都认为确实比较过分。按常理来看,那个乞丐应该是拿一条裤子,去乞求一粒扣子。其实大家错了,真实的人性是:当乞丐有了一条裤子时,他不会去介意有没有扣子,他会更奢望一件上衣。

   然后,这个简单的事情会开始复杂起来。因为,上衣之后,还有内衣,保暖衣、帽子、鞋子、袜子、领带、皮带.....最后,一身整齐的行头配齐之后,不配上劳力士手表和苹果四代手机,那甚至是比仅仅拥有一粒扣子的时候还要让人抓心的事情!

   当然了,我还没有提到兰博基尼以及法拉利,也没有提到海景洋房和菲律宾女佣以及好莱坞女友。毕竟,窃以为:人类欲望可以无止境的挑战并且会打败人类的捉襟见肘的那点想象力。

   看我说的这些,你以为我已经是个明白人了。兴许,还以为本博是否已经"看破红尘",可以直接"剃度"了。其实不然。看破是看破,沉沦是沉沦;欲望的归欲望,本能的归本能。

   我只是一直在努力。

   去年的冬天,我来到远离城市的某个叫东山岭的地方,开始,我只是想好好呼吸一下这里氧含量丰富一些的空气。之后,就有了一栋房子;然后,我希望能有车库,有露台,有网线,有烧烤场,有葡萄架,有游泳池和网球场....我希望有一个花园;再然后,我想要有好多狗狗,好多猫儿,甚至有我喜爱的女人,他们一起来陪着我,每天啥事不干,就喂狗掐花,瞎玩.....

   哎,打住,我该看看这次双色球的中奖号码,如果我没有猜中,我就掐一下自己的大腿。

   因为傻大姐宋丹丹说:"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不小心多了一个吻,然后你发现需要一张床,一套房,一个证。。。离婚的时候才想起:你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

 

史鉴:反贪是借口,实为政治斗争

Posted: 11 Feb 2011 08:02 AM PST

福建布政使李赓芸自杀,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是颇为轰动的事件。

李赓芸自杀是因涉嫌受贿,接受讯问时被辱而起。受贿只是嫌疑,并非事实。事情的起因,是原先李赓芸任福建漳州府知府的时候,有监造战船的职责,后来升任道台,但战船还没有修好,于是留下仆人监工修造;由于修船的钱不够用,仆人便向漳州府下属的龙溪县知县朱履中借了三百银元;借钱的事当时李赓芸并不知情,后来知道了,就让仆人如数还钱,但是仆人好像没有把钱还给朱履中。之后,朱履中因贪污被查,他便向闽浙总督汪志伊、福建巡抚王绍兰控告李赓芸索贿,说他的钱都送了上司。汪志伊与李赓芸有点过节,很想借此整一整李赓芸,于是向中央报告李赓芸涉嫌受贿,应当免职查办。 ……

……

蒋介石1966年对大陆的一次“文攻”

Posted: 11 Feb 2011 07:56 AM PST

1966109蒋介石发表"告中共党人书":

中共党员和干部们:

明天是你们的祖国——中华民国开国55年的双十节,这个节日是由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推翻满清帝制、创造中华民国最光荣的历史节日,我想你们是永不会忘记的。

一、代共产党员心里所想讲的话讲了出来。我好久没有和你们见面讲话了,今日我们民族存亡绝续、和每一个人生死成败,都到了命在旦夕的时候。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且有很多都是我的学生,还做过我的干部——尤其你们做干部的,没有不知道我是一个如何的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员,所以我在这个时候不得不向你们说话,以尽到我对你们应尽的责任。但是我今天讲话,首先是要把你们每一个人的心 ……

……

蒋介石1952年对大陆的一次“文攻”

Posted: 11 Feb 2011 07:36 AM PST

1952年,蒋介石答复"美国新闻及世界报导"周刊杂志提问:

记者问:今日中国共产党内部强固吗?答:中国共产党的计划,是要在一夕之间,把一个重人道和以忠厚宽大做传统的民族,变成一架战斗争杀的机器。这种计划,正被以武力和威胁在推行中,但威胁决不能造成真正的团结,任何政府,在应付危机时,都需要人民忠诚的支持,我确信中共即将遭遇的不是这种支持,而是反叛。

记者问:阁下认为中共在国际方面是软弱无力吗?答:中共只像寓言中走在狮子前面的狐狸一样,走在他的苏俄主子前面,在表面上,他们似乎很有力量,他们本身却缺乏武器、技术和人民的支持。如果单凭他们自己力量,他们将无力支持一个现代正规的作战至任何时间。但是在宣传和渗 ……

……

乞童问题的困难

Posted: 11 Feb 2011 06:45 AM PST

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生活条件比今天的艰苦得多。但那时孩子们苦中有甜、有爱、有乐、有情。父母的能力总受时代的局限,但父母之爱胜于政府或陌生人之爱,是不容易被个案推翻的、人类乃至动物界的一般经验。

《经济观察报》之"法律、管制与经济增长"专栏(6)

乞童问题的困难

薛兆丰
2011年2月14日

近日,"儿童行乞"的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是个特别的问题,情感上令人心痛、推理上颇具困难,既不容易取得社会的共识,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方案。让我讨论其中须冷静权衡的要素,望收抛砖引玉之效。

乞童有多种来源,其中最戏剧化的,是人贩拐骗儿童,然后将其致残,再推出大街,靠其行乞来牟利。这在逻辑上有可能,而只要发生"拐骗、虐待、致残"这三种行为,那就是严重犯罪。对此,人们有共识,那就是父母和社会各方,尤其是政府,有责任倾力防范、阻止和惩治。

人们争论不休的,是"应否全面禁止儿童行乞"的问题。我的同事黄益平教授,在网上指出了全面禁止成人携带儿童行乞的理由和一个实施前提:"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这事关孩子的基本权利;二是识别成本,亲生父母可以,那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养父养母呢?一刀切的政策不一定是最优的,但往往比很多很复杂的设计透明、有效。当然这个政策需要一个重要前提。"益平教授所说的"重要前提",就是现实中乞童是否有比行乞更好的去处,而"这个前提条件不解决,其他措施没有什么意义"。

我同意益平教授对"识别成本"的判断。事实上,因为儿童不具备自决能力,所以不存在"儿童自愿行乞"之说。我们没有必要去甄别哪些乞童是自愿的,哪些是不自愿的。问题都集中在一点上,即监护人是否有权携带儿童上街行乞?然而,我不愿意简单把"不行乞"规定为儿童的权利来终止讨论,因为问题显然不会因为我们如此规定就得到解决。我顾虑的是,如果益平教授提出的"重要前提"还得不到满足,就全面禁止儿童行乞,那会导致什么后果。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何镇飚老师,逻辑井然地提出了一个大胆假说,即人贩把健康儿致残乞讨是不可能的。他写道:"这是两个不同的犯罪团伙。人贩子必须保证儿童健康才有好价格,健康儿是供不应求的市场,所以高价,且一直有罪恶的贩子。乞讨者要用残疾儿童博同情。但病残儿是供大于求的,不必高价买健康儿致残,所以我们会看到残病儿被割伤口的例子。"

何老师的"双市场论"的含义是:一,被拐健康儿会被人收养,受到适当照顾,但在街头寻回的概率极低;二,在街头行乞的儿童,多是被亲父母放弃的残疾儿或被托付的健康儿,其中残疾儿会受到进一步残害,以博取更多施舍;他们即使被解救,都不存在更好的归宿。

如果这一假说成立,那么"全面禁止儿童行乞"的做法,就不能遏制"拐骗"的行为,因为被拐骗的儿童通常不进入行乞行列,而是进入收养家庭。换言之,即使禁止儿童行乞,但只要存在收养健康儿童的需求,就依然会有人拐骗健康儿童。与此同时,对那些本身就是因残疾而被放弃、或因家贫而随家长行乞的街童而言,校园本来就不是现实中的选项。这些穷苦孩子若被全面禁令赶出街头,又将流落何处?

有人说:"没有抚养能力的家长,就该失去抚养权。"说来轻巧,问题是怎样才叫"没有抚养能力"?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生活条件比今天的艰苦得多。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他们的家长往往就是缺乏抚养能力的。但实际上,那些孩子们苦中有甜、有爱、有乐、有情。他们当初要是被强行投入官办育儿院或陌生人的家庭,得到的未必就比失去的多。父母的能力总受时代的局限,但父母之爱胜于政府或陌生人之爱,是不容易被个案推翻的、人类乃至动物界的一般经验。

假如现在就推行全面禁令,见到乞童就剥夺其监护人的抚养权,并把乞童投入政府的收容系统,那首先就会遇到司法成本的问题。是的,发达国家也有剥夺父母抚养权的做法,但因事关要推翻"父母之爱胜于他人之爱"的假定,司法程序非常慎重和繁琐。我有美国朋友,为了从吸毒的儿子和媳妇手中争夺孙子的抚养权,官司打到倾家荡产才获胜。今天如果父亲领着儿子行乞,父亲被剥夺了抚养权,那明天母亲来认领,还不还人家?这当中有数不清的法律细节。

此外,收容系统的建设成本,也不能假设不存在。毕竟,这个国家连正规教育系统,也还远远没有完善。事实上,从外国的大量经验看,儿童抚养院的效果远远不如家庭收养好。如何通过恰如其分的司法程序,把孩子送到合适的人家收养,并非朝夕能妥善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把乞童从血亲手里夺过来,谁来负责?兹事体大,可不能振臂一呼,轻率而为。

行乞是一种普遍现象,与宗教、文化、地域、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有些宗教(如新教)视行乞为不道德,有些(如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则允许;来自某些文化背景的人宁饿不乞,而有人则轻易行乞,原因不外乎是好吃懒做,甚至是为了发财致富;另外,兵荒马乱和经济赤贫的年代,行乞现象固然也比别的时期严重。

这是说,亲人携带或允许儿童行乞,并不必然表明亲人丧失了对儿童的关爱。毕竟,亲人携带儿童行乞的背景不同,儿童被禁行乞后的实际出路迥异,这些因素都使得我们难以对"全面禁止儿童行乞"的建议迅速形成共识。眼前的问题是:如果全面禁止未必能改善乞童的命运,那今天该不该全面禁止?

相关阅读

  1. 最低工资法不可取
  2. 工作不是福利
  3. 英国的最低工资制
  4. 失业不是浪费
  5. 争取福利不宜越俎代庖
  6. 经济学角度看剥削

共产主义解决方案

Posted: 11 Feb 2011 07:51 AM PST


正如译者所介绍,这篇短短的博文虽然谈的是历史,但对了解印度人是如何理解西藏,以及与中国人对比还是颇有帮助。博文作者Claude Arpi是一位居住在印度的法国人,对印度、西藏和中国都很有研究,出过不少著作、文章,最近他也在印度各种媒体发表多篇有关噶玛巴的文章。文中提及的那位住锡金的使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当年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去印度时,他全程陪同。

图为1961年,年轻的流亡者——尊者达赖喇嘛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一起。(网络下载)



共产主义解决方案

作者:克劳德 阿丕 Claude Arpi
译者:卜花儿 ( @Buxoro)

写于2011年2月6日

1958年1月13日,印度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给印度外交秘书苏比茂•杜特(Subimal Dutt)的短笺中,提出了"给藏人的建议"。

尽管在尼赫鲁选集(第41卷)中没有提及,这次谈话应该是在尼赫鲁与鲁康哇之间进行的,直到1952年,他还是西藏的总理。

尼赫鲁写道:"西藏前总理今晚来见我,他向我述说了藏人所受苦难的始末,他们对独立的渴望以及希望能在印度的帮助下达到目的。他谈了很久,我的时间却不多,只好简短地告诉他,武力反抗中国是愚蠢的办法,印度也不可能提供武器;西藏如此落后,变革已是当务之急。如果藏人不自我改变,改变就会从外部而来。时间不能倒转,西藏国家也不可能恢复。简要的说,我的建议是,藏人应该团结一致,要求完全自治。他们不应该对中国的宗主权提出质疑。如果他们能保持自治,并团结一致,就能保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他们应该开始改革。我告诉他,他可以与外交秘书详谈。我知道他明天会去见你。"

令人吃惊的是尼赫鲁接受了此种入侵西藏的的借口:"西藏如此落后,变革已是当务之急。如果藏人不自我改变,改变就会从外部而来。"

需要指出的另一点是,印度也没有做出任何事情来维护尼赫鲁总理在1958年提到的"自治"。

下面这段阿帕•潘特(Apa Pant)的引文值得关注,他当时是驻锡金的政治官员(Political Officer),负责印度在锡金,不丹和西藏的事务。

潘特在题为《曼陀罗》一书中写道:"尽管有种种缺陷与令人不适之处,有其效率低下及难以克服的自然危险,这里产生的文明至少是在寻求一种能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的生活模式。我发现尽管没有他人视以为常的物质便利,藏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充满智慧,在各级僧众的恒常昭示之下,一心向达到涅槃的目标努力。从这个视点出发,藏人会三思而行,不会贸然接受共产主义为使这一悠久的社会进入现代的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

"对我自己来说,这也是我在有幸在世界屋脊生活多年之后西藏给我的主要印象:荣幸的是丰富了我的亲身经历,而不幸的是,在某种意义上我的态度遭到许多方面的误解。我一如既往地感到对中国文化与文明的高度钦佩,她悠久的历史以及新来的革命都可以佐证这点。在西藏我亲见训练有素的中国人。他们的所有行动都以建设新文化,建立'新人'社会为目标。但使我悲伤的是,他们根本不去理解佛教本身,也无视达赖喇嘛及他的同事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为改善西藏社会而做的努力,这是一种几千年来为人们的生存增加福祉的传统,而他们看不到此中的价值。中国制造了新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之下,他们大力运作,变化莫测,充满无情与残酷。中国人不能接受或容忍其它做法,不认可在制造的神话之外,摆脱了公式化的想法而达到的和谐与慈悲:他们不想要和谐与慈悲,他们要的是权力与实惠。"

未经再三考量(甚至想都没想),尼赫鲁就接受了"共产主义为使这一悠久的社会进入现代的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

这是西藏的悲剧。还能挽回吗?

原文在:http://claudearpi.blogspot.com/2011/02/communist-solution.html


給陳朗騫的公開情信

Posted: 11 Feb 2011 06:44 AM PST

某次某位新認識的女網友出來和我見面,之前我見她的樣子尚可,似乎是好容易上床這種,於是就出來見面了,她這時據說失了銀包,連買課本都沒有錢,於是我見有機可乘,對方又未滿合法性交年齡,我係精力旺盛又好奇心重的男人,自然是什麼想試一下的,我去這處之前,已經表明我要在她身上出火,她都明白,我有個有愛無性的女朋友,真是太辛苦的,她同情我,即是我可以做她了。不過,她知當天生理並不方便,我就說摸摸也可以,其實只要男人不介意,女人沒有不能幹的時侯,當然我是一定要做的,只不過不能說得太明。 我見只有這次機會,今次不把握,下次再唔知幾時,於是就把握機會去做壞人,好人比壞人有時更難做的,心想她都不是一等良民,之前和男人什麼都幹過了,而她性格是不會逆其他人意,就算是迫到自己反肚,都唔會令朋友反感,這我就有更大的機會了。她應該明白,我山長水遠去找她,如果不是性的驅動力,就真唔會乘兩小時來回的車,只為談幾句說話,一定係包括happy hour,就是她令我舒服舒服,所以我就借她需要錢去要脅她,我來的時侯,你一定要滿足我,否則不借錢給你,她的所謂朋友連前男友,無一個幫到她,就是註定我得米了。我成三年無開餐,這時一定要幹舖勁的,她還能走路回家,我就要改姓。
她無奈就陪我吃早餐,她就是吃早餐,我就玩摸摸茶,既然她是吃我的,然後還有求於我,我就和她排排坐在木桌後面近牆的位置,我是精心挑選了一個外面的人看不清楚的位置,她看來不太願意和男人並肩而坐,這令我更興奮,因為多了一重我強迫她就範的興奮,雖然她的身材,也真的不及冰漓,冰漓可以同我玩乳交,她就不能,於是我的一隻手,已急不及待的在她左肩上探索,鼻中呼吸她的氣息,更令人興奮,吃什麼我就沒有留意到,我好像和她的菜式調轉了,因為她不喜歡吃熱,於是變成她吃我點的炒飯,心想真是合乎天意,炒飯在台語就是做愛的意思,她吃我的炒飯,就是想和我做愛。她也不是沒有挑逗我的,當時她就說自己的校服由小穿到大都是同一套,好像表明自己是乖乖女,如果她真是乖乖女,我又怎會走這樣遠的路而來呢?她又怎會抽煙呢?我就是看準她會抽煙,也就是很享受性愛的過程,這麼窄的通道加上她不錯的外貌,實在太令人神往。這句之後,我即時知機,另一手就伸入去她裙子去量度她大腿的長度,順便試試她的彈性,看看方不方便以某姿勢來進入她身體。她的大腿也夠滑夠長,另一隻手就把玩她的荷包蛋,看來她很久沒有踫過男人,但我的手一碰,她的反應就很激烈,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說話的語調也變了,顯然就動情了,這些「騷在骨子裏」的女性,最受男人歡迎,特別是內心渴望而身體又抗拒,顯得更有魅力。
她的荷包蛋也夠我一手玩弄,我就捉她的右手要按摩我陽具,又說既然是我來借錢給她,就是有足夠的誠意才來,她也要有足夠的誠意表明她會還款,什麼是誠意呢,就要用行動來證明,因為我在互聯網認識她,借給她時又沒有單據,她大可以一走了之,再在封鎖我戶口,甚至四處向人說,我來是咸濕她,反正又沒有人可以證實,她受法律保護,而我不敢做次,於是她就可以袋袋平安了,這樣花時間去得財,一個月再多十個八個想咸濕她又咸濕不成的毒男,她就比援交的收入來得更容易了,援交都要令對方快感,而她只要欲拒還迎,常常編一些籍口就可以過關,我又不是她婦科醫生,她什麼生理周期,我自然不知亦無法證實。我一連串不停的心理攻擊,邏緝混合幻想混合陰謀論,她完全( 懾)服了。我就表明,她想繼續做我朋友,今天想借到我的錢,這我們有些事必須去做。這時也夠驚險的,因為我只有一件外衣來蓋在我和她的下身,而她不久就把我雄糾糾的野獸掏了出來把玩,而我想去玩她的下體,她卻是非常抗拒,心想一會在公共廁所,當她處於半興奮狀態時,也不到她抗拒,這我隨她按摩我陽具的節奏,這隻手伸了進她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