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Wednesday, October 7, 2009



真的是河蟹,先生拍的。

Posted: 07 Oct 2009 01:00 PM PDT

nrm

鉴人的方式

Posted: 07 Oct 2009 02:11 PM PDT

我在奥斯陆见到这样一个场景,记得当时很是为这个国家的民主感动了一下子:
kangyi-s

这是一群伊朗侨民在抗议伊拉克警察滥杀住在伊拉克的伊朗人,以及美军不履行诺言,放任伊拉克警察行凶的行为。

那天,我们一行人在大街上闲逛,远处走来一个中年女人,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东西。我们只是稍微用目光表达了一下好奇,这位女士就停了下来,向我们描述这件古怪仪器的作用:
crazy woman-s

原来,这是一个测量手机信号强度的装置,她整天拿着这家伙在奥斯陆走来走去,向民众宣传手机信号超标了,说这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呼吁政府加以管制。

我们团里有个大学刚毕业没几天的小记者,很是被她的执着精神感动了。我却在一旁冷嘲热讽地说这女人是疯子,这番言论导致了这位小记者的不快,跟我理论了半天。

回来后我反省了一下,自己为什么对这两组人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呢?他们都在为自己的信仰而发出声音,这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反省的结果是,我承认我叫那女人疯子是非常不厚道的做法,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她的做法毫无意义,因为她不可能知道手机信号是否有害。而那些伊朗人虽然也可能抗议错了,但他们犯错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必须声明一下,虽然我的照片照到了她表情怪异的时刻(绝不是故意的),但其实她是一个长得很优雅的女人,可以想象平时的她一定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聊天时我知道,她是一名家庭妇女,靠丈夫养活。自从发现了手机信号测量仪这个玩意后,又在网上看了几篇文章,便认为自己发现了危害挪威公共健康的重大隐患,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到了里面。可是,她看上去完全没有受过科学训练,不知道手机信号是怎么回事,到底对人体有何种伤害,只是凭感觉和一腔热血,便出来抗议了。先不说这样的抗议是否能够奏效,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她的抗议是没道理的。

关于手机信号是否对人体有害这件事,已经有不少专业机构在研究了。在他们的研究结果出来之前,任何个人的猜疑都是毫无价值的。把业余时间花在这上面,其结果只能是做无用功,不管他/她有多少爱心都没用。

事实上,科学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绝大部分新进展都是普通人凭借常识无法理解的。就拿刚刚颁布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来说吧,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染色体端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端粒酶怎么就影响到寿命和癌症了?刚才还有个挺资深而且也很聪明的科技记者向我咨询了半天,因为她的专业不是生物学,看了半天维基百科的解释也没看懂。所以,连岳曾经说科普就是照着维基百科抄一遍,这说法简直是太可笑了,而且也太不尊重科普作者了。我再次对这个说法抗议一下,呵呵。

这个道理还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比如这篇文章就说明,"爱心"这个东西在很多时候是不靠谱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拿来解释任何事情。

补充一句:我前几天贴的那首《感谢生活》很可能是错的。我不懂西班牙文,贴的是一首网上下载的版本。后来我又下载到另一个版本,歌词里听到了那个标题,大概是真的,所以贴在下面。这件事说明,虽然我貌似是个民歌行家,但在谈到我不懂的西班牙语民歌时,照样不靠谱。

不过,如果不考虑歌词的话,我倒是更喜欢那个假版本呢,哈哈。有谁知道那个版本究竟是怎么回事,请来信告知,谢谢。

鉴人的方式

Posted: 07 Oct 2009 02:12 PM PDT

我在奥斯陆见到这样一个场景,记得当时很是为这个国家的民主感动了一下子:
kangyi-s

这是一群伊朗侨民在抗议伊拉克警察滥杀住在伊拉克的伊朗人,以及美军不履行诺言,放任伊拉克警察行凶的行为。

那天,我们一行人在大街上闲逛,远处走来一个中年女人,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东西。我们只是稍微用目光表达了一下好奇,这位女士就停了下来,向我们描述这件古怪仪器的作用:
crazy woman-s

原来,这是一个测量手机信号强度的装置,她整天拿着这家伙在奥斯陆走来走去,向民众宣传手机信号超标了,说这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呼吁政府加以管制。

我们团里有个大学刚毕业没几天的小记者,很是被她的执着精神感动了。我却在一旁冷嘲热讽地说这女人是疯子,这番言论导致了这位小记者的不快,跟我理论了半天。

回来后我反省了一下,自己为什么对这两组人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呢?他们都在为自己的信仰而发出声音,这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反省的结果是,我承认我叫那女人疯子是非常不厚道的做法,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她的做法毫无意义,因为她不可能知道手机信号是否有害。而那些伊朗人虽然也可能抗议错了,但他们犯错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必须声明一下,虽然我的照片照到了她表情怪异的时刻(绝不是故意的),但其实她是一个长得很优雅的女人,可以想象平时的她一定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聊天时我知道,她是一名家庭妇女,靠丈夫养活。自从发现了手机信号测量仪这个玩意后,又在网上看了几篇文章,便认为自己发现了危害挪威公共健康的重大隐患,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到了里面。可是,她看上去完全没有受过科学训练,不知道手机信号是怎么回事,到底对人体有何种伤害,只是凭感觉和一腔热血,便出来抗议了。先不说这样的抗议是否能够奏效,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她的抗议是没道理的。

关于手机信号是否对人体有害这件事,已经有不少专业机构在研究了。在他们的研究结果出来之前,任何个人的猜疑都是毫无价值的。把业余时间花在这上面,其结果只能是做无用功,不管他/她有多少爱心都没用。

事实上,科学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绝大部分新进展都是普通人凭借常识无法理解的。就拿刚刚颁布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来说吧,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染色体端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端粒酶怎么就影响到寿命和癌症了?刚才还有个挺资深而且也很聪明的科技记者向我咨询了半天,因为她的专业不是生物学,看了半天维基百科的解释也没看懂。所以,连岳曾经说科普就是照着维基百科抄一遍,这说法简直是太可笑了,而且也太不尊重科普作者了。我再次对这个说法抗议一下,呵呵。

这个道理还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比如这篇文章就说明,"爱心"这个东西在很多时候是不靠谱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拿来解释任何事情。

补充一句:我前几天贴的那首《感谢生活》很可能是错的。我不懂西班牙文,贴的是一首网上下载的版本。后来我又下载到另一个版本,歌词里听到了那个标题,大概是真的,所以贴在下面。这件事说明,虽然我貌似是个民歌行家,但在谈到我不懂的西班牙语民歌时,照样不靠谱。

不过,如果不考虑歌词的话,我倒是更喜欢那个假版本呢,哈哈。有谁知道那个版本究竟是怎么回事,请来信告知,谢谢。

老宅,老人

Posted: 08 Oct 2009 12:00 AM PDT


如果不带感情色彩地评价,他们的生活和蝼蚁相去不远。和他们相比,我的生活是罪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有了太多的变化,但在他们那里,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有老去的容颜和房子。
10月7日,从武夷山、廿八都自驾游归来,忽然想起旅途中正在看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想起龙应台笔下对故乡的描写,临时起意,决定回一趟父亲的老家,这个连高速公路收费员都不知道方位、有12颗卫星导航的GPS都会带错路的小村落,还会是一如当年吗?
通往村庄的道路已经不再是尘土飞扬的泥路了,两边行道树上叶子猎猎而动,像是列队在鼓掌,车子开过村口的小桥,向一位老者打听老家的位置,他茫然地回忆了一番,向前一指。
停好车,正在嬉耍的儿童向我行注目礼,循着当年的记忆从邻居的堂屋穿过。1948年建造的祖宅还在,青色墙砖上爬满了青苔和黑色污垢,泛着历史的成色;1980年造的屋子外墙上的黄土和鹅卵石裸露着,屋顶的瓦片缝里透着光亮,看上去就像要塌了。屋内的泥地硬硬的,凹凸不平,一前一后相连的两处宅屋,从外观上已经分辨不出是四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
走到祖宅的村道口,看见三伯端了一个盘子,放在土墙上正在摆弄着什么,我大喊一声"三伯!我来看你了!"这个长相酷似我父亲的伯伯,颤悠悠地转过身,不知是激动还是受到惊吓,连盘子里的一瓶药都洒了,张口叫了我一声,嘴角却流下了涎水……我赶紧跑上前扶住他,把他搀进屋里坐下。
我回头出门去喊还在车上给女儿穿鞋的妻子,迎面走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穿得十分破旧,一对辫子十分扎眼,她突然站住,张了张嘴似乎想叫我,但始终怔在那里,我也没有认出她是谁。
路上我曾向妻子描述过老家的破败。她下了车便去村子里的小超市买礼品,我抱起女儿就进了三伯的门,路上我教她见到伯伯要叫"三爷爷"。以我以往的经验,这个不满三周岁的小家伙,见到陌生人肯定不愿意叫,没想到一见面就叫了声"爷爷",比我教得还要亲热。这种情形,在其他几个久未谋面的亲戚身上,也曾应验过,或许我低估了亲情对幼儿的影响。
刚一坐下,三伯张罗着要泡茶,拿出了两只缺了口脏兮兮的杯子。那个大辫子老太太也走了进来,手里提了一只热水瓶,身后跟着一个中年女子,把一只奶粉罐放在桌上,里面是黑漆漆的茶叶。这时,我看清楚桌上还放着几瓶廉价的降血压药。
他们呱啦呱啦说了一大堆,全是方言,我完全听不懂。稍顷,两人又出了门,我悄悄地问三伯"他们是谁?"三伯说:"那个年纪大的是你的大伯母,年轻的是邻居,她是来送茶叶的"。顿时唤起了我的记忆,N多年前,大伯母的模样像极了文革宣传画上的女民兵,没想到,现在已经老成这副模样,一脸的老人斑。
我出生时,祖父母早已去世,从小到大我一直没有回过老家,但老家不断有人来访,弄得母亲不胜其烦,我受了影响,对父亲这一脉的亲戚一直不太感冒。六七年前,曾陪父亲回过一趟老家,才搞清楚父亲一共有四个兄弟两个姐姐,他排行老四。前些年大伯和大姑相继去世,当过人武部长的二伯曾被家族寄予厚望,可惜尚未结婚就英年早逝,二姑作为童养媳远嫁福建,五叔三岁时就给送人跟了别人的姓。三伯没有子女,是父亲在老家唯一的至亲了。
少时,三伯来杭州打工,曾和我同住一屋。他是我见过的第一个赤膊睡觉、冬天用冷水洗澡的人,又跟父亲长得像,我蛮喜欢他的。十几年后我参加工作时,三伯又来过一次,我还用新的相机跟他合过影。今年初,他来杭治病,因前几年中过风一条腿不太灵便,走路一瘸一拐的,这次见到他,气色倒好一些了。
对大伯和大伯母,我就基本上没有印象了。通过三伯的转述,才知道一些情况。
回想起来,我对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不是从经济层面上感受到的,而是身高。大伯的三个儿子,年龄与我相仿,但身高却矮我一头。杭州方言里"矮答答"是句骂人话,年少时我曾用它来嘲笑过堂兄弟,如今想来十分惭愧——尤其是看见小堂哥穿着褪了色的军装和解放鞋,躬着背在水泥地扒拉谷子时。
老家的人说,咱们家的好运气都给你爸带走了,虽然是句玩笑,但非常刺耳。父亲这辈子过得也十分辛苦,背一只包裹参军入伍、两手空空地成家立业,接济亲友的事也只能救急,不能救穷,但在城市里,好歹有份劳保。而靠土里刨食的老家亲人,子女大多外出讨生活,也仅能维持温饱,孙辈们这些"二代民工",既难以融入城市,也不愿回家务农。老人大都晚景凄凉,没有了劳动力,除了在家里做些脱谷皮做腌菜的杂活外,也只有等死一途。所谓生活质量、所谓做人尊严、所谓天伦之乐,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
他们已经老得走不动路,他们是我的亲人。
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这个我从未生活过一天的故乡,虽然没有像龙应台的故乡淳安那样永远沉入水底,也一样沉入了我的心底。
除了给二位老人一些钱和礼物,我无力改变任何东西。我甚至没有留够时间和他们吃一顿饭,拜过祖父母的牌位,坐在昏暗的老宅里,和三伯聊了半个多小时,不懂事的女儿已经喊了几十遍的"爸爸走了!爷爷白白!"
斜阳余晖下,三伯撑着拐棍颤颤巍巍地站在村道口向我挥手道别的神情,牢牢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他一定不会知道,一转身,他的侄子在300公里外的省城,为他敲下这段文字……尽管我说过有空还会去看他,但这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风烛残年里,还能支撑多久?



Ptolemy:酷刑侦讯是否应被合法化

Posted: 07 Oct 2009 12:00 AM PDT


本文链接见:http://www.bullock.cn/blogs/novelshixi/archives/80901.aspx
 http://www.bullock.cn/blogs/novelshixi/archives/81050.aspx

最近,我一直关注美国在反恐斗争中使用酷刑的问题。一年前,我主要从专业的国际法角度(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思考这个问题(已上传到Google文档)。在任何情况下"绝对禁止酷刑",是《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UN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的立场,中美两国都是该条约的缔约国(美国虽然在缔约时有一系列声明保留,但在国际法中,对条约的保留不得违背条约"绝对禁止酷刑"的根本精神)。同时,免于酷刑以及残忍、不人道的待遇,也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不可克减的权利"之一。美国早已批准了这个公约,中国已签署但尚未批准。

可以说,中美两国执行《禁止酷刑公约》的意愿和效果都让人怀疑。在遵守国际条约这一点上,中美两国一向是能减就减,谈不上善意执行。对待国际法,中美两国都存在非常严重的卓异主义(exceptionalism)倾向,都强调国家的利益优于人权保护。托克维尔所说的"美国卓异主义"自不待言;而中国自九十年代以来,民族主义情绪逐年高涨,越来越多的人把"天朝"这个说法当真。同时,对中美两国,不存在欧洲人权法院这样的区域人权保障机制。所以,跟这两个强权国家谈遵守国际法、保护人权的道德意义,绝对不会被认真对待。我无意给中美两国在国际法领域的卓异主义倾向,贴上道德标签。我只想指出,这两个国家不会对国际人权条约逆来顺受:如果看不到国家利益,他们是不会严格遵守国际法的。他们不会因为国际人权条约要求,就"绝对禁止酷刑"。如果要使他们放弃酷刑,只能让他们看到这样做的代价超过了收益。让当权者看到镇压的成本,这是很多人早就意识到的。
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Eric Posner(波斯纳法官之子)最新一篇文章于9月17日发表在Foreign Policy杂志(顺便说一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荐的杂志),题目为《重新思考——有关国际法》Think Again: International Law。他在导语中即说:"各国政府只有在符合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尊重国际法——不要指望这会发生变化。"Posner还说,奥巴马承诺关闭关塔纳摩,是因为反恐斗争形势缓和,而非真心尊重人权。

关于酷刑问题,Eric Posner教授以前写过一篇论文《高压侦讯是否应被合法化》("Should Coercive Interrogation Be Legal?",可以在SSRN下载)。在这篇论文中,Eric Posner支持为获得反恐情报的目的而使用高压侦讯手段(其中包括一些酷刑),认为高压侦讯应该合法化。论文的基本思路,是把侦讯酷刑与执行警务或者战争过程中时使用致命武力两种情况相类比。如果杀人在某些情况下是正当的,酷刑为什么就要被绝对禁止?这种观点似乎是Richard Posner1997年《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的延伸。在此书中,Richard Posner否认存在任何可以指引具体行动的普适道德,强调道德相对论(moral relativism)、主观道德论(moral subjectivism)。如果一个人内心反感绝对的道德准则,那他总会倾向找出规则之外的特例。杀人如此,酷刑也是如此。

Eric Posner学习法律之前,是耶鲁哲学系出身。他的这篇论文首先用很长的篇幅,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分析酷刑侦讯是否应被允许。鉴于水平所限,我不在这里回应这些道德哲学的分析。即使从道义论的角度成功地论证应该绝对禁止酷刑,这个道德哲学的结论对具体的国家实践也只能产生微小的影响。

道德分析之后的经验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分析,才是我感兴趣的。把侦讯酷刑与合法使用武力两种情形类比,并不构成支持酷刑合法化足够的证据,充其量只能削弱相反立场。真正需要的是对侦讯酷刑做成本-收益分析,即回答如下三个问题:1)酷刑侦讯是否有效?如果有效,获得情报价值如何?2)使用酷刑侦讯的国家会因此付出何种代价?3)使用酷刑侦讯,获得的情报价值(收益)是否能够超过因此付出的代价(成本)?Eric Posner基本遵循了这个实用主义的思路——这是我赞同的。同时,Posner敏锐地指出学者认识这个问题存在的错误态度(譬如认为禁止或使用酷刑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明显是学者自以为是、幼稚的看法)——这也是我赞同的。但是,他在考虑酷刑的收益与成本时,收益被夸大,有些代价却被忽略——这是我需要作出回应的地方。我有意引用媒体报道的美国安全部门侦讯人员的意见,我觉得这些第一手的专业评估,远比学者的意见更值得重视。

1、酷刑实践会激化反美情绪,导致更多的反美力量出现,反而不利于反恐怖主义斗争。Opinio Juris博客曾有一篇Trying to Remember Why We're Closing Gitmo?(《如果你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关闭关塔纳摩》,我曾在这里引用过这篇文章),引述若干前美军官员的话,其中有:"如以号召敌对武装的能力作衡量标准,美军在伊拉克留血牺牲的头号和第二号原因分别是阿布格莱布和关塔纳摩。"Posner在论文中,只是提到酷刑侦讯会对国家形象造成损害,但他似乎并没意识到更严重更直接的后果是适得其反,为反恐而使用酷刑会使恐怖分子越来越多。

2、Posner认为酷刑是"有效"的。他引用的证据是以色列兰道委员会(Landau Commission)对以色列安全总署(General Security Service,或GSS)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声称:如果不使用高压手段,有效地侦讯恐怖分子是不可能的。Posner还引用一份由以色列递交给联合国反酷刑委员会的报告,称GSS的调查挫败了90起恐怖阴谋,包括自杀炸弹、汽车炸弹、绑架和谋杀。

但是,以色列和美国的反恐斗争形势并不相同,区别在于以色列所面对的恐怖袭击威胁更加频繁(主要因为以色列紧邻巴勒斯坦)。Posner并没有提及以色列以外的任何国家有效使用酷刑、对付恐怖分子的证据。特别地,酷刑侦讯是否成功地挫败针对
回答美国使用酷刑侦讯是否"有效"这个问题,CIA2004年的一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帮助(可在《纽约时报》网站下载)。这份秘密报告由中央情报局总检查员(inspector general)于2004年5月完成的,于今年8月24日才公开,内容关于2001年至2003年的反恐怖主义羁押和侦讯活动。这份报告中提到的酷刑侦讯手段包括:威胁对羁押人员家属实施性侵犯、使用枪支或电钻进行死亡威胁以及水刑(waterboard)等。但是报告还指出,CIA总部和司法部严格控制酷刑手段的使用:管理人员、医生、律师不仅事前参与制定酷刑侦讯的标准,还在事后实时监控拘禁人员的生活情况。美国司法部长于今年8月24日(CIA报告公布的同一天)任命前联邦检察官,对CIA人员的侦讯活动进行刑事调查。

这份报告长达259页,在法庭的命令下不再保密,但是很多重要的内容还是在公开时被CIA涂上黑色。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评论和帮助,外界人很难看出什么门道。

《纽约时报》在当天的报道中,认为酷刑侦讯对获取反恐情报是"有效"的。《纽约时报》的评价非常概括:"这份报告发现,情报人员根据侦讯中获取的关键信息判断恐怖分子,并阻止潜在的阴谋。报告还说,在遭受残忍待遇之后,有些被羁押的恐怖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情报。"《纽约时报》还提到,对9·11袭击策划者之一Khalid Shaikh Mohammed的侦讯"大大扩展了我们对基地组织阴谋的了解"。

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的报道只能证明:CIA的侦讯活动从整体上看是有效的。但是,这些侦讯活动既包括酷刑手段,又包括非酷刑手段。读者无法判断这些情报到底是通过酷刑侦讯方法获得的,还是不必诉诸酷刑手段、使用常规手段即可获得。

9月5日,前FBI探员Ali H. Soufan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帮助我们解读这份CIA报告。Soufan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他根据丰富的情报工作经验,指出:

(1)情报侦讯工作中,酷刑手段和常规手段应该区分开来。很多宝贵的情报信息并非从酷刑侦讯中获得,而是常规的专业侦讯即可完成。酷刑侦讯的情报价值往往被支持者夸大。Soufan给出了若干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例如,支持者认为,酷刑侦讯上文提到的那位Mohammed,获取的情报挫败了2002年袭击洛杉矶图书馆的阴谋。但是,Mohammed实际上是在2003年才被抓捕的。

实际上,Ali H. Soufan在今年4月22日的《纽约时报》中就表达了这一观点。他在My Tortured Decision这篇文章中叙述自己情报工作的经历,他说,"这段经历符合我在整个反恐生涯中形成的判断:对付恐怖分子、发现阴谋和拯救生命,传统的侦讯技巧都是成功的。"他还说:"对付Abu Zubaydah,没有任何可信的情报是非要用酷刑侦讯才能获得的,反而那些情报都是通过常规技巧就可以掌握的。"

(2)授权酷刑侦讯的高官往往不了解业已掌握了多少情报,错误地认为被羁押人故意不说。被羁押人为了满足侦讯人员的这种心理,编造假情报以逃过酷刑。上文提到的那位Mohammed就曾有类似的经历,并告诉了国际红十字委员会(ICRC)。

(3)对酷刑侦讯的迷信与依赖,导致情报机构放弃使用较为缓和的常规手段。Soufan说:"令人惊讶的是,尽管9·11已经过去八年了,却没有任何'基地'组织的高层人员在我们手里。残酷的侦讯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随着新方法(按:指酷刑)的使用,真正专业的侦讯人员掌握的技术被认为没有必要,他们也就被赶走了。""劣币驱逐良币",酷刑手段取代专业手段,情报侦讯的效果并没有提高。

Ali Soufan提供的信息,不仅提醒我们酷刑侦讯并不是像切尼等人说的那么"有效"。一年以来,以我看到的材料为限,竟然没有任何具体的证据证明:美国破获哪一起恐怖阴谋、或者抓获哪一位恐怖分子,是传统情报工作不能完成、一定要用酷刑手段。Eric Posner教授的那篇论文除了引述以色列的经验,也没有给出任何实证材料支持酷刑侦讯使美国变得更为安全。甚至,Posner自己都在论文中承认:即使在2001年之前当局允许高压侦讯,美国也不太可能因此避免"9·11"袭击。

为酷刑辩护之所以如此不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极力掩饰酷刑活动的真实情况,政府透明和言论自由受到过多的限制。1987年,以色列的兰道委员会(Landau Commission)即对以色列安全部门的酷刑侦讯活动作出调查报告,兰道报告坦率地为以色列实施酷刑作出辩护。但是,截止到2004年,公众对美国的酷刑侦讯实践情况知之甚少。切尼与共和党政府下台之后,奥巴马今年5月要求不得披露新的虐囚照片,9月又说关闭关塔纳摩的时间表可能会推迟。在8月24日公布的CIA报告是一个进步,但公开的内容远远不够全面、坦率,甚至很多地方被删得不知所云。

当事实严重不足时,对酷刑的讨论往往取决于人们不同的信念。胆小、民族主义、强调国家安全的人(如波斯纳父子),会主张对恐怖嫌犯使用酷刑,因为他们相信酷刑是必要且有足够的情报意义。强调人权保护、反对民族主义的人,会主张绝对禁止酷刑,因为他们相信其他侦讯手段可以代替酷刑,且强调酷刑的成本。双方都缺乏足够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讨论变为左、右意识形态的冲突。在信息公开和言论自由的前提没有实现之前,酷刑侦讯不太可能合法化,而且我也不会支持这种做法。


教你如何製作印度薄餅

Posted: 07 Oct 2009 10:24 AM PDT

教你如何製作印度薄餅
http://hk.myblog.yahoo.com/lwmlung/article?mid=1807

印度薄餅是印度人每餐必備的食物,花款亦很多。原味的印度薄餅,會加上菜油、水牛牛油及少許鹽,以作調味。製作印度薄餅的要訣,第一是要將薄餅搓得很薄;第二是要將搓完第一次的薄餅對摺,再努力搓薄。這樣,食客就會食到特別的口感。

<龍緯汶文化藝術國際交流協會>邀得位於香港九龍佐敦南京街2F號地下<Curry Corner>的老闆娘 Jasbir Rana Bal 親自示範,如何製作印度薄餅。

大家可以登入<龍緯汶文化藝術國際交流協會 youtube 頻道>,欣賞整個製作過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BKlkt5_1m4

影像串流: 
See video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平壤游记

Posted: 07 Oct 2009 08:26 AM PDT

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1) | 标签:平壤, 贫富差距, 开放, 经济

中国代表团离开,我们这些香港记者,因为航班爆满的原因,只订到了八号离开的航班.于是,朝鲜当局给我们安排了一天半的参观行程,让我们了解朝鲜美好的一面.也就是说,只能在指定参观的地点下车参观拍摄,其他的时间,都是透过车窗来看朝鲜.

所以,这次在朝鲜的几天时间,可以交谈的朝鲜人只有陪同我们的朝鲜外交部新闻官员.就算是在参观地点,如果导游和我们多聊几句,新闻官就会用朝鲜语和导游交谈.,然后,导游就不再多说.

所谓的景点,当然都是歌功颂德的标志性建筑,不过还是有一些收获,比如坐了地铁,还有,拍摄了一家新加坡人开设的汉寳堡店.这家外资投资的商店是因为有朝鲜的官员到新加坡访问,吃了对方的汉堡觉得好吃,于是游说对方到平壤投资.店铺的面积不大,但是生意看上去还是不错,一个汉堡标价一点五欧元,只接受欧元和美金,.据店员介绍,一天大约有五十多个人来帮衬.

这些来帮衬的大部份是朝鲜本地人,发现在我们这些外国人购物的地方,包括我们住的五星级高丽酒店的餐厅,总是可以看到拿着一迭美金来消费的朝鲜人.陪同我们的新闻官里面就有一个,带我们参观专卖店,自己就拿出美金给孩子买进口的玩具.

很好奇他们的钱从那里来,因为公务员的工资每个月算下来二百人民币左右.之后才知道,以前平壤的富人主要是高级官员,功勋艺术家还有高级知识份子,而现在,则变成了那些外贸以及涉外单位的官员,还有做边贸的.当然,在所有的企业和资源都是国有的情况下,要创收,依靠的当然是够硬的关系和北京.用在当地的中国人的话来说,和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很相似,先富起来的,就是那些掌握了资源和权力的人们.

每天早上七点钟,平壤的上空就可以听到激昂的音乐,这是朝鲜正在要求民众大干一百天,而这个国家的目标,是在2012年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过一天半把平壤转下来,忽然发现,这个城市的所有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住房以及公共设施,全部都是兴建于七八十年代,也因为这样,都有这浓厚的苏联风格.特别是地铁.之后才知道,八二年到八八年,是朝鲜国力最强的时候,尔在八三年制定了投资法之后,吸引了不少外资,特别是来自日本的.只不过八九年东欧变天之后,外来投资突然缩减,使得这个城市,到现在还是停留在那个年代.

买了几本书,关于主体思想和金正日的先军思想.遇到在朝鲜留学过的中国人,说起九十年代在平壤留学,和哲学老师进行争辩,因为对于学习马列的维物论出身的中国学生来说,无法接受主体思想以人为中心的唯心论,认为和马克思理论出现了冲突.至于辩论的结果,当然是朝鲜的教授认定,朝鲜要走自己的道路,用自己的一套而告终,不过尽管争论激烈,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

新闻官是不允许我们拍摄朝鲜民众日常生活的地方的,比如住宅区.但是可以散步,也就是说,大家可以有机会用心感受,但是不能够透过图像纪录下来.那些住宅区,依然是这样的印象,八十年代留下的遗产,很多开始残旧了.不过公共设置的保养让人惊叹,不过看到那些朝鲜女工,趴在地上用布一块块的清晰地砖,坐在小凳子上每人一把剪刀修剪道路边的草坪,就可以明白,为何这些建筑可以保养的像新的一样,城市的市容为何这样的干净.

今天才知道,原来手机是在今年刚刚允许朝鲜民众使用的,不过和我们这些外国人使用的号码不同,朝鲜民众的少了一位数,不能够打国际长途.尽管这样,还是供不应求,因为想要的人太多.手机的网络商来自埃及,手机则是中兴公司的,不过最便宜的也要买差不多两千多人民币.总于相同了为何手机网罗商没有找中国的公司,相比还是安全的考量.问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六年,回到朝鲜不久的朝鲜人,觉得有怎样的不同,她说,除了不能够接触外国的资讯,其他的和住在北京差不多,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

金日成的故居在平壤市郊,和市中心不同,市郊的道路是破破烂烂的,开过的车辆,不管是公共汽车还是其他的货车,也都是颇破烂烂的.不过一靠近金日成的故居,就变的非常的整齐,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尔很多人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喝一口故居门外的井水.导游说,因为这是圣水.

晚上和朝鲜的新闻官吃饭,也算答谢他们这些天的陪同,虽然每个人都付了采访费.结果发现,他们几乎各个都是专业歌手,而他们喜欢的歌曲,原来都是翻译成朝鲜文的俄罗斯民歌.当然,第二多的,是中国的歌曲,只是最新的歌曲,也是要五六年前的了.

虽然出租车不多,但是酒店门口还是有几辆.原来这里的出租车只收美金欧元,起步费差不多二美元,之后每公里收一美元,这当然是普通的朝鲜工薪阶层坐不起的,外国游客基本不能够自由活动,所这些出租车最多的客户,还是当地的有钱人.

过了这个夜晚就要离开,最开心的,是朝鲜方面表示,负担我们所有在温总访问期间使用的网络费.这原本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按照流量计算,每使用25kb就要支付2欧元,这样算下来,因为这些天传送新闻,至少传送了30MB的文件,正在担心带的现金够不够埋单.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平壤点滴 / 2009-10-04 20:57 / 评论数(22)
  • 终于来到了平壤 / 2009-10-03 21:15 / 评论数(17)
  • 我的愿望 / 2009-10-02 09:29 / 评论数(33)
  • 走在北京 / 2009-09-29 22:37 / 评论数(41)
  • 坐火车的感触 / 2009-09-26 15:29 / 评论数(34)
  • 黒死

    Posted: 07 Oct 2009 08:58 AM PDT

    黒死


    它自阳台的角落站起来,穿过打开的门走到床边,停住。


    玛丽听见脚步。火红色的,柔嫩的脚底肌肤摩擦着地板,发出叹息。这脚步声就像十四年前的那个清晨,玛丽想。玛丽缓慢地让那个清晨回到身上。阳光穿不过厚窗帘,阳光只能伸手抚摸空气,将整个房间蒸腾出猪大肠的气味,一丝一丝,像倒着下的雨,遮蔽玛丽。十四年前玛丽这样醒来。


    它坐在玛丽的床上。玛丽睡在床的左侧,它坐在右侧玛丽脚边。被子里玛丽的脚沁出冷汗。平躺着的玛丽像床的另一层被子。它坐到床上的瞬间,床沉了沉。 以前,玛丽旁边放着另一层被子和另一个枕头,后来她将它们拎了起来,丢到这个房间的黑洞里。于是它们消失了。床的右侧如半页干净的手纸一样平缓地瘫在那 里。


    现在尽头坐着它。


    现在是黎明之前,星辰日月都不在。它坐着,浑身的皮肤收缩,把它周边的空气也一并收缩。它的肌肉很紧致,玛丽想,摸上去一定是硬的。它是不溶于黑暗 的黑暗,一个由黑暗钩边的实体。玛丽觉得它的表面应该是湿漉漉的,腥的,滑腻得有点恶心。以前,玛丽的丈夫常常去海边。他回来的时候会交给玛丽一桶半死的 海鱼。玛丽站在厨房的水龙头前,用剪刀刮它们的鳞,玛丽看见鱼的眼睛。鳞片雪一样落下的时候,鱼的眼睛张着,嘴巴在动。玛丽站得久了,膝盖窝深处的筋一扯 一扯地痛起来。玛丽抓不住鱼,玛丽的剪刀很钝。玛丽还要烧起油锅,把它们放进去,然后房间会充满烟和燃烧的油的焦灼。然后玛丽要把盘子端到丈夫的面前,她 的丈夫,奥登先生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玛丽要给他的酒杯添冰块。奥登先生将酒杯放在地板上。奥登先生踢翻了它。玛丽要跪下去擦。玛丽膝盖窝深处的筋一扯一 扯地痛。


    奥登先生的额头撞到浴缸边缘的时候,曾经发出一声闷脆的叫喊,好像玛丽正在用力掰断一块不新鲜的面包。实际上玛丽当时睡得很熟,那声叫喊折射在她的 梦里,她见到一块火星的陨石落在月亮上。因为没有奥登先生的呼噜,玛丽的睡眠彻底脱离了轨道,连带着她的梦,梦是睡眠列车上没有面孔的乘客。玛丽坐在远远 的荒野上,看着每一个乘客拎着行李箱走开。然后玛丽在十四年前的清晨醒来,感到整个房间就像正在蒸猪大肠的蒸笼,闷热的腥气让她睁不开眼。她想起那些鱼的 嘴巴。她推开被子和枕头,下床。伸直的脚趾轻触到地板,仿佛一个试水的人刚要开始。


    它的指甲呈现出一种灰白色,是被它自己的体液浸泡太久的那种颜色。这是它身上唯一能察觉的,不是黑色的颜色。它的脚底皮肤是火红的,可是走路的时候 很谨慎地收藏着。它的头形状不规则,五官只有意识存在。玛丽觉得这十四年以来,它好像也旧了一些。它的手和脖子显出佝偻,皮肤更干,更像岩石上的皴纹。玛 丽想,如果用一把手术刀切开它的表皮,里面应该是翻滚的,血红色的岩浆。


    它像一座死火山,在玛丽的阳台上住了十四年。有时候深夜下雨,玛丽到阳台上收衣服,便看到它蜷缩在角落,手臂紧紧地箍住双腿,将头埋在里面,一动不动。


    十四年前的那个清晨,人群散去之后,玛丽跪在浴室的瓷砖地上,用奥登先生的牙刷细细清洗瓷砖缝隙中的血迹。奥登先生刷完牙之后,习惯将牙刷头朝下插 在杯子里,泡在他没用完的半杯水中。玛丽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走进浴室,将奥登先生的牙刷拿出来,把水杯中的水倒掉,然后反复冲洗这两样东西,直到她 不再闻到奥登先生唾液的气味。奥登先生还习惯站在床头柜前喷香水,于是,玛丽放在床头柜上的水杯便分享了奥登先生的时尚。玛丽拿起杯子喝水的时候,常常恨 意盎然。奥登先生喜欢将袜子丢在玛丽擦净的地板上。 奥登先生的头皮屑播种在黑西装上,然后直接挂入衣橱。


    奥登先生半夜上厕所,不开灯也不关门,任由泉水汩汩响遍全球。


    还有奥登先生咀嚼口香糖的声音。胶质黏在泛黄的上牙和下牙之间,奥登先生用舌头够它下来,发出"叭"的一响。此时奥登先生大概是松开皮带坐在电视机 前,然后不过半小时,他的头便会沉下去,点下去,眼睛闭上,嘴唇向两边拉开,垮掉,好像要哭未哭时的那个表情,上唇的中间撅起,露出一点缝隙。奥登先生喷 出酒气和老年人身体内部的那种气味,有点像住过癌症病人的病房,永远有细菌在腐烂。


    十四年前,玛丽已不算年轻。可那时候她还相信说话。她说话的时候奥登先生坐在床边,等她说完,整整领带,走出门去。有时,在玛丽说话的中间他插话, 说的是一些完全不相干的别的,说完了,整整领带走出门去。 玛丽说话的时候感觉自己正在散发许多透明的线头。后来,她不再相信说话。


    然后玛丽和奥登先生之间就变得很沉默。除了睡眠。


    奥登先生占据了名义上的,床的右侧。实际上玛丽只领取床的一小部分,她抱着枕头,用被子裹住自己,双手箍住双腿,背对奥登先生蜷缩在床的左侧。那个 姿势,很像它在阳台上栖居的样子。不过玛丽是躺着的,要舒服一些。奥登先生入睡半小时之后开始打呼噜,一层一层,如肮脏的潮汐来袭,夹带着奥登先生的呼 吸。玛丽觉得这是进攻。玛丽愤怒了,她掀开被子走到客厅,握紧拳头,向空虚表示自己的愤怒。然后玛丽点燃烟,静静抽完。然后玛丽去浴室,用肥皂精心清洗双 手,然后玛丽回到床上。


    十四年前它走进来的时候,玛丽刚刚完成了打扫工作。她将奥登先生的棉质衬衫丢在浴室地板上,用双脚用力搓洗,瓷砖被擦得很亮。现在,猪大肠的气味很 淡了。玛丽拉开百叶窗,让灰尘显形。她将奥登先生的牙刷抛在衬衫上,又把自己身上的全部衣服脱下来,也抛在上面。然后她抱起它们走了出去,打开门,丢在楼 道里的垃圾箱里。裸体的玛丽站在楼道里,想,她和奥登先生之间的一切其实早已不存在──如果曾经存在过的话──现在她把残骸也丢进了垃圾箱。玛丽低头看看 自己的身躯,已经不年轻,而且,刚刚被从头到脚彻底地否定掉。玛丽想回到浴室里,拾起那块肥皂,好好地洗一洗手。这个时候它擦过玛丽的肩膀,走进了她的 家,穿过客厅和卧室,来到阳台上,开始停留。


    它现在坐在我的床上,这意味着什么。玛丽对自己说。这甚至不是一个问句。玛丽看见十四年如钝刀一样的日子,没有锋芒,也没有阴影。就像她始终没能收 复床的另一侧,每到午夜,此时,她还是要起身到客厅去,点燃烟,表达自己的愤怒──无垠又无因的愤怒。奥登先生的西装仍然挂在衣橱里,没有衬衫撑起,它显 得有点心虚。玛丽觉得,一旦触到它,它就会变成灰。白天玛丽坐在地板上,看白天的电视,有人教做菜,各种热腾的生活在抢着表达,挣出自己,碰到玛丽冰凉的 显示屏,刚好休止。玛丽感到奥登先生咻咻的鼻息追着她的后背,她挪了挪位置,冰凉的手遇到窗帘缝隙溜进来的冰凉的阳光,打个寒颤。玛丽想到奥登先生第一次 将她压在床上,进入她。如果两条鱼做爱,应该是又凉又腥又黏又滑,它们的眼睛看不到彼此,也看不到自己。"玛丽,玛丽。"奥登先生的召唤来自喉咙深处。一 条半死的海鱼带着半身鳞逃脱了玛丽的手,啪哒一声跌到桶里,玛丽的剪刀上有它的血。一天过去了。


    玛丽拉上被子,蜷缩起来。她闭上眼睛,看到它坐在那里,等待。


    时间流过去有声有色。色是过往车辆涂在天花板上的灯,声是玛丽的呼吸。玛丽的呼吸是长长,长长的,它和她听着。玛丽想告诉它十四年前的一个梦。梦里 她抽完一支烟,走进午夜的浴室洗手,她将肥皂掉在了地上。她没有捡起来,就那样回到床上睡了,然后做了梦。又是梦里奥登先生走进黑暗的浴室,在掏出阴茎之 前,他踩在肥皂上,他摔倒,他的头重重地撞到浴缸边缘,他摊在浴室的地板上,黑暗里的黒血散发出猪大肠的气味,浸透了黑暗,也浸入奥登先生的鼻腔,通过气 管涌入肺,淹没一个又一个肺泡。奥登先生的呼噜声停止了,玛丽睡得很熟,玛丽的梦和梦里的梦也睡了过去,只有苍蝇醒着,苍蝇来到黑暗中,产卵,生出蛆虫, 又长成苍蝇,飞出梦,飞到生命里,飞到爱情里,遇见它。


    07/10/09 BeiJing



    從阿甘低能鬧劇看愚蠢港喱

    Posted: 07 Oct 2009 09:00 AM PDT

    陳大文部落 http://hkgal-today.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07.html

    有說法指香港人自回歸後變得越來越蠢,這是事實,其蠢之處,從 港 喱 轉看肉麻當有趣大癲大肺的韓劇和本地垃圾電視台八婆劇集已可見一班,香港人變得蠢,親中保皇既得利益者與及一眾愛國紅色大財團正看好這點,只要做一些符合香港人蠢的事,港喱就會很高興,就算保皇派賣港人於不義、欺壓貧苦大眾,甚至嘲弄香港人賤過地底泥,只要在適當時候給港喱滿足一下其蠢的意願,港喱總會很高興,然後又很中國人的自圓其說,自我安慰,中國人龍的智慧滿口仁義道德,文字上和口頭上的道德高地說之不盡讀之不完,但說到底,這種很中國人的盲從道德,就是純奴性,具備純奴性的人離不開一個字:「蠢」.....( 觀看全文 )

    ※ 請往連結觀看全文及回應,見諒。

    從編劇角度看【甘威大戰娋珠女】低 B 鬧劇

    Posted: 07 Oct 2009 09:00 AM PDT

    陳大文部落 http://hkgal-today.blogspot.com/2009/10/b.html

    民主黨新晉立法局議員甘乃威「疑涉性騷擾女助理求愛不遂兼炒人」事件,用「得啖笑」來形容還不夠,在各界多番猜測,甚至坊間不少人抱住「食住花生等睇戲」心態去幻想事情真象之同時,事件的來龍去脈好像已變得不重要,衍生出來的「甘乃威議員應否辭職」、「女基督徒的道德聖潔操手」、「男人不是好東西」、及「民主派無個好人」之類的所謂民間智慧、哲學高地,反而成為對事件預先審判的基準。

    為保障涉事主角的「港式個人私隱利益」,本文章不會再列明有關主角人士的真實姓名,代號如下:

    甘乃威:阿甘;事件女主角 ( 甘乃威議員助理王麗珠 ):珠女。

    當我詳細收聽阿甘在商台節目《左右大局》的深情表白後,他的表現很有「志雲飯局」風格,主持李慧玲發問也頗中肯,未有一心為難阿甘,他上電台親身解畫,怪不得之前充當阿甘「代言人」的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在節目廣播前不接受傳媒訪問。事件中還有一個非常諧趣的角色,說是諧趣實不為過,就是同屬泛民派人所共知一向多內鬥喜愛籠裡雞作反的公民黨.....( 觀看全文 )

    ※ 請往連結觀看全文及作文章回應,見諒。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核糖体结构

    Posted: 07 Oct 2009 07:31 AM PDT

    作者:newlight | 评论(0) | 标签: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的3位科学奖,印度裔美国科学家(在英国工作) Vendatraman Ramakrishnan、美国科学家 Thomas Steitz 和以色列科学家 Ada Yonath 都是蛋白晶体结构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贡献,是用高清晰度的蛋白晶体结构,为研究蛋白合成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证据。

    核糖体(ribosome)的英文名在1958年出现,是当时用来命名一种刚发现不久,处于细胞质内,带有核糖核酸的蛋白,那时已经知道核糖体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出生罗马尼亚,在美国工作的George Palade 曾因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获得1974年诺贝尔生理奖。

    核糖体的作用,是在蛋白合成过程中,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又有"蛋白工厂"之称。核糖体能够结合蛋白合成所需的模板(mRNA),然后携带着单个氨基酸分子的tRNA来到核糖体上,如果这个tRNA的3个碱基正好和模板 mRNA配对,那么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分子就会接到合成中的肽链上。

    核糖体的这种工作方式,以及它的大致结构:每个核糖体都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在1980年代以前就已经知道了。但是由于对其细微结构缺乏了解,所以蛋白合成机制还有许多问题不清楚:比如tRNA与核糖体的结合、肽链合成的准确度等等。

    这3位科学家的贡献就在这里。他们都是结构生物学家,使用X光衍射、电镜等技术分析蛋白结构。做这方面工作的关键,是必须能够制成高纯度、高质量的蛋白结晶。随着技术的进步,对蛋白质结构的解析度越来越高。以色列的 Ada Yonath 从1980年代开始就在从事核糖体结构研究,当时的分辨率可做到10埃(1埃=0.1纳米),核糖体的大小约为200埃。

    她以后一直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从1990年代开始,耶鲁大学的 Thomas Steitz 和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属于英国MRC研究系统)的Vendatraman Ramakrishnan,以及其他一些实验室,都相继提供了高清晰度结构图。1990年代末,21世纪初是结构生物学腾飞的时代。

    以下这幅图片,来自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背景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分辨率(9/5/2.4埃)下,原核生物核糖体50S亚基的结构,其信息量之不同,是非常明显的。需要注意的是,要获得高分辨率,不是有高水平的检测仪器就可以做到,更重要的是在样品的提取和准备上的突破。

    核糖体的两个亚基,现在都有低于3埃的高分辨图。根据这些信息,现在不仅能用电脑重现核糖体的模型,而且还能回答核糖体是如何保证肽链合成的准确性,以及抗核糖体药物是影响核糖体工作的原理等等。现在有一些药物,就是利用原核生物(如细菌)和真核生物之间在核糖体结构上的差异,专门抑制细菌核糖体合成细菌蛋白,以产生抗菌效果。

    原文链接:http://taohuawu.net/2009/10/07/nobel-chemistry-prize-ribosome/

    newlight的最新更新:
  • 200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端粒的发现 / 2009-10-06 08:55 / 评论数(2)
  • Emma (2009) / 2009-10-05 19:24 / 评论数(0)
  • 天安门阅兵视频:缩时+慢动作 / 2009-10-04 01:26 / 评论数(6)
  • 恶搞诺贝尔奖 (Ig Nobel Prizes) / 2009-10-03 19:28 / 评论数(0)
  • 英国新书介绍 #16 Who's Afraid of Jane Austen? / 2009-10-02 17:36 / 评论数(1)
  • 关于世界,你知道个X

    Posted: 07 Oct 2009 08:45 AM PDT

    ...

    A Tax Credit for New Hiring?

    Posted: 07 Oct 2009 10:50 AM PDT

    The New York Times reports that the some of our leaders in DC are considering a tax credit for companies that create new jobs. This is one of those ideas that pops up regularly when the economy is in recession.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however, and the more one studies those details, the less attractive the proposal looks.

    Some time ago, I suggested a cut in the payroll tax as a fiscal stimulus. Part of the motivation was to cut the cost of labor to firms, thus encouraging them to hire. Some might point out, correctly, that much of this tax cut would be inframarginal--that is, it would apply to workers who already have jobs. Why not get more bang for your buck by targeting marginal jobs?

    Sounds good at first. The problem is, how do you define a marginal job? You cannot simply say "new hires." In that case, company A fires Peter and hires Paul. Company B fires Paul and hires Peter. That kind of employment churn is, presumably, not what we are trying to encourage.

    Usually, these proposals measure marginal jobs by comparing employment to some base year. Thus, a company gets a tax credit for employment that exceeds, say, 90 percent of employment in 2007. But then, the incentive goes mainly to companies in regions and industries that have been expanding or shrinking only slightly. Those regions and industries that have been deeply contracting do not have an incentive for marginal hires, because their employment levels are now well below the base levels. The playing field is tilted against those regions and industries that have been hit hardest--a result that seems to diminish both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Also, how do you handle newly formed companies? Government should not penalize start-ups by subsidizing only employment by their incumbent competitors. But if new companies get the hiring credit, then existing companies are incentivized to create new wholly-owned subsidiaries in order to qualify for the tax break (while contracting employment in the parent company). Similarly, they are incentivized to outsource work to start-ups that get the credit.

    The bottom line: The attempt to try to identify marginal jobs in order to give them a better tax treatment than existing jobs creates a range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In designing tax policy, the KISS principle is a good rule of thumb.

    “申遗经济学”正在让世界遗产蒙难

    Posted: 07 Oct 2009 06:40 AM PDT

    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世界遗产

    近日,我国又有2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联合申报的端午节。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记得韩国"端午节"成功申遗的消息传到国内,舆论一片愤慨,大意是咱们把老祖宗的东西都给丢尽了,到头来反倒在其他国家开花结果。实际上,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是不错,可人家的内容和形式和咱们并不尽相同,而且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也会不影响中国的申报。说白了这是两回事,用不着白浪费表情。

    但现在应当想到一个问题:中国端午节成功申遗了,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习俗和文化吗?我看不见得。

    且不说咱们的端午节已逐渐变味,简直成了吃粽子节、赛龙舟节;就说如今包粽子、赛龙舟这些习俗,其具体表现形式也已大不相同。譬如说,家人围坐一起包粽子,这是一种家族情感和精神的维系和延续。现在人们大多从超市里买几个粽子,下锅一煮了事。节日的味道全变了。或者把粽子当作中秋月饼一样的礼品,东家送西家,西家送东家,成了又一个"送礼节",最后那些粽子发霉扔掉都没人管。这也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误用",虽然多少也有点无奈。

    有一个奇怪现象,大多地方都把申遗当作一件特别值得庆贺的大好事。有地方为了申遗争破脑袋,不惜大动干戈。前阵子,报道称有个县城因为申遗地方财政背上高达2亿元债务。而照道理,一旦上了世界遗产名录,也就表明该世界遗产处于濒危状况,亟待进行保护。这有什么好高兴的呢?问题就在于,各地都把申遗当作商业资源,一旦申遗成功便可以吸引游客,提升旅游市场的档次和规模。在这种"申遗经济学"影响之下,申遗的固有价值不能不被扭曲,各类文化遗产的命运也不难想见。

    还要看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其他类型的世界遗产更加不易。那些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往往是看得见的东西,被破坏被糟蹋了,人们自然能够看在眼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更多体现为一种精神传承。如何才能原汁原味(这当然也不太可能)地保证精神文化的延续,比其他世遗更为复杂和艰难。

    这就好比东北二人传,有人还说赵本山(他是这一"非遗"的国家级传承人)不能代表传统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呢。也就是说,在如何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上,存在着更多的"操作空间"——既然有些地方敢于明目张胆地糟蹋看得见的世遗,如何能够指望他们会善待"非遗"?

    所以,端午节固然申遗成功了,但这个传统节日的未来依然不容乐观。事实也一再证明,不申遗的话许多世界遗产(特别是自然遗产)还可以"藏之深山",少受点践踏;一旦成功申遗,往往意味着世界遗产进入商业运作流程,同样还可能是一场灾难的开始。可以想见,那几个(端午节)申遗成功的地方,下一轮的动作就是打出"非遗"旗号,高声叫卖这一特色文化产品。至于这些地方能够拿出多少旅游收入来保护世遗,只有天晓得了。

    2009年10月3日

    —————————

    收到一则站内消息,提醒大家谨防上当受骗

    亲爱的1510部落用户:"魏英杰"

    恭喜,您的文章以被列入"1510客房排行榜".因此您将获得由赞助商[三星公司]送出价值[16800]的Q40笔记本电脑一台 (逾期来领取系统将作为自动放弃处理)

    如有疑问请拨打颁奖客服热线: 08 988309 6800

    ----------------------------------------

    註:请您妥善保管好您的个人密码

    避免他人盗取冒领,如有丢失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感谢您对"1510部落"的支持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政策限制不是民营快递生死线 / 2009-09-25 13:20 / 评论数(8)
  • 政府不可"诱民入罪" / 2009-09-17 13:47 / 评论数(11)
  • 袁腾飞何以错将小说当历史 / 2009-09-15 10:22 / 评论数(7)
  • 预防电话诈骗,银行还能做些什么 / 2009-09-13 16:36 / 评论数(2)
  • 先练好畅销书写作的内功 / 2009-09-10 16:54 / 评论数(7)
  • 志大才疏的宋襄公(上)

    Posted: 07 Oct 2009 06:37 AM PDT

    作者:何仁勇 | 评论(1) | 标签:读书看电影

    春秋五霸里,宋襄公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霸,但是,他也是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霸。纵观宋襄公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总结,"志大才疏",如果一定要加一点褒义的评价,那就是"仁义"吧。他登位之初,就曾经死活要把位置让给哥哥目夷。在上古时代,禅让是美德,但在春秋时代,这样的举措往往被视为"傻里傻气"。

    可能也正因为此,司马迁老先生才会慷慨地把宋襄公塞进春秋五霸里吧。

    齐桓公死了后,齐国势力逐渐式微,楚成王成了事实上的春秋霸主。说是"事实",是因为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跟以前农村青年男女没有扯结婚证就住在一起一样,只能是"事实婚姻"。当然,楚成王也很难得到周天子的册封,为什么?蛮夷呗。

    当时在中原敢于挑战楚成王的地位,并且形成有力威胁的,就只有宋襄公了。现在,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位于河南商丘一带的宋国。

    从地图上看,宋国位于几大姬姓诸侯国的包围之中,难有较大发展空间,也一直活得窝窝囊囊。不过,早些年的宋国也曾经阔过——在西周时候,宋国在朝廷享受宾客的待遇,并且拥有不交税(不纳栗)的特权。这在诸侯国里,是独一份的。但后来宋国内乱不已,国力每况愈下,渐渐堕落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连郑国这样的小国家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宋襄公登位后,力图中兴霸业,重新获得"话事权"。

    开始颇为顺利。公元前643年,齐恒公病死。他5个儿子为了争夺这一块肥肉,闹得不可开交。宋襄公呢,以齐桓公托孤的名义,拥护公子昭回国做老大。宋国太弱,宋襄公就号召诸侯国一起行动;但宋襄公人微言轻,又初登王位,除了卫、曹、邾这三个小国顺从之外,没人鸟他。宋襄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带着四国联军,护送在宋国流亡的公子昭回国。枪杆子里果然出政权,齐国都城里的大臣们一见大兵压境,立刻就打开城门,拥立公子昭为新领导人。这就是齐孝公。

    初战告捷,宋襄公大为兴奋。这时,他就开始憧憬霸主的称号了。做霸主多拉风,登高一呼,应者云集,连周天子都要看他的脸色说话。不过这霸主可不是自己关起门来封的,首先得有其他诸侯国承认。鉴于宋国的国情,楚国、齐国、晋国这些大国是不会买账的。总结了护送齐孝公的成功经验,宋襄公决定先团结第三世界国家,让那些小国跟自己结盟,承认自己的带头大哥身份,接下来才有与大国讨价还价的本钱。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邀请滕、曹、邹、甑四个小国家的元首聚会,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他们推举自己做盟主。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滕国国君滕侯居然迟到了;而甑国国君甑侯更离谱,整整迟到了两天。宋襄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听从公子荡的建议,把滕侯关进黑屋,把甑侯杀了祭河。

    滕侯听到甑侯被杀的消息,赶紧派人贿赂宋襄公的手下,这才幸免于难,保得老命。

    应该说,宋襄公的这种做法相当不地道。人家好歹也是一国之主,虽然国家小,但在地位上跟你宋襄公是平起平坐的。你这样一不对路,就关的关,杀的杀,至少跟你提倡的"仁义"二字相去甚远吧?所以,当时的诸侯国几乎都对宋襄公的做法不以为然,并且有了相应的提防。就在这一年,陈、蔡、楚、郑等大国在齐国结盟,形成第一世界集团;宋襄公只能拉拢一批像卫、邾、曹、滑这样的小国家,形成第二世界集团。显然,这样的结果不能让志存高远的宋襄公满足。

    接下来,宋襄公策划了一个更大的动作:把楚成王与齐孝公请来开会,商量结盟的事情。他敏锐地注意到,南方的楚国正在崛起,填补齐桓公之死留下的势力范围。他打算拉拢楚国,借助楚国的力量逐鹿中原,做到霸主之后,再利用诸侯国的力量压制楚国。计划很完美,而且只有一个纰漏:楚国难道就那么好糊弄,乖乖地听宋襄公的话?

    宋襄公的策划一出台,就遭到了相国目夷的反对。

    目夷是应该很有远见的相国,他一眼就看出这策划里的漏洞,说:"楚国人贪得无厌,别人避之尤恐不及,您这引狼入室,肯定会给宋国带来灾难。"

    宋襄公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楚国人虽然打仗比较凶悍,但到底是南蛮,智商高不到哪里去,只要自己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必定将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

    就这样,宋襄公力排众议,派使者带信给齐孝公和楚成王,请他们来齐国境内的鹿上(今山东巨野县)参加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宋襄公定下了歃血为盟的次序,宋襄公爵位最高,排第一位,楚成王虽然是王,但他这是自封的,实际上爵位只是子爵,因此排在齐孝公之后。齐孝公因为登位的事情,很感激宋襄公,没说什么;楚成王对这种安排虽然不满,不过在齐国的领土上,他倒也不好翻脸,也就认了。

    第二个议程是邀请诸侯国参加盟约大会。宋襄公拿出早已写好的信件,自己首先签名,然后拿给楚成王。楚成王一见,上面啰啰嗦嗦一大通,归根结底一句话:是召集各路诸侯会盟。楚成王笑着说:"既然您已经签好名,还要我们签名干什么呢?"宋襄公老老实实是地说:"楚国和齐国威望很高,有您二位国君出面,那些诸侯国才会前来。"

    楚成王哈哈一笑,签了。但是齐孝公见宋襄公最后才让自己签字,显然有重楚轻齐之意,托辞不签——宋襄公就这样无意识之中失去了一个盟友,可见,《细节决定成败》一类书办大事的人一定要读啊。

    何仁勇的最新更新:
  • 想起了写着"小平您好"的那块床单 / 2009-10-05 10:11 / 评论数(10)
  • 60周年大庆观后感 / 2009-10-04 22:52 / 评论数(3)
  • "不准离婚"背后,权力傲慢的身影 / 2009-09-27 22:29 / 评论数(6)
  • 《实话实说》被砍,空留一地怀念 / 2009-09-25 09:58 / 评论数(2)
  • 领导的话比法律还管用? / 2009-09-24 13:03 / 评论数(4)
  • 生存之痛与心欲/蓝莲花

    Posted: 07 Oct 2009 07:33 AM PDT

    生存之痛与心欲/蓝莲花

    近日读韦伯的《儒教与道教》,看到他谈幸福神义论和苦难神义论的不同,忽觉人类真是不幸,为了能安抚这颗不安分的心,穷尽一切手段,仍是没有良方。


    [阅读全文]
    [和讯博客 blog.hexun.com]

    在武汉,我拍下了这样的图像……

    Posted: 07 Oct 2009 06:46 AM PDT

    在武汉,我拍下了这样的图像……

    武昌彭刘杨路东端的首义园,现在是大排档聚集的地方。有"建设指挥部"正在搞"首义文化圈旅游功能服务区",一大片的工地,肮脏不堪,首义是武汉的名片,首义园能代表武汉吗?你问我,我问谁去!

    在武汉,我拍下了这样的图像……

    吉庆街就在长江第一隧附近,大排档占领了整条街道,除了端酒端菜的服务员,还有很多民间艺术家穿梭其中,以10元一曲的价格为食客们助兴,有出租车司机认为吉庆街很能代表武汉人的特点,爱吃、爱乐、爱热闹。

    在武汉,我拍下了这样的图像……

    沿江大道挨着江滩,也就是长江的大坝,外国人的洋行、银行留下了一溜老建筑,像上海外滩和广州沙面,武汉人在这里开了很多酒吧,入夜时分红男绿女云集,是当地夜生活的亮点。

    在武汉,我拍下了这样的图像……

    武汉大学当然是名校,凤凰的窦名嘴就是这里的毕业生,武大另一个名气来自它的樱花,盛开的时候校方要收门票的,那天看到很多照婚纱照的在校园里忙乎,学生们倒是很悠闲,不像经济危机工作难找的样子。

    在武汉,我拍下了这样的图像……

    坐出租车的时候顺手拍下的,想不到武汉也很香艳嘛。

    在武汉,我拍下了这样的图像……

    感觉武汉人挺爱说话的,对外地人也比较热情,经常看到市民们在大街上聊得不亦乐乎,随手还会扔点垃圾,跟广州一样,武汉也在争创国家文明城市,不过以游客眼光看,广州党政如临大敌,武汉党政慢慢悠悠,他们基本上没有干预市民们的习惯,包括坏习惯。

    在武汉,我拍下了这样的图像……

    创文也没有赶走街上的臭豆腐档,说明武汉党政的容忍度颇高,如果在广州,城管早不知采取过多少次"果断"行动了。

    臭豆腐是个两难的问题,首先它很臭,臭不可闻;其次是臭不可闻的臭豆腐才好吃,才称得上名符其实的臭豆腐。

    我亲自尝试过,的确如此!

    知名社會學家Raewyn Connell來港公開演講

    Posted: 07 Oct 2009 07:02 AM PDT

    日期: 
    2009-10-22 - 2009-10-29

    知名社會學家Raewyn Connell來港公開演講

    由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學系主辦,利希慎基金贊助的性別研究公開講座系列2009,首三場講座都非常成功,而壓軸的訪問學者,是將於十月到訪香港的知名社會學家Raewyn Connell。

    Raewyn Connell教授現為悉尼大學大學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社會學家,研究成果涉足性別、教育、健康及社會政治等議題。她的著作Masculinities (1995) 及 Gender (2002) 已被翻譯為中文,是世界各地大學常用的教科書。她的新書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2007)更獲得澳洲社會學傑出圖書獎項。她曾擔任聯合國組織有關男性及性別議題的顧問,並在2004年撰寫一份有關男性如何參與達致兩性平等的文件,獲得聯合國通過成為議案。

    Connell教授將會舉行兩場公開講座。講座以英文進行,討論則粵英雙語進行。首場題目為「新全球資本主義下的『性』: 我們是否再次走向封建時代?」。她會講解在全球化的環境下,兩性關係怎樣轉變,及產出什麼新的「性」的制度,特別是剝削女性的新形式。

    第二場講座會於公眾場地舉行,題目為「性別平等與『他』何干?」。一般人認為爭取兩性平等和男人無關,但Connell教授會在這場講座中探討男性和男性特質在重整兩性關係和爭取兩性平等上有何重要。

    除了兩場公開講座,Connell教授亦會主持一場研究生研討會,題為「探討團體裏男性特質的研究方法」,及一場學者圓桌會議,有關她近年研究世界周邊地區有關性別的理論。

    如有查詢,請致電2969-1026或電郵至genderstudiesPLS@cuhk.edu.hk。公開講座歡迎公眾參加,有興趣人士可於網上登記:http://www.cuhk.edu.hk/gender/publiclecture.htm。研究生研討會及學者圓桌會議分別只限研究生及學者參加,有興趣人士必須透過電郵登記。

    活動詳情:

    公開講座(香港中文大學)
    日期:2009年10月23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3時30分 - 5時30分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利黃瑤碧樓3號演講廳
    主題:新全球資本主義下的「性」: 我們是否再次走向封建時代?
    語言:英語(討論以粵英雙語進行)

    公開講座
    日期: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7時30分 - 9時30分
    地點: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1樓禮堂
    主題:性別平等與「他」何干?
    語言:英語(討論以粵英雙語進行)

    研究生研討會
    日期: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
    時間:上午10時 - 中午12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信和樓422室(會議室)
    主題:探討團體裏男性特質的研究方法
    語言:英語

    學者圓桌會議
    日期:2009年10月29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4時30分 - 6時30分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信和樓422室(會議室)
    主題:南方學說與對性別之批判
    語言:英語

    講座內容摘要
    公開講座(香港中文大學):新全球資本主義下的「性」: 我們是否再次走向封建時代?
    經濟現代化看似能促成兩性平等。然而,正當舊有有關「性」的制度逐漸消失,一些剝削女性的新形式卻又浮現:從工廠勞工、賣淫、以及家庭生活中皆可見到。全球資本主義的新制度都由男性主導(尤其擁有特殊社會地位的男性)。針對女性的暴力問題在全世界仍然十分普遍和嚴重,女性也往往成為民間衝突的目標。那麼,到底「現代」是否另一有關兩性關係的封建的前奏?講座中,Raewyn Connell將討論以上問題在世界各地的跡象,亦會從新角度看全球兩性關係的轉變。

    公開講座:性別平等與「他」何干?
    爭取兩性平等往往像是「女人專利」,男性似乎與重整兩性關係無關。然而,在性別改革中,男性其實佔重要地位,他們的角色也漸漸有更多的討論。2004年,聯合國正式通過一份有關男性如何參與達致兩性平等的議案,Raewyn Connell亦有份編寫。這場講座中,她將討論兩性關係中社會平等的問題、男性在兩性平等的議題上正在轉變的角色、男性與女性運動的關係、以及一些有關男性與男性特質的新研究。

    研究生研討會:探討團體裏男性特質的研究方法
    近年,在兩性議題的研究中,有關男性和男性特質的議題冒起得很快。Raewyn Connell現正進行這些研究,她會提供研究的訪問稿,並會討論分析這些資料的方法,特別是針對個人經歷的個案研究。參加者會嘗試詮釋和討論這些訪問稿(只有英文版本)。

    學者圓桌會議:南方學說與對性別之批判
    大部份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理論,包括性別研究理論,都是由歐洲和北美洲的世界大國提倡。這些國家積聚了大半個地球的財富,壟斷嶄新的科技,並控制著大部份知識的創造和傳播。然而,在廣闊的世界上其他偏遠地方,我們也發掘到很多關於性別研究的新學說和資訊。這個圓桌會議會集中討論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和全球化下的新自由主義等學說,怎樣影響我們批判性地反思對性別的認知,以及在大都會社會裏性別的概念怎樣改變。

    让你的乳房更美

    Posted: 07 Oct 2009 03:59 AM PDT

    原文作者:BettyConfidential.com
    原文链接:Make Over Your Boobs!
    译者:Realmadrid

    夏拉.克鲁普为你提供10条寻找最好、最舒适文胸的贴士。

    作者Lois Joy Johnson, 摘自BettyConfidential.com

    我有一位好朋友,是你在《今日》秀中见过很多次的那种可爱活泼的金发女郎。她是夏拉?克鲁普,畅销书《如何看上去年轻》(原价15.99美元,折扣价10.87美元,amazon.com)的作者,也称文胸女王。夏拉最著名的行为是:盯住朋友或同事的胸部(居然午饭时也如此),从她那大大的Gucci包拿出一件文胸,说"你一定要现在试试,它将改变你的生活。"她总是正确的,挽救了一大批纽约和汉普顿的密友,让她们的胸部免于下垂或看上去像今年夏天DVF和Milly sheaths上泄气的气球可以把她的书买回家得到所有信息,但我还是让夏拉给姐妹们提出她的十大文胸贴士:

    1.如果你去年还没得到专业的文胸试穿指导,现在就去吧!如果你增重或减肥、生育、处于更年期、服药或停药……你需要更新状态。文胸生产商Wacoal称在过去十年中文胸的平均尺寸从34B增加到36D。喔!像Saks第五大道、Nordstrom和Bloomingdales等主要百货商店的文胸部都有专门经过训练的试衣人员。

    2.合适的文胸会令你胸部挺拔高耸,文胸背带之上的躯干增加几英寸,全身看上去更修长苗条。这是你躯干最瘦削的部分,不要把它藏在下垂的乳房后面!我曾在奥普拉德节目上作过文胸的片断,这一条得到了观众令人惊异的赞扬。

    3.拥有塑性文胸,特别是如果你是D罩杯或更大尺寸时。几年来我曾经穿过多种小号文胸,幻想我的胸部可以看上去小一些。最终,我看上去像只有一个乳房……或者有四个乳房,视文胸而定。它们要么把我身体各部分压在一起,要么过分突出乳头和侧面的差距

    4.你需要一衣橱的文胸以避免盛装时出现惊惶的情况。你有多少次穿上其他衣服后发现文胸不配套?最少你需要一件T恤文胸、一件无肩带文胸、一件显乳沟的文胸、一件运动文胸和一件休闲的周末文胸。

    5.永远忘记白色文胸吧——别再穿它了!购买肉色和黑色文胸。肉色在白衣服下消失,变得透明;黑色则可和其他任何颜色的衣服搭配。如果你打算只选一件,选肉色的吧。

    6.拥有休闲的周末文胸。很多女性泡在家里时总共只有一件文胸,但你仍然需要支持The Spanx Bra-llelujah!文胸提供内衣和柔软的罩杯,或者试试新的racerback内衣:与无袖常礼服上衣完美搭配(32A至38D,62美元,nordstrom.com)。甚至它极细的T型部分也不会显出你的赘肉,而且绝对没有令你过敏的金属或针脚。你会感到像没穿一样。
    7.我一直说Le Mystere Dream Tisha文胸(内衣,32C至44G,68美元,nordstrom.com)是终极的T恤文胸,它也的确如此。我知道它价格昂贵,但当你胸部丰满又要在衣服上节省开支时,最好炫耀好文胸。因为像这样一件高质量的文胸会使你的其他衣服显得昂贵,而且能让你的胸部挺拔高耸。
    8.文胸应当在抽屉里层层叠放,罩杯贴罩杯。不要卷起或折叠文胸!如果你穿的是塑性文胸,买一只像Bra-g文胸盒(49.95美元,the bragcompany.com)那样的固定外形的旅行箱,这样文胸就不会在行李里被压扁。
    9.手洗文胸,不要放在烘干机里或晒干。我知道你打算把它扔进洗衣机里,但这会损伤弹性。我把文胸完全浸泡在温和的手洗用洗涤液或Ivory Snow中。现在我使用Forever New Delicate Fabric Wash (17美元, amazon.com)。供你参考一下,一件文胸从崭新到破旧只能经历100次洗涤,所以你平日至少需要两件文胸:一件穿着,另一件洗涤/晾干。请不要每天穿同一件文胸!不管你是否相信,你的文胸需要时间"恢复弹性"以便保有支撑力。
    10.让背带而不是罩杯承重。将背带系在肩膀轮廓下方,感到贴身为宜。文胸应在没有肩带时也保持挺拔。有些女性收紧肩带,提高背带的位置,但这只会制造更多的背部赘肉。试新文胸时,要收紧中间或松开钩子。和其他衣服一起穿时,背带伸直,你会想把它提至最高位置。

    阅读关于——文胸的更多内容,请登陆BettyConfidential.com:救命!我的文胸肩带一直往下滑 与文胸一起淋浴
    相关词汇:改善 胸部 文胸 文胸贴士 乳房

     

     

     

    添加评论

    译言联合3G门户推出无线官网,手机看译言,登录wap.yeeyan.com

    两上访女一死一失踪

    Posted: 07 Oct 2009 05:16 AM PDT

     原文发表在王克勤博客,后被删除或隐藏。只有西祠胡同可见。http://www.xici.net/b1064433/d100271546.htm

     國慶期間兩上訪女一死一失踪

     




     李淑莲

        当更多的人沉浸在建国六十周年的喜悦与欢乐中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国庆,我所认识的两位上访女李淑莲和李春华,一个死亡了,一个失踪了。

    国庆第二天:李淑莲死了

        2009年10月2日23时30分许,我所认识的56岁上访女李淑莲死了。

        我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是10月3日下午16时,这一天是中秋节,也是我出差刚刚归来的日子。而李淑莲的儿子宁路海是最早得知母亲死亡的家人,也是到了母亲死后的第二天上午。

        而此时,李的丈夫与女儿还在北京,他们已经在北京、山东苦苦寻找了20多天"失踪的人"。当他们于李死亡后的第二天返回山东省龙口市,李已被送往殡仪馆附近的一个法医鉴定中心。

        李的儿子告诉我:母亲无数次进京上访,9月3日,"又被警察抓了",之后再也没有她的消息,之后父亲进京寻母。

        李死后,其夫其子其女均被当地有关部门安排在一间宾馆里。

        李的妹妹电话里对我讲:"我们的人全部被控制了起来"、"明明是打死了,浑身是铁青的伤痕,连成了片。政府却说是上吊自杀!我姐姐那么乐观坚定的人,怎么就会上吊呢?瞎扯蛋!"

    直到今天,李的家人依然"被控制着",李的亲戚给我电话:"说是今天要做法医检查,我们来了许多亲戚。"

       "我们被一丝不挂地拖到车上"

        我认识李淑莲是在今年的7月9日。7月9日,李淑莲与另一个上访女山东临沂市的姚晶来到报社。

        李淑莲告诉我:她是山东省龙口市东莱街道北巷新村人,1998年11月30日,因公受伤下岗后,与龙口市胶东商城管理处(龙口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属部门)签订合同,租用黄城东市场一楼两间房间进行个体经营,主要经营窗帘、手表、首饰、皮衣等,资产达100多万元。

        2001年4月,她与龙口市市场发展管理局发生商铺租赁合同纠纷,其商铺被管理局放水冲淹、强行封闭,共计造成财物损失172万元,她的母亲被打致伤,九个月后含恨而亡,法院一审、二审她皆败诉,从此她走上上访之路。

        李淑莲说,在其后上访的六七年间,她先后被押回8次,共关87天,多关在当地旅馆、六一〇基地。2003年3月11至12日,龙口电视台点名曝光其越级上访。

        而7月9日她来找我反映的核心问题:上访以来最耻辱的遭遇——裸体被抓。

        2009年6月28日零时,在北京上访的李淑莲,在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地区的"幸福里24号"出租房里屋睡觉。里屋本来锁上的门,突然被打开,闯进13个赤膊大汉,大喊:"你,起来;你,也起来!"李淑莲和同住的上访者李春华被叫醒,并且还没来得及穿上衣服,就有一个大汉掀开李淑莲搭在胸腹部的上衣说:"就是你,起来。"李淑莲抓起身边的裤子,被一把夺走,她又下意识地去拿正在充电的手机,也被一把夺下。两个人冲上来,把李淑莲的胳膊往后拧着,就这样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地把她拖出屋外。一出门,李淑莲的后脑上就挨了狠狠几拳,有人说:"不许出声,出声就整死你。"

        上访者大多住的通铺,十多个人一铺。当时与李淑莲、李春华住在同一通铺的上访者姚晶,目睹了整个过程。

        李淑莲在胡同中被拖出20多米,扔到停在院门口的一辆面包车上。李春华也同样被赤身裸体地扔到车上。车开出十几分钟后,停了下来。有人喊:"她,那个车;她,那个车。"李淑莲又一次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地被拖出车,推入距离大概十几步外的另一辆车里。这时,有人把衣服扔给她,李淑莲慌慌忙忙地穿上衣服。车上又上来几个人,一个是山东省龙口市法院孙姓人员,有四个是龙口市东莱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

        车开到山东地界的时候,李淑莲去方便,发现裤腰上的4700元钱不见了。最后车停在龙口市法院的院子里,李淑莲被扔到原地,而其他人都走了。李淑莲在院子里一直待到当天中午。信访科科长王丽华说:"你先回家吧,今天领导都不上班,明天再来吧。"李淑莲赤着脚,打车到熟人那,借了些钱,又坐大巴回到北京。

    国庆前夕:李淑莲"失踪了"

        李淑莲继续来北京上访。

        2009年9月3日,李淑莲和山东招远的侯女士一起到北京市大兴区德茂派出所办理暂住证,却被派出所10多个民警围住,直到龙口驻京办人员到达将李淑莲接走。

        9月4日晚上,侯女士打电话通知李淑莲家人,告知了上述情况。李淑莲丈夫宁福祥和儿子宁路海,打电话到德茂派出所询问情况,被告知人是龙口驻京办领走的,只能向当地政府要人,派出所不管,并且说这是严格按照北京市政府下达的命令办事。

        随后,李淑莲家人向龙口信访局、驻京办、东莱街道申请找人,都被告知李淑莲不在龙口。李的丈夫与儿子找了20多天,都没有任何消息。

        9月25日下午,李的丈夫来到北京,第二天和北京志愿者王荔蕻前往德茂派出所。在派出所的记录上他们发现,李淑莲是在9月3日晚上被带走的,带走她的两个人是龙口公安信访局的曲庆国和东莱街道办事处的戚洪涛。李的丈夫想获得东莱街道办接人的直接证明,被德茂派出所拒绝,说这是政府机密,不能告诉外人。

        李的丈夫给当事人曲庆国和戚洪涛打电话询问李淑莲的下落,戚洪涛不接电话,曲庆国承认李淑莲就在龙口,并且说只要找东莱街道的负责人就行。于是李的儿子去东莱街道找人,结果被其所在单位龙口市园林所派人带走。接着,李淑莲家人找了好多天都杳无音信。

        10月3日晨5时许,李的儿子接到园林所主管机关建设局领导的电话:他的母亲病危。在3日上午被叫到建设局后,他被告知:母亲李淑莲已于2009年10月2日晚23时30分死亡。

     国庆第五天:李春华"失踪"了

        国庆第四天,即10月4日上午。曾经与李淑莲一起被裸体抓走的龙口市上访女李春华来到北京,当天下午她与龙口市另一位上访者王守贤一起来报社找我。


                  
                                                 李春华

     

        我叫来我的两位学生卢江南、冯军,从当天下午16时开始进行访问笔录,我们一直工作到约23时许。

        李春华是山东省龙口市芦头镇寺后乔家村农民,49岁。她告诉我们,因夫家分配财产和赡养老人问题与丈夫二哥乔瑞坤产生纠纷,李的丈夫被二哥打伤,至今未愈。李认为当地法院对案件裁决不公,从2006年开始,至少三次来京上访。但她均被龙口驻京人员劫访,后被拘留,并至少三次分别被龙口市刑警、政府工作人员和芦头镇公安打伤,包括被打晕、被电击,也包括6月28日晚上,与李淑莲一起一丝不挂地抓走。

        当得知李淑莲死亡,她问我:"我会不会也像李淑莲一样被抓走,然后被打死?"我的回答说:您别担心,没事。

        与李春华同来的王守贤是因为对龙口市胶东引黄工程的征地补偿不满,走上了上访之路。

        根据报社国庆长假期间内部管理规定,我们不能在办公室留到太晚,当天晚上23时许,李春华、王守贤还没有讲完所有情况,便离开了报社,由我的两名学生带领,住进了报社附近的百旺庄园招待所。

     



    百旺庄园招待所

     

        10月5日凌晨2时30分左右,我的学生卢江南、冯军住的房间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门外的人称是派出所查房。他们猜测可能是找李春华和王守贤,没开门。大约10分钟后,招待所经理打开房门,进来了一名警号为050222的警察。

        这名警察首先要求他们出示证件,我的学生因为对方没带警官证,拒绝出示。这名警察于是打电话通知另一名警察带警官证过去。二十分钟后,另一名警号为056393的警察拿来了警官证,检查了卢江南和冯军的身份证及学生证,他反问到:"你们不是来北京上访的?"

        在弄清楚卢江南、冯军只是学生后,他们就转去敲隔壁房间的门。约10分钟后,隔壁没有了动静,我的两名学生就到隔壁房间探听情况。开门的是王守贤,他说没事,要学生们继续睡觉。

        大约30分钟后,即3时20分左右,卢江南和冯军再一次听见隔壁急促的敲门声。冯军决定出去看个究竟时,李春华正好过来敲他们的门,说派出所的人要带他们走。冯军问警号为056393的警察:为什么要抓人?要带他们到哪里去?对方回答说:李春华和王守贤是上访者,把他们带走后交给国家信访局,否则就叫龙口市驻京办的人来把他们带走。

        李春华、王守贤被带走后,我的两名学生问百旺庄园招待所的经理:为什么警方会知道李春华和王守贤的住宿房间?经理说现在公安系统都联网了,罪犯和重点上访者都打有"标签",只要他们用身份证进行登记,公安系统就能马上知道他们具体的位置。并称,王守贤的身份证就被打上了这样的"标签"。

        由于下半夜关机,我是第二天早晨8时才得知李春华、王守贤被抓走的消息。

       


    昌平区平西府派出所

     

        9时30分,我带着两名学生来到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派出所(百旺庄园招待所属于该所辖区),希望能得到李春华与王守贤的消息。但是值班的几个警察告诉我们,李春华和王守贤在早上7点就已经被龙口市驻京办的人接走了。

        其中的一个警官说:国家办这么大的事,总得求个平安,上访的人我们能够理解,但是,重点上访者需要特别对待,对他们也进行了联网,一旦发现,就会警示,我们根据上级要求,自然会出警。
        这也印证了百旺庄园招待所经理的说法。

        我们随后联系了龙口市驻京办,询问李春华与王守贤的情况,得到的答复是:不知道。

        在李春华与王守贤被带走之前,冯军用卡片写上了我和他们的电话,叮嘱有任何情况及时联系。但直到现在发布这篇博文的时刻,我们还没有得到他们的消息。

       

        根据其他上访者提供的情况,9月份,还有东北的王玉萍等上访者均被警察带走,随后被移交当地驻京办,遣返原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