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厄德•约翰逊的雕塑作品“大手大脚”
- 肯尼迪艺术表演中心庆祝墨西哥节日
- 《蘋果本色》書序
- In search of social media gurus
- 《蘋果本色 喬布斯「Wow」動全球演說力》書序
- 新一轮免费的英语教师培训计划
- 5分钟看民国时代:五光十色 原来如此让人向往
- 2010年09月14日糗事TOP10
- 七律一首,寄友人
- 谁是硅谷之王?
- 匈牙利:德国世界报专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因惹.卡尔特斯遭批
- 《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之念扎(二)
- 南华早报:西藏僵局
- 美国政府报告:中国与达赖喇嘛代表之间对话的情况 [2010]
- 金融时报 马利德 中国的防火长城
- Economics Teaching Conference
- 同上
- 信孚每日电讯(9.14)——夜郎自大、夏虫语冰
- 信孚要闻(9.14)——元人的菜刀在八月十五遇到朱元璋
- 慈善与拔毛
Posted: 14 Sep 2010 02:19 PM PDT 前不久,笔者有一篇博文介绍美国19世纪末期作家凯特•萧邦(Kate Chopin)和她的小说《觉醒》 (The Awakening),其实在美国,The Awakening一词还和一些其他事件相联系。例如The Great Awakening或者The First Great Awakening指的是18世纪中期美洲殖民地基督教回归传统的一场改革运动。美国人也把同一时期北美的英国殖民地人民反抗英王统治、争取独立的民主启蒙称为The Awakening。 ![]() 陈列于加州圣地亚哥军港的雕塑"无条件投降"和其照片蓝本(美国海军)
苏厄德•约翰逊的祖父是美国著名的医疗器材和卫生美容产品制造商强生公司的创始人三兄弟之一。苏厄德小时候先天诵读困难,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大学选修的却是家禽饲养,没有毕业就加入海军,韩战期间当兵4年,后来加入强生公司,却被自己的叔叔开除。 约翰逊一家对艺术情有独钟。苏厄德的姨妈是美国名演员戴安娜•道格拉斯,1987年以"华尔街"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迈克尔•道格拉斯是他的表弟,2003年以拍摄HBO的获艾米奖提名纪录片"出身豪门"(Born Rich)出名的杰米•约翰逊是他的侄子。苏厄德本人则喜欢美术,三十五、六岁之前致力于油画,后来改行雕塑,特别是大型人物仿真作品。 苏厄德的雕塑作品往往取材历史。比如他的"无条件投降"大型雕塑的蓝本,就是日本宣布向盟军投降那天,在纽约时代广场人们狂欢庆祝时没有留下姓名的海军水手与女士拥吻的那张举世闻名的黑 ![]() 雕塑"觉醒"的头部 白照片。 苏厄德的雕塑被一些学院派艺术评论家归为工艺类作品。2003年华盛顿市著名的私人博物馆科克伦画廊(Corcoran Gallery of Art)展出他的印象派大师画作雕塑仿真系列,就受到其他博物馆馆长们的抨击,认为科克伦自降身价。但是很多地方,包括纽约的世贸广场,波特兰的拓荒者市政广场和大学、公共场所都愿意采用它的作品。 苏厄德和他的兄弟后来通过诉讼得到了他父亲的一小部分遗产。他努力支持其他雕塑艺术家,在老家新泽西州创建了公益性的雕塑艺术学院,建立露天雕塑公园为其他雕塑家提供展出机会,还将自己的雕塑铸造成型工场免费提供给不知名的雕塑家们使用(他自己则跑到中国去委托加工)。 ![]() 雕塑"大手大脚"被禁锢在国家海港商住会展中心的河边 苏厄德的这件作品"觉醒"在海恩斯角"免费"摆放了20多年之后,于2007年被人以75万美元买走,重新安放在新建的"国家海港"(National Harbor)商住会展中心。对于想要参观的人来说,远远不如原来方便。要么走环城公路(I95/I495)在威尔逊大桥的东端转下来,要么从城里出来往南走295号高速公路到头,比原来远了很多,而且没有免费停车,停车位每小时要花3块钱。 最令我感觉不爽的是,原来一个大众游览点,现在变成了一个私人领地的展览品。尽管还是向公众开放,但是场地狭小,夹在游船码头和商业网点的中间。河边一溜不规则石墙,把原本寓意挣脱束缚的巨人重新关进了牢笼。 |
Posted: 14 Sep 2010 12:21 PM PDT 今年是墨西哥独立200周年以及墨西哥革命100周年。墨西哥是美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玛雅、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等文明。16世纪前期墨西哥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810年墨西哥人宣布独立。此后墨西哥经历多年内忧外患,战争不断,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发,为现代墨西哥打下基础。 墨西哥人口约为1.11亿,是西班牙语系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拉丁美洲的人口第二大国,仅次于巴西。墨西哥是天主教国家,全国89%的人信奉天主教。墨西哥也是美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 北部边界与加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以及德克萨斯州四州相连。目前住在美国的墨西哥移民超过3100万人,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2%,如果加上非法移民的话,人数更多。美国是除了墨西哥本土以外墨西哥人最多的国家。美国与墨西哥的关系 非同一般。前一阵亚利桑那州通过了严厉打击非法移民的法案,受该法案影响最大的是墨西哥非法移民,曾引起墨西哥总统的反弹。 为了庆祝墨西哥独立200年以及革命100年,美国各地举办了各色各样的活动。首都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表演中心也不甘人后,连续三周举办活动,上个周末还开放中心的所有场地,包括各个表演厅,有二十多个节目参加演出,吸引了大批游客及本地居民。那天天气很好,很有秋高气爽的味道,我也赶去凑热闹,拍了一些照片与读者分享。可惜的是我的摄影水平有限,各项节目其实十分精彩,照片只能略见一斑。
![]() 肯尼迪艺术表演中心张灯结彩庆祝墨西哥节日
![]() 观众席地而坐欣赏墨西哥民族音乐
![]() 敲锣打鼓鼓声阵阵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 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歌声不断
![]() 少男少女演奏民族乐器
![]() 孩童对魔术表演十分好奇
![]() 全国交响乐团成员教少年如何演奏打击乐器
![]() 穿上庆祝日服装的全国交响乐团成员
![]() 即兴作画的街头艺术家,远景是水门大厦 |
Posted: 14 Sep 2010 11:01 AM PDT 作者:莫乃光 | 评论(0) | 标签:喬布斯, 蘋果, Jobs, Apple, 演說, 簡報 我不是蘋果的粉絲。我的意思是,我有採用蘋果產品,也是個滿意的用戶,但我不是個蘋果迷。不過,蘋果作為一家重要的資訊科技企業,其發展卻令我著迷。 很多人從iPhone才開始認識蘋果,但這家企業已經不只一次「重新發明」(re-invent)自己的產品、企業,甚至相關行業。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在美國矽谷工作,當時的公司競爭對手,包括蘋果電腦和喬布斯一度離開蘋果另外創立的NeXT電腦。見證了蘋果和喬布斯作為企業和個人的起落、回歸,令人津津樂道。 可以如此說:從來沒有一個人像喬布斯般,可以創造像iPhone、iPad等產品的熱潮;換一個角度說,大眾購買這些產品,很大程度是因為喬布斯。喬布斯對企業的價值,不單是身為CEO,也不止於作為最有效的代言人,更成為整個產品線的形象和象徵。 更可以說:喬布斯對蘋果之不可缺少,顯然有過於如蓋茨對微軟的重要性。蘋果的命運,就是喬布斯。在企業管理上,喬布斯有何過人之處,坦白說我們了解不多;相比它的對手,蘋果非常低調,唯一的例外,就是喬布斯的公開演說,尤其介紹蘋果新產品的「表演」! 當然,這種由CEO粉墨登場的表演式的簡報會,可說是美國大型企業CEO的傳統,就像政客、議員和總統候選人的演說一樣。甚至在矽谷的資訊科技產業裡,喬布斯也不是第一個這樣的演說家、表演者。蓋茨當年也曾經是這種「企業舞台」上的明星,但無可否認,喬布斯才是把這種演說和表演,提升為一種藝術! 每一次蘋果發佈新的產品,喬布斯踏上舞台,這場「表演」都會成為全球注目的大事,無數的人在全球每個角落都會準時網上收看。喬布斯說了什麼,不單會影響蘋果的股價,全球的博客們,更會即時在各大社交網絡、微博等平台上,為喬布斯的演說翻譯成各種語言作「文字直播」及評論。 就是這樣,喬布斯為蘋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一個又一個傳奇。由iMac至iPod、從iPhone到iPad,再來一個iPhone 4,喬布斯的表演比產品的功能細節更吸引我們的注意,即使產品有點令人失望,他也可扭轉局面。iPhone 4的接收問題,令喬布斯不得不「加演一場」,把危機真真正正的轉危為機,可謂經典。 那麼,問題是,我們可以從喬布斯這個高手學習嗎?怎樣學,學些什麼?在中國人社會,尤其在企業環境內,過往可能並未存在如喬布斯這種CEO企業簡報表演藝術。不過,變化已在出現中,其實內地近年也出現不少表演式演說家,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是個好例子。 當我想起喬布斯的簡報,我會想起他那近乎傲慢的自信,但更重要的使他那簡單、清悉的訊息,加上親切的個人經歷和故事,在一場公開演說中,令人覺得喬布斯好像對我們每個人直接說話一樣,要我們變成蘋果和喬布斯的信徒。 由《蘋果本色 喬布斯「Wow」動全球演說力》這本書起,讓我們走進喬布斯的簡報世界,學習喬布斯的表演竅門,再找個自己的完美實習機會。It's showtime! 《蘋果本色 喬布斯「Wow」動全球演說力》書序 天窗出版2010年9月初版 http://charlesmok.blogspot.com/2010/09/wow.html 莫乃光的最新更新: ![]() |
In search of social media gurus Posted: 14 Sep 2010 10:26 AM PDT 作者:莫乃光 | 评论(0) | 标签:facebook, youtube, social, media Every now and then, a hot new job title emerges. The latest is "social media director." But the most curious t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this job is that corporations usually don't really know what social media are, or what they mean to them, let alone knowing how to hire the right person for the job. But then again, this may not be such a rare thing in the corporate world. Yes, companies big and small are 'embracing' social media. But the way firms are adopting the new media doesn't seem too different from ten years ago, when they felt compelled to set up corporate Web sites (which inevitably turned into brochureware) just because they "had to have them." Some companies or institutions even thought that social media mean Facebook. Even our HKSAR Chief Executive's Office recently put out an ad for Facebook administrators -- yet another classic case of hiring someone to execute something before, not after, the organization knows what that something is, or have set up a strategy of engagement. Lured by generous government salary-levels, hundreds of self-proclaimed Facebook gurus applied to our social media-naive bureaucrats. Social media shouldn't be just marketing driven For those companies who are adopting social media now, most are using them for sales, marketing and promotion. Naturally, companies with consumer-orient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are early adopters, because they have a genuine need to connect with their buyers and customers in a way that is much cheaper than placing advertisements in print, TV or outdoor display. They learn about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and marketing departments sometimes organize "bloggers parties" to try to locate and engage online opinion leaders. These are just the basics. What about deeper consideration and planning on issues like branding,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image building, even risk management? Never forget that social media is a double-edged sword: you don't have to do anything for it to come back and haunt you in ways you never thought of. For example, any disgruntled customer or nosy bystander can upload a YouTube video with a negative experience related to your company. By tomorrow morning it may have "gone viral" and hit headlines, giving you problems in both new and old media. So my advice is: think long term. Instead of focusing on short-term promotional campaigns, think about building your online corporate image in the social media space. Of course, that means a lot more than setting up a Facebook page and trying to get as many people to "like" it as you can. Your online corporate image should have little to do with what you want to sell them today or the next day, but what the online public sees in your brand. This is important not only because they may be buying your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morrow, but because they may turn out to be your best allies and defenders if things turn sour online for your company or brand -- especially when those "things" are out of your control. Define your social media image Engage your current and future customers in improving your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even more importantly, making your brand and image a likeable one in the online space. In today's online world, this may mean more than the quality of what you sell, but the values you represent, and the benefits you are seen to provide to society. This philosophy may make even those who may not become your customers regard your brand in a positive light. How to take the first step? Instead of simply hiring someone for the mundane work of placing and answering messages on Facebook, think carefully about your objectives -- why and how -- and who your target audiences should be, before deciding on a course of action. This leads me to think, instead of hiring their own social media directors before knowing what social media actually is or can do, corporations are likely better off consulting a social media doctor first, for a body check. Now, if only these doctors were easy to find! From Computerworld Hong Kong, September 2010 eZine: http://www.cw.com.hk/content/2010-Sep-computerworld-hk-ezine Text: http://charlesmok.blogspot.com/2010/09/wimax.html 莫乃光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14 Sep 2010 11:17 AM PDT 我不是蘋果的粉絲。我的意思是,我有採用蘋果產品,也是個滿意的用戶,但我不是個蘋果迷。不過,蘋果作為一家重要的資訊科技企業,其發展卻令我著迷。 很多人從iPhone才開始認識蘋果,但這家企業已經不只一次「重新發明」(re-invent)自己的產品、企業,甚至相關行業。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在美國矽谷工作,當時的公司競爭對手,包括蘋果電腦和喬布斯一度離開蘋果另外創立的NeXT電腦。見證了蘋果和喬布斯作為企業和個人的起落、回歸,令人津津樂道。 可以如此說:從來沒有一個人像喬布斯般,可以創造像iPhone、iPad等產品的熱潮;換一個角度說,大眾購買這些產品,很大程度是因為喬布斯。喬布斯對企業的價值,不單是身為CEO,也不止於作為最有效的代言人,更成為整個產品線的形象和象徵。 更可以說:喬布斯對蘋果之不可缺少,顯然有過於如蓋茨對微軟的重要性。蘋果的命運,就是喬布斯。在企業管理上,喬布斯有何過人之處,坦白說我們了解不多;相比它的對手,蘋果非常低調,唯一的例外,就是喬布斯的公開演說,尤其介紹蘋果新產品的「表演」! 當然,這種由CEO粉墨登場的表演式的簡報會,可說是美國大型企業CEO的傳統,就像政客、議員和總統候選人的演說一樣。甚至在矽谷的資訊科技產業裡,喬布斯也不是第一個這樣的演說家、表演者。蓋茨當年也曾經是這種「企業舞台」上的明星,但無可否認,喬布斯才是把這種演說和表演,提升為一種藝術! 每一次蘋果發佈新的產品,喬布斯踏上舞台,這場「表演」都會成為全球注目的大事,無數的人在全球每個角落都會準時網上收看。喬布斯說了什麼,不單會影響蘋果的股價,全球的博客們,更會即時在各大社交網絡、微博等平台上,為喬布斯的演說翻譯成各種語言作「文字直播」及評論。 就是這樣,喬布斯為蘋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一個又一個傳奇。由iMac至iPod、從iPhone到iPad,再來一個iPhone 4,喬布斯的表演比產品的功能細節更吸引我們的注意,即使產品有點令人失望,他也可扭轉局面。iPhone 4的接收問題,令喬布斯不得不「加演一場」,把危機真真正正的轉危為機,可謂經典。 那麼,問題是,我們可以從喬布斯這個高手學習嗎?怎樣學,學些什麼?在中國人社會,尤其在企業環境內,過往可能並未存在如喬布斯這種CEO企業簡報表演藝術。不過,變化已在出現中,其實內地近年也出現不少表演式演說家,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是個好例子。 當我想起喬布斯的簡報,我會想起他那近乎傲慢的自信,但更重要的使他那簡單、清悉的訊息,加上親切的個人經歷和故事,在一場公開演說中,令人覺得喬布斯好像對我們每個人直接說話一樣,要我們變成蘋果和喬布斯的信徒。 由《蘋果本色 喬布斯「Wow」動全球演說力》這本書起,讓我們走進喬布斯的簡報世界,學習喬布斯的表演竅門,再找個自己的完美實習機會。It's showtime! 天窗出版2010年9月初版 |
Posted: 14 Sep 2010 10:19 AM PDT 今年春天,老罗英语培训尝试推出了免费的雅思教师培训计划,该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目前已接近尾声。 这次活动的最终效果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实践证明我们开始这一轮摸索之前的猜想是正确的:把优秀的人才培养成专业化的优秀教师没有那么难(就像我当年用一年的时间把自己锻炼成GRE教师一样),而把授课经验丰富但思想师德人品都一团糟的货色培养成优秀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决定再接再厉,于近期推出免费的托福、GRE教师培训计划。如果你有兴趣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或仅仅是潜力)有信心,就过来试试吧。再一次,我们完全不需要你有任何的教学工作经验。? 这一次的培训项目: 托福、GRE教师 培训科目: 托福全科目(听、说、读、写) GRE全科目(词汇、填空、阅读、写作) 培训时间: 2010年9月~2011年3月 报名条件: 1、年满18周岁(男女不限) 2、对教育工作有热情 3、可以不是英语专业,但英语水平必须过硬 4、口齿清楚,表达流利,善于交流 5、能吃苦,能承受工作压力 6、最好有海外留学经历(但这一条不是必须的) 7、最好没有任何商业培训机构里工作过的经验(如果不幸有了,也不必假装没有) 报名者在第一次面试前必须准备好10分钟的演讲,内容不限,但其中至少要包含三分钟的纯英文演讲内容。 有意者请于2010年9月30日24时之前将个人简历发送至hr@laoluo.org,邮件标题请注明"英语教师培训计划"的字样。 简历所需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敬请注意!必须完全按照下面的要求顺序提供信息,谢谢。不符合注意事项的简历将不被受理! 1.姓名 2.性别 3.出生日期 4.常住城市 5.手机号码? 6.学历 7.工作经历(不超过两百字,如没有工作经验,可忽略此项) 8.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要参加我们的教师培训(不超过两百字)? 注意!请务必以正文的方式提供上诉信息,不要用任何文件格式的附件,否则不予受理! 最后,不能有上述要求内容之外的任何废话?(比如,"亲爱的老罗,你知道吗?我五年前就听过你的......") ---------- 相关的常见问题(FAQ) 这个培训真的是全免费的吗? 是的,完全免费,过程中偶尔还会管顿饭之类的(极其偶尔)。 需要签"卖身"合同吗?比如,会不会规定我们在培训结束后必须留在老罗英语培训教书? 不需要,没有任何合同,培训结束后,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机构应聘,当然也包括我们这里。 你们这么做不担心替他人做嫁衣吗? 我 们不担心这个,首先,我们能提供行业最高的单节课酬;其次,教师的权益在我们这里最受保护和尊重;另外,我们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同时赚钱也绝不含糊的犀利 团队。如果这些不足以留住你,我们也想得开,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能促进这个土鳖行业的健康成长,这最终对我们也会有好处。还有,跟那些禁止自己旗下的教师 到其他机构兼课的老板们不一样,我们喜欢公开假装有风度^_^ 培训的具体形式是? 授课+作业+实战 培训地点是?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9号新中关大厦 英语必须过硬,硬到什么程度? 硬到你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对证书不感兴趣,一切凭实力说话 可以旁听吗? 谢绝旁听 我现在人在外地(外国)赶不上培训怎么办? 类似活动还会有,所以欢迎以后再来参与 需要托福、GRE的考试经验嘛? 有当然好,但目前阶段不是必须的 面试时的演讲题目是自选还是指定的呢? 自选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贴在下面,我们会整理后不断更新这个FAQ的列表。 |
Posted: 14 Sep 2010 01:31 AM PDT 5分钟看民国时代:五光十色 原来如此让人向往 ——张鸣口述:五光十色说民国
人人都特立独行,有时特立得崇高,有时特立得猥琐。牛人被埋没不了,没人因为你牛而压制你,压也压不住。但凡有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份尊重。 |
Posted: 13 Sep 2010 09:00 AM PDT 早上上班,公交车上,哥发现周围几个人都眼神怪怪的看着哥,哥怀着无比蛋定的心态无视他们的眼神和指指戳戳以及窃窃私语,哥这时唯一的想法就是拿个山寨机给他们放一曲荡气回肠的《月亮之上》,终于,一个老大娘颤颤微微的指着小哥说:小孩儿,衣服穿反了吧?哥低头一看,可不是嘛,哥把T恤的里面一面穿到外面了,哥这时才明白,原来他们这种怪怪的眼神是看2B专用的。想哥堂堂七尺男儿,怎堪忍受这群俗人的这种眼神,于是哥当下做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在众目睽睽下把衣服脱下来翻回来再穿上,哥刚把衣服脱下来就发现众人的眼神又是一变,怎么跟你形容呢,比如说刚才他们还是一个含蓄的看2B用的眼神,那现在这种就绝对是赤裸裸的毫不含蓄的看SB的眼神。切,哥怀着糗百精神丢给这群俗人一个鄙视的眼神,然后低头翻衣服,这一低头,终于杯具的明白为啥这群俗人的眼神为什么这么活泛了,原来昨晚我媳妇给我画的胸罩还历历在目…于是,哥脑袋一下子变空了,耳边只剩下一个声音:马蹄声起,马蹄声落,欧也,欧也…… BS分割线 BS求人品 哥们家是内蒙的,说一个鄂尔多斯老板(以下暂且称呼为"老板")来北京买奔驰。 进店里,这老板问:奔驰什么型号最贵? 奔驰销售:我们这有奔驰S65 AMG最贵。 老板:多少钱? 销售:3**万。 老板:好!来一辆,今天开走。 奔驰销售:不好意思,我们这里现在没现车,需要预定。 这老板环视一圈,看展厅里一辆迈巴赫,感觉不错。 老板问道:这啥车啊?多少钱? 销售:迈巴赫,6**万。 老板:这个不错啊,就要这个了。 然后交钱,开走。 过了一个月这老板又来这个奔驰店了。 一进门就跟那销售说:你们S65到货了吧?还是给我来辆S65吧。 销售问:您那辆迈巴赫开着还行吧? 老板:别提了!开回去没几个人认识,这不才又来买奔驰的嘛。 奔驰 迈巴赫 没人认识 从来没过过,所以cnt: 本人独自在外租房住,昨天晚上10多洗澡完后,照例躺床上跟女友发信息,发完一条后太困,躺了会儿,醒来后发现已经12点了,手机上有好几条她发来的信息,无非是"怎么不回啊","睡着了吗"之类的,于是我脑子一短路,回了条信息过去:"他已经睡了......" 结果女友手机今天到现在一直是关机状态... 自作孽 糗友们一定听过神曲《草泥马之歌》,那天家庭聚会,大家逗不到6岁的小表弟表演节目,第一波GC来了…小表弟说给大家唱首《草泥马之歌》:在那苍茫美丽马勒革壁有一群草泥马…舅舅马上制止说这帮人竟瞎改歌并责令小表弟唱原版的,小表弟委屈了大概半分钟又开口了,还是那个调子:我的左腿右边右腿左边百一片黑森林…这下全家都不淡定了…CNT求过 神曲 草泥马 万恶的歌词… 学校有规定大一新生不得带电脑。一师妹因工作需要借用我的笔记本。大学男生,硬盘里不免有些电影(你们知道的)。事先将文件夹隐藏,待归还时发现已是"隐藏可见"。里面多了个文件夹,内有该师妹的手机自拍浴室写真照,外加一TXT文件,里面写着:"师兄,现实点,男人活着不能那么空虚!"该师妹现在已是我女友 >3< 借电脑 隐藏文件 爪机首发!话说我们隔壁的叔叔来串门,说了一个他朋友A的事。晚上在饭店酒足饭饱,众人微醺,踏步而出,不远处有夜查酒驾的交警叔叔数名,A上前调戏曰:我吹吹!(就是测试酒精的那仪器)交警叔叔拒绝。A手抖抖的掏出驾照,晃晃又说:我有驾照,让我吹吹!交警再拒绝说:有驾照也不让吹,你又没开车。A停顿一会,做冥思状,转身消失,数秒…A开着放在饭店后院的车HLL的蹭到交警叔叔面前,笑呵呵的说:这下可以吹了吧。交警满头黑线,然后,吹,开罚单,带手铐,带走人,一气呵成。众人惊愕,一夜忙碌。次日,A在拘留一夜后清醒,被朋友们打通关节捞出来了,他幽怨的看着朋友们,一上午都没说话。结果是罚款1500,吊销驾照三个月,在此期间接受各种培训,以及拘留(在众人帮忙下被拘一夜)并沦为永久的笑柄。 为了攒人品,第一次发帖,希望能过。 ========第一次使用昏哥哥====== 我们寝室的老大是个牛人,前一段在网上看了jump egg门,一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到校门口的用品小店买了一个廉价的回来。男生嘛,也没什么用处,大家以为他的新鲜劲马上过去了。可过两天我们看到,老大冲奶粉时,倒入开水后,把它放进去当震动器用了。。。用了大约一周,我们实在恶心的不行,遂令其停止。 本以为生活恢复了平静,两天后小五告诉我们,他看到老大刷牙时,把jump egg绑到了牙刷上 jump egg 震动牙刷 办公室,一美女,比较开朗,被我们称作交际花mm。 1:她位置在我对面,坐相不好,还乱脱鞋子。 下班前,她总是要先在位置上消失,过一阵子,又忽然从桌子底下冒上来。 然后一脸迷茫地说:小苍南,帮我找找我那可爱的小凉鞋。。 我低头一看,臭鞋子果然在我这边。。不知道她怎么踢过来的。 2:上电梯的时候,她忽然转身对着电梯监视头,摆一个前凸后翘的姿势。 我吓了一跳:你发什么神经。 她说:这么大热天,大楼监控的保安也很辛苦,给他们看一下清凉美女。 我:- -!清凉个P 3:钱包非常鼓,被称为世界上最肥的钱包。 里面放各种打折卡:咿呀呀饰品、比比巴饰品、饰全饰美饰品、七色花饰品。。。。 曾经抓过一只螳螂,用她钱包压住一会儿,扁了。 4:买来一张键盘可爱贴,花2个钟头,把102个键都贴上,向我炫耀:漂亮吧喜欢吧想摸吧? 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结果,打字不顺手,超慢。 又花1个钟头,一片片掰下来。 5:中午加班,我们吃泡面,她要吃包装猪蹄。。 啪叽啪叽啃完了,去洗手,洗回来,把肥手递到我鼻子边:帮我闻一下,还有猪蹄味么? 我想了想说:有,女猪蹄味。 她反映迟钝,自己又闻了一下,说:真厉害,还能闻出母猪蹄。 我:- -! 苍南派 交际花mm 谢谢昨天好心人送马,继续爆小侄子有爱的那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骑马分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朋友后来和侄子玩的比较熟了,侄子也不会叫错了(电话里一听见女朋友的声音就能叫出名字,不得不说,汉堡对小孩子的"塑造力"太牛X),有一天女朋友来家玩,我去做饭,他就陪侄子玩,侄子玩大型拼图,怎么也拼不好~~ 女朋友笑骂了一句:你个笨蛋。 侄子眼皮都不抬,继续拼图,顺口说道:你才是笨蛋。 女朋友一愣,说:你个傻瓜。 侄子继续HLL无视:你才是傻瓜。 女朋友凌乱了,就想整整小孩,想了半天, 对侄子说:你是猪,侄子立马回道:你才是猪。 女朋友邪恶的笑了,过去用手指点着侄子的JJ说:我没有小JJ 然后女朋友邪恶的等着侄子顺话~~~ 结果侄子大叫道:妈妈,婶婶刷流氓,摸我小JJ~ 女朋友泪流满面! 侄子 女朋友 流氓 一暑假,晚上看完电视准备睡了(十二点左右),但比较懒就不想洗澡把PP洗一下就得了,但洗液用完,妈新买的一瓶在爸妈的卧室,当时急匆匆过去推门进去,(以为爸妈早睡着了,拿完就走呗)GC来了,黑漆漆的就听见爸妈喘息的嘿咻,我当时一愣,然后就当没听见绕着我爸妈的床拿完东西就在爸妈幽怨的注目礼中出去了并帮关了门(其实出去后我在门外安抚心跳)。然后就是锁门的声音,再然后是爸嘀咕的声音:让你锁门你不去这回捉奸在床吧!妈(幽怨):谁知道你从躺在床上就折腾在现在?(一会儿)没事小丫头还小不懂以为我们梦游…MD就当提前给她性教育了…然后又听到了云雨声………我在门外凌乱…………老妈我都二十了………从此晚上我爸妈卧室的门永远是锁的 捉奸在床 提前教育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 |
Posted: 14 Sep 2010 09:32 AM PDT
夜读萧军自传,甚喜其七律古诗。恰河南友人网上传诗与观,竟不知乃某陈年旧作。一笑之余,惹动诗肠,遂立成七律一首,原拟步萧军原韵,竟难以熨帖,只好自成一格,也罢也罢。
光阴一掷四十春, 豪情久慕嗣同君; 醇酒中原留余醉, 风流湘楚有奇情, 已许丹心酬父老, 惜无长剑斩虬灵; 相逢他日知何往, 流水高山梦来频。 |
Posted: 14 Sep 2010 09:19 AM PDT 风水轮流转。今日硅谷最酷的公司不是Google,而是Facebook。Facebook与Google,命中注定必有一战。 这场大战必然会发生的一个证据就是,有人企图否认战事的存在。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驳回了两家公司正起冲突的说法,尽管Google正在努力开展社交和游戏服务。首先,施密特认为,Facebook与Google眼下并没有直接竞争广告市场,说两家公司是对手"在数学算法上就不对";其次,Facebook正在带来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这对Google只有好处。施密特说,Facebook用户比其他服务的用户更多使用Google产品,两家不会互斥,"赢家在哪里都会赢"。 他的话听上去像是对一家傲慢的后起之秀的吹嘘的不屑一顾,毕竟,Google就好比世界重量级拳王,每个人都想夺取其头上的桂冠。但在过去几年里,Facebook已经从毛头小子般蝇量级的选手成长为一个合法的挑战者了。就施密特的两点反驳来看,第一,Facebook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用户网搭建整合多个网站的广告网,这将直接冲撞Google的AdSense业务;第二,Facebook与Google之战根本不是产品和服务之战,而是入口之战,互联网正从大众化入口(如门户和搜索引擎)转向个人化入口(如社交网络)。当年,雅虎的信息中枢曾经是互联网用户的第一入口,Google凭借自己强有力的搜索引擎,把互联网的前门硬从雅虎手中拿下,直到今天雅虎都在努力复元。而互联网的下一个前门在哪里?Google的人不会傲慢到迟钝的地步。 施密特自己也承认,互联网正变得"社交化",对社会网(the social Web)制高点的争夺——甚至对搜索引擎的争夺——都远没有结束。Google与Facebook之战不仅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且正在演变成为有关互联网未来的全面战争,涉及网络的结构、设计和用途。施密特有个词用得很准确:Facebook的互联网"算法"的确与Google不同。 在过去10年里,Google的算法统治着互联网——遵循着严格而有效的方程式,对在线活动的每个字节进行语法分析,最后建立起一幅不带感情的世界网络地图。然而,扎克伯格却预见到一个更加个人化、更富人情味的互联网,在那里,由朋友、同事、同伴和家人组成的网络成为信息的主要来源,人们通过彼此披露各自的内心而建立互信和丰富人生,就像在线下一样。扎克伯格把这种情形命名为"社交图谱"(social graph),用户将通过这样的图谱寻找医生,了解最好的相机,或是雇用员工——这和Google搜索的冷静逻辑相差不可以道里计。这是对人类如何在网络中遨游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中,Facebook才是互联网的中心——换句话说,今天的那个中心要被无情地替换掉。 Facebook的信息不对Google搜索开放,这正是Google的软肋所在。在Facebook上发生的事情只存在于它的数万台服务器中。它们几乎构成了第二个互联网,其中的数据量非常可观,据Facebook自己估计,仅状态更新的字数,就已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博客的十倍之多。然而任何想要读取这些数据的人只能通过Facebook,公司把这些数据设为专有,屏蔽了Google的爬虫。这是Google的一个巨大盲点,并且,这个盲点还在不断扩大。如果一个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网站中的数据对Google禁止使用,那么,Google还怎么能够宣称自己的目标是"组织全世界的信息"? Facebook不仅尝试击穿Google的膝盖,它还开始与Google搜索引擎正面竞争。它在不断改进自己的搜索工具,并且鼓励用户在站内使用Google的宿敌微软的必应搜索。而Facebook搜索不会仅仅局限于自身。因为Facebook好友们会传播站外链接,用户最终可以把Facebook搜索作为通向网络的大门,这就构成了对Google的直接威胁。一件新闻发生后,为何要听取Google News算法的推荐,而不是听从朋友的指引?Facebook企图取Google而代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Google与Facebook对阵时有个不利的地方:Facebook与人息息相关,而Google关注的是数据。Google一直未能成为互联网社交风潮中的大玩家,尽管它十分渴望这样做,其原因在Facebook董事会成员皮特·泰尔看来,在于Google的深层价值观出了问题。"Google的模型认为,信息和组织来自全世界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事情。而Facebook的模型从根本上是不同的……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Posted: 14 Sep 2010 08:55 AM PDT 作者 Marietta Le · 译者 mogywu · 阅读原文 [en] 德国世界报(Die Welt)于这个星期刊登了一篇访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因惹.卡尔特斯(Imre Kertész)的专题报导[德语],这位匈牙利作家现在居住在德国柏林,并在柏林围墙倒塌20周年纪念日的同一天欢庆他80岁的生日。记者于报导中询问作家对于布达佩斯(Budapest)和柏林这两座城市的态度,而卡尔特斯对布达佩斯匈牙利政府当局目前的政治情势感到恼怒,他回答:
他的这番言论激怒了匈牙利的许多部落客,并在这篇专访的匈牙利文翻译版刊出后展开激烈的讨论,匈牙利保守诗人之友联盟网站上(Konzervatív Költők Baráti Köre) 一名叫Mr Falafel 的部落客回应:
同样在读了翻译专访后感到失望的Lordart也写了一篇贴文:
一些部落客对访问的翻译版本持责难态度,认为当中有些观点被过于夸大扭曲,匈牙利网站Hángörienidiocc的一名部落客Vérszegény éjszakai dúvad 将访问的原始版本全部重新翻译成匈牙利文,并对那篇极具争议性的翻译做出了如下评论:
译注:Anti-semites是指对犹太民族,文化背景根源存有排斥心理的人,而Antisemitism则是指反犹太主义,也可称作反闪米特主义 |
Posted: 14 Sep 2010 08:28 AM PDT |
Posted: 14 Sep 2010 08:36 AM PDT 核心提示:北京和西藏流亡政府之间可能进行真正的谈判吗?每一方都认为球在对手那一边。 原文:SCMP: The Tibetan impasse 沙伯力 汉人和藏人有一句共同的谚语,来自一名唐朝和尚,可以用来形容当下的中国政府和达赖喇嘛领导的流 亡政府之间的谈判。这句谚语说,"挂羊头卖狗肉",和英语谚语"喊酒卖醋"是一个意思,意为说一套,做一套。达赖喇嘛特使和北京之间"关于谈判的谈判"进行了三十年,仍然毫无进展,这是因为,尽管流亡[藏人]领导声称他们不是分离分子,但是他们继续的言辞和行动却让这种声明落空。 与达赖喇嘛的正式谈判尚未展开,所以也不奇怪,北京只会和与他的代表讨论一些笼统的条款。流亡政府指责中国政府等着达赖喇嘛去世,让中 国看起来像一只秃鹫。但达赖喇嘛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说过,邓小平的逝世将有利于流亡藏人一方。流亡社区中支持西藏独立的那帮人也说过,一旦达赖喇嘛去世,他们的形势将有所改善。 北京已多次表示,如果满足几个先决条件,他们将与达赖喇嘛进行谈判。其中主要是,要求他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赖喇嘛和西藏流亡政府拒绝这样做,说也奇 怪,声称这样做是等同于同意,西藏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原因,中国领导人继续认为他们是分裂分子。 达赖喇嘛及流亡政府领导人最近的声明表明,认为他们是分裂分子并非无理之举。他们说,西藏一直是独立的,这是一个被占领的国家或殖民 地,有权寻求独立,流亡政府是西藏的合法政府,没有任何一个藏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大多数藏人希望独立。二十年来,流亡的领导人已发出指示,他们等待着中 国的崩溃,西藏就会像前苏联的部分地区一样成为独立国家。 两年前,当汉族和其他民族群众被杀害在拉萨街头和商店里,西藏流亡政府领导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指称,他们是被化装的中国军人杀的。因 此,无论有多少人,尤其是在西方,相信达赖喇嘛不追求独立,只要他摒弃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共识,否认西藏是中国的合法领土,中国政府就只会和他谈谈,而不 会和他进行[真正的]谈判。 1998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认为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一承认将是和达赖喇嘛对话的前提。"只有达赖喇 嘛发表声明,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因而是合法)的一部分,才能说服中国领导人,他已放弃西藏独立。但是,达赖喇嘛没有采取这些步骤,流亡领导人要求,将所 有藏族地区合并成为一个管辖区,覆盖四分之一的中国领土——成立一个历史上从未存在过的实体1—— 并在西藏实施美国式的政治制度。 流亡藏人的要求令人想起另一句谚语——"与虎谋皮";即要求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事实上,中国政府不接受这样的要求,称之为变相独 立。但是,如果达赖喇嘛同意北京的先决条件,那么双方会有一大堆议题。北京不会改变西藏的政治地位,也不会修改中国藏区边界,或削弱共产党的一党专政。然而 可能的情况是,它愿意讨论逐渐扩大藏区的自治,包括吸收不支持分裂的流亡藏人担任政府的关键职位。它可能会同意删除对官员、学生和其他民众宗教活动的限 制,采取额外措施促进藏语和藏族文化,作出更有针对性的努力,提高藏民收入,甚至限制非藏人迁移到藏族地区。 达赖喇嘛接受中国的先决条件之后,双方可以进行谈判,改善藏人的文化和物质生活。中国政府可展现善举,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然 而作为第一步,流亡藏人明确接受西藏是中国合法的一部分,谈判不能基于北京不能让步的要求,而中国政府宣示将展开广泛合作的会谈。 沙伯力是香港科技大学一名政治学者和律师。 洛第嘉日坚赞 过去三十年来,我代表尊者达赖喇嘛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会谈。在这些断断续续的对话中,我一直努力让中国领导人了解藏族人民的意志和尊者的愿景,以共同找到一条通往和平与和解的道路。 多年来,我也看到中国领导人和领导结构的急剧变化——从邓小平时代笼统的大胆言论,到胡耀邦的治国之才和宽广的胸怀,到近年来受体制约 束,缺乏自信的领导人。 在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能够采取措施,帮助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促进全体公民的利益,创造一个积极的国际形象。 中国领导层对西藏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建设和谐的中国社会,也影响其国际形象。 作为工作的一部分,我本人曾试图了解中国领导人的态度的背后原因,并想出三个可能的心态。第一种认为,中国正在崛起,各民族人民需要修 改个人意愿,以适应这一新的身份。 中国持这一观点的人似乎无视并削弱藏族 人民独特的身份认同。北京似乎错误地将当前藏区的虚假稳定看作是藏人默许的标志。不过,这不是满意的沉默。相反,痛苦和绝望在沉默中不断增长——这一情绪在镇压之下不断繁殖。坦率地说,这样的沉默,播下未来暴力和不稳定的种子。 第二个想法是,只要中国当局成功地改善藏区的经济状况,藏族人民的关切将得到解决,整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是解决西藏问题另一个非常短视的作法。中国领导人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根据官方统计,藏族经济发展规模小,藏族人民在经济大潮中不断边缘化。 但是,正如中国研究藏族问题的学者和专家指出,藏人高度重视他们独特的文化,这已经对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藏族人民的这 一文化和精神身份认同需要得到蓬勃发展和繁荣的空间。片面的经济发展无法完全实现[这个目的],这需要[政府]用心筹划。 不尊重文化敏 感性的经济一体化将导致藏人更多不满。从2008年席卷藏区的抗议中,中国当局应该得到这个清楚的信息。 第三个想法是,中国可以等到现在的达赖喇嘛去世,到那时西藏问题自然就消失了。这种想法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随着[西藏]运动失去领 袖,迷失方向,它将破碎分解,并最终变得无关紧要。 基于很多原因,这是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对中国自己的未来极为不利。持这一观点的人不理解今天的分解不意味着无关紧要;它意味着彻底的不可预测性和极大的风险。如果缺少现在的 十四世达赖喇嘛,西藏政治运动不会消失,而只会彻底重生,变得更为复杂,难以控制。 看到目前中国领导人远离改革初期的锐意进取精神,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遇到的领导人们有一个共同信念,在后毛时代 承担历史责任,带领中国完成困难的转折。胡耀邦那批领导人理解,只有领导人负起责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能实现中国伟大的未来。胡耀邦在西藏倡导令人 鼓舞的政策。因为他的开放和诚恳,敢于行动,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他赢得了藏族人民的心。 我希望,今天的领导人展示出邓小平和胡耀邦时代的胆识,抓住机遇,勇于面对当代西藏的困境。 就我们而言, 在2008年11月底第八会谈中,我们提交了《为全体西藏人民备忘录》,正式阐明了尊者的立场。通过该备忘录和今年1月提交的《诠释》,我们已通过清楚而明确的条款,声明我们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寻求真正的自治。 我们已清楚地表明,我们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的核心利益,[尊重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包括尊重中央政府的权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但中央政府也必须充分尊重藏族人民的合法权利,以保持我们独特的身份认同,因为这是我们的核心利益。 中国领导层需要承担责任并作出严肃的承诺,以找到一个真正解决西藏问题的方案。因为目前独特的时间窗口,这一责任显得从未如此紧迫。从 来没有象尊者这样的西藏领袖,如此坚定地寻求这样一条极具挑战,变化莫测之路,为西藏和中国人民带来远见卓识的变革。 中国宣示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有民族不分大小,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而不是多数民族压迫少数民族。 中国领导人将作出历史性的选择:他们将带领中国走向和平的未来,藏族人民在现代化中国找到可持续的家园?抑或他们将走另外一条道路,播 下疏离的种子,给未来埋下隐患? 我知道,达赖喇嘛尊者选择了历史正确的 一边。我只能期待中国的领导人做出同样的决定。 洛第嘉日坚赞是达赖喇嘛的特使,领导西藏谈判小组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 相关阅读:
|
美国政府报告:中国与达赖喇嘛代表之间对话的情况 [2010] Posted: 14 Sep 2010 08:33 AM PDT 核心提示:达赖喇嘛对会谈表示失望:"我对中国政府的信任已经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第四节 原文:Status of Discussions between the PRC and the Dalai Lama's Representatives [2010] 来源:Tibet.net 作者:Obama Administration1 时间:2009年3月-2010年5月 译者:David Peng 达赖喇嘛的代表与中国统战部的对话始于2002年9月,随后在2003年5月,2004年9月,2005年6月,2006年2月,2007年6月底/7月初进行了多次会议。2008年5月,在西藏抗议和骚乱之后,双方举行了一次非正式会议,随后在7月和11月进行了两轮对话。 自双方2002年重启对话以来,2008年11月第八轮会谈的调子可能是最紧张的。2008年11月10日,中国官员说,藏人提出的《为全体藏人获得真正自治的备忘录》表明,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独立梦",而且它包含的建议是不可接受的。达赖喇嘛对会谈表示失望,并说"我对中国政府的信任已经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经过近15个月的中断,2010年1月,达赖喇嘛的代表和统战部官员在北京举行了第九轮对话。2010年1月31日,洛第嘉日[Lodi Gyari]和格桑坚赞[Kelsang Gyalsten]会见了[统战部]朱维群常务副部长群和斯塔副部长。1月30日,他们还会晤了统战部部长、中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先生。在这一轮对话开始前,代表团于1月26日访问了湖南省,参观毛泽东故居,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在赴湖南之前,代表团向统战部提交了一份与2008年《为全体藏人获得真正自治的备忘录》有关的"诠释"。该诠释包含七点,澄清中方在第八轮会谈中的问题和关切。这七项要点是:1)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2)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尊重"三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尊重中国中央政府权威;5)澄清备忘录的有关关切,涉及国家安全、语言、移民制度、宗教、单一行政部门、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对涉及公众安全的备忘录澄清,语言,人口迁移,宗教,单一的管理和调控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6)重视核心问题,指出达赖喇嘛和流亡的其他领导人没有任何个人要求;以及7)达赖喇嘛愿意继续合作以达成一个互利的解决方案。备注还指出,根据[广大]藏人,根本问题是切实地执行真正的自治,让藏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管理自己。 对话期间,中国官员提交了"四个不容"原则,即1)国家利益不容侵犯;2)宪法准则不容践踏;3)民族尊严不容诋毁;及4)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不容背离。他们还介绍了有关西藏的最新发展,以及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的有关信息。 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于2010年1月18日到20日召开,会议由中共中央九个常委主持,332名中国官员出席,代表党、中央政府、西藏自治区、其他省区、人民解放军以及其他人员。会议确立了优先改善西藏自治区和其他藏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和环保领域。藏人代表团欢迎该会议第一次讨论所有藏区的问题,而不仅局限于西藏自治区。他们也欢迎讨论改善所有藏人生活水平。 2月2日,在有关会谈的记者招待会上,朱[维群]提到备忘录,并说达赖喇嘛的代表对备忘录"不作只字修改"。朱维群介绍说,这次接触商谈"同以往每一次接谈一样",双方的观点"尖锐对立"。他还表示,会谈让双方深刻认识到分歧在哪里、分歧有多大,"这是有些好处的。" 洛第嘉日在会谈后告诉记者,"我们的讨论非常坦率……我们有一个良好的气氛,总是非常有帮助的。"藏人同时表示,他们将研究中方提出的问题,包括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和"四个不容",希望中国领导人会研究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美国高兴地看到,在中断了近15个月后,2010年恢复对话。我们注意到,在此轮对话后,藏人表现得比前几轮对话更乐观。尽管进展是微不足道的,恢复对话本身是一个积极的发展。美国政府将继续在这个问题上努力,并鼓励双方开展实质性对话。我们希望,将很快安排另一轮对话,包括一些实质性的讨论,并将给西藏及其人民面临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notes 1 根据2003年外交授权法案611条,美国政府必须每年向国会提交关于西藏谈判的报告。2010年的报告分为4节和一节附录:1. 执行总结;2. 西藏政策;3. 总统和国务卿采取步骤,鼓励中国政府与达赖喇嘛或其代表进行对话,就西藏问题达成协议;4. 中国与达赖喇嘛代表对话的情况;附录。中国与达赖喇嘛代表对话历史。本译文是第四节。 这篇报告已解密,但是我并未在美国政府网站上找到,这一份是在流亡藏人网站tibet.net上找到的。 |
Posted: 14 Sep 2010 08:05 AM PDT 核心提示:《党》一书被防火长城屏蔽,表明这个党仍是一头非常没有安全感的野兽 原文:China's Great Firewall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统治者们要在意这样一本小小的书?——用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看不懂的语言,甚至它也无法在中国大陆出售。很明显,他们非常在意。我的书《党:中国共产主义统治者的秘密世界》今年六月刚刚出版,亚马逊网站上展示此书的网页即被中国的网络防火长城屏蔽。 这还不算,如果你进入其他的外国书店的网站,譬如:美国的Barnes &Noble书店和英国的Waterstones书店,任何提到此书的网页在中国也都被屏蔽。防火长城干这个是拿手的—— 屏蔽其中的网页而非整个站点。 上周有更多的例子说明了中国当局如何费尽心机地想在中国境内扫除本书的影响。八月初,我在北京的时候,美国商会友好地邀请我去演讲,并采访了我,公布在其站点上。他们还请我写了一篇文章,文章按时完成,并被愉快地接受了。接着,中国政府介入了。据美国商会与我联络此事的工作人员说,中国的政府工作人员以电话形式提出了建议,在中国,这样的举动通常意味着命令,有关我的访谈录像从网站上被撤下。 结果就是美国商会的工作人员也不再采用那篇他们曾愉快地接受的我的约稿。因为他们说他们商会的杂志会寄给一千多名政府官员。我很能理解在这件事情上为什么他们不愿代我受过,我也是这么告诉他们的。但是一份坚定地要推行美国式开放价值观的出版物也不得不做这样的自我审核,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几天前,在中国的商业中心——上海,我和一群编辑做了一个访谈,这是一份谈论沪上热点的杂志That's Shanghai,几个月前他们就在网站上贴出此事。(他们已经谨慎地没有将其印在纸刊上)。然而上周,他们的领导被叫去参加一个例行的的官员主持的的宣传会议时,被告知文章要删除,他们也照办了。 总之,这段插曲已经向我们提供了更多证据:世界上最有权力和最富有的政党仍是一头没有安全感的野兽,奇怪吗? 作者为金融时报新闻副主编,曾任金融时报北京站总编 相关阅读:
|
Posted: 14 Sep 2010 07:58 AM PDT I will be speaking at the Sixth Annual Economics Teaching Conference in Memphis, Tennessee, on Oct 21-22. If you are potentially interested in attending, click here for information. |
Posted: 14 Sep 2010 07:11 AM PDT 香港为什么没有血腥拆迁 上周四,是港府拆迁紫田村的最后期限,之前港府声明不提高赔偿标准,不推迟拆迁期限。紫田村村民扬言抗争到底,全村数十人写下遗书。事件看起来已经不可调和。 然而,在议员、法官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协调下,一场激烈的拆迁事件奇迹般地以和平收场。 血腥拆迁为什么没有出现?议员、法官做了怎样的协调?官员以及村民又进行了怎样的博弈?检视这个化险为夷的样本,对血拆频发的内地,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价值。 上周四,是港府规定的紫田村拆迁大限。当天早晨7时,有村民把家中的破家私、杂物搬至村口,堵住政府的拆迁队。有的村民用大铁链锁住自家大门,用树枝堵住门口。与此同时,十几位警察也架起了铁马,维持秩序。 就在各大媒体架着照相机、摄影机,准备拍摄冲突画面时,村民黄伟兴一路小跑,出现在村口。他手里紧攥着刚申请来的法院"临时禁制令",这意味着在当天下午1点前,港府无权进村进行清拆。 此时,区议员也举着大喇叭,边带着村民喊口号,边告诫政府:禁制令已来,如清拆队强行进紫田村,村民将按照法律办事。随后,立法会议员刘皇发也赶到了。现场,他紧急和港府相关部门——房屋与运输发展局协商。经过1个多小时的斡旋,港府终于决定推迟两周拆迁紫田村。 议员的担当 区议员为村民跑腿近三年 从 2007年底,政府宣布紫田村的拆迁决定时,屯门区议员陈树英就一直参与该事件。从建议、帮助村民成立"紫田村清拆及收地问题关注组",到村民每一次去立 法会请愿、示威,她都亲力亲为。在这场政府和村民利益的博弈中,她有效的工作及时疏导了村民随时可能爆发的情绪。 陈树英介绍,其实紫田村属于屯门保良选区,而她在兆康选区。但由于她的办公室位于兆康苑兆康商场二楼,此处离紫田村步行仅约5分钟。于是,她成了村民最容易找到的议员。所以,当村民们得知政府要拆紫田村时,就直接找到了她。 陈 树英做屯门议员已经16年,她形容自己的角色是"跑腿的、联系人、桥梁",并没有实质的权力,不像立法会议员有权改变政府的政策。陈树英总结说,自己在紫 田村拆迁事件中所做的工作有三项:向立法会转达村民的诉求;向政府行政会议请愿,要求他们接受村民的投诉;要求屯门区议会关注此事,促成屯门区议会成立专 门的工作小组。 2007年12月,政府在紫田村村口张贴了通告:紫田村要拆迁,村民们要在2010年3月迁离村子。此时,村民也陆续收到了地政署发来的寮屋清拆通告和收地通知。第一个来找陈树英求助的村民是陈子仁,他以收地苛刻向行政会议提出反对,由陈树英议员办事处转交。 随即,陈树英发起成立了"54区(紫田村)清拆及收地问题关注组"(以下简称关注组)。为保障村民的权益,她建议村民们组织起来,成立清拆收地问题关注组,以集体力量争取合理的收地和清拆条款。 陈树英打印了多张"同意书",发给受拆迁影响的村民。如果他们同意成立并加入关注组,就在2008年2月29日之前填写相关表格,交回她的办事处。3月初,她会组织关注组成员开会讨论有关问题和将来行动的部署。 在陈树英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很厚的文件夹,里面摆放着有关此次拆迁的所有资料,包括当时村民签的同意加入关注组的回条。回条上有村民的签字、联络电话、地址,并写着"群策群力、保卫家园、捍卫权益"。 此外,陈树英还建议村民们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建立保护紫田村的网页,通过网络号召市民关注紫田村。 两次组织村民到立法会请愿 2008 年4月,距离政府规定的搬迁日期还有2年,陈树英第一次安排村民们到立法会请愿,要求检讨、修订相关法律《收回和清理土地的特惠津贴》。但是,此次请愿无 疾而终。此后,立法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开会,处理紫田村拆迁投诉案。2008年10月,行政会议通过在紫田村这块土地上修建公屋的决议,不接受村民的反抗诉 求。2009年3月,行政会议正式通知政府收地。 2010年4月,陈树英再次组织村民向立法会请愿。这次,立法会的回复是:"立法会秘书处安排立法会当值议员和关注组举行会议。请关注组尽早将有关资料送达立法会秘书处,以便议员有足够时间参阅有关资料。" 收到立法会回复后,陈树英印刷了黄色的宣传单,挨家挨户发放。要去立法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村民必须签名,确定具体人员。接着,她又给香港各大媒体发去了"采访立法会申诉行动邀请函"。"我做的每一步都在试图推动事情的进展,但是毕竟我们没有决定权。" 危机关头"发叔"又出大力 拥 有决定权的是香港立法会议员和行政会议成员。而出生于屯门的刘皇发既是香港立法会议员,也是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还是新界乡议局主席。在拆除菜园村为广深 港高铁让路时,刘皇发出了大力,最终促使菜园村的拆迁赔偿特事特办:港府同意在菜园村附近买地,全村90户一起搬迁等。这次,紫田村的村民也希望"发叔" 帮帮忙。 9月9日,政府规定的清拆大限当天上午9时,刘皇发第一时间赶到了紫田村。在30℃的高温下,他穿着西装,成了最忙的人。 一会儿,他被媒体重重包围,在密集的话筒前回答问题;一会儿,他又夹在了村民中间,聆听村民的诉求;一会儿,他又独自站在路旁,打电话给香港运输及房屋局 局长郑汝桦和相关部门,讨论延迟清拆期限。 经过1个多小时的反复沟通,刘皇发带来了好消息,政府同意清拆延迟最少两星期,让村民可以开开心心、安安稳稳地过中秋节。此时,村民欢呼着鼓起了掌。 刘皇发表示,这期间,希望村民们和政府好好协商,并呼吁居民"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而这句话,在协调菜园村拆迁事件中,他也曾反复提及。他将继续协助村民和政府沟通,希望官民互相谅解,市民得偿所愿的同时,政府也可以顺利进行拆迁。 危机化解后,又有几个立法会议员相继赶到紫田村。询问村民具体情况,现场派发名片,寻求解决问题办法。 法律的威严 法院一大早发"临时禁制令" 9月9日一大早,香港高等法院"临时禁制令"及时"赶"到紫田村。而就在"临时禁制令"为小村赢得的宝贵的4小时内,港府也做出了直至9月27日再拆的让步决定。一纸"禁制令"积淀着香港深厚、规范的法律制度。 何君尧律师是屯门乡事委员会最新委任的义务法律顾问,委员会第二副主席曾展雄将紫田村的案子转介给他。之前,关注组已向屯门乡事委员会投诉了此事。 何 律师介绍,香港任何人都有权向高等法院申请禁制令,制约包括港府在内的任何机构的潜在侵害性行为。所以,如果预估到某举动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伤害,要阻止他 人采取此行为,都可以申请禁制令。这次,紫田村村民针对港府申请的临时禁制令,申请难度较大。因为对象毕竟是港府,法庭要审议有没有帮助村民的理由存在, 这一事件对双方谁的伤害较大。禁制令可以在没有提出诉讼之前、同步诉讼和诉讼已在进行时进行申请,第一种情况申请的难度最高。这也是紫田村村民面对的困境 之一。 根据《收回土地条例》和《道路(工程、使用及补偿)条例》,去年7月17日,紫田村地段已划归政府。今年7月2日,港府张贴"停止占用政府土地公告",8月3日开始了拆迁行动。但拆迁受到村民抵制后,港府又同意清拆期限延至9月9日。 9月7日,港府规定的清拆大限的前两天。关注组成员黄伟兴找到了何君尧。何感慨:9月9日政府要清拆。9月7日,关注组才来找律师,时间太迟了。"他们对自己的法律权利并不了解。" 律师找到港府不近人情处 何 君尧和关注组成员紧急商讨。他发现,政府有做得不尽人情的地方。8月3日,政府第一次来到紫田村进行拆迁。虽然政府承诺最后期限延至9月9日,"看起来宽 松但还是缺少人情味"。特别是中秋节快到了,这是人月两团圆的节日,有特别的意义。而这时,政府要拆散村民的家园,太讽刺了。村民们希望继续有两个月的宽 限期。政府应该酌情处理,让气氛融和。所以在9月8日,何君尧给港府发去了相关信件,但是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9月9日早上7时,何 君尧和关注组成员黄伟兴赶到了区域法庭。何律师介绍,香港专门设有当值法官,24小时处理紧急案件,只要拨打电话预约即可。这时,区域法庭当值的法官立刻 发出办理"临时禁制令"的指令,高等法院随即下发了临时禁制令,要求港府在当天中午1时前不能进入紫田村清拆;并规定中午12时,紫田村村民和港府双方律 师代表回到法庭进行聆讯。但是因为当天上午议员的有效沟通,港府公开表示推迟拆迁直到9月27日。所以,村民们没有进行相关的司法复核。 关 注组成员黄伟兴坦言,之所以迟迟没有找律师,咨询有关申请禁制令的法律程序,是因为申请禁制令的律师费高得让人咋舌,超过了50万港元。何律师坦言,在香 港人人有权申请禁制令,但在经济上确是不容易的,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此外,还需要在法律上有理有据,站得住脚,还要承担担保性的赔偿。 公益律师帮了村民大忙 但是,紫田村村民很幸运,他们得到了公益律师何君尧的帮助。在拆迁事件中,村民们一般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加之香港的律师收费普遍较高。这时,公益律师至关重要。 何 律师建议,村民遇到拆迁问题时,如果认为自己理由充分,就要及时咨询法律意见。比如这次紫田村拆迁事件,当2007年7月17日,紫田村的土地已成为政府 官地,村民们到底有没有理由留在这块土地上,这就是一个问题,这会让村民很被动。其实,港府在处理"菜园村事件"时,最终采取了"特事特办"。现在,离菜 园村拆迁还不到12个月,其处理结果完全可以成为紫田村的参考。 何律师认为,争取的两周延缓期给了协商的机会,但拆迁毕竟不能这样无限制地拖下去。村民的诉求并不苛刻,也不是无理取闹。其实,村民就是想和政府和谈,想得到公平的待遇。因为政府施行的这套拆迁补偿标准是20多年以前的,没有与时俱进。 "你 想想看,现在村民住的是二三百平米的大房子,几代同堂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虽说住的不是豪宅,但也安享天伦之乐。现在不仅赔偿金额太少。就算是重新安置, 村民们也要搬到10多平米的公屋,落差较大。"港府要善待村民。不过如果最终真的谈不拢,那只有上诉到法庭了。 村民的团结 团结起来成立关注组争权益 当年菜园村拆迁时产生了"石岗菜园村关注组",关注组凝聚了菜园村核心村民的力量,在统一的部署下和政府协商。而紫田村村民三年前也成立了"关注组"。 成 立关注组三年来,在议员的帮助下,成员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成立了"还我紫田村"小组,利用网络发布最新消 息。现在,该关注组已有200多关注者。有的村民还把自己的祖辈和紫田村的温情故事贴在facebook上,还有村民专门负责转载各大媒体关于紫田村的报 道。 一位村民在facebook上写道:"再过两星期,紫田村就可能被夷为平地。从出生到现在,有很多关于村子的记忆。比如,五六 十个人一起吃晚饭,晚上月圆时,举着灯笼满村子跑,夏天时,爬树摘黄皮。天气好时在村子里野炊,下雨时摆风水阵,水浸时放船仔。而这一切都将变成水滴,永 远长埋于紫田村和我们的心中。" 9月8日,就在政府规定的清拆紫田村大限前一天,关注组的核心成员又在facebook上贴出了一封"致各大媒体机构"的信。村民们希望9月9日清拆当天,能有大批媒体前来报道,希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迫使政府全面检讨和改善乡村收地政策"。 清拆来临村民分工合作 9 月8日这一天,当村民们明白政府不可能就最后清拆期限作出任何修改时,关注组的成员开始通宵达旦地向法院申请"临时禁制令"。中午1时,关注组成员黄伟兴 和律师迅速准备资料。9月9日凌晨,两人紧急向高等法庭申请将清拆期限延迟两个月的禁制令。此时,关注组另一成员林生则向公司请假,"留守"村中,接待前 来采访的记者,并带着记者采访典型个案。 9月9日,一纸临时禁制令和议员的斡旋,让紫田村再次暂时性逃脱被清拆的命运。当天下午,关注组又组织了一场记者会,再次向媒体表达村民的诉求:先做好安置再清拆;赔偿地上物业的建筑费;增加地价赔偿价。 香 港独立媒体编辑Damon分析,现在如果有村子遇到拆迁,村子都会运用正规、甚至较为专业化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家园。相比2008年11月菜园村居民反对 政府拆迁,紫田村村民的方式更为温和。因为港府要在紫田村上兴建公屋,所以村民还是持支持态度,只是通过媒体或社会化网络不断表达着想和政府和谈的要求。 Damon 回忆,那时,独立媒体还参与了菜园村保卫家园的运动,写了很多感性的、打动人心的报道。那时,菜园村居民关注组采取的方法也更多元化,比如大游行;邀请社 会各界人士参观菜园村。因为菜园村更像是几十年前,香港远郊地区的缩影,更有农村的味道。比如高婆婆不愿家园长满杂草,一大把年纪了还坚持种菜,通菜、桑 仔叶、蕉叶、大树菠萝,每种作物,她都记得谁给的种子,种植的经验,收获的时间。所以,回顾菜园村的历史,仿佛是在阅读一部温情的香港史,很多港人感同身 受。 港府的克制 充分征集民意下的妥协 这场危机的暂时化解,港府也展示出尊重民意之下 的妥协。可以看得出,港府在处理此事时小心翼翼,尽量避免极端事件发生,当议员介入协调,让村民安心过中秋时,港府很快就接受了。而且,在之前的8月3 日,港府的首次拆迁在受到村民抵制后,港府已经做出过一次让步,把强拆延迟至9月9日。 在之前的菜园村拆迁事件中,港府也是尽最大努力避免极端事件发生。不但答应把补偿提到历史上最高,还同意让菜园村异地重建,最终事件也是和平收场。 "这 个结果并不是我预期的最后结果,但只有妥协才能保住村民的最大利益。"协助菜园村重建计划的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助理教授陈允中说。按理说,香港是法制 完善的社会,根据《土地条例》、《铁路条例》等法例,政府完全拥有强制收地的权力。而港府偏偏没有强拆,反而先后派官员下村40多次了解民意,直到特事特 办,天价赔偿。 掌管香港旧区重建、拆迁重任的市区重建局主席张震远,之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也一再强调,拆迁要改变居民的住房,争议性必然很大,所以一个项目实施前,必须要进行足够的公众咨询。 在 香港,一个拆迁项目,究竟有多少途径征集民意?张震远举例如下:首先,我们会出席区议会、立法会的议员质询,回答议员疑问;其次,我们会到重建社区举办展 览、巡回路演、居民座谈会,公布重建规划内容;此外,还有集思会、社区工作坊、民意调查等征集民意、鼓励市民就重建规划提供意见。 港府的作为并非"软弱",香港政府的施政考量不但要照顾民意,还得留心来自媒体舆论监督的压力以及议员的非议。因此面对刺激民意的拆迁项目,港府的民意征集详尽仔细,项目进展旷日持久。香港观塘重建项目启动12年至今仍未完工。 对 于拆迁效率,张震远还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以前曾有市建局董事到内地参观市区重建的做法,这位董事回来后非常兴奋地对我说,他参观项目整个旧区收购时 间只需要46天,如果香港市区重建也有这种速度该多好。但我看法不一样,收购速度是很快,但一个涉及老区居民居住环境的重建项目,速度不是首要考虑的因 素。重建时间短,必然是剥夺了居民表达意见和提出反对声音的权利。完全不给机会让重建区居民表达意见,这种做法并不和谐,由此也很难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声音 向立法会转达村民的诉求;向政府行政会议请愿,要求他们接受村民的投诉;要求屯门区议会关注此事,促成屯门区议会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我做的每一步都在试图推动事情的进展,但是毕竟我们没有决定权。 ——屯门区议员陈树英 政府有做得不尽人情的地方。特别是中秋节快到了,这是人月两团圆的节日,有特别的意义。而这时,政府要拆散村民的家园,太讽刺了。村民们希望继续有两个月的宽限期。政府应该酌情处理,让气氛融和。——香港公益律师何君尧 (重建)速度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重建时间短,必然是剥夺了居民表达意见和提出反对声音的权利。完全不给机会让重建区居民表达意见,这种做法并不和谐,由此也很难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市建局主席张震远 AⅡ19-20版统筹:南都记者 谢江涛 采写:南都记者 黎媛 康殷 |
Posted: 13 Sep 2010 10:47 PM PDT 1.吴澧《大师来自大世界》:大师一定来自大世界。曾经的那些大师,都是在国外流过学的。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就是因为国际化程度还太低,至今未养成五湖四海多元思路互相激荡的世界名牌大学的气氛。 2.近日,江苏邳州论坛曝光台上一个题为《关于查处个别教师网络违规违法行为的通报》的帖子引起网友的关注。通报称,广大教师"要注意形象,讲政治,讲大局,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此事被网友称为"禁网门"。 3.统计调查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和环比双双上涨,同比上涨达到2.8%,环比上涨了0.5%。食品类价格上涨拉动当月总水平1.7个百分点,是CPI上扬的主要原因。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警告,由于主权债务问题的持续影响以及金融市场的继续疲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下行风险正在增大。 5.金融股带动美国股市周一走高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涨81.36点,至10544.13点,涨幅0.78%,为9月3日以来单日最大涨幅。本月至今,道琼斯指数上涨了5.29%,为1939年以来最佳9月初行情。 6.路透电,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周一表示,未来有能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在宏观政策选择上,维稳将是主基调. 7.据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方言不是人类专有,生活在不同地方的蝙蝠也有不同的方言,这有助于分辨并保护不同种类的蝙蝠。 8.路透电,美国商务部周一宣布向中国产无缝钢管徵收48.99-98.74%的反倾销关税. 商务部还宣布向中国产无缝钢管徵收13.66-53.65%的反补贴关税。 9.教师节,郑州市第26中学发给每个学生10元,让学生给老师表达心意,学校共发了约1.8万元的"感恩经费"。有网友质疑:这是学校在鼓励学生给老师送礼。 10.中国证监会近日开出首张"过失泄露内幕信息"罚单。原格力电器董秘况勇因过失泄露格力地产借壳海星科技事宜,被处以3万元罚款。 11.沪深交易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上周五两市融资买入额从高位回落,但整体上全周融资买入仍然积极活跃,上周5个交易日两市融资买入额累计达到17亿元,为融资融券业务开展以来最大的单周融资买入规模。 12.近日,重庆涪陵区山窝中学新招了5个保安,其中3个女保安是学校领导干部的夫人。有学校老师认为,校领导有以权谋私的嫌疑。学生家长更担心这3位领导夫人难以担当安保重任。 13.据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9月1日零时,暑期6、7、8三个月,6至18岁的中国学生出境人数超8万人次,同比去年的36000人次翻了一番。 14.近日,武汉科技大学迎新现场,一新生由5人组成的豪华"陪送团"相送,带了14件行李,除了换洗衣物和水果,还有补品、药品和卫生纸。被戏称"齐全哥"。 15.在今日进行的民主党党魁选举中,日本首相菅直人将面临前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的严峻挑战,其结果将影响日本今后的财政政策.目前日本被日圆升值、经济疲软和公共债务膨胀所困扰。 16.上海合作组织周一在哈萨克斯坦开始举行为期两周的军事演习,以便更好地应对从贩毒到伊斯兰激进势力等一系列地区威胁。参加本次演习的军人将超过3,000名,其中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17.殷国安《"应试教育"不是"禁补令"落空的理由》:"禁补令"落实不了,遭遇的"敌人"不是"体制",而是既得利益者,体制就是既得利益者手上的武器。 18.张敬伟《通胀时代的投资幻景与储蓄之憾》:投资无门,存钱折本,这就是手中差钱的中国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境遇下,奢谈所谓的投资模式就像晋惠帝"何不食肉糜"式的呓语,因为民生多艰才是真正的现实体味。芸芸众生,难熬的是"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不能自拔的焦虑。 19.一地秋白《中国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叫麻将》:麻将这个国粹,大有兴隆之势。现在的中国人,谁不会打麻将?90年代有人说:8亿人民生意忙,剩下两亿打麻将。现在恐怕是8亿人民生意忙,还有5亿打麻将。现在麻将牌和麻将机每一年销售的利润,肯定比京剧院的利润高得多。 20.金贤宰《中国为何没有三星?》:韩国培养出三星电子、浦项钢铁和现代汽车这样的优秀企业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在中国,民营企业要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政府"摆正位置"。政府的最大职责是帮助维护有效的市场和竞争机制,给民企提供良好的土壤,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企业。 21.鄢烈山《"发疯"者免刑难在观念障碍吗?》: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可以看这个地方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即是否存在"以众暴寡"现象,以及如何对待困难群体,即看鳏寡孤独和精神病人能否得到帮助。经济上没有制度保障,进步的司法理念就难落实。 (信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利整理) |
Posted: 13 Sep 2010 10:09 PM PDT 1、信力建:据报载目前在广州部分地区已提前试行买菜刀实名制,买菜刀须登记姓名、身份证号、用途等6项资料。刀具管制可追溯到元朝统治时期,统治者将汉人和南人20户编为一甲,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当甲长,一甲20户共用一把菜刀,由甲长保管。相比之下,当今菜刀实名制的"安全系数"够吗? 2、广东(东莞)莞城纪委、妇联本周联合举办一堂 "廉政课",100名领导干部的配偶参与培训,学习如何当好一个"贤内助"。此课程一经报道,掌声未到先获拍砖无数,甚至被评为"对廉政制度建设的一个无奈与嘲讽"。 3、13日,韩国发布"天安舰"沉没事件完整报告,再度指责朝鲜要对沉没事件负责。据韩国媒体报道称,金正日结束访华返回朝鲜后病情加重,朝鲜劳动党代表大会将推迟召开。 4、按照国土部"7月督察、8月约谈、9月问责"的时间表,一场针对土地违法违规的问责风暴似乎正在酝酿。但当下的进展表明,公众的翘首期待可能将大打折扣,连国土部部长也坦言"压力太大"。 5、设在维也纳的国际新闻学会日前公布数据称,包括10名来自墨西哥的记者在内的52名各国记者,由于工作关系在2010年的前八个月里失去了生命。 6、环球网近期就此展开一场 "中国崛起最大挑战来自国内还是国外"的网友调查,10233名受访网友参于投票,94%的受访网友认为挑战来自国内,在网友认为的制约中国崛起的主要障碍中,官员腐败问题被列为"头号大敌"。 7、近期,发改委发出一张清单点名指出,截至今年6月,前四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仍有442个项目未开工,其中,第一批项目3个,第二批54个,第三批63个,第四批322个。 8、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环保分局副局长饶俊东因泄密受贿被起诉,据悉其为了10万余元"好处费"先后15次充当不法商人保护伞,一个先进工作者仅三年时间就蜕变成了阶下囚。 9、世界经济论坛(WEF)最新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台湾排名第13,比去年下降1名,在亚洲四小龙当中则排名第3,领先韩国,落后于新加坡和香港。 10、美国杂志《全球金融》最新公布了关于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结果,全球最富国家是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小国卡塔尔,,2010年人均年GDP为90149美元,卢森堡、挪威、新加坡、文莱、美国、香港、瑞士、荷兰、澳大利亚位列前十。 11、冰岛议会一个特设委员会11日提议,追究前总理吉尔 哈尔德及3名前部长的法律责任,原因是他们"涉嫌玩忽职守致使冰岛2008年陷入严重金融危机"。 12、据《投资者报》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有9家创业板公司的10名前高管选择离职不离公司的"假性辞职"。据悉,这种做法让他们一举三得:可以凭着"非高管"身份绕过"每年减持股份不得超过所持股份25%"的减持限制,可以保留一份工作,还可以继续领取相应薪水。 13、在全国打击银行卡犯罪的专项行动中,武汉市经侦查端掉一个利用银行POS机非法套现的犯罪团伙,其中有7名涉案团伙成员因涉嫌非法经营犯罪被逮捕、起诉,涉案金额达3亿余元。 14、创下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的中石油大连分公司漏油事故,至今事发近两个月,但有关损害评估和赔偿事宜等未见丝毫进展,渔民们求诉无门,踏上了前途未卜的上访维权路。 15、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世界最大仿制药产地印度,现在已成了生产伪药和劣药的中心。据悉全球假药的生产高达900亿美元(约1350亿新元),每年不但夺走近百万条人命,也造成抗药性病 例不断增加。 16、重庆市今年8月启动引人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但据估算每个"新市民"平均有6.7万元的"进城成本",仅今明两年集中转户的300多万人,总的资金需求就高达2010亿元。 17、单士兵《告别被支配的人生》;"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梭罗这样说过。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必须拥有更多自我引导下的价值实现,而不是茫然跟着他人的步调。这显然需要社会更多领域都能拥有更加民主与开放的调节器。也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告别被支配的人生,我们的社会与政治才会更加多元与成熟。 18、崔永元:什么叫公民?公民是有权利和义务的,比如公民最大 的权利是监督政府,我们经常会觉得政府是管我们的,错了!政府是为我们服务的。 19、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我国金融体系目前仍以大银行和股票市场为主。穷人将钱存到银行,实际上是补贴了富人和大企业。 20、全球银行监管12日出台新规定,要求银行最低资本比率提高至少两倍,加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该规定已经获得一些主要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银行监管机构的同意。 21、李剑芒《国家扩展的意义与合理途径》:所谓爱国,就是爱自己国家那套规则,希望别的国家也遵守自己国家的规则。但爱国这个概念很容易与古代的国联系在一起,所以在现代共和国概念下,应该提倡爱规则,而不是爱国。规则就是法律,要鼓励公民爱法律,不要忽悠公民爱国。 22、杨奎松《国史不是党史》:过去对国史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党史的思路出发的,研究者所关注的,都是那些领袖人物、重大决策和事件,因此,大家都是眼睛向上,好像历史只是"帝王将相"创造的,历史就是政治史,甚至就是政策史,要不就是权力斗争史或路线斗争史。 23、颜昌海《温家宝为何持之以恒地呼吁"政改"?》:社会不公贫富不均的社会特征表现在经济基础上就是生产资料的特权阶级所有制,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就是国家权力的特权阶级所有制。而社会公平、全民福利的社会特征表现在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人民所有制,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就是国家权力的人民所有制。 24、梁江涛《足球腐败是行业腐败典型》:社会不端潜移默化腐蚀着名个行业,分别来自在"外层空间"和"内部毒库"的腐败病菌使相当一部分免疫力较差的官员受到感染,甚至导致一个行业的高层全军覆没,这几乎已是一种"俗不可耐"的腐败套路。 (信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方砚整理) |
Posted: 13 Sep 2010 08:26 PM PDT 慈善与拔毛 高延晶 盖茨与巴菲特,世界上最有钱的两个人要来中国劝善,惊出中国富豪一身冷汗。除了一个陈光标接招,其余的富人,都跟蹭饭局似的,一到买单的时候要么低头发短信,要么上厕所。 中国人好像不太喜欢行善,古典文学作品中,冠以"×大善人"称号的,不是为富不仁的财主,就是欺男霸女的恶霸。近几年,西方慈善概念进入中国,有些识趣的,看出这是"千金市马骨"的好买卖,花小钱能赚来大名声,但今时今日中国人也不好糊弄,于是露出马脚的假慈善家前仆后继,真慈善家倒是凤毛麟角。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窃以为,还是文化基因的问题。慈善事业盛行于西方基督教世界,源于彼处到处弥漫的弥赛亚思想(即救世主)。在国家层面,无论是美国还是俄国,争当世界领袖,都有深深的弥赛亚烙印;而在个人层面,物质财富达到极致之后,就想造福他人,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也是践行宗教理念的重要方式。 而我们中国,从来就是大政府小社会,国家包办一切。历史上出现大饥荒,赈灾那是皇上的事,你小老百姓开粥棚赈济灾民,弄不好皇上还会说你收买人心、图谋不轨呢。 大家常说中国人外儒内法,但那是讲统治者,对老百姓来说,遇强则弱、遇弱则强、随遇而安的道家才是人生的指导思想。那么,道家对慈善是什么态度呢? 两千多年前,道家的杨朱先生说得很清楚: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是老子的学生,在那个时代,连孟子都说,当今天下非杨即墨,而他的儒家,只算非主流。彼时杨朱的影响力占据半边天,可见他主张的"一毛不拔"在两千年前已被中国人广为接受。 杨朱的"一毛不拔"论,经过儒家的不懈批判,早已被列入中华贬义词库。但实际上,杨朱的思想颇有深意。他认为,第一,"一毛"根本不可能利天下,你少拿天下这类不着边际的大帽子来忽悠我这"一毛";其二,今天给了你"一毛",明天你就有可能要十毛,后天你会要大腿,大后天你就要脑袋了,要想维护自己的利益,必须从"一毛"开始。 杨朱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天下为公",绝不能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听着耳熟吧?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韦伯,再到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西方一脉相承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家,一生皓首穷经,说的就是这个。 这个思想,其实就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石,而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中国的富豪。这样说来,杨朱老先生算得上富豪们的祖师爷。虽然没几个中国富豪知道杨朱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没人愿意把"一毛不拔"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但他们如今不愿"拔毛",其实在两千年前早已注定。 (转载自《广州日报》)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