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Tuesday, May 31, 2011



幸福童年正在远离中国孩子

Posted: 31 May 2011 03:05 PM PDT

     很多年前,我看到过一幅广告作品:一个弹弓本来应该是皮筋的地方,是一只撑开的女人胸罩。胸罩弹弓的边上写着很沉重的一句话:童年没有童年的快乐。昨天下午在浦东金桥的上岛咖啡跟广告公司袁总说起他将出的新书"走吧、走吧,让我们私奔吧"的网络影响力问题,说到这幅作品。我说,看看那些色情发廊、色情读物都把学校给包围了,把孩子们当做大人毒害,童年那里还有什么童年的快乐啊!

晚上,发了一个"各地少先队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主题队日活动"的新闻链接到群里。一会儿,我的朋友小威发了一张很傻的图片上来说:"这不是儿童节,是儿童劫。"我把这句话和图片发我微博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希望利益集团和政权的衮衮诸公和马弁、马仔们也能恪守一个底线:意识形态骚扰,请远离孩子!没有千年的江山和执政党,这个民族的历史却要一直延续下的,我奢望那些害人害己的货色们能够积一些阴德。

凌晨起来,看到两条关于儿童节的消息。一条是6月1日的前一天,胡锦涛到湖北省十堰市柳林幼儿园,看望小朋友和幼儿教师的。胡锦涛说,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这是圣旨。另一条消息则是据《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中国弱势儿童群体数量中,孤儿人数从2005年的57.4万上升至2010年的71.2万,五年间增长约24%。0-17岁的各类残疾儿童共504.3万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估计2010年底,约有49.6万-89.4万儿童受艾滋病影响。这里,还没有那些三聚氰胺以及各种中国毒物们毒害的中国孩子的具体数据。如果有,该是茅台酒都压不住的海量!

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何如何正大光明,而最真实和残酷的现实则是:幸福童年正在远离中国孩子。孩子孩子,我爱你们!

 

幸福童年正在远离中国孩子 - 姚小远 - 姚小远的BLOG

 

幸福童年正在远离中国孩子 - 姚小远 - 姚小远的BLOG

 

小远2011年6月1日星期三 5:58阴  上海理道之理道文化兔,我只是一只有文化的兔子

2011年05月29日糗事TOP10

Posted: 31 May 2011 02:56 PM PDT

今天,苍南水上公园组织活动。
有一项是划小船,比赛。
双人情侣小船。
开始后,有一组情侣没配合好,小船一直在打转。
那男的在后座吼:你给我住手!
mm就不动了,让男人一个人单人划。划着划着,那哥们忽然桨一拨,mm就扑通掉水里了。
然后哥们理都不理,赶紧加速!
最后得了第一名。。

顶 321 :: <img alt="拍

Household Expectations

Posted: 31 May 2011 02:54 PM PD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s Survey of Consumers asks households about their future income prospects. They are asked: "By about what percent do you expect your (family) income to increase during the next 12 months?"  Here is the result:


From the Cleveland Fed.

Thanks to Mark Thoma for the pointer.

儿童节快乐

Posted: 31 May 2011 02:30 PM PDT

       凌晨起来,听着那些怀旧或者伤感的音乐,内心敏感而温柔,所以很细腻地痛着。

一会儿,我听到布谷鸟苍老的歌唱,漫天的阴霾里,我的心如无涯海面上的白帆,既随波逐流又乘风破浪。我们早已经回不到过去的时光,还有记忆和信念支撑着,勇敢地走向未来。

我们为什么怀念童年,因为生命里最美好的东西已经随着童年而消失了。有生之年,也许我们还能够看见那些日渐模糊、肆意想象的背影。我们为什么互相祝福儿童节快乐,因为我们心里和未来还有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期待和牵挂着。

祝我所有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亲密无间的、经历过的、正在远去的朋友们儿童节快乐!

 

小远2011年6月1日星期三 5:26阴  上海理道之理道文化兔,我只是一只有文化的兔子

阵亡将士纪念日谈女兵

Posted: 31 May 2011 01:16 PM PDT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对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表示悼念,同时对所有现役与退役军人表达敬意。这里介绍一下妇女在美国军中服役的情况。

派往第82空降师的中士护理兵麦克拉۰海斯(Michaela Hayes)正在给一名中暑的士兵静脉注射(照片:陆军护士队网站)

派往第82空降师的中士护理兵麦克拉۰海斯(Michaela Hayes)正在给一名中暑的士兵静脉注射(照片:陆军护士队网站)

我对美国女兵最早的了解是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时得到的。博物馆二楼西头南侧有一个展厅,陈列的是二战时的飞机和图片实物,其中有一个橱窗展示一位女航空兵。看了解说才知道,过去美国女性是不上前线打仗的,更不用说当飞行员了。二战期间因为男人上战场,妇女不仅顶替男人进工厂工作,而且有了第一批女飞行员。她们的任务是将造好的飞机从工厂飞到空军基地,转交给部队使用。

但是妇女作为医护人员,历来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各个军兵种都有医疗队,其中女军医为数不少。医疗队编制下面还有护士队,那更是以女兵为主体,例如现在的陆军护士队三位主要领导人当中两位就是女性,包括队长陆军准将帕特里夏۰胡柔侯(Patricia Horoho和副队长陆军上校苏珊娜۰克拉克(Susanne Clark)。

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的东北有一座越战纪念碑,主体是篆刻着5万8千多阵亡与失踪将士姓名的越战墙,由当时年轻的华裔耶鲁女生林璎设计。1982年落成的时候还包括一组士兵雕塑。因为这组雕塑仅由三名男性士兵组成,引起社会上的不满。后经国会批准,1993年在越战墙的东南角增加了一组雕塑,表现三名女护士在战地救助伤员。

参加2011年阵亡将士纪念日摩托车游行的退伍军人前往阿灵顿国家公墓。正对面山脚下的半圆形建筑就是美国女军人纪念馆(照片:Jianan)

参加2011年阵亡将士纪念日摩托车游行的退伍军人前往阿灵顿国家公墓。正对面山脚下的半圆形建筑就是美国女军人纪念馆(照片:Jianan)

华盛顿还有一个著名的阿灵顿国家公墓,是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建立的,美国军人及其配偶过世后可以选择埋葬在这里。一排排墓碑遍布起伏的山峦,其间有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遇难宇航员纪念碑,著名的无名将士墓,肯尼迪总统的墓地。墓园的第21区也叫"护士区",埋葬着数百名军队中的护理兵。墓区中央有一座护士纪念碑,造型是一位披着军装的护理兵,用洁白的大理石雕刻,于1938年落成,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服役的女兵,后来在1971年重修并铭文表彰在海陆空各军种服役的女性军人。

阿灵顿国家公墓入口的地方有一座半圆形花岗岩建筑,那是1997年落成的美国女军人纪念馆(Women in Military Service for America Memorial)。馆中陈列各种图片和实物,还有一个荣誉室,表彰历次战争当中阵亡、被俘和因为表现英勇而获奖的女兵。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可以在这里学习了解妇女在美国军队中所担负的重任。

退伍老护理兵参加护士纪念碑重修落成仪式(照片:阿灵顿国家公墓网站)

退伍老护理兵参加护士纪念碑重修落成仪式(照片:阿灵顿国家公墓网站)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前线的美国大兵全部是男人,大多20岁左右,不少是乳臭未干的青年。当他们在战壕里被问到最想念的是什么时,答案常常是"妈妈和苹果派"(Mom and apple pie)。这种温馨朴素的记忆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宝贵的东西,后来被引申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原则和价值。

过去美国实行征兵和现在的适龄青年登记制度针对的都是男性。越战结束后美国实行志愿兵役制,而且女性也可以上第一线作战,但是美国人保留了他们对"妈妈和苹果派"原始意义的尊重:妇女在军队里可以当炮兵,可以驾驶作战飞机,但还是不让妇女当步兵。

我在今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摩托车游行队伍中,看到不少女性,而且有些是自己驾车,最远的来自西部的加州,花10天时间横穿整个美国,游行结束后还要开车返回,不得不打从心里钦佩!

三峡是个好大坝吗?

Posted: 31 May 2011 12:20 PM PDT

这问题和我没太大关系,不过我还是斗胆来说说我知道的一小部分故事吧。

这一轮关于三峡的争论部分起因于长江中下游干旱,根据我4年多来报道气候变化的经验,我觉得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是很微弱的。如果硬要扯上关系,三峡大坝反而会因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对极端气象事件起到了某种缓解作用呢。

至于说大坝造成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上游淤泥沉淀、下游土壤侵蚀,以及移民问题等等坏处,肯定都有,但你也得考虑一下大坝带来的好处,包括防洪防涝、河流运输和发电等等。好处和坏处到底谁占优势?那要看你问谁,我只能相信专家的看法,我自己可说不好。

三峡才建成了十几年,你也许觉得时间太短不好评价。前几天我去了趟埃及的阿斯旺大坝,这座水坝1964年就开始蓄水了,完全建成于1976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可以总结一下了吧?下面我就来说说这座大坝和尼罗河的故事。

尼罗河对于埃及的重要性怎么夸张都不过分,它使得古埃及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由此带来了中央集权(法老)制度,这一点和中国非常相似。这条河的水源来自非洲中部,每年随着雨季的到来,河水会大涨一次,将下游的河岸彻底淹没。河水带来了淤泥,是非常好的养分,这就是为什么尼罗河两岸的农田一直高产的原因。但与此同时也让两岸的耕地有半年时间无法耕作,农民们干点啥好呢?修个金字塔吧!事实上,金字塔就是由这些农民们修成的,而不是奴隶。

可是,想象一下河边的生活吧,那是怎样地提心吊胆啊!所以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11世纪就开始考虑修水坝,因技术条件不足未能实现。第一座大坝建在阿斯旺附近,是19世纪末期由英国人建起来的。到了1952年埃及独立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第一任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建造第二座大坝,这就是"高坝"(High Dam)。

关于高坝的各种数据,以及建坝的复杂历史,大家可以去看维基的网页,我就不多说了。我只来说说这次实地考察的见闻。

首先,如今的尼罗河两岸住满了人,而且河上有非常多的游轮和渔船在航行,这在建坝之前都是很少见的。过去的尼罗河水涨落幅度非常大,涨水时两岸几公里范围全部淹掉,落水时仅剩一条小河沟,无法航行。大坝使得尼罗河水位相对恒定,两岸居民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了。

大坝建成后河岸位置相对固定,为修建现代化灌溉系统提供了可能性。据统计,大坝使得整个埃及的可耕地总面积增加了30%,并且让过去的一年一收变成了现在的2收3收,这可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站在尼罗河中间向两边望去,耕地外边的沙漠清晰可见。埃及人民就是靠这一长条耕地维持生活的。我遇到的埃及人大都认为,大坝让他们的生活变好了。

我遇到的唯一一个说大坝不好的是一位纪录片导演(来个会心一笑吧,呵呵)。据他说,大坝导致来自上游的淤泥无法沉积在耕地上,降低了土壤肥力。先不说这样增加肥力的代价就是淹没耕地,根据维基提供的资料,淤泥对于耕地的养分作用一直被大大高估。事实上,在建坝之前,来自尼罗河的养分有88%都流入了地中海,真正沉降在土壤中的微乎其微。即使这样,埃及人也已经开始挖掘纳赛尔湖的淤泥,用于增加下游的土壤肥力了。大坝并没有让养分丢失,只是需要换一种办法来获取。

大坝的其它优缺点维基网站都有详细介绍,我只想提一点,那就是努比亚古迹被纳赛尔湖所淹没,这几乎是阿斯旺大坝唯一一条毫无争议的坏处,国际组织并没有站在一旁冷嘲热讽,而是主动提供资金和技术,在UNESCO的带领下发起了一场拯救努比亚文化的运动,甚至将一处重要神庙整体搬迁到了高处。大坝建成后,努比亚博物馆也随着建成并向社会开放,让游人可以继续学习研究努比亚人的历史。虽说差点事儿吧,但我在这个博物馆待了半天,收获肯定大于去实地一个一个地考察。

总之吧,修大坝确实是件有利有弊的事情,好坏要看你问的是谁。任何人当然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就怕有人偏听偏信,甚至捏造事实,这样做不但不能实现所谓的"民主",反而会给这个挺美好的词汇带来很多负作用。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在民主的问题上互相攻击?我觉得大家并不是否认民主的好处,而是在讨论实行民主的方法。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知道情绪化的煽动,那根本就不用政府打压,自己人就先得打起来。

回到标题。三峡大坝到底是不是个好大坝?我不知道,绝大多数人也不可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所以还是听专家的吧。读到这里很多人会说现在的专家都靠不住,可即使他们靠不住,也比你更可靠。

三峡是个好大坝吗?

Posted: 31 May 2011 12:20 PM PDT

这问题和我没太大关系,不过我还是斗胆来说说我知道的一小部分故事吧。

这一轮关于三峡的争论部分起因于长江中下游干旱,根据我4年多来报道气候变化的经验,我觉得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是很微弱的。如果硬要扯上关系,三峡大坝反而会因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对极端气象事件起到了某种缓解作用呢。

至于说大坝造成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上游淤泥沉淀、下游土壤侵蚀,以及移民问题等等坏处,肯定都有,但你也得考虑一下大坝带来的好处,包括防洪防涝、河流运输和发电等等。好处和坏处到底谁占优势?那要看你问谁,我只能相信专家的看法,我自己可说不好。

三峡才建成了十几年,你也许觉得时间太短不好评价。前几天我去了趟埃及的阿斯旺大坝,这座水坝1964年就开始蓄水了,完全建成于1976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可以总结一下了吧?下面我就来说说这座大坝和尼罗河的故事。

尼罗河对于埃及的重要性怎么夸张都不过分,它使得古埃及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由此带来了中央集权(法老)制度,这一点和中国非常相似。这条河的水源来自非洲中部,每年随着雨季的到来,河水会大涨一次,将下游的河岸彻底淹没。河水带来了淤泥,是非常好的养分,这就是为什么尼罗河两岸的农田一直高产的原因。但与此同时也让两岸的耕地有半年时间无法耕作,农民们干点啥好呢?修个金字塔吧!事实上,金字塔就是由这些农民们修成的,而不是奴隶。

可是,想象一下河边的生活吧,那是怎样地提心吊胆啊!所以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11世纪就开始考虑修水坝,因技术条件不足未能实现。第一座大坝建在阿斯旺附近,是19世纪末期由英国人建起来的。到了1952年埃及独立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第一任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建造第二座大坝,这就是"高坝"(High Dam)。

关于高坝的各种数据,以及建坝的复杂历史,大家可以去看维基的网页,我就不多说了。我只来说说这次实地考察的见闻。

首先,如今的尼罗河两岸住满了人,而且河上有非常多的游轮和渔船在航行,这在建坝之前都是很少见的。过去的尼罗河水涨落幅度非常大,涨水时两岸几公里范围全部淹掉,落水时仅剩一条小河沟,无法航行。大坝使得尼罗河水位相对恒定,两岸居民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了。

大坝建成后河岸位置相对固定,为修建现代化灌溉系统提供了可能性。据统计,大坝使得整个埃及的可耕地总面积增加了30%,并且让过去的一年一收变成了现在的2收3收,这可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站在尼罗河中间向两边望去,耕地外边的沙漠清晰可见。埃及人民就是靠这一长条耕地维持生活的。我遇到的埃及人大都认为,大坝让他们的生活变好了。

我遇到的唯一一个说大坝不好的是一位纪录片导演(来个会心一笑吧,呵呵)。据他说,大坝导致来自上游的淤泥无法沉积在耕地上,降低了土壤肥力。先不说这样增加肥力的代价就是淹没耕地,根据维基提供的资料,淤泥对于耕地的养分作用一直被大大高估。事实上,在建坝之前,来自尼罗河的养分有88%都流入了地中海,真正沉降在土壤中的微乎其微。即使这样,埃及人也已经开始挖掘纳赛尔湖的淤泥,用于增加下游的土壤肥力了。大坝并没有让养分丢失,只是需要换一种办法来获取。

大坝的其它优缺点维基网站都有详细介绍,我只想提一点,那就是努比亚古迹被纳赛尔湖所淹没,这几乎是阿斯旺大坝唯一一条毫无争议的坏处,国际组织并没有站在一旁冷嘲热讽,而是主动提供资金和技术,在UNESCO的带领下发起了一场拯救努比亚文化的运动,甚至将一处重要神庙整体搬迁到了高处。大坝建成后,努比亚博物馆也随着建成并向社会开放,让游人可以继续学习研究努比亚人的历史。虽说差点事儿吧,但我在这个博物馆待了半天,收获肯定大于去实地一个一个地考察。

总之吧,修大坝确实是件有利有弊的事情,好坏要看你问的是谁。任何人当然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就怕有人偏听偏信,甚至捏造事实,这样做不但不能实现所谓的"民主",反而会给这个挺美好的词汇带来很多负作用。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在民主的问题上互相攻击?我觉得大家并不是否认民主的好处,而是在讨论实行民主的方法。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知道情绪化的煽动,那根本就不用政府打压,自己人就先得打起来。

回到标题。三峡大坝到底是不是个好大坝?我不知道,绝大多数人也不可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所以还是听专家的吧。读到这里很多人会说现在的专家都靠不住,可即使他们靠不住,也比你更可靠。

智利:反对为水力发电建坝

Posted: 31 May 2011 12:29 PM PDT

[本文英文版原载于2011年5月16日]

5月9日,环境评鉴委员会于智利巴塔哥尼亚的Coyhaique市开会,12名成员全由政府指派,会议中审批通过兴建Hidroaysen水力发电厂,由Endesa(西班牙、义大利合资)和Colbun(智利)两家公司合作。

这项开发案将兴建五座水坝,两座位于贝克河,三座位于帕斯库亚河,都座落在偏远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艾森地区(Aisén),预估投资额为32亿美元。

Where the Baker and Nef rivers meet. Image by Flickr user jpgarnham (CC BY-NC-ND 2.0).

贝克河与耐夫河汇流处,照片来自Flickr用户jpgarnham,依据创用CC BY-NC-ND 2.0授权使用

这段影片简介计划内容:

影片:Hidroaysen水力发电厂将在巴塔哥尼亚地区兴建与营运五座水坝,两座设于贝克河,三座设于帕斯库亚河,计算将淹没5910顷土地,相当于美 国纽约曼哈顿岛的面积;为提供能源给首都圣地牙哥及北部新矿场计划,这座电厂打算兴建3800座电塔,各60尺高,緜延2000公里,将成为全球最长电缆 线,并于Lo Prado桥连接上中央系统,贯穿全国半数区域。

会中最后投票以11人赞成、1人反对通过本案,场外气氛相当紧绷,市政府大楼前聚集上千名抗议群众。

智利新闻网站El Ciudadano指出:

尽管约11000名民众强烈反对,多个技术单位发表报告,要求调整计划内容,并批评政府四个部会无能,但中央政府与媒体公开支持开发案,最后本案在警方层层戒护下过关。

radio.uchile.cl网站提到:

此项能源计划处处令人起疑,起草法律文件时出现多项异常之处,多项改变令人惊讶,亦未经任何技术单位同意,批评者指称,两家公司有政府撑腰,不断游说要让计划强渡关山。

正反双方各有不同立场与原因,但多数民众反对这项开发案,碳足迹顾问公司@carboambiente表示:

各项網絡民调中的反对者比例:@Emol 53%、@laterceracom 66%、@nacioncl 79%、Publimetro 81%…社会态度还不够明确吗?

Bio Bio电台记者Tomas Mosciatti向CNN智利频道说明,大众为何反对兴建案:

影片:Tomas Masciatti个人认为,除了电厂无益于环境,对于他口中这项智利史上最大计划,也觉得事前考量严重不足,他指出,智利并无能源政策,且税赋、缆线系统、消费者权益亦未备妥,他也强调,智利目前并未面临严重能源危机,不需如此仓促决定。

他也提及此事的政治意涵,例如智利能源(或污染)产量高于需求,后来转卖给阿根廷;他还谈到其他问题,包括政治内部贪腐、帝国主义、垄断局面等,因 为这座电厂若开始运转,产能将占市场八成;且艾森地区居民不会因此获益,因为所有电力都会运往首都,当地民众电费费率也与他人相同,故对他们完全不公平。

许多文章亦对开发案不满,例如生态团体Verdeseo发表"巴塔哥尼亚不该有水库七大理由";網絡社群El Quinto Poder成员Pablo Astudillo论及"开发案闯关前的七项省思",其中简而言之:

Protest for a Patagonia Without Dams. Image by Flickr user International Rivers (CC BY-NC-SA 2.0)

反对巴塔哥尼亚地区兴建水坝抗争情形,照片来自Flickr用户International Rivers,依据创用CC BY-NC-SA 2.0授权使用

一,水力发电并非洁净能源。 二,发电量加倍无助于减少贫民。 三,发量量无法确保经济繁荣。 四,可选择另类可再生能源。 五,水坝不保证电价低廉。 六,政府缺乏环境政策。 七,大众对此类能源计划可能负面冲击所知不足。

至于支持理由,开发商网站指出:

一,水力发电是洁净的可再生能源。 二,可避免兴建热电厂。 三,不会损及观光。 四,为地方创造就业及整体社会责任。

Sebastian Jordana在Platforma Urbana网站上分析其中利弊,题为"Hydroaysen水力发电厂是必要之恶吗?":

既然人人都清楚会造成什么损害,为何还要兴建?能源需求逐年递增,故供应必须随之成长,估计在十年内,智利能源产量就无法自给自 足,故必须开发新产能。批评本案者常提到另类能源时,则指称水力发电既洁净又有利可图,例如若要生产360兆瓦电力,太阳能发电需要25000公顷土地, 风力发电需要15000公顷,水力发电仅需3600公顷。

社运人士、博客、全球之声作者Felipe Cordero(@felipe_cordero)归纳出批评者的立场:

没有人说开发案生产的电力不可再生,水可以再生,洪水及缆线才是问题所在。

兴建案通过之后,社会媒体上迅速出现诸多反应,抨击政府以急就章态度处理此事,Twitter标签#nohydroaysen也在5月9日全天相当热门;全国各地亦有人号召上街抗议,El Dinamo网站估计约有上万人响应。

Carolina Santander(@carolinasantan)感叹:

基于诸多愤怒、遗憾与羞愧,社会应该把所有政治人物卖掉。

Travesia La Bermudez(@Kaxorras_Mal)指出:

因为绝大多数智利民众都不愿在巴塔哥尼亚建水坝!

女演员Leanor Varela(@leonorvarela)亦表示:

身在远方令我相当难过,此刻我好想回到智利,走上街头的各位要坚持下去!

但是抗争行动遭到智利警方以催泪瓦斯及水柱强力镇压,《El Mercurio》 报纸网站指出,光是首都便有63人遭逮捕;Cooperativa电台表示:"约有七千人在首都的'义大利广场'集结,但警员派出三辆水车与两辆瓦斯车驱 散群众,[…]在Coyhaique市的环境评鉴委员会前亦有抗争,Concepcion、Temuco、Valparaiso、Valdivia等 地亦然,警方在Valdivia地区同样动用催泪瓦斯驱散现场500人"。El Quinto Poder的Facebook页面汇集各地抗议民众的照片及证词。

March against Hidroaysén in Santiago, Chile May 9, 2011. Image by Flickr user jorgeparedes (CC BY-NC 2.0)

5月9日智利首都反Hidroaysén水力发电厂抗争游行,照片来自Flickr用户jorgeparedes,依据创用CC BY-NC 2.0授权使用

Andres Araos(@andresaraos)提到:

义大利广场的抗争始于晚上七点,警方于七点五分便发射催泪瓦斯,完全在压抑言论自由。

政治评论员Ivonne Cubillos(@ivocubillos)写道:

义大利广场的游行队伍根本无法前进,催泪瓦斯和水柱使民众步步后退,真是可爱的民主!

El Mercurio网站报导,政治人物与媒体齐声谴责警察以武力对待抗议群众,政府亦召见警察署长,要求说明"滥用武力情形"

不过Tomas Bradanovic则发表"巴塔哥尼亚要盖水坝"一文,批评抗议活动:

人类总忍不住跟随流行,今日通讯媒介进步后,要创造风潮更加轻而易举,成为"环保人士"恰好正流行,但环境最不需要的事物,就是一大群好战份子和易于玩弄股掌间的笨蛋。

Hydroaysen水力发电厂执行副总裁Daniel Fernandez接受El Dinamo网站访问时,亦不赞同抗争人士的行为,指称民众反抗背后有阴谋,正如Barrancones表示,"一百名Twitter用户并不代表所有人"。

就抗争而言,目前只是揭开序幕,许多人主张在5月13日及23日继续走上街头,"巴塔哥尼亚无水坝"抗争活动领导人亦发起網絡连署,也会诉诸法律途径,该组织代表律师Marcelo Castillo接受Bio-Bio电台访问时,强调新战场刚开打,约有20件司法、行政与刑事诉讼皆针对水力电厂开发案。

除此之外,"绿色和平组织"在智利的负责人Matias Asun也在同一电台中,抨击国内政治人物近年来欠缺历史担当,并未认真看待环境问题。

相较于九零年代,今日社会媒体和網絡社群让民众更瞭解能源计划后果,一如Punta de Chorros地区的Barrancones计划因为社会运动而冻结,Hydroaysen水力发电厂计划如今也同样众所瞩目,资讯与讨论让人们能说出自己的感想,计划过去能轻骑过关,今日也受到各方检验。

1000 Chilean pesos bill with the phrase "Patagonia Without Dams". Image by Flickr user soy elOjo (CC BY-NC-SA 2.0)

智利纸钞一千元上写着"巴塔哥尼亚无水坝"字样,照片来自Flickr用户soy elOjo,依据创用CC BY-NC-SA 2.0授权使用

感谢Elizabeth Rivera协助本文英译

校对:Portnoy

作者 Elizabeth Rivera · 译者 Leonard · 阅读原文 [es]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 Instapaper

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

Posted: 31 May 2011 07:14 AM PDT

     

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

——以商务印书馆的公民教科书为例

 

傅国涌

 

   公民的概念不是中国固有的,而是从西方引入,它起源于希腊城邦,雅典的"公民大会" 早已名垂青史。所以,公民教育的起源可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柏拉图的《国家篇》与《法律篇》中都有对公民教育的阐述,认为这是国家组织的重要基础。经过罗马共和时代,

到16世纪,公民教育在欧洲随国家思想而勃兴。[1]"由国家大规模的担承近代意义的公民训练的学校之设施"则始于19世纪。[2]从那时起,公民教育不仅成为普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主要目标。

何谓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要达成什么目标?1924年,张粒民在《教育杂志》发表的文章说:

概括言之,在养成明达之公民;演绎言之,则了解自己和社会之关系,启发改良社会之常识与思想,养成适于营现代生活之习惯。[3]

1927年,陈筑山概括了公民教育的三个目的:

一、中国人口号称四万万占全世界四分之一, 就文化程度而言,失学的成人与青年在三万万以上,在民智竞争的世界,面对教育普及的文明国家将何以立国?"故公民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实应今日国家的根本要求而立。"

二、中国人讲私情、谋私利、逞私见、好私斗,重私德,轻公德,"处今日公共生活很发达很复杂的社会,表现这样的社会性的弱点,非从根本上训练国民的公共精神、团体道德不可。故公民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实为对今日中国社会的病症而立。"

三、 "中国人民向来对于国事极为冷淡,缺乏政治的常识,国自国,民自民,两者似乎全不相关,今日已入于共和政治的途径,非培养民众的政治道德知识和技能,则民国何以能保持存在图谋发达?故公民教育的第三个目的,特为巩固中华民国的根本而立。"[4]

公民教育在中国滥觞于晚清,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变革进程在社会层面并没有停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许多受过新旧教育的中国人各自在继续努力,这些努力穿越了中国文化给予他们的限制,超过了原先接受的四书五经教育的范围,从异质文明中吸收了新的种子、新的思想,并通过报刊言论、教育实践和新式出版物影响社会进程。无论流亡海外的梁启超,还是留在国内的张元济、严复、蔡元培这些人,无论是办刊、办学,还是翻译、出版,他们的基本共识,都是要开启民智。开民智乃是为了造就一代新民,正是借助梁启超、严复的笔,"国民"、"权利"、"义务"、"平等"、"自由"、"自治"等词汇相继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并通过普及最广的教科书将这些思想播洒在幼小者的心中,这是百年中国转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是公民教育在中国的萌芽期。  

到民国早年,公民课成为一门功课,进入中小学课堂。创办于1909年的《教育杂志》,终刊于1948年,三十年间先后发表的有关公民教育文章就有80来篇,或是翻译,或是学理研讨,或是操作设计。近半个世纪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定,包括面临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整个公民教育的进程都没有中辍。

然而,在以往的思想史、教育史研究中,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搅动时代风云的思潮,那些一言而为天下法、享有大名的思想家、知识分子身上,对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公民教育,尤其那些没有什么高深见解、旨在普及常识的教科书,迄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另一方面,这也是长期的断裂和遮蔽造成的。

本文以商务印书馆晚清以来的修身到民国的公民教科书为例,结合《教育杂志》的讨论文章,观察20世纪前半叶公民教育在这块古老大陆走过的路程。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在1949年以前的大部分岁月里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教育杂志》也曾是影响巨大的教育期刊,通过这个视角,我们可以大致上看清公民教育思想在中国在萌芽、兴起、衰微的演变轨迹。

确切地说,公民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拥有一席之地,是从民国初年开始的,1912年新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的教育方针,并且将"公民道德教育"作为"五育"之首,但此时"公民"还是与"道德"捆绑在一起,没有取得自身独立的地位。严格地说,"公民道德教育"还不是普遍意义上"公民教育",而只是新的"修身教育",蔡元培、张元济这些人,作为饱读儒家经典的翰林、进士,同时又是晚清修身教科书的编撰者,他们是那个过渡时代兼顾新旧的人物,也是为公民教育在中国开路的人。

晚清新学初兴之时,承接长期传统儒家教育,因修身的需要而设立修身课,商务印书馆1904年编辑的《最新修身教科书》就是一个典范,初小10册为张元济所编,高小4册为高梦旦所编,中学5册为蔡元培所编,都署名高梦旦、蔡元培、张元济三人校订。

1896年出生在贵州盘县的张道藩在回忆录中说,当年读过蔡元培编的中学修身教科书,"这一本书和我以前所读旧书,以及我受的家庭教育,使我对中国固有的道德伦理观念(譬如忠孝等)有了很多的认识。也对我一生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影响。"[5]

其实,蔡元培编的修身教科书已经依据自由、平等、博爱原则,提出了以体育卫生为本的修身观,在"国家"一章大谈"人之权利,本无差等","国家者,非一人之国家",还专门有"职业"一章,强调职业无高低,官员、医生、教师都要有职业道德。鼓励学生勤勉、自制、坚持正义、真理、务公益、廉洁等等。这已经超出单纯的私德层面,更多的立足于公德,或者说开始强调公民修养,这是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所没有的。

初小的修身教科书共10册 ,每册20课,200课中没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上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信实这些价值,其中有三课"守法"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第八册19、20课讲"国民"。高小的4册,都是采用历史中可以身体力行的事实,并附了现代的伦理。可以说,这些修身课本已具有某些公民教育雏形,虽然还拖着一缕道德教育的影子。有些研究者简单断定那时的修身课只是臣民教育,也许是因为没有看到过这些教科书。

民国的创立不仅是革命党人多年奔走、发难的结果,也与长期以来开启民智的努力分不开,可以说多方合力,最终水到渠成。商务印书馆推出共和国教科书系列中的"新修身教科书",明确表示"本书以养成共和国民之道德为目的,注重独立、自尊、爱国、乐群诸义",这与过去的"修身"课已有了很大不同,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已呼之欲出。由沈颐、包公毅等编、高凤谦等校订的《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高小共6册,书前印有编辑大意:

自共和民国成立以来,今日之首宜注重者尤汲汲于民德之增进。盖国者,集人民而成,人人品行正、风俗美、道德知识日益进步,则国之强盛又奚待言。本编所述务取国民教育之本旨,为养成伟大国民之基。修身之学以躬行实践为主,故所取教材,不尚高远,期于道德上之普通常识,完全养成即为教育家应尽之责。

第一册有道德、求己、自助、不畏难、清洁、职业、戒贪、自省、节用等课,其中"自助"一课说:"西谚云:'天助自助者'。……英国人民,最富自助之精神,人人具勤勉奋励之心,而国家亦食其福。专制国之所以腐败者,以人民受其压制,失自助之精神耳。今日国体共和,无复有恶政府之压制,凡吾国民,尤当知自助之必要也。"

第二册有自由、平和、人道等课。这是《自由》一课:

人类者,天赋以自由权者也。有身体之自由,有思想之自由,有信仰之自由。

身体自由者,苟不犯罪,无论何人,不能拘束囚禁我之身体。思想自由者,若言论权,若出版权,若著作权,皆为我之所有,他人不得侵犯。信仰自由者,我所信仰之宗教,不能以国力强制之。夫以国体共和,吾人可益伸张自由之权。然自由者,固以法律为范围也。

要之,吾人自己之生命财产名誉,固当贵重,而尤不可妨害他人之生命财产名誉。妨害他人者,即轶出于法律之外者也。

第六册有宽容、博爱、人权、人格、国际道德、中华国民等课,《人权》一课说:

人权者,人人所自有,而非他人所能侵损者也。析而言之,有对于公众之权,有属于个人之权。

组织社会,参与政治,选举议员,举吾学识之所及,皆得发布于外,以求有益于人类。此人权之对于公众者。

信教自由,营业自由,生命自由,财产自由,意志所在,即权力所在,非他人所得干涉。此人权之属于个人者。

具此伟大之人权,但能各保其权,而不相侵犯,任所欲为,无施不可也。

格言:人有同等之权利。

《中华国民》:

国民为国家之分子,国势隆替,系于政治。政治良楛,系于风俗。风俗美恶,系于人民之德性。故人民对于国家,必修德淑性,以自尽其国民之分。

所谓修德淑性者,恭俭持躬,朴勤处事,入则孝弟,出则忠信,重人道,谋公益,遵奉国宪,惠爱群伦,平时则振起工商,促进文化,战时则踊跃赴难,发扬国威。

格言:一国之强弱,视人民之德行。

至于"尚武"在晚清就已提出,盛行于1906年日俄战争前后的军国民思想,即包含了

某些公民教育的因素,并不是民国才开始出现的新概念,《新修身》第二册有"义勇果敢",第五册有"尚勇",第六册有"义勇"、"武勇"。

1912年6月初版,1917年6月已出到218版的国民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八册有"守法律"、"服兵役"、"纳税"、"教育"、"选举"、"平等"、"自由"、"好国民"、"尊重名誉"等课文,其中第十一课是《选举》:

立宪政体必有国会,由全体国民选举议员,以议国政。凡定法律,收赋税,必经国会议决,然后施行。

国会之外,有地方议会,由其地居民选出议员,以议一地方之事。

议员代议政治,关系甚巨,故选举议员者,及被选举为议员者,皆宜慎重从事也。

第十六课是《平等》:

共和国无君主,无贵族,人民不分阶级,凡权利义务,一切以法律为断,不相侵犯,此之谓真平等。

……故一国之民,或为官吏,或为议员,或为军人,或为农工商贾,各就其性质所宜,任择一业,以自尽其天职。初无贵贱之分也。

第十七课《自由》解释,"所谓自由者,即天赋之人权是耳。凡人之身体财产名誉信教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营业家宅书信等,苟非依法律,皆不得干涉其自由。此人民固有之权利也。"并强调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为原则。

第十八课《好国民》:

集众民而成国,一国之兴衰治乱,视其国民之品行能力。故修身善行为爱国之本务。

对己则修德、力学……对社会,则敬老慈幼、救贫济困……对国则纳税守法,卫国爱众。如此诚为好国民也。

这些内容已不是停留在公民道德层面,而是涉及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自由、如何成为一个好公民,包括选举等等,都涵盖于其中了。

在"新修身教科书"之外,那一时期的国文教科书也承担着某些公民教育的责任。1912年4月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初小》在《编辑大意》第一条就提出:"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第五条,"本书注重国民科材料。如政治、法律、军事、国耻等,俱择要编入。"当时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新编共和国教科书说明》也标揭编辑这套书的用意是:"期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

第四册有一篇课文《民主国》:

"我国数千年来,国家大事,皆由皇帝治理之。民国成立,由人民公举贤能,治理国家大事,谓之民主国。"

第八册53课是《法律》,"共和国之法律,由国会制定之。国会议员,为人民之代表。故国民之所定,无异人民之自定。吾人民对于自定之法律,不可不谨守之也。"

另有《司法》、《行政》、《选举权》等课,第56课《待外国人之道》说,"无论肤色如何,程度如何,皆当待之以道",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国民意识。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编辑大意》比初小更为具体:

一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

二表章中华固有之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

三矫正旧有之弊俗,以增进国民之智德。

四详言国体、政体及一切法政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

五提倡满汉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

六注重博爱主义,推及待外人、爱生物等事,以扩充国民之德量。

七注意体育及军事上之智识,以发挥尚武之精神。

……

连国民的参政能力都纳入编辑目标之中,这比"新修身"还要进了一步。难怪1912年6月初版的这个版本第一册第一课就是《国体与政体》:

国体有二,曰君主,曰民主。君位世袭者,是为君主国,不置君位,由人民公举总统者,是为民主国。

政体有二,曰专制,曰立宪,政权由一人或一部独揽者,是为专制国。政权分为数部者,是为立宪国。

立宪国之政权,大抵分为三部,立法属于议院,司法属于法院,行政属于政府,各有权限,一切以宪法为断。

世界各国,有君主立宪,有民主立宪,各因其历史而异。惟君主专制,不适于今日之世界,几无复存者矣。

以如此简明的方式将国体、政体问题告诉初入高小的学生,使他们明了专制与立宪的区别,这是政治常识的启蒙,一种典型的公民教育。

第二十三课是《共和政体》:

法儒孟德斯鸠曰:"共和政体者,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于人。"盖人民各以己意投票选举,以议一国之政,故曰人人皆治人。既选定议员若官吏,则委以治理之权,而服从其下,故曰人人皆治于人。

昔者各国政体,多为君主专制。一国政权,恒握于少数人之手。又无法律裁制之。故及其弊也,万机丛脞而不能理,刑戮残酷而不能止。此尊重自由之民族,所不甘久蛰伏者也。反其道以行之,而共和政体成立矣。

考共和国之原则,全国人民,俱有与闻政事之权利,惟国中事业至繁,不能人尽与政,故必选举议员,以组织国会,选举总统,以组织政府。议员与总统,既由国民选举,委托以全国之政权。凡属国民,皆有服从之义务。而议员若总统,尤当念责任之重大,施政方针,一以民意为断。治人者,治于人者,各尽其道,则国家未有不昌者也。

第二课《民国成立始末》叙述民国诞生的历史,另有介绍华盛顿、卢梭等异国领袖和思想家的课文。

这套"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风行海内外,印刷版次就超过2560次,包括新修身在内的教科书印刷了上千万乃至数千万册,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之所以昙花一现,有各种原因,恐怕与这些教科书所普及的观念也不无关系。尽管到1915年下半年,袁氏称帝前夕,共和国教科书已不能使用,11月26日张元济写给教育总长傅增湘的信中说:"敝处先将'共和'书更名'普通',以为过渡时代之用,已送部复核[照审查图书规程令]"。

虽然做为过渡用的"普通"教科书删去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平等"、"自由"等内容,但此前四、五年间,共和观念、公民常识已抵达全国学龄儿童的心中,影响之深远,超过了那些议论高深的道德文章。

孙中山痛感国人如一盘散沙,连开会、动议、附议、表决都不会,亲手编写了《会议通则》(以后改名《民权初步》),1917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孙中山在自序中说,"孩提之学步也,必有保母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 也就是要教人学习做公民。如果论影响,孙中山的《民权初步》还抵不上那些公民教科书。就在这年1月,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刘大绅编、教育部审定的共和国教科书《公民须知》一册,供国民学校修身科学生用,这是最早以"公民"命名的初级教科书。教育部于1916年10月颁布的《修正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有《修身要旨》,提出修身科"兼授公民须知"。《公民须知》分五章、十五节,对公民、公民之资格、公民之权利(自由、平等、选举与从政)、公民之义务(纳税与公债、服兵、守法、教育)、地方自治、国家之组织(国体与政体、立法、司法与行政),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1919年,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五届大会上,有人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凡属国民,自应具有公民知识;值此世界大势日趋改进,平民主义澎湃五洲,苟非于公民知识教养有素,势必盲从轻举,易入歧途,关系于国家实非浅鲜。"办法分两种:(一)宜编订公民教本,专为中小学校教授公民科之资料;(二)宜编订公民常识表解,专为通俗演讲之资料。议案获得通过,联合会函请各省区教育会,搜集公民常识资料,分门编订。[6]

1921年出版的新法教科书专为改制后的小学高年级使用,杨贤江编、王云五、朱经农校的《新法公民教科书》2册与计志中编的《新法修身教科书》并行。1922年12月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在南京开会通过《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将原有的修身科改为公民科。也就是这次学制改革,正式取消了"修身",初小改为"社会",高小起改为"公民"。1924年,江苏省教育厅、上海家庭日新会、基督教青年会及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1926年,江苏教育会议决每年5月3日至9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这一波由教育界、基督教会和新闻界推动的公民教育运动一直持续到1929年前后,可称为公民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教科书也不例外。

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标准起草委员会编订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对于公民科规定很细致:

(1)社会生活及其组织,包括家庭及其组织、学校生活、同业组合、地方自治团体、国家、个人的习惯、维持社会组织的原则。

(2)宪政原则,包括国家的性质、政治组织、代议制度、政府组织、人民权?义务、法律、公共治安。

(3)中华民国的组织,包括中华民国的起源、民国政府的组织、地方政府的组织、国宪与省宪。

(4)经济问题,包括生产原则、交易制度、分配制度、消费和财政。

(5)社会问题,包括教育、职业、卫生、劳动问题、禁烟禁酒问题。

(6)国际关系,包括对外关系、国防、外交、国际关系的维持、?平等的国际关系、国际组织。[7]

"新学制教科书"由1924年5月初版,高级小学使用李泽彰编、王云五校的《新学制公民教科书》共四册,初中的《新学制公民教科书》共三册。从内容到名称,修身课完成了到公民课的全面转型,公民教育的地位正式确立,"修身"课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修身科所强调的"德性"培养,并没有被削弱,反而有加强的趋势。[8]

公民课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公民的核心,原先国文教科书承担的公民教育职能从此弱化。在公民教科书《编辑大意》中明确,"对于良好公民应具有的知识,习惯,和精神,予以同等的注意,以期养成忠勇服务的明达公民。"

《新学制公民教科书》(小学校高级用书)每册16课,第一册从家庭、互助到学校、会场规则、小公民会、乡自治等,也就是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造成"好儿童"为目标。第二册从职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尊重别人的权利到市自治、县自治、公共心、选举适当的人、社会领袖,再到国家、法律、法治精神。第三册从省议会、国会、选举权、选举票和选举手续、代议制度的精神到人民的资格、人民的权利、人民的义务、我国的领土、我国的主权、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审计院、政党、好政府。第四册则涵盖国际生活。后三册就是从本市、本省生活到国家生活、国际生活,步步扩大,以造就一个"好国民"为目标。

在一个长期奉行官本位的民族,第二册第一课《职业》却这样告诉小学生:"我们从前的观念,以做官为荣,因此,一般人都以为官吏是最尊贵的职业。我们应当打破这种旧观念,要晓得,一切有益于社会的职业都是一样的尊贵。"第十一课《社会领袖》说:"我们中国人向来对社会的事情漠不关心;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社会领袖之缺乏,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原因。……做社会领袖的,应当具备三个要件,第一个要件是要有热烈的感情,第二个要件是要有精明的思想,第三个要件是要有普通的知识。无感情的人,办事就没有热忱和毅力;无知识、无思想的人,办事就动辄出轨。"第十六课《法治精神》在列举了人治的恶例之后如此解释:"民国成立后,我们有了国会,国会里的议员,都是人民举出来的代表,所有的法律,都应当由他们议决,再请政府公布施行。照这样规定的法律,就格外有力量,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所能变更或废止的。无论政府人民,都要受法律的拘束,都要得法律的保护。这就叫做法治。我们要维持这制度,必须人人具备法治的精神。"

第三册第五课这样解释"代议制度的精神":

就国会方面来说,议员要明白他们是人民的代表,无论议决的什么案件,都要以人民全体的福利为前提。就政府方面来说,第一,行政首领须将财政方面和政治方面一切事务详细报告于国会;第二,所有法律须交国会议决,然后公布。就人民方面来说,人民虽则选出代表组织国会来执行政权,却不可因此卸责;一方面应当监督议员的言论,一方面应当做议员的后盾。这都是代议制度的精神。

第七课将人民的权利分为公权和私权,公权又叫政治权利,具体而言就是人民得投票选举和担任公职。私权是个人以私人资格而享有的权利,所以又叫做个人的权利,分为基本的自由权和补充的自由权两大类,前者包括人身自由、家宅的不可侵犯、营业工作的自由、保有财产的自由、言论自由、信教自由,如果这些自由有缺损的地方,个人的生活安全就没有保障了。补充的自由权包含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如果出版不能自由,人民的思想就受政府的束缚;如果集会结社不能自由,人民就不能团结许多人来做事体,所以这一类的权利也是很紧要的。此外,人民还有法律上平等权,书信秘密之保有权,请愿权等。同时也指出,人民虽有自由权,但是自由以不侵犯他人自由或危害公安为限;过了这个限度,国家就有权干涉了。

第十一课《大总统》,"至于大总统的责任,可以分为政治和法律两方面来说,民国大总统经由内阁行使职权,政治的责任有国务员代负,他用不着去负的。民国法律是平等的,大总统犯法,法庭一样的可以拘拿治罪。故法律方面,大总统是要负责任的。"

第十六课《好政府》,"好官吏、好法律、都是好政府的原动力。但是最重要的原动力还是好人民。好人民应当做些什么事情呢?好人民应当做的事情就是:对于政治事务要时时关心,时时监督。在选举的时候,人民固然要认真选举;选举以后,也要随时监督国会和政府。国会和政府一举一动都有人民监督着,国会就不敢议决违背民意的法律,政府也不敢做出违背民意的事情。这样一来,自然会产生好官吏和好法律。所以人民要想有好政府,不必希望别人,只要自己对于政治事务,肯时时关心和监督就是了。"

张粒民在《教育杂志》发表《小学校之公民教育》,为小学的公民教学设计了一张简明图表:

 

 

[9]

这个图表是根据教科书循序渐进的内容安排概括出来的。1924年6月初版的还有一套四册高小用"新撰公民教科书",万良浚、魏屏三编,王云五、李泽彰校,用浅显的文体文编写,与白话的新学制教科书系列并行,《新撰公民教科书》的《编辑大要》与"新学制"几乎完全一样,内容也大致一样,第一册的许多篇目相同,比如"会场规则"、"小公民会"、'乡自治"等,只是"新学制"纯用白话文编写。新学制的初中公民教科书是由著名法学家周鲠生编写,内容要比高小四册更深入。

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之后,以党化教育替代公民教育的思潮兴起,1928年大学院颁布《小学暂行条例》,在公民科外,增设三民主义科,后合并,改名党义。教育部1929年8月颁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已没有公民科的地位,而代之以"党义科"。因遭到教育界普遍抵触,以及"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党义科"仅仅三年后即无奈地取消。1932年10月教育部颁布《小学课程标准》,公民训练与国语、算术等一起被列为十科之一。次年2月,教育部颁布《小学公民训练标准》,训练小学校的儿童"以养成健全的公民"为目标。

公民教育再度回归,但是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已逐渐渗入教科书的编辑当中,商务版的公民教科书也不能幸免,这是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在"一二八"事变之后,1933年到1934年出版的"复兴教科书",在"编辑主旨"中既有"注重体格、德性、经济、政治的训练,以养成健全公民",同时也将"灌输党义"写了进来。与此前的"新学制教科书"不同,许多属于国民党和孙中山的一家之言在"复兴教科书"中得到强化。

新课程标准适用"复兴公民教科书"高小共4册,每学期一册,胡宗瑞、赵琼编、王云五、傅经纬校订的第二册包括公正、尊重别人的意见、公平竞胜、对于不幸者的同情、诚实、互助、宽恕、集会的方法、会议的方法,怎样对付和我争论的人,还有孙中山提出"四权"即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权。对于集会和会议的方法都写得很详细。

《尊重别人的意见》提出:"要知道无论我的思想学识是否胜过别人,我的见解未必一定高出于人,别人的意见未必全无理由,对于别人和我不同的意见也要尊重。即使别人的意见,我认为确有谬误的地方,也只能就事论事"。《公平竞胜》提出:"第一要严守各项规则,二要态度公正,举动光明,尽自己本领努力竞争。三要服从评判员的裁判,不可妄加指摘。四要和竞争对方始终维持友好态度。五要谦和快乐,胜不骄傲,败不懊丧。"这样的观念一旦在一个小学生的生命中扎根,一个健全公民的基础就有了。

赵景源、魏志澄编、王云五、傅经纬校订的第四册有很多意识形态内容,包括"以党治国"、"建国大纲"、"五权宪法"等,在观念上主张牺牲个人的自由,争团体的自由等。但在讲法治精神时,明确"无论政府和人民,都受法律的拘束,都得法律的保护,这就叫做法治。我们要维持这制度,必须人人具有法治的精神。"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公民课程标准》,高中授以社会问题、法律、经济、伦理等,初中授以公民道德、政治生活、地方自治、法律大意、和经济生活等知识。复兴《公民课本》高中四册,第一册是社会问题政治概要,第二册是经济概要,第三册是法律大意,第四册是伦理大意,内容比较深,也有点儿抽象。

 "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公民"共三册,一年一册,第一册道德,第二册政法,第三册经济。这一版的公民课本虽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但还是保持了不少相对独立的公民教育内容。第一册由孙伯謇编写,1933年7月出版,11月已印70次。对于什么是公民?教科书解释首先是拥有国籍的国民,但国民不见得就是公民,国民之有公民权的,才是公民。什么是国家?"国家是人类的共同生活团体,多数人相结合为一体,以完成共同生活,就是国家。组织国家的多数人,就是国民。"什么是自治制度?自治制度,是训练行使民权的机会,是民权政治的基础。自治的实行是否圆满,不独和地方有关,有时且可影响全国。所以公民应当了解自治的本质,养成自治的精神,并充分行使应有的政权,以尽做公民的义务。

在"国家道德"这一章有一节"尊重舆论":

民主政治是舆论政治。国民既将政权委托于政府,政府的设施是否正当,还要取决于国民。国民对于政治的意见,叫做舆论。国民真正的舆论,政府应当采取,作成法律,期其实行。

舆论是一般国民的公共意见。一个政党的意见,不是舆论。一个报纸的主张,也不是舆论。真正的舆论是由国民几经讨论而后成立。国民关于舆论,应当有尊重少数和服从多数的精神。

社会国家的事情非常复杂,一个问题发生,不止一个原因。一个问题解决,也不止一个结果。社会国家的问题都有关于国计民生,解决问题,又不能同自然科学一样,先事试验。所以一个公共意见须经有见识的专家发表言论,并须容纳反对的主张,而后为最终的决定。如果多数人的意见偶合,便压迫少数人的议论批评,却不是真正的舆论了。

初一年级的公民教科书能对舆论作出如此清晰笃定的解释,这样的公民教育自然是有价值的。1923年生在无锡的李慎之先生回忆:

三十年代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整整三年都学过一门公民课,用的是民营的商务印书馆编的课本。虽然分量不大,但是相当扼要而明确地教给了我们什么是国家[或政府]的权力与责任,什么是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什么叫公民,他与中国人历来说的老百姓有什么区别。我们当年的教师又是一个口才极好,极善于启发学生对公民权利的觉悟的人,使我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我推想与我同时学过公民课的应当有几百万人,最少也应当有几十万人……"[10]

  他高中毕业于1940年,1937年之前读初中,读的大概就是这个版本的公民教科书。他说由于时代的风浪起伏不定,受过商务公民课本陶冶的一代学子,多少人还能在未来的人生中忆及公民课给予他的训练?今天已无法知道,但是,可以确定,包括李慎之在内,那个时代上过公民课、接触这些课本的少年,他们还是有幸的。学者谢泳说,李慎之先生生前有一次在上海,曾亲口对他谈起早年公民教育的影响,"他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他感到他这一生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都来源于早年公民教育,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化,公民教育中的一些内容后来不再提了,但那些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还是保留在了他们那一代人身上。中国50年代社会的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那些早年受过公民教育的人来支撑的……"[11]

1937年3月,依照教育部修正课程标准,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新的一版公民教科书,"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公民》第一册,李之鸥编著,韦悫校订,增加了公民道德与蒋介石倡导的"新生活运动"等内容,当时战争迫在眉睫,特别增加"童子军训练"一节。

从课本来说,比以前的更贴近学生,更为成熟了。先从"群己"关系入手,再澄清公民与公民的关系,提出一个良好公民须具备的条件,"不但须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并须有优美的道德,有浓厚的爱国心,有努力从公的精神;对于为国家服务方面,应谨慎的行使政治上的权利,应竭力的实践政治上的责任。一个国家的盛衰,全靠公民的良好与否;国家有良好的公民,便日趋强盛,否则便日趋衰弱。"

在"学校生活与公民道德之培养"一章说,学校设置的各种科目"都是使学生们获得必要的知识,和养成健全公民的要素。例如语文课的国文,不独可使我们能明白清楚地叙述事理,表达情意,而且可从中了解我国固有的文化;外国文,使我们得由外国的语言文字中了解外国的事物情况。又如历史地理,不但使我们明白本国与外国的历史事实与地理情况,且可激发我们的爱护国家、爱护民族的观念。这些知识,可说没有一种不是一个健全公民所需要的。不但如此,我们做课业的活动,直接是学习功课,间接乃是培养公民道德。"比如养成对公民服务的责任心,守规律的习惯,虚心谨慎无形中养成做公民的根本条件。"体育活动的成效,还不只是增进我们身体的健康,并且是与几种重要的公民道德有关系。例如在运动场比赛时,有裁判员作公正人,成绩的好坏丝毫不容作伪,这便是公正的精神;运动比赛时,各人都勇往直前,竭全力来奋斗,这便是勇敢的精神;在团体运动时,彼此团结一起,彼此合作,彼此服从团体的纪律,这便是团结、合作及服从纪律的精神。这些都是一个良好的健全的公民所应有之德性,而在体育活动中,都可以培养成功的。"至于课外活动,无论读书会、演讲会,运动会、远足等,更不要说学生自治、社会服务等,不仅可补课堂的不足,而且也是公民生活的实习。

1939年,罗廷光在《教育杂志》发表的《国民精神总动员与中学公民训练》,即带有浓厚的党化教育意味,与商务版代表的公民教科书长期以来致力的目标已有很大差异:

确认三民主义为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最高理想,也便是中学实施公民训练的无上准则。……本此以实施训练,则:第一,中学生须认清"中国国民党之主义、政纲、政策,为建国及解决社会问题唯一之途径";第二,彼等在公民科及其他有关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问题等)上对他种主义尽可多方面研究,但以不离乎三民主义的立场为是。……[12]

从修身课到公民课,重视公民教育是商务印书馆这家民营出版机构的一贯宗旨。针对小学公民教育,不仅有教科书,在配套的"小学教育从书'中有《小学公民训练之理论与实际》,"师范小丛书"中有《小学公民训练概论》,"小学教师丛书"中有《小学公民训练教材和教法》,此外还有《学生自治须知》、《公民教学法》等,"小学生文库"中除了《国家浅说》、《政治浅说》、《民权初步摘要》、《民权主义浅说》、《法律》等,另有一本叫《好公民》。在"民众基本从书"中也有一册《怎样做公民》。日本侵略者对商务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和民族意识都深怀疑虑,"一二八"事变时之所以要轰炸商务的工厂、焚烧东方图书馆并非偶然,其中就有毁灭文化达到毁灭一个民族意志的险恶用意。

抗战全面爆发,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一度推行"国定本",商务印书馆代表的民营出版业最后一版教科书止步于此。1942年出版的《初级中学公民》共三册,编辑要旨称,这是根据教育部1940年7月公布的《修订中学课程》标准编辑的,官方的正中书局与民营的商务、中华、开明、世界、大东等组成的"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负责印刷, "参阅者"名单包括朱家骅、吴铁城、陈果夫、陈布雷等要员,官方聘请的梁实秋等专家,出版家王云五虽然也名列其中,主导权已转移。尽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还在,公民权利、地方自治、公民训练、国家公共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还是在教科书中得到了体现。

但是,因为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介入,党化教育的不断侵蚀、污染、异化,在时代的跌宕起伏中,此时的公民教育实际上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微,20年代的黄金时代再也不可能重现了。虽然1947年12月汪懋祖在《教育杂志》发表的《中学公民课程之讨论》为中学公民教育概括了五个原则,那也只是理想状态,很大程度上不可能付诸现实:

1、公民的习惯与品性

2、公民的动机

3、公民常识

4、培养公民理性 

5、树立公民理念和信心   [13]

抗战后期,李慎之在燕京大学毕业,曾在成都一个中学教过半年书,校长让他包教全校高中三个年级六个班的全部公民课,教的大概已是国定本。他说自己利用这个机会"大肆宣传共产主义,居然大受学生欢迎",晚年回想起来他深感惭愧,没有做好本职工作,为未来的民主建设多培养一些元气,所以1997年11月他在《改革》杂志的一次座谈会上说,"近年来我常常想,如果一个人真的还能有下一辈子,那么,我下一辈子最想做的工作就是再当一辈子的中学公民课教员。" [14]

自1949以后,公民教育不仅退出学校,而且在整个社会销声匿迹,以致今天许多人把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与公民课相混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提出在初中开设公民课,二十五年过去了,公民课尚未得到恢复。2005年杨东平等编的小学版《新公民读本》出版,也未能使用,新公民读本的中学版则迄今未见出版。今天,即使我们像李先生那样怀抱一个当中学公民课教员的梦想,也依然只能是梦想。

 

                                                     2010年11月6日杭州

 

说明:此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程巢父兄帮我复印了24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修身、新修身和公民教科书,凡来自这些教科书的引文,不一一标明出处。此外,还要感谢王小庆兄,他编的《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待出版)选录了《教育杂志》1909年到1948年间发表的有关公民教育文章,他撰写的前言也令我受益。

注解:

[1] 曾在幹《略论公民教育》,《教育杂志》1928年2月。

[2] 常道直《小学公民课教学法》,《教育杂志》1924年1月。  

[3]张粒民《小学校之公民教育》,《教育杂志》1924年4月。

[4] 陈筑山《平民的公民教育之计划》,《教育杂志》1927年9月。

[5] 张道藩《酸甜苦辣的回味》,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1968年。

[6]吴家镇《高时良现阶段中国公民训练之鸟瞰及其改进》,《教育杂志》1936年3月。

[7]?正义《民国初?中学"公民"课程的建?》,《亚东学报》2009(29),转引自王小庆《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前言》。

[8]彭基相《公民的训练》(译文),《教育杂志》1924年9月。参考王小庆王小庆《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前言》。

[9]张粒民《小学校之公民教育》,《教育杂志》1924年4月。

[10] 《李慎之文集》上册,62页,自印本2003年。

[11]谢泳《1913年的美国公民学》,165—166页,《杂书过眼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

[12]罗廷光《国民精神总动员与中学公民训练》,《教育杂志》1939年11月。

[13]汪懋祖《中学公民课程之讨论》,《教育杂志》1947年6月。

[14]《李慎之文集》上册,53页,自印本2003年。

 

 

南贍與油尖旺食物銀行訪少數族裔

Posted: 31 May 2011 11:08 AM PDT

南贍與油尖旺食物銀行訪少數族裔

南贍佛學中心的義工與由龍緯汶文化藝術國際交流協會營運、食物分享計劃贊助的油尖旺食物銀行的職員,於2011年5月27及28日,走訪佐敦區少數族裔的家庭及工作地點,並奉上中國白米,送贈友誼及溫暖。

爬上七層唐樓後,便到了 Bidip Palungwa 的家。在 Bidip 家中,眾人分享了香港地道的美食,來自香港、尼泊爾及非洲的小朋友,打成一片,笑聲此起彼落。

歡迎登入<龍緯汶文化藝術國際交流協會 youtube 頻道>,重溫南贍與油尖旺食物銀行訪少數族裔的部份片段:

南贍與食物銀行訪少數族裔:在 Bidip 家中的情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LrqNad7IFI

南贍與食物銀行訪少數族裔:銀行職員預備一袋袋的白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swCTyUydBQ

影像串流: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乍一看还以为非典又来了

Posted: 31 May 2011 07:24 AM PDT



温总理真是说话算话!

Posted: 31 May 2011 06:57 AM PDT

温家宝和小学生一起上体育课 参加篮球对抗赛

2011年05月31日 17: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53)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31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今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承诺,一定和孩子们上一堂体育课!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温家宝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的操场上,兑现诺言,与小学生们同上了一堂体育课。

  "同学们,今天有三位新'同学'和我们班同学一起上体育课,第一位是温家宝总理。"5月31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的操场上,体育教师张涛异常高兴地对六年级二班的37位同学说。

  背心、短裤、球鞋……一身运动装的温家宝站到了队列的第一排。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温总理的到来。奥运冠军杨扬和国家篮球队原教练阿的江也站在了队列中。

  蓝天白云,微风习习。上午8时40分许,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到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亲切看望师生,并和孩子们一起上了一堂体育课。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3月8日,温家宝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杨扬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总理能够和青少年共上一堂体育课,以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温家宝当场愉快地答应:我一定和孩子们上一堂体育课!"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他专门抽出时间到十八里店小学,兑现诺言。

  十八里店小学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全校756名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当地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校长陈春红告诉总理,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切实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朝阳区篮球、武术、田径3个项目的特色校。

  操场上,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

  8时55分,篮球课开始。"今天的内容是学习运球跑动投篮,然后进行一场对抗赛。"张涛说。

  "一、二、三……"学生们整齐列队、报数。

  "我们先做热身活动,沿场地慢跑。"张涛吹着口哨,连续发出指令:"向右转,跑步走,一二一……"

  温家宝和同学们一起做起了热身运动,沿着篮球场跑步,活动身体。

  防守步伐练习、原地运球、高低运球、行进运球、接固定球练习、运球急停急起……每一个动作,温家宝都做得有板有眼,十分认真。

  "下面,我们请温爷爷来示范一下。"练习三步上篮时,张涛邀请总理做示范。

  温家宝从一位学生手中接过篮球,一步、两步、三步……投篮——球进了。

  看到总理矫健的身姿、熟练的动作,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接着,张涛又邀请温家宝和孩子们一起切磋球技。温家宝、阿的江和李浩、张秋帆、程璐、王堃等4位同学分成两组,举行三对三半场对抗赛。

  运球、传球、投篮……球场上,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球场边,其他同学组成了拉拉队,"加油"声不断。

  一个、两个、三个……伴随着一个个进球,全场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温家宝连续投进了六个球,额头上冒出了汗。

  篮球课快结束了。9时35分,孩子们整齐列队,张涛进行点评:"同学们,通过今天学习,大家基本掌握了运球跑动投篮的技术,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巩固。"

  整整40分钟和小学生们一样上体育课,使温家宝仿佛回到童年。望着眼前天真活泼、健康快乐的孩子们,他深情地说,同学们,跟你们打一次篮球,我非常高兴。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德智体的基础是身体,德智体要全面发展,必须有强健的身体。因为身体是精神和知识的载体。没有好的身体,就不会有充沛的精力刻苦学习。

  温家宝接着说,只有孩子们健康,才有祖国的未来。你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学们要热爱运动,经常运动,把运动贯穿一生。

  温家宝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我上学时,一下课就去操场抢篮筐、乒乓球台。每个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这是起码的要求。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浓厚的兴趣,愿意打篮球的打篮球,愿意打乒乓球的打乒乓球。希望同学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这时,一位同学抱着一个篮球跑过来,请总理签名。温家宝在篮球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签名后,温家宝又意犹未尽地拿起篮球,三步上篮,连续投了六七个球……

  刘延东也和五年级三班的同学一起上了一堂排球课。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到了。操场上,伴随着欢快飞扬的音乐,全校学生做起"七彩阳光"广播操和"旭日东升"武术健身操。伸展、转体、踢腿……同学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充满活力的身姿,深深感染了温家宝,他也跟着孩子们学做体操。

  已近10时,告别的时候到了,孩子们呼喊着,围在温总理身边,舍不得离开。

  和温总理一起上体育课、一起打篮球,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在对抗赛中和总理同为"队友"的张秋帆激动地说:"能和总理一起打球非常高兴,今后一定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把身体锻炼得更好。"

  一身运动装的杨扬也十分激动:"一个民族的健康素质非常重要,总理能和孩子们一起上体育课,意义非常大。他的话不仅是说给孩子们听的,也是说给教育工作者,说给所有家长的。希望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加体育锻炼……"

一个女特务的故事

Posted: 31 May 2011 06:19 AM PDT

原帖:一个女特务的故事

来自: Liumiao.com
作者:刘淼

一个女作家,民国二十八年接到组织的任务,去接近汪精卫政府的特务头子李士群,组织上对她说,今后要有人说你是汉奸,你可不能辩护,要辩护,就糟了。她答应了。为了从事特务工作,她还不得不与恋人暂时分别。

她果然进入了汪精卫政府工作,从此上海滩也开始有了她做汉奸的传言。她始终牢记着组织上的交待,不辩护。她觉得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总能澄清自己。

完成了李士群的策反任务之后,组织上又安排她到日本人办的报纸工作,还去了日本参加会议,回国之后,媒体上对她这个"汉奸"的讨伐已经铺天盖地,她牢记着组织的教诲,不辩解。

等到日本投降,她结束了六年的特务生涯,回到解放区,却发现她的名字已经成为"敏感词",无法发表任何文字。她想跟恋人恢复关系,组织上却对她搞外事工作的恋人说,由于她的这段特殊经历,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好的名声,群众以为她是文化汉奸,而群众都知道你是共产党。你们两个人结合,将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搞外事工作的恋人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写了绝交信给她。恋人后来官至外交部副部长。

此后她一直活在人间地狱里,整风,反右,文革,她成为了历次运动的重点审查对象,没完没了地写交待材料,她的汉奸帽子一直没摘去,等到1982年年初,组织上终于为她平反,说她不是汉奸,她的心愿终于了解,同年在她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里自杀,终身未嫁,无子嗣。

代表组织上要她"不辩护"的人是潘汉年,代表组织要恋人同她绝交的人是邓颖超,恋人名叫王炳南,她叫关露,据说是电影《风声》中周迅饰演角色的原型。

她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传唱,这首歌由贺绿汀作曲,名叫《春天里》,歌词这么写:

亲爱的好姑娘 天真的好姑娘
不用悲不用伤 前途自有风和浪
稳把舵 齐鼓桨 哪怕是大海洋
向前进 莫彷徨 黑暗尽处有曙光。

费玉清版《春天里

电影《十字街头》中的《春天里

刘瑜:哈佛大学的课程清单

Posted: 31 May 2011 05:31 AM PDT

哈佛大学的课程清单,随便这么一列,就有37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37门课中的几门。

刘瑜:哈佛大学的课程清单| jiaren.org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这一年,除了领钱,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任务。为了防止自己整天缩在家里,把薄薄的那一沓钱翻来覆去地数,我决定去旁听几门课。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定睛一看,这本1000多页的玩意儿仅仅是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我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端着它回到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让我震撼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时,也是因为它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伦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拿道德伦理这个板块作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1.民主与平等

2.正义

3.国际关系与伦理

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5.儒家人文主义

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

7.自我,自由与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

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11.比较宗教伦理

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

13.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

14.现代政治哲学史

"科学"板块所给课程包括:

1.光与物质的性质

2.空气

3.宇宙中的物质

4.观察太阳与恒星

5.时间

6.爱因斯坦革命

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

8.现实中的物理

9.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

10.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政策

11.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

其他的板块就不列了,太长。基本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什么宗旨、什么来头,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课程名称开得非常诱人,因为名单太长,我只列上那些我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头六臂会去旁听的课程:

1.人的进化

2.翅膀的进化

3.细菌的历史

4.银河与宇宙

5.象棋与数学

6.疾病的话语

7.DNA简史

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

9.道德判断的本质

10.火星上的水

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

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

13.非洲的艾滋病

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

15.什么是大学

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

17.怀疑主义与知识

18.基督教与美

19.浮士德

20.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

21.香蕉的文化历史

22.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23.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

24.怎样读中国的诗歌

25.互联网与法律

26.美国的70年代

27.语言与政治

28.美国的总统选举

29.60年代的青春文化

30.盗版

31.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

32.公共健康与不平等

33.公墓的历史

34."犯罪"的概念

35.烟草的历史

36.酷刑与现代法律

37.大脑的测量:心理学实验的兴起

你看,随便这么一列,就有37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37门课中的几门。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http://jiaren.org/2011/05/30/liuyu-hafo/

2011年05月31日糗事TOP10

Posted: 30 May 2011 09:00 AM PDT

转的
一女一男正在甜蜜散步。这时冲出另一女子指着他们大骂:"没良心的,你答应过要照顾我一辈子啊!!!"男的呆了:"我不认识你啊!"然后转头向女朋友解释说:"亲爱的我真的不认识她!"女友沉默。男的慌了,就骂那女的:"你想当第三者想疯了啊!"那女的哭着看着那男的说:"你才是第三者!!"

10秒钟后才明白过来

顶 241 :: 拍 -38 :::: 威武大公猫 已有46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一群人在一家僻静荒凉的小店吃饭。一共六个人,服务员却拿来了七副筷子。一人笑道:"多好的鬼故事开头啊!"众人都笑。服务员看看他们,数了数,不好意思道:"拿错了拿错了。"然后他撤走了两双。桌上寂然。
求码,285992006@qq.com,谢谢!!!

顶 213 :: 拍 -48 :::: Guest 已有51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N次不给过。最糗的事情奉上吧,  很丢人 很悲催
        于女友交往1年   OOXX也有过。   在一起很温馨   很幸福        
            一日检查身体。 处n膜CNM未见器质性损伤 



           匿了

顶 122 :: 拍 -8 :::: 已有115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上班路上,听到两个小屁孩这样的对话:
 A:最近我在听林俊杰~~~ 
B:是么,真怀旧啊…… 
我:……

顶 119 :: 拍 -9 :::: ballgoal 已有29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看到一句话。在这个和谐的社会 小学生过情人节 中学生过光棍节 大学生过儿童节。

某人。我要儿童节礼物。

顶 112 :: 拍 -19 :::: 已有26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看到一个父母争女儿的,我也发个。
小时候,我很调皮,所以我闹事的那天就是我爸的,安分那天就是我妈的。
读书的时候,做作业的时候就是我爸的,放假的时候就是我妈的。
高考的前整个月,全是我爸的,我妈说有个要高考的女儿闹心,暂时不要我。
大学的时候,每个月我爸给我打钱那天我是我爸的,其他时候都是我妈的。
现在工作了,我妈发话了:女儿现在全部是我的了。
后来老爸觉得太不公平,2人商量后决定:我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我是我妈的,木有电话的时候是我爸的。我妈主要负责和我聊天,我爸主要负责想我。

顶 94 :: 拍 -9 :::: Guest 已有23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别处看的,不知道能不能过。---手机哥--- 群里有个同学说他要赴美留学,于是大家纷纷祝福,有个平素嘴贱的同学说:"祝你找个白人妞当老婆!"大家觉得这祝福有意境,都爽朗地笑了起来,但他马上说:"她会给你生个黑小子的。"大家的讨论戛然而止,只剩我因为打字慢,对上一句话的回应才刚发出:哈哈说得好!-----求坐骑求人品。。。343316833@qq.com*

顶 93 :: 拍 -16 :::: Guest 已有24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昨天男友生日,特地请假一天,为其煮饭庆贺生日。--------------------------------------------------哥哥----------------------------到了下午,翻其手机,发现一条暧昧信息,开始质问,答不出个所以然,我一气之下说分手。他再三挽留,可是正在气头上,就走了。晚上的时候,气消了一点,就想,今天是他的生日,有什么事明天再追究。就去他的宿舍,尼玛,我看到了什么,那个三个小时说爱我苦苦挽留我的男人正在跟另外一个女人在床上!!要不要这样!你要不要这样伤人!哪怕你明天再找个女人我心里也会好受点!两年的感情,在昨天晚上结束,风风雨雨都经历过,本来以为会有结果的,谁知道竟是这样的结局........最近很衰,腰那边长了一粒东西,过几天要动手术了,想到一个人面对,就很心酸,就让我过了吧。。。

生日 劈腿

顶 82 :: 拍 -7 :::: 已有87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魔法之吻

Posted: 31 May 2011 09:01 AM PDT

原作:Sheharzad Arshad
汉化:游识猷

王力雄:洛桑森格的路

Posted: 31 May 2011 09:01 AM PDT


(图片来自Facebook。)


洛桑森格的路

文/王力雄

4月27日,流亡西藏正式公布噶伦赤巴选举结果,穿西服的年轻哈佛博士洛桑森格取代了穿袈裟的长者桑东仁波切,成为流亡政府新首脑。加上此前达赖喇嘛卸掉了所有政治职务,可以说流亡社会的一个新时代正式开启。

洛桑森格的新政府会带来什么变化,现在谈论似乎为时过早。但是用选票把洛桑森格送上总理位置的选民,无疑是带着变革的期望。这种期望也会推动洛桑森格去实现变革。

有人认为,洛桑森格长期在海外居住,因此他了解印度之外的流亡藏人,这是以前流亡政府不熟悉的领域,对海外藏人一直比较忽视,洛桑森格可以对此改观,使海外藏人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有人认为,对印度的定居点,作为僧人的桑东仁波切没有世俗生活经验,不知道该做什么。洛桑森格出生在印度定居点,有新知识,了解年轻人想法,因此定居点的工作会有改善。

还有人想到,洛桑森格的太太出身不丹王室,也许有利于流亡政府对喜马拉雅山区藏人的工作。等等。

不过,仅有这些都谈不上变革,反而更像民选政府的庸俗化,以及流亡社会的在地化。虽然庸俗化和在地化都不是错误,是普选制产生的政府几乎难逃的必然之路,就像国民党把目标定位于台湾本土的选票,就会放弃重返大陆舞台的雄心那样。但我相信初登舞台的洛桑森格不会满足于此,他会有新人的雄心壮志,而实现雄心壮志的领域非解决西藏问题莫属。

然而这恰恰又是他薄弱的地方。流亡西藏的老一代领导人至少都有亲身的西藏经历,熟悉西藏的土地和人民,也和中国方面打过多年交道。洛桑森格却从未到过西藏,也不了解中国。不过这种薄弱,也可能反过来促使他走一条新路。他也许不会再像老一代领导人那样热衷与中国当局打交道,用不着再去买中国的账,桑东政府与中国十年谈判无果,已经宣告与中国谈判没有出路。

但是洛桑森格的路会是什么路呢?他心中有此路,还是也茫然?他应该不是简单地甩开中国,虽然他可能擅长与西方发展关系,可那已经被达赖喇嘛做到了极致,并未使西藏问题得到进展。而远离中国,一定程度也会远离中国统治下的西藏境内人民。洛桑森格需要在老一辈人走过的两极之间,寻找前人未走过的道路。那条路究竟有没有?是什么?怎么走?只能让人在他的任期内拭目以待了。

2011-5-1

(本文为RFA藏语节目,转载请注明。)

王力雄:洛桑森格的路

Posted: 31 May 2011 09:00 AM PDT


(图片来自Facebook。)


洛桑森格的路

文/王力雄

4月27日,流亡西藏正式公布噶伦赤巴选举结果,穿西服的年轻哈佛博士洛桑森格取代了穿袈裟的长者桑东仁波切,成为流亡政府新首脑。加上此前达赖喇嘛卸掉了所有政治职务,可以说流亡社会的一个新时代正式开启。

洛桑森格的新政府会带来什么变化,现在谈论似乎为时过早。但是用选票把洛桑森格送上总理位置的选民,无疑是带着变革的期望。这种期望也会推动洛桑森格去实现变革。

有人认为,洛桑森格长期在海外居住,因此他了解印度之外的流亡藏人,这是以前流亡政府不熟悉的领域,对海外藏人一直比较忽视,洛桑森格可以对此改观,使海外藏人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有人认为,对印度的定居点,作为僧人的桑东仁波切没有世俗生活经验,不知道该做什么。洛桑森格出生在印度定居点,有新知识,了解年轻人想法,因此定居点的工作会有改善。

还有人想到,洛桑森格的太太出身不丹王室,也许有利于流亡政府对喜马拉雅山区藏人的工作。等等。

不过,仅有这些都谈不上变革,反而更像民选政府的庸俗化,以及流亡社会的在地化。虽然庸俗化和在地化都不是错误,是普选制产生的政府几乎难逃的必然之路,就像国民党把目标定位于台湾本土的选票,就会放弃重返大陆舞台的雄心那样。但我相信初登舞台的洛桑森格不会满足于此,他会有新人的雄心壮志,而实现雄心壮志的领域非解决西藏问题莫属。

然而这恰恰又是他薄弱的地方。流亡西藏的老一代领导人至少都有亲身的西藏经历,熟悉西藏的土地和人民,也和中国方面打过多年交道。洛桑森格却从未到过西藏,也不了解中国。不过这种薄弱,也可能反过来促使他走一条新路。他也许不会再像老一代领导人那样热衷与中国当局打交道,用不着再去买中国的账,桑东政府与中国十年谈判无果,已经宣告与中国谈判没有出路。

但是洛桑森格的路会是什么路呢?他心中有此路,还是也茫然?他应该不是简单地甩开中国,虽然他可能擅长与西方发展关系,可那已经被达赖喇嘛做到了极致,并未使西藏问题得到进展。而远离中国,一定程度也会远离中国统治下的西藏境内人民。洛桑森格需要在老一辈人走过的两极之间,寻找前人未走过的道路。那条路究竟有没有?是什么?怎么走?只能让人在他的任期内拭目以待了。

2011-5-1

(本文为RFA藏语节目,转载请注明。)

张学良为什么称自己为“罪人中的罪魁”?

Posted: 31 May 2011 08:20 AM PDT

19361212,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武装军事政变,将蒋介石劫持扣留,蒋介石卫士排67名警卫全部被杀。对此,大陆在建政后大肆宣扬张学良为"千古功臣",是民族英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晚年张学良却称自己为"罪人中的罪魁"。

当年,蒋介石为了集中精力抗日,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并发动了对毛泽东的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在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中,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而被迫逃亡,在经历了长征后,在陕北重新建立了根据地。此时毛泽东的一贯支持者苏联开始面临着东西方战争的威胁,因此开始要求和命令各国共产党谋求与本国政府建立反对法西斯的"民族统一战线",以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继续"保卫苏联"和"武装保卫苏联 ……

……

食品添加物「每日安全攝取量」知識補充,塑化劑風波文

Posted: 31 May 2011 08:43 AM PDT

最近有關塑化劑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的風波弄得各地滿城風雨,香港也有進口這些塑化劑超標的食物及藥品,而且比「每日安全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還要超出很多倍(見
塑化劑毒過三聚氰胺20倍 港禁售「動力飲品」 日飲一支超標17倍),究竟這些「每日安全攝取量」是如何得出來?而新聞報導中有不少讓人眼花瞭亂專有名詞如ppm毫克微克等又代表甚麼,在此想為這些問題作出一些簡要說明。

要知道一種食品添加物是否安全,人們通常會為這些食品添加物進行「動物實驗」(animal testing),以得出「無明顯危害影響劑量」(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只要不高於這個劑量(通常以每日來計算),吃上一輩子也不會受影響健康。

但「動物實驗」不能直接套用於人體,最理想的做法是進行「人體試驗」(Human subject research),直接在人體查看這些添加物對身體的影響,可是基於道德與安全因素,通常無法進行,所以只好參考「動物實驗」的數據來「估算」了。

為免人體因對化學物質比動物更為敏感而出事,學者會先將從「動物實驗」所得的「無明顯危害影響劑量」乘以十分之一,接著為因應嬰兒、幼童、成年人、老年人的身體敏感度的差別問題,於是學者又要將乘以十份之一的結果再乘以十分之一,才取得某物質對人體的「每日安全攝取量」。

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都比實驗室中的大、小老鼠遲鈍得多,更為不敏感,但為了安全計,把人體的「每日安全攝取量」定為「動物實驗」所得的「無明顯危害影響劑量」乘以百分之一是非常合理的,個別化學物質甚至會乘以千分之一,以策安全。

可以說每一種加工食物所含的食品添加物只要沒有超出人體的「每日安全攝取量」,其含量都是非常少的,即使超標100倍(以人體「每日安全攝取量」計),最多也等同於動物的「無明顯危害影響劑量」,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該不會對人體構成危險,至少不是即時的危險,但既然超標了,以唔怕一萬至怕萬一保險計,對那些食品添加物超標的食品還是避之則吉為上。

最後在此列出食品添加物常用的單位換算表,供各位參考:

劑量單位

1公斤(kg)=1000公克
1公克(g)
1毫克(mg)=1000分之一公克
1微克(µg)=100萬分之一公克
1奈克(ng)=10億分之一公克
1皮克(pg)=1兆分之一公克

比例單位

1% (percent: part per cent)=100分之一
1ppm (part per million)=100萬分之一
1ppb (past per billion)=10億分之一
1ppt (part per trillion)=1兆分之一

(修改自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資料)

資料來源:

松永和紀《健康新知都是對的嗎?》P48-50, P55

原文連結: http://richardfx.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31.html

Monday, May 30, 2011



塑料饮料瓶致癌?可别搞错了对象

Posted: 30 May 2011 02:15 PM PDT

流言: 阿联酋一个12岁女童因连续16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得了癌症,研究发现,塑料瓶里面有一种叫做PET的物质,这种物质使用一次是安全的,但如果你为了节俭或图方便而重复使用该类塑料瓶,就会受到癌症的威胁!

真相:

PET是什么?

PET的全名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1],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树脂材料,在塑料分类标志(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中属于1类[2]。我们平常喝的矿泉水、果汁、碳酸饮料的塑料瓶就是用它做的。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来做唱片、胶片的基片,产品的塑料包装,电器零部件。在纺织材料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涤纶。作为一次性的饮料容器,PET具有材质轻,韧性好,耐酸耐碱等优点。PET还能回收再利用,废弃的PET饮料瓶经过回收、加工还可以做成其他塑料制品,甚至投身纺织界——制成涤纶纤维。

有研究报告称,瓶装水里检出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存在安全隐患。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PVC塑料常用的增塑剂,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邻苯二甲酸二辛(Bis(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不过,PET塑料并不使用这类增塑剂。对于瓶装水里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可能的解释是在塑料的回收过程中不小心引入的。此外,也可能是由于PET在合成过程中,残余了一些邻苯二甲酸酯的单体。塑料老化和破损,有可能增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溶出。

DEHP的潜在危害

对DEHP安全性的质疑,主要来自于它的类雌激素作用,可能引起男性内分泌紊乱。给它打上"致癌"的标签有失公允。不过DEHP的类雌激素作用通常也只在一些实验动物身上引起较严重的生殖系统畸形,在人类身上很少引起严重的问题。尚在母亲体内的男性胎儿可能会较一般人更易受DEHP伤害[4]。当DEHP经由母体血液进入胎儿体内的时候,可能会干扰、抑制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科学家[5]发现血液中DEHP浓度更高的孕妇所产下的男婴,一些去男性化的表现(阴茎较小、睾丸体积小、隐睾)的发生几率显著高于血液DEHP浓度低的孕妇。另一项针对含DEHP塑料瓶的使用者的研究表明[6],DEHP的类雌激素作用只有壬基酚或双酚A的5000~15000分之一,其作用过于微弱,不足以引起使用者的去男性化表现。不过考虑到DEHP"潜在的"健康风险,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在塑料玩具中禁用DEHP,这也是为了保护尚在发育阶段的小男孩。

除了引起男婴内分泌紊乱,DEHP还有其他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将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浸泡在DEHP中,可能引起其节律异常。不过在在体的心脏中并没有发现这个现象,说长期接触DEHP会引起心律失常尚缺乏依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DEHP是一种脂溶性物质,更容易囤积在脂肪细胞内,因此肥胖者更容易发生DEHP蓄积,血液的DEHP浓度也更容易升高,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其类雌激素作用的影响。

流言里提到不要重复使用该类塑料瓶还是可取的,可以减少因老化和破损导致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溶出。不过,12岁小女孩、患癌症的情节就和事实不符了。

结论:谣言破解。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DEHP,尤其是男婴可能造成一些"潜在"的风险,但是伤害针对的是男婴的生殖系统,对女童则未发现有类似的作用。12岁女童因连续16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得癌症的消息多半是一个谣言。不过,为了减少这类物质的可能摄入,不要反复使用这种一次性的饮料瓶,是可取的。

感谢 何以袖手 对本文的指正

参考文献:
[1] PET
[3] DEHP
[5] Shanna H. Swan, Environmental phthalate exposure in relation to reproductive outcomes and other health endpoints in human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ume 108, Issue 2, October 2008, Pages 177-184
[6] FRANZ Roland, Can Migration of Endocrine Disruptors from Plastic Bottles be the Cause of Estrogenic Burden Recently Determined in Bottled Mineral Water? Deutsche Lebensmittel-Rundschau , 2009, vol. 105, no5, pp. 315-318

图片来源:boltonhospitals.nhs.uk

本文已发表于 果壳网 谣言粉碎机主题站塑料饮料瓶致癌?可别搞错了对象

墨西哥:遇枪击案时唱歌

Posted: 30 May 2011 12:58 PM PDT

最近網絡上有段影片传遍西班牙语系国家,其中记录在墨西哥Monterrey地区发生枪击案时,一名幼稚园老师用歌声安抚学童。

该名教师用 手机拍下这段画面,教室里许多幼童都躺在地上,老师用温柔语气要学生把头压低,外头不时传出枪响;老师不断告诉学生在教室里很安全,并提醒他们别抬头。为 了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她开始唱起儿童节目《Barney》里的"下雨歌",歌词提到若雨滴都是巧克力,要如何张大嘴接住雨滴。因为孩子们也跟着唱,不仅 能稳定情绪,大家都躺在地上开口唱歌,也能避免学生抬头。

当地媒体指出,这所幼稚园位于Colonia Nueva Estanzuela地区,当天附近出现七辆车载着武装份子,到独立计程车站一共枪杀五人;这位老师虽然至今身分不明,但许多人称她是英雄,媒体和观众一致认为她相当勇敢、坚强,也很爱护这些学生。

校对:Soup

作者 Juliana Rincón Parra · 译者 Leonard · 阅读原文 [en]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 Instapaper

下跪忏悔的M

Posted: 30 May 2011 08:56 AM PDT








在《忏悔吧!M》文章中写道:"他跪下了!虔诚地跪下了!双膝跪地忏悔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左手放在脚上,右手捂住右胸(心)!头发与双眉如霜,双目紧闭,面部苍老凝重,表现出深重罪孽所带来的痛苦。"

  文中还认为M是"东方帝王与西方极权两种最邪恶思想的结合体,他毁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屠杀了八千万的生命,无情地摧残了人性,位列于二十世纪三大杀人魔王 (M、斯大林、希特勒)之首。

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神,所以无所畏惧,他自命为神,所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 所以M"他应当跪在所有的中国人的面前忏悔!他应该跪在中华民族文化面前忏悔!他应当跪在人类的良知面前忏悔!"


处决耶稣-毛泽东行刑队

《下跪忏悔的M》在"壮观与宣泄——高氏兄弟艺术展"中展出

  据了解,这个下跪的M像名叫《下跪忏悔的M》,是中国前卫艺术家高兟、高强的作品。此作品曾在2010年917日美国堪萨斯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壮观与宣泄——高氏兄弟艺术展"中展出,并一直持续到2011年的1月2日。



  《下跪忏悔的毛》其比例等同真人大小,在雕塑周围是一系列文革前后高氏兄弟一家的照片。据悉1968年,高氏兄弟的父亲被打为反革命,被关押二十五天后被告知他们父亲自杀身亡。

高强、高兟兄弟

  其中高氏兄弟的作品"毛小姐企图稳站列宁头上"的大型不锈钢雕塑,去年在加拿大列治文市埃尔姆桥路夹奥尔德桥路的交汇处展出时,就引来当地中英媒体竞相报道,及社区华人激烈争议。



  有网友认为,知识份子对体制与历史的抨击虽然不多,但也不少,辛辣智慧而幽默的,倒是的确少的。大多数人惟恐避让不及,其中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恐惧于被批评者的打击报复,一种是对批评者的轻蔑,一种是对批评者的批评。但高氏兄弟的批评,严格说来应该是讽刺,通过幽默和艺术,使得作品具备了丰富的想像空间,给对手留下对号入座的可能。更有网友指出:"让老猫下跪,是太抬举它!"



SARCASM AND SINCERITY

By David Cateforis December 7, 2010

A review of The Gao Brothers: Grandeur and Catharsis

GaoBros_MissMao3_TwoPortraits_Dalai
Gao Brothers, (wall, from left to right) "Two Portraits of Hitler," oil on canvas (diptych), 157 ½" x 236 ¼", 2008 and "Portrait of Dalai Lama," oil on canvas, 157 ½" x 118 ¼", 2010 and (foreground/center) "Miss Mao No. 3," stainless steel, 98 ½" x 71" x 59", 2007;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Image: from the exhibition "The Gao Brothers: Grandeur and Catharsis" at the Kemper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photo courtesy of the museum

Kemper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sas City, Missouri
September 17, 2010 — January 2, 2011
The Gao Brothers: Grandeur and Catharsis is the first solo American museum show by this prominent duo of mid-career Chinese artists who have been collaborating since 1985. Organized by London-based independent curator Arthur Hwang with Kemper curator Barbara O'Brien, and comprising paintings, sculptures, and photographs, the exhibition offers a generous sampling of the Gao Brothers' recent work, much of it revolving around the figur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leader Mao Zedong (1893-1976), and alternating in tone between sarcasm and sincerity.
GaoBros_MissMaoTryingtoPoise
Gao Brothers, "Miss Mao Trying to Poise Herself at the Top of Lenin's Head," stainless steel, 256" x 236 ¼" x 165 ½", 2009, as installed on the east lawn of the Kemper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 exhibition "The Gao Brothers: Grandeur and Catharsis;"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Photo: David Cateforis
Like millions of Chinese of their generation, Gao Zhen and Gao Qiang (born in Jinan, Shangdong Province in 1956 and 1962, respectively), were deeply affected b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the movement Mao led during the final decade of his life to consolidate his power through the persecution and, often, execution of millions of supposed Chinese "counter-revolutionaries." Among the victims was the Gao Brothers' father, Gao Wen Chen, a factory worker who was arrested in October 1968 and sent to the countryside for "re-education."  Soon thereafter the family was told that he had committed suicide; believing that he had actually been shot and killed, the Gaos petitioned the government for compensation, eventually receiving the equivalent of $290.
In recent years the Gao Brothers have exacted a measure of revenge through their series of Miss Mao sculptures, begun in 2006. These images mock the Great Helmsman by depicting him at bust length with a baby face, a Pinocchio nose (indicting him as a liar), and shapely breasts, making literal Mao's identification of himself with the motherland. Too inflammatory to exhibit in China, where the authorities censor artwork critical of the government, the Miss Mao series has been widely shown outside of that country. It was first brought to Kansas City by the Byron C. Cohen Gallery for Contemporary Art, which a few years ago facilitated the Kemper's acquisition of a shiny red, nearly seven-foot-tall version of Miss Mao (2006; not in the current exhibition), whose gaping mouth displays sharp incisors and a protruding tongue. Presently at the Kemper, a Miss Mao appears on the east lawn outside the museum as a small figure holding a balancing bar and standing atop an enormous, horizontally segmented head of Vladimir Lenin. Entitled Miss Mao Trying to Poise Herself at the Top of Lenin's Head (2009), this 21-foot tall composition in gleaming stainless steel (dubbed "the big shiny" by the students of the adjacent Kansas City Art Institute) demeans Mao not only by feminizing him but also by presenting him as a puny and precarious ornament perched atop the awesome head of the instigator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at inspir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aoBros_StandardHair_OuterSpace
Gao Brothers, (wall, from left to right) "Standard Hairstyle —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Hu Jintao," oil on canvas (four panels), 157 ½ " x 472 ½", 2009 and "Outer Space Project - Map of China," chromogenic color print, 94 ½" x 115 ½", 2008 and (center/foreground) "Miss Mao No. 3," stainless steel, 98 ½" x 71" x 59", 2007;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Image: from the exhibition "The Gao Brothers: Grandeur and Catharsis

稳腚下的屁民

Posted: 30 May 2011 08:26 AM PDT



法庭考虑为被告扩建大门

Posted: 30 May 2011 07:51 AM PDT



对官员来说,我们是一个诚信社会

Posted: 30 May 2011 07:44 AM PDT

贪的故事

来自: 白板报 -

(《看天下》专栏)

跟公务员一起吃饭有三个永恒的话题:房,车,贪。他们谈起房和车固然兴奋,但只有谈起身边哪个小官又落马时才会眉飞色舞。

我发现,他们喜欢谈的话题不是大贪大腐,那个自有全国媒体去关注,而是"三小"案件。所谓"三小"是指"小工程、小项目、小干部"。因为小,往往不会被马上双规,这为小干部赢得了时间,他们会对纪检部门说,"我现在想不起来了,等回家好好梳理梳理。"然后立即一通密谋,订立攻守同盟,开始擦屁股,再一查,往往就没事了。

在我听到的"三小"案件中,又以发生在萧山、临安郊区的为最多。这不仅因为那里的干部本身级别就低,而且由于离权力中心较远,各种千奇百怪的事都会发生。

临安有一个镇干部,被纪委叫去谈话,本来是让他谈谈经济方面的问题,他一害怕,把自己搞男女关系的事给交待了。原来这个镇干部有两个情妇,一个住在山这边,一个住在山那边。镇干部每天上半夜,在山这边的情妇家睡,半夜翻过一道山梁,再睡在另一情妇家里,天亮前再翻山回来上班。让人震惊的不不仅是他开放的性观念,更是他充沛的体能。

杭州有一所学校,副校长被查出贪污。上级纪检部门召集学校班子成员,通报了副校长的经济问题。有细心的与会者发现,该校的纪委书记--一位秃顶老太--神色有些奇异。后来副校长被双规,主动交代了自己的男女关系问题,包括为了拉拢纪委书记,他主动投怀送抱。办案人员说,知道这事后,背上直起鸡皮疙瘩。

小贪往往都没有胆色,办案人员一吓唬,就什么都说了。萧山有个小干部被双规期间交代了各种问题。忽然,他看到纪委的人看了一下手表,就立即说:"你这个动作倒是提醒了我,我还收过一只手表。"

相比之下,大贪因为见多识广,加上手里捏有王牌,往往可以做到守口如瓶。曾经有一次,纪检部门调查一个权倾一区的老大,查了两次,都没发现问题,还是不甘心,于是联合审计部门,一起三进山城。

这次查得更加仔细,但是这位老大实在太聪明了,他的记忆力极强,说得出家里每一笔存款的合法来源,记得清每一件值钱的物品的来路和价格,并且都能提供出发票。调查组一筹莫展,决定就此收兵,约定下午召开联合会议,准备宣布对他的结论:"经调查,没有发现该同志在经济方面有什么问题。"

可是,历史的进程往往被小人物改变。有两个审计员,因为级别不够,没法参加下午的会议。他俩想闲着也是闲着,就决定去商场逛逛。来到了商场,忽然想起,还有一张老大买空调的发票没有调查。反正正好逛到这儿,就去问问吧。

卖空调的售货员是一位记忆更加超好的大嫂。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四五年,当她接过空调的发票,立即回忆起了当天卖出这台空调的情景。她斩钉截铁地说:买主绝不是老大本人,也不是他的家人,而是自己认识的另外一个生意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话,售货大嫂拿出了当初发票的存根,存根上有她标注的记号,这个记号只有她自己认识,意思是熟人和回头客,而老大根本不是她的熟人。

这是一条重大线索,审计员马上打电话向领导汇报。此时会议室里,领导已经拿出了调查结论报告,正准备宣读。接到这个电话,立即宣布散会!

老大被双规了。不过此人毕竟多年行走江湖,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了27天,愣是没招。

到了第28天,老大的老婆被特意安排来看她老公,夫妻俩见面,难免会说几句体己话。老大在外有个情妇,有关部门不知道,但老大老婆知道。她跟老公控诉了情妇的无情无义,有关部门发现这条重大线索,立即通过调查,找到了老大的情妇。这个女子哪里见过这么阵仗,一问就全招了:老大的金条和其他宝贝都藏在她乡下的娘家。赃物很快被起获,老大被判刑了。据说他身陷囹圄之后,当地的企业家还常去监狱里探望他,以感激他多年的照顾。

我问朋友,既然天网恢恢,那现在还有人敢贪吗?他说,由于反贪的随机性和正当性,使一些有实权的公务员不敢直接受贿,而是采取一些变通的办法。例如,为他人办事后,并不立即接受好处,只说,"你记住就行了。"以期适当的时机或者退休后获得回报。我疑惑了:"如果对方赖账不给回报怎么办?"朋友抬头看了我一眼,幽幽地说:"怎么会呢?对官员来说,我们是一个诚信社会。"

“其电脑收藏有上百部武藤兰艺术作品”

Posted: 30 May 2011 07:13 AM PDT



選舉節目平等時間對公眾不公平

Posted: 30 May 2011 11:06 AM PDT

2011年05月26日糗事TOP10

Posted: 30 May 2011 11:01 AM PDT

本人女,大学被调剂到机械专业了,整个班就我一个女女。觉得很孤单,没有同班的舍友,同班的男生没有共同语言。另外,爱穿裙子。各种裙子。
一天中午,一点多,在众人都午睡的时候,翻出一件裹裙,那种一大片方方正正的布,一边一根带子,裹在身上一系,就是一个桶裙。美美的拎着水壶去打水,水房离我宿舍大概有二三百米的距离,中间隔着男生宿舍楼。就TM这二三百米的距离,尼玛出事了。不知道哪里冲出来一个变态,两根手指轻轻一拉,我的裙子就像旗帜般在他手里飞扬了,他拉着我的裙子跑的那叫一个飞快啊,尼玛我身上就剩一件吊带一个黑色小NN在风中凌乱啊。还没凌乱够呢,就听见嘭的一声巨响,我的一个同学,扔掉他的暖壶,脱下他的背心甩过来,撒丫子就追过去了。一边追一边吼,"尼玛***班的都下来,小*被人欺负了!"真的不过10秒!全出来了。我还手忙脚乱的把小杰的背心往腰上系呢,一跨栏背心哪能盖得住啊,走光走大发了。说实话,真没想到,蛮感动的,所有的,凡是没光膀子的男生都脱下上衣,扔给我,然后一窝蜂的追过去。我把衣服都围在腰上。火速离开现场。
据还我裙子的同学说,那变态被暴揍一顿,扭到保卫科了。
虽然走光很糗,但是同学很好。

走光 感动

顶 576 :: 拍 -3 :::: 已有231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前提:本人有不定期更改QQ空间访问密码和答案的习惯;美女死党的公司比我要早半小时上班====割过====早晨到公司登陆QQ,和一彪悍美女死党进行了如下对话:

死党:你大爷的又改空间密码了?!
我:呃,昨晚闲得无聊就改了个...
死党:靠,我换各种输入法打了无数遍"我是猪"(之前的进空间答案)

可信網站驗證可不可信?

Posted: 30 May 2011 10:54 AM PDT

最近,筆者又收到很多朋友和網友的查詢,指他們收到一家香港公司的電郵或傳真,指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推出「可信網站」驗證服務,其中第三方的網站身份驗證在實施中,企業要登記和提供資料作驗證,而且域名不只包括.cn,還包括境外域名如.com、.net、.hk等。如果企業不在一個極短的時間註冊,這公司便警告擁有域名的企業,沒有驗證的網站將無法被中國網民登入!

這種似曾相識的銷售手法,這幾年來,來自同一家的香港公司(其實是一家中國域名註冊商的香港分公司),該公司曾用相同手法售賣中文域名、關鍵字、移動關鍵字等(說有別人嘗試登記你的商標或公司名的域名)產品,自稱是獨家代理,又給你一個極短的期限,付出比市價高的價格,拿回或購買這些域名,或一些根本不普及應用的產品(如關鍵字)。

事實上,用戶其實可向其他香港或內地公司,以較平的價錢購買這些產品,也不存在過期問題。

使用與否屬自願性質

但這公司會提供一些剪報和一份有官方紅印的文件,令人覺得可信;雖然筆者差不多每年都要向查詢的朋友和所寫文章上解釋一番,但相信不少人都乖乖付錢了。

說回這網站驗證,事實上只是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與一家叫北龍中網的公司合作研發所提供的服務,並非強制性要求,他們亦只是向網民推介,可以在登入購物交易網站前查看驗證,如果有懷疑就不要進入該網站,網民和企業使用與否都屬自願性質,不存在「全中國網民不能登入」之說。

可惜和可悲的是,中國甚麼都假,甚至連保護商標或驗證提高可信性的系統,都可以是假的,或者是被利用作誤導性銷售。

2011年05月30日糗事TOP10

Posted: 29 May 2011 09:00 AM PDT

话说我爹地陪我爷爷去买墓地~这是背景~爷爷转了一圈和工作人员说,最好墓地旁边有个花坛,我喜欢养花,没事可以出来种种花…

顶 311 :: 拍 -5 :::: 已有95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发了两天了还是待审核,再发!本人南宁人,7月8日张学友1/2世纪演唱会要在我们这开,本人听歌神的歌长大的(31岁鸟),准备享受下,因为老婆工作时间原因不能同去看,所以24号刚开始卖票就花1680大洋拿下vip票一张,怕她嫌贵就谎称业务伙伴送的票,结果前天,就在前天!老婆很高兴的告诉我那票她卖给同事了,1200,她赚了1200!尼玛!我心在滴血脸上还得高兴的狂笑有木有!!下午又花1680去弄回一张有木有!!位置还从第五排到了十几排了有木有!!打死也不敢说别人又送了一张有木有!!尼玛她是赚了1200,我花了3300都不止还得装开心有木有!!给过了吧,再不过就更悲催

歌神 门票

顶 192 :: 拍 -10 :::: 已有89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昨天夜晚站阳台吹风,忽然眼睛被一道红光一闪,低头一看发现我白皙皙的肚皮上有两个红色的光点。

顿时电影中的镜头浮现在脑海,我抖抖索索地将双手举过头,这个时候对面楼里传来了一阵哄笑声。

靠,该死的小屁孩。。。

顶 132 :: 拍 -13 :::: 已有42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再发一个吧.觉得掉RP厉害
------隔个-----
上午上班时候.来个病人.槑槑症的.攻击性很强.我带一个小徒弟去收.一般这种病人都是强行约束打针睡觉就算了.心情不好不想动手.就打算哄哄.忽悠听话得了.结果我就让徒弟忽悠.我去写点东西.结果不一会我小徒弟回来了.很纠结的告诉我.他不想继续干医生了.打算去跟那个病人开公司...我当时就凌乱了..尼玛的精神病的话你也敢信.....

顶 110 :: 拍 -3 :::: 已有27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97年,镇初中,住宿,那时候别说手机,闹钟都没有,早上起床基本靠自觉。话说一个早上,那时天亮得迟,天黑黑,也不知道多少点,反正有人起来刷牙,我们刷牙是在宿舍门口刷的。同宿舍的人发现有人起来刷牙也都起来刷牙洗脸,然后影响到隔壁再带动全栋宿舍楼。只见10分钟后同学们敲打着饭盆浩浩荡荡前往饭堂吃早餐去,到了饭堂发现门锁着,于是同学大声叫开门,过了几分钟出来一无精打采的大叔喊道:吵什么吵!!现在才4点吃什么早餐!!快回去睡觉!!!……后来得知第一个刷牙的是晚归回来刷牙睡觉的!惊讶竟然没有一个人看时间的!!

记忆开始淡忘

顶 111 :: 拍 -6 :::: 已有28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说一个高中宿舍楼得事情呗。
男生楼的后面是女生楼,次为背景
夏天的一个周末,大概十点多,我起床去洗漱,站在阳台上迷糊地刷牙,恍惚间,看到一个,下身牛仔裤,上身只穿bra的女孩在楼下走(我们寝室在二楼),我当时就呆了,佩服该女子的前卫,按规矩这个不是gc,gc来了突然那女孩大叫一声:"遭了,我没穿衣服"
姑娘原来你不知道啊
=========格格乌=======
cnt,求通过,来个马先

女生楼 bra

顶 108 :: 拍 -4 :::: 已有28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话说十几年前,摩托风行,有一bh女女,买一新车,未挂牌照,天天驾车上班,相当拉风。那会儿机动车毕竟是少呀,交警查车,大部分都是在查摩托车,终于,一个周末,此女被成功拦截,无牌无证驾驶,罚款,不从,遂扣车。
交警路口办公一下午,此女淡定陪之。期间各种磨,失败告终,尾随至交警大队,一起下班。
    第二天,交警大队门口一妙龄女子,楼下大喊:"乔~~,你出来!"就这一句,边休息边喊。多人围观,指指点点。不知情的人们还以为怎么着了呢,那个年代,唾沫淹死人呀,这女娃娃愣是坚定不移的在那儿站着坐着喊。三天之后,我们警察叔叔妥协了,无条件归还,惟求清净。
    此后,bh女女继续骑车横行小城。若干月后,又被查住,这次是一很年轻的小伙儿,此女相当严肃甩出一句,不要扣我车,我跟你们乔大队长很熟,不信你自己打电话问他。电话拨出去了……(lz猜测,小伙子成功滴知道了此女事迹,委屈的想:俺还没娶媳妇呢,可不能让她坏了咱名声)遂,果断放之。

果然,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

顶 103 :: 拍 -9 :::: ll_869 已有34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那天看非诚勿扰有一卖菜的小伙每天要早早起床去进菜的-----------------是这么割的么--------------------------一女嘉宾问:你结婚后每天早上还要3。4点起床不觉的会冷落了妻子么?黄老师说了句让我很感动的话:难道那时候妻子不应该陪着丈夫一起起床么?这算是男人们的糗事么?

小伙 早起

顶 107 :: 拍 -17 :::: 已有51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朋友QQ空间最近老是被无聊的人留言宣传"QQ。鸡"。
万分恼火之下添加QQ空间问题设置
问题:XXXXXX是我什么密码?
答案:QQ密码
于是。。。QQ被盗了。。。

NC的问题设置。。。

顶 108 :: 拍 -17 :::: 黑啤泡咖啡 已有43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

Posted: 30 May 2011 06:59 AM PDT

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

——以商务印书馆的公民教科书为例

 

傅国涌


1917年1月出版的小学公民教科书


 

    公民的概念不是中国固有的,而是从西方引入,它起源于希腊城邦,雅典的"公民大会" 早已名垂青史。所以,公民教育的起源可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柏拉图的《国家篇》与《法律篇》中都有对公民教育的阐述,认为这是国家组织的重要基础。经过罗马共和时代,到16世纪,公民教育在欧洲随国家思想而勃兴。[1]"由国家大规模的担承近代意义的公民训练的学校之设施"则始于19世纪。[2]从那时起,公民教育不仅成为普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主要目标。

何谓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要达成什么目标?1924年,张粒民在《教育杂志》发表的文章说:

    概括言之,在养成明达之公民;演绎言之,则了解自己和社会之关系,启发改良社会之常识与思想,养成适于营现代生活之习惯。[3]

    1927年,陈筑山概括了公民教育的三个目的:

    一、中国人口号称四万万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就文化程度而言,失学的成人与青年在三万万以上,在民智竞争的世界,面对教育普及的文明国家将何以立国?"故公民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实应今日国家的根本要求而立。"

    二、中国人讲私情、谋私利、逞私见、好私斗,重私德,轻公德,"处今日公共生活很发达很复杂的社会,表现这样的社会性的弱点,非从根本上训练国民的公共精神、团体道德不可。故公民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实为对今日中国社会的病症而立。"

    三、 "中国人民向来对于国事极为冷淡,缺乏政治的常识,国自国,民自民,两者似乎全不相关,今日已入于共和政治的途径,非培养民众的政治道德知识和技能,则民国何以能保持存在图谋发达?故公民教育的第三个目的,特为巩固中华民国的根本而立。"[4]

    公民教育在中国滥觞于晚清,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变革进程在社会层面并没有停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许多受过新旧教育的中国人各自在继续努力,这些努力穿越了中国文化给予他们的限制,超过了原先接受的四书五经教育的范围,从异质文明中吸收了新的种子、新的思想,并通过报刊言论、教育实践和新式出版物影响社会进程。无论流亡海外的梁启超,还是留在国内的张元济、严复、蔡元培这些人,无论是办刊、办学,还是翻译、出版,他们的基本共识,都是要开启民智。开民智乃是为了造就一代新民,正是借助梁启超、严复的笔,"国民"、"权利"、"义务"、"平等"、"自由"、"自治"等词汇相继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并通过普及最广的教科书将这些思想播洒在幼小者的心中,这是百年中国转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是公民教育在中国的萌芽期。  

    到民国早年,公民课成为一门功课,进入中小学课堂。创办于1909年的《教育杂志》,终刊于1948年,三十年间先后发表的有关公民教育文章就有80来篇,或是翻译,或是学理研讨,或是操作设计。近半个世纪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定,包括面临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整个公民教育的进程都没有中辍。

    然而,在以往的思想史、教育史研究中,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搅动时代风云的思潮,那些一言而为天下法、享有大名的思想家、知识分子身上,对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公民教育,尤其那些没有什么高深见解、旨在普及常识的教科书,迄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另一方面,这也是长期的断裂和遮蔽造成的。

    本文以商务印书馆晚清以来的修身到民国的公民教科书为例,结合《教育杂志》的讨论文章,观察20世纪前半叶公民教育在这块古老大陆走过的路程。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在1949年以前的大部分岁月里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教育杂志》也曾是影响巨大的教育期刊,通过这个视角,我们可以大致上看清公民教育思想在中国在萌芽、兴起、衰微的演变轨迹。

    确切地说,公民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拥有一席之地,是从民国初年开始的,1912年新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的教育方针,并且将"公民道德教育"作为"五育"之首,但此时"公民"还是与"道德"捆绑在一起,没有取得自身独立的地位。严格地说,"公民道德教育"还不是普遍意义上"公民教育",而只是新的"修身教育",蔡元培、张元济这些人,作为饱读儒家经典的翰林、进士,同时又是晚清修身教科书的编撰者,他们是那个过渡时代兼顾新旧的人物,也是为公民教育在中国开路的人。

    晚清新学初兴之时,承接长期传统儒家教育,因修身的需要而设立修身课,商务印书馆1904年编辑的《最新修身教科书》就是一个典范,初小10册为张元济所编,高小4册为高梦旦所编,中学5册为蔡元培所编,都署名高梦旦、蔡元培、张元济三人校订。

    1896年出生在贵州盘县的张道藩在回忆录中说,当年读过蔡元培编的中学修身教科书,"这一本书和我以前所读旧书,以及我受的家庭教育,使我对中国固有的道德伦理观念(譬如忠孝等)有了很多的认识。也对我一生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影响。"[5]

其实,蔡元培编的修身教科书已经依据自由、平等、博爱原则,提出了以体育卫生为本的修身观,在"国家"一章大谈"人之权利,本无差等","国家者,非一人之国家",还专门有"职业"一章,强调职业无高低,官员、医生、教师都要有职业道德。鼓励学生勤勉、自制、坚持正义、真理、务公益、廉洁等等。这已经超出单纯的私德层面,更多的立足于公德,或者说开始强调公民修养,这是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所没有的。

初小的修身教科书共10册,每册20课,200课中没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上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信实这些价值,其中有三课"守法"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第八册19、20课讲"国民"。高小的4册,都是采用历史中可以身体力行的事实,并附了现代的伦理。可以说,这些修身课本已具有某些公民教育雏形,虽然还拖着一缕道德教育的影子。有些研究者简单断定那时的修身课只是臣民教育,也许是因为没有看到过这些教科书。

民国的创立不仅是革命党人多年奔走、发难的结果,也与长期以来开启民智的努力分不开,可以说多方合力,最终水到渠成。商务印书馆推出共和国教科书系列中的"新修身教科书",明确表示"本书以养成共和国民之道德为目的,注重独立、自尊、爱国、乐群诸义",这与过去的"修身"课已有了很大不同,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已呼之欲出。由沈颐、包公毅等编、高凤谦等校订的《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高小共6册,书前印有编辑大意:

自共和民国成立以来,今日之首宜注重者尤汲汲于民德之增进。盖国者,集人民而成,人人品行正、风俗美、道德知识日益进步,则国之强盛又奚待言。本编所述务取国民教育之本旨,为养成伟大国民之基。修身之学以躬行实践为主,故所取教材,不尚高远,期于道德上之普通常识,完全养成即为教育家应尽之责。

第一册有道德、求己、自助、不畏难、清洁、职业、戒贪、自省、节用等课,其中"自助"一课说:"西谚云:'天助自助者'。……英国人民,最富自助之精神,人人具勤勉奋励之心,而国家亦食其福。专制国之所以腐败者,以人民受其压制,失自助之精神耳。今日国体共和,无复有恶政府之压制,凡吾国民,尤当知自助之必要也。"

第二册有自由、平和、人道等课。这是《自由》一课:

人类者,天赋以自由权者也。有身体之自由,有思想之自由,有信仰之自由。

身体自由者,苟不犯罪,无论何人,不能拘束囚禁我之身体。思想自由者,若言论权,若出版权,若著作权,皆为我之所有,他人不得侵犯。信仰自由者,我所信仰之宗教,不能以国力强制之。夫以国体共和,吾人可益伸张自由之权。然自由者,固以法律为范围也。

要之,吾人自己之生命财产名誉,固当贵重,而尤不可妨害他人之生命财产名誉。妨害他人者,即轶出于法律之外者也。

第六册有宽容、博爱、人权、人格、国际道德、中华国民等课,《人权》一课说:

人权者,人人所自有,而非他人所能侵损者也。析而言之,有对于公众之权,有属于个人之权。

组织社会,参与政治,选举议员,举吾学识之所及,皆得发布于外,以求有益于人类。此人权之对于公众者。

信教自由,营业自由,生命自由,财产自由,意志所在,即权力所在,非他人所得干涉。此人权之属于个人者。

具此伟大之人权,但能各保其权,而不相侵犯,任所欲为,无施不可也。

格言:人有同等之权利。

《中华国民》:

国民为国家之分子,国势隆替,系于政治。政治良楛,系于风俗。风俗美恶,系于人民之德性。故人民对于国家,必修德淑性,以自尽其国民之分。

所谓修德淑性者,恭俭持躬,朴勤处事,入则孝弟,出则忠信,重人道,谋公益,遵奉国宪,惠爱群伦,平时则振起工商,促进文化,战时则踊跃赴难,发扬国威。

格言:一国之强弱,视人民之德行。

至于"尚武"在晚清就已提出,盛行于1906年日俄战争前后的军国民思想,即包含了

某些公民教育的因素,并不是民国才开始出现的新概念,《新修身》第二册有"义勇果敢",第五册有"尚勇",第六册有"义勇"、"武勇"。

1912年6月初版,1917年6月已出到218版的国民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八册有"守法律"、"服兵役"、"纳税"、"教育"、"选举"、"平等"、"自由"、"好国民"、"尊重名誉"等课文,其中第十一课是《选举》:

立宪政体必有国会,由全体国民选举议员,以议国政。凡定法律,收赋税,必经国会议决,然后施行。

国会之外,有地方议会,由其地居民选出议员,以议一地方之事。

议员代议政治,关系甚巨,故选举议员者,及被选举为议员者,皆宜慎重从事也。

第十六课是《平等》:

共和国无君主,无贵族,人民不分阶级,凡权利义务,一切以法律为断,不相侵犯,此之谓真平等。

……故一国之民,或为官吏,或为议员,或为军人,或为农工商贾,各就其性质所宜,任择一业,以自尽其天职。初无贵贱之分也。

第十七课《自由》解释,"所谓自由者,即天赋之人权是耳。凡人之身体财产名誉信教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营业家宅书信等,苟非依法律,皆不得干涉其自由。此人民固有之权利也。"并强调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为原则。

第十八课《好国民》:

集众民而成国,一国之兴衰治乱,视其国民之品行能力。故修身善行为爱国之本务。

对己则修德、力学……对社会,则敬老慈幼、救贫济困……对国则纳税守法,卫国爱众。如此诚为好国民也。

这些内容已不是停留在公民道德层面,而是涉及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自由、如何成为一个好公民,包括选举等等,都涵盖于其中了。

在"新修身教科书"之外,那一时期的国文教科书也承担着某些公民教育的责任。1912年4月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初小》在《编辑大意》第一条就提出:"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第五条,"本书注重国民科材料。如政治、法律、军事、国耻等,俱择要编入。"当时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新编共和国教科书说明》也标揭编辑这套书的用意是:"期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

第四册有一篇课文《民主国》:

"我国数千年来,国家大事,皆由皇帝治理之。民国成立,由人民公举贤能,治理国家大事,谓之民主国。"

第八册53课是《法律》,"共和国之法律,由国会制定之。国会议员,为人民之代表。故国民之所定,无异人民之自定。吾人民对于自定之法律,不可不谨守之也。"

另有《司法》、《行政》、《选举权》等课,第56课《待外国人之道》说,"无论肤色如何,程度如何,皆当待之以道",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国民意识。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编辑大意》比初小更为具体:

一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

二表章中华固有之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

三矫正旧有之弊俗,以增进国民之智德。

四详言国体、政体及一切法政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

五提倡满汉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

六注重博爱主义,推及待外人、爱生物等事,以扩充国民之德量。

七注意体育及军事上之智识,以发挥尚武之精神。

……

连国民的参政能力都纳入编辑目标之中,这比"新修身"还要进了一步。难怪1912年6月初版的这个版本第一册第一课就是《国体与政体》:

国体有二,曰君主,曰民主。君位世袭者,是为君主国,不置君位,由人民公举总统者,是为民主国。

政体有二,曰专制,曰立宪,政权由一人或一部独揽者,是为专制国。政权分为数部者,是为立宪国。

立宪国之政权,大抵分为三部,立法属于议院,司法属于法院,行政属于政府,各有权限,一切以宪法为断。

世界各国,有君主立宪,有民主立宪,各因其历史而异。惟君主专制,不适于今日之世界,几无复存者矣。

以如此简明的方式将国体、政体问题告诉初入高小的学生,使他们明了专制与立宪的区别,这是政治常识的启蒙,一种典型的公民教育。

第二十三课是《共和政体》:

法儒孟德斯鸠曰:"共和政体者,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于人。"盖人民各以己意投票选举,以议一国之政,故曰人人皆治人。既选定议员若官吏,则委以治理之权,而服从其下,故曰人人皆治于人。

昔者各国政体,多为君主专制。一国政权,恒握于少数人之手。又无法律裁制之。故及其弊也,万机丛脞而不能理,刑戮残酷而不能止。此尊重自由之民族,所不甘久蛰伏者也。反其道以行之,而共和政体成立矣。

考共和国之原则,全国人民,俱有与闻政事之权利,惟国中事业至繁,不能人尽与政,故必选举议员,以组织国会,选举总统,以组织政府。议员与总统,既由国民选举,委托以全国之政权。凡属国民,皆有服从之义务。而议员若总统,尤当念责任之重大,施政方针,一以民意为断。治人者,治于人者,各尽其道,则国家未有不昌者也。

第二课《民国成立始末》叙述民国诞生的历史,另有介绍华盛顿、卢梭等异国领袖和思想家的课文。

这套"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风行海内外,印刷版次就超过2560次,包括新修身在内的教科书印刷了上千万乃至数千万册,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之所以昙花一现,有各种原因,恐怕与这些教科书所普及的观念也不无关系。尽管到1915年下半年,袁氏称帝前夕,共和国教科书已不能使用,11月26日张元济写给教育总长傅增湘的信中说:"敝处先将'共和'书更名'普通',以为过渡时代之用,已送部复核[照审查图书规程令]"。

虽然做为过渡用的"普通"教科书删去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平等"、"自由"等内容,但此前四、五年间,共和观念、公民常识已抵达全国学龄儿童的心中,影响之深远,超过了那些议论高深的道德文章。

孙中山痛感国人如一盘散沙,连开会、动议、附议、表决都不会,亲手编写了《会议通则》(以后改名《民权初步》),1917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孙中山在自序中说,"孩提之学步也,必有保母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 也就是要教人学习做公民。如果论影响,孙中山的《民权初步》还抵不上那些公民教科书。就在这年1月,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刘大绅编、教育部审定的共和国教科书《公民须知》一册,供国民学校修身科学生用,这是最早以"公民"命名的初级教科书。教育部于1916年10月颁布的《修正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有《修身要旨》,提出修身科"兼授公民须知"。《公民须知》分五章、十五节,对公民、公民之资格、公民之权利(自由、平等、选举与从政)、公民之义务(纳税与公债、服兵、守法、教育)、地方自治、国家之组织(国体与政体、立法、司法与行政),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1919年,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五届大会上,有人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凡属国民,自应具有公民知识;值此世界大势日趋改进,平民主义澎湃五洲,苟非于公民知识教养有素,势必盲从轻举,易入歧途,关系于国家实非浅鲜。"办法分两种:(一)宜编订公民教本,专为中小学校教授公民科之资料;(二)宜编订公民常识表解,专为通俗演讲之资料。议案获得通过,联合会函请各省区教育会,搜集公民常识资料,分门编订。[6]

1921年出版的新法教科书专为改制后的小学高年级使用,杨贤江编、王云五、朱经农校的《新法公民教科书》2册与计志中编的《新法修身教科书》并行。1922年12月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在南京开会通过《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将原有的修身科改为公民科。也就是这次学制改革,正式取消了"修身",初小改为"社会",高小起改为"公民"。1924年,江苏省教育厅、上海家庭日新会、基督教青年会及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1926年,江苏教育会议决每年5月3日至9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这一波由教育界、基督教会和新闻界推动的公民教育运动一直持续到1929年前后,可称为公民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教科书也不例外。

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标准起草委员会编订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对于公民科规定很细致:

(1)社会生活及其组织,包括家庭及其组织、学校生活、同业组合、地方自治团体、国家、个人的习惯、维持社会组织的原则。

(2)宪政原则,包括国家的性质、政治组织、代议制度、政府组织、人民权利义务、法律、公共治安。

(3)中华民国的组织,包括中华民国的起源、民国政府的组织、地方政府的组织、国宪与省宪。

(4)经济问题,包括生产原则、交易制度、分配制度、消费和财政。

(5)社会问题,包括教育、职业、卫生、劳动问题、禁烟禁酒问题。

(6)国际关系,包括对外关系、国防、外交、国际关系的维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国际组织。[7]

"新学制教科书"由1924年5月初版,高级小学使用李泽彰编、王云五校的《新学制公民教科书》共四册,初中的《新学制公民教科书》共三册。从内容到名称,修身课完成了到公民课的全面转型,公民教育的地位正式确立,"修身"课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修身科所强调的"德性"培养,并没有被削弱,反而有加强的趋势。[8]

公民课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公民的核心,原先国文教科书承担的公民教育职能从此弱化。在公民教科书《编辑大意》中明确,"对于良好公民应具有的知识,习惯,和精神,予以同等的注意,以期养成忠勇服务的明达公民。"

《新学制公民教科书》(小学校高级用书)每册16课,第一册从家庭、互助到学校、会场规则、小公民会、乡自治等,也就是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造成"好儿童"为目标。第二册从职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尊重别人的权利到市自治、县自治、公共心、选举适当的人、社会领袖,再到国家、法律、法治精神。第三册从省议会、国会、选举权、选举票和选举手续、代议制度的精神到人民的资格、人民的权利、人民的义务、我国的领土、我国的主权、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审计院、政党、好政府。第四册则涵盖国际生活。后三册就是从本市、本省生活到国家生活、国际生活,步步扩大,以造就一个"好国民"为目标。

在一个长期奉行官本位的民族,第二册第一课《职业》却这样告诉小学生:"我们从前的观念,以做官为荣,因此,一般人都以为官吏是最尊贵的职业。我们应当打破这种旧观念,要晓得,一切有益于社会的职业都是一样的尊贵。"第十一课《社会领袖》说:"我们中国人向来对社会的事情漠不关心;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社会领袖之缺乏,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原因。……做社会领袖的,应当具备三个要件,第一个要件是要有热烈的感情,第二个要件是要有精明的思想,第三个要件是要有普通的知识。无感情的人,办事就没有热忱和毅力;无知识、无思想的人,办事就动辄出轨。"第十六课《法治精神》在列举了人治的恶例之后如此解释:"民国成立后,我们有了国会,国会里的议员,都是人民举出来的代表,所有的法律,都应当由他们议决,再请政府公布施行。照这样规定的法律,就格外有力量,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所能变更或废止的。无论政府人民,都要受法律的拘束,都要得法律的保护。这就叫做法治。我们要维持这制度,必须人人具备法治的精神。"

第三册第五课这样解释"代议制度的精神":

就国会方面来说,议员要明白他们是人民的代表,无论议决的什么案件,都要以人民全体的福利为前提。就政府方面来说,第一,行政首领须将财政方面和政治方面一切事务详细报告于国会;第二,所有法律须交国会议决,然后公布。就人民方面来说,人民虽则选出代表组织国会来执行政权,却不可因此卸责;一方面应当监督议员的言论,一方面应当做议员的后盾。这都是代议制度的精神。

第七课将人民的权利分为公权和私权,公权又叫政治权利,具体而言就是人民得投票选举和担任公职。私权是个人以私人资格而享有的权利,所以又叫做个人的权利,分为基本的自由权和补充的自由权两大类,前者包括人身自由、家宅的不可侵犯、营业工作的自由、保有财产的自由、言论自由、信教自由,如果这些自由有缺损的地方,个人的生活安全就没有保障了。补充的自由权包含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如果出版不能自由,人民的思想就受政府的束缚;如果集会结社不能自由,人民就不能团结许多人来做事体,所以这一类的权利也是很紧要的。此外,人民还有法律上平等权,书信秘密之保有权,请愿权等。同时也指出,人民虽有自由权,但是自由以不侵犯他人自由或危害公安为限;过了这个限度,国家就有权干涉了。

第十一课《大总统》,"至于大总统的责任,可以分为政治和法律两方面来说,民国大总统经由内阁行使职权,政治的责任有国务员代负,他用不着去负的。民国法律是平等的,大总统犯法,法庭一样的可以拘拿治罪。故法律方面,大总统是要负责任的。"

第十六课《好政府》,"好官吏、好法律、都是好政府的原动力。但是最重要的原动力还是好人民。好人民应当做些什么事情呢?好人民应当做的事情就是:对于政治事务要时时关心,时时监督。在选举的时候,人民固然要认真选举;选举以后,也要随时监督国会和政府。国会和政府一举一动都有人民监督着,国会就不敢议决违背民意的法律,政府也不敢做出违背民意的事情。这样一来,自然会产生好官吏和好法律。所以人民要想有好政府,不必希望别人,只要自己对于政治事务,肯时时关心和监督就是了。"

张粒民在《教育杂志》发表《小学校之公民教育》,为小学的公民教学设计了一张简明图表:

 

 

[9]

这个图表是根据教科书循序渐进的内容安排概括出来的。1924年6月初版的还有一套四册高小用"新撰公民教科书",万良浚、魏屏三编,王云五、李泽彰校,用浅显的文体文编写,与白话的新学制教科书系列并行,《新撰公民教科书》的《编辑大要》与"新学制"几乎完全一样,内容也大致一样,第一册的许多篇目相同,比如"会场规则"、"小公民会"、'乡自治"等,只是"新学制"纯用白话文编写。新学制的初中公民教科书是由著名法学家周鲠生编写,内容要比高小四册更深入。

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之后,以党化教育替代公民教育的思潮兴起,1928年大学院颁布《小学暂行条例》,在公民科外,增设三民主义科,后合并,改名党义。教育部1929年8月颁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已没有公民科的地位,而代之以"党义科"。因遭到教育界普遍抵触,以及"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党义科"仅仅三年后即无奈地取消。1932年10月教育部颁布《小学课程标准》,公民训练与国语、算术等一起被列为十科之一。次年2月,教育部颁布《小学公民训练标准》,训练小学校的儿童"以养成健全的公民"为目标。

公民教育再度回归,但是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已逐渐渗入教科书的编辑当中,商务版的公民教科书也不能幸免,这是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在"一二八"事变之后,1933年到1934年出版的"复兴教科书",在"编辑主旨"中既有"注重体格、德性、经济、政治的训练,以养成健全公民",同时也将"灌输党义"写了进来。与此前的"新学制教科书"不同,许多属于国民党和孙中山的一家之言在"复兴教科书"中得到强化。

新课程标准适用"复兴公民教科书"高小共4册,每学期一册,胡宗瑞、赵琼编、王云五、傅经纬校订的第二册包括公正、尊重别人的意见、公平竞胜、对于不幸者的同情、诚实、互助、宽恕、集会的方法、会议的方法,怎样对付和我争论的人,还有孙中山提出"四权"即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权。对于集会和会议的方法都写得很详细。

《尊重别人的意见》提出:"要知道无论我的思想学识是否胜过别人,我的见解未必一定高出于人,别人的意见未必全无理由,对于别人和我不同的意见也要尊重。即使别人的意见,我认为确有谬误的地方,也只能就事论事"。《公平竞胜》提出:"第一要严守各项规则,二要态度公正,举动光明,尽自己本领努力竞争。三要服从评判员的裁判,不可妄加指摘。四要和竞争对方始终维持友好态度。五要谦和快乐,胜不骄傲,败不懊丧。"这样的观念一旦在一个小学生的生命中扎根,一个健全公民的基础就有了。

赵景源、魏志澄编、王云五、傅经纬校订的第四册有很多意识形态内容,包括"以党治国"、"建国大纲"、"五权宪法"等,在观念上主张牺牲个人的自由,争团体的自由等。但在讲法治精神时,明确"无论政府和人民,都受法律的拘束,都得法律的保护,这就叫做法治。我们要维持这制度,必须人人具有法治的精神。"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公民课程标准》,高中授以社会问题、法律、经济、伦理等,初中授以公民道德、政治生活、地方自治、法律大意、和经济生活等知识。复兴《公民课本》高中四册,第一册是社会问题政治概要,第二册是经济概要,第三册是法律大意,第四册是伦理大意,内容比较深,也有点儿抽象。

 "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公民"共三册,一年一册,第一册道德,第二册政法,第三册经济。这一版的公民课本虽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但还是保持了不少相对独立的公民教育内容。第一册由孙伯謇编写,1933年7月出版,11月已印70次。对于什么是公民?教科书解释首先是拥有国籍的国民,但国民不见得就是公民,国民之有公民权的,才是公民。什么是国家?"国家是人类的共同生活团体,多数人相结合为一体,以完成共同生活,就是国家。组织国家的多数人,就是国民。"什么是自治制度?自治制度,是训练行使民权的机会,是民权政治的基础。自治的实行是否圆满,不独和地方有关,有时且可影响全国。所以公民应当了解自治的本质,养成自治的精神,并充分行使应有的政权,以尽做公民的义务。

在"国家道德"这一章有一节"尊重舆论":

民主政治是舆论政治。国民既将政权委托于政府,政府的设施是否正当,还要取决于国民。国民对于政治的意见,叫做舆论。国民真正的舆论,政府应当采取,作成法律,期其实行。

舆论是一般国民的公共意见。一个政党的意见,不是舆论。一个报纸的主张,也不是舆论。真正的舆论是由国民几经讨论而后成立。国民关于舆论,应当有尊重少数和服从多数的精神。

社会国家的事情非常复杂,一个问题发生,不止一个原因。一个问题解决,也不止一个结果。社会国家的问题都有关于国计民生,解决问题,又不能同自然科学一样,先事试验。所以一个公共意见须经有见识的专家发表言论,并须容纳反对的主张,而后为最终的决定。如果多数人的意见偶合,便压迫少数人的议论批评,却不是真正的舆论了。

初一年级的公民教科书能对舆论作出如此清晰笃定的解释,这样的公民教育自然是有价值的。1923年生在无锡的李慎之先生回忆:

三十年代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整整三年都学过一门公民课,用的是民营的商务印书馆编的课本。虽然分量不大,但是相当扼要而明确地教给了我们什么是国家[或政府]的权力与责任,什么是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什么叫公民,他与中国人历来说的老百姓有什么区别。我们当年的教师又是一个口才极好,极善于启发学生对公民权利的觉悟的人,使我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我推想与我同时学过公民课的应当有几百万人,最少也应当有几十万人……"[10]

  他高中毕业于1940年,1937年之前读初中,读的大概就是这个版本的公民教科书。他说由于时代的风浪起伏不定,受过商务公民课本陶冶的一代学子,多少人还能在未来的人生中忆及公民课给予他的训练?今天已无法知道,但是,可以确定,包括李慎之在内,那个时代上过公民课、接触这些课本的少年,他们还是有幸的。学者谢泳说,李慎之先生生前有一次在上海,曾亲口对他谈起早年公民教育的影响,"他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他感到他这一生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都来源于早年公民教育,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化,公民教育中的一些内容后来不再提了,但那些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还是保留在了他们那一代人身上。中国50年代社会的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那些早年受过公民教育的人来支撑的……"[11]

1937年3月,依照教育部修正课程标准,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新的一版公民教科书,"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公民》第一册,李之鸥编著,韦悫校订,增加了公民道德与蒋介石倡导的"新生活运动"等内容,当时战争迫在眉睫,特别增加"童子军训练"一节。

从课本来说,比以前的更贴近学生,更为成熟了。先从"群己"关系入手,再澄清公民与公民的关系,提出一个良好公民须具备的条件,"不但须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并须有优美的道德,有浓厚的爱国心,有努力从公的精神;对于为国家服务方面,应谨慎的行使政治上的权利,应竭力的实践政治上的责任。一个国家的盛衰,全靠公民的良好与否;国家有良好的公民,便日趋强盛,否则便日趋衰弱。"

在"学校生活与公民道德之培养"一章说,学校设置的各种科目"都是使学生们获得必要的知识,和养成健全公民的要素。例如语文课的国文,不独可使我们能明白清楚地叙述事理,表达情意,而且可从中了解我国固有的文化;外国文,使我们得由外国的语言文字中了解外国的事物情况。又如历史地理,不但使我们明白本国与外国的历史事实与地理情况,且可激发我们的爱护国家、爱护民族的观念。这些知识,可说没有一种不是一个健全公民所需要的。不但如此,我们做课业的活动,直接是学习功课,间接乃是培养公民道德。"比如养成对公民服务的责任心,守规律的习惯,虚心谨慎无形中养成做公民的根本条件。"体育活动的成效,还不只是增进我们身体的健康,并且是与几种重要的公民道德有关系。例如在运动场比赛时,有裁判员作公正人,成绩的好坏丝毫不容作伪,这便是公正的精神;运动比赛时,各人都勇往直前,竭全力来奋斗,这便是勇敢的精神;在团体运动时,彼此团结一起,彼此合作,彼此服从团体的纪律,这便是团结、合作及服从纪律的精神。这些都是一个良好的健全的公民所应有之德性,而在体育活动中,都可以培养成功的。"至于课外活动,无论读书会、演讲会,运动会、远足等,更不要说学生自治、社会服务等,不仅可补课堂的不足,而且也是公民生活的实习。

1939年,罗廷光在《教育杂志》发表的《国民精神总动员与中学公民训练》,即带有浓厚的党化教育意味,与商务版代表的公民教科书长期以来致力的目标已有很大差异:

确认三民主义为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最高理想,也便是中学实施公民训练的无上准则。……本此以实施训练,则:第一,中学生须认清"中国国民党之主义、政纲、政策,为建国及解决社会问题唯一之途径";第二,彼等在公民科及其他有关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问题等)上对他种主义尽可多方面研究,但以不离乎三民主义的立场为是。……[12]

从修身课到公民课,重视公民教育是商务印书馆这家民营出版机构的一贯宗旨。针对小学公民教育,不仅有教科书,在配套的"小学教育从书'中有《小学公民训练之理论与实际》,"师范小丛书"中有《小学公民训练概论》,"小学教师丛书"中有《小学公民训练教材和教法》,此外还有《学生自治须知》、《公民教学法》等,"小学生文库"中除了《国家浅说》、《政治浅说》、《民权初步摘要》、《民权主义浅说》、《法律》等,另有一本叫《好公民》。在"民众基本从书"中也有一册《怎样做公民》。日本侵略者对商务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和民族意识都深怀疑虑,"一二八"事变时之所以要轰炸商务的工厂、焚烧东方图书馆并非偶然,其中就有毁灭文化达到毁灭一个民族意志的险恶用意。

抗战全面爆发,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一度推行"国定本",商务印书馆代表的民营出版业最后一版教科书止步于此。1942年出版的《初级中学公民》共三册,编辑要旨称,这是根据教育部1940年7月公布的《修订中学课程》标准编辑的,官方的正中书局与民营的商务、中华、开明、世界、大东等组成的"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负责印刷, "参阅者"名单包括朱家骅、吴铁城、陈果夫、陈布雷等要员,官方聘请的梁实秋等专家,出版家王云五虽然也名列其中,主导权已转移。尽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还在,公民权利、地方自治、公民训练、国家公共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还是在教科书中得到了体现。

但是,因为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介入,党化教育的不断侵蚀、污染、异化,在时代的跌宕起伏中,此时的公民教育实际上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微,20年代的黄金时代再也不可能重现了。虽然1947年12月汪懋祖在《教育杂志》发表的《中学公民课程之讨论》为中学公民教育概括了五个原则,那也只是理想状态,很大程度上不可能付诸现实:

1、公民的习惯与品性

2、公民的动机

3、公民常识

4、培养公民理性 

5、树立公民理念和信心   [13]

抗战后期,李慎之在燕京大学毕业,曾在成都一个中学教过半年书,校长让他包教全校高中三个年级六个班的全部公民课,教的大概已是国定本。他说自己利用这个机会"大肆宣传共产主义,居然大受学生欢迎",晚年回想起来他深感惭愧,没有做好本职工作,为未来的民主建设多培养一些元气,所以1997年11月他在《改革》杂志的一次座谈会上说,"近年来我常常想,如果一个人真的还能有下一辈子,那么,我下一辈子最想做的工作就是再当一辈子的中学公民课教员。" [14]

自1949以后,公民教育不仅退出学校,而且在整个社会销声匿迹,以致今天许多人把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与公民课相混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提出在初中开设公民课,二十五年过去了,公民课尚未得到恢复。2005年杨东平等编的小学版《新公民读本》出版,也未能使用,新公民读本的中学版则迄今未见出版。今天,即使我们像李先生那样怀抱一个当中学公民课教员的梦想,也依然只能是梦想。

 

                                                     2010年11月6日杭州

 

说明:此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程巢父兄帮我复印了24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修身、新修身和公民教科书,凡来自这些教科书的引文,不一一标明出处。此外,还要感谢王小庆兄,他编的《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待出版)选录了《教育杂志》1909年到1948年间发表的有关公民教育文章,他撰写的前言也令我受益。

注解:

[1] 曾在幹《略论公民教育》,《教育杂志》1928年2月。

[2] 常道直《小学公民课教学法》,《教育杂志》1924年1月。  

[3]张粒民《小学校之公民教育》,《教育杂志》1924年4月。

[4] 陈筑山《平民的公民教育之计划》,《教育杂志》1927年9月。

[5] 张道藩《酸甜苦辣的回味》,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1968年。

[6]吴家镇《高时良现阶段中国公民训练之鸟瞰及其改进》,《教育杂志》1936年3月。

[7]易正义《民国初年中学"公民"课程的建立》,《亚东学报》2009(29),转引自王小庆《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前言》。

[8]彭基相《公民的训练》(译文),《教育杂志》1924年9月。参考王小庆王小庆《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前言》。

[9]张粒民《小学校之公民教育》,《教育杂志》1924年4月。

[10] 《李慎之文集》上册,62页,自印本2003年。

[11]谢泳《1913年的美国公民学》,165—166页,《杂书过眼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

[12]罗廷光《国民精神总动员与中学公民训练》,《教育杂志》1939年11月。

[13]汪懋祖《中学公民课程之讨论》,《教育杂志》1947年6月。

[14]《李慎之文集》上册,53页,自印本2003年。

 

 

 

家国情怀

Posted: 30 May 2011 08:22 AM PDT

      昨天跟小鱼精说话,说到"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是有家国情怀的。"家国情怀是我这一代知识分子挥之不去的梦魇,必将折磨我一生。

今天一位小朋友说到八十年代,他认为那是一个舆论束缚不严的好时代。我告诉他,那时代的大学生都是贵族,天之骄子,有激情,有担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鸡巴游兵散勇,一群庸脂俗粉无聊男。我告诉他,我曾经就干掉了我们班两任班长,推上第三任班长。毕业二十周年,我们班一位女同学就说:"虽然我们是在宝师院,却跟上北大一样激情澎湃。"

昨天跟小鱼精也说到这个问题。我大一时候搞掉第一任班长,如果我们学院、系上和安天望老师大度一些,我当了班长。也许,那个年代我就会被招安,未来的命运就会是另外的样子!

人说性格是命运,几十年来,我却总感觉有一种力量推着我走,逐渐接近目标,抑或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大一时候,我演讲得了全院第一名,代表学院去西安参加比赛差点把政法学院的讲桌给掀了。再后来,我给学院写了一张大字报,解决了教学楼经常断电的问题,从此进入另册,踏上一条不归路。当然,我也不是没有过机会。苏宰西先生主政中文系的时候,我就很开心。开书店、搞诗社、办"我们诗会"。后来,苏宰西先生走了,我便彻底游离在主流之外。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今夜,一杯浊酒,胃里便着了一把火。那种家国情怀的离愁别绪,便在这暗夜里轻舞飞扬,找不到停留的地方!

 

小远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23:18晴  上海理道之理道文化兔,我只是一只有文化的兔子

采访了桑德尔

Posted: 30 May 2011 07:43 AM PDT

和人大的周濂同学一同采访了桑德尔老师。载于《南方周末》,和报纸版略不同。

另,庄严推荐一下桑老师的书《公正》,中文版已出。在政治哲学已经被诸多中国学者搞成一种装神弄鬼的巫术之后,终于有一本清澈见底的当代政治哲学书可读了。

-----

刘瑜: 我们知道您的时间很宝贵,所以我们就直接切入访谈,好吗?

桑德尔:好的。

刘瑜:您可能已经听说,在中国,现在有一个关于"普世价值"的激烈争论。支持这个概念的人主张在中国引入更多自由和民主的因素,但反对这个概念的人认为它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外衣,那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觉得存在超越文化和国家的"普世价值"吗?比如,在您看来,存在普遍的人权吗?

桑德尔:因为你刚才说到这场辩论的政治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普世价值"这个词的精确含义是什么。我想说两点,或者说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哲学上的"普世主义"和"相对主义"。正义和道德是否仅仅意味着某时某地碰巧流行的习俗?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是,正义和道德不仅仅是恰好在某时某处盛行的习俗。在这个意义上,我不是一个相对主义者。但在"普世价值"的辩论中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找到超越特定时空的正义和道德原则?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回答。有史以来,很多哲学家都在辩论如何找到超越"习俗"的正义和道德原则。我觉得,如果把价值的普世性假定为把某一个地区的政治系统强加给其它国家,那是一个错误,而且这个错误会引起人们对"普世价值"这个基本概念的反感。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将是一个损失。

刘瑜:有人可能会说:不存在抽象的道德,道德总是被文化和历史所形塑的。比如,有人可能会说,对女性的歧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或社会可能有特定的社会功能,您认为这种说法有任何道理吗?

桑德尔:在这里,我们需要具体地看历史上女性被歧视的案例。举例来说,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偏爱生男孩但是排斥生女孩的现象,人们用堕胎、B超或者基因操控等方式来对胎儿进行性别选择,这是非常不道德的。但是,在谱系的另一端,比如说有些宗教社区存在对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分工,有些人可能会说是这是歧视,另一些人则会说这是一定宗教教义下的角色分化。那么,我认为用以评判第一个例子中的道德标准未必能用于第二个例子。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当我们谈论"歧视"的时候,我们要搞清楚这个"歧视"背后的社会制度以及这个制度的含义,只有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区分歧视和参与者们都能接受的角色分化。有些"歧视"也许是歧视,有些也许只是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方式——除非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这种自我认识方式,我们不能轻易地指责它。

现在,我回到你的问题,道德是抽象的还是历史的?我认为道德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普世的。拿奴隶制来说,美国因为奴隶制问题打了一仗。19世纪初,有些美国人认为奴隶制是不正义的,有些人则为之辩护。今天,2011年,我们往回看,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说:"奴隶制是不正义的"。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并不是说奴隶制仅仅在今天是不正义的。它还意味着,即使在当时,奴隶制也是不正义的,就算当时有些人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这就是一个例子,说明我们有可能用一个道德标准来评判不同的时代。这并不是说道德没有历史的维度,我只是说我们有可能从道德上评判过去的实践——即使它已经是过去,我们仍然可以说:"不,他们当时就错了,而不仅仅是今天错了。"

周濂:那么,您认为存在"道德事实"或者"道德真理"吗?

桑德尔:我认为"真理"这种说法可以适用于道德,就象它可以适用于历史。关于历史,我们可以同意它的确发生了或者没有发生,但历史事实也向诠释敞开,那些诠释当然是可以争论的。我想说,道德也是一样的。对道德真相存在争论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正确答案,就象存在不同的历史诠释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一个历史真相一样。我认为道德可以是"真的",就象历史可以是真的一样。我们承认存在不同的诠释、合理的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等量齐观。

周濂: 根据您的看法,社群主义之区别于自由主义,在于正义的观念必须要预设某种特定的善的观念。去年在阿富汗,塔利班游击队判决用乱石砸死一对通奸男女。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做法符合当地人的宗教和道德观念。 那是不是意味着,塔利班的这个惩罚也是一种正义类型。您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桑德尔:我的确说过,除非我们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善的观念,我们无法界定正义是什么。但我并不会说,不同的善的观念是一样有效的。我认为我们有可能去批评那种因为通奸而将人砸死的做法和观念。我不很了解伊斯兰法,但是让我们假定,砸死通奸者是符合伊斯兰法的,我们仍然可以质疑这种法是否道义上正当。

同样,在中国和美国,我们都有死刑。在美国,有很多人讨论死刑是否应该被废除。你可以问,死刑是否符合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善的观念?这要看你如何理解美国宪法。有些人可能会说,是的,这是符合宪法精神的;有的人则会说,不,死刑所体现的复仇精神、不人道、以及对政府行为的过度信任并不符合宪法精神。所以,对宪法精神到底是什么,对宪法精神中的善是什么,存在争议。这是美国的例子。这个例子表明,死刑到底是否应该废除,并不仅仅是一个"权利"问题,而且是一个我们如何理解"善"的问题。

回到塔利班的案例,我不知道对如何诠释伊斯兰法是不是也存在争议,但从我对其它宗教的了解来看,它们一般对教义、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正当的惩罚机制都存在不同的诠释流派。理想的情况是,至少我希望看到,在伊斯兰信徒、学者和领袖当中,就现代世界中如何理解传统也存在着辩论。我们看到,在基督教、犹太教的历史中有一些"重新诠释教义"的重大时刻,那么对于伊斯兰教,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重新诠释"时刻。我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因为我不想给一个完全抽象的答案。

刘瑜: 我有一个相关的问题。您刚才指出,一定的权利观念取决于一定的善的观念。我同意这个看法,但是正如您所暗示的,一个更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区分相对合理的善的观念和相对不合理的善的观念? 鉴于您是一个社群主义者,在您所倡导的"善的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忠诚和团结"。我一定程度上能理解您的看法,因为对认同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之一,而且这种天性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问题是,如何区分"合理的忠诚"与"不合理的忠诚"?比如,对"爱国主义"这个概念,历史上存在着很多争论,那么,在您看来,我们能找到一种途径,来区分"好的爱国主义"和"坏的爱国主义"吗?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格外重要,因为有人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的"启蒙精神"总是被"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所阻隔。

桑德尔:我不认为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区分二者,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辩论。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爱国主义都有黑暗的一面,尤其当它变成一种军事沙文主义或者一种固步自封的观念时,这使得很多人都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看作一种危险的力量。另一方面,如果你认为认同感势必为一定的社区所形塑,那么国家、民族是这种社区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挑战是,如何尽量去强化认同感当中"相互责任"的部分,但又不滑入沙文主义或者固步自封的爱国主义。很难说存在一个简单的标准,这只能一个在普世主义和特殊主义之间不断协商调整的过程。

周濂:学者谭米尔认为,如果我们必须接受民族主义,那么"自由的民族主义"是最可接受的,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桑德尔: 我认为她的说法有相当的吸引力。但在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自由民族主义"?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不过我很尊重她试图融合二者的努力。

在"自由民族主义"之外,另外一种将民族主义看作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力量的视角是,不同层次的社区对我们形成不同的规范。民族主义只是认同感的一种,但我们还有对人类共同体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认同,对语言共同体的认同,地方主义等不同层次的认同感。现代社会的一个有趣之处就是,我们需要找到方法,使得人们能够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忠诚"中生活——有些可能是相对普世的认同感,有些可能是相对狭窄的——那么,民族主义只是这些认同感中的一种,它必须与更高和更低层次的认同感竞争,就是说,民族主义需要接受来自上方以及来自下方的挑战。这种竞争可以是一件非常健康的事情。不过,困难在于,人们发现协调不同层次的认同感并不容易,它可能导致焦虑、恐惧,以致于有些人会坚持抓住单一的主权国家认同,而这恰恰导致我们前面谈到的危险。也就是说,危险民族主义是现代病的一个表征,因为现代生活要求我们生活在多重社区和多重认同当中,这令很多人恐惧不安,而当人们恐惧不安时,他们可能选择一种简单认同来消除困惑和焦虑。

周濂:您可能知道,在中国,公共领域和公民社会还相当弱小。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倡导社群主义会有强化国家主义的危险吗?

桑德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当公民社会很弱小,鲜有中间机制来协调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社群主义的理念可能会是危险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认为认同感要么只能是国家主义的,要么只能是个人主义的。只有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间团体很发达时,社群主义才会是一种多元的伦理观。这也是托克维尔的观念,他认为美国民主的要素之一就是中间团体的发达。所以,认同和社区的多元化,是社群主义伦理观的要素,否则所有的认同感向一个单位集中。

刘瑜:如果说一种健康的社群主义取决于社群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那么,是否可以就此推论,一种健康的社群主义事实上也取决于自由主义的土壤?

桑德尔:我可能会说"多元主义"而不是"自由主义",因为自由主义往往隐含着个人主义的内涵。

刘瑜:您之前说"一定的权利观念取决于一定的善的观念",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一定的善的观念取决于一定的权利观念"?这是因为,如果健康的社群主义需要多元化的前提,但只有在一个有相对自由和尊重权利的社会里,"多元化"才是可能的。

桑德尔:允许多元化存在,这很重要,这是社群主义伦理的一个条件。如果你要把这种多元化的土壤称为"自由主义",你可以这样说。

刘瑜:对,这是我理解的自由主义。

桑德尔:但这是一种"托克维尔式"的自由主义,非常不同于那些强调个人而不是社区的自由主义。因为自由主义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所以我必须澄清我的看法。如果你认为社群的多元化是你理解的自由主义,你可以这样说,但这与我所理解的、影响深远的另一类自由主义是不同的,后者强调更多的是个人自主性、个人的多样性而不是社群的多样性。如果你对自由的理解是托克维尔式的,那么这和我的看法一致。

周濂:我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托克维尔的观点?在您的书中,您称他为"共和主义者",但刚才您又称之为"自由主义者"……

桑德尔:我只是顺着她的逻辑在表述而已。我们必须清楚我们所说的"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所指是什么。在我的书中,共和主义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们共同治理国家;另一个则是公民共同培养德性,形成好的心灵习性,向"共同善"靠近。这和古典自由主义是不同的,因为古典自由主义并不倡导公民教育和共同善精神,而是强调每个人自我选择的权利,这是我理解的"共和主义"。

周濂:对,您在书中提到两种共和主义,一种是卢梭式的,一种是托克维尔式的。

桑德尔:对,我倾向于托克维尔式的,因为卢梭式的共和主义存在向单一"主权意志"靠近的风险,而那正是我们之前谈到的危险。我之所以偏好托克维尔,是因为他一方面强调自治和分享,另一方面也强调公民德性和品格的培养,而且他强调社群的丰富与多样。这是我对托克维尔的共和主义的理解。很多自由主义者反对对公民德性和品格的培养,因为他们认为这妨碍了个体选择自己偏好的德性和品格。这是为什么我坚持区分两种自由主义,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吧?只要我们区分了这两种观念,并且知道我们使用概念的含义,那么我们用什么标签就并不重要了。

我想补充一点,在我与自由主义者的这场辩论中,一个关键的分歧就是培养公民德性和品格的重要性。我认为对于一个好的社会,这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公民教育、共同善非常重要,而很多自由主义者对此持怀疑和警觉的态度。这是西方自由主义内部的一场辩论。我个人倾向于反对那种"过度的个人主义"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而同情那种强调公民德性和共同善的观念传统。但我不希望自己的观念被用来为单一的、排它的"主权意志"辩护,这与我的多元主义观念是不相符的。

刘瑜:我想提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刚才您谈到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区分。在您的书中,您则强调了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等不同的正义观念。因为您强调它们的不同之处,那么,我想问的是,在这些不同之外,它们是否存在相同之处?它们是否都假定了一定的底线自由?

桑德尔:它们都关切一定的自由,但它们对自由的看法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有人将自由理解为纯粹的个人选择,而有人则将自由理解为最大程度地促进人们实现自己的潜能。后者是共和主义的、托克维尔的、亚里斯多德的传统,在他们看来,我们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在市场中进行选择的自由;只有当我们能够参与到那种帮助我们实现潜能的公共生活时,我们才是自由的。这是我所支持的自由观。自由放任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则强调"选择的自由",我称之为"消费者式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观在我看来,忽略了我们作为人类去追求实现潜能的能力。

刘瑜:我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在西方社会,今天你们的辩论是相对技术化的,比如"平权行动"法案是否合理?"福利国家"的尺度何在?你们不再辩论人们是否应该拥有基本的言论自由。但在另一些国家,人们对这种基本自由的价值还存在争议。在这个前提下,找到不同正义理论的相通之处可能就比强调它们的不同更重要了。

桑德尔:我知道你的意思,我同意同一个辩论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内涵。在我们的国家被视为根本对立的辩论,在另一个国家可能会被视为同一个立场里的小分歧而已。从远处看别国的政治和哲学辩论,经常会有这种感受。我觉得能在另一个背景下——比如在中国——和你们这样的学者、或者中国学生讨论我的理论,是件非常有趣的的事情。也许我的理论对于理解思考中国有点小小的帮助,但是显然,通过了解你们的辩论框架,我能学到的比能教导的要多。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周濂:四年前,我在清华听过一个您的讲座。在那个讲座中,您提到了儒家文化中的"亲亲相隐"观念。在您看来,在今天的中国,儒家传统能够有什么样的功能?儒家传统在中国会有象亚里斯多德传统在西方那样的生命力吗?

桑德尔:我希望我能够对儒家传统所知更多,但我并不了解,所以我不够格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据我所知,儒家传统有关于"德性政治"的丰富洞见。我的书是在西方的亚里斯多德传统中倡导德性伦理,我不能判断现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德性,但我的确认为,西方社会中复兴亚里斯多德德性伦理的努力,和中国社会中某些学者企图复兴儒家德性伦理的努力,两者之间有种有趣的关联。对他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我很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为实现这一点,途径之一就是研究西方亚里斯多德传统的学者和研究儒家传统的学者一起阅读彼此的一些理论经典,共同讨论,相互学习。

周濂:在很多地方,您谈到,宽容、公正等"自由德性"并不足以支撑现代社会,那么您认为,在现代社会,哪些德性是最重要的?我们有可能复兴古代的德性,并以之取代现代的自由德性吗?

桑德尔:我并不认为我们需要"取代"宽容、公正等德性,这一点我想说清楚。我关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对什么是"善的社会"、"善的生活"的理解,宽容公正等"自由德性"是否可能独立存在?甚至宽容、公正、多元这些概念本身,如果不借助于一定的"善"的观念,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我并不想取代宽容、公正这些观念,但我想探讨实现宽容、公正、多元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我认为,在可能为这些自由德性提供的思想资源当中,一些古典文本、其中关于公民德性、共同善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周濂:您认为存在一个德性的高低排序吗?您认为宽容和公正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吗?

桑德尔:我不认为这是一个价值排序的问题,因为我和自由主义的辩论并不是因为我认为他们太强调宽容和公正了,而是他们为宽容公正等"自由德性"提供的基础不够坚实。我并不想找到比宽容、公正更重要的价值,我只是想给它们一种新的诠释,使之有一个更深厚的道德以及实践基础。所以我不想找到一个宽容公正"之上"的东西,只是想——

刘瑜:找到宽容公正"之下"的东西。

桑德尔:对,"之下"以及"之中"的东西。

刘瑜:我还有一个问题。您在书中谈到,"同意"既非道德义务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它的必要条件——

桑德尔:这让你有所不安。

刘瑜:对,因为民主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意的精神。如果"同意"并非道德社会的前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道德社会并不需要民主?或者说,在您看来,如果没有民主,我们可能建立道德社会和正义社会吗?

周濂:我也有相似的问题,因为在当代中国,在民主问题上存在重大的辩论,而您写了一本《民主的不满者》,所以我们想知道您的看法。

桑德尔:我所理解的好社会,是那种帮助人们实现最大潜能的社会,让人们最大限度地"绽放"。这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政治观念,而这一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分享"和"自治"。亚里斯多德认为,"分享"和"自治"是人类"绽放"的一个必要因素,因为他认为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共同商讨什么是"善"。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观点。如果那样的理想是值得追求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政治体系能够促进人们在政治当中实现有意义的参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上各种形式、程度不同的民主——尽管有其不完美之处——似乎指向那个理想。它们肯定还没有实现那个理想,比如金钱在政治竞选当中还是影响太大,导致人们在政治当中还不能完全有意义地实现参与,但民主制度至少指向那个理想。

刘瑜:那么,您的意思是,民主是意义重大的,但其意义不在于实现"同意",而在于它帮助人们实现"分享"和"自治",从而实现人类潜能的绽放?

桑德尔:对,那正是我的意思。很多西方的哲学家可能会不同意我的看法,他们可能会说:把人类潜能绽放作为政治的目标,这太理想化了,太苛刻了,民主的意义在于给人们追求自利时有一个政治渠道,投票的含义就是表达你的个人偏好而已。我认为这种说法削弱了民主的含义,因为它把民主看成市场的一种,这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政治观。这就是为什么我强调对公益的协商、多元化的意义、以及实现人类绽放的终极目标。有些人持个人主义的民主观,但我认为对民主最好的辩护来自于我们对人类潜能绽放的向往。

周濂:1998年,你在一次演讲中讨论了"钱不能买到什么"这个问题以及市场的局限性。您可能已经注意到,中国现在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您对这种状况有什么建议吗?

桑德尔:我的建议和我对美国社会的建议一样,因为美国也是一个高度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社会。我的看法是,市场对于组织生产、制造繁荣是一个宝贵的工具,在中国,过去几十年市场也非常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繁荣,但市场不是生活的全部,因为存在着"市场价值"将"非市场价值"挤出我们的视野的危险,这些"非市场价值"包括正义、公正、平等、社区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责任感。美国存在这种危险,欧洲有些人也担心这种危险,在中国,当我得知市场的势头时,我也有同样的担忧。所以我的建议是,市场是促进繁荣、组织创造性生产的工具,而且是宝贵的工具,但它不是目的,一些更重要的、道德的目标不应该被遗失或者遗忘。事实上我现在正在写的书,书名就叫《钱不能买到什么:市场的道德局限》。

周濂: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您如何描述中国的政治体系?

桑德尔:你能给我一些选项吗?

周濂:比如,社会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等等。

桑德尔:我应该问你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刘瑜:也许上述选项都是对的……好了,桑德尔先生,我们已经用完了采访时间,非常感谢您接受访谈。

桑德尔:谢谢,我非常享受我们的谈话。

对于我来说

Posted: 30 May 2011 06:34 AM PDT

       对于我来说,过去的就是过去了,即使曾经非常美好,也毫无意义。

转身,不需要华丽,但是一定要干净利索。如果能够,连背影都不要留下,老死不相往来是唯一的结局。

回忆太多,我已经不需要回忆。

 

小远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21:30晴

缺水将毁了中国

Posted: 30 May 2011 01:32 AM PDT

按:2010年在转载这篇文章时正是西南大旱袭卷的时候,我曾预测西南大旱只是个起源,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内陆特别是整个西部将会逐年沙漠化,水资源将严重贫瘠,国民应该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将来不是外族灭了中国,而是缺水毁了中国。未曾想仅隔短短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已使423.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506.5万人需救助,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自古以来的产粮重地、鱼米之乡,如今已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悲怆,若不再引起高度重视,缺水终将毁了中国!

 

2004年,美国国防部委托GBN公司完成一份报告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西南地区将出现大旱,为此《中国青年报》还作了报道,但报纸同时转述国内气象专家的表述:"GBN预测的情景发生的可能几乎为零。"专家的评价给这篇报道的作用真的归于零,使这篇本应警示人们的资料变成了美国的某种企图。专家不认可,政府嘲笑,老百姓便当成一缕清风。但六年后事情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六千多万人面临缺水,农作物大面积绝产,荷塘干枯,井底无水,所有的水利工程全部作废,据预报大旱还将继续,而这一切我们却没有丝毫准备。

政府的职责是为民服务,为民服务就要防患未然,不然百姓为什么拿出辛苦钱来养活政府,百姓不就是图个安心吗。《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是正确的,但我不知当时报道的记者采访了多少专家、采访了哪些专家?有没有支持美国报告的专家?这些疑问《中国青年报》没有透漏。我想当时肯定会有支持美国报告的专家,但这样专家的声音肯定是发不出来的,因为一旦专家的领导做了结论,那报纸只能发表官方的言论,而这种言论是压倒一切的。这是中国的悲哀。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我们是一个言论自由开放的国家,我们的媒体不是被一方把持,而是可以代表各个方面的利益,可以以自己的事实开展报道评论,可以不以长官、政府的意志为转移,那六年前美国的这份报告可能就会被炒作起来,炒作的结果就是让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事,都知道了就可以辩论,就可以研究,就可以防范。这难道不是教训吗?2004年,正是温总理新任总理第二年。记得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谈到了"忧患",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忧患意识,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但怎么才能"忧患"呢?让谁去"忧患"呢?这却是个问题。"忧患"在一个专制政体里并不容易,"忧患"要有制度的设计和环境的特许,因为"忧患"就是挑毛病、就是揭问题、就是指缺点、就是"不保持一致",而这些都是被我们当前的政治体制所不容的。关键在那里呢?关键就在我们的制度,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就是制度问题,就是要改专制制度为民主制度,就是要让这个社会有言论自由的机制和保障言论自由的法制。

言论自由有什么不好?统治者为何如此惧怕?其它国家不怕,为什么就我们怕?"说话天是塌不下来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统治者连言论都不敢放开,连让老百姓说点不同意见都不敢,那我们这个国家还能有希望吗?大旱总会过去的,但我们可能还会面临其他灾难,面临其他困难,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思想和言论环境,如果不让这个社会充满争论并阐发出思想的火花,如果宪法所赋予公民的权利不能得以行使,那我们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而且这灾难还将蔓延到全世界和全人类。

 

(作者:袁伟东)

信孚电讯(5.30)——领导签字的潜规则

Posted: 29 May 2011 10:57 PM PDT

1.41岁的姜宗福,曾挂职担任湖南临湘副市长。因实名发帖炮轰高房价被调离。他讲述了官场领导签字潜规则,字是横着签的,意思是可以搁着不办;竖着签,则要一办到底;"同意"后面是一个实心句号,说明这件事必须全心全意办;如果是空心句号,则代表"签了字也是白签的"。

2.29日,北京市发布医保惠民新政《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从今年11日起,本市参保新生儿自出生之日起即可享受医保,当年符合参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当月参保当月可享医保。

3.为应对互联网掀起的反政府浪潮,伊朗已开发出新型"内联网",并准备两年内推广至全国。伊朗电信部长称,这种网络可以将伊朗国内的网络与外部世界彻底切断。同时,伊朗还计划在数月内推出自制电脑操作系统,替换Windows系统。

4.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昨日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旱情较严重,329万人饮水困难;洪湖市称4天后洪湖将无水可取,江苏洪泽湖水面缩减数百米。

5."口袋预算"即中央预算内投资,只有发改委有审批这些投资项目的权力,2011年这类预算总额达3826亿。财政部并不清楚这笔钱将用于哪些项目。全国人大在批准预算案时,也看不到这笔钱的具体支出去向。专家认为,这样极易造成预算执行不严肃,建议分给各职能部门。

6.《时代》周刊发布一项调查称,工科专业几乎包揽了最高收入专业的前十名。该调查共调研了171个不同的专业,发现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潜在收入能差3倍。其中石油工程每年收入能达到12万美元。咨询和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每年收入仅为2.9万美元,是171个被调查专业中收入最少的。

7.昨日花都暂停收费的5个收费站均属新东华公司,该公司董事外方股东中,多人是花都政府的公务员。董事会名单上,曾其辑的职务是HCD董事局主席,然而曾其辑当时另外一个身份并没有写明:花都市副市长。

8.网曝,浙江温州公路管理处9年来吸纳领导亲属60多人,还存在"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情况,温州公路管理处回应称只是巧合。

9.日前,不少济南地区的招行用户接收到短信,称招行从下月起上调ATM跨行取款手续费至4元/笔,同时取消部分跨行取款的优惠政策。

10.东莞市公安局长崔建表示,深圳与东莞、惠州交界,其中莞深交界处占了深莞惠边界线的2/3。今年以来,因大运会安保工作,深圳高调频繁的行动使数万治安高危人员离开了深圳。"这让东莞感到很大的压力。"

11.日前,台湾新北市张姓男子1月间遭警察搜索住处,打电话向朋友投诉,遭警察拦阻,张某反唇相稽:"你gcd啊!为什麽不能讲电话?"台北地方法院认定他"口出秽言侮辱员警",判处拘役10

12.昨日,广东省纪委公布了省内12宗违反村(居)"两委"换届选举纪律典型案件,其中茂名信宜市新宝镇清水村原村党支部书记叶冬青曾因参与一抢劫案成为在逃通缉犯,却仍获当选,更在今年再次获选成为村领导班子候选人。

13.埃及法官28日裁定,前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及两名政府前高官缴纳5.4亿埃及镑(约合9000万美元)罚款,理由是他们在今年1月埃及局势动荡期间下令切断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损害国家经济"。

14.北京电影学院颁奖礼上, 孙立军院长,北大教授孔庆东,赵半狄三人联名书写致中国家长和孩子公开信: "六一"去看大自然,不看《功夫熊猫2: 这部美国电影正努力占有这一节日,达到圈钱六亿的目的。

15.2011年《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显示,三峡后续工作所需规划投资总额为1238.9亿元。截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据原三峡工程负责人陆佑楣介绍,三峡工程是一个有限责任工程,就是防洪、发电、通航,最初设计并没有抗旱功能。

16.据悉,大庆"铁人"王进喜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年全国家喻户晓。其实原话是"脱裤子上,不脱裤子也上",经笔杆子们一勾兑,就成了代表"大庆精神"的豪言壮语。

17."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省委书记汪洋昨日应邀在广州接受小记者采访。在回答小记者关于奥数加分的问题,汪书记称:"我建议取消奥数这门课。很多孩子并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考试加分去学奥数,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

18.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只小狗在河边突然被一条短吻鳄死死咬住,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主人,一位72岁的老人勇敢的跳上了这条6英尺长的短吻鳄背上,使劲全力击打这头巨兽的头部,最后鳄鱼不堪打击终于松口,老人迅速救下了淌着血,瑟瑟发抖的小狗。老人说:我并非想当什么英雄,我只是想要回我的小狗。

19.新浪财经今日从银行业协会获悉,截至去年底,国内信用卡发卡量达2.3亿张,同比增23.96%,其中活卡量1.31亿张,同比增37.42%37.69%信用卡未激活。目前我国信用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占比达32%

20.据悉,德国环境部长30日宣布,德国将于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的核电站。德国将成为首个不再使用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

21.一点五《我参加了山西"声讨汉奸茅于轼、辛子陵大会"》:到会场时,声讨大会已经开始。抬头就看见主席台一块硕大血红色的幕布前、挂着两条绿底白字的横幅:上面一条写着"山西人民声讨",下面一条写着"汉奸、卖国贼茅于轼、辛子陵公诉大会"。看后顿觉好笑,这些家伙对茅于轼、辛子陵究竟是想"声讨"还是想"公诉"?而且,这"公诉"在当代中国好像是权力机关的事情,几个闲散人员有这等权力?

22.高超群《历史的伤口有多深》:过分强调中国文明的特殊性,作为30年来对自身文明特性过分忽视的一个纠正,还有情可原。但如果仅仅是用这种特殊性遮掩自己的问题,甚至将这些问题虚骄地夸大为一种优越性,或者如果这样做只是为了区别中国与西方,作为一种解决自己文化身份焦虑的手段,那么与150年前倭仁和恭王的争论相比,我们的进步也太微不足道了。

23.张维迎:强盗逻辑不一定就是我们大街上看到的明目张胆的抢和偷,很多强盗逻辑是合法的,比如多印钞票,制造通货膨胀,进行的是财富的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它并不创造价值,而只是使一部分人受到损害,使另一部分人得到好处,但这是合法的。

24.章立凡《坦然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到目前为止,本人仍主张理性的、渐进式的政治改革,避免暴力革命造成的社会破坏,令中国三十余年的经济建设成就毁于一旦。针对某些将政治体制改革言论视为敌对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改革思潮,我曾引用久加诺夫总结的前苏联共产党"三个垄断"的失败教训,作为历史警示。

25.@万庆涛:本人万庆涛,汉族,中共党员,户籍所在地荔湾区东漖街芳村花园。经过非常慎重考虑,现郑重宣布:决定依法参选广州市荔湾区人大代表,为选民说话,解决选民关心的问题,推动广州的建设和发展。1981年考入军校,1985年始在部队工作,2007年自主择业退役,2008年加盟大洋网,从事评论工作。欢迎大家支持!

信孚要闻(5.30)——一边海水,一边火焰

Posted: 29 May 2011 10:52 PM PDT

1、章文《要选票,还是炸弹?》:有人唱红打黑,有人反左批毛。我不相信温家宝总理多次倡导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作秀,我也不认为一些百姓怀念毛泽东是想回到过去。令人忧心的是,不管是总理还是草根,似乎都不满意于现状,却都无能为力。要选票,还是炸弹?这是摆在中国人面前越来越迫切的两个选项。

2、有业内人士爆料,国内企业生产儿童玩具有两套标准,出口的标准很高使用无毒无害的漆和原料,而国内使用的是有很多隐忧的低成本染料和原料,玩具生产内外有别"毒玩具"只伤害中国孩子。

3、日前,网友爆出甘肃省陇南市徽县7名妇女进京反映徽县贪污、挪用"5.12"大地震救灾款的问题时,在甘肃驻京办被一群黑衣人殴打,赤裸上身被按在车内受拳打脚踢,被拉回徽县公安局后,她们向警察诉说那些人的暴行,警察根本不管。

4、朝中社29日报道,为庆祝金正日非正式访问中国取得的成果,朝鲜人民内务军表演团献上了一场歌舞表演,金正日在金正恩陪同下亲临现场并观看了表演。

5、今年以来,尤其是4月份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严重偏少,截至5月27日,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506.5万人需救助,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受灾较为严重。

6、陕西渭南市临渭区看守所一女民警在家吵架后,到看守所指使在押嫌犯将一名女嫌犯活活打死,该女民警被刑拘后"因怀孕在身"取保回家;渭南公安局政委称死者"本来就有病"。当地"现封锁消息,四处公关"。殡仪馆嫌看守所送来的死者容易出问题,没有接收。

7、日前,网上一篇《山西省国资委领导免费领取豪宅》的帖子引起网民极大关注。据查证,山西省国资委部分领导干部确实用超低价购买了下属企业自建的所谓"商品房",不过山西省国资委却以此举属"团购商品房"来解释这种显然属于"瞒天过海"的违规行为。

8、知名投资人王功权日前再次在微博上回应称,自以为是的世俗成见已经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巨大压力,并表示世俗成见才是真正的刽子手,其还在私奔地作词作曲并清唱《私奔之歌》。

9、河南孟州一职工向市政府网站"市长信箱"发求助信,称其公司强迫加班,并以扣工资威胁,收到回复:"如果你对该公司没有认同感,索性解除劳动合同走人吧。毕竟天高任鸟飞呀。"该封信遂被处理为"已办结"。该市政府后解释,该回复为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未经领导审阅擅自回帖。

10、惠普公司因电池存在过热及破裂问题可能导致起火并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再次召回162600个笔记本电脑电池。惠普中国称此次召回的产品为2007年7月到2008年5月制造,召回电池涉及惠普、康柏等四个系列32款产品。

11、消息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中层以上干部均被列入中纪委调查范围,并要求上交护照。对此,三大运营商们保持缄默。据悉,2009年至今,中国移动已经有7名高管落马。

12、菲律宾塔阿尔火山近期显现喷发迹象,火山口周围的塔阿尔火山湖水温骤然升高,菲律宾渔业和水生资源部说,自27日以来,已发现752吨死亡的遮目鱼和罗非鱼漂浮在塔阿尔火山湖湖面。

13、卫生部表示,中国所获上亿美元"全球基金"援助款已被冻结,期限3个月,援助款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感染等项目。此前有报道称,因不认同中国对所获援助资金的管理方式,"全球基金"冻结援助,该基金新闻官赫斯特则称原因"比较复杂"。

14、每天骑车上下班的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28日向外界表示,将向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英国时的车队征收拥堵费,每辆车16美元(约104元人民币)。约翰逊说:"我们要对高峰时期出现在拥堵区的车辆征收拥堵费,奥巴马的车队也不例外。"

15、"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28日发表声明,宣称该组织已占领也门南部阿比扬省省会津吉巴尔市,并宣布该市为"基地"组织在也门南部建立的"伊斯兰酋长国"的首都。

16、贵州贵阳市金阳新区朱昌镇富宏煤矿29日发生一起透水事故,现场人士称当时井下共50余人,截至29日晚8时,已确认有12名煤矿工人被困井下。

17、记者从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获悉,目前全国90%县级医院负有债务,2008年总负债金额为406亿元,平均每家县医院负债2600多万元。虽负债累累,却出现了"大债盖大楼,小债买设备"怪象,不少县医院床位超标,甚至有的县医院床位超过1500张。

18、近几周来,由于"毒黄瓜"引发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在欧洲一些国家暴发。截至28日,德国确认276例感染病例,为欧洲最多,至少10名德国人死亡。另外,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都受到影响。

19、因不满政府扶贫不力,香港一女子着黑色紧身衣、面戴眼罩化身"紫荆侠"自行到笼屋向居民派粮食和现金,一时成为全城热话,其身世更引起诸多猜测。对于外界谣传她是前中国国家领导人万里的孙女万宝宝,紫荆侠不承认也不否认,只言家世背景与她很像。

20、深圳高级中学高二八班学生刘若曦29日发微博称,自己还有十天就成为成年的中国公民,决定参加今年福田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竞选理念:人民代表为人民。为民众表达诉求、争取利益。竞选口号:民主政治,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21、谈到最近的"真维斯楼"风波,清华副校长程建平称清华大学对企业冠名其实有严格要求,之前五粮液集团曾提出愿5000万元捐建一座综合体育馆,但要求必须命名为"五粮液体育馆"。因五粮液毕竟代表酒文化,被清华大学"毅然"拒绝。

22、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三峡后续工作大概拨1700多亿,也不算多...国家决定修的,就是持反对也没有用,只能积极地出谋献策…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科技人员的良知……

23、@凤凰是个小鸟:最新流行打油诗:财政是爹,银行是娘,城管税务两条狼;电老虎,油霸王,公检法司大流氓。股市杀猪,楼市宰羊,敲骨吸髓最在行;教改垮,医改黄,越改越差越渺茫。高官亵女,二代嚣狂,花季少女轮下凉;夺土地,拆民房,即使焚身又何妨。

24、李承鹏:每个人大脑里都有两条疯狂的狗在追逐,一条叫"增值",一条叫"按揭",全力拼杀那根叫"房子"的骨头,二十年、三十年……一辈子,所谓中国人房子的理想,就是用自己青春的骨头熬了一锅理想的靓汤,喝下去如饮甘饴,如毒断肠。

[Dr.YOU第86期]话到嘴边......

Posted: 30 May 2011 04:19 AM PDT

对对对,我说的就是那个,那个什么嘛,就是那个,诶,怎么话都到嘴边了,就是想不起来。

这种情况你遇见过没有?也不是结巴,可是突然的,明明脑子里很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情也好,一个人的名字也好,甚至能感觉得到它的种种特征,就是说不出来。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有请我们的Dr.YOU:"为什么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

本期问题的来信截止期为2011年6月12日晚12点。让我们期待新的Dr.You~~
新来的同学,请继续阅读什么是Dr.YOU。查阅往期内容及优胜者,请点击群博活动栏的Dr.YOU栏目。

==================== 什么是Dr. YOU =========================
我们都曾梦想过成为万事通,就像机器猫的口袋,能应付朋友提出的所有问题;我们也曾时不时冒出古怪问题,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未获解答,随着少年(或 成年)梦想慢慢灭掉。
事实上,由于个体知识的局限,谁都不可能真正包治所有疑难杂症。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当我们汇聚在一起,真有可能无所不能。在这个栏目里,松鼠想和 读者们一起来打造一位真正的问不倒先生,姑且叫他Dr. YOU吧,你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有机会成为他!
别小看我们!这里绝不会出现"人一共有几颗牙齿"这样的简单知识型问题,不会有"怎么样动心脏手术"这样的专业问题,也不会出现"打呵欠会传染吗" 这样被解答过无数次的"陈词滥调"型问题,你也不要以为求助google或wiki甚至百度百科就可以获胜。我们严阵以待,琢磨出最精怪最有趣的问题,来 刁难Dr. YOU。
每两周,我们会在这里提一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能够解答,就告诉我们吧,在这一刻,你就是所有人眼里最牛X的Dr. YOU。
规则说明:
1) 你可以在主贴下尽情讨论。但是,只有当答案超过500字(但不鼓励超过1000字),并在科学松鼠会的论坛<a href="http://songshuhui.net/forum/forumdisplay.php?fid=15" target="_blank">松鼠学堂</a>注册并贴上答案,或者将答案发送至 DrYou@songshuhui.net,你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胜者。如果你在"松鼠学堂"发布稿件,你还有机会成为科学松鼠会的亲友团,获得直接进入 论坛"橡树大厅"版块的机会,也可以优先参加我们的各种活动
2)我们每两周的周一出题,下一周的周日晚十二点截止。优胜者将在投稿的读者中产生。你有两周的时间充分思考、寻找资料。我们将就每道问题评出一到 两位优胜者,文章的科学性与文字性都将被考虑到。获奖者会被宣布成为本轮的Dr. YOU。
松鼠小贴士: 我们无比鼓励看到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解答,例如,回答"人为什么有两个鼻孔"时,您可以考虑动用建筑学知识……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答。所以,不 要觉得某个问题与你的专业领域无关,或许你能给出出人意料的漂亮解答,让所有人都吃一惊!
3)答案将由Dr You编辑整理修饰,发表在科学松鼠会主页以及平面媒体上。该文字版权归科学松鼠会所有。
往期内容,请点击松鼠会主页右上栏的Dr.YOU项目查阅详情。

玻利维亚:新成立的通讯部引起质疑

Posted: 30 May 2011 04:52 AM PDT

Rodrigo Reque Mejía在他的部落格Puro Papo将玻利维亚政府刚成立的"通讯部"[西文]与欧威尔小说《一九八四》里的"真理部"两相比较。网路审查的可能性是他所担心的事情之一。

作者 Felipe Cordero · 译者 Shanta · 阅读原文 [en]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 Instapaper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