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Wednesday, May 4, 2011



50张极具创意的透明屏幕错位摄影照片

Posted: 04 May 2011 02:46 PM PDT

今天分享:50张极具创意的透明屏幕错位摄影照片。其实拍摄透明屏幕魔术照片就是个很好的想法。其做法十分简单:拍一张周围环境的照片,将该照片设置为桌面墙纸。一旦显示器摆放精确,就能玩成这个透明屏幕魔术了。如果你喜欢,也可以尝试一下。

Transparent Screen – peon.master

Methode 1

My transparent screens

Transparent Screen 2

somewhat transparent

mp2id_transparent_2_methode1

Transparent Nokia 6600

Transparent screen

Playing a little bit with cell phone

Hello world!

=)

My see-through desktop

Infinite Flickr #28

Please Press Button S!

Screen

Transparent Screen

I WIN!!!! alternative 10/365

Transparent Tablet

Caffe a computer

Play Desktop With Me?

see-thru laptops!

Transparent Screen Laptop

Srah Srang

Transparent screen attempt

(全文 …)


© emilo for 创意悠悠花园, 2011. | 本文链接 | 暂无评论
Post tags: , , ,

如果你喜欢创意悠悠花园的文章,可以收听我们@emilo,或者订阅我们的rss

如果你的订阅器出现防盗链的提示,请通过邮件emilo@vip.qq.com通知我们你的阅读器域名!

抗DDOS的高性价比美国VPS:20G硬盘1G内存1T的流量只需要4美元

您可能也喜欢:

40个创意的序列摄影照片

15张创意的影子摄影照片

26张非常有创意的广告摄影照片

就在那一刻:创意摄影照片

15张创意的儿童摄影照片
无觅

48张南非第二大城市开普敦的摄影照片

Posted: 04 May 2011 02:46 PM PDT

南非第二大城市,南非立法首都,西开普省省会,开普敦都会城区的组成部分。开普敦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及码头而闻名于世,知名的地标有被誉为"上帝之餐桌"的桌山、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汇点--好望角。它位于好望角北端的狭长地带,濒大西洋特布尔湾。始建于1652年,原为东印度公司供应站驻地,是西欧殖民者最早在南部非洲建立的据点,故有"南非诸城之母"之称,长期是荷兰、英国殖民者向非洲内陆扩张的基地。现为立法机关所在地。今天分享:48张南非第二大城市开普敦的摄影照片,希望有你喜欢的。

Mervyn Hector

Gabriel Passarelli

toksuede

Joanne/CapeTownFIFAWORLDCUP2010

FromJoanne

adour garonne

Lo Scorpione

Steve Crane

MauritsV

derekkeats

Johannes P.

Stuart Stevenson

Johannes P.

mountainSeb

mountainSeb

mountainSeb

*taryn

slack12

Blyzz

- Just John -

Blyzz

Greg Beadle

gayatrinair

gayatrinair

(全文 …)


© emilo for 创意悠悠花园, 2011. | 本文链接 | 暂无评论
Post tags: , , ,

如果你喜欢创意悠悠花园的文章,可以收听我们@emilo,或者订阅我们的rss

如果你的订阅器出现防盗链的提示,请通过邮件emilo@vip.qq.com通知我们你的阅读器域名!

抗DDOS的高性价比美国VPS:20G硬盘1G内存1T的流量只需要4美元

您可能也喜欢:

22张2010年南非世界杯最新摄影照片

32张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精彩瞬间摄影照片

30张有趣的2010年南非世界杯摄影照片

24张绝对迷人的摄影照片

58张不错的日本摄影照片
无觅

20款创意独特的蛋糕设计

Posted: 04 May 2011 02:46 PM PDT

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蛋糕造型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分享:20款创意独特的蛋糕设计,我估计很少有人可以在现实中收到过的。

Wall-E Cake

Nikon D700 Cake

Sweet 16 Purse Cake

Snooker Table

Beer Birthday Cake

Steampunk Cake

Batmobile Cake

All Wired Up Cake

DJ Spin that Cake

Shoebox and Stiletto Cake

Swimming Pool Cake

(全文 …)


© emilo for 创意悠悠花园, 2011. | 本文链接 | 暂无评论
Post tags: , , ,

如果你喜欢创意悠悠花园的文章,可以收听我们@emilo,或者订阅我们的rss

如果你的订阅器出现防盗链的提示,请通过邮件emilo@vip.qq.com通知我们你的阅读器域名!

抗DDOS的高性价比美国VPS:20G硬盘1G内存1T的流量只需要4美元

您可能也喜欢:

36个极具创意的蛋糕造型设计

30个创意的汽车LOGO设计

27个创意的设计师简历设计

54个创意的邮箱设计

30个美丽的创意海报设计
无觅

30个黑白风格的网页设计

Posted: 04 May 2011 02:46 PM PDT

如果一个网站上只有黑白二种色调,你会不会觉得单调或者枯燥呢?那么看看今天分享的:30个黑白风格的网页设计,也许可以给你些许启发或灵感。

1. Academy

2. Art Directors Club of Europe

3. Blake Allen Design

4. Christopher Meeks

5. Circus Family

6. Design by Face

7. Design by Music

8. Established NYC

9. Fitzroy & Finn

10. The Grid System

11. Gunner

12. Horologe

13. Jeroen Homan

14. Legwork Studio

15. Leong Leong

(全文 …)


© emilo for 创意悠悠花园, 2011. | 本文链接 | 暂无评论
Post tags: , ,

如果你喜欢创意悠悠花园的文章,可以收听我们@emilo,或者订阅我们的rss

如果你的订阅器出现防盗链的提示,请通过邮件emilo@vip.qq.com通知我们你的阅读器域名!

抗DDOS的高性价比美国VPS:20G硬盘1G内存1T的流量只需要4美元

您可能也喜欢:

18个运用了绿色的网页设计案例

30张惊人的黑白摄影照片

26张美丽的黑白风景摄影照片

40个复古与怀旧的网页设计

50个美丽创意的网页设计
无觅

20组免费的Photoshop渐变效果素材

Posted: 04 May 2011 02:45 PM PDT

在平时的设计工作中,渐变应该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效果,今天就分享:20组免费的Photoshop渐变效果素材,如果你觉得PS自带的效果满足不了你,可以下载一些你喜欢的。

Web 2.0 Photoshop gradients

1000 Free Gradients – Web 2.0 Gradients

Vintage Gradients

Apple Gradients

PSD Photoshop Gradients

09 Web Style

ModernLife

Modern

Adobe Gradients Pack

(全文 …)


© emilo for 创意悠悠花园, 2011. | 本文链接 | 暂无评论
Post tags: , , ,

如果你喜欢创意悠悠花园的文章,可以收听我们@emilo,或者订阅我们的rss

如果你的订阅器出现防盗链的提示,请通过邮件emilo@vip.qq.com通知我们你的阅读器域名!

抗DDOS的高性价比美国VPS:20G硬盘1G内存1T的流量只需要4美元

您可能也喜欢:

免费的Photoshop花纹笔刷下载

34组免费的Photoshop Shapes形状下载

23个与花有关的免费Photoshop笔刷

31套免费下载的photoshop油漆笔刷包

20个可以免费下载Photoshop资源的网站
无觅

马其顿:罗姆人与社会融合

Posted: 04 May 2011 01:30 PM PDT

罗姆人(或称吉普赛人)在马其顿拥有政治代表人物,包括一位国会议员、一位市长一位阁员;他们的法律及种族权利获得制度保障,媒体也不会使用种族歧视语汇,但多数罗姆人仍生活贫困,而且社会对他们的肤色仍有负面刻板印象,其他民众也长期对他们存有偏见。

Street scene from Šutka.

马其顿首都郊区Šuto Orizari的各种对比,照片由Kostas Kallergis拍摄,经许可后使用

Srki是位年轻的罗姆人,他在"你我意见"博客里写道

相较于其他中东欧国家,马其顿共和国为罗姆人提供特别待遇,因而声名远播,许多曾造访马国的研究人员与人权份子都表示,罗姆人在此未受到公开种族主义压力、暴力或歧视迫害,与欧洲其他地区不同。

马其顿国内民族多元,族群各有不同,包括马其顿裔、阿尔巴尼亚裔、土耳其裔、塞尔维亚裔、波士尼亚裔、罗姆人、弗拉其人等,宪法及各项法律保护少数族裔的文化、语言及宗教权利,也允许公立教育体制内使用各种母语。

依据2002年人口普查,马其顿国内共有53979名罗姆人,不过部分非政府组织宣称,他们自行统计的结果中,全国共约13.2万罗姆人(注)。罗姆人是马其顿最贫困的少数族裔,散布在国内各城市边缘,这些郊区如同贫民窟,生活条件很差,住宅品质也不佳;尽管政府及欧盟"罗姆人十年融合" 计划挹注大笔经费,想要改变现状,他们仍活在社会底层,识字率最低、失业率最高。罗姆人多数居住在违章建筑内,品质相当低落,也缺乏基础建设,不能合法使 用水源、下水道,路况也很差;环境不良导致经济状况恶劣,再加上社会歧视及排斥,都造成罗姆人教育水平很低,是故也难以获得社会及医疗服务。为了能真正协 助罗姆人,领导人必须规划长期行动及优先事项,改善他们的现况。

对比其他巴尔干半岛及欧洲国家,许多人认为罗姆人在马其顿所受的待遇稍佳,但还是有些问题存在:

  • 何谓"所受待遇稍佳"?
  • "世界人权宣言"可曾包括以下用词,如"稍获认可权利"、"稍微保护特定权利"等?

我和非罗姆人、朋友、同事、知识份子等讨论时,常听到他们说,"你们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有,能创作音乐与舞蹈、生性快乐、擅于歌舞…享受人生,不要强迫自己进入没有归属感的领域…"

尽管所有研究显示,罗姆人已融入马其顿生活中,也融入社会之中…我仍感觉要窒息,因为我在街上遭遇的眼神充满偏见,公众人物、政治人物与一般民众所显露出的刻板印象,还有我在咖啡馆、餐厅或舞厅里所遇上的怪异神情和行为…

歧视产生的"魔法圈圈"仍然存在…

多年以来,非政府组织记录到种种歧视案例,如拒绝罗姆人孩童进入公立学校就读、警方对罗姆人施暴等,但均未获官方回应,马其顿裔博客也不时抨击这些案件,例如Bi于2009年提到Bitola曾有一座幼稚园挪为街童收容中心后,遭到当地居民抗议的"可耻事件"。全球之声亦于2010年报导,政府动用大批警力,闯入首都郊区以罗姆人为多数的Šuto Orizari地区。

An alley in Šuto Orizari.

Šuto Orizari较富裕区域的巷弄,照片来自本文作者,依据创用CC-BY-NC授权使用

(注)人口普查与"实际"预估数字之所以有落差,可能是因为民众选择回答人数较多、势力较庞大的族群,希望能获得物质或其他福利,这种心态影响多个族群, 导致部分人口的"真实"身分引起争议,例如罗姆人声称自己是土耳其裔或阿尔巴尼亚裔、信仰伊斯兰教的马其顿裔或阿尔巴尼亚裔声称为土耳其裔、马其顿裔基督教徒声称为保加利亚裔…另一方面,埃及裔族群人数较少,但强烈否认自己与人数较多的罗姆人有任何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政府表示,民众有权决定自己的身 分认同,其他人不应影响他们的选择。

校对:Soup

作者 Filip Stojanovski · 译者 Leonard · 阅读原文 [en]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 Instapaper

海军后备军官训练项目重返哈佛校园

Posted: 04 May 2011 01:16 PM PDT

诺福克州立大学海军后备军官学员举行毕业典礼 (照片:海军部)

今年3月份哈佛大学宣布,在中断40年后,将正式欢迎海军后备军官训练组织(Naval 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重回校园。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女士(Drew Faust)表示,哈佛大学与海军重新建立的关系"再次肯定了我们的武装部队在服务国家和保障自由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确认包容性和机会是美国强大的动力"。福斯特同时表示,海军后备军官训练项目拓宽了学生参与服务国家的途径。海军部长马布斯(Ray Mabus)也表示,海军后备军官训练项目重返哈佛,对大学、对军队、对国家都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从历史上来看,后备军官训练制度是美国军队培养军官的重要方法,除了类似西点军校等军事学院外,在各大学中招募、训练学生后备军官是正规部队军官的重要来源。据2004年的不完全统计,后备军官训练项目培养出来的军官,占国防部现役军官的39%,占陆军现役军官的56%,占海军陆战队现役军官的11%,占海军现役军官的20%,占空军现役军官的41%。

后备军官训练项目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中期。1862年通过的《摩利尔法案》(Morrill Act)要求接受联邦政府土地的州立大学对所有男生进行军事训练,这就为以后的后备军官训练项目开了先河。陆、海、空三军先后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大学校园设立后备军官训练组织,海军陆战队于1932年开始与海军一起训练后备军官。

参加后备军官训练的大学生如果表现优异,可以获得军方提供的奖学金,奖学金基本上包括全部学费。不过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必须同意毕业后为军方服务一定的年限,比如获得陆军提供的奖学金,必须服役四年;获得海军提供的奖学金,必须服役八年等。许多大学生利用奖学金完成四年学业。

哈佛大学是最早在校园开展后备军官训练项目的常春藤大学之一,1926年海军在大学建立后备军官训练组织,哈佛大学与其他五所大学一起成为第一批参与该项目的学校。但在越战期间,校园反战风潮风起云涌,后备军官训练组织纷纷撤出大学,哈佛大学也不例外;此后由于军方实施不允许同性恋公开参军的政策,引起大学师生不满,所以后备军官训练一直没有再现哈佛校园,历时四十多年。个别哈佛学生如果想参加后备军官训练项目的话,只能跨校去麻省理工学院参加培训。

去年十二月国会决议废除军方 "不问,不说" ( "Don't Ask, Don't Tell")的同性恋政策。按照"不问、不说"政策,同性恋入伍时可以隐瞒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但一旦公开性取向,将被迫退役。"不问,不说"政策的取消,表示男女同性恋可以公开服兵役,这就消除了后备军官训练项目重现校园的最后一道障碍。哈佛宣布海军后备军官训练项目将回到校园只是第一步,预计此后陆军、空军的后备军官训练也将再现哈佛校园。

海军后备军官训练项目重返哈佛校园后,哈佛将为其提供资金、办公场所、教室和运动场地等。参加海军后备军官训练的学生毕业时,在获得大学学位的同时,还可以被授予少尉军衔。

編輯室周記:一串新關係的開始

Posted: 04 May 2011 09:54 AM PDT

我有一種感覺,這幾年會是一個重整,甚至改變一些既定關係的過渡,一個我們暫時不太肯定是禍是福的新世界就在不遠處。

上星期六出席「艾未未作為方法?」討論會,坦白說,聽不到多少「艾未未方法」,倒是讓我感到,艾未未這個胖子,不只示範了當代中國藝術家如何介入公共事務,又不至於再次成為官方政治工具(廖偉棠語),也同時激化了香港原來已有的勢頭。一群可以稱之為「藝術公民」的香港散兵游勇,雖然還未能好好地把道理說清楚,但已步履蹣跚地走出不一樣的身影。

最近最值得看又可能為人忽略的獨媒文章,可能正是梁寶寫的<「無工廈 無西九」對咀的產業政策>,也正說明了藝術不只是「上層建築」,他們也是物質生產。「工廈藝術家關注組」的成立及其記招,提出的不只是藝術工作者憂柴憂米,而且,也道盡了文化、政治經濟的關係,一位藝術工作者說:

「……與北京朋友電郵,他的工作室在我以前的工作室附近,談起租金,200平方米(即約2000平方尺),年租3萬塊(即約3000港幣一個月)。以今火炭的租金計算,作為一個香港藝術家的租金成本是北京藝術家的五倍以上,以同樣的成本我可以有一個大五倍的空間創作,那為什麼要留在香港創作?是否只在燃燒自己對香港本土的熱情?」(這段說話可能最應給近日向「本土意識」掄起大棍的劉乃強。)

至於美孚新邨的火頭,弄出人人可當的「第七被告」,象徵中產與全民一起向地產開火,即使你相信無產階級才是革命先鋒,你也不能不承認,他們幫大家揭示更多香港階級政治在空間、地產裡如何佈陣

說改變,大家可能忽略了民間自己。文思慧對綠色和平開砲,亦打開了公民社會內部的批判。究竟綠色和平還能否及應否擔當香港的「反核」先鋒角色?不管讀者支持誰,但也應該看到這場爭辯打開了一個缺口,讓大家思考一下,公民團體是否就是做好人做好事這麼簡單?我想,爭議還是剛開始。

當然,這幾天最大的改變,可能就是美國殺死了拉登。不過,我以為,改變的不是世界少了一個恐佈份子,而是改變了我自己或許多人對奧巴馬治下的美國的印象。口號歸口號,其實真是"Change"不了多少。白宮群英代表文明,一起看海豹特種部隊突擊及殺死拉登的直播,加上嗜血、復仇的群眾面目,還有"Geronimo",一個毫不掩飾反恐骨子裡的白人暴力,連繫上歐洲人殘殺美洲土著的歴史,那種心理,可能跟十一年前的拉登以及一眾聖戰士根本就一樣(誰信美國還打算費時失事地抓拉登這個過氣恐怖份子回國審訊?)。權力以不雅兼淫褻的姿態赤裸裸地展現我們眼前,我們無力反抗,我只有跟美國一起消費拉登被處決帶來的快感。早幾個星期前還大國姿態地指責美國干涉內政的中國政府,亦只能附和:「反恐獲得積極進展。」

過去一個星期最值得關注的,本應是五一勞動節,可是,大家好像沒當一回事。獨媒有兩篇關於中國工人的報導文章,一篇是關心工人的小說家曹征路的故事,另一篇是學生工的處境。環繞著工人問題的「不熱鬧」,跟四處火頭的對比,也應是新時代令人疑惑的問題。

午夜十二点

Posted: 04 May 2011 08:52 AM PDT

空气很稠

烟雾从翕动的嘴唇里缕缕升起

他们热烈的讨论这并不关心的话题

闭口不谈的正是他们热衷的

他觉得蒙发了一点诗心

赶紧去把歌德惠特曼的爱情诗

背了几首

又继续他那不可言说的念头

他又困又乏

思想却处于一个绝对的兴奋点

打了一个哈欠

接着又思考写不下去的诗句

各种各样的书籍堆积在眼前

他目不暇及又无可思索

只得闭上眼睛,掩下心烦意乱

像那只黄颜色的猫

刚才得到消息

人类历史的上限要提前几百年

他觉得他变成了坭人

哦,还是要继续  他想

还是要继续

1988,1,3

2011年05月04日糗事TOP10

Posted: 03 May 2011 09:00 AM PDT

我们高中英语老师老何特别搞笑,一米六的小个还特别色,可谓单薄身躯强撑起猥琐灵魂的典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奇葩男一枚啊~当年他的语录加起来有十多页,大伙开玩笑的说,毕业了一定要给他出书。现在出书的愿望没实现,那就在糗百上分享几件他的扯事儿吧。
==============手起刀落 ︻$▅▆▇◤ 我咯咯咯===================

1. 一日老何讲选择题,他的习惯是A到D每个选项讲起,可是平常又不备课只拿份标准答案照着讲,于是有了下面这段经典段落,堪称英语教学教科书式的典范…

老何:这道题!太简单不过了,还用我讲吗!
那A!一看就不对,那B!语法上根本就有错误啊,对不对同学们!C!压根就不能选啊!!~~~
结果大家一看D选项……一看那D选项…… all of the above …… 
老何看了D也一怔:哦,不对,我重讲啊…

2. 某次测试一同学英语书面表达得了8分,十分不服,找老何理论: 
"老师您看我这作文哪写得不好,为啥给我这么点分啊?" 
"...Er...这个吧...这个...可能是要给你18分,结果笔没水了 ..." 
某同学庆幸:还好先写8没有先写1......

3.老何把W叫起来回答问题:你把完形填空6~~10说一下答案
  W同学:6A.7C.8A.9C.10B…啊不是,选…………
  老何:选什么!大点声,这道题很关键!
  W同学:选C
   老何:嗯,很好 坐吧,你这5道题都错了。

4.一日老何去别的班代课,下面纪律不好了,老何毛了近乎咆哮着:
你们都什么玩意!唠个没完,一群王八犊子……X你M的!
大家一下被镇住瞬间安静了,等了一会老何准备讲题了,突然感觉没骂爽,又补了一句:
哎!我X你们M的!

如果你笑了,各位就劳烦给过了吧~ 过了才有动力给大家奉献更多老何的语录和糗事哈~
另外为lp找工作求rp~为我们将来的幸福生活求rp~为父母求rp~

整不了的 老何

顶 153 :: 拍 -10 :::: wudidali 已有63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侄女小,很皮很闹。暂住我家一段时间。发两个这几天的事。
1.坐公交车(两层的),上车咋呼个没完,不想搭理她就让她去二层自己找个座坐着去。
一会她很老实很小心翼翼的从二层下来,然后乖乖的坐在我身边,一声不吭的捏着我衣袖。
训她"怎么又下来了,别跟我坐一块。"
她竟然哭了,可怜兮兮的说"舅舅,我不闹了,别让我去上面了,上面没司机,不安全,我怕。。"
车上各种乘客各种奔放的笑声阿··

2.家人一起吃饭,我妈逗她"贝贝,听你们园长说XXX天天喊着让你去他家当媳妇,你赶紧去阿,正好我们也不用养你了"
侄女小脸憋得通红,看了看我说"那让舅舅养我,舅舅有钱我去舅舅家住"
我必须直接回答"不养"
她于是放下筷子一本正经的跟我说"舅舅,你又没媳妇,你现在养我吧,等你老了我给你养老,要不你自己多可怜,连饭都吃不上。" - -###
我还三个月才23阿!不带这么诅咒的阿!我又被各种奔放的笑声摧残阿!那女服务员都笑到墙角背对我了有没有阿!!

我允诺她如果各位给脸把这帖子顶起来就同意把她照片发上来。

顶 127 :: 拍 -11 :::: 我爱逗妇乳 已有70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朋友的朋友参加了成都一音乐节,见了冠希哥

握手之

回来后众人听说,纷纷劝他不要洗手

问为何

人群之中突然爆出一句

"这样你就等于间接摸了好多女星" ...

。。。

顶 90 :: 拍 -8 :::: 已有35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上跆拳道课,课程结束要鞠躬对老师和师兄用韩语喊一句东西(我猜是再见还是谢谢的意思) 

一胖子初来乍到,那天喊话的时候,突然从教室后面中气十足的爆出一句"沙哟娜拉!!" 

老师先是一震,然后大怒 

于是罚他做五十个俯卧撑 

做到三十个的时候,他大汗淋漓,嘴里还念念有词 

老师很好奇,于是凑耳朵过去 



原来他边做边很销魂地在喊 



"呃 ... 雅蠛蝶,雅蠛蝶 ... 啊 ... 啊  ... 雅蠛蝶 ... 啊,啊 ..."


然后老师就让我骑着他做 ...

孩子这是跆拳道不是一本道啊 ...

顶 79 :: 拍 -8 :::: 已有49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老婆怀孕要吃几块,我就和小姨子一起骑着电驴出去买(她坐我后面),一会我的手机短信一条:兄弟结婚了,快当爹了,还是收敛点吧。我喵了个咪的,我是那种人么。买完回家我老婆手机也一条短信:嫂子啊,叫我哥没事多陪陪你。
喵了个咪的,兄弟我知道你用心良苦,可哥哥我真不是那种人啊!
=====================================================
为自己新工作求人品,为老婆和未出生的孩子求人品。
送马咯
11GW NQTD 5K6B IMV3       
 3EXQ RP1J DOJ1 EU4T 
13EA R8J1 5IXJ R312

顶 77 :: 拍 -3 :::: 手指放轻松 已有56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女儿两个半月,只会发"啊""恩""哦"!以上是背景!
===============================
一天下班回家,在门口听见老婆逗女儿!
女儿:啊
老婆:大海
女儿:啊
老婆:高山
女儿:啊
老婆:蓝天
正想着"老婆还挺会自娱自乐呢"
GC老婆:爸爸是坏蛋
女儿:恩
老婆:爸爸是花心大萝卜
女儿:恩
老婆:爸爸是不是出去找小三了
女儿:恩
我嘞个去,速度开门进去,不然不知道还要说我什么呢!
===============================
帮女儿糖糖求幸福快乐!

女儿 老婆 问答

顶 76 :: 拍 -7 :::: 已有40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今天当街偶遇一只八哥,我打招呼'HELLO',他回复我"你还会说话呢"。

顶 58 :: 拍 -2 :::: 已有19条评论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黄艺博是个好干部

Posted: 04 May 2011 07:48 AM PDT

最近惊闻五条杠少年黄艺博,我深感自卑。我在上学的时候是两条杠,但其实我是有机会得到三条杠的。在小学全班选举的时候,我和主要的竞争对手都是深得学生和老师喜爱的两个候选对象,最后由于我得票是满票,而她的得票是满票缺一票,所以老师认为我不够谦虚,怎么可以自己还投了自己一票,导致我惜败于她,只拿了两条杠中队长,没有得到三条杠大队长。当时我一直以为我已经做到了成功的百分之六十六,到今天才知道,我其实还不到成功的百分之四十。

 

看到大家对黄艺博和他爹妈冷嘲热讽,我并不赞同。因为从小是班干部的经历让我知道看新闻联播建立起来的情感是多么的脆弱。小时候的班干部经历也绝不会让我们在长大以后觉得有什么傲人的资本,或者真的培养出了什么阶级意识,到若干年后同学会的时候还是谁赚钱最多谁最牛逼,没有人把以前的干部放在眼里。当时我们班级有一台电视机,只用来看新闻联播,订阅的报纸就是红领巾报,上海市中学生报,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所以当时的我们其实一直挺期盼和美国打仗的,我认为只要我解放军一使用藏在山里的秘密武器,美帝国主义必然溃败。直到离开学校很多年后,我都对中国的尖端工业抱有幻想,直到成为车手,知道了我国是真的造不出一台像样的汽车发动机,甚至造不出一个耐用的轴承和液压件的时候,我才知道,秘密武器,这个真没有。所以我一度很焦虑,这要是打仗起来怎么办呢。到后来我就彻底明白了,我国的国防标准不是以防外国军队而配置的,而是以防本国老百姓来装备的。所以我丝毫不担心黄艺博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延续他小时候的样子。

 

退一步说,黄艺博长大以后真的还是现在的样子,并走上官场,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是一个好干部,甚至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好干部。他两岁看新闻联播,七岁看人民日报,他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政权,热爱这个政党,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但是我国残酷的政治斗争经验告诉我们,越热爱这个政党,做事情越真正的为这个政权着想,你就被肃清的越快。黄艺博小朋友不知道,在中国,往往要做一个成功的干部有三条要牢记,第一条就是你要不爱这个政党,第二条就是你要不爱这个国家,第三条就是你要不爱这些人民。做到这个三不爱,再跟对了利益集团,你就有可能仕途通畅。黄艺博同学是天真的,他相信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里说的一切东西,但问题是领导们自己都不相信,就黄艺博相信,所以有理由相信,黄艺博在未来的官场上会受到排挤。因为在一堆普遍都不相信只想借着名头捞些利益的人群里,就他相信,太突兀了。

 

其次,虽然黄艺博的站姿和表情都让人蛋疼,但是这是一个少年的天性,比如我小时候看戏说乾隆,我就模仿乾隆,也成天摇一把扇子想打人。黄艺博一直看新闻联播,那自然就模仿了敏感词。虽然模仿的不太到位,模仿成了陈光标,但是举手投足之间,依然有省市级敏感词的风范,甚至体型都是往那个方向去的,在别的同学的理想是有想星矢一样的小宇宙的时候,他的理想可能是有像领导一样的啤酒肚,这也是一种个性的彰显。而且从小看新闻联播没有什么不好,很多网友觉得政治侵害到了小学生,我反而觉得让小学生多看看新闻联播这样的童话节目没有什么不好。至于什么政治不政治,其实小学生什么都不懂,对小学生洗脑本来本来就是一种急于求成的表现。青春期前的一切洗脑,都将在他们经历的青春期认识到了这个世界以后灰飞烟灭,甚至变本加厉的反过来。在座的谁不是一路被这样教育过来的。况且黄艺博孝敬老人,在摄像机没有跟在身后的情况下居然主动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实属美德。我也不觉得黄艺博失去了快乐的童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我们的偶像都难以模仿,因为我们不能飞,不能像花仙子那样游历,一拳打不出火球,不能变形还没有武功,所以我们的童年很失落,而黄艺博的偶像易于模仿,无非就是视察视察又视察,看文件看文件又看文件,开会开会又开会,指示指示又指示,再说些空话就齐了,所以黄艺博的童年很幸福,他和偶像充分的融为一体,其满足感可想而知。不光这样,他还得到了认证——五条杠,成为了干部的化身。黄艺博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的童年是何其快乐。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那是何其的苦闷,因为没有人承认我们是圣斗士的化身,还老得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很遗憾,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全国少工委少先队发表了说明,表示他们从来没有五条杠,而五条杠是武汉少工委当地的一种行为,从制度上讲没有什么依据。武汉少工委表示,这是他们首创的一种体系,觉得很不错。看到这个消息,我为黄艺博感到伤心,他做了这么多,甚至站姿都和中央这么像,但却没有得到中央的认可,只是成为了武汉市的一个实验品,还制造了地方和中央的矛盾。纯真的黄艺博不知道,这种五条杠其实是非常给全国少工委添乱的,组织向来不喜欢有争议的人物,而且黄艺博还来自于武汉市滑坡路小学,领导对风水和口彩还是有要求的,黄艺博这个滑坡路小学也拖了他不少的后腿。黄艺博在少先队的仕途估计就到此为止了。

 

我衷心的祝福黄艺博在共青团可以大有作为。

開源網頁編輯與程式編寫軟體:Bluefish

Posted: 04 May 2011 07:54 AM PDT

Bluefish是一個針對網頁設計及程式編譯員的開源軟體,支援多種程式語言,詳細功能與特色見Bluefish FeaturesBluefish Movies,相對於KompoZer,Bluefish擁有更全面的進階功能,有利於編寫專業的網頁。

[軟體下載網站]:http://bluefish.openoffice.nl/index.html
[支援作業系統]:MS Window, Mac OS X, Linux
[支援語言]:多國語言(含繁簡中文)
[授權條款]: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V3

[註]:目前BlueFish(2.0.3)在Window Vista中似乎因Bug的關係而無法使用。

原文連結: http://richardfx.blogspot.com/2011/05/bluefish.html

王力雄:武器消灭不了仇恨

Posted: 04 May 2011 07:59 AM PDT

这篇文章,王力雄写于911发生之后不久,在此时重贴,正如文中所言:"战争可以消灭恐怖分子的营地和武器,却不能摧毁滋生恐怖主义的仇恨。恐怖主义的最终源头是人心中的仇恨,仇恨是无法被武器消灭的。反而战争只能增加新的仇恨,消灭了老的恐怖分子,也会同时制造出的新恐怖分子前仆后继。"


王力雄:武器消灭不了仇恨

911袭击发生时,我正在青海藏区做环境教育的项目。消息让我十分震惊。我在当地的藏族寺庙为遇害者进行了默祷。世界舆论对恐怖分子的谴责,我都同意,这里不必重复。我想讲的,是另外一些思考。

在为美国死者默祷的时候,我同时想到了藏区发生的一系列爆炸。就在911前的一个多月,位于康定城的中共甘孜州党委大门刚刚被炸。跟911相比,那爆炸的效果不算什么——轻伤了两个守门武警。但是二者之间有没有相通之处?

藏人是佛教徒,讲慈悲与和平,不讲圣战,他们的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也一再告诫藏人走非暴力之路,然而为什么还有人进行暴力活动,而且持续不断(仅康定一地今年已有三次爆炸)?我想对此我可以理解(虽然我完全反对)——那是因为绝望。当人的所有出路都被堵死,没有任何可能改变自身处境之时,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暴力。暴力虽然仍旧改变不了处境,但至少可以表达反抗,可以抒缓心中积累的仇恨。恐怖主义炸药的爆炸,首先必然是仇恨的爆炸。

恐怖主义是弱势者的行为。虽说本·拉登财产不少,组织严密,人员众多,但是相对他的敌人——美国和西方世界而言,仍然弱到不成比例。整个阿拉伯甚至整个穆斯林世界对西方而言都是弱势。维吾尔族和藏族相对汉族也同样弱小之极。我这里不想讨论谁是谁非的问题,也不是说弱者一定拥有正义,但我可以比较肯定一点——在强弱之间的对抗中,绝望只能产生于弱势一方,仇恨也最容易在弱者心里爆发,而恐怖主义,往往也就成了仇恨满腔的弱者除了屈服和耻辱以外的唯一选择。

恐怖主义者漠视规则,往往以平民或民用设施为对象,这无疑是罪恶。然而正因为他们的弱势,如果遵守规则的话,就什么也做不成,只能憋死。试想一下,以弱者之力,如何能做到只去攻击强大一方的军队和防守严密的军事目标呢?本·拉登如果强过美国,他何必搞恐怖活动,直接挥兵攻打美国就是了。

仇恨达到一定程度,会使人走向极端,甚至愿意以自己生命换取对敌人的惩罚。不能简单地说恐怖分子没有道德,能够献身的人往往都不乏道德支持,只不过那是另外立场上的道德。做一下换位思考,当世界谴责911攻击者杀害平民的时候,攻击者一定会做出这样的回答——美国对伊拉克的封锁造成了数十万儿童死亡,只杀掉美国几千平民远不够偿还!

极端的民族主义一定程度就是这样产生的,它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正义性,帮助复仇者用更为神圣的道德压倒良心层面的道德。尽管那正义和神圣可能虚假,却使复仇者可以安心地从事不分对象的毁灭,使其从事的报复达到最大化。这种极端主义往往会和宗教结合在一起,以允诺另一个世界的报偿来吸引不惜生命的献身,制造出毛泽东当年夸耀的"精神原子弹"。

古老宗教激发的牺牲加上当今飞跃发展的科技,使得少数恐怖分子以微小之力可以做出惊天动地之举。911事件是迄今的典范,然而还不能说它已达到极致,就像学术发展是站在前人肩膀上一样,恐怖主义也会不断超越前面的榜样。继续进步的科学技术同时将给"恐怖大王"们提供更多能量。

相比之下,恐怖活动的直接打击是较小破坏,大的破坏是通过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打击,而最大破坏是整个社会安全感的丧失。恐怖分子藏在暗处,防不胜防。为了提防少数几人不知何时可能进行的攻击,社会必须无止境地付出昂贵成本。然而百密一疏,总会有松懈之时,那就是恐怖再次降临之机。如此下去,社会将永无宁日,人类无法维系生存的意义与信心。因此,如果不能消灭恐怖主义,人类永远不能解脱。

那么如何才能消灭恐怖主义?是否消灭掉恐怖势力和恐怖分子,恐怖主义就随之消失?目前在阿富汗的战争似乎就是这种这种思路。然而战争可以消灭恐怖分子的营地和武器,却不能摧毁滋生恐怖主义的仇恨。恐怖主义的最终源头是人心中的仇恨,仇恨是无法被武器消灭的。反而战争只能增加新的仇恨,消灭了老的恐怖分子,也会同时制造出的新恐怖分子前仆后继。

我不太相信关于文明冲突的谈论,也不能苟同从伊斯兰教的角度解释恐怖主义。不错,目前恐怖主义活动多来自穆斯林地区,且常披有伊斯兰教外衣,然而文明和宗教只不过是被用来当作旗帜,聚汇在其下的仇恨并非产生于文明和宗教本身,而是产生于以族群为单位的人群所经受的失败、屈辱与绝望的无奈。

我这样讲的目的不是要为恐怖主义辩护,而是在考虑如何才能最终消灭恐怖主义。在我看来,根本的解决之道只能是化解仇恨。因为仇恨消失了,恐怖主义流淌报复和仇杀毒汁的源头也就随之枯竭。我相信有人会嘲讽这纯属不务实际的幻想,如此之大的世界,怎么会完全消灭仇恨?再美好的社会也做不到这一点。而哪怕只剩下再少的仇恨者,发生恐怖活动的可能就仍然无法避免。

我不否认人类社会可能无法消除所有仇恨,但我认为至少可以从消除族群之间的仇恨着手。我所说的族群可以按照民族、阶级、信仰等做出不同划分——从整体的穆斯林到其中的小教派,从西藏人到法轮功,从下岗工人到台湾居民……每个族群都被特有的命运、历史和感情,以及理想与追求所凝聚。我在这里单独提出族群的仇恨,是因为类似911袭击那种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只有在族群仇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

没有恐怖主义的恐怖活动只是一般的刑事犯罪。911袭击的成功要同时具备很多条件——严密的组织,巨额资金,长久系统的安排与配合,是单枪匹马的恐怖分子或黑社会式的团伙罪犯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其中关键一环——自愿牺牲者,更是需要宗教或意识形态的激励,以及民族英雄荣誉的感召才能形成。恐怖主义是一个系统,只有在族群中才能形成和保持,也只有整个族群的仇恨能将其驱动,并且靠族群所凝聚的资源来供养。以经常与恐怖主义共生的极端宗教势力为例,如果没有族群仇恨的驱使,宗教在本质上总是鼓励和平为善的,不会鼓励杀戮和给杀手许诺美好天堂。正是族群仇恨使极端势力成了正义化身,使得宗教也变成复仇的武器。恐怖主义与宗教的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汲取资源和整合组织,并获得愿意舍身求死的战士。911袭击者受的是西方教育,习惯西方生活,得到西方的好处,平时他们可能是温文有礼的公民、同事和邻里,却能在最后时刻冷酷无情地带着一飞机平民撞进钢架水泥中。他们不是出于个人恩怨,正是为了族群的仇恨,才冷血地踏上那种亡命之途。

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个世界不再有族群之间的仇恨,恐怖主义就会不复存在,911那种大型恐怖活动也就不能发生。而那些没有主义支撑的恐怖活动,或属于个人报复,没有系统,成不了规模;或出于黑社会团伙的利益之求,不会舍身求死,容易把握和防范。那类恐怖活动过去从来有,未来也构不成大威胁,不会造成波及世界的连锁反应。我们这个世界从此就会安全得多。

如果同意消灭族群仇恨是消灭恐怖主义的最佳途径,当前就应该把握这样的原则:第一,不能让911事件造成的愤怒把国际社会引导到仅仅是以暴易暴,更多应该考虑战争以外之事。对世界存在的族群冲突,各方都要自我反省,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消除族群仇恨、而不是继续加剧族群仇恨上;第二,要防止反恐怖成为国家政权进一步对内进行族群镇压的口实。中国政府借911之机正式宣布维吾尔族的反抗活动是恐怖主义,已经开始显示端倪。对此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尽管目前各种现象重叠交错,难以截然区分,但至少可以把握这样一个标准——凡是有可能继续增加族群仇恨的行为,不管打出的反恐怖理由多么充分,都不能给予支持。这不仅是国际社会应坚持的道义,对当事国本身也有长远好处。因为镇压只会一时有效,继续加深的族群仇恨却是为将来埋设更危险的恐怖炸弹。

在化解仇恨方面,强势族群应该作为主动一方。一方面族群仇恨往往出自强势族群的历史遗产和现实政策;另一方面弱势族群存在着可以理解的自尊敏感,不易超越。强势族群的主动不能仅以物质方式体现。有关物质的事以往已做了不少,其中美国做的最多。中国政府无论对西藏还是新疆,都送去了可观的物质。然而物质不能做到一切,尤其不能替代精神和情感。仇恨不是物质,恰恰是精神情感。强势族群要做的事情,首先应该是让弱势族群在精神上感受正义与平等,感受被尊重和被维护,而不是被征服和被压倒,以及被侮辱和被歧视。在这种看似"无形"的事情上下功夫,效果将会远远超过物质方面的施舍。

我不相信恐怖主义能够打倒美国。911再惊天动地,也不会像有人说的那样"改变历史"。恐怖主义既然是弱者的绝望,无论怎样铤而走险,对强大一方只是造成麻烦,不再像以往那么舒坦而已,改变不了强弱关系的对比。当前热门谈论的"回祸"也难成立。伊斯兰世界虽然人多地大,却不是一个民族,分属多个政府,彼此充满分歧制约,无法成为与西方抗衡的统一力量。相反,虽然中国政府巧妙地利用911事件与美国改善关系,西方社会却不会由此对中国转为信任,我甚至担心疑惧可能进一步加强——一个人口超过全球穆斯林总和的最大民族,对袭击中数千生命的丧失表达出集体性的幸灾乐祸,这一现象一定会给西方世界留下梦魇般的印象。在西方人心目中,只有撒旦才会为这样的灾难兴高采烈,而这个东方撒旦如此庞大,如果让它崛起,岂不就将成为西方世界的末日!

一些同胞还在火上浇油,不乏得意地把911袭击冠以中国专利的"超限战",似乎是替未来中国打败美国进行的一次演习。然而稍微有点头脑就可以想到,恐怖分子可以使用"超限战",是因为他们躲在暗处,能逃避惩罚,一个主权国家从事"超限战"却是冤有头债有主。你对人家超限,人家难道不会对你超限?超限对超限,弱者还得失败。而规则被破坏,弱国受保护的屏障也就失掉。历史上弱国所以能够生存,对规则的依赖远多于强国。弱国主动破坏规则,只能是一种愚蠢的自杀。

"超限战"作为中国对外的军事战略没有价值,相反却可以被国内反对势力所用。尤其是在镇压下感到绝望的少数民族极端分子,一旦接受"超限战"思想,走上恐怖主义之路,在境内上演中国版的911袭击,完全不是没有可能。因而,中国政府和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懂得,不能鼓励那类只供口头过瘾的思潮,对中国负责任而且有好处的,只能是普及人道、博爱与和平的精神。当然,那首先需要从自己做起。

同时,西方国家也不要被中国的表象迷惑。在我看来,当前所谓中国的民族主义只是一种"足球流氓式"的宣泄——为己方球队加油助威和起哄辱骂对方球队而已,没有真值得世界畏惧的威胁。真正的民族主义是一种信仰,是要像911死士那样为之舍生取义的。而经过百年翻饼最终坠入全民逐利的中国,早已失去信仰立足的基础,起哄时可以比赛踊跃,上战场则会找不到人影。一旦中国进入一个信息开放、言论自由的多元社会,不再受一党专政的政治煽动和洗脑,中国今日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不可理喻,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应当明白,中国的问题不是中国人民的问题,是中国专制权力的问题。要避免未来中国成为世界的"黄祸",唯有转变中国的专制权力。

2001年10月20日 北京

吴晓波:20年最畅销企业史图书的研读分析

Posted: 04 May 2011 07:41 AM PDT

   

http://money.163.com/07/1121/12/3TQRL276002525S4.html

吴晓波:20年最畅销企业史图书的研读分析

2007-11-21 12:25:45 来源: 网易财经 


这次与北大一起合作百家标杆企业的项目,刚才何力谈了新媒体的看法,下面我聊聊企业图书出版方面的问题。

我们跟北大一起推这个项目,我很早开始采访企业,我觉得中国企业有很大的一个问题,不太注重对自己历史的梳理,就跟家庭一样,盛世修家谱,一定到一定历史阶段,很多传承都在点点滴滴中梳理出来,我们如果现在不梳理,等到要梳理的时候,那就会有一段空白,那会很可惜。而现在还来得及做这些事。我看过万向的档案库,万向很早开始梳理,包括公司领导的讲话、记录等等都有,海尔、联想做的都非常好,八十年代初就成名了,老板有意识积累。很多公司早期突然做了很大,没有这方面的积累。

我觉得像这样的梳理工作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企业内部,本来这次安排有个教档案的教授来给大家讲,因为会议议程压缩,就没有请,其实公司内部来做一个梳理和基本整理是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何老师也讲了,委托外包,我们很多软件开发可以外包,很多流程可以外包,其实公司史整理也可以外包。首先学院给你做的很学术化,另外很专业,也很独立,自己公司内部人做的话,公司领导很强势,会影响你史观,影响价值观,外包可以保证研究的独立性。因为这些讯息是公开还是不公开,或者内部研究,与大学会有一个约定,这是挺好的方式。

国外大学都有口述历史方式,书信都留在大学里,让后来人来研究企业历史,会有很好的基础。这是很好的工作,也是中国真的要梳理出企业管理思想的必要条件。

今天我们开的会是关于企业史写作的会,对企业来说,或者对出版机构来讲,主要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企业的管理思想,企业历史的公共阅读的价值,我的企业历史值得拿出来给大家做借鉴、参考、评论的,第二部分可能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阶段性历史梳理, 大家知道历史需要阶段性梳理。不能因为这本书五年后要重写就不写了,要阶段梳理。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很多公司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有四十年,今年是美的的四十周年,万向2009年是四十周年,娃哈哈20周年,华为10年,今年六月网易十周年,进行梳理,这也是我们希望与公司合作,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经营和梳理,这也是我们开这个会的原因。

我们每年开两个会,上半年开作者的会,我们把全国最好的财经作者请来,现在图书写作很大问题是没有好的作者,我们一方面希望与企业很好的沟通,另外一方面希望培养好的作者,通过流程改造方式把他变成商业作家,我们通过上半年下半年两次研讨会方式来开。

下面我与大家聊聊,过去大概十来年里,我们中国也有不少公司类的书,而且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出了这本册子,我们内部评了一下,我们认为大概十年里有十本书,大家觉得在企业史写作有技巧性的,而且有相当的发行量和影响力的,这些书我们评了十本出来,我就与大家聊聊这十本书分别的特点,如果百家标杆公司图书的创作以及各位企业,如果要做同类的书肯定面临很多的问题,有很多方式可以完成写作,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与大家聊聊这方面问题。

中国企业史的写作,第一本产生影响力的是在97年《联想为什么》,大家可能还记得那本书出来 市场上风靡一时,回头来看这本书其实不是很成熟的企业历史的写作,但是这本书是第一次以著作方式来研究一下中国公司。这本书很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强烈抓住了时间点,中国公司崛起这么一个点。我们知道中国公司,象联想海尔都是1984年创建,9394年有过一波民族品牌运动的高潮,一方面通过打价格仗,另外推动民族品牌运动,当时李东升讲说是敢死队,都是那个时间点,到96年达到高峰。在中国家电饮料市场,本土公司把外国公司打的落花流水,在9697年 中国公司第一次有了进入世界五百强的雄心。第一次参加评选,评为财富五百强是中国银行,那时候需要一本书来成为中国民族公司的一杆旗帜,当时也有很多的选择,当时在中关村有浪潮、同方、四通等,在别的领域也有TCL、海尔、联想、长虹,在那波都很热的企业。因为这本书使得联想在那个时间点上,从中关村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从中国众多民族企业中脱颖而出。那本书的写作是非管理写作。书的封底有句话,看了这本书大家都要想想,我们应该怎么来爱我们的祖国,这样的结尾其实不是财经图书的写作方式,但是在那个点上展示了中国公司的雄心,展示了中国公司承担民族责任的责任感,使得大家觉得,把一层光芒照到联想集团,而联想当时刚刚与跨国品牌竞争中,当时是IBM的全国最大代理商。作者当时也是公共关系部的总经理,对柳传志很熟悉,对公司也很熟悉。我们今天也讨论联想,一方面联想本身发展很快,另外在企业思想层方面,他把联想拉到那个点上去了,这本书对联想有很大的贡献。另外在中国图书写作上,用一本书描述一家企业,现在想来还是创造了世纪。

第二本有影响的书是《风雨爱多》,它也产生在时间点上,当时亚洲金融风暴,内需低迷,97 99年前后,大家看十个企业中,有七个处在这个点上,爱多很晚起来,97年就倒了,过程很惨烈,而且这本书当时以书代刊的方式作的,卖的是在书报亭都有卖。作者是羊城晚报中山记者站站长,他跟胡志标非常熟,从一开始就跟他开始混,包括从全国帮助他打市场,从他起来到他结婚、衰落,整个过程作者是最贴近目击者,把这书写出来,当时对爱多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压力。这本书的写作技巧上讲,基本是报告文学式,按时间,从前有一个人开始,写到他倒掉,这本书到后来成为研究这个案例最基本的素材,很真实,反映当时舆论,当时人们对它的看法。

第三本书当时很有影响是《海尔中国造》,这本书发行量很大,作者是胡泳,他认认真真梳理了一家公司在管理上的很多经验。海尔很多管理都是从日本过来的,所有管理的名词其实都是在胡泳书里出现,然后又把这些理论与之前的西方、日本的管理思想进行对照、提炼,当年发行量很大是因为很多公司把它拿去作为公司内部管理的教科书。应该说对海尔一家以管理为特色的中国公司形象品牌的确立有非常大的贡献。

第四本是我写的,《非常营销》,卖了十万册,这本书可以与大家交流的是,以前写的都是老板成长史,我写非常营销其实有个挣扎,或者是抉择,那时候这个企业创业十五周年,是1987年创业,十五周年时当时让我来写,当时也想本土公司成长史,我大概跑了它全国六个分市场,对这个公司从总裁到下面我很熟悉,跑完后发现有问题,发现这个公司有一些方面有争议。比如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管理体制,总裁下面没有任何人,到现在为止也是这样,这是中国很罕见的没有副总裁的企业,有两个集团,一个是三九集团,当时朱镕基视察,说我和你们领导班子合影吧,他说我没有领导班子,就我一人。他当时公司治理结构上有缺陷的,但是还是要写,因为它很成功,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而且产能也超过可口可乐,有被写的价值。当时我们全部跑完后,我和老宗谈这个事,他说三七开了,最后也就没有三七开,后来选择的方案是我们不写别的,我们只研究它的营销,最后变成了这样的选择。

我们每年写十几个企业的成长史,我们老是与作者以及企业谈写作底线的问题。我这么认为,其实企业有公共价值要传播给社会时,其实我是没有责任把所有东西告诉你的,这是第一个,第二,其实所有写作者也没有权利把你所知道的隐私全部告诉公众。另外在独立的前提下是不能讲假话的。我当时写非常营销时面临这个问题,你的写作底线在哪里,因为任何人都有缺陷,如果写成三七开,在当时的公司背景下是无法完成的,因为公众也很难接受。我们很多是作为管理经验和传播的话,很难在观众层面来完成的,如果三七开公众会紊乱掉。所以要体谅企业的难处,另外在独立写作时不讲假话情况下完成写作。我们坚持这样的协作底线完成了这本书。

现在回头来看这本五年前的书,我们写到了关于哇哈哈的事实和叙述基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他商榷的东西我们没有无限扩大,我们比较好的心得是帮助企业提炼出了他值得传播的东西。一本财经书的写作,对企业来说,要很短的篇幅就要告诉公众要讲什么。对于标杆企业我们梳理时一定要有时空坐标点。我们比较好理解的是,上午讲的救生圈,你是否在战略方面有突破,在管理上有突破,第二我们所谓的中国公司,不仅是本土民营公司,今天来的也有日本与中国合资公司,我认为做中国市场上,三十年来有三种力量,一种是跨国,一种是民营成长公司,还有是国营企业,都是中国公司,都在中国取得了成绩。我们做百家标杆时,我们也会研究国际公司在中国取得的成功。

这本书当时卖得不错,我知道像丁磊、陈天桥都写过心得体会,陈天桥做盛大游戏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上市,当时他说我买了300本,他写了心得体会,他说我学了联销体模式。第一次从营销的角度来为企业做个麻雀解说。

另外一本是《华为真相》,这也是当时很轰动的书,我认为好的财经类书是看你有没有推出一个概念,有没有推广一个概念,很多写作价值就是围绕着20个汉字,这本书讲了就两个字"狼群",为什么会出现狼文化,大家看写作年份是2003年,那是中国又一次民族公司高速成长的阶段,中国在2001年进入WTO,中国制造热浪在0203年达到高峰,中国公司与国际公司的市场竞争碰撞也在03年达到高峰,04年出现了宏观调控,03年是中国民族工业继96年以后第二个高峰点,这时候又要有个偶像,这就是华为。

华为真相出版前,IT业内外很多人不知道华为真相,那时候有一篇华为冬天,华为集中访谈,有这些文本在网络上、杂志上进行流传,而任正非到今天也没有经过什么采访,他很低调,他下面副总裁全部是进口,大家在每年电子百强企业里,他0203年排到第一名,超过了联想,突然一下就崛起了,程东升写了一本书《华为真相》。我认真读过那本书,如果他没有从狼群文化角度写,这本书很难立足。《华为真相》前后大概有三本左右华为书存在,有一本是济南博士写的,那些书卖的很差,《华为真相》卖得很好,很好原因是他围绕一个概念走,就是狼,他后面推广的是中国企业的狼文化,符合很多中小企业、草根企业,他把这个概念通过华为案例来进行了放大记录,这刚刚吻合整个公司文化。任何好的财经书写作一定是在某个点上动了大家一个神经,引起了大家共鸣。

今年上半年《货币战争》卖的很好,如果是去年绝对卖的不那么好,一定是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股市、房市大涨这种情况下,那么多人民币外汇储备,这本书一出来卖的这么好。华为真相就在那个点上动了大家的神经。

另外一本是《德隆内幕》,出版时间是20048月,我200311月全国找人写德隆,它超速发展的模式一定不能持续的,我当时找到了一位财经女记者,姓谢,她跟唐家兄弟关系最好,我说你能不能帮我写一本德隆的书,那时候我就去了美国半年,那小姑娘也很忙,一开始答应写,最后也没有写,到20045月宏观调控,德隆崩盘在520日左右,150亿全部倒了,8月出书。从崩盘开始写这本书没有办法写,你写一个月吧,然后印出来做推广不可能的。这本书我认为应该是在03年底开始确定写的,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刚刚是中国经济宏观调控,这个企业在三个月前倒了,德隆当时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号称资产2500亿。《德隆内幕》这本书是个出版机构,一个作者,非常敏锐。现在回头来看,因为发生在事件的进行中,在04 8月的时候,德隆还没有进去重组,当时国家要开始拯救德隆,到05年唐才被逮起来,这本书是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出的,这书出来后,唐立久写了一本《解构德隆》,他一九八几年就认识了唐家兄弟,企业崩盘后,他花了一年时间把这本书写出来,当时出版社非常犹豫,因为德隆内幕把有价值的都写进去了,有没有必要出版,当时我说服出版社出这本书,现在如果来研究德隆,肯定用《解构德隆》,首先文字多一倍,另外是一手资料,德隆倒闭大概有560家公司,这家公司关连交易太复杂,当时他就三家公司没有找到,当时出版社不敢出了,当时德隆内幕卖了二三十万册,因为这个素材很好,还是要出的。

德隆内幕六个月后我们又拿到一本书,是《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编委王云帆写的,叫《俘获者》,写唐万兴从国外回来后被关到宾馆里面,他写了这么厚的德隆重组材料,从这段开始,德隆被肢解掉,被三家公司分解掉了,当时唐万兴有个不要把德隆拆掉的方案,当时是印尼一个集团通过江家谈过一个方案,把它保全,后来这个方案推翻了。那时候是上海市一个区长下来当印尼这家公司的代理,但是没有成功。

王云帆把这事情说清楚了,这对出版业很悲哀的事,我也知道这本书很有价值,但是我们不敢出了,现在来看要研究整个德隆案例,其实《解构德隆》把关进去讲清楚了,后面为什么分解了是王云帆那本书。

然后是《联想风云》,我认为《联想风云》是一本真正的企业史,我写娃哈哈是谈它的营销,而真 像讲一个人这样讲,从小到大,它的隔壁邻居是谁,他的班主任怎么写评语,被派出所抓起来放出来,后来怎么样,完整描述的是《联想风云》,他不是财经写作出身的人,但是他完整了一本真正意义的企业史的东西。另外他是正经作家,他写这本书之前写过《交锋》《呼喊》《变化》,他把联想风云放在时代改革背景下来 写价值很大。这本书在公众市场上爆发式的反响力没有前面几本大,甚至没有《德隆内幕》《华为真相》大,这完全是两种写作方式,但是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缺点是,它其实没有提炼出一个观点,他把联想全部讲了一遍,讲完后联想是什么,没有讲清楚,他告诉大家联想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标本,他没有解决我一定要阅读联想的必须性。前面书可能没有他写的全面,但是前面书的点都抓住了,我谈的是狼文化,谈的是民族精神,点都给逮住了,《联想风云》没有逮那个点,联想到底是什么还是没有讲清楚,把人的生长过程讲清楚了,但是20个字没有提供给我们,这本书变成了未来你要写联想书,如果我写联想历史肯定拿这本书,因为很真实,连琐碎的家里杯子的颜色都告诉你了,董事会的对话都有,变成了把所有东西都摊开来给你的东西,这种写作很冒险,能够卖到15万的量完全是因为这个企业在中国是排在前三名,如果排在第四名的话,一万五都卖不到。

中国大概有十到十五家企业属于公众公司,就是非行业内也关注它,如果说是两大公众型公司的话就是海尔和联想,有一段时间大家去新华书店,一看怎么都是海尔和联想的书啊,大家想看中国企业的书,可能这个人是大学毕业生,也可能是以前没有读过财经类 书或者平常不太买书,他跑进去,混个脸熟,像看电视,大家看到梁朝伟时会停一下,图书也是一样。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现在中国公众企业家排行榜是怎么样的,谁的知名度最大,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在这一天这个时间点用百度选择一下,谁的搜索率最高,那时候搜索第一的就是马云,然后发现很多互联网公司很靠前,老一辈的公司在中间,老一辈公司排在最前面的是王石,因为他经常上体育版、娱乐版的关系。

《阿里巴巴》这本书是我们出的,应该说是中规中矩的作品,我们得到了阿里巴巴极大支持,档案打开给我们看,什么都可以看,而且什么都没有,没有整理过,很可惜,然后帮他整理一遍,那时候郭万盛和马云在吵,说那天有没有一百万的利润,你的会员12 万到底是真是假,后来我写了一篇小文章,为什么我认为是真的呢,就坐在那里,对面坐着财务总监,他把电脑转给你看,这没有办法做假的。这是互联网公司给中国带来的最大进步,大量是阳光下的公司,写阿里巴巴企业的时候没有受到任何公司方面的暗示或者其它什么,是中规中矩的产品。但是未来一两年内一定会有一本关于阿里巴巴的书会超越这个品质,因为这本书有一个缺点,其实也是很难突破的缺点,它从一个合格的产品,相对优秀的产品变成比较卓越的产品之间点上,必须要有一个大时代的宏大叙事,这与作者写作能力与驾驭能力有关系,你在多大语境空间描写有关系,如果作者有这样空间能力就可以完成,如果没有的话,就能够帮助你把历史写清楚。这应该是比较好的产品了。

第九本是我们与中信合作的,这本书卖的很好,《道路与梦想》,重量级企业家,真正自己坐下来用手写的企业家他是第一个。这本书前半本比后半本写的好,因为前半本是王石自己修改,后半部分只是口述,这本书从结构是我帮缪川搭结构。我觉得做本书跟做一个产品一样,首先你要完成标准,首先第一找到好的作者,找到好的企业,然后把20个汉字找出来,然后就帮作者构思,因为中国的财经作者很多很少完成二三十万字的结构能力,我就是百家标杆的结构责任人,这本书怎么搭结构,这工作是我帮助作者一起解决的,因为我们怕的是什么?拿到一本书写完了,然后你跟他讲,兄弟要从头写,他就疯了。我们一般跟作者合作做图书,第一个要求是你千万先不要写,你先告诉我写什么东西,怎么写,大家讨论清楚,结构讨论清楚后,跟建房子一样不会坍掉。结构好了然后是叙事方式。

写一本书需要像讲故事一样,我们讲故事是从前有只羊,而记者写有只羊,不会告诉你这羊是哪里的,所以我们要求作者结构搭建起来,然后第一章写出来,然后把作者气消掉。这本书很好的是王石有很好的文笔,叙事生动,他确实有很强的知名度,这本书很大的优点是讲出了王石本身很多的管理思想、人生体验以及万科在文化建设、公司治理结构的很多观点。从结构上看,跟联想风云很像,基本是同一个模体,但是因为是王石自己叙述的。

05年底时,李嘉诚完成了他所有口述历史,80多个小时,对一个过了五十岁的企业家,把他从头到尾讲一遍,材料应该委托给北大或者一些好的高校,然后再过三年到五年,再做一些补充性的讲述,这是对他本身管理思想的积淀对于第三方整理很有好处,这些企业家都有这方面的意识。

最后一本,是这两年来卖的比较好的是《蒙牛内幕》,这本书跟前面书有比较大的区别是,这本书不是管理类的,讲的是一个生下来被50元卖掉的人,最后成为企业家的过程,讲得更多是企业家很短时间爆发式成长,你想生下来只值50元的人现在能够成为中国的牛奶大王,一个被老板赶出门的人,几年以后,老板在监狱里,他现在在香港上市,他把两头控制住,中间讲的是传奇故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方向,把商业故事变成一个传奇。

我就讲这些,我觉得百家标杆是我们主办单位发起的责任需要,另外确实也需要得到企业的支持,我觉得企业,一些优秀的企业在纪念时间点上,某些时间点上也需要对他的公共传播价值,在时间坐标系上进行重新的整体提炼,把价值提炼出来后,通过很好很学术化的可读性的方式进行总结,总结完又需要通过一种方式来传播出去。其实百家标杆的项目也是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这么一个平台。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

 

運輸署鬼祟誤導離島居民三年﹗離島區議會、鄉事委員會嚴重失職,渡輪政策誰人負責?

Posted: 04 May 2011 06:55 AM PDT

圖:離島區議員仍不清楚發生什麼事......!!!

詳細圖文版本請到

facebook:【尋找離島居民、渡輪乘客 - 站在同一陣線,抗議運輸署閉門造車!要求制定離島長遠規劃政策!!!】
【坪洲渡輪服務關注組2.0 Peng Chau Ferry Service Concern Group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前筆者對運輸署擅自更改渡輪牌照期限感到十分無奈、憤怒!

因此便去信立法會申訴部投訴,現時已得到回覆,運輸署表示其實於2008年5月已在其中一份文件上顯示出梅窩牌照期限至2011年3月31日,此份文件運輸署早已交給梅窩、坪洲、南丫島(北)及南丫島(南)鄉事委員會以及離島區議會,同時亦已交給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

圖:清楚顯示2008年,離島區議會、部份離島鄉事委員會已有此文件

可能有人會覺得:「今次冤枉錯運輸署!」

可是,要告訴大家,這次絕對沒有「屈」政府!
一) 運輸署在當年有關記者會上,並沒有指出梅窩牌照期縮短;
二) 運輸署仍泛指各離島渡輪牌照是3年有效期,沒有明確指出梅窩牌照無故"被縮短"誤導離島居民足足3年!
三) 運輸署並沒有就此招標結果與離島區議會開正式公開會議。

此外,對於此事,實在衍生出多個問號......
為什麼???
1) 為什麼離島區議會議員對此至今仍一知半解? 為何沒有向離島居民交代?
2) 為什麼各鄉事委員會像從沒對居民交代?
3) 為什麼立法會議員沒有察覺此事,亦沒有跟進?
4) 為什麼上述各議會、公職人士可以犯上嚴重錯失,竟對渡輪政策文件細節走漏眼?

必須再次強調,(URL) 今天梅窩早加價、亂改牌,他朝坪洲、南丫島、長洲也相同!

這只是梅窩居民的事嗎?難保他朝受害的不是其他離島居民嗎?

這件事已經反映出政府再次黑箱作業,政府連一個牌照期限也鬼祟到不敢向市民交代,我們還等待政府的所謂改善離島渡輪的方案嗎?

離島居民不應再沉默,亦不應只顧自身利益,尤其坪洲和梅窩居民,這兩條航線的客量可算是最低,
同時這兩條航線其實是可以合併,梅窩、坪洲兩航線合併並非不可行,
問題只在於2007年運輸署的建議方案太不濟,這才令梅窩居民對方案十分不滿!
因此我初步構思了一個方案,望各兩地居民、區議員、鄉事委員會等一起集思廣益,
共同研究細節,平衡各方得失,達致雙贏局面。

詳見以下連結 -【合併方案(非繁忙及深宵時間)】
URL:尋找梅窩居民 - 重提「中環-坪洲-梅窩」航線合併

有史以来对某君的最认真回复

Posted: 04 May 2011 06:16 AM PDT

【某君质问】说了这么多,你想说明什么问题我都不知道,你同中国其他的法学研究人员一样,喜欢纯理论的扯来扯去,好吧,我就问你这个,如果大法官是偶数,出现3:3,4:4,5:5怎么办?

【PRO回复】

谢谢xx给我提的问题。我非常满意你的提问:
1.最近一次tie vote是2008年,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投票是4:4。
因为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拥有Pfizer Inc的股票(案件涉及Pfizer Inc),他必须回避。
2.1951年,Bailey v. Richardson 一案 4:4
3.1973年里士满中学合并案 4:4
4.1982年Common Cause v. Schmitt 4:4
5.Reagan v. Abourezk 3:3(两个法官未参加投票,一个席位空缺)
6.历史上的tie vote无法一一列举,我只举一例,1865年有一次……
7.1985年竟然发生了五个4:4 die vote
这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美国最高法院现在的规则是:
(1)平局票决意味着所诉案件维持下级法院的判决;
(2)不发表大法官意见书;
(3)不披露大法官站边的立场。
  你说"你同中国其他的法学研究人员一样,喜欢纯理论的扯来扯去",事实相反,我在和你讨论问题之前早就判定你不是一个诚实的学问人,所以,我从来没有用什么理论,更不用说纯理论(因为这样真的就只能是扯谈),我用的都是钢丝擦子——数据、判例、权威文献。为什么一个研究普通法的人要人家用钢丝擦子来洗刷,态度决定一切啊。
 人算不如天算:当你设计奇数的时候,实际却出现了偶数,当你设计偶数的时候,实际却出现奇数。(顺便注释一下:不要忽略了大法官的年龄、国会批准的麻烦、回避的必须)
 xx可知道9人大法官制(1869年)以来大法官最长空缺的时间是多久,391天。整个最高法院史里连续缺任历史最长的是965天。
 
你做学问的有史以来,有人这么精确地回复过你的问题吗?

-----------------------

【可笑之极】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无耻的人。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来证明他无知,但是看看他怎么回复的:

 "你的回答是正确的,平局票意味着那些事情。"他好像早就知道答案。接着他又厚颜无耻地证明自己无耻厚颜:"你的资料有时对我还是有用的"。狗日的学术界怎么会出这样的人呢?

【奉陪某君】

   xx要求我删除博文,但其意思是法律性要求,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不能删除。
如果你希望和为贵,我可以隐去附加评论。希望你给我发个邮件,如接受我的建议,我就隐去评论。

    · 2011-05-04 19:58  xx 回应:
    骂人的话删除,其他人的骂人的话也删除,其他的讨论性的,自己坚持自己的意见的,不必删除。  
[举报]

    · 2011-05-04 20:04  Pro 回应:
    是"附加评论",骂学术界的,学术界不是人(哪个家伙敢自以为与学术界等同?)。其他人的,我没有权利代为决定。  
[改]  [举报]

    · 2011-05-04 20:07  xx 回应:
    好,你不改正,就等着瞧吧  
[举报]

    · 2011-05-04 20:12  xx 回应:
    你这什么话,你要这样,我还怕你不成!恕不再答。你再来看看我的博客,吓死你。  
[改]  [举报]

   本来我已经把附加评论隐去,但是看来他还真是个另类,你对他稍微友好点,他就以为非要博个面子。那么我就等着你来苏州的法院吧。

 【某君秽言立此存照】

 



欢迎订阅法天下·邮件列表:马上订阅!
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转自 雅典学园"字样,并标明本网网址 http://www.yadian.cc/ 我要啦免费统计

[特别专题]科学写作教师技巧谈

Posted: 04 May 2011 05:38 AM PDT

译者邮箱:emma - lanpinihuayuan@yahoo.com.cn

校对者邮箱:sunny - zyl0415@yahoo.com.cn

(本文节选自《科学写作指南》)

4.写好科学:科学写作教师技巧谈

一些科学写作教师们这里摆开了讲台。他们的写作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纠正那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为我们揭示清晰、优美文笔背后的秘诀。

【作者介绍】

黛博拉·布鲁姆(Deborah Blum)是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新闻学教授。

玛丽·昆德森(Mary Knudson)则在华盛顿特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文学硕士写作计划中教授科学写作。

露丝·莱维·盖耶(Ruth Levy Guyer)也任教于霍普金斯大学的同一项目组,而且,他还同时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哈弗福德学院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任教。

莎伦·邓伍迪(Sharon Dunwoody)是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的埃维尤·巴斯科姆资助教授

安·芬伯纳(Ann Finkbeiner)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巴尔的摩写作研讨班负责一个研究生科学写作项目。

约翰·威尔克斯(John Wilkes)则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科学写作项目的带头人。

十条万古秘诀

黛博拉·布鲁姆

1.大声读出你的作品。由此,你可以听出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在默读的时候,可是绝对听不出来的。

2.不要害羞。请求其他作者阅读你的草稿。我们每个人都过于接近自己的作品而无法发觉文章中的细小瑕疵。一个公正的读者,是作者最好的朋友。好的作者会从身边寻找读者,请求他们阅读自己所有的作品,从报纸新闻到整部书(所以要找个真正的好朋友)。

3.诱人的开篇。你如何让一个谨慎,或许兴致索然的读者愿意上得楼来观看你的版画?你要以一种吸引人的方式展开你的故事。我最喜欢的简单方法就是诱人的开篇、"那又如何"章节(为什么我要读这个作品)、导引章节(其中包含了本作品将要涉及的要点)。诸如此类的方法可以引导我展开下一条秘诀,那就是:

4.落笔前,对你的故事及其结构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你把一个故事看作是一个彩虹般的圆弧,那就要清楚,这道弧线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从中,你便能进一步了解到如何去绘制它。

5.使用过渡。故事必须要流动起来。只像池塘上的水黾一样跳来跳去将不会让你的文章容易被理解。

6.运用类比。这是令科学更显生动真实的杰出技巧——只要你不滥用它们。

7.真的,绝对别写过头。永远永远永远不要陈词滥调。如果你想用自己的风格写作,大众化的语言是行不通的。在我的班上,不允许"守得云开见月明",不允许"泄漏天机",也没有"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16。但凡出现三次陈词滥调的学生,都会从我这里拿到个不假思索的C。

8.用规范语言写作。不仅科学写作如此,所有写作都应该注意,不要让一个好故事沉没在专业术语的茫茫大海里。

9.描绘你的读者。我发现这个方法很有用处:想象一个特殊的读者,她从一开始就被科学吓得心神不宁,一旦我朝她的脸上——没错,就是她的脸——扔出第一个多音节的医学名词,她就会停止阅读。我自己的读者,则是一个带着卷发夹子的老女人,手拿报纸,半梦半醒。如果我能吸引住她,对付那些有科学悟性的读者就更轻而易举了。

10.乐在其中。科学充满了魅力与趣味,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如果我们写得过于傲慢,就必然会错过一些最好,也是与读者最为相关的故事。

解释科学

莎伦·邓伍迪

1.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解释一个概念或过程,而在于"如何"解释得清楚可读,并成为你故事的一部分。

2.运用诸如此类的策略:

l               使用主动语态的动词

l         使用类比和隐喻

l         倒退解释法,即先解释,再推出概念

l         选择过程中最具决定性的部分,并勇于将其它部分放到一边。太多的解释性细节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3.当人们研究成功的解释是如何实现的时候,发现举例很有帮助,但是举反例的效果却更好。

所谓反例是指那些不正确的例子。而这类例子经常可以帮助阐明什么是正确的。比如,当你想要解释什么是地下水,你可以说出那些描述实际水体的单词,比如一池湖水或者一条地下河,这都会给人以错误的印象。地下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体形态;就像信息学教授凯瑟琳·罗恩(Katherine Rowan)所指出的那样,它是缓慢却持续不断地流经我们身下岩缝与缺口的庞大水系。

或者,如果你想要试图解释什么是好的调查,你也许会下意识的想到诸如代表性样本的重要性、良好的反馈率等标准,但与此同时,你还可以提供一些不正确的调查案例:在当地的购物中心拦住别人(偶遇的样本),要求杂志订阅者答复一个夹在杂志里的调查(糟糕的反馈率)凡此种种。这将给你的读者提供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了解新概念。

4.要强烈关注读者的信条。也许你会写:对于一个疾病群集的最好解释就是偶然性,但是如果你的读者拒绝接受一切事物都是概率化的,这种说法就无法服众。如果你事先就意识到读者的想法会与你给出的解释相悖,或许,你就能及时换一种让读者不对你的科学解释心生抗拒的表述。

清晰与逻辑并行

·芬伯纳

在文学小说里,各种事物都服务于作者的情感基调——一位角色的消失,一句话的失误——而且不论多少,都可以接受。两个相邻的事件也不需要情感之外的任何联系:不必在乎时间顺序,逻辑性更似无关紧要。只要在那个角色消失在茫茫白雾中,再加上那句说漏了嘴的台词,读者就会清楚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在小说里,事物间的联系不需要直述,我们也都能看懂。

然而,在科学写作中,事件是按逻辑行进的,顺序也至关重要。段落中的每条语句都有正确的顺序,句子中的每个单词也都有各自的排位。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它。锡德·哈里斯(Sid Harris)的一则卡通漫画描述了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的故事。开普勒对自己的同事说:"于是你们可以看到,行星的轨道是椭圆的。"但同事们依旧满腹孤疑:"轨道是什么?""行星是什么?""那椭圆又是什么?"这些同事们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术语,而在于开普勒博士很明显没有按照正确的顺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当顺序看起来似乎要错乱的时候,它却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在某些逻辑的缺失。最常见的的例子是小型的段落。"因为光速是不变的,我们看到的星系不仅在空间,并且还在时间上与我们有距离。"这句话语法严谨,内容无误。但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却几乎空无一物。问题在于,联接光、空间星系以及时间星系的逻辑缺失了。读者需要你牵起手,一步一步地走过这段理论。而实现的方法,就是我这条高明却也显而易见的规则:用前一个句子的结束语开始下一个句子。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这样:"我们要看到星系,就需要借助于它们所发出的光。光离开那个遥远的星球匀速旅行,唔,假设100年之后,我们看到了它。那时星星的影像就是它100年前的样子。"这个句式可以抽象成A-B,B-C,C-D。

AB/BC规则也适用于中型规模的段落。实际上,这条规则正是另一种过渡的方法。如果每个段落是一个单独的概念,就像斯特朗克与怀特所提倡的那样,那么过渡的句子就会提供概念与概念的连接。过渡句能提醒读者,为什么读完前面的内容之后,他还要接着读下去。如果过渡到新段落时稍显笨拙——"在此之前,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那么这些概念可能会扰乱顺序,而你也犯了个结构上的错误。另一个结构错误的征兆,是文章主题的重复:"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或者"现在回到早期宇宙的话题,",再或者,"我们将在几小节后回到这个话题的讨论。"当你发现这些征兆的时候,拿出AB/BC规则,做个深呼吸,然后重头再来。

AB/BC规则也很适用于斯特朗克与怀特所设立的那条最牢不可破的定律:一个句子里最重要的单词在它的句尾。我曾经有幸拜访心理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并询问了有关句尾定律的问题:这很自然,他说道,你记得最清楚的总是你最后听到的。这条定律对于段落也同样适用:最重要的句子应置于段尾。它的好处在于,每当你写完一段话,并且段落里的每个句子都以最重要的单词结尾,那么你便更有可能讲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同理,当你写完一篇故事,里面的每个段落都以最重要的句子来收笔,你就更容易搞清楚这篇文章的意思。

■ ■ ■

露丝·莱维·盖耶

逻辑之路好比字母表。为了正确地背诵它,一个人必须从A开始,然后有逻辑地到B,然后到C,最后到Z。其中,没有字母可以被跳过,在贯穿故事始末的逻辑之路中,也不该有任何被遗漏的足迹。作者应该设想一个聪明的读者,他对主题不熟悉,不了解相关内容,但并不笨。那个读者可以学会任何他需要学会的知识,只要读者需要,作者就该写出被需要的东西。不要搞知识理论的大跃进。要把新知识解释给这个专心的读者听,这是一个要求坦率、严谨、有趣,同时又绝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 ■ ■

·芬伯纳

可删去的句子:"那里有,","它是,"等等。"那里"和"它"是毫无意义的代词,只会占地方。一个没有活力的句子:"那有100亿个神经元存于脑中。"对比这个句子:"大脑中有100亿神经元。",高下立判。

可删去的词:太多的"这"和"非常"。在口语中,"非常"无可厚非,但是在书面语中却经常起到反效果:如"她长得非常美丽。"对比"她长得美。"要严格的限定副词的注射剂量。

讲故事

露丝·莱维·盖耶

科学更像是一个发展过程,而非成型的产品。因此,它能寄身于故事之中。科学发现是经由人类努力而得,并非自然发生。好的作者可以为读者描绘出科学教家如何进行科学实验、记录因果关系、积累观察资料、打破学术稳态,最后为他们的发现而喜悦、震惊。真正的科学家总是期待着这样的意外,一旦如愿,他们便会异常的欣喜。

解释某个发现背后普遍而广泛的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也许,只有很少的东西是绝对的全新发现。大自然常被描述的过于节俭,如果某事物确实有用,那么大自然就会在方方面面都用上它。

一个有想法的作者会深入挖掘他/她自己的兴趣、优点、偏见,以及自己的日程安排,不仅发展故事本身,还力求将其与世界上的其它事物结合起来——不光是科学,文学与文化上亦是如此——这会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与深度。一个作者如果能同时处理好深度和广度问题,那他所写出的东西,就一定有别于其它的作者。同时,这位作者写出的作品也将更对得起读者的阅读时间。

■ ■ ■

玛丽·昆德森

设定一种节奏。一旦读者被你的故事所吸引,你将希望他们能快速地读完你的故事。如果你能很快地读完一个故事,就说明它写得不错。优秀的故事必然有着良好的节奏——有时从容不迫,描述场景,组织前奏;有时快步前行,揭露事实,精简对话。故事的节奏会吸引你的读者读完它。如果你对此无动于衷,并一直保持到最后一段,那就必然导致没有太多读者能坚持到最后一段。

那怎么设定一个节奏呢?坦白的说,你需要大量的练习。不过,你可以先设定一个结构框架。使用主动语态和有力的动词。利用现在时营造出即时性和探险效果。如果不需要即时性的效果,那就改用过去时。把短句用在引导进入下一章节的重要枢纽。使用头韵,连举三个成套的例子,并不时转变你的句式结构,使之体现出韵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删掉那些旁枝末节的东西。

叙述体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创作技巧的集合,在讲述医学和科学故事时很有用。即使你不准备采用叙述,也要把自己假想成一个讲故事的人。在整个或部分的故事中使用它。以下所列的便是一些基础:细节、预告,以及引用。

细节能够提供生动的描述,从而使你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细细体味故事。预告则帮助建立读者的阅读兴趣,告诉他接下来的内容。引用会让你的故事更贴近生活、更可靠,并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用也会令人黯然神伤、情绪起伏,甚至大笑不止。引用还能将文章化繁为简,事半功倍。引用的同时,也还展现出故事的另一面。而对话的引用,可以营造出一种叙事的韵律。如果你在故事里放进了一个与以上所指毫无瓜葛的引用,我强烈建议你把它拿掉。别忘了,你的采访更会产生许多冗长、空洞,还充斥着各类术语的引用。

■ ■ ■

约翰·威尔克斯

有三类主要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大部分的科学写作学生,以下是我的解决意见:

  1. 由于常年身处学术界,在人们由于自己的才智与思想的逻辑复杂性而受到嘉奖的同时,也养成了许多坏习惯。他们总是会倾向于写得过于冗长,并且坚持一定的全面性与细致度,而普通读者通常对此无法忍受。

还包括所有的写作班成员——我确信计算机的风行鼓励了语法的轻浮,以及普遍的啰嗦现象。特别是如今,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在那里,大部分书面材料都不需要控制在某个规定的篇幅。故事的前几稿可以包含许多错误,或许有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在我们强迫读者去阅读某篇作品之前,这些错误应该被修正,大量的水分也应该被挤干。所以,在圣克鲁斯分校,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一种最直接的方法,简洁地讲述一种思想。

秘诀:编辑自己的观点,使它们尽可能地简洁,并易记。

  1. 而且——这点不仅仅适用于科学家,我的学生倾向于过份的钻研故事,然后又过度的描述那些他们辛辛苦苦才积攒起来的技术素材。本地日报《圣克鲁斯哨兵报》(Santa Cruz Sentinel)的编辑曾把我的学生雇去实习。有一次他告诉我说:"他们真的非常聪明。但你要是问他们几点了,他们会告诉你手表是怎么工作的。"

秘诀:别在森林里迷了路。根据它们在故事中的重要性,而非技术上的复杂程度来分配每个素材的字数。

  1. 我的学生们可能对那些声名鼎沸的科学家过分尊敬——事实上,他们对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这样。这会削弱他们采访与写作的能力。这些学生刚从实验室走出来,仍然期望着别人把自己看做科学家,这是可以理解的。与此同时,研究员们也当然更喜欢接受一个科学家,而非一个典型综合记者的访问;并且,他们都很高兴地将他/她看做是自己的同事,而不是一位记者。我告诉我的学生,要抵抗住这种根深蒂固、鬼使神差的想从你的写作对象处得到承认的诱惑。我还告诉他们,要仿效《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那种近乎不要脸的接近科学与科学家的劲头。

 

秘诀:厚脸皮。

在这些秘诀之外,我愿意再援引《纽约客》(New Yorker)作者维德·梅塔(Ved Mehta)的话。他从编辑威廉·肖恩(William Shawn)那里领悟到,写作应该做到"清晰、和谐、真实,以及对读者的永久谦卑"。

注:

维尤·巴斯科姆资助教授:威斯康辛大学的众多资助头衔之一,以麦迪逊《首都时报》(Capital Times)的创办人威廉·埃维尤(William Evjue)以及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约翰·巴斯科姆(John Bascom)冠名。

代表性样本:统计学术语,即对取样的目标群体具有高代表性的样本。样本代表性指的是样本与总体在结构上相似的程度,如果一个样本在结构上与总体越相似,那么其代表性就越大,否则就越小,是衡量取样质量的重要依据。

反馈率:即问卷类调查中成功回收问卷的比例。

疾病群集:当大于正常数量的人群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内患上了某种疾病时,这一人群被描述为一个疾病群集。

斯特朗克与怀特:美国语言学教授威廉·斯特朗克(William Strunk, Jr.)与E·B·怀特(E. B. White)曾合著有《风格原理》(The Elements of Style)一书,被称为英文写作的入门指南,在美国高校中更被当作文学课程的指导教材,两作者的姓名也常被用来直接指代此书。

糖精的风雨百年(一)

Posted: 04 May 2011 03:40 AM PDT

糖精可以算是一种家喻户晓的东西。提起它,大概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一系列"说法"甚至故事。它曾经是甜味剂中无可争议的王者,也曾经带来过许多恐慌。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糖精经历了无数风雨。故事是美国的,是上个世纪、甚至上上个世纪的。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见一些熟悉的影子——在食品安全和管理上,我们仿佛在重复着别人的故事。

糖精的发现:违规冒险靠"人品"

糖精发现的细节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一系列违规犯错的结果。如果适用今天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当事人足可以被开除几次。

一般认为,糖精的直接发现者是俄国人康斯坦丁·法赫伯格(Constantin Fahlberg)。1877年,巴尔的摩的一家经营糖的公司雇了他来分析糖的纯度。但是这家公司没有实验室,分析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实验室进行的。这个实验室的老板是化学家伊拉·莱姆森(Ira Remsen)。在法赫伯格完成了糖纯度的分析之后,跟莱姆森以及这个实验室的人也混熟了,就在那里做一些他想做的实验。1878年初,莱姆森同意他参与实验室的研究。

美国历史博物馆所复原的Constantin Fahlberg在实验室中的场景

当时莱姆森的实验室研究煤焦油的衍生物。1878年6月的一天,法赫伯格回家吃饭,发现那天的食物非常甜。在确认他老婆没有多放糖之后,他相信是手上沾了什么甜的东西——机遇垂青于这个直接上手吃饭的人,如果他用刀叉或者筷子的话就与这一伟大的发现擦肩而过了。实际上,这种"很甜"的东西在之前也被合成过,只是没有人尝过,也就不知道它是甜的。

做完实验之后没有好好洗手就离开实验室,已经是违反安全规范了。饭前还不洗手,更是错上加错。如果说这些都还是无心犯错的话,法赫伯格下面的举动才足够疯狂——他回到实验室,把各种容器里的东西都尝了一遍,在一个加热过度的烧杯里发现了这种"很甜"的物质。1879年,法赫伯格和莱姆森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这种 化学名称叫做"邻苯甲酰磺酰亚胺" 的物质以及其合成方法。在论文中,他们提到了这东西比蔗糖还甜,但是没有谈到可以用于食物中。

法赫伯格通过尝实验室中各种东西找到了这种后来称为"糖精"的东西,不过大家最好还是不要去模仿——那么多东西中没有遇到一种有毒物质,他的运气实在太好了。用今天的流行语言来说,他这些严重"玩火"的行为没有发生危险,大概只能用"人品好"来形容了。

不过,法赫伯格的人品其实不怎么样。这一发现是他在追随莱姆森的研究时偶然发现的,发表论文的时候也和莱姆森作为共同作者署了名。1884年,已经离开了莱姆森实验室的法赫伯格,在德国悄悄地申请了糖精的专利。当时,这项在德国的专利在美国也有效。这样的曲线策略,使法赫伯格在未引起莱姆森注意的情况下独自获得了糖精在美国的专利。他给这种名字很长的物质起了一个商品名称"saccharin"。在中文里,这个词被翻译成了糖精。莱姆森是一个相当清高的科学家,一贯看不起工业化学,对此也没有在意。1886年,法赫伯格又申请了专利,把自己当作糖精的唯一发现者。随着"法赫伯格发现的糖精"这一说法的广泛传播,莱姆森终于愤怒了,向整个化学届痛斥法赫伯格是一个"无赖"。

如果按照美国当今的专利制度,法赫伯格和莱姆森已经发表了关于糖精的论文,就不能再对糖精这种东西本身申请专利了。如果法赫伯格后来发现了新的方法来合成糖精,那么专利保护的只能是这种方法本身,而不是糖精。话句话说,他的专利可以阻止其他人用他的新方法来生产糖精,但是别人可以用当初论文中描述的方法来生产。而糖精本身,并没有被专利所保护。反过来,如果法赫伯格申请的专利是针对糖精这种新物质的保护,那么莱姆森应该也是发明者——只要莱姆森有证据显示他参与了这项发明,而法赫伯格的专利申请中没有他的名字,这项专利就失效了。

或许是拉姆森只是想要发现糖精的贡献得到承认,或许是当时的专利制度还不完善,总之拉姆森发完飙也就打住了。而法赫伯格不为所动,依然闷声发大财。

法赫伯格雇了一个人,在纽约生产糖精。当时的产量是每天5公斤,作为饮料添加剂。当时,糖就像中国张大师倚仗的绿豆,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而同样产生甜味的糖精,也很快流行开来。人们不但把它用在咖啡、茶中,还用它来保存食品,甚至治疗头痛恶心之类的小病。

别了,奥萨马·本·拉登

Posted: 04 May 2011 03:36 AM PDT

别了,奥萨马·本·拉登

特适尔

提起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1957年3月10日—2011年5月1日),不得不让人想起针对美国人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据称,他是基地组织(al Qaeda)的首领,美国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幕后总策划人,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通缉名单的首位人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通缉犯"。

早在1999年我做媒体编辑时,就关注这个人。据称他是1998年8月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的最大策划人。该案造成257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记得那时美国悬赏500万美元通缉他。我专门搜集网上英文资料,做了一个版面关于他的报道。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本·拉登一直被普遍认为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一带。

2011年5月1日晚,美国官员表示奥萨马·本·拉登已经在巴基斯坦被美国特种部队队员打死,美当局已经找到他的尸体并埋葬。

针对平民的恐怖活动使他犯下了反人类罪。十多年了,他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别了,奥萨马·本·拉登!在没有他的世界里,希望大家活得快乐。和平、幸福,应该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20110504星期三)

(特适尔部落格www.bullogger.com/blogs/tecel

或者www.de-sci.org/blogs/tecel

或者www.desaigongyuan.org 之tecel

或者http://aq246.blog.163.com/

或者mytecel.blog.tianya.cn

或者blog.sina.com.cn/mytecel

或者http://tecel2.blog.sohu.com/

© 特适尔/TECEL为本人设计并注册的商标。非商业性用途请全文转载并署作者名。商业性用途请与作者联系:aq246@163.com

想减肥吗?吃辣椒吧

Posted: 04 May 2011 02:26 AM PDT

爱吃辣椒的人都知道,越辣越想吃,越辣越能吃。可实际上真是这样吗?科学家最新发现,吃辣椒其实有抑制食欲、促进饭后燃烧热量的效果。通常不吃辣的人也注意了,这种效果对你们更有效。
美国普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红辣椒用于日常膳食调味有助于控制食欲,并且这种大众调味品对通常将其拒之口外的人效果更为显著。
"我们发现食用红辣椒不仅有助于控制食欲,而且可以使人们在餐后消耗掉更多的热量。并且,这种效果对平时不怎么吃辣椒的人作用更明显," 正在与博士生玛丽-乔恩·卢迪(Mary-Jon Ludy)合作进行食品学和营养学研究的著名教授理查德. 曼迪斯(Richard Mattes)说。曼迪斯是普渡大学摄食行为研究中心( Purdue's Ingestive Behavior Research Center)主任,主攻味觉方面的研究,他说,"不过这还仅仅只揭开了谜题的一角,因为一个小改变着实不能解决肥胖症的流行。但是,如果很多个小改变日积月累,那就对控制体重很有意义了。诸如将红辣椒粉撒在食物上这种改善饮食的行为, 做起来并不费劲,但却对身体健康有长远有益,伴随着运动和健康饮食就更明显了。"
一些其他的研究表明,正是红辣椒中所含的的辣椒素(capsaicin)减少了饥饿感,使人们消耗了更多热量。但是,曼迪斯指出,这些实验中使用的辣椒粉量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不够切合实际。
当前实验中让被试者食用定量的(一克或者半茶勺)红辣椒粉。这个量许多食用者可以接受。也有其他的研究用胶囊的形式让被试者食用辣椒的。但是,卢迪和曼迪斯的研究显示,直接食用红辣椒粉得到的效果更好。于是在研究中他们采用干的红辣椒(cayenne red pepper)——世界上最常用的调料之一——磨碎后做成的粉。除极个别品种外,大部分红辣椒都含有辣椒素。
25个非超重的人参与了为期六周的调查研究——其中13人喜欢吃辣椒而剩余的人不喜欢。对红辣椒偏爱程度的划分标准已提前定好:红辣椒偏爱者的承受量为1.8克,然而红辣椒非偏爱者的承受量仅为0.3克。总体来讲,食用红辣椒确实提高了体温并且消耗了更多的热量。
此项研究发现,平时不怎么吃红辣椒的人在食用红辣椒后饥饿感降低,尤其是对咸味、甜味和油性大的食品欲望降低。红辣椒偏爱者和红辣椒非偏爱者的食欲反应是不同的,这表明对人体来说,陌生的刺激会产生更大效力,一旦这种刺激为人体所熟悉,就会丧失它的效力。辣椒食用者与非食用者的反应是有区别的,至于效力持续的时间和怎样调整饮食以达到持续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人喜爱红辣椒带来的那种灼热感,有人却对此无法承受,这种差异无法解释。这种不可解释性正是造成先前对辣椒素抑制食欲的作用,以及能量消耗研究结果五花八门的原因。
曼迪斯指出,研究结果表明,直接食用红辣椒的口感使消化的效果发挥到极致。他说:"你口中的灼热感就是那种效应的结果。这种灼热感促使你体温升高,消耗更多能量,同时更好地控制食欲。"
他认为:"味觉在两个不同层次上起作用。一方面,味觉决定食物的适口性,从而也就影响了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另一方面,味觉影响人的生理机能,所以它能改变你的消化方式,以及你吸收和转化营养物质的效果。"

来源:果壳网"环球科技观光团"主题站ScienceDaily 网站4月25日报道

云无心 审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