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間道的技倆
- 2011年11月22日 糗事 TOP 10
- 斑尾塍鹬:永不停歇的飞行
- 十八岁高中生当选小镇镇长
- 《美国文学纲要》连载: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5)
- 史博館的核桃豆沙餅
- Advice for Lost Graduate Students
- Polling Economic Experts
- 赌
-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治理
- 【重发】火焰中,以身献祭的平措:两份口述,一些回忆……
- 乱七八糟的冬天
- 為何要佔領(一)(修改版)
- 為何要佔領﹣回應一位遊客的提問(一)(修改版)
- 孔庆东——中国新型汉奸的一枚代表
- 為何要佔領﹣回應一位遊客的提問(一)
- 别把责打孩子说得那么凶恶
- 网事打捞:汪哥发飙了!
- 欧阳艳琴:云南师宗146 名煤矿遇难者记录
- [转载]陈坤携手“大爱清尘”基金 徒步唤关爱尘肺病人
Posted: 22 Nov 2011 02:50 PM PST 有人一方面維護何X燊並為他辯護(但缺乏理據)、但一方面表面上又罵何X燊是奸徒。讓本人想起很多5毛及無間道表面上罵共產黨一樣、大家最要小心分清是非黑白!因為有一黨派友人曾提醒及告訴本人、共產黨是不怕人罵的、所以5毛及無間道表面上罵共產黨、但骨子裡卻在「重要議題」為它辯護!大家要小心小心! |
Posted: 21 Nov 2011 08:00 AM PST ~带着亲爱的儿子又来看糗友们啦!~ 顶105:: 拍-3:: 106条评论 看见一2b青年被网友骗进茶座,忽悠2600块的帖子,在诅咒骗子之余,发现帖子里有两个电话号码。我承认我无聊了,刚才打了个骚扰电话。啦啦啦,, 顶103:: 拍-8:: 57条评论 高中时候英语课,我爬在后排的座位上睡觉===========咯咯===================================== 顶81:: 拍-2:: 39条评论 本人中华武校主练套路的(谁也打不过,身体素质没的说)五个哥们儿两个娘儿们(六岁进校,散打队,考上同一所大学)哥儿六个一个宿舍 顶67:: 拍-6:: 89条评论 早上还睡着觉,接到同学电话,说赶快到某某教室来。 顶65:: 拍-4:: 24条评论 同桌暗恋一女生却不敢跟人家说话,但是看到别的男生跟她说话又很不爽,哥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主,觉得他太没出息,决定刺激他一下。 顶53:: 拍-2:: 31条评论 IT程序员的糗事 顶65:: 拍-17:: 47条评论 本人文学系女生一枚,文学系,你懂的,班上只有2个男的。这样阴阳失调的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man了。俺们寝室都以哥弟相称。今天中午我和二哥走在路上,二哥突然扯了扯她的小短裙,惆怅地说:"唉…今天穿得太娘了……"太娘了…娘了… 顶49:: 拍-2:: 30条评论 有爱的字幕组,翻译都不知道该怎么翻译了。 顶50:: 拍-8:: 26条评论 前天晚上我们宿舍的小A喝醉了=================================回到宿舍后,小A躺在床上没10分钟便大叫着要尿尿,于是我们宿舍的小B带着他去上厕所(宿舍没有独立卫生间),在去往卫生间的路上,小A靠在小B的身上迷迷糊糊的说:"把我的小JJ拿好,别弄掉了……"到了坑位前面,小A摸着自己的胸问小B:"我的JJ呢!!"在鸟的过程中,小A愤怒的对小B说:"给我换个大的!这个尿的太慢了……"而最最苦逼的是,我就是那个小A………………这些事情是第二天小B告诉我的…… 顶45:: 拍-5:: 24条评论 发表我的糗事 | 手机用户请访问m.qiushibaike.com ![]() |
Posted: 22 Nov 2011 01:08 PM PST 飞翔,始终是一个鸟类的奇迹。即便发明了飞机,人们仍然不由自主地艳羡鸟儿自由的翅膀。有那么一些鸟儿是永远的旅行家,它们从我们的上空掠过,即便稍事停留,不久又杳无影踪。它们从哪里来?要飞到哪里去?是什么令它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它们的旅途又是怎样的?让我们回顾一位旅行家的旅程,来窥探一下它们的生活吧。 一只创造神话的鸟2007年9月,一只代号为"E7"的斑尾塍(音橙)鹬在媒体上大出了一番风头,也让不少生物学家跌破了眼镜——这只雌鸟用了8.2天的时间,不吃不喝不睡觉,连续不停地飞了11587公里(7200英里),斜跨太平洋,从美国阿拉斯加直飞到了新西兰,创造了鸟类不间断飞行的最长纪录。新西兰梅西大学的菲尔•巴特雷说:"这展示了鸟类惊人的一面。我们原以为鸟类直接飞越太平洋是不可能的。"
斑尾塍鹬是一种长相有些怪异的水鸟。长脚、长嘴略往上翘,羽毛灰不拉叽,远远看去好像通体斑纹(见图),它们每年会换两次羽毛,所以你可能会发现在不同的地方它们的样子有所不同。个子不算大,体长和一般人的半个手臂差不多,重不到一斤。这样一种不起眼的鸟究竟是怎样完成这样不可思议的神奇旅程呢? 我们可以想象,英雄鸟E7对她的马拉松旅行一定是经过充分的准备的。出发之前,她先和伙伴们一起,把肚子吃得饱饱的,把自己喂胖一倍。若是人类,恐怕吃成这样就连动也动不了,可是这些神奇的鸟类此时还能保持自己的身材!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说来也许难以相信,它们是通过压缩自己的内脏器官来给脂肪腾出地方的!在上路的时候,它们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带有脑子和飞行肌肉的脂肪团,这些占到体重一半以上的脂肪,就是它们不间断长途飞行的主要燃料。这种本领即便是在鸟类旅行家当中也是首屈一指,无鸟可及。 那在连续几天的飞行过程中如何睡觉呢?虽然还不确定,但科学家们猜测,它们也许可以让两个大脑半球轮流休息。只用半个脑子控制,还能不停振翅且不迷路,简直就像自动驾驶仪一样,实在真够威猛。这些专业旅行家个个都是看天象辨方向的高手,白天它们通过阳光来定向,夜间则通过辨识星光来定向,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它们对天空的变化了如指掌。另外,它们懂得在高空中选择在顺风的大气层中飞行来增加飞行效率,这就是它们长途旅行的秘诀。 即便有这样优越的身体素质,上万公里的长距离连续飞行也仍然是辛苦的旅行。等它们到了目的地,多出来的这一半体重基本上都消耗殆尽了,途中也免不了会有撑不下去葬身鱼腹的同伴。是什么让E7和她的伙伴们如此奋力飞行?它们不远万里从阿拉斯加飞到新西兰,是要做什么呢? 生命的旅行:美食和爱情E7和她的伙伴们是到新西兰去寻找美食的。它们离开的阿拉斯加,不久之后就要进入严酷的冬季,冰封大地之上,将再也找不到可以果腹的东西。为了生存,它们必须前往南半球,在那里,季节倒转,时正入夏,正是打牙祭的好时光。 斑尾塍鹬最喜欢吃的食物是泥滩上的海鲜。虾、蟹、蚌、螺、鱼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扭来扭去的蠕虫味道也不错。昆虫和蜘蛛长相虽然恶劣,肚子可不嫌弃,反正都是营养丰富的蛋白质。 换过羽毛,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南迁旅行的疲惫已经一扫而光,当那里的气候开始变冷,大家也差不多吃得心满意足了。而这些鸟儿是不懂得安分的,它们内心旅行家的本能在蠢蠢欲动,风声和潮水仿佛都带来了远方的呼唤,又是上路的时候了。 这一回,是回家,回到阿拉斯加去。那里是它们出生的地方,也是它们追求自己爱情的地方。一年又一年,不论飞得多远,对出生地的记忆始终在召唤着它们。每年夏天,一代又一代的斑尾塍鹬在阿拉斯加开阔的冻土带,穿着它们略带红棕色的夏装热烈地恋爱,英勇地不惜挑战猛禽、狐狸等敌害,来捍卫自己杯状的小巢和那里面4个爱情的结晶(斑尾塍鹬一般生4个蛋)。 而每一个斑尾塍鹬都是父母的骄傲——小小的幼鸟经过3周的孵化,出生不到一小时就能跟着父母跑来跑去。一个月之后它们便学会觅食和飞翔,可以独立生活了。虽然要到3-4岁才算正式成年,但它们的旅程也在生命的头一年便开始了。不论大小,一批又一批的斑尾塍鹬在阿拉斯加的海岸忙碌地增加自己的储备,饥不择食地连种子和浆果也列入食谱,一等风向改变便整装待发。 E7和她的伙伴们就这样一年年来去。每一个循环都可飞至3万公里,也就是说,在它们15-20年的生命当中,飞行的总距离远超过从地球飞到月球! 对于地球上的很多动物而言,这种有规律的旅行都是它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目的也大致相同——在冬季来临时,避开严寒去温暖的地方寻找食物,而在充分给养生息之后,再回到敌害较少、条件适宜的地方繁殖。这种活动保证了他们能够避免剧烈的气候变化而随时生活在相对较为稳定的环境当中。我们把这样的旅行叫做迁徙。 拥有翅膀的飞鸟一族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所有动物旅行家中的佼佼者。它们有些如斑尾塍鹬般能够承受如此长距离的马拉松飞行,有些如斑头雁能忍受极端稀薄的氧气、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还有一些能够毫不停歇地穿越干旱炎热而又广阔的撒哈拉沙漠。千百年来,对美食和爱情的眷恋深深地刻在它们的记忆当中,变成了一种本能,为了生存,有无数的鸟儿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E7只是在人们有限的所知当中,属于它们中的一个。 通向乐园的险途为了要给即将到来的繁殖季节储备能量,这回E7和她的伙伴们走了不同的路线。它们沿着东亚的海岸一路北上,我们的土地——中国就在它们脚下掠过。这条路线上有着它们可以驻足的滩涂湿地,能够让它们在需要的时候停下来补充能量。 这回E7它们不再孤单,因为走这条路线的候鸟很多。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和它们一样都是依赖沿海滩涂湿地的觅食者,在国外,人们把这些鸟统称为shorebirds,也就是在岸边的鸟,而在中国,我们把它们统称为鸻(音横)鹬类。其中鸻长得小巧玲珑,拥有一双大眼睛,通常靠敏锐的眼力和快速疾走来取食(这就是为什么"鸻"字有个"行"字边),而鹬类体型相对较大,拥有较长的嘴巴,除了靠眼力以外,它们还能通过把嘴巴探入泥中,通过嘴巴尖端感受器的触觉来寻找食物。每一种鸻鹬类的嘴巴形状、长短和捕食策略都有所不同,这令它们经常可以在一起聚餐而不至于抢了别人的食物。每年都有约60种总数超过500万只以上的鸻鹬类经过E7它们飞行的这条路线,可说是热闹非凡。其中还有一些长得和我们的主角斑尾塍鹬颇为相像。 然而这条路线却并非坦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沿海滩涂湿地遭到破坏,围垦和外来物种的入侵都对仰赖海滩进行补给的迁徙鸟类造成生命的威胁。人类修建的水泥海堤,使大片的滩涂湿地干涸,很多鸟类都不再找得到充足的食物。这种情况对于那些体型较小的鸟类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它们可以积累的脂肪相对较少,即使在出发前"加满油"也只能帮助它们熬过1000-2000公里的路程,如果途中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来补给食物,它们就无法完成迁徙而会在半途中死去。 上海在这条路线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候鸟的眼中,上海的崇明东滩湿地,和香港的机场大概没什么区别。由于上海的位置正好是从澳大利亚到西伯利亚的中途点,所以大量的鸟类都把这里以及黄海地区当成迁徙中转补给站。我们的主角斑尾塍鹬们也年年都会来这里。上世纪80年代,这里曾经是众多鸟类的乐园,有超过20种鸟常以铺天盖地的惊人之势出现,然而,大量的人类捕杀、干扰以及不断围垦而导致的栖息地丧失的影响,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盛况了。在成立保护区并全面禁猎之后,以上的非法活动受到一定控制,但谁又能保证它们都能越过保护区外重重鸟网和无数陷阱? E7们的命运E7和她的伙伴们虽然在之前的旅程中展现了很强的耐受力,但它们现在也同样仰赖这条线上的补给来为之后的繁殖做准备,补给不足,繁殖的成功率就有可能降低、有的可能没法完成迁徙、甚至死亡。它们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人类的捕杀,它们的大小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恰好是一顿美餐,据估计每年都有2000-3000只斑尾塍鹬都在中国的东海岸被人类猎杀,每年跟随E7的伙伴都逐渐减少,从90年代到现在,它们的数量已经减少了一半。 我们的主角E7也有过和人类近距离接触的"危险遭遇"。在澳大利亚,她曾被人类捕获,幸运的是,她没落到猎人的手里,而是在鸟类学家的手中,极不情愿地被在皮下注入了一个小型卫星跟踪发射器。正是由于这个装置,才让我们人类了解了它非凡的旅程。这种装置非常昂贵,E7只是幸运地成为了头几批试验者,帮助人们深入了解鸟类迁徙的行为特点。对更多她的同伴而言,人类只需通过简单的环志就能大致了解它们的行踪和去向。每年世界各地都有鸟类科学家和受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从事这项工作。他们将野鸟捕捉后,测量它们的身长体重等基本数据并记录在案,然后给它们戴上标志物——标有唯一编码的金属脚环代表个体的基本信息,好像一张"身份证",而按国际统一标准颜色组合的足旗,则可以让未来的观察者一眼就分辨出这只鸟是在哪里被环志的,功能更像"护照"。 也许是出于对人类的警惕,在上一次的北上归途中(2007年3月),E7并没有在中国南部沿海停歇。她从新西兰一口气飞了7天,停在了朝鲜鸭绿江的泥滩上。 而这一次,在她结束了传奇的跨洋之旅后,由于卫星跟踪发射器电池耗尽,我们失去了和E7的联系,不过,各地的观鸟爱好者仍然有机会通过她身上的"护照"一睹其芳容。对E7而言,她的生命就是奋力飞向未来,而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这些奋力飞行的旅行家的未来,却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关心与合作来保障。 如果人类继续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不断侵吞它们的栖息地,毁灭它们的生命,这些迁徙鸟类终将有一天永远飞出我们的视野。对它们而言,旅途中所经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攸关生死的家园,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澳洲、新西兰等国家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它们永不停歇的飞行。 |
Posted: 22 Nov 2011 12:42 PM PST 刚刚过去的地方选举除了四个州的州长以及另外四个州的州议会改选受到关注之外,两个年轻人分别当选小地方的市长和镇长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其中艾奥瓦州十八岁高中生杰瑞米•蒙尼尔(Jeremy Minnier)当选巴特勒县奥莱戴尔镇镇长更是吸引了众多眼球,不但华盛顿邮报、合众社等全国性媒体及时报道,即将接任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王牌节目All Things Considered主播的奥蒂•柯尼希(Audie Cornish)还对蒙尼尔进行了专访,就连海内外的中文媒体对此也没有放过。这些报道多半侧重于蒙尼尔的年龄(刚刚18岁)与该镇的规模(仅有居民不到80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蒙尼尔的当选究竟说明了什么。 美国大多数地方政府的民选官员职位收入并不高,大致相当于同一地区老百姓的收入。例如我所在的县,人口40万,民选8个县执委会(最高权力机构)成员,其中7个分区执委今年年薪43422美元,1个不分区执委会主席年薪49453美元,而全县2010年家庭收入中位数为92655美元,假设他们的配偶也挣同样多的钱,家庭收入也就和大家一样。至于奥莱戴尔镇(Aredale)这样的微型城镇,住家比大地方的居民小区还要少,通常镇长就是个不拿薪水的义务岗位。 这次选举,奥莱戴尔镇的原镇长已经76岁,萌生退意,镇里的公共事务总需要有人来操心,就动员其他镇执委会委员出来接替,但是没人响应。艾奥瓦在美国是一个农业州,近代美国农业人口萎缩,奥莱戴尔镇所在的巴特勒县(Butler)人口近30年来都在减少,现在全县不到1万5千人。这里人家住房的房龄超过70年的占一半以上。奥莱戴尔镇还不通自来水,家家户户都用自己的水井。也没有公共下水道,脏水排到各家的化粪池。因为年代久远,化粪池渗水浸出地段趋于饱和。就在去年,州自然资源部还因为有人将自家的井水接到零食店,擅自将家庭用水拿来商用,违反了自然资源管理法规,因而对合伙的两家人开出将近9千美元的罚单。这里虽然还保持了一个邮局,一家银行营业点,也有一两家酒吧和小食店,但是比起外面的世界来说,实在是冷清了一点,年轻人难免不生出远走高飞的念头。 这样的小镇遍布在美国的腹地,它们的居民大多是一两百年前各国移民的后代。在和平年代,他们的辛勤劳作供应了美国所需的绝大多数农产品。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他们的子弟在前方浴血奋战。即使在今天,他们仍然固守着自由与责任、个人奋斗与互助关爱等美国核心价值观。"拯救大兵雷恩"剧作者的创作灵感,就是在这样的小镇生活时萌发的。 蒙尼尔今年虽然只有十八岁,还不到当地可以合法饮酒的年龄,但是他已经相当成熟。蒙尼尔参加了学校乐队,常常为校报写文章。他是当地National FFA(原来叫作Future Farmers of America,未来的美国农民)Hampton-Dunont分部主席,还参加了合作教育计划,在一家园艺公司打半份工。他计划高中毕业后继续学习园艺,和父辈们一样与土地打交道。蒙尼尔在镇上乐于助人,热心于联合卫理公会的青少年社区服务活动。全镇人家特别是那些老人家的房子屋檐雨水管,他几乎全都帮助清理过。在这次选举后接受采访时,记者半开玩笑地说,那些大地方的候选人绝对不可能像他这样挨家挨户去拉票。 蒙尼尔这次是以选票上未列名候选人(Write-in Candidate)的方式当选的。别看这个小镇人口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是小镇选民参加这次投票的比例超过50%,大大超过那些人口众多的地方,蒙尼尔获得的选票是原镇长的三倍。他将在明年1月3日宣誓就任任期4年的镇长。因为不能耽误乡亲们委托担负的职责,他准备在毕业后选择一个离家近的学院上学。 蒙尼尔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争取实现将小镇与县里的自来水系统连接起来。如果这个实现不了,就要解决化粪池浸水问题,争取建设一个新的渗水池。他甚至还想请乡亲们打扮自家的房前屋后,比方在窗前和门外种上花卉,让这个百年小镇年轻起来,不但可以吸引路人在此驻足,还可以让自己的同辈在中学毕业后更加愿意选择留在家乡。 有一些人认为18岁的高中生大部分没有做过正式工作,也没有交过税,还不具备从政的能力。也有人评论蒙尼尔关于动员乡亲美化奥莱黛尔镇的想法,和在当地占据主流的共和党思维方式格格不入,有可能被称之为RINO(Republican In Name Only,名义上的共和党人),但是绝大多数网络评论对他表示支持和鼓励。 一位拥有众多粉丝的推特博主hollyann1963说:像杰瑞米这样的青年几乎总是比年纪大的人强。不像那些在信息时代之前成长起来的人,通过网络杰瑞米可以获得更多信息,看问题也会更加客观。甚至还有人说:太好了,下一步让我们选更多的年轻人上去,最好让他们到华盛顿去上班。 |
Posted: 22 Nov 2011 12:39 PM PST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1860-1914)之五 自然主义与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文学 (上) 沃顿和詹姆斯对隐秘的性爱和金钱动机在社会上的作用的剖析使他们与另一组在表面上看来完全不同的作家相关联:斯蒂芬•克莱恩、杰克•伦敦、弗兰克•诺里斯(Frank Norris)、西奥多•德莱塞和厄普顿•辛克莱尔(Upton Sinclair)。这些自然主义作家与都市作家类似,但更明确地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他们往往揭露社会问题,并受达尔文思想和相关的决定论学说的影响,即认为个人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漩涡中毫无控制力,只能听天由命。 自然主义在本质上是决定论的文学表现。决定论催生了对社会底层的凄凉、现实主义的描写,拒绝接受宗教主导社会的观点,而是把世界看成一台机器。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也同样把世界想象成一台机器,但那是一台上帝创造的、趋向进步和人类完善的完美机器。自然主义者则把社会看成是一台盲目的机器,没有上帝,无法控制。 十九世纪美国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创建了详尽的历史动力学说,提出了机械动力(dynamo)和熵(即力的减退)的概念。亚当斯看到的不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是其不可避免的衰退。 作为一位牧师的儿子,斯蒂芬•克莱恩最简练地表达了失去上帝的后果: 某君语之寰宇曰:"吾存焉!" 寰宇答曰:"然与我何干?" 如浪漫主义一样,自然主义首发于欧洲,通常被认为源于1840年代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的作品,其代表人物包括:古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龚古尔兄弟(Edmond和Jules Goncourt)、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及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自然主义勇敢地公开揭露社会的丑恶阴暗面,讨论离婚、性、通奸、贫困和犯罪等主题。 随着美国日益城市化并越来越意识到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的重要性,自然主义日渐流行。到1890年,边疆垦荒正式宣告结束。大多数美国人迁移至城镇,甚至边远的村庄也被置于工商业的强大影响之下。 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 斯蒂芬•克莱恩生于新泽西州,向前追溯一个世纪,他的家族中有参加独立战争的军人、牧师、治安官、法官和农民。克莱恩主要以新闻记者为职业,但也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他在贫民窟中和战场上见证了最艰苦的生活,其短片小说多以此为主题,特别是《海上扁舟》(The Open Boat)、《蓝色旅馆》(The Blue Hotel)和《新娘来到黄天镇》(The Bride Comes to Yellow Sky。他的反映南北战争的小说《英勇红色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描述了战争留下的挥之不去的记忆,在1895年出版时引起极大轰动,但由于忽略了健康,他在尚未有机会享受这部小说带来的声誉时便在29岁英年早逝。克莱恩在20世纪头20年期间基本被遗忘,但是在1923年由于托马斯•比尔(Thomas Beer)撰写了一部赞誉他的传记而又声誉重振。自那时以来,克莱恩作为普通人的代言人以及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作家一直享誉文坛。 克莱恩的《街头女郎玛吉》(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1893)即使不是美国自然主义小说中最早的一部,也一定是最佳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贫穷而感情细腻的姑娘,其父母没有受过教育,酗酒,且有负于她。为了逃脱充斥暴力的家庭和追求爱情,她接受了一名青年的引诱,与他同居,但很快被抛弃。伪善的母亲拒绝让她回家,玛吉为了生存沦为娼妓,不久后绝望自杀。这一贴近生活的题材和克莱恩客观、科学、不加道德说教的风格给玛吉这个人物打上了自然主义的印记。 |
Posted: 22 Nov 2011 08:51 AM PST 久雨初晴,加上過兩天爸爸過世滿一年即將與祖先牌位合爐,想出去走走。 豬腦袋轉啊轉的,忽然冒出本來怎麼也想不到的南海路國立歷史博物館,那是小時候爸爸最常帶我到台北的地點之一。上網查一下有什麼展覽。 啊,席德進!怎麼這麼巧? |
Advice for Lost Graduate Students Posted: 22 Nov 2011 08:20 AM PST |
Posted: 22 Nov 2011 08:02 AM PST Chapter 2 of my favorite textbook has a table showing various propositions about which economists largely agree. It is based on the published results from several surveys. A new project by the IGM Forum is now regularly polling a diverse group of top economists on a variety of policy-related questions. It is a good way to see whether a professional consensus exists. You can follow the project by clicking here. If you are curious, I declined being a member of the panel, mainly because time is scarce. Moreover, I have various other ways to let my opinions be known. |
Posted: 22 Nov 2011 07:50 AM PST |
Posted: 22 Nov 2011 07:35 AM PST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治理 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在过去的十八年中为我国......>>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
Posted: 22 Nov 2011 07:43 AM PST 记录这两份口述的时间是今年3月18日和19日。20日,我把两份口述发在了我的博客上: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1/03/blog-post_20.html。而继平措在3月16日自焚牺牲之后,又有十位藏人自焚,其中有两位阿尼(尼师),都奉献了生命。 外界都以为平措自焚是境内藏人连续自焚以示抗议的开端,事实上,在2009年2月27日,与平措在同一个寺院的僧人扎白,可能是境内第一位以身献祭的自焚藏人。 而这两份口述,也来自与平措在同一个寺院的僧人。只是如今,一个流亡在印度,一个已经被当局抓走、失踪。。。 火焰中,以身献祭的平措:两份口述,一些回忆…… 唯色 记录 ![]() 2011年3月16日下午,在安多阿坝(今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格尔登寺(藏语,格底贡巴)的僧人洛桑平措(又写彭措),独自一人,离开被军警严密监视的寺院,走到曾经熙攘、此时人也众多的街头,突然变成了一团燃烧的火焰。从火焰中传出他的声音:"让嘉瓦仁波切回来!"、"西藏需要自由!"、"达赖喇嘛万岁!"。人们都万分震惊地看见,火焰中的僧人倒下了,又挣扎着站起,但又倒下了。人们都万分震惊地看见,满大街全副武装的特警、武警、警察、便衣,立即围拢过来,用手中的棍棒扑打着僧人,可这是在灭火,还是在打他? 1、 第一个口述者:格尔登寺僧人洛桑群增,20岁,2010年底翻越雪山逃至印度达兰萨拉,学经。【注2】 我与平措一个寺院、一个班级、一个经师。平措非常尊敬自己的经师洛桑亚培,因为他是精通五部大论的著名经师。平措每次见到经师,都会把披的袈裟垂下来,恭敬地跪在地上。 平措平时喜欢锻练身体,比如用力伸展胳膊,爱打篮球。他很有肌肉,很健壮。他平时很开朗,喜欢开玩笑。他的性格好,有礼貌,对迎面走来的人,不认识也会笑。 但是,2008年的抗暴对他的影响很大。当时,他也走上街头,参加了抗议,亲眼目睹很多人被打死。遇难者的遗体送到格底贡巴的大经堂前,由僧众修法超度亡魂。当时,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遇难者,平措在做法事时,痛哭不止。 2008年,藏人被打的打,被抓的抓,被打死的打死,被致残的致残,许多藏人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对当局的意识。 本来,阿坝地区在2008年3月16日抗议时,死了很多人,所以三年后的今天,许多藏人都在寺院和家里点酥油灯,纪念遇难者。平措的纪念方式是自焚。 平措自焚的时候,被军警围住了,被打了,打得很厉害。僧人和百姓不顾一切地把他抢回寺院,但是,他的伤势太严重了,就送到阿坝县医院,可是医院不收,因为当局有令,不准收。因此,他们不得不把平措交给警察。 平措自焚之后,让僧俗们愤怒,上街抗议。一些僧人和俗人当场被抓。更多的僧人和俗人,在格尔登寺的大经堂前静坐,要求放出被抓的僧人。一直静坐到晚上11点半。 17日凌晨3点多,平措去逝。当局一会说他24岁,一会又说成16岁,其实他20岁。 平措的父母是牧民。兄弟姐妹多少人,不知道。但他有兄弟三人,加上他,四人,都在格底贡巴出家为僧。 2、 第二个口述者:格尔登寺僧人(隐去名字),26岁,在境内。 平措的名字就是平措。但格底寺所有僧人的法名前都有"洛桑",所以他叫洛桑平措。我也是,叫洛桑**。 格底寺有三千多名僧人,我和平措虽然不在一个扎仓,但曾经长谈过一夜。是在2009年,扎白自焚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平措虽很年轻,却非常关心民族的事情。说起格底贡巴附近被当局关闭的藏文学校,他很气愤。说起11世班禅喇嘛5岁就失踪,他痛苦得流泪。说起嘉瓦仁波切为了藏人在全世界奔走,也不禁落泪。他知道你,阿佳唯色。 我见过他的一张照片。也是2009年拍的。照片上,他身上披着雪山狮子旗,盘腿坐在夏天的草地上。我说如果被警察看见,会有麻烦,可是他笑着说我不怕。 2008年唤醒了我们,也改变了我们。是的,当时平措也上街抗议了。抗议中,许多藏人被枪杀,死得很惨,我亲手把鲜血流干了的遗体抬回寺院,诵经修法。 平措自焚,事先应该是谁都不知道。他也没有留下遗书,没有留下遗言。他就像平时那样,从寺院旁边的军营和派出所前走过,从持枪武警的岗哨前走过,也从去年扎白自焚的街头走过,大概就走了200多米。很突然,他抬起头,把一瓶汽油给喝下去了,还洒在了身上。然后,他点燃了被汽油浸透的自己,就这么燃烧起来。 他大声地喊着:"让嘉瓦仁波切回来!"、"西藏需要自由!"、"达赖喇嘛万岁!"。两次摔倒在地。但很快就被许多军警围住,狠劲打他。 街上的藏人们都被震住了。看见军警打平措,一些僧人和俗人不顾一切地冲进去,抢了平措就往紧挨着寺院的医院奔去,可是医院已经下班,关门了。人们又抱着平措往他的僧舍跑去,他的父母也在,震惊得放声大哭。人们又抱着平措往县医院跑去。可是医院不收,医生说不能收。为了救平措,僧俗们把平措交给公安和干部,哀求他们抢救平措。这时大约5点。 很晚的时候,医院才得到批准,同意抢救平措,但已经没有挽救的可能了。凌晨3点多,平措牺牲了。 可是医院不肯把平措的遗体交给他的亲人。直到下午4点多,才交出了平措的遗体。听说,有官员来察看了平措的遗体。而且,还警告寺院说,必须要在18日上午8点以前处理完丧事,不准保留遗体。 平措的遗体被送回寺院,围裹着白色的哈达,供放在大经堂前。从17日下午到18日早晨,格底贡巴三千多僧人为平措修法超度,从周围赶来的三千多百姓排着队,手捧哈达,口诵嘛呢,向平措致敬。那个场面太痛苦了,没有人不哭泣,连最坚强的男人都在流泪。按照我们的传统,不应该在送别死者踏上中阴之路时如此痛苦,因为哭声和泪水会影响死者的来世,可是此情此景,谁都悲愤难抑,有藏人痛苦得晕了过去。 寺院三公里以外有天葬台,但平措是汽油自焚,又被毒打,鹰鹫可能不会飞来,所以就决定采取火葬的仪式。装有平措遗体的车开往天葬台时,成千上万的人抛洒着哈达,大声祈祷,一路泣别。 平措自焚之后,直至火葬,我知道,有很多现场照片。可是发不出去,当天阿坝就断网了,手机也打不通。后来,手机通了,但发彩信的话,其他照片都可以发出去,与平措相关的照片就发不出去,电话里一说起平措的事情,就没有信号了。 而去年2月27日,在阿坝街头自焚的扎白,他的名字其实是扎西,洛桑扎西。扎白是他母亲叫他的昵称。他的母亲叫梅廓,45岁;还有哥哥策波,27岁,妹妹才让吉,18岁。扎白现在25岁。 扎白自焚,被警察开枪击中身体。他先是被送到成都的医院治疗过,现在阿坝州州府马尔康的军队医院,与母亲在一起,既不允许出院,也不允许除舅舅之外的亲人和寺院僧人探望。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被允许出院。 因为被枪击中腿和右臂,扎白的腿已残,走路不便,右臂也抬不起来。又因被火烧过,身体右边如面颊、右手都留下疤痕。 当时,医院方面企图给扎白截肢,截掉中弹的腿与右臂,为的是不留下中枪的痕迹,毁灭证据,但被扎白的母亲拼死拒绝,所以未能截肢。 拍下扎白自焚被警察枪击,并把现场照片发送出去的格尔登寺僧人江廓,后来被判刑6年,现在还在牢中。 2011/3/20 注1:中国官方新华社的报道先是称自焚僧人是24岁的彭措,后来改说现年16岁,患有癫痫病。还说附近巡逻的警察及时将火扑灭,并迅速就近把彭措送往医院救治。因为"格尔登寺一伙别有用心的僧人不顾伤员的安危,强行将彭措抢运到寺内的扎仓藏匿。"经过当地政府和彭措母亲婵布洛再三交涉,直至3月17日凌晨3时,格尔登寺才将彭措交予其母,当地政府和婵布洛立即将彭措送到阿坝县人民医院救治。不过,"由于格尔登寺藏匿伤员拖延时间,使伤员失去救治的宝贵时间,经抢救无效于17日凌晨3时44分死亡。" 新华社企图把抗议者诬陷成生理或心理有疾病的病人,企图栽赃寺院和僧人是凶手。正如去年2月27日,阿坝僧人扎白当街自焚遭军警枪击,在众多外媒纷纷报道之后,新华社不得不承认,确有一个"穿袈裟的男子"引火自焚。但否认军警向他开枪;军警没有开枪不说,还救了他,把他送到成都的医院了。又说医生也否认枪伤,指他身上只有烧伤。事实上,扎白的腿和右臂中弹,险些因被截肢,而证据遭毁。 新华社还称平措父亲说"他是自己自焚的,只有烧伤,其他什么伤都没有。"这也正如去年扎白自焚被枪击,新华社"引用一名西藏僧侣的话说,枪击的说法是他编造的"。事实上,平措不是自焚而死,除了烧伤,还有被军警毒打的伤,他是被毒打致死,是被杀。 注2:这部分的口述,是现在达兰萨拉的汉人作家朱瑞,18日晚上采访洛桑群増之后,从Skype发给我的。朱瑞说:"一个熟悉平措的僧人,几分钟后,会到我这里来。我试着在电话里问他,他什么都说不出来。也许面对面,会好一些……"之后,我也在skype上与他交谈,对口述记录做了补充。 以下图片,来自阿坝,拍摄者是当地藏人,记录的是去年(2010年)3月16日的阿坝县城。荷枪实弹的军人站在行驶于阿坝县城的军车上,而军车上贴着"向阿坝县人民致敬"的鲜红标语。原来"致敬"是这样的,是以对准藏人的枪杆子来表示的。(图片为首发) ![]() ![]() 而在2008年3月16日,阿坝县爆发大规模的抗议游行,遭到军警镇压,当时被开枪打死的有僧人、学生、牧民23人,其中包括孕妇、5岁的孩子和16岁的女学生楞珠措。"3·16"因此成为阿坝重要的纪念日。 ![]() |
Posted: 22 Nov 2011 07:27 AM PST 说着这个冬天是暖冬的时候,冷空气就在灿烂的阳光下,来了。 星期天早上还穿着短袖,飒爽英姿;星期二上午穿着绒裤、套头衫和羽绒背心还有些冷,萎靡不振。 昨天晚上遛狗回来路上,去药店买了一瓶黄连素,回来给小宝和兽兽一只喂了两粒。它们已经拉了两天肚子,无精打采。我一天拉了五六次,本来不想与狗吃同样的药,还是熬不下去,临睡前吃了给狗买的黄连素。喂它们两粒,我吃了三粒。 感冒拉肚子像一对难兄难弟,一起来我这里做客,不速之客不请自来,落难的是我,抑或是我那些同病相怜的狗们。人病了,狗也病了。2011最真实版的人狗情未了,我终于做了一次主角儿! 一天时间都在恍惚,特别是中午时候,像不虔诚的打坐和尚,恹恹欲睡。脑袋里像是煮着一锅包谷面糊糊,冒着许多无趣的气泡。 冬天来了的时候,冬天就要过去,否极泰来,就是这个道理!
小远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23:21晴 上海理道之理道文化兔,我只是一只有文化的兔子 |
Posted: 22 Nov 2011 06:25 AM PST 為何要佔領(一) 現場的問號 十月二十三號,星期日。那天經過匯豐總行樓下,打算看望一下「佔領中環」的反對資本主義論壇。簡陋的「反對資本主義 佔領中環」紅底白漆字橫額前,長毛慷慨發言中,論及資本家吸血的貪婪本性。他旁邊坐著左翼21的覃俊基和香港城市大學的陳敬慈。我本想當個安靜的觀眾,又或扮演課堂上的專心聽講的乖學生。這樣的打算在行動現場注定失敗。 我給逮個正著。 「你說普通話嗎?」不太確定的國語自身後傳來。 「不, 我們只是想知道,這兒是在發生什麽事?」 「但是,他們的訴求到底是什麼呢?」 |
Posted: 22 Nov 2011 06:10 AM PST 為何要佔領(一) 現場的問號 十月二十三號,星期日。那天經過匯豐總行樓下,打算看望一下「佔領中環」的反對資本主義論壇。簡陋的「反對資本主義 佔領中環」紅底白漆字橫額前,長毛慷慨發言中,論及資本家吸血的貪婪本性。他旁邊坐著左翼21的覃俊基和香港城市大學的陳敬慈。我本想當個安靜的觀眾,又或扮演課堂上的專心聽講的乖學生。這樣的打算在行動現場注定失敗。 我給逮個正著。 「你說普通話嗎?」不太確定的國語自身後傳來。 「不, 我們只是想知道,這兒是在發生什麽事?」 「但是,他們的訴求到底是什麼呢?」 |
Posted: 22 Nov 2011 04:02 AM PST 最近孔庆东又风生水起,源自于他的三句粗口,这事情大概网友都知道的了,我不知他对于南方报系为何这般的深恶痛绝,是南方报系强拆了他家的房子,还是给他家的小孩喂养了三聚氰胺?上来,先把别人定位为汉奸,然后大骂一通,这种文革先扣帽子再踏上一万只脚的做法,表明孔庆东同学依然没有从文革的惯用做法中走出来。 文革的余毒不除,我想如果给他一把尖刀,他恨不得会把别人杀掉。不,且慢,孔庆东老师是一个聪明人,他即便手里有尖刀,他也不会亲自出马,比如前些年的刺杀钱烈宪,是其助手杨春所为,据刘逸明的爆料,钱理群曾向北大友人披露,刺杀钱烈宪后,孔庆东老师急于脱去罪责,想通过钱理群找找公检法系统的关系,被钱先生拒绝后,孔通过别人疏通的关系。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孔庆东把南方报系视为"汉奸媒体"?在我看来,南方报系整体优于北方,却被孔老师视为汉奸,是不是他们报道了一些社会民生问题,是不是他们发表了对当局不利的稿件?简单来说,是不是因为他们说了部分真话? 当然,也有可能是孔老师的智商有问题,比如他把北京空气的恶劣归罪于美国发动的气象战争。看到孔庆东老师的这条微博后,我哑然失笑之余,又多了份遗憾,遗憾中国军部没有把孔老师安排在国防部工作,这种先天下之忧时刻防备美国入侵的精神应该为国防部所用。同时,我也为郭德纲的饭碗问题所忧虑,这种神经病天马行空的搞笑思维,要是用在相声界,哪还有郭德纲红的份儿。 今天看到孔庆东的最新的一篇博文,为自己爆粗口的行为洋洋得意,孔庆东这几天的一番表演,充分地暴漏了他的自大、无耻的嘴脸。在《孔和尚有话说》的一期视频里,硬是不承认在微博上爆粗口,这白纸黑字在,竟还在抵赖。 倘若按照孔庆东对汉奸的定义,则千百年来为民说话、批判当局的中国思想家都是汉奸无疑,而溜当局须拍当局马的都是忠臣,比如北京空气的不好,罪不在当局,在美国。我所认为的汉奸,应该是对"汉"不利的人,换句话说,对中国民众不利的人。而封闭言论,不容异于己的思想,动辄对媒体三句粗口的孔庆东,是新型的汉奸一代表,他们打压有责任的媒体,朝书生动刀,为当局粉饰太平,甚至把当局的罪责归结为"外敌",操纵舆论,愚弄民众,此等人物,不是汉奸,那谁还是汉奸? ![]() |
Posted: 22 Nov 2011 05:55 AM PST 現場的問號 十月二十三號,星期日。那天經過匯豐總行樓下,打算看望一下「佔領中環」的反對資本主義論壇。簡陋的「反對資本主義 佔領中環」紅底白漆字橫額前,長毛慷慨發言中,論及資本家吸血的貪婪本性。他旁邊坐著左翼21的覃俊基和香港城市大學的陳敬慈。我本想當個安靜的觀眾,又或扮演課堂上的專心聽講的乖學生。這樣的打算在行動現場注定失敗。 我給逮個正著。 「你說普通話嗎?」不太確定的國語自身後傳來。 「不, 我們只是想知道,這兒是在發生什麽事?」 「但是,他們的訴求到底是什麼呢?」 |
Posted: 20 Nov 2011 06:10 PM PST 2011-11-19 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 ■杨支柱
用"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来概括"狼爸"萧百佑的家庭教育方式显然是片面的。萧百佑能把三个孩子送进北京大学(最小的一个还在读中学),更重要的原因不是"打"的教育方式,而是他家的客观状况:健在而且没有分居的和睦夫妻,酷爱孩子的比较"宅"的爸爸,所有孩子先天的禀赋都不差,年龄相差不大的四个孩子相互间的竞争、合作与模仿。这些条件缺了一个就不会有今天的"狼爸"。所以萧百佑说,希望他的儿女每人至少生三个孩子。 萧百佑打孩子并不像某些人所歪曲的那样是发泄或虐待,他是很讲究打孩子的艺术的:打孩子作为对犯规的惩戒要根据事先告知的规则进行,只用鸡毛掸子打(从来不用脚或者能致伤、致残的器械),不打脑袋和胸腹腰背部,十二岁以后不再打。这些都是国外教育专家赞成适度惩戒一派的经验之谈。相反那些刻意不打孩子的父母,一旦孩子不听话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在自己怒不可遏的情形下打孩子,才真正成了发泄和虐待。 上世纪80年代把三四个儿女都送进"一本"的,大部分省和直辖市都能找出几个甚至几十个,其中鲜有爸爸不责打孩子的,只是这些爸爸不会写书或没想到写书罢了。那时招生名额少,从人口大省考上"一本"的难度比萧百佑的孩子今天以海外身份考上北大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的城市"一胎"和农村"一胎半"政策,使萧百佑的三个孩子都上北大成了新闻;同样是这个政策,导致父母娇惯孩子成了常态,爸爸责打犯规的孩子反而成了新闻。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仅靠说服、鼓励、奖赏是不足以养成尊重父母、遵守规则的习惯的,惩戒仍然是必要的教育手段。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我们既不能把他(她)长时间关起来,又不能把他饿坏、冻坏、累坏了,责打可能是不得不用的最后手段。也许会有人说,还有大喊大叫和辱骂。但是有节制的体罚总是针对具体行为的;而语言的暴力总是越界,导致一般地贬损孩子的人格,毁坏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对某些孩子根本不起作用。可能取代责打的唯一合理手段是取消特殊享受(温饱和睡眠不能取消,那比责打更糟),但这样做要有两个前提:首先是家里不能太穷以至于没有特殊享受;第二是这种方法最好从吃奶时就开始用,晚了效果递减,到上小学时才用就没多大作用了。由于许多人拒绝对三岁以下的孩子进行任何惩戒,另一些人家里太穷,所以责打仍然是必要的惩戒手段。 没有必要将取消特殊享受神化,这样做跟责打一样让孩子痛苦,不痛苦能起到惩戒的作用吗?饥饿的人吃得香,劳累的人睡得甜,没有感到过痛苦的人能理解什么是快乐吗?孩子们不可能整天挨打,每天不挨打的时间要比挨打的时间多得多。 萧百佑的孩子会奴性很重、不能独立思考吗?我看更未必。古代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还有我国的春秋战国和唐宋时期,都曾人才辈出。十九世纪出台的各国民法典普遍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惩戒权,部分二十世纪制定的民法典也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惩戒权。自由民主制度并不要求取消监狱;相反,对于那些没有本土特色的罪名,在美国蹲监狱的门槛比中国大陆更低而不是更高。萧百佑的孩子还有个巨大的优势,使他们奴性更少而不是更多:处理兄弟姐妹关系是学习处理平等关系、形成独立人格的天然学校,不像独生子女那样因为家庭里只有父母子女这种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从而容易陷入盲从或全面对抗。 责打也不仅仅是取消特殊享受不管用时的最后替代手段,它同时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从小受过责打的孩子长大后遭遇他人殴打时拼命或跳楼的概率估计要低得多。 我说这些当然不是鼓吹所有的家长都去学萧百佑打孩子,更不是说责打孩子都要像萧百佑这么频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能因材施教。即使具体到萧百佑家的情况,他让孩子都把目标定为考上北大的做法就太冒险,他对孩子自由支配时间和结交朋友的限制也过严,他还没有充分利用好老大的榜样作用——利用好了完全可以适当减少对较小的孩子的责打。 |
Posted: 22 Nov 2011 05:34 AM PST ●yangbei123[2011-11-22 09:35:59 AM]:我们不愿承认的10件事。1、金钱已成为万能通行证。2、权力监督已基本失效。3、社会已没有道德理念。4、官场上宦官云集。5、权贵资本已劫持整个社会。6、宏观政策陷入重大困境。7、经济发展的动力日渐枯竭。8、制度优势正变成劣势。9、民众的不满情绪空前高涨。10、社会前景非常渺茫。 ●MZ凡夫(1113996997):斗争歌。上斗三千年,下斗八万里。斗完孔子斗周公,斗完铁托斗宋江,斗完赫秃斗林秃,斗完凯洛夫再斗乌兰夫,斗完路线斗阶级,斗完城市斗农村,斗完里再斗外,斗完左再斗右,文斗武斗没命斗,斗完灵魂斗皮肉,斗天斗地斗鸡眼,亿万民 …… |
Posted: 21 Nov 2011 07:46 PM PST 云南师宗146名煤矿遇难者记录
编者按:在全国重点采煤县云南师宗,人们与煤矿生死勾连,在过去的53年时间里,有至少146人死于矿难。
2011年11月21日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欧阳艳琴
11月10日早上6点半左右,云南省师宗县雄壁镇私庄村,私庄煤矿煤与瓦斯突出,截至18日,已确认34人遇难,9人依然被埋井下。官方称,这是云南省15年来最大安全事故。 在全国首批重点采煤县之一的师宗县,6.2亿吨煤就主要集中储藏在雄壁镇。在这里,人们与煤矿生死勾连,在过去的53年时间里,有至少146人死于矿难,一些人死而无碑,甚至未被记载、无人纪念。 下鸭子塘村的"敢死队" 私庄煤矿中遇难或目前下落不明的矿工中,12人来自私庄本村,7人来自下鸭子塘村,8人来自与雄壁镇相邻的竹基乡。 矿难发生时,殷爱平所带的班正在三四百米井下的第三平面"打掘进"——打钻、爆破最后的岩层,使第三煤层露出。 这是最接近煤和瓦斯的地方,"打掘进"是许多矿工不敢干的活。殷爱平承包了私庄煤矿的这一份工,工钱可能是普通采煤工的两倍。 殷爱平找过来的掘进工基本都是下鸭子塘村人,包括张洪林、殷万培、尹春红、王石良、殷存光、殷双全。另外一位——杨建良,则是殷爱平儿子的干爸,陆良县人。 11月8日,殷爱平最后一次回家,拿了20多斤洋芋(土豆)到矿上做主食,另外拿了三个碗。 "他说(班上)加了两三个人,要多拿三个碗。"俞谷花回忆。 作为班长,这一个班在矿上做饭吃的锅碗瓢盆都是殷爱平带的。如果不出意外,殷爱平带过去的洋芋可以够班上的人吃两三天。 私庄12名遇难者中有11人姓"尹",年纪最大的尹老包近60岁,最小的是尹兆明,19岁,与亲叔叔尹红坤一同死于井下。尹老七的家就在私庄,离出事的私庄煤矿不到一里地,遇难时离井口只有30米。 在私庄,12名遇难矿工的丧事并没有哀乐和锣鼓声。当地人告诉记者,在当地,年纪尚轻、非正常死亡的人,一、不进家门,二、至少在出殡前不鸣乐或敲锣打鼓。 2/3的"临时工" "如果我知道他是打掘进,肯定不会让他干。"殷爱平的弟弟殷光平说,"瓦鲁、大舍这些地方,都是高瓦斯煤矿。" 在云南省2009年瓦斯等级鉴定中,师宗县15个煤矿都是高瓦斯煤矿,包括全县最大的四矿——大舍、金山、瓦鲁、五一煤矿。这些矿井瓦斯涌出绝对量通常在低瓦斯煤矿的2至10倍以上,均有"煤尘爆炸性"。 而师宗县本地老板梁永辉在小阿舍办事处的两个煤矿——私庄和盛宏煤矿,连续两个年度都是煤与瓦斯"双突"。 2011年11月10日对云南全省瓦斯治理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按照云南省工业信息厅2010年底出台的"瓦斯治理专家会诊工作实施方案",在11月10日这一天前,省工信委副主任牵头的专家会诊工作小组,应该完成前期的工作审查,并最终形成全省瓦斯治理会诊工作总结。师宗县以上17个高瓦斯矿井在治理和会诊范围内。 大舍办事处大普安村一位矿工在私庄煤矿工作了6年,但出事前还一直不知道私庄煤矿已被省市煤监局要求停产整顿。"上面的人一来查,只要把煤运出私庄就行了,检查的人都不会下井。" 矿工们还透露,煤矿的入职培训通常只是上一堂理论课,做一份试卷。而这份试卷的答案,甚至就写在黑板上供新员工抄写,不会写字的员工,就让其他人代写。"培训"结束,新员工就可以下井。 私庄煤矿可能有2/3的人都没有上岗证,都是"黑人",亦即"临时工"。 在师宗县雄壁镇这一条矿上,几乎所有的煤矿运出,都需经过师宗县煤炭局设在荫凉箐的检查站,查验、开票,以备日后征税。运煤司机说,任何煤矿企业是否在生产,甚至生产了多少煤,这一个检查站应该都有登记。 历史上的矿难死亡名单 "二十二冢坟",这是下鸭子塘办事处下鸭子塘村一个独特的地名,这个村里大部分人都知道,1958年,村后的煤矿瓦斯爆炸,22人死于矿难,之后被排成一排,集体安葬在村子的后山上。 11月15日,本报记者爬到了下鸭子塘村的后山上,找到了"二十二冢坟"。 二十二冢坟,只有左开发和殷法明的子侄为他们在坟前立了一块墓碑还能被辨认出来,其他坟冢已经坍塌并连成一起,坟前坟后种着洋芋或玉米,除了有几十棵松树以外,与一般庄稼地无异。 在左开发的墓碑上,后人刻上了"瓦斯爆炸而故"六字。 当年遇难的22人中,不少人才十五六岁,无子嗣,且事故年代久远,因此很难查实他们的姓名。 在1968年和1974年,小阿舍和下鸭子塘办事处又曾发生瓦斯爆炸,总共造成了29人遇难。 "死得很惨。"曾经帮助装尸体的这位殷姓矿工说。他记得很清楚,下鸭子塘大冲沟煤矿瓦斯爆炸发生的时间是1974年12月7日12点17分,只有殷明文背出了被烧伤的殷建德逃出了矿井,其余17人全部遇难。 2001年,大舍办事处大普安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官方的记载是"7人死亡,8人下落不明"。村民们说,3名矿工是被大水冲出了井外才得以幸存,当时的抢救进行了两三天,尸体打捞起来时都已经被水泡坏。 2006年1月13日,小阿舍办事处白马田煤矿发生一起顶板事故,造成3人死亡。 2005年,小阿舍办事处私庄煤矿曾发生天然气自燃事故,导致4人死亡,据私庄人称,死者系云南昭通人,姓名无法考证。 就在5个月前,2011年6月12日凌晨6点30分左右,白马田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窒息事故,造成煤矿安全员孙小红、毛建昌2人死亡。 "乌金之乡"的煤矿改制 师宗县被称为"乌金之乡",6.3亿吨煤主要集中储藏在雄壁镇境内,一条法荫公路从荫凉箐往东,经下鸭子塘、瓦鲁、大舍、小阿舍等办事处,30公里长的路边,所能目见的就有一二十个煤矿,一些农民的住房甚至就挨着矿井。 在这一条矿上,从18岁到八九十岁的男子,大部分人都挖过煤或运过煤,以煤为生。 2010年10月,44位大舍煤矿职工、50位金山煤矿职工,代表有近千名矿工的煤矿,分别签字同意了两大煤矿从集体所有改制为国有,转让给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两矿1971至1988年间的400多名老矿工,以及所在地大舍、小阿舍办事处的村民,对这次改制表示了集体反对。 "大舍煤矿与金山煤矿是大舍、大普安、硝硐、小阿舍、私庄、白马田、鹅鸭、小迫干村8个自然村的老矿工一手创建的。"历任大舍煤矿(曾管辖大舍、金山两矿——记者注)副矿长和矿长的李小谷等人说。 他们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的大舍煤矿不过是两三个小平洞,没有机械设备,全靠肩挑手抬。 "那时候连双靴子都买不起,光着脚去挑煤,一挑就是50公斤以上。"煤矿招工就像"抓壮丁"。 1982年和1986年,矿工们用原来三个小斜井和三个平洞煤矿的收入,购买了矿车、轨道及采煤设备等,分别在小阿舍和大舍办事处建两个大斜井,成为金山煤矿和大舍煤矿的前身。 两个斜井共计投资70万元左右,"均是当时在矿上上班工人的未分配收入。"李小谷等人说,两矿创建时期,政府除了在小阿舍顾家坟修建一座桥,投资了8万元,并没有给予财政支持。 村民们认为,改制违背了"谁投资,谁拥有产权"原则(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2008年出台的《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工作有关政策的通知》),侵害了老矿工们的权益。 师宗县发改局办公室主任朱某11月15日对本报记者说,包括大舍、金山等四大煤矿在内的改制,早在2006年曲靖市政府与昆钢签订水泥项目合作协议时,就已经约定。 2006年,昆钢开始在师宗县投资水泥生产项目,后又投资焦化项目等,作为引进昆钢的条件,师宗县将大舍、金山等煤矿四大矿,大约作价二三亿元配置给昆钢。 今年5月,师宗县雄壁镇政府曾对村民承诺,煤矿占用土地遗留问题,依据方案直补到群众。但补偿尚未到位,关于老矿工的补偿问题,政府部门尚未做出回应。
本文已经发表在2011年11月21日《经济观察报》"社会"版
|
Posted: 14 Nov 2011 02:28 AM PST 原文地址:陈坤携手"大爱清尘"基金 徒步唤关爱尘肺病人作者:刘子新少爷 11月12日上午9点半,"大爱清尘"公益基金项目组携手"行走的力量"发起人,影视明星陈坤举办的"爱·自由呼吸――2011大爱清尘徒步募捐"活动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举行。 "大爱清尘——寻救尘肺农民工大行动"是由著名记者王克勤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新浪网、腾讯网、搜狐公益、支付宝公益、天涯网核心支持专项救助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的公益项目,旨在寻找与救助家庭困难的尘肺病农民工患者及其家庭。 "爱·自由呼吸――2011大爱清尘徒步募捐"活动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开幕式上,"大爱清尘"发起人、中国著名调查记者王克勤与陈坤分别致辞并宣布:"大爱清尘"与陈坤"行走的力量"联合募集百台医用制氧机以帮助呼吸困难的尘肺病人度过难捱的寒冬
自6月中旬项目启动到10月底,项目共筹募到社会资金107.8万人民币。救助了豫、陕、鄂、川、辽、湘尘肺患者45人,并资助43位尘肺家庭的孩子上学。第三批救助行动正在密切的进行中。但面对数百万处在生死线上的尘肺病人,按约一万元救冶一名患者的标准,这笔资金仍是杯水车薪。 分享@刘子新少爷 的博文:陈坤携手"大爱清尘"基金 徒步唤关爱尘肺病人 推荐给@头条博客 http://t.cn/SAEEKD (分享自 @头条博客)@大爱清尘@王克勤 @陈坤@锐播客@谢寒少爷 @张丹丹1220 @Sara-蓝心 @艺术家蔡小小 刚刚修改的! 2011-11-14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