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斯坦福大学建校史上的“美丽谎言”
- 碼頭的辛酸
- 進步社會工作網絡: 社福界聲援碼頭工人罷工抗爭,反對資方拖延談判
- 影像報導:工人激動落淚--葵青碼頭罷工運動進入第五天
- 忘記王維基,要求真正的權力開放 ——關於免費電視牌照
- 豪猪或走鬼
- 关于原型设计的一些ä
- 新鞋子
- 影像報導:貨櫃碼頭清場?工人、支援者:留到底
- 尿疗的科学依据
- 陈志武:金改应放松监管鼓励创新
- 我的神奇之旅行第11天 海盗城圣马洛城
- 禁制令仍「有待發出時」 HIT 已加強管制
- 信息图示:科技要闻打包放送
- 茅于轼:重庆并未终结中国道路之争
- 我的神奇之旅行第11天 海盗城圣马洛城
- 中国对朴槿惠有些“一厢情愿”
- 我們真的需要新路線18X嗎?
- 爆乳战术为何屡试不爽?
- 碼頭風雲 之 河水溝井水——與工友打成一片五日記
Posted: 01 Apr 2013 12:02 PM PDT 最近连续收到两个朋友转发给我的电邮,说的都是有关斯坦福大学建校的事,内容如出一辙。大致说的是:有一对穿着俭朴、其貌不扬的老夫妇来到哈佛大学求见校长,遭到哈佛校长及其秘书的冷遇,原本这对夫妇想捐一大笔钱给哈佛,后来他们改变初衷,决定自己到加州办一所大学,并以自己儿子的名字命名这所新大学,这才有了现在的斯坦福大学(邮件详细内容见后)。看了这两则电邮,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不大可能是真的,但又不能确定,因此查看了斯坦福大学的校史记录,果不其然,这个传说是杜撰的,可以说是谎言。不过,虽然是个谎言,但谎言的内容是告诫人们不要以貌取人,所以我就给它起了一个"美丽谎言"的标题。 斯坦福大学校史详细纪录了斯坦福夫妇建校的经过,并有专门一节纠正"美丽谎言"的错误传说。 斯坦福大学的全称是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人们一般将其称为斯坦福大学,简称斯坦福。小利兰·斯坦福是前加州州长、铁路大亨利兰·斯坦福和他妻子简·斯坦福(Leland and Jane Stanford)的独生儿子,1884年他们一家到意大利旅行时,小斯坦福不幸得了伤寒,那时医疗还不发达,传染上伤寒就如得了癌症,良医难治,不久在佛罗伦萨去世,当时只有16岁(一说15岁)。独生子不幸去后世,老斯坦福夫妇悲痛欲绝,他们知道辛苦积累的家产已经再也用不到自己儿子的身上了,因此决定捐出大笔钱来,在加州建立一个机构,并以独子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机构,用以造福加州的青少年,他们说:"加州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 斯坦福夫妇在决定捐钱后,拿不定主意是要建立一所大学还是技术学院,或者是博物馆。由于当时东海岸的学术风气浓厚,他们从欧洲回国时,就专程到东边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乃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拜访,听取校长们的建议。在哈佛大学时,哈佛校长查尔斯·伊里奥特(Charles W. Eliot)建议斯坦福夫妇建一所大学,并告诉他们所需投资大约五百万美元(折合成现在的金额至少1.2亿美元)。斯坦福夫妇听后表示他们可以负担得起这笔钱巨款,不过当时他们并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美丽谎言"提到斯坦福夫妇因为独子曾在哈佛求学,所以想捐款给哈佛,事实是小斯坦福去世时只有16岁,根本没有在哈佛上过学。而斯坦福本人担任过加州州长,又是铁路大亨,名气很响,不可能如"美丽谎言"中所叙述的那样被哈佛校长冷遇。在斯坦福大学自己编撰的校史上,早已白纸黑字否定了有关的误传。 斯坦福夫妇在东部拜访了各大学校长、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后,决定捐款建一所大学、一座博物馆。经过6年的建设,1891年斯坦福大学正式开学,第一年共有555名学生以及15名教职员。斯坦福夫妇先后拿出4000万美元办校。 斯坦福夫妇在建立大学时,为新大学立下的规矩与当时绝大部分大学都不一样:男女同校、不分宗教派别、实行公民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流淌,斯坦福大学早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名校,被称为"西岸的哈佛大学"。 从历史到现实,斯坦福与哈佛有如此多的牵连,我猜想这也许是"美丽谎言"以哈佛校长作为陪衬人物的原因吧。 以下是"美丽谎言"的内容,如果有读者看到同样的电邮,请不要再以讹传讹: 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衣服,她的先生则是穿着一套布制的便宜西装,没有事先约定,就直接要拜访哈佛的校长。校长的秘书直觉认为,这两个乡下人不可能与哈佛业务来往。先生轻声的说:"我们要见校长。"秘书不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女士回答说:"没有关系,我们可以等"。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能自己离开,但他们一直在那里等。最后秘书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跟您讲几句话就会离开"。校长不耐烦的答应了。 女士告诉校长:"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书,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我先生和我想要在校园里为他立一座纪念物。"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冷冷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经读过哈佛且不幸去世的校友建立雕像,因为如果这样我们的校园看起来会像一座墓园。"女士很快地说:"校长您误会了,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是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两位,然后吐了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吗?我们学校的建筑物一栋超过750万元。"这时这位女士沈默下来。 校长很高兴以为可以把他们打发了。但是女士转身向她先生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呢?"她先生点头同意。而这举动让哈佛校长觉得很疑惑。 就这样,史丹佛先生、夫人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史丹佛大学纪念他们的儿子。 |
Posted: 01 Apr 2013 09:12 AM PDT 碼頭的辛酸 幾經掙扎,下午終走到碼頭支持工人。因為對他們承諾過,要將他們的辛酸告訴市民,所以,就算現在身體多疲倦,也要先把鍵盤敲完。 近日率先罷工的,是「揸紙」及「姑爺」,揸紙即是橋邊理貨員,負責文件的跟進,而姑爺則負責用鐵支繫穩貨櫃—這都是我從來都不認識的。而除了可以想見的體力勞動外,與其他工人不同的是,他們要時時刻刻面對極端環境。一日三更,廿四小時不眠不休已屬常事,人手不敷時,更要動輒工作四十八或七十二小時。白天工作還好,到了晚上,強光燈把碼頭照得如同白晝,刺眼的光線令工人的眼晴受盡傷害。黃雨黑雨,八號風球,碼頭如常運作,工人要抵着雨水,全身濕透,冒着被吹倒的風險,步步為營。(一位工人跟筆者憶述,曾經有工人被強風所吹倒,從樓梯摔下。)炎熱天時汗流浹背,不是熬在吊機裏,就是暴曬在陽光下,熱汗侷積不去,皮膚因而潰損。貨運講求效率,公司要求以極速搬卸巨型貨櫃,工人稍一不慎,就會釀成意外……如此,這些,終日流連冷氣房的我們,又能明白幾多? 整個下午都在聽工人分享,其中幾句印象深刻︰ 「昨晚也想過要離去,但看到學生們在支持我們,風雨交加仍在這裡,我就沒有理由離開了。我們這些捱慣風雨的尚且有退意,他們弱不襟風,卻堅持留守,甚至說︰『你們不走,我們不走。』我感動得無言以對。」 「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我們區區數十人,不能有甚麼成果。看着他們一群一群的到來,我每次都振奮不已。」 學生與工人,兩種不同身分的人聯合起來,其力量可以如此龐大,大得叫國際碼頭停工,大得叫香港首富汗顏。自己閱歷尚淺,記憶之中學生與工人的聯合運動,好像就只得廿四年前的那一次,但就是那一次,教極權者忌諱至今!剛好,迴旋處響起了應該是城大學生的歌聲︰「但有一個夢,不會死,記着吧……」 黃昏時分,看到六十多個揸機工人浩浩盪盪的加入,我就知道,要追尋的夢離我們不遠。想對工人說,貨櫃碼頭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香港靠轉口起家,市民所用十之八九是進口而來,我們的生活與碼頭息息相關。既然貨櫃碼頭是我們的,那工人運動,也是我們的!還在迴旋處的,一起加油! |
進步社會工作網絡: 社福界聲援碼頭工人罷工抗爭,反對資方拖延談判 Posted: 01 Apr 2013 08:45 AM PDT ![]() 聲援碼頭工人罷工抗爭,反對資方拖延談判 三天前,200多名和黃港口集團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工人宣佈罷工,要求所有工人時薪加$12.5、接年薪酬調整及資方承認工會的談判地位。 我們呼籲所有社福界前線同工、機構工會及各職系工會、社工學生、社工老師和服務使用者,支持碼頭工人是次工業行動,與罷工工人團結一致,並要求和黃及外判商與工人代表談判,並接納工人的合理要求。 碼頭工人和社福界前線同工彼此都是勞動者,而且在所謂僱傭彈性化政策下,大家都面對工資待遇被削減的苦境:或是受外判制度層層剝削,或是受一筆過撥款和服務競投造成短期合約聘用和同工不同酬。我們亦看到財團壟斷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平等,已令包括碼頭工人在內的全港基層工人(其中不少是社會福利服務的使用者)的生計大受打擊,令貧窮人口大增。 這次罷工讓我們看到,像李嘉誠等極少數富人的財富和權勢是建立在犧牲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利益之上的,這是極不公義的行徑。勞動者是社會上佔大多數的人,他們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權益和尊嚴應該得到充份尊重。 我們重申,人權和社會公義是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當社會存在不平等和壓迫性的體制和政策時,社福界應該站出來發聲,鮮明表達立場。工人權利也是人權;碼頭工人多年來受著低工資、長工時的壓榨。一個建立在嚴重剝削勞動者之上的社會絕不是公義的社會。 促進勞動者和基層市民圍繞住屋權和工作待遇等發起集體行動,無論是在社區還是在工作場所,過去一直是社會工作的重要關懷。可是,至遲自一筆過撥款推行以來,隨著社會福利市場化和管理主義盛行,一度活躍的社區工作和工業社會工作遭到嚴重侵蝕,社會工作的「社會」面向不斷遭淡化,同工被要求成為製造「和諧」局面的小伙伴。近年的社會不平等加劇,加上今次碼頭工人罷工,應該讓我們反思社會服務的核心價值以及重新展現社會工作追求反壓迫(anti-oppressive practice)和結構改變的進步面向的重要。 我們要求: 進步社會工作網絡 〈歡迎同工及服務使用者聯署〉 |
Posted: 01 Apr 2013 07:26 AM PDT 葵青碼頭罷工運動進入第五天,在進入碼頭後,工人及學生輪流發言分享感受;其中有工人更激動落淚。 當中碼頭工人輝哥與我們分享碼頭工作點滴,令我們更加了解碼頭工人的工作所面對的困難和辛酸。 相關報導: |
Posted: 01 Apr 2013 04:44 AM PDT ![]() 圖片來源 (為編輯所加) 王維基咪俾個牌佢囉 因為去年底筆者曾撰文,消費過對亞視衰亡的感傷(〈哀悼亞視〉),香港獨立媒體網的編輯近日也邀請我談談對免費電視牌照爭議的想法。先此致謝。 免費電視發牌的問題糾纏至今,民間對問題的幾個要點已有基本共識。歷三十年,無線與亞視由意識型態之爭(香港中產vs親中草根)變成冇野好爭。無線因手法壟斷,製作反智,剝削員工,廣告收費昂貴,態度長期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節目十年如一日,故有「是旦台」美譽;幾年前更因play down六四二十週年紀念,而被譏為CCTVB。九十年代的亞視曾因為收視上nothing to lose而相對大膽創新(《開枱》/《活色生香》/《開心主流派》/《今夜不設防),但自林百欣賣盤後已全盤崩潰;接手的紅色資本家不但沒有改善製作的決心,反而當正它是必蝕無疑的生意,堂而皇之地濫用亞視這種奇貨可居的公權力,去擦靚阿爺對鞋。戲劇組幾乎全盤摺埋,連鎮台之寶鮑起靜也起身走人;新晉建制派胡恩威突然上位,推出一系列教育電視式文化節目,收視奇低甚至被引為笑柄。 然後廣播局聲稱免費電視牌照開放申請,並收到三個申請。三個申請中有兩個熟口熟面,分別是有線電視和NOW寬頻的變種,他們的申請相對低調,似是唔想執輸,多過大展鴻圖。餘下一個申請則是電訊魔童王維基新成立的「香港電視」。香港電視投資以十億計,大手向無線挖角,亦有朝氣。王維基對待新員工似乎不錯,宣傳片也令人有點期待,教人相信它是可以改變無線霸權的新變數,所以普遍巿民都其申請都持受落甚至支持態度。 不過我會說,就算王維基是聖人,香港電視也是「老細足球」。何況王先生不但不是聖人,他是精明至極的生意人。王先生的態度其實從來不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而是「沒有挑戰可以把我難到」的精英自負。有天如果給他把生意搞得好好睇睇,說不定就會賣盤套現,然後新的管理層可以是任何人(最有可能就是給其他傳媒大亨以巧妙的方式併購)。一盤生意始終係一盤生意。所以本人心底對香港電視抱有相當保留。 但我們要的是甚麼? 我想說的都不是這些。我覺得,反正現實這麼困難,我們對電視文化的期待,一直要仰賴這些幾十億身家的富豪去完成,不但被動,簡直癡人說夢。那麼就不如進取一些,利用這個免費電視牌照的討論機會,重整我們對電視的想法。免費電視是甚麼呢?它曾經是甚麼?將來又可以是甚麼?筆者姑且提出幾點,整理幾十年來的社會變化。 第一,免費電視不必是娛樂,不必是show business,但無線和媒體聯手打造了反智的電視文化。一方面生產了一批要求低的觀眾,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朋友被無線「寵壞」,已內化了「電視冇料到」的感覺。第二,電視曾經是香港家庭佐飯的必備spice,但現在已不是了。我們已多了很多的新興娛樂方式。年青一代普遍對電視文化有一定距離,當然也有人邊鬧邊睇,也有人唔睇但長開,保持對社會的最後一線連繫。電視機對當下的青年來說,可能最實際的用途已變成睇碟和打機。第三,科技條件容許我們不依時間表收看電視。反過來說,香港人浮於事、支離破碎,朝晚顛倒者、工時過長者大有人在。大家都為口奔馳,未必可以常常在家吃飯了,遑論坐埋一齊睇電視咁浪漫。第四,數碼科技泛濫,智能手機湧現,人類對印刷文字、特別是大塊頭文字的閱讀耐性,已降至歷史新低。相對報章雜誌,以影像主導的電視有它決定性的優勢。我們不像從前一般喜歡電視,但越來越依賴影像。第五,新興媒體出現了,拍片成本也低。現在是上網、上facebook、看youtube、查wikipedia便能知天下事。 忘記王生,我們要的是屬於巿民的民間電視台 所以,結合這些整理和前面我所提到的共識,我會說︰免費電視的公共資源,應提該問的問題是︰是怎樣的方案,才可以把握youtube、facebook、獨立媒體等民間的發展,活化現已枯死的電視文化,讓巿民真正利用、分享這種資源? 筆者沒有革命性的點子。但我覺得,香港絕對有資源與空間,去設立免費公營電視,作為統籌機構,收集及播放民間影像,開放電視權力,對抗淺俗與和諧的show business氣氛,平衡大企業與主流意識型態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中大學生會曾經有過一個失敗的例子。1997年春夏之間,中大學生會的選舉得到了社會的注視,因為出現了極罕見的「砍莊」事件(詳見《中大四十年》)。結果「民主派」的內閣「綠野仙踪」大勝「建制派」內閣「中大友莊」,順利上莊。在「綠野仙綜」上任前的兩年,中大學生會一直出缺,據說是受到一點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綠野仙踪」可能也反省過其「學生官僚」的代表身分,思考過如何讓手握的權力分配到更多同學手上。於是就有了一個「電台」的構思,希望在學生報以外另設媒體,讓不同的同學可以運用,在中大說他們關心的事、發布他們關心的消息。也就是說,這是一個empowerment的計劃。 結果,這個構思促成了2000年的中大校園電台的出現。但不是在技術上設立了平台就會有人去用,而且接力的同學也未必同意「綠野仙踪」的原意。結果得罪講句,校園電台並沒有做到它的偉大構想,只成為一個比學生會和學生報更保守、更去政治的新世代學生組織。 理想不單要有點子,也要有實踐的堅韌和歷史的機遇。然而卻由此可見,開放權力,並非甚麼革命性的想法。而我只是一個不看電視,和抗拒數碼化科技的老不死。本文容或陳義過高,離開現實太遠,但反正開天殺價,落地才能還錢——至少我不認為王維基若「成功爭取」,能夠改變這個社會甚麼。希望「拋豬引肉」,引出更有質素的討論。 延伸閱讀: 編輯:方鈺鈞 |
Posted: 01 Apr 2013 06:21 AM PDT 含叭哩细!含叭哩细!含叭哩细!含叭哩细!
含叭哩细"意为说话含糊不清,而五条人居然专门写了首歌,反反复复只有这么一句,自嘲,也自傲。五条人乐队没有五个人,最初就是阿茂和仁科两个人,他们来自广东海陆丰,海陆丰有两个令人血脉贲张的关键词,一是彭湃,二是乌坎。五条人说的唱的福佬话属于闽南语系,和潮州话有血缘关系,听不懂的福佬话,蹩脚的普通话——不,蹩脚,或者糟糕,这样的词甚至都过于文绉绉了,当地用另一个字眼来形容一个人普通话说得蹩脚——咸——是的,他们的普通话实在太咸了,咸咸的海风,咸咸的普通话。而当地人说"吃咸",指的是吃菜。大多数民谣是甜的,但五条人的民谣却是既甜又咸,味道奇特。
"含叭哩细"俨然成了他们血脉贲张的革命口号,他们一脸满不在乎地操着满口方言鸟语登堂入室。
这堪称"混沌民谣":混沌民谣推翻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暴政,混沌民谣不用空气净化器少含文艺添加剂,混沌民谣用朋克,用唱戏,用日常聊天,甚至用吵架骂娘,来不断打破或者说拓宽民谣的疆域。南方周末称赞五条人的歌中有"一个原汁原味的乡野中国",这句授奖词被广泛用于对五条人的介绍。但这个提法并不太准确,首先,五条人的混沌民谣既不城市又不乡野,它更像是城市和乡野之间无家可归的私生杂种。另外我们也不能因为这几个曾经的打口贩子唱了方言母语就觉得他们"原汁原味"了,所谓"原汁原味"既不是,也不可能,更没必要,成为他们的身份和追求。不管是用"原汁原味的乡野中国"这样的人文精神乌托邦,还是用"乌坎"(《明报》对五条人的报道标题是《乌坎邻居》)这样的政治乌托邦去抬高五条人,都反而是遮蔽了他们更为复杂的意义,那就是:当我们失去了"一个原汁原味的乡野中国"之后,该往何处去?
"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对我来说八九十年代的海陆丰是由两个人物形象构成的,一个是挑着扁担到公路旁卖蔬菜水果的纯朴姑娘,一个是挥舞菜刀要砍大巴轮胎,威胁司机在他饭馆停车吃饭的恶汉。
民谣很容易要么把自己扮成扁担姑娘,要么从扁担姑娘那儿买一箩筐,然后扔进轰鸣的乡愁榨汁机;要么就是开着车做凯鲁亚克状重返66号公路,但五条人操起菜刀冲出来要砍你的轮胎,警告你这是广汕公路,警告你收起浪漫主义的假车牌,我们只好下车乖乖买他们的唱片充饥。
假如说绝大多数民谣都是治愈系,那么五条人却不介意露出伤口——分裂,愈合,再分裂——城市与乡土,全球化与山寨的分裂,愈合,再分裂,经过扁担加菜刀的海丰民谣起义,从第一张专辑《县城记》到了第二张专辑《一些风景》,他们甚至已经拆下民谣的线,露出了摇滚的血口。
五条人身上一半是流放者一半是流浪者,或者说,一半是漫游者一半是走鬼。所谓流放者,是有清晰的主体意识,是三观坚定的,是自我流放于社会的边缘和艺术的角落,如同本雅明笔下波德莱尔那样的城市漫游者,混迹于流浪汉和烂仔之间,但他清楚自己是个"文化人"。而流浪者是迫不得已地被生活卷进天桥过道和桥洞里,被卷入沙尘和酸雨中,用广州粤语来说就是走鬼——流动小贩——而五条人恰恰曾经长期以贩卖打口唱片为业,和算命的卖水果的卖盗版书的为伍。用民谣走鬼来形容五条人再好不过了。
左小祖咒2006年在广州演出,那天晚上光海丰就来了15个歌迷,但不包括仁科,2012年在香港文艺复兴音乐节的庆功宴上后他跟左小说他当时就广州但没钱买票。因为没钱,一个文艺屌丝的文艺路线屡屡被阻断,但也因此从大街小巷而不是酒吧,获得更多灵感。仁科写小说画漫画,比阿茂要文艺一些——他的个人专辑充满了怪异的超现实主义气息——有时不得不故作姿态冲洗一下自己身上的文艺气息,《耍猴的人在月台上看苹果》中唱:
在鸡鸣之前,我和拉面馆的女服务员聊起了理想,
《县城记》专辑中唯一的"文化符号",是《梦想化工厂》中去拔牙之前,阿茂唱到他要先看"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作为对梦想的自嘲。《一些风景》专辑中这个"文化符号",则是《世情》中阿良仔那"十几张cd和几本摇滚杂志",而这回唱的是梦想的破灭。五条人并不缺少浪漫的细胞,每张专辑都有一首朗朗上口的国语优美金曲,《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足以掀起全场合唱,而《鲜花在岸上开》甚至可以让周璇或李香兰去唱。但通过尽力掐死文艺腔调,五条人始终保持了木刻般线条粗硬的刀功,从而塑造出道山靓仔和阿良仔活龙活现的县城小青年形象。
更难得的是另外两个形象——那是几乎从不曾出现在中国民谣中的小城畸人——一个是娶不上媳妇而每天对着工厂女工宿舍狂叫的疯子炳耀,一个是酒鬼兼色鬼"猪哥伯",这是极难把握分寸的难堪形象,必须排除美学上的漫画化和道德上的优越感,假如说《阿炳耀》最后唱"炳耀啊真是可怜啊"是对于炳耀不堪形象的一种补偿性同情,那么《猪哥伯》就处理得有趣和高明,假如五条人不解释歌词,光听女声和音,你完全可以将这首歌当作一首求爱的情歌,如何把日常生活的段子转化为民谣来歌唱,这是范例,貌似轻浮的曼妙女声与一个难以启齿的咸湿约炮段子所构成的反差,恰恰既消解了难堪又不流于戏谑,而蒙上一层悲剧色彩。无论如何,人是五条人的歌中最好的风景,无所谓狗屎无所谓美丽,他们就是这样,我们甚至没必要用所谓"现实主义"来说明五条人,只能说他们能用少量的艺术,甚至是最低限度的艺术,就像用几颗铁钉,把现实生活的棺材板狠狠撬开,让人活龙活现地爬出来。
五条人的角色分裂还体现在他们始终在业余与专业之间徘徊。十年前我就经常在广州的酒吧摇滚现场见到阿茂四处探头探脑——多年后他总喜欢追忆2003年如何在solo吧连看两场舌头又连看两场盘古——阿茂脸上的文艺气质似乎被警察和城管抹得一干二净,只剩下令人不忍心不递给他五毛钱的小贩那一脸无辜的苦笑。阿科身上则有一股东南亚海龟的古怪洋气,不过如果他拉手风琴的时候脖子上再缠一条蟒蛇会更好。
然而他俩连街头卖艺的资格都缺少,更不可能在酒吧卖唱,任何一个酒吧都容不下普通话这么咸的驻场歌手,这就是五条人迥异于其他民谣歌手乐手的轨迹:他们连业余歌手的资格都没有,没有过像样的吟唱生涯,缺乏扒带子苦练欧美摇滚民谣的必要能力。五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五条人演出,感觉他们连吉他弦都没调准,更别说节拍和音色了,然而他们的胆子比能力要大,这甚至让我想到了从前的盘古——当年盘古喜欢自诩自己拎着菜刀(而不是吉他)就敢上台——而《一些风景》这张专辑假如依旧不得不称为民谣,那也是"朋克民谣",这个生硬然而生猛的称谓或许比folk rock来得有趣。巧合的是,五条人新增的湛江籍鼓手老尾曾经帮盘古录过一张专辑,他有意用当年录盘古用过的一对鼓棒,录了五条人。
相对于科班出身或者扒带子出身的专业乐手,五条人的"业余"反而充满了乱中取胜的活力。这并不是说他们技术就不行,更不是说不追求专业效果,从2009年的《县城记》到2012年的《一些风景》,他们的进步是惊人的,除了仁科招牌的手风琴,箱琴音色也更为透彻,编曲干净利落,即使像《含叭哩细》《雨来淋秀才》这样简单无比的歌,也能收拾得游刃有余,更不用说《一些风景》这首的大气跌宕。"业余"有时候总能通向更多的野路子——就像走鬼逃窜的路线总是令警察和城管头疼——并且他们不在乎装扮,必要的时候干脆撕下外衣赤膊上阵。《一些风景》是一张拳打脚踢虎虎生风的专辑。
五条人多少受过台湾两支乐队的影响:交工和新宝岛康乐队。不过陈升都不大能接受《一些风景》,他跟我说他一边打扫房间一边听五条人,——"他们的音乐为什么要这么贫穷呢?"
他所谓"贫穷",指的是美学上的贫穷,尤其是莽不讲理的开头两曲,甚至让不少喜欢五条人第一张专辑《县城记》的人都顶不顺。朋克往往靠三个和弦,然而第一首《曹操你别怕》只有一个和弦,第二首《抄电表》只有两个和弦,只能说这是二流子民谣加半吊子朋克,但问题是这两首歌说的唱的,本来就是二流子半吊子,就是用语气和节奏而不是和弦来推动。老尾的鼓和文烽的小打击乐则大大增加了乐队节奏张力。这正是五条人的有趣之处:他们打破了编曲和和声的套路,用简单的配器,以扁担加菜刀的方式攻城掠寨,在中国乐坛,几乎没听过像五条人这样的唱片,充斥着如此嘈杂的叫嚷,吵架,骂娘,自言自语,聊天,充斥着如此神叨叨的鸟语。阿茂神经质的破锣大嗓门,像沾满了毛血的杀猪刀,假如少了阿茂开头的骂娘,炳耀这个疯子是毫无光彩的;而《踏架单车牵条猪》堪称世界民谣史上足以秒杀西蒙和加芬克尔的男声二重唱重口味极品奇葩。这首歌有三个版本(五条人的两张专辑和仁科的个人专辑)堪称五条人最重要的代表作,但在现场如今有时候阿茂收起了他令人头皮发麻的吵架般的"海丰现场报道",这首歌变得更易接受,但也失去张力。
既然民谣往往容易养成美学惰性,那么不妨冒着牺牲民谣固有音乐属性的危险来拓宽民谣的张力,既然县镇和乡村戏台上至今仍在用俚俗方言说书讲古(所谓"白字戏"),仍在上演有别于正统剧种如潮剧的民间野戏,那么像《曹操你别怕》和《彭啊湃》这样借鉴唱戏和说书的方式,也就顺理成章。
但像《抄电表》这样自言自语,《大会》这样啰哩啰嗦直接模仿领导开会,单独听确实缺乏音乐性,但放在专辑却增加了整体的戏剧性,《一些风景》这张专辑看起来有些啰嗦,它溢出了民谣,甚至溢出了音乐,而这溢出的部分是生活的肥水,不流外人田。《曹操你别怕》说的是一个典型的潮汕平原农村宗族社会故事:村落之间的争斗,先是踩对方的田后是集体械斗。"踩对方的田",文艺点说就是"跨界",这是民谣与摇滚,音乐与戏剧之间的跨界纠斗,他们在街头,田野与舞台之间摸爬滚打,他们打破了街头,田野与舞台的界限。必须区分两种情形:有时候五条人确实是音乐能力有问题,是真的穷,但有时候却是装穷哭穷,粗野,无礼,话痨,是有意用生活去激怒艺术,调戏艺术,甚至打破艺术的头。
他们为什么要那么贫穷呢?因为他们就像你手里的扫把一样自然。我回答升哥。
五条人反复喊着:我在这,我在这,我在这。尽管偶尔也有"昨夜我又梦见自己去流浪"文青瘾发作的时候,但他们的地域意识是如此铁板钉钉寸土必守,他们不"在远方",不"在路上",就在这:海丰。他们的诗意来自方言的活力,不仅仅是在翻译中失去的韵。五条人有首歌叫《乐乐哭哭》,你尽可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不过"乐乐哭哭"在海丰话里是"光怪陆离"的意思,光怪陆离的世界令人啼笑皆非。《道山靓仔》反复唱的"老势势",则相当于北京人说的的"牛逼轰轰",或者台湾人的"很屌"。《海风》中唱到"去看选举是圆啊还是扁的",假如翻译成国语,只能是"去看选举是什么样子。"在半方言半普通话的《一些风景》这首歌中,方言中"乌暗晕"一词到了第二段被普通话唱成"虚脱",味道顿失,而五条人的好基友顶楼的马戏团乐队用上海话翻唱《一些风景》,最美的风景被唱成"最嗲的风景"。
五条人唱普通话的时候,多是歌词比较简单而旋律性强。涉及到复杂些的叙事性和戏剧性强的歌,还是方言更为灵犀相通,不管在调门还是语气上。假如歌词婉转复杂而又要用普通话来唱,效果就是阿科的个人专辑那样,带着浓重的外地口音以及跑调的危险,深受胡吗个和左小祖咒的启发。但在五条人里,仁科少了些文艺调调,说的唱的就像浪里白条一样舒坦。
潮汕人有个著名段子,说是某领导向更大的领导汇报工作曰:站在床上看娇妻,越看越美丽。应该是:站在船上看郊区。《道山靓仔》中剪头发被唱成"酱"头发,《鲜花在岸上开》中我被唱成"瓦",这都是潮汕人的标志性的口音。他们也不是不可以在录音时加以矫正,但有意保留那些严重的口音,这反倒成了一种本土文化自觉了。
他们自觉用歌谣来绘制海丰地图和风俗景物,在《抄电表》中有意一一提及海丰陶河镇的村名,一首听上去简单粗暴的破歌一一擦亮了这些诗意的名字:港口,杨埔,金锡,吊空,大是,横山,拍鼓石。而在《绿苍苍》和《收冬》中,海丰半渔半农的地域特色呼之欲出。《绿苍苍》是古老的渔歌,如果不是有人录制传唱,这样的渔歌迟早会随着渔民的减少和渔业方式的改变而式微。日本的渔歌极为丰富,分地域的渔歌黑胶唱片大全数不胜数,而中国海岸线如此漫长,渔歌却极少有人收集而渐渐湮没。潮汕童谣源远流长,1920年代北大创立歌谣研究会,在周作人鼓动下,林培庐搜集出版了《潮州畲歌集》,周作人还写了序。千篇一律的普通话应试教育反而容易扼杀方言俚俗童谣的传承,而《雨来淋秀才》和《隆啊隆,骑马去海丰》都是应当永远流传的童谣杰作。
他们也歌唱陈炯明和彭湃来重访本地革命历史。《陈先生》用海丰话唱"1878伊生于海丰",用粤语唱"1933年讵死于香港,又用客家话唱"1934年他葬于惠州。"借陈炯明标明周边方言地域种族文化,然后发出一声呼唤:陈先生。或许这是陈炯明作为国共两党公认的革命叛徒,在辛亥百年之际第一次被用民谣招魂。而《彭啊湃》,一个啊字让一个刻板的烈士形象一下鲜活,五条人就像彭湃纪念馆的导游,以半讲古半吟唱的方式讲述彭湃故事,却多少颠覆了教科书,除了彭湃与国民党,还刻画了海丰的农民和上海的市民,那些革命的看客,农民说要回家饲猪,而市民说正在看戏。海丰当然也不乏歌颂彭湃的红歌,而五条人颠覆了红歌,或者说正本清源,红歌很多改编自民歌,拥有差不多的小旋律。因此五条人在末尾以彭湃的口吻对两位官员提议:"我们的小旋律好像差不多哦,不如一起来唱吧。"
难以给五条人做出音乐定义归类,但也不妨反过来用五条人来定义民谣,没错,民谣就是五条人。他们的风格就如同《踏架脚车牵条猪》所说的: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城市。
在广州他们也长期住在城中村,比如冼村或石牌村。仁科的《疯马村永恒的一天》是关于赛马场的一个超现实主义寓言,对疯狂的城市扩张和现代化充满了反讽和批判:
从前你们都说楚雄他疯了 今天楚雄来石牌唱歌 赛跑那天你是否看见
五条人比起仁科个人作品,要显得暧昧中立:拒绝对城市做出简单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批判,也拒绝一味夸大乡土情结,他们更是无所事事的漫游者,沿路欣赏"一些风景",一路发出荒诞的笑声。而他们的形象代言居然是猪,除了在大跃进年代农业学大寨年代,请问猪猡们何曾如此大摇大摆地拱进歌坛?这是猪的逆袭,在《城市找猪》中,五条人煞有介事地总结了城市与农村的辩证关系,或者说分崩离析的孽缘:
农村已科学地长出了城市, 城市又艺术地长出了农村。
而五条人游荡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中间地带,他们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左右为难,最终在音乐中左右逢源。至于山寨全球化,五条人在《倒港纸》中把汤姆维茨(tom waits)活活翻唱为一个倒卖港币的烂仔,这叫山寨克隆,也叫本土挪用,跨国侵权,李鬼向李逵致敬,一个纽约人在海丰,一个海丰人在纽约,谁说他们就不能是一对好基友?
五条人在乌坎事件之后不久推出了这张双碟的《一些风景》,并把最后一首歌《海风》送给乌坎,它为五条人带来更大的话题性,但与其说这是政治歌曲,还不如这是一首关于两只麻雀的情歌;与其说五条人是反全球化反城市化的山寨民谣先锋,还不如说他们只是游手好闲的县城青年,骑着单车牵头猪,一不留神搞瘫了城市交通;与其说他们是为海丰在文化版图上树立了纪念碑,还不如说他们是为自己拍了一部青春残片。这不是pk14乐队那辆悲壮的红色列车,也不是周云蓬的绿皮火车,而是《踏架脚车牵条猪》中那辆载着空气的公共汽车,忧伤,空虚,孤寂,荒诞,荒凉,循环往复。我更喜欢《一些风景》这首歌的现场,胜过录音版,当老尾最后把鼓棒打飞把鼓架推翻,忧伤变成了绝望的爆发,然后一切归于寂静,掌声都是多余的。
最终,五条人还是把被这个暴戾的时代抢走的温情和诗意,还给了我们。与其说这是中国民谣的里程碑,还不如说是一颗小小的绊脚石——瞧,时代的独眼巨人轰然倒下。
![]() ![]() |
Posted: 01 Apr 2013 06:27 AM PDT |
Posted: 01 Apr 2013 04:48 AM PDT 对于习近平时代,有些海外人士始终有过高预期——不管是"平反鹿死"还是"去毛化"——殊不知毛也好邓也好,仍然是习这一代的思想和权力资源所在,怎么反,如何去?廉政不等于宪政,四菜一汤不上酒也不是真改革。与其等着习近平"去毛",还不如听彭丽媛唱红。
华尔街日报称:"彭丽媛以自信的形象亮相意味着,习近平正努力建立起一种与前任胡锦涛不同的自信和个性化的领导风格。"嗯哼,好像得靠"国母"来定义"国父"了。
从新一代中共领导人的语言风格,足以得出初步印象甚至初步结论。比如习近平称"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时居然又引用了这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话出自宋代苏洵,但更要命的是——毛泽东吹响反右号角前夕,也是用这句话引蛇出洞的。习近平作为革命世袭徒子徒孙,沿袭毛式语言自然而然张嘴就来。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个中国革命史经典成语,当然和"言论自由"判然有别。
习近平一句"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大概可以用来定义自己的时代,以此来捍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这样的俗谚风格似乎直逼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但如此模棱两可的比喻,到底意味着改革还是倒退,恐怕只有习近平的脚知道。那么我们也只好跟着学习用脚来思考。
在政治语言里,比喻最重要的效果还是准确,相比毛邓,习近平虽有沿袭但退化明显,最要命的就是含混乃至滑稽,比如他说:"官商交往要相敬如宾,不要勾肩搭背。"貌似生动,但是借男女关系去比喻官商关系,既粗俗又滑稽,能指和所指完全脱节,鞋子和脚完全不合。相敬如宾往往用来指夫妻关系,把如今的官商比喻为夫妻,倒也意外地一语道破了官僚资本主义的本质。习总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看来亟需秘书来加强。
继"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之后,习近平又还说了句"打铁还需自身硬",李克强跟着喊了一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不管如何,"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总比"真抓实干"来得生动多了,可惜媒体社论引用李克强金句的时候,还是习惯性地加上一句"真抓实干"——尤其是由一位美女播音员念出如此粗俗的党八股成语,实在太不人道。
习李新政,从语言风格看依旧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是在党八股中加进一点毛泽东所谓"反对党八股"的语言,以党八股显示政策的延续和权力的威严,又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和"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之类俗语来"接地气",以示亲民,以示权力来自于劳动人民。这种语言套路,依旧是中共的传统——从延安到北京,从龙须沟到中南海。
胡锦涛缺乏类似的金句,好在擅长包饺子跳秧歌,而习近平则改踢足球——足球和歌星老婆,是他亲民的两大招牌。体育加娱乐,球霸加影帝,双杀,齐活。
江泽民同样缺乏接地气的类似俗语金句,好在可以用英语弥补,如果说江泽民堪称英语小学老师,温家宝则够得上古文中学老师,他擅长引用中国古代圣贤而不是毛恩列思毛,比如引用王安石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来确立自己改革家的形象。最后用孔子这句"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作为谢幕,简直完美得令人发指,在中共党史上,温家宝的另类贡献是从毛泽东手里拯救了一把孔子,只有到了任期结束谢幕之际,政改未遂的温家宝才通过孔子这句话实现了"去毛化"。
至于朱镕基,其名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典型的共产主义表决心,尤其是"地雷阵",尽显中共游击战风采。
有趣的是1998年他上任时的记者招待会上,倒是台湾美女主播吴小莉因为朱镕基而一举成名,有一个词也从吴小莉之口传遍中国,那就是"心路历程",对于一直苦啃"大干快上,真抓实干"这类硬邦邦的党八股窝窝头的大陆同胞来说,"心路历程"这种加糖放奶又倒蜜的发嗲还真是有助于增加血糖。"心路历程"大概是从"天路历程"化用而来的,后来不仅进入官方语言(比如"回首朱镕基十年心路历程","回首温家宝十年心路历程"),还俨然成为学术套话(比如金雁红极一时的《倒转红轮: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这样的煽情综艺小清新语言成功反攻大陆混进革命队伍,稀释了红色革命语言。
大陆歌手左小祖咒1999年写过一首禁歌叫《的》,堪称江泽民时代的挽歌。此歌精准地击中江时代命门:经济上的贫富悬殊——"你交给我的致富方法可不行";民族宗教政策的失败——"他们也不喜欢汉族人";维稳高压统治——"这个城市的一个富婆会把我抓回来。她的名字叫江大妈,满嘴口臭,我无法忍受了。"他又给江泽民的十五大报告谱曲,叫作《方法论》,让会唱猫王会弹夏威夷吉他的泽叔昂然进入摇滚史。2005年左小祖咒又写了首《尊敬》,唱到"掌权者不哭泣怎么赢得人民"。而随后温家宝果然哭起来了,不但赢得人民,而且一举赢得影帝称号。
那么,谁能把习近平李克强唱进中国摇滚史?"打铁还需自身硬"听上去像是硬摇滚死忠宣言,而"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则大有hip hop说唱风采。至于鞋子合不合脚,侯德健倒是知道的,能请他解禁出山,和彭丽媛一起唱一首《新鞋子旧鞋子》吗?当年邓颖超可是很喜欢程琳唱这首歌的:
"新鞋子还没有缝好以前,先别急忙着把旧鞋子脱,旧鞋子还没有穿破以前,先别急忙着把新鞋穿上.老先生老太太都这么说呀,从前的生活就是这么过.旧鞋子穿过了留它干嘛?还不如光着脚凉快得多.小弟弟小妹妹都这么说呀,老先生老太太他们太啰嗦。"
![]() ![]() |
Posted: 01 Apr 2013 05:05 AM PDT 今日(4月1日),有超過五百人從荔景港鐵站遊行往六號貨櫃碼頭聲援碼頭工人罷工行動。有傳香港國際貨櫃碼(HIT)將會進行清場,獨媒問了一些參與的工友及支援者若清場的話,會如何? 相關報導: 本短片由 inmediahk.net 製作,以 Creative Commons「共享創意」授權 - 引用出處及非商業性。公民獨立影像製作,需要大家的支持,請捐款支持「獨立媒體(香港)」 http://inmediahk.org/support-us/ 。 |
Posted: 01 Apr 2013 05:10 AM PDT 这份尿疗的科学依据,是原桂林科协秘书长张世蕃老人家,在翻阅了古今中外众多尿疗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非常宝贵。很多人不了解尿疗法,看了这份资料,原来对尿疗的疑虑全部打消了。尿疗实在是方便省事的自然疗法,不需要花一分钱也不需要求人帮忙,为什么不了解一下呢?反对尿疗或者对尿疗有偏见的人,实在是非常可惜啊! 张世蕃老人八十三高龄,他尿疗前头发已经斑白,尿疗后头发全部变黑了。他七次上书中央国务院和总理温家宝,希望中央重视尿疗法,让更多的人受益。但是他的上书后来全部退回到桂林卫生局,而后不了了之。 ...... 张世蕃整理的尿疗法的科学依据 尿疗法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鲜的医疗保健法,它不同于医药疗法,所以又称自然疗法。它具有独特的功效,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更能百病有效,特别是疑难杂症。那么,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这个问题,中医古籍上曾有不少论述。 《中药大辞典》说,"人尿滋阴降火、止血化瘀。" 《本草纲目》说"人尿滋阴降火甚速,杀虫解毒。" 《伤寒论》说"人尿是能够提高生药效能的强化药。" 古代名医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方》说"空腹服尿,尿则服之百日止,治一切病。" 清朝宫廷御医汪昂说:"尿的作用可归结为四个字:'软坚化石'。" 这些论断,都是前人的临床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局限,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手段验证,这些论断不能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尿疗的机理。 在国外,也有同样的情况,众说纷纭。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尿之所以能够强身祛病的原因,才被现代科学揭示出来。可以说,在此之前,人们对于尿疗法的功效,都限于知其然而不之所以然,在此之后才开始进入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事实是这样的: 八十年代起到九十年代初,日本林原生物化学研究所和西欧一些科研单位对尿疗法的机理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把尿为什么强身祛病的奥妙揭露出来。 首先是把尿的物质成份弄清楚,经过化验分析,他们测定尿液中所含的物质成份有100多种,都是各种各样的生理活性物质,例如: 有机物质20种; 无机物质12种; 氨基酸11种; 色素5种; 维生素10种; 荷尔蒙20种; 酵素7种; 血球细胞4种; 经过排队、筛选、分析,他们发现其中有10多种物质对人体具有十分有益的功用,尤其是下列几种成份随尿液重新回到人体产生惊人的效果。 1.免疫抗体:这是人体自身为了抗击入侵细菌、病毒而做自行制造的 物质,普遍存在于血液之中。当血液回流经过肾脏进行过滤时,它随尿液排出体外,人们通过口服重回体内,它具有抗击细菌、病毒的作用。 2.干扰素:干扰素本是制药厂从动物体内提取出来的,医院临床用此物质打针注射,以提高免疫力。干扰素对肝炎、癌症有治疗作用。现经查明,人体中含有此物,经口服重回人体后,它一面发挥其免疫功能,一些促使体内产生新的抗体,对病毒进行抗击,歼灭来犯之敌。 3.小分子肽:这是人体自身生成的肽类物质,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是防癌治癌的重要物质。经查明,尿液中含有这种物质。 4.各种荷尔蒙:荷尔蒙通常视为激素,是由特定细胞分泌,经由血液运送以刺激其它细胞,使特定细胞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而得到很多不同的作用。例如强化细胞膜、活化细胞核,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促使细胞伸展活增大,促使细胞分裂和再生,恢复性功能,提高生殖能力等,这对防止老化,使身体维持在最好的平衡状态,有着非凡的作用。据测定,尿液中含有20种荷尔蒙。 5.血管舒缓素:是循环系统里面的一种作用酵素,尿液中存在这种酵素,能够调节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量,增加末梢细胞的营养,改善循环障碍等。 6前列腺素E1:它与血管舒缓素相互作用,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栓形成,扩张支气管,软化红血球,强化细胞膜、利尿等功效。 7蛋白分解酵素(尿激酶):它能使纤维蛋白原成为可溶化的东西。可怕的血栓即是纤维蛋白原所引起的。所以饮尿即可溶解血栓。 8血红素:它具有造血作用,这种血红素,只存在于再生不良性贫血症患者的血液中。 9.卵磷脂:有强化脑神经的功能,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还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小,并维持悬浮状态。 此外,尿液中还有其它成份也是十分有用的。如:尿素,有杀菌的作用;维 生素(10种)有补充营养的作用;酵素(7种)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此外,尿液的95%是水分,专家还发现,这种水与普通水不同,有60%以上是六个水分子组成的六角环形分子链水,(普通水是十几个分子组成的条形分子链水),这种六角环形分子链水对养护细胞有特殊的功能。 就是这样的尿液,从体内排出再经口服吸入体内,能起什么作用呢? (一) 传递情报: 每个人的尿,物质成份虽然基本相同,但其中各个项目的具体数量是各不 相同的。这个"不相同",是由于各人身体内部状况有差异造成的,因此,每个人排出的尿都带有一份情报,提示这个人的内部存在什么缺损,什么病患。这个情报吸入到自己的口腔和咽喉,就立即被"感知",而且迅速传递到全身。这时,自身固有的"自然治愈力"就会根据情报所示,辨明主攻方向,"调兵遣将"对病魔进行清剿。 (二) 增强自然治愈力 口服尿液到体内,尿中的生理活性物质,除了各自发挥作用,各显神通之 外,还形成一种合力就是"自然治愈力",但因为它们是"微量"的,力量很小,所以只作为"添加剂"(小分队),加入到体内固有的"自然治愈力"(大部队)中,使之得到增强。人们不断喝尿,自然治愈力就不断得到增强。实践证明,这种不断得到增强的自然治愈力,确实能够无病不除,无坚不摧,创作出神奇的功效。这就是尿疗法能够治病的根本原因。 为了深化理解,我们不妨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 怎么见得自然治愈力能够治病? 自然治愈力是指各种生理活性物质所具有的功效共同组合而形成的合力,它与医药治愈力不同,有"不药而治"的涵义。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都是自然治愈力的体现:感冒时,置之不理也能治好;小小的伤口,不需处理也能痊愈;手术后的伤痕,借着人体的力量也能够恢复;为了抗击各种病菌和病毒,体内会产生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都是人体自然产生的;为了保持身体的恒常性,体内会不断产生各种荷尔蒙;对癌症、痛风、内风湿、心肌梗塞、肾脏病的治疗,除了依赖自然治愈力以外,别无有效方法,等等。 但人体的自然治愈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的,所以必须不断饮尿,才能得到恢复和增强。 (2) 为什么一物治百病? 一物治百病,是尿疗法独有的功能。 我们不妨把常见的各种疾病分为两大类,即病毒性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 然后分别观察尿疗法治愈这些疾病的原因。 第一:对于病毒性疾病,我们利用"免疫抗体""干扰素"对病毒和病灶进行抗击,连续饮尿,连续抗击;同时利用"荷尔蒙"不断强化细胞,活化细胞;强化组织,活化组织;利用"血管舒缓素",不断加大血液循环量,加速新陈代谢,加强消化系统的运动,把病毒排出体外。这样,身体就康复了。 第二:关于功能性疾病,它不是外界病毒入侵引起的,而是由于体内某些器官某些组织"年久失修",功能衰退引起的。对这类疾病,我们利用多种"荷尔蒙",发挥它们活化细胞,活化组织,强化细胞,强化组织,再生细胞再生肌肉,填补缺损,防止老花。恢复功能等作用,就可以获得重整旗鼓、重振雄风的功效了。更何况尿液中还有许多其它成份,能够使人体锦上添花呢! 这样看来,香港石玄柱先生说的"万病有效尿疗法"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 (3) 为什么尿液中会有这么多物质成份呢?为什么不留在体内而排出体 外? 回答是:尿液中的各种物质成份,都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都是血液流经全身之后经由静脉回流并经肾脏过滤而排出体外的东西。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 当血液从心脏压出,经主动脉、动脉、毛细血管到达全身各个细胞时,血液带来的氧气,各种营养成份,各种酶,各种素等等,聚集在血管特别是在每一个细胞内起生化反应,因而产生新物质,也分解旧物质,这就是新陈代谢。血液从细胞组织中运载着代谢终产物回流静脉血管进入右心房,经左心室到肺病进行气体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再运载氧气进入左心房,经左心室流入动脉血管循环全身。另外,血液流经肾脏,经肾小球过滤后,除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其余滤液装入肾小囊中经肾小管重吸收后,全部流入膀胱而排出体外,这排出体外的东西就是尿。 这里,我们应该看到: 第一:尿液是血浆的滤液,是血液的分身。其化学成份与血清相似。尿液中95~97%是水分,其余的物质就是新陈代谢中所产生的代谢终产物和摄入人体内过量的有用物质。这就是尿液中为什么存在那么多有用物质的奥秘所在。 第二:尿液的形成绝对不同于大粪的形成。大粪是各种食物经过消化道被吸收了其中的营养成份后剩余的渣,而尿却是血液经过肾脏过滤后仍然带有宝贵的物质成份的有用资源。有人说,尿是血液的一部分,饮尿就是饮自己的血,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尿和大粪混为一谈。 第三:科学家发现以上情况,是生理科学史,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在西洋医学中被不断重复的一个论点是:大粪、尿和汗水都是人身的排泄物,是废物,是有菌有毒的东西。这个观点,通过医科大学的教授们传递给千千万万个人群,以致直到今天,不了解科技新成果的人,还在那里"谈尿色变",更不敢倡导和支持尿疗法。但是,随着新的科技信息不断传播,随着广大人民实施尿疗法的深入和发展,这个过时陈旧的论点必将被新的科学结论所代替。 (4) 为什么不主张把众人的尿集中起来,搞工业提纯,供应市场,却偏 要提倡喝尿? 如前所述,每个人的尿都带出自己体内状况的情报,体内凭这个情报才能知道自己的病患是什么,在哪里,才能动员卫士按这个方向出击,并收到预期效果。如果饮用别人的尿液,收到的是不同的情报,就会出现"误诊""盲目出击"现象,就会无效。因此,不主张喝别人的尿,更不主张用众人的尿治自己的病。 其次,科学家做过实验,从药房中取"干扰素"若干,对人体进行"口服"和"注射"对比试验,口服量比注射量小2倍到4倍,结果口服的疗效超过比注射的疗效。科学家从中发现,人们的口腔、咽喉、胃、肠等消化系统存在着一整套"受纳"活性物质的器官,尿液进入口腔,就开始"受纳",开始反应,病产生各种功能,逐步扩展至全身。 因此,如果拿众人的尿去加工成片剂供人服用,那是吃力不讨好,花钱办蠢事的骗人勾当。 (5) 尿是不是有毒有菌,不能口服的? 回答是:健康人的尿是无毒无菌的,病人的尿有些是有毒有菌的,有些是没有的,但实践证明,只要是自尿自饮,是保证安全的。分述如下: (a)常人的尿,存在100多种物质成份,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对人体形成危害的。 (b)病人的尿液有两种情况: 其一:在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中所经过的脏器即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尿道口患有炎症时,这人排出的尿是带菌的; 其二:身体其它部位患病的人,例如,患有胃炎、肠炎、甚至癌症等等,他们的尿仍然没有带菌带病毒,因为这些病体的病毒,没有任何管道进入血液,即使是"漏网"进入血液,白血球也要消灭它,所以这些病人的尿液仍然是不带病毒的。 对于上述两种病人的尿液,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可以自尿自饮,而不需要对尿液进行任何处理。理由如下: 其一:人体的胃有胃酸,十二指肠有强碱,胆有胆汁,这三者都是杀菌的,经过这三道关卡,进来的病菌都可以杀死,起尸体随粪便排出体外; 其二:喝尿的真正用意在于利用尿中的有用成份,来提高身体本身的自然治愈力,这个作用远远超过区区病菌可能产生的反作用; 其三:喝尿不等于用尿打针注射,显然不需要产生打针中毒的顾虑; 其四:我们强调的是自尿自饮,因此不存在别人的病传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至于说把自己的病传染给自己,那更是连情理上也说不通的; 其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经验上也可以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例如: a千千万万饮尿人,没有一个是先把尿液送到医院检查,得到医院认可后才把尿喝下去的,而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因饮尿产生毒副作用的。 b不管是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或是肠炎、胃炎、肝炎,甚至癌症等等,都是通过饮自己的尿而使病症消除的。 c尿疗专家中尾良一在军队任职时,有一批士兵患淋病,他命令病人个个饮尿,淋病全部消除了。 其六:什么是"好转反应"?为什么发生"好转反应"? 人们饮尿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之后,可能发生下列反应:皮疹、呕吐、腹泻、心悸、头痛、发烧、粉刺、疖子、原来疼痛的地方更加疼痛等,这种反应,是正常的,是病症快要治好的前兆,所以叫做"好转反应"。 "好转反应"是由于尿液进入人体后,经过一段时间对人体功能的调整,人体的自然治愈力对病魔发起总攻,矛盾双方进行搏斗而引起的反应,这种反应不论其表现如何,都是正常的,值得欢迎的,因为这种反应之后,病魔就要内祛除,身体很快就会康复。 但这种反应只是一部分饮尿人可能发生,另一部分人是不会发生的。 如果出现这种反应,要镇静沉着。首先,不要认为这是饮尿错了,因而放弃饮尿,这会使得此前的尿疗报废,会前功尽弃的。其次,如果是一般的反应,可不论吃药,照常饮尿,如果猛烈反应,例如特别疼痛等,,也不必惊慌,可请医生针对症状开些药物,饮尿量也可减少一些,待好转反应停止了,原来主治的病患也就很快消除了。 其七:什么是尿毒症,它和尿疗法有什么关系? 西医所说的"尿毒症",实际上是"肾功能衰竭症"。肾脏不起作用了,不能对血液进行过滤了,因因此无尿可排,血液中各种代谢产物无法排出体外,而滞留在血液中,阻碍血液在下一轮循环程序中不能承载新的营养成份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构成对生命的威胁。对这种疾病,只能用"血液透析"的办法来维持生命,否则是无法生存的。 有的人一听说尿毒症,就认为是尿中有毒的病,这是误解。由此可见,尿毒症和尿疗法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两回事,毫不相干。 其八:尿和药物的关系如何? 尿不是药。 任何药物,都是存在身体外界,经过人手加工制作,只对某种疾病具有疗效的物质,而尿确实存在于人体自身,排出体外又返回体内,用以自我完善,不断增添身体活力的宝贵资源。 在医疗实践中,尿与任何药物都不是矛盾的,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也就是说,饮尿有提高药物疗效的作用,在针对某种疾病进行治疗时,可以采用尿疗法和医药疗法并举,也可以单用尿疗法,而勿需服药、找医生。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五疗结合、五管齐下"的选择方案,把医疗方法更拓宽了一步。"五疗"就是"心疗"(精神疗法)、"体疗"(体育疗法)、"食疗"(食物疗法)"药疗"(医药疗法),把这五种疗法巧妙地结合起来,配合使用,效果极佳。 但五疗结合,必须强调尿疗放在首位,特别是患上疑难杂症、慢性病,例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等,如果丢弃了尿疗法,必定是一事无成的。 本文参考书目: 一.《生命之水》,英国J.W.阿姆斯特朗著 二.《唤醒:万病有效尿疗法》,香港石玄柱编著,成都出版社出版; 三.《尿疗治百病》,日本中尾良一著,吉林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尿疗健康法》,日本中尾良一著,台湾国丰出版社出版发行; 五.《完美的健康新法》,日本中尾良一著,台湾翻译出版发行; 六.《医生建议的尿疗法》,日本佐野镰太郎著,台湾翻译出版; 七.《回龙汤——中国尿疗法》,朱锦富著,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八.历年各地尿疗交流资料; 桂林市科协张世蕃 写于2005年7月6日 ![]() ![]() |
Posted: 01 Apr 2013 03:10 AM PDT (摘要:中国不需要金融大部制,超发货币将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主持人】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不论是调结构还是稳增长,都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和配合。两会之后,中国的金融改革怎么走?是否要建立大部制进行统一监管?影子银行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陈志武。 【解说】陈志武,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1962年,陈志武出生在湖南一个农民家庭,后赴美留学获得耶鲁大学终身教职。陈志武长期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变化,并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有深入研究。他认为,中国在改革中遭遇到的问题和阻力,与行政干预过度、违背市场规律有直接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分散在中央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这四家机构。有观点认为,随着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互相渗透,分业监管容易导致"多头"监管或无人监管的混乱局面,因此建立金融大部制,进行统一监管势在必行。 【戈扬】很多人都在期待有一个金融大部制,但是很可惜最后没有成功,那么你觉得我们以后有没有必要要推行金融大部制? 【陈志武】其实我还是一直有不一样的看法。因为在我看来,恰恰是因为过去这些年,包括现在,一行三会并没有在一个大部之下来统一控制、统一协调,所以才有了各个不同的监管部门,可以互相竞争这样的一个格局。马上就使得各金融领域、各金融行业互相之间竞争的局面就大大的增加了。 【戈扬】有一种百家齐放的感觉。 【陈志武】对,有了竞争就可以有创新。然后业务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发展,最后受益的肯定是千千万万个中国老百姓家庭和很多的实业的企业。所以在我看来,没有金融方面的大部统一把各个部委都管得很死的话,这不是坏事,这是好事。 【解说】2012年,时任中行董事长肖钢曾呼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所谓"影子银行"是指"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据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推算,2012年影子银行总规模约为26.8万亿元,这大致相当于银行贷款的40%和2012年GDP的46%。有评论认为,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速度过快,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戈扬】听到有一些学者说,影子银行是庞氏骗局,那么你觉得呢? 【陈志武】我不赞成这个看法,其实你要严格按照这个思路去追的话,夫妻之间也有很多金融交易的利益关系,那是不是说夫妻之间的这种金融往来、隐形和显形的利益往来,是不是也属于影子银行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够把任何在官方的视野之外的正常的私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商业的交易都看成是非法的,看成好像是影子之下在做一些黑暗的勾当一样。 那么,监管部门为了考虑整个经济体的风险和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他们应该怎么样做监管,那是他们的事。但是首先不强调是怎么样改善监管,而是要一棍子打死,就是剥夺这些老百姓和民营企业从事这种交易的权利。 【解说】与影子银行的风险相比,陈志武更加担忧中国的通胀。根据他不久前做的计算,从2000年初到2012年底,中国的累计CPI是31%左右,同期美国累计CPI是36%。按道理,美元的购买力应下降才对,但中国老百姓感受到的通胀却高于美国。 【陈志武】其实老百姓早就已经感觉到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了,100块钱变得越来越毛了,越来越不能买到什么东西。来往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人,像我这样的人,我们都很清楚,美国基本的物价,不管是生活费用还是吃住行这些东西,在过去12年里面,你真的不太会感觉到太大的变化。但是根据官方的通货膨胀率来算的话,美国的通胀率在过去12年累计起来,比中国还要更高,所以就出现了这种荒唐的局面。当然这个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这就很明显说明(中国)官方的CPI,这些通胀数据是被操纵的,就被人为地压低太多。 【解说】陈志武认为,人为压低通胀率是为了掩盖货币严重超发的现实。当然,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由于CPI的设计存在缺陷,并未将房价和新产品价格纳入数据,导致CPI偏低。不过陈志武表示,尽管存在缺陷,但以过去十年的货币供应量来衡量,CPI数据仍有被低估之嫌。数据显示,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已逼近100万亿元大关,2月份数字显示为99.86万亿元,十年内中国货币供应量翻了五倍。 【陈志武】这两种显然是矛盾的。之所以是矛盾,就是因为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显然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样的话,就造成了表面上看,从通货膨胀率来看的话,你看不出来中国货币政策有多么宽松,实际的情况是远远比美国的QE、和比日本的、比欧盟的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要高一些。 【戈扬】市场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关于美国美联储QE。就是有人担心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美联储不再采取QE,那这样的话,会不会说,当时涌入中国的热钱就会回到美国? 【陈志武】实际的情况,我觉得从完全市场化的市场原则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可能也很难避免资金从中国离开。然后过去这些年总体上是鼓励外资进来,造成在中国国内的投资品种、投资选择那么有限的情况之下,仅有的那些房地产、股票市场等等,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泡沫。在我看来,中国不管是非常有钱的家庭,还是比较有钱的家庭,特别是那么多的把很多的钱投到房地产市场上,他们应该尽快的降低他们在房地产市场上面所承担的这些风险,把一部分钱尽快的投资到美国。 【戈扬 】那你是觉得,5年左右中国经济会有泡沫破灭的可能吗? 【陈志武】我觉得未来5年里面,发生中国经济泡沫破灭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至少有两方面的可能的导火索,一种可能就是在南海,或者钓鱼岛,我觉得对中国经济的打击会非常大;另外一种同样大的风险因素,是中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地方政府这些年做了那么多的铁、公、基的一些投入。这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亏损,都会最终变成银行业的亏损,而银行业的亏损只要政府,不管是中央政府,也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没有问题的话,那么这些银行的呆坏账不太容易会变成一个大的经济风险。但是,按照这个逻辑,一环扣一环的分析下去的话,最后就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是怎么样的,只要财政出现问题,那么最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有整个经济。 【戈扬】有外媒预测说,2013年中国的利率改革会提速,那么您觉得这个利率改革是怎么样的? 【陈志武】我觉得,今年和今后的几年,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个趋势肯定会持续的。中国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这么强调投资,而不能够更多地通过第三产业、服务业和民间消费,来进一步得到增长的推动力,其实跟利率一直没有完全市场化关系非常大。因为利率没有市场化,保护的,或者说受益最多的肯定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那么,做出牺牲最多的、被制约的更多的是这些民营企业。 那么,这就说明,如果利率市场化能够真正的做完、做到的话,这必然会给国有企业在往效率方面有提升,带来很多的压力,同时也会给地方政府来不来做这么多的大的铁、公、基项目,也带来一些约束力。 【主持人】从反对建立金融大部制、支持影子银行的发展,到鼓励利率市场化改革,陈志武认为真正的金融改革并不在于形式多么新颖、内容多么复杂,而在于能否真正放松管制,推动市场化和鼓励创新,否则就是以"改革"之名行权力扩张之实。 (来源于财新网) |
Posted: 01 Apr 2013 02:44 AM PDT 早上起来时已经是是9点半了,头一次在欧洲睡了8个半小时,打开阁楼的窗,寒气扑来,感觉心旷神怡。于是决定去海边跑步,顺便熟悉一下周边环境。 我换上运动长裤和球鞋,只穿T恤跟一件薄的蓝色的对襟褂子,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是华人。我沿着沙滩边跑了二十分钟,沿途看到许多欧洲人也在晨跑,有的人还牵着狗,还看到十一辆"camping car"停成一排,车里应该有厨房和厕所和床位,车后面甚至还挂着单车和摩托车,欧洲人旅行太省钱了,床都带上了,全家旅行超方便啊。 早上跑步跑到一个大水池边,里面没看到船,但有一个大铁闸,把海水挡住,里面一个十多米深的大空槽,估计是修船用的,还远远看到城墙,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城墙就没跑过去。 回家吃了早餐,然后上网回邮件,写日志,跟老婆用Facetime聊天,跟煤炭坝的老同学用微信聊天,一个上午没出门,小龙也在电脑前忙了一个上午处理他的事。中午吃法国人Jane做的意大利食物,Pasita,一种宽面或面皮做的食物,好吃,在海牙的时候天天去餐厅点这个吃来着,跟今天的比只是颜色不同,以前吃的是白色的,今天吃的是红色的。 吃完午饭,我们就出门走走。先步行到渔港边,发现水退了很远,据说潮汐最大落差有15米,这样就带来很多我前所未见的奇景了:海水退去会有大片的沙滩,沙滩上有一个游泳池,已经蓄满了水,是海潮灌满的,每天涨两次潮水意味这个游泳池自动换两次水; 另一个奇景是,最近的几个海岛能直接走过去,但若错过时间回来,海水就盖住回来的路了,就得在岛上扎营过夜了,或是坐船回来,或是自己游回来。这天气,游回来是不可能的,会冻死人,气温才1度左右,圣马洛的纬度跟中国的黑龙江差不多,在北纬48度左右。
我们先走到最远的那个岛上,上面有一个烽火台一样的东西,但要收5欧元门票,我就没进去了,我在岩石上一路狂奔到最远最接近海面的地方,甚至会踩到岩石上活的贝壳和海藻,小龙说担心我来着,要是摔一跤,这个周末就没了,我就觉得在岩石上跳跃奔跑很刺激,一来抄了近路不用跟在其他游客屁股后头,二来鞋子和岩石上的细小的贝壳摩擦力很好,跑起来像跑在梅花桩上,会有攀岩之类的快感哦。 近一点的岛叫Grand Bé(格朗贝)上就没有城堡也没有墙了,上面只有一个某位政治家和作家的空墓地,这个人叫ChateauBriand(夏多布里昂),是圣马洛人。我照例又是让小龙先用相机朝我按半个快门对好焦,等我跳起来就完全按下去,这样就可以抓拍到我在家中的瞬间,这样的照片就很有活力啦,比傻乎乎的站在景点前拍照有意思多了。小龙都知道中国人的旅行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一问都不知道"来着。 从Grand Bé岛上看圣马洛城,圣马洛城就是一个由石头长城保护起来的石头城。走进马洛城之前,我们沿着沙滩走,沙滩约有4公里长,城墙下就是沙滩,甚至城墙下还摆了许多用于破掉海浪冲击力的巨木桩,避免大浪冲坏城墙,在台湾见过的"消波块"是用水泥块做的,巨木桩也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走上城墙,在墙的另一方就能见到圣马洛的神奇的湖泊:游船和大木船都停在这个湖泊里,但水位比沙滩外高许多,这就是圣马洛的潮汐带的另一个奇观,海水到达最高位的时候打开巨大的闸门,让水进来,退潮时,则把闸门关起来,把水和船留住。船要出去,也要通过先开到两个闸门之间,然后关掉靠近湖泊的闸门,打开近海的闸门,这样船就可以进入大海了。平常只有7到8米的潮汐,但能高达15米,这就有实现许多神奇的事的条件了,圣马洛还有朗斯潮汐发电站呢,明天去参观。 走进圣马洛城,则里面游人如织。我对游客多的地方没啥兴趣,到是对圣马洛城的旗标感兴趣,这座城据说在二站中被战争毁掉,现在是是60多年前重建的,不过圣马洛的LOGO和盾牌状标志还在,能让记住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城,城门外有另一个高大建筑,据说是另一个统治者想向城里的人展示权威而建立的,现在这建筑上有4个旗帜在飘:四个格子的圣马洛旗,黑白颜色另一个旗,法国旗,还有欧盟旗。甚至地上的下水道盖也有盾牌样了的标志。 我们买了一个Kouign amman甜饼,然后找了一家酒吧停下来小憩一下,喝大杯的啤酒,小龙教我一些简单的法语词汇和用法,比如La就类似英语中的The,小龙总是强调英语是用了许多法语的单词,还说拉丁语为什么为不再实用,我其实是听不太明白的,因为我不知道拉丁语是什么,我只知道西方的小说中某些贵族只在装逼的时候来句拉丁语,人们生活中并不会用到。 在酒吧呆了一个多小时,然后走回住所了,路上看到海平面上来了,接近淹没那个自动换水的游泳池了。晚上遇到邻居的网络不通的情行,但不知道怎么又恢复了。我们的晚餐是前天那个没吃完的披萨一样的烤饼,照例先是生菜沙拉和白葡萄酒,然后是饼,然后再来盤水果,这就是法国人的吃法。我吃完生菜和烤饼我就饱了,水果我就没吃了。
|
Posted: 01 Apr 2013 03:15 AM PDT (獨媒特約報導)葵青碼頭罷工已經進入踏入第五日的下午,在法庭禁制令仍「有待發出時」HIT 方面已在現場大力加強保安和作出管制,更已招聘不少臨時保安員維持秩序。另外亦有罷工工人發現 HIT 安全組人員在現場監視攝錄罷工情況,本網記者向該名人員查詢有關情況時,不但得不到回應,更被懷疑便衣保安阻止。 而截止晚上六時,碼頭警力亦明顯增加。藍帽子及便衣探員人數不斷加強,更有警員於碼頭內之高空處拍攝罷工情況。更有網民發現, HIT 亦以時薪七十元聘請大量「新保安」。該「新保安」有些更已身穿紅背心當值,估計是為法庭下達禁制令後清場做準備。 有罷工工人向記者表示發現安全組人員在場攝錄,記者先越過封鎖線向該人員查詢:「你係 HIT 安全組人員?」對方回答:「我係。」然後記者向該人員查詢有工人指公司罔顧安全的事件,該人員表示:「冇回應。」 而正當記者想再追問該人員有關員工私隱問題時,幾個身穿紅背心的保安員開始阻止記者提問,著記者返回封鎖線內,叫記者「企喺裡面問問題」。 於是記者返回封鎖線內,再次向該人員詢問:「你對該報導有咩回應?」然後有三位身穿便衣,自稱「罷工工人」的人走來阻止採訪:「你咪搞串個 party,人地唔受訪就唔受訪。」驅趕記者離開,事後又查問記者身份。 而法院原定在下午三時聆訊HIT就工潮申請禁制令,但 HIT 的代表律師因未交齊所需文件,後聆訊延至七時開庭。 記者:吳卓恆、麥馬高 |
Posted: 01 Apr 2013 04:25 AM PDT |
Posted: 01 Apr 2013 03:03 AM PDT 茅于轼:折衷的批评者 "两会"散去,"中国梦"留了下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国梦是人民的梦,靠人民实现,为人民造福。官方媒体对此给予热切而宏大的解读,"人民们"却有些不置可否。愤青一些的低声讥诮说,若以此为标准,中国梦就是白日梦。 在或深情或戏谑的议论中,一个声音让人颇感意外。被很多人视作"永远的批评者"的茅于轼先生,在他最近的一条微博中说:"习主席号召实现中国梦。其实过去的三十年已经实现了一个梦。我常说如果一个人三十年前睡一觉,今天醒过来,一定不认识这个国家,以为自己是做梦。这三十年的成就堪称奇迹。" 在习惯了茅于轼"反政府"言论的人们看来,这个表态简直有些谄媚。在这条微博的近500条评论中,就有不少举出种种不如意现状的质问之声。 不过惊讶者很快就能找回他们更熟悉的那个茅于轼。在这条"奇迹"微博的同一页上,更多的仍然是批评。他批评法治倒退、批评对朝立场、批评政府"蛊惑"好战分子。在一条被转发上万次的微博中,他说:"一个母亲绝不会让她的儿子为了没有价值的目标送命。但国家可不一样。它会鼓动自己的百姓为了随便一个目标送死……被洗了脑的同胞们可要小心啊。"这条微博的近8000条评论中,赞成的声音和反对的声音阵营分明,火药味十足。 在意见市场愈发多元的今天,惊人之语和争论分歧都已是公共讨论的常态,但像茅于轼这样时常不按常规出牌,且让民意如此两极分化的人物,仍不多见。 2012年岁末,在FT中文网推出年度中国报告之际,我约访了84岁的茅老先生。他在3月份获得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授予的弗里德曼自由奖,是去年中国思想界的一件大事。 采访那天,是北京这个霾冬里难得的敞亮天,风刮得放肆。派去接茅老的车停在办公楼前,司机跳下车,还没赶到后座,茅老已推开车门,稳稳下车,伸出手来,与面露惊讶的司机握手道谢。事后我意识到,茅老道谢,是以为司机就此告辞。这成了后来一个小插曲的伏笔。 这是我第二次采访茅于轼。上一次采访他是在2011年5月,谈的是他之前不久写的《把毛泽东还原成人》一文引发的巨大争议。一年半过去,茅老依然挺拔,手脚轻健,思维敏锐,但听力明显下降,与人交谈时需前倾侧耳。他穿一件黑色羽绒外套,显然摩挲了有年月了,羽绒有些塌,在大风天里显得单薄。 "现代唐吉诃德" 我们从弗里德曼自由奖谈起。这个奖,是为了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于2002年所设,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推动个人自由的杰出人士。过去十年中,得奖的既有经济学家、国家总理,也有法学院学生和异见作家。卡托研究所在颁奖词中称,茅于轼是中国为争取个人权利和自由市场最敢言和最有影响力的人士之一,是推动中国建设公民社会的先驱人物。 消息传回国内,自由派人士一片欢呼,左派阵营冷嘲热讽。这样的"待遇",对茅于轼来说,太过熟悉。中国经济学家中,他是最富争议的一个。他的很多话,如同芥末呛鼻,直冲神经而来。一些人听了茅塞顿开,另一些人直呼大逆不道。网上流传着多段茅于轼"雷人语录",包括"廉租房应该只有公共厕所,这样富人才不会喜欢","替穷人说话的人很多,替富人说话的人太少",等等。 我问茅于轼:您这次得奖,和以往一样,反应也是有弹有赞,而且根据意识形态站队的现象依然突出,您怎么看? 他没有直接回答,却说:"中国人缺的是一个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正因为这样,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科学奖。我们的教育是不断灌输一种东西,从广播电台到报纸到老师到教科书,让你思想就范,你一开口就是新闻联播的口气。你的思想很难摆脱这种控制,就是你方才所说的,不管有没有道理,老跟着他,或者老反对他。这个我觉得都不对。" 我说:"您的很多话,说的也许是经济学常识,但是'政治不正确',不能拿到台面上说。这让您困惑吗?" "我不管这个事儿,"他毫不迟疑。"我觉得我要说真话。你反对我也好,赞同我也好,我要说真话。" 在真话成为奢侈品,犬儒和忽悠盛行的当下,还要郑重宣称自己"说真话",难怪茅于轼要被人比作"现代唐吉诃德"。他的许多表达率直拙朴,源自他对中国近百年变迁的亲历与思索。他很少拿捏揣度,把话说到滴水不漏,或包裹于庄严玄妙的经济学理论中,还不时会坦承自己之前的某个表述不够严谨。追随他的人把他称作经济学界的鲁迅,批评他的人认为他缺乏理论功底,很难算得上经济学家,曾经出版的几本著作也只算得上"普及类,与真正的经济学无关"。刺耳话说多了,连一些原本可以成为盟友的,也忍不住出来批评他。 比方说,他为庆祝《时代商报》创刊十周年题词:"商业能够创造财富,劳动则未必"。这番话来自何处,他自己后来有过解释:"大炼钢铁,轰轰烈烈,误用劳动的场面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但话一出口,已是哗然。在"劳动光荣"口号中成长起来的人们表现出本能的抗拒,还有经济学者引经据典,要证明茅于轼这番话与他自己倡导的自由主义相悖。比如,自称"新右"的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薛涌就给FT中文网撰稿,说,这样的雷人话,会让茅于轼和他代表的自由派失去公信力,反让人投入左派怀抱。 更多人攻击他,原因更简单,就是网上盛传他创办和任荣誉理事长的民间智库——天则经济研究所接受了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于是"汉奸"、"西奴"、"美国狗"的谩骂不绝于耳。 对于特别难听的人身攻击,茅于轼从不怒起反击,最多在微博和文章里说几句"批评不可讽刺挖苦"、"不要再执迷不悟了",然后继续自顾宣讲他的观点。 "跟我意见不同的人,我从来不要消灭他。我希望他们对于我,也不要采取消灭的态度,"他说。 "消灭"并非耸人听闻。我上次采访他时,他就处在一场舆论风暴的中心。他在2011年4月发表《将毛泽东还原成人》一文,激起"左派"阵营剧烈反弹。"左派"网站"乌有之乡"成立"公诉团",收集签名,上书人大,要求公审茅于轼,严惩他的"汉奸言论和反人民言论"。风暴最盛时,网上大字报式的申讨铺天盖地,他收到过威胁电话,外出时有学生围绕在侧,以防他被袭。 就在那样的节点上,他平静地固守阵地,不应战,也不收回对毛的评价。那年接受我采访时,他说:"作为一个学者,我有责任告诉社会我的看法。他们也有言论自由,说什么我也愿意听。当然我不赞成他们用开批斗会的办法,那是文革做法。" 在毛泽东去世40年后的今天,评价他有什么意义?我问。 "意义太大了,中国将来的发展离不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你是走毛泽东的路线?还是改革开放的路线?这两条路线是完全不同的。" 那次采访当夜,有国安人员敲开茅于轼的家门,客气地对他说,近期就不要对媒体谈毛泽东了。茅老与我商量,我们决定把稿子压下。 "权贵代言人" 在那次采访后的一年半里,中国政坛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中国社会追问反思之声不断。我问茅于轼,他如何看待在他所说的"道路的选择"上,中国在过去一年做出的回答? 没想到他却相当不乐观:"过去的一年,进一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朝哪个方向发展,这个事情没有解决。哪条路对,还是有争论的。" 我问:重庆模式的终结难道不能说明,中国起码不会再朝极左的方向走了吗? "哈,难说。现在如果投票的话,我都不保证拥护毛泽东的人就一定失败,因为毛泽东的道理是很有欺骗性的,"他说。 显然,他头脑里关于毛泽东的这根弦,还绷着。 茅于轼出身世家,父亲茅以新和二伯父茅以升,分别是中国著名的铁道和桥梁专家。茅于轼自己也是学机械工程出身,建国后最早从事的是铁路机车研究。他的家世在政治运动中成为沉重的负累。他1958年被打成右派,下放、挨饿,文革时噩梦重来,夫妻俩曾被双双剃光头。 78年平反后,他正式开始接触现代经济学,大量阅读西方经济学著作,并结合十多年劳动改造中的实践,在85年写出《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一书,完成了从工程师到经济学者的转型。 90年代开始,"因为被中国改革的巨大问题所吸引",茅于轼走出书斋,从理论研究转向经济学的普及,出版了《生活中的经济学》等著作。他对市场经济不遗余力的倡导,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他对毛时代的警觉,而这种警觉,又缘于他自身经历中曾有信念的幻灭。"我二十几岁的时候,也非常崇拜过毛泽东的,"他说。 "毛泽东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他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就是说这个社会要平等,要人人享受幸福。为什么我们不平等,没有享受到幸福啊?因为有剥削者害了被剥削者。所以这个社会要好,就要打倒剥削者,这是他的理论。听起来是很对的,实施的结果是非常糟糕的,"他说。 他认为,这套"剥削理论"不仅让中国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贫为荣,更是今天中国人畸形的仇富心态的缘起。因此他不断呼吁保护富人。他有一句名言:"为穷人办事,为富人说话"。他以身践行前半句——发起慈善,办学扶贫,成立小额信贷——但更多人似乎只注意到了后半句。他被贴上"权贵代言人"的标签,这个标签成了他的"原罪"。 "我这个话说了以后很多人就骂我,本来赞同我的也反对我——你是混蛋,你为富人说话,"他笑呵呵地说。 "穷人一样有坏人,富人也有好人。中国大部分的富人还是靠本事致富的。认为富人就是坏人,要打倒富人,这个社会就完蛋了。" 但在今天的中国,不可否认很多财富的产生与特权息息相关?很多人仇视的,其实是财富背后的特权吧?我问。 "如果是这样,他们应该起来反特权,"他说。"但是中国社会反特权的声音是非常微弱的,而反富人的声音是特别强大的。" 对特权的讨伐,是贯穿茅于轼近年论述的一条主线。在他看来,特权已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毒瘤。从经济角度看,特权不除,则市场必入歧途,因为市场前提是平等交换,而特权意味着胁迫;从社会角度看,特权几乎已成一切官民冲突的源头。"我们怎么得到人权?我们把特权取消了就有人权了。" 折衷的批评者 茅于轼的反特权,常常被理解为反政府,于是他被骂"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他的反行政干预,又常常被理解为鼓吹市场神话,放任资本和权力侵蚀穷人利益。但事实上,采访中我发现,他既不认同市场万能,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他对中国政府过去三十年的执政,褒扬多过批评。他相信渐进改良,而且肯定政府——或者说统治精英——在其间的作用。如果说他是一个批评者,他也是一个折衷的,务实主义的批评者。 比方说,尽管他认为市场在财富创造上是最有效的,但他承认有许多问题市场解决不了,比如贫富差距、环境恶化、主持正义、保护财产。 他甚至认为,"政府来做市场做的事,越俎代庖,也是可以的",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这和自由主义经济学中"市场是唯一有效配置资源途径"、"政府进入就有罪"的观点,相去甚远。 对于中国政治生活的进步,他选取的"参照物"之谬暗,导致评价之宽容,也令我吃惊。比如他说,过去三十年,中国政府成功之处,首先就是政治稳定。"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十年里,只有这三十年。" "其次,跟毛泽东时候相比,我们不随便杀老百姓了,政治犯没杀过。还有就是领导人的斗争是和平的,没有说不整死不歇手了。" 归根结底,他不无宽慰地说,中国虽然仍是集权政治,"但这个集权是相信市场的,不是反市场的,这是最本质的东西"。 当然,作为市场经济的拥趸,他不愿见到政府之手伸得过长,比如他仍然坚持认为"十八亿亩红线"政策没有必要、经适房作用弊大于利,对垄断和政府"公司化"也十分警惕。但当我问到,如何才能管束这个过大的政府时,他的回答,再次让我意外。 "一个强大的政府,甚至一个独裁的政府,不一定是一个坏事,"他说。"坏人独裁,老百姓倒霉。好人独裁,比民主还好呢!" "我们历史上有好人独裁的例子吗?"我没转过弯来。 他想也不想地说:"我们改革开始的时候就是好人独裁啊。好人独裁不等于样样都好。大方向对,确实是为了老百姓,这就算好人独裁。" 这话让我对茅于轼的一个判断越发清晰起来:在他而言,效率优先,主义第二。他的观点从掉书袋子的人看来,与经典的个人主义、自由市场理论皆有出入。但他更为关注的,不是意识形态的高低,不是一种政治体制背后的道与义,而是如何技术性地消除财富产生过程中的壁垒。他对中国社会心态和顽疾的清醒了解,又让他对中国进步的方式抱有极大的宽容和灵活性。 在已是含饴弄孙的年纪,茅于轼还在公共领域奔突,随时冒着枪林弹雨。我问:被骂的时候,您怎么想?没有一气走开的念头吗? 他说:"其实就是我对社会的一种不放心,说的好听点,叫社会责任感吧。" "也不是现在才挨骂,从'反右'就开始挨骂,多难听的话都听过了。骂的声音我也习惯,"他笑呵呵地说。 甚至连挨骂,他也从效益出发,总结过一句:"从经济学上讲,宽容可以产生最大的边际效益。" 采访结束时,即发生了开篇提及的"小插曲"。在茅老起身穿衣的当儿,我打电话给在楼下候着的司机,请他做好准备。茅老有些吃惊:"司机一直都在等着?"回答是。他想了想说:"如果是这样,能否请他送我去国贸地铁站?我坐地铁回家。"在场的人全都愣住。我们力劝:正是下班高峰,地铁挤得不行,您老这么大岁数。他从容回答:"正因为高峰,坐地铁比坐车快呀!"几番推让,他终于同意由我们一个正好顺路的同事护送,一同搭地铁回家。 我不禁感慨茅老的谦谦雅风,这在与他打过交道的人中有口皆碑。转念再一想,高峰时刻搭地铁,讲的依然还是效率为先。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纯粹的,不折不扣的经济学家。 [ 王昉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编辑 ] 2013-3-27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
Posted: 01 Apr 2013 02:44 AM PDT 早上起来时已经是是9点半了,头一次在欧洲睡了8个半小时,打开阁楼的窗,寒气扑来,感觉心旷神怡。于是决定去海边跑步,顺便熟悉一下周边环境。 我换上运动长裤和球鞋,只穿T恤跟一件薄的蓝色的对襟褂子,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是华人。我沿着沙滩边跑了二十分钟,沿途看到许多欧洲人也在晨跑,有的人还牵着狗,还看到十一辆"camping car"停成一排,车里应该有厨房和厕所和床位,车后面甚至还挂着单车和摩托车,欧洲人旅行太省钱了,床都带上了,全家旅行超方便啊。 早上跑步跑到一个大水池边,里面没看到船,但有一个大铁闸,把海水挡住,里面一个十多米深的大空槽,估计是修船用的,还远远看到城墙,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城墙就没跑过去。 回家吃了早餐,然后上网回邮件,写日志,跟老婆用Facetime聊天,跟煤炭坝的老同学用微信聊天,一个上午没出门,小龙也在电脑前忙了一个上午处理他的事。中午吃法国人Jane做的意大利食物,Pasita,一种宽面或面皮做的食物,好吃,在海牙的时候天天去餐厅点这个吃来着,跟今天的比只是颜色不同,以前吃的是白色的,今天吃的是红色的。 吃完午饭,我们就出门走走。先步行到渔港边,发现水退了很远,据说潮汐最大落差有15米,这样就带来很多我前所未见的奇景了:海水退去会有大片的沙滩,沙滩上有一个游泳池,已经蓄满了水,是海潮灌满的,每天涨两次潮水意味这个游泳池自动换两次水; 另一个奇景是,最近的几个海岛能直接走过去,但若错过时间回来,海水就盖住回来的路了,就得在岛上扎营过夜了,或是坐船回来,或是自己游回来。这天气,游回来是不可能的,会冻死人,气温才1度左右,圣马洛的纬度跟中国的黑龙江差不多,在北纬48度左右。
我们先走到最远的那个岛上,上面有一个烽火台一样的东西,但要收5欧元门票,我就没进去了,我在岩石上一路狂奔到最远最接近海面的地方,甚至会踩到岩石上活的贝壳和海藻,小龙说担心我来着,要是摔一跤,这个周末就没了,我就觉得在岩石上跳跃奔跑很刺激,一来抄了近路不用跟在其他游客屁股后头,二来鞋子和岩石上的细小的贝壳摩擦力很好,跑起来像跑在梅花桩上,会有攀岩之类的快感哦。 近一点的岛叫Grand Bé(格朗贝)上就没有城堡也没有墙了,上面只有一个某位政治家和作家的空墓地,这个人叫ChateauBriand(夏多布里昂),是圣马洛人。我照例又是让小龙先用相机朝我按半个快门对好焦,等我跳起来就完全按下去,这样就可以抓拍到我在家中的瞬间,这样的照片就很有活力啦,比傻乎乎的站在景点前拍照有意思多了。小龙都知道中国人的旅行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一问都不知道"来着。 从Grand Bé岛上看圣马洛城,圣马洛城就是一个由石头长城保护起来的石头城。走进马洛城之前,我们沿着沙滩走,沙滩约有4公里长,城墙下就是沙滩,甚至城墙下还摆了许多用于破掉海浪冲击力的巨木桩,避免大浪冲坏城墙,在台湾见过的"消波块"是用水泥块做的,巨木桩也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走上城墙,在墙的另一方就能见到圣马洛的神奇的湖泊:游船和大木船都停在这个湖泊里,但水位比沙滩外高许多,这就是圣马洛的潮汐带的另一个奇观,海水到达最高位的时候打开巨大的闸门,让水进来,退潮时,则把闸门关起来,把水和船留住。船要出去,也要通过先开到两个闸门之间,然后关掉靠近湖泊的闸门,打开近海的闸门,这样船就可以进入大海了。平常只有7到8米的潮汐,但能高达15米,这就有实现许多神奇的事的条件了,圣马洛还有朗斯潮汐发电站呢,明天去参观。 走进圣马洛城,则里面游人如织。我对游客多的地方没啥兴趣,到是对圣马洛城的旗标感兴趣,这座城据说在二站中被战争毁掉,现在是是60多年前重建的,不过圣马洛的LOGO和盾牌状标志还在,能让记住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城,城门外有另一个高大建筑,据说是另一个统治者想向城里的人展示权威而建立的,现在这建筑上有4个旗帜在飘:四个格子的圣马洛旗,黑白颜色另一个旗,法国旗,还有欧盟旗。甚至地上的下水道盖也有盾牌样了的标志。 我们买了一个Kouign amman甜饼,然后找了一家酒吧停下来小憩一下,喝大杯的啤酒,小龙教我一些简单的法语词汇和用法,比如La就类似英语中的The,小龙总是强调英语是用了许多法语的单词,还说拉丁语为什么为不再实用,我其实是听不太明白的,因为我不知道拉丁语是什么,我只知道西方的小说中某些贵族只在装逼的时候来句拉丁语,人们生活中并不会用到。 在酒吧呆了一个多小时,然后走回住所了,路上看到海平面上来了,接近淹没那个自动换水的游泳池了。晚上遇到邻居的网络不通的情行,但不知道怎么又恢复了。我们的晚餐是前天那个没吃完的披萨一样的烤饼,照例先是生菜沙拉和白葡萄酒,然后是饼,然后再来盤水果,这就是法国人的吃法。我吃完生菜和烤饼我就饱了,水果我就没吃了。
|
Posted: 01 Apr 2013 12:58 AM PDT 《凤凰周刊》2013年8期 《凤凰周刊》 李成贤 前几天,笔者参加了中国某电视台关于韩国总统朴槿惠就任典礼的评论节目。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现场除......>>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 ![]() |
Posted: 01 Apr 2013 12:19 AM PDT ![]() 於去年由運輸署及巴士公司提出的巴士路線發展計劃裡,新巴建議開辦一條來往西區(堅尼地城)至東區(筲箕灣)的全日路線,名為18X。對於爭取一條前往東區巴士路線已久的西區居民來說,這看似是一件不錯的事,所以某些政黨在消息公佈後,已立刻"成功爭取"一番來邀功。 有新路線服務居民,表面看,當然是好事。不過,"魔鬼在細節"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計劃書的內容,就不難發現背後其實有很多路線受到牽連,代價之大,使我們必須認真討論、分析,衡量整個計劃的得與失,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贏了18X,輸了什麼? 一、18減班,並縮短至西營盤 這是西區居民唯一受到的負面影響。由於堅尼地城、石塘咀一帶有路線18P及5X提供服務,因此本路線縮短至西營盤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可是,減班卻特別影響了西營盤居民出入中、上環。最近幾年,由於城巴不斷從流水路線1、5B及10撥出資源給予特快路線5X,西營盤居民的候車時間已越來越不穩定,在繁忙時間更隨時得花上二十分鐘候車。
18X真的很吸引嗎?
二、特快路線5X、18P於灣仔、中環轉乘7字頭特快巴士路線此方法越來越多居民使用,因為車程最短。公共運輸研究組就曾做過調整,以西環水街至太古為例,先乘搭路線18P,再到灣仔北轉乘路線720或720A,車程只需要約二十五分鐘。加上候車時間,也不超過三十分鐘。不過,此方法車資則達十一多元,對居民來說,這是一個不輕的負擔。
|
Posted: 01 Apr 2013 12:08 AM PDT 本文作者:冷月如霜
为了搏得更多人的眼球,女星总是挖空心思来让自己的胸部看起来更大。《康熙来了》就曾经有几集通过杂志摄影师的口来传授挤胸的技巧,而红地毯上的女星也纷纷穿上低胸礼服秀出自己的事业线。我所见到最夸张的例子当属曾经在微博上疯传的刘雨欣爆乳图。通过将"挤挤"这个简单的动作发挥到极致,我突然了解到"总会有的"不仅仅是乳沟,还可以是青筋[1]。 嘿!往哪儿看呢?有意思的是,新西兰威灵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这一问题后认为,较于脸庞,男性可能确实会首先关注女性的乳房[2]。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随机选取了36名年龄跨度从22-42岁的男性受试者。在事先不知道测试内容的前提下,研究人员给每一名受试者观看同一张女性正面裸体的照片(图1)。 在观看的同时,一台隐蔽的仪器悄悄记录下了他们的眼球运动轨迹,从而可以分析出他们的眼球在女性的哪些部分上逗留,并且停留多久。研究结果发现,有47.2%的男性(36名中的17名)首先将目光聚焦在女性的胸部上,而首先关注女性脸庞的只有可怜的5.6%(36名中的2名)。 越大一定越好吗?那么,女性的胸部越大,就越能吸引男性吗?实验表明并非如此,在同一个研究组的另一项研究中[3],研究者用Photoshop把一张裸体女性照片的胸部分别扩大和缩小了20% (图2),然后让受试者对每张照片进行评分。与没有被PS的照片相比,受试的男性对缩小的胸部好感度明显降低。 但令人惊讶的是,扩大20%的胸部与普通大小的胸部,两者的吸引力没有明显区别。更有意思的是,在对目光驻留时间的分析上,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对缩小的胸部还是对扩大的胸部,受试者对它们的关注时间相差无几(图3)。 【图2. 受试者对于小、中、大 三种胸型的吸引度评分。[3]】 【图3. 受试者在不同部位的目光逗留时间,白色为80%大小的胸部,灰色为100%大小的胸部,黑色为120%大小的胸部。[3]】 腰臀比是关键既然纯粹的大胸对男性的吸引力有限,那么哪些女性特质更容易吸引男性呢?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用PS修改胸部大小的同时,还修改了照片中女性的腰围,使得腰围/臀围比从0.7上升到了0.9。在后续的吸引力评分环节中,腰围/臀围比为0.7的女性得到的分数明显高于比值为0.9的女性。而在比值固定的前提下,胸部的大小对男性吸引力的改变并不明显(图4)。 由此看来,腰围/臀围比才是对男性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研究人员推测,一个良好的腰围/臀围比是反映女性身体健康程度以及生育能力的一项指标[2],因此在长久的进化中成为了女性最吸引男性的地方。至于男性关注女性胸部的问题,研究人员认为仅仅是因为胸部能够让人产生"审美上的愉悦感"。 【图4. 腰围/臀围比与胸部大小的吸引力的比较。[2](注:图中WHR 是腰臀比的缩写)】 看来我们都误解了男性——在对胸部的要求上,我们并不是要求"大大益善"的动物。在进化上,虽然男性对女性的胸部有着特殊的审美喜好,但是如果谈论到传宗接代的问题,男性还是会觉得腰围/臀围比合适的女性更具有吸引力。由此看来,用来形容一名女性性感的"丰乳肥臀"之后,实在应该再加入"小蛮腰"三字。 编辑的话:进化心理学上还有种观点认为,大胸是女人的年龄标志,胸大的女人一旦衰老,很容易从胸部看出来,在过去没有身份证的年代,雄性的人类老祖宗可以藉此判断交配对象的投资价值…… 了解更多参考文献:[2] Eye-tracking of men's preferences for waist-to-hip ratio and breast size of women; Dixson BJ, Grimshaw GM, Linklater WL, Dixson AF. Arch Sex Behav. 2011 Feb;40(1):43-50. Epub 2009 Aug 18. [3] Eye tracking of men's preferences for female breast size and areola pigmentation. Dixson BJ, Grimshaw GM, Linklater WL, Dixson AF. Arch Sex Behav. 2011 Feb;40(1):51-8. Epub 2010 Feb 19. 关于本文本文首发于果壳网(guokr.com)"性情主题站"《爆乳战术为何屡试不爽?》 |
Posted: 01 Apr 2013 12:03 AM PDT 碼頭風雲 之 河水溝井水——與工友打成一片五日記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