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朝鲜核爆让中国很囧[港媒直通车:第31次]
- 终于赌对一次
- 從母乳餵哺到由嬰兒主導戒奶
- [小红猪]地球在呼唤
- The Shrinking of Harvard
- 陳昌敏:〈天交望遠鏡〉
- 丁丁上学记(十七)
- 中国司法,请站在人民立场
- 保障计算机安全的责任应该由用户来承担么?
- 他的一生就是一幅漫画
- 社區電視現場直播「支聯會六四二十周年燭光悼念集會」
- 六四二十:君子周舵
- Marty leaves AIG
- 许小年:中国不需要凯恩斯主义
- 代代相轻
- 卢武铉的悲剧,是制度还是文化?
- 盲流
- 豆腐渣分析
- 蜡烛 一百八十 09.05.26
- 端午植物猜想
Posted: 27 May 2009 01:07 PM PDT 作者:港媒直通车 | 评论(0) | 标签:东方日报, 中国, 信报, 朝鲜, 核试验, 美国 [1] 朝鲜核爆让中国很囧 昨日朝鲜的核爆试验以及退出战争停火协议,挂满了大新闻机构以及网站的头条,也着实让各方各界人士都捏了一把汗。捏最大几把汗的莫过于这么几个国家,韩国,日本,还有试验前事先被朝鲜通知中国和美国。 《信报》今天评论版有一篇占四分之一版面的文章,以"北韩'核棒'敲美中"为题,作者分别说了说美国,日本,中国在这次朝鲜核爆试验之后国际关系上可能所受到的微妙影响。作者一开头就很肯定,朝鲜这次要给世界的印象是: 我们既有了核武器,又具备了运载工具,应该被承认为名副其实的持核武国了。 作者认为,由于美国之前尚武的布什政府一贯在核武器试验上的双重政策,导致了朝鲜这次核试验有空子可钻。美国在奥巴马上任执政之前,就一直没有批准《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的意思,并且对各国进行核试验或者拥有核武器的事实都持不同态度。而对于美国来说这次朝鲜核试验的目的,虽然作者认为是朝鲜在用恐吓的方法催促奥巴马,但其实奥巴马已经比布什在位的时候更加积极,更加有针对性的在处理全球的核武器问题了。 相比美国来说,文章里说道日本时,本文作者变得更有发言权了(本文的作者马挺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政经系讲师)。作者认为由于一贯以来和朝鲜的紧张关系和日本对朝鲜的打压,此次核爆试验反而让日本得意,正中日本下怀。文章写到,日本大多数时间就是把朝鲜当做假象敌国,并且不反省当年殖民统治的罪行。而且, 因为日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美朝在关系正常化方面先行一步。 于是,朝鲜越显得"邪恶",日本越有理由不"反省"和敌对。并且日本还能借此以差不多旁观者的身份,看到中美之间如何协调此事,双方对朝鲜谁更有约束力量。中国的一贯对外和平相处原则,虽然现在还是让人坐得住的,但作者认为,此时的中国已经很尴尬。因为,就算朝鲜拥有核武器,对美国也构不成实质性威胁,同时对日本动用核武器的必要性也不大。最后,最有可能受到实际伤害的可能就是一心想在和平中发展经济的中国了。 在《东方日报》评论版,今日有两篇关于这件事情的文章,其中更加着重写到的就是中朝关系。一篇题为"中朝关系应调整",一篇则为"北韩核试世界不安"。两文中让我觉得显出中国目前尴尬道囧的事例有二。一是"中朝关系应调整"中所说的, 过去,中国一厢情愿讴歌中朝两国鲜血凝成的友谊,实际上朝鲜从来都是忘恩负义。 接下来作者说了说在被吹嘘成"百战百胜的钢铁灵将"金日成的领导下,朝鲜是如何抹平当年中国通过3年血战帮助朝鲜将领地扩回到三八线功绩的。文中提到的不仅有志愿军烈士陵园被铲平,朝鲜在中韩建交后索要粮食援助,还有朝鲜在2000年奥运会申办上给悉尼的那一票,等等事情。 "北韩核试世界不安"一文中的结论就是朝鲜的核爆试验将会随着六方会谈的延续而延续,只到朝鲜得到想要的好处。作者认为如果要在这个延续上加一个期限,那么这个动作便是在结论之后最后亮出来的那一句话: 君不见"同志加兄弟"的越南,和我们也打过一场。 作者立场中没有谈到的是,中国既然也可以与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平相处,那么和朝鲜也是可以和平相处的,但这样的相处又确实尴尬。 – ‐‐——– ‐‐——– ‐‐——– ‐‐——– ‐‐——– ‐‐—— [2]清华《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连根拔起5.12中的豆腐渣工程 《东方日报》今天评论版的一片文章,以"中国人什么都敢做"讽刺了大地震中的豆腐渣工程以及中国世界工厂盛名之下的"粗制滥造"风格。 文章开头便引用了最近新出炉的由清华等多家大学震害调查组的论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的数据,显示了汶川学校建筑高于政府建筑四倍多的严重被毁率,明了的揭示了政府与校舍在总体坚固度上的差别。而直到现在,川政府仍然不承认大地震中豆腐渣工程的存在性,可见当年这些搞豆腐渣工程的人,真是敢作敢为却不敢当,非得说校舍的倒塌是属于"一场不可避免的天灾"。作者之后又举出例子, 同样是校舍,一间学校坍塌严重,而附近的一所希望小学却只出现轻微裂痕。 更过分的是,在川,因豆腐渣校舍遇难的孩子们的家长在当地还有被受到打压。以小见大,作者认为,地方官员和城建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其他行业出现这样的类似行为和现象也不足为奇。最后作者将这样的问题,上升到了整个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都有粗制滥造的现象。并举例最近一位在中国多年的外国人出版的《中国的粗制滥造》一书,引用书中原话"中国人什么都能做"作为了结尾。 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不可否定,但经过经济优先的起跑过程,目前社会上滞后的道德风气确实需要被否定,才有提高的空间。那么我们特有的勤劳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 ‐‐——– ‐‐——– ‐‐——– ‐‐——– ‐‐——– ‐‐—— □ 每天一班港媒直通车,带你了解中国更多。专注有思想的时事评论,和原创有新意的文化评论
□ 全文链接:http://www.v2en.com/2009/05/north-korea-earthquake-school/ 港媒直通车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27 May 2009 01:39 PM PDT 巴萨最强的人还不是梅西,而是伊涅斯塔和哈维这两个西班牙国家队中场。有他俩在,我看好西班牙队明年拿世界杯。 至于曼联,我不懂他们为什么要签贝尔巴托夫。这是一个浪费机会的天才。 |
Posted: 27 May 2009 01:49 PM PDT ![]()
和很多父母一樣,當BB六個月大時,我們本來打算跟隨主流的做法,用匙羹餵BB吃糊狀食物。可是,花去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流了不少眼淚,無論匙上的是什麼﹝包括以母乳開稀的米糊、麥糊、果茸、菜茸等﹞,BB的反應不是緊閉雙唇,就是立即把入口的食物吐出。我們開始焦急了:是否應早在BB三四個月大時就餵食,不理會敏感風險?BB會否永不接受固體食物?我們是否要像某位護士的建議,剛開始引入固體食物時便排在餵母奶前,不顧BB的需要,「迫」BB因肚餓而接受? 可是,當我們夫婦倆吃飯時,當時這個已滿六個月大的BB,明顯地已不再滿足於只是坐在高腳椅上把玩玩具了,他要模仿我們把手上的食物放進口中!對我們來說,孩子已準備好接受固體食物了。參與成人世界多采多姿的生活,應該是一個愛探索的正常孩子的成長原動力吧。 既然孩子已滿六個月大(我們的BB五個月時已能坐好),他的消化系統和腎臟功能應該比四個月時的好,食物致敏的機會亦減少(除非有家族敏感史),我們索性參考英國衛生署的最新指引,直接向BB提供手指食物,讓BB慢慢學習咀嚼食物和手部控制,並與我們同桌吃飯。起初是較軟的食物:牛油果、香蕉和蒸腍了的西蘭花朵、番薯和薯仔。經過四個月的練習,未到一歲,孩子已差不多和我們吃著同類的食物了(除了小部份對他可能致敏和有毒的食物如牛肉、牛奶、貝殼類、蛋白、酸果、蜜糖等):各種水果(切開一片片或整個地提供 [開始出牙後]如蘋果)、剪碎了的綠葉菜葉(在白飯中拌勻)、各類瓜菜、蒸腍了的小粟米、小甘筍、肉類如魚肉和雞肉、蛋黃、豆腐、五穀類如白飯/粥(加入少許糙米)、加入全穀或黑麥粉的白麵方包、低鈉低糖餅乾、通心粉、剪短的意粉、乾穀和煮熟的燕麥片等。 我們盡量希望每餐或每天的菜式中也能提供均衡的營養。為了孩子日後的口味和健康,烹飪時我們只用極少量的鹽和糖調味(從大人的菜餚中分取BB的部份後,才添加醬油到前者中);購買包裝食物時(如作為早餐),我們會細心檢查它們的成份標籤,確保沒有可能損害BB健康的添加劑和過多的鈉和糖。每星期一兩次的外出吃飯,除了只幫襯那些對BB安全的食肆環境,還不讓BB吃到味精、高鹽、炸油和反式脂肪 (有時只能自備食物)。 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確保BB進食時坐直身子、不向他提供細硬(如果仁、果核)或細圓的食物(如每粒提子會先切開最少兩半)以免鯁喉;避開魚骨;不提供易粘住的全白麵包,並只薄塗果仁醬。最初我們把食物切成BB可用整個拳頭握著的塊狀讓他咬和嚼一點 (或吸吮肉塊的汁),到BB能用手指拾起(pincer grasp)食物時才切粒,流質食物則在BB願意接受幫助時才提供預載食物的匙羹,讓BB自行拿著。進食時必把電視關掉以免BB分心 (其實我們從不讓他看電視)、不讓BB獨個兒或走動時進食;並且克制要填餵BB的衝動,以免不小心把食物送至BB口腔太後的部位(而BB又已無法透過作嘔反射保護自己)。 在英國有超過20年保健視察員經驗的拉普利(Gill Rapley)把很多家長在引進固體食物時索性讓嬰兒自行餵食的做法歸納為「由嬰兒主導戒奶」(Baby-led Weaning)。根據拉普利的看法,這個方法讓BB嘗試不同顏色、形狀、體積和質感的食物,與匙餵法比較起來,嬰兒對食物的興趣大增,更容易接受一些要咀嚼的食物、減少便秘和日後偏食的機會,並使BB發展手部控制能力。當BB進食更多固體食物時,要求的奶量便會自然減少,過程由BB主導(或頂多由BB和大人的共同主導),慢慢完成整個引入固體食物的過渡期。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的方法適合自己的BB,除了因為他似乎天生是一個好動的性情兒外,還可能因為母乳餵哺本身就與嬰兒被動的接受餵食不太相襯。嬰兒在母乳餵哺中,是主動地依據自己的需要吸吮母乳的(如透過控制吸吮的時間來平衡前乳和後乳的比例)。而母乳因母親的飲食產生不同味道,又令嬰兒日後容易接受不同的固體食物。可以說,由嬰兒主導減奶是母乳餵哺的合理發展,後者為前者提供穩固的基礎。 現在BB已經十五個月大(十個月起已開始走路),已進入人稱「嘴刁」階段的幼兒期了。讓嬰兒主導減奶的思想再次提醒我們,不以食物作為賞,罰或逗哄的手段,尊重和信任BB自我進食的需要、意願和能力(大人的責任是提供健康和多樣化的食物和示範正確的用餐規矩),可能是保持進食作為一種饒有趣味的家庭/社交活動、避免進食時間淪為父母和孩子的角力場的有效方法。 (圖片:宇生八個月大首次吃木瓜時的感動。攝影:筆者) |
Posted: 27 May 2009 11:25 AM PDT 译者的话:计划用时十年,使用四百多个自动地震波测量站,由美国西海岸扫描到东海岸。"美国阵列"实在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这将是对北美地质情况的一次全面调查。地震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全球的防灾减灾都会有所帮助,但就中国的地震工作而言,在我们的土地上进行类似的研究计划可能会有更直接的效用。 与我们脚下的行星相比,我们对外太空知道得倒还更多些。不过,一个雄心勃勃的地震研究项目将会改变这一现状。Rachel Courtland报道。 Gary Anderson在科罗拉多州阿克伦附近有一个牧场,技术人员们用锄耕机拔掉那里的野牛草的时候他没有在旁边观看。但是几星期后他观看了技术人员们前来向他们挖出的那个两米深的洞里填入绝缘材料和仪器设备的过程。 技术人员留下来的东西看上去并没有多少:一个毫无特色的小土堆,距它几步远处有一个细长的金属框架支撑着太阳能电池板。Anderson所知道的全部就是他正在协助某种科学实验。他被告知这个实验不会导致什么麻烦,也不会打扰牧场上的牛群。两年之后,安装这套设备的人会回来把它取走。 事实上他已经参加了一个可能是历史上最具雄心壮志的地震研究项目。这个被称为"美国阵列"的研究项目将对美国本土的48个州进行超声扫描。通过对地球内部的震动和地震杂音的研究,这个项目将提供有关北美地下情况的前所未有的3D图像。 这是一项庞大的事业,在这一研究中"美国阵列"的扫描器——全部共400个可移动的地震检波器——将从太平洋一路扫描到大西洋。该研究于2004年在加州开始,目前刚到达洛基山东部,覆盖一个从蒙大拿州美加边界经埃尔帕索到德克萨斯州美墨边界的南北向带状区域。到2013年任务结束时,扫描器将会抵达东北海岸。 尽管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中,这一项目已经使美国下面的岩层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地质学家们正在利用采集到的丰富的信息来获得对这块大陆动乱过去的理解——以及这块大陆可能的未来。 我们脚下的东西是如此的基础,但对于它们的认识却十分粗略。地质学家们确立现在的标准板块构造理论才仅仅过去半个世纪。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最外表面的一层分裂成多个部分,就像拼图游戏一样,而拼图游戏中的每一片——支撑着大陆和海底的巨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我们现在知道当两个板块碰撞的时候,一个常常会潜入到另一个的下面,这个过程称为"下降",产生的力量强大得足以形成壮观的山脉:比如仍在成长的南美安第斯山脉和北美西部的洛基山。 在地幔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下降的岩石发生形变并缓慢地流动,以百万年的时间尺度进行循环。最终这些下降下的岩石将破开地质构造的另一处弱点,强行重新回到地表。中大西洋海脊,还有北美板块的东部边缘,都是这一进行中过程的典型实例。 我们现在所不知道的是当这些岩石在地球内部旅行时确切地发生了什么。它在地下经过的路径和我们在地表所见到的特征地形如何关联?板块的潜入是一个平稳流畅的过程还是一个凌乱、破碎、走走停停的过程? 美国阵列将容许地质学家们拔开地表的遮盖,检视地球内部直到地幔与铁核接触界面的情况,那个界面的深度是地表以下2900千米——而且还有可能更深一些。来自位于坦佩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Matthew Fouch说:"它(美国阵列)是我们的哈勃望远镜。依靠它,我们能够以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地球。" 美国阵列的400个地震测量仪器的联合工作将能以空前全面的程度测量大地竖直和水平方向的振动。每一个测量仪器都放置在一个铁质的球顶圆柱内,这个大约有篮球大小的圆柱体埋在十厘米厚的混凝土层下面,防止在土壤被水淹没时测量仪器浮出地面。测量仪器由地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大多数测量站点都有用作地震测量数据中继的蜂窝电话调制解调器,数据最终都将被传送到位于华盛顿西雅图的整理中心。 这些测量站点大体上排列成70千米间距的正方形网格。每一个站点在同一个地方设置两年,同时在东边更远的地方添加更多的站点。一个站点在一个地方工作了两年时间以后,工程人员就会把它挖出来,运往整个阵列东边的最前线。大学生们利用暑假探查未来的站点设置地点,并联系像Anderson这样可能的地皮提供者。整个计划共需在48个州建立1624个站点,如果你认为你拥有合适的土地,可以登录该项目的网站提交建议。站点位置必须偏远和孤立,因为敏感的地震检波仪会采集到泵、水井、路过的卡车、水电站涡轮甚至大风吹过山颠引起的振动。 在地图上看,安装工作随着季节上下迂回而前进,因为技术人员们跟随着最适宜的天气,在夏季安装较冷的北方的站点,冬季则在南方工作。当主体阵列揭示出某个区域有特别的重要性时,可以部署一个更灵活的阵列,这个阵列将由2000个更小的站点组成,提供短期但高密度的观测。 保持美国阵列的移动不是一桩小工作。来自马萨诸塞法尔茅斯的办事处的Robert Busby说:"有不少人曾说这个工作完不成。"他现在为地震综合研究所(IRIS)的工作社团管理这个阵列。"几年前,我也是一个说'完不成'的人。"现在仍然存在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故:今年年初,人们不得不挖开6米深的雪,把爱达荷州的两个测量点的太阳能电池板挖出来。还有四次,盖满泥土的地震检波器被愣头愣脑的推土机铲成两段。Busby说:除去这些灾祸,目前能够正常工作并传回数据的测量点占总数的99%。 每个站点都将绘图记录来自各个方向的声波——这些声波信号源于地震、火山爆发、甚至源于风暴和远处海岸边海浪的拍击。粗看起来信息不算太多,但综合各个站点的记录则将为研究地表下面的情况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声波的减弱、折射和扭曲与其经过的岩石的温度、压强和成分有关。通过测定振动从地震点或是别的振源传递到阵列中的多个地震检波器的时间长度,地质学家们能够推导出传递振动的介质的材料属性。如果某些岩石中声波传递的速度与通常情况下相同深度的岩石不同,那么它们将立即成为重点关注对象:这一差异暗示这些与众不同的岩石可能有与众不同的起源。 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得到的认识之一就是法拉龙板块的命运,如附图所示。法拉龙板块曾经位于美洲西部的海洋的海底,但在大约1亿5千万年前从地幔中升起的玄武岩楔入了它和它西边的太平洋板块之间,将它向东推入了北美板块。在这一过程中法拉龙板块没能保持完整。夹在新形成的岩石和一个坚硬的板块之间,被强行挤入了北美板块的下方,洛基山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升起的。在离美国西北海岸较远的一处被称为卡斯卡底古陆下降区的区域内,法拉龙板块最后的残余——胡安德富卡板块——现在仍然在继续向地幔这个无底洞中下降。 破碎的板块 温度较低的致密的岩石传递声波的速度要比温度较高的快,小规模的地震测量阵列曾经隐约观察到下降后的法拉龙板块的一些部分尚未达到包围着它的地幔的温度。这些不规则信号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和深度——美国西部地表下400千米,靠近东海岸的地区则更向下深入地幔中一些——但这些碎片之间的联系仍然十分贫乏。 美国阵列帮助填补了这些空缺。它揭示出了以前未能发现的法拉龙板块的其它碎片,这些碎片如同一个拼图游戏一样很好地拼合了起来,并且显示出法拉龙板块的消亡过程还远未结束(自然地理科学,第1卷,460页)。当这个板块下降时,它似乎遭遇到一个由古老坚固的材料形成的固体坚壁,发生了多次破裂——同时北美大陆被从更远的东方的中大西洋海脊中升起的材料向西推动了。法拉龙板块的一个碎片由西海岸一直倾斜延伸到美国中西部平原地表下1500千米处。另一个碎片则独立地存在于东边更远处的地下。 在这个板块中可以辨别出的上千公里长的裂缝改变了地球物理学家们对整个地震过程的理解。那篇自然地理科学论文的作者之一,现在法国赖斯大学的Guust Nolet说:"法拉龙板块在这些区域被撕成了碎片,这和标准教科书式的海洋板块连续下沉进入地幔的漂亮图像严重冲突。"这一发现还可能为解决北美地质学中最大的迷题照亮道路——为何黄石国家公园附近会集中出现地热现象和火山活动(参见《一个新的热柱》)。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Fouch对美国阵列提供的数据的分析呈现了另一个惊喜。他用计算机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发现了北美板块上部内华达州下面的一大滴密集的物质有缓慢沉入地幔中的迹象。Fouch说"我们曾经以为只有下降运动中的板块是下沉的,但是内华达这里的发现显示,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密集的物质滴的存在影响着地球内部的热量流动,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地震断层和火山活动区会随着时间变化。 随着美国阵列扫过地质活跃的西部各州,它将进入更加稳定的北美稳定地块,在那里北美大陆的远古核心并未受到其周边区域那样的冲撞。对稳定地块的测量将是对北美大陆更久远的过去的观测——同时也是对其未来的一瞥。 利尔福特裂谷是将会被高度关注的地区之一,地表构造在这里沿南—西走向的密西西比河谷裂开了大约200千米,从密苏里的新马德里一直到田纳西的孟菲斯。五亿多年前,这一地区下的地幔中有岩石开始强行升起。如果这个过程继续的话将可能形成新的裂谷,最终形成新的海洋。 但是这个过程没有继续。因为未知的原因,上升停止了,但是这场远古的演出仍然留下的它的记号:美国洛基山东部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因此形成。1811年12月和1812年2月,新马德里经历了一系列的强震,其中有一次地震波强得撞响了1500千米以外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教堂大钟。新马德里在未来50年中再次发生这样的地震的可能性估计为7%-10%;发生更小一点,但仍然影响重大的地震的可能性为25%-40%。所以,与这些地震直接相关的地区已经成功地设置了数百个地震检波器,但是在更远一点的地方地震检波器的设置就稀疏一些了,相应的关于地震风险的认识也要模糊一些。 美国阵列将改变这个状况——而且将很快改变这个状况。在2011年,这个阵列的中心将处于断裂带上,阵列的北端会抵达五大湖湖岸。伊利诺依州埃文斯西北大学的地质学家Suzan van der Lee说:"那将告诉我们在稳定地块当中看起来本不该存在的应力集中是如何形成的。"那时候我们就能判断新马德里的情况是一个特例,还是美国中部大陆的其它部分都是如此。她说:"如果是后一种情况的话就有点骇人了。" Nolet承认这个项目得到的数据可能会令人瞠目。他说:"很有可能存在其它一些目前还很安静的断裂带,但这些断裂带有可能再次恢复活动。"美国阵列只能提供一个短时期的快照,由此无法预报什么时间会发生地震,但是通过认识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如何构造的,我们能够知道什么地区可能存在集中的应力,在地震将要发生时哪些区域特别地危险。 地质学家们习惯于思考非常长的时间尺度的问题,美国阵列获得的数据可能会提供一些北美的长期命运的线索。对van der Lee来说,沿美国东海岸约300千米宽,至少660千米深的一处反常物质带就可能包含着重要的线索。她说:"关于这个,现在我们有模糊的图片,我们需要美国阵列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她和她的同事已经阐述了一个奇妙的可能:这个神秘的区域是从法拉龙板块边缘富含水的物质中升起的被水浸透的岩石(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第273卷,15页)。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就指出了美国东部一般说来很坚实的地质构造中的一个弱点。随着中大西洋海脊中持续升起的新物质不断从东边向北美板块施加压力,这里可能会自然地断裂。与连续的推动相比,物质更有可能沿着弱线下降。 由于法拉龙板块下降的方向与这个方向相反,这个断裂的形成将会影响重大,由此触发熔岩平原和火山的形成,通常地,还会伴有强烈的地震。在数千万年之内,美国东部地质相对的安静将成为历史。 Van der Lee认为这些地质活动可能是一些大陆的拉锯式动力学变迁史的一部分。从大陆的一边下降的物质可能把含水岩石推到它的前面,形成一个弱点,最终触发向着相反方向的下降。 好好回顾一下地球的历史,就不会有人去赌这样一个启示录般的情形不会发生。我们的后代是否会目睹这个情形则是另一回事了。美国阵列的主管Robert Woodward则更加关注一些更急迫的事。在2014年美国阵列完成对美国本土的扫描之后,他计划把这套系统搬到阿拉斯加,进行一个为期五年的全州地质扫描,或是对某个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他说:"我想不管我们把这些设备搬到哪里,我们都能认识到一些东西。即使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我们认识到的究竟是什么。" 一个新发现的热柱 因其丰富的野生生物和宏伟的风景,位于洛基山的黄石公园成为了美国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但这里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各种地热奇观,比如老忠实喷泉。黄石国家公园的间歇泉占全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二。 一段时间前地质学家们就已经知道这里不同寻常的地质活动是位于黄石地下的"超级火山"发出的柔和的信号。这个超级火山曾在64万年前持续喷发,形成了一千米深的火山坑,喷出的火山灰在其周围的区域铺了两米多厚。但这座火山的热量来源仍然是一个谜。 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地质学家Richard Allen指出:现在美国阵列使我们可以仔细探查这里了。他对美国阵列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显示黄石正在位于下降中的法拉龙板块的一个裂口上,这使得炽热的岩石可以不受阻碍地从至少1000千米的地下升起。这个热柱可能是在1700万年前打出的通道,那时候这个通道位于当今的俄勒冈州的地下。从那时起,这个热柱就在那里稳定地存在着,随着北美板块向西移动,黄石被拖到了它的正上方。 这种熔岩热柱存在的证据在中大西洋海脊这样的海底最为常见,地球深处的物质向上升起,形成分裂板块的裂口,然后形成新的地壳。这种热柱在德国和其它一些地区也有发现。Allen指出:"但这是第一次发现在黄石地下很深处有一个持续存在的热柱。" 这个热柱具体有多深还并不清楚。但是美国阵列正在经过这一地区,随着这一项目的进行,应该能揭示这个热柱根源的更多信息,以及热量如何是传递到地表的。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黄石的过去和它未来可能的变化——2008年12月黄石地区显著的地震活动高潮更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 你也许会喜欢 |
Posted: 27 May 2009 01:30 PM PDT |
Posted: 27 May 2009 01:16 PM PDT 〈天文望遠鏡〉 作者 陳昌敏 朋友是個富家子 我走到街上 零九年五月 |
Posted: 27 May 2009 10:05 AM PDT 2009.5.27 丁丁上楼的时候又要妈妈抱了。一开门看见印度老师,丁丁又焦虑地拉住妈妈,要她一起进教室。妈妈于是和老师简短地讨论了一下丁丁不肯跟老师做事的问题。老师说如果他在暑假前一直这样,九月开学时就进不了Foundation班,还只能回到Toddler班。爸爸妈妈对此一点也不着急,顺其自然吧。再说,上Foundation班意味着孩子更成熟,除了每堂课的时间增加半个小时外,还一定要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来。而我们因为感觉到IMS与理想中的学校有差距,已经准备秋天开始每周只上三天,腾出两天来试试别的学校,这样在IMS肯定还是选择时间灵活的Toddler班。 丁丁仍然拒绝洗手,还闹着要走。妈妈告诉他说刚刚开始上课,一定要到下课才能走。丁丁于是百无聊赖地闲逛,一会儿和小男孩玩车,一会儿拿昆虫、海洋动物之类的书找思齐妈妈看。妈妈强调说看书应该找老师,丁丁就把书还回架上,又跑到门口附近玩车,直到车被印度老师收走。 丁丁坐在妈妈身边看着大家,一会儿站起身,摸着肚子走到教室中间,抢了一个小男孩的沙包回来,但很快被印度老师没收。丁丁在妈妈身边站着,看见另外一个小男孩扔了一个沙包在地上,就冲上去捡起来。他到处找人玩,一会儿和思齐趴在地上,一会儿和另一个小男孩躺在地上。很快别人不是自己找了事做,就是被老师拉走做事,丁丁又只好一个人到处逡巡,直到和思齐、瑶瑶一起在艺术角里开始看书。 丁丁拿了一盒动物图片来找妈妈和思齐妈妈,洪老师顺势过来给他和另一个小女孩讲图片。印度老师见丁丁在跟老师"工作",很高兴地拍了拍他的头。 妈妈正和思齐妈妈聊学校的事,思齐妈妈忽然说:"丁丁,不要那样!"妈妈扭头一看,原来丁丁正拿着一个小木框准备放到瑶瑶头上。妈妈也赶紧制止,丁丁放下手,瑶瑶才回过神来,用手推开丁丁。丁丁一点不恼,反倒觉得很好玩似的,挺着肚子贴过去。瑶瑶再次推开他,他又贴过去,如此反复了几回,直到洪老师说:"不能推人!" 11:40,Circle Time。今天还是端午节派对,洪老师大概是累了,举着图片说:"中秋节呢,我们就要吃粽子。" 思齐妈妈赶紧拨乱反正:"端午节!"大家吃喝一通,丁丁手里的橙汁见底了,想找妈妈要。妈妈鼓励他找印度老师,丁丁居然立刻听话地站起来,举着空杯子就朝印度老师嚷开了。 放学的时候,丁丁终于又自己下楼梯了。 学究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27 May 2009 12:13 PM PDT 中国司法,请站在人民的立场
这样的命题,站在真正的法治立场上看,确有一些问题。法律是客观的、中立的、持平的,无论阶级出身、无论文化教育、无论宗教信仰若何,都应当平等而待之。那么,在官员与平民面前,自当一如斯往。
然而我还是要说,中国的司法,请站在人民的立场,并以百倍的语气强调这个命题。这有现实司法实践和现实政治理念的双重原因。
从现实政治理念上说,中国所信奉的政治理论,法律面前的人们,并非是一律平等的。这昭然写在国家名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昭然写在国体宣言中,"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至于司法领域,则人民公安、人民检察、人民法院,比比皆冠之以"人民"二字——中国的法律,在司法对峙者之间,倾向于人民,当是无所疑义的。
但现实的社会实际却与此发生了冲突,不但不倾向于人民,甚至连腐朽、没落、虚伪而非真理的资产阶级法治也不如。资产阶级法治,在不同身份面前,秉其中立而持之,虽不倾向于人民,却也不倾向于与人民对立一方,或资产者、或文化者、或教士、或官宦权势者。我们所遭遇的现实情况是:每当两造对簿公堂,只要是人民,则必不被平等待之——一方人民身份一显,司法的天平即刻倾向于官宦权势者。
最近一两年间之中国司法表现,使这一命题之强调,显得更为紧迫而必要。
前些年间,每当两造对簿,官员权势之一方,或以私情动于司法,或以势利动于司法,必当通过具体动作才能使司法的天平倾斜于自己之一端,才能让"人民"的弱者本质可怜巴巴地裸露于司法机器面前,沦之为乞公道而不得的丐者。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司法对峙中,一方虽为官宦,只要不为具体之举,其官员身份并不当然成为获得特别司法保护的资本。近两年却不然,袒护官员成了中国司法的政治任务,中国官员形像即国家形像、政府的形像,司法对官员形像的维护,即对国家形像的维护、对政府形像的维护、对社会稳定的维护——因而,且无论其是非如何,根本无须特殊的、具体的运作,仅官员的身份一项,即当然地取得中国司法的庇护。
杨加案件如此。杨加当死,但死案的审理中,保护官员形像是一系列程序的底线,即违法如使杨母"失踪",亦万不得触动保护官员这一底线。
四川宜宾某国税局局长嫖幼(13岁)案如此。介绍幼女者以强迫卖淫罪入监,国税局长大人却以不知是14岁以下幼女之由而摆脱干系。这次嫖幼,局长大人支付嫖资6000元。在其事前的目的中,6000元巨额所购不是一支未曾他人沾手的小花、幼蕾,而是"花开堪折只须折"的一般的花枝?鬼也不信!
本月发生的邓玉娇杀官一案,使强调本文命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必要。
邓贵大、黄德智二人,论其显贵程度,,野三关镇招商局协调员,仅偏远地方区区芥吏而已,说是官员真抬举了他们。但以现代制度,属于公务员编制系列,自然归于国家干部的体系之内。于是,中国司法以其惯性,当仁不让地担当起维护他们形像的"责任"!
且看,在巴东公安的通报里,"捺倒"被软化为"推坐","特殊服务"被文明为"异性洗浴服务"。邓玉娇是个神经异常者、性格怪异者、无来由的疯狂手段肆意实施者、没腔没调的持刀弄刃者。在一切的"无来由"之后,又是一个自投刑事罗网者——一个极不可爱的让人万般生厌的女孩子!在巴东公安的通报中,邓玉娇动刀杀人的逻辑根据根本不存在。看了这则通报,人们陷入五里雾中:中国,还有这样麻縻不分的糊涂女孩?
直到夏霖律师将控告书公之于世,这才知道邓玉娇曾面临如此卑鄙龌龊、凶横霸道之逼奸情节:
邓贵大指着邓玉娇骂:"你他妈的还挑人啊,你什么意思,嫌我们老了?我们就是来消费的,你他妈的就必须要服务!" 邓玉娇恳求道:"我有没有戏弄你你去问外面的领班,如果我真是在这里上班,我就是戏弄了你,那就是我的错。"另一在场服务员叫来领班,领班劝阻未果。 邓贵大继续骂道:"什么上面下面的,不都是一样的吗,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又说,"你不就是要钱吗?你就是没见到过钱!你要好多钱,你开口,信不信我今天用钱砸死你!"遂拿出一叠人民币,向邓玉娇脸部搧击。 每搧一下,邓玉娇便退一步,搧一下,退一步,一直退至身后沙发处,就说"对,我就是没见着过钱,有种你今天就砸死我"。邓贵大说,"我就是要用钱砸死你,就是要拉一车钱来砸死你。"领班再次劝邓玉娇离开,邓玉娇欲离开,被拖回。邓贵大说,"想跑,跑到哪里去?"邓玉娇再次试图离开,又被拉回。邓玉娇就从包中拿出水果刀,双手背在身后。
邓玉娇杀人的合理逻辑呈现无遗。权力娇惯下的官员对人民群众、对弱势妇女的穷凶极恶、糟践蔑视也呈现无遗。中国司法面对官民对决公堂时的当然性选择的必要理由也呈示无遗:邓贵大微微一官,且猖狂无忌如此,中国的整个官僚体系如何呢?——为维护官员从而维护国家政治形像,中国司法当然要力尽遮掩之能事!
中国的司法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输赢唯身份论的状况:
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盗户》篇记载:清顺治年间,山东某地,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采用招抚政策。政府将被招抚者名之为盗户,对他们采取特别优待的政策。每当盗户与其它群众发生争执,官府就曲意地袒护他们,因担心处之不周,又上山做了土匪。此等背景下,官司场上也出现了很怪异的情况:那些打官司的人往往冒充自己是盗户,以期官家偏袒;打官司的另一方则往往反驳对方,说他们并不是盗户,以避免官家真的偏袒了对方。因而,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官司中,执事者仅仅为是否盗户这一问题,要反复苦讯,每每要到掌管户籍、公安等事宜机构去调查。
现代小说中又有这样一段记载:文化革命中,一位姓张的,其妻长得很美,大队书记与她勾搭在一起。有一天晚上,姓张的回家正碰上妻子与书记在干那事儿,怒火不打一处来,拉书记到政府说理。书记睬也不睬,继续趴在张妻身上干那事儿,并大声斥问姓张的:"你是啥成份?"姓张的就怕问这,惊惶地回答道:"我是富农。"大队书记与张妻从从容容云雨毕,理直气壮地拉姓张的去见政府领导:姓张的控诉书奸淫了他的妻子,书记控告姓张的是阶级报复,并说根本没那事儿。政府领导一听双方控告的罪名便知道谁有理谁没理了。后来,姓张的以阶级报复的罪名在邓州府坐了两年监。
难道邓玉娇案件对中国小说史又来一次刷新?一方是普通民女,一方是镇政府干部。难道真的一验身份,邓玉娇便输了? 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转自 雅典学园"字样,并标明本网网址 http://www.yadian.cc |
Posted: 27 May 2009 11:36 AM PDT 现在用的操作系统是Vista, 经常会弹出对话框,要求审批是否给予一些应用程序以管理员权限。 为了安全还安装了一个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经常会弹出对话框要求确认是否允许一些程序运行,允许程序访问互联网,允许程序存取关键目录和文件。 这些需要审核的对话框有时弹出的太频繁,让人不胜其烦,只能看都不看直接点允许。 这些对话框有时提示的信息太晦涩,看不明白啥意思,拿不准是该批准还是拒绝。 对我这个IT技术人员还如此困难,对非IT专业人员的使用难度可想而知。 当计算机安全的挑战越来越大时,微软和杀毒软件厂商们把大量判断的责任推给用户们,这样一旦出了问题可以推卸责任,说是用户的选择错误,而不是软件问题。 难道计算机安全的责任只能由最终用户来承担么? 最终用户能承担好这个责任么? |
Posted: 27 May 2009 10:56 AM PDT
漫画家丁聪去逝了。 丁聪的漫画之于我辈,相当于日本动漫之于时下的孩子,是一种成长的印记。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他的作品随处可见。著名的《读书》杂志,每期都要发表他好几幅漫画。 那时候并不知道,创造力如此旺盛的漫画家,已经年过花甲。他之所以如此勤奋,用当时流行的口号说,是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十年光阴夺回来。其实他被耽误的时间不止十年。从1957年到1979年,他没有在中国大陆发表过一幅作品。 出生于1916年的丁聪,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发表漫画。算起来,我们的爷爷一辈中,就有人是读着他的作品长大的。然后就跳跃到了我们这一辈。他为我们父亲那一辈留下的,是一片空白。 他的一生就是一幅漫画,一幅异常生动的作品。 他刚刚出道的时候,正值旧上海的文化繁荣期,他画了一些文化人名和电影明星的漫画像。随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受左翼文人影响,转向爱国救亡的题材,画出了《逃亡》、《小朱从军记》等较有影响的作品。让他名声大振的,是1945-1947年间,以"争民主"为题材的政治讽刺画。半个世纪以后,丁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对自己当时的批判勇气感到自豪。他说国民党不让画领袖,他到了香港在《现实图》就画了两个蒋介石过瘾。 我辈所熟悉的丁聪,是在1979年以后,他创作的社会讽刺漫画。从民众的不良风气,到官僚的贪污腐败,他都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虽然没有画两个蒋介石那样过瘾,但也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画家的批判勇气和担当精神。例如有一幅画的主题是:"释'民主':'民主'不就是为'民'做'主'吗?"用来挖苦那些口称"民主"、实则专制的官僚。他说过:"我现在快90岁了,还在为《读书》画,仍然是画政治社会讽刺画。我仍然觉得有责任画讽刺画。" 近年来,这位漫画家常常以长寿老人的形象见诸报端。他的嗜书如命、"妻管严"趣事以及"宁可居无竹、不可食用无肉"的"长寿秘诀",都成为记者感兴趣的素材。他对此自嘲道:"近来写我的文章太多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我90岁了,再不写就没有机会了。"从这些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谦卑、豁达与乐观。他称自己始终是一个"小人物"(笔名"小丁"的另一层含义),一个懂得享受快乐生活的漫画工作者。 但是,我也从他的只言片语中,看到历史在他心中留下的斑痕。 1949年以后,丁聪应邀出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同时创作了一批国际政治漫画。他在回忆漫画的创作空间时,对这个时期感到满意:"解放初期是很好的。可以画东风压倒西风,可以骂外国人,骂帝国主义。" 1957年他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后来又去了天津的团泊洼,"文革"中被送到黄村干校。大家只知道,他卷入了一个叫"二流堂"的"反革命"组织。遗憾的是,对于这一段历史,他总是回避谈论。曾经有记者坚持要听,丁聪便以自己特有的"妻管严"幽默推给了太太沈峻:"家长!家长!家长,她就要听二流堂!"沈峻出来说:"二流堂没什么,就是这些文化人都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聚会,到了运动当中就给你捏造一个罪名,说你是反革命,如此而已。" 这个"如此而已"的阴影,恐怕一直没有散去。晚年的时候他还说:"我们现在也是总跟几个老朋友一起吃饭,……我都怕这个聚会又被宣传、造谣。"又说:"漫画与时代应该是紧跟的,……因为社会在变,有权的也要求变,这些事情都难做了","现在就是缺乏讲真话。巴金讲真话,他有好日子过么?比死还难受!"(见李怀宇著《访问历史》) 1979年他为《读书》杂志画的第一幅画,标题是《余悸病患者的恶梦》,画旁写着:"帽子棒子鞭子,写不完的检讨,还有那脚镣手铐以及苦难的煎熬"。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丁聪解释说:"这是说'四人帮'已经揪出来了,一个作家要写东西,但'四人帮'的形象浮现在脑子里,让他心有余悸,担心写得不对,又给抓了。" 也许因为这些原因,尽管丁聪以超人的精力创作了大量当下政治和社会讽刺漫画,但我个人更喜欢他的早期政治漫画、文学作品插图、古代趣事图和社会风俗图。
|
Posted: 27 May 2009 10:32 AM PDT |
Posted: 27 May 2009 11:16 AM PDT 六四二十:君子周舵 http://hk.myblog.yahoo.com/lwmlung/article?new=1&mid=1441 2009年5月28日 作者:龍緯汶(南方民主同盟主席) 二十年前的今天,北京大學教授及四通公司領導人周舵被劉曉波邀請,到天安門廣場進行絕食,聲援學生。周舵最後應承了,亦令他背上<幕後黑手>的惡名。 早於1989年5月中,周舵知道趙紫陽將要倒台,鷹派主政,必定以強硬手法解決八九民運。周舵曾與閻明復及劉曉波等人,穿梭天安門廣場,要求學生離開。閻明復甚至曾向學生們保證不會秋後算賬:如果你們不信,我可以自願成為你們的人質,跟你們回校園…… 可惜,學生人數太多,難以取得共識…… 1989年5月底,中共鐵定以強硬手段清場。周舵非常矛盾,忐忑不安。他可以再不理廣場的同學們,回到四通公司上班,一或兩年後晉升副總裁;可是,廣場上的千萬身影,卻停留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最後,周舵下了他人生中一個重大的決定: 我們知識分子向來都是在他們後面指手劃腳,不肯站到第一線去。現在,刀子已經架在學生們脖子上了,這種時候如果我們還是縮在後頭,那我們知識分子也太無恥了!我並不同意學生們的很多做法,但我別無選擇,只能和他們共命共運了。 然後,周舵, 劉曉波, 侯德健及高新四人,便於天安門廣場進行絕食。也是他們,與數千名學生留守在天安門廣場中央,到最後一分鐘。 1989年6月3日,先後兩位曾與周舵一起在軍隊服役的軍官,到廣場探望周舵,著他盡快離開。他們對周舵表示,深夜將有不能想像的情況發生。周舵仍然拒絕,並表示性命可以不要,但不能將大群學生棄之不顧! 的確,從1989年6月3日晚上10時起,戰車聲及槍聲越來越頻密。1989年6月4日零時後,戰車聲及槍聲亦越來越大聲。不時,亦傳來有市民及學生在廣場外圍被殺的消息。周舵, 劉曉波, 侯德健及高新四人,亦已抱住必死的決心。 後來,四人與部份同學商議後,還是決定尋求與戒嚴部隊司令見面,希望四人可與附近數千名同學安全撤出廣場。周舵請纓,與侯德健同去談判。 最後,戒嚴部隊司令容許周舵, 劉曉波, 侯德健及高新四人,與附近數千名同學安全撤出廣場。 周舵堅持殿後,親自目送數千名同學安全撤出廣場,小宋自願陪伴周舵。 數千名同學的移動速度緩慢,對我們來說情有可原,卻不見憐於戒嚴部隊。突然,一名士兵用尖刀向周舵的腔口刺去,周舵應聲倒地,小宋急忙找到一部自行車,拼死將周舵送回家中……周舵在車上望見沿途的死屍,他的傷口痛,心中更痛。 廿年後的今日,周舵心臟旁肋骨的傷口也許已經復原;但是,就像無數的炎黃子孫一樣,周舵心中仍在淌血! 2009年6月4日,周舵會為悼念六四屠城而絕食一天,這也是他持續了廿年的絕食行動。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Posted: 27 May 2009 10:28 AM PDT The Crimson reports that after 22 years, Marty Feldstein is leaving the AIG board of directors, where he served "on the board's fin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 as well as the regulatory, compliance, and public policy committee." This will give Marty more time for his work on President Obama's economic advisory panel. |
Posted: 27 May 2009 09:19 AM PDT 1978年我国经济困难状况比今天严重得多,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什么财政刺激计划,没有4万亿,我们走过来是靠改革开放。 |
Posted: 27 May 2009 10:23 AM PDT 刚工作的时候,公司六十年代生人的前辈有时会有意无意的暗示我们:"你们七十年代的不行啊"。 等八十年代出生的开始进入公司工作时,我们七十年代聚会常能听到的话题是:"八十年代这批独生子不行……",甚至引发大家对祖国未来的忧思:"等我们这批能干的70年代老去,这批不争气的80年代成为社会主角时,中国的前景不会暗无天日吧……"。 前天爬山的时候有两个八十年代的美眉,酷爱自行车运动,提起参加她们自行车俱乐部的90年代出生的晚辈,她们嘴角轻撇:"90年代的不行……"。 难道崇老抑新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传统么?很少夸奖,面对无尽的批评指责是每一代中国人成长都必须面对的么? 自己也参加过类似的合唱,但现在回头看去,看到的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
Posted: 27 May 2009 07:29 AM PDT 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3) | 标签:卢武铉, 贪腐, 韩国, 司法, 台湾, 陈水扁 卢武铉的死,不少人和媒体用"明志"来形容,这样从道义上已经为这个正在接受调查的韩国前总统盖棺定论,"他是清白的"。不管是否清白,因为他的死,有关的调查在目前的民情面前不得不停顿下来,是否还会继续,则要看李明博政府的判断和魄力。 选择自杀的方式,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是个人自由,但是到底是因为懦弱还是坚强,则见仁见智。也因为这样,对于卢武铉,有的人更加敬重,认为他用生命来为自己的错误做出承担;有的人则更加相信,连死都不怕,那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他一定是清白的,于是要追究到底是谁要为他的死而负责;也有人看到,因为他的死,使得他那些弊案缠身的家人,可能获得一个安宁,他也留个清白;也有人看到,韩国的司法体系,还有李明博政府,正在面对一个卢武铉留下的天大难题,弊案还要不要追下去。 二战之后的韩国总统,下台一个,被调查一个,但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束生命,还是第一次。加上卢武铉对于韩国人来说,他代表着韩国人的高道德标准的期待,是韩国走向真正民主国家的象征。他的死,让不少人开始思考,韩国政治如何才能够脱离这样的一个怪圈,那就是为何在总统任职期间,没有足够的约束和监督?为何司法调查,不会在任期间内进行,总是在卸任之后开始,从而导致民众认为,检察机关是用来对付政敌的政治工具,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司法机构?怎样才能让民众相信,没有人能够超越司法,法律面前真正是人人平等? 不管是司法还是总统权力,都是需要一个制衡的机制。很多人指责,由于韩国检察机关权力过大,因此成为现任政府来打击政敌的工具。而在一个有制约的架构下,检察机关依然会进行调查的工作,但是他的权力会被警方,还有调查机关来打破独占侦查的生态。 至于政治献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在竞选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当然是竞选经费,这些支持者,当中不少是抱着自己的目的,期待在被支持者当选之后,能够有所回报。这样的情况,在西方社会同样存在。美国对政治捐款有详细的法律规定,包括捐款的上限和方式,竞选捐款的财务细目,都必须接受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的监督。秘密的政治献金一旦发现,作弊者就可能被绳之以法。在这一点上,由美国的媒体指出,虽然韩国模仿了美国的选举方式,但是在法律的监管方面,并没有跟上。不过这一点并不属实,韩国也有"政治献金法"和"反贪腐法",只是,大宗个案被揭发出来,往往是在下一任政府的手上。 这就使得韩国人本身不相信司法是公正的,既然每一届总统都有问题,而且问题都是在任内或者之前,为何总是在下台之后才被发现?很多人已经预期,如果韩国的政治生态不改变,李明博下台,等待他的,同样也是司法调查。这里面所暴露的,其实还有总统权力过大,加上韩国的经济资源集中在几个大企业身上,形成政府和大企业之间相互绑架的恶性文化。解决的办法,除了制约总统权力,当然还有让那些所谓的私营大企业,摆脱国有的影子。 有人说,企业家喜欢向总统身边的人下手,这是和东方人看中血缘关系的文化有关,不管是台湾的陈水扁,还是泰国的他信,他们的家人,都被卷入了弊案当中。其实说到底还是制度问题,西方社会同样存在人脉和血缘亲情的关系,如果法律对于政治人物的利益冲突的定义以及执行是详细而严格的,文化就不会成为存在的借口。 说到陈水扁,他说了,不会像卢武铉,要好好活着出去,看着害他的人得到报应。阿扁是明白人,知道自己如果自杀,只会被人说成"畏罪",弊案也不会因此而停止追查,再加上,阿扁已经没有任何道德压力,也没有儒家爱面子的传统。不过,话说回来,阿扁这样坚持到底,倒是正好给大家示范,用司法来处理一个前领导人的贪腐指控的程序。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28 May 2009 12:00 AM PDT 我写了一篇叫做《流氓》的日志,讨论了流氓、流氓国家和流氓统治者的问题,存在五分钟后被人耍流氓给耍没了。不写了。 |
Posted: 27 May 2009 08:33 AM PDT 国家以《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作为对于造成大量学生死亡的建筑"无建筑质量问题"结论性无责辩护。非常"豆腐渣"。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 作者:整理......>>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
Posted: 26 May 2009 09:35 AM PDT ......>>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
Posted: 27 May 2009 08:26 AM PDT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过,科学原理必经查证,大家尽管放心。) 公元前277年的农历4月,就在爱国大诗人屈原逝世一周年即将来临之时,楚国文化圈人士奔走相告,"纪念屈原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即首届屈原诗词歌赋歌研讨会"将于5月初五在汨罗江畔隆重举行。爱诗、爱国的民众纷纷向大会组委会递交申请,热切希望到现场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 ![]() 粽子也许是最早的便携食品之一 安全便捷的粽子 申请竹简几乎塞满了组委会办公室,而其间的工作人员早已忙得焦头烂额。尽管没有非典,禽流感和猪流感之类的病毒来大会捣乱,但是,要解决成千上万参会人员的饮食安全问题就足够让组委会焦头烂额了。俗话话,病从口入。在卫生条件无法保证的条件下,万一有个带痢疾杆菌的"屈迷"混进来,那还不得搞翻一大片参会人员啊。要知道,组委会手上可没有高温消毒车,或者紫外消毒柜,更没洗涤灵,84消毒液等消毒药剂。加上诗会时间又是初夏,正是病毒细菌"摩拳擦掌"的时候,要保证这么多人吃饭不出问题,着实不易。最好的办法就是分餐制,但是,在短时间内征集到上万套餐具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还不算完,由于组委会人手紧张,经费有限,最好能做一顿吃几顿来降低成本,可惜组委会手里又没有冷藏设备,炎炎烈日之下,中午煮的米饭下午就馊了,如何制作保质期为两天的食物还是一个难题。 话说时间一天天迫近,这天,负责餐饮的组委会一号成员(简称"一号",以下工作人员均效仿此命名法规)在附近的山坡上溜达,猛然抬头,大片的竹子跃入眼帘,这些"竹子"叶片宽大,完全可以充当一次性餐盘。一号摘了一大捧"竹叶",兴冲冲地带回办公室。 就在一号陈述完临时餐盘计划,组委会成员全部表示肯定和赞同。特别是二号提供了更为重要的线索,"我们家旁边长着不少这种叶子,我们经常把它们垫在瓦盆里,这样米饭就不会粘在盆边上。有一次,饭刚煮好放在瓦盆里就被邻村的亲戚叫去了,过了两天才回来。发现盆里的饭竟然没有坏。"这时三号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用这些叶子将米饭包扎起来,这样可能会提高保鲜性能,同时增加了便携性。组委会最终决定,"叶子包米饭"立即进入试制阶段。结果自然是大获成功,为了配合诗会的雅致将"叶子包米饭"命名为"粽子"。作为"屈原诗会"特供食品免费发放。 科学注解 "一号同志"找到的"竹叶"实际上是箬竹的叶片,这种竹子在长江以南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它的叶片比通常见到的毛竹,箭竹之类的叶片要大得多。适合包装食品,同时也可以用来制作斗笠等雨具的防水材料。除了宽大,箬竹叶中确实含有一些可以抑菌的成分,实验证明箬竹叶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看来,粽子延长存放时间,可能不单单是高温蒸煮的功劳。 除了宽大和能够抑菌,箬竹叶片吸引人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在高温蒸煮后还能保持翠绿的颜色。这主要跟其中含有的大量叶绿素有关。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高效提取箬竹叶绿素的方法,所以,你吃的奶油蛋糕上的绿色叶片,也许就是箬竹叶帮你染绿的。不色泽诱人,箬竹叶还能赋予粽子一种独特的清香味,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吃粽子的原因。有研究称,箬竹所含的丰富的氨基酸和糖类在加热时发生反应,它们的产物就是粽子清香的源泉。 虽然北方的芦苇叶,南方的芭蕉叶都不时作为粽子的外皮包装。但是要论粽子正宗,还需要回到箬竹叶上来。那份清香是无法简单替代的。 防蚊虫有艾蒿 ![]() 艾蒿还是菊花的表亲 五月初五的汨罗江畔,诗会进行得热烈而成功。由于卫生有方便的粽子的成功投放,整个会场没有出现拉肚子等急性胃肠道。在清香的粽子填饱肚皮之后,各路诗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知不觉中,太阳就下班了。伴着一轮新月的升起,大批的蚊虫蜂拥而至。五月初的江南已经迎来了雨季,到处是星星点点的水洼,为蚊虫提供了舒适的繁殖场所。在会场周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拍蚊子的巴掌声此起彼伏。蚊子咬人是小,影响了第二天的讨论和闭幕式可就不好了。就在一号同志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家住会场旁的组委会七号献出妙计,"我们家在夏天晚上是经常会在屋外的篝火上添加一种艾草,只要有这种气味,蚊子就不敢过来了"。组委会立即人手去附近的山坡上采集艾草,投入会场中央点燃的熊熊篝火中,尽管气味不是令所有人都愉悦(插一句,我小时后就不喜欢熏艾草的味道),但是这感觉比起挨蚊子咬还是强百倍了。毕竟能享受一个没有蚊虫的美梦了。 科学注解 端午节很多地方都有在门上悬挂艾蒿的习俗。随着杀虫剂,灭虫等多种灭虫"武器"的使用,这种传统的驱虫材料的实际功用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了,艾蒿变成了一种节日的象征符号。 艾蒿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桉树脑和1,8-桉叶油素等有着不俗的驱虫效果,可以作为驱虫成分添加到床上用品等易于招虫子的生活用品中,甚至可以制成生物杀虫驱虫剂,为绿色蔬菜生产贡献力量。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成分还有杀菌,抑菌的作用,据报道,添加了艾蒿成分能够抑菌的保鲜袋已经在开发中,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在市场上见到它们的身影。艾蒿可能要迎来第二春了。 艾蒿实际上是菊花的表亲,它们都是菊科植物。蒿属植物的外貌特征,大多有着小黄花,叶子像羽毛那样深度开裂,或者干脆裂成了细丝状。如果说,外貌特征不明显,它们的"体味"肯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那种特殊的味道(大概是桉树脑)是绝大多数蒿属植物的特征。所以很多蒿属植物都能够驱虫。 附带说一句,蒿属植物除了驱虫抑菌,还有不少本领,比如含有青蒿素的黄花蒿和甘青蒿就是对抗疟原虫,治疗疟疾的灵丹妙药。 菖蒲来提神 ![]() 图中的"唐菖蒲"经常被误认为菖蒲 尽管艾蒿驱散了大部分蚊虫,但毕竟还是有部分"漏网之鱼"。经过一夜的"人蚊之战",不少诗友都是头昏脑涨,毫无精神。早已料到这种情况的一号同志,一大早就已经派人去采集一种香草。 一号同志有一次为宫廷"赶稿"的时候,思绪纷乱,夫人捧着一大把草冲进书房,说是早上碰见的,闻着有些香就带了回来,想让一好同志给鉴别一下。一号同志刚想发作,突然,一股异香冲入鼻孔,顿觉神清气爽,不到半日即完稿上交。他派人去采的正是这种现代名叫菖蒲的香草。 香草很快被采了回来,放置在会场四周。一上午的讨论和闭幕式没有一个人打盹。 最终大会在一片和谐中结束,在闭幕词中,一号同志特别对为此次大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三位植物朋友——箬竹、艾蒿和菖蒲提出表扬,并提议将这三种植物作为以后每届纪念诗会的指定植物。就这样,箬竹、艾蒿和菖蒲成了端午节的标志,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科学注解 和艾蒿一样,菖蒲也是在端午节是被悬挂于门上的辟邪用品。虽说,它的气味也比较浓郁,但是与艾蒿相比,其身份更偏重于药物,而非驱虫剂。 通过化学分析,我们知道菖蒲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是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这两种物质都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α-细辛醚还有抗抑郁,平喘等多种功效。而相应的药物正在开发过程中。 此外,还要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菖蒲是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而网上传播的很多菖蒲的图片实际上鸢尾科的唐菖蒲属植物。虽说,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两类植物。其主要区别就在菖蒲的花序像马蹄莲,拥有佛焰状的总苞和棒子一样的肉穗花序;而唐菖蒲的花序则像鸢尾,拥有亮丽的大朵大朵的话以及花朵顺序排列的总状花序。 后记 关于端午节植物的来源,大多是跟祭祀的传说有关。而在我看来,这些植物被发现和地位提升,只是人民群众利用植物智慧的结晶。诗会的故事也许真有其事,不过在没有证据之前,就权当是端午节的一个"新粽子"吧。 随机日志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If you prefer to unsubscribe via postal mail, write to: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c/o Google, 20 W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