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Friday, December 3, 2010



盲人赤脚律师的故事

Posted: 03 Dec 2010 10:42 AM PST

作者:翟明磊 | 评论(0) | 标签:陈光诚, 袁伟静

盲人赤脚律师的故事

翟明磊

陈光诚,最初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手.在北京到临沂的129号公路牌下,凌晨三点.下了车.一双温暖的手就握住了我.以后几天,这双手握着我的手走遍了村里, 失明的他只能用双手接触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双手是他表达情感的渠道:与你五指交叉相握是信任的信号,稍稍用力是在压抑内心的愤怒.轻拍你的手是会意,双手摸着对方的脸庞,是在说: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手总是热的……

掏鸟窝的瞎孩子

陈光诚是山东沂南县东师古村里土生土长的农民,一岁时一场高烧烧瞎了他的双眼,贫寒的母亲忙着为大户人家做饼顾不上孩子,发现时没有办法的父母搓着手,听着孩子哭了一夜,对于小光诚这一夜再没有亮过。在这个偏远的沂蒙山脚的村庄.双目失明,并不能改变他是村里最调皮的孩子:他最会掏鸟窝——想一下?原来他让树下的孩子用竹竿绑着锅盖盖住鸟窝的口,他就循着小鸟的叫声爬到树上,一掏一个准。长大以后小时候的伙伴见到他,还会说:"什么时候再去抓鱼?"原来他是全村最会捞鱼的小孩。"我看不到鱼,但我知道鱼会在哪里,什么样的石头下会有鱼"

童年是快乐的,帮父母收麦,用双手感觉麦田风的变化。不快乐的是村里会有孩子看他眼瞎捉弄他,例如打一下他的头就跑。小光诚的策略, 是不反应,记住对方的口音,下次碰上,一把抓住小坏蛋,痛打一顿。当正常孩子捉弄光诚时,旁观的大人往往只说一句:嗨,弄人家瞎子干嘛。当光诚打小坏蛋时,大人就会慌忙出手相救。"原来他们潜意识中认为捉弄盲人是蛮正常的。"这个世界是不公正的,他想。

对于盲人,机会永远是那么少。十八岁时,他才上了小学一年级。有幸逃脱众多盲人文盲的命运。略识文字的父亲,给他念水浒,三国。路见不平一声吼,种在他心里。在盲人中学,校长把孩子们关在学校,以交通安全为由不让他们出校门一步。陈光诚带着学生们向学校干涉:"咱们学校是为学生一时负责,还是一世负责。"终于取得出校权。他还为反对食堂师傅欺学生看不见把二个馒头的面粉做成三个馒头。师傅捉弄这个厉害的小家伙,最后只给他一个人小馒头,让他告瞎状。光诚聪明地在同学中取证,将两个大小不同的馒头放在校长面前。更为奇特的是,一次坐出租车,司机向他多收钱,陈光诚完全根据自已对速度与时间感觉,准确说出里程,讨回公道。

当时全国只有两个大学招盲人学生,每年盲人大学生只有四五十人,而全部是学中医与推拿。98年陈光诚有幸成为少数的南京中医学院盲人大学生,这时在中国这样的盲人大学生也只有四五百人。在人们眼中,盲人除了推拿,算命,干不了别的事。

陈光诚偏偏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他回到了贫穷的小村。

一声吼

陈光诚在家里喜欢评论事,渐渐地乡里乡亲有什么矛盾,家里吵架"什么花盆砸到人了,狗咬人啦,儿女不养老啦 "都会让他评个理。陈光诚总是按自已心里的道理说个明白,有一次偶然听到法律条文,渐渐陈光诚发现,自已想当然整出来的理,和法律还挺象的。陈光诚就让父亲给他读法律,听广播的法律栏目。

1991年,《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实施,残疾人免征农业税费,义务劳动。 但在当地农村从没有落实,没有任何保障。乡里雇佣的流氓收租队横行乡里,与乡里收费分成。套上麻袋,他们就打人,还要撬门抢东西。残疾人成了他们开刀的好标本。在邻村,一位聋哑人被流氓收费队打成了脑震荡。

1993当收到陈光诚这儿时,陈光诚花了一年一路从乡告到县,市,省直到北京,国务院办公厅信访接待室收下了他的上访材料。回来后三个月乡镇干部上门,说你的钱我们免了还要给你每年二百元补贴。没过多久。陈光诚发现自己的900平米的承包田被收走了一大半。转包给别人,承包金240元给了乡镇。

"上访是没用的!"陈光诚看透了。

"光诚,你看这咋办哩。"

孙祖镇农村的一位盲人刘乃堂,被村里逼着要去挖土方,要收税。刘不肯。村长就在村里的大喇叭上骂开了,还伪称乡党委决定:"咳,大家听好了。乡党委通知:……某某谁家的瞎儿子,农业税你凭什么不交,人家交你也得交……"大喇叭喊得不安生。村长又上门:"你全当我们是要饭的,你残疾人要交上,别人农民的税也好要了。"

陈光诚写一纸诉状交上去,法院判村长败诉。

这是陈光诚代理的第一个案子。

村子里的怪事总是很多,乡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办出生证时,一定要夫妻两买一种三百五十元一瓶的叫福施福的神药,并且说吃了对胎儿好,也说不明白药效。许多夫妻买了以后就扔了。更多夫妻,因为买不起这个药,就没办出生证。结果小埠村里一个头胎怀孕六个月的合法孕妇,没有出生证,就要被计划生育的人抓住做人流,杀一儆百,这样的事在当地有很多。陈光诚赶到一声怒喝:你们这是犯法,六个月的孩子打掉是杀人知不知道。计生委的人吓跑了。

当地把他看成农民的保护神,讨教的人越来越多,陈光诚总是说:"我不是什么保护神,也没啥了不起,这些权利本来就是你们的。"

邻居家有一个精神病人,常年被关在一个五点七平方米的栏杆里,家人每天递点吃的。就这样的人,乡里收了他十年的农业税。陈光诚警告,你们要是还收,我们法院见。

另一户人家父母均是盲人,唯一的儿子是正常人,生的两个孩子又是婴儿瘫.这样的人家乡里还要按人头收费,上门抢粮食。

"他们不按法律程序或理由,上门抢东西,你们就把他们当贼一样打!"

这样的事有很多。陈光诚渐渐成了当地的赤脚律师。

"这些案子,城里的律师不肯接,也接不了,没什么钱,这时就需要我这样的赤脚律师了。"2001年陈光诚就辞了县里医院的工作,全心在村里帮村民打官司。"说实话到医院有钱按摩的都是玩麻将玩出病的政府官员与官太太,我讨厌为他们服务。"

双眼看不见,陈光诚花的力气比正常的律师要多十几倍,听材料,正常人一小时能掌握的,陈光诚需要十多个小时。有时骑自行车就能取证的事,陈光诚得步行数个小时,还要走山路,碎石重叠,陈光诚许多时候是一个人走过,很多时候,迷路了,陈光诚要在晚上十一点才能摸回家。一次在独自过桥时,从桥上摔了下来,幸亏有些水性,才没有伤了性命。有的河中没有桥,只有一块块露出水面的石头,陈光诚要用手一块块摸过去。

自然的危险并不可怕,陈光诚说接到威胁的电话。有一次夜晚他一个人在路上,突然一辆摩托车加速从背后向他撞来,突然又刹住了,可怕的寂静,车开走了。"也许是雇佣的打手,最后一刻起了善心。"陈猜想。

你们不能不作为

92年至今,陈光诚在的村村务没有公开过。在陈光诚指点下,村里六名代表联合三分之二村民要求罢免村委会,陈光诚将300名村民的公开信贴到了村上,并抄送人大,检查院。

2004年3月4日,二十多张大字报晚上偷偷贴在村里的墙上,上面扬言:"瞎子……,只要再提罢免村委会,用石头砸开你的脑门子。……"陈光诚立即打110报警,并寄去证据。没有回音,打了十几次,再打,派出所传出一句狠话:"你再打110就要先整你!"村干部乐了"倒要看看公安局是你们家开的,还是我们家开的。"村里民众的代表的杨树林,每棵树被锯子齐胸锯了一半。陈光诚立即起诉县公安局行政不作为。

十多天后,公安局拿着起诉状找到陈光诚:这点小事你们还起诉?陈正色回答:对你们是小事,我们是大事。你们拿国家经费,不能爱查不查。

公安局怎么会有陈光诚的起诉书?陈又上法院,法院说没收到立案信。陈早有准备,在邮局查到当时挂号信送达的时间,陈光诚又准备起诉县法院侵犯公民诉权,将起诉状交给被告方。

11月4日公安局终于来做笔录。

村民提起陈光诚,最服气的是这样一件事,1998陈光诚大学毕业刚回家,到了村口闻到一股恶臭的水味,坐下没多久听到,有村民突然犯怪病死亡,还有村民孩子考上大学,体检却不合格。"一定与河水有关。"陈光诚立即取证,联合两个村的村支书,收集了一河两岸,四万个村民的签名,要求关掉污染的造纸厂。并把污染厂推向被告席。厂停下来治污后。2000年陈光诚又申请了英国联邦基金20多万扶贫资金为修了163米的深水井,那些日子,村里象过节一样,每家动员起来挖土,修自家门口的水路。仅仅用了政府工程开价三分之一。村民感觉自己是有力量的。

"没想到是瞎老五,村里看上去最没有用的人让俺们吃上了甜井水。"

刁难

要知道农民打一场官司有多难。

下面的情景是常见的。

沂南县行政庭,陈光诚代四个农民立税收案。面对行政庭庭长刘长伟。

"你们去行政复议,才可以诉讼。"

"庭长,法律规定,两条路径可以各选一。"

立案申请又被扔出来。"你这个钱太少了,几十元的事,也来立案。"

被陈光诚反驳后,庭长又厉声说:

"你怎么来给他立案的!谁委托你的。"

陈光诚指指窗外。庭长看到了窗外的农民。

"不给立!——反正不行。"

"不行,请给一个书面的裁定。"

"什么都不给你出,就不给你立,你爱找谁找谁去。"

还有更明白的。

在一次开庭时,甚至法官跳出来为被告地税局说话:"我来给你解释解释。"打断陈光诚从北京请来的律师:"行了,行了,你是北京的,俺是农村的,俺这儿和你们北京不一样,俺得听当地政府的,当地政府叫干什么咱就干什么。"

陈光诚很明白:

"执法不公正?这些法官,他们并不是不知道自已执法不公正,关键是权利相关方没有给他们压力。这些法官不是没有知识而是没有压力。对于农民来说;自已不争取权力,永远没有人会给你们权力。"

这还算是直截了当的,针对陈光诚这样的明白人。

一位刘常余的盲人,父母都近90,老母亲还被牛顶伤腿出不了门。自己与老伴都是盲人,自己还聋,大儿子打工在外失踪,大媳妇跟了二儿子.乡政府通过骗手印的方式,让二儿子承担大哥与父亲的提留款与农业税,家中只有借高利贷,最后还有1000多元没法交.乡政府的小分队把家中的粮食与牛强行牵走.刘被迫花了1200元买回自已的牛.立案后,每去一次法院,法官就找一个要补充或需要增加的理由.刘常余这样一个盲聋人,在荒郊用手摸索着最后来来回回走了七次.每次要走上一天.还要面临乡小分队麻袋套上打人的危险.整整三年后,才调解撤诉。因为除起诉费,当地法院还要收一百元实用费,说是打电话,传真费用。刘常余根本打不起了,打官司,耗尽钱财,现在刘常余在小孙女带领下,四处讨饭。

浦王镇的一位原来一心讨公道的农民便是因为立案难失去了信心,写信说"光诚,起诉没用的,就是起诉了执行不了还是没用。我们不打了行不行。"最后中途放弃了。陈光诚很难受。

" 他们就是通过这些刁难,打掉农民法律维权的信心。"

又是什么支撑陈光诚做下去。

"案子本身并不重要,意识最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案子,唤醒民众对这个社会的认识,一案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四五个家庭,中国有二亿个家庭,如果这两亿家庭都有类似的认识,他们会认清社会的本质,会起来改变社会。"

没有对政府的监督就没有真正的法律,法律成了一纸空文比没有法律更糟糕。"

"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告诉农民,你的权力只能通过你自己去努力维护,而且团结起来斗争上才能长久,你一定改变几千年来上把自己命运寄托在一个有道明君,一个包青天,一个好的政府官员身上,彻底打消,没有人给你权利,给你也是暂时的。"

经过官司的农民大部分不再把不公原因归为腐败分子了,也不再象报纸上宣传的"错误都是丫环的,姑娘是好的。"打过官司的农民与没打过官司的农民就是不 一样。

在采访中,一位农民刘长春上了门,他是开一家小铺面的,一直是老老实实做生意,胆小怕事,从不拖欠税款。2003年,萨斯期间,地税局说今年闹灾,地税核准交1000元,刘长春赶紧交了钱,拿了完税发票。12月1日,地税局的人员说上门看一下完税发票,一到手就收走了。12月6日,地税局上门称刘长春没交税,要刘老汉补2003年全税。并当场用两卡车拉走店里的全部商品,并殴打了刘老汉的儿媳。录相机甚至录下了十几分钟儿媳凄惨的叫声与哀求声。老汉咽不下这口气,"他们不能这么干呢!"告上法庭,一件很简单的案件,只要查一下地税局存根就行了。结果地税局出了二十六张假凭证。官司仍在进行中。

官司在当地是大事,何况还是告地税局的。大大小小的商家和农民都旁听。

明显的变化是,刘长春经常会碰到同街小店主,他们说:长春,我们请你喝酒,现在地税从每年1200元降到正常的400元了。开庭了,大家都受了触动。地税局觉得农民也不是那么好弄的了。这就是改变。

刘长春以前碰到官会害怕,还会哆嗦,现在"不怕了。"

他说;光诚,以后打官司的农民兄弟需要什么,说一声。

赤贫

33岁的 陈光诚办了许多个案子,没有收一分钱,家里一贫如洗。他的卧室里,只有一个斑驳的柜子,是他奶奶留下的旧柜子,他的床是奶奶留下的旧床,垫着砖头。墙上蒙着灰,裂着缝。

陈光诚:"不是我不让你进卧室,寒伧着呢。"我的眼睛红了。

一个哥哥不支持他,认为会倒霉的。说还干这儿,我不会睬你的。陈光诚以前靠父亲的一点退休工资支持,现在父亲去世了。

乡里对市里的记者说:"你们千万不要报道陈光诚,他是个可疑分子。"

大哥却支持他,办什么事都默默为他带路。

村民们更喜欢他,在酒席上,陈光诚往往是主持酒局的好手,乡亲长幼都相信他。

传奇的是青岛华工学院的一位大学生姑娘与陈光诚在一次电台节目中通过电波相遇,好心的陈光诚用亲身经历安慰一时工作不顺心的姑娘,姑娘 去了东师古村见了陈光诚。此后姑娘放弃了工作嫁到了村里,人们百思不解,"你为什么嫁给他",姑娘说:"你告诉我,我为什么不嫁给他。"

她嫁到山东后,在一所县重点中学教书。

" 老婆,比起教育,为农民维权这个事更远大,把工作辞了,一块做吧。"姑娘听了他的话。 现在她成了他办案的眼睛与向导。她叫袁铃茹。

每天妻念夫听,陈光诚通过耳朵学二个小时法律。

别人花十分钟学会的东西,盲人需要一个小时,学法律是艰难的,当陈光诚申请到交大旁听法律时,学校回答:除非是全国劳模与世界冠军。陈光诚又一次被拒之门外。

陈光诚的经济是个问题:农民已经没有钱打官司了,陈光诚为了不增加负担,于是不收一分钱。每年他与爱人母亲种地养活自已。外出活动常睡在朋友办公室沙发上。他向众多基金会申请过基金,但是一分钱也没有拿到,得到的却是官僚化的答复,甚至没有答复:"他们进入中国是想改变中国,却被中国改变了。"陈光诚认为,基金对农民维权比较敏感,不敢放款,更重要的是思路上的问题,他们认为改变法官意识更重要,其实中国的法官不是缺少常识,而是没有力量推动他们执法公正。"资源应当用于培养成权利弱势者的权利意识上。

" 在中国凡是触及问题的根本的,没有不敏感的。都会受到打击,只要问题做到点子上了。目前的NGO与基金会浪费了太多资源,却没有做根本的问题:唤醒弱势者真正的力量。"

"我发明了一个衡量个人与一个机构的评介公式:就是以他所做的除以他的所说的,如果分值越大,这个行动者价值越大。"

相反陈光诚是个直接行动的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办了多少案子,因为从没有统计过,只知道干下去。他的临沂朋友记者陈克锋帮他估算了一下,有三千人次。陈克锋回忆:一次在北京地铁,陈光诚出示了残疾证,但被认为不是北京市残疾人被补收了车票,回到家后,他想起这是不对的,立即返回北京,立案要求北京地铁公司赔偿,并修改规定。陈光诚胜了,北京地铁公司与国家法规不符,从此所有残疾人坐北京不收费。

"想到就做,维护公正是第一位的,而不管是多少钱。他的心大着呢。"陈克锋说。

唤起

2005年1月13日, 村里的孩子叫着:"瞎子们开大会罗。"

只见一个个衣裳 褴缕 的盲人,柱着盲棍从四面八方的田野上走来。神奇的是来自九县三区的盲人,大部分没有人带路,却一个个准时摸到陈光诚的村口。一个完全民间自发形成的学习残疾人保障法的活动在村里一间民房中开始了。

72岁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展部前主任丁启文,惊呆了,因为在这之前,他读了临沂残联的报告,为临沂残疾人都过上"小康生活"而高兴,一看到眼前活生生的残疾人朋友们仍是过着如此艰难的日子,眼睛都红了。他深深鞠躬"我是为你们服务的。"中国80%盲人在农村,他们至今仍是没有保障的,有的还到处睡觉,可能成为冻死骨,有的乞食为生,不能走远,饥不择食,靠邻居救济。这次六十人的培训,有二十多人是其它各村的民间骨干,其余四十人是各乡的盲人。

在会上,一位红脸汉子扛着一个草剁子进来,"尊敬的专家,俺是卖糖葫芦的刘永,今儿看到那么多残疾人听你讲法,挺激动,就把这所有的糖葫芦都献给你和残疾人朋友。"这是培训班收到的第一笔私人捐助。在这之前,陈光诚是通过朋友筹款办的培训班。

"没钱,咱也要办。"

北京的维权律师江天勇做了《让爱改变并不完美的现状》丁启文做了《新残疾人属于新文明》:讲的是"残疾人不是二等公民,而是平等公民,不要再有封建臣民思想,如果有侵权,必须自己起来维护。"

"俺村在进行选举,俺和孩子票想找人代写,原村干部说代写人不在不让代写怎么办?"

"咱庄户人太糊涂了,明明受侵害了,还不知咋回事,现在心里亮堂了。"

一个字不识的张女士,用指头与拳头向人们比划:"以前俺心这么点,听了专家讲座,宽了,这么大。"

在学习班结束后去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事,一辆公交不让盲人学员上车,说不收你钱,你别上。盲人不服,她就说你身上有味道。听说此事后,十几位盲人学员们有的到家后又赶回来联合起来向公交公司讨说法。笔者刚刚获悉,公交公司经理将上门道歉并赔偿。

" 社会的改变,往往不是靠上面的人最有权力的人,反而是社会最弱势的人,美国六十年代是黑人,韩国是工人,英国呢许多人不知道是残疾人运动。"

在黑暗中,他比谁都看得更明白。

翟明磊的最新更新:
  • 陈光诚:命令该不该服从?靠什么判断 / 2010-12-04 02:38 / 评论数(0)
  • 英雄的头——为盲人律师陈光诚一家苦况呼吁 / 2010-12-04 02:34 / 评论数(0)
  • 公民课第一堂:学会讲道理(下) / 2010-10-15 21:35 / 评论数(21)
  • 公民课第一堂:学会讲道理(上) / 2010-10-15 21:29 / 评论数(26)
  • 为啥删我学习温家宝讲话的文章? / 2010-09-09 00:10 / 评论数(36)
  • 陈光诚:命令该不该服从?靠什么判断

    Posted: 03 Dec 2010 10:38 AM PST

    作者:翟明磊 | 评论(0) | 标签:陈光诚, 袁伟静

    附文有两篇:

    一篇是光诚曾写给我主编的《民间》的专栏文章,当时他被看守们重重包围,困在家中,只纸不能出。怎么把文章传出来?他打电话给邻居,一句句口述文章,然后呢,再由邻居打电话给我,我再一句句记下来。请读读这篇来之不易的文章,光诚写给我们每个人,也写给那些制造良心债的国保,看守和国内的反动势力。还有一篇是我写的最早报道光诚的文章《盲人赤脚律师陈光诚》,大家可以明白光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命令该不该服从?靠什么判断

    陈光诚

    911恐怖事件发生后,欧盟曾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果欧盟国家的客机遭劫持的最后时刻,他们将命令空军将被恐怖分子劫持的载有乘客的客机击落。消息传出后,英国的飞行员协会便立即召集其所有会员开会,会议主要讨论如果有一天,我们接到了击落载有乘客客机的命令,我们是执行还是拒绝的问题。讨论结果,本人不知,但这个在独立思考下做出的对任何事情都要做出独立价值判断的实际行动,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依良心而行事的权利

    由欧盟尚未下达却引起很多讨论与思考的命令,我想到了我们中国无数次下达并广泛执行的却尚未被民众思考和讨论的命令。

    并不是只要是命令,就自然地具有合理性,合法性,正当性。有的命令甚至代表着邪恶,不负责任,惨无人道,甚至全无人性。

    这一点,执行者尤其需要认清,无条件的服从是使服从者工具化的需要,况且需要有严格的范围的界定,并非放在哪儿都行,超出范围便不再运用。

    例如: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但这一天职只能运用于战场,如果用来镇压民众,服从的天职就超出了它的范围。警察的职责是违护社会治安,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与合法的财产时具有正当性,但警察带着手机屏蔽仪,半路劫持或进京绑架上访者,镇压和平游行和骚扰殴打维权民众便成了爪牙与帮凶。当然执行这些恶令者也有唯利是图的普通民众甚至特工,他们表面上是执行命令,实际是为了金钱与饭碗,或者是乌纱帽,不惜昧着良心助纣为虐,残害生灵。

    但可喜的是,他们对自己做的事在善恶上认识得很清,这说明我们社会已经有了实现民主,法制,宪政,人权的群众基础,可悲的是他们没有勇气与信心悍卫人间正义与公平。

    例如被政府雇来监视我的人曾说过:"什么事我们很明白,我们也觉得来看着你是丧良心,但这钱我们不挣,别人也会来挣。"

    二月初沂南县公安局部分工作人员与两个民警曾说过:"东师古的一些村民骂我们是狗,说好听点,我们就是政府的工具,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说不好听的,我们就是狗啊。村民说的没错。"

    他们这样在思想上自认为是明白。但干的却是是非不分的举动,这实属是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典型,决策者之所以能随便能下达非理非法的命令,而执行者又不分是非地一味地执行,究其原因是社会的职位缺乏竞争,民众还没有真心地负责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没有勇气与信心拒绝抵制那些非理非法没有人道与灭绝人性的命令与举动。

    这社会使得他们陷入一会儿是受害者,一会又是害人者的恶性循环之中,每个人的位置都是不可替代的,哪怕你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最最普通的一份子。如果你无力帮助别人,那么你就考虑好自己的言行,命令是否合理合法,在这点不难分清,对自己言行负责是对社会文明最基本的推动。

    以上所述,民众对自己言行不负责任的社会现象,本质上是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极权主义的灌输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奴性的反映,我一直不认为我们的民众有他的劣根性,但本质上有没有,要根据我们的民众用实际行动所形成的社会现象来评定,如果我们的民众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能负起责任,哪怕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什么道德,法制,民主,社会文明便可迅速成形。

    顺便提到昨天,曾将我妻子打伤的看守万金华对我与岳父说"自己觉得有愧良心,因为我的兄弟也受计划生育违法政策伤害的。自已是被镇里骗来的,说是来保护陈光诚的,不让别人进来,也不让他出去,现在二个月工资没发,现在非常后悔"(欺骗农民是他们常用的方法,他们甚至对村民说我的计算机就是电影里常见的向外国人发电报的机器),他反复说"不明白,被骗上了贼船。"这是可喜的变化,知耻就有了勇气。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农民的 五种病

    由此我想到: 在这个社会由封建的人治官权向文明的法治宪政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占我国民众80%的最基层的农民朋友的参与性,对社会转型速度起着关键的根本的作用,但目前当务之急是疗好我们长期以来在思想观念所习成的各种病症

    第一是:孤立的思想.割不到自己肉便不觉得疼,无论身边有什么不平的事发生,只要不直接有损自己利益,便置若罔闻,要知道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不公平今天能发生在别人身上,明天就可能在你的身上发生。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幸运,何况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的大环境中。

    第二个是:群割肉不疼。在利益驱使下,会有恶法恶令的产生。会在一定范围内对一批群众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公。如征地拆迁,这时侵权虽已发生,可是我们往往会想,别人不弄,我也不争,反正不光只是我一个,要吃亏都吃亏。我真不理解这种怪现象,难道只要把每个人的一只耳朵都割掉,割你耳朵时就不疼了吗?

    第三,自蔑症。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怎么行?由于长期逆来顺受,常常事情还没有做就假设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其实: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所做的时间不同,结果也会不同,事情还没有做,怎么知道不行呢,叫我说越是光想不做,真不行。

    第四,遇事等待,而不是主动设法寻找解决事情的途径。为什么等,等什么,这是连自己也闹不清,也许是觉得反正我不弄有人会弄,正是因为遇事都这样想,所以许多简单好弄的事都没人弄。少数人压迫多数人靠的就是这个得逞。

    第五,贪图安逸,不顾正义。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麻烦,遇事能不管就不管,最多只是冷眼旁观,好象眼前的事离自己很远,与自己无关。我想很多农民朋友们肯定会遇到过这样的场面。那么当时,你是怎么办的似乎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考虑今后遇事该怎么办。

    看到此,我知道很多人会想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试问这世上做什么事不难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有我们自己掌握着主动权。做,则难者亦易矣,不做,则易者亦难矣,总之事在人为是良言。

    当时我写的专栏作者介绍:

    陈光诚,盲人,山东临沂东师古村村民,2005年4月他调查与揭开当地政府违反计划生育法的侵害人权行为。目前由于他的努力,当地政府的恶行已被中央政府中止,但陈光诚至今仍被非法软禁在家中,被当地政府雇来的80多个打手团团包围,家中电话被掐断,此文是陈光诚口述并通过村民秘密在电话读给本刊,专供本刊独家发表。据悉,一个盲人法律工作者被非法软禁如此长的时间(206天),在国内已创历史纪录。

    一个残疾人为健全人维权,在黑暗的世界,他用法律照亮了村庄,"光诚是个明白人哩。"乡亲们说。

    翟明磊的最新更新:
  • 盲人赤脚律师的故事 / 2010-12-04 02:42 / 评论数(0)
  • 英雄的头——为盲人律师陈光诚一家苦况呼吁 / 2010-12-04 02:34 / 评论数(0)
  • 公民课第一堂:学会讲道理(下) / 2010-10-15 21:35 / 评论数(21)
  • 公民课第一堂:学会讲道理(上) / 2010-10-15 21:29 / 评论数(26)
  • 为啥删我学习温家宝讲话的文章? / 2010-09-09 00:10 / 评论数(36)
  • 英雄的头——为盲人律师陈光诚一家苦况呼吁

    Posted: 03 Dec 2010 10:34 AM PST

    作者:翟明磊 | 评论(0) | 标签:陈光诚, 袁伟静

    梦.英雄的头

    我梦见

    英雄的头

    从城崖上滚下

    我梦见

    清水从城角凹处流下

    涓涓细流

    水渐渐变黄

    然后变红

    血一般

    然而就是血

    英雄的头从万丈高的城垛上滚下

    我无力挽住它

    看着它滚下去

    去那深渊

    那是英雄的头

    那是英雄的头啊

    我无力挽住它

    看着它滚下去

    去那深渊

    在行刑时

    我在城脚低徊

    于是我听到钝钝的一声

    清水开始从万丈的城上流了下来

    可是

    什么都洗不干净了

    所有的人

    连同那些安静的声音

    2006年9月3日

    盲人律师陈光诚是我的朋友。也是我良心的重负。

    叫一声"朋友",太沉重。

    这是我的一个梦,醒来后我写成了诗歌。

    那是2006年8月24日,光诚因揭露临沂计划生育暴行被污以故意破坏财产和聚众扰乱交通罪(天知道怎么会给一个盲人想出这个罪名)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零四个月,九天后我做的一个梦。

    当年我虽然支持了他的行为。但在判刑后,虽然奔走了,但我没有公开声援,当时我是一个NGO的执行理事,怕牵连组织。这确是一个理由,但事后回想还有一半胆怯的成份。

    一个盲人如何坐牢?我内心充满担忧,他的生命有没有保障?我想这是我做这个梦的潜意识。

    光诚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只说三个细节。在上海我们组织了研讨会,为临沂暴力计生维权出谋划策。正当我们虽然沉痛但是还头头是道地想办法,出主意时。讲到临沂暴力计生株连九族,一人计生,全村受牵连,整个村为躲避抓人,全村躲到田地过夜,讲到怀孕六个月的孩子被杀死,讲到学习班的打手们抠着妇女的肋骨把她提起,讲到女镇长用高跟鞋根的尖子踹老汉的腿,血洞连连时,我们把这些恶行述说时,有些愤怒,但还是说得很溜,仿佛在说着维权的学术案例。

    我一回头看到,光诚已泪流满面。那一瞬间,我感到自己心灵的麻木。

    光诚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有一次朋友们请他参加一个培训班,而此时他被八十多个守卫分班包围着,一个盲人如何逃出来?晚上十点,他和夫人袁伟静散步到村口,后面看守们紧紧跟着,光诚左手抓一把沙子,右手抓石子,扔过去,看守们就保持了一定距离,只见光诚与夫人在一根路灯下站定不动了。夫人在灯光下,光诚在暗处……过了一会儿,看守突然发现光诚不见了。这时光诚已翻下路边的地沟和来接应的村民一起跑步进入农田。为逃避警犬,光诚脱下衣服顶在头上,涉河前行,十几分钟后,两个泥人洗净身体,然后爬上岸,穿上衣服。避开封路的警车,跑到邻村到了邻县再转车前往培训的城市。

    光诚采取关键行动前,我和他有一场严肃的对话,我劝他不要这么做,这样会坐牢,会连累家人。他轻轻地摇头:"我完全明白,他们威胁我不仅我要坐牢,我的妻子也会被报复,连我的孩子都会陷入危险,无人理睬,无法上学的境地。"但是他说他已无法忍受村民的苦况,他要去做,即使牺牲了自身的一切。

    他果然去坐牢了,可以称得上"义无反顾"。我对他说,"你去坐牢,好好休息,我们在外面劳作,你出来再加班补回来。"

    四年来,我很惭愧,做了点事,但成绩单很差。

    在牢中,因为是盲人,他受尽了折磨,长年腹泄便血,得不到医治,到最后嗓子嘶哑,说不出话来。

    四年后,2010年9月9日,光诚走出牢房。

    可是他发现他不过从一个小牢房进入一个更大的牢房,而且陪他坐牢的亲人更多了。

    陈光诚出狱后,我至今未能和他通上电话,所有电话被屏蔽了,难道这就是四年来我们的进步吗?以前被看守,但朋友们能通上电话,现在因为屏蔽技术的提高,电话也不通了。夫妻俩连买菜都被禁止。连兄弟姐妹都无法探视。生活极度困难,从十月份,陈光诚的老母亲都没见过陈光诚。100多农民与看守被雇来每天看守四个村口。外人无法进入。以前我去过陈光诚家,家徒四壁,用的还是奶奶的柴木老家俱。他的家叫寒凉。而我现在的心更为寒凉。

    与此惊人对比是,山东用在光诚身上的维稳费的数目,你猜猜,有多少?

    一位乡镇干部透露,用在光诚身上的维稳总费用是五千万,目前已用掉一千多万。看守光诚的看守劳动力成本低下,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这五千万可能是从上到下大小官员利益均占了吧。

    一度在光诚坐牢时,看守他妻子袁伟静的情势有松懈,不少看守被告知要下岗,他们就联合起来闹事。这样项目经费下来后,看守的人更多了,解决的工作岗位也更多。也有朋友通过一些特殊的渠道问询,光诚出狱了,就是一个自由人,为何还象看守囚犯一样看着他?山东省方面回答:"这是为了保护他,不过,我们觉得最好的保护他的办法还是把他关回牢里。"我从没有听过这么流氓 的说话方式。

    这样稳维费用的划拔方式导致,看守者尽力制造事件与麻烦,以保障维稳费用源源而来。而一旦加入维稳名单,从利益来说,这些部门只可能把这个名单不停地扩充,扩大自己的利益,这样政府要维稳的对象无限量增加。这就是中国为什么维稳费用越来越多,社会却越来越不稳定的原因。

    这一头是富得冒油的五千万维稳费。一头是饥寒交迫的光诚全家。

    我的内心极度不安。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

    我一直在问自己内心,为何对光诚如此欠疚。因为光诚维权,确确实实不是为了任何的名与利,而是为大家,甚至为了那些看守他殴打他的人,为了那些向村民造谣说光诚的电脑就是向反华势力发电报的电台的公安人员,也是为了那些无良的干部。他是一个有菩萨心肠的人。

    我们真是个变态的社会,有的朋友坐牢了,圈子里的人竟会有许多怪话,不是批评那些关他们进去的人,而是指责坐牢的人激进了,策略不对啊。其实包括光诚,胡佳,谭作人,赵连海,他们有什么错,他们坐牢只是因为他们是这样的人,如同叶芝所说:

    "谁要是面对大火与洪水,面对吹过星空的风抖颤,就让长风,大火,和洪水把他埋葬,因为他不能属于那孤独雄伟的一群。"

    在我们这样一个不正常的国家中,他们确是属于孤独雄伟的一群人,他们视牢狱如客栈,他们视牺牲为责任,他们有着惊人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悲悯。

    而我又听到了那些洗不干净的安静的声音。

    我也曾找到过勇敢的人。

    当年陈光诚案开庭需要各种费用,急需。朋友们捐了钱,还是不够,我向一个有钱的女孩子求助。她让我感动。我们电话里说好了下午来取钱。中午时,我接到她的电话:警察已来过了,知道你在筹款。她的口气有点害怕。但是下午我去了她的办公室,她仍然拿出那五千元钱。我一直记得她怯怯但坚决的眼神。那是一个内心交战,良知获胜的眼神。

    我从内心感激她。

    陈夫人在光诚入狱后没有工作,我们想在北京安排一个工作给她,和一位NGO朋友谈好了。几天后接到了他的电话:"我考虑了两个晚上,还是不行。请原谅我。"我们明白他的内疚与无奈。——为了组织的生存。

    我们仍然感激他。

    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然是高兴的事,但这个获奖并不能说明中国公民社会的水准,真正的水准我想体现这样的事情上。

    在东欧变革时,当波兰工人领袖们被捕坐牢,教授们组成教授网络,成立支持受难家属的委员会,发动全社会的捐款捐物,保证工人维权者家属生活与安全。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才是真正体现公民社会互望的价值。

    除了刘晓波,我们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良心债主啊。我们一刻都不应该忘记他们。

    现在的统治者仍然逼着我们用沉默来沾胡佳,陈光诚,谭作人,赵连海的人血馒头吃。

    扔掉这些馒头吧。

    战胜自己的恐惧。

    中国的财富如果始终不能流向健康干净的公民社会,去指望一个北欧的正义奖项,中国的公民社会就只能赢得一片叫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血液。

    有一位先哲说过"当一个人和不正义做斗争时,往往已设定了自己是善良的了。这样会失去对自己内心更深层的反省。"我一直在想,我对良心债的要求是不是过份了。因为道德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别人。我是不是一个道德感压过应有分寸的人。

    可是我思来想去,象教授网这样的需求并不过份。让我们对受难者家属多一份帮助不过分,让我们支付一点点良心债也并不过份。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庸人,没有丝毫英雄气息,许多折腾是来源于我最低的道德勇气。我没有艾未未的气势,冉云飞的坚持,谭作人的忘我,艾晓明的深情,冯正虎的智勇,我是群众中的一员,而不是英雄,因此一个庸人更能体会民众的内心。如果不是《民间》查封,我至今还会用怯弱为自己找借口。现在,我只明白了一点。

    我们再不能指望别人去做英雄,那些付出沉重代价的英雄们他们的勇气足以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他们的牺牲太大,太重了,他们是替我们扛起我们应当扛起的重轭。我希望光诚们回归正常的生活。我希望英雄们能休息一下,我不再希望他们加班加点,我们崇拜英雄是我们自私的表现是我们胆怯的明证。

    我无法打通你的电话,光诚,我只能在这里说一声,"光诚,我们欢迎你回来,光诚你好好休养您虚弱的身体。象普通人一样生活一段时间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我的梦是我内心的声音,我深深明白这英雄的头意味着什么?

    对待罪恶只有一个标准,在没有还清良心债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我们都在罪中。

    亲爱的公民们,今天我终于能大声喊出,"光诚,我的朋友"也希望每个公民能大声说,"光诚,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打破由恐惧制造的分隔与冷漠。

    我呼吁朋友们,公民们,请伸出你们的手,尽你们的力,救助光诚一家。

    以下是朋友们草拟的呼吁书。请读者们尽可能传播呼吁,恳求你们。

    关于"自由光城"About Free Guangcheng

    惦念你们全家You are not forgotten

    2010年9月9日,盲人赤脚维权律师陈光诚服刑满4年3个月,被监狱直接送回家。全家也于当日被严密软禁,看守者高达几十人。地方当局随后在东邻及西邻安装手机屏蔽仪,9月23日后手机电话完全无法接通。2010年11月11日,陈光诚爱人袁伟静10月27日向朋友发出的求助信息才抵达。

    目前光诚依旧腹泻,便血6次,无法就医。陈光诚夫妇无法迈出家门,5岁的女儿失学在家,全家依靠78岁的母亲在看守者跟踪下外出获取食物。而地方警察和看守暴徒随时可闯进陈光诚家,对陈光诚发出生命威胁。9月20日地方警察和暴徒进入陈光诚家6小时之久。

    地方官员曾经不慎泄露看守陈光诚的维稳资金一共5000万元。为此他们不会放松对陈光诚的软禁,甚至扬言要把他再送回监狱。他们在全村散布各种谣言和恐慌,试图彻底孤立陈光诚全家,断绝他的外援。

    面对如此无理无法的野蛮行径,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能做什么?

    通过网络速递一支鲜花,带去问候;

    通过网络速递一个小玩具、一本儿童绘本,送给光诚也被软禁的5岁小女儿克斯,带去温情;

    邮寄一张美丽的明信片,向光城全家及看守者问好;

    邮寄一张邀请卡,邀请光诚全家到你所在的城市游玩;

    圣诞节、元旦、春节、元宵节……邮寄一张节日卡给陈光诚及看守者;

    采访一位有公共影响力的人(学者、官员、影视明星、活跃分子……),访问其对陈光诚现状的看法,将录音、照片、视频等资料发送给我们。

    无论你做的是哪一项,请不要忘了拍一张照片或做一份截图,发到 guangchengweijing@gmail.com ,我们将全部资料上传于营救陈光诚的网站(网址:www.chenguangcheng.com)。推特:www.twitter.com/freeguangcheng

    你可以写:

    l 光诚,我们没有忘记你,你在黑暗中给我们带来光明!

    l 光诚,请坚持,请等待,我们一直为你们全家的自由努力!

    l 抗议非法拘禁,释放陈光诚及全家!

    l 爱陈光诚!爱袁伟静!爱陈克斯!

    l ……

    是的,有可能你的卡片和鲜花都落到看守者手里,但请不要在卡片上写负面信息。仇恨只能带来更深的仇恨,当看守者被鲜花和问候淹没,也许他们能重新看待自己的工作,也许能善待陈光诚,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能给软禁中的陈光诚和袁伟静及5岁的女儿和78岁的母亲一点点方便。

    陈光诚的邮寄地址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双堠镇的东师古村陈光诚、袁伟静、陈克斯收,邮编:276312

    You are not forgotten

    As of September 9, 2010, blind self-taught rights lawyer Chen Guangcheng had served in full his sentence of 4 years 3 months and was transported from the prison directly to his home in Shandong province; Chen and his family were placed under strict house arrest and remain under constant guard by several dozen people. Following this, local authorities installed cell phone jamming equipment in the houses on either side of Chen's home, leaving the family unreachable by telephone since September 23. A text message sent on October 27 by Chen's wife, Yuan Weijing, seeking help from a family friend, only arrived on November 11.

    Upon his release, Chen Guangcheng was found to be suffering from diarrhea; since having worsened to the point that he has now passed blood on at least six occasions, authorities continue to refuse to allow Chen to seek medical treatment. The couple are barred from even stepping outside the door of their home, their 5-year-old daughter continues to miss school, and the entire family is left to depend on Chen's 78-year-old mother who is only allowed out to buy groceries under constant physical surveillance. At the same time, local police and thugs stationed outside the Chen family home who continue to storm into Chen Guangcheng's home at will and without any prior warning, have made threats against Chen's life. On September 20, for example, police and hired thugs rushed into Chen's home, only choosing to leave six hours later.

    Local officials once let slip that the current costs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outside the Chen home have already amounted to more than 7.5 million USD, using this figure to justify the need for continued house arrest, and even to threaten to take Chen back to prison. In an attempt to isolate Chen and his family, and to cut them off from outside assistance, agents have even gone so far to spread rumors and horrific lies about the family throughout the village.

    In the face of such senseless and barbaric behavior, what can we, as ordinary citizens, do to make a difference?

    1. Purchase flowers online to be delivered by courier, along with your message for the family;

    2. Purchase toys or children's books online to be delivered by courier to Chen's 5-year-old daughter, along with a greeting;

    3. Mail artwork on a postcard to the Chen family and their captors;

    4. Mail a greeting card, invite Chen Guangcheng and his family to come visit you in your city;

    5. To mark holidays such as Christmas, New Year's Eve or Spring Festival, mail a holiday card to the Chen family and their captors;

    6. Find opportunities to ask politicians, academics or other prominent individuals to inquire into Chen and his family's situation, to visit them if possible, or even provide some audio, video or a photograph which we would then display on the Free Guangcheng website.

    Regardless of which option best suits you, please do not forget to take a photograph or photocopy your contribution, and send it to <guangchengweijing@gmail.com>, as we will display all incoming efforts to the [Free Chen Guangcheng] website: http://www.chenguangcheng.com/.Twitter: www.twitter.com/freeguangcheng

    Ideas include:

    •"Guangcheng, you have not been forgotten. As long as you remain in the dark, we will continue to bring you light!"

    •"Guangcheng, stay strong and hopeful. We have never stopped fighting for you and your family's freedom!"

    •"Stop illegal house arrest, Release Chen Guangcheng and his family!"

    •"Chen Guangcheng, Yuan Weijing, Chen Kesi: We love and pray for you!"

    It's true, as some worry, that your cards and flowers may only end up in the hands of the Chen family's captors, so please refrain from including any disparaging remarks. Hate only begets greater hate, and over time, as we leave Chen's captors buried beneath an outpour of flowers and support, there might come a day when these men begin to see their work in a different light, and maybe, even if just a little, things will slowly get better for this family locked away under house arrest: Chen Guangcheng and his wife Yuan Weijing, their 5-year-old daughter, and Chen's 78-year-old mother.

    Mail address: Chen Guangcheng, Dongshigu Village, Shuanghou Town, Yinan County, Linyi City, Shangdong Province 276312, PRC. China

    翟明磊的最新更新:
  • 盲人赤脚律师的故事 / 2010-12-04 02:42 / 评论数(0)
  • 陈光诚:命令该不该服从?靠什么判断 / 2010-12-04 02:38 / 评论数(0)
  • 公民课第一堂:学会讲道理(下) / 2010-10-15 21:35 / 评论数(21)
  • 公民课第一堂:学会讲道理(上) / 2010-10-15 21:29 / 评论数(26)
  • 为啥删我学习温家宝讲话的文章? / 2010-09-09 00:10 / 评论数(36)
  • 天大的屁事

    Posted: 03 Dec 2010 12:41 PM PST

    屁事,历来都是私密的,尴尬的,不雅的,无足轻重的。

    我参与过的有关屁事的最严肃的对话发生在医院病房,那日,我去探望一位做了结肠切除手术的朋友,正好赶上查房,医生一脸正气的问:"**床,排过气了没有?"我的朋友一脸茫然,我赶紧翻译:"就是放屁没?"我的朋友红着脸说:"排过了,排过了。。。"于是医生满意的点点头。对于一个做了消化道手术的病人,放屁意味着肠道蠕动正常,功能良好。

    不过日前,有专家把放屁的问题提升到了事关人类未来命运的高度。中科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张新时,在一场报告会上提出,"要管好'牛羊放屁'",因为牛羊的屁里面含有大量的甲烷,这种气体是强烈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倍。

    起先,我也对张院士这个说法很不以为然,屁大的事儿,能大到哪里去?不过,作为一个怀疑论者,我还是追查了一下这个说法的源头。一查不要紧,这屁事还真是大的不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6年底发表的一个名为《长长的阴影——畜牧业的环境问题及选择》Livestock's long shadow-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 的报告中指出,"与运输业相比,畜牧业产出的温室气体更多,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算占总量的18%",其中相当大的比重来自于牛羊这些反刍动物的消化道。在这个提到温室效应、全球暖化就人人自危的年代,真是牛羊猛于车也。

    追根溯源,我们还是要深入反刍动物的消化道一探究竟。牛、羊、鹿、骆驼这些反刍动物的有四个胃室,分别称为瘤胃、网胃(蜂巢胃)、瓣胃和皱胃,其中瘤胃和网胃实际上是食道变化而来的。在瘤胃中,居住着100多种细菌,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分解纤维素产生甲烷的甲烷细菌。这是在牛羊在还不能吃人工高蛋白饲料的年代,进化出来的一种生存技巧。反刍动物的食物,都是植物的茎叶,里面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而没有一种哺乳动物可以直接消化纤维素,这意味着巨大的浪费。于是,这些可以分解纤维素的甲烷细菌与这些反刍动物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在牛羊温暖潮湿的瘤胃里,充满了被粉碎的纤维素,更重要的是,这里氧气极少,为厌氧的甲烷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些甲烷细菌大量繁殖,不但分解了纤维素,为牛羊提供了一些必需的维生素,同时这些数量庞大的细菌随着食物团进入皱胃,也是真正的胃,被消化掉,给牛羊补充了食物中缺乏的蛋白质。这一共同依存的过程的副产物,就是大量的甲烷。最终,这些"肚子窜来窜去的气"会夺路而出。与大家的想象有出入的是,其实这些甲烷更多的以打嗝的形式被排出来。

    至于一头牛一天能产生多少甲烷,加拿大的科学家威顿伯格Wittenberg, K.M.等人做过精确测量,一头一岁的阉牛,如果放牧在苜蓿和雀麦草混合的牧场里,平均一天可以产生245升甲烷。即使是一只羊,一天也可以产生大约15升的甲烷。仅仅是甲烷而已,这的确是一个很"牛"的"排气量",一个人,即使吃了一天煮黄豆,最多不过可以排出2升的"气"来,这已经足够让一个坐大办公室的白领无地自容了。

    与"排量"相比,更"牛"的是数量。据上面提到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那份报告计算,截至去年全球饲养着14.96亿头牛、17.84亿头羊和其他小反刍动物,这个数量,占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陆地动物总生物量的20%。这么庞大的数量与牛气的"排量"相乘,结果自然是不能等闲视之。更要命的是,这个数还要乘以23,才能和汽车飞机轮船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上等量齐观。更加让人如同吃了黄豆般坐立不安的是,按照目前人们对肉类和奶类制品消费的增长趋势,到2050年,牛羊的数量还要再翻一番。

    瞅着日渐升高的气温,大家终于觉得这"屁事"是不能不管了。最直接的是新西兰政府,这个畜牧业大国的政府在2003年宣布开始征收"屁税",以督促农民改进饲养方法,减少甲烷的产生。更多的科学家在研究怎么减少牛羊瘤胃里的甲烷细菌,这些可怜的甲烷细菌在与牛羊和平共处了千百万年之后,终于要有麻烦了。

    其实,这关牛羊和甲烷细菌什么事儿呢?如果不是人们把牛羊驯化成了造肉机、产奶机、制毛机,世界上本没有这么多牛羊,也不会有这么多牧场,更不会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砍伐,被改造成新的牧场,当然也没有这天大的"屁事"。也许有一天,牛羊会怀念它们曾经可以自由自在放屁的日子。还要加一句,这些食草动物的屁,一点儿也不臭。

    已发表于新京报新知周刊

    本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制
    收藏、分享这篇文章: 豆瓣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QQ空间 qq书签 人民微博 GOOGLE书签 MySpace 百度搜藏 鲜果       更多...

    坎昆到底要开多少会?

    Posted: 03 Dec 2010 01:18 PM PST

    大家都喜欢把今年的坎昆气候谈判大会叫做COP16,其实在坎昆同时在开6个大会,以及无数小会和边会,远比咱们的人大代表会议复杂多啦。

    SBI-s
    (第一天的SBI会议)

    第一个会当然就是COP16,全称叫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国大会。这个公约1992年开始谈,1994年正式生效。目前该公约一共有194个缔约国(地区),大家每年年底凑在一起开一次大会,今年是第16次,因此叫做COP16。

    1997年的COP3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最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此后又经过8年艰苦的讨价还价和复杂的细节修订,以及艰难的授权过程,《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正式生效。目前《京都议定书》一共有192个签字国(地区),大家每年年底凑在一起开一次大会,今年是第6次,因此叫做MOP6,这是坎昆召开的第二个大会。

    COP和MOP大会每年都会讨论30个左右的议题,它们被分成了政策和科技两大部分,分别由执行附属机构(SBI)和科技咨询附属机构(SBSTA)负责。这两个附属机构相当于"谈判机器",每年都要开几次会,坎昆大会是第33次。事实上,SBI和SBSTA才是坎昆大会的主角,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大都发生在SBI和SBSTA会议中。它们是坎昆的第三、四个会议。

    《京都议定书》第3.9条规定必须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7年前开始谈判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于是在2003年举行的蒙特利尔COP11/MOP1大会上专门设立了"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AWG-KP)。这项谈判进行了3年,才终于在2007年底召开的巴厘岛COP13/MOP3大会上通过了《巴厘路线图》。这份曾经让环保人士激动不已的文件并不是此次谈判的最终结果,而只是为下一步谈判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而已!其结果就是又增加了一个"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AWG-LCA),目的在于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到减排大军中来。从此,气候谈判又增加了两个大会,今年的坎昆会议是AWG-KP的第15次会议,以及AWG-LCA的第13次会议。它们是坎昆的第五、六个会议。

    除了上述这6个会议之外,坎昆每天还要召开各种各样的接触小组会议,以及各个利益集团的秘密会议。再加上数量庞大的各类边会,使得每年的气候大会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山会海。坎昆本是度假胜地,没有足够多的场地,主办方只好把会议分散在多家旅馆,让参加会议的非政府组织和记者们叫苦不迭,纷纷抱怨时间不够用,腿脚吃不消。正式谈判代表们也多次公开表示要求提高谈判效率,减少工作量。这次坎昆大会本来的计划是在去年仓促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判,但我听说有人又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一份新的文本。我猜大部分谈判代表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靠!又多了一份文件要谈!还有完没完了?

    每日一歌:Camping-《Baer Part I》(这首歌基本上反应了我写这篇博客时的心情,建议心脏病患者和抑郁症患者慎入):

    关于坎昆的八卦消息,请移步我在新浪的微博

    坎昆到底要开多少会?

    Posted: 03 Dec 2010 12:17 PM PST

    大家都喜欢把今年的坎昆气候谈判大会叫做COP16,其实在坎昆同时在开6个大会,以及无数小会和边会,远比咱们的人大代表会议复杂多啦。

    SBI-s
    (第一天的SBI会议)

    第一个会当然就是COP16,全称叫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国大会。这个公约1992年开始谈,1994年正式生效。目前该公约一共有194个缔约国(地区),大家每年年底凑在一起开一次大会,今年是第16次,因此叫做COP16。

    1997年的COP3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最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此后又经过8年艰苦的讨价还价和复杂的细节修订,以及艰难的授权过程,《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正式生效。目前《京都议定书》一共有192个签字国(地区),大家每年年底凑在一起开一次大会,今年是第6次,因此叫做MOP6,这是坎昆召开的第二个大会。

    COP和MOP大会每年都会讨论30个左右的议题,它们被分成了政策和科技两大部分,分别由执行附属机构(SBI)和科技咨询附属机构(SBSTA)负责。这两个附属机构相当于"谈判机器",每年都要开几次会,坎昆大会是第33次。事实上,SBI和SBSTA才是坎昆大会的主角,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大都发生在SBI和SBSTA会议中。它们是坎昆的第三、四个会议。

    《京都议定书》第3.9条规定必须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7年前开始谈判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于是在2003年举行的蒙特利尔COP11/MOP1大会上专门设立了"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AWG-KP)。这项谈判进行了3年,才终于在2007年底召开的巴厘岛COP13/MOP3大会上通过了《巴厘路线图》。这份曾经让环保人士激动不已的文件并不是此次谈判的最终结果,而只是为下一步谈判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而已!其结果就是又增加了一个"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AWG-LCA),目的在于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到减排大军中来。从此,气候谈判又增加了两个大会,今年的坎昆会议是AWG-KP的第15次会议,以及AWG-LCA的第13次会议。它们是坎昆的第五、六个会议。

    除了上述这6个会议之外,坎昆每天还要召开各种各样的接触小组会议,以及各个利益集团的秘密会议。再加上数量庞大的各类边会,使得每年的气候大会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山会海。坎昆本是度假胜地,没有足够多的场地,主办方只好把会议分散在多家旅馆,让参加会议的非政府组织和记者们叫苦不迭,纷纷抱怨时间不够用,腿脚吃不消。正式谈判代表们也多次公开表示要求提高谈判效率,减少工作量。这次坎昆大会本来的计划是在去年仓促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判,但我听说有人又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一份新的文本。我猜大部分谈判代表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靠!又多了一份文件要谈!还有完没完了?

    每日一歌:Camping-《Baer Part I》(这首歌基本上反应了我写这篇博客时的心情,建议心脏病患者和抑郁症患者慎入):

    关于坎昆的八卦消息,请移步我在新浪的微博

    世界艾滋病日

    Posted: 03 Dec 2010 12:17 PM PST

    美国

    美国"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为抗击单项疾病而作出的最大承诺。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自1988年以来,全世界都在这一天共同关注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奥巴马总统发布世界艾滋病日公告,"再次承诺将巩固发展在与艾滋病毒搏斗中已取得的成就,防止艾滋病传播,继续努力战胜这种疾病带来的偏见和歧视,并找到治愈方法"。国务部长克林顿也发表世界艾滋病日声明,"承诺继续保持在全球抗击艾滋病毒/艾滋病中的领导作用——今天、明天,每一天,直至彻底根除这一疾病"。

    《美国参考》还在这个全球关注艾滋病的日子刊发图片专辑——赞美生命:世界艾滋病日海报图片集。此外还刊发"美国力争到2013年资助400万人接受艾滋病治疗"的报道,承诺美国将增加对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支持,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挽救生命的药品。

    残疾、 权利、 能力、 尊严:美国完善残疾人保障制度

    Posted: 03 Dec 2010 11:48 AM PST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国务部长克林顿特别发表声明以示纪念,她在声明中说:"我代表奥巴马总统和美国人民,与全世界的朋友和同事们一道纪念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增进残疾人的机会、促进残疾人的权利是一项终生事业,我很荣幸能在国际舞台上继续成为残疾人的代言人。" 克林顿国务部长并特别强调,要与各方共同努力,实现《残疾人权利公约》所提出的平等、包容的愿景,帮助全球身有残疾的6亿5千万人享受全部人权。

    一位残疾儿童坐在特制的轮椅上与家人一起在佛罗里达海滩游玩 (照片:司法部)

    一位残疾儿童坐在特制的轮椅上与家人一起在佛罗里达海滩游玩 (照片:司法部)

    在美国生活多年,耳闻目睹了政府、社会是如何全面妥善保护残疾人士的,对于残疾人士享受的各项待遇,有时还十分"妒嫉"。我以前住家有个邻居坐轮椅上下班,每天早上晚上都有地铁公司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班车来接送他;在我们办公楼前,上下班时也会看到这样的班车接送残疾人士。各类中小学也有同样的服务,有时一辆车只接送一个学生,但也照样风雨无阻,每天照开。

    我在8月份写过有关美国社会保障的系列博文(美国社会保障体系面面观:上、中、下),其中有一篇谈到残疾人是社会保障体系保护的重要群体。半个世纪以前的1954年,艾森豪威尔总统曾签署法令,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从此,残疾人保障便成为社会保障系统内仅次于退休保障的重要部分。根据社保署的最新资料,2009年约有890万人享受残疾人福利,领取的残疾金平均每月为1064美元,联邦政府为此每月支出约91亿美元,每年花在这方面的经费高达千亿。

    今年也是《美国残疾人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立法二十周年,这个法案大大改善了那些需要克服巨大障碍才能全面参与生活的数百万美国人的生活质量,对于全面保障残疾人权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布什总统在1990 年7 月26 日签署该法案时,称这项立法"不仅给残疾人,而且给我们所有人带来意义重大的再生,因为伴随着做为美国人殊荣的,是保障其他每个美国人权利的神圣职责。"

    1954年艾森豪威尔签署残疾人保障法(照片:社保署)

    1954年艾森豪威尔签署残疾人保障法(照片:社保署)

    《美国残疾人法》的立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争执、协调、合作与妥协。从总统、国会议员、民权组织、残疾人事务机构到律师、商人、慈善家、医学技术研究人员和基层活动人士,无数人提供了确定这项法律所需的设想、案例、鼓励和支持──以及这项法律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即每一个人都有所能,也有所不能。通过支持和帮助,人们能够战胜哪怕是极其严重的残疾障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过充实和对社会有贡献的生活;不仅能使自己生活得好,而且也从各方面给其他人带来更丰富的生活。

    美国司法部设有《美国残疾人法》专门网站(http://www.ada.gov/)解释残疾人法案的实施以及施行指南;提供帮助残疾人士的联邦政府各机构的最新动态以及大量有关残疾人士福利保障、生活工作方面的资讯。联邦政府也设有专门的残疾人士网站(http://www.disability.gov/),这个网站使人们可以获得有关残疾人事务的各种信息和资源。

    美国的残疾人保障制度包含范围十分广泛,难以详述,但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法律健全、权利保证,教育重视,能力开发,工作优先,社会关怀。当然,这一切都是经历了漫长岁月才得以逐步实现的,并非一蹶而蹴。以工作优先为例,如果同一个职位有几个人竞争,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法律鼓励优先录取残疾人士;如果需要削减人手的话,最不应该削减的则是残疾人士。再以教育为例,1975年通过的《残疾人教育法》为残疾人教育大开方便之门,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使得特殊教育普及到每所有需要的学校。一位对特殊教育深有心得的残疾人家长为我们《美国参考》写过一篇文章"争取最优教育:倡言、希望与理想",详细叙述了这方面的情况。

    相关博文: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面面观(下):保护弱势群体

    "最佳伙伴" 募捐音乐餐会

    美国参考相关文章:

    克林顿国务部长就国际残疾人日发表声明

    争取最优教育:倡言、希望与理想

    残疾与能力

    WikiLeaks=美梦,恶梦,春梦

    Posted: 03 Dec 2010 07:49 AM PST

    作者:王馨语 | 评论(1) | 标签:WikiLeaks, 历史, 历史家, 外交官, 记者, 科技, 信息社会, 通讯技术, 时间, 传播, 民主

    原本题目是:"WikiLeaks=历史家的美梦,外交官的恶梦,记者的春梦",但是题目不让用这么多字,就成了"美梦,恶梦,春梦"。

    柏林墙倒塌之后,有学者宣称历史终结,因为不再有意识形态的冲撞,全世界人民共同走向民主自由。结果他们错了,历史不但没有结束,反而更加激烈精彩。借这些人的说法,假如历史有一天真的会终结,那么它会因何而终结呢?因政治,经济?似乎不太可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把话说出口,但是心理想的,手上做的都是让历史终结的事,这些人就是科技信徒,认为明天的科技一定会解决今天的所有问题,后天的科技解决明天的所有问题,以此类推一直到不再有问题,对全球化,地球村抱乐观态度的人都是这样的逻辑。

    科技在其他地方做了什么手脚这里就不再说了,虽然经常说科技屠杀文化,这不代表它在其他地方没有"罪行",因为凡是与时间空间有关的东西都逃不出它的魔掌。就说这历史,任何有常识的人一听到这个词就会立即产生或长或短的时间感,史前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把时间缩小到当代史,好像就显得不那么正经。有历史就有研究历史的人,历史家,历史学家--做这样的区分是因为这些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一部分直接研究历史,另一部分人则研究历史研究方法。人类向来是只管今生不管来世,给后代子孙难得留下点什么,起码不会再留下石油,但是在历史上,前辈总是十分慷慨,给后代留下研究不完的谜团。做历史家既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昨天的一切都能成为研究的材料,不幸的是今天的一切好像都于他无关,要么是不敢去知道,要么是无法去知道,只能留给后人。史记的作者研究昨天没有问题,一旦写到了他的今天,他就随后被剥夺了自己的明天。今天的研究今天的历史家往往需要等上几十年,上百年才能获得史料的解密,而解密的时候,他也已经成了历史了。

    凡是与时间空间有关的东西都逃不过科技的魔掌,以往花费多少年心血编撰的,每年修改一次的百科全书今天成了全世界网民共同写作,即时修改的Wikipedia,历史学家还没有眼红多久,他们的美梦也成真了,WikiLeaks。不必在等什么解密,一切当前的,能够在将来成为史料的东西即时上线(起码这是这个网站的目标),这难道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吗?否则,养百年开一次花的铁树有什么盼头?现在全世界都在聊WikiLeaks,可聊什么,WikiLeaks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思考的还是科技的势头染指历史。

    说到时间,在这时间轴上就有那么三伙人:外交官,记者,历史家。他们各自代表的时间刻度不同,外交官用行为,即时创造历史,记者则稍微有些延迟,也可以说当代史都是记者们集体完成的,而历史家则研究更久远一点的事。如果只谈外交史,或者说是国际关系史,那么外交官是历史的创造者,向记者与历史家提供素材。记者与历史家的区别在于,记者是在同时刻,在当代,在今天,将外交官创造的事件跨越地域让当代人知晓-communication,而历史家所做的则是将外交官今天创造的事件跨越时间,让同一地域上的后人知晓-transmission。但是,我们知道,今天的世界,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内,主题都是communication(因为这方面的技术),因此历史难以传递,历史学家也想赶上communication的末班车,古代史家追风搞什么秘闻,搞什么解读,搞畅销,什么某朝的那点事,或多或少懂一点历史的,有一点文笔的人也乐衷于将历史庸俗化,用什么现代语言或俗语讲述历史,至于跟踪记录今天发生的事的当代史学者就成了记者,报道,分析,点评时事,可是,这样还不足以让他们优胜于记者,而WikiLeaks的出现正满足了这些正在变成记者的历史家的需要,让他们即时进入档案的美梦成真。只是,他们忘记了一点,在communication的环境下,他们的美梦虽然成了真,但是,一旦醒来,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历史家,而是记者。技术导致的历史终结也许就是因为它首先消灭了历史家吧。

    WikiLeaks还给了我们另一个思考方向,为什么WikiLeaks那么红火,内容那么丰富,比如说它最近揭秘的25万份美国外交文件,25万分啊,一次性的。我们不禁要问,不是communication吗,不是信息时代吗?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秘密!电视报纸不是告诉我们"所有咨询尽在掌握中"吗?如果通讯工具,信息社会的功能不是减少秘密,那还能,还应该是什么呢?玩人?自己玩自己?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回头再看看历史,我们会发现,信息时代,信息剧增,信息随手可得,而秘密也越来越多了,而且增长的速度同信息增长的速度差不多。那么,信息如果同秘密同比例增长,是否可能就是信息制造了秘密?那人们搞来搞去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不是天大的矛盾吗?

    其实很简单,一,我们被技术和搞技术的人骗了(他们说带我们去天堂,结果带我们去了苏杭,说都是一样的),二,我们也确实比较容易上当(把带馅的都当成包子)。那么,我们分析一下信息是什么,然后看看通讯工具做了些什么,再研究一下记者群体就能理解这个矛盾:

    信息:就在外交这个领域,信息只是也只能是外交官做了什么,他做了什么也许会保密,也许会说出去,被完全保密的事件行为不能算信息,只能算是信息根源,因为没人知道,就好像如果我在某处挖到了财宝,如果我不说,这就不是信息,我告诉别人,就算是信息了,而且是根源信息。或者不说,突然有一个人知道了这个外交官做了什么,并且发布出去,这才成了信息(也是根源信息),就像我的邻居无意间发现到我挖出了财宝,然后宣扬出去。有时候这个人也可能没有得知外交官做了什么,但是通过观察外交官的行为,猜测出了一些结论,并发布出去,这也是信息(还是根源信息),就像我的邻居根据我突然间的阔绰分析出并宣传我发了横财一样。首先,信息能从事件或行为制造者那里传出去的几率就很小,我基本上还是会保密我的意外收获的,事件或行为被另一个人发现的几率也不怎么大,此后就是此人的猜测,我们知道,他猜错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就算猜对了,核实起来也困难,尤其是行为人如果决意保密,可能会否认,或者搞出很多错误信息传播出去迷惑别人,因此,我可能会说我没有挖到财宝,或者说我最近的阔绰是私下做的小生意的结果(假信息)。因此,在根源处的信息量是十分少的,可是这样如何满足信息时代,消费社会的需要呢?我的邻居将我挖到财宝的消息传出去之后,自然而然发生的事就是这个消息越传越广,越传越离谱,最后可能出现了我谋财害命,挪用公款等不同的版本(假信息)。根源处的信息只有一个,这个信息传进10个人的耳朵里,最多就能出现10个版本,再分别传10次呢,100,再10次呢 ... 对于1这个真信息的数量,100,1000已经是很大的数字了。信息时代,没有增加根源处的信息,只是传的更快,让不同版本,评论,分析来的更快,而面对这种离谱,那个外交官和我这个挖到了财宝的人就会变得更加小心,就算是以后只捡到5毛钱,也会当成天大的秘密守起来,同时,一旦守不住,别人以几何速度制造不同的二手信息,而我为了让根源信息得以保密,或者就会一一编造一个谎言回应,或者任错误信息发展,因为当所有人的目光被二手信息吸引走了之后,根源的信息也就得到了保护。因此,根源信息数量不变,假信息,错误信息,扭曲信息则无数。信息时代的逐利者得到了满足,民众自我感觉了解一切,秘密还是秘密,只会更多。一个网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信息,他如何能确定这个信息是根源信息,如何知道这中间转了几手?就像自己买了一瓶汽水,我们很难知道这瓶汽水从水变成汽水中间走了多少步,这是经济,而信息在今天也是经济。一个网民一年中获得的所有信息中,根源信息的比例可能连百分之5都不到,这是事实。

    科技:不要忽视记者拥有的装备,这很重要。我们总是听到了一个词之后不加思索就接受了,就说那通讯技术,它是什么?只能说它只是记者装备中的一部分。假设一个记者去采访,去获得根源信息,他手上会有照相机,摄像机,甚至是隐形的,甚至还有窃听器,此外他还有手机,电脑,网络,还可能会有博客,微博等等。可是我们应该仔细想一下,能够帮助记者获得根源信息的工具是哪些?而哪些又是用于在获得信息后的传播的?照相机,摄像机,窃听器就是前一部分工具,而手机往后的那些个就只是用于传播的工具。说互联网是信息的来源,那是针对普通人,一个记者如果用搜索引擎查信息,那他只是拿到了别人提供的信息,而不是他获得了根源信息。虽然照相机,摄像机和窃听器的性能也在提高,但是却远远没有用于传播的工具发展的快,多样化,在一个记者的装备中,几乎百分之80以上都是用于传播的。科技并没有充分赋予记者获得根源信息的能力,而是无限地扩大了他们复制和传播的能力。这无益于根源信息的获取,但是却是让行为人最害怕的,实际上,美国政府并不怕WikiLeaks公布什么秘密,怕的是公布后流传的速度,以及各种解读。信息技术既制造信息,又制造秘密,而且秘密就是源于过多的信息,想想古代在外面沾花惹草的男人,他的秘密也许就只有一个,再看看今天拿着手机的同样的男人,谁清楚他有多少秘密?信息时代又给历史家提供了什么工具呢,他们在做历史研究的时候既不能用照相机照唐太宗,也无法用摄像机拍宋太祖,给一代天骄装窃听器?都不能。历史家也许会把WikiLeaks看作是信息时代对他们眷顾的开始,问题是,让他们成了记者,这是眷顾还是迫害?Web2.0又给普通人提供了什么工具,依然还是传播,互联网现在就是一个大型复杂的传销网,专门"祸害自己人",转贴,转发功能不是微不足道的功能,而是让所有网民都成为提供各种服务的网站的推销者,至于进入根源信息,甚至是公民自己获得根源信息,还是指望不上这些工具,还是要指望自己的亲眼所见,偶尔还能用上照相机(摄像机贵)。信息时代创造的这些个工具都是有倾向性的,它们不在乎根源信息有多少,只在乎信息传多远,多快,笼络多少人到自己的公司,网站。信息时代既创造着越来越多的秘密,又嫌秘密不够,因为秘密就是信息时代得以生存的根本,一旦没有了秘密,这个世界上就不再有国家,政府,企业,机构,网站... ...。民众被玩,这是一个事实,仅仅在微博上,百分之99的用户都是在替别人转发,替企业,替媒体,替网站,替嘴里喊着带唾沫的民主的人。为什么人家发的东西能获得转发而您不能,为什么某些名人(您眼前就有)每天用微博指挥你看什么,学什么,想什么?这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消费社会是不露声色逼迫你购买,信息社会中是"精英"变孔子,各个手下带领3000粉丝,他不打你,不骂你,不要你工资,不要你磕头,就要你时间,让你想老夫子们所想,做老夫子们所做。想想,看看,你们关注的"大人物们"除了偶尔发表一点意见外,是不是也经常让你干这个,让你干那个,什么"投票吧","顶吧","推吧" ... 时间长了连"谢谢"和"请"都不会跟你们说了?就好像正在看我这个帖子的您,想想,是否是您自愿看的,需要看的,还是因为我题目中的某个词,或者因为王馨语(不太可能,幸好)?如果真的是这样,抽自己一个耳光,说"让你没记性"!要知道,这样一点时间,您可以给孩子做顿饭,给老婆洗个脚,洗完所有陈酿的袜子......

    在科技这部分中插上一句,摄像机在信息领域虽然不占优势,但是在其他地方它也能做老大。科技发展给导演配备了摄像机,但是却没有,也无法给作家配备什么工具,一部分作家被某些东西吸引,成了剧作家(就像历史家变成记者),以为摄像机也属于他,结果,他只是在时间上"被"加速了,应该由时间磨出来的好作品成了一次性的烂货,风光还是导演的,骂名剧作家担着。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正常来讲,科技是不喜欢历史的,拍现代剧应该更方便,服装布景的要求都几乎没有,可为什么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剧都是历史剧呢?中国人喜欢历史?可是中国严肃认真的历史著作没有法国多。中国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可是中国历史剧的内容却并不丰富,而且,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多了。为什么?很简单,现代剧需要从零开始写,而历史剧大多只需添枝加叶,怎样快就怎样来。其实这可以成为一个标准,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在任何国家,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电视剧,只要是历史内容占多数,那么这个国家,在这个时期内的文化就在萎靡,其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都只能是半死不活。

    记者:在记者这个群体里,能够进入根源信息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绝大多数的记者都是二道贩子,这不是贬低,而是事实,因为根源信息量真的没有那么多。而且二道已经不错,很多人拿的用的都已经是第三道,第四道信息了。因为在信息社会,报道不是一种责任和追求,而是一种需要,毕竟不是任何人都能最先报道如上海火灾这样的事的,总有个顺序,可是,如果这个事别人先报道了,我能因为它不再是第一手信息而拒绝跟风吗?我能。可记者不能。可像这样的二手信息太多了,上海着火,朝鲜还放炮呢,这个时候怎么办,那么,后来的记者不但信息用人家的,连观点和分析也一样,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有两个不认识的人都持同一观点,基本上可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可是这么想就错了。拿第一手信息就难,这谁都知道,但原本可以因为观点和分析后来居上,也因为这种模仿而无法实现了,对于复杂的信息,结果就是一错错一大片,真正的信息成了秘密。就比如说在您现在正在浏览的这个网站上,哪条信息是根源信息(几乎没有),是最早公布在这里的(几乎没有,我说的是信息,而不是文学性,学术性,一般评论性的帖子),对于时事问题,又有多少不同的观点?您看完了之后长了肉了,还是心灵更美了?

    根源信息本身就少,信息工具偏向于传播而不是发掘,绝大多数记者无奈地做跟屁虫,结果就是,信息量剧增,根源信息的比例剧降,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和传播速度就导致了信息源的隐蔽,行为人的谨慎,即秘密越来越多。所以说,在信息社会中,凡是阳光照的到的地方都有秘密,而且秘密就在阳光下,只有真正的信息才在阴影里。WikiLeaks有标语说要走进档案馆揭露秘密,可真正的秘密已经不再档案馆了。

    有人搞"公民记者",我说可能不够,还需要互联网本地化,否则,公民如果不直接进入根源信息,那就只能拿第五手,第六手的信息,一点意义也没有,反而坏处多多,而要想让普通人进入根源信息,那只能是在本地。

    在我这个帖子的最后,我还想再回到WikiLeaks,我知道WikiLeaks时间已经不短了,也常常去看,实际上那里随时有更新我第一时间知道,但是我要说,作为普通人,我在其中找不到任何乐趣。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来说,WikiLeaks的作用是这样的:我知道屎臭,你还要把它摆到我饭桌上!很奇怪,按理说任何人都会喜欢知道秘密,真相,我估摸着,我找不到乐趣的原因就是那里面的东西还没有成为历史,因为不是任何秘密都有资格成为历史的,只有时间才有这个决定权,尽管现代科技不断地要消除时间,杀死历史。时间可以让许多许多东西成为永远的秘密,或者说既然谁都不知道,那么这些事就连秘密都不再是,而是根本不存在,因为既然说秘密,隐含的意思就是有人在隐瞒,也就是说起码这个人知道秘密的内容。假如科技有一天能够发展到让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秘密,任何爱情中的男女暗地里为爱人准备的惊喜都会被对方第一时间知晓,这个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呢?通过WikiLeaks,我知道了萨尔科奇在向法国人民宣布参加法国总统竞选的16个月前,既他在当法国的内政部长的时候就向美国透露他的竞选意图,然后呢?如果当时法国人民知道了这一点,就可能不会选他?然后呢,只有诚实,老实的人能够被选上,然后这个人当5年傻乎乎的总统?我觉得正相反,科技,它能打碎所有人的民主梦(请理解我,我不是说科技不好,而是100多年来科技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应该质疑一下?是否应该注意到科技发展的偏向性?这种偏向性是否是经济和消费社会的原因?)。

    这个世界之所以是世界,就是因为一切都建立在时间差之上,一次交谈,你一句我一句,在时间上有差别,我这个帖子也是我先写你后看,在我写之前您如果就知道了我写的内容,对您对我可能都没有好处。优秀的记者在从事某一方面的报道的若干年后会写专题,记录,即时创造历史的外交官也会写回忆录,这是时间的意义。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历史家做了美梦,代价是梦醒后自己成了记者(或用俗语写别人的小说的人),外交官做了恶梦,醒来后去制造更多的秘密,而记者则做了春梦,找不到根,碰不到点,没有高潮,醒来后发现,自己只是被被子磨了几下。普通大众呢?不是连做梦的资格都没有,就是始终做着别人的梦,或者做着别人梦里的附属品。

    ====================================

    王馨语私人博客:http://yourongnaida.com/wangxinyu/

    王馨语语言教学博客:http://yourongnaida.com/wxylanguage/

    王馨语E声望博客:http://yourongnaida.com/ereputation/

    王馨语1510文章分类: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00025484f84138b

    ====================================

    王馨语的最新更新:
  • 快餐文化与文化快餐 / 2010-12-01 02:18 / 评论数(4)
  • 我爱你,吗? / 2010-11-28 01:29 / 评论数(6)
  • 解读自由,平等,"博爱" / 2010-11-26 09:50 / 评论数(8)
  • 死58个够了? / 2010-11-23 01:23 / 评论数(34)
  • 两百年的陷阱,两千五百年的圈套 / 2010-11-21 20:23 / 评论数(4)
  • 食物銀行到學校宣傳珍惜食物

    Posted: 03 Dec 2010 10:05 AM PST

    食物銀行到學校宣傳珍惜食物

    油尖旺食物銀行由<食物分享計劃>贊助,並由龍緯汶文化藝術國際交流協會負責營運。該銀行希望將被丟棄但能安全食用的食物回收,減少食物浪費,減低堆填區飽和壓力。該銀行認為食物是大自然的恩賜,大家應該尊重食物。

    該銀行一方面以食物支援有需要的坊眾,一方面教育公眾,確保食物能盡其用。2010年11月間,該銀行已應邀到了多間學校,鼓勵同學珍惜食物。當中,該銀行龍緯汶便親自到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小學及順德聯誼總會胡兆熾中學,向同學宣傳有關訊息。

    歡迎大家登入<龍緯汶文化藝術國際交流協會 youtube 網上頻道>,重溫有關活動內容:

    食物銀行宣傳珍惜食物:梁潔華小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CtXAB7xau0

    食物銀行宣傳珍惜食物:胡兆熾中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6zSJZS10Fo

    影像串流: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本年度最给力演讲(附花絮)

    Posted: 03 Dec 2010 09:50 AM PST

    1 读者留言:"老罗你中间好几次叹气,我很难过,坚持住。"  事实是,这个胖子演讲前36小时没睡觉,气儿上不来。 2 读者问:老罗中间说"柴老师很给力"......>>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非吾久留安身之新學校

    Posted: 03 Dec 2010 09:48 AM PST

    來源︰Personal blog
    自過去深陷人生谷底,深感絕望之際;蒙 主庇蔭,入職新校,不覺已有三月。孰料,心力異常交瘁……
    新校每天標榜、吹噓基督精神︰但同事之間卻沒有愛
    新校每天標榜、吹噓為 主事奉、服務︰但行事、政策、制度一如一般企業無異
    新校每天標榜、吹噓要抽空追求 主,但每天都喘不過氣
    新校每天標榜、吹噓師生關係密切︰平心而論,此關係雖非建基於利益或表面功夫﹝相反,舊校卻正是如此﹞,但也不見得建基於真誠及關愛
    新校每天標榜、吹噓師生高質素︰平心而論,這是實情——除了筆者外,但每天只浪擲人力、物力及時間於甚麼「ABC」、「CDE」、「EFG」……等等計劃,而老師不見得英雄有用武之地——至少筆者如此認為,同學不見得在品學有所長進
    ﹝新校同事們﹞不要為筆者代禱,只要努力共創一個健康及能用常理﹝common sense﹞工作的教學環境
    既然預見下學年留任之機會微乎其微,何不放膽工作,只求克盡己職……
    當然,天下烏鴉的顏色大同小異;那麼,教學工作對筆者還有否意義?

    谁掉进了“国家精神”的陷阱

    Posted: 03 Dec 2010 07:10 AM PST

    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娱乐明星范冰冰近日获得一项殊荣——"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现场图片被传上微博后,引起网友一片哗然。有人干脆评点:这该不会是"国家精神病造就者奖"吧!不难想象,这个奖伤害了多少人的自尊。

    很多人被这个奖雷到,未必全在于范冰冰,而还因为"国家精神"这四个字。在许多人眼里,这个词语是多么地神圣不可侵犯,怎么可以和一个娱乐明星编排到一起呢。这从侧面证明,多年来的思想品德教育颇见成效,因而一提到"国家精神",有些人马上条件反射地想到了刘胡兰、戚继光、雷锋、焦裕禄等典型人物。即便不是这样,对这个词心存敬畏的人,大概也难以接受一个国家的精神居然被娱乐明星所代表的残酷事实。

    其实,这是对"国家精神"的一种误读。谁能代表国家精神?过去大家都认为,那些在社会诸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才是国家精神的代表。但从根本上讲,所谓国家精神不过是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总和(或者说集中反映)。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塑造和反映一个国家的精神的一份子。个人的言行既体现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部分特性,同时也是在演绎和阐释着这个国家的精神。虽然个人在这方面的作用很可能微不足道,如同沧海一粟,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点。

    就此而论,不管是李冰冰、范冰冰,是你还是我,都可以成为"国家精神造就者"。进而言之,公众人物未必就是国家精神的最好代表,普通人反倒可能真实展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说白了,这个概念原本并无神圣之处,如今之所以变得如此高不可攀,无非是"造神意识形态"的残留物。也因如此,当"国家精神"这个正统话语被拉下神坛,难免让许多人感到心理不适。

    有些人对这个奖项显得如此在乎,还在于他们误以为这是由哪个政府机构颁发的荣誉。倘若如此,人们难免有"被代表"的失落感。而实际上,这不过是一场商业活动的活动内容。这一奖项乃由梅赛德斯-奔驰和《生活》杂志联手举办,今年度"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以"先锋、灵感"为主题,和范冰冰一起获奖的还有王石、冯小刚、潘公凯、孟京辉等公众人物。

    报道称,这些人之所以获奖,在于"他们的精神不仅与AMG的品牌精髓'意志、力量、梦想'有着强烈共鸣,更长期鼓舞并激励更多国人通过不懈努力,成就极致人生"。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这几位名人是代表"国家精神"而获奖,不如说他们不知不觉中成了这家公司的代言人。这还不说,范冰冰本人正儿八经还就是奔驰厂商的品牌代言人。

    这也就是说,"国家精神"一词在这里是被商业力量所借用了。这家公司通过一系列话语和思维转换,巧妙地把"国家精神"嫁接在了自己的品牌上面。既然这是由民间商业机构发起的活动,是否具有公信力或权威性,完全应由公众来评判。如果有谁觉得这个奖不靠谱,那么不妨一笑而过,不必当回事。

    总而言之,许多人质疑范冰冰获奖,一方面因为娱乐明星公信力丧失,另一方面在于对种种"被代表"现实的不满。但我认为,比质疑范冰冰更显得重要的是,有必要搞清楚"国家精神"的来源与实质。这样才不会被一些看似崇高的名词所蛊惑,乃至于掉进了他人编织的话语陷阱还不知道是咋回事。那些取笑范冰冰的人们,何尝不是如此?

    2010年12月1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又见跨省追捕,又见"依法违法" / 2010-12-03 01:38 / 评论数(4)
  • "国考"大热折射市场社会隐忧 / 2010-12-01 14:04 / 评论数(3)
  • 应对用户叛逃,联通不如起诉中移动 / 2010-11-30 11:35 / 评论数(7)
  • 该给整形医院整容了 / 2010-11-29 13:51 / 评论数(2)
  • 奢侈消费对不对,还得看是谁 / 2010-11-26 14:30 / 评论数(3)
  • 五都选举蓝营「惨胜」台湾赢得机会

    Posted: 03 Dec 2010 06:09 AM PST

    作者:纪硕鸣 | 评论(1) | 标签:时事观点

     被视为2012年「总统」大选前哨战的五都选举,国民党得到3席,席次过半,维持「北蓝南绿」的格局。不过,国民党被媒体形容在五都选举一役「惨胜」,甚至是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之子连胜文在助选时遭枪击,付出血的代价的结果。但不管怎么说,惨胜也是胜,是台湾71.71%选民投票的选择,远远好过惨败。这样的结果,对国民党,对马英九,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都有利。让马英九政府有机会反思以重新整合资源迎接下一轮挑战;也让回暖的两岸关系继续产生效应发挥的机会;同时也是民进党总结经验,让台湾的民主政治更为成熟的机会。

     根据台湾中选会统计,今届五都选举总投票数7,647,135票,总投票率为71.71%。不过跟2008年「总统」选举相比,国民党总得票数松动,仅获3,369,052票,得票率为44.54%,落后民进党的3,772,373票,其得票率为49.87%。选举就此落幕,引发的思考却是多种多样的。舆论一般都认为,五都选举中国民党惨胜,民进党的总得票超出国民党,对未来的立法委员选举,对下一轮的台湾「总统」大选都为国民党埋下了不利因素。

    巩固马英九党内的领导地位

     不过,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一次的五都选举的国民党「惨胜」,却为马英九、为台湾、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机会。国民党在五都选举中,保住中北部的台北市长、新北市长和台中市长3席,达到了基本理想的选举目标。解除了国民党内部危机,马英九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得到继续巩固。同时也保证了马英九在2012年仍能获得党内最大支持,作为共主参加大选,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内部分裂。给了执政两年多的马英九机会,可以继续推行他既定的信念和政策,加快收获,为未来新一轮选举铺路。

     「惨胜」后的国民党主席兼「总统」马英九提出16字箴言共勉,「勿骄勿馁、团结一心、坚持改革、深化民主」。看得出,马英九很镇定,看到了国民党内部实际存在的问题。选前,蓝营选民深感忧虑,选情不利国民党,甚至威胁马英九2012年的连任。选后输了得票率的惨胜,令国民党根本没有骄的资本。「馁」倒会有,执政的国民党赢得艰苦,埋怨声自会四起,马英九预先敲了警钟。

     最大的问题是,每一次国民党的惨胜或者败北背后,都有国民党内部团结不彰的阴影。从李登辉的分裂,到新党、亲民党的分离,国民党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团结一直是国民党需要面对的大问题。马英九强调改革,这是他早前首次当选国民党主席时的宏愿。国民党百年老店,机制、人员、作风、文化的老旧,从与民进党激烈竞争的选举中可以看出,都已经成为国民党沉重的包袱而非动力,唯有改革才是出路。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被各方接受

     马英九十六字箴言,言简意赅,「惨胜」后,团结、改革是他既定目标,也会是未来执政的主线。其实,马英九的「团结」,不仅关乎国民党内的团结,更有两岸的和平团结味,不仅有党内的改革,更有两岸关系的改革的期许,这才是国民党具光明前景的未来,还是台湾,以及两岸的光明未来。马英九的两年半执政路,两岸关系回暖,和平气氛下释放的互利不断彰显。明年元旦起,ECFA所将带起的两岸经贸互利后会更显著,民意对马英九与国民党大陆政策成果的感受,会慢慢增强,必将为马英九、为台湾争取到更多的机遇。国民党五都「惨胜」,可以继续坚持强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马英九与国民党的执政绩效及对台湾的安定繁荣,绝对是正面的。

     马英九在选后面对媒体时说,绝大部分民众觉得国民党的两岸政策是可以支持的,所以两岸政策没有成为选举议题。事实上,在五都选举过程中,国、民两党都小心慎用两岸关系的议题,民进党很清楚,如果与国民党争论两岸政策,吃大亏的是自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台湾带来的红利,清清楚楚地成为民众关注的话题,而不是选举可以利用的话题。媒体称民进党虽败犹荣,民进党输了五席中的三席,总体得票超出国民党,背后是近年来民进党的理性表现得到民众肯定;高雄、台南等民进党籍地方官员与大陆的互动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也得到民众的支持,这些都值得民进党反思。

     两岸关系正常化是台湾发展的最大利机。一场五都选举,胜败两极,褒贬不一,但反映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可以明显看到,两岸关系和暖带来的利机正被各方所接受,这才是台湾赢得的机会。

    纪硕鸣的最新更新:
  • 印日拉越南遏制中国行不通 / 2010-12-03 22:16 / 评论数(4)
  • 浙港百企访台建合作平台 / 2010-12-03 22:14 / 评论数(0)
  • 台湾民主的不投票悲哀 / 2010-11-29 23:14 / 评论数(12)
  • 消费两岸关系无助台湾选情 / 2010-11-29 23:13 / 评论数(4)
  • 美量化宽松损人难利己 / 2010-11-21 22:43 / 评论数(2)
  • 【转】“十元签名和寻子家长一起上路活动”捐款明细(130)

    Posted: 03 Dec 2010 08:22 AM PST

    日志
    [转] 【转】"十元签名和寻子家长一起上路活动"捐款明细(130) [图片]

    转载自 老吕 2010年12月04日 00:22 分类:黑砖窑 权限: 公开

    发表评论

    发表取消  (可按Ctrl+Enter发表)




    引文来源  【转】"十元签名和寻子家长一起上路活动"捐款明细(130) - Qzone日志

    有趣的微博应用,方便的晨间日记

    Posted: 03 Dec 2010 06:36 AM PST

    在日本人佐腾傅出了本《晨间日记的奇迹》之后,很多喜欢记日记的朋友就喜欢上这种别具一格、新颖方便的日记形式。

    晨间日记的特点在于利用了九宫格这种高效的形式,在不同的格子里面记录不同方面的内容,得以全面的回顾一个人一天以内的生活内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佐腾傅十分强调日记的回顾,随时拾起往日的点滴,不让过往的日子随着记忆的褪色而风化。所以就要求每篇日记都要与上一年、上上年、乃至之前很多年的日记对照。我想第二点,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是第一点确实可以提高自己写日记的效率。

    我发现很多人都是用 Excel 来记录晨间日记,Excel 没有什么不好,惟一不好的地方在于随着文档体积的变大,打开文档的速度直线下降,会影响使用的心情。后来找到一个到 9diary 的网站,虽然不错,但是操作还是繁琐了一些。

    今天,看到新浪微博上有一个叫九宫格日记的应用,然后发现这个应用简单而有用:

    • 所有填写都在一个页面完成,书写方便不必切换。

    撰写九宫格日记 - 九宫格日记_1291383622961

    • 自动生成日记图片,保存在微博上,不必浪费硬盘空间。

    2010年12月3日 - yibie的九宫格日记 - 九宫格日记_1291385350634

    • 随时检查自己闯过的日记。

    yibie的九宫格日记 - 九宫格日记_1291385335427

    • 同步发布到微博上,与好友分享生活的点滴。

    我的微博 新浪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_1291385544245

    九宫格日记里面的九个格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 开心的事。
    • 为他人做的事。
    • 工作/计划/备忘。
    • 比昨天的进步。
    • 日期/天气
    • 心情/感悟/灵感。
    • 关注/八卦/新闻。
    • 健康/饮食/体重。
    • 梦。

    当然,九宫格日记不是没有缺点,比如填写的框过小,每个日记格子的标题不可以定制等等。不过九宫格有 Execl 不具备的优势,就是操作简单方便,容易上手。用户不会因为繁琐的操作而吓倒,更加容易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

    人没有可能时时刻刻都可以爆发性的成长,进步总是点点滴滴的。九宫格日记虽然无法涵盖方方面面,不过坚持记下去的话会对自己产生巨大的作用。抱着"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的态度就会有好的收获。

    九宫格日记的主页:http://grid.sinaapp.com/ (记得你要注册一个新浪微博的账号才能使用这个应用)。

    大家也可以查看过往我写的关于晨间日记的文章:

    以下分享一些我搜集的关于"晨间日记"的资料: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博

    相关文章

    Recent Comments


    © Yibie for 学无止境@一点一滴, 2010. | Permalink | One comment | Post tags:
    RSS订阅地址:http://feeds.feedburner.com/gtdstudy

    中国法院的形象

    Posted: 03 Dec 2010 08:41 AM PST

          说到中国法院的形象,老实说,不用惨不忍睹,已经算是给那些整体愚昧、愚蠢、贪得无厌的法官们面子了。"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说的就是中国的法官们,他们连基本的道义都不讲,更遑论遵守和维护法律的尊严了。法院的形象来自于法官的形象,这样形象的法官,那么法院会是什么好形象呢。

    黑色幽默的是,12月3日,最高法院新闻办公室向公众发了个征求其卡通形象修改意见的通知。言之凿凿地说:"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元元女士提出了设计法院卡通形象的建议,认为通过卡通形象,借助流行元素,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方面满足社会公众知情需求,有利于树立人民法官亲民、爱民、公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也有利于展示中国法治的力量和自信,对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法治、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将会产生积极效果。元元女士分别设计了"法官卡通形象"和"独角兽卡通形象"两种不同用途的卡通形象。"法官应该做的,本来就是依法办案,维护法律的尊严,做不到基本点却要法官去亲民、爱民、树立廉洁公正的良好形象,怎么看都是玩花架子、不务正业。在一个法律只是政权和利益集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工具的国家,法院被领导的连基本的信念和良知都很难坚持坚守,这样的法院搞成卡通形象,到真是把法律的儿戏处境演绎的淋漓尽致,简直是自曝其丑啊!

     

    中国法院的形象 - 姚小远 - 姚小远的BLOG

     

    小远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0:36旅途晴

    袁建胜:以身试“法”——行动的知识分子(zt)

    Posted: 04 Dec 2010 12:19 AM PST

      袁建胜
      
      这个事挺好玩,卖身绝对是一场秀,一口价64万,反正我买不起,这是个学法律的副教授,买的起也是后患无穷,再说也没啥用。
      
      故事里有两个细节更好玩:
      
      第一,玩他下岗之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5位教师联名上书,请求校方收回处罚杨支柱的决定,他们在信中写道:"无论从公民权利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开放二胎生育,是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吁,也是中国人口学界多数专家的共识。一个时期以来,杨支柱老师从法学的角度,以言论和行动推进这一公共政策的改变,其识其胆,令人敬佩。"
      
      第二,虽然被下岗,杨老师工资只有可怜的几百块,但他每月稿费收入有6000+,让我很羡慕。
      
      故事里有两种态度很暧昧:
      大家很羡慕他,却又因虚无的压力而恼羞成怒——这是反讽呢?还是人格分裂?
      处理杨老师没啥有道理的依据,但是学校里还是咬牙干着蛮横的事情——最应该懂道理的人偏偏要不讲理,学校还是要使劲昧昧良心的。
      
       就像那5位联名上书学校的老师们所说,杨支柱是一位行动的知识分子,即使是一场卖身的秀,也是行动的一部分,我不买他,我很敬佩他!
      
      
      
      

    舟木:杨支柱的名单(zt)

    Posted: 04 Dec 2010 12:18 AM PST

      作者:舟木
      
      杨支柱先生为了保护女儿的生命,收到中国政府的巨额罚单。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第六十六届(9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影片的尾声,其中一人敲掉自己的金牙,他人把它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人类。"辛德勒忍不住流下眼泪。他为自己还有一颗金质胸章而懊侮,因为这样一颗如果将它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多救出一个人。
      
      当年希特勒的"生存空间论"导致针对犹太民族的种族灭绝政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希特勒战败,但其"生存空间论"披上了"人均资源紧缺论"的伪装,以解决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的矛盾的形式继续危害人类社会,数以亿计的中国婴儿惨遭毒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人试图通过掠夺获利,他们总能制造出理论作为自己的掠夺的借口,如臭名昭著的德国纳粹、日本军国主义,他们掠夺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然而他们没有穷尽掠夺方式和对象。
      
      "生存空间论"、"人均资源紧缺论"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从人类诞生起,任何时候都要面临生存空间的制约,任何时候都伴随着人均资源紧缺,独裁者希特勒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杀死犹太人掠夺他们的财产、发动战争掠夺别国的资源。而我们的政府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杀死那些妇女腹中的孩子。
      
      有这样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一家犹太人被逮捕后,邻居霸占了他们的房子。邻居以为他们有财宝藏匿在房子与土地中,于是四处破拆挖掘。后来这家犹太人回到自己的家,发现房子已四处透风,花园剖膛开肚。这时,他们还看见邻居已老迈无力而穷苦,因为他一直没有建造自己的生活,他一直想寻找自己邻居的财宝。这家犹太人告诉这位芳邻:我们的财宝,就是我们自己,你是抢不走的。只要我在,只要我活着,只要有土地,我们就会生生不息。
      
      是的,生存空间、资源不是靠掠夺和消灭他人解决的,生存空间、资源紧缺是发展问题,要靠人类的团结与合作解决。
      
      "救人一命等于救人类", 辛德勒的名单有1200人,杨支柱的名单是他的女儿——若楠。不,他们有共同的名单:人类。
      
      

    对法院通知我下周一去法院的猜想

    Posted: 04 Dec 2010 12:16 AM PST

      杨支柱
      
      
       海淀法院通知我周一下午3点去法庭,我12月1日起诉,今天才3日,被告对我的起诉进行答辩不可能这么快,极可能是计生委申请强制执行了。其结果,是北京收了杨若楠的"社会抚养费",但若楠连同她姐姐若一却不可能享受北京的社会福利;因为父母双双失业、家产又被剥夺的孩子无法靠父亲一点稿费收入在费用高昂的北京生活。继续抗拒的代价难以预测,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的王海江,不久前不是在被计生办带走的途中"意外死亡"了么?知道迟早要来,还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计生委也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的,不一定要等诉讼结果。计生委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不开庭,只对"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做书面审查,裁定合法,就可以下最后通牒了,一般是责令十天内履行,时间一到就强制执行。不过事实上海淀区法院从来就没有强制执行过"社会抚养费",以前海淀计生委常常连"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都不做,等你孩子要上学不得不上户口时,他们才做"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让你去交钱上户口。但是计生委特别恨我,可能要拿我开刀,前一阵从国家计生委到街道计生办大约20人浩浩荡荡到学校来调查我的收入和财产,声称要强制执行。我也不是真怕,不过跟刚收到"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时"卖身交罚款"一样,意在制造舆论,掀起"杨支柱生二胎"第三波舆论高潮,希望能阻止法院破例趟这个浑水。
      
      
      
      也可能是计生委要求法院动员我撤诉。我不打算撤诉,但也不会催促法院公开审理,就让这个案件在法院放着,放到政策改变得那一天最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