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正日会助力胡锦涛访美成功吗?
- 人生意义
- 美国房租知多少
- 买到新苹果该装什么软件
- Say Hi in Denver
- 经济学人 双侨记
- 外交政策 胡锦涛想知道什么?
- 网络民意表达,是压制还是引导
- 金萱:夢中的香格里拉
- “红圈”现象下,如何做到共赢?
- 『音乐』大牌们的新年礼物
- 『娱乐』仍旧拥挤的深夜秀
- 『关注』2010“未来酷”年度盛典
- 『活动』2010年《周末画报》年度最佳餐厅评选
- 别再跟老百姓较这个劲了
- 2011年01月06日糗事TOP10
- 中國最大NGO 是上帝管的
- 去年11月的卷首语:再见,那些晴朗又美丽的时光
- 哪种职业是当今最无耻的职业?
- 几本关于谣言的学术著作
Posted: 06 Jan 2011 12:54 PM PST 2011年1月5日,美国对朝政策特别代表博思沃斯在首尔同韩国统一部长官玄仁泽和韩半岛和平交涉本部长魏圣洛分别举行了会晤,就是否进行六方会谈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认为重启六方会谈不能为对话而对话,朝鲜要在无核化上拿出具体行动,改变态度。与此同时,朝鲜也在当日发表声明,急呼韩国当局应该无条件地、尽早举行会谈。 朝鲜放软身段急迫的要求会谈,引起人们的关注。 韩国统一部长官玄仁泽在与博思沃斯会谈时表示,要想改善韩朝关系,在"天安"舰事件和延平岛炮击挑衅等问题上,朝鲜必须改变现有态度,表现出诚意。博思沃斯在与韩国六方会谈团长魏圣洛交谈中,两人一致认为,必须通过改善韩朝关系,营造重启六方会谈的条件。双方认为,六 …… |
Posted: 06 Jan 2011 01:33 PM PST
|
Posted: 06 Jan 2011 01:30 PM PST 前天介绍了在美国买房的现状,一些网友议论认为美国的房价很便宜,觉得现在华盛顿地区的房价只相当于中国二线城市的水平。我因为有几年没有去中国了,不敢妄加评论,索性再给大家谈谈在美国租房的情况,也好通过读者的反馈了解一下中国租房的现状。 刚来美国的时候,在一个大学城呆了几年,那时候学校里中国来的学生学者不是很多,联谊会对每一个新来的人都热情接待,到机场接机,安排临时住宿,帮助熟悉环境、注册报到、银行开户等,特别是协助寻找固定的住处,为人生地不熟的新来者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当时那里两室一厅带家具的公寓,居住面积80~100平米,月租大约在250到350美元之间。通常都是两人合租,租金和水电杂费大家分担。也有三人合租,其中一人住客厅的。更多人合租以及一个单身和一对夫妇合租的情况也有,但是比较少见。当时本科生不多,读研的差不多都有助教或助研奖学金,每月五、六百,还不用交税。访问学者哪怕是公派的也有差不多四百美元,美方资助的就更多,有一位回国后担任过中科院院长,据说在我们学校时美方给他的赞助费是每月2000多美元。所以人们每月在住房上面花100多元还是负担得起的。 我在先行者的指导下,在教学楼学生布告栏寻觅,发现有个当地美国单身汉,祖传一栋小屋,有意出租一间,租金只要100美元,缺点是离校园比较远,不通校车(在那里校车就是公交车,凭学生证免费)。好在在中国骑惯了自行车,城又不大,花5美元买了一辆二手,十档变速山地车那种,看起来和新的没什么区别,骑上十来分钟就可以到系馆,回家还可以向房东学英语。就这样在美国人家里租房住了下来,直到一年后老婆孩子来美团聚。 一家子人,没办法在老美家住了,就租了一套公寓房。再后来,想让孩子也体验一下地道的美国生活,一狠心花500多元租了一栋老式的独立屋,孩子有自己单独的空间,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搭一个简易的球门,周末可以和孩子踢足球、把大门,并且第一次有了修剪草坪的经验。不过太座觉得花钱太多,自己也感到"脱离群众",租约到期后还得找便宜的。 那个小城有一对老夫妇,除了自己的住房之外,早年购置了8套连排别墅作为投资出租。后来老头过世,留下遗嘱规定房子只能租给带孩子的学生家庭,而且租金不得涨价。老太太委托把头的一家负责管理,包括剪草,免收他家的房租。等我排队排到的时候,一个月房租还是160美元。那可是上下两层外带地下室,关起门来是一家,比起公寓强多了。国内老人来探亲的时候,一个劲地说,你们这可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提前实现共产主义" 了。 我后来先离开学校,到大华盛顿地区谋生,太太因为孩子上学的原因,在那个小城多呆了几年。到了大城市,才体验到生活水平的差距。 直到决定自己买房之前,我和全家先后租住过分租房和公寓。我先来的时候曾经住过地下室。一个老广自己住拆分式(Split-level)房子的上层,把半地下的下层隔成3个小间,每间不到10平米,分租给像我这样的单身或准单身,每月房租300美元!后来实在觉得太憋气,对钱的概念也从乡巴佬向城里人转变,就和一个单身朋友在城外五角大楼附近合租了一套公寓,月租800美元。等到太太他们搬过来,正好那位朋友的工作换到外地,我们一家就在那里住了好几年。 在大城市租房比起小地方规矩严格了许多。虽然都要签合约,要先付一个月房租和保证金,但是在小地方常常让房主或房管看看驾照、社会安全卡或学生证,验明身份就没事了,大城市则不然,你还得提供至少两年的报税纪录,证明你的经济能力付得起房租才行。有的地方甚至和买房一样要查你的信用记录,信用不好的就不租给你房子。 大城市中心区房租更加贵。像在纽约、洛杉矶等地,有很多小户型的单间公寓(Studio),使用面积大都在50平米以下,虽然有厨房和卫生间,但是卧室兼作客厅起居室,适合经济条件一般的单身。即使这种房子月租也差不多在八九百以上,而两卧室的公寓月租超过两千美元的决不稀罕,好的地段则要三五千。 希望以上的介绍给没来过美国的朋友一个基本概念,同时期待着读者的反馈。 相关博文: 在美国买房要花哪些钱
(图片均由Jianan提供) |
Posted: 06 Jan 2011 12:37 PM PST 尽管我多次暗暗发誓,再也不帮别人折腾电脑,但当美女小同事把一台崭新的Macbook Air 11'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把"不"字咽了回去。这机器太漂亮了,如果朱自清在世,一定会用大量的"少女肌肤""亭亭舞女"之类的词来形容它。 当然,从性价比上来说,Macbook Air 11完全是华而不实。我花2500元买的Dell Mini1011装上黑苹果系统之后,跟它屏幕差不多一样大,内存都是2G,但CPU和硬盘我的小DELL似乎更胜一筹,当然从整体性能上,比它略差一些。不过价格只相当于它的四分之一! 闲话少说,面对这样一台新苹果,要装什么软件呢?我一边装,一边跟大家分享。 苹果系统又叫Mac OS,从Windows PC转过来的人要经过一段适应时期。因为MAC的世界跟PC大不同。在PC上天经地义就有的功能,到了MAC上需要购买安装软件才能实现。 一、最基础软件 1、移动磁盘软件 Paragon NTFS for Mac 初用MAC,你会发现,它居然不能很好地支持移动磁盘,只能读,不能写。这是因为移动磁盘大部分用的文件系统是NTFS,MAC不能完美支持。你需要安装一个收费软件Paragon NTFS for Mac,才能玩转移动硬盘。这个软件20多美元,可以免费试用10天。 2、解压软件 RAR Expander 是用来解RAR文件的。 二、最给力软件 大兄弟,大妹子,啥也甭说了,咱们当着中国人不装老外,大家乡里乡亲,谁不知道谁呀。正版是一个梦想,需要一步一步实现,在MAC上用正版是一种时尚。不过,对于尚不能一步到位的人们来说,急需的是替代办法。 1、BIT下载软件 VUZE VUZE是一个免费软件,有了它,你可以找到一切你需要的。用句俗气的广告语,还犹豫什么赶快行动吧。 2、到VUZE上去下载序列号软件 iSerial Box 3、同样不解释 kcn crew 三、办公软件 1、必装的Microsoft Office 11 for Mac 这个没有替代品,如果你想用MAC办公,你不可能不用OFFICE。到VUZE里找吧。 2、苹果自己的办公系统iWork 09 也是很好用,尤其是它的"PPT"软件Keynote,可以让文盲变成演说家。同样,VUZE下载。 四、双系统 不要歧视在MAC上用WINDOWS的人,很多时候,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由于国内大量应用只能运行在WIN上,如果出门不想带两部电脑,还是最好装双系统。 双系统安装方案有很多,我比较推荐安装Vmware Fusion,优点是可以不用分区,跟MAC系统融合较好。 Vmware Fusion是收费软件,请支持正版。 五、影音软件 MAC系统的一大公愤就是对影音文件支持不好,需要安装播放器和插件。必装播放器包括: 1、射手播放器 Splayer for Mac 射手播放器不但支持绝大部分视频格式,更重要的是可以自己到网上去下载字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最给力的功能。 2、免费万能播放器 VLC 这个是每台MAC上都安装的。支持一切格式,包括CD无损压缩的音频文件FLAC。 3、微软视频插件 Windows Media Components for QuickTime 不装看不了微软WMV格式的视频,看不了很多直播,所以还是必装的。 4、RealPlayer 11 Gold,为了看Real视频,装一个吧。 六、输入法 苹果自带输入法并不好用,你需要安装更顺手的输入法。 1、首选推荐FIT 2、其次推荐SUN PINYIN 3、搜狗输入法 七、更多精彩软件 这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来,我个人购买了下面正版软件: 1、博客书写软件 MarsEdit (这篇就是用它写的) 2、日记软件 MacJournal,除了韩峰局长可能要用到它之外,它还有很多功能,我都用它来作为日常记事本用,因为能够实时统计字数,对于写作者来说,可以代替WORD。 3、密码管理 1Password 密码一多就记不住,有了它记住一个主密码就够了。 4、FTP软件 Transmit 界面惊艳,站长必备。 5、Audition for Mac 处理音频必备,免费。 6、Omni家族,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这里就先不讲了。 八、升级你的MAC系统,你会发现 Mac App Store 有了App Store,买软件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不过上面的软件还很少,很贵。大家且不急着把钱花出去,等它成熟一些再买。 |
Posted: 06 Jan 2011 12:43 PM PST I will be leaving for the Denver ASSA meetings shortly. If you are a regular blog reader and happen to see me there over the next few days, don't hesitate to introduce yourself and say hello. |
Posted: 06 Jan 2011 12:10 PM PST 核心提示:在中国的西方高管比在海外的中国国企高管要过得滋润。 原文:A tale of two expats 来源:经济学人 发表时间:2010年12月29日 译者、校对:@xiaomi2020 本文参考了《参考消息》上的节译和ECOCN上的"同来源译文" 我的心都要提到嗓子眼了!为我开车的司机极力刹车,但还是太晚了,车子撞上了一辆摩托车。两车相撞后,摩托车主竟然奇迹般地没有受伤。他从地上爬起来,大声嚷嚷着说错不在他。毕竟,谁不会时不时地在走错路的时候不顾盲点,疾驰着来个掉头呢? 中国人对待生命安全的态度经常令国外的外派经理们倒抽一口凉气。"这真是个问题," 上海一家西方化工厂的经理说。"在工厂里你制定了各种严厉的工作准则,但是一旦工人们踏出工厂的大门面对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氛围。如果你让谁系上安全带,他们都会嘲笑你。" 但西方外派经理在中国的日子可比他们的上一代要好过得多。他们不用再挤在乏味的旅馆里,忍受毛时代的餐饮和服务标准。如今能供他们消费的东西几乎应有尽有:蛋酥和寿司,带花园的西式别墅,还有著名的私立学校供他们的孩子就读。(英国两所贵族学校哈罗学院和达利奇学院在北京都有分校。) 中国的空气里或许有沙尘,审查制度或许令人厌烦,早上四点钟与美国总部开电话会议既冗长又乏味。但是除了这些,这里的生活还是很滋润。而且在中国做生意可能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更令人兴奋。 "我们干得漂亮!"另一个西方主管激动地说。他的公司销售"各种生产东西的机器设备。"当然了,他们的产品经常被人剽窃。"他们只用一台激光扫描仪就把产品复制走了,"这位主管无奈地耸耸肩。但是好在中国对生产东西的设备需求量极大,足以弥补公司大量知识产权被盗用的损失。公司的销售额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让这位西方主管心仪之至。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惊人的增长速度激励着一群商人登上飞机、一涌而入,有的还迁居至此。西方跨国公司把他们最有抱负的主管们派到中国,让他们在这里寻找新的供应商、建立工厂或者直接把喷气发动机和威士忌酒卖给中国人。 跨越千山万水 ![]() 中国主管们侨居国外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他们也是中国力量的象征。以前的移民潮逃离中国是为了摆脱这个国家的贫穷、暴乱和专制统治。他们寻求的是在别处能过上更好的日子,通常他们都找到了这种地方。抵达外国时这些出逃的移民一无所有,但是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辛勤劳动得以过上富足的生活,此后他们大多会永远定居于在国外。 但是新一代的中国外派经理与他们不同。新外派经理被派遣到国外是因为他们就职的中国公司在扩张。抵达外国海岸时,他们有工作和薪水作保障。而且他们的任务是暂时性的:他们都期望着在国外工作上几年后就回国。 中国侨民的情况和西方外派经理有几多相似之处,不过不一样的地方也很明显。在中国的西方外派经理们一般都是从一个民主自由但经济萧条的国家来到中国这个专制政府统治下的经济快速发展体。在西方的中国外派经理,情况正与此相反。每一趟旅程都有它独特的挑战。本文并非科学论证,而只是展示在中国的西方外派经理和欧洲的中国外派经理的生活对比。 很能说明问题的是,本文所有受访的在华西方商人都不愿在文章中公开姓名。要触犯共产党的底线轻而易举,但是后果却是灾难性的。 "中国的规定并不都是透明的,""詹姆斯•史密斯"(化名)感叹。他是西方一家化妆品销售公司的在华主管,这家公司通过组建本地的销售网络实现运营。公司的销售人员上门推销,缠着遇见的人买他们的口红和洗发水。这些销售员自己也可以再招收销售员。 这种"多级营销"模式(人们一般通称为直销)在很多国家都是有争议性的,但是在中国的争议性尤其明显。一些官员认为这种模式给"和谐社会"造成了某种威胁——"和谐社会"这个标语是由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大意是指"共产党不同意的事情极少发生的社会"。 多级营销的经营只能在严格的规章条件下进行,为的是剔除诈骗犯。举例来说,营销公司必须拥有实体店,这样一来对公司不满意的员工和顾客就有个可以抱怨的去处。 史密斯先生说,他们非常乐于遵守这些规定。但是事情不像在西方那样简单,因为中国的成文法律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向导,能让人搞清楚哪些事情是政府允许的,哪些事情又是它禁止的。有例为证:招收学生做兼职销售人员是否合法呢?就史密斯先生所了解,这是合法的。但是当他手下的员工开始在一所大学里招人的时候,却激起学生家长的强烈抱怨,而政府站在了家长那边。这就很明确地表示史密斯先生的公司已经越过了一道看不见的线。"我想这就是儒家的做事方法吧,"他深沉地说。中国的民众认为教育价值很重要,任何可能分散学生学习精力的事情都会招讨厌。现在史密斯先生的公司避开招收学生。 政治是中国政府的又一个敏感点,这个说法无足为奇。外国公司必须忍受,实际上还要辅助在他们的中国分部建立共产党的支部。与西方国家不同,公司组织的大型会议在这里都会受到怀疑。直销公司常常为销售人员举行工作动员会。在民主国家,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是一群贩卖减肥草药的不法商贩想要聚集在一起鼓吹自己的减肥疗效,政府确实无动于衷。但是中国政府把所有不在它控制下的集会都看成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如果参与集会的人组织有序,激情澎湃的话,他们的嫌疑就尤其得大。 每次史密斯的公司想组织一次超过某个规模的集会,它就必须首先征得当地政府的允许。"我们永远猜不透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复,"史密斯说。当公司得到允许举办一个大型会议之时,史密斯猜测警察局派了间谍来监督他们,以确保会议没有颠覆性的言论。史密斯补充说,像很多西方主管一样,他的公司也热衷于"与中国政府建立长期互信的关系。" 在中国政府要上演一场引人注目的活动期间,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些规定就益发严格起来。世博会期间,当局政府以非正式方式告知,任何超过40人的集会活动都会让政府蹙眉。任何扰乱世博会的活动都会丢中国当权者的面子,而他们可不喜欢丢面子的事。 不谈所有这些麻烦,史密斯说他还是乐意在中国工作的。他喜欢这里的人。他喜欢这里的食物。而且他看到本地人对"老外"(外国人)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好。几年前,史密斯和他的中国太太在外省老家,不论他们什么时候走在一起,都会被好奇的人围观。现在别人几乎都不会多看他们一眼。夫妇种族不同,已经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了。 史密斯先生对他的中国销售团队赞不绝口。直销在美国通常是一个人的兼职工作,而在中国,直销是一份全职工作。中国人一般都有一张覆盖家人、朋友和同学的广阔的关系网,他们会毫不迟疑地利用这些关系。"这种现象深植于中国文化当中,"史密斯说。在家庭聚餐时,中国人会向家人寻求帮助或者兜售生意经,他们对此不会不好意思。"那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史密斯喜滋滋地说。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也起到了这种作用。 上一代中国人身着单调的连体工作服,口袋里空空如也。而今,几百万个中国人能买得起昂贵的外国化妆品来搭配他们的Gucci连衣裙。史密斯先生引用了他们公司的年销售增长额,这个数字足以令人目瞪口呆。 冲出异族重围 很多在西方的中国外派经理的生活就没有那么五光十色了。先从食物说起。威廉姆•苏想找一个讨巧地说法来描述英国肉饼,"很干,而且没什么味儿,"他如此说。他承认英国食物不像30年前那么糟糕了。但是伦敦的物价奇高,而中国的外派主管,尤其是隶属国有企业的主管,不像在华的西方外派经理那样享有丰厚的薪水和福利。 在国内,中国经理人雇着保姆。"他们不习惯自己做饭,"身为一家电信公司主管的苏先生说。当他们被派往富裕的国家工作时,"他们甚至不得不自己清洗厕所,"苏先生自嘲地笑起来。 苏先生在伦敦的生活比很多其他中国外派经理要好过。他的英语极好,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他曾在英国一个寄宿学校就读过。("那里就像个监狱,"苏先生说:学校周边都是奶牛、成群的田地,到最近的市镇去也要步行45分钟。)他也曾在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上过学,他比较享受那段生活。 直到最近,苏先生一直是中国国有大型电信公司——中国联通公司欧洲子公司的首席主管。(他现在是一名自由职业的高级顾问。)他不只监管中国联通公司在欧洲的业务,还包括其在非洲的业务——非洲这片大陆上现在挤满了思乡情切的中国人,他们想要给家里打电话。苏先生的很多工作是和欧洲公司合作,这些公司使用中国联通的固定电话线和移动电话基础设施,让欧洲和中国能够通上话。 被派往西方的中国公司主管们通常不会带家人同行,据苏先生观察:"他们没有那种为孩子的教育和妻子的购物买单的全家外派薪水礼包。"这使主管们的侨居生活孤单又沮丧,除非他们年轻且单身,英语流利还喜欢交际才能避免此类情况。 在中国,国有公司的资深主管都是大人物。服务员和接待员在他面前毕恭毕敬,连警察也会敬他三分。在欧洲他不过是某个身着西装的中年人而已。 作为中国联通公司在欧洲的主管,苏先生领一份微薄的薪水和一笔小额生活补贴金。他说自己的补贴仅比大部分年轻员工多出30%。他之所以能在伦敦生活地较为安稳仅仅是因为他做些投资。他创立了一个名为"北京在线"的小型网络公司,并且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把它卖掉了。他还有一些房产。没有这些做铺垫,他在英国的生活不会像现在这般安逸。 在华的西方外派经理一般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来这里的。他们中有些人为中国文化着迷,大部分人来中国是为了赚大钱和为自己的简历增光添彩。西方跨国公司感觉有必要在中国露个脸,且由于中国是个充满陷阱、又有掘金潜力的国家,他们经常把公司最有能力的员工派来这里。沃尔玛的全球采购中心建在中国深圳市,去年恒生银行的老总把办公室从伦敦搬到了香港。在中国工作的经历也可以帮助西方主管升入公司的高级管理层。 然而反过来情况未必如此。中国的主管们,尤其是国有公司的主管,需要通过结识合适的人来赢得升职机会,但是这些合适的人都住在中国。即使你远离这些关系只不过几年而已,他们也会变得冷淡,你也就失去了升职的机会。苏先生说,如果你是一名驻外的资深中国经理人的话,这可能就意味着你在国内的表现不佳。他补充了一句,如果你在国企工作的话,你又不能拒绝派遣。 中国年轻的白领职员们可能会喜欢派遣到国外的冒险经历。他们中的一些人想了解别国文化,提高英语水平,逛逛阿姆斯特丹的酒吧,通常就是找找乐子。有人和西方人谈起了恋爱,下决心留在此地,如果他们能骗得一张签证的话。 苏先生认为中国外派经理中的女性通常比男性生活得好。(可能她们觉得欧洲文化中性别歧视问题没那么严重,也可能她们的桃花运更佳。)与女性经理相反,离家在外的男性经理迫切希望他们的外任期结束。 很多人为语言所困。苏先生的有些外派经理同事几乎不会说英语,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大麻烦。北京地铁上有很多英文标志,但是如果有人想在伦敦地铁上找到个中文标志的话,那就祝他好运吧! ![]() 中国公司需要本地销售员工来把产品卖给英国顾客,但是它常常难以招到本地人。本地人需要先对中国有正面的感情,苏先生说,而且如果他们能学习中文的话,那真是帮了大忙了。但是此类人可以为驻华的西方公司工作赚更多的钱。 在西方,所有中国外派经理都一致欣赏的是这里的空气。"空气清新多了,"苏先生说,"所有人都在评论这个。"英国人也很友善。他们非常有礼貌,苏先生继续说。当你进到一家商店,你不会感觉有谁怀有敌意。"但是如果你去一间酒馆而且和他们辩论中国政治的话,那可是困难重重,"他说。 更透明,更干净 关于在欧洲的工作,另一个需要补充的是,这里的商业管理规定都相对直接。"所有事情都是透明的,"苏先生说。如果你想得到一份许可证来做点什么,你不需要花钱贿赂政府官员或者雇个中间人,"你只要从网上下载一份表格再申请一下就可以了。" 公司之间的关系也简单得多。苏先生说,在中国,公司认为顾客只会从他们喜欢的人那里购买商品。所以这些公司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豪华餐厅的雅间内宴请和说服他们的客户购买商品。西方公司也会这么做,但是不会做到那种程度。 合作礼节的差异性是一个雷区。苏先生说,如果一位中国卖家对产品做了一番介绍后,顾客问了很多他无法回答的问题或者指出了很多产品潜在的问题的话,这位中国卖家就会忧心如焚。他会认为顾客不喜欢他。但是如果这位顾客是个西方人的话,他的做法可能就仅仅意味着他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而已。"这里的人们关注事实,而不是人,"苏先生说。 苏先生指出,中国外派经理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国外对中国公司的看法都很负面。""大部分中国人归咎于媒体,"他补充说。中国品牌在国外市场缺乏声望。在国内,所有人都知道中国联通、联想或者中国银行,但是大多数欧洲人都难以举出一个中国品牌。 另外一点,西方人倾向认为他们的公司更加卓越。他们认为随便一家大型英国银行都比中国银行的名号要响得多,虽然英国的银行正深陷金融麻烦之中,苏先生说。这种态度使中国的商品难以直接卖给西方顾客。(自然,当以下基本事实得以改变的时候,这种老套的见解也会改变。如果中国商品的质量能提高,西方顾客最终会注意到它们。问问日本人或者韩国人就知道了。) 在老工业化国家,大量基础设施都很破旧。伦敦地铁于1863年开放,你可以想见现在它是个什么样子。货车甚至都没有合适的空调系统,苏先生抱怨到。他承认英国的公共交通网几乎遍及所有地方,但是并不太准时。在中国,一切与此相反。 最后一个令中国外派经理头疼的问题是,当你搬到一个残酷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时,你遇到的工人也更加盛气凌人。欧洲的苦难大众有时候会进行大罢工,导致大街没人扫,上班族没有车可坐。苏先生说,虽然在中国的某些工厂也会有停工现象,但是没人到公共场所举行罢工游行,"如果有人这么干的话,那他就有麻烦了。" 点击这里订阅及墙内看译者; 看不到相关阅读?点击这里一键翻墙 相关阅读
|
Posted: 06 Jan 2011 11:03 AM PST 核心提示:《福布斯》杂志最新评选的全球最有权力的人——胡锦涛以他庞大的党政机关和能力想知道些什么呢?我们不妨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一下。 原文:What Hu Jintao Wants To Know 来源:外交政策 作者: Thomas Fingar 发表时间:2011年1月2日 译者:xccds1977 校对:@xiaomi2020 去年十一月份,福布斯杂志将胡锦涛推选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相关评论]。可能有人会对这一排名或是大胆断言吹毛求疵,杂志声称胡锦涛只手便可"令河流改道,新城建造,关押异议人士和审查互联网,这些举动都不会受到官僚系统的干预"。但还是把这一排名当作时代的标志吧:中国已经站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心,而且无疑胡锦涛与此关系重大。经过八年执政,胡锦涛成为世界上最富经验的领导人之一。他掌控着庞大的党政机构来收集、评估和提供所需信息。表面上看,2011年胡锦涛需要知道的东西同美国或德国首脑是相似的。但是,将他与相提并论是错误的。画家Saul Steinberg曾为1976年的《纽约客》杂志画了一个封面,以说明曼哈顿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模仿这种手法来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说明胡锦涛所关注的问题。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 [说明:以下是作者模拟胡的口吻所说的话:]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之际,我高兴地确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时期。我国已代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足,中国的影响力从未如此强大。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坚定贯彻老一辈领袖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战略,中国摆脱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其恢复速度超过任何其他国家。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9%到10%,是德国的三倍有余。经济增长带动了民族自豪感,并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但它也让国内的期望更高,强化了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我们经济上的成功使得其它方面的工作进展愈显重要,如腐败、社会不公以及其它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必须及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和推进情况的分析。这些内容总结如下: 1,社会关注问题和国内稳定。我经常向访华的外国领导人说,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使所有人都获益。通过媒体、互联网和其他快速传播的技术,人们对发家致富越发渴望。在这种期望上升的同时,贫富之间,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受教育和未受教育者之间的社会差距更加明显而且难以承受。城镇居民要求有更好的学校、公共交通和更多、更清洁的水资源。当地居民与寻求生计和更好生活水平的"外来人口"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在不断恶化,这种紧张关系是一种隐患。 城乡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农村居民对其劣质的教育、医疗保健和其他服务越发不满。和城里人一样,他们越来越无法容忍社会不公和官员腐败行为,这包括转让土地使用权、无视环保法规、挪用私吞税款以及其他类似的恶行。民众有理由对我们的举动表示愤慨,一些例子包括了我们对自然灾害(在甘肃泥石流和四川地震)的反应迟钝,被污染的牛奶和其他产品危及儿童健康,非法煤矿里的矿工死亡。去年,我们调查了超过2,500名政府官员和9,300名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嫌疑渎职和侵权,政府工作人员还涉及超过10,000宗商业贿赂案件。 我需要及时了解有关情况进展加以应对。重要的是,我必须及时掌握任何组织示威、请愿或直接反对工厂经理或官员的企图。我需要掌握信息以有助于了解问题,并确定最佳解决方案。我们不能简单地对这些问题掩耳盗铃,就如同一些官员无视江苏的饮用水被工业污染或是四川省的校舍质量问题。 2,政策与政治体制改革。可持续增长最终取决于我们政策的功效和我党的团结与能力。在这方面,新的一年将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将挑选未来五至十年的领导班子。在具体的改革方面,党内的一些人将此看作或是加速的契机,或会使之倒退,他们已经在组建班底为自己和中意的人选谋取位置。其他人则想要增加在国防、公路建设和其他部门的开支。如果这与党内民主的要求一致的话,这种讨价还价是自然的,也是有利于国家利益的。作为总书记,我有义务执行党的纪律,但我也有责任利用我过去二十年来的经验和我对全国各地高级干部的了解,以确保我的继任者能够维持现有成果并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了解党内其它领导人如何影响关键位置上的候选人选拔的信息,以及他们喜欢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特别是,我需要掌握是否存在任何派系会反对我选中的继任者——习近平。我知道,党内的一些人士抱怨他的"太子党"背景,而倾向于谦逊的草根人士。 3,事态发展超出了我们的国界。正如邓小平30年前的观察,中国能否变得富强和更有影响力,这依赖于长期的和平。还需要防范其他国家对我们的的遏制,特别是美国会限制我们挑战其亚洲霸主地位的能力。我们的能力越强、影响越大,那么我们对美国潜在的挑战就越大,华盛顿就越有可能采取措施阻止我们的和平崛起。我必须掌握美国的举动。它通过提升导弹防御体系和常规军事优势来削弱我们的核威慑力量。我必须掌握美国的情报行动,它在收集关于我们军事能力和外交活动的情报。我必须掌握华盛顿加强其联盟和支持其遏制战略的动向,例如与印度建立的战略关系。我还要知道奥巴马政府向我们邻国出售美国武器的动机有多么强烈?我们是否要对美国在我国近海区域举行了越来越多的联合军演感到担心?同样,我必须掌握美国在面对伊朗、朝鲜、巴基斯坦等地区问题时的预期目标。这些举动可能危及我们获取能源资源的渠道,破坏我们稳定的邻邦关系,或者以其他方式影响我国的利益。我需要掌握美国对台湾和西藏的立场,以及它对其它对中国领土有要求国家的处理方式,其中一些国家如日本和菲律宾与美国结了盟。 随着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程度加深,我们的利益和我的信息需求也在扩张。在2010年,我们在非洲的投资总额超过100亿美元,贸易额超过900亿美元,50多万华人居住在非洲国家。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些利益,因此需要知道什么会危及这些利益,什么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例如中国石油工人在苏丹遭到攻击,或是在赞比亚中国经营的煤矿出现的暴力事件。许多其他地区也需要了解。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于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我们必须对那里事态发展保持控制,因为任何对石油出口的威胁,都会威胁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对伊朗关系的处理是一个微妙的挑战:与美国合作,能够防止损害我国利益的战争出现;同时也要保持与伊朗的友好关系,让中国的能源公司继续在那做生意。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插手阿拉伯和以色列冲突。那是美国的问题。至少现在还是。 点击这里订阅及墙内看译者; 看不到相关阅读?点击这里一键翻墙 相关阅读
|
Posted: 06 Jan 2011 09:20 AM PST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0-12/29/content_18849518.htm 网络民意表达,是压制还是引导
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设立"出口",特别是灾难性地缺少信息安全阀,那么,民众的焦虑与不稳心态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安定都会构成重大威胁。在网络催生的民意表达日益活跃的今天,是压制?还是引导?这是博弈的两个手段,不同的手段所达到的结果将会迥然不同。 ——胡泳 中国的网民现有四亿之众,互联网已成为空前重要和普及的信息传播途径。此种情况下,网络催生的民意表达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这是中国互联网无法回避的一种未来趋势,也是政府部门和大众媒体必须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对于政府来说,首先要认识到一个现实:在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过程中,在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过程中,不能罔顾民意(有关部门可能宁愿使用"社会舆情"一词)的诉求。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对民意表达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态势有清醒的认知。 依网络而表达 我国原有的反映民意的途径一般有四:一是媒体的监督批评类新闻,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栏目等;二是各级政府部门报送的相关材料;三是新华社的内参等内部刊物;四是政府本身存在的以信访局为代表的一些倾听民意的机构。而网络舆论的出现和形成,则为相关决策者提供了另一个更为全面更为集中的民意反映。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两个舆论场" 的说法。他认为,社会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传统媒体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网络舆论场。在官方舆论场中,"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媒介资源的控制者手中。而在网络传播中,"把关"相对较弱,网络的匿名性使言论的发表者获得了更高的安全感,因此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在网络舆论场上表现得更加明显,相比较传统媒体,受众则更倾向于网络媒体。 受众的这种倾向性,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那里,有一个更为鲜明的表述:他在人民网就"网络问政"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人民日报》是党的喉舌,表达党和政府的声音;网络表达群众的声音,是群众的喉舌。"我们不能把网络变成党的喉舌,那就完全失去网络存在的意义了。 " 通过互联网而表达的公众舆论在中国的公共空间中占有独特和显著的地位。这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在现实中缺乏一套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并将民意反映到公共政策和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决策和裁判中去的机制。例如,一些法官经常和某些官员共谋,普通人面对权势和腐败,只好诉诸"网络法庭"以图获取司法公正。在很多驰名网络的案件中,民意的汹涌显示了人们对权力、金钱和关系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不满。 与此同时,中国缺乏"新闻自由"传统,人们更习惯的是"舆论监督"一词,它基本上是现有政府权力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即便如此,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不少地方官员以及与他们结成利益同盟的企业主,不仅敢于动用权力牢牢箝制所辖地盘上的传媒,残酷打击胆敢揭丑的群众,而且已经敢于"抗上",动用警力或打手,狙击中央媒体的采访人员。同时,民意表达的另外一些渠道也不通畅,"上访"经常遭受打压,游行示威、集会请愿等,更是禁忌重重,"门虽设而常关"。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公民普遍害怕冒犯权势, 因为权势阶层拥有破坏他们的生活的力量。而在互联网上,人民最终发现了一个相对可以免于恐惧和限制的公共空间,情绪的亢奋和批评的激烈便犹如洪水出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新媒体比起其他媒体来,更加缺乏平和与理性,也表明,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网络活动较之其他国家更具政治意义。 由于较少受到社会习俗和制度化的政治权威的限制,互联网使得中国原本隐身的民意变得高度可见。如果说,在现实世界里,很多中国人是"沉默的大多数"的一部分,那么,在互联网上,他们获得了发言的机会,并且,采取着自己认为应该采取的行为。近年来,网民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均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达到各级部门、机构以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这种状况是前几年根本无法想象的。 现在,通过互联网,中国公民不仅可以产生新闻(依靠个人表达和舆论收集),也能够捕捉世界对这些新闻的反应,从而感受到自己改变社会的力量。在特定的情境下,如果网络的核心媒体,不管是门户站点、论坛还是博客、微博,对一条新闻或是一个被忽略了的议题产生关注,这些网络媒体本身可以成为主流媒体和人物的聚焦点,因而形成强大的议程设置力量。网络媒体已经引发了有关农民工、社会公平、司法改革、民营企业以及反腐败等话题的全国性讨论,我们看到,在行将过去的2010年,它在揭黑、打假、问责等方面的力量进一步凸显。 这一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改变了中国媒体的生态系统。在2003年以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彼此隔绝,因为前者常常对后者表达的东西充耳不闻,但在此后,我们已经看到两者的隔绝状态被打破,在很多时候,新媒体和所谓的主流媒体产生了良好的相互作用,共同改变了相关议题的新闻报道。新媒体的相对透明,已经促使原有的新闻机构变得更可接近和更具互动性。 过去四五年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闻生产、收集和议程设置的媒体的作用,已经发挥出来。同时,互联网打破地理界限的能力,使得一地的新闻可以直接达致全国网民,由该新闻引发的公共论题也会成为全国性的话题。当门户网站用可观的篇幅报道网络声音,当知名论坛对某一新闻的评论盖起了宏伟的"高楼",当源于网络的谣言登上"旧媒体"的大雅之堂,当微博第一时间传递公民新闻和掀起公共讨论,当某个政界或商界要人被迫花费时间和精力修复被损害的形象和人格,当丑闻把一些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掀翻下马,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舆论场在中国的存在具有多么重大的应然价值与实然意义。 给社会以"出口" 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既存在对社会稳定的潜在的影响,又是观察民众态度和心理的有用窗口。国家投入可观的资源监测国民的心态和舆论,固然,这种监测有助于当局发现特定个人的不轨企图、不满表达和不法动作,但它更是为了从全体民众的信息汇聚中衡量民众的态度,并依此作出更好的反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不仅对任何与官方对现实的建构相悖的信息和评论都保持警惕,经常予以遏制或甚而实施强力打压,同时也大量提供信息试图重塑民众的态度和价值观,以期他们与官方保持一致。 对于官方而言,必须意识到,发生于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官权的遏制和封锁无法完全奏效,所以,敏感的大型公共事件发生后,总是最先现身于网络。如果官方对此不能作出及时的反应,官方媒体没有对这些事件作跟进式报道,当民间传言甚嚣尘上的时候,引发的不仅是人们对官方媒体的公信力的质疑,还有舆论对政府如何解决问题所造成的巨大压力。 在网络时代,是人人可以用手机拍下新闻的时代,官方及其媒体承受的挑战是空前的。且不说网络社区的信息流传快而且广对政府旧式新闻发布的挑战,往深里看,传统行政组织体系也将由于信息架构的变化而达至不得不调整的程度。此前的行政组织讲究出事以后,层层请示汇报,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就这样在无所作为的等待中过去了。过去的考评体系规定这样才叫负责,其实,贻误时机乃是最大的不负责。 部分地方官员的惯性思维,使他们不懂得、或者现有的制度设计限定了他们去懂得一个基本的传播学常识:当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被削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就会活跃起来。政府对民意的反应要提速,这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基本要求。提速,不仅意味着改革过去的新闻发布,还意味着要把某些问题产生的制度性原因找到,千方百计加以解决。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政府官员应当学会应用新的互动工具,主动将信息经由网络传递到最大范围。对于建立一个稳定而有效的公共治理体系而言,这样的努力必不可少。 从大众媒体的角度讲,首先是大众媒体介入事件的时机不容滞后,在非典时期媒体报道与网络传言之间的"时间差"已不可重演;其次,大众媒体介入的姿态也无法一味保持高压、扭曲、遮蔽等方式,而是应该抛弃由官方独家掌控信息的意识和行为,学会让多双眼睛观察,让多种声音说话,让民众在多种信息中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建立民意表达机制,以及各种利益的博弈机制,不仅仅是一种向善治的推进,也是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与福祉。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设立"出口",特别是灾难性地缺少信息安全阀,那么,民众的焦虑与不稳心态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安定都会构成重大威胁。在网络催生的民意表达日益活跃的今天,是压制?还是引导?这是博弈的两个手段,不同的手段所达到的结果将会迥然不同。 (供《南方都市报》专稿,此为未删节版) |
Posted: 06 Jan 2011 11:05 AM PST ![]() 这首诗,以及相关的文字,转自朱瑞博客"西藏:在破碎与完整之间"http://zhu-ruiblog.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03.html。图转自脸书,似是藏人孩子的漫画。 金萱:夢中的香格里拉 编者按: 1900年出生的台灣新竹人吳濁流是被譽為"文學一代宗師"的"鐵血詩人"(1976年過世),其創辦的"吳濁流文藝獎",台灣媒體報導說,"每年投稿者來自各地,甚至海外,相當踴躍",2010年聖誕節那天,已頒發了第10屆。台北女詩人金萱的新作《夢中的香格里拉》,獲得了本屆"吳濁流文藝獎"中的詩歌獎的首獎。 金萱在給海外的朋友來信中,特意囑咐如有可能,請把此詩轉給唯色,信中強調,"這首詩〈夢中的香格里拉〉源自2006年有尼泊爾之行,在當地難民營與圖博人交談,從此注意相關報導,且加深對達賴喇嘛尊者的敬佩之意。2008年,從唯色的網站讀到拉薩事件報導有感,乃作此詩,幾經修改,投吳濁流文藝獎,僥倖獲獎。""此詩部分緣起與唯色網頁有關,亦可轉請她參考。" 我已將此詩轉給了唯色。從金萱的這首詩和獲獎,也可以看出,達賴喇嘛尊者的精神和人格感染力,更可體會到,台灣人對藏人爭取自由事業的同情和道義支持! 1951年前的圖博(西藏),人稱「夢中的香格里拉」,和平,美麗…… 當我聽見那聲槍響時 春天的雪域,像月光一樣地皎潔…… 再也回不去了。 汩汩流淌的血液在月光下漶著腥紅,瀲瀲地 溫暖的,如雅魯藏布江的春汛 我閉上眼睛,望見 如焉瀲瀲的光 酥油燈晃晃,在帳篷的洞房裡熊熊地燒 那個夜,紅皮彩袍子紅珊瑚珠鍊红花细氆氇坎肩紅錦绣裹肚 我的卓瑪拉,她映在絳紅色的暉暈裡 抖動細辮子的長髮如無數飄揚的經幡 她緊咬著我的肩胛 似剽悍的騎士 抵死不讓敵人進入夢中的香格里拉 都靜止了。那月光 是潑瀉的奶汁是融化的雪 是瑩白如雪幔的哈達(註1) 從我遺失靴子的腳漫過 覆蓋我的肚腹我的胸我的口我的耳我的眼我的額頭 以致,我再也看不見 她的淚水,靜 如止水 拉薩的春天早已走遠…… 聽不到風中吟哦的梵唱 稀薄的空氣嗆著紅色的通緝令 拉得瘦長如刀刃的哨音與坦克間隙 她與冷冽的槍聲,擦肩 晨間,她把達賴喇嘛的照片藏進糌粑裡 出門的路上,她看見冒出頭的 春芒,用力扎根 綿針似地一路頂著她的筒靴 踉蹌迴響的腳步聲 「噗啵!噗啵!」 像一排上了刺刀的槍眼指著她的背掃射 在滿布崗哨的匝口,她清楚離鄉的道路 翻越喜瑪拉雅山。莫回頭。 她蒙著面,剪落垂地的辮子 趕著犛牛無家可歸 雲朵啣著她往沒有袈裟的邊界去流浪 高原的風抽著鞭子鐫鏤她的臉紋,形容 註解一座溫和滄厚的布達拉宮 颳起的沙暴把經文擦亮 嗡‧嘛‧呢‧唄‧咩‧吽 她渴望露出臉孔 躺在草甸上,做一頭啃草的羔羊 安詳地,如破曉的晨曦 穿透擠出奶汁的指間 拂照佛堂日常的禱告轉經煨桑儀式 她祈禱自己轉世為一面雪山獅子旗 在珠穆朗瑪峰升起 月光拉姆(註2)啊!祢靜靜凝視 曚曖的曦光抵達天台 翱翔的黑衣使者啣走我的傷痛 我的魂,要如春雨灑遍 夢中的香格里拉 開滿格桑花(註3) 與她,在羌塘草原的莊園再重逢 註1:哈達:大都為白色。長短不一,一般為二至四尺。 圖博社會朝寺拜佛、拜謁尊長、節慶婚喪、送別接風、贈禮敬酒等日常交往禮節中奉獻的絲巾。祝福吉祥之意。 註2:拉姆:圖博語,仙女之意。 註3:格桑花:高原之花,圖博人象徵愛與吉祥的聖潔之花。 【夢中的香格里拉】評語: 此詩是以愛情對抗專制,以自由出走反對受壓迫的人權,寫的雖是遠方高山上的西藏,說的卻是世界潮流、普世價值之可貴,和無論如何都必須以生命去爭取的強烈意志。這首人權主題的詩作視角特殊,其吸引人之處則在於它運用了很多對比、細節的描寫,加深了讀者對於這個事件始末、影響以及在本質上它的意義的了解。當然,詩作中鋪陳了諸多西藏風情、文化、民俗的描寫,讓詩作更添圖畫的想像和實感,在閱讀的感受上相當強烈,別有味道和力道。 作者金萱得獎感言: 這是一首以圖博(西藏)為背景寫的悲愴情詩。 她祈禱自己轉世為一面雪山獅子旗,在最高峰升起…… 他的魂要幻化為格桑花,開滿夢中的香格里拉,與她在草甸上的莊園再重逢…… 2006年,我到尼泊爾旅行,在波卡拉一個難民村初次和逃離圖博的難民有了接觸和認識;他們羨慕我來自自由國度,乞望我能有機會把他們被打壓和渴望自由的訊息帶出去…… 從此,我非常注意有關圖博的消息,但我也只能為2008年發生的拉薩事件寫了一首這麼傷痛的詩;自己有幸生長在民主台灣,更加能體會與珍惜台灣這得來不易的,自由與人權。 感謝主辦單位,感謝各位評審選上這首詩,謝謝! 延伸阅读: http://taiwanus.net/news/press/2011/201101051048541412.htm 附我的留言: 台湾,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是一个让我感恩的世界。 这是因为,我虽然从未去过台湾,但我的文字大多数都得以被台湾包容,我是一个用中文写作的藏人,在中国,没有发声的空间,却在台湾有。 所以,诗人金萱的诗,正如台湾,是赠与我以及我的同胞的厚礼。我也深知,我们彼此之间有着相似。或者说,图伯特或有可能是台湾的镜子,可以照见前世,甚至今生。 "拉薩的春天早已走遠…… 聽不到風中吟哦的梵唱 稀薄的空氣嗆著紅色的通緝令 拉得瘦長如刀刃的哨音與坦克間隙 她與冷冽的槍聲,擦肩 晨間,她把達賴喇嘛的照片藏進糌粑裡 ……" 我想说的是,就在读到台湾女子金萱的这首诗的今天,一定是因缘所致,我几乎实现了我毕生最深切的愿望——我在网络视屏上,见到了,见到了,嘉瓦仁波切,衮顿! 我在今天流了很多很多的泪。当我捧着哈达跪在电脑跟前,泪眼朦胧中,看见嘉瓦仁波切伸出双手,似要接过哈达,又似要给我加持……我是多么地拥有福报啊,诗中所写的藏人女子我的姊妹,许许多多藏人甚至因一张尊者的照片都会遭难。 "我的卓瑪拉"的祈祷也是我的祈祷。"我的卓瑪拉"的愿望也是你我的愿望。 感谢金萱。我要把这首诗,转贴到我的博客上,以示纪念。 唯色 2011年1月4日 |
Posted: 06 Jan 2011 10:47 AM PST 岁末年初,一位法国资深媒体人表示,中国上层的人士预感不久的将来,人民会发动起义。而这样的预感来自于全中国社会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矛盾激化,也就是一种奇异的"红圈"现象。刚刚出版的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推出了2010年年底中国专辑,《新观察家》周刊的资深编辑克劳德.威尔在题为《红圈》的文章中指出,相互矛盾的中国发展模式,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政治上的权利独断和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加大。 近年来,大陆当局热衷于通过奥运、亚运等国际性活动展示自己的经济橱窗。另一方面,大陆民众自发的维权抗暴事件频频发生,大量照片、视频流传到国际互联网上。在《红圈》一文中,威尔引用大陆画家陈丹青的话说,"中国的领导人从来没 …… |
Posted: 06 Jan 2011 07:51 AM PST 玛莉亚·凯莉与苏珊大妈火拼?这是一个标准的伪话题。但玛莉亚·凯莉和苏珊大妈最近确实都推出了自己的圣诞唱片,而且同样在欧美火爆销售,创造了不俗的成绩。苏珊大妈的圣诞专辑《礼物》,作为她个人第二张唱片,预约销量甚至超过第一张—要知道之前那张有900万的销量。而玛莉亚1994年出版的圣诞唱片则拥有全球1200万张的销量纪录,这次的《圣诞快乐》不知战绩如何。谁胜谁负,可谓难以预料。 一定卖得出的专辑 其实,欧美的歌手们大多会在某个时段推出自己演唱的圣诞歌曲专辑,而这些唱片尽管内容方面,也就是歌曲大多雷同,但凭着各自演绎的方式,还有当红的程度也能够拥有不错的销量。玛莉亚还红吗?坐拥过亿张唱片销量的玛莉亚上张专辑《不完美天使的记忆》在全美只拿到了第三名。这里面固然也有唱片工业的原因,全球唱片工业都在逐步地转变,多以数字发行和网络销售的方式出现,单纯的唱片销量也更难统计,但第三名是一个比较大的硬伤。 圣诞唱片的固定买家预计会超过一亿人次。唱片公司的人士在制作这些唱片的时候,显然已经考虑到了这个情况。在唱片业衰败的时候,制作一张一定能卖得出去的唱片显得多么重要。玛莉亚和苏珊大妈早早就宣布出版圣诞唱片,并远在2010年11月就开始唱片销售,无疑就是为了获得在市场上抢跑的机会。 从音乐本身来看,玛莉亚的唱片体现了近几年越来越黑人化的音乐风格,应该会比较讨好美国孩子,而苏珊大妈走的仍然是白人福音歌曲的路线,在欧洲,应该会有比较好的市场结果。至于其他人,杰西卡·辛普森已经从电视演出转到了经营服装、香水等音乐之外的领域,这张唱片说不定就是跟唱片公司草草完成合约的作品,而尽管她也是唱福音歌曲出身,但她的歌声显然缺乏苏珊大妈嗓音中岁月沉淀的味道。而安妮·蓝妮克丝是个实力派唱将,在英国影响力极大,从韵律操组合到今天,她的圣诞专辑,显然是给英国人准备好的礼品,应该会获得非常不错的销量—在英伦三岛。 圣诞"利益" 欧美艺人出圣诞唱片几乎是一个传统。这牵涉到传统文化的问题,在欧美圣诞节几乎跟中国人过年一样的,临近圣诞将近半个月,大多数人就已经放假休息。大人都在准备礼物,小孩子都在猜测惊喜。圣诞唱片的意义一方面是最好的礼品—歌曲都是传统儿歌,另一方面也是歌手将自己当红程度继续提升的好办法。 当然"天命真女"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少年偶像团体的寿命往往就是3年到5年,所以她们的老板们往往会尽一切可能从她们的当红当中榨取每一分利益,圣诞专辑当然要一出再出。还有一种状况,那就是歌手与唱片公司的合同是几张唱片—歌手们跟唱片公司合作不愉快,想尽快结束合约,也会采取出版圣诞唱片,以及精选唱片的方式,早早退出公司。 玛莉亚的圣诞专辑,显然是为了利润和重新走红而考虑,至于苏珊大妈的情况比较复杂,实在不好判断。但贾斯汀·比伯则十分明显,唱片公司的老板们唯恐他变声期一到就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于是这么急促地推出他的唱片,而他这一次推出的唱片也不过是之前《我的世界》的原声版外加奉送一支应景新单曲《祈祷》而已。 且不管天后们、歌手们在这么大的节日里准备"礼物"背后的诸多工业操纵规则,但如果从节日应景来看,买一张充满节日气氛的专辑,在家与家人听着圣诞歌曲共享天伦之乐,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周末画报』撰文 李文枫 ![]()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 与Email订阅 ,亦可通过Google Reader 、鲜果 、QQ阅读、有道 等在线阅读器获取,或在MSN直接订阅 特别推荐:iPhone用家可以在『周末画报·iWeekly』中阅读到更多精彩专栏文章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关注良品豆瓣小组 以及良品新浪微博 Tags - 娱乐 , 音乐 , 苏珊大妈 ![]() |
Posted: 06 Jan 2011 07:18 AM PST 2010年初,柯南·奥布莱恩比较倒霉。他一直等着接替杰·雷诺,主持每晚11点半左右播出的"今夜秀"。结果这变成了一出闹剧—NBC把奥布莱恩从12点档调到11点档,然而10点档的"杰·雷诺秀"不给力,奥布莱恩又被调回12时05分,"今夜秀"变成了"凌晨秀",奥布莱恩怒了, NBC便付了他差不多4500万美元的遣散费,让他走人,并规定在未来几个月里他不能再主持脱口秀。 但假设这是一个电影场景,把摄像机拉远,就会发现,在奥布莱恩离开的那段时日里,喜欢看"今夜秀"的观众们并非愁肠寸断,因为有太多的"×夜秀"正在共同分享着11点过后美国的夜空。 几个月前,奥布莱恩复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脱口秀节目开始在TBS电视台播出,奥布莱恩以开玩笑的方式试图让人们想起他之前的遭遇,他说:"欢迎来到我的新节目'柯南',我用自己名字作为节目名字的原因是,这样没人能够代替我了。"他在节目中的一些评论确实很有趣,如"乌克兰宣布,计划向游客开放他们的核泄漏事故事发地点切尔诺贝利。他们说,那里跟迪士尼乐园差不多,除了那只6英尺高的老鼠是真的"。他无疑是有号召力的,开播伊始有420万名观众收看,当晚杰·雷诺的收视率是350万,大卫·莱特曼则有340万。(图片:吉米·凯莫被电子杂志评为最佳主持) 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脱口秀的战场不再限制在奥布莱恩、杰·雷诺和大卫·莱特曼之间,如今的美国观众有着更多的选择。接替奥布莱恩主持"深夜秀"的吉米·法伦实力不弱,而主持《吉米·凯莫直播秀》的吉米·凯莫更被电子杂志《Salon》授予最佳主持人的称号。 主持人之间激烈地竞争,但是夜间脱口秀节目已经整体不合时宜了,整块蛋糕已经变小:观众人数从几十年前的7000多万减少到现在的4000余万。录像、Hulu和YouTube让观众的选择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在网上看一些片段,或者把节目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再看。深夜脱口秀的一般性话题和节目模式也已经没什么吸引力:单口表演、采访为新片做宣传的电影明星,再穿插一些幽默短剧。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深夜秀电视节目就像超市里的麦片粥货架:有太多的选择。而且,那么多不同的品牌之间其实一点差别也没有。即使是之前做了预告,奥布莱恩的回归仍旧表明这类节目仍然没有多少营养,太乏味、没有热量。(图片:吉米·法伦同样以对政治的尖锐嘲讽闻名) 除了平淡的笑料之外,仍旧是很多关于布什多么愚笨、怀恩豪斯多么爱饮酒、麦当娜多么放荡、拉里·金多么老之类的笑话。一样的话题,一样的章法。节目的话题会变,嘉宾在不断壮大,但是主持人仍旧在幕布前或其他的背景中说独白,每一个这样的节目都有一个室内乐队,嘉宾们经常觉得有义务称赞他们一下。 说奥布莱恩是克隆出来的也许不公平,但是在奥布莱恩离开的几个月里,我们并没有遭遇饥荒,饥渴地等待他的深夜秀。即使奥布莱恩不回来,深夜秀仍旧是一个过度拥挤的地方。不喜欢大卫·莱特曼的话,有杰·雷诺;这两个人都不喜欢,可以去看克雷格·费格森;再不然还有乔治·洛佩兹、吉米·法伦和吉米·凯莫。" 一个晚上有这么多夜间秀,观众该怎么办呢? 《底特律自由报》的朱莉·亨德斯说,是让录像机整晚运行着录节目,第二天再看杰·雷诺、大卫·莱特曼和吉米·法伦、吉米·凯莫,还是熬到深夜,疯狂地换台,以便不错过些什么?别疯狂地换台了,不然,遥控器的电池每天都要更换。其实最好的方法是—上网看视频,再拥挤的夜晚也可以变宽松。 『周末画报』 撰文 贝小戎 ![]()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 与Email订阅 ,亦可通过Google Reader 、鲜果 、QQ阅读、有道 等在线阅读器获取,或在MSN直接订阅 特别推荐:iPhone用家可以在『周末画报·iWeekly』中阅读到更多精彩专栏文章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关注良品豆瓣小组 以及良品新浪微博 Tags - 娱乐 , 脱口秀 ![]() |
Posted: 06 Jan 2011 06:17 AM PST 2010"未来酷"创新论坛 时间:2010年1月7日周五14:00-18:3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报告厅 入场:免费进入 2010"未来酷"颁奖盛典 时间:2011年1月7日周五19:00-21:0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 着装:未来创意 联系:65615550-191 liufei@modernmedia.com.cn 入场:每柬一人 Session1 14:30-15:45 畅想未来——生态创新之酷 打破边界,大胆革新,面向未来创新生态系统 主旨演讲嘉宾: 何达纳 皇家飞利浦电子亚洲区集团研究院主管及首席技术官 张志威 谷歌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韦 青 微软大中华区消费与在线事业部总经理 邬学斌 北汽福田工程研究院院长 Peter Kim 青蛙设计助理创意总监 Session1 15:50-17:00 众力革命——社交网络之酷 全民参与,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关系革命和商业创新实践 主旨演讲嘉宾: 江志强 千橡互动集团首席营销官 张向东 3G门户CEO 姚 键 优酷网首席技术官 刘大卫 街旁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曹增辉 新浪微博 Session1 17:05-18:15 炫酷商业——商业模式之酷 玩转潮流,商业模式重新想象 主旨演讲嘉宾: 陈 年 VANCL凡客诚品创始人 毕 胜 乐淘网创办人 白 鸦 支付宝首席用户体验规划师 UCDChina发起人 陈 啸 优众网创始人 ![]()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 与Email订阅 ,亦可通过Google Reader 、鲜果 、QQ阅读、有道 等在线阅读器获取,或在MSN直接订阅 特别推荐:iPhone用家可以在『周末画报·iWeekly』中阅读到更多精彩专栏文章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关注良品豆瓣小组 以及良品新浪微博 Tags - 活动 , 周末画报 , 未来酷 ![]() |
Posted: 06 Jan 2011 05:46 AM PST 您可以登陆http://www.modernweekly.com网站参与在线投票,写出你的美食宣言和年度推选,让我们一起鉴赏出2010年《周末画报》年度最佳餐厅。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餐饮现金消费券,更可参加最佳餐厅颁奖礼!我们还将邀请您出席盛大的年度《周末画报》最佳餐厅颁奖酒会,与获奖餐厅掌门人以及各知名美食评论家、资深美食编辑共赏美食艺术的饕餮盛会。 评选规则 1.参与此次评选的候选餐厅均由《周末画报》资深美食编辑、"名人名家美食赏评会"成员及《周末画报》读者严格推荐和筛选;2.《周末画报》资深美食编辑、权威美食评论家、"名人名家美食赏评会"成员,按菜色、出品、环境、服务、特色等项目,结合餐厅美食客的投票,评选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更加具有影响力和高品质的餐厅。3.评选结果将于2011年1月隆重揭晓,并举办盛大的美食颁奖盛典。获此殊荣的餐厅将被收录于精美的2010年度《美食地图》,随《周末画报》同期上市 2010年参与评选的美食评委团部分成员 美食专栏作家:蔡澜先生、朱文俊先生 知名美食评论家:欧阳应霁先生 美食作家:叶怡兰女士 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先生 《周末画报》顾问、著名美食评论家:沈宏非先生 独立酒评人、葡萄酒专栏作者:吴书仙先生 著名美食评论家:韩良露 文化艺术名人:翁菱、王一扬 著名设计师:丁已、杨明杰 现代传播集团总裁:邵忠先生 现代传播集团行政总裁:Leo Wong 《周末画报》城市版总监:蒋慧仙小姐 《周末画报》城市版副总编: 刘亭小姐 ![]()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 与Email订阅 ,亦可通过Google Reader 、鲜果 、QQ阅读、有道 等在线阅读器获取,或在MSN直接订阅 特别推荐:iPhone用家可以在『周末画报·iWeekly』中阅读到更多精彩专栏文章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关注良品豆瓣小组 以及良品新浪微博 Tags - 活动 , 周末画报 , 最佳餐厅 ![]() |
Posted: 06 Jan 2011 09:36 AM PST 今天《北京晨报》以"上传黄色小说 年轻妈妈受审"为题报道了刘某和丁某在北京东城法院因传播淫秽物品罪受审的消息。刘某是因为上传200多张......>>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
Posted: 05 Jan 2011 08:00 AM PST 又快到春运了…话说咱们郭嘉真的好不给力啊…去年郭嘉领导人好像放出过一句话:绝不让一个大学生站着回家!!!当时听到这句话真是临表涕零啊…心里真的很想感谢郭嘉…以为郭嘉要出台什么政策对大学生有利的…然而后来才发现…你去火车站用学生证买不了站票了…………法克…很多归心似箭的大学生只好用全价买了站票… 郭嘉 让我如何爱你 爪机不分割。 我的一个男同学很有创意的想送他女朋友一幅十字绣,于是买了一个有空就绣。结果那天隔壁寝室的来串门,一进门看到他在绣十字绣脱口而出:"我X,东方不败" 跪求我妈明天和后天检查结果是良性的。 男生 十字绣 东方不败 一个女童鞋,考试作弊,手机放凳子上,劈开腿,偷抄答案,被发现……监考老师是我们辅导员(一个猥琐的大叔),给她打了大约半小时电话。你猜对了,她手机开的震动!最后女生哭了。不过最后还是给过了。为老婆和我的考试求人品 考试作弊 震动 小时候,老妈对我很严厉,有一次因为我做错事,老妈拿着铅笔刀比划着我屁股说要割肉,吓得我哇哇大哭,虽然只是吓唬,但老妈的威严算是传开了… 于是后来在奶奶讲给弟弟妹妹们的恐怖故事里,老妈取代鬼怪妖魔成为主角。 因此弟弟妹妹们对老妈十分敬畏。 ……………… 有一次,奶奶在哄大哭不停的妹妹,用尽各种手段皆不见效,低声在妹妹耳边道:你二大妈(我妈)来了! 妹妹哭声戛然而止,倒头装睡… ……………… 弟弟不爱洗澡,叔叔婶婶怎么说都不听。 弟弟来找我玩时,老妈说了一句:进,咱这脖子,都戴黑项圈啦… 弟弟回家,对婶婶说:妈妈,快给我烧水,我得洗澡! 婶婶一脸黑线:是不是又碰见你二大妈了? …………… 弟弟自己会跑了还是粘人让抱着,有次又让奶奶抱着在街上晒太阳,突然很紧张:奶奶,你放我下来! 奶奶:小祖宗,又怎么了?! 弟弟:俺二大妈来了! 老妈的威严时代 如今天寒地冻,犹记得那年寒冬,再三祈求恋爱半年的女友留宿,答应她抱抱就行,不入其身。我把保暖内衣给她当睡衣穿,并告诉她:此贴身内衣严严实实,就算我色心起,你只要坚持护住不脱,我也没辙。 娇小的她穿着大几号的衣服甚是可爱,我双手游走,口中辩解:隔着衣服,总可以吧....得到默许,遂偷笑... . . 翌日早晨,女友娇声抱怨:真没想到,TMD男人内衣裤子上原来还有个门...... 第一次总令人难忘...... 买到回家的车票了,………嗨皮,嗨皮………我们科大机电工程系的男女比例为36:1,有的哥们好几个月都和女生说不上话,很可怜的,哥们A一次打10086办业务,放下手机后A忧郁的看着我们说"BQ了",真的是太可怜了…都快哭了… 努力学习 挣钱 娶美女 今天看到BF桌上心相印的纸 拿起一看 下面一行小字:中国航天专用产品。好奇之 遂问 神马时候心相印成航天专用了啊? BF答。打飞机专用。。。。。。凌乱了。 航天专用 宅男废纸 我有个室友叫小苍南,晚上下班之后呢,我常常会和同事们去打球,他很少打球,他会去江滨跑步。问他为什么,他的理论是:"打球就是一帮纯爷们,去江滨跑步,会碰到漂亮mm。" 事实证明他确实有碰到漂亮mm,但都没有搭讪的机会。有一次在江滨厕所边上栓着一条小泰迪狗,小苍南一想这有戏啊,赶紧蹲下来逗那条小狗,心想一会儿有mm出来,就搭讪说你的狗真可爱啊。 没有想到一会儿,从男厕所出来一个有胸毛的巨汉,牵着泰迪跑走了。 小苍南不气馁,又想了很多贱招。他有一天发明了掉东西法,在mm前面跑着跑着,伸手进兜拿什么,再故意把东西掉地上。我们教他你可以把香肠放兜里,这样mm牵狗的话,狗还会把你掉出来的香肠吃掉。小苍南说不行,这样太邪恶了,哪有人把扒皮的香肠放兜里,还掉出来。 后来他打算掉钥匙,终于去实践了,跑着跑着一掏兜,钥匙掉出来,又假装不知道继续跑。跑了半天,不料mm没有理他,牵着狗跑到其他地方去了。小苍南哭了回去找钥匙,钥匙不知道弹到哪里去了。 ——by super币 苍南派 掉钥匙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 |
Posted: 06 Jan 2011 07:20 AM PST 作者:顧爾德 | 评论(0) | 标签:公民社会, 基督教, 家庭教會, 圣诞节,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圣伯多禄广场对十万名信眾发表文告,他说:「愿救主降生加强中国大陆信徒的信仰精神、耐心和勇气,让他们不致因加在他们身上的宗教和信仰箝制而失去信心,並坚守对基督和他的教会的忠诚。愿希望之火永不熄灭。」北京也立即反击,要梵蒂冈面对「中国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和天主教在中国有所发展的事实」。 不过,就在平安夜,四川成都家庭教会「秋雨之福」准备圣诞聚会之际,被警方制止,教会长老王怡被带到警局问话。 王怡被拘捕只是一连串中国政府与教会矛盾衝突的一章。去年十月间「世界福音联盟」(WEA)与洛桑世界福音化委员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第三届洛桑会议。全球四千名代表与会,但中国不允许两百名教会代表参加,因为这些代表属於非官方教会系统的家庭教会。为此,WEA除表达遗憾,还在十一月组团到中国拜会官方的中国基督教两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与「中国基督教协会」)。媒体称「宾主双方进行了友好、坦诚的座谈」,但官方教会代表还是当面指责WEA绕过「两会」邀家庭教会代表是「在製造中国教会的分裂,这是对整个中国教会的藐视。」双方未获共识。 家庭教会为何引起中国官方与国际若大关注?这要从中国內部宗教政策以及全球「福音运动」的发展谈起。 一九五○年中共组织基督教会领袖发起「三自爱国运动」,要让中国教会脱离外国控制。「三自」就是「自治」(切断与外国宗教团体关係──包括天主教教廷)、自养(切断海外经济资源)、「自传」(中国传教士自己传道、自行解释教义),所有教会都要登记並受「宗教事务局」领导,成为「三自教会」。 部份宗教领袖抵制这项运动。一九五一年北京地区包括袁相忱、王明道等十一位教会负责人拒绝参加三自运动。袁相忱说:「神的东西要归给神,凯撒的东西要归给凯撒……政治不能利用宗教,教会工作也不应依靠政治。」袁相忱等人虽受到政治迫害,却让中国独立教会的种子在民间暗地散播,未曾中断。这些教会被称为「地下教会」,后来因为主要以家庭为聚会所而被称为「家庭教会」。 地下教会在大跃进后期农村地区愈见活跃,尤其河南、山东、安徽以及浙江温州一带。改革开放后政治气氛逐渐寛鬆,地下教会进一步发展。人民经歷文革的运动斗爭,心灵空虚而寻求宗教慰藉;而九○年代经济快速发展让中国社经结构剧变,教会提供民眾重建社会关係的新管道。尤其在农村地区,教友们在社会生活、经济生產上相互支援,教会成了集体制解体后广大民眾的社会支援体系。 二○○五年《宗教事务条例》颁佈,对宗教活动有较制度化规范,也允许非「三自」系统的教会登记,不过要经过官方「两会」审批。这个规订让很多家庭教会不愿登记。不登记的教会处在一种昧曖状態:地方政府平常对这些教会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隨时可以用非法活动名义取缔教会活动。 中国家庭教会成员有多少?据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嶸的调查推估,家庭教会人数在四千五百万至六千万之间,三自教会人数在一千八百万至三千万间,家庭教会信眾远超过三自教会。家庭教会欣欣向荣,也衝击僵化的三自教会系统,很多三自教会成员对官方组织向心力愈来愈弱,自主性提高,愈像家庭教会。 促成家庭教会蓬勃的另一股力量来自海外基督教新福音运动的发展。 长期以来,基督教传教士被贴上帝国主义標籤。二十世纪全球殖民地逐渐独立,传教士在第三世界也面临反帝衝击,因此基督新教內部除了积极入世的普世教协兴起,对教义解释相对较保守的福音派也在寻求改变。福音教派是美国教会的主流,一九七○年代之后,新福音运动兴起,为了积极在全球传播福音,教会改变传统保守思维,强调人权,並与不同宗教对话,和犹太教甚至西藏佛教合作。 做为主流教派,福音派对美国主流社会影响力也较大。福音派传教士促使美国政府运用外交力量改善第三世界宗教人权,包括推动国会立法施压苏丹、北韩改善人权。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各地人道援助,並试图影响第三世界领袖改善人权。他们不只关切基督教徒,也关心西藏佛教徒、新疆伊斯兰教徒的人权。 福音派教徒从一九七○年代之后在亚非拉地区成长数倍,不过福音派以推动人权传播福音,看在威权国家领导者眼中,就是和美帝「人权外交」唱和。北京对福音派也一直心怀敌意,问题是,中国家庭教会有相当高比例受福音派教义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官方中国基督教协会於一九九一年加入普世教协(WCC),民间独立教会就与WEA关係较密切。WCC比WEA入世性更强,强调普世合一、多元价值,这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自教会不想受外国势力左右的立场。 民间进步的教会和较保守的WEA联盟,而国家控制的教会却加入较进步的WCC。福音派对「大政府」持保留態度,而中国家庭教会就是要逃离国家管制而走入地下化。这种「避秦」思想让家庭教领袖接受福音派教义。不过,不少教会领袖为对抗国家控制,也採取积极进步的社会价值观。「秋雨之福」的王怡就是一例。 一九七三年出生、二○○三年才受洗,但已成了家庭教会代表性人物。○六年美国总统小布希接见三位中国家庭教会代表,王怡就是其中之一。学法律出身的王怡,成为牧师之前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公共知识份子,主持过重要网路论坛「关天茶舍」,也常在《读书》、《南方》报系等重要媒体发表文章。 王怡积极把家庭教会推广与公民社会发展相联结,他说:「普世的人类自由在近现代中国的移植与落实,一百五十年来,只有过一个半的自发演进秩序。一个是家庭教会,从西方传教士来华,到中国家庭教会的共同体生活,是最典型的自发演进秩序的例子。半个是市场经济,政府主导与自发演进,彼此均具有对方无法掌控的独立力量,所以是半个。」这个有论述能力、入世性格又强的牧师成了中国官方关切对象。 不只王怡把宣教和公民社会发展连结,研究宗教与外交的上海復旦大学学者涂怡超一方面指出福音派「对美国霸权的强烈依赖」,但她也乐观地看到,福音派「在神学思想上摆脱了对社会参与的禁錮,在组织上逐渐形成了全球化的社会参与网路,成为全球公民社会中的重要行为体。」 研究家庭教会的学者李凡更强调,家庭教会是中国人数最多、最有钱、组织化最高,也是国际接轨程度、成员忠诚度最高的NGO。视家庭教会中国最重要NGO的说法,也许掺杂了李凡主观期许。毕竟在官方长期压制下,家庭教会谨慎自制,甚至地下神秘化,所以教会间横向纵向的组织连结並不健全。这个规模六千万的上帝子民,共同点在於希望在凯撒的权力范围外,建构属於上帝、较独立的空间。长期地下化,让他们很少与外界对话,除了几位著名教会领袖勇於发言,外界並无法瞭解多数教会与教友的宗教观与社会观,也很难把他们视为一个共识很强的群体。 上帝会如何引导中国家庭教会与公民社会发展互动?我们无从预知。不过,这六千万上帝子民的抉择,很大部分会將决定於国家、教会以及全球基督教网络的互动。 【2011-01-03 联合新闻网】 顧爾德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07 Jan 2011 12:33 AM PST 再见,那些晴朗又美丽的时光 文/龚晓跃 在长沙,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正在加快消失,那些晴朗又美丽的时光,即将由北风和冷雨所取代,不是最勇敢的辣妹,都不敢在街上秀自己的大腿了。 我是在有个晚上被吴娈拖到解放西一间拥塞的酒吧,看到一群又一群蠕动的姑娘,在暴烈的音乐中竞相展示洁白的胸部与健康的美腿,当我耳朵轰鸣着夺门而出,被街上扑面而来的寒意激出好几个哆嗦时,突然意识到:这个有阳光和微风的秋天,就要过去了。 我问自己,也问朋友:在这个这么好的秋天,你都干了些什么? 长沙在习惯性地把道路当作裤衩的拉链一遍遍拉开,交通越发令人无法忍受了。从河西到河东,阳光令人慵懒,而塞车令人愤怒,猴子石大桥也一次次地陷入寸步难行的窘境。我的同事小朱,花了一个小时从东塘高架的南端前进到北端,这个年轻人心态好,还从车窗探出头拍了不少照片。我的兄弟撒韬仍然在酗酒,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可挽回地铺排着大酒,谭伯牛继续在下午五点前搞历史,五点后睡觉,然后半夜出门奔赴化龙池老刘他们家的驿域。而我落入前所未有的虚无,总想做点什么,总是做不出来。 我们都辜负了这个季节。除了刘原,他和幼齿夫唱妇随,悠游于山水之间,日子过得平和又幸福。 前两天,我跟本埠夜店大亨富刚与屈强喝酒聊天。我说我如果能拿到一个亿的投资,我就不吃媒体这碗饭了,省得又累又分裂又担惊受怕的。我会用这笔钱盘下你们俩的店,盈利水平比做报纸杂志高出许多,超越老板对投入产出比的殷殷期待不说,还风花雪月红男绿女,不用看到像窑奴周道明那样饱受摧残的脸,不用跟自个儿瞎较劲。 富老师灌了我两大杯健力士黑啤后有点着急,说晓跃你别跟我扯淡生意,你就该写文章该办报纸搞杂志,你想想看,你来玩儿生意,我去写文章,这世道不就乱套了? 说话时这厮穿着洁白的正装衬衫,目光很恳切,面容也很真诚。我想我明白他的意思:好些事情,其实你自己已经安排好了,你不要试图跳出自己的安排,你内心深处的道理,就是你活着的道理,所谓跳出三界的神话,基本上是靠不住的。 这跟晴朗又美丽的时光,或者北风与冷雨的时光,都没有关系。 |
Posted: 06 Jan 2011 08:05 AM PST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员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络水军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中央领导人非常关注,指示要"认真研究,加强管理"。"网络水军危害社会,影响正常的网络秩序,确实需要治理。"目前当局正在研究加强对网络水军管理的措施,整治"网络水军"。官媒更是发文指责"网络水军"绑架网络民意。一场所谓的"网络打黑"呼之欲来。但民众嘲讽,官方的"五毛党"自己就爱造假,谈何整治?香港媒体评论指出,这是"只许官方造假,不许百姓灌水。" 大陆媒体解释说,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用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人或某个产品的目的。最初他们只是对论坛"灌水"(即发帖跟帖),随着网络民意越来 …… |
Posted: 06 Jan 2011 02:05 AM PST 几本关于谣言的学术著作
前一段时间,在钱云会村长被车轮碾死之前,为了探究辛亥革命与谣言的关系,买了一些研究谣言的学术著作,还没有来得及好好看:
《谣言心理学》【新世纪万有文库】 【美】奥尔波特等著 刘水平 梁元元 黄鹂 译赵元村 审校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年
《谣言: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 【法】卡普费雷 著 郑若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谣言》 【美】桑斯坦 著 张楠迪扬译 李连江校译 中信出版社2010年10月
《帝国与传播》 【加】哈罗德·伊尼斯 著 何道宽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