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ale Economists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Posted: 15 Apr 2009 01:43 PM PDT | ||
Posted: 15 Apr 2009 11:45 AM PDT 红军树还是几十年前去过的,现在新修了纪念馆,还修了将军陵,还要门票,10块钱一张…… 碑上是刘精松的题词。碑后有将军陵,几个本地"赤色"将军都建有陵墓,我估计都是衣冠冢中,但其中有一处墓地最大,还空着那里,估计是给还活着的刘上将预留着……中国的名人,特别是有权位的,被人拍马屁到这个份上,啧啧
最多回响文章
| ||
Posted: 15 Apr 2009 08:33 PM PDT 译者:Cathy,校对:Robot。本文还有另一篇非法抢搞后的删节版,大家可以对照看,译者:南瓜。 忘掉诸如终结者和Wall·E之类的机器人吧,第一批遍及全球的智能机器人应该是方形的,Michael Brooks如是说 去年12月份,哲学家兼人工智能专家Aaron Sloman宣布,他打算创制一种机器人数学家。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人类发展出数学才能的关键组分。若其所言不虚,我们就可以为机器编写程序,使之成为可以在数学领域和我们相媲美,甚至更出色。 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供职的Sloman坚信,这种探索并非狂妄之举。对此,他说:"人类的大脑并非依靠(毫无逻辑的)巫术工作,所以,其所作的一切,对一台恰当设计的机器来说,应该也并非难事。" Sloman所创构的并非是一个能够推动数学领域尖端发展的数学天才:他的最初目的,《人工智能》杂志指出(卷172, 2015页),是利用这种机器提高关于我们的数学能力从何而来的认识。不过,这种机器人确实有可能使目前为止人类科学家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更进一步。忘掉机器吸尘器和仿生人女服务员吧;我们正在讨论的可是一种可以诞生"电脑书呆族"的机器,而这个种族拥有着创造出全新数学形式的能力。 诚然,过去人工智能领域曾预示过很多。早期研究人员一度认为,它可以在意识的认识方面开辟一条快车道,并声称,人工智能计算机或机器人可以改变世界。但现实终究归于平淡,人工智能确实做出了精巧的事物,比如国际象棋大师和语音识别软件,但它未能带来一场革命。 但当涉及数学方面,我们还不能排除任何一种可能,Alison Pease说,她是英国爱丁堡大学数学哲学领域的研究人员。Pease使用人工智能程序教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并且她认为,一台计算机新生成的数学领悟力足以使其设计者震惊。"我们的还没有,但是没有理由说在将来这依然是不可能的。"她说。 向着这一推测迈出实质性第一步的,乃是一组由伦敦帝国大学Simon Colton编写的程序。这一程序被命名为HR,用以向Godfrey Harold Hardy和Srinivasa Ramanujan两位数学家致敬。它能够寻找"有趣的"数字序列。(新科学家, 2001年2月24号,13页) 一些HR做出的发现已经发表,并且HR,而非Colton,由此获得了荣誉。虽然看起来也许并非尖端进展,它们依然显示出其重要性。"我总是将HR在数字理论方面的工作归于趣味数学,但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情最终往往可以变得极其重要和有意义。" Colton说。 最近,Pease和她的同事Alan Smaille和Markus Guhe已经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爱丁堡计算实验室,他们已经运行虚拟数学会议,完全由电子模拟数学家参加(见"重塑猜想",第36页)。那么,这将会将事情带向何方? 一直带到具有重要意义的新数学,Sloman希望。他的想法是,我们的关键数学能力形成于童年。与其设计一个完全成熟的数学家的大脑,Sloman认为,不如建立一个具有儿童般的大脑机器人,让他成长并踏上其数学的命运。 只剩一个问题了:如何知道哪种幼年技能能使我们可以应对充满魔术般数字的生活? Sloman忙于收集线索。他估计答案在于空间认知技能,儿童借此来应付他们的世界:例如一辆玩具火车进入一条隧道,并将从另一头穿出。另外,七巧板游戏中,只有方向正确的板块才可以放入适当的空缺,又或者沙发上玩具的数目并不因你数他们的顺序不同而有所增减。 从婴儿的思维出发 比如,尽管可能令人震惊,其实你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就已经理解了"容量传递性"这一拓扑学概念。试图将杯子套叠起来的时候,你会知道,小杯子不仅可以放进中杯子里,也可以放进大杯子里。 容量传递性,正如其他几何学和拓扑学概念,是通过经验获得的。"儿童的学习以经验为基础,此类例子成千上万。而在以后的岁月中,人们会发现这些经验其实就是拓扑学、几何学和算术的定理。"Sloman说。 在某些方面,孩子们自己完成了这一飞跃。作为儿童,我们迅速将经验转化为可以用来预测的常识。 还是那个"火车过隧道"的例子。通过重复这样的经历,幼儿就学会了刚性棒状物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为何一个3岁孩子可以扛着长长的扫帚把,协调的通过狭窄的走廊,在尽头转弯并且不会碰到楼梯口的直角,然后作出调整,以便扫帚把可以通过下一个门口。"从经验式的学习到意识到"事情和之前那个有点像"需要一个转变。" Sloman说 这就是数学思维出现的关键。"孩子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机制,与其今后成长为一个数学家的可能性密切相关。" Sloman说。"许多抽象数学就植根于我们思考空间与时间、进程、和过程与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 Sloman已经转回基础,观察儿童是如何有序的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他正为其有关儿童解决伪数学任务的观察结果建立存档。这些适应和目标操控能力——或者说至少是能迅速获取这种能力的技巧——一定是在基因组中被编码的,Sloman认为。这也就意味着它们也可以编码于一台机器中。 Sloman距离他的 机器少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即使在已经为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产生的能力加以分类,他依然必须确定如何理解这些能力的数学含义。然后才能用计算机代码将其表达出来。"程序须以特定方式编码才有效,"他说。这一超大规模的任务证实他的目标不能太大。在目前阶段,他仅仅是在试图证实空间操作和数学基础间的联系。任何其他的只能算是意外的收获,但是那些惊喜究竟有多大呢?机器人数学家真的可以做出些有意义的事么? "原则上说,毫无疑问。" Pease说。但她也指出,截止目前,事情依然在冲淡着她的乐观主义。"我看过的所有数学和科学发现程序中,还没有一个已经做出了重大发现。"她说,这至少意味着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Colton认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计算机可以产生一些对于数学家而言有趣的东西。"软件已经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数学定理,"他指出,"并不是很有价值,我承认,但另一方面,普通的学生乃至数学家也并未做出什么有巨大价值的东西。" 他和他的团队确信,计算机可以拥有真正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人们通常认为其是人类独有的特征。"他说,"事实是,计算机在数学领域的许多方面看起来比一个大学生还有创造力。" 有些人并不相信这一观点。"计算机是有用的工具,"UCSD的数学认知专家Rafael Núñez说,"但计算机可以发明数学的想法却仅是个错觉。"虽然看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为机器编程解决数学问题而取得进步,他认为,这些无一例外的都是按照人类的数学概念事先设定的。"对我而言,这就像用计算机计算π的小数位," Núñez说,"一旦我们确定了正确的运算法则,就可以用计算机来计算数字了。" Sloman认为Núñez的观点过于狭隘。他指出,"进化算法"可以作为一个乐观的理由。这一创新允许一台计算机演绎出自己的程序,步骤包括大量生成此类程序,按照目标标准进行检测,然后选择和"杂交"其中最好的。这使得计算机可以完成人们并未为他们设计好的任务。"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Sloman说。航空航天和汽车设计者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一直在使用进化算法,以优化飞机部件和简化设计。甚至都市商人们也要使用进化算法来购买和出售股票。 在开发天才数学家这件事上,进化领先了几百万年,但至少我们现在参与到了这场竞赛之中。"我们的重大发现将在于我们如何做数学,而不是我们怎样写程序以产生真正的新数学,"皮斯说,"但希望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重塑猜想 传统数学观点认为数学是用来描述宇宙的一套永恒存在的规则。研究数学就涉及探讨这一抽象缥缈的领域。 虽然对许多人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但据英国爱丁堡大学的Alison Pease说,将数学家视为勇敢的探险家这一看法,只不过是一个浪漫的神话。"数学并非一个发现,"她说,"而是发明。" 而且她坚持认为,这也是她的电脑可以发明的。Pease运作一个称为HRL的人工智能程序,作用在于将师生关系中的"动因"组成整体。 学生们得到一些输入信息,据此作出推论,并试图评估这些推论是否有意义。如果足够有意义,老师就会参与,发动一场旨在将其进一步发展的头脑风暴。 HRL的前期成功之一是独立发明了一个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命题。一名学生被赋予了整数和除数的概念,并被指示利用这些在整数1至10中寻找有意义的关系。第二个学生用同样的概念和指示处理整数11至20。 第二个学生得出了两个新的概念:"偶数"和"两个素数之和"。然后它产生一个猜想:一切偶数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它认为,这很有意思,然后把它的工作交给教师并列入议程进行讨论。 得到的反应是积极的。"老师发出修改这一猜想的要求,而学生之一找到了一个反例,"Pease说。那个反例就是数字2 :猜想被修改成"所有除2以外的偶数均可以写为两个素数之和"。 Christian Goldbach在1742年就提出了这一至今仍未证实的猜想,这个事实的确使前面的成果看起来有些黯然,但至少它做到了。看来,即使相比人类落后几个世纪,人类数学家可以做到的,电脑也一样。 你也许会喜欢 | ||
Posted: 15 Apr 2009 08:04 PM PDT 《黑客帝国》里的赛弗说"我知道这块牛排实际上不存在,我知道当我把它放在嘴里时,是矩阵发送给我大脑的信息让我相信这牛排是多么地鲜嫩多汁。"这听起来有点画饼充饥的凄惨况味,但是目前我们就是想吃块数码牛排都不容易,因为时下的虚拟环境技术依然很初级,主要应用都集中在视觉和听觉模拟,大众能体验到的不过是三维眼镜加振动座椅的全息电影,大不了高级点的椅背后突然滋点小水柱吹点小风吓人一跳。 不过海市蜃楼总有着让人们追逐的魔力:目前英国的约克大学和华威克大学正在进行一项名为"目标:真实虚拟"的研究,希望能同时激发人的视听嗅味触五感。他们正在开发的使用界面是名叫"虚拟茧"的头盔,它可以按配方释放化学物质制造气味,用触觉器捅他们模拟触觉,通过置于使用者口中的感受器引发味觉,加上业已很成熟的视听模拟和滋小水柱吹小风的技术,这个装置可以让使用者足不出户就游历大千虚拟世界。据开发者说,"虚拟茧并不是为了取代真实,而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补充。" 想象一下,你可以安全地环顾庞贝古城被火山掩埋前几秒的街道,似有若无的硫磺味是只有你能察觉的凶兆;或者在迈阿密的海滩上吹着椰风看日落,看潮涨,看超级大海啸劈头卷来也不用转身逃跑,从此宅人更宅,胖人更胖,不知花非花雾非雾,今夕何夕。 开发者声称目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制造这头盔的必要技术,但对于这种多感觉模拟,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协调各种感觉之间的同步关系,如果眼中看到仙人掌却摸到柔软的喀什米尔围巾,或者听着舒缓的爵士乐却闻到过期奶酪气味,会让人感觉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苦的……而且既然取名为"茧"却只设计头盔部分,似乎略显小气,如果有人想虚拟一下头部以外的感觉,比如泡温泉怎么办,难道让头盔回答"对不起,没有找到您的查询结果,最近似的结果是"虚拟淹死",您要不要执行?" "虚拟茧"的模型今年三月在伦敦奥林匹亚会议中心展出,只是模型。虚拟世界再好,我们活着也不能靠充电。若想吃真牛排,现在还有时间。 Ref: 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2009, March 4). First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o Let You See, Hear, Smell, Taste 你也许会喜欢 | ||
Posted: 15 Apr 2009 04:51 AM PDT 前段时间在会上听到老大说"机会与机会"比较的问题。今天看书的时候看到了 IBM 前任研究主管詹姆士·麦克格罗蒂(James McGroddy)的关于机会把握的一个说法:
下棋和玩二十一点需要采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机会把握方法。如果用玩二十一点的思维方式去下棋输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输的;如果用下棋的方式去玩二十一点,估计也只能剩内裤回家了。恩~ 很形象,很好~ | ||
Posted: 15 Apr 2009 11:33 AM PDT
清明时节回乡,顺便和家人去桃花山踏青。天阴沉沉的,似乎还飘着一点点雨,还真应了清明的景。 清明时节回乡,顺便和家人去桃花山踏青。天阴沉沉的,似乎还飘着一点点雨,还真应了清明的景。清明扫墓,香港人称作"拜山",我们当地称为"挂清明"。挂清明的说法源于清明时节在坟茔挂"墓纸",用石头压在坟头上或者墓碑上。不过我们这里已经没有这个仪式,大概代之以"摇钱树"挂在坟头。 父亲葬在果老山,属于桃花地界了,不过离调关的幸福桥不远,开车去十几分钟就到了。进果老山的路口叫"一字街",也有说叫"丁字街"。其实就那幺几户人家,十几年前都是平房,现在都起了两层楼了。 通往坟茔的山间小路,以前都没什幺树,现在都很茂盛了。读书时经常见到说"墓木已拱",现在的感觉也差不多了。春天来了,小树才发的新叶,像花盏一样伸向天空,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
墓地旁一棵树很引人注意,不知道啥名字,开着一树的白花,花瓣白条条似的,迎风招展。 墓地靠山面西,枕九佛岗而望调弦口,我就曾想好一副对联:生来调弦知音少,死伴果老酒友多。还没有立碑,说是立碑时要有孙子的名字。我不禁怅然。 这是第一次清明时节上山扫墓,以前都是其他时间来,没什么特别感觉。 现在想一想,这个时节扫墓踏青,天清地明,却也是别有意味。 最多回响文章
| ||
Posted: 15 Apr 2009 11:26 AM PDT | ||
Posted: 15 Apr 2009 11:08 AM PDT
2007的《老港》:到底欠了甚麼 還記得零七年的《老港正傳》嗎?電影上畫後,影評楚河漢界清楚不過。有指《老》是難得有心的電影,把於香港隱形四十年的左派有血有肉地在銀幕上還原;許多評論則開門見山指出電影對香港將來缺乏視野,一面倒北望神州,而且「選擇性失憶」許多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如文化大革命、八九民運、7.1五十萬人遊行、反 23條立法等一概缺席。 究竟,不是一廂情願認為導演趙良駿要以身犯險,把最邊緣最受壓迫的政治聲音不合比例放大,更不是要求導演曲解香港歷史,將香港拍得如墨西哥查巴達般的革命勝地。想深一層,即使電影結局是北上神州,又是否真的需要故意把文革、八九民運、7.1遊行等悉數刪除呢——那是構成正統流行香港故事的重要元素吧。換言之,即使是批評的意見,也不過是還個最低的價,提出一個最低的標準。 五十年代韓戰爆發,聯合國向中國實施禁運,香港正式由轉口港變成出口港工業城市。六六、六七兩場騷動令本已政治上與中國分離的香港,正式在文化及身份認同上亦告與中國大陸一刀兩斷,戰後嬰兒於六七十年代應聲進佔社會重要位置,香港也由此扶搖直上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一場八九民運一面令香港人深切感受到「中國」兩個字的壓力,亦一面令港人加速演繹其認命精神,趕快北上找機會。這樣的所謂香港故事,標準而耳熟能詳,甚至是不少人對香港認同的那要生死攸關的立足點——雖然這個版本的香港,結局是義無反顧的集體北上。 容筆者斗膽詮釋,對《老港正傳》的批評甚至失望,就是連這個大眾認可、政府官員大學教授瑯瑯上口、並給予香港各種社經政治文化制度提供合理性的香港故事版本,也告失守。然而,這浪對《老》的評論的教訓,難道不是正式宣告某種更深刻的雙重失落嗎?大部份香港人勤勤懇懇奉公守法四五十年,耕耘出經濟繁榮文化(可能一度)多元,到底還是要在九七後棄守香港,此失落一;失落二,上述成功歷程,哪怕已是近乎飛釘走鐵九江雙蒸後的經濟故事,加些少港人鼓起勇氣向當權者說不的政治點綴,竟都要成犯禁的情節! 並非要雞蛋裡挑骨頭,但定位為一部於回歸十年對香港經驗回顧與反省的電影,一眾對《老》的批評果真有不當之處,不在提出了電影久缺了甚麼,而是批評得不夠進取:難道補回民革八九七一,電影便能有意義地反省香港故事?簡化香港經驗固然要不得,但作為反省香港經驗的電影,也斷不應止於把流行的香港故事依書背誦一遍吧。 1984的《公僕》:雙重埋沒 《電影雙周刊》於一九八四年特製了「懷舊風特輯」,探討徐克《上海之夜》、許鞍華《傾城之戀》、梁普智《等待黎明》等電影。沒錯,八四年就是中英聯合聲明,加上一連串表面上以遠去的時代背景包裝著不知是否存在的社會評論,難免影評人張九會如此說:「和李焯桃談起『新電影』(作者註:當年對『新浪潮電影』的另一稱呼),他說嚴浩的《夜車》(作者註:1979年)、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作者註:1980年)等在今日回顧,又多了一重意義:新電影最常被人詬病的狂暴、悲觀、宿命一類特徵,今日看來竟然完全justified。」作為認為,部份電影工作者對世局有著先知先覺,甚至不合時宜的敏感。由是之故,不少上畫時被埋沒、被影評人以別的角度或框架批評的電影,若干年後,在某種社會大環境下,或許才能顯示出其對時局回應的敏銳性。 然而,筆者倒想補充,埋沒也不止是一種的。《夜車》及《第一類型危險》等電影,既是新浪潮的代表作,也能於幾年後在香港前途談判得全香港人大難臨頭時,接駁上另一詮釋框架,成為香港電影史論述的一部份。有些電影則要更倒楣一點,其鋒利之處總是已經被埋沒,也無以接駁成為思考香港電影史,以至香港自身故事的資源。李修賢同樣於1984年製作的《公僕》,或許在此能權充一例。 論票房當年榜首的是《最佳拍檔女王密令》(徐克導演)、《快餐車》(洪金寶導演)、《貓頭鷹與小飛象》(洪金寶導演)、《開心鬼》(高志森導演)、《靈氣迫人》(于仁泰導演)等娛樂片,這當然絕不令人意外。翻翻《雙刊》,備受影評人關注的,最多評論文章的當數《似水流年》(嚴浩導演)、《省港旗兵》(麥當雄導演)、《傾城之戀》、《上海之夜》等。時值八四,九七臨頭,影論人的評論傾向也難免把所有電影都作為一則又一則要解讀的政治寓言。無論是《省港旗兵》將內地人看做徹底要排斥的他者,還是《似水流年》以鄉土情懷化解一切矛盾,也只是面對同一問題的兩種背反的態度而已,所謂銅板兩面。 《公僕》的故事是以老差骨李修賢與學堂出身的艾迪作骨幹,兩種辦案作風相互碰撞,末段搞出殺錯良民無可挽回的悲劇,由此引申出對警察作為合作使用暴力的政府代理的深刻猶豫。電影節奏控制得不算很好,對警權這核心問題的關注,在情節本身的推進過程中亦有進退失據之處。但論其對警方暴力問題的觀察,其尖銳可謂港產片的高峰。近年有「剝光豬搜身」、警署強姦等事情,香港幾乎才剛剛「發現」警權這個重大社會問題。片中李修賢在警署裡扯破自己襯衣,撞向文件櫃扮受傷,老屈涉嫌改槍的疑犯搶槍兼襲警。警隊固然一直有問題,問題卻更是出於香港社會缺乏有如《公僕》之類的文化記憶。 當年《雙周》唯一一篇《公僕》的影評,也只是將電影簡化為一部通俗的警匪片,也就不足為怪矣。警察形象在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後快速洗底,警權、警察暴力這個系統性的社會問題也「自然地」我們的日常意識中淡出。李氏這部對警權問題深刻反省及猶豫的作品,成為他警察電影生涯的一聲絕響,一次例外;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一片的熱烈討論中,注視本土社會體質的一點無以為繼的微弱怪光。 時光倒流:還不討債更待何時 根據齊澤克(Zizek) 對《安提戈涅》及《哈姆雷特》的分析,兩部作品都包含未白之冤及不當的葬禮。安提戈涅及哈姆雷特的父親肉身雖已作古,他們在人世中的事務卻未完全解決,換言之,他們的死是不完全的。夾在這肉身已死,但還有人世間未了事之間這種狀態,他們無可避免以某種形式回歸,回到當前現實討回所謂的「符號債務」。 電影《老港正傳》的處理又好,新浪潮電影又好,《公僕》之類的電影又好,難道不能理解為屬於香港的一筆所謂「符號債務」(symbolic debt)嗎?這筆「符號債務」,既是香港電影史論述的債務,也可能是透視我城歷史論述缺失的一筆債務。真亦假時假亦真,香港今天已成為了一個人稱金融中心的地方,大部份人會認同或希望自己是中產階級。只是那要命的最近三四十年,我們對香港和香港人的認識已極速收窄剩下經濟動物享樂至上。香港曾經有過的稜角,對發展至上的猶豫、對許多社會體制的質疑,即使不是被徹底肅清,也是被掃進祖母的日記簿裡成為「我也曾經激情過」的談資。回歸十多年,無聲無息之中,別說對正統香港故事的質疑、猶豫、補充和註腳,就連最正統最主流的香港故事也悄悄被慢慢否定、改編和漂白(蒼白的「白」,非潔白的「白」)。 我們嘗試挖掘過往香港電影,辨認出有別於教科書或流行論述的香港面貌,檢回我們沒機會直面的傳統、被粗暴棄置了的精神,與及各式各樣未完成的計劃。有別於諸如「中港融合」、「背靠祖國」、「集體回憶」、「懷殖民的舊」等空洞口號,不對我城的文化土壤進行挖掘及重組,又焉能定位今日香港、形塑香港人主體、討論香港的方向?重新思考三十年前的一堆電影,猶如釋放一群還未及安葬的幽靈,讓它們重出人間追討符號債務,干擾因為這堆幽靈的構成性缺席而得以形成的論述秩序。 本文刊於隨2009年四月號《香港電影》附送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季刊2009年四月號《HKinema》 順手宣傳:重新搶奪系列——被收拾了的城市稜角 日期:四月廿一日 無論是香港又好,香港電影又好,不知甚麼時候開始,越發漫無目的隨波逐流。本系列呈現出的城市,有永劫回歸冤靈、有科層官僚制度的犧生品、有傳統家庭價值受害者的絕望反抗——一句話:批判但存希望。 從舊電影中,能找回一些並不會被金融海嘯打擊的自信嗎?能再次釋放出關於我城各種充滿異質性的想象、觀察及表達嗎?甚或,在大唱「和諧」和「認命」的回歸後特區又,這些長著城市菱角的舊電影可有什麼參考價值? 也不為懷緬過去,資深影評人朗天將分享他的觀點,和我們一起重訪這一被收拾了的城市稜角。 | ||
Posted: 15 Apr 2009 10:56 AM PDT 前阵子,听说一部韩剧叫《该隐与亚伯》,涉及朝鲜特工题材,就特感兴趣。一搜,发现网上有人说这出戏丑化了中国,罪状有把上海拍得很灰、很脏,开车半小时出去就是沙漠,到处是偷窃、行贿,诸如此类吧,然后得出结论说韩国人不遗余力把中国描绘出野蛮、贫穷、落后的国家。于是,网上就有人愤怒了,还有字幕小组高调抗议,宣布拒绝继续翻译这出戏。 我还是想办法找到了带中文字幕的这出戏,看了好几集,也没看出来这出戏怎么就丑化中国了。 本来,这事儿我也就忘了,今天忽然看到新闻重提此事,这回是媒体直接炮轰。当然,还是老问题——丑化中国。 我就纳了闷了,中国怎么就那么容易被丑化呢?80年代,陈冲演《大班》里面一个中国女子,无非是在外国人面前宽衣解带之类的,就被国内贴上了丑化中国的标签,陈冲也被斥责为卖国贼。《红高粱》在西方获奖,竟然也被说成靠卖弄中国的落后满足西方人丑化中国的变态心理。20年来,西方影视作品里的中国,动不动就被国人拿出来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审查"一番,和我们的价值观不吻合的,就一律打上"丑化中国"的标签。 到了《该隐与亚伯》,我们又把"丑化中国"的使命交到了韩国人手上。 这么急着把"丑化"二字往自己脸上贴的国民心理,其狭隘昭然若是。 我不想在这里逐个镜头分析《该隐与亚伯》中的中国镜头,那很没意思。我想到了两部戏,做一个对比分析: 一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印度贫民窟的落后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印度媒体也有不同意见的讨论,但并未阻止它在印度上映,也未见印度媒体集体声讨英国导演"丑化印度",甚至上升到"彰显英国人扭曲心理"的高度。 二是美剧《24》第七季,这一季,恐怖分子轻松闯进白宫,甚至给了美国女总统一个响亮的耳光,整个国家陷入瘫痪。我反正是没见到美国民众及媒体抗议福克斯电视台"丑化美国"。按照中国人的"丑化理论"推理,世界上丑化美国最猖狂的恰恰是好莱坞电影。 与这两出戏的"丑化"相比,《该隐与亚伯》里面对中国的描绘实在不算什么。 由此,我还想到,如果《24》第八季把场景挪到中国,以恐怖分子破坏北京奥运会为主题,我靠,还不得升级为外交事件啊! 想起前些日子采访崔永元时,谈及大国问题时他的一个看法:大国最重要的是有着宽容、平和的心态。 至于韩国人是不是真有所谓的扭曲心理,不是我想探讨的问题,换句话说,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自己反思就好了,轮不到我们替人家想,我们还是先看看自己的心理是不是扭曲吧。 顺便说一下某些字幕小组的角色。这些年,承蒙各个字幕小组的辛苦劳动,中国人与世界同步看到了许多影视作品。但这次《该隐与亚伯》的字幕小组高调抗议并拒绝翻译,有点儿搞笑了。你翻译上传人家的作品本来就是非法的,当然,我们看也是非法的。这部剧不对你心思,不乐意翻了,停下来自然没谁管得着你,但扯上民族主义气概,并以拒绝翻译为旗帜来表现这种气概,实在离谱,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形容就是小偷罢偷。 有道是,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不再充满饥渴地把别人丑化自己国家的标签到处乱贴呢?and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有底气即便真有人恶意丑化自己还能一笑了之呢? 相关新闻:韩剧丑化中国彰显其扭曲心理 随机日志
评论数量(0) | 你来评论 | ||
Posted: 15 Apr 2009 08:09 AM PDT
一
我们追求的美好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以民主反对专制,以自由反对暴政,以法治反对人治,而是以真反对假,以善反对恶,以美反对丑。
当今世界没有几个执政者敢于公然反对民主、法治、人权,没有几个统治者敢于宣称国家是他们一个家族或者少数人的,相反,几乎所有的执政者,包括金正日、卡斯特罗在内,都宣称国家属于全体人民,执政者必须代表人民的意愿,没有人民的认同,没有民主,执政也就失去了合法性。20世纪以来人类政治文明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根本否定了"打江山坐江山"的"家天下"意识形态,民主、法治、人权已经成为普世潮流。
因此,我们与执政者之间不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别,都是为了国家民主法治、社会公平正义、人民自由幸福。如果说我们之间有差别的话,就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共同的理想。这是一个科学与道德的问题。
以什么样的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法治,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制度建设首先要认识人性。人性从本质上说都是一样的,都有利他的善的一面,也有自私的恶的一面,人与人之间有差别,但不存在国与国之间人性的差别。所谓文化差别确实存在,但那是制度约束和利益诱导之下的人的外在表现,而并不意味着人性本身的差异。
国家的治理模式就像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一样,必须在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制度,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本性,人的利益选择和行为方式,才能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制度。共产主义理想固然美好,但计划经济制度却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人民当家作主固然美好,但间接和不公开选举导致民主落空,制度忽视了人性就缺乏基本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民主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人的生命有限,政权不可避免要更替,问题在于以什么方式才能解决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以及权力更替的最低成本。暴力革命的合法性只适用于非常年代,只能针对邪恶的暴政。如果统治者固守暴力革命的逻辑以为自己暴力夺取的权力就应该世世代代继承下去别人想获得权力只能靠武力,这是野蛮政治的逻辑,结局只能是暴力革命——一个个王朝末代皇帝大都死无葬身之地。
和平年代,人类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民主,这个国家属于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人民按照一定的制度选出维护公共利益的执政者,纳税供养他们,委托他们管理国家,如果管理的不好,就通过合法的、文明的程序更换更合适的执政者。人类经验表明,真正的民主离不开选举,谁能代表人民,选票说了算。选举要想表达人民的真实意愿,选举应该定期、平等、公开、竞争,并尽可能直接进行。没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的平等的选举,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没有公开的选举,就有可能被少数人操纵。没有公平的竞争,更合适的执政人才就可能被埋没。如果间接选举,就更容易出现贿选。这些民主制度之所以是普世的,不是因为它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而是因为它顺应了基本的人性。
我们国家也追求民主,但是我们的制度设计不够科学,我们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比如,间接选举让贿赂成为可能,也许当下因为选举被操纵所以贿赂还不明显,如果实现了真的选举贿赂一定很严重。而直接选举就让贿赂选民的行为几乎无法存在,再加上法律的规范和惩罚,黑金政治才有可能被摒弃。再比如,缺乏公开竞争的选举让操纵成为可能,缺乏竞争的结果往往是领导"当选",而不是选出选民满意的"公仆"。
法治的逻辑同样也是人性基础上人类管理经验的总结。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解决争端的正义底线,缺失了正义底线,社会必然充斥不满和抱怨,必然潜伏着巨大危机。司法本来就是充当正义底线的角色。这个正义底线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必须依靠制度和良心固守这个底线。我们也追求法治,但是我们的制度设计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司法名义上独立审判,但实际上有很多权力干预,法官不是忠于法律和良心的正义守护神,而是庞大官僚体系中卑微的一员。我们不是说法官就不受制约,问题在于什么样的制约是科学的,我们国家试图依靠非民选的政法系统或行政系统制约,这样的制约制度从本跟上扼杀了司法的独立性,也就扼杀了社会正义的底线,人类经验表明,真正良好的制约制度是依靠依靠民选的议会以及透明的舆论。
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需要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向别人学习,及时做出调整。既然经济制度能向别人学习,市场经济能适应中国国情,政治制度也一样可以向别人学习,也一样能适应中国国情。但是,如果执政者不虚心向别人学习,却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的制度是最好的,甚至表面上自称人民公仆骨子里却是皇权专制,这就转化为一个道德品质问题。
国家权力为了什么,这首先是一个道德问题。如果是真心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幸福,执政者是真正的公仆,其自身的利益不在于无边无际的世俗欲望,而在于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样的公仆是高尚的。相反,如果"公仆"的目的就是为了执政地位本身,即所谓"江山永不变色",民主法治不过是手段,为了自身私欲随时可能放弃民主法治,随时启用法西斯或者流氓黑社会的手段,这样的公仆是假的、恶的,也是丑陋的。
明明知道选举结果已经内定好,明明知道选举是被操纵的,还要装模作样地开大会、提名候选人、投票。明明自己根本不了解预算,还要举手表示赞成。明明知道开大会是走过场,还要轰轰烈烈地宣称自己多么民主。这样的民主是假的、恶的、丑的。
明明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法院故意安排一个最小的法庭审理,把旁听证发给最不关心这个案件的人,故意不发给真正关心案件的媒体和公众,还号称"公开审理"。 当公民的博客被删除起诉到法院,没有一个法院敢于接受受理诉讼。明明知道判决不是法官做出的,还号称法院独立审判。这样的"正义审判"是假的、恶的、丑的。
明明是和企业主享受同等待遇的官方机构,却号称"工会"。 当大量的下岗工人真正需要工会维护权利的时候,他们在巨资盖起的豪华大楼里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弄一间"职工帮扶超市"。他们本来出租司机打算要建立真正的工会,但全国总工会赶紧站出来要组织出租司机工会,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样的"工会"是假的、恶的、丑的。
公权力本应担负起正义底线的责任,可实践中公权力最不讲道德和人性,怎么指望这个社会是一个道德的社会?其实,我们的理想不需要太多的创新,我们只需要真、善、美,那些先辈们过去一个多世纪奋斗的民主理想变成真实的民主,那些写在宪法中的神圣的权利变成真实的权利,那些"公仆"们能够具有起码的道德廉耻之心,与其说我们在追求民主自由,不如说我们在追求一个道德的社会,人性复苏的社会。
二
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完美的制度,制度都是要靠人来制定和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大部分人都试图规避和破坏,这个制度不可能良好运行。同样的民主制度在一些国家运行良好,在另一些国家可能带来混乱,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运行缺乏道德或者文化观念的支撑。民主政治运行固然离不开制度规则——比如普选,强力机关国家化,司法独立,言论自由等等,还需要高贵的文化传统,需要多数人对制度的信仰,需要人性内在的道德法则。
高贵文化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公民道德楷模的作用。布什说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最大的成就是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其实真正把美国的统治者关进笼子的,是华盛顿、杰弗逊等那些开国元勋,他们高尚的道德形象为文明的政治树立了榜样,他们是一整套民主制度良好运行的第一推动力。
自传说中的禅让制以后,我们两千年的政治文化没有形成高贵的传统。当宋教仁被刺杀,民主制度正在形成的脆弱的宪政共识被打破,一群专制军阀依靠阴谋和暴力运作民主的游戏规则,不可能结出美好的果实。孙中山先生曾经设想通过军政、训政来实现宪政,想通过一个政党来建立民主政治的底线伦理,但是很遗憾,这片数千年崇尚阴谋诡计不择手段土地太缺少民主法治制度良好运行的文化氛围,具有崇高道德威望的人物又很早去世,种种原因导致了二十世纪的悲剧。
但是文化未必决定命运,那种根据文化传统的逻辑认定中国不适合民主的论调是不负责任的或者是可耻的。一个国家整体性道德缺失不是人性的差异,而是制度文化环境的结果。制度文化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因为道德是可以唤醒的,因为所有的人内心都有善的一面。唤醒道德可能是巨大的事件,也可能是道德楷模,通常情况下二者同时出现。在一辆特别拥挤的火车车厢里,大家都在抱怨人行道走不通,人们可能争吵。这时一个人站出来帮助大家整理行李,号召大家互相礼让,可能在很短时间里改变这里的文化氛围,人们开始互相帮助。1989年5月北京街头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甚至连小偷都罢偷了,街上行人自行车相撞也都不再吵架,那是因为人们被一种新的希望所鼓舞,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突然好转。
民主政治要想良好运行,中国要想短期内以最小的成本完成社会转型,除了制度设计要科学外,还需要一批优秀公民的楷模重树国家的道德形象,他们不仅是制宪者,而且应当是作为宪政制度的第一推动力,以身作则为制度运行开创良好的起点。必须有一种强大的道义力量,让人民内心确信民主制度能够良好运转,所有参与民主制度的人都会遵守基本的底线。这种强大的信念来自道德楷模的力量和社会变革孕育的崇高的希望。
三
在道德良心基础上重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为了以最小的成本完成社会转型,我们必须成为政治文明的基石,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重树这个民族政治竞争的高贵传统。
那种对民主可能给中国带来混乱的担忧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尽管这种担忧未必真诚。如果中国没有强有力的道义力量主导变革,如果很多参与政治的人都怀着古老的皇帝梦任意践踏底线伦理,中国仍然会重蹈二十世纪的覆辙。幸运的是,这些假设已经时过境迁。今天,国际社会已经形成民主、法治、自由的潮流,国内经济、社会已经多元化,人们对于政治的底线预期已经有很大提升,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优秀公民意识到了自己对于这个民族确立高贵政治传统的历史责任。
我们清楚知道制度的意义,如果政治法则是为了私欲不择手段,那么政治就是最大的恶,如果政治法则是为公众谋福利的公平竞争,那么政治就是最大的善。没有科学的制度,任何道德形象都不能给这个国家带来长久的繁荣和自由。我们需要借鉴全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在总结得失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制度。这些制度大体框架已经趋同,包括直接选举、司法独立、权力制衡、新闻自由、市场经济等,因为人性本质是一样的,人类正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在制度设计上我们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最重要的是通过公正的程序确立这些制度。
与建立这些科学的制度同样重要的,是强大的道义力量缔造的从开始就弥漫于宪政制度运行的高贵气质和传统。在我们的社会转型当中,比设计制度更迫切需要的,是一群公民楷模的成长,没有道义力量,试图让一个美丽的制度良好运行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年的代价。
中国必须有一个建立在道德良心基础上的强大的公民力量,以捍卫社会转型的和平以及推动宪政制度良好运转。
这支力量的表现形式是一群德高望重的优秀公民的联合。他们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社会变革高度的共识和统一行动的能力。必须做到言论、行动和信仰的一致。他们需要真诚地面对人民,真诚地面对这个时代,真诚面对自己的信仰。只有做到极致的纯粹,他们才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他们需要博大的奉献精神。他们必须从内心深处彻底放弃政治就是不择手段追求权力的念头,必须彻底信仰政治就是为公众谋福利。他们必须能够超越世俗的欲望追寻生命的意义,他们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全人类的自由幸福,他们唯一的私欲就是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这依赖于为公众谋福利的生命历程。
他们需要浩然正气。面对邪恶的不公正需要有人拍案而起,他们这个社会需要正义的底线,当司法不能担当正义底线的时候,他们必须就是正义的底线,他们必须让人们看到正义的希望,必须让人们从内心深处相信法律是有尊严的,正义是有希望的。他们还必须让人们相信,有一天,这将是一个自由公正的社会,无权无势者也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没有关系也同样获得公正。
他们需要足够的智慧和贡献。他们需要有能力谛听这个社会最渴望表达的声音,他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最多的贡献,他们需要不断的道德积累。他们唯一可以仰仗的力量是道德,他们的力量在于奉献了多少,帮助了多少人,承担了多少苦难。唯有这种博大的力量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希望,才能唤醒这个民族被压抑的良知,才能在道德良知基础上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社会。
许志永 2009年1月31日 | ||
Posted: 15 Apr 2009 08:04 AM PDT
民主法治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梦想。从清末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大辩论,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华日报上关于民主自由的战斗檄文,到八十年代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的村民自治运动,到人权和法治写入宪法,对民主和法治的企盼一直是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的主旋律,民主法治的口号更是伴随着整个改革开放历程。这是一个通往民主法治的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健全的民主法治。
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什么是真正的法治?这些理念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更不是来自某种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有着深刻的人性根基,来自人类政治文明历史经验的总结。既然我们的目标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就有必要深入反思我们自己的制度是否不够科学能够实现我们的理想?民主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是一个科学问题。
一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模式,其基本含义是人民——这片土地上最大多数的公民当家作主。民主的基本逻辑是:第一,国家属于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而不是属于个别人或者小集团,执政者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授权而不是任何野蛮的征服。第二,每个人是自己最忠实和最可靠的利益代表,涉及到每个人利益的公共事务应当尽可能每一个人都参与决策,即直接民主。第三,考虑到决策成本和专业化治理等问题,当代社会主要的民主模式是代议制民主,即人民并不需要每件事都自己决策,而是选出可信任的执政者把公共事务委托给他们,因此选举是现代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必要过程。
民主离不开选举。在人类正义的逻辑中,政权合法性只有两种——上天授予和人民委托,"打江山坐江山"是野蛮政治的逻辑不是合法性的逻辑。今天,除了个别国家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外,能够证明权力合法性的只有通过某种可见的方式证明执政者受人民的委托,这种可见的证明方式就是选举。
所为协商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最独裁的皇帝有时也会和大臣们协商,皇帝征询意见是协商,公民提建议也是协商,但这不能替代选举民主。事实上,民主从来都需要协商,需要妥协,协商本身是民主的内在组成部分。民主和专制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协商,不在于公民有没有参与的权利,而在于当社会面临的问题需要决断的时候,是多数人说了算还是少数人说了算。协商民主不可能是某种新类型的民主,试图避开选举的协商民主当面临决断的时候,往往成为专制的外衣。
精英民主在这个时代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逻辑悖论。所谓精英民主是指选举或者决策只是少部分人的权力,普通人不具备政治参与的资格。精英民主不是精英治理,民主就是要选出精英治理国家,但从根本上说,精英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授予。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200多年间,人人平等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信念。人们可以放弃行使他们的权利,但他们必须有权利。且不说精英民主能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精英的标准本身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民主实现的过程可以是渐进的,由精英民主逐渐过渡到全民民主,也许对于中国而言也是最理想的,但是,现代社会真正的民主最后必然是全民选举民主。
选举民主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选举需要宣传和竞争成本,选举可能选出一个政客,议会投票过程中可能争吵不休效率低下,竞选过程中街头运动可能导致政局不稳,公众投票表决可能导致"多数的暴政",甚至独裁者上台,等等。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否定选举的充分理由。但是在当代社会除了选举,我们找不到别的权力合法性的途径,所谓精英民主、协商民主都回避不了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问题,那种"打江山坐江山"以武力征服者的姿态证明自己是天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事实上,有了法治规则,民主运行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与充满阴谋诡计、刀光剑影的黑箱政权更替方式甚至充满暴力杀戮的战争方式相比,选举是成本最低的政权更替方式,更何况,选举中的花费不等于浪费,而是选民了解候选人真正实现选举权利的必要成本。选举也许不能把最有能力的政治家选上台,但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品质恶劣的阴谋家是不大可能当选,即使人民上当选了一个油嘴滑舌的政客,他们在下一次选举中不会再次上当。议会争吵不休不那么可怕,议员打架通常能够避免人民打架,虽然有的民主社会看起来有些混乱,但人民是安全的,有尊严的。政局不稳通常是专制向民主过渡过程中的现象,在宪政共识达成以后,动荡并不是很多民主国家的常态。至于"多数的暴政",一些学者过于担忧了,法治能够解决少数人权利保障的问题,而且,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在良心的约束下,人们通常不会失去理性。至于担心选举可能导致独裁者上台,这注定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的罕见现象,更不是否定选举的理由。未来的人类社会,如果在个别国家出现了民主导致的独裁,国际社会有义务帮助他们,用国家社会的整体力量校正个别的失衡。但如果人类在某个时期面临重大问题民主无法解决,专制也许会重新出现,这不是人类力量所能左右的,毕竟,人类自身不完美,人类不可能设计出一套完美的制度,永恒的制度。但在这样一个时代,民主适合了这样的经济社会基础,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民主法治能够照顾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够尽可能维护公正。
选举制度从其自身逻辑出发,存在以下科学原则:
第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平等。国家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也都有权利追求公共服务的职位。基于此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性别、教育程度、居住地域等因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平等。这意味着只要到达一定年龄且心智健全的中国公民选举时一人一票,并且要尽可能实现每票等值。当下中国的选举法规定,自治州、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意味着农村户籍人口的每一张选票的价值只相当于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显然不公正,违背了宪法。
第二,选举定期举行。选举需要成本,组织选举,让选民了解候选人的必要的竞争和信息传播过程都需要成本。政府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过于频繁更替有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基于此,选举要定期举行,不能过于懈怠,亦不能过于频繁。
第三,选举一般局限于政务官员(包括议员)。国家的运行需要政务官员也需要事务官员,政务官员通常是指各级政府首脑,他们对选民负责。但他们之下需要具体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这些人通常被称为事务官员,是通常意义上的公务员。政务官员把握政策方向,事务官员负责执行。考虑到选举成本、政府的稳定性以及权力部门内在统一性,不是每一个公务员都需要选举,只需要选举各级政府首脑以及各级议员。
第四,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的确更能节约选举操作成本,但间接选举使得民意代表性扭曲,选举越是多重间接,代表性越差。间接选举容易产生贿选等腐败,而直接选举由于选民广泛而分散,贿赂几乎不可能。
第五,自由、公开的竞争选举。为了确保选举的公正进行,确保选民真正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候选人,选举离不开候选人之间的自由公开的竞争。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假选举,独裁者能获得几乎百分之百的选票。确保自由意味着公民作为候选人参与竞争的自由以及作为选民参加投票的自由,要通过秘密票箱等方式确保全民的自由意志不被干扰。要确保竞争公开进行,通过及时的公开唱票等方式把选举置于阳光之下。
第六,选举要尽量避开金钱腐蚀。市场经济的基本游戏规则是财富说话,持股份最多的人最有发言权。民主政治的基本游戏规则是人民说话,民主要"数人头",而不是数财产多少。正如比尔盖茨与克林顿各有自己的专长,政治家不等于企业家。民主选举的游戏规则就是要尽可能把最有能力的政治家选到合适的位置上,而最有能力的政治家未必拥有最多的财产,如果放任金钱收买选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就会侵蚀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扭曲了民主政治规则的功能。因此,必须有一套法律制度,严格界定民主选举与金钱的界限,法律应当明确规范这些选举经费的来源以及用途,比如,个人政治捐款的上限,选举经费不能用来给选民送贵重礼物,等等。
二
法治意味着法律的统治,意味着整个社会秩序都处在规则治理当中,从国家首脑选举到日常生活纠纷,所有的争端协商不成最后都由专业的法律机构依照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规定的程序裁决。在法律面前,所有人平等,没有任何人具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现代法治的核心是治权,即把权力纳入法治轨道。法治不是用法律统治,用法律统治意味着有人在法律之上拿法律作为工具统治别人。独裁者也会制定法律,让人民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纠纷也会依法处理,但是一旦遇到政治问题,法律可能突然消失了,法院会听命于权力,依法应该公开的审理也成了秘密审判,这不是法治。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一个国家有没有法律,不在于有没有依法处理纠纷,而在于是不是所有人都在法律之下,在于是不是所有的纠纷,尤其是政治纠纷是不是在法律框架下解决。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法律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人利益或者部门利益,法律本身来自人们的良知和道德共识,这是人们尊重和服从法律的前提。因为法律代表正义,绝大多数人会自觉服从法律,甚至即使他们从来不知道法律是什么法律在哪里,他们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良知行为,就不会触犯法律。执法部门代表公共利益,依照程序公正执法,他们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他们不享有任何法律没有明确授予的权力,他们的行为必须严格遵循法治程序。司法代表社会正义的底线,独立于其他权力,法官具有崇高的道德威望,他们忠于法律和良知作出公正裁判,人们自然会服从他们的裁判。
法治的基本条件包括:
良好的法律,即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法律。除了法律需要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以外,法治对法律还有一些内在逻辑的要求:统一的法律体系,法律内部不矛盾,下违法不能违反上位法,所有法律不能违背宪法;法律要公开,没有公布的法律不能对外产生效力;法律不能溯及既往,为了行为的可预期性,不能用今天的法律制裁昨天的行为。如果这些法律内在要求带来了一些负面后果,比如不溯及既往造成有些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能受到惩罚,这是法治必要的代价。
独立的司法。作为中立的裁决者,司法权力必须独立。司法要独立于其它权力,其核心是法官独立,法官的地位和薪水由法律明确保障,法官审理和判决只忠于法律和良知,不受任何其他权力干涉。司法不仅要独立于权力,还要独立于民意。司法要体现法律职业理性,判决要发现长期存续的公众的道德共识,但并不等于在个案审理中受民意左右。
成熟的法律职业人群体。法律的运行需要受过职业训练的法律人,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整个社会的法治秩序有一群具有共同教育和职业背景的法律人运行,他们具有法律的知识和理念,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法治社会而言是必要的。
法治文化环境。法治需要信仰,面对一个良好的法律,当一个人预期到大部分别人不会遵守时,自己很可能也就不会遵守。这种对别人将如何行为的预期就是文化,是价值观念、教育、生活经验等日积月累形成的。今天,我们即使有了很好的法律,仍然会有很多人习惯于不遵守,即使面对一个很公正的法官,仍然会有很多人试图贿赂。文化有很强大的惯性,但文化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制度的逐步完善、优秀法律人的持续坚守和能促进变革的公共事件。随着社会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法律人坚守正义,开始并坚守良知和尊严的生活方式,直到某个事件或者运动,所有的法律人彻底改变对法律的预期,开始法治的生活。
法治并不完美,法律总是显得滞后,司法处理纠纷效率较低,有时候还会放纵坏人,等等。但在这样一个时代,法治是能实现正义的最好的制度。法律的稳定性另一面就是法律的滞后性,法律需要稳定,滞后也就成了法治的必要代价。当然,法律不可能太滞后,在一定的时期内,法律要基本等同社会的道德共识。司法处理纠纷确实效率低,但这是程序的必然结果,在效率和公正之间,司法应当选择公正。当然,司法也应当在公正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效率。法治重视程序正义,即看的见的正义,对于不能证明的看不见的社会事实,法治只能当作它不存在,为了避免错案避免无辜者被冤枉,放纵坏人有时成为法治的必要代价。
三
把民主理解为简单的"多数决"是对现代民主制度的误解。民主离不开法治,离不开权力制衡的日常监督。民主秩序需要法律规范,权力的产生方式、权力的边界、权力的分立制衡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需要宪法保障。平等、公开、公正的选举需要一整套法律规范。法治能够有效地约束官员的行为,确保公民自由和权利。从广泛意义上讲,现代民主已经是一整套制度,法治本身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民主从现代民主制度中抽象出来,定义为简单的"多数决",然后批判民主,这是没有意义的。法治是对民主的必要的平衡。法治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经验理性,一批经过专业化训练的尽可能超然于世俗之外的法官运用经验智慧处理现实的问题,他们不仅要维护现有的体现公众较长时期内稳定的道德情感的法律,还要在面临民众非理性情感的时候,避开非理性,做出尽可能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判决。法治能够保护少数人的利益,这也是对民主多数决定的必要的制衡。
民主与法治并不是人类永恒优越的制度。民主法治要求的社会条件比较高,是一种比较奢侈的制度,它曾经在遥远的历史上某些特定条件下没有人治优越,未来也不排除回到人治的可能。人类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一个部落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种族繁衍,不大可能充分考虑每个部落成员的利益,人治是自然的选择。也许未来有一天当人类面对巨大灾难,法治因为过于奢侈不能为继,这是历史的选择,不是人类所能左右的。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具备了民主法治的社会基础,具备了尊重每个人保护每人权益的基础,我们有了条件去实践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我们当然应该选择民主与法治。
许志永2008-4
| ||
Posted: 15 Apr 2009 07:52 AM PDT
"乌有之乡"作为一个左翼的书店和网站遭到选择性"执法",作为以追求宪政为目标的法律人,我们当然要为他们辩护。我们不是在摆出一个姿态,而是为我们自己的信念,为公民的宪法权利——言论自由辩护。这是一个奔向自由和多元的社会,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和捍卫应该成我们——自由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新儒家等等所有理想主义者也是所有公民的基本共识。
我们不同意"乌有之乡"网友的很多观点,但是我们能理解他们的愤怒和理想。由于人的天赋的差异以及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现实的不平等,有了不平等,也就有了消除不平等的梦想,这就是社会主义理想的最初起源。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村社社会主义等等,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他们都怀着共同的梦想——为了现实结果的平等,他们之间的差异不在于理想的差异,而在于实现道路的差异。其实,我们追求的理想——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某种意义上也正是社会主义的理想,我们信奉的民主、法治与现代市场经济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比只是实现道路的差异。
现实社会越是不公正,社会主义的声音就必然越强大,中国和印度社会贫富差距都很悬殊,因此社会主义思潮都很活跃。当下的中国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特权腐败造成的社会不公积累了很多愤怒,因此我们很能理解那些愤怒的声音,为了内心的正义,他们甚至愿意回到过去——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回忆过去。对于那些真诚的理想主义者,无论他们与我们的观点如何不同,无论他们的理想距离现实多么遥远,我们有必要给予尊重。
我们不同意"乌有之乡"网友的很多观点,但是我们坚决捍卫他们表达思想的自由。这是我们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这是人类摆脱愚昧专断之后的现代文明的标志。作为宪政主义者,我们追求言论自由,绝不仅仅是追求我们自己的言论自由,而是包括与我们不同观点的人在内所有人的言论自由。如果我们认为某些"错误"观点就应该禁止,那我们与独裁专制无异。
言论自由等宪法权利是人类理性探索的结果。每一个人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的观点都是自己的偏见,没有绝对的客观公正。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今天这个时代民主法治能够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是否会选择计划经济或者其他的制度,为遥远的未来保留多元的思路也就是保留更多的可以选择的道路,因此,只要不是强制牺牲别人的幸福,任何人的理想和信念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对于自由主义者而言,"乌有之乡"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不可容忍的异端,而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是一个奔向自由的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新儒家等等各种社会思潮都开始发展起来,一个多元的社会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
正如面对左派的信念一样,面对民族主义者或者其他各种社会思潮,我们怀着同样的信念——我们可以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我们随时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他们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保障,和民主、法治一样,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制度,是多元思潮存在的基本条件。"乌有之乡"遭遇选择性执法,保钓行动者面临困境,表达宪政的呼吁文章被删除,都是因为我们国家缺乏民主、法治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因此,我们呼吁,所有的中国公民,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无论我们之间的观点如何不同,无论我们之间有如何的论战,我们必须遵守基本的宪政共识——民主、法治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捍卫这些宪政共识,不仅是自由主义者的责任,也是民族主义者、左翼人士等所有公民的责任。这些宪政共识解释如下:
民主。每个人是自己利益最忠实最可靠的代表,因此涉及到每个人利益的公共事务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或者每个人委托的人来决定;国家属于人民,而不是任何个人、家族和小集团所有,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民主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人民真实的选择是任何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前提,那种以精英自居,以为自己比人民更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那种剥夺了人民的选择权利剥夺了人民表达不满的权利还以为自己让人民最满意的人,不是愚蠢就是无耻。民主制度有很多不完美之处,但是在这样一个文明时代,民主比专制有更多的优越性。
法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治是人类生活必要的规则之治。法治的核心在于约束权力,把权力纳入规则之中,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任何人超越法律之上,用法律的大棒治理别人,这必然是一个奴役与被奴役的社会。法治要求有代表做大多数人利益的民主的立法,受到民主约束的公正的执法,代表正义作为中立裁判者的司法,这是人类基于人的本性的经验的总结。法治给我们所有的人——包括执政者和各种理想主义者带来安全和尊严。
公民基本权利。在民主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心平气和地在宪法里约定一些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即使以多数人的名义也不能任意剥夺。这些权利包括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等。无论一个人的信仰在另外一个人看来是多么的异端,信仰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信仰与科学是两个范畴的东西,我们不能用科学来衡量宗教信仰的对与错。无论一种观点多么的不合时宜,只要不会带来即可的现实危险以及伤害特定个体的隐私和尊严,言论自由不受限制。如果这些基本的权利被剥夺,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剥夺别人权利的人都将陷入被奴役的状态。
我们必须认同这些基本的宪政共识。没有这些基本的宪政共识,每个人、每个思想潮流都不可能得到自由;没有这些基本的宪政共识,我们的国家不可能摆脱专制与奴役;没有这些基本的宪政共识,人民不可能享有广泛的自由与幸福。在这些基本的宪政共识之上,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激烈地争论,但是我们都有表达的基本权利,这就像一个开放的市场,我们的思想就让公众去思考去选择。在这些基本的宪政共识之上,什么样的思想是最合乎社会需要的,什么样的执政者最能代表人民的利益,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是最合理的,人民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做出选择。
许志永 2009-3-12 | ||
Posted: 15 Apr 2009 10:40 AM PDT 立法會議員黃成智曾經表示上屆立法會選舉中未能當選,令他反能多點時間享受家庭樂,是上天給他的恩賜;今日卻被揭發參選今屆立會選舉期間冒認社工,議席笈笈可危。 極力維護「家庭核心價值」的人,或許再有更多時間共聚天倫了,如果這是結果,不諷刺但也不意外,只因「論斷別人別人也會論斷你」;不過相信這位人兄必定能「大步攬過」,因為在香港基督徒是大晒的。 說起黃成智,著實不想對他打落水狗,但對於此君過去的所作所為,真的令人太齒冷,打壓同志團體,對其趕盡殺絕,更過份的是扣人帽子,將一些同志資訊網站,統統被標籤做「支持濫藥的網站」。 這種所為真的「很不該」。 不知就裡的人一定要看看吳志森這篇文章。 吳氏在他的文章簞述了緩害和鼓吹的分別,也清楚說明個別同志屬這群隱蔽一族,並不容易接觸,「不可一,不可再」這種口號式的主流宣傳對他們未必奏效,如教會團體自以為政治正確地向他們說教:不可濫藥,不要濫交,更甚者對他們說「同性戀是罪,你們應當悔改!」這種種教條式的呼籲,對他們根本毫無作用。 顯然,這是非常普通的常識,一些口口聲聲關心社會、關顧弱勢社群的教會人士,如果只會安坐於教會堂口,享受著空調去閉門造車,根本不能看清楚外面的世界,更惶說要求他們客觀持平地去看現實是甚麼情況。 正如吳氏所說,那些被黃氏標籤的網站確有對藥物的「預期效果」作出描述,但緊接的可是「副作用和風險」,文章對藥物成癮、精神錯亂、呼吸停頓、突然死亡等等,都羅列得相當詳盡。 有基督徒網民認為「不可一,不可再」的宣傳口號是「有效」的,甚至向本人提出「你有什麼證據說宣傳沒有效?」對於這種「有甚麼證據論」,說實的本人已經感到煩厭,如果有人要為死撐而死撐,我必會反問一句「你有又甚麼證據說『網站是在鼓吹濫藥』?」 要斷章取義逐句逐字挑這個網頁的毛病,對於自命清高道德的塔利班來說,確實能大有所獲,但一些壞腦耶徒一如以往地扣別人帽子,不是說別人「支持不安全性行為」就是「支持濫藥」,將不同意見妖魔化,憑這種立場手段,又可以有甚麼道德可言? 也請思考為何現實繼續有人在濫藥,真的是別人的網站在為濫藥文化推波助瀾?還是你們的抗毒力度不足?在社區、在高危社群裡面你們又做了甚麼?你們又有沒有反思過,其實是你們那套猶如「講耶穌」的說教根本沒有市場? 有「拯救世界」勇氣卻是自我為中心,一切都以自己宗教立場出發,任牧師、教會團體事工以至教徒,你們要多辦幾場研討會,都是沒有任何效益可言的,請不要安坐冷氣房內對著空氣批判誰與誰了,美其名說你們在孤芳自賞,實情其實是精神自瀆罷了。 文︰DAI ADORU | ||
Posted: 15 Apr 2009 09:46 AM PDT | ||
Posted: 15 Apr 2009 10:13 AM PDT 傅正明:五十年悲剧的交错时空为纪念西藏抗暴运动五十周年,中国旅美雕塑家陈维明受国际汉藏协会委托,创作"西藏自由之路"大型浮雕。这部带有铜质效果的玻璃钢高浮雕,塑造了十个流亡藏人的艺术形象,2009年3月10日在纽约揭幕,将运往台北展览,然后运往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印度达兰萨拉展览和存放。在念青唐古喇山脉的脊背,一把魔剑劈出双峰直插天际――夏贡拉与怒贡拉东西相看不厌,山脚下是紧紧连接的地脉。在美利坚自由的土地上,一位中国艺术家攥紧拳头,伸出两个指头的V形手印,开叉处有汉藏两族混流的血脉。雕塑家不断推倒重来的腹稿是密勒日巴拆了又建的房舍①,最后的构图是诗圣的一首道歌有降伏四魔的神韵法力。斧凿镂刻的雕刀是帝洛巴捣芝麻的木杵,在空行母灵感的启迪下把慧根的芳香散作人寰花雨。②浮雕的雄伟史诗漂浮着遇劫的珠牡的希冀,格萨尔王赤兔的虹霓把香巴拉的幻美牵引到苦难雪域。③浮雕的雄伟史诗飘浮着奥德修斯返航的船只 | ||
Posted: 15 Apr 2009 10:09 AM PDT 这个活终于干完了, 可以回岸上了, 但是走之前遇到了一个问题。 就是我们最后把工具从洞里面拿出来的时候放错了一个lifting sub放在了工具上, 导致工具太长, 以至于放不进一个14m的铁盒子里面, 这样就不能运回岸上的基地了。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把那个lifting sub拆下来就可以了。 这样的管子都是螺纹连接的, 逆时针拧就可以下来了。 都是这样的一头是box, 一头是pin的连接, 大家在这里邪恶的将他们叫做male和female的连接, 但是叫久了, 也不觉得邪恶了。 问题就在于, 将他们拿出来的时候, 钻工们用这样的Iron Roughneck给这个连接拧了一下, 当时还千叮咛万嘱咐不用用力拧,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还是给拧重了, 所以我和那个开吊车的小伙忙活了半天也没有办法拧动这个链接半毫米。 我们用的工具是这样的chain tongs, 就是在管子上绕一圈, 用两个chain tongs往相反的方向拧就可以了。但是这个小female连接还挺紧! 用尽全身力气就是打不开, 我还找来了一跟一米长的管子, 套在这个chain tong的把手的末端, 整个力矩有一米半长, 但是还是不行。
他把吊车开了过来, 将两个chain tongs放在地上,一个顶着地面提供力, 另外一个连上吊车的绳索, 原来是想用吊车代替人的力量来打开。 我说, 牛逼!于是就开始这么干了。 固定了绳索, 小心翼翼的将吊车升起, 但是无奈需要打开这个链接的力气超过了这个13米的工具自己的体重。 怎么也有n吨吧, 吊车竟然直接把chain tong和工具一起都掉离开了地面都没有打开这个连接, 晕, 这个时候知道自己拧不开的原因了, 看来我还真不是没有力气啊。 这个时候吊车小伙看到心上人都搞不定这个小小的lifting sub, 怒了, 就扶着另一个人跳上了那个lifting sub。 这样一冲击, 终于把这个2到爆的连接打开了…… 然后大家拆下来这个lifting sub, 将工具放进了14m的铁盒子, 从此以后, 我和这个吊车小伙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 ||
Posted: 15 Apr 2009 07:09 AM PDT 跟黑人当了总统有关系吗? 最近特别喜欢好莱坞黑人影星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的电影,翻版的蓝光DVD也要50块钱,但都不惜购入《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年)和《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2007年),有时间就拿出来重温一下。如果货源充分,相信还会收藏更多的摩根作品。 他的脸刻满皱纹,在高清的屏幕上富于质感。 有时觉得摩根是巨大的岩石,稳定而沉着,永远不会有夸张的表情和动作,但岩石上的纹路,印记着人生的沧桑,粗中有细地流露出贵族一般的尊严和情感,点到即止的幽默感,真的喜欢。 他永远不抢戏也没必要抢戏,戏中自然有他,即使他似乎总是配角。 | ||
Posted: 15 Apr 2009 10:03 AM PDT 如果资本家确实善于欺负和盘剥某些弱势人群,那么世界500强企业里雇用的,就应该全是黑人、女人、儿童和文盲。谁认为弱势人群容易盘剥的,就应该自己开家企业,专门雇用他们试试看。 (more…) | ||
Posted: 15 Apr 2009 09:28 AM PDT 史美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出现的青年毛泽东下巴没痣,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疏忽。魁梧身材、四方脸,下巴有颗痣,这似乎是毛泽东在多数人心目中的形象。然而,这实际上是毛泽东中年以后的形象。他青年时期相当清瘦,而且下巴没有痣。 毛泽东下巴上的那颗痣并非先天性的,而是中年时由皮肤色素沉积而形成的。因此,电视剧中出现的青年毛泽东下巴无痣并没错。 http://news.sohu.com/20070403/n249175278.shtml "毛氏痣"是毛泽东面部显著特征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伟人痣"、"智慧痣"、"下巴有痣治天下"……最具代表性的是《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一书,记载了毛泽东与李银桥有关痣的对话: 毛泽东停下手中笔,吸着烟休息一下;李银桥这时心中一动,悄悄问毛泽东:"主席,你下巴上的那颗痦子是'吉祥'痣吧?" 毛泽东笑了笑,轻声问道:"你听谁说这是'吉祥'痣呢?这是迷信呢!" "我娘说的!"李银桥神秘地说,"我参军前我娘就告诉我了!" "你母亲是怎么对你讲的呀?"毛泽东很感兴趣地问。 "我娘在村上见到过你的大像,说你下巴上的这颗痦子是颗神痦子。"李银桥煞有介事地说,"她还说你'命大福大造化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将来一准儿能够当'皇上',都是你这颗痦子保着你呢!" 毛泽东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你娘也好迷信哩!" http://www.fjzx.gov.cn/FjzxWeb/Modules/Magazine/MagazineArticles.aspx?ArticleID=1011 你不觉得毛泽东下巴上的痣成就了他一世伟业。而余秋雨额头上的痣也使得他成为文人里走出来的最受传媒和大众关注或喜欢的学者。 http://haidzbn.blog.sohu.com/18011503.html 毛主席脸上那颗痣是1935年遵义会议后才长出来的,预示他中年得志,而且毛主席还是国字脸,因此后来简化汉字时参照他的脸形造出了"国"字,否则——"城中有王即成国,是无须那一点的"。这事引起了我的后期,后来,我在做大成县县长的时期,因某次机缘看到毛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时,特意留心了一下,在遵义会议之前,他老人家的那张脸确实是没有痣。 http://iask.sina.com.cn/b/9908021.html 毛泽东和贺子珍生的大女儿叫李敏。 李敏的女儿叫孔东梅。 令人惊奇的是--孔东梅的下颚竟然也有一颗痣! 跟毛泽东的痣如出一辙! 这就是伟人! DNA是如此的强悍! 竟然连痣都能够遗传下来!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毛泽东思想能够万古长青呢? 毛泽东曾在北大当图书馆理员, 外孙女孔东梅获得了北大博士学位。 孔东梅回忆到: "毛泽东和贺子珍长征途中曾遗失过一个儿子,叫做毛岸红。 解放后,几经寻找, 找到了毛岸红, 证据确凿, 包括贺子珍亲手做的婴儿小衣服等物品都足以证实。 请示毛主席用不用认亲的时候。 毛主席说:'不用了。人民的儿子,就让他留在人民中间吧'。" 这一点开来, 毛主席还是很看得开的,没有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359250100065l.html 以上恕不一一列出作者姓名。 | ||
Posted: 15 Apr 2009 09:57 AM PDT 這數年間,「隱形」已經悄悄地從神話走進科學期刊,從想當然的魔術變成以物理學為基礎的技術。正如所有嶄新學科,科學家仍在摸索各種達致隱形的方法和途徑,有點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走在這科學最前端竟是幾位香港學者。本文會為大家介紹隱形的原理和港人在這方面的貢獻。 首先我們要知道隱形其實是什麼一回事。我們看見一件物件,是因為它把光線反射。可是,要令這物件隱形,並非令到它不反射這麼簡單,這只會在我們眼前製造一個黑影。若要隱形的效果,見不到物件的同時,我們必須看見「躲」在其背後的背景。 最容易想像的方法是:要令其隱形,必先令其透明。1897年出版的科幻小說The Invisible Man的主角就是發明了一劑處方,吃了之後可以令身體的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跟空氣一樣,光線便會像穿過空氣般穿過他的身軀,既不折射也不反射,達致隱形的效果。空氣的折射率是1,一般物質(例如水和人體)的折射率卻大於1,因此空氣中的光線碰到物質時會改變路線(反射,折射,或兩者皆有),這也是為何浸入水中的樹枝看上去像屈折了的原因。一件物體的折射率就像是對光線的一道「指令」,「告訴」光線碰到其表面之後的路線,如果這物體的折射率跟空氣一模一樣,對於光線(和我們的視覺)來說,這物體也跟空氣一模一樣。可惜,這方法知易行難,科學家唯有另謀他法。 其次,就是造一個如上圖的外殼,這外殼是中空的,它的特別之處是把光線引導離開中心的部份,任何被這外殼包圍著的物件,不會沾到絲毫光線。離開外殼前,光線會被還原到原來的軌跡,令這外殼及其內在物好像從來沒有出現在我們眼前。想法是這樣,但科學上可行嗎?光的法則容許我們這樣做嗎?科學家告訴我們,把光線如圖般引導,這外殼需要一個「少於1」的折射率。上面說過,一般物質的折射率大於1,少於1的大自然很難找,需要人工製作;這些人造物料泛稱metamaterial,由於折射率「少於1」,它們的光學特性非常獨特,除了製造「隱形外殼」,還有很多其他用途。製作metamaterial又是另一門日新月異的頂尖學問。 2006年10月,一組科學家成功地製作了一個「隱形外殼」,示範了這概念的可行性。不過,這技術有一弱點:隱藏殼內的物體是「盲」的,因為與外界光線完全隔絕,就像處於一個絕對漆黑的房間。 所以,科學家想出第三個方法:魔鏡。試想像,你拿著一塊普通的鏡子,當別人看著你的時候,他會看見兩個「你」:一個真實的「你」,和一個從鏡子反射出來的「你」。魔鏡同樣會把光線反射,但其鬼昧之處,在於反射出來的影像會把真實的影像剛好抵消;在觀察者的眼中,魔鏡反射出來的那個「你」會剛好抵消真實的那個「你」,也就是說「看不見」你了。由於你處身於魔鏡以外,可以接收外界光線,儘管別人看不見你,你仍然可以對身邊事物瞭如指掌。 2006年3月,一組科學家提出這個「魔鏡」理論,不過他們的「魔鏡」有很大的局限性,實用意義不大。例如,這「魔鏡」只能隱藏一條線,一條理論上沒有闊度只有長度的線。(把問題由3-dimension簡化至1-dimension,這是物理學家喜愛的做事方式:首先把問題簡化,解決了簡化的版本之後,再研究怎樣把結果推廣至更複雜的層面。) 2008年11月,「魔鏡」技術有了突破。香港科技大學的賴耘、陳煥陽、張昭慶和陳子亭發明了一個方法,可以令「魔鏡」隱藏一件物體,一件3-dimensional有長闊高的物體。這,更接近現實。 讓我簡略地說說「魔鏡」的構造。「魔鏡」有兩層,裡面一層是空氣(或跟空氣擁有相同折射率的物料),外面一層的折射率跟空氣剛好「相反」,例如空氣的折射率為1,外面那一層便是-1。(這是比上面「隱形外殼」的要求更進一步,「隱形外殼」要少於1,不過仍是正數;「魔鏡」要負數。負折射率的物料大自然當然找不到,製造「魔鏡」的功勞又要歸功於metamaterial了。)不過,這結構只能夠隱藏一條1-dimensional的線,亦即是那個不大實用的版本。 四位科大學者的突破就是在「魔鏡」外面那一層之中嵌入一個「反像」,這「反像」的光學特性和需要隱藏的物件剛剛「相反」,例如我要隱藏一顆骰子,這骰子的折射率是1.5,那「反像」的便是-1.5。因此,這「魔鏡」其實包含了三層物質:最內層的像空氣,外層是空氣的「相反」,外層中間再嵌入骰子的「反像」。由於每件物件的折射率和形狀都不一樣,這「魔鏡」是要根據需要隱藏的物件而定造的。 科大學者已經用電腦模擬証實了這「魔鏡」的可行性,他們正和一些美國大學合作製作一個prototype來示範,大家拭目以待吧。 科大學者的論文發表之後不久,又再有人想出第四個隱形的方法,篇幅所限,不在這裡描述。說到底,這是一門嶄新的科學,發展日新月異,大家都在摸索,最後哪一個方法能夠從實驗室突圍而出走進日常應用,誰都說不準。隱形的實現,除了理論的突破,還取決於metamaterial的製作。我們日常見到的光線是有多種波長的,但由於製作技術的局限,現時的metamaterial只對某一個波長的光線才起到作用,例如某個「隱形外殼」或「魔鏡」只對紅光有效,在只有紅光的情況下「當然隱形」,但在有多種波長的日光照射下便會「忽然現形」了。Metamaterial是另一門有趣學問,製造隱形物料只是其眾多用途之一,將來有機會再向大家介紹。 雖然隱形技術在短短數年有長足的進步,它離開日常應用還有一大段距離。以現今學術發展之快,幾年後回顧本文,可能已有事過境遷之感,但在這個金融城市,得知幾位香港學者在學術洪流中佔一席位,不禁教人耳目一新。 (本文刊於2009年4月15日信報副刊「新知」欄)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If you prefer to unsubscribe via postal mail, write to: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c/o Google, 20 W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