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ed: 26 Apr 2009 01:06 PM PDT April 18, Saturday
About five years ago, newspaper editors often received notices from departments that certain Internet messages should not be published. However, that has changed. Now, most of my commentary of current events can be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but restricted on the Internet. The editor of mainstream websites are informed that they should not publish or reduce or comment on my articles. Why is this the case? I attribute this to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past five years of public opinion. The Internet can create a lot of topics that newspapers cannot. They're under the same control on public opinion space. But why did the Internet make bigger options? In my opinion,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now we're seeing everyday forms of resistance of the people on the Internet, this public opinion space. The concept of "everyday forms of resistance" is borrowed from James Scott of Yale University. Scott originally studied Southeast Asia peasants' reactions to the elite. The peasants' tools were weapons of the weak that included laziness, dissimulation, pretending to obey, stealing, and slander. Chinese netizens also face similar conditions. They must come head-to-head with the extremely strong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They often use the weapons of the weak: buying soy sauce, speaking out about push-ups and hide-and-seek, raising the topic of anti-anti-vulgarity. They use technology to show the abuses of power. Netizens of China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novative in the ways they are protesting. And just as the Southeast Asian peasants discovered, netizens are finding that these weapons are very effective. But how will these weapons of the weak change the existing social structure? I don't know exactly. 转自China Digital Times 报道(须翻墙才见) |
Posted: 26 Apr 2009 09:00 AM PDT |
Posted: 26 Apr 2009 12:14 PM PDT 刊于《公民社会评论》第一辑,2009年4月第一版 主编:笑蜀 蒋兆勇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国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陈扬每次从屏幕消失都会引发一片惋惜及猜测。今年元旦刚过,广州老百姓又是一声叹息,陈扬再也没有在电视上出现。陈扬是何方神圣?珠三角之外的人可能对这个名字不大熟悉,但在广州,他可以说是街知巷闻妇幼皆知。 陈扬,一般人都管他叫陈SIR,"维基百科"网站上都有关于他的辞条。广州的八零后,很多人都是听着他的声音长大的。早在1981年,他就在电台主持节目,2004年起转战电视台,担任了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节目主持人一直到今年初。 陈扬以前也消失过几次,2005年6月,陈扬穿黑西装播报节目后在屏幕上消失,曾经传出"下课"消息。2007年7月,陈扬再次从屏幕消失十几天后再度出现时,他自己解释是出外度假。但今年这次消失得比较彻底,据说电视台已经跟他解除了合同。解约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他在节目中调侃了"不折腾",也有说广州方面将广州创建文明城市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他。 陈扬在电视台节目中消失后,广州各处街头上,竟然一夜之间出现许多"广州撑你"(广州支持你)的陈扬海报。这些海报在07年陈扬消失期间首次在广州街头出现。09年的广州迎春花市上,竟然有摊档热卖这张海报! 陈扬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把一个边缘频道的小栏目做得大家喜闻乐见?无他,平民、本土、真实、尖锐加风趣罢了。子栏目"G4出动"一天到晚数说家长里短的民生新闻,陈扬则自己操着广州话,以广州普通百姓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观点出现,以特别平民化的姿态来解读当天报纸的时事新闻。例如,他1月3日在最后一次主持节目时这么评价了"不折腾":"老百姓不要折腾了,该怎样就怎样。还有各级官员你们不要折腾了,老老实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陈扬受欢迎,风趣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中陈扬喜欢用"咔咔"作为节目过渡的用语,竟然成了标志性用语,广为流传。 有人说,这样的节目,也就广州这个地方能够生存。当然,这句话指以前,不是现在,现在也难以生存了。相比之下,广东观众算是有福。广州电视上有陈扬,报业市场有三大报业集团争雄,这么活跃的媒体格局,"广州撑你"这样直接的表达,有人说,这与广东人看了30年香港电视有关。 广东现在全省的有线电视系统都能收看到香港的四套节目,包括翡翠及本港两套粤语节目。尽管说政府为了保护老百姓脆弱的心灵不受伤害,经常在新闻节目中插播公益广告,但大量的电视剧已经毫无保留地把另一套价值体系浸润入广东百姓的日常生活及思维习惯中。 珠三角老百姓不怕警察,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普通百姓指着可能做了错事的警察鼻子说 "阿SIR你大晒啊"(警察你最大吗?)。看!把纳税人及公务员的位置摆得多么准确。这句话,毫无疑问来自于香港电视剧。香港台一年里头有几次大型公益募款活动,例如"欢乐满东华"之类的,几百部电话一摆,明星倾巢而出,实时募款总额不断滚动,效果还是很震撼的。去年华南雪灾,广东众多志愿者活跃在汽车火车等站场,这里面,难说没有当时电视机前的小观众。 广东老百姓为了看这个香港电视,可以说是费尽周章。刚开始,收看香港电视只是离香港半径在百余公里以内百姓的专享福利。七十年代末开始,较早购置了电视的家庭发现,只要树起一根鱼骨天线(学名八木天线),再加一个放大器,就可以收到香港的电视节目。那个时候的五金店,鱼骨天线与放大器都是必备的商品,只是有时摆在外面显眼处,有时藏在阁楼里。高高矮矮屋顶上升出来的天线就如新发的豆芽,密密麻麻,全指向一个地方—-香港。当年,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场面:屋顶一个人举着绑在竹竿上天线跑来跑去,屋里一个人盯着电视机指挥:左一点、右一点、转个方向……节目终于出来了,尽管有时是漫天"雪花",大家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天一黑,村子里的人都来定时守候。 就如中国早期的互联网,那时的香港电视可以看到足本的新闻。新闻节目里头总有些政府不想让老百姓知道的东西,在那个年代,收看香港电视基本上与"收听敌台"一个性质。1980年6月8日,《羊城晚报》刊发《"香港电视"及其他》一文,将香港电视说成是"心灵的癌症",主张拿掉"鱼骨天线"。当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严禁收看香港电视。那时大队干部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到村里巡查,举报鱼骨天线。消防车也纷纷入村,强拆天线,颇有当今强行拆迁的架势。此后十余年间,装了拆拆了装,折腾好几回。这不奇怪,以那个时代国内电视节目,老百姓的逻辑很简单:你不给我一个好节目,我就自己去找节目。 再后来,有些比较强势的单位,在屋顶架起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再把香港电视信号引入公共电视(有线电视网的前身)。直到1992年,香港两家无线电视台四个频道的节目进入广东的有线电视网络,"鱼骨天线"才慢慢消失。观众可以心安理得坐在电视前看香港电视了,不过,观众发现,进入有线后的香港电视已经不是原来的香港电视了。一些新闻及时政节目换成了彩条,后来换成了风景图片,直至现在换成了公益广告。原来的电视广告也被换成了本地的广告。 据说最近"鱼骨天线"又开始多了起来,逻辑也很简单,观众自己有脑子啊,就不必劳烦政府帮忙判断什么是不良内容了,不想让政府帮忙判断就只好自己找个足本来判断。俗语云"温饱思淫欲",现在是"娱乐思时政"了,人又不是猪,光是喂饱肚子那成。 说起来,有位与陈扬风格相似的香港电视节目主持人也陪伴广东观众超20年,他叫伍晃荣,他是资深体育新闻主播。自1982起,就在无线电视(TVB)做体育记者兼主播直至05年退休。伍晃荣也有两句经典金句传世:"波系圆嘅"(足球是圆的)、"守门员最好嘅朋友系条门柱"(守门员最好的朋友是门柱),深得观众爱戴。 不过,2008年,伍晃荣去世了。 |
Posted: 26 Apr 2009 10:34 AM PDT 上大学那阵刚开始流行徐志摩张爱玲,张爱玲的小说看不出所以然,对徐志摩很着迷了一阵。 张爱玲小说改编的《色戒》2007年面世,在纽约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已经离开大学22年了,物是人非。 所以当时还是喜欢徐的诗,觉得他的诗句精巧奇特有"嚼头"。当然,此人也写过蛮政治的诗: "为维护这思想的尊严, 图画的创意来自《徐志摩诗集》序,"现在我只记得他在讲课中说过:他自己从小近视,有一天在上海配了一副近视眼镜,到晚上抬头一看,发现满天星斗,感到无比的激动。" 原来仰望星空是这么来的。 |
Posted: 26 Apr 2009 10:54 AM PDT 我认为所有的道路、街道、公路、便道、大道和其他车辆通道都应当完全、彻底地私有化。 |
Posted: 26 Apr 2009 09:59 AM PDT 以下是一个培训讲座的笔记摘要,主要讲行业B2B的特点以及发展状态等(黑标题为讲座内容,正常字体是我自己的一点理解,不一定正确,如果有理解错误的地方还望批评指证) 1、速度,速度,还是速度 上次UCDchina书友会,有幸听到白鸦略谈一点电子商务的情况,顺便记录一下: 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其实只是解决了电子商务其中的几个环节,而在购买前后的环节并没有涉及到。一个完整的网购过程应该是:有网购的需求(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网购产品的对比与选择(比较购物,目前在国内有但是不是很多)——在平台完成购物(目前中国发展火热)——在线支付——售后服务——网购产品使用评价(不是简单的在平台上对卖家做信用评价)。可以看出,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集中在完成购物和在线支付阶段,而这前期和后期的发展状态还很蛮荒。 ![]() ![]() ![]() ![]() ![]() ![]() ![]() ![]() ![]() ![]() 相关日志
|
Posted: 25 Apr 2009 10:30 PM PDT 科学,这是一个极其诱人的字眼,不仅科学家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就连各种专业技术职称也十分受听。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各种科学知识;在大大小小的会议室里一个个领导人在向与会者传达其据称为科学决策;在工厂农村更有数以亿计的工人农民在实践着科学与技术的操作;在街头巷尾商店地摊上也有不少推销者在介绍他们的商品的科学原理与使用方法;甚至连算命先生也打出科学算命,赌博也打出了科学竟赌的招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是我们想过没有究竟什么是科学?为什么科学这么吃香? 在我国,现在流行着的科学一词多指戊戌维新后从西方引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我国古代虽也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光辉的科技成就,然而始终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发展成近代科技文明(这即著名的李约瑟问题)。科学虽与技术密切相关,但却不能等同。近代科学起源于观察,观察的动机一般有两类:一是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以战胜自然取得物质利益为目的;另一是出于好奇心驱动,以认识自然取得理性发展与满足为目的。从观察中积累知识,再进行思考、实践,逐步形成理论,再实践再认识,再发展、完善、改变和充实着理体系,同时也发展着人的认识能力与水平,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科学。这样的科学则包含了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与技术的物质层面;另一个是观念、理论、体系的精神层面,介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是方法;这两个层面相辅相成才形成今天的科学。 我国古代由于农耕民族生存艰辛而形成的文化环境,非常强调实用,不少发明创造均以实用为目的。解释世界的任务不由科学理论来承担而是由儒家的精神理念与文字话语来承担,所以最终未能形成现代科学体系的精神理论。而西方则更重视理论体系层面,文艺复兴及发展起来的现代科技文明,随着帝国主义的扩张而传入我国,使我国近百年来饱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所以戊戌维新后特别是"五四"以后,极力引进西方科技,从这时起赛先生(Science)便逐渐成为一个神圣的字眼,同时并提的还有德先生(Democracy),可是从根本上说若没有赛先生作根基便不会有真正的德先生。科学救国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到今天科学强国,实现四化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在这个口号下重视科技的物质层面的同时,还应更加重视科技的观念与精神层面。通过科技实践而形成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层面,逐步就会形成一种探索、怀疑、思考、求真、进取以及讨论、宽容、民主、平等、反对專制、反对迷信等科学的精神层面,应该成为现代科学的本质。科学从本质上说不是任何固定的结论而永远只是一个发展认识的过程。它坚持知识獨立的立场。在真正的科学中,既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话,也不承认任何至高无上的权威或自封代表的存在,这种科学精神,就是一种理性的批判精神。我读许多名著,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尔的《理性指导规则》、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基础》等书时,常常感受到学习与了解其过程与思想,远比书中的结论更为重要。今天,不少人曾认为数学是关于物质世界不可动摇的知识体系,数学的推理是准确无误的信念也早已动摇,科学的精神不是结论而只存在于其过程之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宇宙和天文物理系教授S. Chandrase Khar将自然科学分为基础学科和导出学科,对此他说:"请大家注意,我没有在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作出什么样区分,对于后者我不打算讨论。因为我不相信在对科学的应用作刻意追求中,会发现科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我将只讨论通常所说的理论科学,我想要大家注意的是,我的分类正是将理论科学分为基础学科和导出学科两部分"(《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杨建邺等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所以,从本质上看真正的科学绝不是一种索取、占有的功利主义物欲。"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不单是或主要不是指物质财富力量,更应该是指人的精神(獨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力量。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说:当年欧几里得讲几何学,有学生发问道,这学问能带来什么好处?欧几里得叫奴隶给他一块钱,还讽刺他道:这位先生要从学问里找好处啊!又过了很多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演示给别人看,有位贵妇人说:这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道:刚生出来的小孩子有什么用?按中國人当下的标准,这个学生和贵妇有理,欧几里得和法拉第没有理:学以致用嘛,没有用处的学问哪能叫做学问。其实,古往今来,不少真正的学问,一开始并不是都有用的。从物质技术发展。对自然的过量索取所带来的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才得出科学发展观一说,这就更看清楚了这点,可以这样说:作为知识的力量,科学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结晶;作为观念的力量,科学是人类精神、思想想和]方法的源泉。在科学研究中,从人的好奇心与理性满足出发更能体现出这种真正的科学精神。 科学,最重要的目标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力。除此之外,古往今来一切王朝兴衰、兵家成败、宏文高论、主义时尚或进或退都如过眼烟云,只有这种追寻精神,才永远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基本的推动力。这在数学特别是基础数学发展与研究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历史上并无多少实用价值的高次方程的代数解法研究,第五公设问题,几何作图问题,无穷理论等等对数学研究与发展的推动是很大的,对建立现代数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广泛实用成功的现代科技,又正是建立在现代数学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纯粹数学的高度发展便没有今天现代科技的一切。在其它领域也是这样,今天遗传科学的成就也正源于半个世纪前脱氧核糖核酸的发现,激光、卫星、光纤、核磁共振的应用也无一不源于当初看来毫无实用价值的基础研究。 上面说的它自身就是自身的第一推动的科学精神,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强烈的求知、求真的欲火与兴趣,一种怀疑与思考精神,"我思故我在"。它就是一种理性批判精神。所以它本质上不隶属于、服务于任何哲学、神学或儒学,它超越了任何宗教、民族、黨派乃至文化地域差别,它是獨立的,自身就是自身的主宰,所以它是一种从精神上彻底解放人的理念。没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便不会有真正的人權、民主与法治。科学精神它既体现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它更加体现在社会的是非取向,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习惯与常识上。在《皇帝的新衣》里,唯一坚持科学精神的倒是那个可爱的小孩,在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要讨个说法的追求比许多知识分子还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自身也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追寻过程,其历程必然充满着艰辛,尤其是在它要成为准则的过程中,历史上不仅有宗教法庭的黑暗,独夫民贼的暴虐,更有权势的左右、生存的威胁、愚昧的充斥、人性的脆弱。这些情况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不会自然而然就带来科学精神的发场,试看今天我们在现代科技应用上正努力赶超世界水平,世界流行的高科技产品在我国已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时装与流行歌曲更不必说了,但与科学精神的普及十分不相称。我们看到处理大小事情,常常不是依据科学论证或法律公正,而是"有诗为证"或"某比喻为证"或"某人说过"或"举手表决"为凭。 要指出的是:历史上从古至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这两种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我们今天提出的科教兴国,由于受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还是偏重于实用科学,对理论科学(包括基础学科与导出学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重视不够,不仅在实践中对科学精神的培育与发场不够,有时甚至是有意或无意地压抑它。其实市场经济也并非必然带来只重实用,例如美国,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纯粹数学不仅一样地发达,而且也不只是在研究机构里,它也进入寻常百姓家,美国学者Heves的巨著《数学史概论》(有欧阳绛的中绎本,1993,山东经济出版社),洋洋百万言,它通过详细介绍远古以来历史上大量有趣的数学问题来讲述数学的历史,并不涉及现代科技应用。该书从1953年初版以来便受到美国公众的欢迎与喜爱,竟长期成为畅销书之一,至1990年不到40年间已修订出版了六次。这在我国是不可思议的事,该书中译本先后在我国却只印了六千册。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更加应当重视基础科学的教育了,对教师的要求不能只满足于传授其内容或知识结论与操作技术,而应有相应的科学素养。教育本身更要讲科学,学科教育应以学科本身的规律为主要依据,而不是按文件、领导意图或教研机构的布置为准,学科教师既不是政工干部也不是传手艺的工匠。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现代教育是培养公民而不是训练臣民,如在数学教育中学习微积分:学会计算微积分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要是那样的话,搞一个软件,用电脑什么微分与积分均可进行,甚至还可以进行任何精度的数值计算呢!人只要学会简单的操作即可,何必花这么大力气来学微积分原理(特别是那些有关定理的了解与证明)呢!我们今天学习微积分原理与计算是要学习它的精神与方法,学习数学,实际上是洞悉一种叫做"量"(或"序")的认识或思维的精神理念,学习数学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培养数素养。 素质教育,是指人的素质,而不是机器的素质。"科学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教育,是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湖南科技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总序)。不重视科学精神培育的教育,不是奴化教育便是机器组训,其结果是可悲的,培养出来的是不完整的人,这样的人知识技能与理念精神脱节。过去的大跃进与纹革的愚昧惨景,批判两个凡是的艰辛历程还历历在目,为什么封建迷信、巫术与谎言累禁不止呢,要治本必须重视科学精神的树立。记得50年代初提"五爱"教育时,与"爱祖国""爱人民"并提的还有"爱科学",后来不知为什么(大约是階級斗争为纲吧!)便不再提"爱科学"了,批判"白专"时,把"科学"与"科学家"一起批臭了,改革开放以来,提"四化"与"三个面向"又将"科教兴国"列为基本国策,但却使人多从实用上着眼,近年来从就业的角度更强调了职业技术培训来取代教育(全国各地的教育学院早被各种职业技术学院所取代),对科学精神的培育与重视仍很不够。历史已经证明未来还将继续证明,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育,就只能造就大量的奴才与机器(这些人是建不成社會主義的),这不仅使我国与诺贝尔奖无缘,更重要的还是终究会丧失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使我们的社会发展再走弯路,这绝非危言耸听。教育(全国各地的教育学院早被各种职业技术学院所取代),对科学精神的培育与重视仍很不够。历史已经证明未来还将继续证明,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育,就只能造就大量的奴才与机器(这些人是建不成社會主義的),这不仅使我国与诺贝尔奖无缘,更重要的还是终究会丧失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使我们的社会发展再走弯路,这绝非危言耸听。 作者:贺承业 中国报道周刊, 2009-04-26.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呼唤科学精神 添加本文到 del.icio.us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教育理论.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
Posted: 25 Apr 2009 08:29 PM PDT 教育事业是人类的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它是以人为本的。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人,从本质上讲,它既不同于驯服奴隶,也不同于制造工具。它是让人成为人,当然也需要传授人类社会已有的知识与技艺使之获得谋生的知识与本领,然而,人的工作与生存却更在于创造,何况从事何种职业、发挥何种爱好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更不是终身不变的,不论具体选择从事什么,他首先要成为一个人,要过人的生活,而绝不是奴隶或工具。所以在专业教育之前一定要有足够的从小学到中学的专门的基础教育阶段,就是在大学阶段、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充实必要的基础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这个基础教就是通才教育。曾经把人的成才比喻为一座大厦,而基础教育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用以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房屋是建成之后便定了型,其基础也是一次就打好的,是一牢永逸的。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却不是这样,它却更象一株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树木,基础教育正如这树木的根系,它不是一次就能建成的,它是伴随着人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大与加深着的,树木向高空发展壮大的同时,它的根系也不停地向大地延伸与发展,据说看得见的地面上的树木有多大它地下看不见的根系便有多深,这根系就好比基础教育,它开始的阶段虽是在中小学,但在中学以后,在大学,在大学以后……,在人的一生中都如支撑那参天大树的树的根系一样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充实。我说:基础教育伴终身,终身都需要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才教育。提出上述说法,谁都会赞成并有同感。可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不仅是在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的中小学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对中学以后的基础教育就更不被重视了,在专业教育阶段只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训,却十分忽略相应的基础教育的充实与发展,我亲耳聆听过一位省重点中专的教学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命令教师:"不要讲原理,只要教会学生操作就行了,……只要反复地练就行"!一位大专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在安排教学时竟公开规定不管上什么课的教师都必须结合教学订出计划要训练学生一件看得见的操作技术,(据说,这是到兄弟学校取经,学习向市场展示学生、推销毕业生,以争取生源的先进经验)。欧美许多先进国家在大学很重视通才教育,广泛实行学分制,学生的选课也十分宽泛,在我国从50年代起办大学强行推行苏联模式,批判通才教育,院系调整强使大学专业化,砍去许多人文学科,后来更一度停办了所有文科,理工大学一律变成了工学院……长期以来,在大学及大学后的教育中形成了强调专业性、忽略基础性的定势,大大削弱了大学阶段的基础教育,甚至相应地在中学建立起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体系,……在片面高呼"教育为无产階級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口号下使基础教育长期地削弱以致缺失。埋在地下的根系是看不见的,而只有露出地面的华丽枝叶才被人欣赏。近年来在教育市场化的冲击下更使原有的功利主义教育极度澎涨,遍地开花的职业技术学院、随处可见的"分校""联办",其中较好的在实际教学中也只是追求技术操作培训而已。需知,若单纯搞什么急功近利地针对性特强的对口培训是培养不出来真正人才的,例如若问世界上什么职业最重要?肯定是国家元首,可世界上居然没有一所大学开设国家元首系,各国元首的学历专业竟五花八门,无一对口,想想理应要开设元首系才对,还要设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让元首系博士来治理国家。可是现实没有元首系,原因恐怕是做元首需要更充实的基础知识、实际经验与社会信任和机遇。所以,真正的人才是更需要充实的基础教育(即通才教育)的。 基础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通才教育,其的核心是人的基本文化知识与素养的充实与提高,它既包括了做事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更包括了做人的基础(道德与良心),水平不同层次也不一致,它除授课外,主要靠环境与教师的影响和感染。大学与学院不同,工大与理工大不同,系与科不同,函授与面授不同,……等等,恐怕不单是一个名称吧!根本在于环境之差异也。例如,单纯工科院校年年只上这课的教师上的"高等数学"与数学系专业教师上的同样的"高等数学"就有所不同(所以工学院与理工大学在基础教育上就有不同),一位职业领导当校长与一位真正教授当校长的大学就是大不一样,当年提出的"教授治校"、"外行不能领导内行"等话,若除去其政治含义,只就业务而论也有它的合理之处,我至今仍然怀念那些远去了的教授,在我的回忆录中,写到50年代初在大学里听到许多知名的教授给我们上课时写道:"那时上课特别认真,都渗透着老师们的真知灼见与对学科的巨大热情,这是最感人的了!那一幕幕声情并茂、幽默风趣、深刻独到的讲授,与执着认真、敢于讲话的教授风格,体现出的那种獨立之思想与自由之精神,那种令人起敬的一股子骨气、傲气与才气,真的,使人终身难忘!这么多年了,一想起来还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深切地感到中学与大学的根本不同就在这里。不知为什么后来我们的大学越办似乎越象中学了(仅仅是课程有点不同),细数起来究竟有那些地方不该象中学而象了中学也说不上来,这么多年也只是一种说不清的感受而已,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用一句话来啊概括说,那就是没有了真正的大学教授。"近半个世纪以来,原有的教授历经三番五次地脱胎换骨,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只能是夹着尾巴度日,当年的气质早已荡然无存,后来,仅仅是为了技术与业务的需要虽又不断培养了一些教授(主要在技术学科上),但那多是按口头上讲德才兼备,实际上以政治第一、血统第一、黨性第一为标准选拔出来的,虽然就其业务能力与水平来讲其中也不乏达到甚至超过前人的,但是,社会环境早已不允许作为教授的灵魂的那种"獨立之思想与自由之精神"的存在了。除学校内部教学环境外更包括了所在的教育制度与社会、政治大环境。世界各国的千万所大学,它们的差异,除教师、课题、教学条件等不同外,更在于学习理念、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不同,橘生淮南是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是根系所在之土壤不同也,就为了这土壤,才有了花许多钱财、千里迢迢前去留学的必要了。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缺失,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素质与大学生源,而大学与大学后的基础教育缺失,则关联着社会高级人才、知识分子队伍的水平,可以说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与素养的熏陶大学培养出来的只是文化、技术的工具,而绝不是真正的(代表了社会良心的、有獨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我国大陆为什么会长期没有诺贝尔奖得主,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这种基础教育的严重缺失,过早文理分科,单纯强调技术培训(在"科学"后面总要加个"技术"二字,把"重视科学"要说成"重视科技","科学家"称为"科技人才",……,反映了对科学思想与理念的不够重视),长期忽视通才教育。长远来看对我国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要大声呼唤久违了的通才教育!需知,驯化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对付奴隶和农奴的,使用的是鞭子,产生的是奴才;打磨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对待工人的,使用的是机械训练,制造的是驯服工具;而教育应当是社會主義里主人们享受的,使用的应当是尊重与发展,成就的是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就是看它是否把人当作人,判断一个社会进步的程度如何,就是看它把人当作人的程度如何。既是人的教育,就应当重视通才教育。 作者:贺承业 中国报道周刊, 2009-04-26.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呼唤通才教育 添加本文到 del.icio.us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教育理论.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
Posted: 25 Apr 2009 06:27 PM PDT "基础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即打基础的教育,从启蒙开始,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打下今后学习与工作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谓之基础教育,这是对任何人都不可或缺的,正如修建房屋时埋在地下的基础工程,它的坚实与否决定了整个建筑的质量与命运,所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教育的成果真是受用终身,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来看,房屋是建成之后便定了型,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却不是这样,它更象一株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树木,基础教育正如这树木的根系,它是伴随着人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大与加深着的,树木向高空发展壮大的同时,它的根系也不停地向大地延伸与发展,据说看得见的地面上的树木有多大它地下看不见的根系便有多深,这根系就好比基础教育,它开始的阶段虽是在中小学,但在中学以后,在大学,在大学以后……,在人的一生中都如支撑那参天大树的树的根系一样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充实。提出上述说法,谁都会赞成并有同感。 可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不仅是在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的中小学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对中学以后的基础教育就更不被重视了,在专业教育阶段只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训,却十分忽略相应的基础教育的充实与发展,我亲耳聆听过一位省重点中专的教学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命令教师:"不要讲原理,只要教会学生操作就行了,……只要反复地练就行"!一位大专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在安排教学时竟公开规定不管上什么课的教师都必须结合教学订出计划要训练学生一件看得见的操作技术,(据悉,这是到兄弟学校取经,学习向市场展示学生、推销毕业生,以争取生源的先进经验)。欧美许多先进国家在大学很重视通才教育,广泛实行学分制,学生的选课也十分宽泛,在我国从五十年代起办大学强行推行苏联模式,批判通才教育,院系调整强使大学专业化,砍去许多人文学科,后来更一度停办了所有文科,理工大学一律变成了工学院……长期以来,在大学及大学后的教育中形成了强调专业性、忽略基础性的定势,大大削弱了大学阶段的基础教育,甚至相应地在中学建立起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体系,……在片面高呼"教育为无产階級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口号下使基础教育长期地削弱以致缺失。埋在地下的根系是看不见的,而只有露出地面的华丽枝叶才被人欣赏。近年来在教育市场化的冲击下更使原有的功利主义教育膨胀,遍地开花的职业技术学院、随处可见的'分校''联办',其中较好的在实际教学中也只是追求技术操作培训而已。需知,若单纯搞什么急功近利地针对性特强的对口培训是培养不出来真正人才的,例如若问世界上什么职业最重要?肯定是国家元首,可世界上居然没有一所大学开设国家元首系,各国元首的学历专业竟五花八门,无一对口,想想理应要开设元首系才对,还要设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让元首系博士来治理国家。可是现实没有元首系,原因恐怕是做元首需要更充实的基础知识、实际经验与社会信任和机遇。所以,真正的人才是更需要充实的基础教育的。础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的核心是人的基本文化知识与素养的充实与提高,它既包括了做事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也包括了做人的基础(道德与良心),水平不同层次也不一致,它除授课外,主要靠环境与教师的影响和感染。大学与学院不同,工大与理工大不同,系与科不同,函授与面授不同,……等等,恐怕不单是一个名称吧!根本在于环境之差异也。例如,单纯工科院校年年只上这课的教师上的"高等数学"与数学系专业教师上的同样的"高等数学"就有所不同(所以工学院与理工大学在基础教育上就有不同),一位职业领导当校长与一位真正教授当校长的大学就是大不一样(当年提出的"教授治校"、"外行不能领导内行"等话,若除去其政治含义,只就业务而论也有它的合理之处)。除学校内部教学环境外更包括了所在的教育制度与社会、政治大环境。世界各国的千万所大学,它们的差异,除教师、课题、教学条件等不同外,更在于学习理念、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不同,所以也才有了千里迢迢前去留学的必要。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缺失,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素质与大学生源,而大学与大学后的基础教育缺失,则关联着社会高级人才、知识分子队伍的水平,可以说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与素养的熏陶大学培养出来的只是文化、技术的工具,而绝不是真正的(代表了社会良心的、有獨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我国大陆为什么会长期没有诺贝尔奖得主,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这种基础教育的严重缺失。专门关注并以此命名的杂志还却不多见,香港《中华基础教育》的创刊是十分有意义的,为祝贺它的诞生,我写了上述的话与同仁商榷。 作者:贺承业 中国报道周刊, 2009-04-26.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基础教育伴终身 添加本文到 del.icio.us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教育理论.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
Posted: 24 Apr 2009 09:21 PM PDT 数学,从它的产生与发展来看,虽然根本上是为了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即人类为了认识客观世界而产生并发展了数学,但反过来数学产生与发展又改变了人类自身,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数学从原始洪荒发展到今天已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创造数学正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思维活动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中介物,一个特殊的接触点,更具体地讲,它从人类思维的表达与运动形式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工具与方法。它有如语言文字那样,不仅记载和表达思想及其思维过程,并且反过来创造它,不仅把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可以加工的定律和概念加以记忆、澄清、严格化、系统化,而且在一些关键性的场合还成为创立、发展以及变革这些定律和概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钱学森教授把数学科学列为现代科学技术八大基础部门之一(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所以,我们说数学不仅对促进人类物质文明有巨大的作用,同时它对促进人类精神文明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数学学科来看,它虽然来源于现实世界,但它与实证的自然科学不同,它饱含了人类的智力结构,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与模拟,同时还是人类精神的光辉创造,在数学中许多重要的成果主要靠才智取得,它既是发现也是发明;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为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也适应着人类的精神需要与追求。 数学的基本特点,除尽人皆知的"三性"──高度的抽象性、体系的严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源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学者亚历山大洛夫)外,还应加上同样重要的两条:独特的艺术性(我国学者王浩、徐利治等人提出的)与永恒的竞技性(笔者1991年正式提出的),前者亦可叫幽美性、数学美,指一种思维的艺术、哲理的艺术、一种理性完美的追求;后者指数学在训练思维、开发智慧与理性享受上同棋牌活动类似有引人入胜的竟智性质,它适应了人类的参与竞争的求胜心理需要,智力活动的心理满足,激发着人们持久的兴趣,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再把数学置于整个社会发展历程中来看,一方面数学自身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社会文化中产生与发展的,另一方面它又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它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理念的、思维的、哲理的文明与享受。 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曲折发展历程表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和有效道路在于教育。在教育上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持久争论的一致结论是这二者的融合,数学教育就正好体现了这种融合。数学从古至今就是一门公共的基础学科,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基础的基础,在各层次职业技术教育或专门家的进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门类。当今世界,已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现代科技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更加"数学化",所以数学教育更加日益成为各国促进科技教育的先导与基础,从而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在重视科技的物质层面的同时,更加重视科技的精神层面,"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不单是或主要不是指物质财富力量,更重要是指人的精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力量。科学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教育,包括数学教育)是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被称作受过训练而没有受过教育。虽然信仰与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但二者不能混淆更不能互相代替。今天,数学教育的意义至少应该有下列三个层次:第一,实用观,数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用工具,学习数学当然首先是因为它有用,但又决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用;第二,育人观,数学教育在于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这里指的是真正的、完全的、獨立的、自由的人);第三,文明观,学习数学、使用数学、体会数学、品尝数学、创造数学是人性的体现,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个人来讲是一种文化享受,对社会来讲是一种文明建设。 从教育本身来看:教育事业从根本上讲是人的事业,是人类的事业,人的素质的提高、智力的充分发展,更是人權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教育,它从既不同于驯服奴隶也不同于组装工具,它的最高目的是促进每个人的充分地自由发展。教育不应该是一个产业,教育机构是事业性的机构,既不是训练奴才的场所,也不是以营利为目标的企业。它是现代公民自由成长的摇篮,校长既非官员也不是老板,而只应当是为教学服务的总管,是一个事业家。今天的所有层次、所有阶段的数学教育都应当全面包括这样五个方面:第一,数学知识的学习;第二,数学技能的训练;第三,数学思想的培养;第四,数学观点(即科学观点)的形成,数学素养与使用数学意识的形成;(人的素质的提高);第五,从中获得理性文明的精神享受。从教育理念上讲,我们今天应该是培养公民(有文化的社会的主人)而不是训练臣民,应当是科学教育(从理解中产生信仰)而不是宗教宣传(信仰的统治),我们不是说不要信仰,但是我们认为科学与信仰应该有明确的区别相辅相成。在教育中自始至终应当贯彻的原则是:尊重人,把人当作人。看一个社会进步与否、进步的程度如何,就是看其是否把人当作人、把人当作人的程度如何,看教育也是这样。在教育中应当是:提倡怀疑,鼓励创新;传承文明,与时俱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不断改革、不断进步,坚信一代胜过一代。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当然有各种方法,在尊重上述教育的根本原则下,用什么适合的方法都可以,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嘛!关键是在教师的身教、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道德力量,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影响与感动(不是技能传授),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首先是教师本人必须对所教的数学有真正的了解,必须有对数学的热爱,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上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就引用了法国一位老数学家的话说"一种数学理论应该这样清晰,使你能向大街上遇到的第一个人解释它"!数学教师了解所教的数学,就应该达到这样的程度,须知,只有对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领域的逻辑结构了解得十分清楚的人,才能成功地向外行的听众介绍这个领域,学习数学,就必须深入数学的本质,才不致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么教师本人如能热爱的这门学科,就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欣赏了,岂不乐乎? 作者:贺承业 中国报道周刊, 2009-04-25.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数学与教育 添加本文到 del.icio.us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教育理论.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
Posted: 27 Apr 2009 12:00 AM PDT 司法不独立与司法"亲官化" 张雪忠(上海) 在中国大陆,司法腐败与裁判不公问题似有积重难返的迹象,并已开始影响社会的稳定,司法改革的方向与路径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关注与争论。司法系统为了挽回日渐低落的声誉,显然寄希望于一种或真或假的群众路线的复兴。 一些久违了的政治话语开始重返中国的司法领域,司法独立的主张则日趋边缘化,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景也显得越发暗淡。本文旨在论证,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必不可少的前提,如果司法不独立,不管司法"亲民化"的口号喊得多响亮,得到的都只是司法"亲官化"的结果。 司法人员的职责,是根据法律的规定处理和裁断各类法律争端,而判断司法公正与否的标准,就是看裁判结果是否符合法律的文义与精神。在任何国家,各级立法机关根据宪法确立的程序与权限所制定的法律,在其适用范围内几乎都被视为代表了最大的公意。法官依法裁判的行为,正是使这种公意得以实现的过程。 为了确保裁判的公正,法官必须超脱于法律以外因素的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来自政治权势,还是来自社会舆论。否则,司法公正就不可能实现,体现在法律中的公意也将被忽视。如果允许法官在法律之外寻找审判的依据,人们甚至无法判断司法是否公正,因为除了公开施行、措辞严谨且彰显公意的法律,任何其他的评判标准都不可能具有正当性。 如果在某个国家,法官迫于社会舆论或某些权势人物的压力,脱离法律所进行的判决,竟然经常比依法裁判的结果更加符合一般的社会正义观念,这无疑是比司法不公更为可怕的悲剧。但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不是出在司法方面,而是出在立法方面:这表明这个国家的立法机关并不具备必要的代表性,制定的法律不能体现普遍的公意。 在中国,有一些法学专家认为,要扭转司法不公的局面,所需依靠的不是司法独立,而是司法民主。如果司法民主(这显然是个极为古怪的用语)要求的是法官在个案审理过程必须考虑法律之外的民意,那么司法不公的问题可能会不再存在,因为人们必须对付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到底还要不要法律? 其实,司法独立绝不是说法官可以不受约束,而是说法官在审理个案时不应受到法律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干扰。为了实现司法公正而对法官进行的约束,不是为了临时影响个案审理的结果,而是为了使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处于免受法律之外因素干扰的地位。例如,公开透明的诉讼程序、严密的法官行为规范及惩戒措施、严格的案件回避制度,都是对法官的限制和约束。 另外,为了进一步防止法官的专断,还可以通过一定的任免程序对法官进行必要的政治控制(但愿这是司法民主的真正含义)。但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左右法官对个案的处理,或者要求法官都是与法治原则背道而驰的行为。 在中国,对法官个案审理的干预以及对司法独立的抵制,经常是打着司法为民的幌子进行的。但如果这种个案干预成为常态,或者说司法独立不能真正实现,普通民众就难以通过司法途径来寻求救济和伸张正义。在任何社会,最能影响他人的就是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一旦法官无法避免法律以外因素的影响,司法"亲官化"和"亲商化"的结果就不可避免。 人们只要比较一下职务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缓刑、减刑及假释比例,就能判别中国目前的司法到底是亲民还是亲官,更不用说官员违法后屡屡出现的犯罪行为行政处理化、重罪轻诉化等现象了。而司法"亲商化"最露骨的表现,莫过于最近"对企业高管慎用强制措施论"的出台。 实现司法独立,不但有利于蕴含在立法中的公意得到实现,而且还能够使立法更为公平、合理。因为如果法官的司法活动,能够独立于立法者除了通过立法途径以外的控制和影响,立法者考虑到其制定的法律有可能平等地适用到自己身上,就会避免将法律制定的过于暴虐和不公。 如果拥有制定法律权力的人,同时又能控制或影响法律的实施与适用,则必将给人性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这些拥有权力的人不但会在立法时使法律适合于满足自己的私利,而且还会动辄利用权力,借以使他们免于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 在任何社会,如果制定法律的人自己都不尊重法律,法律必将威信扫地,徒成一具空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不再把司法看作实现正义的有效途径,那些暴力抗法的人,或者利用暴力手段洗刷或真实或想象的冤屈,都会得到许多人的同情甚至褒扬。这一切既是社会分裂与动荡的缘由,也是政权合法性流失的警钟。 作者任教于中国华东政法大学,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
Posted: 26 Apr 2009 09:24 AM PDT 轉一篇艾曉明老師的文章。
公布调查结果 公祭遇难学生 ——政府应该发布有关震区每一所校舍垮塌学校建筑质量调查报告并公祭遇难学生 艾晓明 今年4月14日,国新办发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人权保障,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一行动包括"高质量地恢复、重建中小学校"以及"尊重遇难者,对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员登记造册并予以公布。" 我对国家人权行动中这些庄严的承诺充满期待,我认为,去年5·12大地震发生之后,面对大量校舍倒塌、成千上万儿童遇难,国务院以及中央政府表现出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震区多次亲临垮塌学校,包括北川县北川中学、都江堰新建小学、聚源中学、青川县木鱼中学等;对学校建筑质量存在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是第一现场的目击证人。也正因为如此,媒体向全国人民一而再、再而三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第一、国家已经派出专家,对垮塌学校的建筑质量进行调查;第二、对于倒塌校舍背后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将从严查处,决不姑息;第三、会给社会一个满意的交待。 5·12 地震过去即将一周年,人们遗憾地看到,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一份有关灾区垮塌学校建筑质量的专家调查报告得到公布;公众不仅难以查询到某一学校垮塌原因的详细信息和鉴定结论,而且也不了解这一调查过程到底持续了多久、经过了怎样的程序、是由哪些单位以及责任人实施的。 5·12 地震中校舍倒塌,学生遇难,这场景惨绝人寰,是中华民族在2008年经历的一场大悲剧,经由电视画面的直播,令所有人刻骨铭心,至哀至痛。为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为给灾区校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为避免悲剧的重演,公布每一个垮塌学校的调查结果,至关重要;它是给所有遇难学生亡灵的一个交代,是对遇难学生家长内心创痛的舒解(甚至有可能预防如董玉飞、冯翔等家长不堪丧子之痛而自杀这类震亡次生灾害),它更是一个警示:中国将切实杜绝、永远杜绝校舍建设的豆腐渣工程。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我郑重要求,有关部门公布以下信息: 政府各部门一共派出了多少专家去灾区调查垮塌校舍的建筑质量? 这些专家来自哪些部门?例如,每所垮塌学校的专家组是由哪些部门、哪些专家组成的? 这些专家在具体工作的垮塌学校考察了几天?全部调查过程为多少工作日? 调查结果是什么?具体到每所垮塌学校,其导致垮塌的原因是什么、与地震烈度、建筑结构、质量是什么关系? 提出这些问题的依据如下—— 第一,据报道,地震开始后不久,国家和四川省等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700多位专家,对震后的房屋损毁进行全面调查,其中对学校的垮塌调查被列为重中之重。建设部高层官员于5月28日探视了从灾区回来的专家,听取汇报后,为下一步工作做出部署:即将派遣的第二批专家主要任务是对倒塌房屋进行科学鉴定。到2008年9月4日,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宗晋院士在国新办答记者问时说:建设部门专门派出了两千多位专家到灾区进行考察。仅建设部一个部门就派了这么多专家去考察, 可以说,这个调研工作有广泛的专家参与的;那么,作为公民,我们有权利要求政府,敦促这两千多位专家,对他们所调研的每所学校其垮塌原因做出具体解释。 第二,人们也看到,四川地方媒体数家报纸在2008年6月25日同一天登出了同样内容的报道,标题为 《地震是毁房罪魁 幸存者应理性看未来》,对于校舍垮塌的原因,这是一篇定调文章,代表了政府部门认同的结论性意见。然而,出席6月24日由成都市社科院召开的" 地震灾害与房屋建筑安全"研讨会的只有二十余位专家,除去其中的地震学、法学专家外,建筑学专家不足二十人。那么,这二十人的意见足以代表建设部门派出的两千多位专家吗?他们的意见,能够作为这次垮塌学校建筑质量的结论性意见吗?如果可以的话,他们的代表性是如何产生的、经历了什么样的程序呢? 第三, 就在这次关键性的研讨会召开的一天之前,即6月23日, 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駇还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一切结论要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这次地震造成学校垮塌,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我想如果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在设计或者施工当中存在着违法问题,一定会依法作出处理。对背后涉及到的贪污贿赂问题,我们也将严惩不贷。"如果四川方面明显已有专家结论,为什么没有及时向中央政府主管部门汇报?而在之后9月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宗晋院士就有关校舍垮塌对记者的回答依然是:"我们还在仔细地思考和调查这个问题。调查的目的,就是想要在重新建设学校,以及其他公益性的建筑,应当提高我们对它的认识。"那也就是说,直到地震发生的三个多月之后,调查也并没有结束。那么,对每所学校垮塌教学楼的调查究竟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一共持续了多久?所有的调查报告,打算何时公布于众呢? 近期在艾未未先生发起的公民调查网上,我看到《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信访和群众工作局关于遇难伤残学生家长上访反映问题的解答意见》,其中,就家长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教学楼质量存在严重问题,要求进行鉴定",政府部门做出的解答是这样的—— "5.12" 汶川地震发生后,省政府书面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设计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以及省内的一些权威部门,对地震灾区的一些学校和其他重要设施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调查分析后的结论性意见是:这次"5.12"汶川特大地震,地震级别高,强度大,是造成学校受损和其他一些设施受损的主要和最重要的原因,地震灾害带来的实际破坏烈度普遍大于当时所有灾区学校设防烈度的1到2度。根据专家测定,北川地震烈度高达11烈度强,超过了当时建筑设防7度以上5度,破坏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有些设施的地理位置不一样,地震在不同地区的作用方式不一样,一些学校、医院和公共文化设施受损程度不一样,但是科学研究部门和权威部门的结论意见是一致的:地震是造成这次灾害,包括学校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工矿企业等受损最主要的原因。为此,四川省建设厅已有明确规定,对"5.12"地震垮塌房屋一律不进行质量鉴定,只对未垮塌的房屋进行"可以使用"、"不能使用"、"加固使用"等鉴定。 看到最后两行,我大吃一惊,冒出一身冷汗。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政府以及四川省政府官员对外发布消息时一致说,垮塌校舍的情况正在经历调查;但从未对外发布说:"对'5.12'地震垮塌房屋一律不进行质量鉴定,"那么,这里说的四川省建设厅的这一"不鉴定"的规定,是从什么时候发布和实施的?它是否经过国务院、建设部、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预防腐败局等一系列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具体来说,不鉴定意味着什么?是指调查结束已有结论、还是不必调查、不做结论?如果调查已有结论,为什么一直未向公众公示,并接受公众的讨论和质询呢? 值得注意的还有,上面说到的"一些权威部门",对地震灾区的"一些学校和其他重要设施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我要问的是,仅仅对"一些学校"受损情况的调查,是否能说明所有学校受损情况和原因?换句话说,对"一些学校"建筑质量的调查意见,如何能适用所有学校垮塌建筑? 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还在于,地震部门目前已经公开了5·12大地震的烈度图,而四川全省的垮塌学校分布,并非都集中在地震烈度最高的地区;更不必说,即使在垮塌学校内,同样有屹立不倒的校舍。这表明,每栋教学楼倒塌原因是不一样的,即使都和地震有关,也不能一概而论。仅以什邡市部分垮塌校舍的情况为例,根据《财经》记者报道:"此次地震中发生垮塌的红白小学教学楼、蓥华仁和小学教学楼均为市教育局计财股自行找人设计;湔氐中学使用的是通用图,具体哪一套图纸不详;由于上述教学楼均系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工程,教育系统为节约经费,均未作地质勘查。" 这里的"未作地质勘察",任何一个略有建筑学训练的专业工作者都知道,后果何其严重。在完全不考虑地质条件的情况下建房,它与校舍倒塌的结果是什么关系?它与进行了地质勘察的校舍建筑,可以不加区别吗?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混淆是非,灾后重建如何确保实施《国家建筑管理条例》之"第五条 从事建设工程活动,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我希望公布每一所发生了教学楼垮塌(包括学生宿舍楼垮塌)的学校其建筑质量调查报告。为什么呢?让我以前述北川县县委县政府文件为例。在这份给遇难学生家长的解答里,引述的答复与家长所提问题明显是有出入的—— 答复里说的是:专家们对"地震灾区的一些学校"的"调查分析结论性意见";但是,请注意,北川家长所要求的不是地震其他灾区、不是这些地区的"一些学校",也不是其他任何学校,而是 对北川中学垮塌教学楼进行质量鉴定。毋庸置疑,北川震害严重;由此可以推论,北川中学的垮塌教学楼,纯粹是由地震引起,其中不存在任何有关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的问题;但是,假设与推测不能代替事实,也不等同于调查结果。惟有公开、公正和科学的调查研究,上述推测才能得到论证,形成有科学价值的结论,并且产生公信力。 然而,根据这份文件的回答,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可能隐藏着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危险的、甚至是爆炸性的结论:北川中学的垮塌教学楼,没有经过任何建筑专家的质量鉴定!并且,根据四川省建设厅"不鉴定"的规定,它也不可能再得到质量鉴定!我接下来的一个推论是,建设部派出两千专家到四川调查房屋倒塌,居然没有一位专家去过北川中学做鉴定?!如果连北川中学这个造成了一千三百多学生遇难的特大校舍垮塌个案都没有得到调研,专家们"地震是毁房罪魁"的结论,究竟是怎么得出来的? 目睹北川中学垮塌悲剧,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林强在去年的5月23日上书四川省委宣传部及2008奥 运火炬传递四川组委会,请求转让其火炬手及观摩北京奥运会资格;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他说:"时至今日,我们还没有积极对校舍倒塌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还没有积极对悲剧责任主动调查取证,更没有积极对死难者家属道歉"……"孩子们的亡灵需要一个说法,家长和整个社会期待一个说法。" 时间过去了整整11个月,5·12周年祭即将来临。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已经公布实施的今天,在垮塌校舍建筑质量开始调查即将一周年之际,我想重申林强的观点,真相比荣誉更珍贵。不久前,什邡市政府提出,将要在5月11日发起"地震宝宝抓周祈福活动",同时倡议成立"国际受灾儿童纪念日"。响应这一倡议,并且,和这一倡议更为契合的活动应该是,在这一天,公布每一所有垮塌校舍学校的建筑质量调查报告,并公祭遇难学生。 2009年4月23日 杜婷的最新更新: |
Posted: 27 Apr 2009 12:00 AM PDT 南韩国(非北韩国,那里除了原子弹爆炸,否则无人知道是否有厂房曾经垮塌。) 最后,一个厂房的垮塌搞垮了一届政。府。 厂房垮塌以后的十分钟内,现场已经挤满了电视台不怕死的直播人员,首先是CNN来到了一根孤零零的钢筋面前,播音员用手使劲掰了掰,然后一个特写镜头,把螺纹上的锈迹、沾着混凝土的形状结构以及断面截图,然后夸张的表情与解说。镜头切换回导播室,主播现场连线有关专家,随着专家的分析,画面不停滚动着钢筋断面的特写、事故现场乱成一堆的水泥板,然后深度剖析发生垮塌的N种可能性。另一个电视台则把镜头定格在活动的人群以及死者伤者,在有关方面还没确定死者名单时,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已经联系上了相关死伤者人员的亲属,并且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直播采访,同时为他们取得许多民间维权组织的联系,让那些组织的发言人发表看法,认为哪些人该负什么责任,什么地方有可疑,并且做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和猜测。 最后,一个厂房的垮塌因为连续的跟踪报道,而成了当时全美国最重要的新闻,连美国总统也特意为此向所有死伤者发表现场直播的电视讲话。 中国 厂房垮塌了的几个小时后,一些非主流网站开始流传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和谣言,最后通过qq群和论坛广泛传播以后主流网站开始发布确切消息。然后最早在当晚,最迟在几个月或者几年以后电视台开始出现该消息。画面首先给了抢救伤员的医务人员以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的领导,记者的画外音一直在强调抢救的艰难性与复杂性,以及现场人员的急迫心情和英勇场面,一般有如下形容词:手扒破了皮、整整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一下,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饭就更没有时间去吃了。最后是医生的表态:所有伤员都得到及时的救助,虽然他们没有交上一分钱住院押金,但是大家救人要紧,预计后续治疗费用可能需要多少多少,然后画面一切,领导出面从财政打了多少款项到医院,以确保这些伤员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有些还有顺带报道社会上热心人捐了多少款,伤员们看着手捧鲜花的慰问领导热泪盈眶,对着镜头说:感谢政府的关怀。 最后,现场记者都会说:目前死者情绪稳定。 全世界能够把丧事办成喜事的地方不多,而偏偏我们就出生在这个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有这样一种变态的传统?他们不怕一个诈骗犯变成史玉柱牛根生,但是他们害怕史玉柱牛根生变成高耀洁林如新,他们不怕你同流合污,但是就怕你出淤泥而不染,最新的证据,就是未捐款富豪榜的夭折。在中国,民间想做而做不到的背后,一定是因为官方不让你做,比如地震遇难者名单,如果民间不想做而被迫做了的,也一定是因为有官方的背景在作祟,比如地震情义男。 我们感觉到了撒旦的存在,但是所看到的,却是天使的微笑。 |
Posted: 26 Apr 2009 09:25 AM PDT 日记 一、 2009年4月25日,电话联系家坤老师,他说要外出。到达成都的次日早晨打车去冯喜的住处,还了钱。
成都汽车站买了张到绵竹的车票,车快开的时候,上来一个男的坐在我旁边,他左手背上用油笔写了一串数字,车开了。我掏出地图看行车路线,看完后他说借我看一下吧,我递给他。他说他的手机落在刚下的出租车上面了,他记下了出租车的车牌号码,指了指手背,他问了出租车公司,但司机不承认,问我能不能帮他打个电话看看手机在不在通话状态,我帮他拨了号码,一个男人接了,他说了几句喂,电话那边给挂了。他说算了吧,找不回来了,谢谢你啊。我问他是绵竹人么,他说在绵竹做酒水生意。
到绵竹,找了住的地方把东西放下。很饿,吃了碗米粉,去书店买了两张地图和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新旧对照版本》。没有带别的资料,去网吧希望在信箱里能找些线索,信箱里有绵竹地区学校遇难学生的名字,富新二小的名单里大部分都只有学生名字,只有三个孩子是有家长信息的,我把他们的电话记了下来,九龙小学记下一个家长电话。 回到住的地方,分别给记下名字的四位家长发了短信,内容是:请问您是XX的爸爸/妈妈么?我们是北京的志愿者,希望在今年512之前统计齐全遇难孩子的名单以示纪念,现有您孩子的姓名,你能帮助我补充他/她的年龄、生日、年级班级和您的家庭住址么?谢谢您。短信发出去一段时间,没有一条回复。这时北京人大的娜娜打电话给我说,姐姐,我们从板房同学家刚回来,见个面吧,我们同学开车去接你。
在河边的一家小饭馆里见到这6个大学生,对我特别热情,并时时提醒着我比他们大似的一直叫我姐姐,其实我也就大他们1、2岁。他们在做一个课题,主要是了解震后灾区居民的生存状态。今天上午他们去了绵竹中学,下午在板房区同学家作客。虽然对我们做的事情非常赞同,但基于一定的原因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计划有点混乱,很多事情定不下来,毕竟年龄小吧,能出来跑跑我觉得也挺不错的。吃过饭,他们去当地一个同学家里,我回到住的地方,收到短信。
先是江瑶的爸爸江绪军,告诉了我江瑶的生日。这时我发现我们登错了江瑶的信息,是江瑶而不是姜瑶。接着收到了蔡欣孺的妈妈的回复,我问她还知道别的孩子的名字么?她说知道几个,我说明天我去找你吧。最后一个是张操的家长发来的信息,我们原本的登记也有错误,是张操而不是张超。不过我记得大名单当中有一个孩子叫张操的,核对一下父母名字即知。
富新二小学生补充信息:(2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生日 学校 班级 父亲 电话 住址
江瑶 女 11岁 1997.07.13富新二小五年级(1) 江绪军 13990217418 五福三大六队 张操 男 14岁 1994.02.07 富新二小 初一(1) 文开强 13419207517 张正惠 青川县木鱼镇五组
二. 2009年4月26,乘车赶往九龙镇。路不远但很窄,一起小的交通摩擦堵了十分钟,16辆由轿车、面包车、公共汽车组成的婚礼队伍又堵了七八分钟。在车上跟欣孺妈妈发着短信,说我快到了,一会儿找过去。到了九龙镇上一打听,四村离得不远,绕过九龙派出所往下走。再打听,老乡指给我看,前面那个灰色的房子看见没有?墙上有一根白色的落水管。
都是新盖的房子,除了外墙涂料和地瓷砖基本都是毛胚。我进了屋子,没人,欣孺妈妈从门外进来忙叫我坐下,倒了杯水,削了一个苹果给我,她已经怀孕了。一会欣孺的婆婆进来,比起妈妈要激动一些,说着话眼睛有点红。原来九龙镇中心小学就是现在的九龙学校。欣孺的妈妈说,九龙的中学部在三年前就已经迁到了绵竹市,地震时没有中学的学生遇难。九龙学校里死亡的孩子分布在小学一年级(1)班(2)班、小学二年级(1)班(2)班、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这七个班级里面。其他年级没有遇难学生。小学基本上是35个人一个班,幼儿园一个班也有20-30个人,加起来遇难的有100多个。学校公布九龙镇上死亡学生人数是98名,加上别的镇在九龙学校读书的就是100多了。 她又给我提供了三个学生的名字,我看着都眼熟。这时,其中一个叫刘雨馨孩子的爸爸妈妈就在隔壁修房子,他们进来跟我聊了一会儿,刘雨馨的爸爸说镇上面的死亡名单在政府的公告栏上面有张贴,不过是过去贴的现在应该看不清楚了。学校的设计图纸上是两部楼梯,施工图上变成了一个楼梯。很多孩子没有疏散,就死在了楼梯上。他告诉我说你去新龙村四组,那边死的孩子多,并提供给我一个家长的名字。我说我这就去看看。欣孺妈妈和婆婆留我吃午饭,我说还是不麻烦了。 镇政府的位置永远都是最好找的,跟援建单位的驻址在一起,政府公开栏上面早已经换了新的公告,原有的名单都被撕掉了,我在胶水粘连的地方隐约看到有遇难人员的信息,撕开一个角,又看到了个别熟悉的孩子的名字,还有很多大人的信息,是放在一起张贴的。过了政府的板房,往新龙村四组走,四处打听这个姓高的人家。打听的时候还是要注意的,如碰到不该向他打听的人就会有麻烦。有的人看着黝黑老实巴交,从背后看却手上卷着几张文案资料;有的人则是开着车、衬衫西服,实际却是很热心的村民。 我要找的这个姓高的人在这一带有两个重名,明明走到下面去了,下面的人又说在上面,再往回走。终于找到高家,他老婆在五十米开外的地方不知道干嘛,她的邻居把她唤来,问起她女儿的生日,反复了好几次才说对,旁人笑说你自己女儿的生日都不晓得,她也不好意思说我自己的都记不清。因为是站在门口问的,所以不时有村民过来凑热闹,顺便把这个村里的都问了清楚,他们说你往下面走吧,下面可能有30多个孩子。 再往下走,打听到过了河里面有两家。朝岔路口里面走去,找一个叫刘兵的父亲,路人告诉我说有两个刘兵你问哪一个?我答不出来,人家又问是要生孩子的那家么,我说是的,她指指前面。往前走见女的怀着孕,我说我找刘兵,她说你有什么事,我说就是你家里吧?她点头,说明来历,这个孩子的妈妈很轻的说了一句孩子的名字就把脸侧了过去,再没有说话。她的婆婆和丈夫已经都在跟前,婆婆在安慰她说不要哭了,孩子都已经不在了,刘兵在跟我重复着孩子的名字。我挺难受的,这种情况本应是预料到的但是真的很少见到,为什么更多的遗忘和麻木。我走了几米,回头看她,她还是那个姿势,一双眼睛,一动不动的红着。 又走了很远,看见一个小店,坐下来打听,一个妈妈走过来说她的女儿在小学读书,我说能叫她来帮忙么,她连忙进屋唤来女儿。家里人割秧子,一大桌妇女围着在吃饭,很吵,搬进屋三个小板凳我们围着一张矮桌子坐下。眼前的女孩很瘦,头发有点焦黄,眼睛周围有些淡淡的雀斑,她真的很漂亮。她的妈妈拨开她的头发露出太阳穴给我看,说当时砸到这里了。他们家的亲戚过来说这孩子也真是可怜,没死算是命大。小瑞毕竟还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全班21人遇难,她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和她妈妈一起回忆了13个,还有一个隔壁班的同学。 这时已经在外面走了五个小时了,不知道再往前走是什么地方,这些村子震前震后的名字改变或是合组,连当地人都有点搞不凌清。我一个人走着,旁边一个小孩总是骑着小车来回绕,我说你在哪里读书?他说城南中学,在绵竹。他说你做调查么我刚刚听见你问电话号码,我说是啊,你把你知道的告诉我吧,他写了4个武都小学孩子的名字,都是他的朋友。他说你要走到坐车的地方还有很远的,我说那我骑车带你好不好,结果我就骑上他那个绿色的车子带着他往前走,他说你应该买个车子,这样才方便。路上他父亲开着一个拖拉机过来,先是骂了他几句,听不懂,意思是不好好读书吧。拖拉机离开我们的时候从管子里冒出好大一坨黑烟,全部扑在我脸上,烟雾中我看见他爸爸冲我憨厚的一笑... ... 这个孩子把我带了很远,经过了四川灾区里最大的板房区,到了等车的地方,他骑到马路对面上网去了,我说你要好好读书啊,少玩游戏。
九龙学校学生补充信息:(28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生日 学校 班级 父亲 电话 母亲 电话 住址 蔡欣孺女 7 2000.08.08 九龙学校 二年级(2) 蔡良华 13547013045 13658178825 九龙镇四村六组 王超 男 8 2000年十一月初一九龙学校一年级(1)王开华13429334523 清泉村八组 王伟 男 8 九龙学校 一年级(2) 王禄清(爷爷) 九龙镇龙泉山庄王二农家乐 刘雨鑫女 7 2000.12.25 九龙学校 一年级(2) 刘春华 13608104871 肖洪 刘晓东男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2) 杨红 九龙镇四村七组 苏宁 女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2) 九龙镇双同村 高洁 女 7 2001.04.22 九龙学校 一年级(1) 高官华 13518277082 叶远会 13568203542 九龙村四组 王雪婷 女 7 2001.05.27 九龙学校 一年级(1) 王选富 13881075443 李心荣 13890204685 九龙村四组 肖琴 女 7 2001.04.20 九龙学校 一年级(1) 肖开建 13419021295 何菊华 13198272965 九龙村四组 肖月 女 7 2001.08 九龙学校 一年级(2) 肖云建 新龙村三大队三组 吴春 女 7 2001.02.26 九龙学校 一年级(2) 吴开信 叶远秀 13990217679 新龙村四组 李鹏成 男 8 2000.05.11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李仓明 叶远肖 15884280040 新龙村四组 高枫 男 7 九龙学校 一年级(1) 新龙村 王怡 男 9 1999年八月初三 九龙学校 二年级(1)王军 13881045502 唐发荣 新龙村十组 李军 男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2) 李明华 新龙村八组 刘俊 女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刘忠兵 新龙村 杨文涛男 8 九龙镇三大队 刘娟 女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新龙村 陈宛秋 女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拱新镇 陈达科 男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九龙镇七大队 赵飞翔男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九龙镇 李华显男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九龙镇 王怡 男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新龙村 陈涛 男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九龙镇一大队 故成鑫 男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九龙镇一大队 殷如意 男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九龙镇一大队 邹凯 男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九龙镇三大队 谢维斯 女 8 九龙学校 二年级(1) 九龙镇五大队
武都小学学生补充信息:(4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生日 学校 班级 王洋 男 13 武都小学 六年级 吴俊 男 13 武都小学 六年级 杨文 男 13 武都小学 六年级 邓勇 男 13 武都小学 六年级
三. 4.26,今天是爸和妈结婚25周年纪念日,我从来不知道这个日子,现在知道了,就算知道了,我也没能做什么。他们给我的太多,谢谢他们给我的教养,我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健康的活着,让自己不断懂事,坚强一点,能对自己负起责任吧。祝爸妈快乐。
二零零九年四月廿六日 二五柒三 发于绵竹 赵颖 Zhao Ying |
Posted: 26 Apr 2009 09:23 AM PDT 日记一、 我拿出调查表给遇难学生家长杨先生指出"真相、责任、权利"这三个词的时候,他有点微醺,拿起笔,狠狠地把"权利"一词打了个圈说"这个词我喜欢,很久没见过了"。 后天我会行至别处。到这个镇10多天,一直想把所有的见闻听闻感受好好的总结一下,发现不太容易,一是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像准确的竹签那样串起肉块,第二,脑子乱。不过,感觉还是有的,就像被地震砸残身体砸坏大脑的人,他至少可以手舞足蹈地表达感觉。 这个镇上被官府称为"刁民"的人我大多见过,都是很不幸的人,不幸在于他们遭受了苦难,苦难之后因为吼了两嗓子接着迎来了压力。其中一位"刁民"听到我说要名单的时候,突然哭喊着说"有什么用啊,我不相信你们,我现在好好的过日子,政府都把我当问题了,我不会说的"。府里的大人们希望这样的人能"稳定",希望他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三不五时召集他们开会,甚至有领导温馨提示:可以出去旅旅游嘛!对于这些举动,我当了几十年的草民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一个日子马上要来了,各单位都要注意了,灯光、摄影、音乐响起,我们开始摇滚了。所以,这些人必须给稳定住,控制住,大局为重。这些破坏大局的人当然被稳定住了,不然怎么生活。之前他们做了一些事情,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没用的",就像放了几声闷屁一样,无色无味,在巨大的人间凶器的面前他们就像玩具一样,没有别的可能性…….真的没有吗? 谎言重复一千遍成真理。在这个镇上,真相重复一百万遍转化成屁,即使这样,我还想放一个屁,我头脑简单,屁也简单,屁如下: 1 遇难学生的完整的名单在哪里?在办公室的话请交出来。 2 学校的建筑,在之前就有明显裂缝、漏雨的情况下,为什么没人管理?有人管的话,请把人交出来。 3 社会各界,海内海外,大笔的捐款在哪里?在办公室里的话请交出来,并注明每分钱的去处。 4 大量捐赠的过冬衣服被褥在哪里?在办公室的话请交出来,发出去。 5 为小孩讨说法为什么会被拘留? 6 建后的新房子为什么还要灾民们掏"成本费"? 7 今年春节,每户人家发的这一根和我中指一样粗的火腿肠和那包瓜子是在侮辱大家的情商吗? 8 谁才是真的"灾民"?
如此简单的问题在过去太长的时间里没有人敢来回答,但我知道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这是必须回答的,因为官是我们的奴才。 上文那位情绪激动的"刁民"后来哭说"我不想要什么赔偿,我只想让他们给我的孩子一个公道,说清楚"。 我们目前虽然跟屁一样,但屁要是响了多了臭了那也能破坏臭氧层,慢慢的撕开口子,让紫外线,红外线通通进来。 以上内容可能和"学生名单调查日志"有点偏移,却是一点感受。
蒋立 2009.04.26映秀
日记二、 4月3号,我和我孙在距离绵阳火车站不远的一个宾馆安顿下来。 宾馆一位保洁员给我们讲述了"绵阳会客厅"的事。 据王女士介绍,她家住在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镇上有好几个村子的土地都被绵阳市政府划归拆迁范围,准备建设规模宏大的"绵阳会客厅"。大多数拆迁户的房屋被政府确认为违章建筑,被强制拆除,补偿款更是分文没有,村民们多年甚至一辈子积攒下来的心血化为乌有,许多村民无家可归。 "2007年,绵阳城市在跨越发展的壮美歌声中正实现着惊人的撑杆跳: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合力打造宜居名城,全面推出"绵阳印象",建设新的城市区域———绵阳会客厅。""此厅位于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三江汇合区域,跨绵阳市涪城、游仙二区,开发面积 21平方公里,总投资将达千亿以上。"(摘自新华网主页 - 地方联播) 《绵阳会客厅范围内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实施办法》,这是一个被绵阳市政府标榜为绵阳历史上最优惠,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政策。那么到底这个实施办法规定了哪些最惠于民的政策呢?在这个"历史最优惠政策"的实施中我听到了诸多怨言。 1、 零赔偿拆除 包括涪城区石塘镇、塘讯镇,游仙区小枧沟镇等多个村庄的数千农户的房屋都被纳入拆迁范围。其中一半左右的房屋被政府界定为"违法建筑",比如三层以上的属于违法建筑,07年以后的属于违法建筑,没有产权证书的也属于违法建筑,在老宅基地上的新建房屋也属于违法建筑等等。所有违法建筑、零赔偿清除。 2、"砍头式"拆除 根据市规划局的规定,三层以上的房屋都属于违法建筑,要先被拆除。于是"砍头式"拆除法应运而生。此方法可简单概括为:下边该住的住,上边该拆的拆,同时进行两不误。这种方法除了贯彻先违章后合法的拆除顺序之外,还衍生出了另外一个效果,就是可以有效吓走部分怕死的钉子户,铲除拆迁障碍。值得各地拆迁办学习、效仿。 3、"合法"建筑低标准赔偿 "会客厅"项目的拆迁赔偿标准是:470元/平米的价格赔偿其原建筑面积,如果再到偏远处自建房,得到的赔偿为270元/平米,但安置房的价格却接近2000元/平米,而于此处修建的商品房价格将高达3500—4000元/平米。村民们对这一赔偿标准异议颇大,在房屋被"砍头"之后,所剩面积不多,得到的钱根本换不来全家的栖身之所。 从开发成本角度来看,以剥夺一部分人交易权利来为另一部分人单方面降低"交易成本",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降低交易费用"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降低交易费用"理论在中国的利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此理论这一新的内涵优势明显:可控性强,操作简单,效果突出。
田威 2009-04-26
|
Posted: 26 Apr 2009 09:03 AM PDT |
Posted: 26 Apr 2009 08:28 AM PDT 二:关于绣片 无论是在河坝还是在大利以及前段时间去剑河的一个寨子,我算是真的到过苗秀和侗绣,上次去剑河一个获过国家大奖的大姐家看她的绣品,一块小方块,浓密暗淡光彩,我问多少钱,她说3000多,我觉得好贵,她仔细的给我讲这个绣片是怎样绣出来的,而这块小方块只不过是他们衣服上的一块装饰品而已,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一套盛装加上银饰就是一万多块钱,他们一生就只有这一套盛装,在过节婚庆等重大时间才穿,穿一辈子,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去到他们的村寨,看到生活环境并不是我们想到的那么好,相对来讲,还是很贫瘠的,但是,当他们集体穿上他们的盛装,女人光滑闪亮,男人精神,就觉得是个看得见的奇迹,那样的艳丽鲜亮,有这样的闪亮风采,生活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受? 河坝大利的绣品也是这样,这些漂亮的绣品,都是这些女人为自己绣来自己穿和自己带在头上的,我这样世俗的人,只有用价格来判断有好贵,一块绣片和头巾带在她们的头上,就是近1000块钱,在城市,只有奢华女人才可以有这样的饰品,一般人是没有的,而这些生在深山里的女人,他们就天然的拥有。有时候我想,这是公平的。 绣品没有其他的,大部分都是自用的,每个女人们翻箱倒柜的找出他们的家底,都是为慰劳自己的产品,带在头上的,穿在衣服上的,看到这些绣品,就可以想象这些女人劳作之余,自己坐在门口一阵一针的为自己绣东西,多么美好。嗯,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大利的书记他们陪着我们在会计家吃饭和看会计爱人的绣品,女人们不擅言谈,只有由这些男人来阐释她们的产品,但是,这不是男人的活,他们也解释不清楚,我们笑,闲谈间喝他们自酿的米酒,陪上那个美妙绝伦的侗族大歌。 每次现场一听他们的侗族大歌,就令我震憾,发晕,实在是太美妙。给我们唱歌的是几个小姑娘,其中一个小姑娘长得特别迷人,一脸阳光灿烂的笑,一笑就两个小酒窝,满脸干净纯洁,迷死我了,我问她几岁,她说十二岁,书记给我讲,她只有十岁,因为他们侗族人都讲虚岁。她们的老师是在青歌赛上获得二等奖的老师,那个美丽的老师在旁边用侗语和她们讲。我们还去那个老师的宿舍去看了她出游各个国家的照片。 侗族大歌的那个美啊,妙不可言。 那个美丽的寨子,配上美丽的姑娘,美丽的歌声,善意的男人们,这个寨子是无比美丽的。大利。
|
Posted: 26 Apr 2009 09:23 AM PDT 原作者Antoun Issa · 译者 Leonard · 阅读原文 [本文连结皆为英文] 黎巴嫩将于六月举行国会选举,竞选活动已全面开打,黎巴嫩博客圈亦未错过一分一毫。 国内政坛共有两大政营,一为西方世界支持的「三月十四」联盟,另一为真主党领军的「三月八日」联盟,双方竞争相当激烈。 国会选举将决定黎巴嫩政府内阁人事,重要性不在话下,目前「三月十四」联盟在国会占多数,自然也主导内阁。 而真主党及盟友则摩拳擦掌,希望能一举由在野夺下多数执政。 此次选举议题众多,这是黎巴嫩自2006年与以色列开战后首度大选,过去两年的政治角力几乎让国家再度卷入内战;黎巴嫩亦身处于经济危机之中,政府负债远超过400亿美元。 在此情况之下,黎巴嫩博客圈当然密切注意选举发展,并提出许多精辟观点。 这次选战较以往增加大量广告牌广告,+961博客的Rami对「广告牌战争」认为:
有位政治人物特别受博客注意,他是德鲁兹教派领袖、「三月十四」联盟成员朱巴拉特(Walid Jumblatt),博客揣测他与真主党盟友、德鲁兹教派对手Talal Arslan会晤后,是否可能再度倒戈?Ex Oriente Lux?指出:
Friday Lunch Club也注意到朱巴拉特对真主党态度软化,他引述媒体内容:
Qifa Nabki企图预测选举结果,他不仅预言真主党领袖的在野联盟会胜出,更觉得真主党的基督教盟友「自由爱国运动」在Michel Aoun带领下,愈来愈有可能成为国会最大政党,甚至超过真主党。
对于「三月十四」联盟的死忠支持者担心,若真主党领导的联盟胜出,代表叙利亚势力又将伸入黎巴嫩,Remarkz企图化解这种焦虑:
笔者在个人博客Lebanese Chess的选举观察中,粗略提到因为非宗教性利益与多元宗派政党联盟结合,使得黎巴嫩正形成新的政局:
黎巴嫩也有个新博客Lebanese Elections 2009成立,完成针对六月大选而设。 |
Posted: 26 Apr 2009 09:12 AM PDT 露宿了兩天,終於見到管理層「光天化日」走出來 (註:校長吳清輝和學生輔導長何鏡煒曾經在夜晚「探望」學生),卻換來學生憤怒收場,算是甚麼的對話? 衝突場面速記 四月廿四日下午三點,過百位關注學校宿位安排,以至校政問題的學生,連同前一天已露宿行政樓正門的宿生,終於見到副校長李兆銓和何鏡煒。李兆銓再三向群眾解釋學校由於沒有地方興建新宿舍,於是把部份現有的二人房改成三人房。何鏡煒就重申他和舍監一直也跟宿生溝通。然而,如果有溝通,為何宿生要露宿才得校方回應?之後,積極參與事件的三年級生陳天倫同學詢問文化霸權論 (註:何鏡煒曾經跟宿生說舍堂文化和精神是「文化霸權」),何鏡煒認為那不是時候解釋。學生隨即不滿並起哄,並要求校方交代一個確實日子公開對話。學生再次要求何鏡煒下台。兩位管理層沒有理會訴求便沖沖回到行政樓,學生隨即圍堵阻止離開,陳同學激動表示「我唔訓街你會理我咩?」,並宣佈在校方未有就宿位問題及未辭掉何鏡煒前,他會一直露宿,直至考試,在場學生即時鼓掌支持。期間學生高叫「我愛浸大!但不愛浸大高層!」面對學生開出的條件,兩為高層依然未有所動,更轉身離開返回行政樓,學生一面高呼「何鏡煒落台!」,一面阻撓兩位前進,情況混亂,期間更有共七位學生報稱被保安人員襲擊。在場的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成員李卓人議員和浸會大學的陳家洛老師建議報警,然後學生就去到警署。 衝突完結,怒火仍在,學生至今仍留守行政樓門口。 學生訴求視若無睹 行政暴力原形畢露 浸會大學在去年年底通知內地生只能夠在四年的學習 (包括基礎年) 留宿兩年,引起內地生不滿,於是校方就草草宣佈把17%的二人房變成三人房政策,即一「碌架床」加一單人床。結果,本地生和內地生均成受害者,一來宿位緊絀,本地生就更難入宿,能夠再次入宿的機會更低;二來內地生不能保證全部留港時期均有宿位,假若情況真的出現,他們會住在哪兒呢?此外,在推出這個政策時,沒有諮詢學生,學生只可列席舍監會會議,但沒有投票權。即使學生反對或提出意見也沒有用。 此事是不滿校政的觸發點,同時揭露校方控制學生活動的事例,包括宿生會沒有獨立財政,與校方不滿國事學會舉辦學術座談會邀請梁國雄議員對談等。明顯,大家不只針對宿舍,而是更基本的校政。 抱歉小弟現在非常忙碌,加上並非宿生,所以我也是本周運動開始後才了解事件,所以此報導只是草草完成,希望有心人繼續補充。 自從星期四宿生開始露宿,一些議員和有心的老師支持今次行動,他們也不約而同把事件拉到五四和六四事件。我覺得縱使形式和情節有丁點兒的相似,兩件事情的規模有著天壤之別。縱然如此,時間的吻合(或巧合),很難抗拒這種聯想。配合城大有近八百位師生集會不滿校方辭退百位教職員或大幅縮短百位其合約,以及沸沸揚揚的港大學生會罷免會長,一門三傑(無論取其正字或諧音)。當浸會大學一向被謔稱中學,當人家認為大學生政治冷感,我希望以上的行動,能夠推翻這些印象。也許我們不會以革命推翻這些印象,但我希望這些行動能夠達致大學生自主自立,教職員能夠維護自身權益,大家共同參與校政,不受自恃高位的管理層操控。This is my modest goal. 想了解浸會大學學生這次抗爭,可以參考下列資料,並在這些資料閱讀更多: Facebook 群組1: 浸會大學生校園民主運動 - 我愛浸大!但不愛浸大高層!(http://www.facebook.com/topic.php?uid=75851593478&topic=13193#/group.php...) ------------------------------- |
Posted: 26 Apr 2009 09:15 AM PDT
10:03,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看他一眼,说"现在你先听从法庭的程序",冲书记员挥了下手。 她成了50年代美国第一个拒绝给白人让座的黑人。然后她因公然藐视白人而遭逮捕。 她的被捕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381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组织者是当时仍名不见经传的一名牧师马丁·路德·金,这个名字后来被冠以反种族隔离斗士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荣誉。这场运动的结果,是1956年最高法院裁决禁止公车上的"黑白隔离",帕克斯从此被尊为美国"民权运动之母"。 "靠我为了自己权利所做的斗争。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只是一张纸。"他说。 这个34岁的年青人说,"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If you prefer to unsubscribe via postal mail, write to: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c/o Google, 20 W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