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博存档(四)
- 微博存档(三)
- 提供视频资料下载(本博自制)
- 在《月球》的背面与自我相遇
- 安居乐业是一个城市的高贵“品质”
- 反高鐵行動報導 (五):政總門外… 不是動作片
- IGF:更多元化的互聯網管治
- 2009年11月29日糗事TOP10
- 殷德义:写给自己
- 回教徒香港歡度宰牲節被捕
- Bloggers face harsh facts at conference
- 浙江上虞创建少先队城管学校
- 反高鐵:政總外留守行動最新訊息(不斷更新)
- 飞一般评论:学官办官学“断子绝孙”的中国教育
- 许志永聊QQ
- 锻炼身体,遛狗比健身房有效
- 时尚
- 一块肉的觉悟3
- “看到主流”,看不到什么
- 浙江上虞创建少先队城管学校
Posted: 29 Nov 2009 08:13 AM PST 胡锦涛11日下午访问马六甲,用望远镜眺望广阔无际的马六甲海峡。马六甲州政府颁发眺望马六甲海峡的证书给胡锦涛,而编号恰好是8888。马 六甲州首长拿督斯里莫哈末阿里表示,"胡主席成了第8888名获颁证书的海峡眺望者,显示今次的行程将带来好意头,为马六甲带来"好风水"(转载新闻) 微博(推特)第一定律:我关注你,未必指望你关注我;你关注我,也不能强求我关注你。这真是一个明白却不简单的道理。 国内搞评论滴,大约1/3装高深;1/3装逼,还有约1/3装天真。俺是有时装逼有时天真。。。兄弟姐妹们轻点砸,俺这会儿发个围脖多不容易啊。。。。 说明一下,俺看了帖子,大雪造假的,严格来说始作俑者不是新快报,而是"钟广"(中国广播网),天涯帖子下面提供两个连接,一个是网易转中广 网(11月11日),一个是新快报(11月12日),也就是说,应该是新快报从中广网转载的,后面还有署名钟欣的,一般是中新社的代称。另,其他照片也有 可疑之处。(评大雪图片造假)
这两天后知后觉地明白了一件事,当一个微博平台建成后,它在某种意义上就不是资本方、主管方所能控制的了。这其实是一个拉锯的局面。所以,上微博还是有意义的。。。
刚才那则微博,有人在推特回复:matthew0705 4 min ago RT @guyun: 我坚决不上电影院看《建国大业》,刚从网上下来看完。期待拍续集《治国大业》。。。 //再看《民主大业》 from web
奥巴马在今天关于推特的那段话里,讲了一个关于互联网与审查的常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领导人都明白这一点。。。和互联网对抗,应该是一场没有悬念的败局。。。。
"中学校长推荐制"未对现行高考制度构成实质威胁,也谈不上有损招生公平。不允许人家推行看看,怎么也说不过去。叶公好龙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没想到不少人这回真成了故事的主角。http://sinaurl.cn/hMqwf 删除|转发(1)|收藏|评论(2)11月17日 01:00
真是一箭双雕啊:今年7月,重庆工商联就与中央党校签订了培训合作框架性协议。培训计划旨在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期培训班确定为65名学员。5天培训,5000多元的总费用由他们自行支付http://sinaurl.cn/hMcBO 删除|转发(3)|收藏|评论(1)11月17日 15:18
正在看《后美国世界》,里面有句话:今天的最大问题是"中美国"(chimerica,即中国与美国的结合)继续密切合作,还是会因为这场危机分道扬镳。如果"中美国"继续合作,我们将找到走出森林的路径;但如果它们在危机中分道扬镳,我们将就此告别全球化。(作者转自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6)11月17日 21:55来自新浪微博
好吧,据小道消息,今天(南方周末)那两个广告,抽掉的是两个相关报道内容。专访没拿掉,但其中很多问题都是"提非所问","被提问"了。 删除|转发(4)|收藏|评论(5)11月19日 21:05来自新浪微博
把理想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很危险的。作为媒体人,要么替人流泪,要么为人鼓掌。。。这都比较可耻。。。自己还是要干点什么的嘛。 删除|转发(2)|收藏|评论(7)11月19日 21:10来自新浪微博
刚想庆贺关注者达到400人之多,转眼发现又变成了399人。看来俺这里果然是大门常打开着的。400人,按刘苏里老师的说法,"它将是一种可称为传统的重要基础。"按照姚晨的说法,意味着一种责任,当然她有粉丝32万,所以俺这只能是32万分之400的责任。。。 删除|转发(8)|收藏|评论(3)11月21日 01:43来自新浪微博
今天去医院,看感冒发烧的人真多,据医生说,90%都是甲流。。。还有,现在基本乱套了,没法约束,医院本身就是个集散地。无论是不是的,大多不戴口罩(戴了估计也没用)到处乱窜。。。 删除|转发(2)|收藏|评论(3)11月21日 01:45来自新浪微博
昨天下午给犬子把大便,犬子嗯哈半天,拉出一坨。犬子对着那坨大便说:大便你好。。。拉完了冲水,他又对着马桶摆摆手说:大便,拜拜!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3)11月21日 01:47来自新浪微博
内子见俺上微博,也从被窝里摸出了手机。。。她感慨地对着空气说:刘苏里老师是偶的偶像。。。开家书店,书店边开家咖啡厅,是她的理想。当然,俺是一贯地坚决地泼冷水滴。钱没地方花可以买书嘛,干嘛开书店。。。 删除|转发(1)|收藏|评论(6)11月21日 02:05来自新浪微博
写蚁族那个文章的时候,想起2000年漂(不是嫖)北京的日子,是不好受。很多感慨没法写在文章里。对了,那时候北京一家酒吧,有个歌手自己唱的一首歌很不错,还刻了CD,一直想不起来叫啥。。。很怀念。瞧这记忆力。。。没有任何关键词可供搜索。。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6)11月21日 03:07来自新浪微博
很有喜感的新闻:随着迪斯尼正式敲定在上海落户,原创动力表示也将着手兴建"喜羊羊"主题公园,目前项目正在进行选址。喜羊羊主题公园内将集卡通人偶舞台表演、电动游乐设备、亲子乐园等于一体,最终目标是打造成 "中国式迪斯尼"乐园。http://sinaurl.cn/hMeKm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11月22日 16:18来自新浪微博
#2012#看完《2012》,不由困惑:这部电影哪里表现了"中国拯救地球"这个主题?有人称,电影总共十一次提到中国,证明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分量。且不说这是一部未来科幻片,今日中国的世界地位,还需要一部电影来背书?近来甚嚣尘上的这个话题,不过反映了部分国人过于骄狂或极端不自信的群体心理。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2)11月23日 01:10来自新浪微博
刚看完#第九区#,当然是下载的。暂时想起两句话:整个人类就是一个杯具;某种意义上,新闻即谎言。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11月23日 03:26来自新浪微博
有热心人士搞了个围脖推特发布平台,就叫围着脖子推,感觉比较土。想了几天,俺自行给改名twiboobs,中文名推波。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1)11月23日 09:32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说到赠书。除了朋友以外,自从俺宣布"三项基本原则"后,就很少机构愿意寄了:一不索书(这个还用解释吗);二不拒绝(既然要送俺也不反对);三不承诺(你赠俺书,不意味着俺一定要给写书评)。其实,俺一年自己买两三百本书,欠了一屁股读书债。。。(声明:不特意针对谁啊。。。)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11月23日 19:11来自新浪微博
现在很多时评人士又不说北大的校长推荐制会出现招生腐败了,而是指责各中学推荐的学生并非偏才怪才,等于是掐尖(应了俺的担忧)。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全您占理了。唉,这些同行。。。这让人没法说了。 删除|转发(1)|收藏|评论(4)11月23日 19:35来自新浪微博
今天国内最重大新闻肯定是广州散步事件。但在围脖难得一见。围脖明星、娱乐化的结果,就是这样——对敏感信息的不自觉或自觉规避。。。。 删除|转发(4)|收藏|评论(15)11月23日 20:10来自新浪微博
翻了新一期财经,只得一字:惨!全刊80%以上为特约撰稿,记者名单仅6名,编辑3名。令人心中大为不忍。这是当代新闻史上的一桩惨案啊。双方当事人在适当时机有义务和责任向读者叙述内情。否则平时把读者放第一位的姿态岂不全当放屁?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1)11月24日 02:09来自新浪微博
好友王心丽今年一口气出版(再版)了5本书,一口气给俺寄了5本书。分别是《越轨年龄》、《五月的最后傍晚》、《凯斯酒吧》、《陌生世界》、《睡觉的回忆》。每本书都签名写着:"纪念自由写作二十年。"心丽确实不容易,这么多年走过来了。 删除|转发(5)|收藏|评论(6)11月24日 22:25来自新浪微博
昨晚翻了一下《我们台湾这些年》,还是有点意思的。比如书里提到台湾生育口号的演变,从"一个孩子不算少,两个孩子恰恰好"到"两个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样好",再到"两个孩子很幸福,三个孩子更热闹"。说明计划生育完全就是一种根据统治需要的政策导向。 删除|转发(3)|收藏|评论11月27日 12:37来自新浪微博
《我们台湾这些年》里还提到台湾对大陆放热气球的事情。小时候在老家泉州,听大人讲台湾经常会放气球过来。里面装的饼干(压缩饼干)会吃撑死人,让小孩不要拿。似乎村里有人追过气球(我好想也见在天上飘过),但还没有真的捡到过东西。七八十年代,两岸互相妖魔化还是很厉害的。 删除|转发(7)|收藏|评论(8)11月27日 12:41来自新浪微博
这几天都在跑医院,小儿发高烧不退,今天才开始退烧。上呼吸道感染,刚开始真是担惊受怕,有天夜里高烧40.7度,一夜不敢睡。后来找人筛查(医院都不筛查了),幸好不是甲流。现在看个病,真是难。医院里人山人海,成了最大传染基地了。大家好像也不习惯戴口罩,输液大厅里大家就这么呆着。 删除|转发(11)|收藏|评论(30)11月27日 12:48来自新浪微博
回复@和若:对啊,天涯有帖子也说了。而且不给配达菲(有国产的)。其实,医生看病征再决定是否筛查,也可以的。现在往往到筛查的时候,都已经比较严重了。而那时候,不是用达菲的最佳机会。达菲是出现临床症状36小时内最有效。但医生确实是辛苦,这几天估计都忙疯了。 11月27日 13:34转自我的微博
回复@和若:筛查一次据说费用上千(很怀疑),确诊了国家出钱,否则自费。很担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比如因为这个结算问题),才造成现在的情况。反正不管因为什么原因,现在事实上就是都不管了。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11月27日 13:35转自我的微博
按正常时间,看一个病连验血大概半小时。但每个环节排队下来,以目前情况,至少都大半天。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5)11月27日 13:42来自新浪微博
风声看了一小半,感觉就像在玩天黑请闭眼。。。继续看看。就那个一上来就被干掉的人(在饭馆里试图说服谁的那个)演技最差,就像在演戏。。。估计是群众演员吧。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4)11月28日 01:30来自新浪微博
《风声》看了一半。剧本问题太大:其一, "敌方"开高层秘密会议,却靠单对单暗杀行动想袭杀之,根本是不可能的;其二,假消息就表明,"老鬼"也要参加这个会议,"他"不可能不知道行动的艰难,何况真要说起来,"他"自己才是最佳杀手;三,那个贴广告的清洁工,居然出自司令部,更不可想象。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1)11月28日 02:43来自新浪微博
又找到2个BUG:1、既然放出风声,日本人何不顺势把前来暗杀的人给灭了?2,这几个人都是搞情报工作的,难道真不懂得会有窃听?(周迅后来应该是懂了,利用了这个,可之前的行为就没看出她知道的样子)算了。。。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6)11月28日 03:04来自新浪微博
忍不住再说一句,周迅演技太差了。。。特别是她的声音。。。演啥不像啥,居然一号女主角。。她的粉丝别骂人啊。。。你们应该比你们的偶像有涵养些。。。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5)11月28日 03:24来自新浪微博
这玩意有时候很不靠谱,我们报社经常有人来租场子搞类似的培训,顺便摆摊卖书,封面都是什么经营大师,一看都是傻逼。最好的经营管理书就是老祖宗的《易经》,还有什么书能把人间伦理讲那么详细透彻的? @西门不暗:清华大学的金占明教授,讲战略管理。我平生第一次希望下课时间往后推迟。讲得太精彩了原文转发(7)|原文评论(23)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3)11月28日 12:06转自西门不暗的微博
编辑权是编辑的权力,但这种权力不能滥用。实际操作中,这个尺度确实很难区分,但有一点,就是不能乱加文字,不能篡改文意,不能自以为是。。。 @楊葵:作者面对编辑改稿,情况复杂。真碰弱智编辑乱改确实气人。不过,编过钱钟书的稿,说可以改;编过现代修辞学大家郑子瑜的稿,说可以改……我做编辑二十年,和上千作者打交道下来,发现只有自以为是的蠢货才会强调自己的稿不能改。所以,问题在于态度——都可能有错,别说蠢话。原文转发(6)|原文评论(5) 删除|转发(2)|收藏|评论(1)11月28日 17:33转自楊葵的微博
现在的问题是,不给筛查诊断,开药权在医生手中,所以真到了用达菲的时候,其实都是重症和危重病患,也就是错过了稳定病情的关键时期。。。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11月28日 18:05来自新浪微博
目前全球只有4家生产奥司他韦(即达菲)的合法企业,分别是瑞士罗氏、上药集团、广东东阳光以及一家印度企业。也就是说,中国市场至少有两家生产达菲的厂家。此外,军事医学科学院是和湖北宜昌长江药业(东阳光旗下厂家)合作生产的。上药集团的用于零售,东阳光的用于储备。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11月28日 18:16来自新浪微博
根据深圳商报提供的50本入选数目,俺猜这10本看看:《常识》《父母昨日书》《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金融的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目送》《跌荡一百年》(上)《蒙田随笔全集》《美国货币史》《英美十六家》(注:《美国货币史》俺没有,光看介绍的) 删除|转发(5)|收藏|评论(4)11月29日 15:21来自新浪微博
除正式书目外,俺个人推荐了这几本,不过估计没被采纳:《毁灭的种子》《历史讲稿》《美国处在十字路口》《后美国世界》《真假共和》(下)《欧陆法律史概览:事件,渊源,人物及运动》 删除|转发(2)|收藏|评论(1)11月29日 15:37来自新浪微博
伍皓讲话:"不是云南这个地方老出怪事,这样的事情全国各地都可能有。只不过我们舆论监督的环境更好,我们更敢于公开,更敢于把这些事件暴露在阳光之下,仅此而已。"怎么让我想起广州某官员说不是广州乱,而是媒体报道多了显得乱(大意)?http://sinaurl.cn/hxmPN 删除|转发(1)|收藏|评论11月29日 16:24来自新浪微博
又买了几本书。。发现卡佛的人民文学也出了个自选集。豆瓣上说,三个译本中(另一本是花城于晓丹译本),于晓丹最好,人民文学次之,译林的这本比较不好。。。不知具体如何,不过人民文学的选目多一些,所以又买了本。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1)11月29日 20:38来自新浪微博
苏里兄,必须承认一点,网络书店正在崛起,俺也还经常到实体书店。但有些书,就说余英时这套书吧,不用到实体书店也会买的。另,查过万圣书店的网址,老实说做的还不够完善,可能有必要在这方面加强之,搭个网购平台,我想,还是有些老顾客会光顾滴。而对我们这些在外地的,也未尝不是一个购书渠道。。 //@刘苏里:张树新自己说是先烈。:) //@老顽:先驱?成先烈乎? //@刘苏里 @张书新:咋天遇见著名女侠张树新,十年未见。她说:"你怎么变年轻了!"哈哈哈十年前我这么老吗?原文转发(8)|原文评论(14)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11月29日 22:44转自刘苏里的微博
昨晚LP玩围脖,一看都快凌晨一点了,给自己下了个命令:用10分钟时间,把该看的看了,该转的转了,该跟的跟了……怎么听着像领导办公啊。看来围脖可以满足一个人的批示欲。。。 删除|转发(4)|收藏|评论(5)52分钟前来自新浪微博
山西的事情是今年国进民退的标志性运动。鹤岗矿难一出,更证明消灭民营煤矿保安全生产是句屁话。这也让许多人对这场运动看得更加明白些。文章加个反国进民退的前提,其实就没啥问题啦。所以,我看是文章观点及表述的完整性问题,而不是发稿时机问题。还有,恐怕很多人不习惯你的"自由谈"风格。:) @吴晓波:在本周,煤老板的专栏看来引起了很大的误会,刚才还有朋友来电批我。有误会,一定是我的写作有让人误会的地方。我是誓死反对山西的现行做法的。所以,对所有因此反对我的人表示敬意。我将在近日再写一文以完整表达。不过有一点我似乎是错了--在这个时机以这样的方式发这样的专栏,的确会授人以口舌。原文转发(12)|原文评论(19) 删除|转发|收藏|评论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29 Nov 2009 08:13 AM PST 撞墙的心都有了!准备翻翻书睡觉,顺手拿过刚买的《希腊罗马名人传》,直接看正文,发现席代岳先生以古诗体翻译诗歌,这倒罢了,竟然连"诤友 如管鲍"这样的典故都强行装到正文里。拿过商务版一对比,更发现译文长短不一。最让人绝倒的是把《工作与时日》翻译成《作品与时光》! 俺英文再烂,也看得出works不能翻译成"作品"嘛!不懂难道不会借鉴或者看看这本书到底写什么啊!太伤心了,太伤心了。真对不起那些俺向 他们推荐此书的兄弟们。可以断定,这部书的翻译绝对问题多多。译者不懂希腊文也就罢了,低级错误都能犯,基本翻译原则都不管,这还了得。 豆瓣有报料,此书错字漏字不少,真让人怀疑用金山词霸译出来的。买翻译书得到的教训真是太多了。几乎都是大部头,如《柏拉图全集》。此君所翻 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还没认真看。捏把汗啊。照说商务版数人翻译了十年才拿出来,我真不该相信此君几年功夫就能捧出两部大部头,而且还不说其他翻译。 总结: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除了要学会翻墙,还要精通外语。。。 每回写稿子俺就问自己:你想说什么?再问:你想怎么说?最后,问题往往变成了这样:这样说行不行?别以为这是开玩笑,在贵国,这叫分寸感。很悲哀的一件事。 换个说法,在贵国,一流评论家的特点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二流评论家是想说什么尽量说什么;三流评论家是能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到"老大哥",想起1984。正在重读此书,感慨:整本书都值得背下来,这就是"第二十六史"。 村长(陈村先生)对"贵国"二字不解。这句口头禅发明权归属暂时不明。就俺的理解,可以解读为:1,藐视权力;2,自我嘲讽;3,认同度接近于零。 贺卫方谈商务版汉译名著:上大学时读了一些商务印书馆的一些书,王府井大街36号简直就是心中的圣地。研究生考到北京来之后,与几位同学一起逛王府井,从南头一直走到北头,终于找到36号,我心情激动,对着商务的大楼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 在铁幕下,竞争差异肯定存在。因为各地以及上层意识形态的尺度都不一样的。南方集团也不例外。南方能做的稿子,别的地方未必做得了。这是不是可以说,财经和南方所能获取的资源不一样而已。(谈财经杂志与中国报业)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海瑞这种情况嘛,大概可以叫人至廉则无亲。其实也蛮残忍的。(谈海瑞几任妻子的悲惨遭遇) 韩寒有时也会说错话,甚至有些观点十分偏颇,但这并不能掩饰自他身上所焕发出的可贵的自由和独立精神。他只是从个人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作为读者则需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否则就成了一个盲目崇拜、没有个人主张的"粉丝"了。 韩寒就是这样,嬉笑怒骂由己,口水滔天随人。否则,韩寒也就不成其为韩寒了。这也是在提醒人们,在赞美一个人的时候,千万别把他捧成了神。这样的话,整个社会就容易陷入癫狂状态,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黑即白。这同样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价值观念。 韩寒当然可以批评,否则就太不正常了。那天和潘采夫聊起,我说现在客观形势是这样:郭敬明诱惑青少年,韩寒主攻中老年。哈哈。 2009年第23期财经杂志上,胡舒立发表了名为《创业板的错位与复位》的社论文章,这是她作为杂志主编署名发表的最后一篇社论。在这篇社论 中,胡舒立直言创业板"这种越俎代庖的呵护,恰恰扼杀了市场自身的活力,并必然会出现各个层面的逆向选择。——应该改个标题:《创业的错位与复位》。 前段时间正好和一报社老总谈起"集体辞职"现象。这从管理学上,其实是大忌。这帮人跟着你走,你是不是得安排管理层位置啊,是不是会碍着情面不按原则办事啊,这些人本身会不会有自大心理,对新来员工表现出某种优越性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很难办好。 读《1984》,如今让我感想最多的是,温斯顿终于站出来抵抗老大哥,结果却加入了兄弟会这个恐怖组织。虽然这是思想警察的圈套,但当时他却是确信无疑,并准备为此付出生命,包括杀人放火、滥杀无辜也在所不惜。这个隐喻相对于揭穿老大哥的极权黑幕,更具有前瞻性。 这是什么样的一场审判啊。父母面临牢狱之灾,一个未成年少女(陈艳)以卖淫行为被处以6个月收容教育的行政处罚,而两个本来正读小学的女孩, 担起了照料另两个年仅两三岁小孩的重担。当地口口声声"保护未成年人",原来是如此这般!这样的审判,检方的赢与输,或者说被告的输和赢有多大差别? 当地判处这两人有罪,也许能够多少挽回点面子。但花了这么大代价,这场官司还没宣判就已经输了。对于这对可怜,也许是可恨的父母——假如他们 是被冤枉的,即便最终胜诉,所受到的伤害远非打赢一场官司所能弥补;倘若他们的生活已沦落到"逼女卖淫"的地步,即便他们有罪,这个社会亏欠他们的却要更多。 一个地方居然动用公检法和宣传机器,逼着一个父亲承认自己容留亲生女儿卖淫了!这就是全部真相。收工,睡觉。 在现代社会,合理的逻辑是这样:媒体监督权力,法律监督媒体。公众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若非经由民主选举程序,任何代表制都是十分可疑的。既然 有公众代表,难免就有不被代表或擅自被代表的情况。只有真正体现公众意志的法律,才能够公正地履行监督媒体的职责。(评云南征集媒体义务监督员) 这事情俺支持北大的做法。中国教育还能再烂到什么程度?不改没有出路。如果大家都认为肯定会出现腐败,那就让他出现好了,看看这样能借以推动教改,还是继续烂下去。俺支持的前提是,这个制度设计本身没什么问题,不是说要自主招生吗?现在狼真的来了,怕啥?(北大招生校长推荐制) 回家查书,这才找到了。在商务版的《古希腊罗马名人传》的前言:据说有人问十七世纪古典学者西奥多•加札,假如学术典籍也面临一场沉船的灾 难,而他只能保留一位作家的著作,那么他将保留谁的呢?回答是:普鲁塔克.理由是:留下这位作者,也就留下了一切。——沉船记成火烧,这个记忆力……汗 睡觉前最后一搏:文学创作理论可能是个好东西,但也可能屁都不是。这些理论在教人如何写作的同时,同时也可能是在束缚一个人的灵性。有志于文 学创作的人,最该警惕的恰恰就是这种文学创作的专业培训。进入这种作家"魔鬼训练营",最大的可能是文学青年进去,"写作机器"出来。(复旦招文学创作硕士)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29 Nov 2009 08:08 AM PST 作者:老虎庙 | 评论(0) | 标签:视频, 资料, 文献 2008年至今试图用视频方式辅助写博,至今完成405部。自检一下:水平业余,模仿大于创新。唯一称道的都是自己采录,独立编辑,集采编于一身,加之及时。往往一二小时编辑(字幕、旁白、配乐),再一二十分钟生成,当日新闻当日见博,这是很难有人可比的。 近一年来,视频内容有所侧重,以口述为主,又多是当事人现身说法,煽情的少了,思辨的少了,用事实展现,问题交由观者审视,这大概是我对视觉语言功能的认识。记忆里让自己感动的是那镜头前的李淑莲(后在政府信访办自尽至今未有结论)、姚晶(被截访者殴打抛弃高速路后为讨说法至今奔波于京城)、田喜(因医疗感染患艾滋病后成维权战士,最近刚被河南政府抓捕在狱)、李蕊蕊(冲出马家楼黑监狱第一时间打来电话于我而录制控诉音频)、李春华(冲破电子眼监控适时向我发来音频及图片)、温育群(其儿子在看守所莫名死亡至今冻尸,问题不解)、公盟事件(公盟被抄全程视频)、广东湛江(2000商户利益受损集体控诉)、汾阳(武装暴力拆迁冤民来电控诉)、中国移动(手机色情传播助纣为虐为我所首爆)、愤怒的苹果梨(喀喇沁旗农民维权斗争纪实)、二楼村(15年遭受水污染政府不作为)、小龙(自曝自家食品造假后自首谢罪)……一时难以尽数。 今天想说的是上述所有视频,为大家所知原因,很难尽数顺利公布,尤其是最近多部视频遭到屏蔽,故愿以邮件方式发送给需要的朋友,方法虽嫌麻烦,然不厌其烦,本人愿意效劳。 说明: 1、填写表单索取视频名目 2、我收到表单后会尽快将所要求视频发送至您所留邮箱,供免费下载,推荐使用"快车""迅雷",支持多通道同时下载 3、视频文件格式一律为MP4文件 4、视频下载有时效,一般15天内(请注意时间提示) 5、本博所有视频均无版权要求,随意下载使用、再编、再发(版权所有·不许不转载) 6、经常访问本博者不用费心再下载,部分已经上传网端。 7、下载帮助热线 13466717175 首批视频资料目录: 1、《中国猛博》香港发布会(37.4M)[ 限12月14日前] 2、认识他-许志永和他的公盟(54.2M)[ 限12月13日前] 3、艾滋病患者的最后控诉(28.5M)[ 限12月14日前] 4、中国没有公民记者(24.5M)[ 限12月14日前] 5、中国猛博演讲录-上(89.4M)[ 限12月14日前] 6、中国猛博演讲录-中(84.8M)[ 限12月14日前] 7、中国猛博演讲录-下(88.8M)[ 限12月14日前] 在这里填写表单 >>>https://www.opendrive.com/files/5821100_yPlvF/biaodan.htm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29 Nov 2009 06:36 AM PST 作者:神經刀 | 评论(3) | 标签:月球, 自我, 克隆 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是人类的终极课题,在人类灭亡之前。借助科学技术上天入地,是距离自我更近还是更远?想起《2001太空漫游》:猿猴举起了骨头——工具,一块黑石矗立在他们面前,伟大的征程拉开序幕;骨头变成飞船——两头大中间细,一件更好的工具;宇航员大卫历尽艰险、穿越时空来到终点——遇见衰老的与垂死的自己;垂死的"我"用手指向黑石,继而变成胎儿;穿越黑石,胎儿化为星孩,凝视着远处的地球……尤利西斯(Odyssey),漂泊天涯又回到原点。 黑石是一条隧道,透过它人类可以纵目宇宙;黑石又是一面镜子,通过它人类得以反顾自身。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反复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给人心灌输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深渊①。" 邓肯·琼斯崇拜《2001》,所以拍摄了《月球》。《月球》没有炫目的特技,没有惊险的场面,它非常的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琼斯肯定听过《月之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这张唱片,他借鉴了《暗面》的意念,后文我要不断引用《暗面》的歌词。
一、案情。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李白《关山月》
"月球巨能"公司开采氦-3满足人类70%的能源需要。基地建在月球背面,有一个员工Sam(简称"老S"),和一个智能机器人Gerty(简称"G")。老S在地球上有妻子苔丝(Tess),和女儿夏娃(Eve)。老S与月能公司签订的三年合约即将到期,准备返回地球。 老S开月球车工作时发生"车祸",身负重伤,昏迷车中。G以为老S死了,遂激活一个克隆人(简称"新S"),新S=3年前的老S。公司总部以基地故障为由不让新S出工作站,并称会派出救援队。新S觉得不对劲,想出办法让G放行,接着救回老S。一开始两人都认为自己是原版S,而对方是克隆人,在G的坦白和他们的探索下真相逐渐显现。 原版S(简称"原S")是存在的,他15年前上月球,工作三年后被公司杀死。公司克隆无数个S放在密室里,每隔三年激活一个,这样做能节省培训经费。基地周围建有发射架,用来屏蔽信号,不让S们与地球实时通讯;S们看到苔丝等影像都是原S时期留下的,苔丝早已死去。三年"合约"届满,S们乖乖地躺在"低温保护睡箱"里,以为自己能返回地球,结果是被销毁。 "救援队"若发现新老S相遇会杀死他们,以防泄密。新S不愿坐以待毙,要求G再激活一个S(简称"幼S"),然后杀死幼S以代替老S,并让老S躲进氦-3运输飞船里返回地球。老S不同意,认为自己已太衰弱,他回到出事故的月球车里等死,而让新S回地球。新S临走前编程撞毁发射架,以便幼S能和地球实时通讯。救援队来到后看见"一切如常",但月能公司的罪行很快被曝光。 The old man died 那老人已经死去 ——《月之暗面·Down and out》
二、科技与自我 什么是真实? ——《黑客帝国》
古希腊大哲人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万物皆是数。你看到数字会惊奇吗?也许会。自我也是一串数字吗?可能是。 克隆人电影时常将两个问题混为一谈:1、硬件克隆,指DNA复制,身材容貌相似;2、软件克隆,指复制记忆、个性,记忆与个性并不包含在DNA中。虽然都是数,却需要两套技术。"软件克隆"才是问题的核心,也是《月球》的要点。 "苔丝和夏娃是怎么回事?"老S问。G答:"她们是植入式记忆,从原版Sam Bell记忆中上传的,改编过的记忆。"大脑由N亿个神经元联结而成,接收和发出脉冲信号,这种脉冲运动就是意识,与CPU、主板、内存中的脉冲电流相似。人的肉体相当于电脑的硬件,记忆与个性相当于记录在硬盘中的数据。"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那全是大脑接收的电子讯号。"《黑客帝国》中莫菲斯说。只要数据丰富、准确,你就分不出有什么区别。 "人类是不能编程的。"新S古怪地说。S们拥有同样的记忆,同样的技能,同一个老婆与女儿。如何区分虚拟与真实?怎样界定自我?我指着一串数字回答:"'0101……'是你,'0011……'是我。"没有任何差错与惊奇。 G与《2001》中的超级电脑HAL9000不一样:前者会犯错,有感情;后者永不犯错,冷酷。拥有意识与情感,智能机器人还是人类的"工具"吗?为了保护新S,G自我牺牲:让新S删除它的记忆库,然后设置重启。记忆库删除后老G就死了,重启后的G是新G——就像老S与新S。 Who knows which is which and who is who? 谁能分辨哪个是哪个,或谁是谁? ——《月之暗面·Us And Them》
三、墙中蛋 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的问题。 ——《把信带给加西亚》
春上村树说个体是蛋,机构与体制是墙。你或者被墙撞碎,或者被改造为砖——最终还是化为粉末。 新S与老S的差别:一个是墙外之蛋,一个是墙中之蛋;前者充满活力,好挑战,疑心重;后者循规蹈矩,温良恭俭让。新S"初来乍到"立即不想服从总部让他待在工作站的命令,结果才救回老S;他率先怀疑自己和老S都是克隆人,因为总部需要赚取更多的利润,而老S凭着自己的"经验"认为这种想法很荒谬;新S让老S逃回地球,老S却不愿意离开,他已经和基地融为一体;新S勇敢地撞向墙,厚墙终于被他撞开一道口子。 你加入一个机构,"机构文化"将会迎接你——把你从新S改造成老S。三年合约到期时S们乖乖地躺进"低温保护睡箱"——坟墓里,屏幕中的博士对他们说:"想一想这些年你做的伟大的工作,你的家人会为你感到骄傲……感谢你这样的员工的辛勤工作。一路顺风!旅途愉快!"一道亮光过后,S们的躯体连同他们的自我都化为空气。 机构喜欢老S这类不会提出愚笨问题的好蛋,而讨厌新S这种调皮捣蛋的臭蛋。你感觉自己像老S?恭喜你终于成熟了!因为你被成功地改造了。 人类举起工具,获得了动物所没有的自我;为了获得更多的自我就需要制造更多、更好的工具;接着人成为工具的奴隶,甚至变得多余;对于机构而言,个体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创造一定价值的工具。这称为:异化。最近新闻报道酷六网一位"IT民工"因疲劳过度吐血猝死。 You race towards an early grave 你迈步奔向早已建好的坟墓 ——《月之暗面·Breathe》
四、月球的背面 在平旦之前的黎明时分 当你的灵魂在身内酣睡的时间 ——《神曲·炼狱》第九篇
你可能厌倦了人海中的喧嚣,嫌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感觉迷失了自我,一种神往之情在内心涌动……那就到月球来吧。月球是地球的伴侣,它让地球平稳运行,为地球遮挡太空中的流言蜚语——流星。月球看似含情脉脉,却遥不可及,永远有一面背对着你;这里怪石嶙峋,一片荒凉。 S去月球修行,老婆苔丝六个月前回娘家了——因为他的坏脾气——原罪。他着手实施自我改造的三年计划;他养花植草,制作模型——虚拟真实;他活在冰冷的自我世界中,没有他人关照的目光。新S与老S在月球背面相遇,彼此嫌恶。哪个更有自我?老S在弥留之际看着新S的飞船飞向地球,他的修行达至圆满。 我们都有一点自恋,可是你真的喜欢"我"吗?反正新S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幼S——一个和自己完全一样的人——杀死。如果给你重新活一次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另一种活法?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人:无故从人间蒸发,去到一个新地方,取了一个新名字,开始一种新生活,若干年后或许能发现他的踪迹。在月球思故乡真是别有情趣。 你的内心深藏着另一个自我,值得你无尽追寻,就像兔子挖洞使自己活得长久。一条深深的隧道,谁能说出道路伸向何方?能否如心所愿?唯有交给时光。 There's someone in my head but it's not me 某人在我的脑中 而那不是我 ——《月之暗面·Brain Damage》
五、轮回 我的"我"——它只是回向我来,它和它的四处漂泊的散在万物与机缘里的各部分,终于到家了。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旅行者》
十五载春秋,夏娃由胎儿成长为少女,而S们至少诞生和死灭了五代,这是一个轮回——周而复始地做一件事而不自知。肉体不断地消亡,轮回的主体在系统存储器里延续——那些0和1。新S超脱了轮回,从死里复活,离开高高在上的月球返回地面。 永恒与重复,个性与随机。你可能生在不同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作出不同的选择,你会拥有不同的自我。个性意味着偶然与随机,就像随风飘散的尘埃,有始有终。而月球基地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待久了会让每个人都变得很相似。人类追寻永恒,克隆、拷贝与封闭能帮助你接近它,你愿意吗? 自我是一个深渊,神的灵在渊面上运行。你可以信仰神,但从没有人见过神,祂可能只是虚无。兴许你正在经历一场轮回,和S们一样,但你意识不到。漂泊各处的"我"从哪里来? Up and down 上升和沉落 But in the end it's only round and round 到最后不过是在原地打转 ——《月之暗面·Us And Them》
人类举起骨头而超越动物,随即提出"我是谁"这个问题,因为我不是工具。征服自然让人类喜悦——证明自我的存在。终有一天机器也能做到。难道自我只是一只洋葱?你剥开一层又一层,还流下眼泪,却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 神秘感或许只是一种幻觉。我想起弗里蒂克·布朗那部号称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短短一句话就包含了科幻、惊险作品的核心要素:面对未知的兴奋与恐惧。你可以想像接下来的情形,最后之人问:"谁呀?"回答:"我!" 我是谁?
后注①:通常译为"道德法则",有人认为不准确。 神經刀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29 Nov 2009 05:42 AM PST 作者:张天潘 | 评论(1) | 标签:韩寒, 安居乐业, 宜居 在前几日的嘉定世博论坛上,韩寒做了演讲,题目叫"城市,让生活更糟糕",同时表达了他的观点:一个真正的大都市是可以安居乐业的。这个演讲这些天一直挂的搜狐评论版网页上。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日前在上海松江举办的"城市发展与绿色经济"世博论坛上也指出,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不尽人意、人情冷漠、居住拥挤等问题,中国城市的建设需要提高宜居的水平。 看来一直以另类姿态标榜的韩寒,如今观点却出奇地和住建部官员殊途同归了。他们都指出了一个关键点:城市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宜居即安居乐业的,都把城市的终极目标指向了人的更好生活。 在中世纪的德国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几个世纪以来谚语广为流传。不过反过来看,它越是流传广,越能说明城市是往者使人不自由的方向发展的。在1980年的国际城市设计会议上,写过《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简·雅各布斯指出:大规模规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而总是成为牺牲品。虽然她研究对象是美国大城市,但是,放到现在的中国,也是具有一定的警示性的。 在中国当下众多争做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建设狂潮中,的确发生着"城市之死"现象,城市的建设开始与历史断裂、与居民割裂。城市是不断在扩大,但却不断地在暴露着城市不宜居的缺陷,正如著名作家龙应台说过:"一个城市可能有气派辉煌的高楼林立,但是如果一场短短的夏日雷阵雨就使得市区淹水,得撩起裤脚过街,你就知道,下水道系统没做好。大部分的市长们喜欢做地面上大家看得见的美丽工程。"同时,在如今,特别是夏天,三大火炉的故事,早已是传说,中国大部分的城市,几乎都成为了火炉,这种城市的热岛效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城市建设的无序与过份。 而各地拆旧建新的热潮,更是把每一个城市的传统,进行的切割与隔离,使之过于注重外表的张扬,忽视了对于人的细节呵护。就比如我曾长期生活过的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这片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如今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片由赝品组成的建筑物了。如同《法国商报》在回顾20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时曾报道说:"一个世纪以来,充满魅力的中国建筑和城市逐步消失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宣称自己为"东方威尼斯"、"东方巴黎"或者"东方纽约",就是没有自己。 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中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而这里的恢复身体和文化,实质上指的就是实现城市的宜居与安居乐业。 但是实际上,当下人们对于这种城市建设的渴望,已然胜过对于诸如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等政绩虚名了。城市,不应该是钢筋水泥森林,人不应该会感觉在这个城市里疲惫不堪,或者迷失其中,更应该有一种公民的归属感,而是像候鸟或者异乡来客。宜居是一个城市高贵品质,人类对于城市一直以来的梦想,正如一句诗句所言:诗意地栖居,能够在城市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也如亚里士多德说的:"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更好",这种更好,除了交通和空气良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不仅要让这个城市住得起,而且还要有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寄居之处。诸如近日媒体报道的,上海大量白领纷纷外迁二线中小城市的倾向,也反映了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过高的门槛和过于激烈的竞争表现,也会给城市带来负面的效应。从寄居到栖居,才是宜居。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能够在城市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可以在冬日的暖阳之下,懒洋洋地晒太阳,在夏日的凉风之中,无拘束地清凉一夏,在纵横交错的老街,感受风土人情的故事,在幽静宽敞的绿荫公园,体验公共空间的自由。不用担心暂住证,不用焦虑高不可攀的房价,更不用向流亡一样,不断地从一个城市逃窜到另一个城市,寻求那么一点点少得可怜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张天潘) 张天潘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29 Nov 2009 11:37 AM PST 抬人都無咩好睇呀, 不如了解一下,短暫數小時的佔領期間,發生過什麼事…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Posted: 29 Nov 2009 09:43 AM PST 「…難怪來自各地的參與 IGF 年青人愈來愈多,也是 IGF 發展方向之一,相信未來除了在各地會出現區域性 IGF 之外,也會產生青年人的 IGF 論壇,把互聯網管治討論更多元性及廣泛地推廣出去!」 2009 年互聯網管治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終於曲終人散。總結這次第四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辦的 IGF,討論的各種互聯網管治相關議題,從接入(Access)、多元(Diversity)、開放(Openness)、保安(Security)、重要互聯網資源(Critical Internet Resources)、發展(Development)、建立能力(Capacity Building)各種角度,探討各項全球互聯網發展和管治面對的問題。 就著這些方向,政府、互聯網社群、公民社會、商界、跨政府組織等對包括保護兒童、資訊自由與私隱、網絡安全、知識產權、數碼共融、綠色網絡、社會媒體等新舊議題分享。筆者覺得最大的得著,在於與來自全球互聯網社會不同地區、崗位和階層的新知舊雨的聚頭,建立重要的人際合作網絡。 IGF 是在五年前聯合國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WSIS)議程中決定成立的,當時暫定舉辦五屆,如今已過了四年,在明年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辦第五屆 IGF 後是否繼續,也是今年 IGF 主要討論題目和政府之間幕後爭議之一。普遍來說,商界、互聯網業界和公民社會都希望這議程繼續下去,但小部分政府和跨政府組織的態度就有保留。基本上,IGF 的多持分者政策對話方式,開放給任何人士和團體參與,但有些政府卻會覺得浪費時間,甚至失去控制,也有些跨政府組織,說不定寧願把這些議題的討論收歸旗下,也未必支持 IGF 議程持續。 筆者還記得在 07 年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的第二屆 IGF,保護兒童和支持言論自由兩派人士雖然分庭抗禮,在最後還得以坐在一起尋求共識。另外討論成立互聯網用戶權利原則約章(IRP)的群組成立,今次情況也有微妙發展。IRP 的約章草擬工作尚進行中,而今年 IGF 中討論保護兒童的工作坊似乎比討論表達自由的多,而且兩年前保護兒童議題因公民社會主導,已變為有更多政府參與甚至積極介入,而在表達和媒體自由的討論中,也多番論及各國政府以保護兒童為名,在各層面以不同手法干預言論自由。 的確,今年很多國家的官員或半官方組織人士已很具體地談論其各種監管手段,包括要求互聯網甚至無線服務供應商監察內容、或要服務供應商和網吧等成立守則等。當然各國文化、宗教及社會情況有異,但共通點在於針對打擊兒童色情,遠比恐怕兒童接觸所謂不良資訊能達共識,尤其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因為經濟等原因,成為供應兒童色情內容主要市場,更成為問題焦點。 在其中一節的討論中,一位北歐社會工作者提及在網上對兒童的侵害,最常見是來自其他兒童,而非我們一向腦海中成年人性侵犯兒童的映像。的確,在很多青少年問題上,由性至各種網上欺凌,都是青少年或兒童之間互相發生,很多情況下雙方也是受害者,究竟是否只以監管主導已可,還是要重新思維如何教育、防範,由保護網上青少年轉向青少年自己保衛網絡的開放,更積極以年青人參與甚至帶領,教育更多其他年青人善用網絡和各種科技? 所以,難怪來自各地的參與 IGF 年青人愈來愈多,也是 IGF 發展方向之一,相信未來除了在各地會出現區域性 IGF 之外,也會產生青年人的 IGF 論壇,把互聯網管治討論更多元性及廣泛地推廣出去!這次由香港去參加 IGF 也有六位大學生,相信香港舉辦區域性 IGF 和年青人 IGF 的日子不遠了!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1月26日 |
Posted: 28 Nov 2009 08:00 AM PST 糗事#187411 - 01:24:48 糗事#187442 - 10:07:46 标签: 现在班主任是OO的丈母娘了 不知道OO那张回函还有锤子还在不在 糗事#187417 - 02:28:55 糗事#187436 - 09:30:13 糗事#187394 - 00:07:17 标签: 武大郎烧饼 糗事#187393 - 00:06:47 标签: 拍马屁 糗事#187397 - 00:10:22 标签: 柏起。。 糗事#187428 - 05:26:20 糗事#187483 - 12:32:35 标签: 00后,不非凡 糗事#187432 - 07:57:42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 |
Posted: 29 Nov 2009 08:16 AM PST 转眼之间,又是一年。内心里默念着:"今天是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是按照家乡的习俗用阴历来纪念的,过了这个生日,也就等于我正式进入了三十三周岁。三十三岁的我,一事无成,也一无所有。即使现在拥有的,可能最终还是要失去,失去了的,也永远不会再回来。很是吃惊的看到自己,这三十多年来,原来自己其实一直就像浮萍,没能在任何地方,扎下根。
我怀念童年的美好,那些记忆总能让我心肠柔软;我也怀念那段过去的校园记忆,虽然有那么多的荒诞不经,却能让我麻痹恣意汪洋、酣畅淋漓;后来的日子,波澜不惊,多了些感喟,也多了些惆怅,也多了一些不现实的妄想。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为自己祝福,希望我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本色,希望我能够继续关注、关怀那些不被关注、关怀的人们,也希望我能够不让自己的亲人朋友挂心、担忧,如果将来的我因为言论而身陷囹圄,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并相信,一个生在这样国家的男人,我做了每一个男人都应该做的事。
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是想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我蔑视所有的懦弱、沉默,仇恨所有的侵害弱势的强权,憎恨那些为邪恶者张目的胁从犯,我用血液和基因图谱勾勒他们丑陋的面容,让我们的下一代永远记住他们模样,还有他们曾经犯下的罪恶,永世不可抹除;用这些文字来叙述和记录他们的罪恶行径,让文字在浩瀚的互联网上传播,让文字走进每一个人的内心,并深深镂刻。而今,我正在这么做。
我过着一种不自由的"自由"生活,我无法看到曙光,但我一直在努力地前行,寻找那一束温暖的光,在我三十三岁生日的今天,我为自己树立一个铭牌,告诉我的亲人和朋友:我仍将继续探寻下去,终生不悔!
殷德义 2009年11月30日0:46:17
|
Posted: 29 Nov 2009 08:57 AM PST 回教徒香港歡度宰牲節被捕 2009年11月28日為伊斯蘭教的宰牲節,一批巴基斯坦籍人士在八鄉一個回收場,按傳統習俗屠宰牛隻後分發同鄉帶回家煮食歡度節日。根據香港蘋果日報報導,一名途經市民赫見一條血路從回收場流出,報警求助。警員到場揭發有人沒有申請屠宰許可證,食環署事後撿走部份仍未分派的牛肉及帶走一名負責人。 現場為錦上路馬鞍崗村一個無門牌的回收場,負責人為一名巴基斯坦籍男子,昨日為伊斯蘭教的宰牲節,他按習俗與多名同鄉合資 17,000元,透過牛隻買手購入兩頭黃牛,然後用貨車運返回收場屠宰,準備分派給同鄉拿回家「過節」分享。 下午4時許,約10名食環署特遣隊及兩名身穿保護衣人員接報到場,調查約兩個小時後,懷疑有人未有申請許可證非法屠宰,將回收場負責人帶走調查,並撿走現場遺下的牛肉及牛頭。食環署發言人表示,根據法例,任何人士在屠房以外地方屠宰牛隻等食用牲口,須向食環署申請許可證,違者最高可被判罰款5萬元及入獄6個月。 香港社區發展網絡少數族裔青年聯盟主席穆罕默德.阿士林表示,今次不愉快事件乃少數族裔人士對本港制度認知不足,希望少數族裔人士能成立小組加強與當局溝通。 |
Bloggers face harsh facts at conference Posted: 29 Nov 2009 07:15 AM PST http://special.globaltimes.cn/2009-11/487977.html Bloggers face harsh facts at conference
By Zhang Lei Asked about Twitter and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US President Obama told students at a town hall meeting recently that he was both a big believer in technology and the abolition of censorship. Conceding "there's some price that you pay for openness," President Obama confessed he had never used Twitter, despite it being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mediums mentioned at the recent Chinese Blogger Conference in Lianzhou. Sooner or later attendees to the conference in the city district of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knew somebody would mention the tightening Internet restrictions experienced since the Xinjiang riots of four months ago, including the blocking of popular mainstream sites such as Twitter, Facebook and YouTube. An event that embraces the idea that any individual enabled by technology can bring about positive societal change, the conference offered a rare chance for bloggers to share feelings about the apparently bleak Internet situation. The current Internet environment might be harsh, but in the larger picture, comparatively brief, said Xue Ying, a market strategist who targets the blogosphere. "The conference truly reflects different stages of China's Internet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st five years, from the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atterns to the emergence of a cyber elite and online public opinion," she said. Much debate focused on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and so-called "Web 2.0" since 2006 that has transformed web users from content consumers to content providers. Internet users increasingly prefer microblogging – brief text updates, photos or audio clips sent to a select group via text messaging, instant messaging, e-mail or digital audio – as it is short, fast and easy to update, said Hu Y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 future of Twitter in China largely depends on whether more people join up," Hu said. "Despite the temporary obstacles, it can hardly be abolished." Hu also quoted a recent survey by blog search engine company Technorati that "among over 130 million blogs indexed, just 7.4 million have added an item in the last 120 days," which means about 95 percent of blogs are basically empty or idle. Microblogs are different, he said. Even if they don't earn the author much recognition, at least they offer an opportunity for free expression and fast feedback. "It's much easier to take down your mood or upload pictures in 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than writing insightful blogs to exchange ideas or get to know new friends." Social media would establish thick, delicate and multi-layered connections within society, believed Isaac Mao, a fellow at Harvard University's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 "The social neuron, the basic unit of social media, can spark a blizzard from a tiny bit of gravel, through endless retweets," he said. An amateur Twitter user surnamed Xu said the service is not that attractive, as it enabled rightists to disseminate propaganda, benefiting from instant circulation to create a buzz. "As there are 1,000 ways to get away with the Great Firewall, it is actually invisible," he said. Small actions online caused bigger impacts, according to Teng Biao, a lawyer. "The trend of Internet is irreversible. We can expect deeper changes from the growth of civil society and separation of powers," he said.
|
Posted: 26 Nov 2009 06:55 PM PST 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成立仪式上,小城管队员在宣誓。图片来源: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校园网 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成立仪式上的小城管队员。图片来源: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校园网 小小城管队员们与城管叔叔们一起在街头执法。图片来源: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校园网
红网11月27日报道 旧闻成新闻,只因情节太雷人!去年6月的上海女子扔燃烧瓶抵抗强拆铲车事件被央视《经济半小时》11月21日报道后,引发了人们关于物权法和房屋拆迁条例 的大讨论,而今又有旧闻成新闻,两年前浙江上虞市城管局和华维文澜小学共同创建的一个"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将小学生穿上清一色城管制服上街执法照片 被网友翻出来引起不小的争议。 网帖曝上虞市有所少先队城管学校 "像廉政从娃娃抓起一样,难道城管也要从娃娃抓起?"11月26日,一则题为《上虞市居然有个少先队城管学校》的帖子在红网论坛、天涯社区及爱卡社 区等网上热传,称两年前浙江上虞市成立了一间"少先队城管学校",小学生穿着统一的城管制服,煞有介事得宣誓"我们是小小城管员,身着威严的制服,胸怀城 管的热情,走上街头……" 这篇帖子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少先队城管学校"成立仪式的场面,称在2007年12月24日上午,"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成立仪式在上虞市华维文澜 小学举行,上虞市副市长郑建庆出席仪式并亲手将"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的牌匾授予上虞市城管局黄建华局长,将"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综合实践基地"的牌 匾授予华维文澜小学李正火校长。同时,成立了组织机构——"上虞市少年城管学校"委员会,邀请了郑市长作为名誉校长。 创建该学校的目的是"城市管理从小抓起" 为何成立这样一所学校呢?帖子提到了郑副市长发表的"重要讲话":为了提高少先队员的城市管理意识,扩大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阵地,根据"城市管理从 小抓起"的理念,通过"少先队城管学校"这一载体,使学校成为教育的平台、宣传的载体、执法的阵地,增强城管执法的社会效应、城管宣传的辐射效应。 而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帖子所引用的文字和照片则是分别来自上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与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的官方网站,其中也提到了创建该学校的 目的: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培育学生的城市管理意识、文明意识和社会功德意识,以"小手拉大手"带动更多的学生和市民加入城市管理行 列,唤起社会各界对城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其中,李正火校长还代表"综合实践基地学校"作了表态发言:我校办学以来,一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天性,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无墙课 堂"活动,走向社会,面向大众,贴近生活,孩子们走向人文热土玉水河畔的城北新区,拥抱英台之乡的文化广场,感受市府大院、市民大道"城北之光",阅读新 华书店的"好大一堂课"等,充分感受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 成立仪式上小城管宣誓表演学生穿着单薄 这篇"新闻"所提到的成立仪式上并不只是领导授牌和发言,还有就是"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36名学生成为了'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首批小小城管员。他们身着崭新的制服,英姿飒爽,精神昂扬。他们在大会上庄严宣誓:我是小小城管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城市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从"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成立仪式剪影"的照片上可以发现,还有数名穿着裙子、光着膀子的小学生正在台上跳舞,而颁奖仪式上的各位领导则都穿着冬 装,好事网友发现了这一点,并在网上贴出了上虞市2007年12月24日的气象情况:最低温度7到8度,最高温度10到11度,并认为这样做有虐待孩子的 嫌疑。 除了这些,"新闻"还谈到了"成立仪式之后"的情况,"小小城管员们又来到了百官解放路步行街,和在步行街上进行城管执法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工作,劝阻行人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共同为城市建设、环境美化努力。" 从照片上看,几十名小学生穿着配有"少年城管"贴标的城管制服,扛着旗子,跟着城管人员走在被淋湿的街头"一起执法"。 网友质疑:城管从娃娃抓起实则是作秀 "这样搞显得太滑稽了,这本不应属于他们的应该肩负起的责任!"在网上各大论坛,有网友跟帖说,"这就像前不久杭州紫阳小学,在入学仪式上让新生都 穿上清朝官服诵经,美其名曰是宣扬国学,实则是哗众取宠,还有再再以前的'反腐败从娃娃抓起,廉政文化进校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成了大人掩饰问题、转 移视线的工具,而且还打着堂而皇之的高尚理由,这种作秀令人恶心,救救孩子吧!"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这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关于城管的负面新闻太多造成的,事实上这只是作为教育孩子的手段,未尝不可,而且少年城管学校在湖南长 沙、山东济南、江苏昆山等地都有,"小孩的成长环境是每一个大人都有责任创造的,但愿我们能用更多的时间去教会我们的下一代怎样去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独立 的生活,而不是碰见什么骂什么,怨什么,中国的孩子最需要学会的是独立和关爱,遍地戾气世界里怨恨和自私随处都能学到,如果我们不能教会他们他们最需要 的,我们才是最应该被谴责的。" 上虞市城管工作人员称学校还在 活动少了 由于是两年前成立的学校,是不是个临时性学校,现在是否还有活动?11月26日下午,记者致电上虞市城管局,一金姓工作人员称网上描述的内容属实, 学校还在,只是活动搞的少了,详情他也不清楚,让记者等会再打电话可以找他们办公室主任联系,于是,记者在他说的下班前致电过去,一位女性工作人员称主任 已经开完会下班了,详情也不愿透露,而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的三部电话均一直无人接听。 专家称体验可以但不能直接参与执法 穿城管制服不妥 12月26日晚上,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研究中心主任兼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学杰,王教授认为让小学生跟着城管到街 头进行体验,而不是直接参与执法,增强法制意识未尝不可,但是,一定也要注意方式,比如,不能给小学生施加很强的责任,毕竟他们还小,不能将本属于大人的 责任范畴强加到小学生的头上,不能耽误正常的学习时间。而且他也提醒说,在进行体验的时候,也没有必要穿上城管制服,否则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事实上只穿学 生服装戴红领巾就足够了。 城管是咋炼成的,一般都是念啥经? 11月13日,河南省出台关于文明执法若干规定的征求意见稿。根据意见稿,执法人员严禁采取简单粗暴、强取强夺、辱骂殴打等行为。在对方情绪激动或 者有过激言行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冷静处理,加以劝导,不得以违法对违法,激化矛盾;在受到轻微的攻击或推搡时,应当予以警告,要求其停止行为,但不能进 行回击。 11月2日,广州市城管局局长李廷贵做客《沟通无界限行风大家谈》节目时语出惊人:在制止不了违法现场时,城管人员要学会"跑"!记者了解到,这项"管城经"已成为城管队员培训内容之一,"跑"是为避免与流动摊贩发生正面冲突,其目的为"亲民城管"。 4月21日,有网友在论坛贴出《城管执法操作实务》,称其是北京城管的培训教程,不仅有暴力内容,还有如何使暴力不外现的"独门秘笈":"注意要使 相对人的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还应以超短快捷的连环式动作一次性做完,不留尾巴。一旦进入实施,一定要干净利落不可迟疑,要将所有力量全 部用上……" (本文来源:红网 作者:耿红仁)![]() |
Posted: 29 Nov 2009 07:57 AM PST 3:41訊 1:52訊 1:02訊 00:55訊 00:40訊 00:28訊 00:14訊 23:45訊 23:40訊 23:36訊 23:01訊 晚上約十時,菜園村居民到政總門外與留在政總門外青年一起開記招。 現時留在政總門外仍有約四十名示威者,警方開始增援。 |
Posted: 29 Nov 2009 12:00 AM PST
不过好在,教育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热点问题。之所以贴上这一张照片只是想做一个引子,为了契合今天的题目,至于大家先前感兴趣的政坛秘闻,虽然会略微涉及一点,但却不是今天的重点。 今天的重点是"学官"与"官学"之于中国社会之害。 学术造假,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基础教育发展滞后……中国教育的积弊,恐怕已是罄竹难书。而教育又确实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大事。毕竟相对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更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教育部长下台,之所以引来一片非议,恐怕都是因为教育的事关重大。外媒说周的下台,是因为学术造假或者高校校长任上的腐败问题,其实只要了解中国国情,就会觉得这个结论很可笑。因为其实对于中国的官,向来是取决于一种密室政治,所谓"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领导是关键,能力做参考"。要真因为学术造假,反而是小事情了。 从我身在高校圈子的经验看,周部长算是一个合格的科学家。机械专业虽然我不懂,但是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还算是个名校,不是现在那种靠收学费维持运转的"野鸡大学",美国的好大学还是很不容易读的。尤其是工科,能读到博士,其科研能力已经不需要证明了。至于工程院院士,也许是因为当了校长的同一年被评的,我们国家向来是官大学问大,时间上好像有瑕疵。 两院院士其实授予的都是有影响的过气学者,本是一个学术的荣誉称号,有点像是个"科学圣诞老人"的意思,并不一定说明当下的学术水平,所以也没必要太当回事。而那个高校校长任上的腐败问题更是值得怀疑。虽然现在高校学官腐败很多,不过周的下台恐怕不是因为这个。因为后来他还干了武汉市长,甚至官至中央委员、教育部长,这些位子都比原来那个校长含权量大,所以就算要腐恐怕也没那么早。 想想那些因腐败被抓的高官,往往不是在职位最高的时候出问题,而是在含权量最高时候出问题。比如广西的成克杰、河北的程维高,黑龙江的田凤山和重庆的文强。而且周部长已然转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是准备好要接任徐匡迪的工程院院长之职。 而工程院院长按惯例一定是政协副主席,副国家级。所以周部长不是下台,而是升官。于是你骂也罢,气也罢,事实就是这样。 其实教育的问题不是一个部长可以解决的。其实中国的教育问题就在两个词上——学官与官学 好,下面引入正题:学官与官学。 学官者,靠一定的学术成就发迹,进而为官,脱离了学者的本行,改为以政治为业的人。学而优则仕,是中国读书人的终极追求。所谓"学成文武艺,售予帝王家"。中国的学官历史恐怕要比我们的帝制的时代还要久远。 我在历史分期上赞成唐德刚的观点,而不是传统马克思的观点,即:西周到秦汉之际是封建时代,汉武帝时期到清末是帝制时代,辛亥革命以来是共和时代。其实每个时代都要经历两三百年,中间会经历多次反复,所以理论上讲我们现在依然处于帝制到共和的过渡时期。 由此看出,帝制的时代大概是从汉初才确立,而学官的历史显然要长的很。 中国知识分子最大方异彩的时代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流——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代恐怕再也无法复制了,一个不要说一介布衣,就是一个贱民一个逃犯,只要有才学也可以封侯拜相。后来有了科举,那更是把读书人都框到一个模子里,按统治者的标准去生产。所谓士大夫文化,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读书人读书为了做官,近代以来多为人所诟病,其实错不在读书人自己,而在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 知识分子不要把知识看的有多么高深。其实和剃头匠、泥瓦匠、厨师、屠夫赖以谋生的手艺没有什么区别。谁掌握社会资源最多,谁就应当是服务的对象。 但是学官的危害是深远的。就是学者并不以真正的学问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是眼睛盯着上面,久而久之就畸形发展,最终走向蒙昧与禁锢。而且好的人才都去当官,这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官学者,官办的学术机构,区别于民间的学术机构。官学本身的危害并不像学官那么显而易见。因为罪不在官学本身,而在官学是什么人在办,还有官学是否垄断了学术资源。若官学虽由官所办,但是相对独立,那么也是可以办好的,或者官学和私学之间良性竞争,这样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官学碰巧不是真正的教育家在办,而是官僚化的学官再办,同时又垄断了学术资源,那就真的是成了对教育的荼毒了。 高等教育,就是这种学官办官学的危害。 我们只需要比一下民国和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就可看出,我不喜欢说民国,因为有人会误认为我是捧臭脚为民国正名。客观来说,民国与新中国各有建树和败笔。但是学术界统一的意见是,科教文卫,新中国确不如民国。这个可以争论。 但是我认为民国的教育比现在不是强一点点。 民国国家分裂,战乱频发,但是民国培养的大家如浩瀚的银河,星汉灿烂,各个领域可以说都培养出了一代宗师。 今天,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甚至整个华人世界,我们都还在受益。就像中国经济的良心吴敬琏,非典英雄蒋彦永(世人尽知钟南山,殊不知还有一个蒋彦永),建筑学家梁思成,两弹元勋钱学森,还有华人世界的五位诺奖得主,都受教于民国的大学。甚至可以说,正是民国的教育孕育了新中国的建立者。 当然,民国政府对于学术还是有控制,但是整体来说是比较让人满意的。民国以来,科教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官方和民间各有特色,相得益彰。既有声名显赫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又有民办的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还有教会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国立的、私立的各有长处。 民国时代,中央大学乃远东第一名校,声誉远在日本东京帝大之上;而如今人尽知亚洲名校是东京大学、台湾大学、新加坡大学,而我们的清华北大已经沦为了留学的预科和官僚孵化器。 基础教育方面。新中国消灭了文盲,但是印度也消灭了文盲,甚至金日成也消灭了文盲。 而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批评中国基础教育投入,尚不及非洲穷国确是不争的实情。我经历过中国教育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喝过几天洋墨水。就我自己的体会来看,相对于中国学生得到的,中国学生和中国家庭付出的最多。 我们的基础教育根本就不是为了传播知识本身,也不是为了把人从人培养成公民,而是为了玩"抢凳子"的游戏。有人说那是因为中国人多,那我反倒要问一句,人多也应该学校多,老师多,这根本就是狡辩;有人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其实是再穷不会穷国家,中国的税率可以排前十(前面是挪威丹麦瑞典芬兰等国)。所以说不是不能,而是不愿。 科学研究方面,学官办官学。在自然科学上,限制了科研人员对真实的科学的探究,本来容不得半点投机的事情,变得功利化;而学生则沦为考试工具,除了去欧美实验室做技术员,没有别的出路。 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受到的毒害更大。自然科学好歹还有实践去检验,但社会科学则完全是被戕害了。有的人说社会科学用处不大,其实那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对人的完善人格的塑造。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独立的,有人文关怀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你把社会科学当成洗脑工具,不用人性的光辉去感染下一代,反而像植入芯片一样制造无数的"革命接班人"。培养出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没有理性精神,没有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认知。如果被不当利用,就会成为动乱的根源。
我们老家乡下,形容一个人干的坏事不可饶恕,用的词是"挖祖坟的事儿",而比挖祖坟更严重的就叫"断子绝孙的事儿",依我看,学官领导的官学就是中华民族之"断子绝孙的事儿"。
|
Posted: 29 Nov 2009 07:34 AM PST
今天晚上九时,"我们都是公民"QQ群等来了许志永博士。大家七嘴八舌,问得许博士应接不暇,聊了大约有一个小时,这是本博整理的谈话记录。{凡许志永的皆为原话,涉及提问的文字与网名为本博根据记忆添加,略有出入} 大家注意这一段,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风中奇缘 21:34:39 中国的宪法怎么就根本没有用呢?
风中奇缘 21:21:10 非暴力不合作,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怯懦?
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是什么样的? 许志永(12819046) 21:21:04
说一下你最近的活动计划?
你害怕伤害吗?
我们能加入公盟吗?
你现在的居住环境怎么样?
中国的宪法怎么就根本没有用呢?
公盟经费任何筹集?
你怎么看待持暴力革命着的意见?
能告诉我们帐号吗?我们想尽绵薄之力、
是否考虑可以资本运作?
公盟的责任和行动方向是什么?
你是否受到监控?
你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你还在上课吗?
你是独身主义者吗?
熟人避嫌?
欢乐(275118925) 22:21:44
你觉得萧瀚怎么样?
许志永(12819046) 22:24:03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细节,许博士加了我为QQ好友。
|
Posted: 29 Nov 2009 12:31 AM PST 原文作者:每日电讯报 一位宠物保健专家称,一个普通的宠物主人通过溜他的狗能够获得比一个健身会员更多的锻炼。 Published: 8:00AM GMT 27 Nov 2009 几乎一半的无宠物者承认他们根本没有锻炼。 图片来源:GETTY 研究者发现宠物爱好者每两天带它们锻炼一次,每次24分钟——相当于每周总共1小时38分钟。 除了这个,一个普通的狗主人还会每周花额外的两小时33分钟的时间带他们的宠物进行三次较长的散步。 相比之下,那些没有狗的人平均每周只花一小时20分钟的时间去健身房,散步或者慢跑。 并且差不多一半(47%)的无宠物者承认他们根本就没有锻炼。 一个动物保健专家的发言人Bob Martin说明了两者的区别:去健身房就像例行工作,而遛狗却有更多的乐趣。 他还说:"研究表明,每天一些短的散步相加起来比去健身房的人锻炼的时间要多。" "去健身房的人在一个开空调的室内进行锻炼,而遛狗者可以在欣赏英国乡村风光的同时运动了数英里,呼吸了新鲜空气。" 一个对5000个人的调查(其中3000人拥有狗)反映了其中的57%把遛狗当成他们锻炼的主要组成部分。超过75%的人说与去健身房相比,他们更喜欢遛狗。 总共86%的人说他们喜欢每天去遛狗,只有22%认为这有时是个乏味的工作。 但是只有16%的回应者说他们喜欢去健身房,而几乎70%的人认为这只是例行工作。 这个调查表明,有一条狗能够鼓励人们有规律的运动。60%的狗主人说即使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带狗出去散步。 而去健身房运动的人中的46%承认他们经常找一些其他的事来逃避锻炼。 "随着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关注的增加,似乎拥有一条狗可以让我们更健康,"发言人Bob Martin说。 "政府建议每周进行3—5次温和的心血管运动,而我们欣喜地发现遛狗者正在超越这个目标并且乐在其中。"
怎样不知不觉减轻体重并且不再反弹? |
Posted: 29 Nov 2009 06:59 AM PST 现在"知识圈"里的时尚是啥? 是政/治话题,是人/权,是民/主,是勃起和反抗,在微博上你每天不咬牙切齿的搞上几条政治推,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当日过得有意义,搞不好觉得自己三日都面目可增。 博客上的话题,人人都在谈民/主,谈人/权,谈自己的痛不欲生,要么就谈美国的民/主也不咋地,俺们泱泱大国是如何如何的不容易,要么就是看见大江大河一下就把自己泛滥成一片大水。 总之,你要一脑袋扎进去,看看这些精英们的论调,体力不济的人出来估计得喝一个冬天的中药进补。 有一本书,对喜欢得瑟的人来说,应该有点进补营养的—–《民/主的细节》,一个中国女人写的,作为一本扫盲级的书,我觉得是足够了。 作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我,不曾有过机会去亲身体验过民主典范国家人民的幸福或者 不幸,我相信与我一样的人为数应该也不少,作为天生不足的我,一般不敢听别人扯了个蛋就紧跟着瞎鸡巴得瑟,有空赶紧多看点书,言之有物的书还是有的,等到 有机会去亲身体验一把,那就更理直气壮了。不然,这井底算是白坐了。 混知识圈啊,观点和倾向其实都不重要,公理和婆理的差别而已,但要挂着愚昧和无知四处溜达,其实是挺丢脸的,这倒也是时尚的内涵所在。 |
Posted: 29 Nov 2009 06:51 AM PST 3我从没有去过迪拜,但看过好多迪拜的照片,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楼,大概要修到800多米,有最怪异的楼,有一栋楼居然要修成iPod的形状,有大型购物中心,里面有滑雪场,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填海工程,四个巨大的人工岛像四个大螃蟹一样。那里是个购物天堂,有最便宜的黄金,是流淌着奶与蜜之地。我坐着商务舱到那里住上高级酒店,做出一副又矜持又享受的样子,要是采访航空公司或酒店的管理人员,我得提问,"你对目前的金融危机怎么看?","什么时候北京到迪拜的航线上会安排一架A380?",我们要装出对世界经济很关心的样子,我们还要装出对世界上的奢侈酒店、对各类餐厅和厨艺都挺了解的样子,这样的表演我驾轻就熟,但一点儿演出的热情都没有。
有时候我分不清楚什么是预感什么是盼望,我预感到和艾米会在迪拜有一场艳遇?没有。我盼望着和艾米在迪拜有一场艳遇。也没有。迪拜那个地方就不对,要是去非洲的野生动物园或者一个海岛,那还差不多。我挺高兴能有机会和艾米一起出趟门,不过,这样说又太含蓄了,坦率一点儿,我的想法是"有机会就办,没机会就算"。
厨师把一道菜做完就上桌,而艾米的工作是渲染这道菜,赋予这道菜情感色彩、符号、价值,我们在饭桌上看到的菜只是原材料,艾米的厨艺是通过文字呈现的,我在一个小饭馆吃着一屉包子,翻看报纸,在字里行间品尝艾米做出来的另一道菜,这屉包子让我的肚子不饿了,艾米的菜让我的脑子吃饱了。我有一个虚弱的胃,吃一碗米饭或者三两包子就会饱,但艾米一直在给我们一个更为强大的胃,这个胃不会蠕动,没有分泌,它强硬的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妄图尝尽人间的一切美味,它没有任何饮食上的禁忌,也不用考虑生理层面的问题,它吞噬一切,见草吃草见肉吃肉。不反刍,也没有排泄渠道。我对食物虽然没有那么大的胃口,但对艾米这样的漂亮姑娘却有很好的胃口,当然我也不是色情狂,我死也不会承认我这么下流,下流和虚伪两相比较,我还是虚伪一点儿吧。
晚上9点,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已显得冷冷清清,我拖着大行李箱找到H柜台,一个乖巧的女子迎了上来:"我是维维安,我们就等您了。"同行者中还有一位《游艇》杂志的记者,一位商业杂志的记者,艾米打扮得还是精致得体,脖子上有一条翠绿的丝巾,脚下树着一个帆布旅行箱,背着一个黑色的挎包。这是我第一次能仔细端详她,她大概1米65,45公斤。但并不瘦,抓住她的胳膊、腿、肩膀或脸,都会是肉而不是骨头。大家办登机手续时闲聊,艾米说:"我听说阿航头等舱,用的咖啡壶都是金子做的?"维维安回答:"的确是金色的,大概是镀金,不过这次我们坐的是商务舱,未必能用到金壶。"登上飞机发现,我和艾米的座位紧挨着。她脱了鞋,换上空姐送来的大袜子,她用热毛巾擦了擦手,她要了一杯水,我看到她的手,纤细白皙,指甲上涂着一层透明的指甲油,她拿起水杯,喝了一口,剩下的半杯水轻微的摇晃了一下,她的手指在杯子上轻轻的弹了一下。
服务员把菜单拿上来的时候,我问她:"吃什么好呢?"那口吻很亲昵,好像我们一起吃过好多次饭似的。其实我们没什么选择,一是新西兰牛肉,二是西班牙海鲜饭。她的回答和菜单上一样:"牛肉或者海鲜。" 我问:"你说,他们的牛肉真的是从新西兰来的?" "我不确定,我觉得这是个形容词,在牛肉或者牛奶前面加上新西兰,你就觉得它是干净的,你就会想,新西兰的空气好,大海辽阔,这样你就不会去想这牛是从饲养场里出来的。" "那西班牙海鲜饭呢?我听说,大海的污染挺厉害,吃海鲜都可能汞中毒。"
艾米笑了:"那你不打算吃了?" "我打算吃牛肉。" "那我吃海鲜饭。" 我接着翻菜单:"喝什么酒呢?" 机舱里供应法国、澳大利亚、智利的多种葡萄酒,还有占边、黑方等多种威士忌,艾米放下菜单:"喝葡萄酒,每样都尝尝。"
在我醉到之前,我们大概喝了四瓶葡萄酒,艾米太能喝了,而且能聊。她说到大仲马留有一本专著叫《美食大字典》,记录吃喝趣闻和一些菜谱,说到普鲁斯特,细心描绘糕点的美味,本人也是餐厅中的一景 。她还说到该怎么写美食专栏:"亲爱的,要有关系,而且脸皮要厚!要自圆其说,特别是说错了的时候。"我酣然入梦,错过了飞机上的第二顿饭,当地时间清晨5点抵达迪拜,入住的酒店叫作"海市蜃楼"。
我住在酒店一层的116,艾米的房号是216,也就是说她就住在我的楼上,房间足有40平米大,天花板上有一座结构繁复的枝形吊灯,吊灯之上就是艾米房间的地板,上面是一张2米乘2米的大床。我盯着那枝形吊灯开始想象:艾米进屋之后就把她的化妆品都放在浴室的镜子前,那个洗脸池的台面很大,能放下她七八个瓶瓶罐罐,大床与电视柜之前有一个榻,她把衣服脱下来,叠好放在榻上,然后赤裸着走进浴室,淋浴的花洒巨大,水流像瀑布一样,她喜欢热水,略微发烫,冲在身上有一点点刺痛,她在花洒之下尽可能长时间的洗浴,直到水气让她有些眩晕。然后她站在镜子面前擦干身体。在床与阳台之间有一个大沙发,她穿着白色的浴袍坐在沙发上,她在做面膜,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她看见茶几上放着水果,想吃一个橙子,但她此时张不开嘴。
我进屋之后先吃了一个橙子,躺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这么瞎想,一楼没有阳台,推开门就是草坪和花园,有穿游泳衣的孩子蹦蹦跳跳的奔向泳池,我直接走到花园里,向二楼的阳台望了望,那里没什么动静。我就去自助餐厅吃早饭,布菲台上有骆驼奶,装在大玻璃瓶子里,我倒出一杯尝了尝,骆驼奶比牛奶要金贵一点儿,据说母骆驼一天产出的奶不过一升,骆驼奶味道也重,可以和肉桂一起煮,但现在这瓶冰冻的骆驼奶味道很淡。艾米在飞机上告诉我有一种阿拉伯蔬菜叫穆鲁海亚,但我没找到穆鲁海亚做的菜。我用骆驼奶冲了一大碗麦片,加上葡萄干、杏仁、瓜子。全世界酒店里的早餐都大同小异,吃完一大碗麦片,我坐到室外花园里,要了一杯咖啡。天上忽然飘下来几滴雨,在你意识到下雨的时候雨就停了,我穿过花园,游泳池,走到了海边。这时候太阳已经升了起来,脚下的沙子开始发烫,我只看到了海的一角,像一条人工河一样被夹在两块土地之间,对岸是一片黄色的公寓楼,如同北京一个丑陋的建筑群,每栋楼都同样的面目可憎。忽然我明白了对面那些楼就是棕榈岛,人工填海的产物,酋长们似乎握有阿拉丁神灯,一夜之间就能建立起一座宫殿,他们用卫星定位系统控制着填海的步骤,务必让一方方沙土组成棕榈叶子的形状,在这座海中的沙城上面,是丑陋的公寓和别墅。这场景让我颇为沮丧,我立在沙滩上发了会儿呆,回屋睡觉。
当日下午三点,我们开始城市观光,第一站当然是著名的帆船酒店,游艇杂志的记者说:"我上次来过这酒店,酒店门口站了会儿,看见一大奔驰车停下来,一个贵妇人走下来,好多侍者给开车门拎行李,她的管家就每人发100迪拉姆,250块人民币啊,这小费给的。"大家哄笑着说,但愿这次还能碰见这样的贵妇,咱们都上去领小费。帆船酒店金光闪闪的内部设施让人惊叹,导游招呼大家:"下面我们去一处迪拜的古迹。"所谓古迹,是一间草棚和一栋两层的石头屋,草棚是过去穷人住的,而用上了石头和木材的房子,则房主至少也是一个中产阶级,艾米问导游:"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导游说:"1979年。"我接着问:"公元前?"导游笑着回答:"公元后。"这座城市50年前还是一个破落的小渔村,如今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城市,这种奇妙的变化也许让人感叹,但我们都从一个变化更加奇妙的国度而来,对眼前所见倒有些见怪不怪。我们去了香料市场和黄金市场,艾米帮我们辨别清楚小豆蔻、没药、藏红花和安息香,我们在黄金市场看到了各种金饰,每个橱窗都闪耀着黄金的光芒,在灯光的辉映下像是在兜售某种廉价货品。 收藏到:Del.icio.us |
Posted: 29 Nov 2009 06:14 AM PST
在一场夺取上百条人命的悲剧中,我们应该看到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什么? "11·21"鹤岗特大矿难中,已确认死亡104人,另有4人还深埋井下,生还希望渺茫(注:现已确认死亡108人)。国家安监总局骆林认定,这是一起责任事故,缘于事发矿安全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 普通民众看到的是,在一些人的玩忽职守中,108个生命的死亡或失踪,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难以承受的痛苦。这是矿难中的矿难,悲剧中的悲剧。 然而,身为此次重大责任事故的官方新闻发言人、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党委宣传部长张金光,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而且他认为记者也应该和他一样——"这里我们应当看到一个主流的东西,528人有420人是成功地走出了井下,逃离了那个可怕的现场,这应该是主流。" 也许张金光部长十分得意,觉得自己的视角独到,巧舌如簧。以这108个"非主流"生命的名义,我不得不说,你说这话实在是无耻之极。 按照张金光部长的逻辑,即便这528人全都遇难了,我们也应该看到整个新兴煤矿的主流;即便整个新兴煤矿工人都遇难了,我们也应该看到全国煤矿的主流;即便全国煤矿工人都遇难了,我们也应该看到所有行业的主流……除非真的等到"2012年"(好莱坞电影《2012》中的世界末日),世界上就没有悲剧。 我猜想作为一个个体,张金光先生还不至于认为死人是一件好事,他也一定能够体会到家属的悲痛。但是,作为党委宣传部领导,张金光部长一开始就有把坏事变成好事、把悲剧变成喜剧的冲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他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似乎不是这108人的生死,而是推出三个英雄矿工。这三个矿工临危不惧,沉着应对,不仅保护了自己,还帮助了他人,固然十分感人;然而,借此来把媒体的报道转移到英雄赞歌上,那实在是一种下作的手法。 好在此时媒体没有上当,而是从三个英雄矿工的讲述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疑点:从凌晨1点37分接到瓦斯超限的警报,到2点30分发生爆炸,中间有53分钟时间。53分钟为什么撤离不出来?为什么还有人留在"爆炸核心区域"? 如果按照张金光部长的主流观,这53分钟的事也不值得重视。然而,在媒体的推动下,国家安监局正是从此开始发现问题,追究事故的责任。 由此,我们就可以发现张金光部长"看到主流"到底指的是什么。他真的对那420个生还者那么关心吗?如果是这样,他就不会把死者当作不应该看见的非主流了,因为这420人也只是侥幸逃生。他们希望媒体看到主流,宣传英雄,报道救援,赞美领导,淡化悲剧,不过是想要掩盖责任。 我知道这并不是张金光一个部长的逻辑,无数的党委宣传部长每天都在要求记者看到主流,看到社会的光明面。这个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也有很多人信以为真。有些势利的媒体,也整天高喊着要报道社会主流,费劲心机巴结权势,因为非主流、弱势者不会给他们带来广告,更不用说地位低下的死难矿工了。 于是,不管发生多大的悲剧,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首先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有的发表重要指示,有的亲自坐镇指挥,有的亲切慰问家属。然后,我们看到在他们的重视之下,救援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英雄人物应运而生,英雄事迹可歌可泣。然而,在一场盛大的媒体狂欢之后,那些悲剧的主角——遇难者——连个名字都没人知道,甚至连遇难人数都被隐瞒。 我始终相信,一个真正对社会光明面充满渴望的人,心中一定对社会的阴暗面不能容忍,更不愿忽视。我也相信,一个关心弱势和非主流的社会,强者和主流才有价值。更不用说,今天的主流,昨天也许还是非主流。 |
Posted: 26 Nov 2009 06:55 PM PST 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成立仪式上,小城管队员在宣誓。图片来源: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校园网 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成立仪式上的小城管队员。图片来源: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校园网 小小城管队员们与城管叔叔们一起在街头执法。图片来源: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校园网
红网11月27日报道 旧闻成新闻,只因情节太雷人!去年6月的上海女子扔燃烧瓶抵抗强拆铲车事件被央视《经济半小时》11月21日报道后,引发了人们关于物权法和房屋拆迁条例 的大讨论,而今又有旧闻成新闻,两年前浙江上虞市城管局和华维文澜小学共同创建的一个"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将小学生穿上清一色城管制服上街执法照片 被网友翻出来引起不小的争议。 网帖曝上虞市有所少先队城管学校 "像廉政从娃娃抓起一样,难道城管也要从娃娃抓起?"11月26日,一则题为《上虞市居然有个少先队城管学校》的帖子在红网论坛、天涯社区及爱卡社 区等网上热传,称两年前浙江上虞市成立了一间"少先队城管学校",小学生穿着统一的城管制服,煞有介事得宣誓"我们是小小城管员,身着威严的制服,胸怀城 管的热情,走上街头……" 这篇帖子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少先队城管学校"成立仪式的场面,称在2007年12月24日上午,"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成立仪式在上虞市华维文澜 小学举行,上虞市副市长郑建庆出席仪式并亲手将"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的牌匾授予上虞市城管局黄建华局长,将"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综合实践基地"的牌 匾授予华维文澜小学李正火校长。同时,成立了组织机构——"上虞市少年城管学校"委员会,邀请了郑市长作为名誉校长。 创建该学校的目的是"城市管理从小抓起" 为何成立这样一所学校呢?帖子提到了郑副市长发表的"重要讲话":为了提高少先队员的城市管理意识,扩大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阵地,根据"城市管理从 小抓起"的理念,通过"少先队城管学校"这一载体,使学校成为教育的平台、宣传的载体、执法的阵地,增强城管执法的社会效应、城管宣传的辐射效应。 而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帖子所引用的文字和照片则是分别来自上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与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的官方网站,其中也提到了创建该学校的 目的: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培育学生的城市管理意识、文明意识和社会功德意识,以"小手拉大手"带动更多的学生和市民加入城市管理行 列,唤起社会各界对城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其中,李正火校长还代表"综合实践基地学校"作了表态发言:我校办学以来,一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天性,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无墙课 堂"活动,走向社会,面向大众,贴近生活,孩子们走向人文热土玉水河畔的城北新区,拥抱英台之乡的文化广场,感受市府大院、市民大道"城北之光",阅读新 华书店的"好大一堂课"等,充分感受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 成立仪式上小城管宣誓表演学生穿着单薄 这篇"新闻"所提到的成立仪式上并不只是领导授牌和发言,还有就是"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36名学生成为了'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首批小小城管员。他们身着崭新的制服,英姿飒爽,精神昂扬。他们在大会上庄严宣誓:我是小小城管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城市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从"上虞市少先队城管学校成立仪式剪影"的照片上可以发现,还有数名穿着裙子、光着膀子的小学生正在台上跳舞,而颁奖仪式上的各位领导则都穿着冬 装,好事网友发现了这一点,并在网上贴出了上虞市2007年12月24日的气象情况:最低温度7到8度,最高温度10到11度,并认为这样做有虐待孩子的 嫌疑。 除了这些,"新闻"还谈到了"成立仪式之后"的情况,"小小城管员们又来到了百官解放路步行街,和在步行街上进行城管执法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工作,劝阻行人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共同为城市建设、环境美化努力。" 从照片上看,几十名小学生穿着配有"少年城管"贴标的城管制服,扛着旗子,跟着城管人员走在被淋湿的街头"一起执法"。 网友质疑:城管从娃娃抓起实则是作秀 "这样搞显得太滑稽了,这本不应属于他们的应该肩负起的责任!"在网上各大论坛,有网友跟帖说,"这就像前不久杭州紫阳小学,在入学仪式上让新生都 穿上清朝官服诵经,美其名曰是宣扬国学,实则是哗众取宠,还有再再以前的'反腐败从娃娃抓起,廉政文化进校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成了大人掩饰问题、转 移视线的工具,而且还打着堂而皇之的高尚理由,这种作秀令人恶心,救救孩子吧!"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这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关于城管的负面新闻太多造成的,事实上这只是作为教育孩子的手段,未尝不可,而且少年城管学校在湖南长 沙、山东济南、江苏昆山等地都有,"小孩的成长环境是每一个大人都有责任创造的,但愿我们能用更多的时间去教会我们的下一代怎样去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独立 的生活,而不是碰见什么骂什么,怨什么,中国的孩子最需要学会的是独立和关爱,遍地戾气世界里怨恨和自私随处都能学到,如果我们不能教会他们他们最需要 的,我们才是最应该被谴责的。" 上虞市城管工作人员称学校还在 活动少了 由于是两年前成立的学校,是不是个临时性学校,现在是否还有活动?11月26日下午,记者致电上虞市城管局,一金姓工作人员称网上描述的内容属实, 学校还在,只是活动搞的少了,详情他也不清楚,让记者等会再打电话可以找他们办公室主任联系,于是,记者在他说的下班前致电过去,一位女性工作人员称主任 已经开完会下班了,详情也不愿透露,而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的三部电话均一直无人接听。 专家称体验可以但不能直接参与执法 穿城管制服不妥 12月26日晚上,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研究中心主任兼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学杰,王教授认为让小学生跟着城管到街 头进行体验,而不是直接参与执法,增强法制意识未尝不可,但是,一定也要注意方式,比如,不能给小学生施加很强的责任,毕竟他们还小,不能将本属于大人的 责任范畴强加到小学生的头上,不能耽误正常的学习时间。而且他也提醒说,在进行体验的时候,也没有必要穿上城管制服,否则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事实上只穿学 生服装戴红领巾就足够了。 城管是咋炼成的,一般都是念啥经? 11月13日,河南省出台关于文明执法若干规定的征求意见稿。根据意见稿,执法人员严禁采取简单粗暴、强取强夺、辱骂殴打等行为。在对方情绪激动或 者有过激言行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冷静处理,加以劝导,不得以违法对违法,激化矛盾;在受到轻微的攻击或推搡时,应当予以警告,要求其停止行为,但不能进 行回击。 11月2日,广州市城管局局长李廷贵做客《沟通无界限行风大家谈》节目时语出惊人:在制止不了违法现场时,城管人员要学会"跑"!记者了解到,这项"管城经"已成为城管队员培训内容之一,"跑"是为避免与流动摊贩发生正面冲突,其目的为"亲民城管"。 4月21日,有网友在论坛贴出《城管执法操作实务》,称其是北京城管的培训教程,不仅有暴力内容,还有如何使暴力不外现的"独门秘笈":"注意要使 相对人的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还应以超短快捷的连环式动作一次性做完,不留尾巴。一旦进入实施,一定要干净利落不可迟疑,要将所有力量全 部用上……" (本文来源:红网 作者:耿红仁)![]()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