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性別國手——訪問袁維昌醫生
- 2010年10月10日糗事TOP10
- 傳媒欺凌春秋
- 即将到来的第四波移民潮
- 温氏困局
- 人類命運的定向與核心價值觀研究
- 中国信徒该如何拥抱以色列
- 祝贺刘晓波获奖你们准备好了吗?——致中宣部公开信
- 辛亥百年回顾:“微流血”与地方自治
- 即将到来的第四波移民潮
- Spam太多
- 2010年10月10日
- 作为政治春药的标语口号
- 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灯
- 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灯
- 温家宝: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诉求是不可抗拒的
- China As Scapegoat In American Election Campaign Ads
- 报平安
- 从画文革连环画转型画佛画
- 今天双十节,距离1911年99年,碧血黄花
Posted: 10 Oct 2010 02:16 PM PDT ![]() 性別國手——訪問袁維昌醫生 [原載於2010年10月10日《明報》] 接受外科訓練的袁醫生一九八七年在英國學成歸來,首數年服務於瑪麗醫院,九二年轉到律敦治醫院,並一直懸壺至今。他憶述求學時從沒想過會替人施變性手術,亦未有機會親身觀看這類手術過程。「當年念外科,不像今天那樣拆分仔細,變成一個又一個獨立的外科專科;我基本上什麼都要讀,掌握了技巧,無論用於頭還是腳也是一樣貫通的。」八七年,剛好學成回港,袁的上司泌尿科專科醫生黃國基便指派他負責一宗由女變男(female-to-male,或簡稱FTM)的變性手術,萬料不到的是,這次手術使袁醫生與跨性別群體結下不解之緣,亦令他走上一條「不尋常」的醫生生涯。 過去十年,經他的巧手轉換性別的人有廿九位(男變女佔廿二位),但變性手術複雜,不能於同一次手術內完成,所以累積下來便有七十多宗大大小小、涉及不同身體部位的手術。雖然早年有些私家醫院也有變性手術,但近年已經逐漸式微,而在公立醫院進行的,都由他「一手包辦」。也許熟能生巧,要說最深刻難忘的一宗,恐怕必然是在全無實戰經驗下上陣的第一宗變性手術。「那時只知原理,但無實戰經驗,幸而得到很多同事的熱心幫忙,才能成功。但做手術時仍有股怪怪的感覺,鋒利的手術刀下不是因為病變需要切除的身體組織,而是那些仍然運作健康正常的器官。」然而,那名病人康復後寄來的一張心意卡,卻釋除了袁醫生的困惑,卡上寫着的「your surgery makes my heart sing」成為他往後從事變性手術、精益求精的推動力。這種「亦醫亦友」的情份得來不易,離開手術台,變性人待康復後便展開人生新的一頁,而袁醫生亦慢慢了解這個跨性別社群,只是,關係並沒有從最後一口縫針宣告結束,手術室紅燈熄滅只是預示新關係的開始。「她∕他們很信賴我們,康復後,即使傷風感冒,也會回來,有時也會閒話家常。手術過後,她∕他們就跟平常男女並無太大分別,跟你我一樣,也要面對尋常生活。」 轉介到袁維昌醫生主管的外科部門,對尋求變性的跨性別人士來說,算是整個程序的最後一步。跨性別(transgender)是一個總稱,包含易服(cross- dressing)、扮裝(transvestite)及變性(transsexual)。現時精神醫學將不滿自己原生性別的心理界定為「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到目前為止,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案便是透過手術,將身體改造成患者自我認同的性別。「這個病症很特別,一般的疾病診斷都是由醫生主導,但性別認同障礙卻剛好相反,要由患者主動向醫生說明自己的狀况,醫學界亦無統一的檢定標準和方法,只能依靠長時期的評估和跟進。」由精神科醫生、臨牀心理學家及醫務社工等專家組成的評估小組,會觀察尋求變性的跨性別人士在最少兩年內能否以異性身分正常過活,融入社會。若在「現實生活測 試」(real life test)期間仍然展示持續且強烈的變性欲望,就有機會轉介予袁醫生做變性手術。可以說,袁醫生所接觸到的是那些「過五關斬六將」,最終獲批准做變性手術的跨性別人士,所以只是佔整個跨性別群體的少數。袁醫生解釋,患有「性別認同障礙」而決心變性的人(pre-opt 或pre-operative),從青春期開始已經處處感到壓力,一方面來自手術前的漫長等待和繁瑣的評估程序,另一方面則是隱藏原生性別性徵的困難和時時刻刻擔心身分敗露的風險。「準備由男變女的pre-op 經常擔心被警察截查,質問她們何以男扮女裝,或出入女廁,警員很可能對『性別認同障礙』缺乏基本認識。」 本地首宗就變性人婚權的司法覆核案件在剛過去的星期二宣判,雖然法官對變性人的遭遇表示同情,但事與願違,法官採取了相當保守的詮釋策略,將《婚姻條例》中的男女牢牢的鎖緊在原生生理性別的框框內,不但變相排除同性婚姻的可能,也拒絕接納以變性手術後的新性別跟異性結婚。這單官司,以至近年剛剛起步的跨性別平權運動,都促使袁醫生反思自己作為外科醫生的社會位置:「以往行醫時往往將自己跟病人的關係想得比較單純,作為外科醫生,我只會專注手術和病人的身體,但這宗官司令我思考其他事,例如什麼是婚姻。」他續說:「普遍的人仍然認為婚姻要一男一女。容許變性人結婚當然令她∕他們感覺完美一點,但論到伴侶還是法例認可更重要,似乎是前者。大部分變性人都很難找伴侶,因為即使找到,也會猶豫應否向對方坦白。」 「法官的定義似乎過窄,不能滿足現實情况。但說到底,我還是同意法官的建議,交由立法會及政府制定合適的法例。」 的確,婚姻和家庭都是情緒字,因為它們涉及實際的利益分配和各種權利的賦予與獲取,更牽動眾人長期投放在這兩個制度的心理投資,佔有慾與排他傾向由此而生。於是,法官把婚權爭議設定為大眾是否容許小眾加入屬於他們的婚姻制度,而不是探討本來人人均享的結婚自由是否因小眾身分而被無理剝奪。袁醫生坦言,要社會以至法例完全接納跨性別群體確是漫漫長路,但是,認可新的親密關係之餘又要迴避修改婚姻制度帶來的社會震盪,其實並非別無他法,例如一些地方已經設立性別中立的伴侶註冊制度。「修法雖然漫長,但也不是遙遙無期,現在變性人可以修改身分證的性別,也許未來可以更改的更多,至於如何實現,就考驗立法者的新智慧了。」性別對這位專科醫生而言不再是生物決定論的概念,二元對立的框框亦容不下他在廿多個寒暑裏有緣相遇的性別多元。高院法官對性別的二元解讀,他不表認同:「法官的看法窄了點,不能套在所有人身上,因為社會上存在一群小眾,她∕他們對性別有另一些感覺。我剛剛翻過放在辦公室裏的一本舊字典,gender(社會性別)還是等於sex(生理性別),但你若上網翻查一些新編的字典,gender 有很多解釋,而且不等於sex。法官的定義似乎過窄,不能滿足現實情况。但說到底,我還是同意法官的建議,交由立法會及政府制定合適的法例。」雖然袁醫生從事變性手術已有廿載,但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回應跨性別社群的需要卻有三十年歷史。早在一九八○年,瑪麗醫院在本地著名性學家吳敏倫教授的穿針引線下成立性診所,同年在診所下設「性別認同小組」,專門提供評估、輔導及轉介服務。袁醫生曾經擔任小組成員,與泌尿科、整形外科、婦科、遺傳學等專家及醫務社會共事。可惜,二○○三年醫管局實施聯網制,將全港分為七個聯網,原本由「性別認同小組」專負的評估工作分散至各聯網內的精神科。不少求診者均抱怨,部分精神科醫生對性別認同障礙以至整個評估、診斷和轉介的流程並不了解。「其實集中與分散處理各有好處,要視乎需求而定。若求診者眾,醫療服務當然愈普及愈好,但假若人數稀少,集中處理可以善用資源。現在的情况屬後者,開設一至兩個專門處理性別認同障礙的診所便很夠足了。」 「對待跨性別這個社群,要同情、明白和體諒。不要視她∕他們做怪物,不要標籤。其實說到底跟一般病人無異。這個官司只是公眾教育的開始。」 的確,變性手術牽涉複雜和跨越專科的知識和技術,更甚者是它關乎身體美學的主觀判斷,因此,要求醫生與準變性人有更好的溝通,共同協商打造一個怎樣的身體。「我的習慣是請準變性人站在鏡前細想,如果你已經做了手術,你想像中的身體會是什麼模樣。她∕他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效果,而我便幫她∕他評估風險。很多人以為MTF 的變性人都想有豐滿的乳房,其實是錯誤的想法,大部分寧可選擇較細小的,因為不想惹人注目,有了便已經滿足。」由男變女比女變男的手術容易,因為重建陰莖牽涉較大風險,而愈追求有一定硬度、能站着小便的,手術就愈困難和危險。「重建陰莖有不同方法,若要求陰莖有一定硬度,方便性交和站着小便,便需要在前臂或小腿割取皮膚組織,雖然可以有比較『像真』的陰莖,但會留下明顯而大範圍的疤痕,夏天便不能穿短袖衣服,所以取捨之下,大多會選擇傷害較少的方法。」 雖說自己距離退休之齡尚有數年,不太擔心接班人的問題,但外科門類愈趨精細,要找到一位擁有跨越泌尿及整形外科兩門專業知識的醫生實非易事,最壞的情况是手術要由兩組泌尿及整形外科的醫生同時進行。「沒有單一醫生做手術,兩組各自來自泌尿和整形外科的醫生也可以,只是希望能夠是同一組醫生處理變性手術,這樣經驗才可以累積。」然而,這個折衷方案並非最理想,因為要同時集合兩組專科醫生,輪候手術的時間可能大大延長。 從瑪麗醫院轉到規模較細的律敦治醫院,袁維昌醫生反而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大型醫院每天需要進行很多危急的手術,對手術室需求量大,變性手術相較之下便不太急切。相反,這間小小的醫院,因為專科不多,手術室可以撥出較多時段予變性手術。」 在一般醫院難得一見的公園裏拍過幾張硬照後,袁醫生一邊送我們離開,一邊回顧廿年的工作生涯。從書本裏紙上談兵到手術台上手起刀落,袁醫生替他自己也算不清的人轉換性別,打造身體。初時免難失敗受挫,於是找參考書,自己再三推敲推敲。「能夠參與開發這個本地的醫療領域,我感到十分自豪。」臨別前,他不忘再三叮囑:「對待跨性別這個社群,要同情、明白和體諒。不要視她∕他們做怪物,不要標籤。她∕他們當中不乏痛苦經歷,遭遇可憐,其實說到底跟一般病人無異。這個官司只是公眾教育的開始。」 延伸閱讀: 問 小曹女同學社執行幹事、中大性別研究課程博士候選人 [圖為Chris的作品,曾於女同學社主辦的「你們看我們看自己」同志創作展展出] |
Posted: 09 Oct 2010 09:00 AM PDT 第一次发没过,改改再来一次 半个多月前,我坐高铁从上海到无锡,不一会儿就靠着窗户睡着了,然后高铁就在不知不觉之间达到了350KM/H…… 不知为啥我突然一个激灵醒了,当时我是斜靠在窗上的么,醒来眼睛就以一个很小的角度看着窗外,很有临场感。然后这瞬间,旁边的铁轨上有另一辆高铁反向驶来,估计也是最高速,于是在我看来,那辆高铁是以时速七百公里左右向我扑来,那叫一个挟雷霆万钧之势啊…… 当时刚睡醒,反应比较慢,还没想清楚怎么回事呢,我的身体就替我的大脑做出了紧急避险动作…… 所以全车厢人就看着一个一米八,七十公斤的小伙子伴随着一声惨嚎,两腿一踹,整个人腾空而起,远离车窗,然后把脑袋扎到隔壁美女的怀里,不停地抽搐……抽搐…… 高铁 睡觉 紧急避险动作 今天在食堂吃饭,旁边是一男一女。 两人长得很大众。 两人默默的吃饭,仿佛不认识一样。 然后男的头也不抬的说:你今天穿的很好看。 我当时就噎住了,心想这是对谁说呢~~~一桌人都不相识~~~ 然后,他对面的女的头也不抬的说:真的? 然后,一桌人又默默的吃饭~~ 大约3分钟后,女的说:我刚才那是问句。 男的:我知道。 女的明显有点怒气了,说:为什么装作没听见? 男的顿了顿,说:不敢说。 女的:什么? 男的:进来的时候,你不是说每周我最多只能对你说一次谎么~~~ 女的狠狠的瞪了男的一眼,好像生气了。 男的一脸讨好的表情嗲嗲的说:不要生气啦~~~ 女的抬起头,两人目光对视,男生很深情的缓缓的说:我开玩笑的,你今天~~穿的~~真的~~很好看。 当女的还沉浸其中的时候,男的别过头,惆怅的叹了口气:唉,刚刚把下周的谎也透支出去了~~然后迅速低头继续吃饭。 其实,我的重点是—— 我对面的路人甲终于忍不住笑出声了~~一粒饭渣从他嘴里喷出,华丽丽的落在了我只吃了三分之一的晚饭上。 我今晚在宿舍幽怨的啃玉米。 谎话 一周一次 刚坐火车,旁边两个德国MM在谈论**话题,内容喷血… 我恰好精通德语,于是可耻的硬了… 其中一个忽然对我有了兴趣,开始谈论我,从身高谈论到D长,我有点坐不住了… 她们忽然谈论起S§M话题,YY着如何将滴蜡针刺皮鞭加到我身上… 我面红耳赤… 两人谈的兴起,其中一个用憋脚的汉语对我说:"我朋友夸你很有男人味!" 我恨恨地用德语说:"谢谢…" 看她们大吃一惊,我觉得捅破了未免太尴尬,又说:"我只会用德语说谢谢,也只听得懂这个词…" 说到这里才发现自己说得还是德语… 爆个好朋友的…他爸为了他的学习只给他买了一部"木头机"…只能打打电话的…我们班有一次在上体育课时班里的门没锁结果很多的手机等东西都丢了…唯有一个人的手机还静静躺在桌子上…正当大家惊奇的时候我朋友当时冷冷地说"唉,别人丢的是手机,我丢的是面子" 木头机 勇敢的心 听说黑大改组系统,立刻拿好糗事来发。爪机就不分了。话说一年前,被某好友拉去玩了某网游,因为在下并不太喜欢玩,就找了个代练帮我练级练到40。然后我自己练到42级时,华丽丽地被盗号了。我也没了性质就趁机不玩了。上个礼拜,代练的GG找我,说数据库被盗了,他们很多客户号被盗了,确认了我也被盗后,他们帮我联系客服找回来了。GC来了!那个号变成了60级,一身极品装备。 我这算什么 放养吗 塞翁失马 发了n多了!希望人品爆棚。。。。记得上高一的时候,手机还是奢侈品,有个同学带了手机到班级,课间我们一起研究,恰巧10086给这同学发了条信息说,尊敬的用户,您的余额已不足,请及时交费。这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回复:嗯!一定交! 跟10086交流 大学时斗地主消遣,一般赢钱的或积分低的受惩罚… 赢钱还好,多数就是请吃饭买TT,积分低的就惨了,输一分弹一下小JJ… 某日老四输了50多分,撒腿就跑,我等早有准备,扑上去按到床上开始一五一十的弹… 老四境界很高,无法反抗了就开始享受,每弹一下都发出各式各样的呻吟,什么美式日式泰式婴儿式宠物式失禁式梦魇式,什么长江三叠浪神州五绝峰苍穹七流星… 门无声的开了,指导员出现在那里… 我们连忙解释:"闹着玩的…" 指导员:"没事,我在隔壁开小会,你们继续。" 晚上来我们宿舍开小会,指导员痛心疾首的说: "虽然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同志关系也是可以接受的…" "老师我们…" "但我仍然很好奇,为什么你们会有这种倾向! 我更好奇为什么在27男6000+女的大环境下你们会有这样的倾向!" "老师我们真的…" "即使真的彼此喜欢,我们专一一点好不好?" "老师我们不是…" "即使我们真的搞群P,我们低调一点不要那么大声好不好?" "M_L_G_B_D!" "你…你们…你们要干嘛?我是在和你们开玩笑啊,不要急嘛!快把铁棍放下!" 热乎乎的丢包事件发上来涨人品。 -----------------昏割线------------------------------------------ 去jc局报案,登记。我如实说包里都有钱包啊,卡啊,身份证啊,等等。 登记到手机时, jc叔叔问:"什么手机?型号?" 我:"黑莓,8520。" 就看到jc叔叔HLL的登记————"山寨手机一部"。。。。 山寨手机。。 山寨。。 哥瞬间在风中凌乱了。。。 好吧黑莓是山寨。。 还没过过,继续努力。金工实习的事。——哥——东北的12月份那叫一个冷啊,我们的金工实习被脑残的安排在那时。焊工实习那天,天降大雪,电工师傅简单介绍一下就进屋了,让我们自己练。同学也都懒,跟着师傅回屋。临走时师傅交代要想练就在地上的钢板上练。就我自己在现场,哈哈太爽了没人跟我抢,于是我就在地上的一块小钢板上练了起来,可是地方太小,而且被之前的人练的乱七八糟。于是哥把目光投向旁边的一块平整的大钢板上。应该留个纪念,于是我在那块大板上用焊枪写下"大好人××到此一焊",后来师傅的脸都绿了(一块好钢板啊)。g潮是前年分到我们车间的一个师弟听说我是××时,说我知道你,我在学校的钢板上见过你。噢天哪,哥乱了 钢板上一游 看到个安徽的糗事,我也是发一个.不分了~经常有人问,你是哪的啊,我说我吉林的,接着问,你吉林哪的,我吉林的,我知道你吉林的,我问你吉林哪,我只好回答我吉林吉林的,然后基本对方都会一脸黑线的看着我.后来我直接就说我是吉林省吉林市的,然后有一次一网友就说,不想说就别说,骗我干啥,我无语了. 我也不知道我哪的了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QQREADER14B925F209925FD1![]() |
Posted: 10 Oct 2010 09:54 AM PDT ![]() ![]() 傳媒欺凌春秋 二十五年前丈夫購入了一座建於 1953 年的住所,至今己落成五十七年,就和最近一單筲箕灣申請司法覆核勝訴的五十幾年唐樓一樣,同樣出現了建築物與圖則不符的問題。 Am730:「兩名業主向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而法院昨裁定兩名業主勝訴。法官在判詞中明確指出,55年前的露台由發展商興建,當局經過檢查才批出入伙紙;而露台以修改工程形式,獲得當時的監督批准興建,在建築圖則中沒有顯示是正常的,故裁定業主得直。」 商台新聞:「高院法官在判詞中指出,雖然屋宇署指,這些露台並無在圖則上顯示,亦無文件表明容許有露台,但根據入伙紙,露台是在獲得批准的情況下興建,業主有合理期望毋須拆除露台;」 這個高等法院的判例說明了甚麼呢?我們不妨數一數: 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法官林文瀚的判詞說:「清拆令所針對的建築工程並沒有顯示在這些圖則內….. 申請人聲稱這些露台的工程是在建築施工期間以修改工程的形式獲監督批准,而根據當時監督的做法這些修改工程並不一定要向監督呈交圖則….」 注意一點,筲箕灣的唐樓是在1958至59年間興建,經監督驗樓後入伙紙是在1959年4月6日發出,管理筲箕灣的唐樓是 1955 年版本的建築物條例;而我毛孟靜的住所,卻於 1953 年建成,根據林文瀚法官的說法,生效的應是 1935 年的條例,而 1935 年的法例比起 1955 更寬鬆。 「在1955年的法例前,雙關的建築條例為1935 年之條例……該條例第6(1)(b)最後的一句似乎顯示在1935年的法例下,就"minor alterations or repairs",監督是可以豁免圖則的呈交. ….但在1955年修例後,新的法例沒有同樣的條文。上文提及的Buildings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之第25條提及關於修改工程的修改圖則。至於監督可否就較小型的修改豁免圖則的呈交,1955 年的條例及1956年的規則均沒有明文規定。」 香港理應擁有司法獨立,可是令人奇怪的是,2010 年 9月 9日的明報社論,卻居然寫出這樣的一句: 『建築物是否合法,建築圖則乃最權威文件,什麼「室內空間」,圖則清楚列明那是「開敞式車房」。…. 所以,以政府部門行政失當來合理化僭建,根本不能改變車房住宅單位違法的本質。絕對合法說法,經不起事實驗證。』 真的嗎?明報社論難道不知道法庭版記者正在採訪筲箕灣的唐樓的案件?明報社論難道不知道法律問題,絕非不懂法律的人可以亂寫? 上述的案例說已經說明了,明報社評所指的「建築圖則乃最權威文件」,在高等法院的林文瀚法官面前,絕對「經不起事實驗證」。一篇社評,是一份報紙的靈魂,為何明報社評居然寫出了這樣經不起事實驗證的文章呢?用他們在社論內的反問:「若有老師把這篇明報社評列為通識教材,老師該如何向學生解釋對與錯,合法與否的分際?政府官員以及傳媒編輯,何以教老師和學生?」 傳媒常以第四權為自居,監督政府與政治人物,誠然社會最值得守護的價值,然而當傳媒自己犯了錯呢?傳媒可會就犯錯道歉澄清? 九月十五日的壹周刊,把錯誤再建築在明報的錯誤上,把訂立於 1985 年的公契,就視為「第一手業主」,然後就「想當然」地把改建的罪狀,加諸在我的身上;結果終於在之後那期 22 號的同一欄位澄清道歉了!那麼明報社評呢?難道曾以公信第一自居的報紙,不能接受自己犯了錯,也不能接受他人的指正嗎? 這段期間很多人關心問候,第一句就是:「你是否得罪 X 報了?」思前想後都沒有,因此事情只有兩個可能性 1. 這是政治打壓 2. 今日記者的查證技巧有待改善 3. 兩者皆是。 那麼事情的真相是甚麼?事情的始末是甚麼呢?不妨聽我道來 1. 住所建築於 1953 年,在 1985 年賣給我丈夫之前,中間隔了總共 32 年。 事實就是今日香港的法律,殘留了很多灰色地帶,例如五十幾年前沒有入則的露台,屋宇署判了是違法要拆卸,最終都可以被法院判定屋宇署的做法不當;如果屋宇署認為是違法,小業主都有權申張正義而得勝,那麼連屋宇署都不採取行動的呢?小業主是否有更高的期望保留呢? 最奇怪的是,法院認為合法的,政府認為「不擬採取行動」的,有些傳媒卻偏要反對到底;而擺在眼前大家都同意的事實──為甚麼小市民常誤買圖則與現實不符的單位?為甚麼建築商與大業主,可以隨心所欲地去訂立「犯法」的公契,圖利賺錢完之後,責任要小業主承擔呢?為甚麼小市民切身利益攸關的,居然沒有傳媒跟進報導?究竟傳媒的第四權,是用來監督大地產商,還是用來公器私用,打壓政見不同者呢? 我個人這樣的一宗小新聞,卻得到明報連續幾日的窮追猛打,比起胡錦濤接見李嘉誠更值得探討嗎? 更奇怪的是,廿五年來沒有交易的一個單位,關炒賣樓宇甚麼事呢?旁邊的一個業主把類同空間炒到五百幾萬,和我沒有半點關係,為何把罪名夾硬安在我身上? 最荒謬的一點,就是林文瀚法官在筲箕灣唐樓案中 (HCAL 39/2010 以及 HCAL 48/2010),已經說明了一切法律上的前因後果,明報由採訪報導,以至社論評論,都明知自己犯了嚴重錯誤,卻對犯了的錯視而不見,從不道歉澄清。這是負責任的第四權嗎? 毛孟靜 |
Posted: 10 Oct 2010 08:38 AM PDT (经济观察网2010年10月8日,经济观察报2010年10月11日,发表时有删节) 韩寒有一句名言,"爱国,就是如果有选择的机会你还愿意生活在这个国家。"至少从网上舆论看,这句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人口流动障碍,以后会越来越少,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能力层面。有了选择的自由,你还愿不愿留在这儿,这确实是你爱不爱这个国家的一个重要尺度。 前段时间第三次移民潮炒得很热。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规模不断扩大,被称为第三波移民潮。与第一、二波移民潮("文革"后和"八九"后),第三波移民潮规模更大、时间更长,但移民成分更复杂,政治选择的含量更少而不是更多。我不认为第三波移民潮对中国社会、中国政府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构成多大的危机。 中国大陆的教育体制几十年不变,而且欠发达国家的人选择到发达国家留学本身也很正常,所以留学移民的增加甚至不能证明有更多国民决意抛弃"毁人不倦"的现行教育体制,更不要说用脚投票了,它只能证明中国大陆确实有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起来了。技术移民的增加,主要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结果,同时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中国大陆一方面在向发达国家输出技术移民,另一方面也在从印度、巴基斯坦输入技术移民。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从发达国家回归的留学人员的数量也有了巨大的增长。 投资移民虽然带走了大量的财富,但带走财富的速度还远没有赶上外资流入中国的速度。最近六、七年来中国大陆的房价暴涨,而欧美由于世界金融危机房价下跌,同时欧美各国政府为了走出危机放宽了投资移民的门槛,导致中国大陆向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移民猛增。不过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高于欧美,就不必担心出于保值目的的投资移民,因为同时必有更多出于增值目的的资本输入。 人才和资本的流动在地球村时代是非常正常的事,笼统地谈论资金和人才外流我觉得没什么意义。如果因此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人才和外来资本,反而制造不公平竞争环境,打击国内人才和国内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有两个问题显然比资金和人才外流更重要:第一,区分正常的外流和不正常的外流,后者才是我们应该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能维持多久?一旦中国经济减速、停滞、衰退,流入和流出的平衡就会被彻底打破,那时的资金和人才外流才会构成真正的危机。 因为"一胎化"生育控制政策而发生的人才、资金外流,显然属于富有中国特色的不正常的人才和资本外流。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生育意愿普遍比较低,因为"一胎化"政策而发生的人才外流一直存在,但不是很严重。最近几年因为农民生育意愿普遍下降,计生系统为了维持自己存在的理由抛出所谓"富人、名人超生论",加重对有钱人生第二个孩子的处罚,进一步刺激了出于生育目的的人才、资金外流。显著增加的暴力犯罪,尤其是今年屡屡发生的屠童案,给独生子女父母造成的心理压力会远远大于非独生子女父母,这可能进一步刺激不满"一胎化"政策的人才、资金外流。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但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资本流动和移民的影响我们显然估计不足。将来人口老化了,劳动力短缺了,印度、越南的人到我们这儿来工作,我们少生了孩子,给人家腾出了生存空间。这是许多民族主义者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批判。果真如此,我看也是不错的。人家在本国或欧美受了教育,到我们这儿来打工,我们是捡便宜的。但是实际后果可能不是这样的。人家今天之所以愿意到我们这儿打工,因为我们充裕的劳动力吸引了太多资本,导致我们这儿欣欣向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等到我们本土劳动力短缺,没有这个比较优势以后,资本可能大量外逃,经济萧条,人家就不愿意到我们这儿来打工了。相反,可能我们的劳动力要外流了,因为我们的养老负担沉重、税收太高。那时候我们的劳动力由于受教育程度提高,也不像我们60后、70后对出国那么恐惧了。国际上对我们人口流出的政策限制也减少了。不是人家的劳动力移民到我们这儿来,而是我们的劳动力不堪重负要移民出去。移民出去的越多,那么剩下的人承受的负担就更重。这可能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人口高速老龄化的同时,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将逐步在男女婚配上显示出来。性别失衡的后果,许多人认为是物以稀为贵,人也以稀为贵,女孩少了,女人的地位就提高了。恐怕不是这样。因为这种性别比失衡不是平等环境下的产物,而是歧视的产物。作为歧视的产物,女人少了,恐怕不是女人尊贵了,而是女人不安全了。不安全以后,本来养老负担的沉重就可能导致劳动力外流,年轻女人会因为不安全而外流更多。不是像某些人设想的那样,女人少了,落后国家的女子嫁到我们这儿来就能解决。沉重的养老负担,再加上男多女少造成的不安全感,未必有多少落后国家的女子愿意嫁到我们这里来。相反,是我们的女人更多地跑到欧洲、美国去,因为那里不但富裕,而且相对安全。所以中国将来会产生一个劳动人口男女竞赛往外跑的局面,很可能女人跑得更快。现在虽然性别比、年龄结构还没有破坏,我们就能够发现,年轻女性外流比男性更多。 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快就会显示出来,并逐步加深。易富贤博士在《2012年中国人口危机全面爆发》一文中指出:2012年16-64岁总劳动力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到204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4亿左右;同样是2012年,24-28岁男性人口将大幅超过22-26岁女性人口,到2030年男性适婚人口将超过女性适婚人口30%以上。 第四波移民潮是因为三十年生育控制后果总爆发而行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移民潮。与前三次移民潮主要是精英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第四波移民潮流失的不只是精英,流向的也不只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第四波移民潮的另一特点是它发生在经济衰退过程中,流入和流出的平衡被彻底打破。由于人口生产的长周期性,第四波移民潮持续的时间也要长得多。 因为年龄性别失衡所导致的人口外流,靠什么来减轻它的危害?总的来说现在是越来越自由,至少在出国问题上是这样,国家不可能禁止国民出国,重新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那么依靠什么阻止国民大规模外流呢?只能依靠二战后犹太人在沙漠上建立以色列那样的爱国心和凝聚力,艰苦奋斗,共度难关。如果一个人爱这个国家,爱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他可能不愿意出去;如果一个人跟兄弟姐妹和社会上其他人的关系比较和谐,他可能不愿意出去。但是在这方面,实行了三十年的现行人口政策的影响同样是负面的。 我们先看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到80年代初发展成"一胎化"。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出生人口,整个80年代大概是2.3到2.4之间,远远超过了政策生育率。原来政府计划在2000年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1亿,但是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政府公布的人口数据是12.6亿,其中有两千多万是政府根据"漏报率"增加进去的。这个数据有争议,有人说政府估计的漏报率还是太低,也有人说只考虑漏报、不考虑重报是不科学的。姑且以这个数据为准,那么11亿到12.6亿之间,这多出来的1.6亿"超生"的人,他们肯定有兄弟姐妹,加上父母,以一家四口计,"超生"者家庭人口高达6.4亿,超过总人口12.6亿的一半。这6.4亿人的生活水平曾受到"超生"罚款的严重影响。那1.6亿"超生"的人,政府既然认为他们是多余的,是不该来到这个世上的,你让他怎么效忠这个国家,怎么爱这个国家?不止他这么认为,他的父母、兄姊可能受计划生育的影响,认为人多了不是好事,但是他们通常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或弟妹是多余的。因此,这6.4亿人口对国家的忠心都会受到影响。2000年以后还有"超生"的,受到"超生"罚款和"社会抚养费"处罚的总人口估计高达全部国民的一半。这是对国家的忠诚可能受到影响的面积最大的一拨人。 还有一些人受到的影响的更明显,这就是所谓"黑人"。王鑫海说1000多万,恐怕不止这个数。"黑人"不光是"超生"的,"超生"的也不都是"黑人"。黑人最大的一部分是所谓"超生"而又没有交足罚款或"社会抚养费"的,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说非婚生育的,还有80年代"黑人"的孩子,也就是"黑二代"。有的地方强制实行一胎上环、二胎结扎,你不做环结手术,你的孩子就上不了户口。2007年公安部公布的户口数据比社会发展公告公布的人口数据少4000多万。如果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就有4000多万的黑人。我们这样的国家无证寸步难行,"黑人"基本上都是穷人,他不可能上贵族学校,于是"黑人"就意味着他是不上学的。"黑人"不能办营业执照,不能办外出务工证明,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能结婚,不能在银行开户,不能从邮局取款。他只能打黑工,住黑屋,因为房子没有身份证也租不了。 另外,被强制堕胎和被强制上环、结扎的人,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也会比被罚款或被征收"社会抚养费"的人受到更大的影响。当一个人被强制堕胎、上环、结扎的时候,他是没有人的尊严的。个人身体最隐私的部位她都不能自主,自己的骨肉她都不能保护。一个人在完全没有尊严的情况下,她只是一个奴隶,奴隶通常不会有报效祖国的想法。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看,国家因为生育控制所伤害的公民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其中估计至少有一亿人所受的伤害还相当严重。国家对这部分公民的凝聚力是很弱的。他们之所以现在还住在这里,一个是因为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二是因为上一代人受教育水平较低不敢出去闯荡。下一代除"黑人"之外受教育程度较高,如果他对国家不满,同时又遭遇经济不景气,那么他们出走他国将是非常自然的事。 不要说上述受到直接而且比较严重的损害的人,就是约占人口一半的没有受到生育控制直接严重损害的人,也会受到轻微的损害,比如说为了办"准生证"折腾来、折腾去多跑几千里路,或者自愿上环、结扎但不堪定期查环、查孕的羞辱。 国家对人口的观念,涉及到公民个人对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感受。源自计划生育意识形态的宣传,也会影响到国民对国家的忠诚。计划生育意识形态把人口看成负担,看成包袱,动不动就讲"人均GDP",似乎GDP是恒定的,人多了,人均GDP就少了。这当然是错误的。之所以有这么大的GDP,因为有那么多劳动力力在创造它。你不能说减少的人口都是消费者,除非你希望中华民族断子绝孙。社会总人口减少,劳动力自然也会减少。但是这样一种说法导致人们把人当成一种负担,认为人少就好,每个人把别人都看成多余的。在这样一种舆论导向下,我说一句极端的话,人连猪粪都不如。猪是一种财产,猪粪对农民来说也是财产,可以节省化肥,是正资产,不嫌多。人却被看作是消耗资源的,是负资产。连猪粪都不如的人是没有尊严的。这样没有尊严的人,他怎么可能效忠于国家? 这种没有尊严的状况,必然也会波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家庭的凝聚力,不但来自于对父母的感恩,也来源于兄弟姐妹的和睦。如果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睦,那么孩子们就更愿意留在或者回到父母的家里。在计划生育的意识形态下,每个人都把他人看成与自己争夺资源的敌人。在农村的墙壁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标语:"妈妈只爱我一个"。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很恐怖的,一个孩子希望父母不要生兄弟姐妹,出生了就希望他们死光,因为只有他们死光了,妈妈才只爱我一个。如果兄弟姐妹都成了跟自己争夺父母财产和爱心的敌人,那么跟其他的人,你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吗?所以很多表面看起来跟计划生育没有关系的领域,譬如说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其实都跟计划生育把人当成负担这样一种观念有关。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都看作是资源争夺的关系,那么这个部门跟那个部门之间、这个地区跟那个地区之间、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之间还能不是资源争夺的敌对关系吗?"人对人是狼",这是对狼的诬蔑,其实狼是合群的动物,狼的社会也是和谐的。 因此令人恐惧的不是第三波移民潮,而是三十年强制计划生育后果总爆发引起的第四波移民潮。现在看来无论政府多么英明,第四波移民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政府尽快改变使人口负债和性别比失衡越来越严重的人口政策,裁撤不必要的衙门、减少官员的数量,实行惠民政策使年轻人养得起孩子,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改革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公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将第四波移民潮带来的危机降到最低程度。 杨支柱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10 Oct 2010 06:15 AM PDT 作者:章文 | 评论(0) | 标签:总理, 大管家, 而已 现在回头去看,从今年元旦开始,中国总理温家宝就开始他的"突围"之旅了。 元旦祝词中,他说要让人民有尊严的生活,之后在两会报告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月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深情缅怀老上司胡耀邦的亲民作风,8月在深圳特区30年纪念大会上,明确地讲: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这次在接受CNN专访时,谈及政治体制改革,甚至说出了"风雨不倒,至死方休"这样令人惊愕的话来,比当年的朱镕基"地雷阵"和"棺材"说,有过之无不及。 在中国,一号人物是总书记而非总理,大政方针、改革方略也是由总书记而非总理出面昭告天下的。现在,总书记不表态,总理似乎越位,多次指明一个国家的政改方向,这的确会让外界展开各种联想。依我看来,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 其一,温家宝的个人价值观是倾向民主和法治的,这从他就任总理来一系列的讲话就可窥出一斑。我不同意某些人冠之"影帝"的说法,因为政治人物不同于普通人,有时他的"说"比"做"更重要,有时"说"其实就是"做"。我们得承认在这个世界上,精神有高下之分,言论同样有轻重之别。所谓"人微言轻",这无论在民主社会还是专制国度,都差不了多少。只是在民主社会里,经由制度(民主选举和独立媒体)的设计,普罗大众可以集合他们的"微音"而变得"响亮",使得掌权者不得不俯首倾听。但显然,当下的中国并无这样的制度安排。 其二,温家宝身陷困局,需借此"越位"之举进行"突围"。这两年居京城听来四面八方的消息称,温家宝处境艰难,"倒温"的传言就起过几回。想来也不奇怪,他虽然贵为一国总理,却实际上是一个大管家,按通行说法是CEO,而他手下的几位财经部委首长却是上任总理的人马,且任免之权不操他手,自然共事起来不会太默契,甚至"阳奉阴违"恐怕也不可避免了。 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卸任时提到的是前总理朱镕基而非温家宝,称朱"是我学习的榜样"。当然,人事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利益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当年朱镕基搞国企改革,让一大批国企破产工人下岗;搞政府职能改革,让一些人手中权力缩水。这些都触及到了被改革对象的切身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弹可想而知,因此他才会近乎宣誓地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今,温家宝面临的困境比朱更甚。改革到了深水区,曾经绕过的障碍摆在了面前,不能再回避了。只有一条路:不前进,就倒退。要缩小已超过警戒线的贫富差距,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必得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次不是无力的下岗职工或人微言轻的普通公务员,这次是有钱有势的权贵。他们在朝在野经营多年,彼此勾连,互相支持,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挟持"政府。 即便是总理,在如此强大势力面前,也显得势单力薄。从目前情形看,温家宝似未获得高层同僚的有力支持,有点"孤军奋战"的意味,且处于交锋的下风。于此困境中,他不惜"越位",大声疾呼政治体制改革,期望获得体制外的声援,以"民意"来增加他的"战斗力",改变不利的处境。 近来一批知识分子,其中不乏京城知名人士如杜导正、崔卫平等人发表文章或接受访谈,力挺温家宝。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也站出来,澄清此前网上有关胡家人不满温家宝的传言,对其肯定有加。最近《时代》亚洲版以他做封面,也算是一种外援吧! 当然,所谓"倒温"的传言,也离不开权力争斗的大背景。随着十八大的临近,各派势力抢位战日趋激烈,使出各种手段,其中当然包括"制造不利于对手的舆论"。 不过,"温"是不会"倒掉"的。胡耀邦和赵紫阳的前例不会发生在温家宝身上,理由很简单:世上再无邓小平。但我对温在余下的任期不抱太大期待,他虽不至于"被倒掉",作为估计很有限了。 最后说一句:我以为,贬温家宝为"影帝",实在对他有些不公。在目前形势下,他"说的多做的少"是正常的,况且他"说的"都是令人向往的词汇。相比之下,他的同事们"说的"大多令人郁闷并生气。 章文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10 Oct 2010 09:18 AM PDT 人類命運的定向與核心價值觀研究 杭州 林湧強 注:文中甲骨文图片不能显示请直接点击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304ccb0100kkb9.html 吉凶定义 http://bit.ly/djcvgc 內容提要 老子在徳篇第三十五章 說"言有君,事有宗",孔子在系辭(上)第一章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在《論語》裏仁篇說"吾道一以貫之"。老子和孔子論述的"君、宗、天、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雖稱謂不同,卻是"一以貫之"的永恒真道,啟示 出了決定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即文明之光。 傳承在世上的真道之所 以能超越曆史時空,貫穿於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觀與人類永不止息地尋找和探求文明之光的過程,則是體現於人類"方以類聚"的命運指向,而 從古至今未作絲毫更 改。 近年來,我國一直倡導 建立和諧社會。"和諧"是根植於中國文化和儒家傳統的高尚概念,本是"甚易知,甚易行"的,然而人們對核心價值,即文明之光沒有進行 准確地認識,沒有認以 為真,以致"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使得傳統的、決定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觀被忽視,中華曆史文化"厚以載德"的長久影響力未能得 到充分體現。 本文經過多年的潛心研 究,關注到了"人類命運的定向與核心價值觀研究"這一"經文辯讀"課題的重大性和必要性,更是看到了中華曆史文化的核心價值從未曾作 任何改變,並作為根本 性的真道一直貫穿於人類命運的始終,決定著人類社會的長久發展與長治久安。 為此,筆者決心向國家 和社會報告關乎人類命運的部分研究成果,向國家和社會呼籲有償轉讓集中西文化之大成的老子《道德經》研究成果(知識產權):一是籌集 資金,保障精力、物力 來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工作;二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國家、政府機構、學界和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必要重視,力爭在客觀研究、不涉及政治與 宗教爭端的基礎上,與 相關單位一起搭建良好的合作研究平臺,打造國際先進的研究團隊,集"國力"和眾人智慧來整理、完善該成果,共同完成這一文明之光,即 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工 作。 一、研究背景 一個多元的社會,人無論有多少種活法,但都不會放棄 追求得體的、有指望的生活;人無論有多少種命運,但都不會放棄對生命永恒價值的探求。 然而,當前社會矛盾越來越深,不同利益群體沖突越來 越激烈,其深層次的問題就是人們把這個"現實世界"當作了生存的宗旨和目標,卻漠視了永恒生命的信仰與指望,以致富人窮極無聊、為富 不仁,權貴既得利益集 團越來越擴張、窮奢極欲,而窮人怨怒更甚、無奈也更甚。如此,所有人不但對今天感到非常困惑,對明天也毫無指望,造成社會矛盾越來越 尖銳,社會維穩的壓力 也越來越大。這類矛盾,絕不是憑借武器尖端、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可以解決得了的。解決深層次矛盾的關鍵是在於人類都能清楚地認知有永 恒生命的信仰與指望, 並且能看到所有人,無論窮富貴賤,都可以享有永恒的幸福與尊嚴,正如先哲孔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六經之首的 《周易》從開篇就刻錄 了"元、亨、利、貞",指出我們人類只有對"元"、即永恒不變的真光與生命之源,進行"亨"通領悟,這才有"利"於解決"使人類都有 永生指望"的難題。其 中的"貞"字,是烤灼龜貝、求得正解的意思,象征了人類通過恒"德", 即耶穌基 督所說"天天背起十字架"那樣的祈禱鍛煉,直至生命得享永恒的正果。所以,讓本始之"元"的真光,即文明之光與生命之光,在我們國家 乃至全地都被傳揚,成 為窮人和富人的一致目標、共同期望,這也是解決當前社會矛盾、不同群體沖突的惟一出路。 二、決定人類命運的文明之"光" 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伯來文經典《聖經》,在詩篇119篇130節說:"你的言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使愚人通達。"其中的"光"字,甲 骨文是這樣表達:(,明也,從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其下半部分是人跪著祈禱的狀態,上半部分表示人祈禱著直到發出亮光,並與神光合而為一,這就是永恒生命的狀態了。無獨有偶,代表中華 曆史文化的《易經》、 《道德經》以及《佛經》,都與《聖經》這般的具體指向全然一致,都是指著人類生命的永恒價值而言的。就是人得到永恒生命的形象表達和具 體指向,是 人類借著對真光的認知而通往永生的道路、真理和生命。"光"的如此範疇和意義,即被稱為是決定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觀"。 今天,行在這世上的真理之光和文明之光,其實質就是 讓人類都有指望,能夠生活在幸福而有尊嚴的永恒國度裏,這樣的核心價值觀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正如先哲老子在德篇第三十五章中所言: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 行也。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這句話非常明白地說明了人類的"核心價值觀"是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實行的,然而人們卻遠沒有 理解、遠沒有實行,以 致兩千多年來我們的社會遠遠沒有達到人人都有指望的目標,甚至眼下的現實社會距離老子、孔子等先行、先知者所倡導的社會預期也越來越 遠了。 三、核心價值 觀與關乎人類命運吉凶的見仁見智 既然《聖經》提到人類文明進程的"亮光",可以使人 得到通達永生的智慧,那麼是否可以說人類的共同指望就是為了享有這樣的"生命之光"呢?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焦點是否應該聚集在這 "亮光"之上呢? 為探究真理永恒的文明 之光,探討和發現人類的共同命運,傳承人類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首當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關乎人類命運的何謂"吉"、何謂"凶"。《易經》 的概要解說,即系辭 (上)第一章第一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變化見矣。" 這段話,已經對於人類命運的"吉凶"問題作出了精准、細致而扼要的闡述說明。然而曆代的經學家和政治家們,尤其是當今諸多專家、學者 們對於"方以類聚,物 以群分,吉凶生矣"中的"吉凶"涵義並未能有深刻的見解。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教授於丹對此的講解是:"同樣類別 的東西會聚在一起,不同群組的事物會分途發展,這樣就產生了吉與凶"。事實上,"方以類聚"原本講的是作為吉祥的"聚",而"物以群 分"講的是作為凶禍的"分",層次本來非常清楚。如果按於丹教授所說的理解,顯然何"吉"、 何"凶"的概念就混淆不清了,因為同樣類別的東西聚在一起,是有"吉"有"凶",而不同事物的分途發展,也是有"吉"有"凶"的。如 此,系辭對人類命運何 謂"吉祥"、何謂"凶禍"的精准回答,就被講解成了吉凶都不知所雲的"是謂吉凶,孰為吉凶?" 山東大學劉大鈞教授 《周易經傳白話解》:"萬事以其類相聚,萬物以其群相分,這樣吉凶便產生了。"劉大鈞教授把"方"理解成一切事物中的"萬事"部分, "物"理解成一切事物 中的"萬物"部分。問題是"方"沒有"萬事"的意思, "物"是包括了一切事物的意思。把物的一部分,挪移到了"方"那裏,顯然不合理。"方"與"物"的概念區分不清楚,也就無法正確理解 "吉凶"的涵義了。 國學名家南懷瑾先生認為:"'方以類聚'的'方'是 指空間、方位,所以學《易經》要注意時間與空間,也就是現代的科學精神。'物以群分'是指在物理世界,一群一群的分類現象,於是吉凶 在這裏發生了。"在此 "方"作"方位"解,有點接近經文的意思。但是,南懷瑾先生也沒有能夠如系辭那樣的真正講清楚何謂吉,何謂凶?只是強調要抓住有限時 間、空間,抓緊機會, 那就與原文的主題和宗旨關系不大了。 比較上述三位中華國學 專家解讀《易經:系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或分不清楚"方"與"物"的區別,將"方"與"物"混淆在一起成為事物,成為同一事物的 兩個方面,或不能准確 認識"方物吉凶"的概念,顧左右而言它。因此,也就無法准確把握住關乎人類命運的"吉凶"涵義。 我們可以再看另一學者餘敦康教授的解讀:"天地設 位,聖人成能:成能即成就天地所不能成之功,天地自然的客觀規律無思無為,對人事的吉凶禍福漠不關心,但人可以根據對客觀規律的認識 來謀求事業的成功,離 開了人事的努力固然不能成功,違反客觀規律而盲目行動也是不能成功。"餘敦康教授指天地乾坤之道為《易經》陰陽哲學的核心,"簡 單明了,容易知曉"。但是 按他的理解,天(指天國)與人事的吉凶禍福仿佛是沒有必然意義,也毫不相關的。這一解讀或許只有在現代機械唯物主義的世界能行得通,因 為只看到物質,卻認 識不了天地的宗旨和意義,所以眼見為實,離開眼見為實都成了玄而又玄的。顯然,餘敦康教授的問題是從機械唯物主義的角度,只看到物,不 看到物的由來。然而 《易經》的精髓,是透過眼見的內容而把握實在的本質。如果本質的內容能夠把握,現象也就能夠迎刃而解。餘敦康教授所謂的簡單、所謂的明了,是把所要認識研 究的"整體對象"割去了其中的主要部分,而把"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部分拿來迎合人的口味,那確實是簡單了。 此外,臺灣傅佩榮教授這麼解讀"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其中的'方'是方位,就好象事物它有一個走向,走向什麼地方,所 以方就變成方以類聚, 同類的可以聚在一起,不同類的不可能聚在一起。'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意思是說跟你喜歡的在一起就是吉,你周圍都是你不 喜歡的,你陷入一種陌 生的情況,有一種壓力,覺得別人都是恐怕對我不利,這就是凶。"傅佩榮教授這樣的說法,與於丹教授的觀點幾乎是一致。但問題是,跟你 喜歡的在一起就一定 "吉祥"嗎?現實中並非必然如此,有些事物是分開來才吉祥呢! 可見,眾多專家或學者對關乎人類命運"吉凶"的精准涵義一直沒有研究明白,因此,也始終無法找到核心價值觀研究的正確方向。本文試以 "經文辯讀"課題的研 究方法,演示經典中"一貫、一致,而從不更改"的核心價值,以印證生命之光決定了人類命運的方向。 四、"吉凶"的精准涵義 我們首先來講清楚系辭(上)第一章中所說的吉祥是 "方以類聚",凶禍是"物以群分"。 "方"的甲骨文""( )表示的是人和船(即一撇一彎), 有一個臨界線(即一橫),這個"一橫"就是岸,代表天國。《說文解字》方,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方",是並聯交匯的定向,象征"↑↓"與撇舟登岸、歸總天國的形狀。所 以,天尊地卑,以及天人關系是互為對應,而絕非是沒有關聯的。這可參證釋迦牟尼所說的"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意思是說:你們懂得我的說法如同筏喻,是 指向彼岸的。"方以類聚"的"方",在此就等同於現代漢語的"方向"或"定向",表示了天國的"剛健"是有定向的,地界的"柔弱"是有定向的,被創造的萬事萬 物都是有定向的,這就是"方向"。"類"是類似,"聚"是歸聚。所以,"方以類聚", 就是方向或定向以類似歸聚。這可參證《聖經》創世記一章26節:"神說,'我們要按著我們的 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約翰福音更是明確指出:"道就是神,就是真光。生 命在於他,這生命就是 人的光"。所以,系辭說"剛柔相摩"而產生的宇宙萬物,就是命定了以人類作為代表,要趁著生命之光,而像神、趨光,直到歸總在真光裏 (參證約翰福音12章35-36節),如此就稱為吉祥。也因此,人類命運的吉祥是在於"方以類 聚"。在於"方",即仰望生命之光的定向;在於"類",即 類似神、類似真光;在於"聚"是歸總在天國裏。正如聖經所說的,人類是按神的形象命定了要撇舟登岸、歸總彼岸,實現永恒生命,如此的 唯一途徑是與神相像, 因為神就是真光。所以,《易經》所闡述的"方以類聚",這正是決定了人類命運的吉祥,也就是如耶穌所說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何為"凶禍"?為什麼 系辭所說的"物以群分",命定就是凶禍呢?"物"在《說文解字》的解釋:"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物"是一切現象,以牛作為大祭 物,天地之間的事數起始於牽牛而祭,所以從牛,讀音為"勿"。舊約《聖經》裏講到完美的牛用於獻祭,《說文解字》裏也說:牛,大牲也,"牲"就是完整的牛、 完美 的祭物。所以,天地之間的事物和數理起始於向神獻祭。這可參證老子道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就是向神獻祭的 草狗。"天地不仁", 天地之間超越仁愛,以一切現象作為祭物。"物", 在此是指"剛柔相摩"所產生的一切造化、事物或現象。所謂"事物或現象",在人來看是眼見為實,然而從道的 國度真相來看,只不過是虛像或假像。"物以群分",意思就是"事物以朋輩劃分"。剛柔相摩所產生的宇宙萬 物,以人類作為代表,僅僅以事物與意氣相投來劃分或"分門別類",這就與"像神、類似光、歸總在天國裏"的定向背道而馳,所以災難生 矣,也就必然決定了人 類命運的凶 禍。 綜上所述,《易經:系辭》闡述的"方以類聚",就是像神、趨光、進入真光,這一方向決定了人類命運的吉祥,所以,一個"方"字,涵蓋 了一切事物的歸屬與核 心價值所在。反之,"物以群分",一切事物照著表面來劃分,以眼見為實作為方向和目標,結果就是背離生命之光,距離核心價值越來越 遠,這就必然決定了人類 命運的凶禍。 五、趨吉避凶 實現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觀 我們再來講清楚系辭、乃至全部《易經》的幾個關鍵詞 匯:天、地、尊、卑、乾、坤、剛、柔。 在《易經》裏,"天"是代表充滿生命之光的榮耀天 國,"地"是代表宇宙萬物的地界。"天"的概念充滿現象、又超越現象,宇宙的概念都在現象界。曆來學者都把易經所闡述的"天國、地 界"當作了宇宙概念,所 以就明白不了"天國、地界"的關系,也明白不了人類作為宇宙萬物的代表而產生"天人"的關系。 "尊" 和"卑"都是酒器,但"尊"是讓人舉雙手敬奉 的大鼎,"卑"是只手可攜的淺杯(參見《說文解字》、《通訓定聲》),這個淺杯,要容載從"天"而來的生命之光。古漢語形容聖靈、天 光是用"酒"來表達 的,英文也是用"spirit"表達的,即靈或酒的意思,兩者恰好是不謀而 合。對照系辭(上)第一章第一段,意思是天國比尊鼎,地界比淺杯,如此,乾坤的關系就被確定了。 "乾" 在《說文解字》中是"上出也,從乙,乙物之達 也"。上出也,是天光出現;從乙,表示飛翔;乙物之達也,是飛降萬物的通達。《聖經:四福音書》也如此描述:聖靈降臨,仿佛鴿子降臨 我們。所以,"乾"在 易經的涵義,等同於現代漢語"乾光"。《說文解字》坤,地也,《易》之卦也,從土,從申,土位在申。"坤",是地界,是《易經》的卦 象,由土、申會意。就 是說土的位置在於承載日光,"日"在此是象征生命之光。"土"是方位所在,"申"是日中一豎,表示承載生命之光,所以,"坤"在易經 的含義,等同於現代漢 語"坤載"。 《說文解字》剛:強斷也,從刀,岡聲;參證甲骨文。 "剛",是異化領域的強力了斷,從刀斷網:左邊是網,右邊是 刀,用"刀"將"網"強力了斷。乾光如刀,"網"如"空虛混沌,淵面黑暗(語出《聖經》創世記)"的異化領域,用"乾光之刀"來強力 了斷"空虛混沌,淵面 黑暗"的異化領域。所以,"剛"在《易經》中,是表示乾光的特性,涵義等同於現代漢語"剛健"。《說文解字》柔:木曲直也,從木,矛 聲。"柔",是可以歸 正的生命扭曲,從木,指從生命之光的倒影而來,可參證甲骨文。原本的木字,就是生命與倒影。所以,"柔",是表示了坤載的 特性,涵義等同於現代漢語"柔弱"。也因此,系辭說"在天成象",指成為生命實象;"在地成形",指成為生命陰影。 《易經》的幾個關鍵詞匯既已考證明白,本文第三章所 引用系辭(上)的這段話語,意思也就完全清楚: 天國比尊鼎,地界比淺杯,乾光坤載就確定了。天國是"彼岸",是尊貴大鼎,充滿了榮耀的生命之 光。地界是淺杯,宇宙萬物與天國來比,就是小小的淺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裏更是如此比喻:人類"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人類所看為宇宙萬物的 地界,其實在"澄清百千大海"的國度裏,只相當於一個小小水泡體而已。地界就是"土"的方位所在,宇宙萬物的意義就是承載生命之光。把天國比作尊鼎,把地界比作淺杯,乾光坤載的概念就確 定不會混淆了。 卑微即淺杯,高尚即尊鼎,如此陳列,孰貴重、孰輕賤就擺明了。運動靜止有常規,剛健柔弱就分清 楚了。"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個就叫運動。天行健,即生命之光照耀不息,人類的意義,即在於承載這光。君子"方以類聚",也就 可自強不息。當我們靜 下心來,成為清心的人,那時就會見神、承載光,生命扭曲之柔弱也就可以歸正了(參證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如此這般的運動、靜止有常 規,剛健柔弱自然是分 明了斷矣。 本文試運 用"不多一字,不少一字"的聖經翻譯技術,把系辭(上)的原文這段話以現代漢語表達出來,力求使現代中國人都能鑒賞:"天國比尊鼎,地界比淺杯,乾光坤載就確定了。卑微高尚一經陳列, 貴重輕賤就擺明了。運動靜止有常規,剛健柔弱就分清楚了。方向以類似歸聚,現象以朋輩劃分,吉祥凶禍就產生了。在天國成實象,在地界 成形態,演變造化就顯 現了。" 如今,我們既已明白了人類所以吉祥、所以凶禍,也就 會明白了人類"吉凶已定"的道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就完全應該趨吉避凶,因為知道了什麼是"吉"可以去靠攏,什麼是"凶"可以去規 避,由此來確定生命之 光的宗旨和目標,實現關乎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 六、東西方文 化存在著本質一致的核心價值觀 通過"經文辯讀"方法,我們清楚明白了人類命運"吉 祥"的精准涵義,即核心價值所在,並且更加清楚地發現東西方文化一脈相承,都是在啟示以人類為代表的萬事萬物"像神、趨光,歸總在真 光裏"。《聖經》作為 西方文化的源頭,明確指出了萬事萬物都有其價值所在,都有待歸入榮耀真光,如創世記第一章所說"各從其類",如羅馬書八章19-23節所說"被造之物 都在熱切等候神眾子的顯現,因為被造之物服事於虛妄,並 非自取,而是注定了要期待,也就是被造之物終究會脫離轄制和敗壞,歸於神兒女的自由和榮耀",這些與東方文化所指"方以類聚"的核心價值觀是完全一致的,都是 從不同角度來揭示內容一致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我們懂得了人類命運的真道,就可以只在吉祥裏面,遠 避凶禍,實現在生命之光裏的全然自由。當我們向著光明而堅持祈禱鍛煉,一切事物都將有益於造就人類。然而黑暗臨到、既社會的大環境是 "物以群分"、背道而 馳的,那些趨吉避凶的"君子"們又將如何"窮則獨善己身"呢?所以"辯證"來看:一方面,我們向著光明奔放,唯有"元亨利貞",也就 是元本領悟才利於求得 正道;另一方面,這是在我們人類不能,但在光明本體,就是在神"凡事都能"。 回顧人類曆史與個人經曆,我們中的許多人都能徹悟: 神一直在引領人類走向光明。面對黑暗,"君子"不是揭露黑暗,而是傳揚光明、傳承大愛。當我們向著光明,去認知光明了,我們就會發現 他人乃至社會的"黑 暗"只是木屑,而自身不能"清心得以見神",那才是可怕的梁木!老子在道篇第二十章說,"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假如有眼不見真光的梁木不去掉,人類總在死亡的蔭影、既黑暗裏 面!唯有這梁木被去掉,黑暗才無可奈何我們,那時,黑暗還會在哪裏呢? 《聖經》提到的伊甸園,本是人生樂園,但不是自由樂 園。因為那是"天地"的臨界狀態,這個狀態有奔向天國光明的定向,又有背道而馳的誘惑。那惡者、既魔鬼總想勾引人類進入死蔭迷途,也 就是我們如今眼見為實 的現象世界。所以伊甸園就是向人類揭示了永恒生命不在於悅人眼目、能夠揭露黑暗,這只會被黑暗所吞沒;關鍵在於回到臨界,並 且勝過臨界。那麼,我們如何才 能勝過"臨界"、得享永恒生命呢?《聖經》指出"人按著神的形象造就",而神的形象就是真光!約翰福音一章6-10節說:"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 他可以信。他不是那 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約翰福音十二章 35-36又說:"耶穌對他 們說,光在你們中間,還有不多的時候,應當趁著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你們應當趁著有光, 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 光明之子"。 可見,東西方文化全然一致的核心價值,以及本文所講 的,都在於甲骨文的"光"字,就是生命吉祥的定向所在。人類在祈禱中,進入這狀態,稱之為。 這是人類按著神的真光樣式來發現的。方以類聚,所謂"人類",就是承載上頭之光的這般狀態。在馬太福音六章22-23節,耶穌說: "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 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耶穌告訴我們的"瞭亮",原文指 "正"與"純正",人 類祈禱的心靈窗戶成為純正了,就能全身光明。所以,人類的核心價值在於如"正"字刻寫的"止於一",也就是向著真光專心致志、聚精會 神、一以貫之,直到歸 總在真光裏的全然光明。 現在我們明白了,人是按著神的形象造就的。我們心向 神往,向著"神就是真光"直奔,以致聚精會神,那就將沉浸在神的大愛裏面,而成就人生價值。所以耶穌就告訴我們,人要趁著有光行在光 裏,而現在這個機會, 是不多的時間,要抓住時間住進在光裏。我們始於光、終於光,與光合而為一,這個就是人類文化的內涵、是永恒生命既人類的核心價值。 從中華文化經典《易經》到西方文化經典《聖經》,那樣博大精深的內涵,如果用羅馬書作者保羅的話來歸納總結,也就是三個字:"信、 望、愛",意思指人類的 共同命運、人類生命的永恒價值,就是"心領神會、專心仰望,住進在大愛裏"。這和《易經:系辭》"方以類聚"所表述的吉祥全然一致, 都是指向文明之光的核 心價值觀。如今這個核心價值觀是時候不在中國"大道隱沒"了,要讓人人都能認識這決定人類命運吉祥的生命之光,使窮人和富人都得著一致的目標和共同期望,即成為真理和光明之子。如此,中國幸甚!中國的自由、強大和榮 耀將是不可侵犯、再不改變,因為這乃是人人都有指望的、以文明興盛引導世界潮流的偉大國度。 七、核心價值觀研究的初步成果與搭建課題研究平臺的合作模式 多少年來,國內有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都投入了龐大的人力、財力和 物力,搭建了很好的科研平臺來研究東西方文化這一關乎人類共同命運與永恒價值的重大課題,但至今仍不能找到確實可行的道路、真 理和生命。究其原因是研究的 方向不對,對中西文化內涵的宗旨和目標不能理解和領會,也就找不到核心價值的所在,以致現在正如老子所說的"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 也,天下莫之能知也、莫 之能行也"。 筆者對於上述重大課題進行了多年的潛心研究,已經初步完成了集中西文化之大成的老子《道德經》研究成果(知識產權)。正如前文《"經文辯讀"的創新方 式與人類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研究》(詳見普世社會科學網推薦特區,(http://www.pacilution.com /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67)所表達的,通過"經文辯讀"的研究方式,完全可以證實東西方文化 的核心價值是一脈相承 的,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觀也就是為世界所共享的、決定人類共同命運的核心價值觀。 然而,古往今來關乎人類命運的文明傳承,都是由集體,而非一己之 力能完成的,因為這中間的工作量實在太龐大了。例如《易經》是從伏羲到文王,再到孔子團隊,通過不同時段來完成這個文明傳承的。《聖 經》的七十士譯本,是 古羅馬帝國時期由國家級的力量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精准翻譯來完成的。再如鳩摩羅什翻譯《佛經》,他有六百多位頂尖助手,也是由國家級財 力、物力支持而得以圓 滿完成的。所有這些文明能傳承至今,都是由團隊通力打造而成的。 今天,我們研究這樣重要的課題,也需要團隊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作研究保障。為此,筆者決心向國家和社會報告上 述關乎人類命運的部分研究成果,並向國家和社會呼籲有償轉讓集中西文化之大成的老子《道德經》研究成果(知識產權):一是籌集資金, 保障精力、人力來繼續 完成《易經》、《聖經》和《佛經》等重要經典的集文化之大成的研究工作;二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國家、政府機構、學界和科研院所等單 位的必要重視,力爭在 客觀研究、不涉及政治與宗教爭端的基礎上,與相關單位一起搭建良好的合作研究平臺,打造國際先進的研究團隊,集"國力"和眾人智慧來 整理、完善該成果,共 同完成這一文明之光,即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工作。 祈願中國成為文明意義上崛起的和平大國、和平強國,使中華民族和世界人類能夠實現共同的繁榮昌盛! 回复邮件:michaellyq@gmail.com 受林先生委托代为发表,本人参与该文部分内容的研究和学习 |
Posted: 10 Oct 2010 09:12 AM PDT 中国信徒该如何拥抱以色列 昝爱宗 世界有十分美,九分给了耶路撒冷,给了以色列。 认识以色列,是从认识圣经开始的。圣经是犹太教(旧约)、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新约、旧约)的圣经,旧约圣经是用希伯来文(又称亚兰文,当时是地中海中部的国际语言)写成的,新约是用希腊文写成。如果我们要看圣经,就要从原文希伯来文开始;要遵守圣经无误的原则,一定要找希伯来圣经的原文,以及依据原文准确无误地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文本。圣经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圣经记录的是以色列上帝的话语,以色列的上帝又被称为"多国的父"亚伯拉罕的上帝,亚伯拉罕儿子以撒的上帝,以撒儿子雅各的上帝,雅各就是以色列。 圣经无误,说明上帝的话准确无误。同样,上帝不仅仅是以色列民的主,也是全人类的救主。上帝从创世纪开始就与人们同在,今天的子民也都是上帝的子民。 和合本圣经新约提摩太后书3章16、17节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现代中文译本是这样翻译的:"全部圣经是受上帝灵感而写的,对于教导真理,指责谬误,纠正过错,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处,要使事奉上帝的人得到充分的准备,能做各种善事。" 圣经记录上帝的话,在圣经里我们可以看到上帝——独一真神作为世人的天父,他的称呼也是多样的,耶稣称天父为"阿爸;阿爸,父"(又译为"我们的父亲"),耶稣和天父是合一的,而耶稣又称我们世俗卑微的人为弟兄(马太福音28:10)、为朋友(路加福音12:4,约翰福音11:11、15:14、15:15),马可福音还记载耶稣的话说"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3:35),约翰福音记载耶稣的话说"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15:14)。上帝是我们的天父,耶稣道成肉身来到我们身边,又成为我们的朋友,这说明我们信靠耶稣的人是多么有福,我们可以用"你"来称呼上帝、称呼耶稣,表示我们与天父亲密的关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您"。 圣经诗篇说:上帝——"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119:130),又译为"你的教诲一解释就发出亮光,使愚拙的人得智慧。"我们这样信靠上帝、信靠耶稣,称呼上帝、称呼耶稣,反而让我们从上帝那里得着真智慧——上帝是基督的头,基督是教会的头,基督是我们各人的头,即我们信徒都是基督的肢体,我们信徒在上帝面前都是合一的,平等的,都当亲密地互相称为弟兄姊妹。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又译为"敬畏上主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就是明智")。在今天世上尚存黑暗的国度,我们承认自己是愚拙的人,所以需要时时寻求智慧,而智慧只能来自上帝,我们无权反智,也没有这个能力。但祈求神帮助我们,则是神所喜悦的,因为耶稣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马太福音19:26) 既然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就能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得救。可得救的问题首先要明白上帝的话,明白上帝真理——耶稣说,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今天我们得救,不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心怀意念和个人能力,我们必须从认识圣经开始,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虽然知道旧约时代,世人都犯了罪,惟有诺亚一家八口得救,活了下来,世界全部洪水被毁灭;也知道中国字"船"可以理解为"一舟八口",但这舟可否理解为挪亚的方舟呢?这种解读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我们必须认识圣经的原文——希伯来文,希伯来人即挪亚、亚伯拉罕和雅各(又名以色列)后代的语言,他们都是上帝的选民,上帝留给他们的话就是我们今天得救的挪亚方舟,就是我们通往"道路、真理、生命"的船。世界最人数最多的宗教信仰就是基督教,而基督教正是从耶路撒冷传来的,直到万国,直到地极。今天的我们,原本是外邦人信徒,但通过耶稣基督的怜悯和厚爱也成为新以色列民,新耶路撒冷人,我们当努力认识和学习希伯来文,认识原原本本的圣经,这对我们认识上帝、领受上帝的智慧非常重要。 不能不说,我们中国人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美国联合圣经公会全球出版的中文圣经和合本,是一个不错的中文版本,但不是最好的版本,最好的版本仍然没有出版。和合本圣经出版于1919年,如今已有91年历史,新的最准确无误的版本或许还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出版,这有待中国信徒的努力和向上帝祈求。 遗憾的是和合本圣经,在目前看仍然是不准确,仍然有不少错误或疑问的地方,说明该版本并没有完全一字一句地忠实希伯来文圣经(旧约)和希腊文圣经(新约),比如和合本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警告以色列人:"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有古卷在"凡"字下添"无缘无故地")。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5:22)这里的"拉加"和"魔利"是汉语直译,就很难理解,按照希伯来文、希腊文意思,"拉加"是希伯来语reka的译音,"魔利"是希腊语moros的译音,前者翻译为"废物",后者翻译为"蠢货"(亚洲圣经协会、国际霍尔曼圣经协会2008年翻译初次出版的中文标准译本《新约圣经》是严格按照圣经原文而照此翻译的),或两者都有"废物"、"笨蛋"的意思,属骂人话,也可能moros就是希伯来语reka的希腊语写法。按照这两个词的意思我们对比今天人们的口头禅,可以说很多人难免要遭受法庭和地狱的火刑。为什么我们的口舌一面赞美称颂至高者上帝,另一面就可以骂人呢?事实上,污秽我们嘴巴的并不是上帝赋予我们的语言,而是我们内心的污秽——来自亚当从伊甸园堕落后的原罪,耶稣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渎、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马可福音7:20-23)耶稣的警告告诉我们,任何不洁的语言就不要出口,而真正管住我们口的则是我们的心怀意念,只要我们的内心洁净了,我们才能说出和睦和充满美善的话。 我们再从旧约看,《创世记》开端就是"起初神——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1:1-2),下面接着才是"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里我们看到上帝在第一日造光……直到第六日造人之前,光是没有的,但已有了"天"和空虚混沌什么都没有的"地"、黑暗的"水"。这句话,现代中文译本的译文是这样的:"大地混沌,还没有成形。深渊一片黑暗。"这说明上帝造人之前,天地是黑暗的,可上帝本是众光之源,众生命之源,即上帝的国本是光明,为什么造人之前是黑暗的呢?这里面是有奥秘的,我们查考圣经辞典,可以发现"深渊"这个词的意思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不可测度的地方",新约《启示录》提到的地狱"无底坑"的原文也和"深渊"相同,即水地下的深处,深渊之下又指死人居住的居所。如果人随意张口骂自己的弟兄为"蠢货"、"笨蛋",这样的人要被送到深渊这一死人的居所,接受火刑。现在我们理解这个地方从古至今依然存在,而且可能早在上帝造人之前这个地方曾是光明的,荣耀的,是人与神同在同居之地,可能很早之前是天使的居所——我们知道天使也是被造者,被称为"神的众子",但早于上帝造人,比如圣经上可以看到神众子之一的天使长撒旦是"堕落的天使",又被称为魔鬼,是人类的对头,又以上帝为敌。上帝造人之前"地上空虚混沌"和"渊面黑暗",可能是在一次针对堕落天使的大毁灭之后,上帝的神圣和荣耀不再停留在地上。到了上帝造光之时,我们看到上帝这次造人,即我们的先祖,是为荣耀上帝,又是为了我们众生得救。那个时候,上帝给人流奶与蜜之地和产业,授权他的子民——人"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同时也允许魔鬼居住在深渊和地上,这是上帝的命令,让我们知道魔鬼不是我们的救主,惟有上帝才使我们得救,我们的上帝始终保护我们,他并借助他的独生子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来到我们中间,来救赎我们,希望我们时时仰望他并时时向往天堂,直到福音传遍地极,让世人都蒙得救,都在上帝的圣城新耶路撒冷得享平安和喜乐。 今天,即我们登上圣城新耶路撒冷之前,人类的黑暗并没有结束,我们看到圣经创世记开首提到"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直到"第六日",都是有晚上,有早晨,说明地上的日子是从晚上开始的,是从黑暗开始的。这也说明人类在地上居住是从黑暗的晚上开始的,地上的生活始终有黑暗笼罩,靠肉体是无法胜过黑暗的,人们也生活中恐惧之中。旧约时代,人们守上帝的安息日,即上帝第六天造人后,第七日安息了,这一天在希伯来人那里被称为"安息日"。安息日是指礼拜五的日落开始到礼拜六的日落为止,以色列人不工作。礼拜六日落开始到礼拜天日落为一周的第一日。在新约时代,一周的第一日为圣日,即主日,耶稣是在这一天复活的,这一天就是今天的礼拜天。但在这一点,和合本的新约圣经中文翻译也有不准确的地方,如《马太福音》28章第一节"安息日将尽,七日的头一日,天快亮的时候",研究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大陆圣经学者林涌强根据原文对照,发现这一处是指晚上,即以色列人是把安息日将近的晚上作为新一天的开始,即新一周的第一天的开始是从晚上开始,而不是"天快亮的时候",很多中文翻译都把此处翻译为第二天天亮的时候,这是错误的。 圣经翻译一定要忠于原文,我们才能明白其中的真义。再如我们守圣日,守圣餐礼,也一定要遵守圣经,耶稣通过圣经亲自告诉我们要擘饼、喝葡萄汁是为了纪念他,直到他再来,我们也一定要守好这一新约,而不是任由自己的心意随意解释上帝的诫命。圣经无误,必须读懂圣经的希伯来原文和希腊原文。而学习希伯来文,最好的地方就是今天的以色列。熟悉以色列情况的基督徒董天民弟兄说,以色列之美让人惊叹,可那里有中国人旅游,却难以发现中国人到以色列学习希伯来文,这是多大的遗憾啊。以色列的拉比(夫子,老师,耶稣在曾被信徒称为夫子)是全球最优秀的旧约圣经老师,学习希伯来文只能到以色列找最好的拉比学习。再者,中国人还有一条到以色列学习希伯来文的出路。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最能吃苦耐劳的民族,而眼下以色列丰富的农田却少有当地人愿意耕作放牧——因为以色列科技发达,主要收入不靠农业,为什么中国人不去以色列承包农场牧场呢?中国人去了以色列承包农业,一边学习希伯来文,一边经营产业,同时还可以拓展中国人向中国人传福音的神圣事业,比如以色列需要有更多说汉语和英语、希伯来语的中国人导游,需要有更多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神学院的学希伯来圣经的中国人留学生,需要有更多中医疗伤养病的诊所,需要有更多中国基督徒企业家在耶路撒冷经营的旅馆,需要有更多上帝在中国拣选的选民来到以色列成为新以色列人……将来地球上需要更多的能够说希伯来语、希腊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并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语言圣经老师。 以色列的先知约书亚书曾对以色列人说:"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所赐给你们的地,你们耽延不去得,要到几时呢?(约书亚书18:3),今天我们更不能耽延得圣经的福音事工,因为中国人也和以色列民一样都是上帝独一真神的选民,我们要学习原文圣经,为的是向天下中国人传扬无误的中文圣经,让上帝的福音感动普天下的中国人,得天下中国人的心,让世人知道惟有依靠我们的耶稣基督为救主,我们才能来到上帝的殿,才能在新天新地时代登上新耶路撒冷的圣城。 我们中国人依靠上帝的蒙恩,就当早早拥抱以色列,当盼望新耶路撒冷和新天新地,因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哥林多后书5:17),当我们信徒完全明白并遵行神的话,就可以因信称义,称为新造的人,就可以拉着上帝主动伸出的手,让我们的救主领我们到可安歇的水边,领我们走义路,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
Posted: 10 Oct 2010 09:09 AM PDT 祝贺刘晓波获奖你们准备好了吗?——致中宣部公开信 昝爱宗 尊敬的在中宣部工作的各位人士: 很高兴与你们通信,是你们造就了刘晓波先生的大名,刘晓波于2008年12月8日因起草《零八宪章》而被捕,至2010年10月8日获得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自然离不开你们的功劳:假如刘晓波先生能够在国内传媒、网络上充分享有出版自由、言论自由,能够在国内大学、中学课堂上公开演讲文学、哲学、美学,他也不可能今天获奖;假如他没有被判刑11年,他更无可能获奖。一句话,刘晓波先生的获奖,离不开你们的推动,你们的努力。 大陆作家 独立中文笔会会员 昝爱宗 2010年10月8日 |
Posted: 09 Oct 2010 11:33 PM PDT (宋石男 凤凰网辛亥专题稿件) 辛亥鼎革,今已百年。若说其最重要遗产,我认为一是"微流血",二是地方自治。前者是革命的物理表现形式,后者是革命的至要推力。而此二者,对今日之政治社会,仍不失启迪意义。 辛亥革命也许是中国史上流血最少的一次革命,笼统而言,双方将士死亡总数仅数万人,即以其中规模最大、烈度最强的阳夏之战而言,民军阵亡将士也不过4000余人。此外,平民因辛亥革命丧生之人数,也较历代革命远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前推数十年,太平天国革命造成约7000万人死亡,后延数十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造成约800万人死亡。如此比较,辛亥革命完全可说是"微流血革命"。 辛亥革命为何"微流血"?美人石约翰对此解释说:"清王朝最后10年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社会各阶层以至实际上每一政治派别都不再支持现状。同时,士大夫与民众反抗继续靠拢,结为一体。最重要的是,造反与革命此前主要得到的只是劳动人民的支持,现在又得到社会上层前所未有的支持。10年政治酝酿的高潮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许多方面它是精英政治的产物,但得到广泛的支持,它的突出特点也许就是表现为惊人的不流血的事件。" 在"微流血"中完成的辛亥革命,其主要推动势力并非传统型的叛军或异族军队,而是蓄积于民间的各省之力。日人沟口雄三将之称作"无中央的革命",且有精辟论说,可惜在此基础上导出的结论却令人瞠目结舌:"辛亥革命只能是现代化之反动。若从1920年代以降的反封建、反殖民地之革命课题观之,辛亥革命与1949年的建国革命相比,则只能是不彻底的革命"。 在我看来,辛亥革命的"无中央的革命"性质,恰恰是它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之一。所谓"无中央的革命",也即各省以独立形态代衰落清王朝而起,而各省之所以能纷纷独立,又缘于其各自成熟的"一省之力"。 按照沟口雄三的说法,终结王朝体制的"一省",系指明末尚在县范围内的"乡里空间",迨至清末扩充至省的范围,由此民间自治空间领域得以扩大,并形成以省为单位的代替王朝体制的新体制框架。终结王朝体制的"之力",则包括其源头可追溯于湘军时代的地方武装力量;实行乡治的地方行政力量;建立在士绅及宗族乃至帮会势力之上的地方社会力量;以及以商业行会为纽带的地方经济力量等等。几相叠加,遂形成民间的综合性力量。当然,我们必须指出,清末的各省地方自治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地方自治有相当的差异,清末的地方自治是官、绅、民三方互动,且以道德而非法律为其首要原则,因此沟口雄三称之为"以公益为目的的自治",而与欧洲的"权利的自治"相区别。 1909年1月,清廷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翌年2月又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及相应的选举章程。这一系列章程,可视为当时执政方对地方自治大潮的妥协,可看出在自治问题上执政者的容忍程度,也可发见中央与地方的攻防界线。当然,以今日眼光视之,章程中两级自治机关的权力均有限,且自治职员仍需上级地方行政长官核准,只算不完全的地方自治。 1911年,起于铁道国有化的保路运动终于勃发辛亥革命。当年5月,清政府为将民营的川汉线与粤汉线收归国有,沿线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各省的铁路公司被强制接收,以便将铁道抵押清廷的对外贷款。这是中央对地方的一次傲慢冒犯,而有强烈的地方自治意识及实践的各省立即起来反对,外加一系列偶然因素的作用,10月武昌军队起义,11月下旬全国24省中有14省脱离清朝独立。至1912年1月,清朝气数已尽,孤儿寡母只能任袁世凯上下其手,最终宣统逊位。现在看来,铁道在地理上贯通各省,在经济上汇聚各省利益,最后也联合各省之力,由保路运动而致辛亥革命,貌似偶然,其实却藏着不得不如此的必然。 遗憾的是,地方自治在辛亥革命后竟走向地方割据,其中有复杂深刻之因,非本文可展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也许悟到此点,再次倡言地方自治:"地方自治者,国之础石也。础不坚,则国不固。观五年来之现象,可以知之。今后当注全力于地方自治"。可惜此后孙中山却以俄为师,全面克隆其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式政党组织结构,其关注的重心,也再没回到地方自治之上。 以今日眼光看,实行地方自治是实行直接民权的最好保障之一。学者喻希来有《中国地方自治论》,以为中国未来全面实行地方自治制度,应以地方自治原则入宪、制定《地方自治法》和采纳司法审查制度等,为中央与地方的规范化分权提供多方保障,同时实现地方自治体与社区自治体的事权划分。学者吴国光提出"县政中国"构想,学者陈子明则喊出"州政中国"的口号。这些带着民国气息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或可视为辛亥革命遗产在今日的遥响。 |
Posted: 10 Oct 2010 04:37 AM PDT
杨支柱
(经济观察网2010年10月8日,经济观察报2010年10月11日,发表时有删节)
韩寒有一句名言,"爱国,就是如果有选择的机会你还愿意生活在这个国家。"至少从网上舆论看,这句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人口流动障碍,以后会越来越少,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能力层面。有了选择的自由,你还愿不愿留在这儿,这确实是你爱不爱这个国家的一个重要尺度。 前段时间第三次移民潮炒得很热。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规模不断扩大,被称为第三波移民潮。与第一、二波移民潮("文革"后和"八九"后),第三波移民潮规模更大、时间更长,但移民成分更复杂,政治选择的含量更少而不是更多。我不认为第三波移民潮对中国社会、中国政府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构成多大的危机。 中国大陆的教育体制几十年不变,而且欠发达国家的人选择到发达国家留学本身也很正常,所以留学移民的增加甚至不能证明有更多国民决意抛弃"毁人不倦"的现行教育体制,更不要说用脚投票了,它只能证明中国大陆确实有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起来了。技术移民的增加,主要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结果,同时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中国大陆一方面在向发达国家输出技术移民,另一方面也在从印度、巴基斯坦输入技术移民。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从发达国家回归的留学人员的数量也有了巨大的增长。 投资移民虽然带走了大量的财富,但带走财富的速度还远没有赶上外资流入中国的速度。最近六、七年来中国大陆的房价暴涨,而欧美由于世界金融危机房价下跌,同时欧美各国政府为了走出危机放宽了投资移民的门槛,导致中国大陆向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移民猛增。不过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高于欧美,就不必担心出于保值目的的投资移民,因为同时必有更多出于增值目的的资本输入。 人才和资本的流动在地球村时代是非常正常的事,笼统地谈论资金和人才外流我觉得没什么意义。如果因此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人才和外来资本,反而制造不公平竞争环境,打击国内人才和国内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有两个问题显然比资金和人才外流更重要:第一,区分正常的外流和不正常的外流,后者才是我们应该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能维持多久?一旦中国经济减速、停滞、衰退,流入和流出的平衡就会被彻底打破,那时的资金和人才外流才会构成真正的危机。 因为"一胎化"生育控制政策而发生的人才、资金外流,显然属于富有中国特色的不正常的人才和资本外流。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生育意愿普遍比较低,因为"一胎化"政策而发生的人才外流一直存在,但不是很严重。最近几年因为农民生育意愿普遍下降,计生系统为了维持自己存在的理由抛出所谓"富人、名人超生论",加重对有钱人生第二个孩子的处罚,进一步刺激了出于生育目的的人才、资金外流。显著增加的暴力犯罪,尤其是今年屡屡发生的屠童案,给独生子女父母造成的心理压力会远远大于非独生子女父母,这可能进一步刺激不满"一胎化"政策的人才、资金外流。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但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资本流动和移民的影响我们显然估计不足。将来人口老化了,劳动力短缺了,印度、越南的人到我们这儿来工作,我们少生了孩子,给人家腾出了生存空间。这是许多民族主义者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批判。果真如此,我看也是不错的。人家在本国或欧美受了教育,到我们这儿来打工,我们是捡便宜的。但是实际后果可能不是这样的。人家今天之所以愿意到我们这儿打工,因为我们充裕的劳动力吸引了太多资本,导致我们这儿欣欣向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等到我们本土劳动力短缺,没有这个比较优势以后,资本可能大量外逃,经济萧条,人家就不愿意到我们这儿来打工了。相反,可能我们的劳动力要外流了,因为我们的养老负担沉重、税收太高。那时候我们的劳动力由于受教育程度提高,也不像我们60后、70后对出国那么恐惧了。国际上对我们人口流出的政策限制也减少了。不是人家的劳动力移民到我们这儿来,而是我们的劳动力不堪重负要移民出去。移民出去的越多,那么剩下的人承受的负担就更重。这可能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人口高速老龄化的同时,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将逐步在男女婚配上显示出来。性别失衡的后果,许多人认为是物以稀为贵,人也以稀为贵,女孩少了,女人的地位就提高了。恐怕不是这样。因为这种性别比失衡不是平等环境下的产物,而是歧视的产物。作为歧视的产物,女人少了,恐怕不是女人尊贵了,而是女人不安全了。不安全以后,本来养老负担的沉重就可能导致劳动力外流,年轻女人会因为不安全而外流更多。不是像某些人设想的那样,女人少了,落后国家的女子嫁到我们这儿来就能解决。沉重的养老负担,再加上男多女少造成的不安全感,未必有多少落后国家的女子愿意嫁到我们这里来。相反,是我们的女人更多地跑到欧洲、美国去,因为那里不但富裕,而且相对安全。所以中国将来会产生一个劳动人口男女竞赛往外跑的局面,很可能女人跑得更快。现在虽然性别比、年龄结构还没有破坏,我们就能够发现,年轻女性外流比男性更多。 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快就会显示出来,并逐步加深。易富贤博士在《2012年中国人口危机全面爆发》一文中指出:2012年16-64岁总劳动力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到204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4亿左右;同样是2012年,24-28岁男性人口将大幅超过22-26岁女性人口,到2030年男性适婚人口将超过女性适婚人口30%以上。 第四波移民潮是因为三十年生育控制后果总爆发而行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移民潮。与前三次移民潮主要是精英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第四波移民潮流失的不只是精英,流向的也不只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第四波移民潮的另一特点是它发生在经济衰退过程中,流入和流出的平衡被彻底打破。由于人口生产的长周期性,第四波移民潮持续的时间也要长得多。 因为年龄性别失衡所导致的人口外流,靠什么来减轻它的危害?总的来说现在是越来越自由,至少在出国问题上是这样,国家不可能禁止国民出国,重新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那么依靠什么阻止国民大规模外流呢?只能依靠二战后犹太人在沙漠上建立以色列那样的爱国心和凝聚力,艰苦奋斗,共度难关。如果一个人爱这个国家,爱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他可能不愿意出去;如果一个人跟兄弟姐妹和社会上其他人的关系比较和谐,他可能不愿意出去。但是在这方面,实行了三十年的现行人口政策的影响同样是负面的。 我们先看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到80年代初发展成"一胎化"。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出生人口,整个80年代大概是2.3到2.4之间,远远超过了政策生育率。原来政府计划在2000年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1亿,但是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政府公布的人口数据是12.6亿,其中有两千多万是政府根据"漏报率"增加进去的。这个数据有争议,有人说政府估计的漏报率还是太低,也有人说只考虑漏报、不考虑重报是不科学的。姑且以这个数据为准,那么11亿到12.6亿之间,这多出来的1.6亿"超生"的人,他们肯定有兄弟姐妹,加上父母,以一家四口计,"超生"者家庭人口高达6.4亿,超过总人口12.6亿的一半。这6.4亿人的生活水平曾受到"超生"罚款的严重影响。那1.6亿"超生"的人,政府既然认为他们是多余的,是不该来到这个世上的,你让他怎么效忠这个国家,怎么爱这个国家?不止他这么认为,他的父母、兄姊可能受计划生育的影响,认为人多了不是好事,但是他们通常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或弟妹是多余的。因此,这6.4亿人口对国家的忠心都会受到影响。2000年以后还有"超生"的,受到"超生"罚款和"社会抚养费"处罚的总人口估计高达全部国民的一半。这是对国家的忠诚可能受到影响的面积最大的一拨人。 还有一些人受到的影响的更明显,这就是所谓"黑人"。王鑫海说1000多万,恐怕不止这个数。"黑人"不光是"超生"的,"超生"的也不都是"黑人"。黑人最大的一部分是所谓"超生"而又没有交足罚款或"社会抚养费"的,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说非婚生育的,还有80年代"黑人"的孩子,也就是"黑二代"。有的地方强制实行一胎上环、二胎结扎,你不做环结手术,你的孩子就上不了户口。2007年公安部公布的户口数据比社会发展公告公布的人口数据少4000多万。如果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就有4000多万的黑人。我们这样的国家无证寸步难行,"黑人"基本上都是穷人,他不可能上贵族学校,于是"黑人"就意味着他是不上学的。"黑人"不能办营业执照,不能办外出务工证明,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能结婚,不能在银行开户,不能从邮局取款。他只能打黑工,住黑屋,因为房子没有身份证也租不了。 另外,被强制堕胎和被强制上环、结扎的人,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也会比被罚款或被征收"社会抚养费"的人受到更大的影响。当一个人被强制堕胎、上环、结扎的时候,他是没有人的尊严的。个人身体最隐私的部位她都不能自主,自己的骨肉她都不能保护。一个人在完全没有尊严的情况下,她只是一个奴隶,奴隶通常不会有报效祖国的想法。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看,国家因为生育控制所伤害的公民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其中估计至少有一亿人所受的伤害还相当严重。国家对这部分公民的凝聚力是很弱的。他们之所以现在还住在这里,一个是因为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二是因为上一代人受教育水平较低不敢出去闯荡。下一代除"黑人"之外受教育程度较高,如果他对国家不满,同时又遭遇经济不景气,那么他们出走他国将是非常自然的事。 不要说上述受到直接而且比较严重的损害的人,就是约占人口一半的没有受到生育控制直接严重损害的人,也会受到轻微的损害,比如说为了办"准生证"折腾来、折腾去多跑几千里路,或者自愿上环、结扎但不堪定期查环、查孕的羞辱。 国家对人口的观念,涉及到公民个人对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感受。源自计划生育意识形态的宣传,也会影响到国民对国家的忠诚。计划生育意识形态把人口看成负担,看成包袱,动不动就讲"人均GDP",似乎GDP是恒定的,人多了,人均GDP就少了。这当然是错误的。之所以有这么大的GDP,因为有那么多劳动力力在创造它。你不能说减少的人口都是消费者,除非你希望中华民族断子绝孙。社会总人口减少,劳动力自然也会减少。但是这样一种说法导致人们把人当成一种负担,认为人少就好,每个人把别人都看成多余的。在这样一种舆论导向下,我说一句极端的话,人连猪粪都不如。猪是一种财产,猪粪对农民来说也是财产,可以节省化肥,是正资产,不嫌多。人却被看作是消耗资源的,是负资产。连猪粪都不如的人是没有尊严的。这样没有尊严的人,他怎么可能效忠于国家? 这种没有尊严的状况,必然也会波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家庭的凝聚力,不但来自于对父母的感恩,也来源于兄弟姐妹的和睦。如果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睦,那么孩子们就更愿意留在或者回到父母的家里。在计划生育的意识形态下,每个人都把他人看成与自己争夺资源的敌人。在农村的墙壁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标语:"妈妈只爱我一个"。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很恐怖的,一个孩子希望父母不要生兄弟姐妹,出生了就希望他们死光,因为只有他们死光了,妈妈才只爱我一个。如果兄弟姐妹都成了跟自己争夺父母财产和爱心的敌人,那么跟其他的人,你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吗?所以很多表面看起来跟计划生育没有关系的领域,譬如说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其实都跟计划生育把人当成负担这样一种观念有关。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都看作是资源争夺的关系,那么这个部门跟那个部门之间、这个地区跟那个地区之间、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之间还能不是资源争夺的敌对关系吗?"人对人是狼",这是对狼的诬蔑,其实狼是合群的动物,狼的社会也是和谐的。 因此令人恐惧的不是第三波移民潮,而是三十年强制计划生育后果总爆发引起的第四波移民潮。现在看来无论政府多么英明,第四波移民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政府尽快改变使人口负债和性别比失衡越来越严重的人口政策,裁撤不必要的衙门、减少官员的数量,实行惠民政策使年轻人养得起孩子,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改革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公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将第四波移民潮带来的危机降到最低程度。 |
Posted: 10 Oct 2010 08:50 AM PDT |
Posted: 10 Oct 2010 06:21 AM PDT |
Posted: 09 Oct 2010 07:08 PM PDT 『博主按语』文化政治化,这是中国政治的显学。在言论不自由的国度,"文以载道"只是一种理想,成为文人仅存的一点自慰性尊严感。文化权利被垄断,并为政治服务,至今未绝。本来文化权利是人权的一种——自由表达,自由书写,本应是民间自愿意志的表达方式。但在权力正统的碾压下,文化被扭曲异化,人被变态。譬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虚假宣传,文化被政治取代,标语口号成为政治春药,其最高标志就是领袖人物的"最高指示",迄今盛行。本来政治是文化的产物,但在中国被完全颠倒了。 标语口号的显著特点是高度意识形态化,浓缩官方意志、法律条词、行政命令和领袖崇拜。在资讯被垄断的情形下,标语口号直接成为政府意志的宣示,从而左右人们的真实判断,其间传达的是强制接受的企图,达到洗脑的目的——简单而高效。朝鲜也很流行标语口号。标语口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一直想写有关标语口号的文章,陈行之先生这篇写得很到位,特以转载。 作者陈行之为作家、时评家。
作为国家意志的中国式标语口号
1 我等愚昧之辈经常会被一些词汇弄得失去智力,以至于像是一个闷闷的傻瓜。比如今天,我傻瓜似地坐在房间,傻瓜似地向窗外张望,傻瓜似地看到一条标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就开始傻瓜似的琢磨:"'中国特色'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事实证明你根本没把办法让一个傻瓜瞬时间聪明起来,结果我绞尽了脑汁也没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仍旧目光呆滞地坐在椅子上,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傻瓜了。
|
Posted: 10 Oct 2010 07:55 AM PDT 一周语文|201041|2010-10-4-2010-10-10 左为本周单字"波"。周五傍晚,天刚擦黑,小强老师的短信就像一声调皮口哨那样吹了进来,4字:小波获奖。过了不到半个小时,作家东东枪写了篇博客,标题是"我估计":"我估计,现在,李银河老师的手机上,已经收了不少祝贺短信了"……整个晚上,一波波有关"波"与"奖"的讨论辩论互动不休。当晚8点半,诗人野夫赋诗"今夜我们没有敌人":"我的兄弟被雪藏至今/却没有哭泣/今夜他没有敌人/我们也没有敌人"。 汉字"波"为会意兼形声字,《说文-水部》对它的解释是:"波,水涌流也,从水,皮声。"本义为掀起波浪,即江河湖海掀起高低起伏的水纹。今词"波浪"中的"波""浪"二字在"波浪"层面属同义词,区别之一是,先秦时多用"波",如"袅袅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魏晋之后多用"浪",如"长鲸吞航,修鲵吐浪";而它的另一细微差别是,小浪为波,大波为浪……难怪名人中以"波"字入名者不是"王小波"就是"张晓波"……嗯,还有个"吴晓波"。 那晚的短信唱和微博撰转像无数陌生人隔着夜空干杯。剧作家史航当晚在微博里写:"原来,诗还是有用的。诗可以记录此刻,感怀以往,声援远方。想起读赫尔岑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的日子。能替人说出心声的家伙,他们的名字,就是诗人"……史师引用诗人俞心樵诗作寄托情感:"在春天把歌声压低的人是可靠的 "……让我们低声转发"……一帖帖,一波波。 ————————————————————————————————————————— ◎ 不要以为他是牛粪你就一定是鲜花了 语出网友生活小避讳,是微博,就这一句。网友拇姬针对此句留言:"嗯,万一是牛呢……诶呀,太三俗了"……拇姬留言欲言又止,属省略修辞典型。在中国互联网语境里,省略修辞被超频率使用,它不仅可以完美地完成字数自控,还可省略同语境赘述,直指要害,安全便捷。与其最为贴近的提示语也仅止3字:"你懂的"。 ◎ 吾也禾口 来自达人高晓松本周微博:"写英讠吾也禾口讠皆!!扌丁亻尔老丫扌廷白勺!!女也女良了个月退白勺!!米青礻申病口牙!!"此微博将愤怒喜剧化宣泄,并顺手彰显汉字神魅。在另一则微博中高师写:"当我们老的时候,会坐在壁炉前对孙子说: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比你孙子一万倍的Sick,twisted,freaky,psycho的国。一个连自己PM说的话都要河蟹的忧郁国。" ◎ 一只鸟穿过温暖的房间转眼没入窗外的黑暗 来自诗人李淼诗作《Cello》:"有神力住在琴身之中/被琴师的指尖触摸/涌出如暗夜泉水//阳光在弦上绞成深蓝/海潮涨落的缎带/拖过寂静已久的耳膜//鼓点是银色的晨星/黑暗的树林之上/夜鸟张开巨大翅膀……一只鸟穿过温暖的房间/转眼没入窗外的黑暗/哦,吉光片羽般的生命//当粗放的雨渐收/月光下群花安详/琴码下端坐绿色度母"……李师笔下的声音灵性满格,如振翅低徊的野鸟,如璀璨一瞬的烟花,它比来自真实世界的聒噪亲切,比来自内心深处的动荡温润。 ◎ 存在感 来自网友和菜头,和师称,这是一个新近来自日本的新词:"不知道怎么用,试着造个句子:在马桶上痛苦地便秘时,有一种极深重的存在感顺着脊柱往上升"……和师造句正确无误,且顺手将荒谬感买一赠一贴于"存在感"后屁兜,且无形中延展其外延。豆瓣网友菜兔子曾专门调研"存在感",认为这个熟词被再次激活且尤其在90后人群中大受欢迎,主因为动漫《银魂》中著名人物志村新八的大受认同:"他长相平凡,性格软弱,爱吐槽,全身上下最大的存在感来自于所佩戴的一副框架眼镜,却还经常被人只记住眼镜而忽略本体"。其衍生词有"存在感指数"一说。 ◎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来自主持人柴静博文"最最遥远的路",语出诗人仓央嘉措。柴师文中所引仓央嘉措诗句被印在名嘴白岩松新近出版新书《幸福了吗》扉页:"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即西藏历史上著名人物六世达赖喇嘛,其诗作广泛流传,享誉中外。 ◎ 缩写 来自网友董路,算是一则颇为实用的微博控字法:"一条微博限140个字,你写了200个字,怎么缩写?1,把'因为''所以''但是''可是'之类的副词去掉;2,把'我'字去掉;3,把'个''只''头''条'之类的量词去掉;4,把四字成语换成一两个字;5,如果还差一个字符,就把MLGB用CAO代替"……微博出现前,网络语文的长项之一即在于海量承载,海量传输,及至微博140铁律诞生,用俭省的字数传递浓缩信息反成为当下网络语文的最大挑战。 ◎ 我这一辈子你都给我国庆了吧求你了 来自网友作业本本周微博:"国庆真好,想几点睡就几点睡,爱几点起就几点起。我这一辈子你都给我国庆了吧,求你了"……作业本将主谓词组"国庆"形容词化,将一个日渐呆滞抽象的词组生动化,戏剧化,荒诞化。 ◎ 在夜党 来自网友陈维建本周创造的一个新词。陈师在对"在夜党"的定义里说:"在夜党,尚黑,基本在夜晚活动,下半夜尤其活跃,话题多是诗歌、爱情、救人……典型说话方式如'夜啊……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灯'"……其中"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灯"一句原为诗人俞心焦诗句。 ◎ 西阳澄湖大学博士文凭 语出作家陈晓卿本周微博:"我们朋友从老家带的,鲜香的干河虾最适合和韭菜辣椒一起炒,油黄锃亮的干笋丝泡发后直接下鸡汤,还有安徽宿松的大闸蟹,真正的湖蟹,一旦有了西阳澄湖大学的博士文凭就可以卖非常高的价钱"……末句"西阳澄湖"貌似闲笔,实则夹枪带棒,爱憎毕现。 ◎ 平等 来自华尔街日报本周四报道,原题为"中国网民热议温家宝政改言论"。报道说,"虽然中国官方对温家宝总理周末期间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主持人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采访的内容进行了封锁,但这并未阻止此次访谈成为中国网民热议的话题。""温家宝随后谈到有人指责他尚未兑现自己的改革诺言时说,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在我能力范围内,贯彻我的理念,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我想用两个词来表达我的决心'风雨无阻,至死方休'"。"北京大学的互联网研究人员胡泳在微博上写道:许多中国人不知道他们的总理也被和谐了。'和谐'是中国网民对新闻审查的委婉说法。胡泳说,温家宝有关政治改革的言论遭到新闻审查至少告诉我们一件事:在这堵大墙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 今天你们扛住了没做"系统维护"就是臭牛逼 语出英语达人罗永浩本周五微博:"致所有国内微博网站:不管你们删帖删的多狠,也不管你们是为了什么,今天你们扛住了没做'系统维护'就是臭牛逼。敬礼。"罗师说的是啥,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不直接说,为什么没有前因后果的交代,不解释,你懂的。 |
Posted: 10 Oct 2010 08:57 AM PDT 一周语文|201041|2010-10-4-2010-10-10 左为本周单字"波"。周五傍晚,天刚擦黑,小强老师的短信就像一声调皮口哨那样吹了进来,4字:小波获奖。过了不到半个小时,作家东东枪写了篇博客,标题是"我估计":"我估计,现在,李银河老师的手机上,已经收了不少祝贺短信了"……整个晚上,一波波有关"波"与"奖"的讨论辩论互动不休。当晚8点半,诗人野夫赋诗"今夜我们没有敌人":"我的兄弟被雪藏至今/却没有哭泣/今夜他没有敌人/我们也没有敌人"。 汉字"波"为会意兼形声字,《说文-水部》对它的解释是:"波,水涌流也,从水,皮声。"本义为掀起波浪,即江河湖海掀起高低起伏的水纹。今词"波浪"中的"波""浪"二字在"波浪"层面属同义词,区别之一是,先秦时多用"波",如"袅袅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魏晋之后多用"浪",如"长鲸吞航,修鲵吐浪";而它的另一细微差别是,小浪为波,大波为浪……难怪名人中以"波"字入名者不是"王小波"就是"张晓波"……嗯,还有个"吴晓波"。 那晚的短信唱和微博撰转像无数陌生人隔着夜空干杯。剧作家史航当晚在微博里写:"原来,诗还是有用的。诗可以记录此刻,感怀以往,声援远方。想起读赫尔岑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的日子。能替人说出心声的家伙,他们的名字,就是诗人"……史师引用诗人俞心樵诗作寄托情感:"在春天把歌声压低的人是可靠的 "……让我们低声转发"……一帖帖,一波波。 ————————————————————————————————————————— ◎ 不要以为他是牛粪你就一定是鲜花了 语出网友生活小避讳,是微博,就这一句。网友拇姬针对此句留言:"嗯,万一是牛呢……诶呀,太三俗了"……拇姬留言欲言又止,属省略修辞典型。在中国互联网语境里,省略修辞被超频率使用,它不仅可以完美地完成字数自控,还可省略同语境赘述,直指要害,安全便捷。与其最为贴近的提示语也仅止3字:"你懂的"。 ◎ 吾也禾口 来自达人高晓松本周微博:"写英讠吾也禾口讠皆!!扌丁亻尔老丫扌廷白勺!!女也女良了个月退白勺!!米青礻申病口牙!!"此微博将愤怒喜剧化宣泄,并顺手彰显汉字神魅。在另一则微博中高师写:"当我们老的时候,会坐在壁炉前对孙子说: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比你孙子一万倍的Sick,twisted,freaky,psycho的国。一个连自己PM说的话都要河蟹的忧郁国。" ◎ 一只鸟穿过温暖的房间转眼没入窗外的黑暗 来自诗人李淼诗作《Cello》:"有神力住在琴身之中/被琴师的指尖触摸/涌出如暗夜泉水//阳光在弦上绞成深蓝/海潮涨落的缎带/拖过寂静已久的耳膜//鼓点是银色的晨星/黑暗的树林之上/夜鸟张开巨大翅膀……一只鸟穿过温暖的房间/转眼没入窗外的黑暗/哦,吉光片羽般的生命//当粗放的雨渐收/月光下群花安详/琴码下端坐绿色度母"……李师笔下的声音灵性满格,如振翅低徊的野鸟,如璀璨一瞬的烟花,它比来自真实世界的聒噪亲切,比来自内心深处的动荡温润。 ◎ 存在感 来自网友和菜头,和师称,这是一个新近来自日本的新词:"不知道怎么用,试着造个句子:在马桶上痛苦地便秘时,有一种极深重的存在感顺着脊柱往上升"……和师造句正确无误,且顺手将荒谬感买一赠一贴于"存在感"后屁兜,且无形中延展其外延。豆瓣网友菜兔子曾专门调研"存在感",认为这个熟词被再次激活且尤其在90后人群中大受欢迎,主因为动漫《银魂》中著名人物志村新八的大受认同:"他长相平凡,性格软弱,爱吐槽,全身上下最大的存在感来自于所佩戴的一副框架眼镜,却还经常被人只记住眼镜而忽略本体"。其衍生词有"存在感指数"一说。 ◎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来自主持人柴静博文"最最遥远的路",语出诗人仓央嘉措。柴师文中所引仓央嘉措诗句被印在名嘴白岩松新近出版新书《幸福了吗》扉页:"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即西藏历史上著名人物六世达赖喇嘛,其诗作广泛流传,享誉中外。 ◎ 缩写 来自网友董路,算是一则颇为实用的微博控字法:"一条微博限140个字,你写了200个字,怎么缩写?1,把'因为''所以''但是''可是'之类的副词去掉;2,把'我'字去掉;3,把'个''只''头''条'之类的量词去掉;4,把四字成语换成一两个字;5,如果还差一个字符,就把MLGB用CAO代替"……微博出现前,网络语文的长项之一即在于海量承载,海量传输,及至微博140铁律诞生,用俭省的字数传递浓缩信息反成为当下网络语文的最大挑战。 ◎ 我这一辈子你都给我国庆了吧求你了 来自网友作业本本周微博:"国庆真好,想几点睡就几点睡,爱几点起就几点起。我这一辈子你都给我国庆了吧,求你了"……作业本将主谓词组"国庆"形容词化,将一个日渐呆滞抽象的词组生动化,戏剧化,荒诞化。 ◎ 在夜党 来自网友陈维建本周创造的一个新词。陈师在对"在夜党"的定义里说:"在夜党,尚黑,基本在夜晚活动,下半夜尤其活跃,话题多是诗歌、爱情、救人……典型说话方式如'夜啊……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灯'"……其中"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灯"一句原为诗人俞心焦诗句。 ◎ 西阳澄湖大学博士文凭 语出作家陈晓卿本周微博:"我们朋友从老家带的,鲜香的干河虾最适合和韭菜辣椒一起炒,油黄锃亮的干笋丝泡发后直接下鸡汤,还有安徽宿松的大闸蟹,真正的湖蟹,一旦有了西阳澄湖大学的博士文凭就可以卖非常高的价钱"……末句"西阳澄湖"貌似闲笔,实则夹枪带棒,爱憎毕现。 ◎ 平等 来自华尔街日报本周四报道,原题为"中国网民热议温家宝政改言论"。报道说,"虽然中国官方对温家宝总理周末期间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主持人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采访的内容进行了封锁,但这并未阻止此次访谈成为中国网民热议的话题。""温家宝随后谈到有人指责他尚未兑现自己的改革诺言时说,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在我能力范围内,贯彻我的理念,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我想用两个词来表达我的决心'风雨无阻,至死方休'"。"北京大学的互联网研究人员胡泳在微博上写道:许多中国人不知道他们的总理也被和谐了。'和谐'是中国网民对新闻审查的委婉说法。胡泳说,温家宝有关政治改革的言论遭到新闻审查至少告诉我们一件事:在这堵大墙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 今天你们扛住了没做"系统维护"就是臭牛逼 语出英语达人罗永浩本周五微博:"致所有国内微博网站:不管你们删帖删的多狠,也不管你们是为了什么,今天你们扛住了没做'系统维护'就是臭牛逼。敬礼。"罗师说的是啥,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不直接说,为什么没有前因后果的交代,不解释,你懂的。 |
Posted: 10 Oct 2010 05:09 AM PDT 温家宝: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诉求是不可抗拒的 第五次表态 温家宝为政改振声鸣志 (2010-10-08) 韩咏红 报道 北京特派员 尽管对政治体制改革前景的悲观预期依然弥漫,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专访时对于中国必须推进自由民主与政改的强烈宣示,仍让不少知识界人士看到一线曙光与振奋的理由。 鼓舞人心,让改革话题延续,给下届政府加油打气兼鞭策——这被认为是温家宝谈话的意义。自从8月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上的讲话以来,温家宝已经第五次就政改表态,如果连同今年4月份他在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上对前总书记、政改代表人物胡耀邦的深情怀念也计算在内,那温家宝已多次为政改振声鸣志。 中国政情观察人士注意到,温家宝对政改论述日益清晰,语势一次比一次有力,显露出系统性特征。 迹象显示,离卸任还不到三年的温家宝,在国内知识群体内的个人威望正达到新的高点,网络上开始出现网民与著名知识分子"挺温"的和声。至于此前舆论界质疑他"作秀"、"擅表演"的负面评语,则在这轮政改话题热中被快速消解,更多网民选择相信温家宝的诚意。 温家宝最新的政改言论,见于9月底他到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接受CNN专访时的谈话内容。该节目在美国时间本月3日播出,国内主流媒体不予报道,不过在个别网站与博客的转载之下,温家宝的言论快速地在国内知识界内传开,引起很大反响。 在访谈中,温家宝坦率承认中国政改遇到阻力,接着再次表明心迹说:"尽管社会议论纷纷,尽管遇到阻力,我仍会坚定不移推动我的信念。在我能力范围内,推动政治改革,风雨不倒,至死方休。" 他在回答主持人提问时,也态度鲜明地指出言论自由对任何国家都"不可或缺"。他说:"我和中国人民都相信,中国将继续进步,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诉求是不可抗拒的。" 访谈内容也涉及了国家权力归属、司法独立与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这三方面的内容透露出温家宝政改理念的实质。 他说:"我的观点是一个政党在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后,应该跟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应当是,这个政党的行动应当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政党的政策和主张可以通过合法程序体现在宪法和法律之中。任何党派、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没有超越的特权,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 他也表示,应该让人民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批评政府。 并非高层集体意见 不过,在中国统治阶层利益集团化、改革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国内知识界也清楚看到,温家宝强烈的政改宣示很大程度上是代表他个人理想,不等于中共高层的集体意见。 上个月,中共两份核心刊物《光明日报》与《求是》杂志先后刊文提出《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不可混淆》、《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就让外界看出体制内对温家宝的反对意见,以及温家宝孤掌难鸣的处境。 因而,温家宝在任期的最后三年内高调的改革呼吁,更凸显他在体制内推动改革的无力感,他的改革论述也透露某种"政治遗嘱"的意味。不过,在这些话语激起民间回响后,有知识分子号召发起公民社会的力量,呼应与跟进温家宝的政改呼声。 昨天,就有网民将新浪微博上有关温家宝言论的反响集合起来,继续传播。但分析人士也担忧,民间呼应固然可能提高温家宝的政治影响力,但是鉴于中国高层对于政治议题的敏感,集体性的支持对温家宝本人以及政改的推进前景而言,又未必是一件好事。 《联合早报》 |
China As Scapegoat In American Election Campaign Ads Posted: 09 Oct 2010 09:00 AM PDT Television ads for election campaigns claiming to staunch American job loss to China. |
Posted: 10 Oct 2010 08:08 AM PDT
备份图片:
【延伸阅读】
|
Posted: 10 Oct 2010 08:35 AM PDT ![]() ![]() ![]() ![]() 从画文革连环画转型画佛画 文/唯色 前不久,在一个销售旧书的网站上寻找有关西藏题材的连环画时,意外地发现数本绘制于文革后期及文革刚结束之时的连环画,作者有如今西藏画界的权威韩书力,以及另外两名权威人物余友心、叶星生。 我不太记得小时候有没有看过这些连环画。应该都看过,那时候不看这些还能看什么?出于温故知新的目的,我立即从网上以比较不便宜的价格购得这几本关于西藏题材的连环画,并且拍摄了其中部分图文并茂的插图,发表在我的博客上,算是开一个"红小人书"画展。相对于最近在北京举办的"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我给博客上的画展起名为"红日西藏——西藏红小人书展",参展画家是韩书力、余友心、叶星生,参展连环画为《雪山擒敌》、《风雪雄鹰》、《会说话的琴轴》。 感谢这几位著名的权威人物,为"宣传"西藏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他们的画笔下,西藏被画成了两个西藏——"人间地狱"的"旧西藏"和"人间天堂"的"新西藏"。 我曾在评述大型文革泥塑展《农奴愤》的文章中写过:"党的文艺工作者们,多少年来就这么戏剧化地改写着西藏,改画着西藏,改唱着西藏,改舞着西藏,改拍着西藏,改塑着西藏。一如《农奴愤》正是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过程中,完成了党的文艺工作者们对西藏的全部想象。历史的真实,就在这样一种红色意识形态化的想象中被改变了。一代代西藏人的记忆,就在这样一种红色意识形态化的想象中被改变了……" 耐人寻味的是,这几位画家的后期似乎发生了幡然之变,正如另一位以写西藏成名的权威级作家马丽华对韩书力后期画作的评价:"借用藏传佛教题材又匠心独运的众佛、经幡、曼陀罗之类系列组画,使他名声雀起。"而这一评价,也适用于其他两位画家。可是,为何会有这么截然不同的转变呢?难道是他们被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给感召了吗?以至于近二十年来,总是不停地以美化的笔法在借用藏传佛教的元素来绘画,而再也不是妖魔化了。 还是我的一位画家朋友眼光透彻,与我同龄的他虽没有画过西藏题材,但多次去过西藏,最近刚在柏林办画展。他在skype上给我留言道:"你的展览太有意思了,以前他们画小人书,第一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第二是从中可以获得政治上的利益。后来他们画藏传佛教的绘画,是为了能卖给国际友人。在80年代,中国没有绘画市场,有的就是北京友谊商店卖中国画,名家齐白石的也就一百元人民币左右。那时有地位的画家大都画连环画,因为有稿费,在当时算很不错了,到了90年代才开始有国际友人买画,韩、余、叶早年画小人书不仅政治上有成绩,经济上也不错,现在又画佛教绘画挣大钱,他们吃西藏真是不吐骨头。"朋友又说,"95年去余友心在文联的家,看到一张快完成的唐卡,画工不错,当时他有些自豪的说是日本人预定的。"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作为著名西藏文物收藏家的叶星生,曾在拉萨雇了一些年轻画家,临摹寺院壁画,然后署上他的名字,带往各处办展览并且销售,赚了不少钱。当然,韩书力的画是最贵的。 看来其实是利益驱动着他们在政治挂帅或经济为先的时候做出最佳选择,不断转型,从中获得最大好处。而西藏,如今被他们抒情为"大美"的西藏,自从他们踏上这块土地起,就成了他们毕生用之不竭的名利之泉。 2010/9/28,北京 (本文为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转载请注明。) |
Posted: 10 Oct 2010 03:38 AM PDT 风萧萧兮易水寒 ——黄花岗90周年祭 傅国涌 【今天双十节,距离1911年99年,碧血黄花,感天动地,不久就有了武昌城头的呐喊,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将成为历史,贴一篇旧文,纪念创造民国的先辈们。】 一 90年前的今天,1911年4月27日(也就是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一个同样美丽的春天,一个和今天同样灿烂的日子,风和日丽,鲜花烂漫,在满清专制统治下的广州,响起了一阵阵枪声、炸弹声、冲杀声,和尸体倒下的声音,黄兴等一百多个志士,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向总督衙门发起进攻,史称广州起义(或黄花岗起义)。成败的结局其实早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志士们赴义时的从容与慷慨,这些人大部分是一介书生,并不是久经沙场的战士,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韧和那纷飞的血肉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谭人凤说:"是役也,死者七十二人,无一怯懦士。事虽未成,而其激扬慷慨之义声、惊天动地之壮举,固已碎裂官僚之胆,震醒国民之魂。"罗家伦把这一幕称为"壮烈的开国序幕,灿烂的碧血黄花"。主帅黄兴右手被打断两指,足部也受了伤,他能幸免于难纯属偶然。当他从死亡线上逃出来,遇见从香港带二百多志士连夜赶来赴难的赵声时,一切都已不可挽回了,两人相抱痛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一代雄才的赵声不到三星期悲愤呕血而死。受伤而疲乏的黄兴,相见时也晕过去了!" 有人不惜牺牲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也有人冒险为牺牲者找到了埋骨的青山。没有暴露身份的同盟会员潘达微挺身而出与广仁善堂商量葬事,共有72具死难烈士(无论是阵亡还是被处死刑的)遗骸埋葬在广州白云山南麓的红花岗(红花冈也从此改名黄花岗),统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其实牺牲的人数远不止这个数,据调查确认的至少还有14人,黄花冈烈士起码有86人,这还不包括受牵连被杀的,据时在广州新军任管带的革命党人应德明回忆,"三月二十九日起义失败后,清军戒备森严,下令闭城三日,搜查革命党人。凡属没有辫子的、穿黄军衣的以及来路不明白的人,一律格杀勿论,制台衙门前伏尸累累,被杀的人约有二、三百人之多。所谓七十二烈士者,是有根据可查的烈士,其余殉难的人无可稽考,约在二倍以上。"此外新军各营中以革命党人名义被杀的人数约等于黄花冈的烈士数,"死于非命,惨不忍言"。"其处死之法是用七寸长钉,对准头脑,一钉致命,随即用蒲包一裹,弃尸海中,惨酷形状,令人酸鼻。"(《黄花岗起义前后杂忆》,《辛亥革命回忆录》二,324页,325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这些死难者,无论是革命党人还是被无辜牵连的,90年来,又有多少人想到过他们呢?黄兴,还是孙中山所悲痛的都是"吾党菁华"的丧失,其他被杀者并没有进入伟人的视野。在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同时也想起了这些几乎已被历史遗忘的死难者,因为他们的生命也同样宝贵。 黄花岗一役,赵声气死,胡汉民心灰意冷,黄兴悲痛之极决心暗杀清廷官僚为死难同志复仇。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一再想起那些年轻的殉难者,他们的热血多少次模糊了黄兴的双眼,他曾写下《蝶恋花·哭黄花岗诸烈士》一词和"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春云湿黄花" 一联,献给死难的同伴。事隔十年孙中山先生还悲痛不已,认为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悲痛与惋惜之情长久地埋藏在他的心灵深处。 英烈的音容笑貌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风尘中,但他们慷慨赴义,浩气凛然,毫无畏惧地面对比他们强十倍、百倍、千倍的专制暴政,这一勇于赴死的精神风貌,90年后依然震撼着我的灵魂,使我感到生命的价值所在,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长短,有的人活着他永远死了,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都不过是一杯粪土而已。有些人死了,却永远活着,他们长存在人类的记忆里,成为人类不畏暴政、追求理想的精神丰碑。 二 90年前那个黑暗的春天,他们在广州街头或郊外的刑场上倒下,罪恶的满清专制政府为他们年轻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死去的,他们只是为了做一个人,像人一样有尊严地活着,而不是奴隶一般佝偻在权势的脚下,一个不愿做奴隶的时代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曙光初露,他们知道,一个人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和人生意义的终结。因此谭嗣同才那么勇敢地面对了死亡,秋瑾才那么坦然地迎接了死神。菜市口和绍兴,乃至整个中华大地至今仍飘荡着他们不灭的英魂。为了做一个人,就是这普普通通的理想激荡着多少青年的灵魂,使他们勇于就死,一点也不犹豫就走向了90年前的广州,黑云压城,难道成败会在意料之外?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精卫填海、是夸父逐日,他们浩浩荡荡,写下绝命书的时刻,让我无可抗拒地想起了那些远古的神话,那些足以传诵千秋万代的史诗般的神话。我完全相信他们决不是想要成为神话才踏上腥风血雨的征程,他们都是些普通的人,为的是过上更美好的普通生活,自由、幸福的生活,不仅仅自己,也是整个民族都能摆脱奴役、压迫和不平等,为了寻求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他们义无返顾。人人都有追求生命、幸福和自由的权利,他们刚刚朦胧地懂得。砸碎暴政的锁链,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共和国,就是他们牺牲的初衷。林觉民写与妻书时,方声洞、李晚他们写绝命书时,这一切都表达得清清楚楚。 由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而广为人知的林觉民《与妻书》曾经感动过一代代年轻的心灵, 其他英烈志士的绝命书同样感人肺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久违了,这样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这样真诚无悔的理想主义!久违了,能如此打动人心的文字!他们的生命虽然早已结束,但当我们重读那些用鲜血写下的绝命书时,他们鲜活的生命仿佛就在眼前——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念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涕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正因为真情毕露,豪气冲天,在慷慨赴义之前写下的这些文字才如此感人,我始终相信世上一切能够传世的文学都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最真实的感情,呈现了一个没有装饰的内心世界。这些文字本来就不是书斋里皓首穷经刻意创作的,然而,却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生命有时候只能在死亡中找到真正的价值,死亡也因此变得光彩夺目。一部数千年的中国史,有如此多的人在赴义时写下如此大气磅礴而又儿女情深的绝命书,恐怕只有黄花岗起义这一次。这些人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死的,甚至有些人本来完全就不必赴义。 林觉民的福建同乡方声洞曾两次东渡日本,学军、学医。1905年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的福建支部长。他和哥哥方声涛以及一姐两嫂都是同盟会员,还亲自介绍妻子入会。当初在日本讨论赴义名单时并没有他,但在林觉民等回国后,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告别妻子,离开日本。慷慨赴义前的一天,他在广州写下了给父亲与侄儿的两封绝笔书,它们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一样是用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主义的乐章,是血性男儿的真文字! 方声洞在禀父绝笔中说:"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表示这次因念祖国之危亡,与海内外同志起义于广州,"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入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归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念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得不于死中求生也。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惟以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 在给侄儿方和生的绝笔中又说:"此举如能成功,则吾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盖祖国已强,吾同胞已能享文明之幸福。如事败身死,则吾之责已尽,而吾侄则有无穷之责任在。"殷切地期望他为国尽力,善事祖父,教导弟妹。 广东的李晚从南洋回国,过家门而不入。在攻打两广总督衙门时饮弹身亡,前一天他写下了《与家兄诀别书》,"此行成败不可知,任其事而怕死非丈夫也,余明知无济,只在实行革命宗旨,决以生命为牺牲。推倒满清,建设中华民国,事成则汉族光明,或败身殉,愿毋我念。" 黄兴也写下了多封大义凛然的绝命书。他在给邓泽如的信说:"本日即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不敢有负诸贤之期望。......绝笔于此,不胜系恋"。同一天他给梅培臣等人的信和上面内容一致,也说"书此以当绝笔"。此外,他还有一封致孙中山、冯自由的绝笔书,"今夜拟入,成败既非所逆睹,......幸各人挟有决死之志,或能补救,亦未可知","绝笔上言"。(这封绝笔《黄兴集》没有收,见中华书局《孙中山藏档选编》20页) 作为起义的组织者、领导者,黄兴当时也是抱了从容赴义之心的。所以,起义失败后盛传他已战死(实际上他只是负了伤,幸免于难,在香港养伤),他的朋友杨笃生还为此忧愤交加,在利物浦蹈海自杀。 宋教仁从上海赴广州前,有人劝阻他,他回答说:"无恐。事成,为四万万同胞造幸福;不成,则送我一颗头颅已矣!"当广州事败的消息传到上海,《民立报》的同人都以为他也真的献出了"一颗头颅"。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文弱的书生,并不是人人都象黄兴那样能够上马杀贼,只凭着一腔热血,却表现出如此的大勇,他们大部分都是海外留学生或华侨,却有着如此执著的理想主义情怀,能够如此无畏地面对死亡,这才是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是这些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壮哉,黄花岗!世纪末的中国人真应该去读一读黄花岗志士们的绝命书!读一读那些闪烁着人性中最美好光芒的宣言书! 三 他们都是那样年轻,林觉民24岁,方声洞、喻培伦25岁,林文26岁,所有已知道的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9岁!就是作为领导者的黄兴也不过37岁、赵声31岁。历史学家罗家伦以饱含激情的语言写下——"他们有理想,有信仰,有热忱。我们现在重读黄兴在发难以前写下的绝笔,真是坚绝悲壮,心雄万丈;林觉民留别他父母和爱妻的遗书,则情文并茂,一字一泪,这都是千古不磨,光芒万丈的文学。这种热忱的情感,最蕴藏在光明纯洁的青年胸中!"没有青年的理想,没有对生活的信念,没有追求理想的热忱,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据罗家伦统计,在烈士名单中有9个留学生,28个海外侨胞(其中有华侨学生、商人、工人),3个记者,2个教师,12个工人,14个农民,14个军人,他们来自社会各界,完全超越了某个阶级的局限,都轰轰烈烈地牺牲在一起。由此可见,自由、幸福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并没有阶级、职业、贫富的界限。对我们来说,他们都是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的先驱,不管他们生前是学生、工人还是教师、农民,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共同书写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他们的英名镌刻在黄花岗纪念碑上,也镌刻在所有后来者的心中。 如林觉民曾是福建《建言日报》主笔,1906年留学日本,精通英、德等国语言。林文曾任东京《民报》社经理,李文甫是香港《中国日报》总理,还有四人是新加坡《中兴日报》、《星洲晨报》的工作人员,他们没有犹豫就以拿笔的手拿起了枪、拿起了炸弹,抱着必死的决心踏上90年前的羊城三月,勇敢地面对死亡。他们是真的猛士,是民族的精华,他们用他们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最动人的理想之歌。90年之后,这歌声依然感动着后来的人们。 黄兴"因出血过多,头部时为昏眩",勉力用左手写下了《致海外同志书》,力赞林文、方声洞、喻培伦、李文甫等先烈,称未死的朱执信"奋勇争先,迥非平日文弱之态",受伤之后,仍"其勇有加"。由黄兴口述、胡汉民执笔的长篇报告中,他们痛悼同伴死事的壮烈,通篇饱含着真挚的感情。称李文甫"非常猛烈"、受伤被俘"从容谈笑以死",在提到他和朱执信、陈与新时,说虽以他们的"温文,而敢先当敌,无丝毫之怯懦,盖义理之勇为之也。""此次死者多英才",多"仁勇俱备之同志"。 他们的殉难使黄兴悲恸不已,终生难忘。一年后,他在南京黄花岗一周年纪念会上说:"七十二烈士虽死,其价值亦无量矣。且烈士之死义,其主义更有足钦者,则以纯粹的义务心,牺牲生命,而无一毫的权利思想存于胸中。其中如林觉民先生,科学程度及其高深,当未发动之先,即寄绝命书与其夫人,又告同人:'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死事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其眼光之远大,就义之从容,有如此者!又喻君培伦最富于爱国思想,......至方声洞,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身中数弹,犹以手枪毙多人。他如窦鸿书、李君荣诸君,虽系工人,然皆抛弃数百元之月俸,从事于革命事业,捐躯殉国,犹足钦佩。总之,此次死义诸烈士,皆吾党之翘楚,民国之栋梁。"对他们"品格之高尚,行谊之磊落,爱国之血诚,殉难之慷慨"予以极高的评价。 那是一个鲜花盛开的春天,一个碧血横飞的春天,一个绝望的春天,一个希望的春天,一个死亡的春天,一个再生的春天。90年前先烈们倒下的那一幕,不仅过去,现在,还有将来都会感动着人性未泯的人们,让我们在他们曾经流淌热血的土地上,抬起头来,仰望苍穹,他们的眼睛就是那布满夜空的星星,遥远地注视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教我们学会勇敢,懂得谦卑,在通往人类自由、幸福的路上继续跋涉、前行。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