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老怒了
- “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不反对“社会主义”
- 我的西域,你的东土
- Be Aware of Swine Flu
- 再见,警察
- ASP.NET MVC 最佳实践(三)
- 书记会武功,人民挡不住:河北请愿群众被暴打(图)
- 一个回疆人
- 俄罗斯让中国吃黄连
- 中国崛起的软肋——信仰
- 保佑我们
- 男人装专栏:玩过男
- 从强者的土地到公民的家园
- 开会的感受
- 柳州洪水版面
- 我是其他,#07:混合運動
- 慶回歸團體「霸住」七一的街道?
- 大學是…
- 在严晓玲案中,桥梁专家诽谤了谁?
- 随记73(2009)
Posted: 06 Jul 2009 08:21 AM PDT 俺朋友金老最近怒了,连发数文,转之一。
下文摘自《马恩全集》第一卷《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追究思想的法律不是国家为它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追究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是制造分裂的法律,不是促进统一的法律,而一切制造分裂的法律都是反动的;这不是法律,而是特权。一些人有权干另一些人无权干的事情,这并不是因为后者缺乏什么客观品质(像小孩子不会缔结条约那样),不,不是这样,而是因为他们的善良意图,他们的思想遭到了怀疑。即使公民起来反对国家机构,反对政府,道德的国家还是认为他们具有国家的思想。可是,在某个机关自诩为国家理性和国家道德的举世无双的独占者的社会中,在同人民根本对立因而认为自己那一套反国家的思想就是普遍而标准的思想的政府中,当政集团的龌龊的良心却臆造了一套追究倾向的法律,报复的法律,来惩罚思想,其实它不过是政府官员的思想。
追究思想的法律是以无思想和不道德而追求实利(GDP——本勃注)的国家观为基础的。这些法律就是龌龊的良心的不自觉叫喊。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法律付诸实施呢?这要通过一种比法律本身更令人气愤的手段——侦探(绿坝——本勃注),或者通过认为所有写作流派都是值得怀疑的这样一种事先协定,由此,当然又要追究某人是属于哪一种流派的。在追究倾向的法律中,立法的形式是同内容相矛盾的,颁布这一法律的政府疯狂地反对它本身所体现的东西,即反对那种反国家的思想,同样,在每一种特殊的场合下,政府对自己的法律来说就好像是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因为它用双重的尺度来衡量事物。对一方是合法的东西,对另一方却是违法的东西。政府所颁布的法律本身就是被这些法律奉为准则的那种东西的直接对立面。"
本来想拉倒了,换点新话题。但据说工信部内部人士透露,绿坝一定要装,时间问题。那就有请贵党先知来裁决。对照一下,不得不大喝一声:工信部,你反党了!你还想继续反党吗?有一种说法,马克思主义需要完整准确地来理解。这说法有诀窍,很方便。问题在于,一些片段都理解不了,完整准确又从何谈起?马克思的文章,的确需要跟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才有效。令人沮丧的是,所谓绿坝和马克思1842年抨击的"德意志书报检查令"相比较,更龌龊、更不要脸。从马克思批评的文字中看,你都想象不到,1842年的德国反动政府会那么好,那么先进。
1842年德国的思想水平都达不到,还想着要做大国,要文化输出,要软实力。
还要中国不高兴。有什么可不高兴的呢?一窝傻逼集中在一起,你
高兴不高兴,都只是个屁。
|
Posted: 06 Jul 2009 01:26 PM PDT 75年前的"长刀之夜"(the Night of the Long Knives)似乎并不为太多人所知,我自己之前从没听说过这个名词。 对纳粹、法西斯、共产主义有相当研究的Bruce Walker在专栏里(英文),对这个历史事件作了回顾。他指出了左派对这个事件的基本描述是错误的:"一般的纳粹德国历史书都把这个事件描述成一次对冲锋队的摧毁(罗姆(Ernst Roehm)领导的纳粹准军事组织),以安抚德国军方,或者是清算由曾经是纳粹二号人物的Greggor Strasser领导的纳粹党内左倾势力。" 但实际上,希特勒早在"长刀之夜"行动之前,就开始对其他势力动手了,包括基督教会和商业领袖。
Walker还澄清了一点,就是纳粹实行了社会主义政策,比如典型的对富人加税。
纳粹主义(nazism)、法西斯主义(fascism)经常被宣传为"极右"理念,尽管他们都有社会主义的根子。纳粹(nazi)的意思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党"或"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可见他们自己都承认是社会主义的路子。 Walker总结了极权的本质,那就是一切为了权力。
但是为什么对权力发狂的极权政治常常"拥抱严格的社会主义呢"? 我的回答是:强调政府控制的社会主义非常利于极权者把持权力。政府越大,管的越多,把持极权政权的人权力越大。 没有极权者喜欢自由市场,喜欢言论自由,喜欢独立的宗教机构,原因就在这里了。那些都是他们控制更多权力的敌人。个人越自由越强大,极权越难实现。 里根总统曾经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兵工厂,或者兵工厂里的任何武器,比自由男女的意愿和道德勇气更有威力。" Bruce Walker还写了《互为朋友的法西斯和布尔什维克》(英文)。 事实是,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很左的。 共产主义者和纳粹主义者互相残杀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历史上,共产主义政权之间互相残杀,共产主义者内部搞"路线斗争"互相残杀,这些都不足以证明他们的理念相反。而且,Walker刚刚提醒了我们,极权者的一切都是为了权力。迷恋权力的组织之间,不为权力而互相残杀才怪。正是那些迷恋权力崇尚暴力的左派组织之间,才容易为了权力互相残杀。 真的有人对此毫无概念吗? ![]() |
Posted: 06 Jul 2009 01:37 PM PDT 有很多小事是根本不值得注意的。 比如,带一个少数民族的男(女)朋友回家,父母的些许"额外"担忧。 比如,横跨六个时区的中国只采用一个"北京时间"。 比如,即使同在新疆的某个城市,汉人和维族人分地而居而且采用不同的时间。如果你约了两位朋友一起吃午饭,一个汉族一个维族,你需要告诉汉族的朋友午饭在12点,而告诉维族的朋友午饭的时间是下午2点。 比如,天桥上的新疆小偷,超市旁的藏族流民,好像天然如此,就像河南人总是骗子东北人总是土匪一样。 比如,那个念起来稍稍有些拗口意思有些含糊不清的词语"建设兵团"。 比如,把别人世世代代生活的故土称为"新疆"。 这些小事是根本不值得注意的,无论面前有没有150多具尸体。 ==================== 让人民公开审判那"一小撮暴乱恐怖分子",让人民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义高胆大地喝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这么做?!" 也许,他们真的会告诉你为什么。 也许,当你听完了这一切后,脑子里会想起十几年前一部关于黑白冲突的美国电影《A Time to Kill》。 也许,你会发现,那些小事,其实是应该注意的。 也许,你什么也发现不了。但是,不妨先听听看。听听那个罪犯穆合塔尔怎么说。犯过"罪"坐过牢并不必然意味着"有道理",但肯定"有道理"的是,理解维汉的问题,不能只听见汉族人的声音,无论这声音是怒骂还是同情。 ========================== 如果你根本不了解,谁又他妈需要你廉价的同情? 王力雄《我的西域,你的东土》下载地址:http://www.box.net/shared/yi6efblaa2
|
Posted: 06 Jul 2009 01:31 PM PDT ![]() Be Aware of Swine Flu The 2009 flu pandemic is an A(H1N1) pandemic and a global outbreak of a new strain of 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1N1, identified in April 2009,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swine flu", which is transmitted between humans. The voice is produced by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and the clip is edited by Southern Democratic Alliance, Hong Kong. Be Aware of Swine Flu In Hindi Be Aware of Swine Flu In Nepali Be Aware of Swine Flu In Urdu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Posted: 06 Jul 2009 10:08 AM PDT
从前读书的时候写作文,语文老师总要嘱托:写作文审题是最重要的,只要立意对了,写得稍微差点,得分也不会太离谱,但如果审题发生偏差,文章再好也是白搭。所以当年写作文的时候,我总是拿一半的时间来审题,当时人送绰号"审死官"。千锤百炼之下,我基本可以充当中国任何一个作文命题老师肚子里的蛔虫,不管他们出的什么题,我都知道其剑指何方。 因为审题功力强大,所以对于"军旅题材缘何火爆荧屏"这样的命题可谓心知肚明。毫无疑问,如果这作文要得高分,其文中的关键词应该包括:有缺点、但有人情味的英雄,新时期的英雄主义,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如果这是一篇高考作文,我想哪怕我只写一句"我为自己生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国家而深感自豪",那阅卷老师就不太有胆子给我打零分。 所幸的是,我早不是学生了,也不用写作文了,更不要顺着老师的命题方向一路狂奔了。所以我准备撇开上述人所共知的关键词,说点别的。 大概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跟大人去看《高山下的花环》——3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军旅题材电影,里面有个主演叫唐国强——看至半途我开始偏头痛,这是我记忆中的第一场偏头痛。我不肯定让我头疼的诱因究竟是电影本身、是唐国强还是因为电影里缺少美女,但那场头疼产生的后遗症是,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对军旅题材的影视剧不感冒,无论是友军还是敌军,是中国军还是外国军,我一律敬谢不敏。 也许有人会说,你对军旅题材都不感兴趣,那这文章还怎么写啊。其实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某事某物兴趣浓郁,喜爱非凡,那他也许可以写出深情华美的文章,但这文章一定是不够客观的——就像情书,世界上感人肺腑的情书比比皆是,但没有一封动人的情书是用理智来写的。最动人的情书,都是在完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写的。 军旅题材的影视剧,我觉得它代表了一种潮流,其它诸如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恶搞题材的影视剧,爱情题材的影视剧,武侠题材的影视剧,家庭题材的影视剧,也都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潮流。很难说不同的潮流之间存在高下之分,这世界有人喜欢看纯纯的偶像剧,有人喜欢看蠢蠢的AV片,也许你认为这两类人在思想境界上有差异,但请你相信喜欢偶像剧的人迟早也会喜欢AV片,因为这是人生的顺序,也是必然的规律。 我承认,这两年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在荧屏上是比较火,收视率也比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本身有多优秀。如果你不同意,请参照中国足球的处境和待遇……至于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军旅题材的影视剧?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它离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而且善于塑造一些强悍的角色。这世界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但大部分人的内心又都想战胜平庸的自己,当这个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时候,不得不寻找一些替代品,而军旅题材的影视剧,是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载体。 当然,军旅题材之所以如此兴盛,还有一些别的原因。在军人霸占荧屏之前,最受欢迎的是警匪剧。几年前打开任何一个电视台,都能看到在一个浓眉大眼的刑侦队长正在匪巢里出生入死,而且几乎所有的大案要案都发生在一个叫滨海的城市。所有这样的电视剧其实都可以叫一个同样的名字:零零柒之滨海血案。当然,007先生到了中国,其武艺是打了很大一个折扣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和谐国家。 可正当警匪剧大行其道,老百姓喜闻乐见之际,英明的广电总局认为,如此和谐的国家怎么可能发生这么多不和谐的事情呢,太扯淡了,于是发文说,任何电视台均不得在黄金时间播出凶杀暴力剧……于是除了片儿警和交警外,其他警察从此消失在老百姓的视野里,取而代之的,就是当兵的人。你说军人和警察相比,谁更"暴力"一些呢?可是广电总局也不敢得罪军委,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此,军旅题材就正式攻城略地了。 来首你经常听到音乐:《再见,警察》(来自《无间道》)
相关文章
![]()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Posted: 06 Jul 2009 10:21 AM PDT 本系列翻译自 Kazi Manzur Rashid 的博客,由于翻译水平有限,本系列可能存在误解偏差或者翻译不准的地方,建议对比原文进行阅读。由于篇幅关系,原文中的一篇文章在本系列中将拆解成多篇发布。本篇包括原文第二部分。如果你没有看过之前的第一部分,也许你想先看看 《ASP.NET MVC 最佳实践(一)》和《ASP.NET MVC 最佳实践(二)》。 15. 关于路由的思考如果你在开发的是一个纯 ASP.NET MVC 的应用程序,可以先关闭已有的路由文件检查,这样可以去除不必要的文件系统检查。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就还需要考虑另外的一些事情。请记住如果你的应用程序运行于 IIS 7集成模式,那么 ASP.NET 应用程序将会拦截所有的请求,不管文件的后缀名是什么。所以你必须要在过滤列表中加一些东西,以便让 ASP.NET MVC 应用程序不处理它们。这其中可能包括静态文件,例如 html、htm、文本文件(尤其是robots.txt)、favicon.ico、脚本、图片和css等等。这也是我在第一部分第2节中提到不喜欢默认文件结构的原因之一。以下是我为 IIS7 定制的路由定义标准模板: _routes.Clear(); // Turns off the unnecessary file exists check _routes.RouteExistingFiles = true; // Ignore text, html, files. _routes.IgnoreRoute("{file}.txt"); _routes.IgnoreRoute("{file}.htm"); _routes.IgnoreRoute("{file}.html"); // Ignore axd files such as assest, image, sitemap etc _routes.IgnoreRoute("{resource}.axd/{*pathInfo}"); // Ignore the assets directory which contains images, js, css & html _routes.IgnoreRoute("assets/{*pathInfo}"); // Ignore the error directory which contains error pages _routes.IgnoreRoute("ErrorPages/{*pathInfo}"); //Exclude favicon (google toolbar request gif file as fav icon which is weird) _routes.IgnoreRoute("{*favicon}", new { favicon = @"(.*/)?favicon.([iI][cC][oO]|[gG][iI][fF])(/.*)?" }); //Actual routes of my application 接下来是我的一些不同于手册指南的个人偏好。默认情况下 ASP.NET MVC 产生的 url 形如 {controller}/{action},在你开发一个多模块的应用程序是这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一些很小的应用程序,我通常喜欢从 url 中去掉控制器(controller)只留下方法名(action name)。如此一来,原来的"www.yourdomain.com/Story/Dashboard" 及 "www.yourdomain.com/Membership/Signin" 就会变成 "www.yourdomain.com/Dashboard" 和"www.yourmain.com/Signin"。所以我要添加一些新路由: _routes.MapRoute("SignUp", "SignUp", new { controller = "Membership", action = "SignUp" }); _routes.MapRoute("SignIn", "SignIn", new { controller = "Membership", action = "SignIn" }); _routes.MapRoute("ForgotPassword", "ForgotPassword", new { controller = "Membership", action = "ForgotPassword" }); _routes.MapRoute("SignOut", "SignOut", new { controller = "Membership", action = "SignOut" }); _routes.MapRoute("Profile", "Profile", new { controller = "Membership", action = "Profile" }); _routes.MapRoute("ChangePassword", "ChangePassword", new { controller = "Membership", action = "ChangePassword" }); _routes.MapRoute("Dashboard", "Dashboard/{tab}/{orderBy}/{page}", new { controller = "Story", action = "Dashboard", tab = StoryListTab.Unread.ToString(), orderBy = OrderBy.CreatedAtDescending.ToString(), page = 1 }); _routes.MapRoute("Update", "Update", new { controller = "Story", action = "Update" }); _routes.MapRoute("Submit", "Submit", new { controller = "Story", action = "Submit" }); _routes.MapRoute("Home", "{controller}/{action}/{id}", new { controller = "Home", action = "Index", id = string.Empty }); 16. 如果需要的话,创建新的ActionResultASP.NET MVC 包含有很多种用于不同目的的 ActionResult,但我们仍有可能会需要新的 ActionResult。例如xml、rss、atom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建议是不要使用通用的 ContentResult, 而是创建一种新的 ActionResult. MVCContrib 项目中有一个 XmlResult,你可以用它来返回 xml,但是不支持 feed。显然依靠它来将未知对象转换为 rss/atom 是很困难的,这时你就可以创建一个定义ActionResult的模型。例如: public class AtomResult : ActionResult { public AtomResult(string siteTitle, string feedTitle, IEnumerable<IStory> stories) { SiteTitle = siteTitle; FeedTitle = feedTitle; Stories = stories; } public string SiteTitle { get; private set; } public string FeedTitle { get; private set; } public IEnumerable<IStory> Stories { get; private set; } public override void ExecuteResult(ControllerContext context) { string xml = Build(context); HttpResponseBase response = context.HttpContext.Response; response.ContentType = "application/atom+xml"; response.Write(xml); } } [AcceptVerbs(HttpVerbs.Get), OutputCache(CacheProfile = "Atom")] public ActionResult Shared() { IEnumerable<stories> stories = GetSharedStories(); return new AtomResult("My Site", "My shared stories in atom", stories); } 17. 把你的视图拆分为多个视图控件Split your view into multiple ViewUserControl when it is getting bigger, it really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the same UserControl is reused in another page, it makes the very view much more readable. Consider the following view: 如果你的视图文件变得越来越大,那你可以考虑把它拆分为多个视图控件。至于视图空间是否在多个页面中重用,并没有关系。因为这样做可以让真正的视图文件变得更加具有可读性。考虑一下下面的视图: <asp:Content ID="Content1" ContentPlaceHolderID="TitleContent" runat="server"> My Secret App : Dashboard </asp:Content> <asp:Content ID="Content2" ContentPlaceHolderID="MainContent" runat="server"> <div id="heading"></div> <div class="columns"> <div id="main" class="column"> <div id="storyListTabs" class="ui-tabs ui-widget ui-widget-content ui-corner-all"> <% Html.RenderPartial("TabHeader", Model);%> <div id="tabContent" class="ui-tabs-panel ui-widget-content ui-corner-bottom"> <div id="storyList"> <% Html.RenderPartial("SortBar", Model);%> <div class="clear"></div> <% Html.RenderPartial("NoLinkMessage", Model);%> <form id="update" action="<%= Url.Update()%>" method="post"> <% Html.RenderPartial("List", Model);%> <% Html.RenderPartial("ActionBar", Model);%> <% Html.RenderPartial("Pager", Model);%> </form> </div> </div> </div> <%Html.RenderPartial("Submit", new StorySubmitViewModel());%> </div> <div id="sideBar" class="column"></div> </div> </asp:Content> 注:由于这部分代码比较多,篇幅很长,为了提高可阅读性,我将第二部分也拆分为两篇日志。(待续) 相关日志
|
Posted: 06 Jul 2009 11:33 AM PDT from 牛博山寨头条
鹿泉市委书记流氓书记会武术 生动照片 ——鹿泉市市委书记:安树国 【 阿波罗新闻网2009-07-04讯】 2009年06月30日中午13:40分,河北省鹿泉市银山花园酒店门前发生了一起令人异常震惊的党委书记暴打请愿群众的恶性事件! 当时拍摄人恰巧路过,看到该酒店大门前聚集了很多上访群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过去看看!顺便打开了拍摄键,没想到拍到了一场精彩画面!后经周围群众介绍,在场人员有很多高官: 鹿泉市市委书记:安树国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许广为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张保江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庭长:李得利 鹿泉市政法委书记 鹿泉市法院院长及副院长等 后经了解:请愿群众早于当日上午10钟就已到鹿泉市人民法院进行请愿,在40多度的高温下于法院大门口等待了两个多小时,以上那些高官们分乘自己座驾扬长而去,对请愿群众不予理睬!群众发现那些高官座驾停放在该酒店大门口后迅速赶到,要求见面仍然未予理睬,只管尽情在高档酒店酒足饭饱!致使请愿群众在酒店门口忍受着饥饿冒着40多度的高温又等候了1个多小时后,酒足饭饱的领导干部才纷纷走出。 鹿泉市山尹村乡党委书记王彦龙今天中午在该酒店的502、503包房宴请了以上人员,出门看到请愿群众已非常恼火,又看到有人正在拍摄时更是火冒三丈!冲过来就要抢夺相机,在得到上访群众的保护时,王彦龙开始大肆施暴,破口大骂、拳打脚踢、穷追猛打!幸好相机没有被完全损坏,记录下了人民公仆暴打人民的震撼事件! 不禁令人产生疑问: 诸多高官在场为何没有严厉制止王彦龙的不法行为?! 宴请的标准是否超标?是否触犯"十个严禁"? 宴请的目的是什么????????? 一切的问题都会有个答案,还有更多声像资料能帮助群众揭开疑惑! |
Posted: 07 Jul 2009 12:00 AM PDT 我经常去一家兰州拉面馆吃东西,前不久面馆门口忽然多了个雨棚,雨棚底下支了张铁架床,上面堆满了黄澄澄的哈密瓜。一个三十来岁模样的男子坐在椅子上,神情落寞地看着街上来往的路人,偶尔有人停下脚步看一眼他的瓜,他也不说话,只是行动迅速地拿起水果刀,剥开蒙在瓜上的保鲜膜,手法熟练地切一小块瓜出来给客人尝,若客人尝后买了,挑瓜、过秤、装袋、收钱、找赎,整个过程很少看他说话,还要伸手指比划,我才知道他原来汉语说的不利索。如果尝过的客人没买他的瓜,他就有点失望地坐回椅子上,空洞的眼神继续四处游移,或者自己切一片瓜出来塞进嘴里。我坐在店里盯着他看,他有时也会跟我四眼相对,但看不出他有什么表情,眼神中既看不出亲热也看不出戒备,总之,他只当我是路人。 几天来,那铁架床上的瓜慢慢矮了下去,他依然还是木然地坐在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有时拉面馆老板的女儿会去找他玩,他也会陪着小女孩打羽毛球,那时候他目无表情的脸上开始绽放一丝孩子般的笑意,他也很喜欢骑着老板放在门口的自行车跌跌撞撞地转几个来回,但他始终没有很多话说。虽然老板一家以及面馆伙计都是同一族人,但好像只有老板自己能够讲他们的话,而老板女儿则纯粹是个只会讲普通话的小女孩,若非外表有点差异,言行举止早与我们无甚分别。那天,他来了个同乡,两个人叽里咕噜讲了一通话后,就到店里来要个炒饭,可他那不标准的普通话硬是让老板娘和伙计半天没听明白他想吃什么,拿着菜单让他指才搞定。我们这些旁边的食客们忽然起了好奇心,便纷纷的问起他们一些问题来,然后再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他们却也不以为意。 每到傍晚时分,面馆门口总有一个长相俊秀的年轻少妇双手托着一个竹篾簸箕,上面堆了一些油炸麻糍,清脆悠扬的叫声远远的传来,待到门口时叫声刚过,人已过了隔壁店铺,如果坐在店里,根本还没看清人影,她便一闪远去,我常常纳罕,她既沿街叫卖,却又为何脚步匆匆?也许是年轻?抑或是羞怯?但若如此,她又为何有胆量天天从此走过叫卖?既在叫卖,走的如此匆忙,又怎可能招徕到生意顾客呢?终于在有次与她正面相逢时,我才看清她模样,她依然匆匆而去,叫声未停,身影已是倏忽飘远。她与卖瓜人,刚好形成了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一个不声不响,一个高声叫卖,但是他们却又好像并无刻意的想要把路人们当成客户的意思,我还看见卖瓜的男子有客人帮衬,但却从未发现过卖麻糍的女子有过成交,以至于我常常有种错觉:她手上托的麻糍是不是一直就是原来那一簸箕? 虽然我只正面看见过一次那个卖麻糍的女子,但我却总不自觉地把她拿来天天能够看见的这个维族男子比,我想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又或者找出他们的相同点,结果却是我自己也糊涂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不同,更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相同。我不能说他们是善良的,因为我从他们的行为中看不到善良,他卖的瓜也许短斤缺两,她卖的麻糍也许偷工减料;我更不能说他们是邪恶的,因为我从他们的眼中看不到罪恶,假如有天她会在麻糍里面掺进老鼠药,假如他有天向路人举起了水果刀,难道这真是心灵深处潜藏的魔鬼挣脱了理智的束缚跑出来危害他人?难道这真是基因中蕴含的暴戾分子产生了核裂变而不可控制要毁灭自己?我不知道,我疑惑不已,我不信真主,但是此刻我真的很想问真主:是什么让虔诚的信众们开始疯狂?我不信佛教,但此刻我真的很想问我佛:是什么让温和的弟子们暴躁不安?我从这两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中看见了唯一相同的地方:他们卑微的职业、他们懦弱的眼神、他们无求的姿态、他们无主的皈依。他们对生存的本能渴求已经少之又少,但是即便如斯与世无争,谁又敢保证他们不会成为施害者或者受害者呢?他们本应该安然地走在这片领土的每一寸地方,而不管是深圳还是乌市的大街,因为他们本没有加害别人的意愿,他们也祈求别人不要伤害到自己。 但弱者永远是弱者,他们不由自主的命运总会卷入不由自主的纷争。如果他在韶关卖瓜,他也许命丧街头,如果她在乌市走场,她也许魂归西天,暴力的因袭不由他们而起,但暴力的恶果却总要这些无辜之人来承担。权力角逐者需要用生命的鲜血为自己头顶的花翎献祭,于是人命就像牛羊一样任由宰割,仇恨的刀挥起容易,仇恨的火扑灭却难,我们本来应是同样的人,但在这样的特定条件下,却硬被区分出了XX人与XX人,在这一刻,我们忘记了对方是人,对方也已忘记了我们是人。众生就此沦入魔道,陷入恶劫,无论杀人还是被杀,都已成为恶魔的工具,报怨的轮回圈套住死者的灵魂,也套住了生人的欲念,它们让懦弱的小贩成为暴徒,它们也让文静的雅士成为厉鬼。 卖哈密瓜的是个回疆人,卖麻糍的是个内地人,但在我的眼里,他们只是一个人。我们不需要余秋雨式虚伪的大爱,也不需要秦始皇式自私的大德,我们只需要分清真我,别让自己的灵魂迷失了本性,把愤怒还给撒旦,把理性留给自己。当我们面对周围的每一个生灵,不是去区分这生灵属于人还是别的物种,不是去区分他是哪里人时,上帝就在你身边,天堂就在你眼前。 |
Posted: 05 Jul 2009 07:51 PM PDT 就在中國从华东到华西,从华南到华北,张开大嘴,放声歌唱俄语歌曲,进行选拔大赛,要"情动俄罗斯"时,俄国却给中國张开的嘴里送进一大勺苦涩的黄连,来报答中國甜蜜的歌声:6月29日,莫斯科东部行政区区长尼古拉.叶夫季赫耶夫宣布:"由于违反卫生规定,莫斯科最大的市场被临时关闭",这意味着价值近20亿美元的华商商品将被没收,成了莫斯科政府的战利品。这一天,离中俄两国元首亲切握手,并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中俄建交60年庆祝大会只有12天(6月17日),离中國国家主席胡錦濤离开俄罗斯更近,只有11天(6月18日)。于是,中國口含俄罗斯喂到嘴里的黄连,成了哑巴,有苦难言。 这是俄罗斯的惯用伎俩。每当两国元首情到浓处,或中國政府给俄罗斯送大礼时,就对中國公民或中國利益下黑手,让中國民意不能,也不敢谴责它:谴责它怕伤着本国政府和领导人。它的逻辑是,官方舆论爱本国官方,只要自己被你们国家官方爱了,你们的官方舆论也只能爱我,不管我马上干了什么。如果你马上谴责我,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就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俄罗斯怕中國的民间舆论,民间舆论怕官方舆论,官方舆论怕官方,官方呢,俄罗斯不怕。 这种吃黄连的悲喜剧2007年就上演过一次。那是2007年3月26日,正在俄罗斯访问的中國国家主席胡錦濤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俄罗斯"中國年开幕式"。 中國国家主席在开幕式上致辞说,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俄罗斯人民是伟大的人民。自中俄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俄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是两国人民的真诚愿望,也是双方国家的必然要求。 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致辞中说,他衷心欢迎诸位出席俄罗斯"中國年"开幕式。对俄中两国来说,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因为俄中两国不仅是好邻居,而且是好伙伴。两国人民的历史和文化本身就说明,两个伟大国家在文化和精神上深深地相互吸引。毫无疑问,今年两国悠久关系的历史将增添辉煌的新篇章。 当年4月1日起,俄罗斯政府宣布,禁止外国人在露天市场从事零售经营的法律正式生效,严重冲击当地的数万华商,各大市场纷纷上演"中國制造"大甩卖。有华商感叹,以前"赚钱轻松",现今却变成"委曲求钱"。20万华商大半回国,另谋发展;也有的"坚守阵地",寻觅转机。 另一个故事情节更简单。2009年2月19日,中國的《环球时报》在头版和末版讲述了这个故事。头版是一道彩虹:俄罗斯承诺向中國提供3亿吨石油(我们已经知道俄罗斯的"承诺"是什么了——本文作者注),换取中國向俄两家石油公司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该报欣喜地说,"石油大单令中俄双赢";而在它的尾版(第16版),则划着一道殷红的伤口:"中國货船被俄舰击沉"。 国家之间为了利益而相互博弈,是正常的,但敲诈、勒索,甚至绑架别国公民对本国领导人的爱戴和对本国政府信任,就不正常,甚至缺德了。说这是强盗行经可能过了,但这肯定不是一个受尊敬的大国该干的勾当。 2009年7月4日星期六 作者:吴稼祥 中国报道周刊, 2009-07-06.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俄罗斯让中国吃黄连 添加本文到 del.icio.us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国际关系.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
Posted: 05 Jul 2009 06:58 PM PDT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國逐渐进入世界前列,国际上已有人把中國与美国相提并论,并创造出了"中美国"(尼尔?弗格森:Chinamerica)和"G2"的新概念。G20峰会的召开,把中國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环顾寰宇,金融风暴肆虐全球,昔日"列强"个个深陷泥潭、备受煎熬。国人的感觉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国内媒体讨论的是中國拥有的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应该如何花、握有近万亿美国债券的中國是否应该"救"美国、人民币是否应该取代美元地位的问题。可以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國人的自豪感、成就感、自信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这样得到过满足。中國人可以自由地向世人随时表示自己的"高兴"或"不高兴"。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中國人的强国梦似乎正在成真。国内外都有人认为,中國很快将会与世界霸主美国平起平坐,甚至有可能取代美国。终于,中國似乎可以加入主宰世界的大国俱乐部,而不再是过去那个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了。 然而,媒体上中國的"崛起"虽然不乏某些方面的事实依据,但并非事情的全部。中國能否成为一个真正影响世界的"大国",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目前的"良好感觉",远比人们在媒体上看到的炒作复杂得多。中國人对中國"崛起"的"良好感觉"主要还是源于中國GDP和外汇储备的增长。简单地说,就是中國现在"不差钱"。但GDP和外汇储备指标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国人并不一定十分清楚。 所谓"大国",严格地说,是那些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领袖地位、其影响超越国家版图的界限,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精神信仰(包括意识形态)等诸方面有着特殊的持久穿透力与辐射力的国家,而非只是财富多或者核弹多,更不只是人口多或者面积大。仅靠一、二个方面的指标优势,无所谓"崛起",更不能称之为"大国"。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均GDP比中國高得多,但他们并不是主宰世界事务的"大国"。例如GDP绝对值和人均值都大于中國的日本,在世界政治中并没有多少发言权——至少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日本没有可能混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再比如,印度的人口多;中东、海湾国家石油多,财富多;俄罗斯的面积大、资源多、核弹头多;但他们只堪称是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大国。可见,当一个地区大国或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大国易,当一个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价值观等诸方面都具有强烈辐射力的、足以深刻影响世界的大国难。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一个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能够总是以自己的意志影响世界潮流、改变国际秩序与格局、能够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及人民自觉向往、羡慕、学习的样板、能够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在"软"硬两种实力上都强大的"大国",需要对该国多方面的指标与实力进行全面的综合衡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媒体鼓吹中國要与美国比肩而立,成为"管理世界的共同体",无疑是一种老谋深算的策略,是要中國对世界上的各种问题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是对刚刚开始"崛起"的中國的一种温柔的"捧杀"。至于现在的中國究竟有多强大、在哪些方面强大、未来的中國能够走多远,中國人自己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事实上,中國人现在需要考虑的并不是中國拥有什么、取得了什么,而是中國现在缺少什么——什么是中國发展的短板、崛起的软肋。 回答这个问题是痛苦的,但不回答、不正视这个问题,中國就谈不上真正地"崛起",即使中國的GDP超越了日本;即使中國造出了航母;即使中國发射了载人飞船、登上了月球,中國仍然不可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大国"。GDP与外汇储备不是万能的,"大国"地位不是单凭钱就可以得到的。没有其他方面综合实力的发展,中國在经济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只能是暂时的;不解决中國崛起的短板与软肋,中國不可能真正登上足以全面影响世界的大国地位。 一、今天的中國缺什么? 那么,"其他方面的综合实力"究竟是指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许可以罗列很长一个单子,但其实可以转换为"制约中國发展的短板是什么",或者说"今日中國最紧缺的东西是什么"?说到中國的短缺,许多人认为中國最紧迫最稀缺的是能源,能源是制约未来中國发展的瓶颈;有人认为是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资源与科技;也有人认为是中國的法治建设。不错,这些东西都是中國未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但它们都是从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对未来中國发展面临的挑战的分析,不是也没有触及影响中國崛起的致命软肋。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几千年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发展拼搏的历程和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就会发现影响未来中國发展的因素不在物质层面而在精神层面。二十一世纪的中國最缺少的是什么?是信仰!中國在精神与道德方面出了大问题,而精神与道德方面的一切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信仰问题。中國人在信仰问题上早已陷入了严重的空虚与混乱——照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奋斗之路的精神火炬早就该添油加料了。 今天的中國之所以有各种令人发指、匪夷所思的乱象,之所以正气不张、各种丑恶现象丛生不断,不是因为我们穷、没有钱,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仰!就像"金粉世家",徒有外表的虚华。我们在吃前人遗留下来的作为中國人精神支柱的核心价值观与信仰体系老本的同时,没有为维护和发展当代中國人的核心价值观与信仰体系主动做出行之有效的创新与贡献。当过去的信仰老本基本吃完,新的核心价值与信仰体系又迟迟未能建立时,中國人精神支柱的空虚与道德基础的缺失造成的物质与精神的巨大失衡就变得日益突出。中國尽管在物质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物质的繁荣无论如何不能代替精神与信仰的缺失。中國人的精神火炬在严重缺乏新鲜燃料的情况下虽然仍在勉强燃烧,但其亮度却日渐衰微。这种状况不要说让中國的精神火炬穿透黑暗、照亮全球各个角落,让世人敬仰和依靠,就是仅仅为中國人自己指明前进的方向,为一个由多个族群、多种社会阶层、利益集团组成的国家发展提供所必需的凝聚力,也显得十分无力。这样的国家要崛起、要成为一个"大国",从何谈起? 换句话说,中國要"崛起",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就必须认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國人的精神支柱、核心价值观与信仰体系是什么? "今天,我们信什么"?对此,按照官方教科书和媒体的宣传口径,早有一套人人皆知的标准答案,从小学到大学,每个人都无数次地回答过这个问题,这似乎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但从当前中國人精神信仰的实际状况看,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被刻意回避而又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正是这个问题,从内部和基础上,从人的心灵里制约着中國的"崛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决定中國未来社会发展成败的关键。时至今日,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有勇气承认,每个中國人心里其实都非常明白:中國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出了问题。道德出问题的原因在于价值观出了问题,价值观出问题的原因在于精神支柱出了问题,多年来官方鼓吹的信仰体系早已形同虚设了。遗憾的是,出于种种原因,中國的当政者和媒体并不愿意坦承这个事实,不愿意公开讨论这个问题。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越来越触目惊心(例如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山西黑砖窑案、河北三鹿奶粉案、湖南罗彩霞上大学被人顶替案、贵州四川官员嫖宿幼女案、浙江胡斌飙车案、湖北邓玉娇案等),但媒体热衷于报道的只是各种问题的故事情节,而不愿意分析其深层原因。即使在论及原因时,也不愿将其归结于精神信仰的缺失,不愿意深究为什么各种恶性事件越来越多。当然,从官方立场上解读,中國社会出现的上述问题都是个别的、局部的、孤立的,没有代表性。如果硬要找信仰方面的原因,则往往把原因归结于"少数"人没有坚持官方多年来反复宣传的核心价值观与信仰体系,"没有牢固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丧失了共產主义的理想、信念"。至于为什么经过长年累月大规模系统的宣传,还有如此之多的"少数"人不能"确立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会源源不断地疯狂作案,还要前赴后继地违法犯罪,社会道德风气还会严重地沦丧败坏,则语焉不详。我们的媒体很少直面问题——直截了当地讨论为什么官方反复宣传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会不起作用?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國人究竟有无道德?有无信仰体系?中國人的信仰究竟在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是我们的信仰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问题,还是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根本无所谓,没有研究的必要?未来的中國究竟要走向何处?能走多远? 当然,我们可以假装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可以继续用早已失效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作为学生应付考试的标准答案。但这样做,不过是把所有问题的根源掩盖起来,延缓矛盾的公开化。事实上,以瓮安事件为代表的群体事件的一再发生,已经表明中國社会内部矛盾开始恶化、表面化。自欺欺人,回避矛盾,并不能解决问题。未来的中國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国",绕开信仰问题谈发展绝无可能。信仰问题,关乎中國的未来,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國命运、希望中國崛起的人必须面对、思考与回答的问题。 二、信仰的层次与类别 那么,究竟何为信仰呢?对中國人来说,信仰似乎并不陌生,但又有些说不清楚。信仰看不见、摸不着,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觉到它的存在与影响。单从字面上看,"信"是"相信","仰"是"敬仰"。"信仰"就是"以敬仰的态度相信"某种东西。学术上对于信仰的定义形形色色,概括起来不外是人对于世界及人生的看法,是人的精神支柱、精神寄托;也可以说是人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观念、理念的信服和尊崇;是人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黑格尔说:"说到信仰,我真正所指的是我的个人信仰,是一种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 黑格尔的话揭示了信仰的特点。首先,信仰必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相信。如果一个人对某种理念、价值观、学说、主义或者目标,不是完全、彻底的相信,是不能称为信仰的。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信仰带有极大的主观感情色彩。对于信仰者来说,无论在别人眼里,自己信仰的对象的价值如何,信仰者都不会对所信仰的对象产生怀疑,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信仰的价值判断。信仰者对信仰对象、信仰内容的相信有时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荒谬的,但信仰者自己并不以为然。任何在信仰问题上的欺骗都是对别人而言的。对信仰者自己来说,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每个人信什么、不信什么,自己心里是非常清楚的,不存在自己欺骗自己的问题。 其次,信仰必须是由衷的、自觉自愿的、无条件的接受、认可、相信、敬仰、仰慕、崇拜和追求,来不得半点强迫,半点强加于人。依靠强迫、利诱、欺骗不能产生真正的信仰,也不能来维持和改变信仰。为了信仰,信仰者可以疯狂,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信仰者的自愿。有了自愿,才会不仅"信",而且"仰"。离开了自愿,信仰的支柱就会立刻坍塌,非自愿的"信仰"不过是逢场作戏。 再次,信仰是人的一切精神与行为的指南,决定着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的精神与行为必须是人的信仰的外在表现。人如果没有信仰,内心就会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与痛苦,甚至可以使人彻底崩溃。从维持人的正常存在来说,无论内容如何,人必须要在自己心里相信某种东西,给自己一个行动和活下去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人才能活着,才能够赋予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所谓人生价值。有了人生价值,对这套价值的理解、观念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信,就是信仰;有了信仰,人才能从本质上认识自己存在的意义。 说白了,人因为承认自己存在的意义而需要信仰,因为自己的信仰而赋予自己人生的希望,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提供一套自己满意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为了这个理由,人才活着。信仰为人的短暂的现实存在赋予了一个永恒的意义,解释了灵与肉、有限与无限、个体与群体、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体现着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这就是信仰的有效性,这就是为什么人活着不能没有一套自己自愿相信、接受、认可并追求或遵循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信仰会成为左右人的现实生活,控制着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为什么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原因。对于一个人来说,信仰是必需的,它激励和督促一个人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努力。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信仰为民族和国家的存在、发展提供最根本的理由,是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达成共识、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仰无论对个人还是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信仰,人不能存在,民族不能存在,国家不能存在。 也许有人会说,此论对于信仰重要性的强调过于绝对了。信仰就是宗教,信仰对那些宗教信徒来说可能很重要。"我什么都不信,没有信仰,不是照样生活得很好吗"?这是把信仰等同于宗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其错在于把有无信仰与信仰什么混为一谈,把信仰与宗教混为一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中的大多数人信仰宗教,他们对自己信仰什么很清楚。但在中國,除了宗教信仰者外,许多人对信仰并无特别的意识。事实上,宗教是一种信仰,但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不信仰宗教并不等于没有信仰。信仰的内容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任何一种东西,只要你相信它,并以此解释你存在的理由,它就是你的精神支柱。 考察人的生活目的与追求,即可清楚地看出人的信仰轨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但一般来说,这些追求不外乎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事业,家庭,自身。所谓"事业",是人要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意识、有目的地行动;是一种长时间的为实现自己理念与价值而行动的过程。人们将这种有目的的活动称为"理想",为了理想而做的一切就是"事业",为了"事业"活着的人是理想主义者。事业有大小,理想有高低,对为了事业奋斗的人来说,事业就是他们的信仰,是他们生活的目的与理由,事业的成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最大的成就。 人同时又具有生物性,要繁衍后代,有父母子女,有家族亲戚,有亲情爱情。这一切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细胞,对个体来说,则是微观化了的世界。有些人把婚姻、家庭、养儿育女看成是自己存在的目的,追求家庭幸福是对这一目的的最好实现。对这些人来说,一切为了家,家庭是他们的信仰,是他们一切活动的动力。 也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被动或主动地脱离了家庭,他们把生活的目的圈定在自我存在本身。对这种人来说,世界的一切是以满足自我的需要而存在的。活着不是为了家庭、为了社会,而是为了自己。这些人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存在和欲望,他们活着的目的是为自己,信仰的也是自己。 以上不同类型的生活目的构成了这个世界芸芸众生的信仰基础,也可以说是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复合反映。对于个体来说,这三种生活目的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人的存在可以有一种目的,也可以两种或三种目的兼而有之。任何一种生活目的,都可以成为人存在、存活的理由,成为人的信仰动力。但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比以上三种生存目的的类型要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主要是人不仅要求自己的存在有个理由,而且要求这个理由具有尽可能多的价值。当人们信仰的某种价值超越了单纯为了个体功利的目的,变成群体、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时,对这种价值的信仰就会从纯粹为了个体追求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利益的层面,从物质的、有形的层面上升到精神的、抽象的层面,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上升到人类社会与宇宙的无限性。同样是讲信仰,个人想到的是个体存在的理由、个人的追求;国家强调的则是群体、社会共同的追求目标。二者差距虽然极大,但却不是毫无关系。根据信仰的主观真实性、自愿性的特点,国家的信仰应该是个人信仰的集合与体现,如果国家提出或规定的信仰失去了个人信仰的基础,不是个人追求的集合与最高反映,这个信仰就会失去最根本的动力,就会暗淡无光。 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在对人类生存目的反复思考的基础上,对人的存在与信仰的意义进行了大量的分类整理,提炼、组合出了无数复杂的观点、学说。这些观点、学说试图为人类遇到的所有问题提供解释。这些解释的形式不同,关注点不同,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宗教、哲学与科学。宗教、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打破了地域、部落、族群的界限,在人类居住的范围内广为传播、交流,并且日益精致化、系统化,最终形成了可供人们选择的五花八门的不同种类的信仰: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各种宗教信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儒家思想、印度哲学、柏拉图、黑格尔哲学等各种哲学信仰;共產主义、馬克思主义、国家社會主義、三民主义、非暴力主义等各种政治信仰;自由、平等、博爱、法治等各种人文信仰;日心说、宇宙大爆炸、进化论等各种科学信仰。 不同种类信仰产品的形式与内容不同,有的甚至相互冲突,但从给人的存在提供一个好理由这一点上说,各种信仰无论有多大差异,在功能上都是等效的。一个人可以选择某一种信仰,也可以同时选择若干信仰,比如既是宗教信徒,又是某种政治观点的支持者;既相信宗教,又是科学家;既相信科学,又是某个哲学观的拥护者,等等。有了这些信仰,人的生活很充实,很有目标,很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改变信仰者自身,也可极大地影响外部,影响社会,甚至会让人成为信仰的俘虏,为了传播、实践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例如为实践宗教教义而死的殉道者,为坚持政治主张而死的政治家,为追求科学而献身的科学家,为维护伦理道德而死的烈女贞妇等。对这些人来说,追求信仰,为信仰献身,虽死犹荣。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相信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信仰体系,这个人便是所谓的"自我信仰者"。"自我信仰"是一种最低层次的信仰,它能提供给人生存的动力和理由也最小,近乎动物的生存本能需要。作为有理性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一个彻底的"自我信仰者"是很难持久存在下去的,因为"我"不能同时成为"我活着"的目的(单一的人不符合人与社会的主体—客体二元结构,单个的人不能同时充当主体与客体),这样的人无法回答"我活着为了什么",最后只能连自我存在的价值也放弃,达到所谓"零信仰"的状态,即真正的"什么也不信"——连自我存在的价值也不信的状态,最终的结局就是自杀——信仰没有了,"活着没意思",人失去了活着的理由,生命本身就成为多余的了。 显然,没有信仰是危险的,但要做到彻底的"零信仰"也不容易。所谓"我没有信仰",不过是没有意识到信仰的层次与类别罢了。对大多数声称"没有信仰"的中國人来说,实际的意思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那么,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是否真实可行呢?不是的!这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必须信仰宗教,而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以相信超自然的神灵即超验的存在为标志的建制性的宗教固然是"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与超验的存在、来世没有关系的其他思想观念、学说理论也可以是"宗教"。只要一个人无条件地崇拜和相信一套无需理性和实践验证的东西,并以此为其行动指导和追求目标,这个人就实际上在自己的世界里把这个东西宗教化了。尽管这个"宗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宗教形式不同甚至完全相左,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某人的精神支柱与信仰。一个相信宗教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宗教信仰上,把宗教信仰作为精神支柱,用宗教解释一切;一个不相信宗教、甚至反对宗教的人,则可以把任何一种非宗教的学说、主义、观念作为自己的"宗教"顶礼膜拜,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的意义。二者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不同,但在将某种东西作为自己信仰体系与精神支柱这一点上,二者的实际效果是一样的。 所谓"信仰缺失",有两层意思:对个人来说是缺乏某种可以作为个人精神支柱的宗教或宗教化了的信仰体系;对国家来说则是缺少一个能够代表民众信仰、凝聚民众共识的道德基础与精神支柱,这个精神支柱一般来说是某种或精致或原始的宗教,特殊情况下,也可是某种非宗教的主义、学说。对于今天的中國来说,所谓"信仰缺失",应该是指国家、民族与全社会的信仰体系发生了缺失。这不是说国家没有官方信仰,而是国家建立、倡导的官方信仰体系失去了作为个人信仰集合体的整合与代表功能,个体信仰与官方信仰之间失去了共同点。个人与国家都需要有一尊能够信靠的"神",但官方立的那尊"神"与老百姓自己信的"神"不是一回事了。 探讨这种变化,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人类历史上,人类曾经有过把一切都放在宗教的名义下,以宗教作为最高信仰的漫长时期。在国家这种组织形式出现之后,皇帝、国王等各类国家的统治者也都长时期地借用宗教的神圣性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君权神授"在政教合一时期,既是宗教信仰的内容,又是政治信仰的核心。在神权与王权分离之后,国家通过暴力或"民主"的方法提供统治的合法性,确立自己的统治模式,国家的主张、观点,不再具有神圣性了,但绝大多数统治者仍然把宗教作为可以帮助自己巩固政权的官方意识形态,摆在大众崇拜的核心位置。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统治,不是把宗教放在自己的脚下,而是把自己放在与本国人民信奉的宗教或神灵的最近的牌位之下,让自己最快最多地得知"天意",代行"天意"。世界上至今仍有许多国家可以按主要人口的宗教信仰划分为"某某教国家"。在这些国家里,作为民族与国家的精神支柱与价值体系的不是统治者,而是宗教。官方意识形态、官方信仰与民众的宗教信仰是一致的,民众可以对统治者个人表示不满,但民众信奉的宗教与神灵是不会改变的;统治者个人换来换去,但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与信仰体系不变。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不存在"信仰缺失"的问题。这种官方意识形态与个人的价值取向、精神信仰的一致性,从国家的整体利益上看,是合理的,必然的——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失去存在的理由,愿意分崩离析、自我灭亡。宗教信仰或某种宗教化了的其他信仰作为整合国内各族群众、各类集团的纽带作用从来没有被统治者忽略过,道理即在于此。 三、古代中國的信仰体系 对此,有人会说,此论适合于全民信教或宗教发达的国家,但不适合中國,中國自古不存在政教合一的政权,何来利用宗教作为精神支柱与官方正统信仰之说? 这种观点,涉及到了如何看待作为中國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的问题。儒家思想,也称儒学、儒教、孔教,它是不是宗教,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都曾论证过儒家思想只是一种哲学、一种观念,不同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的建制性宗教。这些论证的逻辑严密,证据充分,揭示了儒家的许多不能称为宗教的特点,结论本应无可置疑,但这类观点有一个错误的前提,这就是把西方宗教学意义上的建制性宗教,拿来作为与儒家比较的样本,强调了宗教的外部形式,忽略了从信仰的功能上考察儒家学说的本质与宗教的相通之处。 如果说儒家学说不是宗教,长达几千年的中國封建社会不存在政教合一的政权,不存在维持国家存在所必需的"君权神授"的信仰体系与精神支柱,那么,以"天子"自命的中國历代皇帝及其王朝是否可以说是无神论的政权?显然,此说不能成立,中國从来不存在相信无神论的皇帝。如果存在一种宗教化了的官方信仰,它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儒家思想——儒教。儒家学说自汉代被置于"独尊"的官方信仰的核心位置之后,经宋明理学的集成、系统化,几乎成了中國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维持统治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从形式上看,儒家思想不是建制性的宗教,但它的地位远在各种宗教之上。儒家思想为巩固中國封建社会统治所做的贡献是中國任何宗教、任何其他学说、思想都无法比拟的。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无人可以反对儒家思想,儒家学说早已被历代皇帝"宗教化"了,儒家经典具有超越时代的宗教权威。清代思想家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以法杀人"尚可救,"以理杀人"无人可救。在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方面,中國封建礼教到了可以杀人的地步,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把儒家思想称为孔教、儒教。如果中國仍然处于农耕时代的封建社会,无论儒家学说在形式上是否被称作宗教,维护这样一种可以作为精神支柱的价值观与信仰体系,无疑是符合中國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益的必然选择。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封建社会不以西方意义上所谓的"宗教"为国教,没有与佛、道等宗教搞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但在巩固封建统治的实际功效上,并不缺少宗教化了的精神支柱与信仰基础。 相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单一信仰模式,中國封建社会的老百姓,在信仰的选择上,则有着较大的空间:那些愿意把自己的精神信仰与政治主张(即人们通常所谓的"抱负")结合在一起,立志"治国、平天下"的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官场,在政治舞台上表演;只有精神追求而无政治兴趣的人可以作为文人儒士,著书立说;如果有人觉得官方信仰不足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还可以再加上佛教或道教等建制性宗教作为补充;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草根大众除了可以实践孔孟礼教的伦理道德之外,在信仰方面,还可加入或创造各种各样的民间信仰。这样,中國古代就有了一套不同层次的立体的信仰体系。站在这个体系最上层的是帝王们极力推崇维护的官方正统信仰——儒教;中间是有形的建制性宗教——佛教、道教;最下面的是活跃于草根层的民间信仰。不同等级的人,可以各取所需,各行其是,相安无事。把这三层信仰连贯起来的是以方块汉字为标志的中國传统文化。应该说,中國封建社会虽然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外族入侵,整个社会的信仰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家与国、朝廷与百姓、个人与社会在信仰认同和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上,并无冲突,作为国家、民族、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核心价值观是连续的、有效的;中國古代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换的是皇帝,是名称,不是信仰,不是价值观。古代中國,也几乎不存在"信仰缺失"问题。 四、百年来中國社会的信仰转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了中國结束了几千年来以封建礼教儒家思想为精神支柱的统治模式,中國社会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与此同时,随着西学进入中國,中國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开始发生巨变。1919年,中國先进的知识分子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國近代社会信仰转型的序幕,统治了中國人几千年的精神偶像轰然倒塌,中國人开始考虑"今天我们信什么"的问题。信什么?作为个人,老百姓可以继续相信儒、释、道,甚至基督教、天主教,或民间信仰;但作为民族与国家的精神支柱,儒家必须被端掉。激进的中國知识分子请来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希望以此填补或置换原有的封建信仰体系。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观念像潮水一样涌入了中國。中國人在被砸烂的封建传统的精神支柱面前感到迷惘,在各种新兴的"主义"面前感到兴奋与恐惧。刚刚建立的民国政府走马灯似地更换领导人,政客的无耻、军阀的混战、列强的掠夺,加之旧有社会瓦解后的失序,加剧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的痛苦。"中國向何处去?"成了当时中國人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此时,代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新青年》,把馬克思主义、共產主义介绍到了中國。从信仰的角度上说,馬克思主义是一种追求社会正义、反对階級压迫与剥削的政治主张,在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國,馬克思主义犹如一盏明灯,让争取民族獨立、国家复兴的中國人看到了希望。但馬克思主义进入中國后的命运是坎坷的,共產主义的宣传与发展在中國进行的并不顺利。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不同于中國,在一个以农民为主、存在着大量文盲、缺乏产业工人的国家,宣传馬克思主义、共產主义,鼓吹无产階級革命,似乎并不合时宜。 毛澤東,应运而生的伟大政治家,深刻地认识到了欧洲与中國之间、知识精英与工农大众之间、理想主义与功利本能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毛澤東没有把精力放在重复馬克思主义的教条上,他从中國的社会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发明了馬克思主义的中國版——发动贫苦农民,通过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毛澤東的中國版馬克思主义后来被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对此,经过了曲折复杂、残酷激烈的黨内斗争后,中國共產黨终于达成了举黨一致的共识,承认毛澤東为中國革命最具权威的领导者。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毛澤東在向文盲为主的农民推行中國版馬克思主义时,提出的极为简单的"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口号的深远意义。许多人也许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不能发动千千万万的农民,而毛澤東却能建立革命武装,开创出红色根据地?其实关键就在于毛澤東把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义、无产階級革命理论最大程度地简化了,简化到了任何人都明白,都可以将其作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为之奋斗的——十分有吸引力的理由。剩余价值、政黨、国家,对农民来说,实在是一些过于深奥的概念。农民需要通俗易懂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既是共產黨的政治主张,又是广大农民的希望和闹革命的目标,这个目标改变了千百万人的旧的人生观,成了这些人为之奋斗的精神信仰。至于打倒土豪之后能否分到田地,分到田地之后能否继续拥有田地,迫切要求改变现状的农民是不去考虑的。中國革命就是在这样一种拥有千百万中國版馬克思主义信徒支持、参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并最终取得成功的。 当然,毛澤東是不允许加入了革命队伍的农民把信仰永远停留在给自己分得一块土地,为自己复仇的个人功利层面上的。有了信仰还需要不断地提高,需要把信仰的对象与目标及时地宗教化、神圣化。毛澤東知道要让红军不同于土匪,就必须让这支队伍有十分明确的使命,这个使命必须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性、必须能够成为让人自愿追求、自愿献身的信仰。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但对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高度宗教化。每一个红军战士必须无条件地绝对地相信革命目标的正确性,并随时准备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由共產黨领袖开创的革命事业。这个事业是"无比美好"、"无比壮丽"的,是值得以千百万人的生命去换取的。与这个伟大的目标相比,包括生命在内的个人的一切都是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参加毛澤東领导的革命的人,必须完成从普通人到中國版馬克思主义忠实信徒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一个在思想上接受和确立宗教化的信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无数人树立了新的"信仰",明确了自己毕生的"事业与追求"。"打土豪,分田地"不再是实现个人功利目的的手段,而是一项伟大"事业"的一部分,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人不是简单地想要发财、复仇的普通农民,而是具有远大目标的、用革命信仰与理念武装起来的、随时准备献身的理想主义者。 1949年,毛澤東依靠几百万武装起来的中國版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的英勇奋斗,成功地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说,从1911年到1949年中國大地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的主题词是"武装革命"(其中包括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战争)的话,那么,这场持续了三十年的波及亿万人的轰轰烈烈的武装革命便是当时中國人政治信仰最好的表现形式,信仰的标签是馬克思主义(包括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信仰的内容是"解放";对于信仰的最具权威的解释者是毛澤東。这场革命有一个得到了千百万人支持的真实的信仰基础,有一个建立在这个信仰基础上的真实的追求目标,有一个能够使中國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的令人信服的理由,有一支由怀着远大目标的理想主义者组成的坚强队伍。毛澤東领导的中國革命,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政治上、精神上、信仰上的胜利,这一切构成了仲共1949年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的总胜利。相比之下,国民黨的三民主义从来没有成为千百万工农大众的信仰追求,国民黨也从来没有把三民主义的宣传宗教化、神圣化。三民主义是个口号,不是信仰,更不是宗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黨政治精英嘴上高喊三民主义,但心里却不信仰,行动上也不准备实行三民主义,在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民黨内,找不到几个愿意为实现三民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者。三民主义只不过是国民黨在旧中國政治舞台上招摇做秀的旗帜。国民黨的信仰基础与精神支柱徒有虚名,失去了信仰基础的国民黨在大陆的失败是必然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以"解放"(階級解放、民族解放、国家解放)为奋斗目标的革命的成功。革命成功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千百万人对革命的热情、对革命的领导者与组织者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信仰不褪色,一直是毛澤東考虑的问题。为此,从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把中國政治舞台的主题词换成了"階級斗争",不断发动各种政治运动,并在政治运动中逐渐地把階級斗争变成了这一时期凝聚中國人信仰的载体。根据毛澤東的说法,中國人民通过流血牺牲得来的天下,有可能被不甘心失败的階級敌人重新夺走,这些日夜梦想复辟的階級敌人就隐藏在我们身边,他们"人还在、心不死",企图让劳动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因此,革命者必须狠抓階級斗争,"階級斗争,一抓就灵"。对于階級敌人复辟的危险性和階級斗争的必要性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从五十年代初的"三反、五反"、批判胡风、反右、反右倾,到六十年代的"四清",到"史无前例"的纹化大革命,中國社会始终处于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和階級斗争之中。"七亿人民,不斗行吗"?不断的斗争需要不断的教导,毛澤東通过对革命目标与信仰内容的不断修正,始终掌握着对中國版馬克思主义信仰内容的解释权。同时,毛要对黨内各种"修正主义反黨集团"不断开展清理斗争,同样需要千千万万理想主义者的参与,需要各级领导与群众对革命"事业"的宗教化信仰,对革命领袖的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式忠诚。完全理解毛澤東的意图并率先开展以毛澤東为崇拜对象的造神运动、把毛澤東思想宗教化的是黨内掌握军队领导权的林彪。林彪在军队中狂热地宣传毛澤東思想,并因此当上了毛的接班人(林彪后来的倒台属于别题,此处不赘)。 1966年,在经过了一系列政治运动的预演之后,毛澤東亲自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階級纹化大革命",中國社会进入了階級斗争风暴的最高潮。中國沸腾了,中國成了国际共產主义运动的中心,无产階級革命的红海洋。在这个红海洋里,资产階級和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彻底打倒了,亿万人民把革命的目标提到了"解放全人类"的空前高度。全国到处响彻歌颂毛澤東的革命歌曲。典型的宗教式的"三忠于、四无限","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成为当时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亿万人对毛的"无限崇拜、无限信仰"达到了顶点。对毛和毛的思想的信仰成了完全的宗教。毛澤東成功地在中國引爆了"精神原子弹",精神与信仰的力量显现出来的巨大威力震撼了全世界。 1976年,随着毛澤東的逝世和"四人帮"的垮台,毛澤東领导的"纹化大革命"停止了;建国以来以反复辟为目标的階級斗争——"无产階級專政下的继续革命"终于落下了帷幕。今天,当我们回顾那个疯狂的年月时,经历过那场"革命"的人们的心理是复杂的。狂热的、失去了理性的"革命"毁灭了无数人的青春、生命,毁灭了无数家庭,吞噬了无数忠于它的优秀儿女。所谓的"革命",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场地地道道的浩劫。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无论这场"革命"多么错误,参加这场"革命"的人是真诚的,他们的信仰是虔诚的,他们的虔诚与真实几乎达到了荒谬的程度,并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正是这种对主义、领袖、黨和国家的宗教徒式的绝对信仰被过度透支与滥用,导致了后来中國人的信仰缺失与玩世不恭。经历了太久的政治高烧之后,人们厌倦了,累了,需要休息。尽管毛的遗产是丰富的(在毛去世30多年后,国内还有人在努力恢复对毛主义的宗教式信仰,毛主义甚至指导尼泊尔的共產黨取得了政权),但连年的政治运动与无休止的階級斗争使中國的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到处都是供应不足,中國处于极度的物质匮乏之中。人们对毛的信仰迅速退热,毛澤東逐渐走下了神坛。 1978年,鄧小平顺应亿万人民的要求,果断地改变了中國政治舞台的主题词,用"改革开放"取代了"階級斗争",把中國带入了新时代。这是近代中國又一次历史性的社会转型。1992年,鄧小平进行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南巡,再次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亿万中國人在经历了14年的市场经济的启蒙教育之后,开始真正投入到改革开放中来了。"十亿人民九亿商",中國从上到下的每个层次都动起来了。如果要问这个时期的中國人的信仰是什么,中國人可以毫不迟疑地告诉你——"致富"!全国人民要发财、要致富,所有人都希望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吸引和鼓舞着每一个中國人,虽然传统的馬克思主义不再是人们信仰的核心,但中國人并不缺少信仰,"改革开放、中华腾飞,团结起来奔小康"就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國人信仰的真实写照。 然而,改革毕竟是利益调整,建立在追求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信仰效用是短暂的。如果说,毛澤東把中國人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变成了一种宗教化信仰的话,那么,鄧小平的"改革开放"并没有能成为全体中國人的宗教化信仰。这不是因为人们对追求物质财富不向往,恰恰相反,要把"发财致富"作为一种毕生追求的"事业",缺乏"神圣性";为"致富"而献身毕竟不是牺牲,在道德上、精神上不会得到升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如果没有高尚的动机与慈善的行为,只能说是地地道道的"金钱拜物教"。鄧小平去世之后,中國共產黨相继更换了二次领导人。亿万人民对新时代的美好憧憬,很快就被利益分配不公的严酷现实击的粉碎。某些权贵集团与掌握资本资源的新生阶层相互勾结,疯狂鲸吞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贫富分化与官员腐败以惊人的速度与规模蔓延;以单纯追求GDP增长指标、掠夺资源、污染环境为特点的中國经济发展,在创造财富奇迹的同时,也制造了无数的利益冲突。富起来的中國人突然发现,中國社会在精神上、信仰上出现了巨大的赤字,"钱不是万能的",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财富。物质的丰富解决不了精神的贫困。许多有钱人甚至哀叹自己"穷得什么都没有,只剩下钱了"。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活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钱。人们需要富起来,更需要富裕之后有意义的生活。如果生活的目的不是钱,又是什么?当人们经历了太多大起大落的剧烈"折腾"之后,传统的政治教科书已不再具有任何说服力了。信仰问题悄然无声地显现在了人们面前。这一次,对于个人来说,是选择哪一种宗教或思想、学说作为个人精神支柱的问题;对于国家来说,则是选择什么信仰作为凝聚13亿人的信心与意志,能让整个民族真诚投入为之心动、为之牺牲的信仰体系的问题。显然,马恩列斯毛最为强调的暴力革命与階級斗争过时了;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共產黨国家的消失,以"解放受苦受难的全人类"为目标的"无比壮丽的国际共產主义事业"在全世界进入了低潮:"金钱拜物教"是腐蚀剂,也不能用。2009年,在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辉煌之后,中國需要回答"我们信什么"的问题。 五、解决之道——信仰创新 事实上,人的思想没有真空,当官方意识形态不能成为千百万人的自觉信仰时,人们就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寻找替代品。近年来,各种宗教发展迅猛,原因很多,但官方信仰苍白无力,"黨员不信黨",大批黨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丧失了对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除了传统宗教发展迅速之外,新兴宗教与各种精神信仰的替代品也很有市场,宗教的兴旺有深刻的内在原因,不能用"西方宗教势力渗透"、"文化教育落后"或"骗子遇到了傻子"的说法去解释,中國共產黨应该如何对待宗教,应该如何实现信仰创新,是仲共自身建设的当务之急。 面对严峻的现实,重温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宗教信仰的理解,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梁启超认为:人不可无宗教。从最下等的崇拜无生物、崇拜动物算起,直到最高的有神论、无神论,都是宗教。无论你信仰的对象是山、水、树、花、鹰、蛇、上帝、天堂、净土、老子、孔子、吕祖、济颠、关公、摩西、耶稣基督、释迦牟尼、馬克思、拿破仑。只要你对一种事物有绝对信仰,就成了信这个事物的宗教。信奉馬克思主义的人也是宗教,信馬克思主义的人叫"馬克思教徒"。梁启超强调了一个的观点:信什么不重要,有无信仰很重要。 要解决今天中國人信什么的问题,不能脱离了时代搞倒退,不能回到儒家、恢复封建礼教;也不能照搬毛澤東。尽管孔子和毛澤東都有效地解决过中國的信仰问题,但在全球化、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即使我们原封不动的把孔子、毛澤東请回来,他们也解决不了今天中國的问题。要解决今天的问题,唯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信仰创新。所谓传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中國的软实力。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是中國、乃至亚洲许多国家建立信仰的基础与沃土,其穿透力与辐射力跨越了时空,超越了政治,远在任何主义之上。以中华文化为基础,才能使中國人的民族共识有一个坚实的根基。所谓信仰创新,就是使用新思维、新办法应对新时代信仰的现实需要,走出一条信仰上的新路子。中國在信仰问题上的现实需要是什么?是要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找到可以作为精神支柱的信仰体系。这是今日信仰问题上的最大挑战。 回应这个挑战,首先要敢于承认现实。迄今为止,中國的官方信仰是馬克思主义。馬克思主义在中國被作为宗教化了的官方意识形态已经六十年了,要把它继续摆在中國社会精神支柱与核心价值的地位,作为全国人民信仰的共识,只能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最核心的理论是剩余价值与无产階級專政,它们对希望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无产階級政黨来说,确实具有指导意义;但在时间、条件、环境、目标、对象改变之后,馬克思主义如何能够相应地变成维护统治階級利益的指导思想,对全世界取得了政权的馬克思主义政黨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馬克思主义诞生已经160年了,其间无数馬克思主义政黨领导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但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夺取政权、掌握政权的寥寥无几,其中真正成功持续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个现象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思。中國的成功恰恰是对经典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复改造,先后推出了毛澤東版馬克思主义、鄧小平版馬克思主义,仲共才得以夺权、掌权的。1979年以来,中國用的是邓版馬克思主义。30年过去了,现在黨需要推出一个新版馬克思主义,作为黨的信仰目标。对中國共產黨整体而言,今天的第一要务是如何保持黨的执政地位。捍卫馬克思主义与掌握政权、领导中华民族前进之间并无绝对的关系。严酷的现实是,中國人(包括香港、澳门)接受共產黨的领导,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真诚地信仰馬克思主义,自愿地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如果有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实事求是。中國目前信仰上的空虚不是因为没有官方提倡的信仰,而是因为大家不愿意相信它。中國共產黨作为执政黨,其目标不是利用政权去维护一种主义,而是要应用任何一种代表人民愿望的理念巩固政权,意识形态应该为政权服务,而不应让政权为意识形态服务。当一种意识形态不起作用时,就需要更新,找出一种新的替代物。如果无视旧的意识形态的效果,仍然要继续保留它,结果只能是形式上"忠于"黨,实质上却削弱和损害了黨的利益。为此,黨必须为现阶段的中國提出一个崭新的、得到人民公认的社会发展共识,这个共识必须体现民众的愿望、时代的特点,成为中國社会的最强音、主题词,成为中國人未来一个历史阶段的共同信仰。这个信仰不是旧版馬克思主义,也不能是某种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儒教或其他任何一种宗教),因为黨的信仰不同于宗教,不是任何宗教的代表。在国家与宗教的关系上,中國不能走政教合一的道路,不能设立国教。 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下,仲共在处理信仰问题时可以把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分开,把黨对黨员的信仰要求与普通人的信仰标准分开。黨的目标应该是如何保持权力而不是做哲学上某种主义的捍卫者。对馬克思主义的信仰应该从面向全社会移回到黨内,作为黨内意识形态处理。黨在严格要求黨员信仰的同时,应提出一种全社会、全民族都能接受的、植根于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政治共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它不是馬克思主义,也不是某种宗教。黨也不必对群众提出强制性的馬克思主义信仰要求或将其作为测试普通民众的政治标准。简单地说,中國共產黨要做的是黨有自己的信仰,中國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全民共识(信仰),每个公民个人也有自己的信仰。三种信仰内容不一样、层次不同、关注点不一样,各有各的范围,可以重合但并不矛盾。 所谓国家信仰,就是这个时代全国人民的民族心理与愿望,体现了国人的共同意志与理想。中國在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都有特定的时代色彩,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对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认可与追求,就是那个时代的"国家信仰"。例如"翻身、解放"(20世纪30-40年代,还有过一段"抗日救亡"的时期),"階級斗争","改革开放",等。今天,能够满足国内各方面需要,得到大家支持认可的是"和諧如一"。"和諧如一"扩大了"和諧社会"概念的外延,淡化了政治色彩,体现了中國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它的内涵相当丰富,很有包容性。转型时期的中國社会非常需要 "和諧如一"。用它作为时代的标志和主题词,维护中國未来三十年的稳定,凝聚各族中华儿女的意志,应是明智之举。现在全国、全世界人民都赞成和平、赞成"和諧",仲共可以顺应民意,以"和諧如一"作为凝聚全国人民的旗帜,将其提到全民信仰的战略高度。至于使用"和諧如一"的提法是否就是最好的表述,其实并不重要。正如梁启超说得一样,无论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信仰对象都无所谓,关键是看它是否是一个起作用的信仰。没有一个明确的举国一致全民认可的信仰做旗帜,中國现阶段的民族共识就无法达成,中國崛起的精神短板就难以弥补。从操作的策略上看,高举"和諧如一"的大旗,国内外只能支持、无法反对(反对者将会自动站在民意对立面)。如果国人能以"和諧如一"为目标,实现人与人的和諧,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諧,中國社会的微观与宏观形势就会得到极大地改善。虽然这种信仰的实质是一种典型的为执政黨服务的政治信仰,但它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点和亲和性,作为公共信仰体系,效果无疑优于以斗争哲学为特征的馬克思主义。 有了民族的共识和信仰,仲共还要在意识形态上完成从革命黨向执政黨的转变。黨的主要任务应是集中精力领导政府,管好干部,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在对待群众个人的信仰问题上,黨应该承认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没有道德约束对国家有百弊而无一利这样一个事实。仲共在建国初期和纹革中否定了中國传统的旧信仰,确立和强化了馬克思主义官方信仰当中國告别了"階級斗争"进入转型社会之后,官方信仰逐渐丧失了指南作用,作为凝聚民族意志的旗帜逐渐褪色了,公众认可度大大降低。国家、个人都面临精神与信仰产品严重短缺的问题。但仲共此时并未开放宗教市场,让个人自由选择信仰,结果导致信仰虚假,掺假信仰泛滥成灾。中國各级官员的贪腐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就在于虚假信仰早已淹没了虔诚信仰,对黨的事业的忠诚蜕变为了对掌权者个人的依附和对权利、利益的赤裸裸的追逐。这种状况也是所有掌握了政权的黨必须要经受的考验。 如果仲共在个人信仰层面上放开,把宗教作为个人私事对待,黨就会实现与各种宗教在意识形态上的和解,各种宗教就可无障碍地与黨合作,协助黨实现社会和諧发展的目标。黨会因此而获得国内各种宗教信仰的人和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的中华儿女广泛的认同与赞赏。个人有了信仰支柱,特别是宗教信仰,就会重塑道德底线,国民素质就能在整体上提高。宗教放开之后,由于多种宗教同时发展,宗教间的竞争可以有效地防止任何一种宗教成为主流信仰;即使某种或某些宗教人数多于其他宗教,也不可能脱离中國文化而存在,更不可能取代中國文化成为国教。中國历史上建制性的宗教从未取得过国教地位,中國的国情决定了宗教在中國必定是多元化的,个人的宗教信仰选择是多样的、分散的。国家允许多种宗教并存,不搞政教合一、不设国教,是最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调者和维护者,国家应把宗教管理模式由行政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强化宗教立法,用法律规范和调节涉及宗教的一切问题,允许宗教在法律范围内竞争、发展。保护人民群众对各种精神信仰产品的选择自由。 此外,黨可以把公民伦理道德教育的责任和精神产品的供应作为私人事务交还给宗教(如同中國古代和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一样),改变黨作为最大的精神信仰产品提供者的角色(目前黨提供的精神信仰产品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虽然形同虚设,但在形式上还要维持供应,结果只是浪费资源)。个人的道德教化由宗教承担,但其行为由国家依据法律制约规范。 上述设想不是为了创立新宗教,但却是在多个层次上信仰的创新——国家是全民共识加中华文化;黨是馬克思主义加中华文化;个人是信仰自由加中华文化。国家、政黨、个人都有信仰,但各有侧重,共同点是都植根于中华文化(这里说的中國文化是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中國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建筑、医学、武术、烹饪、茶道、瓷器、家具等等,不是狭义的儒教)。 如果上述目标能够实现,黨的素质和战斗力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国家可以有效地树立全民信仰共识,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精神信仰产品,中國社会精神与物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中华民族是优秀的,只要中國人不搞自欺欺人,中國社会有一个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共识,中國人有自己真实有效的、自愿选择的信仰与精神支柱,解决了信仰问题的中國就有可能真正"崛起",中國的"大国"梦就有可能实现。 原载《领导者》2009年6月号,总第28期。 作者:刘澎 中国报道周刊, 2009-07-06.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中国崛起的软肋——信仰 添加本文到 del.icio.us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中国观察.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
Posted: 06 Jul 2009 12:00 AM PDT 求所有的神,也求党,保佑人们冷静,保佑人们理性,不要仇恨,更不要仇杀,让我们和平相处,让我们都得以生存。 |
Posted: 07 Jul 2009 01:02 AM PDT 我一看见凄惨中年就心生同情久久不能自拔。尤其是那种如《美国丽人》一样的中年危机,妄图用幼齿的爱情来拯救的。这种情形并不少见,我经常在一夜情酒吧的门口看见一堆结伴前往的中年大叔,缩头缩脑形容猥琐;也经常遇见某个中年高管约我出来咖啡,说着说着就是一段让他困惑然后痛并快乐着的婚外恋情。
在我看来,中年男人谈爱情,尤其是那种让他神魂颠倒的要死要活的爱情,和老房子着火一样没救,简直是凄惨又滑稽的事件,让人笑完以后涌上一种无比深切的同情。他们的青春一定荒芜无比,在漫长的压抑中从来没体会过什么是真正的激情,就算结婚也未必是因着爱情你要知道中国男人从来不会因为真爱谁而结婚那妻子一定是从各方面最适合成为他妻子的那个人……
如果你长期看美国电影和剧集,有时难免赞成荒唐青春。他们的校园电影基本就是乱搞启蒙,像《美国派》一样胡来;但因为青春,怎么搞都是美的。然后玩够了折腾够了就摇身进入社会主流,咱们在剧集里看见的是,他们一旦成家立业就很有种中产阶级的责任感,并不像咱们的中年人还惦记出轨,也没那么多桑拿按摩项目可娱乐。虽然人家不把离婚当做天塌大事,但在婚姻期内还是很严谨负责的态度。对此,大家的总结是,人家是在青春期充分玩过的,所以年纪大了也没甚可遗憾的,反而可以踏实过日子;反之,假如青春期就压抑着,那么就难免变成《美国丽人》里的莱斯特。
我身边有一群男朋友,现在看起来——注意,仅仅是看起来,是非常主流正派规矩的。他们还在外面混,但是基本不乱搞了。其中一位跟我讲:我们这种"玩过男"现在已经不乱搞啦! 嗯,请注意这个词汇:玩过男。他说的就是那种年轻时候已经肆意的玩过现在已经没精力没心情就想好好过日子的男人。这些男人们,有几位都是从小家里就开夜总会或酒吧夜店的,有几位是年少成功然后流连于花丛酒色里的,还有几位海归或者干脆就是移民的,在国外祸害了无数校园美少女……基本上,性和爱情对他们来说都早早的就不算稀缺资源,之后他们也不过是找到了一个宜家宜室的女人来享受平淡是真的生活。
可是连王子和公主都未必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玩过男也绝对不是摇身一变成了情圣或居家大叔款的。你以为他们没有狂想和冲动?错了,他们不过是累了,懒得折腾了。也不会像老房子大叔一样在某个年纪遇见一个女的就天雷勾动地火。他们玩过了不代表不玩了,只不过可能趣味有所变化而身体和心灵都扛不住那种戏剧感到滑稽可鄙的生死恋。所以,玩过男的趣味可能比较奇突和生动,要求的也不是那么盛大庄重。他们和女人在一起,有时仅仅为了一点趣味,一点温暖,一点近似红尘传说中的荒谬故事。
玩过男要的不多,他们需要一个长得好看的女人,但好看的别太过分到激发欲望;要聪明一点的才够有趣,但是千万别聪明得有所企图;身家事业要稍微体面些,这样在一起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依之感而不会变成搭救对方出苦海的有钱大爷;和对方在一起感觉到的是平静的舒服而不是荷尔蒙的久久激荡;至于分开之后,那也不过是淡淡的相忘江湖,在心中默默的祝福着她,然后唱一首你走你的路……后来,一个玩过男对我讲:基本上,在夜店或其他社交场合,我们都不乱勾搭女生了。我们是什么人啊?我们是玩过男啊!她一扑上来我就完全知道她要的是什么。不过……最后我发现了,原来我想要的、我的诉求,和那些不主动扑上来的怨妇是一模一样的呀! |
Posted: 06 Jul 2009 09:39 AM PDT 这是我2003年的访问 ---天山脚下的变迁
强者的土地 在 亚欧大陆的腹地,世界上距离海洋最遥远的地方,阿尔泰、昆仑、阿尔金。。。环抱着连绵的群山,阻隔了湿润的空气,当飞机飞越新疆上空时,俯视大地,就像是 一只没有边际的沙盘,上面交错着一道道赭红色的山岭, 其中不规则地镶嵌着大小不等的一块块孤独的绿洲。当我长久的凝视地图,纵横的山脉如同划在这片土地上的巨大问号。 这 里曾是一片强者的土地。只有拥有强悍的意志和生命力者才能在这里生存。中原农耕文化很长一段时期内难于大规模的进入这里,只能围绕绿洲建立一些不大的据 点,但兵民合一的游牧部落却可以骄傲的纵横。就像【拉失德史】中这样的语言"蒙兀尔鲁斯天性爱的就是沙漠,那里没有庄稼事,旷野里的猫头鹰在我们听来比丛 林的夜莺歌声还要美。我们从来没有以农业地区为家,恶狼野兽是我们的朋友,沙漠里的野猪是我们的同伴。" 这里的民族历史上不分男女多爱扎辫子要么剔光头,除了爱美,也许是为了避免狂风吹乱。 一场不期暴风雪也许可以毁掉一个部落大半的牛羊,这种环境下生存的人没有选择的不得不对超验的东西怀有莫名敬畏。这里的先民信仰过萨满、祆教、摩尼教、景教、本教、佛教、道教、伊斯兰,在艰苦的流荡生活中它们发挥了精神支撑的作用。 现在的南疆的巴扎里还会遇到有人高价向你兜售狼牙,传说中它能给佩戴者带来吉祥,这个传统来源于历史上这里的很多部落不约而同的把狼视为自己的祖先和图腾,也许是因为它那大漠上孤独的长啸最能打动那些在风沙霜雪中奔波的西域人。 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西域的先民以血缘和联姻为基础结成氏族部落进而部落联盟来抵御暴风雪和野兽和外来侵略者的袭击。 只 为狭窄的河西走廊所连接,重视秩序的中原王朝在这里的控制力有时很弱。广袤的土地没有人为划定的界限,把牧群赶到哪里,草场就成为你的牧场;河流流到哪 里,哪里就是你的家园。独立天地间可以给边塞诗人们带来强烈的生命体验,也可以激发蛮勇男儿的万丈豪情。就像现代的小企业在创业中兼并扩张成为企业集团, 当一个小部落中诞生了一个雄才大略的领袖,他就有机会用魅力和武力,联合或征服其他的部落,最初他所追求也许只是阳光下的绿洲和草场,逐渐他的野心就会进 一步扩张。战争已不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土地、人力、财富;为了一件珍宝、一个美女;为了给曾受屈辱的先祖报仇;为了地位、权力甚至一种声望。 历 史长河倒影出无数雄健的身影,匈奴、吐蕃、突厥、契丹、蒙古黄金家族都曾在这片土地称雄。依靠不知疲倦的杀伐征讨成为"可汗"、"皇帝"、"一代天骄"。 好大喜功的凶悍勇士在史诗中留下灿烂的篇章,清心寡欲的领袖们被淘汰或者遗忘。在这些巨大的身影下,无从系统的考证当时芸芸众生的想法,但他们最需要的应 该还是生存的保障,就像秦国征服其他的国家,也许屈原、荆柯会寻死觅活,但普通百姓首先考虑的确是生存下来,哪怕被同化。 在一次次洗牌中,有些群体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比如乃蛮,有些被打散迁移到别的地方,有些壮大了起来。 寻找认同 这 里仅已经发现或出土的,就有汉文、回鹘文、和阗文、吐蕃(藏)文、粟特文、吐货罗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等等。民族同样复杂,赛人、匈奴、月氏(支),乌 孙、羌、大夏、波斯、汉、大食、吐蕃、契丹、蒙古、回鹘、粟特、突厥 、维吾尔、回、女真、党项、满、哈萨克、锡伯、塔吉克、吉尔吉斯、俄罗斯等各民族都曾在这里定居、居留过,并在今天的新疆文化中留下印记。 新疆是历史上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冲撞的前沿,也是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碰撞的前沿,同样是各民族交融的地方。 从 人种学的角度无法解释现代新疆民族的划分,和南疆的朋友接触,除了服饰以外你无法判断谁属于哪一个民族,在同一个民族中,你会发现不同的人拥有黄眼珠、蓝 眼珠、黑眼珠;黑色、棕色、黄色的发质。在知识分子中有人会告诉你,我祖上是突厥裔的蒙古人;我是有汉族血统的维吾尔人。。。。或者一个高鼻梁,卷发"不 似中土人士"的小伙子告诉你,我祖上一直就是在这里生活的汉人,这是口口相传的心灵秘史。 在 世界的几乎每一个各个角落,直到近代,民族的平等尚未成为哪怕理论上的共识,几千年的交融、冲突、再交融的过程中有无数可供重新检点的残片。在某种条件 下,混合的历史记忆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清晰的往往是最沉痛的和最荣耀的经历,昔日的荣耀往往为自大提供土壤;被伤害经历,常常会演化为对异族的仇 恨。 亨亭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揭示了那些直指人心的追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儿?" 从 沙皇时期就被纳入俄国版图的中亚民族,曾向一面国旗致敬,唱一首国歌,被断言为无产阶级共同体的"苏联人民",在一夜之间变得脆弱不堪,"民族自决"如多 米诺骨牌一样展开,有的地区喊出让其他民族滚出去的口号。沙俄经过40多年的高加索战争于十九世纪末并入帝国版图的车臣。二战期间,苏联政府曾以车臣人同 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把许多车臣人强行迁出家园。当时有38.7万多车臣人和9.1万多印古什人被驱逐到中亚和西伯利亚。而如今这片土地成为俄联邦心头滴 血的地方。 有时不同的背景会为矛盾火上浇油,在巴尔干半岛的东部,在铁托权威的领导 下,传统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传统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也曾作为邻居和平地生活在一起,相互通婚很普遍,宗教情绪并不强烈。然而,一旦对南 斯拉夫实体的认同被破坏,这些宗教认同便具有了新的意义。在互不信任的氛围下,各集团便内向的团结起来,从更广泛的文化共同体中寻找支持,并根据宗教来自 我界定。波斯尼亚塞族变成了极端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认同于"大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东正教会"和更为广泛的东正教共同体;波斯尼亚克族是强烈的克罗 地亚民族主义者,自视为克罗地亚公民,强调天主教信仰,和克罗地亚的克族一道强调他们认同于基督教的西方,并受到西方世界的同情和关注;而当地感到压力的 穆斯林也从从伊朗、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其他伊斯兰国家得到的资金、人员、训练和武器。 在处理认同危机时,对人们来说,重要的是血缘、信仰、忠诚和家庭。人们与那些拥有相似的祖先、宗教、语言、价值观、体制的人聚集在一起,当遇到矛盾时从亲近者中获得支持,而疏远在这些方面的不同者。那些与自己不同却又有能力伤害自己的人常被视为威胁,而被同化或排斥。 一 系列跨国界的民族群体,寻求构建自己民族国家的过程,就是文化民族向政治民族转换而重新划分地域政治格局的过程。就像潘多拉的魔匣一旦打开,流传的族类思 想、历史形成的信仰认知、零星的历史记忆和象征符号一旦和现实的民族矛盾纠缠在一起,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刺激,一个偶然事件的火星就会点燃一次大爆炸。 公民的家园 到中国南疆可以给人提供一个机会体会反省偏见和误解,见证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如何长久的和睦相处。没有到过南疆的人都说那里很不安全,这儿的人很凶,到了南疆这里的朋友会告诉你,我们这儿社会制安比口里要好,这儿的人很友善。 有 时候是地域和语言、信仰的差异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个投奔匈奴的汉朝宦官曾换位思考打破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见,在一次对话中,汉使说:"匈奴俗 贱老。"中行说解释道:"匈奴明以战功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 不 仅民族之间,就连一个民族之内也难免会产生误会。同样在现在的维吾尔民族的主体,在【突厥语词典】中体现,信仰伊斯兰的哈喇汗人与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并没 有相互引为同类。而历史上兵刀相见的"白山派","黑山派"之争,据近人考证其实在宗教观点上并无根本不同,不过"白山派主张默诵赞词,黑山派则以高念为 贵"。 不仅历史上有偏见造成的误解和纷争,即使现在,在每个人身上偏见仍然需要警惕 才能避免。比如当受了某一个生意人的骗,这只是这个人不好,不要将这种反感推广成认为某个民族不诚实;假如遇上了一个劫匪,那只是一个坏人也不要认为某个 民族野蛮。当街上看见两个人发生争执,不要先入为主的以为是自己民族的朋友受了欺负,而抬高到民族之间的冲突。 今 天在新疆如果你向各民族的朋友询问如何看待其他的民族,你最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总还是好人多。"在我采访的过程中,各民族包括宗教届人士都不约而同的 提到今年二月份的发生巴楚地震,巴楚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民族之间的小纠纷。这次烈性地震中受灾的主要是维族群众,而在震后的第一时间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 附近的各族群众都赶来了,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患难见真情呀"。一些煽动"两泛",制造恐怖和暴力活动的所谓"革命者",被他们自己民族的同胞不屑的称 为"贼娃子",要么逃到境外,要么如过街老鼠,因为他们破坏的是各民族同胞都共同珍视的安定祥乐的生活。 是什么捂住潘多拉的魔匣?是什么弥和了民族、文化和信仰的鸿沟,不是基于对历史的遗忘,而是对当代公共价值的认同;不是建立在恐惧基础上的臣服,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对公共规则的认可服从;谁都不是这片土地上的被别人主宰臣民,而是按公共规范行事的公民。 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公民主体,当利益受到损害可以诉诸法律而不是亲族,当需要表达意愿可以诉诸代议制政治,而再也不需要暴力。 一个依靠血性蛮勇的史诗时代结束了。 郭宇宽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06 Jul 2009 07:29 AM PDT 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0) | 标签:会议, 观点, 媒体, 经济学家 前两天参加了一个经济论坛,讲者大都是重量级的,原本是难得的机会,但是当中一些,不是发言太八股,就是过于专业。看着ppt上面的那些专业用词和图表,配上艰涩的讲解,只能自我安慰,听不懂,证明学者就是和普通人不同。但是,学者出席这样的场合,并不是学术交流,讲的话如果大部分人听不懂,那又有什麽意义?还有那些难得一见的企业领袖,洋洋洒洒,却都是公司网站上可以找到的内容,为自己的公司大卖广告。当然也有一两个言语出位的让人精神一振的,只是推敲起来却会发现,不够严谨。 要每个发言的人控制自己的发言时间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不管是有观点还是没有观点,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表达清楚。而有这样的毛病的不单单是中国讲者,老外讲者也是一样。 说到老外讲者,前政要在中国是特别受欢迎的,其次是那些为前政要服务过的经济学家。只是,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前政要是泼出去的水,和现在的政坛没有任何的关联,更谈不上影响力。他们所做的,也就是拿着以往积累的资源,来做好自己的一盘生意而已。而真正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大多是不愿意埋班的。 这段时间,北京的各种经济会议特别的多,这也使不少讲者要像歌星一场赶场。因为这样,他们总是匆匆赶到,匆匆讲完,匆匆离去。只是觉得有些遗憾,因为他们总是在不停的说,却没有时间去聆听。 而媒体的报道总是集中在那几个人,或者是几个媒体认为重要的话题身上。不管是中国还是海外媒体,都是这样,只不过大家关注的人物,或者话题有所不同而已。至于为什麽这样?因为a.媒体是势利眼,只看到热点?b.媒体很努力,但还是没有办法从别人的发言中找到新闻?c.媒体不够专业,听不懂?或者是别的原因? 如果举办一个会议是为了观点的交流,应该是不在乎媒体如何报道,如果是为了扩大主办方的影响,那末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很重要的考量,当然大部分的主办机构声称是期望两者兼备的,但规模越大,场面越大的会议,肯定是出于后者的考量。 很好奇,这麽多的会议,到底是那些人作为听众来参加。不过如果轮到最后一个发言,肯定会觉得有些无趣,因为不单单前排的嘉宾讲者已经寥寥无几,后排的听众一般也散了一大半。会议开始前,甚至当中,总会有人到前排递名片,据说这叫做"名片时间"。用一位递名片的听众的话说:"坐在前排的,都是成功人士。"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
Posted: 06 Jul 2009 09:28 AM PDT |
Posted: 06 Jul 2009 09:22 AM PDT 不大有耐性,所以很難單一從事一項運動。壞處是沒做出什麼成績,好處是很清楚這習性,也就不會花太多錢在器材上。 早在腳踏車瘋成現在這樣之前好些年,就喜歡沿襲學生時代騎機車亂逛亂拍,美其名姑且稱之「bikography」,bike + photography,邊騎腳踏車邊拍照。範圍大抵從新店開始,時間也選光線亮到過頭的正午,有時到中永和,有時去青年公園看正式的業餘棒球比賽,也曾無聊乾脆騎去板橋吃碗油庫口麵線,或者到南機場夜市等冰店開門,嗑碗甜湯再回來。 |
Posted: 06 Jul 2009 08:46 AM PDT 七一過後,可能本著強迫症,我在追蹤一件小事。 今年六月中,「獨立媒體(香港)」向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環署)申請臨時小販牌照,於七月一日下午在灣仔軒尼詩道156-162號(近灣仔電腦城)行人道上擺賣,售賣我們的襟章。這個位置亦是我們向七一遊行主辦單位民陣申請而協調分配得到的。可是,食環署一直至六月三十日才書面回覆我們,「各有關政府部門均表示,上述地點在擬舉辦活動的日子已分配給予其他組織」,所以,食環署拒絕了我們的申請。 由於這個回覆實在太遲,我們已來不及申請另一個地方,而且,哪一個地方不會「已分配給予其他組織」呢?我們實在無法有把握,結果,我們沒有再向食環署申請了。不過,我們依舊到該地方擺檔,而且,我們也想看一下究竟哪個組織在該地點使用。 我們大概二時半到達軒尼詩道156-162號,看不到任何團體在使用。我們在稍遠的一處設好攤位,按原定計劃售賣襟章,結果,由二時多開始一直到傍晚七時,也看不到有團體在上述地點擺檔。 事後我們得悉,許多參加七一遊行的團體也無法申請到臨時小販牌照,理由也相似,這情況在過去幾年也有發生。結果,許多團體也被迫非法擺賣。 我心中有點不忿,於七月三日打電話到食環署查詢,灣仔區的衛生督察楊小姐告訴我,究竟誰申請了又沒有使用該處,需要詢問地政署湯先生。我打電話給這位湯先生,湯先生說的確有團體申請使用該地段,但是,卻不能公開是哪一個團體。我說,如果地政署不公開,我怎能知道是否真的有團體申請呢?還是政府以此為借口限制公民團體使用公共空間?湯先生堅持不能公開資料,於是,我告訴他,我會向行政申訴公署投訴。 今天(七月六日),一位地政署陳先突然打電話給我,主動告訴我哪個團體申請了該地段,他告訴我是仁濟醫院,他們申請於下午一時至七時使用。仁濟醫院在七一期間的活動,我只看到「愛心福袋賀回歸」。我告訴他,我們「獨立媒體(香港)」的成員當天在這段時間沒有看到任何仁濟醫院的蹤影,令人懷疑有團體濫用了這個申請制度。陳先生表示自己無能為力,無法保證申請的團體真的有使用,他並接著告訴我,當天的軒尼詩道幾乎每個地段都已被人申請,言談間他更告訴我,「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也申請了在七一遊行期間申請使用該地段。當然,七一遊行期間,我們也沒有看到有「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使用。 究竟,是否有團體刻意「霸住」七一遊行期間的軒尼詩道空間呢?是否還有「霸住」其他遊行路線?如果屬實,這將帶來許多對公民團體不利的效果。由於許多團體無法申請到臨時牌照,若他們仍然堅持擺賣,警察便可以用非法擺賣為由撿控這些團體。 這將是對公民團體一個無形與有形的威脅。 |
Posted: 06 Jul 2009 08:46 AM PDT 正所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三年的學位課程,幾近結束。驀然回首,三年的大學生涯,好比一本收藏多年的書,雖然紙張已開始發黃,但紙上的字依然是清晰可見。由序章至終篇,每一段也能讓人細意回味。 記得在二零零六年八月一日,我冒著滂沱大雨,隻身走到香港第一流的高等學府,登記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向無窮的知識寶庫前進。當時的心情,如同一位初升中一的小孩子一樣,緊張中且帶點興奮,興奮中又夾雜著徬徨。就是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我背負了大學生的稱號。 在香港大學的日子,我感受到一股自由之風—能夠從必須穿校服、不可染頭髮、遵守時間表等種種規矩中解放出來。與中學時代相比,我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可以選擇走堂,可以選擇上庄(當學會幹事),可以選擇做part-time。但與此同時,我也明白到自由的代價,是要為自己所作的選擇負上責任:選擇走堂,便要為成績差負責;選擇賺外快,便要為無暇兼顧庄務負責。 因此,我學懂對自己負責,並推而廣之,學懂對親人、朋友、伴侶、同事、甚至是社會負責任。因為一個人所作的決定,不單影響自己,也影響他人,所以責任心不只是放諸自己身上,也要放諸別人身上。而大學生這個稱號,是一件保護衣,容許我犯錯,令我知道不負責任的後果之餘,同時免除嚴厲的懲罰。所以大學是一個責任訓練場,訓練出一個個負責任的學生,負責任的兒女,負責任的朋友,負責任的伴侶,負責任的同事和負責任的公民。 及後,我選擇了上庄。上庄與否是差不多每位大學生都會考慮過的問題。有些人希望透過上庄來學習課本以外的事,也有人純為上庄而上庄,或為一些名銜如什麼主席而上庄,當然也不乏有人為結識異性而上庄。而我,不單是希望能夠從中學習,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加添色彩,更希望能夠在四處都是泛泛之交,hi-bye friend之中,認識一班知心的庄友。 在上庄期間,我體會了不少,例如和校方職員開會、與庄友「衝function」。同時,我也發現有不少人,特別是那些對上庄充滿憧憬的新生,認為上過庄的人都是思想成熟。事實上兩者之間並無關連的,有人在落庄後依然是腦袋空空,像機器般為搞function而搞。其實,令人覺得「上過庄的人都是思想成熟」的關鍵在於思考:他們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透過自身的知識,觀察和經驗來分析,思考應如何舉辦好一項活動,再從實踐中學習,並總結經驗。如是者,他們能夠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思想,所以他們在分享經驗時總是振振有詞,言之有物似的。 要做到思想成熟,不一定要上庄。只要多留意身邊事物,多思考,多與他人討論,便可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大學則提供了上佳的條件:知識份子集中地、知識的寶庫、濃厚的學術氣氛、集結和言論自由,給學子們有更闊,更大的視野,令他們的思想可以自由飛翔。 話說回頭,回顧這跌宕起伏的一年庄期,自己曾捫心自問,我為學會做過什麼?費心思量,所得出的答案卻是:沒有。在一年一庄的制度下,我做過的,一年後便會重新開始。況且,會員多是善忘的,無論我辦過的活動是何其成功,還是何其失敗,記得的,關心的也只有我、庄友和上庄們。再從學會悠長的歷史來看,短短一年間所做過的事實在是微不足道,說穿了,我也不過是學會歷史中匆匆走過的一位過客。 但從另一個角度去想,雖然我沒有為學會留下什麼,學會倒給了我很多很多。它使我經歷了不少,也見識過不同的人和事。給我珍而重之的寶貴回憶,更重要的是一班「一年庄友,一世朋友」。這一切都是我為學會付出所得的回報,也只有越是付出,越是投入,才可得到更多,更大的回報。 也就是這種體驗讓我明白到,大學是學習的地方,但讀書只是學習的一部份,我們還應從多方面學習。固此,落庄後的我努力地把握機會,積極參與其他課外活動如師友計劃、學會活動等,從中增廣見聞,認識新朋友。 如今離別在即,無需背負大學生的稱號,不禁問自己一個問題:如何當一位「稱職」的大學生?特別在現今社會中,大學生再不像從前那麼罕有,而社會競爭又是如此激烈,當一位好的大學生便變成突圍而出的關鍵。 經過三年的體驗,我認為,一位不稱職的大學生,就是只懂盲目追求知識,但卻不通思辯,不識交際,不知時事,不曉批判,不看書卷,不明自己,不諳政治,不敢嘗試,不談理想。如果依照這個定義,我想我也算是個稱職的大學生吧。 不過,對我而言,大學也只是漫長人生路的一個驛站。和無數個師兄師姐一樣,我也在港大裡留下了足跡,其他的,著實是不多。但比起要留下曾待在港大的証據,更重要的是,在轉眼即逝的大學生涯中,我究竟得到多少,在有限的時光中拿取足以影響一生的東西。更甚的是,我能否找到自我,認清屬於自己的道路? 一段旅程的結束,就是新旅程的開始。借用屈原的名句作總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屬於我的故事,還得繼續寫下去。 |
Posted: 06 Jul 2009 06:25 AM PDT 游精佑是桥梁高级工程师,现任向莆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近年来,游精佑关注和介入了福建省的一些维权活动。7月5日18时,福州市马尾区公安局以游精佑涉嫌诽谤犯罪为由对其采取刑事拘留,羁押在福州市第二看守所。 6月23日晚间起,新浪、网易、天涯社区、凤凰、中华网等多家知名网站论坛出现《严晓玲,她比邓玉娇悲惨一万倍!》、《惨绝人寰:闽清常现无名女尸 严晓玲被8人轮奸》等帖文。文章被国内多家知名网站转载后,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6月24日,百度网站上搜索到关于严晓玲的消息已经上万条,网民普遍表达了对严晓玲悲惨遭遇的同情和黑恶势力的愤怒。许多人还将矛头指向了当地党委政府,"丧尽天良""警匪一家"等情绪化的表达形成汹涌的网络舆论风暴。帖文中点了四个人的名,他们是闽清县公安局副局长林宗颖与治安科科长卢贤丁、县检察院涂检察官,还有一个KTV老板聂志雄。 这两篇帖文到底是出自谁之手,在6月24日下午福州市公安局紧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并没有提到。现福州市马尾区公安局抓获了范燕琼、吴华英、游精佑等人,也许公安认定是他们所写文章或是他们加以了传播吧? 这使我想起了杨佳案中的郏啸寅,他也是因为发了帖子而被指控诽谤公安机关形象而被抓。最后,案件不了了之在没有下文。诽谤犯罪的对象是自然人,不包括国家机关等单位。这个简单的法律常识,公安机关也是懂得的。但人家手中有公权力,硬要这样来认定,谁来监督他们呢?民众又能奈何得了吗? 诽谤案一般是自诉案,由受害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只有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诽谤案,才由公安机关动用公权力来侦办。两篇文章在6月23日晚开始出现,6月24日公安机关就澄清了事实。我真不知道,这两篇文章如何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又如何严重危害了国家利益?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四月份网络上传播的《人大代表和公安局长勾结倒卖民女》之帖。该帖曝光后,不仅引起了陕西省公安机关的重视,还引起了国家公安部的关注。公安机关调查后认为是谣言帖,地方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作了说明。事情澄清之后,也没有动用公权力抓捕发帖人,陕西省洋县还是比较理智。 我以为,福建省公安机关既能澄清了事实,"受害人"是可以依公安调查结论提起自诉案,为何公安还要动用公权力来追究发帖者刑事责任呢?让侵权人与受害人依法自行解决不行吗? |
Posted: 05 Jul 2009 10:49 PM PDT 每日健身如常,锻炼成瘾。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