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Tuesday, April 20, 2010



鄭汝樺成功爭取沙中線等多幾年

Posted: 20 Apr 2010 02:27 PM PDT

鄭汝樺成功爭取沙中線等多幾年

http://plastichk.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21.html
特區政府的施政醜聞,真係多到嚇死人;四月十六日的東方日報揭發:「原定二○一五年通車的沙田至中環線,將延誤起碼一年才能完工。運輸及房屋局本承諾今年動工興建沙中線,但早前疑將大量人力及資源投放在廣深港高鐵項目上,影響其他工程的進度,該局只好將沙中線押後至明年才刊憲,正式動工日期更懸而未決。有學者質疑,港府規劃多個基建項目於同一時間施工,根本無力應付,並間接令通脹升溫,如今是被迫懸崖勒馬。」

記得政府為求過高鐵,那些有疑似收了錢撐高鐵的評論人說甚麼嗎?高鐵的問題,和其他民生問題沒有關係!當我們比較錢應該如何用,或者最基本的政府應該先做甚麼,不做甚麼的次序,他們如何說?這些人說,高鐵和其他事項無關!

無關?才通過撥款三個月,就由愛國的東方日報揭發有關了!難道運輸及房屋局不會知道今日的結果嗎?難道一個部門對自己的工作量,或者處理能力都不會理解嗎?同時間把幾條鐵路施工,這是甚麼腦袋來的?小學生唔知自己有幾多功課,就走去玩嗎?

沙中線服務甚麼人?就是服務我們香港市民!如果反問香港人--通過高鐵撥款的結果,就是令沙中線「最少延期」一年,你認為民意調查的結果會一樣嗎?政府每一次都說他們是誠實的,事實每一次都揭發他們是騙子!早在上年林忌撰文說,鄭汝樺應該和林瑞麟調職做內地事務局局長,事實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香港人等了又等的沙中線,政府可以拖字訣!香港人等了又等的隧道大塞車,製造大量廢氣污染地球,破壞市民健康,政府繼續拖字訣!看看東方怎樣說?

「港府近期全力推動中央視為國策的高鐵項目,對新界及東九龍居民引頸以待的沙中線投閒置散,運輸及房屋局已決定押後至明年才就沙中線刊憲,動工及完工日期則拒絕透露。但按現時進度,料該線起碼要推遲一年通車.......該局認為,延線主要是為何文田及黃埔區居民服務,沙中線未完成前,市民可使用其他交通工具。」

不知何文田區,以及黃埔區居民,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為了高鐵,而要令他們無了期的拖延,究竟香港人是天天返工坐車多,還是天天坐高鐵回大陸多呢?為甚麼沙中線的香港人就要「可以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而大陸人卻不可以使用其他交通工具呢?難道我們沒有直通車嗎?難道我們沒有其他巴士、飛翔船嗎?究竟特區政府以及鄭汝樺一干人等,是為了誰服務?是為了大陸人,還是為了香港人?

為甚麼沒有民主就沒有民生?原因就在這兒呀!民主制度下的老闆是人民,是我們香港人自己,因此政府就要對我們問責!在今日的官商勾結、分組投票及無恥功能組別的制度下,這些高官就和唐英年一樣,只懂得「顧全大陸」,不斷出賣港人的利益,去向中共的貪官獻媚!

不是說土瓜灣等沙中線一帶很多舊樓日久失修的嗎?不是說土瓜灣等一帶急需強拍重建的嗎?原來急急腳通過法律去強拍,到認真要建鐵路,令土瓜灣的樓價升值,令重建更易推行--特別十年強拍條例下一件土瓜灣等舊區重建的項目都沒有時,突然間政府又認為沙中線可以等了,突然倒塌的馬頭圍舊樓群又好似沒有即時危險了!特區政府的整體政策合理性是甚麼?我們由慳電膽事件至今,一直都在質疑的就是這一點--特區政府要推行政策 A ,就出來狂倒一大堆理據;到特區政府要推行政策 B,就可以厚顏無恥地狂倒和政策 A 完全相反的理據,你當我們是傻的嗎?你當香港人是弱智的嗎?要貪、要搶、要騙,可不可以最少動動腦,不要當市民全部都是傻仔?

要發展,要重建,林鄭口口聲聲說的馬頭圍舊樓業主,望穿秋水在等甚麼?就是在等沙中線早日落成,令他們的樓宇或可升值被強拍,或可令舊樓恢復保養的價值,而願意早日夾錢維修也,對不?如今沙中線又無了期推遲了!只是刊憲都要遲一年,一拖就隨時幾年,結果這些業主怎麼辦呢?難道政府又突然認為,不用發展,不用重建了嗎?

還是去到底,因為沙中線延建了,因此這些舊區的樓宇立即跌價,然後方便那些收舊樓的公司,用賤價去收樓,方便他們強搶民產呢?好呀,真的是一條好橋呀,先出賣港人利益,用港人的 669 億去建高幹鐵路,再出賣舊樓業主利益,通過強拍條例去強搶民產;然後再藉口說因為高鐵影響,令沙中線要延期,於是收樓的出價更低,搶民產就更易了!一條橋賣港人幾次,真係絕!

特區政府一次又一次,就是在做這樣的混帳事!近年次次甚麼補貼呀,送慳電膽呀,到最近的補貼離島船公司呀,為甚麼不是親家,就是親細佬?

太陽報 | 2010-04-20 A02| 港聞 公帑補貼渡輪 曾蔭權益細佬?

經營離島航線的渡輪公司近年以油價上升及客量偏低等理由,不斷向港府施壓要求協助改善經營狀況,甚至要脅會放棄經營權令居民「無船搭」。運輸及房屋局經兩年檢討後,只是「慷納稅人之慨」,建議動用公帑貼錢資助島民搭船,由明年起於三年間合共撥出一億二千萬元,以發還維修費名義補貼六條離島航線的營運,而其中三條線,屬曾蔭權胞弟曾蔭培任高層的新創建轄下的新渡輪。有關建議變相替渡輪公司封蝕本門,引起學者及立法會議員狂轟,批評開壞先例。

每次「破壞先例」,或者「創新建議」,很奇怪的,總會出現高官一家的身影!奇怪呀?以「加快重建」之名,益大地產商的強拍修訂,就要立即執行;益舊區市民的沙中線,就要無了期拖延!益親家的慳電膽,就明知有毒都要送,而且一年換好多次都不會收「電子回收處理稅」;反過來親家可能冇代理的雪櫃、冷氣機,十年換一部,慳電幾千倍、幾萬倍的雪櫃冷氣,佢地就要收「電子回收處理稅」了。

對環保冇幫助的--例如連兩大環保團體都認為冇用的強制立法停車熄匙,邱騰華就急急要通過;監督大電廠呢?上年度燒多更多煤,令空氣污染增加 30%,環境局就當沒有一回事,還要為中電解釋!

買菜呃稱要坐監,介紹洗衣機誇張了轉速都要坐監,買樓呃你呎呢?原來法律容許之餘,連你去度呎都唔畀,鄭汝樺仲要在全港市民面前呃我地,話可以去示範單位度呎;被揭發講大話,佢又立即極速潛水,既不認錯,也不道歉,更不修例,你說,她服務的是誰?

上述所有事例證明,林鄭、鄭汝樺、邱騰華這個荒謬集團可稱之為「賣港三合一」,不斷推銷一些輸送大商家、大地產商的政策,視市民的福祉為無物;加上唐英年、林瑞麟、以及曾德成三個組成的「無恥三合一」,由政制到民生,都只是顧全大陸,而出賣香港人的利益。

大家忍夠了嗎?忍夠了,請記得發動你身邊的所有人,五月十六號出來公投投票!

賣港三合一實錄第一炮--鄭汝樺列傳重溫
的士又加價 多謝鄭汝樺
認真你就輸了:上海用磁浮接駁高鐵就得,香港用磁浮接駁就唔得
日本建磁浮仲平過香港高鐵
踢爆高鐵接駁歐洲的神話
高鐵股權大騙局
鄭汝樺成功爭取大老山隧道加價!

五區公投.衝刺前回顧

Posted: 20 Apr 2010 02:22 PM PDT

前言

自去年七、八月中透露後近九個月了,五區公投運動已進入衝刺階段;可惜,與很多友人談論這回新民主運動發現,仍有不少人對今趟「變相公投」一知半解。作為一個尊重人權,捍衛自由公義的人,我相信大家應主動去了解此次公投運動對香港民主發展的重大意義。

何謂民主?

在資訊科技發達、言論還算自由的香港 (至少我們還有 Google),要找到介紹民主理念的著作實在不難。但現實中,正因為能找到的民主定義太多,反叫人越讀越迷惘、無所適從。不過,縱使我們未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民主定義,也不代表我們不能點出一些民主政制的大約標準。友人陳成斌 (Roundtable Community 副總幹事、University of Maryland 政治哲學博士候選人) 在其《概論民主的哲學》一文中引用了 Robert Dahl 的著作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中列出了以下八項標準:

(i) 公民有權投票 (普選);
(ii) 公民有權被選舉;
(iii) 政客有權公平競爭和爭取選民的選票和支持;
(iv) 選舉都是自由、公開和平等的;
(v) 公民有組黨結社的自由;
(vi) 公民有言論自由;
(vii) 公民可以自由取得不同的資訊;和
(viii) 政府和相關組織要根據選票和民眾的意向來制定各種政策。

正如陳兄說:「儘管這個清單未必完全 (例如我們可以討論權力分散或司法獨立是否也是民主的必要元素) ,而且每個標準本身也有討論的空間,但這份清單至少可以大致點出判斷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大約標準。更重要的是,這個清單上的標準可以容許政治體制上的安排因地制宜,各安其所。這種政體安排的多元性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各國各地都有其本身的歷史,如果完全忽略這些地區的歷史文化的話,是很難討論合適當地的政治體制的。」

富香港特色的民主制度?

世界各地被公認為民主的國家,儘管它們的政治體制在操作中百花齊放、不太相同,但在原則上,它們都合乎上述的八項條件。換言之,不論是內閣制、雙首長制、總統制或是其他類型的政制安排和選舉細節,只要不違背以上列出的八大準則,我們基本上都可視之為民主政制。問題是,在香港現存或新提出的政改政制,真的乎合民主的基本標準嗎?

公社黨的公投議題很簡單,就是「廢除功能組別,盡快實現真普選」,原因就是功能組別的存在,大大違反了民主的基要條件。要明白功能組別如何荒謬不公,我舉一些客觀事實讓大家自行判斷:

(一):兩種議席的選民人數

相信大家都知道,立法會內的六十個議席,一半由功能界別選舉產生,另一半則經地區直選產生。按2008年立法會選舉的選民登記數字,功能界別的選民只有約23萬,地區直選的選民則多於337萬。由於功能界別的選民也可同時在地區直選中投票;因此就選票數目而言,香港有小部分選民比絕大部分選民可以多投至少一票 (因其可能合乎多於一個功能界別的選民資格)。

根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五條,每個公民都有權利「在真正的定期的選舉中選舉和被選舉」。香港的功能界別選舉卻將「被選權」一併限制於獲分配立法會議席的界別內!這明顯違反了 (i) 和 (ii) 的基本民主原則。

(二):公司/ 團體票成就特權階級

公司票的存在正正體現了商界對香港政制的龐大影響力,這類團體票容讓有錢人與大財團能名正言順的透過其子公司、附屬公司或其擁有股權的其他公司,在不同的界別取得選民資格,繼而擁有更多功能界別選票的影響力。團體選民的存在,造就了「種票」的可能性,而這可能性更是非常之大,因在現存政制下此作並不違法!這樣,越有財力的人就越有政治影響力,因為他越有成立其他公司所必要的財力。

在28個功能界別之中,有18個是存在公司和團體選民的,當中的10個界別更只有公司和團體選民。官商勾結的渠道顯而易見,某些人輕易的以金錢成了政治上的特權階級。這明顯違反了上述的基本民主原則 (iv)。

(三):分組點票之「屈機」

按《基本法》(附件二) 對立法會內的表決程序規定,由議員個人提出的議案、法案和對政府法案的修正案,須經功能議員和直選議員兩部分出席會議議員「各以過半數支持」才算通過。從2008年立法會選舉數據得知,30個功能界別議席中,有25席的選民合共總數只有約5.7萬。換句話,約兩成半的功能界別選民 (23萬中的5.7萬) 已能控制了超過八成的功能議席 (30席中的25席),亦即全個立法會的四成議席 (60席中的25席)!我簡單列舉幾個被功能組別否決的立法會動議:

1. 為在2007年及2008年實行全面普選進行全民公投 (11/30/2005)
2. 民主政制 (07/12/2005)
3. 保護皇后碼頭 (02/05/2007)
4. 保護海港 (13/07/2007)
5. 回購領匯股份 (17/12/2008)
6. 2012年政制發展公眾諮詢 (07/01/2009)
7. 全面檢討問責制 (03/06/2009)

其他的還有要求政府正視七一遊行市民的訴求、捍衛新閒自由、截取通及監察條例草案、公平競爭法、與近日為人熱烈討論的最低工資立法等多不勝數。這批由極少數選民選出的功能界別議員在議會內竟有和直選議員一樣份量的投票權,這樣的體制公平嗎?我們的政府更將由這班只有少量選民 (包括團體選民) 選出的議員所否決的議案,轉化說成大部份香港人的意見,這種「票少少、扮代表」的行徑之本質就是對民意的強暴。

即使只從我提出的幾個簡單要點,也不難看出功能組別的存在,根本不符合民主的基本標準。所以,那些稱此為「具香港特色的民主政制」的親建制人仕麻煩回家好好讀書,否則你們不停的在自曝其短真叫人哭笑不得。正如公民黨余若薇在其《獻給反對公投的朋友》一文中指出:「特區政府雖然承認現時功能組別不普及、不平等,卻不肯做任何修改,諮詢文件推說『過程太過複雜,涉及很多不同界別和人士的利益』,那如何說服我們再等10年,到2020年問題便會解決?」至於「翻叮」的政改方案也是不知所謂,擴大區會方案?(不知有多少人知道今屆區議會功能界別的議員是誰!) 我將於另文為大家分析。

公投 vs 民調

有人認為,要了解市民對廢除功能組別和支持真普選的意見,靠民意調查或再辦如2007年的民間公決不就行了嗎?首先說民間公投,正如社民連在其《公投說帖》所講,我也認為這樣做的困難更大。《說帖》:「因為牽涉龐大資源,民間根本獨力難支。民間公投若不夠資源,很難做到真正全民公決,認受性也就成疑。」

再者,公投與民調也實有天淵之別。第一,人數。一般民調的受訪者只有數百到一千,大型的也只有幾千人,實在難跟過百萬人參與投票的選舉相提並論;第二,責任。在民調中,受訪者只是被動的接受提問,也不用為其答案擔任何後果。公投則嚴肅多了,公民可對議題主動表態,也要共同承擔投票的政治後果。簡而言之,公投的認受性和嚴肅性,是單靠民調無法比擬的。

補選如何成公決?

又有人問為何五區辭職補選可以視為公投?香港沒有公投法,所以公社黨只能透過五區各派一名立法會議員辭職,再於各區再派人以單一議題出選,讓市民可借此補選投票來表達自己對議題的意見以達公投效果 (因補選採用單議席單票制,即多票者為勝)。這回的政綱就是「廢除功能組別,盡快實現真普選」,當選民投票給參與補選的公社五子,即支持廢除功能組別和盡快實現真普選,形成實制支持此議題的全民公決,給所有登記選民都有直接作政治表態的參與機會。

投票是最温和、理性與科學的方法去讓市民表達其訴求,這就是民主中的還政於民。連這樣也被說成激進或衝擊建制,正正反映出香港人對民主理念的落後、無知。我不知這是否孔誥烽 (Indiana University 社會學糸助理教授,著作有《新民主運動 新在哪裹》等文章) 所說的「好學生藐視壞學生的傲慢」,因我根本不認同某些人是「好學生」。

公投違法違憲?

本來,在「阿爺吹雞」後,建制派只是奉旨的對公投冷處理,意圖矮化公投為補選而以;慶幸一些人大政協等要員作出「曲線」支持,把「補選」真正升格為「公投」。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作李飛所指,公社黨發起的「公投」根本上違反了本質為公法的憲法和《基本法》。這是真的嗎?請問違反了哪一條呢?

無論是國家憲法或是《基本法》,都沒有一條禁止「五區公投」的,而這兩套法律的原則,都是只要沒有禁止就不違法。舉例說,《基本法》哪一條有授行政長官 (公僕) 可在禮賓府 (公地) 大解?曾蔭權豈非天天犯「公法」?(雖然我不知此君有否便祕) 王友金 (中國政法大學客座教授) 說得好:「誰不識法律?是你 (李飛) 不識法律!」民主黨主席何俊仁也回應李飛的言論,指如果還討論運動是否違法,會令人質疑中央的智商。

補選公投的世界先例

其實,類似今趟「五區公投」的藉議員辭職補選以達變相公投之效,世界各地其實並非沒有先例。如2005年在日本,由首相小泉純一郎推動的郵政改革未能在參議院通過,根據日本的憲法,要推翻參議院決議,需要有眾議院三分之二以上的議員支持才行。可惜當時小泉在眾議院內並沒有足夠支持,於是他運用其作為首相的權力解散眾議院及進行新選舉,變相以公投形式來推動其郵政改革。最後,支持改革的候選人在改選中獲勝,也遠到小泉所需的三分之二指標。

更近的例子可參2008年的英國。那年的六月,保守黨影子大臣戴維斯 (David Davis) 議員因不滿反恐法案的修訂通過,延長了涉嫌恐怖分子不經檢控的拘留期限至42天,戴維斯認為有關修訂進一步侵犯基本人身自由,決定「辭去」國會議席,就有關議題參與補選,尋求選民支持。及後,他在七月舉行的補選中以七成多高票重返國會。

浪費公帑?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公公林瑞麟表示,為這次五區總辭而進行的補選估計整體開支將不少於一億五千萬元,有人認為這樣浪費公帑。我想講,相較那班不受民意規管的庸官之高薪俸祿,1.5億算甚麼?1.5億除以300多萬選民都只是每人四、五十元,四、五十元換一次為政改投票表態的機會,千載難逢,我認為實在太便宜了!

結語

官商勾結、倒行逆施、包庇不公義的政治體制、無視貧富懸殊。唯有廢除功能組別,盡快實現真普選才可突破此困局。5月16號是一個機會,用我們的選票去告訴政府,對於不公義的政制我們忍夠了!五區公投,民主教育!5.16,齊投票!鏟除功能組別!還我們真正普選權!

Jeremy KC Chu
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日
全文完

舊文一篇:鐵路風雲 - 公義之戰 (歡迎轉載)

Posted: 20 Apr 2010 02:13 PM PDT

前言

星期五的晚上,我到了立法會和禮賓府…

有些朋友應該也知道,我已經將近兩個星期沒有放過假了,上星期六工作至凌晨一點,星期天則差不多晚上十一時。即使是星期五前的晚上,我也工作至凌晨兩時。我有很多的藉口不需要上街,我大可回家睡覺或到 LKF 和朋友喝酒,你以為穿着整套西裝坐在街上很過癮麼?

但這次再不出來,我真的違背自己的正義了。

天真

近幾天有機會跟數位所謂支持建高鐵的朋友討論,發現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支持甚麼。政府說這會帶來強大的經濟收益,他們就很天真的相信了;政府說每天會有九萬多人次使用高鐵,他們就很天真的相信了;政府說不支持其高鐵方案等於不支持港發展,他們就很天真的相信了;政府說這會有一地兩檢,他們就很天真的相信了;政府說延遲一日建高鐵每日將損失五百萬元,他們就很天真的相信了。

抽象美

說實在,到目前為止所有支持高鐵政府方案的論點,都只是一堆意思未明的抽象名詞。當然,它們都被包裝得很美、很宏、很響亮!但當有人想問及較具體的所指,支持者就如政府一樣,根本答不出個所以然!

在議會內外,港府和保皇黨源用其一貫技倆 -- 「兇你」(港譯:威嚇你),說香港快被「邊緣化」了,但正如梁文道所言,即使這是事實,政府和一眾既得利益集團也定難辭其咎。梁:這多年來,是誰在倒行逆施?是誰在抬高樓價?是誰將什麼高科技發展和創意工業改頭換面成利益輸送的地產項目?這一切都是你們一班短視者圍威喂攪出來的,別踢我們進困境跟後扮「彌賽亞」來拯救我們!

最後一刻才「阻住地球轉」?

公民黨梁家傑也指出了,直至去年十月,有關項目只向立法會提交了共三十六頁的文件,而其中根本沒有提及需要六百六十九億元(到 08 年四月,政府的估計造價只是 395 億)。再者,政府一向有「樂觀的」高估客量紀錄,如:落馬洲支線、西鐵、機鐵、大欖隧道等,在政府提出的估量理據被公共專業聯盟評得體無完膚後(政府採用了過時的人口資料,也無收集全國旅客的數據),你還覺得那每天九萬多人次的客量很可靠麼?近三百萬的新界居民真的會先南下到西九再北上去深圳、廣州?去北京的車票據報為大概 $1,200,我何不乘坐價錢相近但更快捷的飛機?

歷史事實

據政府說,高鐵的經濟回報為大約 6%,但正如上一段提到的,政府一直對基建使用量的評估實在太差了,讓我們重溫一下歷史:

1989 年,政府認為貨櫃碼頭使用量會大增,計劃興建 9 號至 13 號碼頭,預料 04 年完工。但至今天為止,10 號碼頭也還未動工。

1991 年,為新機場興建機鐵,預計初期每天搭載人次為 39,000,料 2011 年會有每天 75,000 使用人次,可惜直至 2009,機鐵的每天使用人次也只有大約 28,000。

根據 2000 年九鐵年報,03 年通車的西鐵預計每天會有 340,000 人次使用,但直至 2006 年,每天也只有大約 20 萬人次乘坐西鐵。

根據 2002 年政府文件,深港西部通道會在 06 年通車,並預計初期每天有 28,400 架車次使用,五年後 (2011 年) 使用量會提升至每日 46,100 架次。可惜通道 07 年才通車,按 09 年頭八個月數據,通道每天平均只有約7,000架次使用。

利益衝突

有些朋友看來對以上歷史事實不清不楚就在對反對者指罵,還大口說人家不相信專家云云。反對者其實不是不相信專家,而是不相信有利益衝突的專家。正如公司找來核數專業,為的也是因其能提供一份獨立,公正的審計報告。政府於 09 年 5 月和 6 月分別批出合約予兩間公司,一間承辦高鐵車站設計,一間負責環境評估,但這兩間公司竟然同屬一大集團,這很難說服我相信那環評報告是不偏不頗的。

沒有矛盾

又有一友人這樣說:「反高鐵的主要著眼點是六百億,究竟反對者是 (i) 嫌貴,還是 (ii) 質疑政府數字的真確性呢?兩者基本上是 exclusive 的。」不好意思,朋友你錯了,兩者不是 exclusive 的。按上兩段的理由,反對者應該是握緊 (ii) 的,他們認為政府在評計上太「樂觀」了,同時他們也認同 (i),這實在是太貴了。何解?很簡單,正如迪士尼項目一樣,我們可理性地相信 669 億元隨時是不夠的;再者,若果建成後使用量真的低於估計,政府還需再拿錢出來,到時候就更加貴了。所以,質疑政府高估了回報和認為此基建項目太貴根本沒有衝突。

一派胡言

又聽見人說甚麼基建工程不是看回報的,自由黨田北俊也曾說過不應計算機會成本等等,這根本是妖言惑眾!用中大財務系副教授蘇偉文的話答你,回報率低的生意有誰會去做?田先生你會嗎?再說,此項目的回本期絕對要五、六十年,到時二百公里時速的鐵路還算是「高鐵」?

魚目混珠

除了威嚇你香港將被邊緣化外,政府常用的第二種招數就是利用一般大眾的思考盲點和混亂邏輯來魚目混珠。他們先把支持政府方案等同支持興建高鐵,再把興建高鐵等同支持發展。繼而又妖魔化反對者,把他們通通打造成反對發展的野蠻份子!即使建高鐵真的有利發展,我們也不一定要用政府的方案啊!由資深鐵路工程師 Ron Taylor 和一班專業人士如黎廣德等組成的公共專業聯盟提供的另一方案不可以供人考慮嗎?有多少支持政府方案的人有至少了解過聯盟的提案呢?很不幸,跟我討論過的大概七、八個表態支持政府的朋友根本連聯盟新高鐵專家組的方案也未看過,也沒有上其網頁看一下他們提供的數據與分析。正如聯盟在 09 年 10 月 11 日發出的新聞稿說,在他們公佈了新高鐵方案詳細內容後不足一小時內,政府便對新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的評擊,如此詳細的資料政府竟可在少於一小時內完全分析清楚?在還未有充分理解詳情便條件反射地作出回應,這真是理性討論應有的態度嗎?

按國際鐵路聯盟的資料,在全球已經建好的高鐵中,平均造價為每公里 1.6 至 1.9 億港元,但我們這短短 26 公里的廣深高鐵香港段每公里的造價竟達 25 億元?這是世界平均的十數倍!我們支持用這六百多億發展其他項目難道不可以? If A, then B, 不等於 If not A, then not B 啊!因為 B 的成因可以是 C, D 或 E!持反反發展論的人之邏輯水平實在令人側目。

西九交通未解決

根據公共專業聯盟分析政府提交立法會之 "West Kowloon Reclamation Development Traffic Study",西九龍的交通擠塞問題將非常嚴重,而政府對聯盟很多的疑問也是未能解答的。為處理預期的西九交通擠塞問題,政府提出了大量改道措施,但政府有諮詢過受影響之居民和商戶嗎?擴闊廣東道和柯士甸道西將估用西九文化區的空間,更令人們不能於地面步行來往文化區。而不少部份的改道造價,竟不包括於這 669 億的撥款之內。在所有交通配套措施之可行性,造價和細節全部未明之先就要強迫撥款,這不是霸道是甚麼?再者,這由政府委託顧問進行的交通評計研究,為何只容許在立法會圖書館內瀏覽而不向公眾公佈?君不覺政府的狐狸尾巴已經明顯外露了嗎?

揭發謊言

還有很多問題,如大角咀居民受影響的問題、菜園村村民被迫遷的問題、一地兩檢未解決的問題等,這些種種問題,政府根本未能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還有功能組別的問題,官方何曾認真的正視過?要不是被揭穿他們任董事的上市公司有份參與高鐵工程之後避席,石禮謙和何鍾泰等功能組別之議員不就是左手投票、右手收錢麼?霍震霆、劉皇發等人的利益更不用說了。

政府又說高鐵工程可創造 11,000 個職位,但正如一些建造業朋友也講過,如用一半的價錢 300 億去興建公屋與居屋,可創造約 50,000 個職位。政府是用多一倍的價錢,去減少職位達70-80%。朋友,你想要一棟你供得起的樓,還是一條你未必會搭的高鐵?答案呼之欲出。說會促進就業,政府官員的面皮也太厚了吧!

社會行動

要再談反高鐵政府方案的理據我還有不少,但我現在想轉一轉題目,跟大家談談兩日示威的情況。

說實在,除了 03 年的 7.1 大遊行外,我絕少參與這類上街發聲的大型社會抗爭運動。所謂抗爭,並非必然指向一般政治冷感港人眼中的激進行動,而是對抗社會不公義、爭取人民應有權利的運動。正如前言中所說,我絕對可以身體疲倦為由回家大睡一覺,但我的正義並不容許我安坐家中。有人曾說過,若為哲者也不能成為社會的良心,這個社會就真的死了。所以早於星期四晚上,我已告訴一起工作的同事,星期五晚上我要早點離開 (指晚上九時之前),為的是到立法會外參與示威。

和平集會

星期五晚上,我約晚上八時半從港鐵中環站的 J 出口出來,看到早上已見過的鐵馬、警察,還有一大片為反高鐵而來的人海。從報章、電視上,你看到傳媒不斷強調八十後,八十後的;但現實上,當晚在立法會外,而至後來到禮賓府的人群中,根本甚麼年紀的人也有,以為當晚只有一群「不懂事」的年青人的你,不好意思,你又錯了。從 J 出口出來後,打電話給朋友,很辛苦的進到人群中,找到位置,坐下。看著螢幕上會議的直播,心中緊張,高鐵撥款會在這晚通過嗎?晚上九時多,劉慧卿表示會議結束明天再續,現場一片歡呼,至少,方案今晚通過不了。及後,有人提議到禮賓府要求與曾蔭權對話,我們一行人和平的步行到禮賓府外聚集,坐下,叫口號,唱歌,玩人浪。「當奴」全晚都沒有理會我們的意思,我們也訂下十二時和平散去的目標。

CCTVB

在我們和平聚會期間,發生了一件小插曲。有 TVB 採訪隊伍進入人群中拍攝時,有人高叫了「無綫新聞,是是但但」的口號;當然,叫叫口號並不是很大的問題,無綫新聞的水平已 CCTV 化也不是第一天的新聞,但當日有一憤怒的中年男子衝著無綫的攝影師想要有所推撞,不過未成功就被人分隔開了,我也對這「阿叔」說:「是高層的問題,不關前綫人員的事,師傅 (指攝影師) 也只是在工作而已。」這可說是在星期五整晚,我唯一看見比較「激」的事件,但在某些傳媒的筆下,個別的激進行為被無界的放大了。在電視新聞中,你看到他們把和平的群眾塑造成暴民的形象,對差不多整晚的和平只用了一兩個鏡頭跳過,而用上七、八成時間去報導某些人可能只有數分鐘的較激行為。「公正」的報導手法,今天親身經歷到了。這情況在星期六的示威中更為嚴重,正如某一起聚會的友人說,我們和平的集會被小部份無知的青年騎劫了,而無恥的傳媒更把這騎劫無限放大,於是人人都說八十後全是暴民,而香港沒有將來了。

別雙重標準!

不過朋友,請你想一想,你今天是因為反對某些「過激」 的反對者而去支持高鐵嗎?當你站在道德高地去議論反對著的行徑時,你有否用同樣的準則去評價政府與建制派在這事上的不公義?用我最常用的例子,當某手無寸鐵的小女孩正在被孔武有力的巨漢強暴之際,難道她連最基本的反抗權利也沒有?當你在指駡反抗行為暴力的時候,郤對強姦犯的暴行不語,這又算哪門子的公義?我對那些少部份人的衝動行徑也很不高興,而且我相信自己比你更有反對的權利,因他們搶奪了我和大部份人和平集會的想法。但你單看某些傳媒冰山一角的報導,就認定示威者全是無理性的暴民,那我就絕不能沉默不語。我告訴你,大部份反高鐵人仕的核心所想,只是希望政府停一停,想一想,討論多一會才作決定,只是這樣卑微的願望而已,君不見苦行者的又跪又磕,難道你內心一點也沒有動容嗎?經友人提醒,君不妨與我一起思考孟子的話:「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願你也能參得其中智慧。

結語

我雖後在年紀上屬於呂大樂筆下的第四代人,但也總算生活在中產家庭之中,好歹也曾出國留學,並在一流學府畢業,且在 Business Week 剛公佈之全球最受雇員歡迎的五十大公司中排名第二的公司中工作。雖然我丁點也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但相信靠著努力得來的實力要在公司升上經理或以上的階級應不是甚麼問題,所以呂教授說的「上位」問題也不太煩擾我。這次站出來,完全是為了社會的公義,要是自私的心能把良知打倒,我老早回家睡覺去了。但正如梁文道在 《常識 》中所說,作為評論人,比較寬鬆的環境正是我的原罪,梁說:「我的信念來源比較多元,我冒的險比較少,我怕的事也比較少;這是我最大最大的愧疚,也是推動我寫這些東西的最大力量。」 願這也成為我自己執筆時的提醒!

民主的香江,公義的香城,我們有能見到妳的一天麼?

Jeremy KC Chu
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日
全文完

*** 之前在別處貼了,有網民說不如貼在《獨媒》,可讓更多人讀到 ***

美国明天会更好

Posted: 20 Apr 2010 02:30 PM PDT

美国国家商标和专利局总部大楼(Wiki-Coolcaesar)

美国国家商标和专利局总部大楼(Wiki-Coolcaesar)

权威的皮优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年底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有一半人对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持负面看法,相对之前的半个世纪该比例都在20%以下,增长幅度相当惊人。影响人们的主要因素,有53%的人认为是9.11恐怖袭击以及持续至今的两场战争,也有超过10%的人认为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持有这种负面看法的人,大部分同时认为国家的领导出了问题。

平时和朋友同事聊天,无论是华人还是其他族裔,持这种看法的也是大多数。我有一个化工工程师的朋友,失业了将近两年。另外一位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也差不多两年没有找到相应的工作。我家所在小区紧邻的地块,被房地产开发公司买下来,一直搁置到去年年中才开始动工。我家附近有一家中餐馆,老板很熟,他说自从前年以来,生意掉了20%左右。

但是,人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从而对目前面临的困难有理性的认识。

还是皮优中心的数据,六十年代的时候,对美国持负面和正面看法的人分别占15%和34%,比现在好多了。但是那个时候,根据人口普查局的统计,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有三分之一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一半没有医疗保险。而现在只有10%生活贫困,并且所有老人都享受老年医疗照顾。

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戴维•哲尔金(David Gergen),当过尼克松、福特、里根和克林顿总统的顾问,现在担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责任编辑。他就认为如果和六十、七十年代相比,人们完全不必悲观。

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六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进幼儿园或托儿所,现在这个比例提高到了三分之二。他还以纽约市为例,说明大城市的安全程度有了显著的好转。七十年代的时候,大城市的犯罪率很高,人们夜间不大敢出门。1993年纽约市采用了新的多层次动态治安管理模式,叫做CompStat。从那时以来,重大失窃案件减少了55%,杀人案件减少了76%,偷盗汽车则减少了90%。这种类似于6-西格玛企业管理的模式现在已经推广到了美国各大城市,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从政治层面上来讲,现在的美国和半个世纪之前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个时候,美国南方各州黑人参加投票都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现在各州和联邦政府选举产生的黑人议员和官员已经超过一万人。特别是,美国选出了西方第一位黑人总统!

妇女的状况也有很大进步。联邦参议员有17%的女性,妇女当老板的企业雇用的员工占全部劳动力的16%。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大学女生已经超过了男生,现在哈佛、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布朗、宾大和密歇根、迈阿密等知名大学的校长都是女性。

奥巴马总统2010年4月15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由SpaceX航天公司执行长依龙•穆斯克陪同参观猎鹰9型 (Falcon 9) 运载火箭

奥巴马总统2010年4月15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由SpaceX航天公司执行长依龙•穆斯克陪同参观猎鹰9型 (Falcon 9) 运载火箭

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商标与专利局担任专利审核员。美国的专利制度从英国借鉴而来,保护专利激发美国人的创新活力,是美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内在原因。近年来虽然日本、韩国和中国人申请专利的数量逐年上升,但是,美国依然稳居世界第一,占全部专利的一半,中国只占百分之一。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美国专利局接收和批准的专利件数曾经一度下降,现在据说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且专利局开始给离职员工和取得专利律师资格的外部人员发出信件,征召更多的审核员。

如果看一看美国人在科技方面的表现,就更不必过分担忧。虽然中国现在每年培养的大学生和工程师人数要远远超过美国,但是,美国培养的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博士数量还是世界第一,每年经过同行评议的科研成果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研发方面的投资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奥巴马政府宣布要在新能源和绿色经济方面增加投入。上个星期四,奥巴马总统在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表讲话,宣布美国将在2025年之前将人送上小行星,2035年实现访问火星。

所有这些都表明,虽然现在美国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不比过去差,而且将来会更好。这和皮优研究所的调查吻合。皮优的数据显示,59%的人对接下来的十年美国变得更好具有信心。

“铁包肉”

Posted: 20 Apr 2010 10:31 AM PDT

俗话说"汽车是铁包肉",这句话很精确地概括了汽车文化的特色。

汽车扩大了我们的活动半径,把世界变小,同时汽车的普及也把之前的乡邻社会变成充满陌生人的社会。不仅是城市里到处是陌生人,周末城市周边农村也满是陌生的城里人。不仅马路上、商场里到处是陌生人,甚至住在对门的邻居也是陌生人,不是不容易见到,就是见面无话。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基本是在"野外放养"。那时汽车不多,大家都没钱,路上很安全,父母们很少担心我们被拐走、或者是被汽车撞着。而如今我们绝对不敢把孩子放出去,害怕孩子被撞着、害怕被拐走。

麦克卢汉对40多年前美国的描写正是如今我们的写照:"现在的街道,甚至连人行道都呈现出一种非常紧张的场景,致使孩子们不能在轻松嬉戏中成长。"孩子们的活动空间被限制在家庭、学校、周末的培训班、家长看管下的公园/游乐场,以及家庭小轿车上。

麦克卢汉说汽车"是一些奇怪的孤岛,使无车代步的行人产生没有朋友、被人肢解的感觉。" "汽车成了美国人的衣服,如果没有汽车,他们在城市大院里就觉得不安稳、不安全,就觉得好像赤身裸体没穿衣服一样。"

甚至连我们大人自己也对日益陌生的城市缺乏安全感,只要有条件,我们会尽快把自己塞进汽车那个甲壳里,加入大马路停车场,然后我们或是更加火急火燎,或是无可奈何地有了耐心,成了老司机。

汽车给了我们某种安全感,同时仿佛一个铁笼,把我们与外界隔离,让我们越发孤独。为了打发路途的无聊和寂寞,我们购买音乐CD,听交通台(汽车救了广播电台),购买无线对讲机用于结伴出游。最可怜是北京的学龄儿童,在去补习班路途上,还得复习或预习。当自驾游到外地,看到同城的车牌,我们会倍觉亲切,摇下车窗就搭起话茬。

这些个铁家伙是典型的标准化、规模化、大工业流水线的产品,"铁包肉"标准化的外壳、钢铁肌肤下掩盖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抹去了人们的个性。能体现个性的,只剩下车牌号、车的品牌和档次。车的品牌能部分反映驾车人的群体性格特征,比如BMW车主往往性情火爆,屡出事故。选择品牌也是选择一种身份标识,同类相聚,人们成立车友会,邻居不如车友亲。变形金刚成了在车里憋坏了的孩子的超人梦想,也是有汽一族的YY想象,我们可以看到北京街头不少车上都贴上了擎天柱、威震天的铭牌。

孩子们向往外面的世界,汽车天窗最受儿童欢迎,他们会在停车场、或是要求父母放慢车速,让他们站在前座中间,探出头去检阅外边的世界。

世界充满陌生人,城市就是大停车场,如何打发车上无聊和孤独时光?"铁包肉"泯灭个性,如何冲破这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牢笼?

幸好,现在我们有互联网,热乎乎的、湿乎乎的互联网,互联网汽车来了。

台灣電台訪問南同盟

Posted: 20 Apr 2010 01:28 PM PDT

台灣電台訪問南同盟

http://hk.myblog.yahoo.com/lwmlung/article?mid=2346

台灣第一廣播電台 TOP RADIO於日前來到香港,訪問南方民主同盟。該電台時事節目<台灣第一之聲>的記者向南同盟表示,希望南同盟可以分享一下有關香港少數族裔及內地人士維權的工作經驗。

南同盟主席龍緯汶向該記者介紹了南同盟的源起、處理香港少數族裔維權工作的步驟及介入內地人士維權工作的始末。

龍緯汶說:只要內地人士能來到香港,南同盟都會努力協助他們。龍緯汶強調,會與案主一起研究工作方案,並會再三告訴案主,在香港示威後,會到國內可能會面對的後果。

談到承森的朋友致電龍緯汶,告訴他承森已在上海被公安害死;以及林繼亮婆婆的女兒告訴他,林繼亮婆婆已在上海被公安害到半身不遂時,龍緯汶一度失聲。但是,龍緯汶強調:他們都很勇敢,對自己的行為,絕不後悔,我以能認識及協助他們為榮。

台灣第一廣播電台,以閩南語及國語廣播。在台灣的朋友,歡迎將收音機調較到 FM 96.9,欣賞有關精彩內容。

陳巧文@ RTHK《第四代自爆》街頭文化 2010.04.17

Posted: 20 Apr 2010 01:07 PM PDT

影像串流: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让全国哀悼日成为尊重生命的洗礼

Posted: 20 Apr 2010 11:00 AM PDT

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为表达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今天全国举行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获悉这一消息,不由百感交集。1998年12月,《中国青年报》刊发郭光东文章,呼吁为"九八特大洪灾"中的3656名死难者下半旗志哀。这篇文字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从那以后,国旗也应为重大灾难遇难公民而降的呼声不绝于耳。2008年5月19日,许多人生平首次参与全国哀悼日活动,痛悼汶川大地震遇难者。这也是国旗第一次真正为普通公民而降的日子。

今天,全国人民再次走到一起,向玉树地震遇难者致哀。面对突如其来的又一场地震灾难,念及在这次地震中遇难的同胞,悲恸心情实在无以言表。此时此刻,通过下半旗志哀的公共仪式,以国家的名义哀悼死者、告慰生者,适足以表达人们的浓浓哀思。这样的公共悼念仪式固然越少举行越好,在必要的时候,却是不可或缺的。

犹记得,5月19日那天午后,我从单位走到马路边,参与全国哀悼日活动。当时间指向14点28分,只见路口红绿灯全部显示为红灯,所有车辆都停了下来,大多行人也都停住脚步。此时,所有车辆陆续鸣笛,震耳的汽笛声响彻天空。红灯下,一位交警手托警帽,低头肃立。在那一刻,天地肃穆,万物同悲。这是我平生所未曾见的集体哀悼场面,回想起那几天来所见灾难景象,想起那么多同胞身处巨大悲痛之中,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那天晚上,我们还自发在当地的广场上举行哀思活动,许多人主动前来献花,点蜡烛。后来才知道,全国许多城市也都举行了规模庞大的哀悼活动。整个中国的上空,想必已为烛光所照亮,遇难者前往天国的路,或许因此也变得不再那么灰暗。这样的全国哀悼活动,既是在悼念遇难者,也是在抚慰幸存者,对许多人来说更是形同一场生命洗礼。

举行这样的公共悼念仪式,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同样是一场尊重公民生命权的洗礼。"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人所组成的,每一个人在这个国家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言而喻,每个人的生命权都必须得到国家的切实保护和尊重。在某种意义上,举行全国哀悼活动也是在提醒执政者切记保护公民生命安全的职责。在许多时候,天灾往往难以避免。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任由大自然肆虐,践踏生命。每当灾难来临,政府除了全力以赴拯救生命,还当以必要方式对遇难者表示哀悼,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坚强。

为重大灾难遇难者举行全国哀悼活动,这不仅是老百姓的共同心愿,也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尊重生命、以民为本的体现。正因如此,我们不仅要为地震中的遇难者,也应为在其他重大灾难中的遇难者举行全国哀悼活动,下半旗志哀。这也就是说,对于所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公共安全事故和自然灾难,例如空难、矿难、洪灾等等,我们都应考虑是否设立全国哀悼日,或者下半旗志哀。于后者,现行《国旗法》已作出相关规定,但对于如何启动和举行全国哀悼日活动,目前尚无具体规定和操作细则。

经过这次全国哀悼活动,惟愿为重大灾难遇难人员设立全国哀悼日,自此得以纳入法律规定,成为一个法定的国家仪式。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这何止是"最倒霉家庭"的不幸 / 2010-04-20 15:10 / 评论数(6)
  • 我们都可以成为阿福那样的人 / 2010-04-19 08:22 / 评论数(4)
  • 在微博上"亲历"玉树大地震 / 2010-04-18 12:11 / 评论数(2)
  • 青海地震仍应发挥民间力量积极作用 / 2010-04-16 02:20 / 评论数(3)
  • 青海地震考验"后汶川"救灾机制 / 2010-04-15 00:29 / 评论数(2)
  • 因哀悼之名,《佰尾仟叶》发布推迟。

    Posted: 20 Apr 2010 11:36 AM PDT

    建国五十九年春夏,天公发力,震铄西羌,夷山脉如洗,毁生灵无数,温君家宝临汶川,恸哭动亿万人心,遂促成开国以降,平民首度共情齐喑,曰哀悼日。翌年又翌,青海玉树震,哀伤复至,头七之际再行悼,适逢松鼠会《百尾千叶》新书发布,非常境地,当同进同退,遂停娱撤乐,顺延至次日,时辰地点不变。嗟夫!予等仍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以先天下忧之心,既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祈一日平安,一日无虞,愿逝者弗受惊扰,生者秉持勇气。

    《百尾千叶》为《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简称,介绍见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4502.html

    豆瓣页面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302762/

    本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制
    收藏、分享这篇文章: 豆瓣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QQ空间 qq书签 GOOGLE书签 MySpace 百度搜藏 鲜果 做啥       更多...

    Google官博: 2010-04-19 补充:网络上的争议性内容与言论自由

    Posted: 20 Apr 2010 11:43 AM PDT


    原文:Official Google Blog: Controversial content and free expression on the web: a refresher

    译文:Google官博:补充:网络上的争议性内容与言论自由


    撰文:Rachel Whetstone
    发表时间:2010年4月19日 09:23:00 AM
    译者:wmr
    校对:@xiaomi2020

    两年半以前,我们给出了从Google产品和服务上删除内容的政策纲要。我们的处理方式从那以来没有改变,但最近我们决定停止在google.cn上进行内容审查引起了有关我们删除内容和如何回应政府的审查请求的新问题。所以,现在是时候来进一步补充这一政策了。

    互联网审查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根据开放网络行动(Open Net Initiative)的数据,从2002年以来,进行互联网审查的政府数量从4个增长到了40个。事实上,一些政府在其公民可以看到内容之前就进行封锁。即使出于善意,也可能召唤出真实的审查幽灵。专制政权建造防火墙并打压网络异议——对违反规定者毫不手软。

    日益增长的政府互联网审查无疑是由屡创纪录的上网人数,和他们创造的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引起的。例如,每天每分钟都有超过24小时的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这对于曾经控制传统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的政府来说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虽然人人都同意要对允许哪些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进行限制——例如儿童色情——但是,很多新的政府规定不仅打击了开放互联网的核心,也违背了《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不受干涉地持有各种观点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不论国界地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

    我们看到了许多想要控制[信息自由]的方式。中国是最极端的例子,但它并非唯一。Google的产品——从搜索到Blogger再到YouTube和Google Docs——在我们提供服务的100个国家中有25个都被封锁了。此外,我们也经常收到政府提出的在我们所有的网站中限制或删除内容的请求。当我们接到这些请求,我们仔细地检查内容,尽可能地使之服从法律,如果我们认为请求过于宽泛,我们力图收窄。如果可能,我们向用户公开哪些内容被要求屏蔽或删除,让用户们明白他们没能获知全貌。

    在我们自己的服务中,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有争议的内容,往往是因产品而异的。我们以区分搜索(仅仅是链接到其他网页)、我们托管的内容和广告作为这一工作的起点。概括地说,下面即我们的处理方法:

    在我们的所有服务中,对搜索的限制是最少的,因为搜索结果只是网络内容的镜像。除了少数主题,我们不会全面地删除搜索结果。这些少数内容包括:儿童色情、包含了受版权保护信息的特定链接、垃圾广告、 恶意软件和包含敏感的例如信用卡号码的个人资料。更明确地说,我们不想牵涉进任何政治审查之中。这一点在如中国和越南这种不存在抵抗审查命令的民主途径的国家中尤为如此。我们仔细地评估是否要进入一些可能进行政治审查的国家。

    一些欧洲和其他地方的民主政府也有全国性法令禁止某些类型的内容——例如,在德国和法国,亲纳粹的材料是违法的——我们的政策是遵守民主政府的法律,仅从本地搜索引擎(例如德国的 www.google.de)中删除搜索结果。我们也遵守象德国这样的国家对年轻人进行保护的法律,删除一些被认为是儿童不宜的链接,让安全搜索成为默认设置,我们在韩国也这样做。每当我们删除内容,我们都会对用户显示一条信息:根据当地法律, XX数量的搜索结果被删除,我们也向chillingeffects.org,一个由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运作的跟踪网上言论限制的项目报告被删除信息。

    像Blogger、YouTube和Picasa网络相册这些我们自己托管内容的平台,则由内容政策来划分哪些内容允许,哪些不允许的界限。我们不允许的一个好例子是仇恨性言论。执行这一政策让我们在自己托管平台上删除的内容比在Google搜索结果中删除的要多。Blogger,作为一个单纯的言论平台,属于最开放的服务,它允许合法的色情内容,只要它与Blogger内容政策规定相符。YouTube,作为一个允许共享、评论和用户互动的社区,有着自己的社区准则。例如,YouTube上色情内容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我们尽可能地让用户更容易地举报违反我们政策的内容。这里是一个视频解释如何在YouTube上举报。我们每天24小时,每周7天都在审查我们的服务上被举报的内容。如果有当地法律禁止某些内容而其他地方没有类似限制,我们仅对设限国家禁播这些内容。例如,在土耳其,冒犯现代土耳其的创建人穆斯塔法·基马尔(Mustafa Ataturk)的视频是违法的。两年前,我们被告知YouTube上有这些内容,就在土耳其屏蔽了这些违反土耳其法律的视频。一个土耳其法庭随后要求我们在全球屏蔽这些视频,我们拒绝了,认为土耳其法律不适用于土耳其以外。结果YouTube在那里一直被封锁。

    最后,我们的广告产品有着最严格的政策,因为它们是为了创收的商业性产品。

    这些政策总是不断演变的。决定在我们的服务和产品上是允许,还是限制或删除什么内容,判断起来往往很困难。无论是关于我们自己的政策条款,或是在某种程度上抵抗政府的请求,我们一直都在激烈地争论执行这些行动的方式方法。最终,我们靠的是那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包含了的核心价值原则。

    这些话我们之前就说过,但在这特别具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们值得一再重复:我们支持人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我们相信:更多的信息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和个体终将拥有更大的权力。

    本文由 Rachel Whetstone, 负责全球沟通和公共事务的副总裁张贴至Google官博

    相关阅读:

    译者频道—热点专题—Google专题

    Google官博: 2010-03-22:对中国的新政策:更新

    Google官博: 2010-3-11 鼓起勇气,保卫网络自由

    Google官博: 2010-01-12 对中国的新策略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最新消息"、"译者频道—热点专题—谷歌专题"、"博客"、"译者wmr"索引。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010年04月20日糗事TOP10

    Posted: 19 Apr 2010 09:00 AM PDT

    黑衣大葛格写的书发售了,一起来创造抢购记录吧!

    糗事#253610 - 08:19:51
    昨天单位统一给灾区捐款,直接从工资里扣了200块。心情郁闷,回家上网发了个帖子,《今天我被逼捐了》,发完后越看越不对劲,仔细一看才发现打成了《今天我把逼捐了》。
    MD以后嫁不出去了!

    标签:

    顶 170 :: 拍 -10 :::: 已有122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53563 - 02:27:48
    今天晚餐…
    餐桌上的语录…
    妈:儿子…交女朋友没?
    我:没有…
    妈:做为男人对女人要专一…
    我哭…我真的不花心…
    爸:没事…找老婆就是要不停的换才能发现好女人…
    妈:你别带坏我儿子…
    爸:你儿子?那我儿子呢?
    妈:我怎么知道?你自己找去…
    我汗…
    妈又对我说:你泡妞小心点…别泡个同父异母的回来…
    爸:没事…肥水不流外人田…
    我真没话说了…两唯老不尊的淫啊…
    BY:星雨辰…

    标签:

    顶 122 :: 拍 -4 :::: 已有55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53524 - 00:56:52
    晚上跟哥们一块出去喝酒,后来收到老婆一短信——十点准时做ai,不管你在不在!

    标签:

    顶 137 :: 拍 -19 :::: 已有72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53572 - 02:54:26
    不是糗事,只想在这里表达一下。
    老婆提前半个月生,我出差在外措手不及,老婆现在正在产房生孩子,我在千里之外默默祈祷,希望母子平安...

    标签:

    顶 131 :: 拍 -14 :::: 已有50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53800 - 12:08:52
    发了两次都过了,感谢那么多热心发邀请码的糗友。这次再发一个自己的,记得初三的那会家附近新建了一个球场,经常去打。每天去那打在那认识了一个长得特清秀的男孩,很像女孩,技术也不错,投篮很准,装备一应俱全啊,板衣篮球裤篮球鞋护腕。每天一起疯打球,有一次打完球休息,一个球友觉得他很可爱,又又点肥肥的,就上去捏了一下他的RF。然后他YD地回过头来对我们笑"很软哦。"我们几个猥琐男说"真的吗?"于是群众全部围上去伸出咸猪手猥琐这位长相清秀的帅哥。。。。然后然后 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了,我上高中了,认识一个新同学,恰好是这位帅哥的初中同学。然后他弱弱地说了一句,你怎么认识她的啊?他长得很像男孩子的啊哈哈~~~~  
    长很得像男孩子
    很像男孩子
    像男孩子
    男孩子
    。。。。
    后来脑里就不断重复着 一群变态WS男围着一个无辜女孩的爆乳。。。的画面
    见到她都脸红,
    后来还是真相大白了。。。
    没人敢防她。。。

    顶 107 :: 拍 -1 :::: 已有54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53881 - 13:46:36
    吃中午饭前来自爆一下我小时候是如何骗东西吃的。


    我小时候被管得很严,父母基本不给买零食,也不给零花钱让我自己买,所以就比一般人更馋。这让我憋屈了很久,直到一次偶然的遭遇,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当时我家对面有几家专门办婚宴的酒楼,几乎天天都有新人及其好友在门口向来宾散发喜糖、香烟、瓜子花生等。结果有一天我跟在几个大人后面从门口路过时,被发喜糖的人当成是随家长来赴宴的小孩,就给了我一把喜糖(那几个大人的确是去赴宴的,而我只是路过)。从此我就找到喂饱肚子里的馋虫的好办法了,隔三差五就往这几家酒楼门口走一趟,总能有所斩获。不仅如此,后来我脸皮还变厚了,接过人家给的喜糖不算,还要再顺手抓把花生瓜子之类的装在自己口袋里才肯走。还好那时候我才七岁,也没谁因此跟我计较。


    如果到此为止的话也就算了,问题是我后面又玩了更大胆的。


    那天我又像以前一样,跟在一群手里拿着红包显然是去赴宴的大人后面向酒楼门口走去。可这次在酒楼门口的那一瞬间我头脑突然一热,竟跟着那几个大人就走进酒楼去了。直到看到了几十桌酒席摆在面前我才反应过来:我只是来骗喜糖吃的,跑进来干嘛?


    很快我就作出了决定: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我选了一张还没几个人坐的桌子,往座位上一坐,就开始厚颜无耻地大吃起来了。(此时菜才上了一半,婚宴还没开始呢)


    糖醋排骨?好!西芹百合?不好!四喜丸子?好!……还没开席,我已经把上了的菜都给尝了一遍。旁边几个大人都奇怪地看着我,大概在想这是哪家的孩子真不懂礼节。我也不管,继续胡吃海塞一直到有大人问我:


    "小朋友,你的爸爸妈妈呢?"


    我很镇定:"我跟我爸爸一起来的,我爸爸去上厕所了!"


    这时我也差不多吃饱了,该是撤退的时候了,所以我又对那个大人说了一句:


    "阿姨,你帮我看一下位子,我去看看我爸怎么还没回来!"


    说完我就以最快的速度撤离了这家酒楼。对了,临走时我还从桌子上顺走了一罐可乐……



    kmlover原创

    标签:

    顶 96 :: 拍 -5 :::: 已有66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53774 - 11:39:01
    杯具啊,昨天GF在QQ上提出分手,问其原因
    答说:还记得当初发给你的一首诗嘛?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我说,当然记得了,那你还和我分手
    GF:就是因为现在这些事情都发生了啊

    标签:

    顶 86 :: 拍 -2 :::: 已有30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53870 - 13:28:42
    上小学的时候,小妞我岁数小学习好长得可爱有点蔫淘异物收集癖。课间操的时候,教导主任看我的袋鼠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就站在我旁边让我把口袋里的东西都翻出来,她看到了注射器针头,胶水,剪刀,不干胶,小石头,胶皮管,芝麻糖,卫生纸,泡泡糖等等诸如此类。教导主任有点震惊,沉默半晌,告诉我,注射器针头放在口袋里太危险,不要再玩这个以后注意。后来,有个其他班的小朋友扣鼻屎把卫生纸球塞到鼻子里拿不出来了。教导主任指挥班主任来找我问我有没有镊子,绝的是,我翻翻口袋,竟然真拿出一把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放进去的镊子。

    顶 80 :: 拍 -1 :::: 已有49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54042 - 16:28:16
    和BF在一起两年多了,平常和BF睡觉在一起都睡惯了,第一次带BF带回家,结果被安排BF和我爸睡,我和我妈睡!到了晚上我楞要往老妈身上翻,老妈把我一掌给掴下来了,接着我又把老妈两腿间摸了个遍。最后,老妈忍无可忍从床上跳起来,啪,啪两巴掌把我给打醒了说:"你个小死妮子,要死啊!"而后,我彻夜未眠(%>_<%)......

    标签:

    顶 79 :: 拍 -3 :::: 已有34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53544 - 01:38:26
    昨天公司招一批女员工,我负责面试,一大早就打扮得帅帅的,面试开始,在一小房间,一个一个地进来,面试官有好几个同事。一直都好顺利,到了大概一半,好几个同事去开会,乘我和一同事MM,这时进来一PLMM,还是刚毕业的,MM应聘办公室助理。一直问了MM好多问题,感觉挺不错,准备招了,这时我无意地问了一句(我发誓,问这句话时脑子绝对是非常CJ,绝对没有XE):你能干不(工作效率)?只见那MM脸蛋泛红,低头,看看旁边的同事MM,再看看我,害羞地说:别太频繁,记得带套。我.......................

    顶 79 :: 拍 -11 :::: 已有60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百年前生活在蒙郡的华裔

    Posted: 20 Apr 2010 10:55 AM PDT

    早期华裔修筑横贯东西大铁路 (Joseph Becker)

    早期华裔修筑横贯东西大铁路 (Joseph Becker)

    我迁居到大华盛顿地区时,住在华盛顿西北边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郡(Montgomery County)。以郡的规模来说,蒙郡在美国不仅是一个大郡,而且还是全美最富裕的郡之一,居民近百万。成年居民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全美最高;2008年的家庭中间收入值为91440元,全美排名第八。每个家庭的平均人口是2.66人。其中约13.4%的人为亚裔,也就是说,亚裔人口在10万以上。

    亚裔中华裔的比例不小,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今年的人口普查将得到最新的资料),但从餐馆与超市的数目看,就可知道华裔人数很多。整个蒙郡的中国餐馆少说有上百家、较具规模的中式超市也有五六家,加上韩式超市的话就更多了。买中国食品,吃中餐十分方便,这几年,蒙郡华人越来越多,面向华裔的中文学校也多了起来,以希望中文学校为例,该校一个校区的学生加上家长,每到周末上课时就有上千人。华人社团也数不胜数,同乡会、校友会、专业联合会、读书会、清谈会五花八门。更令我诧异的是,以音乐会友的各类票友性质的华人表演团体也不少,每到节日,各团体纷纷涂脂抹粉登台献艺,大大丰富了大华埠地区华人的业余生活。生活在此的华人,虽然谈不上乐不思蜀,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却是肯定的。

    有一天我上班坐公交车时,看到一张与2010年人口普查有关的广告,上面写着蒙郡最早华裔李阿力的中文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于是记下广告上的电话号码,到了办公室就将电话打到蒙郡历史协会 (Montgomery County Historical Society),才知道了下面这段有关蒙郡最早华裔移民的历史。

    蒙郡历史协会根据每隔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资料,发现最早居住在蒙郡的华人出现在1900年的人口普查中,在此之前,没有华裔居民的任何记载。在1900年的人口普查中,蒙郡出现了四位华裔。他们是:

    李吉姆,男,1852年生,47岁,1883年移民美国,单身,中国出生,在盖瑟斯堡 (Gaithersburg)从事洗衣工作。

    钟基,男,1878年生,22岁,1890年移民美国,单身,中国出生,在肯辛顿(Kensington )从事洗衣工作。

    何查尔斯,男,1864年生,35岁,1877年移民美国,单身, 中国出生,在洛克维尔(Rockville)从事洗衣工作。

    梅陶,男,1873年生,26岁,1895年移民美国,已婚,是何查尔斯的房客,也从事洗衣业。

    到了1910年的人口调查,居住在蒙郡的华裔只有三位,名字是李阿力、黄友、傅查理,都在洗衣店工作。到了 1930年人口普查时,蒙郡的华人依然只有几位,但其中有在塔科马帕克学院 (Takoma Park College)上学的学生。

    从早期的人口普查记载中可以看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居住在蒙郡的华人不到五人,而且都是男性,除了一人已婚外,全部都是单身,从事的都是洗衣房的工作。当时的蒙郡与现在大不一样,只是首都华盛顿郊外的乡村地区,商业、文化都很贫乏。二战以前,从中国来美国的移民本来就很少,所以住在蒙郡这个乡下地方的人就更少了。为何这些住在蒙郡的中国人都是靠洗衣为生,他们之间有没有亲属或乡里关系则是一个谜。不过,透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记载,可以使我们了解前辈们移民美国的艰辛:单身、孤独,缺少社交活动,可以想象出他们的苦闷与思乡之情。以李吉姆来说,他30岁移民美国,在美国生活了17年,到了47岁还是单身,从事的是洗衣工作。再以何查尔斯为例,他13岁就移民美国,在美国生活了22年,到了35岁依然是单身。究其原因,不外是华人女性少,加上种族歧视,可见当时华人男性在美国要结婚成家是多么的难。

    百年沧桑,世事巨变,看了这些早期华人移民的记载,对照今日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成功与受到的尊重,不禁对前辈们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肃然起敬。

    蒙郡历史协会是由居住在蒙郡的居民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其宗旨是鼓励居住在蒙郡的民众提供各类有关蒙郡的历史资料:书面的如信件、家书、著作、图画、相片;实物的如建筑、家具、服装等,以期勾画出蒙郡的完整历史原貌。协会采用付费会员制,年费从35元至250元不等。同时鼓励义务工作者参与历史遗迹遗物、文字的整理保护工作。

    在美国,类似蒙郡历史协会这样的平民组织遍布各地,他们在地方史研究、记载及历史遗迹维护方面所起的作用,可能比正规的历史学家还要重要。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也是由平民创造的,但是英雄得到了历史学家太多的关注,平民往往被遗忘,由平民来记载平民的历史,可以补历史学家之不足。

    相关博文:

    美国智库关注"海龟"

    2010年人口普查

    文化熔炉与文化宽容

    相关网站:

    蒙郡介绍

    蒙郡历史协会

    初吻的滋味是泡菜的味道 [国内严肃广告] 秒杀金坷垃

    Posted: 20 Apr 2010 07:39 AM PDT

    最近被论文逼得 交头烂额,最近没更新,今天才发现居然错过了如此诗一般美好的广告,这是vafer推荐的。这样美好的广告,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初 恋,啊~就这是这味儿。
    相比之下,金坷垃算什么?
    你看,就是如此优雅,如此娓娓道来的一段爱情,伴随着这样感伤而忧郁的音乐。。。等一下,这样的音乐让我怀念起198X年时街头卡拉OK上的浪漫泳装女子,啊,请允许我呻吟一声,我的青春,我的爱情。这广告唤起我无限的神思,使我想起自己曾发誓要做一名广告人的......

    vafer来信说到: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清新脱俗但同时口味极重的广告了,不禁感慨我国广告界真是鬼才辈出,从"送礼就送脑抽筋"到"恒源祥牛牛牛鸡鸡鸡狗狗狗兔兔兔马马马蛇蛇蛇龙龙龙虎虎虎猴猴猴鼠鼠鼠猪猪猪羊羊羊",从"洗洗更健康"到"快找你四大叔",从"为什么追我"(好端端一豹子喝什么止咳糖浆)到"一片顶过去五片儿"(过去买的都撞墙去了),从"蓝瓶儿的"到"把海水吸干,台湾的小朋友就可以过来玩儿了",从"喜欢坚持,喜欢挑战,喜欢妇炎洁"到"椰树椰汁,白白嫩嫩",从小朋友天天咧着嘴露着大白牙到东林郭不厌其烦地示范大婶们如何洗衣服,更不用提每一个广告里所有出场人物都好比打了鸡血歇斯底里的旺旺广告系列,当然,不久前的"金克拉"系列已经秒杀了上述所有广告,成为我国广告界的里程碑式作品。

    但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柳暗花明又逢君。"金地杰"韩国思密达泡菜广告将很可能全面超越"金克拉"系列,因为导演重点是要突出人文关怀,思考的是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究竟还有没有可能发生一见钟情厮守终生的纯美爱情故事?在这部广告中,你既可以看到《情书》的影子,也可以发现《我脑海中的橡皮擦》的痕迹,甚至还能闻到《心动》的味道。在演员的选择上,导演也明显下足了功夫,无论是平面扑克脸的单眼皮假扮双眼皮的娇羞女主角,还是英气逼人的俊朗男主角,都非常切合产品的特征——韩国、穷酸。

    是的,年少时的你也曾无意中碰到那少年或那少女的手,也曾偷偷的给他或她递过小纸条,可如今,你已经徐娘半老或腰围超过腿长同时谢顶,那位曾经的少年或少女也早已不知身在何方,或者你们见面时都已经认不出对方的模样。你是否还相信爱情,或者你现在是否开始相信一句话,就像那部墨西哥电影的名字一样,"爱情是狗娘"?你是否还记得在公园中骑着单车和他或她共游湖畔,或者在图书馆悄悄做些不可告人的小事情?啊,那些美好的旧日时光,你不禁感慨到,心中掠过一丝哀伤。"青春,是什么味道?恋爱,是什么味道?思念,是什么味道?",想知道答案吗,赶紧看广告吧,或者直接看我给的剧透——答案是"韩国金地杰辣白菜泡菜的味道"。
    类别:严肃广告 查看评论

    黃增健訪問順寧道姚先生及後感

    Posted: 20 Apr 2010 09:20 AM PDT

    影像串流: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中文Twitter上关于玉树地震的信息(七)

    Posted: 20 Apr 2010 10:24 AM PDT

    七盏烛灯,为4月20日点燃,今天是头七忌日,祈求尊者达赖喇嘛的护佑。中阴49日,为走在轮回之路的遇难者们,每日供灯……中文Twitter上关于玉树地震的信息(七) 【截至2010-04-21 01:20】公民志愿者玉树灾区援学行动(公告) http://zuosa.net/5bxky.u 由杨立才 @yanglicai 和文涛 @wentommy 共同发起,请关注和支持! #qhdz  "若生命回旋,我愿再见"——这是我在玉树采访期间,藏族小诗人开周格来写的诗行。我的藏族朋友们,愿我们"再见"。 #qhdz@Philip_Tuan: 玉树今天独家:救援人员无所事事(医药品奇缺,很多都在政府机构所谓统筹),在游荡。藏民自己挖掘自家的财物。医疗救助队,都是救援重伤者,而大部分需要救治的人则缺乏有效的关爱!大部分伤者急缺关爱!能到达玉树赈灾义士实在光荣伟大! #qhdz我们都是有信仰的人,

    为玉树死难者燃灯

    Posted: 20 Apr 2010 09:42 AM PDT

        

      我哀悼,与你们的要求毫无关系;

      你说降旗,其实降与不降我都毫不介意,

      在我心底,N年前,那红布再也不曾升起。。。。

    累了

    Posted: 20 Apr 2010 09:35 AM PDT

    1,

     从广西回来,累了。

    一觉睡了五小时,梦里,都是雨。

     

    2,

    这些天,差点办一学校。

    差点被俩老头给带笼子里。

    俩老头估计有这样两个伟大的想法:一是自己很聪明,二是别人很糊涂。

    结果,都未必。

     

    3,

    感觉最近非常浮躁,急功近利。

    好好一博客疏于打理,汗。

     

    4,

    人啊,在不高兴的时候,如果不搜肠刮肚想点高兴的事情,咋活?

    所以,我在心里哼起那首歌:砸门那个老百姓啊,今儿个要高兴!

    咱们,砸门!全拼就这样。

     

     

    5,

    晚上鼓捣一麻辣口味的博文《空谈误国与多难兴邦》,发新浪与搜狐,宵夜回来以后,新浪那篇已遭毒手,搜狐好像也岌岌可危。

    我纳闷的是:这标准尺度是哪个二百五定的?

    我还想了解的是:干这种事情的,他儿子可有屁眼?

    NND.

     

    6,

    肠粉,袜子,雷公菌;

    大雨,坤包,化妆镜;

    ---广西。

     

    7,

    我说波兰总统是真傻,咱国家都淘汰七年的飞机也舍不得换,掉下来了。

    遗憾啊,这最该掉下来的咋就总不掉下来哪?

    或许,有一天,它回被愤怒的被尊严的人民用鼠标给打下来。

    一定的!

     

    8,

    闲来打开推特看,不进四大流氓网。

    呕耶。

     

    9,

    狂来推特,怨去牛博。

     

    10,

    键盘敲来都是恨,

    微博写处任人删。

     

    11,

     

     

     

     

     

     

     

     

     

    城堡游记

    Posted: 20 Apr 2010 09:16 AM PDT

     

     

    我在布拉格,逛完老犹太区之后,看见了一家小书店,书店只有一排书架,主要就卖几个人的书——所有和卡夫卡有关的书,哈谢克的《好兵帅克》各种版本,赫拉巴尔的小说各种版本,哈维尔的书,也就是说,这里只卖和布拉格有关的那几个作家的书。四个大书架,好多都是德语书,服务员是个60出头的阿姨,指给我英文书的那个架子,我找到了《我伺候过英国国王》,翻到第10页,服务员开口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家!"
    "嗯,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
    "你们中国能看到他的小说吗?"


    "能看到一部分,但是——"我摇晃手里的书——"中文版本会有删节,比如这里有一大段描写<咬>的,在中文里全没了——她嘬干净了我最后一滴,一个金发美女用嘴,平常我那玩意都喷到地下室的煤筐里或者床上的手帕里——您能让我先读完这段吗?"
    "好吧,你看吧。"阿姨说。
    "谢谢"。
    我立在书架前,把那段PORNAGRAPHY看完了,怅然若失。
    "第125页还有一大段PORNOGRAPHY,也不错!"阿姨说。
    我连忙翻到第125页,看完:"我不敢肯定这段描写,中文版是否删掉了,我好像看过。"
    "那再看一遍也不错啊。"阿姨说。
    我挑了三本书,《我伺候过英国国王》,《TOTAL FEARS》,《赫拉巴尔访谈录》,阿姨拿过书,我掏信用卡,阿姨说:"这里只收现金。"我只好给她一张五百的,她拿出《TOTAL FEARS》,问:"你知道这是什么书吗?"
    "不知道,难道不是小说集?"


    "不是,是书信集,有个美国女留学生,跑到布拉格来找赫拉巴尔,那女的叫杜贝卡,老赫被她迷住了,这本书全是写给杜贝卡的信。"
    "我操,老小子艳福不浅啊,那他操了她没有?"
    "那是老赫的缪斯,一般来说,作家会不会操自己的缪斯女神呢?"
    "卡夫卡肯定不操自己的缪斯,因为他的缪斯是他爸爸!但赫拉巴尔应该不会放过的!"
    书店大妈哈哈大笑:"你这小子有点意思!"她拿着我的零钱,不肯给我:"我们去喝上一杯?"
    见我有些迟疑,她补充了一句:"兴许我们在酒馆里能碰见赫拉巴尔!"
    "难道这老小子还没死。"
    "说不准!"


    大妈把书店门板上了,带我在老城区七拐八拐的,找到一家酒馆,我们进去,里面有一大堆球迷,正在看布拉格的同城德比,赫拉巴尔就在人群之中。大妈扯开嗓子给我介绍——嘿,老赫,这个中国小子在书店里把你的所有黄色段落 都看了一遍。赫拉巴尔点点头,我过去和他碰杯,问:"你们支持哪个队?"赫拉巴尔说:"布拉格斯巴达队!你知道吗,罗西基就在这个队踢球!"
    "我不喜欢罗西基,我喜欢你们的内德维德。"
    "哈哈,他也在斯巴达队踢过!"
    "那斯巴达队很牛逼啊!"
    "当然,牛逼大了!"赫拉巴尔说。


    这时,旁边一个家伙站起来:"嘿,小子,你不懂足球,你顶多就知道几个球星而已!"
    看得出来,这个老家伙是布拉格斯维亚队的球迷,同城德比,他和赫拉巴尔显然不是一头的,我盯着他看,不知道怎么回应。老赫对那老头说:"得了,老哈,你不要欺负外国人!"
    原来这个烟雾缭绕的酒馆里,还藏着一个作家,他就是哈谢克!
    我激动得过去和他握手:"我可是看着好兵帅克长大的!我太喜欢你了!"
    我又干了一杯啤酒,赫拉巴尔有点儿不高兴:"你到底是谁的粉丝?"
    我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提议:"我很高兴见到你们两个,不过,既然我来到了布拉格,干吗不把卡夫卡也叫出来喝一杯呢?当然,哈维尔就算了,他忙着搞政治,我不喜欢搞政治的。打电话给卡夫卡吧?"
    哈谢克说:"他妈的,你到底是哪头儿的?不要耽误我们看球了。"
    赫拉巴尔说:"他妈的,卡夫卡这个傻逼天天晚上都在家写小说,不像我,早上写!"


    我问哈谢克:"你是怎么写小说的?听说你都是在酒馆里写,写一段就给人朗诵一段,换啤酒喝,是不是这样?"
    哈谢克说:"你他妈的知道的太多了!"
    这两个老孙子哈哈大笑,比赛开始了,他们就不再搭理我。书店大妈这时走过来,问:"你真的想去看看卡夫卡?"
    "想去!"
    "走,我带你去看看。"
    书店大妈带我出了酒馆,走到河边,看见一座桥,桥上有个小黑影儿在徘徊:"看,那就是 卡夫卡,他在构思,不要打扰他!"
    我掏出笔记本:"我能上去要个签名吗?"
    大妈一把把我抱住:"你不能去打扰他!"
    我使劲挣脱,但这个大妈足有90公斤,抱得我喘不过气来,桥上的小人被这边惊动了,他扭过身来,在他背后,一片乌鸦惊起,呱呱叫着飞满了天。


    最终,我带着三本赫拉巴尔的书回到北京,认真看完,本打算写一个"赫拉巴尔笔记",但我看到黄昱宁黄老师的《一个人的城堡》,这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审老师,写了很多篇作家笔记——罗思,EB怀特,卡波特等等,还有真实的作家会面记,见戴维•洛奇等等,她写得太好了,我打算放弃"作家笔记"这种文体了,还有,既然我没见过活着的外国作家,我就瞎编一通我见过死去的外国作家。
    不开玩笑的说,黄昱宁老师的《一个人的城堡》郑重推荐。

     

     


    随机文章:

    过年了 2010-02-07
    写稿的危机 2008-06-02

    收藏到:Del.icio.us

    对马尾区法院新闻发布会的看法

    Posted: 20 Apr 2010 09:04 AM PDT

                         公开开庭案件不让媒体旁听,判后搞新闻发布会浪费资金

        20日中午,我接到香港某媒体记者发来的消息,说下午马尾区人民法院会就网民诽谤案召开新闻发布会。

    看了短信后,我心里有些不相信,宣判已经第五天了,媒体也报道了判决结果,还有必要搞什么新闻发布会吗?

    我马上回了记者短信,问消息是否可靠?得到肯定回复后,我告知了国内某大媒体驻福建记者,他说正在出差不知此事,会马上求证此事。随后,他给我发来短信说,新闻发布会下午三时半召开。

       下午2时半,离马尾区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召开还有一个小时,我在推特上就福建网民案也搞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我谈到了案件的起因,谈到了公检法办案中违法问题,还谈到了官员对案件的干涉,以及三网民最终获罪背后原因。

        我在推特上发布消息时,因有当事人来找中途断了半个多小时。下午四时十分许,我结束了网上新闻发布会。随后,应某国际媒体之邀去接受采访,谈的还是网民诽谤案。

       从思宁博客获知,马尾区人民法院的新闻发布会,不是在法院的会议室里召开,也许是为了讲排场吧,就跑到了卧龙山庄宾馆召开。我从网上搜索得知,这是一家三星级宾馆,虽然不属高档,但总比法院会议室有脸面。如此一来,又浪费了不少国家资金。

        这起网民诽谤案,前后三次开庭公开审理。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民众和媒体都可以申请旁听。

        但是,不知马尾法院是出于何种考虑,竟然将媒体拒之于门外,特别是外地的媒体。在我印象中,只有第三次庭审,因为要宣判了,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才旁听了庭审。但从事后的报道来看,记者发的稿件却是通稿。

        哪些从外地赶来的记者,连一张旁听证也没有拿到。

        不允许媒体记者旁听,判决五天后再搞新闻发布会,这不是"亡羊补牢",而是"劳命伤财"。

        设想一下,如果三次开庭时,法院大门向媒体开放了,还有必要判后再搞新闻发布会吗?不用召开新闻发布会,不就可以节省纳税人的钱吗?

        作为本案的辩护律师之一,我看过本案的全部案卷材料,三被告人是否构成诽谤罪,我是一清二楚。

        林秀英向国内媒体公开宣称,范燕琼的文章是依自己讲述而写。游精佑和吴华英请她制作视频,更是自己在镜头前"自话自说"。这还有林秀英和录制视频在场人的笔录为证。

         我认为,马尾法院的判决中有一个很可笑的逻辑,就是公安机关的鉴定结论不可质疑,三被告人只能去相信。法院的这个观点,与公安机关的观点,不谋而合了。

         记得在第一次开庭时,我拿广西法官黎朝阳之死作了驳斥。黎朝阳在看守所死后,公安机关结论为猝死,随即桂林市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由市政法委官员宣布了猝死结论。后来,经过北京司法鉴定机构鉴定得出了不同结论,但最后还是同监室死刑犯为了要保命才说出黎法官是遭殴打致死的真相。马尾区人民法院不可能不知黎朝阳之死吧?

         马尾法院在新闻发布上,特别强调了办案中的审限问题。马尾法院解释道,因本案复杂,经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延长审限一个月。据我所知,该案在检察院提出第一次补充侦查前,该案适用的是二个半月的审限。

        只要关注过这起案件的人都知道,这起案件并不复杂,按检察院的起诉书指控,该案是由两篇文章一个视频引发。范燕琼的文章和游精佑、吴华英制作的视频传到网络上,也只过了几天时间,公安机关就把人抓获归案了,这样的案件难道也算复杂吗?

        请马尾法院好好学习一下《刑事诉讼法》第168条和第126条之规定。你们的说法,蒙不了学法之人。

       马尾法院的新闻通稿,回避了不让证人出庭作证问题。公诉方提供了七十多个证人(包括补充侦查中找到的证人),辩护律师在第一次开庭前,也递交了要求证人出庭的申请。但审判长以有笔录了,没有必要让证人出庭作证为由而加以拒绝。

         这起荒唐的诽谤案,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起诉书已将林秀英列为"同案人",但她却没有被拘留,也没有被逮捕,林秀英说一开始被公安关了两天,什么手续也没有办就出来了。既然林秀英是"同案人",请问马尾区公检法,她是一个主犯呢?还是一个从犯呀?

         马尾区法院判决认为,三网民构成了诽谤罪,但判决书回避三网民诽谤的动机和目的。他们不是闽清县人,也不在闽清县工作,与闽清县公安局林宗颖副局长、闽清县人民检察院涂义铿副检察长、社会人士聂志雄,素不相识,没有矛盾和仇怨 。范燕琼、游精佑、吴华英为何要诽谤这三个人呢?

       针对马尾区法院的的判决理由,再作如下的驳斥:

       一、"关于三被告人是否有捏造事实的问题",马尾区法院认为,经查,被告人范燕琼不仅虚构还捏造了虚假的事实,并杜撰了邱某某、陈某某等10余人到林秀英家中恐吓、辱骂的具体情节,其制作的两篇网文,歪曲事实真相、凭空捏造,足以认定范燕琼有捏造的犯罪事实。被告人游精佑、吴华英在制作视频时,明知被告人范燕琼制作的"网文一"有捏造的虚假事实,仍然把"网文一"内容制作加入到视频中,继续实施在互联网中的散布行为,对造成本案的危害后果起到放大作用。

        按照马尾法院的认定,捏造事实的是范燕琼。那么,而游精佑和吴华英只是使用了捏造的事实文章,"使用"与"捏造",难道是同一概念吗?

        我认为,视频中虽然出现了范燕琼所写文章的镜头,但林秀英讲述严晓玲之死时,并不是按范燕琼文章照本宣科,游精佑和吴华英没有授意林秀英要如何讲述,完全是由林秀英在镜头前"自话自说"。

        他们为林秀英录制视频,与电视台记者采访录像,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如果被采访人说了假话,采访人所要承担的不是"捏造事实"之责,而是"传播谣言"之责。

        在此,我建议马尾公安机关把采访过林秀英的成都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南方周末等众多媒体记者一并抓获,最后交给马尾区人民法院去审判,以治媒体记者的诽谤之罪。因为媒体记者写的文章和拍摄的节目,已经传播了林秀英的不实之言。

       这种逻辑太荒唐了。连传播与捏造都分不清楚,还能指望他们公正判案吗?

       如果游精佑和吴华英参与了"事实的捏造",那么三人就是共同犯罪。但是从查明的事实来看,写文章和制作视频是各自独立完成,双方之间没有任何的串通。

        而检察机关没有指控三人构成共同犯罪。因此,马尾法院将"传播"与"捏造"等同,显然是在强词夺理。

        二、关于情节严重问题。只有情节严重的诽谤行为才构成诽谤罪。但是《刑法》及其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没有作具体解释。

        按照《刑法》教科书及专家们的观点。情节严重,一般是指诽谤行为导致"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自残。

        在三个被告人被抓获之前,三个"被害人"根本还来不及"精神失常",也来不及去自杀自残。因为文章和视频是在外网上先出现。等转到在国内网站上后,还不到一天时间,公安机关监控到了,迅速就作了删除,且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澄清。三个"被害人"还会因此精神失常、自杀、自残吗?

        法院认为,三个被告人的网文和视频,造成了包括医院在内的多家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引发大量不明真相的网民关注和指责,严重损害网民的真相知情权,扰乱了互联网正常的管理秩序,甚至有群众和网民认为闽清当地的地方治安混乱、环境恶劣,并对当地基层组织、行政机关、司法部门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这个认为,也是很可笑。

        我在案卷中,根本没有看到有医院在内的多家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的证据。

        要说有影响,只有丽歌KTV。在事件出来后,就给关张了。从闽清县公安局出具的"公信力"证明来看,这家KTV开业仅一个月,就查获了三名吸毒者。这家歌厅也是该关张了。

        把闽清的治安不好,也归罪于三网民文章和视频,这也是很可笑。

        本案的证据中,只有公安人员的证言提到,民众认为当地治安不好。用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个别公安人员的证言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看法,这是不是也属于"捏造"事实呢?

        闽清县公安局出具的"公信力"证明材料称,2005年至2009年共发生了21起命案(是否有没立案的命案呢),已破获了20起。一个小小的闽清县每年发生四起命案,难道社会治安也算好吗?

        三网民的文章和视频发出后,在闽清县也好,福州市也好,没有因此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也没有民众因此而走上街头去抗议。在虚拟世界里,也没有导致互联网运行的中断。怎么可能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呢?要说,严重损害了官员的面子,我还是有些相信。

       三被告人的诽谤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法院的一句话就把这起本是自诉的诽谤案变成了公诉案,这也太离谱了。

        在刑事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就是为了规避"自诉与公诉"之争,才改变涉嫌的罪名。这方面的问题,我在以前的博文中详细谈过,在此不多说了。

        马尾法院认为,这是一起复杂案件。我以为,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只是遇到权力干涉才变得复杂。

        从三网民案的判决来看,人民法院并不是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最后,还要谈一下对马尾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看法。我认为,这个新闻发布会本是可以不开的,因为三次庭审都有媒体申请旁听。如果当时让媒体去参加旁听了,也就不用浪费资金再搞新闻发布会。不让媒体去旁听,新闻会上只念通稿,又不让媒体记者提问,与会者能了解真相吗?

       我认为,马尾区人民法院对三网民案的判决,没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准绳。这起案件也是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我相信,历史终将会证明这是一起在权力干涉之下办下的错案。

       最后,我还是用以前对媒体说过的九个字给三网民案作总结:太离谱!太荒唐!!太可怕!!!

       附:福州法院通报严晓玲案3名网友被判诽谤罪依据 福建东南新闻网

        思宁博文:马尾法院新闻发布会通报网民诽谤案(图)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伊云:“微博问政”只不过是政治的妓女

    Posted: 20 Apr 2010 09:09 AM PDT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906291.html?flag=1

    伊云:"微博问政"只不过是政治的妓女

    2010-04-12 22:02

     

    2010年两会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了,现在,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微博还在,但微博问政已死。至少是处于"休眠"状态。明年的两会,微博问政会不会起死回生,或者出现一种新的问政模式,尚不得而知。曾经的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对"微博问政"非常看好,一度认为,这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不过很遗憾,人走茶凉、会走博息。

    两会期间,套用微博推广商的一句广告语:这年头参加两会不戴个围脖,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微博问政"一时成为时尚。无论是媒体专家还是代表委员,都对两会的微博热和代表委员的微博问政充满期待,赞声一片,说什么微博问政"进一步拉近了两会与网民的距离""是民主政治信息化表达的一种创新"。可是看看现在,当初如火如荼的微博,现在还有几位代表或委员在跟进?据笔者查看的结果,大部分自两会结束后就停止了更新,少部分还在更新,但都是些与民主政治无关的内容。我感觉我的感情受到了欺骗。

    两会结束之际,《新京报》对胡泳做了一期访谈,讨论微博问政的问题。胡泳当时指出,微博问政需要时间来检验。检验方法之一,就是在"两会"后,那些活跃的代表委员和官方媒体是否会停掉微博。如今,检验结果出来了——微博问政只不过是政治的妓女,想上的时候就上,不想上的时候就凉在一边。

    为什么说感觉感情受到了欺骗?当初为了宣传两会,代表也好,官方媒体也好,记者、主持人也好,在那儿弄一"围脖",就把我们这些政治热情高涨的网民给骗过去了,一个声音说,你们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都可以畅所欲言啊!拉近与选民的距离嘛。于是,网民们就把对现实的不满与期待全部发在代表和媒体的微博上,有人倾听相比以往就是巨大的进步了。这一招真高啊,打着搜集民情民意的旗号,实则是给民众一个发泄的渠道,疏通民意,稳定情绪。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政治的服务的,其实为政治服务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要服务到底啊!这不,两会一结束就都不见踪影了,《选举法》不是要求时刻保持与选民的密切联系吗,微博这么好的媒介都不利用,我们还能上哪儿去找我们的代表呢?所以到头来,微博问政就变成了赤裸裸的欺骗。

    正如刘福利所指出的,"技术对推进民主的作用是有限的,如何创造一个现实的而非虚拟的民主环境,这是比技术更重要的方面"。在一个对民主政治冷漠的社会,或者在一个民意表达不畅通的社会,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对民主进步来说都是徒劳的。彭远文说:"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却会关心你。"中国民主建设的推进最终依赖的还是民主意识和政治意识的提高,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公民精神的培养不能靠欺骗,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方是正道。


    (伊云原创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