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421 倫敦記事
- More Competition
- 香港十五萬人悼六四
- 《非禽走獸》的荒誕遊戲
- 我看
- [转载]十万烛光映香江
- 严重关注
- 跪倒的自大
- 日本新首相能如何亲中呢?
- 活在真实中——力挺管虎电视剧《外乡人》
- 轉貼:錄像「勿忘「六四」歷史的傷口」
- 遊行:譴責以色列向和平艦隊使用暴力
- 富士康80后的问题主要是“超生子女”问题
- R2-D2和C-3PO对银河第三旋臂的探索——01、通假字
- 富士康80后的问题主要是“超生子女”问题
- 皇上,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打太极的老头吗?
- 二三事
- 影画演讲录《努力走向公民社会》首集开播
- 别把日本首相辞职当回事
- 湖南永州市委副书记唐长久涉严重违纪 省纪委调查
Posted: 05 Jun 2010 01:00 PM PDT 第一次身在有時差的地方,下午兩點多在溫莎堡外午飯已算著朋友們去了廣場。如果我在的話,大概可以幫忙分擔一些行政工作/預備晚上的事情吧,但人在不在其實沒有大分別的。 在姐的宿舍煮完晚餐吃掉後,就出發往位於regents park的中國領事館,日間搭許多地鐵,我們改搭巴士,在住處去其實很近,幾個短距離的巴士站就到了。下車後看到一幢乳白色半圓的大型古式建築物,覺得應該不是那,就往另一方向走,走一段路後發覺路名不對,就問路上的大叔。回到對的路後,直行許久也找不到中國領事館,此時又問了另一位女士,在她的指示下沒多久,果然找到中國領事館的所在地。 國旗被風吹得繞了兩圈,有一段路我們離遠看見過,覺得國旗應不會這麼頹,雖然全紅的國旗很有機會是,但結果還是要動用quota問路。人不多,大概二三十人,有一段crew 在中間做訪問,中國領事館在英式建築物裡,一直都安安靜靜的。 我們在前面馬路的空間坐著,英國哪都可以坐,建築物門前的階梯、四處的草地、鋪了磚塊的地方。其實我們用了的只是一小部份行人路及馬路,和一條石壆。馬路的欄柵掛了兩條幡,有人帶了「奠」字鋪在地,地上有蠟燭和花(都是菊花、小白花),蠟燭是在宜家之類的傢俬鋪可以買到的小圓柱形伴以鋁外殼,放在透明膠杯裡,和支聯會的不一樣。蠟燭有些是燒過的,有些是涼的,我和姐一人點了一小個。 在場有姐的朋友、有個長髮伯伯、有個帶頭巾寫著平反旳男人、有些內地人,有些香港人,也有外國人。另外有一個穿黃色運動裝的女孩子,伴著法輪功的展示台,坐在地上靜止著,後來練功。有一個講普通話的婦人對人朗讀,並唱普通話的自由花。我在附近拍了好些照,若有車就等車經過,這邊九時天仍很亮,仍可以靠日光拍到自然的照片,但燭光看起來就很微弱。 朗讀的婦人是倫敦的紀念活動的創辦人之一,她初中一年級時就是文革,還當過紅衛兵。她說八九年她在倫敦進修,她是唯一一個敢在六四過後的追悼晚會發言的中國學生,其他人都敵不過國家的權力。十年後她回到祖國仍然因這事被問話,但她已是英國公民,國籍不再重要,她心仍是掛念中國的事。她念了關於富士康的詩,說雖然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歷六四,但他們在各方面都遇到重大的問題,終有一日大家的經歷是會有共鳴,就算不在她有生之年,也會有平反的一天。 身旁有人交換身份,說自己在某某銀行做、在某某大公司做,寒暄一番。人們知道我是中大就會問我書院,但其實我心裡不明白知道書院到底能了解多我些什麼。有個女生是早幾年的崇基學生會,見證學校強硬多開新書院。臨走時一男生和我打招呼,多講幾句才知道是在倫敦讀博士的報社朋友,世界真是會因為一些事而縮短距離。 法輪功女孩坐了一段時間後就起身練功。直直看著領事館。後來空氣漸涼,她也要起來拭鼻、在附近小跑步驅走寒意,然後再練功。其他人說法輪功是每天都會在中國領事館門前練功,連冬日很冷的時候也不改變。其他人在不同的地方唸書、辦華人康樂中心、上班、我更是過客。收拾東西後地下連燭淚也沒有剩下。 | |
Posted: 05 Jun 2010 01:03 PM PDT | |
Posted: 05 Jun 2010 12:18 PM PDT ![]() 香港十五萬人悼六四 http://hk.myblog.yahoo.com/lwmlung/article?mid=2711 2010年6月4日晚上,十五萬人在香港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參與支聯會舉行的悼念六四屠城廿一週年紀念集會。除了香港市民外,還有外國人及國內同胞出席。 公民黨、社民連、四五行動、獨立中文筆會、街坊工友服務處、中國民主黨香港黨部及南方民主同盟都於維多利亞公園銅鑼灣入口,設立攤位。 中國民主黨香港黨部及南方民主同盟的共同攤位中,以國語及粵語雙語廣播,呼籲大家關注仍然在內地被囚的中國民主黨黨員。在以<平反六四.再造共和.盡快落實雙普選>的主題橫額下,張貼了王炳章、秦永敏及何德普等被囚人士的照片;及流亡法國的藝術工作者王龍蒙所贈、民主女神像的海報。中國民主黨泰國黨部成員丁維康,亦從泰國前來,出席該晚會。 中國民主黨香港黨部及南方民主同盟並向與會者派發<香港早日普選以及保衛人權和民生福祉倡議書>,除了上述兩個單位外,共同發起該倡議書的還有:中國民主黨全國聯合黨部及全球華人支持香港民主運動聯盟。 歡迎登入<南方民主同盟 youtube 頻道>,重溫當晚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c9HzLz6pjs 影像串流: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
Posted: 05 Jun 2010 11:48 AM PDT ![]() (本文另一短版原刊於《信報》文化版,2006年6月4日。) 當代法國戲劇中有一個「荒誕劇」的傳統,又或者說,荒誕劇所流的是法蘭西的血。戲劇理論家艾斯林(Martin Esslin)在其經典著作《荒誕派戲劇》(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中,除了算荒誕劇的後繼人品特(Harold Pinter)之外,其他有被專章討論的劇作家,要不是法國人,就是生活在法國的流亡者。可以說,是法國孕育了荒誕劇。艾斯林在該書中指出,「荒誕」(absurd)原意是「失去和諧」,引伸意思是指跟理性不符、不合邏輯的一種狀態。荒誕劇的前題大都是認為人類生存狀態是荒誕的,理性已無法再成為定義人類文明的根據。但劇作家之所以要創作荒誕劇,並不是要爭辯這種荒誕性,或是試圖拯救它,他們只是希望呈現荒誕。因此,他們必須放棄傳統的舞台述事方式,以另一種方式展示語言之失效。艾斯林認為,荒誕派戲劇一個最鮮明特徵就是貶抑語言,角色說出來的對白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有在舞台上被呈現出來的情境和行動。其中一個經典例子出現在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En attendant Godot)裡,兩個主角在兩幕結束時都說:「我們走吧。」,但劇本中卻同時清楚指示:「他們站著不動。」語言和行動之間的矛盾可見一斑,而荒誕性,正是呈現於這種矛盾之中。 但我們可能並不適宜為荒誕劇妄加定義。貝克特從沒說過自己是荒誕派,而在艾斯林討論過的劇作家之中,大概只有尤內斯庫 (Eugène Ionesco)曾清楚表明過自己的作品是荒誕劇。最近糊塗戲班重演了兩年前曾演出過的法國翻譯劇《非禽走獸》,也是被冠以荒誕劇之名,而有趣的是,劇作家Jean-Michel Ribes並不把自己的作品命名為荒誕劇。Ribes身兼編劇和導演,也常參與電影和電視節目的製作。評論多認為他的語言風格尖酸幽默,反對中產藝術口味,且擅於創作廣受大眾歡迎的諧趣作品。在這一點上,似乎又跟傳統荒誕劇總予人不近人情的印象頗有不同。 對於創作《非禽走獸》的原劇本《無動物戲劇》(Théâtre sans animaux),Ribes曾有以下說法:「我非常喜歡短路迸發的火花、大廈倒塌、還有當人滑倒或飛翔時,總之就是突如其來的事。這些美好的生活瑣事告訴我們,世界難以逆料,而且總會在一些地方裡,現實並沒有叫我們碰壁。這些全都放置在『無動物戲劇』名下的小故事、圖像和塗鴉,對於這種突如其來的藝術來說,是一次恰度的貢獻,而對於一切抵制灰暗生活的抗爭來說,則是一種致敬。」(« J'aime beaucoup les étincelles des courts-circuits, les immeubles qui tombent, les gens qui glissent ou qui s'envolent, bref les sursauts. Ces petits moments délicieux qui nous disent que le monde n'est pas définitivement prévu et qu'il existe encore quelques endroits où la réalité ne nous a pas refermé ses portes sur la tête. Ces courtes fables, portraits, gribouillis réunis sous le titre "Théatre sans Animaux", sont une modeste contribution à l'art du sursaut et un hommage à tous ceux qui luttent contre l'enfermement morose de la mesure. » ) 顯然,原劇本中的九個小故事,凝定了Ribes所看到世界短路時的火花。這些小故事的主題都是圍繞著一些相當經典的宇宙命題,像宗教、政治歷史、家庭倫理等,且在劇本中也有相當寬闊的拆解空間。之不過,「分析」有時未必是接收一部劇作的唯一方法,正如有人曾經問過貝克特,「果陀」究竟是什麼的時候,他回答說:「如果我知道的話,我便寫了出來。」套用艾斯林的說法,在這種戲劇裡,「呈現」才是最重要。所以,我們可能應該更加注意Ribes怎樣處理他的文本。他並沒有像他的前輩——那群荒誕大師們——那般晦暗和具挑釁性,反而在字裡行間流露出機智和幽默感。這不是劇作家要玩弄語言遊戲,而是說明了他比他的前輩更加重視「語言」,更渴望從「語言」內部挖掘當中的戲劇場和荒誕性,而不是純粹指向人類文明的虛無處。 如此,翻譯搬演此劇時便有了一定難度。原劇本中共有九個短劇,其中《博物館》(Musée)後來被Ribes改寫為長劇《高低博物館》(Musée haut, musée bas)。《非禽走獸》只演出了餘下的其中五個短劇,分別是《星期天》(Dimanche)、《莫尼克》(Monique)、《悲劇》(Tragédie)、《美國》(USA)和《平等‧博愛》(Égalité-Fraternité)。導演陳文剛在這次重演時更改了演出次序,把首演時的第一個短劇《平等‧博愛》放到最後,而先演《星期天》。在氣氛上,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星期天》中的超巨大原子筆先聲奪人,立即便抓住了觀眾的興緻。而相對於其他短劇,《星期天》的語言張力算是最清淡,亦有助觀眾慢慢進入劇作中細密的語言質感。至於《平等‧博愛》則是五個短劇中最沉重、最抽象和最具哲理性的一個,放在壓軸,也為整個演出提供了一個不俗的收筆。 《無動物戲劇》不僅深刻地呈現出荒誕劇貫有的宇宙性,其中的法國及歐洲文化色彩也十分鮮明。在沒有演出的幾個短劇中,如《回憶》(Souvenir)講述一群在巴黎博物館裡的參觀者,站在一幅弗拉芒(Flanders)風格的畫作前,討論有關進化論的問題;《氣管炎》(Bronches)中以路易十四式的假髮,象徵一段奇特的婚姻關係;《海鷗》(Le Goéland)中則講述一個理髮師,如何從天文學上的地心說談到跟社會奴役的關係。這些命題所引發的荒誕性可能對香港觀眾來說會較難投入,相對而言,現在所選的五個短劇顯然都是語境性較弱的。無可避免的是,劇本翻譯仍會有失焦的狀況,例如在《悲劇》中把觀眾叫好時高呼的「Bravo!」譯作「好!」,把「Bravo!」中的「vo!」譯作「噢!」;《莫尼克》中的女孩名字「Monique」不只是一個普通法國女性名字,更代表了年長法國女性的改名習慣;又或者是《星期天》中的教會家庭跟法國深厚天主教傳統的關係等,幸好對香港觀眾來說,這些翻譯上的失焦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接收障礙。這也正如Ribes曾對劇本的英譯者說過:「最重要是抓住文本的精神。」("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capture the spirit of the text."),現時的失焦並未足以掩蓋劇本的神髓,各短劇中硬朗的對抗性依然清晰可見,甚至彷彿繼承著一種《等待果陀》式的二人張力。無獨有偶的是,五個短劇中雖然不是全都只有兩個角色,但角色對話方式基本上都是以二人對話為單位。跟貝克特的劇作不同, Ribes更善於轉營從二人對話的語言中呈現出荒誕性,而不純是在行為或戲劇處境中著墨。最銳利的莫過於是在《莫尼克》中,父親和女兒互相質疑對方的說法。本來在一般情況下,他們的語言是完全合符邏輯的,但正正是因為他們是父女關係,當父親因女兒沒有參加他和母親的婚禮而大發雷霆,而女兒也原諒父親忘記了十八年前替她所改的名字時,語言的荒誕性便出來了。這種荒誕性不是純粹內在於語言的,而是必須依附在文本的戲劇性當中時才會生效。這也是Ribes經營語言的功力。 亦正因如此,在搬演《無動物戲劇》時,導演只要能準確地抓住文本核心,也就是文本中的戲劇性,他便可以有無窮無盡的演繹可能。這也是當代歐洲劇場文本的常見特徵。《非禽走獸》的導演陳文剛野心很大,他在首演和這次重演中,分別用上了多種迥異的方式演繹五個不同的短劇,而每一種處理都甚具心思。原劇本名為「無動物戲劇」,可見「人禽之辨」是Ribes理解人類處境的一個核心命題。陳文剛則放棄了外國導演在搬演此劇所常用的寫實和喜鬧手法,以清減的舞台美學烘托出演員和文本之間的張力。首演時導演在序幕和結尾中安排十多名演員們一字排開扮演動物,這次重演則是把演員刪減至四人,也刪去序幕和結尾,只保留戲中的部份演員的動物形體。其中較為惹人注目的就只有第一場《星期天》中的父親和女兒,以及最後一場《平等‧博愛》中的弟弟。可以想像,這大概是導演有意表達「從人到動物」以及「從動物到人」的轉換和跨渡,只是,或許是演員人數少了,每位演員不能同時駕馭過多動物形體,於是演繹上的意義就變得曖昧不了。同樣曖昧的還有個別角色需由演員反串演出,那很可能是導演希望接觸性別界線和跨性別的議題,但處理上卻又是相當模糊,看似沒有特別需要,也看似是導演和演員的排戲練習。 像這類沒有戲劇必要性的處理,未必一定就是壞事。《無動物戲劇》中的九個短劇,本身就似是Ribes觀察世界的九個小練習,透過搬演劇作,演出也成了導演和演員的遊樂場。陳文剛故意以一些近乎排練遊戲的方式放到不同的短劇中,譬如《莫尼克》中讓父女不對望說話,轉而跟椅子交流;《悲劇》中讓丈夫與妻子必須永遠對望說話,以代替首演時用繩子連著二人;還有在《美國》中任由兩位演員主動控制燈光和影子等,跟文本未必有必然的戲劇關係,卻是對演員駕馭能力的巨大考驗。在四位演員不徐不疾的調控下,演繹沒有變得過份花俏,反能挑開文本豐富的可能性。對於引介這樣一個有待開發的當代法國文本來說,未嘗不是一個機智的好選擇。 補充: 2. 北京寧春劇社曾於2007年5月搬演過Théâtre sans animaux,劇名譯作《無動物戲劇》,演出了劇本中除Musée外全部八個短劇。演出地點是北京朝陽文化館九個劇場,導演為寧春艷。演出資料詳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9b9f80100086p.html。另寧春劇社亦曾策劃把劇本翻譯出版,出版資料見由北京廣播學学院出版社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26325/ | |
Posted: 05 Jun 2010 10:51 AM PDT ![]() ![]() 從2008年7月開始第一階段的<市區更新策略檢討>,到今天第三階段的公眾諮詢結束;看著這20多個月的諮詢過程,我有足夠的資訊去理解事件,並了解不同立場的人的意見。所以才寫這篇感想,講一個我看到官民之間的困局。 (1) 沒有足夠資料讓公眾做評價 政府埋怨只有少數人去發言,他們攏段了諮詢平台,公開會議和電台節目都是同一班人,連發展局局長都認得「常客」的聲音了,那是發聲的人的錯嗎?為何局長沒有好好想過,一般未經歷過重建的人,都不會知道市建局的厲害,他們不能感到別人的痛苦。而檢討又沒有平心而論事情的好壞,一般人又怎能評論呢? (2) 政府的星羅大法, 表面上聽取民意,但實際上是做他們想做的事. 但局長在立法會上說這是私人地產商的做法,政府不會用公帑去做這種「樓換樓」。政府又混淆視聽了.何謂「公帑」?市建局是自負盈虧的公營機構.拆一幢6層樓高的唐樓,去建一棟40層高的大廈,而地舖不會賣的,只會租出去的.賠本賠得去那兒? 沒有人叫你來收我的樓!為何要強迫市民把物業交出來?這個價錢合理嗎? 並非所有人都是貪錢的. (3) 電話問卷的中立性存疑 (4) 繼續漠視租客權益 (5) 長官意志:不能沿地踏步 要向前走 所以,我們2010年6月5日杯葛市區重建假諮詢。 | |
Posted: 05 Jun 2010 10:24 AM PDT | |
Posted: 05 Jun 2010 10:06 AM PDT | |
Posted: 05 Jun 2010 08:27 AM PDT 文革后,刚刚开放的中国引进了一部印度电影《流浪者》,风靡大陆。"阿巴拉古"的电影插曲,几乎人人会哼。主角拉兹,法官的儿子,被贼带大的,成了贼。这事实,给了坚信血统论的拉兹父亲一记耳光。国人看个新鲜热闹的同时,未尝没有感同身受和切肤之痛。我们文革过来人,从小就要填家庭出身,地富反坏右的子女,背着档案里那个"成分",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文革过后,"成分论"血统论"就没有市场了。 人是社会动物,人性是社会性。孟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本恶",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他们两个重点都在后天的"习相远"上:社会环境对人性有决定性影响,所谓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记载,被狼带大的狼孩儿,要改造成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鲁迅说,"有许多哑子,是并非喉舌不能说话的,只因为从小就耳朵聋,听不见大人的言语,无可师法,就以为谁也不过张着口呜呜哑哑,他自然也只好呜呜哑哑了。" "血统论"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从一个民族扩展到世界各民族,就表现为"种族主义"。 鲁迅和新文化运动指向的国民性,不是中国人天生的性格,是国民的后天性格,是两千年专制养成的中国人的社会性。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批判的不是人种、民族,而是批判造成这种国民劣根性的专制制度与文化根源。 可惜,《中国站起来》作者等人戴上了种族主义有色眼镜看待鲁迅和新文化运动。他们的眼中的国人国民性,"没有比别国国民更多的劣根性",似乎有的只是人类通性。所以,批判国人的国民性,就是批判中国人的人种、中华民族。"鲁迅一辈子坚持不懈地进行国民性批判,实际上就是自虐心理的持久的表现和发泄。精神崩溃是危机导致的创伤,崩溃之后以漫长的、持久的精神自虐来修复创伤,无法起到疗救作用,只会让自己的精神病症状日益加深,最终病入膏肓。这种病的名字,叫做洋奴比较合适。"(《中国站起来》) 批判鲁迅,"站起派"把国民性和社会环境分开,就国民性说国民性,把国民性问题偷换成人种、种族、民族问题,而非社会问题。"站起派"具有煽动性的语言,似是而非,糊弄一气,一时间,响应者不少。 他们的主张包括:"五四那一代中国精英人物,虽然个个为寻找中国的前途殚精竭虑,可是他们那样片面地歌颂西方文化、围剿自己的民族文化,实际效果也许是为西方殖民者奔波操劳。""西方的种族主义是唯我独尊,中国部分精英人物的民族主义却是唯我独劣——他们代表这个种族承认了唯我独劣。" 虽然我们生活中也曾笑谈过,中国的人种不行,但那是当不得真的。我们内心,从来没有相信过中国人人种不行。否则,就解释不了同样的人种和国民性,为什么许多人在国内乱吐痰,乱闯红灯,到了新加坡,怎么不乱扔纸屑了呢?一是环境干净,不忍心;二是怕挨罚款和鞭刑。有很多例子,在国内被老师骂没有出息的孩子,到了国外好像变了一个人,内向的开朗了,不自信的自信了。这要拜老师教育方法不同嘛。我一位女同学,在华盛顿当驻站记者,孩子在美上了几年学,说什么也不愿意回来了。她说美国老师赞美起孩子来,不吝用"伟大"一类的词汇,让孩子飘飘然,哪像我们老师那样一天苦着个脸,让孩子避之不及。 有个世界范围内儿童做的一次测试,测试的结果是亚洲国家的儿童成绩都位于前列,美国儿童位于五十几名。这也不等于美国儿童笨。美国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比中国孩子强。有位学者得出结论:是不同的教育系统、教育方法让孩子获得了不同的能力。我只能说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在聪明程度上不具备可比性。 所以,谈人种优劣,明明是转移了话题嘛。读鲁迅,我们不能曲解鲁迅,把鲁迅曲解为"唯我独劣"的种族主义者。我看那不止是浅薄,而且恶毒。 鲁迅批判的是国民性之后的东西——导致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的原因。中国人的劣根,不是中国人天生如此,而是统治者专制之祸,是统治者2000年统治理论、统治文化、统治实践之祸。"吃人"文化,"吃人"制度,由此而来。 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背景,是中国刚刚开始"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唐德刚先生把这种历史转型比喻为"历史三峡",从帝制到民治,是对"百代犹行秦法政"的根本性的否定。唐德刚说:"要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像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或帝国制度(像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转入一个民主代议制度,这种制度转型,一转百转,就非三年五年之功了。事实上,中西历史都告诉我们,这项'转型运动'需时数百年,始能竟其全功。"(《晚清七十年》) 民治、民主,这是世界潮流,浩浩汤汤。这不是种族、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世界上,迄今还没有一个种族、一个国家,可以逆此潮流而繁荣昌盛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 《站起来》的作者,自称拥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这独立思考的权利,也是拜"西化"、"现代化"和世界这股潮流所致。中国帝制的历史上,哪有读书人可以有"独立之思想"?"独立思想"的文人,恰巧碰上一个不喜欢你"思想"的皇帝,流放是幸运,搞不好就被"咔嚓'砍头了。就在几十年前,敢于"独立思想"的人,有几个不当右派、不被下放劳动、受到批判的。
鲁迅不是在摧毁民族文化自信,而是摧毁专制统治的文化根基,拯救被统治者"奴化"的民众。这是让中国人自知自强,真正地站起来。
张梦阳教授在文章《鲁迅在今天的意义》中提到: 晚年,鲁迅阅读《清代文字狱档》后,思考的还是中国人所受的精神奴役问题。
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山西临汾县生员冯起炎,闻乾隆将谒泰陵,便身怀著作,在路上徘徊,意图逞进,不料先以"形迹可疑"被捕了。那著作,是以《易》解《诗》,实则信口开河。结尾有"自传",想娶两个表妹,而恨力不足以办此,请皇帝协办。虽然幼稚之极,然而何尝有丝毫恶意?不料结尾却甚惨,这位才子被从重判刑,发往黑龙江等处给披甲人为奴去了。 鲁迅点评: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这就是"思不出其位"。(1934年《隔膜》) 《小学大全》的编纂者尹嘉铨,官做到大理寺卿稽察觉罗学,后来又因编纂《小学大全》,得了皇帝的嘉许。到乾隆四十六年,他已经致仕回家,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了,然而他却继续求"名",奏章给乾隆皇帝,请求为他父亲请谥,结果触怒龙颜,招致杀身之祸。 鲁迅对此案的评析是:"乾隆是不承认清朝会有'名臣'的,他自己是'英主',是'明君',所以在他的统治之下,不能有奸臣,既 没有特别坏的奸臣,也就没有特别好的名臣,一律都是不好不坏,无所谓好坏的奴子。"尹嘉铨招祸的原因与冯起炎相同,都是"不悟自己之为奴"。(《买〈小学大全〉记》)
没有抽象的国民性,只有某种制度下的中国人;没有真空的劣根性,只有做奴才的劣根性。鲁迅反的是专制文化,反的是为奴而不自知的文化糟粕。鲁迅批判这种膝盖永远弯着的(当年我们认为洋人膝盖不会弯)奴才相。鲁迅哪里是在贬低国人,他不过戳穿了皇帝的新衣,说出了真话,说出了事实: 假如你到马路上去,看见雏妓在拖人,倘大声说:"野鸡在拉客",那就会被她骂你是在骂人。骂人是恶德,于是你先就被判定在坏的一方面了;你坏,对方可就好。但事实呢,却的确是"野鸡在拉客"。不过只可心里知道,说不得,在万不得已时,也只能说"姑娘勒浪做生意",恰如对于那些弯腰拱手之辈,做起文章来,是要改作"谦以待人,虚以接物"的——这才不是骂人,这才不是讽刺。(鲁迅《论讽刺》) 批判鲁迅,反对"世界化"、"现代化",并不能让我们民族站起来,反而让我们回到了集权专制的旧文化中寻找出路,让我们在所谓民族主义旗帜下,重新"为奴",跪倒在皇权专制脚下,对旧文化三叩九拜。 通过否定新文化运动找到的所谓民族的自尊、自大、自豪,实在是以跪倒的姿态,自以为是的自尊、自大、自豪。 哈库纳马塔塔的最新更新: ![]() | |
Posted: 05 Jun 2010 08:27 AM PDT 本周最大的国际新闻当然是日本换首相这件事。不过如果日本的首相在这样换下去,我看非要到有一天日本一年不换首相才是新闻了。当然,玩笑归玩笑,一个国家的首相总理大臣更迭,这终归是件大事。不管那个位子如何做之无味,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入历史的位子,终归是一个重要的位子。所以,下面就对这件事做一些肤浅的评论。 首先要探讨的问题就是鸠山为什么会下台,对于这个问题的评论,要看到日本1991年经济大幅下滑,遭遇经济危机一来的日本问题。日本经济会近20年不振,在我看来,根源在于日本的政府从来没正面面对自己国内的问题,当一个国家由于经济泡沫而经济衰退后,首先要摒弃的就是幻想挺一段时间,然后用过去的增长方式来延续自己的增长模式。而日本的问题就在这里,当房地产破灭后,日本政府的做法不是真正的去找出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是去仔细培养自己的经济成长新模式,而是始终在做外需式的经济模式,本来亚太经济整合其实是日本经济成长很重要的模式,未来亚元的推出,和亚太经济的一体化整合,整个区域的经济要素高度整合,降低本地区的经济成本,然后提升本地区的消费能力才是亚洲经济未来的根本之道。可是,日本的政府并没有从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政府在91年经济下滑后,在前10年,其实是一直在走弯路,政府的精英和领导者其实就是在政治的内耗中进行再加上日本是一个家族世袭,老派人物横行的世代政治。政治家往往是一个家族的出,然后习惯性的其实还是封建的那一套内部派系定江山的那一套。并没有真正的研究民主政治的精髓就是人民政治,就是民众的重要性。所以,日本10年前的领导者一定会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克林顿会成为总统而震撼,今天也一定会为一个叫奥巴马的人能成为总统更震惊。日本国内虽然早已是民主政体,但是,让民主文化和思想成为日本的主流思维其实是尚需时日。所以,当经济危机袭来时,日本的政客只是把经济危机当做自己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的工具,全然没有真的思考过你能解决问题嘛!结果,就是上台后才去看所要面对的问题,结果呢?自己也解决不了,所以,就是不断的政治党派征伐,首相换来换去,却从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光知道美国强,却从不知道美国为何强,光知道自己富裕了,却从不知道为何富裕了。光知道衰退了,却从不知真正问题是什么。造成了经济的衰退后,又由于长久以来的派系斗争和不呼应日本民间的真实诉求,结果呢?就是政治内耗,而无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就这一点上说,小泉还是日本这20年来比较有观察的领导者,至少从他之后的日本历届首相其实是开始面对问题了,而不是把问题当成夺权工具而已了。而这四年的换首相,其实在我看来是日本这四位首相没有理想,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没有当首相的人生追去是什么,当首相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当而当嘛! 而到了2009年,日本政党轮替后,鸠山上台了,鸠山看出日本的未来在亚洲的战略,某种程度是对的,但是鸠山最大的错误是时机,其实今天的时机,表面上中国政府是金融危机受挫最小的,其实中国的受挫程度不亚于西班牙,因为中国也等于是过去20年赖以增长的经济模式走向崩溃,中国政府在凭依应付而已,与其说大陆经济率先企稳,不如说是拖延经济爆发的时间而已。在中美这个时机口,选择走亲中疏美的战略,其实是鸠山的不智,并不是鸠山的聪明,鸠山要想真的和中国好,不应该和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一样只看中国政府的宣传,和中国政府下的媒体表述,更应该通过自己的驻外机构深入中国社会各阶层去了解,然后做出评估。现在一上台就搞这样重大的战略宣布,尤其是在自己位子根本没有稳固的情况下,其实是极为不智的政治弱智的表现。更何况,你和美国还有普天间基地的问题,其实如果你想履行自己的承诺,你就应该和美国亲密,通过和美国亲密,然后让美国做出符合你期望的方针。那有一面你让人家撤出,一面又和人家说外交关系要重新评估的情况呢?所以,鸠山的外交处理太草率,太鲁莽,一点也不老辣,也决定了他最终的失败。而更重要的是,亲中并没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突围的效应,也就是亲中并没有扩大你的支持者,而疏美却让自己被美国人好好一顿修理,再加上在党内政治斗争的情况下,成为今天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可想而知。 而斯人已去,新人上台,这个人叫菅直人,他会怎样呢?我认为菅直人的政治处理能力应该是比鸠山有水平的。首先在和鸠山的互动上可以看出,菅直人还是比较老辣的。他一上台就说自己得到鸠山祝福,其实这种事有的人可能得到也未必会公开说,而菅直人却会讲,表面上是菅直人和鸠山的亲密关系。其实是菅直人在处理党内关系上的圆融之道。我想未来菅直人会在小泽和鸠山两派系的夹击下向人们展现菅直人政治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到底是否是个老辣的政治人物。而同样的问题放到中美关系上,我相信,菅直人的处理也会是同样的。未来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中国国内政经形势持续走入动荡,国内政府为了处理内部问题而疲于奔命,中日韩所谓的亚太整合问题未来5到10年都不会真正的成形,只会成为政客口中的大饼情况下,菅直人只会在对华关系上口惠而是不会。结果就是在政口的口中,两国都多么友好,可其实在实质层面就是什么都不做,也什么都做不成。而在对美关系上,菅直人则会不予余力的进行重要修复,甚至菅直人外访的第一站就会是美国华盛顿。当然经过鸠山的政府所为,美日关系的修补并不会是那么容易。但是可以预期的是,菅直人的政府在经济上不会比前任做的好什么,因为国际大的战略格局已经决定了日本经济依然无法摆脱,因为日本错过了拯救经济最好的时机,现在只能等待之中。但是菅直人可以通过国内一些社会文化方式陋习的改革来树立自己的历史定位。而在中日关系上,因为中国政府根本无法从根本上帮助日本什么,而且未来的帮助只会越来越小,所以,口头上两国一定是非常亲善的。可是实质上就是不进步也不退步,进入冰冻期和冷冻期而已。 所以,日本新首相的亲中就是口头上说日中关系如何如何重要而已。这种亲中是根本无实际意义的亲中。我想这一轮经济危机真的全面过去后,中日两国都会真正开始认识到亚洲经济的整合,东北亚,东南亚的经济整合对两国的经济转型其实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所以,金融危机的最终意义就会是让中日两国终于开始明白重建亚洲,整合亚洲才是两国的根本出路。只不过现在中国还没有那个条件和目标。而那时,日本的经济才会真正的走出衰退,找出解决之道。所以现在的亲中只能是口头。而实质的亲中应该是那时的事。鸠山的错误在于他提出了正确的路,但是却没有在正确的时间上提出来,所以他的失败,只会让菅直人走向回缩。而菅直人的政治个性也决定他不会用骂中反中作为自己的路线,但是,客客气气的对中国与很多人所说的亲中其实是有距离的。而国内很多人的说菅直人多么知华,多么亲中,我看实际意思是亲共而已。只不过我不认为,最终会带领中国和日本去推动亚元的政治势力会是今天的执政党。所以,国内如此说亲中的人其实也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a580903的最新更新: ![]() | |
Posted: 05 Jun 2010 08:27 AM PDT 李晓兵兄、北京佳桐世纪、虎翼天下: 万字公开信文章《活在真实中——力挺管虎电视剧<外乡人>》,今已见发表于6月4日的澳洲《自由圣火》网站。另,美国《参与》网站也将发表此文。皆为无偿发表。所发表者,乃修改的最终版本。我将此版本一字不漏赠与你们,并推荐至社会公众,以表达我内心的强烈敬意。 友:杨银波 2010年6月5日 ═════════════════════════════════ 活在真实中——力挺管虎电视剧《外乡人》 作者:杨银波 导演管虎,编剧李晓兵、余飞等《外乡人》一切工作人员: 写这封公开信,是不可不完成的责任,酝酿已久,不能不猛然爆发了。五年前,扎根于广东农民工群体中的我,因观看管虎及编剧李晓兵、关山联手的电视剧《生存之民工》,激动非常,公开发表致敬信,并通过邮局寄至管虎所在的影视公司。五年过去了,我与向来深度关注中国底层命运的实力派编剧李晓兵成了朋友,他甚至成了我的恩人。在《外乡人》的屏幕之外,我总在想这位老兄究竟是怎样创作出如此牛逼的作品的。 当由他主笔的《外乡人——沪漂的十年》在新浪网连载,被大量网站接连转载传播,当此小说体剧本被管虎、关山现场反复加工,逼近令人窒息的底层现实,拍摄成为43集电视剧《外乡人》,并在中国教育台三套、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哈尔滨电视台影视频道、上海宝山电视台、西安电视台二套都市频道、武汉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等接连播放,激起强烈社会反响之时,我忍不住又要再次为你们喝彩,为发行公司(北京佳桐世纪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公司(虎翼天下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喝彩。据我所知,接下来这部具备另类"伪记录片"拍摄手法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将在山东的青岛电视台、济南电视台播出,今年9月11日将陆续登陆天津卫视、重庆卫视、河北卫视、贵州卫视。 不轻易妥协的倔强 至此,良知不灭的管虎导演的电视剧理想已然实现,他的"生存、生命、生活"电视剧三步曲全部杀青面世。第一部,《生存之民工》,走进吉林省松原市的原生态农民工群体,揭示农民工遭遇的盘剥、压榨、暴力、歧视及自身劣根;第二部,《生命之活着》(播放时名为《活着真好》),走进我的家乡重庆,为乳腺癌患者而呼(恰恰我在重庆的姑姑杨中英那时也是乳腺纤维瘤的重症患者);第三部,《生活之外乡人》(播放时名为《外乡人》),走进外来人口极度密集,同时也是中国第一经济中心的上海,展示了1999年至2008年的上海外乡人历史,跨度长久,价值非凡。 我曾于美国《民主论坛》公开发表《真实、犀利、独到——评导演管虎》一文。管虎确实是极少数敢以"思想"二字行走江湖,同时又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导演,这并非是我一个人有意吹捧。我注意到,但凡与你有所接触的编剧,他们在被你逼得想跳楼的同时(源于你对"真实"的极度追求),都特别挺你,为你赴汤蹈火;但凡与你合作过拍戏的演员,只要是你的戏,都没有二话,再苦再累,一概义不容辞,这是你强大的艺术感召力所致。演员们可以接受在含有无数细菌的医院地下室连续多日拍戏,一天拉肚子21次,即使全体生病也不愿停下;可以忍受在冰雪漫天的寒冷东北,发着高烧伸长脖子任冷风吹醒自己。这不是在拍作品,这是在玩命。 所有人在你面前,全都去掉了"表演"二字,完全本色演出,不许装,不许饰,完全按照现实逻辑,全都来真的。要演吸毒者,就给我到戒毒所去;要演民工,就去工地给我干活。再漂亮性感的人,只要你角色需要,就给我统统去妆,走在大街上没人认得你。你该傻乎乎时,就傻乎乎;你该醉熏熏时,就先喝醉。别磨磨叽叽酝酿情绪,情绪有时很多余,别考虑剧本是怎么写的,关键是你就是这个角色中的人,如果这的确就是你,你该怎么办?你会冲动得超越剧本吗?外景采访、媒体报道、新闻资料镜头,这一切,在你手中运用起来格外娴熟,只为追求真实。管虎兄,我揣测,如果你在《焦点访谈》做事,收视率可能超过《新闻联播》。 《外乡人》我已全部从网上看完。不能不说我对该剧摄影葛利声的钦佩,他的跟拍、摆拍手法,接近自然状态。若说是电影,在中国此前有《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二十四城记》、《天狗》等,形成画面晃动的效果。近年DV拍摄盛行,最火的当数2005年5月的《流血的黄色录像》。但若说是电视剧,我所见到的,唯有管虎作品有此鲜明特色,连贯到底,拍到最后甚至都"爱谁谁"了,不去管什么收视率,只追求真正的质量佳作。这种不轻易妥协的倔强,简直就是对电视剧僵化体制的对抗。 晃镜头电视剧的杰作 过去我们所知道的中国电视剧,多是红色江山、歌功颂德、谍报内战、宫廷内斗、太监奴才、才子佳人、分手离婚、谈情说爱……不少戏一开头几乎就知道结尾,那根本就是一大堆编剧的意淫结果。论立意,没几部是平民视角;论剧情,没几部符合现实经验;论手法,一看就知道那演员又在背台词,又在等反应。从头到尾,都充斥着"这一切都在安排之中"的既定之意。如今我们需要的影视,不再需要剧情写得多好、演员演技多高、导演安排多周密,反而需要去剧情化、去灯效、去人为控制,那些已经写好的自命不凡的剧本先给我丢到一边去,你先睁开眼睛看看最真实的现实场景是怎样。 为追求逼真的影视效果,有人曾经定下过"十诫":一,必须实地实景拍摄,不可以搭布景和使用道具,如果必须使用道具,则必须去有道具出现的地方拍摄;二,不可以在现场声音之外加入额外的音响效果,除非该音乐在拍摄时正在播放;三,必须采用手提摄影方法;四,必须使用彩色,不能制造特殊的灯光效果,如果现场太暗,曝光不足,可以在摄影机上加机顶灯;五,不可以使用任何滤镜;六,不可以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如谋杀等;七,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环境里;八,不可以拍摄类型电影;九,电影制式必须是35毫米;十,导演的名字不可以在片头和片尾出现,这是为了抵抗好莱坞风格对电影艺术的伤害。这十项要求,即是1995年的《DOGMA95宣言》,签署者是拉斯·冯·提尔及,以及玛斯·温德伯格等四名电影导演。 网上有人无法接受《外乡人》头两集,是因镜头晃动厉害。其实比这晃动得多的电影多的是,如《华氏911》、《布莱尔女巫》、《不可撤消》、《第九区》、《鬼影实录》、《科洛弗档案》、《布鲁诺》、《总统之死》等,我全都看了,尤以《科洛弗档案》为DV电影之最,简直可称为"DV至死之作"。跟拍、摆拍,要做的不是剧情,尤其不是煽人的剧情,而是那个摄影机根本不存在,仿佛就是一个隐藏于空气中的监视器,推开外来人口的房门,他们不知道这摄影机究竟在哪里,所以演员们一开口就像个正常人那样说话,没有事先设计,没有剧本让你死记硬背,只按照正常逻辑推进一切。 人民并非是《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的人民,人民是活生生的,有缺点的,有各种复杂想法和非规制行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一看便知。在《外乡人》里,确实有民族主义,中美撞机、大使馆被炸,民愤滔天,但在人们愤怒的同时,也有人恐惧于两国交战,怕死。奥运会申办成功当夜,众人欢呼雀跃之外,毛头在乎的却是自己的好事被破坏,砸烂啤酒瓶刺向了轮子后背。张国荣自杀了,但大徐对伤感的蛐蛐说:"他死了关你什么事?"SARS来了,呈现出来的不是理解大局,而是因为院子里有个疑似患者杜琳琅而迁怒于她……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紧紧捂住自己的口袋,冷漠、自私。但不知是何种力量,这些有着各种可以理解的缺点和毛病的人,还是总能凝聚在一起。尤其是汶川地震,确实把这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多多少少凝聚在了一起,以80后为主力的青年,从中成长,走向成熟,成为社会中坚。 前无杀手、后无救兵的外乡人 《外乡人》是有控诉的。实在地讲,剧中真正有钱的人没几个,大多数都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可怜人,被现实死死绑架着。外地人有外地人的无奈,本地人有本地人的痛苦。他们各取所需,在歧视与反歧视之中,把上海发展起来了,可也同然孕育着各种冲突与矛盾。上海的户籍人口是1300万人,其中800万人常住上海,这800万人之中又有200万老年人不怎么出来走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的外来流动人口达到1800万人。在上海的街头,举目望去,你头脑里就应有这样一个念头,这是600万:1800万的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比例,大街上每四个人当中就有三个是外地人。 在上海的一些地方BBS上,不难找到"杀死外地人"的极端言论。我们这些外乡人,不知从何形成的观念,一提到上海,第一印象就是上海人排外。似乎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来自这些浮躁不安的外乡人。可是一提到城市发展,尤其是各行各业当中最大的劳力基础,又无人否认是这批外乡人的贡献。我有不少朋友就在上海打工,有的混下去了,物价高,但也承受得住,有人混不下去了,宁愿丢掉2000元/月的工资,跑到贵阳去搞建筑,下体力,活得踏实、轻松,没那么紧张,不再像机器。我自己也从2002年开始,在湖南、广东、福建,连续当了八年的外乡人,对此感触良多。 外乡人,绝大多数是务工群体,有60后、70后、80后,如今又扩展到90后。每一代人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如剧中东北大徐,她老公在上海病死,欠了老家亲戚一屁股债,跑到上海来捡垃圾维生。结果政府规定,医院的垃圾必须由专人处理,她没法捡垃圾了。而后,众邻居捐款来帮她还债,得五哥援助又开起了饺子馆。最终,又得朋友投资帮助,开起了酒店。这种例子,并不多见。我采访过不少以捡垃圾、收废品维生的人,命没这么好,这种职业的特点是永远死死撑着,撑到撑不下去了,又转做另一个让你吃不好穿不暖但又饿不死冻不死的职业,再次死死撑下去。由底层飞奔到中层,必须有相当厚实的援助体系,否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多数人的一生,靠的是自己,前无杀手,后无救兵。虽然逼不死你,但你若想在这个社会跳跃,完全混出来,则必须有非常之付出。真实中国的外乡人群体,最能将其紧密团结的,依我看是利益之结。没有利益存在,要结盟,不可能。麻将馆生意很火,也是冲着蝇头小利而去的。直至六合彩风靡大陆,外乡人就是赌博的主体。社会一盘散沙,各扫门前雪,这是个大现实,他们各人手头都紧,拿不出来,因为工资低,消费自然低,经济基础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 这是一群被GDP和政绩迫害与利用的人,政府有大幸之时,他们的表情多是麻木的,即使仍旧被某种煽动起来的欢庆氛围所打动,但内心依然是紧绷着的。但是,当国家遭遇大难的时候,这群本来就可怜的人恰恰是最有良心的人。是的,他们没有富甲一方,但是他们必然会义不容辞地站起来,奉献自己所能奉献的一切。这个国家很奇特,既得利益者的冷血麻木与代价承受者的悲悯热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隔阂矛盾,也就不难理解了。本地人也许活得好一点,可以在对身体伤害不那么大的公司上班,还能把家中的房子出租给外地人,填补家用。外地人活得累一些,在污染大、危险大的地方上班,工资低廉,朝不保夕,却固定交出房租,不拖不欠。而真正奋斗得好的人,是握有一点点权柄,就要四处寻租的人,搞权钱交易。最终的结果是,在不断淘汰、更新之后,社会重新分层,大多数人仍然在金字塔结构的最底层,呻吟着,叹息着。 现实狠狠地捅了我们一刀 如今的外乡人主体,是我们这批80后。他们不是工人阶级,不是农民兄弟,不是老板白领,不是知识分子,什么都不是。从衣着看去,他们跟城市人没有区别。他们在逐渐与城市融合,但也更加迷茫。他们不如前几代人吃苦耐劳,也没有多少实用技术,是失败教育的牺牲品,一个硕士说不定底薪也就800元/月。他们观念开放,没有信仰,拜金,超现实。他们永远不甘于现实,站在一群外乡人之中,会突然感觉荒谬,自言自语:"我,怎么会在这儿呢?"遂苦笑,自怜。他们既无奈又无助,不知如何才能改变这一切。 譬如我的朋友谷庆华,武功超群,2004年拿下全国散打锦标赛冠军,是少林寺出身的武僧团教练(师父是少林寺武僧团总教头释延闻),如今成了厦门的外乡人。恰如高崖坠石、虎落平阳,你猜他如今在干嘛?在电信局当临时工,工资仅有1000元/月。他甚至都不敢告诉他女朋友自己是曾经拿过全国冠军的武者,但他已经忍不住向我愤慨控诉"中国武术之困",委托我公开发表他的痛苦,为武林中人出一口恶气。这就是常态,倘若我们假设有能力者一定会混得很好,那一定是在读童话。韩寒说:"外面的灯红酒绿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连对爱情的憧憬都没有,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三者,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说得如此血淋淋,就像狠狠地捅了我们一刀。 《外乡人》里,有一位身份与我相近的角色,叫王冬至,是湖南省株州文化馆的作家,而演这个角色的人,恰恰又是地道的四川人王迅。我妻子在《外乡人》里看到此人时,气不打一处来:"这种人就是这样,自以为有点文化,自以为是得很,却连自己的家人都养活不了。"王冬至奉行"私塾教育",不送她女儿诺诺上学校接受校园教育,反而对女儿非法拘禁,成天让这个本来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念四书五经,不跟外界接触,而且将自己视作有权力对女儿进行教育的唯一合法人。他自己在忙什么呢?写小说。结果,被人拿出3000元骗他的长篇小说《呐喊的山庄》。书最终是出了,但作者不是他。杜琳琅那么死心塌地要跟他,这人基于"责任",还曾几度回绝。 说白了,王冬至就是自己没钱,人也不够爷们,是个没有彪悍气质的文学清苦之辈。我虽然看不惯他的固执与迂腐,但他的遭遇却激起了我的共鸣。此君好歹还有人来骗他的稿,而我写的长篇剧本和长篇小说,找了出版商一两年,却无人敢出,如果非要出,还得我掏钱。最终,只能在网上免费连载,以至于从此不再敢写长篇作品,看到书架上那些缠绵、惊异的作品,总在想:我当初干嘛要涉及敏感题材呀?我说过,如果哪个出版商愿意出版我的作品,只要不是我掏钱出版,我杨银波一分钱的版税都不要。王冬至与我,悲惨境遇相当,窘迫相似,但所写题材截然不同,他是不会主动触及雷区的。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陷于自身而无力扩张,没见他有甚勇猛维权,虽与底层一起生活,却仿佛淹没于此中,两耳不闻窗外事,比之《生存之民工》里的编外通讯员李海平还不如。有次见王冬至在巷道反驳上海本地人之时,此人一开口即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就提倡自由……"直接把我雷倒,此人的力量实在太苍白了。 有六对情人是《外乡人》的亮点,分别是:小水与小美,轮子与叶子,蛐蛐与梦娜,毛头与韩梅,王冬至与杜琳琅,徐涛与小霞。尤其是扮演小水的上海戏剧学院学生陈俊亨,我看这小伙子要火,网上迷他的人超多。江苏男孩小水低调、执着、深情,能忍屈辱,能干大事,他与小美从恋爱到结婚,浪漫、曲折,又将贫富差异的矛盾推向极致。这个矛盾就是,你外地人凭什么娶上海人?有房有车吗?就算你是一个房有车的外地人,你仍然是乡巴佬。小水的姨父陆文昌控诉道:"别说他们瞧不起你,就是我,如今有钱了,他们照样瞧不起啊!"小水有骨气,把自己做大,等到小美跟另一个男人结婚了、生孩子了,也还在等小美,最终打动了小美那个极其固执却又可以被理解的母亲。 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不会被永远期待美丽结局的观众们愤怒抗议。可是,在现实之中,80后的婚姻第一是金钱说话,如若不然,《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等相亲节目何以如此之火?一批批青年们为了结个婚,搞得自己负债累累、倾家荡产,不是结娘子,是结房子,这房子不是老房,不是与父母住在一起的房,是郊区、城镇乃至城市的房子。房价越来越高,买房者迅速成为房奴,怕生病,怕失去工作,怕房子被收回。比这更惨的,是烂尾楼,出了钱,等啊等,却永远住不进去。你反抗,网上发帖、找记者、联名上书、游行示威、静坐拉横幅,最后公安局给你定一个"扰乱社会秩序罪"。强势者实在太强大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民",就像被绑架在通往黑洞的火车上的人质,跳车就死,不跳车还是死,只不过死得晚一点而已。 每个角色都具备群体共性 剧中的四川绵竹人叶子,比一般女孩要有种。看《外乡人》时,但凡看到一个有点权势的人出现时,我对叶子都有一种她即将被强暴、骚扰的担忧。就因为这女孩长得还可以,你举目无亲,势力孤单,你就是这盘贪婪男人口中的菜。她幸亏还有轮子这种颇有男子气概的内蒙古朋友,否则再怎么"老子不干了"、"老子跟你拼了",也只能委曲求全或者离开上海。有一个情节是,她坐在黄老板的车上,黄老板要她成为他的情妇。好处明摆着,倘若跟了他,她可以得到一套新房子,衣食无忧;倘若拒绝,丢工作是必然。叶子愣了几秒,这几秒实在太真实了。她最终选择打开车门,离开。 其实,即使叶子接受了,也见怪不怪,无关乎道德与否,各取所需而已。她这样一个女孩,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自己一个人很小就出来打工,什么苦都吃了,在发廊、足浴店、房产公司、化妆品店、酒吧等地方做过,每次失败跌倒,又努力爬起,总带着刘欢鼓动的那种《从头再来》的情绪。她一次次遭遇非礼,被指着恶吼"你他妈以为你是谁呀"之后,就喝闷酒,憋着。然后擦干眼泪,继续为家中生病的母亲和读书的弟弟拼搏。而现在,是一个一步登天的机会,她基于某种底线,拒绝了。李晓兵兄,如果你把她写成接受了呢?会怎样?这个叶子从此就丑陋了吗?我看不见得。我周围就有不少女孩(甚至是女人),成天都在盼着金钱男来包养她们。她们的工资永远没超过2000元/月,最低的只有700元/月,可是她们的家人在电话里反复催她们拿钱养家。她们在交完房租之后,即使发高烧也不去打点滴,而是直起弯曲的身子去熬姜汤,没人听见她们的叫唤连连,包括她们的父母。 《外乡人》当中,最被观众鄙视的人,应该是陆海川。他不是没笑容,有。当他拿父亲的钱,接过父亲给他买的房子的房间钥匙,这时他有笑容,那笑容是邪恶的。此人学习成绩优异,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却一直仇视自认为对母亲不公的父亲。电视剧给了陆海川一个被原谅的理由,那就是他选择去西北地区支教,结果为了救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那百般忍耐和千般呵护的父亲陆文昌,本来就受房产泡沫、股市震荡大损元气,如今得知儿子死讯,彻底崩溃。我的看法是这样,人的成长是个不断捶打的过程,所谓"吃一堑长一志",没经历大难大悲之前,人在飘浮地活着,潜不下来。这就像很多人一遇到点事就崩溃一样,坦率说,那是因为你见的世面还太少。当年的林希翎如果没去西部地区做实地调查,恐怕也没能成为后来的著名右派。 在象牙塔的诸多青年,看似学历颇高,而人生波澜和发展阻碍却都被父母给扛下来了,没等他们被教育体制制造成统一的罐头,就已经被家庭体制制造成了不知水深水浅的糊涂蛋。我想起我与我爷爷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是,我念初中二年级时,在镇上,身上没有生活费,爷爷把菜地里没有熟的辣椒摘下来拿到农贸市场卖掉,钱一分不少地全给我,然后他走了八里路回到农村老家。第二个是,我念高中一年级时,在城里,学校领导唯一一次必须通知所有家长都到学校来,当时我父母都在广东打工,爷爷坐火车来到学校,然后又坐火车回去,由于不熟路,下错了站点,迷路两天,经好心人帮助,才回到了农村老家,生了一场大病。这两件事,我终生不忘,如今想起来,依然愧疚不已。这是我们欠他们的,还没等还呢,他们就已经不在了——我爷爷已于2009年去世。 这是一部一流的电视剧,每个角色都具备某个群体的共性特征所在。留守少儿的困惑,房产泡沫的危机,户籍制度的可恶,一一呈现。《外乡人》是《生存之民工》的升级版,已经不仅仅在展示中国农民工——虽然马少骅扮演的包工头谢长发,仍旧倒霉得就像我去帮助的那些包工头一样倒霉。从历史跨度来看,《外乡人》已经是一部编年史,我们就在这个历史里面,动荡生存,拼死挣扎。从地域跨度来看,当中的角色来自东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四川、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内蒙古……《外乡人》当中的上海南浔街134号大院,其实就是中国大量流动人口的共同居住地。这样的地方,人们焦躁不安,很烦,很累,可又能顽强地扛下去,虽然无人问津,却自己明白自己,自己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地舔着自己带血的伤口。有人在这样的地方死去,死得一声不吭;有人在这样的地方发了,甚至买车买房,接全家过来一起住。更多的人一成不变地活着,但生不如死。不信你去问他们:你有钱吗?答案是:我有什么钱?接着,跟你理出一大堆的数据。 管虎面前的一堵堵高墙 别说是大多数的外乡人,就连《外乡人》导演管虎,我也得说,老兄,你也不容易。管虎对电影的追求比对电视剧的追求更高,拍电影,他绝对能赚钱,还能一次次地拿奖,知名度极高。黄渤就是首先遇到管虎,才陆续火起来了。但管虎从电影中赚的钱又投到电视剧当中。管虎说:"我觉得电视剧最大的功用,就是对社会有一点点的影响力,或者让它警醒一下。当你有话语权的时候,你得做点小功德,这个也没什么不好,也就是给自己一个要求,而且是从心里出来的,而不是勉强为之的。"这样的管虎,一次次遭遇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审查威胁,面前总有高墙在那儿死死堵着。 如今,广电总局多多少少有些权力下放,你拍成作品,哪个台播放就由哪个台负责审查,各级审查尺度不同。在地方非省级卫视的电视台,最容易通过。接着,就是地方卫视。最难的,是中央电视台。地方卫视的审查又各不相同,收视率越高,审查就越严,审查最严的标志着这个卫视最脱离批判精神,这种批判是针对官方或者所谓主流、导向的。中国的卫视排行,前十名依次是:湖南、浙江、辽宁、安徽、山东、江苏、四川、东南、黑龙江、贵州。《外乡人》即将进入这前十名当中的,唯有第十位——贵州卫视。网上早已有了《外乡人》,不知ku6.com和56.com有无向管虎所在公司交纳版权费?别的电视剧,如热播的《手机》,尚且有《搜狐网》独家播出,而且全剧植入广告无数,单凭这些广告,剧组的生存问题就能解决。《外乡人》如何创收?电视台交纳的版权费够吗?我很关心这个事情。 我的呼吁只有一个,那就是全中国的各级电视台,请你们多多支持管虎,让管虎作品在更多卫星频道播出——对中央电视台,我半点指望都没有。2004年7月27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通过了《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其中第二十条当中,有十项是不予通过的,譬如"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出台政策的人是他们,解释权也在他们手中,你一旦现实主义,搞得很逼真、很批判,惩罚权也在他们。其实,管虎也是有让步的,迫于审查压力和观众承受力,对剧情是有不愿低头却非低头不可的改动的,譬如《外乡人》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我就不信是100%发自真心。管虎曾如此深情地对《外乡人》发出感慨:"今天,中国人身上所有的光辉都在那一刻闪耀出来,作为这个民族中的一员,你不感到骄傲吗?"管虎非常爱国,冷峻地批判着这个社会的丑恶,渴望良知复归,渴望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得以彰显。这不是一个刺头、愤青,而是一个够格的知识分子,恰如演员们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去年12月8日,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了电视剧《外乡人》研讨会。专家很多,但报道出来的时候,我没看到他们过多谈论我们这个社会的真相,反而只从审美、艺术、理论这些接近废话的角度来看这部电视剧。我不知道他们这些废话,跟这部电视剧真正的价值到底有什么关系,老实说,我完全不以为然。我关心《外乡人》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冲击与洗礼,在乎它是否能够多多少少改变外乡人的尴尬处境。外乡人能否不被歧视、蔑视,不被欺瞒、欺骗、欺负?外乡人能否不被托欠工资,且有公益项目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女获得援助帮扶?我还重视类似管虎、李晓兵、余飞这样深度关注底层的影视良心,能否不被设置层层关卡、重重围堵? 我常说,中国人才极多,国外有的,中国就会有,什么都不缺,就缺给他们自由创作、发挥施展的空间与保障。管虎兄,你已经被推到了前台,在这个位置被束缚颇多,盯得你、防着你、困着你的人实在太多太多,有形的,无形的,听别人说的,我自己感受到的,累积在一起,令我无法漠视。对那一堵堵高墙,我感觉很不爽。可是,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你在《外乡人》中的表现,乃是如此诚恳。请手握权柄的人,给你们更多的呼吸空间吧。文化有严厉审查,就无所谓"文化大国",只会扼杀文化,扼杀国家之生机。即使是商业经济,我也认为管虎极具商业潜力,希望有更多影视公司、商界人物投钱给你拍戏,这并非某些电视台面对《外乡人》所说的"你们疯了吗",而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大善。 言及万千,我的胸中依然汹涌澎湃,总感未能表达完尽。我欣赏管虎,欣赏管虎身后一个个准备豁出去的文艺人士,欣赏那些在电视前和网络中力挺管虎的平民草根。因为,我们要活在真实中。 (本文首发于2010年6月4日澳洲《自由圣火》。作者为独立作家,1983年生于中国重庆,崛起于社会底层,业已奋笔七年。主页:1983.maru.ro) 图1:《外乡人》小说和剧照 图2:杨银波在厦门 ![]() ![]() 杨银波的最新更新: ![]() | |
Posted: 05 Jun 2010 09:48 AM PDT
| |
Posted: 05 Jun 2010 08:48 AM PDT 日期: 2010-06-06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將參與遊行,譴責以色列向救援艦隊使用暴力。以色列有責任按國際法,確保加沙的居民基本福利,包括得到醫療、教育、食物及足夠住屋的基本權利。 誠邀大家參加! 有意者請致電6922-6505向Clara查詢。 日期: 星期日, 6月6日 本週初, 以色列軍隊襲擊加沙地帶的援助艦隊,導致10名國際活躍份子死亡。 國際特赦組織臨時秘書長呼籲召開國際調查。 另在過去近三年時間,佔領加沙地帶的以色列,實施封鎖政策,禁止人群及貨品流通,由國際救援機構的基本人道需要物資除外。此外,只有部份有需要在加沙以外尋求醫治的病人獲以色列當局批准離開,令數以十計的病人在等候批出准許證期間過世。 國際特赦組織認為﹕「封鎖限制了食物、醫療、教育器材及建築材料進入當地,不單止無法針對武裝份子,更同時懲罰整個加沙的人。」「一如所料,封鎖對當地150萬名脆弱群體影響最深,包括兒童、長者及病患。按照國際法,封鎖政策已構成集體懲罰,必須立即撤銷。」 以色列有責任按國際法,確保加沙的居民基本福利,包括得到醫療、教育、食物及足夠住屋的基本權利。 | |
Posted: 05 Jun 2010 09:01 AM PDT
杨支柱
周三(周六晚8时播出)去凤凰卫视当嘉宾,主题是"富士康与80后"。编导的想法,是由富士康跳楼事件转到80后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再转到人口政策。这也是他们请我做嘉宾的原因。但是由于嘉宾席和旁听席上80后似乎占了多数,年龄最长的嘉宾王福重教授也大吹80后如何优秀,甚至连我本人也不认为富士康跳楼事件与独生子女的脆弱性有多大关系,因此编导原来的设想几乎被彻底大乱。不过由于胡一虎先生出色的现场控制能力,节目仍然以"一虎一席谈"的固有风格完成。 由于节目中发言机会有限,我又口音重、语速快,再加上编辑例行的删节,估计大部分观众对我在节目中说的话只能看热闹。因此我有必要把我说过的话根据记忆整理成书面。为了追求完整,某些地方我免不了添油加醋。 富士康跳楼自杀的是集中了点,但我并不认为富士康这样的公司自杀率就特别高。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中国自杀率最高的群体是农村妇女。我虽然忘了出处,但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这符合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经验。(李傻傻也表示赞同)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率高是有原因的。农村妇女普遍缺少自我意识,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和丈夫。她们要带几个孩子,要做饭、洗衣,毛泽东时代还要出集体工,所以比男人更累。一些妇女原来裹了小脚,到野外干活极其痛苦,因此而自杀的不少。一些妇女得了重病没钱治,不愿意成为丈夫、儿女的包袱,也自杀了。自然也有一些心胸狭窄的村妇因为婆媳吵架或夫妻吵架而投河。待到强制计划生育开始,强制堕胎、强制上环、强制绝育、定期查环查孕,把农村搞得鸡飞狗跳,受害最深的也是农村妇女。即使没有受到强制计划生育直接迫害的,农村妇女也可能因为生了一个或两个女儿,又不敢再生个儿子,从而被丈夫抛弃,或被公婆轻视。自杀率自然也就更高了。 我也不认为80后的客观处境有多么艰难。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80后确实遭遇了低工资、高房价和大学毕业生激烈的就业竞争。但是如果跟我国的70后、60后比却是幸运的。我们60后当年就业时工资更低而且劳动条件更恶劣,整体就业竞争也更激烈。当然我们大学毕业时找工作要容易得多,但是也不要忘了我们上大学的机会少得多,譬如湖南的80后上大学的机会比60后几乎多十倍。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房价确实高得离谱,但是我估计80后大学毕业生住进两居室楼房的平均年龄还是要比60后早十年。我们60后的人参加工作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没动过买房的念头。所以我觉得80后的压力主要是心理压力而不是外在环境的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某种程度上是以机会与希望为前提的。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机会,不抱希望,所以感觉不到什么压力。 任何时代都不乏优秀的人。但独生子女一方面从小娇生惯养缺少生活的磨练,另一方面又承载了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太多的期望,因此会觉得压力特别大。这恐怕也是事实。 不过独生子女的问题要到90后才有突出的表现。整个80年代农村生育率高达2.3,这意味着农民普遍都有两到三个孩子,独生子女在80后农民工中是很罕见的。富士康80后男性农民工集中自杀问题,凸显的并不是独生子女问题,而是"超生子女"问题。 由于城市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市民社会地位高于农民,独生子女养育模式对农民养孩子是有榜样作用的。再加上农村的"独子"概念本来就指一个儿子,所以多子女家庭中唯一的儿子娇生惯养的程度并不亚于城市的独生子女。另一方面,这些超生儿子不但承载了父母、祖父母的过多、过高期望,而且满怀着对家庭、家族的歉疚。为了自己的出生,家里被罚得倾家荡产,耕牛被牵走,房屋被扒掉,母亲冒着生命危险东躲西藏土法接生,姐姐因为家徒四壁无力上学,他能不歉疚吗?父母好不容易挣钱交了罚款,送自己读了高中、中专甚至大学,可是加班加点就能挣那么点钱,自己租房成家都困难(买房就更别提了),拿什么报答父母、补偿姐姐?他能不绝望吗?所以"超生子女"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比独生子女还大。 为什么60后、70后出来打工的自杀率要低得多呢?除了80后心理压力较大、承受能力较弱之外,还有一些可能的原因也值得重视。譬如结婚年龄的推迟。如果他们像父辈一样早早地套上了婚姻和儿女的重负,他们可能会因为生活的重压加班更多,累得倒床就睡根本没闲暇考虑自杀问题,也没"勇气"自杀。譬如从来就没打算因而也没学习干农活,这使他们对打工的前途绝望之后缺乏回家务农的退路,这跟他们的父辈也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如此,如果他们有宗教信仰,自杀的可能性也低得多。世俗的目标很容易被证伪而使人绝望,但宗教信仰却因为无法证伪而使人永保希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 |
Posted: 05 Jun 2010 11:34 PM PDT 作者:tombkeeper[Base64Decode("dG9tYmtlZXBlckB4Zm9jdXMub3Jn")] R2-D2:我很迷惑,C-3PO,你得帮帮我。 阅读全文 类别:花园里的猫 cat in the garden 查看评论 | |
Posted: 06 Jun 2010 12:00 AM PDT 杨支柱 6月2日(6月5日晚8时播出)去凤凰卫视当嘉宾,主题是"富士康与80后"。编导的想法,是由富士康跳楼事件转到80后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再转到人口政策。这也是他们请我做嘉宾的原因。但是由于嘉宾席和旁听席上80后似乎占了多数,年龄最长的嘉宾王福重教授也大吹80后如何优秀,甚至连我本人也不认为富士康跳楼事件与独生子女的脆弱性有多大关系,因此编导原来的设想几乎被彻底大乱。不过由于胡一虎先生出色的现场控制能力,节目仍然以"一虎一席谈"的固有风格完成。 由于节目中发言机会有限,我又口音重、语速快,再加上编辑例行的删节,估计大部分观众对我在节目中说的话只能看热闹。因此我有必要把我说过的话根据记忆整理成书面。为了追求完整,某些地方我免不了添油加醋。 富士康跳楼自杀的是集中了点,但我并不认为富士康这样的公司自杀率就特别高。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中国自杀率最高的群体是农村妇女。我虽然忘了出处,但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这符合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经验。(李傻傻也表示赞同)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率高是有原因的。农村妇女普遍缺少自我意识,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和丈夫。她们要带几个孩子,要做饭、洗衣,毛泽东时代还要出集体工,所以比男人更累。一些妇女原来裹了小脚,到野外干活极其痛苦,因此而自杀的不少。一些妇女得了重病没钱治,不愿意成为丈夫、儿女的包袱,也自杀了。自然也有一些心胸狭窄的村妇因为婆媳吵架或夫妻吵架而投河。待到强制计划生育开始,强制堕胎、强制上环、强制绝育、定期查环查孕,把农村搞得鸡飞狗跳,受害最深的也是农村妇女。即使没有受到强制计划生育直接迫害的,农村妇女也可能因为生了一个或两个女儿,又不敢再生个儿子,从而被丈夫抛弃,或被公婆轻视。自杀率自然也就更高了。 我也不认为80后的客观处境有多么艰难。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80后确实遭遇了低工资、高房价和大学毕业生激烈的就业竞争。但是如果跟我国的70后、60后比却是幸运的。我们60后当年就业时工资更低而且劳动条件更恶劣,整体就业竞争也更激烈。当然我们大学毕业时找工作要容易得多,但是也不要忘了我们上大学的机会少得多,譬如湖南的80后上大学的机会比60后几乎多十倍。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房价确实高得离谱,但是我估计80后大学毕业生住进两居室楼房的平均年龄还是要比60后早十年。我们60后的人参加工作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没动过买房的念头。所以我觉得80后的压力主要是心理压力而不是外在环境的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某种程度上是以机会与希望为前提的。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机会,不抱希望,所以感觉不到什么压力。 任何时代都不乏优秀的人。但独生子女一方面从小娇生惯养缺少生活的磨练,另一方面又承载了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太多的期望,因此会觉得压力特别大。这恐怕也是事实。 不过独生子女的问题要到90后才有突出的表现。整个80年代农村生育率高达2.3,这意味着农民普遍都有两到三个孩子,独生子女在80后农民工中是很罕见的。富士康80后男性农民工集中自杀问题,凸显的并不是独生子女问题,而是"超生子女"问题。 由于城市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市民社会地位高于农民,独生子女养育模式对农民养孩子是有榜样作用的。再加上农村的"独子"概念本来就指一个儿子,所以多子女家庭中唯一的儿子娇生惯养的程度并不亚于城市的独生子女。另一方面,这些超生儿子不但承载了父母、祖父母的过多、过高期望,而且满怀着对家庭、家族的歉疚。为了自己的出生,家里被罚得倾家荡产,耕牛被牵走,房屋被扒掉,母亲冒着生命危险东躲西藏土法接生,姐姐因为家徒四壁无力上学,他能不歉疚吗?父母好不容易挣钱交了罚款,送自己读了高中、中专甚至大学,可是加班加点就能挣那么点钱,自己租房成家都困难(买房就更别提了),拿什么报答父母、补偿姐姐?他能不绝望吗?所以"超生子女"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比独生子女还大。 为什么60后、70后出来打工的自杀率要低得多呢?除了80后心理压力较大、承受能力较弱之外,还有一些可能的原因也值得重视。譬如结婚年龄的推迟。如果他们像父辈一样早早地套上了婚姻和儿女的重负,他们可能会因为生活的重压加班更多,累得倒床就睡根本没闲暇考虑自杀问题,也没"勇气"自杀。譬如从来就没打算因而也没学习干农活,这使他们对打工的前途绝望之后缺乏回家务农的退路,这跟他们的父辈也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如此,如果他们有宗教信仰,自杀的可能性也低得多。世俗的目标很容易被证伪而使人绝望,但宗教信仰却因为无法证伪而使人永保希望。 | |
Posted: 05 Jun 2010 06:04 AM PDT 老头憋坏了,这次跑到日本公园打了一通太极,结果把人家首相给打辞职了。 这几年下来,不少人对政府进一步地失望了,当年网民亲切叫的"温宝宝"现在改叫成"影帝"了,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还有谁在提"胡温新政"呢。是的,他们曾经使一些人彷佛有了盼头,但不过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不出几年,原相毕露。 不过这其实不是怪哪一个人,因为已经从根子上烂掉了。即便是我当了领导也是回天乏术啊!一个屡屡让他们的总理流泪的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啊! 老头敢在自己国家的公园里光明正大地不加任何防范地打太极吗?不敢,所谓亲民只是作为一个演员的基本修养来锻炼,谁认真谁就二了。 老头爱写诗,经常以135°角仰望星空,把自个儿弄得泪流满面。性情中人呐。老撒我也是性情中人,本该惺惺相惜。但你是丞相,不是诗人,纳税人也不是看你吟诗作画的。即便诗情如李白如杜甫,不也是没有被重用吗?唐朝知道,治国不是吟诗作对,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不明白?再性情中人,诗词写得再好,最后也只是变成李后主,而不是赵匡胤。 ==短短的分割线== 段子一枚: CCTV记者:刚刚获选,能描述一下您激动的心情吗? 菅直人 :情绪稳定! CCTV记者:请问您此时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菅直人:感谢中国,感谢温总! CCTV记者:那您想对温总理说点什么吗? 菅直人:您忙吧,不用来日访问,谢谢合作! ![]() | |
Posted: 05 Jun 2010 04:57 AM PDT 今天是周末,但是却很累,昨晚工作到很晚,今天一早又被人叫去办事,顺便去逛逛街,买了几件衣服。我挺爱逛数码的,今天去看到,又想买一个电纸书了,不过价格对我来说不便宜,一两千块钱。思来想去还是不买了。一是买了未必习惯、喜欢,二是代价高。当然对我这样经常出差在外的人来说,有一个电纸书是多么方便啊。因此而纠结。谁能赠给我一款电纸书我立刻就不纠结了。 老实说,alwaysdata.com是我见过的最快的免费空间,但它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10mb,一个WordPress程序装下来也要8、9mb,再装一个插件就不够了。所以我昨天还是打算不用了。把东西删完,转移到了现在这个站。 加上本人爱鼓捣,所以变更域名和空间是家常便饭,"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因此建议大家还是使用订阅。 订阅地址,国内的:http://feed.feedsky.com/mephisto 或使用Google提供的:http://feeds.feedburner.com/laosadebulaoge Google的响应最快,这边一发表那边很快就显示更新,但若不用阅读器会被墙,也可点击此处用Email订阅"老撒的不老歌" 有使用过汉王电纸书的网友吗?说下感受。 ![]() | |
Posted: 05 Jun 2010 03:07 AM PDT 作者:老虎庙 | 评论(3) | 标签:公民社会, 转型, 演讲, 张辉 大型系列影画演讲录《努力走向公民社会》第一集开播 有些事情是要逼出来的。大型系列影画演讲录《努力走向公民社会》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给逼出来的。 从大的来讲,我们混沌着过,也就那样过着,不是几代几代地都那样么?不是一场文革浩劫,被掠夺者照旧不长记性,不总结教训,照样一次次更加地混沌着,且有过之无不及。有些人就另类,总要在其中想出点另外来,当然这也并非他们要凭空里去想,我觉察这里有男有女,亦是有老有少,老年的不堪记忆而思想,尚好理解,年少的却只能说他们在学习,在体验现阶段,在探索不曾历经的历史,因为是学者型,因此有了思辨。也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少们引经据典,参照域外,又检讨自己民族的历史,因此一个渐趋显形的社会模式就渐行渐近,虽然那还只是个影子,一个图画,一个有人嘴里的叨唠,而这个叨唠一旦多起,嗡嗡之声就必然引起注意。而这个嗡嗡声里又只是一个词儿——公民社会。 可见这个公民社会的思想是给逼出来的,被思想所逼,被国民境遇所逼,也被过眼尚不烟云的旧时经历所逼。一切就统统在于思想,也就结果了。 人是要幻想的,幻想一个公民社会的建立,这不算过分。思想的多,必有结果。 那么从小的看看我是如何给逼出来的。因为四天里限制出门。我因此专门想过我该如何有效度过这凭空制造出的恐慌呢?写书?时间不够整块;郊游?那又几近妄想。忽而就想起一直等待时间要去制作的大型系列影画演讲录《努力走向公民社会》,不禁兴奋异常……因此,我今天要正式推出大型系列影画演讲录《努力走向公民社会》的视频节目了。 第一集:张辉-努力走向公民社会 预告第二集出演者:许志永 演讲视频在这里 http://24hour.blogbus.com/logs/65180143.html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 |
Posted: 05 Jun 2010 06:50 AM PDT 听说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又宣布辞职,日本政坛高层常常如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但是日本社会却从来不会因此而动荡不安。日本国民仍然过着和平安稳的日子。特此将两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亮出。
不要把日本首相辞职当回事 许锡良 这两天国内的新闻铺天盖地而来的是关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突然宣布辞职的报道。以为日本政治动荡,问题多多。其实,这常常只是中国人的一种误解。一百多年来,日本自明治维新实行西方式的宪政后,首相一职,在日本已经是一种仅次于天皇的符号,日本首相其实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力的,这个职位在日本一百多年来,很少有人能够任期超过两年,相反只担任几个月就下台的日本首相,反而更多。不仅日本,而且就是西方世界对日本频繁更换首相也早已习以为常了。只有像中国这样官本位传统深厚的国家,才会以已之心度他人之腹,得出日本政治动荡的结论。
我们对此误解已经有上百年时间了。最早是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当时朝鲜还是满清为帝国的附属保护国,中国在朝鲜驻有军队。日本对朝鲜的入侵早已经是筹划已久的事情,但是中国满清政府就是不将这当一回事,理由就是日本首相频繁更迭,而且首相、内阁与国会之间斗得一塌糊涂,满清政府以为日本上层政局如此动荡,不可能会出兵朝鲜,因此完全放松了警惕。结果日本国会与内阁昨天还在大打出手,一旦投票表决决定了,就全部安静下来,一心一意服从投票结果。当时满清政府驻扎在朝鲜的军队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被日本凶猛地进攻之下很快几乎全军覆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误解日本的政治与日本人。
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仍然是一团漆黑,一头雾水,没有多少长进,每每有日本高官或者首相辞职,就大作文章,甚至以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评论着日本的政治格局。其实,如果读一读日本政治史就会知道,自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政治制度已经把政治领袖人物的作用降到了最低限度。特别是日本在二战之后,完全建立了美国式的"三权分立",新闻舆论自由的政治制度之后,日本首相的作用甚至远比美国的总统的作用还要小得多,更不要说与中国的领导人相比了。日本已经完全实现了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通过司法、行政与立法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真正的政府实际上是国会,而国会就是由五百人左右组成的上议院与下议院的独立的专职议员构成,他们的表决才是最后决定,首相只能够无条件地执行这些决定。另外,日本的新闻媒体的自由,也代表着广大日本公民的声音,随时密切地监视着"三权分立"的日本政治制度与政治人物。当年才华横溢的日本铁腕首相田中角荣就是被一个叫立花荣的年青记者在《文艺春秋》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田中个人及家族财产来源的报道而弄下台的。此后日本首相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过像田中角荣这样的铁腕首相了。而田中角荣任首相的时间算是比较长的,竟然任期超过了二年。这就是日本,是中国人至今仍然无法理解的日本。
如果美国总统的更换还算一个不错的新闻外,日本首相辞职的新闻价值就要小得多,说说听听就可以了,不值得那样大张旗鼓地报道与分析。日本的政治制度已经决定了无论谁当首相,其实日本社会的差异不会超过亿万分之一。日本人民的生意照做,生活照过,日本政治一切的一切都要以日本人民的幸福生活为转移,唯有这一点是永久不变的。当年美国著名女学者鲁思.本尼迪特克在其名著《菊与刀》一文中说过:日本首相不过是被图钉钉在纸片上的三角形上的一角,无论哪个人处于这个角上,也是不变的,因为其他两只角已经决定了第三只角的位置,这一角再怎么旋转,也还是得围绕着其他两角来进行。其他两只角是始终固定的,这就是日本人民的民意与日本的发展。这一点是无论谁当首相都是不可违背的。
日本首相频繁更迭,这是一个官本位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度的人民所无法理解的。以为日本首相是多大的官,其实不是的,日本首相只是日本人民的传声筒,或者只是日本人民意志的傀儡而已,当然,日本首相也不会把这个官看成有多重要。他们虽然是政治家,但是,同时也有自己的一份职业,不当首相还可以去大学任教,或者在家里养鸡,做个养鸡专业户,或者打理一份生意。做首相只是暂时的,没有什么特权,也没有什么特殊利益可以留恋,每个人安身立命的东西是他自己的一份职业及职业荣誉感。
至今日元上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日本的首相,甚至连天皇的偶像也上不了日元,倒是平民出身的教育家福泽谕吉占据了日本最大钱币一万元日元上的显著位置,五千元日元上的人物也是一个教育家叫新户渡稻造,另外二千元日元上的人物是两个文学家,一个是明治时期英年早逝仅活了二十四岁的美女作家通口一叶,另一个是著名的夏目漱石,一千元日元上的人物是日本著名科学家野口英世,他们以自己的职责为日本作出了杰出贡献。日本首相作为政治人物,无论有多大的功劳,居然都没有资格成为日元人物像。由此可见,日本人真的没有把政治人物太当一回事,他们真正看重的首先是教育,然后是文学,再次是科学。日本明显是采用了教育立国,文学立国,科学立国的价值取向。 今天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突然辞职了,那是真正的辞职,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日本首相只是被人民的选票推上来干点活的,干得好就干,感觉干得不顺手,就换人,让别人的智慧尝试一下。去留都是非常坦然的。以中国人官本位的心态来理解日本首相的辞职,实在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
2008年9月3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 |
Posted: 05 Jun 2010 06:21 AM PDT
由于事出突然,永州市政府政务网上依然保留了唐长久的证件照和相关履历资料。(网页截图)(图片来源:红网) 在湖南永州市委副书记任上近4年的唐长久,近日已被湖南省纪委立案调查。湖南省纪委案监室今天(5月31日)在三湘风纪网上发布的一份简讯中称,唐"涉嫌严重违纪",但没有透露更详细信息。 由于事出突然,永州市政府政务网上,有关"永州领导"的栏目中,依然保留了唐长久的证件照和相关履历资料。红网记者晚8点拨通省纪委一位匿名工作人员电话,他称"也是晚上才得知消息,尚不知道案情"。 有关唐长久被立案调查的消息,是在今天(5月31日)下午15点49分才挂上湖南省纪委所属的三湘风纪网,全文两百来字,实际内容只有一句话:"近日,湖南省纪委对涉嫌严重违纪的永州市市委副书记唐长久进行立案调查",大部分内容是唐长久的简历。 唐长久是永州人,1982年起在永州市零陵县担任宣传部长,此后任职从未离开过永州,直到2006年10月起担任永州市委副书记。 而近期有关唐长久的公开报道,是在5天前,中纪委宣教室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闫群力受永州市之邀,为永州官员作《廉政准则》辅导报告,包括唐长久在内的永州市在家官员悉数出席。 此前几天,有关唐长久的报道,也频频出现在永州市级媒体。(记者 谢伦丁) 博主按: 博主是永州人,永州这个地方很小,小到如果你甚至可以将它忽略。但有句俗话说的好:庙小妖风大;还有一句好像是当年毛太祖说过的,叫:池塘浅,王八多! 最近,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南蛮之地,可是接二连三出现了所谓暴民抗法杀人事件,另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地贪官的纷纷落马。珠山暴力抗法,信用社劫杀案,砍杀交警唐圭林案,法院枪击案,3、14"爆炸案,道县县委书记易光明,地下银行行长王石斌涉黑,原副书记周永亮贪污渎职,今副书记唐长久被双规调查......这一连串前赴后继的贪官与暴民的崛起,在博主这等草民眼里,就想是在看一出又一出粉墨登场的肥皂剧,好像永远也不缺演下去的题材与动力,个中缘由,自然是不难给出结论,不过,在当今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治语境下,我们估计还有更精彩的好戏在后头!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