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Monday, January 2, 2012



说给年轻人的废话

Posted: 02 Jan 2012 01:18 PM PST

在山上喝酒时,33从广州打来电话聊天。

33是我认识一年多的朋友,潮汕人,中文系研究生,在某杂志实习一年半,师傅是老蒋,做事认真踏实,表现堪称出色,于是被预留。前些天入职培训,我刚好在广州,和她见了几面,她觉得自己有点噪,想静下心来多读书,扎实做好本分工作。

我"好为人师"起来,给了些建议,这次电话里又罗嗦了几句。

我们这个时代,有点容不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势头,国事闹心,诱惑伤神,享乐主义盛行,克制、隐忍灰飞烟灭……遥想民国时期的情景,不免令人叹息。前些天读夏济安日记�¼

統治者的天與地

Posted: 02 Jan 2012 01:21 PM PST

Economics Humor

Posted: 02 Jan 2012 12:08 PM PST

Yoram Bauman (the economist, translator, and cartoonist) tells me that the 4th annual AEA humor session is coming up.  It's Saturday January 7, 8 pm, Hyatt Regency Chicago, room Crystal B,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Unfortunately, I will miss it, but I am sure it will be much fun.

日本游の抵达东京

Posted: 02 Jan 2012 08:01 AM PST

12月28日傍晚,我们抵达东京,其实前一天我们是从东京离开的,这次回来,要呆到离开日本,呆三天哦。
日本的很多地方都很好,崎玉和山梨很好,路过的神奈川也很好,路过时经LEON提醒,我们还默想了一会樱木花道。
可是可是东京,这种兴奋是别的地方给不了的。
我们到了潮流、时尚的东京,总是占据潮流杂志街拍栏目的潮人聚集地原宿、表参道;总是出现在日剧里的银座、六本木;是涉谷、池袋和秋叶原的所在;
东京是所有我们认识的日本帅哥的所在。

这几天临近新年,日本很多地方放假,在几个地方来回奔波一次也没遇上塞车,逛街也从来不熙熙攘攘到心烦。
到东京的第一站,东京都厅登高参观全市景观。


 

 

 

 

 
东京都厅内有好多可爱的东东,我又靠着"拍照即拥有"抵御住了。回来后颇后悔。买了又怎样嘛。克制自己好难受。
我能明白为啥日本人买下河马姆明和米菲的版权,姆明和米菲是多么治愈系啊。自觉或被动克制的人需要姆明和米菲们。

接下来我们去了新宿,在歌舞伎町走了一下,不是很有感觉。
唯一的惊喜是,东京的店招都是竖着一个个挂着,都没有过分复杂的,灯箱的质量很好。
灯箱的大小尺寸都经过认真规划吗?怎么都很精致、规整呢?
上海为了迎世博,狠翻新了全市重要街道的店招,唉,真没法说。平改坡是可以理解,也做的不错。但是店招,需要设计的好吗?
东京的店招给人的感觉没怎么用心设计,但都很好看,能说是真没设计吗?
 
 

 

歌舞伎町这种场所,能进去才会觉得好玩吧。眉毛修很细的、腰瘦的盈盈一握的、出来拉客的鸭们,穿着细长的翘头皮鞋,我不太能消化这种审美情趣啊。
话说男人修眉我能接受,但为啥要那么细啊?而且修得很线条化,像剪好了贴上去的。

新宿没逛成,无印良品的几层楼的店面在路对面,没时间去。
到了东京,一个个品牌确认吧!很有朝拜的感觉。大牌子们不必说了,我们连看到养乐多都要开心一下。
东京的楼都是规规矩矩的,平平整整,以前有人说像火柴盒,我倒不觉得,其实那些看似很简单的楼,都装饰地低调华丽。
目光所及,很少有广告牌,那种户外大型广告牌,会有 ,但很少,使整个上空的景观显得干净利落。
但是乌鸦到处飞,个头很大,很肥,声音也响彻长空。

我们在歌舞伎町旁边找了家吃面的。




煎饺子上面覆盖了厚厚的蛋黄酱,超级好吃。鱿鱼须也比国内的好吃,而且不油腻。在店内遇见了某人的老乡,是个据说偷渡大省的地方。哈哈哈。


左↑ 日本人都在迎新年了。日本物价多么不便宜,这种小盆栽850元日币,换成人民币大概70块钱吧。
右↑ 日本的井盖全球闻名,我们此行拍了好些款,这一款是我最喜欢的。

我们在东京住目黑区的公主花园酒店,经济型。房间舒适整洁,没传说中的小,小房间聚气啊温馨啊。
我们酒店貌似中国团队游的定点酒店,日本服务员的服务并不像传说中那般可敬。至少当时我没感觉到。
在酒店休息片刻,我们就出去找吃居酒屋了。照例是碰见了中国人,唉,中国人果然走四方。




这家居酒屋很小哦,只有几张桌子,老板自己就是服务员,加上烧烤师两个人。
在日本很多人不说英语,我们几乎都学过日语,但水平很低,语言沟通障碍后,我们就写汉字、画画。不行了就上肢体语言。
聪明的日本人总能接收到正确的信号哦。
这家店的烧烤特别好吃啊,猪肝还是牛肝来着,烤的嫩香,其他的不知道是啥,反正好吃。
LEON点了啤酒,我们点了清酒,很淡。

...

中国将怎样走向复兴?

Posted: 02 Jan 2012 07:59 AM PST

进入中国的2012年了,对这个年头众说纷纭,似乎都指向了一个词:崩溃。

网络作者任季从自己在中国经历的两件小事,谈起了对崩溃的理解。他说第一次来日本是在1988年,在那个时候很多中国人都存在着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同在亚洲、有类似文化传统的日本,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执政党和政府还能保持足够的清正廉洁,而中国虽然只进行了10余年的经济改革开放,但是中国大陆的整个权力机构却已经腐败如斯。西方社会找到了一个多党执政、三权分立的办法,约束某个政党(特殊的利益集团),使它不能利用政府这个利刃来肆意宰割百姓,而日本的自民党执政20多年,一党独大,却也没有走向极端。是一个什么样力量在背后约束着它呢?在 ……

……

大道廢,有肉食—《天與地》中的肉與罪

Posted: 02 Jan 2012 06:46 AM PST

我不諱言,看《天與地》的原因,是因為傳說中的「吃人」橋段:在無記電視(C9)劇中,竟有如此「出位」情節,實在讓人好奇。

果然,第二集就來了:先是俊雄(林保怡飾)為爭取工人權益絕食,畫面交代他十幾年前在被困雪山迫得殺友吃肉;然後是以朗(陳豪飾)把牛扒切開,放進口中慢慢咀嚼;失憶的振軒(黃德斌飾)把三文魚餵進兒子口中,小朋友大叫好味;接下來,俊雄結束絕食,誤吃肉粥,嘔吐大作。

一連串時空交錯的鏡頭,看得人毛骨悚然。尤其是振軒舉刀殺人後,鏡頭一轉,畫面對準一塊血淋淋的牛扒,手起刀落,同樣是血花四濺、皮肉分離。剎那間,不禁反思:吃肉,真的「理所當然」﹖

人是甚麼時候開始吃肉的﹖根據《聖經》,人類本來是素食者:「我供給五穀和各種果子作你們的食物。但是所有的動物和鳥類,我給牠們青草和蔬菜吃。」(《創世紀第一章廿九至三十節》)這就是伊甸園:沒有貪婪,就用不著殺戮。

那 麼,根據聖經記載,動物何時開始要為人類犧牲﹖人類何時起變成食肉獸﹖是人類犯罪以後。始祖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上帝發現了,於是「主上帝把獸皮造衣服給 亞當和他的妻子穿。」,然後把他們逐出伊甸園。獸皮從何而來﹖就是動物的屍體——儘管《聖經》並沒有說明,這頭動物是本來就自然死去,還是為上帝所殺。

然 後是洪水淹地。上帝因見世界罪惡太深,決定以洪水毀滅世界,卻又不忍萬物滅絕,於是吩咐唯一的義人挪亞以方舟為所有物種留後裔。洪水退卻,上帝與挪亞以彩 虹立約,不再水淹大地:「所有地上的牲畜、空中的飛鳥、地面的爬蟲,和海裏的魚類都要畏懼你們,歸你們管理。從前我把蔬菜給你們作食物,現在我也把這些動 物給你們作食物。」(《創世紀第九章二至三節》)也就是說,人類犯罪後,動物就成為人類的犧牲品,肉食就成為我們的習慣,直到今時今日。

到 了今天,很多人,包括基督徒自己,都忘記伊甸園中上帝的安排。著名動物權益主義者Carol J. Adams(註)曾提到一段童年回憶:讀大學的時候,她家中的馬兒不知何故被流彈射中死亡,家人都很傷心。那一夜的晚餐是漢堡,吃著吃著,Carol忽然 想到:Jimmy(死掉的馬)一生備受寵愛,死後也獲好好埋葬;如果這條漢堡包裡的牛也如占美一樣,有名有姓,是家裡的一份子,她還會將之吃進肚嗎﹖自那 日起,Carol成為素食者。「命名」讓人和動物之間發生了關係,而伊甸園中,負責為各樣動物命名的,正是人類始祖阿當。同樣,《天與地》中他們吃掉的, 不只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對他們來說「有名有姓」的人。這個人叫「家明」,他們的好朋友。

大概沒有人會把《天與地》看成基督 教作品(話說回來,身為基督徒的我一直就不明白甚麼才算是「基督教作品」。一定要傳福音嗎﹖單單探討人性就不算數﹖那除非說基督教不關心人性)。然而,劇 中三位男角都的而且確被「罪」綑綁——打從吃人之後,他們無論做甚麼都是錯的;炒黑股固然是錯,父慈子孝是假象,連搞工運也是出於自私。劇中,俊雄的師傅 江兆泉(劉丹飾)就講過:「不一定是為名為利才是為自己。為了讓自己好過些,也是為自己﹗」果然,言猶在耳,俊雄發起工人罷工行動,把小企業東主迫得當場 跳樓——由罪人伸張的正義,到底是有缺陷的正義。

於是以朗索性拋低道德枷鎖,按桌大嚼;劇中,只有他不怕舊事重提,三番四 次提醒俊雄:「當年我做過甚麼,你也做過﹗」這就是「原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在「罪」的網羅中,當大家都在吃蘋果/人肉時,不吃的那個才奇怪 (可以想像中,在雪山中,哪個不成為共犯的,會被另外兩個幹掉)。吃人肉當然是現實中的異數,然而肉食場面天天上演。我們自出娘胎就被教導吃肉;我們身邊 大部分人都吃肉,自己不吃就是標奇立異——即使,在小時候,我們都曾為養了幾個月最後被宰的小雞流過眼淚。哭過痛過後,我們都像振軒的孩子,從父母手中接 過肉塊,一嘗血肉滋味,然後大叫「好吃」,在成年人的鼓勵與嘉許中把惻隱遺忘。對動物的同情心只限出現在幼稚的童話書中。——後來俊雄放棄素食,也就等如 放棄他「青澀」的罪疚和理想。

這就是人類:我們總有本事把一切變得合理。個個都炒樓炒股,安分守己打工註定一世窮;做大事 必然要昩著良心,因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把事情推到最極端的結果,就是謹慎有禮的日本人來個南京大屠殺,禮儀之邦的子民搞出文化大革命,培養了康德的地方 成為納粹帝國——當身邊所有人都成為瘋子,如果你還堅持做個正常人,那麼,你才是瘋子。

我無意把肉食者等同十惡不赦的罪 人;我只想強調,「罪」這回事,也許比想像中更無處不在,因為「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創世紀第四章第六至七節》)基督教一直強調「罪」,那到 底甚麼才是「善」﹖我想起《道德經》中的這幾句:「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上帝為甚麼不讓人吃「知善惡」果子﹖既知善,就有惡。善惡不知,道 法自然,方是伊甸原意。然而我們選擇了「善」,選擇以葉子掩飾自己,那就只能儘管錯,一直錯到至死方休。

註:見Carol J. Adams: "Feeding on Grace: Institutional Violence, Cristianity, and Vegetarianism", Religious Vegetarianism: From Hesiod to the Dalai Lam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原文刊《明報‧世紀》,2011年12月29日,後經作者修訂)

每日原文推荐 - 2012/01/02

Posted: 02 Jan 2012 06:02 AM PST

2012,新年好!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译者》 (iyizhe@gmail.com)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邮件组Google Reader和推特(@yigroup@xiaomi2020)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突发】

美联社:赖昌星承认犯下中国最大的腐败案件 提到中国曾经保证不会判决赖死刑 

法新社:据其兄透露,高智晟被囚于新疆 


《纽约时报》转述自由亚洲电台的报道,新疆被警察击毙的7人中有2名女性,被抓获的四名"恐怖分子"是7-17岁之间的中学生,他们希望逃到可以自由信仰穆斯林的地方,不是"恐怖分子"。报道未获第三方证实。

【专题・乌坎评论】

《纽约时报》汪洋测试新的政治手段,也是谈乌坎事件,也引用了郑雁雄的话。

《纽约时报》观点:中国的经济基础不稳 评乌坎事件。北京总是拿地方官员当替罪羊,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基于不公。

外交学者:乌坎究竟意味着什么?将阿拉伯之春与乌坎做比较是不对的。尽管乌坎抗议和平收场,但地方领导们还是在想方设法稳定局势,乌坎体现的是中共在保持稳定和合法性方面做得有多好。

【专题・后金正日的北韩】

中美焦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朱锋教授认为对金正恩来讲,最好是能去核化,这样对于他的未来掌权的稳固有好处。

【新书】

《纽约时报》89事件的亲历者,英国记者Jonathan Mirsky撰文介绍刘晓波的书《没有敌人、没有仇恨》英译本,文中回忆了1989年的刘晓波

【观点】

《华盛顿邮报》中国对于过去避而不谈,可能会扼杀其未来 一位在宁波的诺丁汉大学教授历史的外教老师说他在中国的最聪明的学生对中国的近代史所知甚少。他们订的英文的中国历史书也被海关没收了。

"中国先声"博客:我不相信中国会崩溃,认为章家敦只是耸人听闻,好卖他的书,他对中国崩溃的预测时间点一改再改,让人难以信服。

【访谈】

WSJ:重庆市长黄奇帆接受WSJ访谈,有录像,谈保障房时说,这个是有指标的。访谈以他点燃一支大雪茄收尾。

【经济】

《印度时报》印度制造,中国仿造,每年印方有50亿美元的损失

《华尔街日报》中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上升到50以上,缓解了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衰退的忧虑

东亚论坛:中国新年:缚龙 中国经济增速在2012可能会下降到8.1%,通货膨胀也会回落,提到了黄益平的观点,另外,他自己在东亚论坛也写了一篇经济主题的文章,2012不会是2009的重演

【军事】

外交学者:中国的空军在缩减 过去一年,中国的战斗机从3400架减少到了2600架,缩减了近1/4,减少的都是60年代的老机型。

外交学者:中国的网络司令部 中国认为,军民混合的网军更有优势,因为这是"全民性质",充分利用了网络的特性,有趣的文章

【环境】


【社会】

印度HINDU:褪色的神 中国在重新评价毛和定位政治未来的时候,对毛泽东的成败出现了一场新辩论

《纽约时报》中国的相亲选秀节目越来越受欢迎,不过有时会带点儿色儿,并遭到了审查

BBC: 成千上万的中国古迹"消失"了,已有44000的寺庙和其他文化遗址消失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債﹕莫斯的幽靈

Posted: 02 Jan 2012 04:40 AM PST

「編輯按:2012 年經濟大吹淡風,歐元到底是否撐得住都好,流行玩笑是貨幣制度都要崩潰了,要回到以物易物去,也有人認真的在家儲糧。以物易物是否真的那麼匪夷所思?如果跟從人類學走入原始部落社會去觀察,會得到什麼啟發?文明社會還有什麼新經濟的可能?作者David Graeber 是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原初發起人之一。」

幾年前當David Graeber 向我透露他正在寫一本關於債的五千年歷史的書,我並沒有很大的興趣,反而對於Graeber 作為人類學家以及無政府主義者這個身分感到好奇,這也促成了後來翻譯Graeber 的《無政府主義人類學碎片》的原因。在還沒有認識David Graeber 之前,我對於資本主義的批判幾乎都是局限在馬克思或後馬克思主義者的框架。同時,上世紀共產主義國家相繼變成極權主義的事實像幽靈一樣困擾着人們,儘管對回到以物易物、時分制等另類經濟模式抱着很大的懷疑,但如果要去想像一個新的出口我們應該從哪裏入手?我們接觸的社會現實,或者我們以為是現實的歷史,或者所謂的realpolitik, 是否只是遮掩着虛偽與無知,同時阻止我們去想像的障礙物?

Graeber 的新作《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一如往昔地拆穿了很多我們關於債的前設,分析了債務危機的前世今生,這本長達五百多頁的書內容貫穿了五千年的債務史,Graeber 嘗試分為四個階段:早期的農業帝國(3500-800 BC )、軸心世紀(800 BC-AD600 )、中世紀(AD600-1450)以及資本主義帝國時期(AD1450 -1971)以及現在的金融世界。在這些不同的時期,Graeber 認為虛擬貨幣在重複出現、消失、出現、消失的型態。基本上在前四千年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貨幣是國家或政府的產物用來控制市場、經濟、民生、戰爭等,貨幣的作用便是量度債務,金錢的使用便好像是一個龐大的記帳系統一樣。例如公元前三千年的米索不達米亞平原,蘇美爾人用泥塊來記數並發展了很多各種各樣的表格。當債務危機出現而引致戰爭之後,統治者會摧毁這些帳簿,並將土地歸還它的擁有者,以紓解危機。這在世界各地,譬如古代的中國也屢次發生。當進入資本主義和殖民時期之後,戰爭背後都是由資本支持,也即是國家變成債仔,這些債務便由銀行發行成鈔票,而債務背後的抵押品便是國家擁有的黃金。一九七一年尼克遜為了清還戰爭引起的巨債,而將美元與黃金脫勾以增加國庫黃金的價值,也是從那裏開始我們進入了一個不斷膨脹的債務時代。

但要真正去理解Graeber 的意圖我們必須回到他作為無政府主義以及人類學家的身分。Graeber 認為兩者是一個絕妙的配搭,因為人類學家通過民族誌可以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原始部落有很複雜的社會結構,這些「原始」社會其實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例證:另一個社會的想像是可能的。但這些想像的材料通常在人類的「常識」中被忽略。譬如說這本書的開始是當Graeber 有一次去西敏寺教堂時遇到一名環境行動者,她說「當然債是要還的!」這聽起來像是常識的東西裏面卻是問題重重。債出現的動機是什麽?為什麽人們會覺得有義務去還債呢?這也是《債》書要提出來的問題。在這一點,Graeber 幾乎是在回應法國人類學家莫斯(Marcel Mauss)。莫斯的「禮物經濟」對Graeber 有很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幾乎在Graeber的每本書裏,我們總可以與莫斯的幽靈相遇。我甚至認為其實這本書是在提倡從禮物經濟去重新建立社區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讀經濟學的教科書,我們會讀到經濟的是對於有限(scarcity)的資源的管理,而經濟的歷史由「以物易物」(Barter)開始,然後出現了以貝殼、骨頭做的貨幣,再之後便有金屬貨幣,再之是銀行、紙幣等一系列「信用」工具。但歷史真的是這樣的嗎?還是因為今天經濟學家們以資本主義的視角來建構這段歷史?莫斯在一九二五年發表的文章《禮物》裏,質問這種「無意識的社會學」視覺,並指出我們或者可以在民族誌中重新發現另一段歷史,以及另一種經濟。在這些民族誌裏,禮物經濟可以簡單描述為:人們以部落的形式贈與禮物,而收到禮物的人則有義務要回贈。禮物贈與並不只是因為要顯示慷慨例如在婚禮、喪禮時的行為,而是如莫斯所說的「整體的社會現實」。這些大型的互贈節日叫「Potlatch」,有時候贈與並不只是出自於友誼,有時是敵對,要看那一方可以贈與得多一點。所以在這個經濟體系裏並沒有財富的累積,那些勤勞捕魚打獵的人只想最後將財富送出去。莫斯研究的問題是,到底人們贈與禮物的動機是什麽,以及為什麽要有義務回贈呢?

Graeber 指出要「還債」這種道德義務有兩個假想的源頭,一個是宗教性的,我們一出生便已是負債,例如原罪;另一個則是世俗的,也是現在最被廣為接受,便是沿用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史密等的理論。史密認為市場、金錢、私有財產是經濟的基礎,而它的起源便是以物易物,在這個交易裏,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所以債的「相互性」便這樣發生了。而也因為交易的驅動力,導致了分工。Graeber 指出亞當史密想像的是一個幾乎沒債務的烏托邦,在裏面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個體,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計算自己的利益來獲取更大的善。但事實上,我們不曾見到一個朝九晚九辛勞的普通人在這個「市場」裏能得到他應有的尊嚴與自由。另一方面,從很多民族誌的研究來看,有些地方譬如Graeber 當年讀博士時做田野考察的馬達加斯的一些部落便沒有錢這個概念,而且並沒有任何史料足以證明人類經濟的起源是以物易物開始。所有關於「債」(或經濟)的起源都只是想像而已。以物易物作為起點,其實只是一群中年的蘇格蘭男人根據當時的消費者信用想像出來的。以物易物的開始通常是部落或遊牧民族之間的交易,也即是說交易者之間並沒有任何親密關係,都是見完一次便一生不再見的人。但在部落裏,很明顯沒有真的易物以物這回事,因為人們都是互相熟悉的。譬如說A 想要一對鞋子,他知道B 有一對多餘的,於是A 的妻子便跟B 的妻子說丈夫最近想買一對鞋子,過幾天B 便帶着鞋子來探訪,並堅持說這是禮物。再過一陣子,A 可能便會路過B 的家,帶着剛收成的薯仔,堅持說家裏有些食物多了出來一起分享。史密忽略的是共同體之間的互相、慷慨以及親密的關係。問題是那既然這些都是想像了,我們也可以生產一種新的想像。

無政府主義對於Graeber 來說最重要的是一種倫理。Graeber 嘗試指出早期的經濟的一種人類經濟(human economies) , 而不是現在的商業經濟(commercial economy)。譬如說債原本是無法計算的,例如說血債,一個殺人犯的債可能要持續幾代;而救人一命的人,可以得到被救者幾代人的敬頌。例如前文所引述的鞋子的故事,送鞋和送薯仔不是對等的交換,而是一種複雜的社區關係。而錢並不是說可以人與人之間是可以買賣的,錢所要表達的是它的不可量度性。Graeber 強調的是共同體,也即是他說的「基準線共產主義」,這種共產主義是配合人的能力和需求而合作的團體,事實上資本主義的運作其實很多時候都建基在這種「共產主義」(例如家庭)。並不是說市場的逐漸削弱了這種共產主義(如布勞岱爾所言市場有時可以是對抗資本主義),問題是資本與政府將信用經濟轉變成為利益經濟,將所有的道德網絡變成非人化的交易。所以他必須將任何自由的人變成勞工,也即所謂平等的生產者。如果當前盛行的經濟理論的前設已經是一些想像性的東西,那這本書留給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怎樣去重新想像一種或多種的社區經濟?人類經濟(human economy)甚至禮物經濟如何在我們的社區中重新被發現以及發展?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作者:David Graeber
出版:Melville House
明報 1 Jan,2012

2011年已读书目

Posted: 02 Jan 2012 04:39 AM PST

看到许多人都总结了2011年一年自己都读了啥书,那我也总结一下一年来读过的书吧。也希望我的书单能对其他喜欢读书的人有所帮助和发现。

回顾一下才发觉,自己去年还真的是读了不少书,只是我读的书大多都不是新书啦:

果壳中的宇宙

  • 果壳中的宇宙
  • [英] 史蒂芬·霍金 / 吴忠超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宅男装逼书籍,经典,适合有一定物理基础的同学看。翻译质量不敢恭维。

网民的狂欢

共创未来

时间.空间和万物

终极理论之梦

  • 终极理论之梦
  • S·温伯格 / 湖南科技 /
  • ★★★★★
  • 第一推动力丛书大部分翻译质量都不错。这本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非常有名的一部作品,探讨物理学的终极理论。

时空的未来

  • 时空的未来
  • 霍金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还是第一推动力的。这本书汇集了霍金等几位物理学家的文章,严肃探讨时间旅行的可行性。介于科普与学术论文之间

千亿个太阳

  • 千亿个太阳
  • [德]鲁道夫·基彭哈恩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非常经典的天文学科普著作,只是内容有些老了

生命是什么

  • 生命是什么
  • [奥]埃尔温·薛定谔
  • ★★★★
  • 薛定谔同学一本很有名的书,不谈物理,而是谈生命与哲学。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之作。

动物农场

  • 动物农场
  • [英] 乔治·奥威尔 / 荣如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 这个不用多说了。"动物是平等的,而有些动物是更加平等的"

温度概念及其发展

  • 温度概念及其发展
  • 薛国良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 国人写的一部专门讲温度这个概念的科普著作

信息的社会层面

  • 信息的社会层面
  • [美]布朗 / 王铁生 / 商务印书馆
  • ★★★★
  • 信息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其中讲到的一些知名IT早期的故事蛮有意思。

唐诗杂论

  • 唐诗杂论
  • 闻一多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 闻一多同学论唐诗,偏学术一些。据说还在学界引起较大争议。其中一些观点还是蛮有意思。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 南怀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 虽然南怀瑾同学比较有争议性。但怎么说论家也是通读过《道藏》滴人,只这一点就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了。只是这本书真的是"史略",太略了一点,看起来不过瘾

通俗天文学

  • 通俗天文学
  • (美)西蒙·纽康 / 金克木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
  • 又是一本天文学方面的经典科普著作。只是这个译本为了保持知识的新鲜度,加了很多内容上去。结果就变成狗尾续貂了。

樱花与武士

  • 樱花与武士
  • 孔祥旭著 / 同心 /
  • ★★★★
  • 国人所著,谈日本文化的历史渊源,中日之间的许多争执都是因为文化差异而起。不管是反日还是不反日,只要关心中日关系,都应该看一看

大设计

  • 大设计
  • [英] 斯蒂芬·霍金 / 吴忠超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好吧,这本书没出来就已经是名著了。没有物理功底的同学还是直接路过吧,当然,用来装逼还是相当不错的。可惜吴忠超同学对霍金著作糟糕的垄断翻译,彻底把这本书给毁了。这应该是我2011年读过的几本新书之一吧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 黄仁宇 / 九州出版社 /
  • ★★★★
  • 非常喜欢黄仁宇的书。只是这本书写的时候蒋介石日记还没有能公开查阅,所以有些观点就…

神话的历史

  • 神话的历史
  • 维罗妮卡.艾恩斯 / 杜文燕 / 希望出版社
  • ★★★
  • 其实书名如果叫做《世界神话》就更合适了。看着玩玩还行,书中配图错误比较多

自由主义

  • 自由主义
  • 约翰・格雷 / 曹海军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
  • 自由主义知识普及小册子(其实是非常学术化的)

存在之轻

  • 存在之轻
  • (美) 维尔切克 / 王文浩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嘿嘿嘿,又见第一推动力。不太科普的物理学科普著作。需要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读起来才不会太吃力

剑桥倚天屠龙史

  • 剑桥倚天屠龙史
  • 新垣平 / 万卷出版公司
  • ★★★★
  • 2011年读的另外一本新书。休闲读物。只是作者吐槽吐的太狠了一些,过犹不及了。这本书是2011年我读的最快的一本了,一天就把整本书全看完了。

平行宇宙

  • 平行宇宙
  • (美)加来道雄 / 伍义生 /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 ★★★★
  • 啊,作者就是那位很geek的,说英语的日本人,老在电视上晃来晃去。物理学家啊。科幻和物理是密不可分的,想想我们几十亿年以后的子孙如何解决太阳死亡,银河毁灭,宇宙死寂的终极问题吧。就是翻译差了一点。

君主论

  • 君主论
  •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 潘汉典 / 商务印书馆
  • ★★★★
  • 经典啊。看这本书的人经常会被人问,你是要从政?还是要当领导了?所以千万别被你的领导/老板发现你在看这本书…

超越时空

  • 超越时空
  • (美)加来道雄(Kaku,M) / 刘玉玺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
  • 这本书要和上面那本《平行宇宙》搭在一起看才有意思

知识分子论

  • 知识分子论
  • 爱德华•W•萨义德 / 单德兴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 在中国互联网上吵吵来吵吵去的那些公知们真的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怎样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其实韩寒还是挺契合萨义德同学的。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 (美)M・克莱因 / 张祖贵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
  • 真的是一本好书。对数学史感兴趣的同学绝对不能错过。

美国的战争

  • 美国的战争
  • (德)妮科勒·施莱 / 陶佩云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 从德国人的角度看美国还是挺有意思的。书中讲到的一些美国历史上的小八卦比较令人耳目一新。

免费文化

著作权法教程

  • 著作权法教程
  • 费安玲 / 专利文献出版社
  • ★★★
  • 对于著作权法源的阐述比较充分,仅此而已。

爱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响乐

  • 爱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响乐
  • 玛西亚·芭楚莎 / 李红杰 / 湖南科技
  • ★★★
  • 原版2002年出的,现在有些内容稍微过时了一点,但是翻译质量还是不错的

PS: 为什么豆瓣电影有我的2011年电影,而豆瓣读书却怎么没有这么个东西呢?

Recent Comments

    时轮金刚灌顶法会第二天

    Posted: 02 Jan 2012 09:46 AM PST

    今天,2012年的第二天,第32届时轮金刚灌顶法会在佛教圣地菩提伽耶举行。敬请佛弟子静心迎接,法喜充满。并祈祷众生在2012年吉祥、安宁。

    这两张图片之第一张来自Facebook,记录尊者达赖喇嘛进行时轮金刚坛城铺沙的仪轨: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laying out the first lines for the design of the Kalachakra Sand Mandala during the second day of the ten-day Kalachakra for World Peace in Bodh Gaya, India, on January 2, 2012. Photo/Tenzin Choejor/OHHDL。第二张来自挪威西藏之声网站。




    这四张图片来自菩提迦耶,记录的是尊者达赖喇嘛举行灌顶前行修法、净化场地,以及时轮金刚坛城铺沙等仪式:




    这五张图片来自Facebook,摄影者曾建智~台灣地區代表香格里拉漢藏電視全球網)




    这六张图片来自Facebook,拍摄者是年轻的藏人摄影师Tsering Choney,记录的是昨天的情景。

    [转载]自由不是奢侈品,越穷越需要自由

    Posted: 01 Jan 2012 11:07 PM PST

     自由不是奢侈品,越穷越需要自由

     

    韩寒近日来连发三篇博客,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在网上引起一轮讨论热潮。其间高论甚多,我尤其同意易中天教授的一段话:"国民素质不能成为反对民主的理由。恰恰相反,国民素质越是低,就越需要民主。"本文是想说一段类似的话:"贫穷不能成为反对自由的理由。恰恰相反,越是穷人,就越需要自由"不过本文的立论基础不是辨概念、争逻辑,而是科研数据。

     

    科学家们很早就开始研究自由与经济、政治、幸福的关系。这个话题至少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但千古以来,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个饥寒交迫的自由人,和一个温饱无虞的奴隶,到底哪个更幸福?荷兰社会学家路德·魏荷文(Ruut Veenhoven)认为:"实证研究可以回答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1]比如,70年代的一项著名研究证明,自由对人的幸福有巨大促进作用。[2]

     

    这项研究来自于学术界的两位女性英雄:第一位哈佛大学心理系永久女教授艾伦·兰格(Ellen Langer)、第一位常春藤大学女校长朱迪斯·罗丹(Judith Rodin)。当时二人分别任职于纽约市立大学和耶鲁大学,她们把一家养老院里的91位老人分为两组,一是自由组,他们可以决定如何布置房间、业余时间做什么、在哪里休息,还可以决定是否养花草、养什么花草、怎么养。另一组是照顾组,老人的一切都被护士照顾得好好的,他们没有这些选择,护士为他们布置房间、决定他们做什么、并为他们养花草。另外,养老院一周放两次电影,自由组的人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去看电影,照顾组的人则被通知何时去看电影。

     

    这些老人住在同一家养老院,因此他们的其他条件诸如营养、医疗、护士水平都是一样的。然而,就是这么一点自主权的区别,却使他们的健康和幸福程度在三个星期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可见,当一个人有更多自由时,他就会变得更幸福、更健康。因此,兰格和罗丹建议说:"让老人自己做主,也许可以延缓、逆转或防止衰老。"这个原则,如今已被广泛应用到很多养老院中。

     

    当然,老人需要别人照顾,在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自由,因此,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当然能提高他们的幸福和健康。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自不自由,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美国布兰戴斯Brandeis大学的心理学家随机调查了5000多名普通的美国人[3],他们的年龄跨越25岁到75岁,收入涵盖了美国的各阶层。心理学家从两方面测量了他们的控制感:一是掌控感,让他们回答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以下描述:"我能做我想做的几乎任何事情"、"我的未来主要取决于我自己"等等,二是不自由感:"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基本上是由别人决定"、"我的人生经常不由我自己控制"、"我有时候觉得我是在被人欺压"等等。心理学家也调查了他们的收入、健康、抑郁、生活满意度,结果发现:无论你的年龄多大、收入多少,都是越感觉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你就越幸福、越健康,而越感觉不自由,就越不幸福、越不健康

     

    不过,对这个结果,心理学家也有点吃不准:平均来看,收入越高,控制感越强。那么,也许真正提升幸福和健康的,并不是控制感,而是收入?也许控制感和幸福、健康一样,都只不过是金钱的副产品?

     

    为此,心理学家把调查人群按收入分为三类,重新分析了每一类人群的控制感与幸福的关系,结论是:

    1,平均来说,高收入人群的掌控感、自由感确实强于低收入人群;

    2, 在每一类人群中,仍然是掌控感、自由感越强的人对生活越满意、抑郁症状越少,也就是越幸福。这就证明了掌控感、自由感强的人之所以幸福,至少不仅仅是由于金钱;

    3, 对于收入越低的人,掌控感和自由感越重要。高、中、低三种人群的幸福程度都随着掌控感的增加而增加,自由感的减少而减少,但速率不一样:低收入人群的变化要比高收入人群快。比如下图显示:虽然在掌控感较低时,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也比高收入人群低一大截,但这个差距随着掌控感的增强会迅速缩小;到大家的掌控感都较高时,这个差距就完全消失了!

     

     

    研究者没有给出自由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图,但指出他们的数据显示:"感觉很自由的低收入者,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高收入者相同。"虽然低收入者平均来说,生活满意度低于高收入者,但随着自由的增多,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很快就追上了高收入者。也就是说:自由对幸福的促进作用,在穷人那里比在富人那里更明显。

     

    这项研究充分说明,自由很重要,而且对越穷的人,越重要。自由不是奢侈品,并不是只有富裕之后才能考虑给自由,而是在越穷困的时候,越需要自由。当你没法让穷人迅速致富时,至少让他们感觉自由,可以给带给他们更多的幸福。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瑞克•巴克(Derek Bok)在他的新书《有关幸福的政治》[4]中也指出了同一道理。他发现,美国跟西欧相比,贫富差距更大、福利系统更糟,但美国穷人的相对幸福程度却比西欧高。为什么呢?巴克认为其原因是:

     

    "低收入美国人对贫富差距的态度,似乎与欧洲人不同。美国人远比欧洲人更倾向于认为,财富和事业成功主要是来自于能力和勤奋,而非运气、家庭背景或社会地位。凯瑟琳·纽曼[5]在对快餐业工人采访时发现:'在每一次研究中,绝大部分人——从72%88%——都告诉我们,他们相信美国梦,即一个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调查显示,相信穷人能通过努力而致富的美国人比例(60%),是欧洲人(29%)的两倍。大部分欧洲人觉得,你混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或者其他你无法控制的因素,美国人同意这一观点的不到一半。由于相信勤奋致富,低收入美国人不太会把贫富差距的增大怪罪于社会,而是倾向于相信,那些发财的人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可见,如果一个社会有足够的自由,那么穷人不会因为贫穷而怨气冲天。因为在自由的环境下,一个人贫穷,要么是因为自己不愿意去挣钱[6],要么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总之无法怨怪别人,心态也就会平衡很多,社会也才能真正和谐。

     

    因此,如何给穷人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可以和中产阶级、富人一起公平竞争,要比为他们捐款、呼吁财政拨款有效得多,也紧迫得多。给穷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比给穷人一个红包更重要。

     

    当然,对于残疾人、灾区,社会仍然需要提供救助。但是,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穷人之所以穷困,制度的原因远远大过残疾、灾荒。比如户口制度,阻止了穷人自由迁徙、定居到最能发挥他们特长的地区,也剥夺了他们享受更好教育的权利;又如政府权力过大,最赚钱的生意都要靠与政府的关系,而最需要这些机会的穷人却分不到一杯羹;又如部分国有企业凭借垄断地位大赚其钱,而穷人进入这类垄断国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又如银行对民营企业、小本生意发放贷款的条件极为苛刻,扼住了穷人创业、就业的咽喉……我们需要努力改变这些制度,帮助穷人致富。穷人要的不是金子,甚至也不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而只是自由使用双手的机会

     

    韩寒作为一个作家,文章是要写作自由。我作为一个积极心理学人,写本文是想说:自由能带来更多幸福。除非有人认为政府的目标不是人民幸福,而是GDP数字或者国家形象,不然的话,科学研究早已清清楚楚地说明:自由能让人民更幸福,而且越穷的时候,自由能带来越多的幸福。

     



    [1]参见Veenhoven, R. (2000). Freedom and happines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forty-four nations in the early 1990s. In E. Diener & E. Suh (Eds.),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cultures (pp. 257–288). Cambridge: MIT Press.

    [2]参见Langer, E. J., & Rodin, J. (1976). The effects of choice and enhance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ged: A field experiment in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 191—198

    [3]参见Lachman, M. E., Weaver, S.L., (1998), The sense of control as a moderator of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health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pp. 763–773.

    [4] 参见Bok, D., (2010) 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 What Government Can Learn from the New Research on Well-Be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第81

    [5] 凯瑟琳·纽曼是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书中此前提到她在纽约贫民区对快餐业工人的研究

    [6] 有个老笑话说:一个渔夫在海边晒太阳,有个富翁劝他去打鱼、买船、开公司,就可以发大财了。渔夫问:"发了大财之后呢?"富翁说:"你就可以每天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么。"

    永别了,乔治·惠特曼

    Posted: 01 Jan 2012 08:46 PM PST

    刊于《上海壹周》(2011/12/26)


    文/Alexander Nazaryan

    译/btr

     

    编者注:12月14日,巴黎左岸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的老板乔治·惠特曼先生去世,享年98岁。《纽约每日新闻报》刊登了Alexander Nazaryan的纪念文章《永别了,乔治·惠特曼》。Alexander Nazaryan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村声》等报刊的撰稿人,现居纽约。

    我恨莎士比亚书店。我本不该恨的,但我真的恨。

     

    我恨它没有洗手间,以及 La Fourmi Ailée的侍者看见你走进去的时候头也不抬,因为他们知道你只是去那儿,用他们的厕所。我恨我们睡在书架之间,睡在古老的、铺着薄薄毯子的木门上。毯子很脏,因为其他人以前曾睡于其上——任何外国人都可以睡着乔治的店里,只要他们答应为他"工作",这工作通常意味着当游客们想找《永别了,武器》的时候指一指。


    乔治不怎么在乎你是谁或者你在巴黎干什么。如果你想在巴黎圣母院附近晃悠,和老外喝喝红酒,读高深莫测的诗,偶尔扫扫地,你就可以既做他的房客,又做他的雇员。


    我恨它不再是1919年西尔维亚·碧奇创办的那家莎士比亚书店了,开张三年后它出版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不知怎么的,感觉受骗。我恨我想起了亨利·米勒和劳伦斯·弗林盖蒂,他们过着比我想象的更大胆的生活。我也恨那些,用些许忧郁的厌倦谈论心碎的年长些的外国人,他们引用保罗·策兰就好像他是位老友,他们抽好彩烟——他们全部都抽好彩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连咳嗽也不咳。


    而掌控所有这一切的便是乔治:久远的,费解的,祝福的。


    有八卦称他是沃尔特·惠特曼的亲戚;说他在刚健之年曾与至少几位女性"雇员"睡过;说那些我们称作文学经典的东西,在很久以前被他叫作"星期六之夜"。我遇见他时,他差不多90岁,但除了那些使他看起来像正忧郁思考着的巴吉度猎犬的那些深深的皱纹外,他有着19岁的少年心。他没完没了地搞诗歌朗读会,喝着酒,煞费苦心地令书店兼作艺术家的乐土以及旅游景点。


    乔治是巴黎的;我是新英格兰乡下的。对塞纳河之城充满恨意的我,回到了我康涅狄格的伤心小村庄。


    多年来我都没有回到巴黎。有一次,我去那儿一星期,但我避开了莎士比亚书店,就好像那是个可怕的犯罪现场。但随后,三年前,我第三次与妻子一起去巴黎,她坚持要去乔治的传奇书店。我明白这件事没有商量余地。地图展开,我们越过塞纳河。


    书店还在那儿,由乔治的女儿希尔维亚管理。他也在那儿,尽管老了些,他本质上依旧未变。书店仍明白无误带有他的印记,尽管它变得更干净了一点点,对观光客稍微不友好了那么一点,也在爱荷华游客的"必去"清单上变得更有名望了一点。


    我们待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而我第一次在莎士比亚书店买了一本书——一本贝克特的戏剧选集,内页上盖有书店的著名印章。我找到了我曾睡过的那张"床",我坐在同一棵树下,我第一次去莎士比亚的那个下午就坐在那儿,那时来自中西部的、讨厌的背包客们会对着巴士上的日本旅行团敲打邦戈鼓。


    就这样我和乔治和解了。我不把它看成对于成长、成熟或与自身身份的和解。我的意思只是,这爱书的家伙坚持了那么久,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在那个他愿意在的城市里做——而他本可以贩卖他的故事,或干脆把店卖掉、让发展商把书店变成设计酒店来赚上一大笔。


    而我很肯定,乔治一定知道,卡拉·布吕尼的巴黎不是西蒙·德·波伏瓦的巴黎。写一个Facebook的贴子,毋需在蒙巴纳斯的单人阁楼里涂写短篇小说时那存在主义式的勇气。


    毫无疑问,乔治知道所有这些。同样毫无疑问,他不介意。这个书店证明了他的乐观主义,对年轻的信仰,对文学依旧、并永远要紧的确信,当巴黎的黄昏变成红酒的颜色,有人用蹩脚的法语念着波德莱尔的时候,文学从未如此更要紧过。


    永别了,乔治。

     

     

    来源:http://btr.blogbus.com/logs/184061823.html

    朗诵未必要撕心裂肺的干嚎照样可以打动人

    Posted: 01 Jan 2012 08:36 PM PST

    Meryl Streep reads 'Luchai' by Wang Wei and 'A Letter to Agnes DeMille' by Martha Graham featuring Yo-Yo Ma performing George Crumb's 'Sonata for Solo Cello'.

    第一首是王维的《鹿柴》

    胡锦涛号召全党全国抵抗外国文化侵略

    Posted: 01 Jan 2012 08:10 PM PST

    胡锦涛:敌对势力长期重点渗透中国思想文化领域

    2012年01月01日 09: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T|T

    胡锦涛《求是》撰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下为原文部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从国内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网络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加以解决。

    总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会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党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教人既愛且恨的中國女排

    Posted: 02 Jan 2012 01:52 AM PST

      兩年一度的亞洲女排錦標賽於2011年9月完結,中國女排在艱難中絕地反擊,打出前所未有的士氣,重奪失落兩屆的冠軍!這是主流媒體與球評的描述角度。從前觀看亞洲區比賽,欣賞的是中國女排與其他隊伍的水平差距;如今,繼2007年敗於日本、2009年敗於泰國,及今年墮進谷底,眾人關注中國女排能否擠身前四,進而獲取本年11月舉行的世界杯及明年倫敦奧運會的參賽資格。小組賽對印度隊開局之時,連番直接失掉一傳,實在教人驚心動魄,擔心自此與世界賽無緣。這也是主流媒體與球評的描述角度。

      這種角度,充滿了愛與恨。這是盲目的擁帶與支持,不論誰出任主教練或改朝換代之後球員的能力;同時,恨她煉鐵不成鋼,屢屢未能登頂而耿耿於懷,甚至有點死不眼閉的遺憾。無疑,這種要求不理性,甚或過份。排球運動,於1896年於美國發明,多年來不斷改變編制與規則,至五十年代才慢慢發展出現時六人體系。若以五、六十年代計算,高水平女子排球運動,基本上只出現過蘇聯、日本、中國及古巴四段壟斷時期,而以古巴十年不敗的戰績最為驚人。每項隊制比賽,由資格賽、初賽、複賽、淘汰賽,最後能登頂奪冠的只有一隊,是個相當殘酷的事實。球員狀態有起跌,傷病與心理又是不能控制的事情,而對手之進步又造成此消彼長互相制衡的關係。故此,國人老是眷戀八十年代中國女排五連冠之佳績,誠然是對中國女排及中國排球運動的緊箍咒。

    成為國球之路,與其沉重的包袱

      排球於上世紀初開始傳入中國,最先開始的是廣州南武中學與香港皇仁書院。至五十年代,六人體制排球漸見雛型。中國吸取蘇聯推廣體育運動的方法及運動員編制,慢慢有規模地發展排球運動。1953年,中國排球協會正式成立,翌年,加入國際排球聯合會(FIVB);至1956年,中國男、女子排球隊正式獲邀參與世界賽事。六十年代,日本女排打敗當時強隊蘇聯,贏得「東洋魔女」稱號;1964年,中國邀請日本女排教練大松博文來華一個月,協助中國女排建立有系統的訓練。然而,六十年代中國發生多次政治運動,未能全身站進國體體壇。七十年代,中國女排重組,由袁偉民出任主教練,奠定八十年代中國女排躍飛的基礎。

      每次回顧中國女排掘起之歷史,版本與說法都大同小異。然而,站在當時社會與政治環境觀看排球運動,有兩點似乎一直未有人仔細梳理,有待考證。首先,由共產黨執政的「新中國」對待運動的態度為何,或運動對於建立國家形象的功能何在?共產政權何以選擇排球作為其中一項大力發展之運動,或曰除了排球之外,尚有甚麼運動被選中成為彰顯國力的平台?其次,日本女排於二次大戰戰敗的社會與政治狀態下,如何蛻變自強,成為挑戰國際隊伍的「魔女」?中國政府為何會邀請日本這民族敵人到來傳授秘技?

      這些資料與考證功夫都不容易做到,或不一定能做到。然而,就現時觀察到現象可知,(排球)運動與國家形象、榮耀與恥辱,於國民心理上有說不盡的關係。北京奧運是一場給全世界看的SHOW,必須辦得體體面面,不容丁點閃失,身為中國人自感光榮。國人都在關心及興奮於金牌數目能否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後又因獎牌計算方法不同(以金牌數目還是總獎牌數目來判別第一?),導致最終排名有異,而曾產生一場(無意義的?)討論。或是,中國金牌數目只集中於幾個項目,游泳與田徑兩大戶的比賽中,中國仍見貧弱,國人仍需努力之聲不絕。當中,劉翔因傷退出其教練痛哭之場面,完全體現體育運動與國家面子的關係。總之,統統都是關乎「誰是第一」,「誰(在運動競賽上)主導世界」的男性思想。

      基於這種心態,運動場上出現過不少古怪心態。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跳水隊包攬七金,只於男子十米高台中,周呂鑫敗於表現更為出色的澳洲(已出櫃的同志)運動員米查姆(Matthem Mitcham)。國人感到的是遺憾,卻從沒想到中國跳水夢之隊多年來的壟斷問題。情況更為嚴重的是乒乓球運動,中國男、女子隊長年壟斷各項世界賽事,觀看世界賽如同看國內聯賽,來來去去都是那幾位球員之爭。為改變這種壟斷局面,乒乓球賽制改為11分直接得分制,球又變大以減低球速,更以團體賽取代雙打賽事。可惜,效果不大,國人仍樂於看見中國球員雄霸乒壇之勢,導致出現世界運動競賽場上廢棄乒乓球運動之聲。

      回到排球場上,國人一直盼望中國女排於各項比賽中均有好成績。於2003年世界杯總決賽最後一場,中國打敗日本,事隔近廿年以全勝姿態重登世界冠軍位置。但日本獨家轉播的富士電視台鏡頭,一直放於日本女排敗北後的傷感,因而牽起中國球迷責難日本電視台,甚至延伸至反日與仇日的情緒。由運動競賽牽連至國族問題,聽起來有點失去理智,但事實正是如此,沒有理智的人不絕。中國人太需要勝利了,畢竟,國人的近代歷史過於蒼涼,以致中國女排出戰任何賽事,都以頂尖一隊上陣。國際球隊迎戰友誼賽、邀請練習賽,或次一等的地區賽事,都不時派出二線或年青隊員上陣;可是,中國隊向來嚴陣以待,如今屆亞錦賽,面對戰世界排名103位印度女排,竟然都全副武裝。

      中國女排實在輸不起,然而,底力又不足。中國女排之成員,是由地方省隊抽調上來。國內聯賽水平不斷下滑,各隊球員基本功薄弱問題漸見嚴重;打球待遇不優,於經濟發展高速增長的現況下難以吸引年青球員委身。而觀眾入座率不高,缺乏贊助商等問題,一直困擾國內聯賽之續辦。倘若,國人之焦點仍在於功利與成就之上,國家隊的壓力只會不斷上揚,決不能營造如泰國女排般享受排球比賽的態度,或是日本全民接觸排球運動的氣氛。球迷觀看賽事,著眼點在於球員發揮高水平的技術,每一球獻盡激情與特點,勝與負,有時只是錦上添花或運動史上的小污點而已。誠如,俄羅斯女排兩屆奧運都跟冠軍擦身而過,2000年及2004年均是先勝兩局後被翻盤而敗北,世界一級球員安達摩露娃因而從未獲得世界冠軍頭銜,其遺憾之大,深令全世界球迷失落多時。不過,她仍是史上最傑出的球員之一。國人,我們能否放開一點?

    香港球迷之盲目與淺薄

      香港,是個從不著重體育運動的地方,但每年一度的世界女排大獎賽(即九十年代的超霸杯),卻是全城重點體育項目,贊助商與配套活動多不勝數,觀眾入座人數亦是亞洲之冠。忽然熱衷,忽然文化,是香港人多年來不變的特質。無疑,在紅館看比賽的氣氛熱鬧非常,不少人因喜歡這種歡騰而成為座上客,欣賞排球運動成為一種娛樂與享受。不過,誰都知道,這種對排球運動的支持與熱鬧是片面的,紅館的氣氛越好,襯托出來的忽然熱愛排球情緒更為尖銳。

      除了世界女排大獎賽,香港人還知道甚麼男、女子排球賽事?頂尖的全職運動員,基本全年無休,各國聯賽、冠軍隊伍挑戰賽、國家級隊伍訓練與練習賽、地區賽事,及至世界性大型比賽,一項接著一項。不過,絕大多數人似乎都並不知道,包括所謂的專業排球評述員。各國女排來時,看的多是其外表樣貌,或是球賽上精彩的攻擊與防守,以及誰都能看得出的勝與負。可是,排球場上各種針對性策略,由防守轉反擊,或是球員的心理變化,又誰懂得看?因而,在各討論版、網誌或FACEBOOK,均不時看到片面而盲目的評語。基調只有一種,就是中國隊一定要贏!中國女排對陣之同時,網絡上(討論區或FACEBOOK)忽然多了很多帶有侮辱性或粗口字句,罵的或詛咒的當然是中國隊的對手。

    香港排球論述之傾斜與評術員水準之參差

      任何一項運動都是需要推廣及教育的。中國女排受國人愛戴,要推排球運動本應不難,隨香港區賽站而籌辦的排球推廣活動不少,可是,活動如潮流般來得快,走得更快。而香港傳媒報道的排球資訊,廖廖可數,與賭波合法化驅使下的足球運動不能相比。準確一點說,凡是有中國女排參與及打入決賽圈的,才會一直追訪下去。說是追訪,是在狹窄視野下的報道,即只直播或轉播世界女排大獎賽香港區比賽的賽事。前無因,後無果,斬件觀看數場比賽,何以讀得全面,看得專業?相信,專業足球(賭博)球迷深明此道。

      香港好像從來沒有體育評述員這個身份,頂多是邀請體育教練或退役運動員來點評一番。環觀香港兩間免費電視台、有線體育台及NOW體育台,自九十年代開始主要評述排球比賽的,包括雷禮義(雷SIR)、徐嘉樂(原名徐嘉諾,嘉樂仔)、陳耀武(武官,曾任中大體育部導師)、石盟偉(石SIR)、吳錦池(錦池)、李海光及鄭景亮(KING SIR)等。多位都是參與排球運動的球員或國際級裁判,其專業知識不容置疑。然而,評述員的責任,是清楚了解各隊情況、打法,以及即時表現,深入淺出講解比賽的情況;而即時性一點十分關鍵,讓觀眾發現他們看漏了的細節與關係。可是,能做到資料無誤、反應敏銳及口齒伶俐有條不紊交代情況的,大概只有鄭景亮一人。雷禮義是香港排壇典堂級人馬,他熟知中國女排發展與狀況,是國際裁判,亦鬼馬地創造不少抵死又本土的排球術語,如「食叉燒」、「中國長城」及「彈弓人」等;可是,世界各隊球員陣式的變化卻來不及了解,而隨年紀增長,開始跟不上球速之快。徐嘉樂是另一體育評述員之要人,甚有萬能俠本色,本身曾同為香港男子籃球及排球代表隊隊員,即場評述時,他努力嘗試結合球員之近況與眼前表現以作解釋。然而,他一人獨力難支,不時錯看而武斷地下結論。一眾把球賽收錄成為珍藏,翻看又翻看之球迷,處處清楚其盲點與錯誤。而其他球評,均不能稱得上專業,更不能讓觀眾明白排球賽事。而時至今日,中國大陸的互聯網蓬勃發展,中國排壇以至世界各地球員、教練近況,均能快速地轉載傳播,基本上都走不過少數專業球迷的法眼。

      此外,球評講述與討論賽事之角度,長年都是以中國女排為核心,站在中國一邊觀看。其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句出自雷SIR。2000年悉尼奧運,胡進重掌中國女排主教練一職。他放棄朗平重用的二傳手何琦及進攻全面得分能力強的接應邱愛華,而用長期後備二傳諸韻穎及已退役的接應巫丹。分組賽中,中國隊在六隊中排第四,僅僅出線,至八強賽要對另一組的首名,艱難非常。此一場非勝不可的淘汰賽,胡進重派邱愛華上場,前後排屢屢得分,雷SIR看得咬牙切齒感慨萬分地說:「如果分組賽一早用邱愛華,中國隊就唔駛輸得咁慘啦!」。那就是香港的球評立場。跟次一、兩級的球隊作賽,會視為中國女排的練習賽,給觀眾看看近來女排之表現;與實力相約或「死對頭」競賽,對手往往被視為阻礙中國女排獲勝之大敵。筆者認為任職香港培正中學的鄭景亮較為中肯全面,乃在於他雖然仍著緊於中國女排的發展與成敗,但同時看得到其他球隊的優劣,更懂運用語言,帶動觀眾欣賞其他隊伍的風格與技術,屬近年較稱職而難得的排球評述員。

    愛與恨的交纏

      排球能成為世界其中一項主要隊制球類活動,乃在於其球不著地的獨特規條,經年累月的練習成果,均爆發於數秒爭奪之間。互聯網打通了全世界的資訊,香港球迷不再需要依賴(乞求!)電視台的轉播或報章的一小格報道,才能知曉排壇動向。任何一場世界賽、友誼賽、表演賽,甚至俄羅斯或土耳其聯賽,都能透過網絡收看。來自不同國家的隊員成為一隊,不同膚色、不同高度及不同技術共冶一爐,對於看慣了以國家劃分的世界賽的球迷來說,實在是天方夜潭!多認識多了解了,自然會明白眼前對壘的兩隊人馬,其實很多本是同一隊國家隊成員。各人的球路、習慣與弱點,原來大家心知肚明。以這樣的角度觀看球賽,似乎又會是另一番景象。
      大門開了,自然豁然開朗。中國女排現在的成與敗,自有其前世今生之因果;觀看排球賽事,不妨多欣賞多了解。中國女排自2004年重奪世界冠軍之位後,越來越看不見球員之寬容;近年連番失利後,看過女排姑娘們比賽的表情,觀眾都吃不消了。越愛,就越恨;越恨,其實就是越愛。愛得深,傷得更深,那又何苦呢?

    後記

    1. 本文書於2011年9月底。11月中世界杯女子組落幕之後,不禁加進該賽事觀後感與評論。

    2. 世界杯舉行之前,12隊參賽隊伍大致可分為四個層次,最具冠軍相的為巴西與美國,次一等的為意大利、塞爾維亞、德國、中國及日本,二或三線球隊包括韓國、多明尼加、阿根廷,必為陪打隊伍為阿爾及利亞及肯尼亞。然而,球賽迷人之處就是不打不知鹿死誰手。巴西欠缺能與攻手配合的二傳,越打越失神;美國意外敗於德國手下,增添名次的變數。意大利雖為衛冕冠軍,主力卻均為老將而不被看好,但總在世錦賽及世界杯兩大賽事又往往打得出神,而奧運則輸到連影都唔見!再加上,世界標的傳統為單循環賽制,而本屆賽事採取「3:0 / 3:1」賽果勝方得3分負方0分,「3:2」賽果勝方得2分負方1分的制度,每場每局比賽都影響最終排名。所以,不到最後都不知誰勝誰負。

    3. 中國女排賽前一直不被看好,主教練俞覺敏的目標只為爭取前六名,而不是前三名直接獲取2012倫敦奧運入場券。不過,隨惠若琪傷後復出,王一梅回歸不用接一傳的主攻位置,張磊重投國家隊主力接應,及新進副攻楊珺菁表現出色,整支中國隊判若兩隊。快變、速度及小球串連是排球之根本,中國隊傳統方針;或曰,中國重回之前的陣式,接應被針對接一傳的問題又成為話題。楊珺菁的速度與高點重力快攻,牽制了對手的防守,更成為進攻成攻率之冠(但不知為何,到了第四輸比賽後,她的排名就不被計算,因而最終無法獲得「最佳攻擊手」(Best Spiker)獎項),加上張磊快速的走動與出手狠而快,大大加強了中國隊的進攻能力。重新找到了節奏,重新找到了得分方法,機器則能啟動,並一步一步加快。士氣,也就打回來。中國敗北的三場,分別為實力最強的意大利、巴西和美國,而後兩場均為2:3僅僅輸掉關鍵球。

    4. 更令人讚歎不已及敬佩的是日本女排!日本女排是近年唯一一隊不走高大化強力攻擊的隊伍,堅守傳統方向,把固有的陣式發揮至終極,在賽場實實在在告訴全世界,「這才叫做排球!矮個子亦可以打得精彩贏得清脆!」。在最後一輪最後一場比賽中,美國女排打敗日本女排,才可為成為世界杯冠軍球隊,輸兩局亦失之交臂。出人意表的是,日本女排以直落3:0打敗被視為實力最強的美國女排,拉她們落馬,教她們飲恨日本!之前,日本女排又以3:0打破十八年來長敗於巴西女排的宿命!
    日本隊每個球員的技術均十分全面,發球、接球、防守、傳球及小球都有很高的水平,攔網因身高問題稍為一般,但時間判斷仍為準確。近年,日本女排大大改善攻擊的手法,均是增取最高點拉手落重手腕打邊線,力量不大,但騰跳能力強而效率甚高。因而,身高1.74米的主攻灴田幸子(跟對手的自由人身高相約),竟可不時打出超手底線得分球;而兩名主攻及接應,均具備打後排攻擊的能力。同時,全隊合作十分純熟,每個球員每個時刻要做些甚麼,自己都十分清楚絕不含糊。防守出色不容置疑,防守轉進攻的速度快得驚人。數個球員互相掩護,打法機動,每每令對手攔防出現漏洞;加上她們優良的體能,打足五局都保持相同速度,完完全全體現排球運動的精髓!東洋魔女近年回勇及遇強越強打出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的賽事,在在告訴當今排壇:盲目追求身高與力量,並不是致勝的必然方向;身高180CM以下就不能成為排球頂尖球員的觀念,必須改變!「排球應是這樣打的!」

    5. 世事無絕對,球員表現有所起伏實在難免;而對手是誰又產生此消彼長相生相剋的微妙關係。日本女排打敗最強的巴西與美國,卻輸在意大利與塞爾維亞手上,面對多年剋星中國,亦以2:3飲恨!中國排壇普遍覺得,日本隊在心理上怯於中國隊,因而常不能取勝。早前的文章曾寫,心理素質這點很玄,在在影響球員水平。巴西與美國女排,在本屆世界杯實在壓力過大,心理包袱太多,影響表現。筆者在想,如果她們能打出自己的水平,日本女排會不會如此輕鬆取勝?

    (本文原載於2011年12月第三期《聲韻》。)

    子虚乌有的光子带

    Posted: 02 Jan 2012 02:00 AM PST

    z6g8ni

    【谣言】:银河中存在一种甜甜圈形状的光子带,富含高能量的光子。光子带和太阳系都围绕昴星团转动,它的轨道与太阳系轨道垂直,半径与太阳系的轨道半径相同,中心位于昴星团的昴宿六。2012年年底,地球将进入光子带。《你正成为一个宇宙人》这样描述:太阳和星星会从视野中消失,地球的电磁场会崩解,所有的原子会被改变,届时你们的精神能力会被光子效应提升,进入光子纪元[1][2][3]

    【真相】:《你正成为一个宇宙人》一书的作者分别是弗吉尼亚•艾森斯(Virginia Essene)和谢尔顿•尼德尔(Sheldan Nidle)[4]。根据网上的资料,弗吉尼亚•艾森斯在大学里学的是社会科学。1986年,她自称突然收到耶稣的指示,开始提供一项"灵魂阅读"服务,即把一部分大脑借给耶稣,让耶稣用她的声音与读者交流——每小时收费100美元[5]

    谢尔顿•尼德尔"据说"一生下来就与UFO结缘。他童年时常常在天狼星人的银河系联邦光明联合舰队的飞船上听课。后来由于他学习了与天狼星人相矛盾的地球人科学,天狼星人遗憾地离开了他,并承诺为了地球和人类,它们还会回来的。谢尔顿读大学时选择了政治学,然后开始"研究"物理学问题[6]。(本人不得不代表世界上所有的Sheldon鄙视他!)

    rxrl7a

    【传说中有这样一个光子带环绕昴星团旋转,太阳系也同样围绕昴星团旋转,并将在2012年进入这一光子带中。但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光子带根本不可能存在。图片来源:librarising.com。】

    既然这两位作者有"通天"之能,那就应该对天上的事情耳熟能详吧?可是,他们的说法中充满了逻辑和常识性错误。例如,从低能的无线电、微波、红外线、可见光到高能的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任何电磁波都可以看成是由光子组成的。宇宙中的光子含量远高于原子,二者比例大概是10亿比1,因此,宇宙算得上是一个光子的海洋[7]。说宇宙中有个"光子带",就好像说"大海里有个超级湿润地带"一样,显然逻辑不通。

    昴日星官

    或许有人会吐槽说,就算宇宙中到处都是光子,也不见得光子都会均匀分布,说不定昴星团周围真的有一个甜甜圈区域,里面集中了大量光子呢?说到这里,就必须要介绍一下被无辜拉过来当主角的昴星团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昴星团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昴宿,也就是西游记里昴日星官的势力范围。这是北半球能够用肉眼看到的最显眼的一个疏散星团,一般大约可以分辨其中的7颗星,因此在希腊神话中,它又被称为7姐妹。实际上,昴星团可能包含了超过1000颗恒星[8],听起来很惊人,但它不过是银河系众多疏散星团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银河系中大约有数千亿颗恒星,数量是昴星团的几亿倍,总质量是昴星团的几十亿倍。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比昴星团大几千倍。无论从那个方面看,太阳都没有理由绕昴星团转动。实际上,太阳和昴星团,以及银河系里的其它恒星都在绕银河系中心转动。

    那么,光子可不可以绕昴星团转动呢?

    光子想转圈,还得靠黑洞

    打开手电筒,一束光子就会以光速笔直地射出来。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想要让光在真空中停下来是不可能的,甚至连改变光的速度都不可能做到。光子始终只能以光速向前运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光就不会拐弯。

    要想让这些宇宙中最快的信使拐弯,形成闭合的甜甜圈形状,只有一种天体能够做到,那就是引力无比强大的黑洞[9]。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光子经过黑洞附近时,会偏转一定角度;离黑洞越近,偏转的角度越大;当光子越来越靠近黑洞表面时,在某一个特定的距离上,会绕着黑洞旋转上很多圈。如果在这个距离上刚好存在大量光子,倒确实可以形成一个类似甜甜圈的"光子带"。

    ts8kjx

    【在黑洞周围的恰当距离上,光子确实可以受到黑洞引力的弯曲而环绕黑洞运行,形成一个类似"光子带"的结构。但这无法"解释"传说中地球可以从中经过的昴星团光子带。图片来源:educatedearth.net。】

    根据广义相对论,"光子带"的半径r跟黑洞的质量M成正比。举例来说,如果一个黑洞的质量跟太阳相当,它形成的光子带半径就只有4千米。再比如,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中心应该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实每个星系中心几乎都有黑洞存在),质量大约是太阳的400万倍。如此巨大的黑洞,能够形成"光子带"的距离又是多少呢?算一下就知道,不到2000万公里——比较一下,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就有1.5亿千米。

    可是,昴星团到太阳系的距离大约有400光年,要想让太阳从所谓"昴星团的光子带"中穿过,它的半径就得达到400光年才行!也就是说,必须把10^45千克(10的45次方,也就是1后面跟45个零)的物质收集起来,形成一个超级黑洞。但是太阳大约是10^30千克,银河系所有物质加起来,也不过是太阳质量的1万亿倍(10^42千克)[10]。要想形成所谓的"光子带",恐怕还得再收集1000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并把它们全部塞入昴星团周围半径几百光年的狭小区域中才行。

    果真如此的话,会遭遇到灾难的恐怕就不会只是小小的地球,连整个银河系甚至周边的其他星系,都要在劫难逃了。但事实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昴星团,就是那里根本不存在如此巨大黑洞的一个明证。显然,用黑洞俘虏光子形成光子带来"解释"传说中昴星团周围的光子带,是行不通的。

    昴宿六年富力强,不会爆发

    既然围绕昴星团旋转的光子带不可能存在,那有没有可能某一时刻恰好有大量光子从昴星团发出,形成一个以光速向外扩张的光子密集区域,恰好在2012年经过地球呢?恒星级天体突然释放出大量光子的现象确实存在,最典型的就是超新星现象。超新星并不是新出现的星,而是原先存在的恒星发生的剧烈爆炸。

    昴宿六是昴星团中最亮的一颗星,质量大约是太阳的6倍,半径是太阳的10倍,发出的光是太阳的2400倍[11]。按照恒星演化理论,恒星形成之后,主要依靠核心以氢的聚变来发光发热,这一阶段恒星的状态会比较稳定,昴宿六就正处在这个年富力强的阶段。

    当氢燃料消耗到一定程度之后,恒星内部开始进一步聚变形成更重的元素,于是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迫使恒星的外壳向外膨胀。以昴宿六为例,很久很久以后,它会缓慢地膨胀成一颗红超巨星,然后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可能发生爆炸,形成超新星。可是,现在昴宿六的脸蛋还蓝着呢,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aibaw6

    【超新星爆发也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光子,以光速向外传播,形成一个光子密集的球壳。但昴星团中的昴宿六正值壮年,不可能突然发生超新星爆炸。图片来源:manabrau.deviantart.com。】

    相比之下,猎户座左上角的参宿四正是一颗红巨星,可能不久以后就会爆发,据说会形成一颗亮度像满月一样的超新星——这也成了2012年地球会遭遇灾劫的一种说法。只不过,天文学意义上的"不久以后",并不是指明年,而是指最近10万年内[9] 。果壳网谣言粉碎机还专门针对参宿四写过一篇文章: 2012年,参宿四会爆炸吗?

    再退一步说,即使有一天昴宿六真的爆发了,也不需要为之担心。天文学家认为,距离25光年以内的超新星才会对我们产生致命影响[12]。随着距离的增大,可以想象这种影响至少会呈平方反比规律衰减,再加上被宇宙尘埃反射和吸收,相应的影响会进一步削弱。400光年远的昴宿六,完全处在地球的超新星爆发安全距离以外了。

    因此,所谓"地球磁场崩解"、"白天变成黑夜"、"精神能力提升",完全是无稽之谈。超新星爆发所释放出来的高能光子和人为制造的X射线、伽马射线没有本质区别。既然相信沐浴在高能光子中能使人拥有"肉体及精神上的一些潜能",两位作者为什么不亲自去实验室给大家演示一下呢?

    【结论】:谣言破解。如果真的有这么一种厉害的光子带,即使地球没有掉进去,也会有别的天体或物质与它发生相互作用,天文学家早就应该看到了。可是,没有任何观测证据或理论支持这种说法。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光子带"的谣言都站不住脚。

    参考资料:

    [1]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96457/

    [2]http://baike.baidu.com/view/206010.htm

    [3]http://en.wikipedia.org/wiki/Photon_Belt

    [4]Virginia Essene and Sheldon Nidle - You are Becoming a Galactic Human (Santa Clara, CA: Spiritual Education Endeavors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ISBN 0937147087).

    [5]http://www.sharefoundationnetwork.com/readings.htm

    [6]http://www.paoweb.com/bio.htm

    [7]任何一本宇宙学教科书都有介绍

    [8]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22891/ 312页

    [9]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8-05/29/content_8273876.htm

    [10]Adams, Joseph D.; Stauffer, John R.; Monet, David G.; Skrutskie, Michael F.; Beichman, Charles A. (2001), The Mass and Structure of the Pleiades Star Cluster from 2MAS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v.121, p.2053.

    [11]http://stars.astro.illinois.edu/sow/alcyone.html

    [12]http://blogs.discovermagazine.com/badastronomy/2010/06/01/is-betelgeuse-about-to-blow

    美女博士谈朝鲜

    Posted: 02 Jan 2012 12:19 AM PST

    (一)朝鲜人民的钱去了哪里?

    (2011-10-10 10:30:53)

    朝鲜人民的钱去了哪里?

    朝鲜国土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约等于中国福建省,人口两千多万,而福建是三千多万,双方平原山地各具。从这个大致参照系来看,朝鲜不应该贫穷如现在。除了体制使经济搞不活等原因,军备竞赛和特权阶层的腐败,国家对公民资源和财富无尽榨取,以及对民众劳动力的无偿剥夺,对公民自强求富的限制,既严重削减了他们求富的可能性,也削弱了他们求富的能力。层层压制盘剥后的朝鲜有限财富又大都花在了以下方面:

    金家王朝的面子工程。

    在朝鲜,看见最频繁的建筑除了房屋就是纪念碑纪念塔标语碑之类,而且非常豪华奢侈。在劳动力都属于国家绝对控制的环 ……

    ……

    佔領中環 - 自由學社聲明

    Posted: 01 Jan 2012 11:54 PM PST

    在官方的地圖上,在資本主義底下的金融中心,佔領中環彷彿畫出了一塊「不可能」的空間。這兩個月來,我們嘗試離開金錢掛帥的交易模式,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資源、時間和空間,建立自主自治的社區。但同時,我們亦發現種種來自現實及自身的局限,令生活無法自主遂意,迫使我們思考平日隨手拈來的種種理所當然。由打水、煮食、清潔、發電、空間分配;到對金錢、工作、共享的概念,以至對周圍的社區地理脈絡等的理解;甚至自我身體、心靈的調息和平衡……在這裡,一切彷彿要從頭學起。我們不禁問:到底從前所經歷的,是怎麼樣的教育和學習,而造成今日我們的無力、無語?

    思考教育,我們想起從小要戴起厚眼鏡、背著超重書包的莘莘學子;想起憂心無奈卻仍要帶子女去學鋼琴、游水、繪畫、西班牙文、奧林匹克數的家長;想起每天已被課程進度、時間表、課外活動、開會行政所壓垮,還要面對不停考核、再進修、再提升的老師;想起為了一紙文憑而背起一身債務,畢業後卻仍無法安居樂業的青年才幹;想起本身擁有一門手藝的技人、工廠工、農夫,甚至以為學會一種專業就可以無憂的人,轉瞬間面對自己的知識被宣佈過時,被迫再培訓重投勞動市場……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就只剩下考試、增值、競爭、慾望和金錢?

    西班牙無政府主義者Francesc Ferrer提出Free School的概念,以反抗當時被教會操控的西班牙教育制度。今天的課室縱然不再被十誡所規範著,但取而代之的是市場邏輯的無所不在(omnipresence)。教育的每一個細節,充滿著成本效益的計算,學校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裡的工廠,為了日新月異的市場需要,而製造不同的人才(生產工具)。甚至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市場,教和學變成了交易的關係,而透過不停製造、淘汰、再製造新的知識標準,令這盤生意可持續。弔詭的是,今天我們仍會把學校幻想成捍衛知識和自由的堡壘、價值中立理性的庇護所,儘管它的課程內容和編排、考核制度都是為資本市場而設計;儘管教育工作、學習成果,和資源分配都要依從量化的方法衡量;儘管學習年期的限制,令我們沒有空間消化沉澱、應用、再創造;科目分類的過分專業化,令我們喪失跨向其他知識領域的動力,進而一步步將我們廢人化(proletarianize),令我們無法不依附整個勾結的制度而存活,看不到這套邏輯以外的可能性,更加無法思考如何改變現狀。

    在佔領中環,面對每天增加的問號,我們找到互相分享、學習和深化討論的動力。同時透過不斷與路過/加入、支持/質疑我們的人對話交流,讓我們尋回一種在功利社會的人際關係中,消失了的聆聽、感知和表達的本能,過程中一方面堅實自己的信念,亦叫我們重新檢視和反思自己的態度、既有的知識和價值。學習與不同的個體溝通,或許就是教和學的開始。我們嘗試追溯free school的理念,希望在市場邏輯以外,重新思考教和學的關係。而且我們相信,這並不只是佔領者的問題,也是每一個追求自主生活的人所要思考的問題。

    就如佔領中環,free school也是一個「不可能的空間」,在市場主導的環境裡面,嘗試潛越、騎刧,和創造一種資本主義邏輯所企圖抹煞的社區/群體/人與人的關係。free除了是免費,拒絕以金錢衡量教育;也是透過開放所謂「專業」的知識,令每個人逐步「去廢人化」,實現生活上的自主和自由,例如:學習身體和心靈保健的知識,可令我們了解、保護和珍惜自己,並思考是什麼制度和工作的壓力,令我們陷入沮喪和通宵達旦地殘害自己。學習不只是傳承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去改變。透過分享和生產可以應用、改變日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反覆實踐、思考和討論,令改變的種子得以萌芽和成長。

    在這場沒有限期、沒有規則、沒有任何既定模式的實驗裏,每個人都是老師、每個人都是學生。我們希望和你一起,共同討論什麼是free school,共同決定教學的內容、方式和時間,希望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步伐,學習醫學/針灸/推拿/詩/結他/煲湯/地理/太極/純數/物理/縫紉/建屋/UFO/星際政治學……並且透過生活的實踐,共同掌握,共同創造知性討論的公共空間,令不同籌疇的知識可以對辯和交流,並打破其界限,重新思考知識是什麼;將知識「去專業化」,實現社會條件局限以外的實質平等(radical equality);讓每個人從日常生活開始,重新掌握何謂自主、何謂美好、何謂自由。

    一月七日,帶你的學問/技能/口水/好奇/疑問/熱情/理想來!

    「佔領中環: 自由學社開幕禮」
    日期:2012年1月7日
    時間:下午3:00
    地點:中環匯豐銀行地下

    歡迎將你的想學/教的東西、對教育或free school的看法,電郵至:occupy.central.hk@gmail.com

    英文版statement見: http://occupycentralhk.com/?p=1089
    自由學社小冊子檔案下載: http://minus.com/mXZJeUm2P

    2012年中国“钱景”风险重重

    Posted: 01 Jan 2012 11:43 PM PST

    中国搜狐财经对中国逾百位知名经济学者、机构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大部分学者对2012年经济走势看法悲观,基本共识为经济增速与人民币升值放缓、房市小幅下跌,近七成学者认为,当局将执行宽松货币政策,意见分歧最大的是对股市的预测,而面对2012年值得投资的项目,他们强调的几乎全是风险。

    搜狐财经调查显示,96.55%的中国学者认为,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毛额(GDP)增速将比2011年放缓;其中44.83%的学者认为GDP增幅为8.5%9%,显示保"八"仍很重要。他们认为,中国拥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及大规模"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可达成这一目标。

    而在"稳增长"目标下,"控物价"的平 ……

    ……

    萬人聯署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改善空氣污染

    Posted: 01 Jan 2012 11:26 PM PST

    萬人聯署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改善空氣污染

    http://blog.yahoo.com/_PM7MVLU3GOFWV5WIQEAUV4NNAA/articles/626829/index

    健康空氣行動、香港地球之友及南方民主同盟等組織於2011年12月起,舉行了「萬人聯署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改善空氣污染」的簽名運動。

    他們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改善空氣污染、跟隨世界衛生組織更新空氣質素指標、及促請政府盡快擬訂立法草案,並將微細懸浮粒子納入指標。

    萬人聯署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改善空氣污染 - 旺角站:
    日期: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4-6時
    地點:旺角行人專用區
    合作單位:健康空氣行動、南方民主同盟等

    歡迎登入<南方民主同盟視像頻道>,重溫由南方民主同盟龍緯汶等人負責的<萬人聯署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改善空氣污染:旺角站>: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j3f-lJka4E

    影像串流: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