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佔領的藝術到藝術的佔領
- 抗瘤酮:并非抗癌神药
- 2011盘点之《与高衙内通信》
- 沒有文字的才配叫情書
- 凤凰传奇
- 异地恋变成了本地恋本地恋变成了异地恋
- 异地恋变成了本地恋本地恋变成了异地恋
- 若是重庆文强在
- 象一滴水一样 ——纪念高华老师
- 王力雄:除了自焚,还能做什么?
- (轉載)陳育強:高地價政策與香港藝事
- 国际化道路上,印度瑜伽何以完胜中国太极?
- 《每日电讯报》 “强势利益集团”阻碍中国改革
- 唐唐、地產商與市建局的角力
- 台湾人民自己的选择
- 打破教育制度枷鎖
- 中国自古无文明
- 经济学讲义-第十五讲:交易费用(作者:本博客管理员)
- 《纽约时报》前美国外交官使选前台湾感到紧张
- 台湾选举乱想:可能有些人要付出代价
Posted: 14 Jan 2012 02:31 PM PST
無疑,在這個運動裡有一小撮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受害者,例如曾購賣雷曼兄弟債券而失去大半生積蓄的苦主,但他們的參與很大程度只是景觀式的﹕也即是在帳篷上、街道的圍欄扎上控訴銀行的牌匾。這些鋪天蓋地的宣傳品中,我們很容易突略了這樣的一個刺點(punctum)﹕「香港已沒有良心銀行」。這表面上控訴貪心的銀行家們的標語,背後是一個很天真的想像,它將這些機構擬人化,並賦予它們「良心」。這也呼應著我們之前談過的,資本主義在人們觀念裡一直是一個好的東西(也即是商人治港是合理的),只是突然之間有了害群之馬。這種分析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因為它忽略了資本主義在過去幾十年的突變,而這個突變對於建構一個全球性的資本主義是一個必須﹕它不可能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多勞多得的模式,而必須變本加厲地累積財富 。[1]但我們必須明白1%與99%的比喻並不僅是攻擊那些有錢人,要他們為當今的境況負責任,它要針對的讓他們可以這樣謀利的資本主義系統。馬克思在《資本論》的序言早就提醒了我們這一點﹕ 「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誤解,要說明一下。我並不是要用玫瑰色來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不過這裡涉及的人,只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帶者(Träger),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是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的。」 這也解釋了為甚麽改良主義者、自由主義者以及右翼人士,對於「沒有訴求」的耻笑其實是一個很沒有想像的誤解,因為行動者要求的遠超於他們的想像﹕一個整體的否定。在這個背景下,我覺得「佔領中環」比起歐美的佔領運動更好地說明這一點。 與之歐美的佔領相比,香港並沒有相關的經驗,就算在校園內最多也只有很文靜的抗議。 例如說去年英國政府削減教育經費,同時將本地學生的學費提高三倍,兩個月內倫敦大學的學生便分便佔領了學校行政單位、圖書館等建築物,中斷了學校的部分運作。佔領並沒有經過精心部署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又例如在法國,每當有遊行,周圍都是十幾歲的高中生。香港沒有這種抗爭的傳統,這也是為甚麽我說資本主義之於亞洲是非歷史性的命運,我們只能借鑒的是一段短暫的抗爭悲劇。 所以在歐美的佔領會有很大聲的響應,因為佔領是一個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單單在倫敦便有二十五處的佔領,繼之工人階級、公務員也加入大罷工。 佔領的藝術 我首先必須承認這個切入點並不完全是作為旁觀者的觀察。在佔領中環發生之後,我和程展緯在佔領地點開始了一系列的討論,去想像怎樣去想像藝術、理論以及佔領的方式。早在幾年前,當程展緯以及劉建華等在銅鑼灣的時代廣場進行了佔領活動之後,我逐漸相信SI嘗試改變城市的策略可以為香港打開一種新的空間政治。所以對我而言,程展緯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個SI。而另一方面,我的好朋友,一個十分認真的佔領者Nin Chan是飽讀SI理論的左翼青年,他在佔領運動理論方面的介入,帶著濃厚的SI色彩。我必須強調的是我們都是學徒,這場佔領對我本身而言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但無論如何,佔領中環有兩點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它﹕一、改變了空間的使用以及定義;二、嘗試發展一個另類社會關係的社區。 德博對資本主義的批評是馬克思的延續,如果說馬克思在《資本論》指出了工人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換取工錢,而在工廠裡重覆的工序中被異化(alienated)。德博嘗試指出的是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異化已是無所不在。在工廠裡、辦公室的生產過程裡,異化持續;而在商品的流通過程中,一個景觀社會已形成,以及在不斷地強化。景觀簡單來說便是商品、廣告、媒體、科技等的影像,這些影像同時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關係抽象的表象。我們視覺上只見到圖像,但整個生產過程卻被淹蓋,整個人際關係只餘下最表面的東西,同時這些影像正在不斷地生產一些虛假的欲望,阻止了真正欲望的實現。 而城市的規劃,例如商場與街道的設計等則是建立通訊渠道讓這些景觀接觸我們。我們的經歷,也即是我們的時間以及生命,已經被異化成為視覺上的載體。SI提議的是一種空間的政治,也即是去發展一些技巧改變空間以及通訊,進而改變生活以及感覺。 這種空間政治對於二十一世紀的大都市越趨迫切,但香港一早已面臨這種困境。香港的人口密度一早已是世界前列,而且多次選擇填海去拖延問題。去年在香港「地產霸權」成為了年度詞語﹕在政府的默許下,地產商通過圈地、炒樓來賺取暴利。 與內地的「蟻居」相似,香港盛行一些称之為「劏房」的東西,將一些舊樓再「劏」成更小的單位。低收入的人士被逼要租住這些幾十平方呎的地方,而他們每天要上班必須穿過地鐵上蓋的商場,沿著建築師刻意安排的路線,讓商品的影像以最直接及最持續的方式進入視覺。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普通人大學畢業之下,他或她如果搬離父母獨居,便可能要住在這些空間,如果他或她決定要買樓,便只有用餘下的三十年慢慢地去清還按揭。但作為人民代表的政府並沒有將土地視為人民共同擁有的東西,而是視自己為一個絕對的擁有者。二零零九年的菜園村事件中,政府不惜將村園毁滅來建立一條全球最昂費的高鐵。在資本以及政府的合作下,空間的秩序被過度的格式化。 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充斥著許多不合理規定的公園,例如不準打球,不準踩單車。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莫過於住於新建成的政府總部的添馬公園草地,它表面歡迎市民前來休息,但如果市民想要躺下,必須睜開眼睛 ,若閉上眼睛便會被保安趕走[3]。這種空間的規管不只是物理上的空間,而是人生活的空間,也即是將人合法化為一種可被壓迫、剝削以及奴化的動物﹕樓奴、經濟人等。 上世紀中葉,SI的發展以及影響便是要回應這種空間對人的異化。SI本身可被視為反異化的運動,這在無論是在德博自己的《景觀社會》、 Vaneigem 的《日常生活的革命》,還是六八年激發法國學生運動的小冊子《關於學生生活的貧乏》裡,我們都可以見到。SI發展了不同的「佔領」的技巧發展一種總體都市主義(urbanisme unitaire),例如飄移(dérive),參加者可以花上整天漫無目的地在街上凭自己的感覺、情緒、心理走動。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則是參加者通過「括號」了日常生活裡由景觀強賦在人身上的常規(routine),而用自己的經歷(稍為真實一點)來重新詮釋這個城市(心理地理學)。譬如說用一張倫敦的地圖用在柏林或巴黎,去發展出一種沒有目的--或者說活動本身就是目的的形式。SI發展出來的另一個技巧叫異軌(détournement),將一些主流的影像、作品重新詮釋。例如在一幅塞納河旁聖母院的廉價油畫加上幾個筆然後重新定義。這些技巧企圖重新定義已被規範化的景觀,以及改變空間之間的通訊,就好像佔領者將介乎私人以及公共的中環匯豐地下變成任何人都能參與的共同(commons)。 藝術的佔領 佔領中環與SI一些綱領的相似之處,並不全然是因為裡面有不少藝術學生或從事藝術相關的人,而是兩者都嘗試從生活的思考出發﹕為甚麽我們要屈服於這種生活?是甚麽造成了這種生活?我們可以改變甚麽? 它所帶出來的是另一種抗爭方式,如果那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並不需要在人流川湧、吵鬧的中環進行;它也不是為抵抗某個項目而進行的活動,而是一種更徹底的要求﹕一種全新的生活和感覺如何在一個不可能的地方發生。這和SI的出發點幾乎是一樣的,它追求一種全面的批判(total critique),這種批判並不扎根於一個詳細的、具體的、政策主導的烏托邦式的論述(布爾什維克主義),而是到了日常生活的細節,從另裡質問生活本身的可能性。這種社會運動的自發性,我称之為一種非意識的藝術形式(unconscious art form),它也標誌著一種社會運動以及藝術之間的新的關係;同時可以視之為舊的關係的批判。所以在這裡我想以佔領運動去重新詮釋藝術和社會運動的關係,這種關係並不算新,但是起碼當前的理解仍然模糊。但在正式進入這個討論之前,我必須聲明我並不是一名研究香港藝術史的學者,我的學術背景是哲學和文化理論,我想要處理的問題是在甚麽條件下這種關係需要被重新審視,新的行動可以如何想像。 當我們在說「藝術與社會運動」的時候,我們常常忽略了這個「與」字。「與」字一方面可以是一個分離的符號,也即是藝術與社會及社會運動之間可被視為兩個分開的抽象範疇。這種想法有兩個很直接的後果,例如藝術家視藝術作為工具去介入社會運動﹕它既可為革命出來,也可以為首領( Führer)服務。 我並不是說藝術不能作為宣傳工具去介入社會運動,而是說僅將藝術視為功用(無論是社會運動還是真善美),會很容易地便不自覺地將藝術從社會生產中抽離出來,而藝術只會淪為表象(representation),成為傳媒事件,在報紙上佔一小角或在電視上出現八秒。 另外,藝術享有一種超越性,例如較早前為了支援一名被捕的知名藝術家,一些藝術家會認為藝術不應該受審查,藝術家不應該因為言論而被拘捕,也即是藝術有它的超然性,或者「純性」(purity)。 這種對藝術「超越性」以及「純性」的批判, 早已出現在德博對SI之前的前衛藝術的批評﹕「達達主義想要粉碎而不實現藝術,而超現實主義想要實現而不粉碎它。情景者一向以來的批判位置是藝術的粉碎和實現是藝術超越性的兩個面向」[4] 。當然我們必須說任何人都應該有他的言論自由,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工人。 我們必須留意「與」的另一方面也表示一種融解(dissolution, 而不是融合integration),而要理解這種融解,我們必須回到德博所說的景觀,以及德國哲學家阿當諾所提出的文化工業。 德博和阿當諾在著作中並沒有提及彼此,但兩者在對於當時藝術的診斷卻是十分相似。SI的反藝術傾向在它的宣言中聲言在達達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之後藝術已經死亡。死亡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前衛藝術已成為了景觀的一部份。德博和沃爾曼(Gil J. Wolman)這樣說「因為對於資產階級對藝術以及天才的概念的否定已經儼然如一頂舊帽,在蒙娜麗莎上面畫上胡鬚並沒有比原來的畫作有趣」[5] 。達達作為一種「反藝術」的創作,今天已經成為了藝術館裡常設的展品,而且是投資的保障。達達曾擁有的批判性在資本的擴張中被吞並( recuperation)。阿當諾對和霍克海默的《啟蒙的辯證》對於文化工業的批評和SI有很相似的地方,文化工業所產生的「文化意識形態」就好像景觀一樣變成了一種欺騙或假象。電影、書本、音樂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變成了維持人類異化的工具。甚至今天,我們可以見到這本《啟蒙的辯證》也成為了許多大學培訓「文化工業家」的必買教材。然而德博和阿當諾對於如何對抗的方法截然不同,而如何詳細比較他們的思想則不在這篇文章的範圍內 [6]。 但必須指出的是,文化工業和景觀的結合己經超出了德博、阿當諾的想像,資本主義和文化工業已經乎畫上等號。一方面,藝術不必以商品的形式出現,它本身可能不再構成獨立的價值,而是如德國藝術評論家 Diedrich Diederichsen所說的 Mehrwert [7]。Mehrwert的德文語意為「更多的價值」,馬克思主義者称之為「剩餘價值」,但Diederichsen的Mehrwert則更像是增值,例如增加該相關商品的價格,或者該地點週圍房地產、餐廳、商品的價格。另一方面設計、科技正在和藝術靠攏,正如iPhone、iPad等一早已超過了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故此哲學家Peter Sloterdijk建議在這個結合裡,功能主義與感知(perception)再次連結,也即是將功能物件帶進了美感經驗 [8]。從這兩方面來說,我們可以說是德博的景觀和阿當諾的文化工業的一種進化。藝術的「純」已一早被融解在社會的動態裡,所有的可能性行動只有在融解的思考中出發。 在SI的宣言裡「我們是藝術家正是因為我們已不再是藝術家﹕我們實現藝術」,SI既是前衛藝術運動,同時也是前衛政治運動。藝術家和行動者的分別已經消失,也即是說即沒有藝術家也沒有藝術行動者,藝術家在行動中變得模糊得認不出來,就好像在「佔領中環」的運動中,沒有策展人,也沒有藝術家。我想指出的在佔領運動為社會運動以及藝術締造了一個新的情景﹕首先是佔領作為一種空間政治的必要性,這種政治並不只是要重新奪得對城市的權利,而且是要重新去締造一個個新情境,那裡人們可以去體驗一種新的的生活和感覺,也即是佔領可以成為一種不斷被重覆的抗爭模式。其次是藝術已融解之後行動的可能性,也即是在甚麽條件下,藝術可以抵抗景觀化?換個方式問如果丟棄認同建構以及表象媒介之後,藝術還可以以甚麽形態存在? SI示範的並不是類似détournement之類的技巧,而是前衛藝術以及激進政治合併的可能性, 而佔領中環或者可以作為這樣的一個示範。 À prendre dès le début [9]! [1]詳細分析請見拙文,《獅子山精神的批判》載於《本土論述2009》(台灣﹕漫遊者,2009) 注﹕文章見於《獨立評論》(內地《現代藝術與投資》一月號),此為作者手稿,而這篇文章只是論題的第一部分。 | ||
Posted: 14 Jan 2012 02:00 PM PST
抗瘤酮是什么药?抗瘤酮是由一位"生物学家和医生"博金斯基(Burzynski)创造一个概念。他认为,抗瘤酮是一类能够使异常的肿瘤细胞"恢复正常"的物质。博金斯基曾先后从蘑菇、病人血液、大鼠的脑组织等各种地方寻找符合抗瘤酮标准的物质。最终,他在人的尿液中获取了一些含有苯乙酰谷氨酰胺结构的肽类衍生物。(这些物质是人体的代谢产物,在体内有何生理作用并不清楚。)博金斯基发现,这些物质对培养基中生长的肿瘤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于是认定这些物质就是抗瘤酮,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用它们为癌症病人进行治疗。 ![]() 两种抗瘤酮的化学结构式。 抗瘤酮是合法的上市药物吗?在美国和欧洲,抗瘤酮都未获得上市批准。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官方网站上,查询不到任何名为"Antineoplaston"的药物。在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SFDA)上也查询不到任何名为"抗瘤酮"的药物。 专业人士如何看待抗瘤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是世界顶尖的抗肿瘤领域学术组织,该机构会收集可靠的抗癌信息并根据证据制定治疗指南,其发布的癌症治疗指南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在NCCN的治疗指南及网站内容中,没有任何与抗瘤酮相关的评述和推荐。 美国癌症协会(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认为,没有证据证明抗瘤酮可使癌症病人获益。 在《柳叶刀》(The 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JAMA)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抗瘤酮的评论中,专业人士也普遍对其效果表示质疑。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网站上有对"Antineoplaston"较为详细的介绍:它目前只是进行到了临床二期试验,还不能真正上市用于治疗癌症病人。在疗效方面,对此药物在脑部肿瘤、前列腺癌和肝癌治疗上的研究情况是,来自他人的研究都没有得出和博金斯基团队相同的结果。另外,有些病例是在使用了癌症标准化治疗的同时用此药进行辅助治疗,不能得知其"疗效"是单独来源于此药、标准化疗法还是两者的协同作用。FDA不允许它用于治疗或预防任何疾病,只有博金斯基自己的诊所进行的临床试验在使用这种药物。 抗瘤酮的临床试验能证明有效吗?关于抗瘤酮实际用于临床的疗效,确实可以查到相当数量的研究论文。在论文结论中,不乏"有效"、"优于化疗放疗"之类很有吸引力的字眼,但仔细阅读研究内容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这些临床研究不具有代表性。研究涉及的癌症类型大多是神经系统肿瘤,此外还有肝癌、小肠癌等,并不能代表其他众多类型癌症的情况。研究的样本量很小,大部分研究纳入的病人数在二十以下,有的则压根只是一两例病人的个例报告,无法代表整个患者群体。 第二,这些临床研究大多没有对照组。大部分研究的评价方法仅仅是给病人使用抗瘤酮后观察疗效,没有设置包括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在内的任何对照组。仅在结论中出现认为抗瘤酮优于以往正规疗法的叙述。[注] 第三,这些研究的结论并不客观。研究的结论部分常存在一些夸大的、无法从实验结果直接得出的叙述。例如上文提到的,在研究中没有将抗瘤酮与正规化疗和放疗进行比较,结论中却出现抗瘤酮比放疗化疗更有优势的论断。 第四,研究中对于"有效"的定义也存在问题,很多研究对有效的定义模糊不清,仅仅列举了病人的预后和生存情况,却没有说明"有效"的标准。在这些研究中,病情稳定也被算作有效,这一点与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不相符。 由此可见,虽然针对抗瘤酮有相关临床研究,但由于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研究结论也不客观,并不能成为抗瘤酮有效的例证。仅从这些研究根本无法得出可靠证据表明抗瘤酮对治疗癌症和改善癌症患者生存有益。 抗瘤酮安全吗?在抗瘤酮的临床研究中,报告的主要副作用包括发热、头痛、眩晕、恶心等,也有贫血和过敏反应发生。没有证据表明抗瘤酮的毒性大于常规化疗或放疗,但由于其疗效不确切,且可导致患者中断正规治疗,因此具有使病情恶化的风险。 综上所述,抗瘤酮的有效性未被证实。癌症病人抛弃正规治疗而转向抗瘤酮并不能获得神奇的疗效,相反还可能面临病情延误的风险。
参考资料: 癌症通讯(The Cancer Letter)期刊对抗瘤酮的评论:The Antineoplaston Anomaly 柳叶刀(Lancet)期刊对抗瘤酮的评论:Lessons from antineoplaston.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对Antineoplaston的问答 Saul Green. 'Antineoplastons' An Unproved Cancer Therapy. JAMA. 1992 Jun 3;267(21):2924-8. 以下是部分发表的抗瘤酮的临床研究: Burzynski SR, Weaver RA, Lewy RI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Antineoplaston A10 and AS2-1 in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and Progressive Multicentric Glioma. Drugs R D. 2004;5(6):315-26. Burzynski SR, Lewy RI, Weaver RA,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antineoplaston A10 and AS2-1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diffuse intrinsic brain stem glioma: a preliminary report. Drugs R D. 2003;4(2):91-101. Tsuda H, Sata M, Kumabe T, et al.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antineoplaston AS2-1 on HCC recurrence. Oncol Rep. 2003 Mar-Apr;10(2):391-7. Burzynski SR, Janicki TJ, Weaver RA, et al. Targeted therapy with antineoplastons A10 and AS2-1 of high-grade, recurrent, and progressive brainstem glioma. Integr Cancer Ther. 2006 Mar;5(1):40-7. 了解更多: 原文发表于果壳网 健康朝九晚五主题站 抗瘤酮:并非抗癌神药 | ||
Posted: 10 Jan 2012 08:15 AM PST 与高衙内通信 衙内足下钧鉴: 你来信说2011年的中国难以理解,我也有同样的困惑。从表面上看,2011年的中国与你的中国有巨大差异,但深究到某些细......>>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 ||
Posted: 14 Jan 2012 10:23 AM PST 赤膊的小柯聽到佳宜喚他, | ||
Posted: 12 Jan 2012 03:37 PM PST 那天晚上,星光现场陈珊妮演唱会结束半小时后,在旁边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金鼎轩,陈珊妮和乐手们静静站在门口等位,而金鼎轩始终播发着震天价响的凤凰传奇,觥筹交错,嘴巴和屁股轮回......忽然想起陈珊妮那首《一个只有屁股的人》:
他喜欢摘下许多星星/ 丢在公共厕所的马桶里面 /把他们冲掉或者淹死 /却忘了离开/ 变成一个只有屁股的人/ 我说快点冲水,也洗不干净他的嘴/ 哪里是他的嘴,其实无所谓 /为了一个只有屁股的人/ 知道自已早餐吃了什么,知道自己的晚餐变成了什么/ 不知道早餐的报纸是些什么,不知道自己变成晚餐的什么。
凤凰传奇这样的流行音乐,显然只有嘴巴没有屁股,如此一尘不染的歌,似乎足以让我们相信世界上没有也不需要排泄系统,社会括叶肌二十四小时不打烊分泌的全是蜜。不过凤凰传奇不像《爱情买卖》《香水有毒》那么俗烂,并且还打着民族风作招牌,因此卖得出高价,有个音乐节居然一齐请到了崔健和凤凰传奇,而凤凰传奇的价码还比摇滚教父更高一筹。
沈从文这么说凤凰:"古记称"有凤来仪","凤凰于飞",让我们知道,这种理想的灵禽,被人民和当时贵族统治者当成吉祥幸福的象征,和爱情的比喻,也是来源已久,早可在三千年前,至迟也有两千七八百年。""凤凰传奇"这个被戏称为农业小清新(准确地说应该是农牧业小清新)的流行组合,完全可以把沈从文对凤凰的解析套在自己身上做嫁衣。
这就是流行歌曲用一层又一层糖衣包裹的桃花源。
凤凰传奇和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当然并无关系,不过,谁都愿意把沈从文的家乡当成一个吉祥幸福的爱情桃花源。 我是十二年前去的凤凰。那会全国四处飘荡还珠格格,如同如今四处飘荡凤凰传奇,只不过一个闭塞的小县城会把这种流行度又放大十倍,远不只是在电视上,而是从购物袋到大巴无所不在,以至于你会以为赵薇已经成为凤凰的形象代言人。然而,乡民家里贴的毛主席华主席像,几十年不变,估计现在仍然好好地贴在墙上——本来人家就是灭掉还珠格格封建王朝的革命家嘛。
似乎每个文人去了凤凰都得写篇作业向沈从文做个交代。诗人庞培曾写他在沈墓前跪拜三次,那是长河落日般的诗人情怀。我找沈从文的墓找了好久,后来问了一位农妇,她随手一指:就在她家后面的小山坡上,小山坡上炊烟缭绕,没有比农家黄昏的炊烟,更能把人带回古老的中国了,沈从文的时代历历在目,在他墓前,我脑子里奇怪地闪过沈从文小时候上学的情形:每个小孩都挎着一个篮子上学,篮子里有课本有午饭,还有几块石头。猜猜石头用来干啥?砸野狗?没错。因为街上与河边杀人如麻,野狗吃惯了人肉。
沈从文的文字清简蕴藉,而有些作家写起凤凰来就好像凤凰在发大水,还记得一位散文名家末尾的抒情:"凤凰啊你是那么的美,美得就像一首歌的不同声部。"且不说"一首歌的不同声部"未免令人费解,很奇怪为什么散文名家看到的凤凰美得一塌糊涂,似乎凤凰满大街都是翠翠(《边城》女主角),而我见到的是却只是铺天盖地的小燕子赵薇?为什么去凤凰的路上,每隔几公里我就能看到一块"严厉打击车匪路霸"的路边标语,而美文家们仿佛都是一尘不染直接从文学史空降沈从文故居,直接在他老人家家里焚香沐浴更衣净手,写下一篇又一篇凤凰颂?
越是熟悉沈从文,就越不知对凤凰该如何下笔。凤凰到处都有学画的学生,在对着被黄永玉画腻了的吊脚楼没完没了地画。但是,那一块块"严厉打击车匪路霸"的标语是比黄永玉更为有力的当代艺术,或者说"严厉打击车匪路霸"其实就是湘西那一幅残山剩水,那一幅千载长卷的名字!
顺着学生写生的视野望去,很容易获得沈从文小时候的视角:躲在大石头后面,偷看河边一排排地砍头。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还不妨想象一下沈从文写过的血腥一幕:一个孩子挑着竹竿去见官,而竹竿上是他父亲或叔叔的人头。
自问你丫究竟是看多了僵尸片丧尸片,还是看多了门户网站那些每日滚动播出的暴力新闻?抱歉,我无非是想让自己那颗脆弱的心好歹适应一下新时代:世界野蛮如故,人类嗜血如斯,撕开"凤凰传奇"那一层又一层漂亮的糖衣,你咬烂的,是一颗心脏,还是一颗子弹?
龙易被视为恶龙,而凤凰担着千古美名。不过,陈舜臣的推理视角有所颠覆,在《龙凤之国》一书中他如此阐释凤凰:"龙的形象过于杂乱奇特,却象征着和平,而单纯的凤反倒隐藏着狰狞面目。理想之鸟——这难道不是一味标榜自己,不包容他人的形象吗?"
或许,我们只有推翻凤凰原有的吉祥幸福纯情形象,才有胆识去面对一个恶浪滔天杀伐连天的黑暗帝国。如果连凤凰都他妈是狰狞的,那么在一张邮票上龙颜小怒一下又算个鸟?
2007年,在沈从文的凤凰,沱江大桥倒塌,64人死亡;2010年,在沈从文的凤凰,一名少女不堪受辱从天下凤凰大酒店跳楼身亡。湘西自古多匪,警匪一家也并不稀奇,然而如今,每个准备去凤凰旅游的自驾游车主都对凤凰的"警匪一家碰瓷产业链"心有余悸,沈从文在《凤凰》一文中彰扬的凤凰"游侠者精神"早已荡然无存,陈渠珍(沈从文曾事从于他)那样的大侠若见到如此鸡鸣狗盗之辈又能如何?
2011年11月,北京宋庄睎望艺术馆搞了个叫《凤凰西去20000米》的展览。其中《权益互换空间》是以396元从两位性工作者手中买来她们的包,以及生活用品包括劣质安全套和阴道消炎药等;《送性福下乡》则是两间从凤凰乡下原封不动搬回来的两间村妓的房子:墙壁上有小孔,村民偷窥一次一块钱,圆房一次30元。嫖房老板介绍说:他的嫖房开了16年了。"邓小平来了强奸犯少多了,毛泽东时候强奸犯要多得多。" 作家野夫看了展览后感慨:"沈从文笔下的隔绝、贫困和落后依旧,而当年那种良善、本真和干净却没有了。"
沈从文写过船妓,写过会唱党歌军歌抗战歌的妓女,却没见写过这种赤裸裸的村妓。如果狠一点,这两间嫖房不妨就命名为——"凤凰传奇"。
村民尚需一块钱才能偷窥,而网络时代的子民自由免费万岁,我们每天饱览新鲜热辣的性与暴力:强奸以及道德强奸,杀人以及道德杀人。当年沈从文写血腥暴力,平淡节制,丝毫没有猎奇或矫情的渲染,而在网络时代,一切都似乎堂而皇之地发生在每个人卧室或办公室:不管是卡扎菲爆菊,还是凤凰女跳楼。
几个月前在成都,在谠鈀街著名的"侨一侨怪味炒",我和两个朋友边吃小龙虾和鸭唇,边看电视——这社会新闻节目实在让人欲罢不能,自杀的现场转播!有个中年男人爬到电线杆上,于是警察和记者都来了,警察铺气垫,记者架长枪,观者如堵。我边看边嘀咕:不会真的把自杀情景也播出来吧?怪我少见多怪,说时迟那时快,在电视里外一片惊呼中,一个人从天而降一声巨响,成都电视台悍然播出自杀血腥镜头,还没忘补上一个特写!美女出镜记者当然也没忘记采访目击者,一位环卫工人阿姨已经泣不成声,记者的话筒依旧不依不饶。最后这个新闻节目以美女记者语重心长的话结束:请珍爱生命。成都是美食之都,但是在成都,我见到卖青蛙的贩子当街一边活剥青蛙皮一边吆喝兜售。也是在成都,我目睹活人变死人的全程电视录播。
比这更登峰造极的是深圳联防队员强暴案中的媒体:"请问妈妈被强暴的时候你去哪里了?"我们每天都在互相强暴,这种无形的暴力就像酸雨和毒雾,渗入我们的皮肤,我们的眼睑。
神奇的土地,嗜血的狂欢,我们是要坐在马桶上仰望星星,还是把星星冲进马桶里?
大一的时候听过巫宁坤先生关于沈从文的一个讲座。巫先生回忆起他被打成右派后,在北大荒劳动改造,常常和一位也曾受教于沈从文的小伙子一起,在零下四十度的修堤工程之余朗读沈从文。讲着讲着他突然哽咽语塞,随之又大笑,学生们跟着哄堂大笑。
那时候我不大懂巫宁坤先生为何在课堂上如此又哭又笑,现在懂了。如今当全国人民成为全国人民的笑料,当全国人民成为全国人民的噩梦,当全国人民成为全国人民的渣滓,再面对令巫宁坤百读不厌哽咽不已的这段沈从文的文字,试问,你心中如何才能毫无渣滓?你如何才能去爱?——
"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澈悟了一点人生……。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拉船人和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 ||
Posted: 14 Jan 2012 08:00 AM PST 一周语文|2012(03)|2012-1-9-2012-1-15
据媒体报道,"像这样提供'租男/女友回家过年'商品的卖家,淘宝上还有不少,很多还是三钻四钻的卖家,30天的销售记录均为零,甚至不少与此无关的商品也都在商品关键词上添加了'租男友、租女友'字样,博取眼球、吸引点击率的意味显然大于商品本身。"而律师给出的评价是,"人身自由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人格权不具备交易条件,也就不能成为交易对象。"孙律师说,"即使双方签订协议,但这种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约定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汉字"租"为形声字,《说文-禾部》的解释是:租,田赋也。从禾,且声。本义为田赋,古代征收的土地税。后有税收(如县官急收租,租税从何出)、租用(如租户、租借)、出租(如出租、转租、招租)租金等引申义。学术研究中,有赫赫有名的"寻租理论",其衍生研究包括"权力寻租""寻租心态""地下寻租""公然创租"等很多。 ————————————————————————————————————————— 【黄牛吃了散伙饭】 来自本周三《新京报》所刊评家张海英时评,原文标题是"不要轻言'黄牛吃了散伙饭'"。2012年春运售票实名制开始执行,针对铁警"黄牛吃了散伙饭"断言,张海英认为可先不必盲目乐观:"从相关报道来看,'黄牛'倒票依然很忙碌。针对网络实名制购票,'黄牛'利用支付宝等支付工具来倒票。针对电话实名订票,据悉'黄牛'过疯狂拨打订票电话来囤票,然后加价倒卖……尽管实行实名制以后压缩了倒票空间,但倒票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鸡肋短信】 本周是旧历新年前最后一个工作周,年度拜年短信高发期近在眼前。"积累短信"一词揭示出这种产量与质量之间的悬殊,生动形象。所谓"'鸡肋短信'是指每逢佳节长假期间的祝福拜年问候短信多为毫无节制的复制群发,这类同质化短信思维枯竭、修辞老套,毫无诚意与情感,使得其原本用意难于实现和传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形同鸡肋。 【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 来自电视主持人梁文道,语出作家史铁生。本周一,梁文道"开卷8分钟"向读者介绍作家史铁生作品《病隙碎笔》。在回答瘫痪多年行动受限多年怎样才可更多了解人性之问时,史铁生曾说:"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他知道心灵的黑暗,那个黑暗里面能够挖掘,能够写的太多太多了。""很多人都怀疑作家你怎么能够写出人家心里面想什么,其实这往往不是说这个作家本身经历过他笔下人物的所有的种种,所以才写的那么好,而是说他笔下人物所经历,所言所行,所想的一切种种,他的萌芽,都已经早潜藏在作家的心里面。你只要在黑暗中,仔细的观察他,思考他,顺着他的逻辑走,那个东西迟早也会发芽出来。" 【冷水行动】 又称"中国冷水协会",语出作家东东枪本周博文,原文标题是"银河系冷水协会"。"这个银河系冷水协会要搞的这个冷水行动,跟保护环境、拒绝直排燃气热水器和大型水利设施都没关系——在我的构想中,该行动主要是负责给那些满怀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的"……博文中,东东枪老师这样说。 【为神州大地谱写了一段悲壮的跨国回家路】 来自网友小题大作本周推荐,语出作家金芳转述:"一同事是昆明的,订不到2300的直飞机票和火车票,已然选择了曲线救国,订了19号深圳飞曼谷到昆明的8折票,加起来2200,为神州大地谱写了一段悲壮的跨国回家路。"金芳转发点评说:"悲壮的春运跨国回家路。东南亚国家纷纷表示鸭梨很大。" 小题大作点评只有"悲壮"二字。这则转述也是本周热门段子。 【微门派】 又称"微博门派",由网友总结,如语录派、笑话派、炒作派、广告派、宠物派、文青派、愤青派、只写不转派、只转不写派、生活秀秀派、专挺偶像派、见人就掐派、自言自语派多种。 【最后救自己的一定是最初的自己】 来自饭友onehow的推荐,语出网友小红帽青白几年前在豆瓣网上针对影片《人生访客》撰写的影评,就这一句:"最后救自己的一定是最初的自己" ……小红帽青白的这个独立句极富想象空间,它让我想起王小波在谈到人生梦想时说过的一句近似语:最终的常常就是最初的。 【度娘】 又称"百度娘",是由网友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人物。在MOP中给出的设定中,对于何为"度娘",从语源到性状从外延到内涵均有涉及。如"因为有谷'哥',所以有度'娘';如"百度和个娘们一样, 到处河蟹, 到处验证码";如"在家听老娘,上网听度娘";如"谷歌是外国公司,但是百度高层都绿卡了。所以谷歌是铁血真爷们,百度是伪娘"……不一而足。新近百度北京年会现场百度HR刘冬靓照经由微博传播,使"度娘"一词从代指名词、虚拟名词变身为一个真实人物,并被认定为"度娘真人版"。 【每一份抵抗遗忘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来自网友本周推荐。前不久,由《看历史》杂志、腾讯网主办的"国家记忆2011?致敬历史记录者"评选揭晓,"主办方称,在当下中国,有为数众多的人,勇于承担抢救历史记忆的责任,'他们坚信并践行: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值得记录,每一份抵抗遗忘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韩三篇】 语出《南都周刊》2012年第3期专题,专题名为"'公敌'韩寒"。所谓"韩三篇"是指2011年最后一周韩寒在博客上发表的3篇博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南都周刊说,"韩三篇"使得韩寒的博客点击率再度高攀直达5亿2千万,"据说已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博客"。 【在建国门挤出来的乳沟在国贸又给挤平了】 语出网友弘贤周三微博:"在建国门挤出来的乳沟在国贸又给挤平了,一号线你个冤家。"北京地铁拥挤盛况举世闻名,此前,有关拥挤惨况名段层出不穷,较经典的如"挤相片""挤怀孕"等。相比而言,网友弘贤的这个一句话段子更富喜感。在此微博下,网友AntiEntropy留言称:"建国门到国贸的这段一号线是全国收费最低的瑜伽班";而网友Rainman-wz在留言里建议:"那再去坐个八通线?" 【意淫大国】 语出饭友老牛香车周五饭文:"能输出价值观的是大国,强制输出价值观的是超级大国,假装能输出价值观的是意淫大国"……虽然很难揣度此语因由,但这个"意淫大国"的短语仍可引发无限联想。据说"意淫"二字最早出于小说《红楼梦》第五回,网络用语常将其写作"YY",读作"歪歪",语义虽大致未变,但其内涵已无限斑斓。 【热烈庆祝考完试放假后异地恋变成了本地恋本地恋变成了异地恋】 来自饭友草泥mua本周推荐,语出饭友饭小稀饭文:"热烈庆祝考完试放假后,异地恋变成了本地恋,本地恋变成了异地恋"……这句祝贺语明面上是在写"异地恋""本地恋",可却是在侧写春运的乾坤挪移时空穿梭,并预留多恋人多恋情实况,暗含温煦讥诮和暖讽,大有内涵。 【天猫】 本周三,淘宝商城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发布会上,宣布更换中文品牌"淘宝商城"为"天猫"。商城负责人张先生表示,新名"天猫"为"Tmall"谐音汉字。他表示,最初看到这个名字也觉得比较陌生,但是喊着喊着就习惯和熟悉了。多数网友不大看好这个新名:"当新手听到'天猫'一词时,会好奇的问是什么东西,如果你跟他说是一个网上商城的话,他会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哦,那到底是卖猫还是卖猫粮啊?'" 【一个政权的衰落是从语文的腐烂上开始的】 来自饭友稀饭的饭周四饭文,语出学者雷颐:"王蒙在《半生多事》中说起他遇见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李新。听李新说话之前,他恰恰听到国民党某局长的广播讲话,满口空话、套话,陈词滥调。'我体会到一个政党的前景,从它的文风上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我还说,一个政权的衰落是从语文的腐烂上开始的,可见我的印象至深。'——夜读雷颐《历史,何至于此》" | ||
Posted: 14 Jan 2012 01:06 AM PST 一周语文|2012(03)|2012-1-9-2012-1-15
据媒体报道,"像这样提供'租男/女友回家过年'商品的卖家,淘宝上还有不少,很多还是三钻四钻的卖家,30天的销售记录均为零,甚至不少与此无关的商品也都在商品关键词上添加了'租男友、租女友'字样,博取眼球、吸引点击率的意味显然大于商品本身。"而律师给出的评价是,"人身自由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人格权不具备交易条件,也就不能成为交易对象。"孙律师说,"即使双方签订协议,但这种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约定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汉字"租"为形声字,《说文-禾部》的解释是:租,田赋也。从禾,且声。本义为田赋,古代征收的土地税。后有税收(如县官急收租,租税从何出)、租用(如租户、租借)、出租(如出租、转租、招租)租金等引申义。学术研究中,有赫赫有名的"寻租理论",其衍生研究包括"权力寻租""寻租心态""地下寻租""公然创租"等很多。 ————————————————————————————————————————— 【黄牛吃了散伙饭】 来自本周三《新京报》所刊评家张海英时评,原文标题是"不要轻言'黄牛吃了散伙饭'"。2012年春运售票实名制开始执行,针对铁警"黄牛吃了散伙饭"断言,张海英认为可先不必盲目乐观:"从相关报道来看,'黄牛'倒票依然很忙碌。针对网络实名制购票,'黄牛'利用支付宝等支付工具来倒票。针对电话实名订票,据悉'黄牛'过疯狂拨打订票电话来囤票,然后加价倒卖……尽管实行实名制以后压缩了倒票空间,但倒票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鸡肋短信】 本周是旧历新年前最后一个工作周,年度拜年短信高发期近在眼前。"积累短信"一词揭示出这种产量与质量之间的悬殊,生动形象。所谓"'鸡肋短信'是指每逢佳节长假期间的祝福拜年问候短信多为毫无节制的复制群发,这类同质化短信思维枯竭、修辞老套,毫无诚意与情感,使得其原本用意难于实现和传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形同鸡肋。 【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 来自电视主持人梁文道,语出作家史铁生。本周一,梁文道"开卷8分钟"向读者介绍作家史铁生作品《病隙碎笔》。在回答瘫痪多年行动受限多年怎样才可更多了解人性之问时,史铁生曾说:"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他知道心灵的黑暗,那个黑暗里面能够挖掘,能够写的太多太多了。""很多人都怀疑作家你怎么能够写出人家心里面想什么,其实这往往不是说这个作家本身经历过他笔下人物的所有的种种,所以才写的那么好,而是说他笔下人物所经历,所言所行,所想的一切种种,他的萌芽,都已经早潜藏在作家的心里面。你只要在黑暗中,仔细的观察他,思考他,顺着他的逻辑走,那个东西迟早也会发芽出来。" 【冷水行动】 又称"中国冷水协会",语出作家东东枪本周博文,原文标题是"银河系冷水协会"。"这个银河系冷水协会要搞的这个冷水行动,跟保护环境、拒绝直排燃气热水器和大型水利设施都没关系——在我的构想中,该行动主要是负责给那些满怀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的"……博文中,东东枪老师这样说。 【为神州大地谱写了一段悲壮的跨国回家路】 来自网友小题大作本周推荐,语出作家金芳转述:"一同事是昆明的,订不到2300的直飞机票和火车票,已然选择了曲线救国,订了19号深圳飞曼谷到昆明的8折票,加起来2200,为神州大地谱写了一段悲壮的跨国回家路。"金芳转发点评说:"悲壮的春运跨国回家路。东南亚国家纷纷表示鸭梨很大。" 小题大作点评只有"悲壮"二字。这则转述也是本周热门段子。 【微门派】 又称"微博门派",由网友总结,如语录派、笑话派、炒作派、广告派、宠物派、文青派、愤青派、只写不转派、只转不写派、生活秀秀派、专挺偶像派、见人就掐派、自言自语派多种。 【最后救自己的一定是最初的自己】 来自饭友onehow的推荐,语出网友小红帽青白几年前在豆瓣网上针对影片《人生访客》撰写的影评,就这一句:"最后救自己的一定是最初的自己" ……小红帽青白的这个独立句极富想象空间,它让我想起王小波在谈到人生梦想时说过的一句近似语:最终的常常就是最初的。 【度娘】 又称"百度娘",是由网友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人物。在MOP中给出的设定中,对于何为"度娘",从语源到性状从外延到内涵均有涉及。如"因为有谷'哥',所以有度'娘';如"百度和个娘们一样, 到处河蟹, 到处验证码";如"在家听老娘,上网听度娘";如"谷歌是外国公司,但是百度高层都绿卡了。所以谷歌是铁血真爷们,百度是伪娘"……不一而足。新近百度北京年会现场百度HR刘冬靓照经由微博传播,使"度娘"一词从代指名词、虚拟名词变身为一个真实人物,并被认定为"度娘真人版"。 【每一份抵抗遗忘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来自网友本周推荐。前不久,由《看历史》杂志、腾讯网主办的"国家记忆2011?致敬历史记录者"评选揭晓,"主办方称,在当下中国,有为数众多的人,勇于承担抢救历史记忆的责任,'他们坚信并践行: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值得记录,每一份抵抗遗忘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韩三篇】 语出《南都周刊》2012年第3期专题,专题名为"'公敌'韩寒"。所谓"韩三篇"是指2011年最后一周韩寒在博客上发表的3篇博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南都周刊说,"韩三篇"使得韩寒的博客点击率再度高攀直达5亿2千万,"据说已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博客"。 【在建国门挤出来的乳沟在国贸又给挤平了】 语出网友弘贤周三微博:"在建国门挤出来的乳沟在国贸又给挤平了,一号线你个冤家。"北京地铁拥挤盛况举世闻名,此前,有关拥挤惨况名段层出不穷,较经典的如"挤相片""挤怀孕"等。相比而言,网友弘贤的这个一句话段子更富喜感。在此微博下,网友AntiEntropy留言称:"建国门到国贸的这段一号线是全国收费最低的瑜伽班";而网友Rainman-wz在留言里建议:"那再去坐个八通线?" 【意淫大国】 语出饭友老牛香车周五饭文:"能输出价值观的是大国,强制输出价值观的是超级大国,假装能输出价值观的是意淫大国"……虽然很难揣度此语因由,但这个"意淫大国"的短语仍可引发无限联想。据说"意淫"二字最早出于小说《红楼梦》第五回,网络用语常将其写作"YY",读作"歪歪",语义虽大致未变,但其内涵已无限斑斓。 【热烈庆祝考完试放假后异地恋变成了本地恋本地恋变成了异地恋】 来自饭友草泥mua本周推荐,语出饭友饭小稀饭文:"热烈庆祝考完试放假后,异地恋变成了本地恋,本地恋变成了异地恋"……这句祝贺语明面上是在写"异地恋""本地恋",可却是在侧写春运的乾坤挪移时空穿梭,并预留多恋人多恋情实况,暗含温煦讥诮和暖讽,大有内涵。 【天猫】 本周三,淘宝商城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发布会上,宣布更换中文品牌"淘宝商城"为"天猫"。商城负责人张先生表示,新名"天猫"为"Tmall"谐音汉字。他表示,最初看到这个名字也觉得比较陌生,但是喊着喊着就习惯和熟悉了。多数网友不大看好这个新名:"当新手听到'天猫'一词时,会好奇的问是什么东西,如果你跟他说是一个网上商城的话,他会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哦,那到底是卖猫还是卖猫粮啊?'" 【一个政权的衰落是从语文的腐烂上开始的】 来自饭友稀饭的饭周四饭文,语出学者雷颐:"王蒙在《半生多事》中说起他遇见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李新。听李新说话之前,他恰恰听到国民党某局长的广播讲话,满口空话、套话,陈词滥调。'我体会到一个政党的前景,从它的文风上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我还说,一个政权的衰落是从语文的腐烂上开始的,可见我的印象至深。'——夜读雷颐《历史,何至于此》" | ||
Posted: 14 Jan 2012 08:12 AM PST 1月9日公安部在南京召开协调会,将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列为"第一号案"。在这之前,公安部就有侦破"苏湘渝案"当前压倒一切的说法。有确凿消息说,经侦查,公安部确认犯罪嫌疑人与重庆、长沙持枪抢劫杀人案系同一人。该嫌犯自2004年在重庆作案后,已身背7条人命。据说,各地悬赏这个嫌犯的赏金已经达到300万元。之前,有传言这个嫌犯叫曾开贵。后来,有关方面否定了这个传言。 我所在的城市上海,目前大街小巷都有贴着疑犯照片的通缉令。这架势,有些像十年前通缉张君犯罪团伙的阵势。更远地说,近30年前通缉二王,也是这个架势。 跟张君团伙比,这个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嫌犯要逊色许多。张君团伙杀了28个人,抢劫数百万元,也是多省市流窜作案,残忍、暴力,张君本人则号称中国第一悍匪。我们知道的是,当年抓捕张君的,是重庆公安局原常务副局长文强,也就是后来在重庆司法局局长任上被拿下后来判处死刑的文强。据说,当年文强抓捕到张君时候,张君曾给文强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你有一天也会和我一样。"不幸,张君一语成谶,悍匪和警察局长殊途同归。据说,文强是公安部有数的刑侦专家。 所以在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之际想到文强,是因为在一篇有关这个案子的消息后面,一位网友跟帖说,要王立军来破这个案子。王立军破过什么惊天动地的案子,我不知道。不过,破了张君案子的文强落在了王立军手里。我们知道张君给文强说了什么,文强到底给王立军说了什么,我们却不得而知。可以想象的是,若是当年文强犹在,这个来历不明的嫌疑人,也说不定路就到头了呢。 小远2012年1月14日23:46雨 上海理道之理道文化兔,我只是一只有文化的兔子 | ||
Posted: 14 Jan 2012 07:45 AM PST 《阳光时务》 想赞美一个人纯真时,我总想起一个比喻,"他就象一滴水一样"。 - | ||
Posted: 14 Jan 2012 08:05 AM PST ![]() 1月8日,安多果洛的索巴朱古自焚牺牲。王力雄为此写下这篇文章,当时共有16位境内藏人自焚。但今天,又传来了一位阿坝藏人自焚的消息。。。 除了自焚,还能做什么? 文/王力雄 (一) 我绝对尊重自焚的藏人。虽然每个自焚者各自想象的目标不一定现实或能达到,但无论他们有无明确意识,他们综合产生的作用,在于鼓舞了一个民族的勇气。 勇气是一种宝贵资源,尤其对实体资源处下风的一方,勇气往往成为以弱胜强的关键。自焚需要最大的勇气。十六位境内藏人惊天地泣鬼神的勇气,随安多果洛的索巴仁波切的自焚达到顶点。从鼓舞民族勇气的角度,我认为至此已达成。 现在问题变成,应当用如此宝贵的勇气资源做什么?继续自焚,把勇气用火烧掉,我以为从现在开始,已经变成浪费,烈士所鼓舞的勇气,应该用于产生实效,才是先驱者的希望,也才是他们牺牲的价值所在。 (二) 从不以暴力攻击他人的角度,自焚者敢于如此献身,却只要自己牺牲,可以说达到了非暴力精神的顶点。但自焚仍然是一种暴力,且是高度暴力,只是施加的对象是自我。 施暴于自我,除了是出于绝望的抗议或对尊严孤注一掷的捍卫,若有对实效的企望,就如甘地所说:"通过我们所受的深重苦难,可以影响政府";或马丁•路德•金所说:"我们将以自己忍受苦难的能力,来较量你们制造苦难的能力……耗尽你们的仇恨……唤醒你们的良知"。 这种企望的实现,前提是需要存在良知。专制政权的机器只有刚性结构、冷酷逻辑,以及官僚利益。当年几千孩子在天安门广场濒临死亡的绝食,有谁看到过它的良知? 以往非暴力抗争的局限就在此——结局不是取决抗争一方,而是政权。抗争方只能起压力作用,权力不让步就不会有进展,因此目前的西藏落入困境是必然。 (三) 走出困境,方向在哪里?我觉得是目前首要回答的。没有方向就只能盲目。哪怕是自焚的壮烈献身,也让人感觉更多是绝望。而各方面面对自焚,除了情绪动荡,也是就事论事的茫然。 说自焚者有勇气没有智慧,是不公平。智慧不是苟且偷生的技巧,是能够带领西藏走出困境的高瞻远瞩。那不是普通民众应该和能够承担的。而把已退出政治的达赖喇嘛当作一切智慧的来源,则是不负责。达赖喇嘛确定了非暴力原则和中间路线,如何实现应该是政治家们拿出智慧。 目前还看不到这种智慧。中国方面只有一手钞票一手屠刀;西藏方面——假如流亡政府是代表的话,也看不出除了发表声明,还知道该做什么。 请告诉勇敢的藏人,他们可以做什么。知道了应该和能够做什么,他们就会活下去,而不是用惨烈自焚仅换来媒体的短暂一瞥。 (四) 达赖喇嘛确定的目标是实现西藏真正自治。如果一开始就要民族区域自治,唯有靠中国政府开恩。而以前为此做的所有努力,都证明那是幻想。 既然达赖喇嘛要的是在中国宪法框架内的自治,而中国一直实行村民自治的法律,那么,追求西藏的真正自治,为什么不可以从每个藏人的村庄开始呢? 真正的自治,正是应该从最基层开始,自下而上,层层自治,最终达到民族区域自治。而只要有了基层自治的起点,就一定会通向民族区域自治的未来。 村庄自治,通过每个普通村民的参与就能实现,这便让民众成为主动者,无需再被动地等待领导人漫长无果的谈判,或是以枪下示威乃至烈火自焚去给高层博弈增添砝码。 (五) 在我看,突破西藏困境应该就是从村民自治开始。 对于村民自治,民族议题并非首当其冲,而是针对人权、开矿、环保、宗教活动等问题的具体维权,这有助于避开民族主义对立,与中国民间维权运动交织,成为中国维权运动的组成部分,从而得到中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广东乌坎是最新榜样。村民一起来,追随当局的党书记和村主任落荒而逃。每个家族推选代表,再由家族代表选出村庄理事会。这种自治组织不但把村庄事务管得井井有条,而且在政府打压和军警围困中,保证了村民理性与社区秩序,最终通过与当局的谈判,成为香港媒体赞誉的"首个由官方承认的维权民选村组织"。 西藏的村民和村庄能不能获得同样成功呢?乌坎村具有的条件,西藏村庄都不少。一个村成功,西藏就有了旗帜;十个村成功,暗夜就燃起黎明的曙光;一百个村成功,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就会从天边走向眼前…… 说到这,我相信一定会出来耳熟能详的质疑——汉人可以做的藏人不可以,会扣上分裂罪名遭镇压……云云。这类质疑我们一直在听,已经听了太久太多。对此只需一句回答:连自焚都不怕,还怕什么呢? 一个民族的勇气,这时就成为制胜的法宝。 2012-1-12 | ||
Posted: 14 Jan 2012 07:04 AM PST 原文載於《伙炭工作室開放計劃2012》 在香港,從事藝術工作的市民可能是社會主流價值下的異端,然而這類人的存在卻又不斷彰顯著社會的病,他們其實是問題的顯影劑,更可能是問題的答案。 香港的病,在於她價值取向的單一性,缺乏彈性的結果是使社會絕大部份的人成為失敗者,因為用以衡量成功與否的量度方式只有一種,就是獲取物質生活於能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其無目的的不斷競爭、掠奪和累積的習慣已根植於大部份香港人的價值觀中,不論貧富,大家都在爭奪著自己不必要的資源。 香港的教育尤其是重災區。為了擠身與最具競爭力的城市行列,我們可以亳不思索地讓市場及商業思維獨大,犧牲了人的需要的多樣性,漠視了真正的社會實力其實是來自各種知識、能力整合的事實。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潛台詞,已經淪為只有從事金融或相關的行業才能在社會成功。實際上,股票、地產已經成為稍有積蓄人仕在高通漲下的保獲網,在某種意義上,大都份市民都被引導成為業餘賭徒。香港人的浮躁短視,很可能源於不能專心用一生的時間做好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件事。 社會上單一價值的獨裁,直接壓抑了其他價值觀的生存與發展。最現成的例子莫過於考試制度和高地價政策:考試的形式決定了授課的形式與內容,因為授課的成功與否決定於學生的考試表現;科目的選擇又取決於社會的價值觀,否則會影響學生的社會晉昇機會,如果學生的學習取決於社會機會而非個人興趣和才能,這已是一種巨大的資源錯配與浪費。 強調背誦記憶的,崇尚實用性的取向一方面排拒了某種性格和才能的學生,另一方面強化了單一的社會的階梯系統。社會價值只投注在少數專業的結果是造成大量的失敗者,凡是不能在現成教育取向下妥協的學生只能面對日漸萎縮的發展空間,美術、音樂、文學便是一例。當社會對「成功」、「有價值」的看法和標準愈趨狹隘,被排拒的學生便愈多,難怪香港人幸福指數在各大具競爭力城市排名那麽低。香港愈來愈像一個太有上進心,而能力不足的學生,她用盡一切辦法來迎合種種考試要求,而不大介意自己究竟懂得甚麽,有能力做些甚麽;她是考試專家,懂得預測題目,懂得把學習的對象收窄在某一範圍內,懂得強記取得分數的關鍵詞,所以名列前茅。然而,作為一個愛好知識,追求知識的交叉関係及實際運用,及至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素養,卻付諸厥如。 高地價政策使香港的時間和空間變得昂貴。當空間面積和金錢掛鉤;使用空間的時間又和金錢掛鉤。一般香港人便只能在短時間,小面積的空間生存、作業。一些需要時間進行的手工業、文化產業都無法生存。如果香港可以畜牧或務農,大概也只能畜養或種植一些短期能有所收成的品種,遑論建造一些需要時間和空間進行文化培育的基地,例如藝術家工作室、戲劇工作坊、非政府組識等種種文化實驗場所。因為租金昂貴,連簡簡單單的「書吧」都成為遙不可及,因為那杯 啡的價錢抵不上過小時看書的租金,香港要談文化產業,真不知從何說起。 由於香港的時鐘走得比別人快, 香港人囫圇吞棗的行事習慣也大致由此而來,所有事情都容不蘊釀和細味,難怪港人不善創造,但精於借取;不忠於工作,但好投機。無他,時間成本太昂貴而已。 香港的貴,只能造就作為國際櫉窗的角色,這櫥窗的功能是把夢賣給客人,它是示範店內被理想化了的貨品的場所。有趣的是,櫉窗的背後並沒有店鋪,更沒有工塲;有一副國際化的面孔,但沒有相應的身體。作為櫥窗的設計師,也不幸地活在自己所構作的夢中…我們的領袖,由於長時間浸淫在功利主義的生活模式下,並在其中取得成功,實在沒有能力作多角度的反省。他們看到先進國家的門面櫥窗,也往往能照辨煮碗,麻醉在美倫美煥的幻覺下,但當他們透過僅容臉孔的梳 鏡孤芳自賞,照不到鏡子以外的身體…當身體被忘記,身體衰敗時,地们仍能靠化裝品遮蓋下的容顏沾沾自喜… 對於如何成為一流城市的市民的想像,常令我感到困惑,我懷疑有多少來自社會領袖的虛榮,對於實實在在生活的大眾來說,在經濟和進步的迷思下,往往對效法進步國家的成功指標實在無容置喙。我們的市民只能被「國際最前沿」的驕傲牽著鼻子走而疲於奔命,賠上許多精力與夢想卻換來與經济成果不相稱待遇。 人文生活的缺失影響了市民的質素以至自省能力,經濟先行的神話讓市民默默忍受種種不公平的剝削、壟斷行為;香港經濟發達是因為她可以讓對社會沒承擔的商人自出自入,謀取暴利;而某些市民容忍問題存在的原因則在於希望某一天自己或下一代能成為利益集團的一份子,因此願意忍受「過渡性」的剝削。香港資源分配不公的主因是市民對自主生活缺乏想像,不自覺地成為剝削者的共謀。 香港藝術的近年變化,其矚目處不在水準漸和國際接軌,或終於成為亞洲重要拍賣市場,而在於自主空間的出現;這包括非政府組織和個人所擁有的工作室。前者是藝術界活躍份子有組織的對藝術生態鏈的自發性補充,後者則是藝術家對自主創作和生活的表現。前者自覺地從宏觀角度為香港藝術找尋出路與發展,後者則是個人對自主生命自覺性的發揮。個人覺得,後者的生存方式更值得注意,它不僅標幟著藝術家開始對專業水準的條件的要求,更是在主流生活方式以外的生活實踐;在營營役役的生活模式中找尋另類的可能、獨處的可能、慢活的可能、自身靈性發展的可能、便宜但有格調的可能…這些都需要創意、自主性和放棄主流生活的機會成本的勇氣。 可惜,當政府看到一些文化生長形式便急不及待「施以援手」,幫了倒忙,用市場政策的思維來「活化工廈」,使了資本的勢力伸展到本來被遺忘的角落,致使某些主流產業驅逐了個體的退修所。此擧看來是鼓勵了某些創意產業的商機,實則為現有的資本家國開拓新的疆域。主事者誤認個體藝術工作者是以競爭、發展這種資本主義模式來生存,而忽略了這根本是主流和另類之争、霸權和個人自主之爭、生活美學之爭、價值觀之爭… 社會存在著「藝術工作者」的這一群人,雖然被主流價值輕視或被視為需要特別照顧,實際上卻展現著主流價值外的,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這對於單一價值的貧乏提供了可能性,為鬱悶的惡性循模打開了一道缺口。這些人如果能在被視為厭惡性的工廠區成就了有意思的生活,他們也可以成為其他人的啟示,透過創意和自主思考發掘能讓自己感到驕傲和幸福的生活模式。 藝術於香港的重要性,不在於大眾所認知的形式,例如繪畫、攝影、雕塑、陶瓷等媒介上的實踐,而是它的非功利性、自主性、實驗性;相對於主流價值,它正好站在它的對立面上,所以不受歡迎。一般在主流競争下失敗的大眾要取得生活上的自主、自由,必須要放棄主流的遊戲規則,不必等候政府的覺悟或利益既得者的施與,要像藝術家一樣視生活為一種創造,一種自主選擇,並争取合理的生存空間,因為香港今日的進步成功,不是各大利益集團的功績,而是香港幾代人累績下來的身體力行的成果。 然而今日的局面,都取歸咎於一個基本的徵結,就是生活空間的成本。當個體的生活空間被嚴重約束,個體便不能發展和生長;現時,即使香港人不奢求與經濟發展同步的生活待遇,香港空間和時間已昂貴到了即使肯勤奮工作也不能自立的地步。當市民貧無立錐之地,市民的個人心性發展便被迫排斥到基本生活之外。西九的建設最令人擔憂之處,肯定不是硬件、地標之建立,而是市民無暇在時間和空間的壓力下培養對藝術生活的興趣… 香港租金之貴,不單影響市民的多元發展例如小型創意產業,但也排拒了很多和外國小型相關團體或個人的交流機會。我們不難發現,正如香港的消費已被大財團和連鎖店所壟斷,可以進駐香港的也只有隨處可見的國際是鎖品牌,或付得起昂貴租金的國際企業。無論港資或外資,一些具個性特色的小本商店都難以經營,我們可以想象,香港的國際性是只限於擁有跨國經營能力的國際企業,而不是全方位的國際性。對於個人和小團體作為社會的根基,香港的國際交流層次,只限於可見的上層建築,像一棵植物一樣,見於樹葉花朵,但未能滲透於植物的根部。當香港容不下外國年輕一輩創意人在香港生活、交流時,香港便很難真正地受的當代國際文化思潮所浸潤。當然,香港普遍歡迎大師級人物來訪,政府及財團亦樂於贊助,但不要忘記,當創意人能被一般人公認其地位時,不免在創作、新意上已成為明日黄花。 藝術、創意之事業開始時永遠都是小本經營,而且是細水長流。創作、研究之過程,更需精細之推敲和放鬆的心情及環境,香港的急與燥,只能作急功近利之擧;流風所及,已成為市民大眾見怪不怪,甚至視之為應當如此之事。當「香港方法」面臨當代世界格局不斷挑戰時,香港若不換個角度來看待所謂「成功之道」,香港價值淪亡,港人壓力爆破之期不遠矣。 | ||
Posted: 14 Jan 2012 05:56 AM PST ![]() 一张图即可解释印度瑜伽何以完胜中国太极 不久前,《纽约时报》专门撰文批判瑜伽,指出了练习瑜伽存在的各种风险。但另一面,瑜伽却风靡全球,老幼妇孺甚至孕妇都开始痴迷瑜伽。网易专题有一句评论说的好:瑜伽也只不过是披着时尚外衣的高难度印度太极拳而已;但正是因为它难度高又洋气,所以相比太极拳,心甘情愿被忽悠的人们就要付出更多的金钱代价和更大的受伤风险。 这里将印度瑜伽和中国太极相比,很是有趣,张马丁不由联想,为何印度瑜伽风行全球而中国太极不动声色?这绝不是中国太极不想国际化,还记得亚运会的时候组织那么多人集体表演,不就是为了全球推广吗?再加上中国要文化兴国,太极作为国粹和文化代表,肯定也是有关部门希望输出的产品吧!但为何太极不给力?且不将中印政府的努力考虑在内,张马丁认为,单单将瑜伽和太极作为一种产品对比,印度瑜伽这个产品更适合当下世界: 原因之一:印度瑜伽跟美女密不可分。不信你去google搜索一下"瑜伽",出来的全部是美女在做瑜伽的图片。瑜伽的服装一般青春紧身,使得美女曼妙身材应现毕现。这样一来,好身材的美女(其中一部分重要人物是明星)首先就会以瑜伽来展现自己的努力和好身材,在美女的带动下,瑜伽迅速被时尚人士接受。而媒体也乐于传播瑜伽美女以增加收视。因此,瑜伽实际上已经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反观太极,太极练功夫松松垮垮,男女不分,身材不明,会有哪个好身材的明星愿意穿上练功? 原因之二:印度瑜伽的性功能。一部分瑜伽使美女扭曲出各种造型,满足了男人性幻想,甚至满足了一些变态心理,使得男人也爱瑜伽。在很多AV片里都有瑜伽的场景即是证明。而在印度瑜伽里,本来就有性爱瑜伽这种形式。 而再看太极,练习的女性恐怕不能引发男性任何的联想和兴趣吧?:-) 当然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止这两条,但仅这两条就可见印度瑜伽适合男女"人性"的需要,在互联网和媒体发达的情况下,使得它可以轻易传播于世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印度瑜伽完胜中国太极也是必然了。 那么中国太极如何挽回颓势?想来想去,张马丁认为短期无望,还是应该"细分市场"和"差异化",既然对青少年无吸引力,干脆走中老年路线,请出一干中老年明星练太极,形成"年轻人练瑜伽青春靓丽、中老年练太极延年益寿"的形象,但是以此定位可能无法在以青年为主的时尚圈迅速传播了。没有办法,产品本身决定了市场地位! 相关日志© 张马丁 for 张马丁, 2012. | 链接 | 没有评论 ![]() 在新浪微博上follow张马丁 | 在twitter上follow张马丁 | ||
Posted: 14 Jan 2012 06:01 AM PST 核心提示:与中共有紧密联系的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最近发表了一份新的报告,说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现在被利益集团"绑架"。 原文:China's Reforms Stalled By 'Powerful Vested Interests' | Telegraph 作者: Malcolm Moore, 发自上海Shanghai 发表:2012年1月12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 【报告的作者孙立平是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曾担任习近平的导师。习预期将在今年担任中国下一届最高领导人。图片来源:法新社。】 与中共有紧密联系的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最近发表了一份新的报告,说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现在被强势利益集团"绑架"。 报告抨击中国的精英阻碍改革,目的是紧紧握住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财富。 报告说:"体制改革已经深陷泥潭。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最近这几年,很多重要的改革举措被搁置下来,政治改革未能向前推进。" 报告的作者孙立平是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曾担任习近平的导师。习预期将在今年担任中国下一届最高领导人。 孙教授说中国必须继续推进"自由、理性、个人权利、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的核心价值。 尚不清楚习近平是否同意他的前任导师的观点。 一份重要的党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关于这份报告的文章,随后在互联网上被审查机器删除。 中国正在为十年一度的领导人权力更替做准备,审查者们试图将所有敏感的主题抹掉。甚至连中国总理温家宝呼吁政治改革的言论也被从公众视野中消除。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可以被称为改革的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改革的年代,接着是开放的年代,那么在过去十年,重点则转向了保持稳定,"孙教授这么写道。 但是,他警告说改革的脚步放缓会导致失去进步动力,这很危险,并且导致"强势既得利益集团"的出现阻碍了进一步的改革。 这份报告将中国的现状比喻成临时房。他说:"这就好像内部被草草装修了一下的临时房,他们建了个临时厨房,也有家庭在里面娶妻生子。接着,也就有了一个小世界。" 孙教授没有接受国际媒体的采访,但是他的同事,和他一起撰写该报告的郭玉华解释说虽然利益集团在每个国家都很常见,但在中国他们已经大到足以滥用权力。 这些有权有势的小集团让改革停滞,他们是政府官员、国有垄断企业、房地产和能源行业,这些都与政府紧密相联。中国的国有资本主义是一种混合的体制,它能够让这些集团快速致富。 报告中说:"比如,官员们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以低价获得土地,然后转手在市场上卖出高价,在聚集财富方面还有什么是比这种方式比这更容易让强势利益集团获益的呢?" 报告还说,看到中国的精英集团如何你争我夺,普通的中国人都对改革失去了信心。报告说:"人们对改革的厌恶程度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改革已经失去人心。" 郭教授说她希望中国下一代领导人可以"下大力气,建立一个更公平的社会。"她补充说:"报告的内容相当激进,但我们认为报告可以对政府产生正面的影响。" 她说之前的一份报告是关于中国努力压制抗议,也是禁忌话题。 "在我们撰写那份报告时,甚至没有人公开谈论这个话题,因为这会被认为是在攻击政府。但是那份报告戳破了一层窗户纸。现在这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甚至《人民日报》都开始写社论,说维护人民权利可以带来稳定。" 相关阅读: 清华智库:中国改革需警惕"摸石头上瘾 不想过河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 ||
Posted: 14 Jan 2012 03:54 AM PST 謝謝,自討苦吃的唐唐,幫我重新翻開市建局的臭史,唐唐為官十多年,從不談市區重建,近日社運人仕上身,換上我們話語,政治真是訊息萬變。唐唐作為富二代,跟地產商的關係千絲萬縷,簡直是得利益階層的代言人。他的家族從前是工業家,工業消亡,都跟田北俊一樣向地產進軍,唐唐家族那在荃灣的工廈,就跟新鴻基合作重建。 市建局一向是大地產商的眼中釘,大地產商既愛且恨,愛的是局方可以法例之名,收地永無阻濟,所以社區、街坊都被迫走,也免除地產商面對群眾壓力,但另一方面市建局,分紅條件嚴苛,跟局方合作,又要保障他們利潤,賺錢再加分紅,而有田生這類收樓商亦「質疑為何政府要花資源做私人市場業務」(明報,19-4-2011),就是與民爭利,而最有實力取地的兩大地產商(長實、新鴻基)甚少參與市建局的計劃,而新世界地產老闆鄭家純亦曾痛斥市建局,他說一直抬高樓價的元兇是市建局。 唐唐今次痛斥市建局,不單打擊梁振英陣營的頭馬,亦是為地產商出一口氣,一石二鳥,可為高明之舉。唐唐忠心為(地)主,用心良苦,而說他自取其辱,只是我們市井之見,市民都無選票,商家巨賈才是造王者。 那邊廂,梁振英陣營的頭馬市建局主席張振遠,還在發春秋大夢,上年九月在明報訪問,大聲疾呼要增加地積比、高度設制,多建屏風樓,增加樓宇和單位密度,後來又大談擴展市建局的五年項目,要發債在九龍城、油尖旺和深水埗大搞項目,5年已重建280幢大廈,還有一年任期的他在市建局已是倒數階段,唐唐得勢在望,他的計劃也會束之高閣,淪為一灘口水。 喧鬧和炒作過後,市建局的何去何從,不是領導人說了就算,唐梁的爭執,雖然有點意氣之爭,但實情也反映香港百病叢生。市建局這類法定機構,如︰醫管局、貿發局,既是政府,又是私人公司,用法例之命壟斷市場,如市建局可運用<土地收回條例>百份百成功重建收地,貿發局則佔據會展等主要展覽場地,使中、小型展覽商難以生存。法定機構存在使政府減少財政承擔之餘,亦可將醫療、重建等盪手山竽送給這公司負責,有時像市建局賺大錢的機構,又可成為局長金庫,不用過立法會就可隨便挪用那錢,所以林鄭便利用市建局的錢大攪保育。而結果舊區和醫療等社會事務,變成機構的自負盈虧和收支問題,以不用或減少納稅人注資為借口,讓會計準則變成唯一準則,政府躱到哪裏呢?市建局的建豪宅趕窮人、醫管局的肥上瘦下,問題核心是我們是否再用港英年代的法定機構,藉公司模式管理社會,還是更以民為本,直接政府跟人民溝通,落實政策呢? | ||
Posted: 14 Jan 2012 03:41 AM PST 上午开始看台湾选举,下午四点多,马英九和蔡英文的选票此起彼伏,相差不大。从情感、喜好和传统中国人的观念角度,我希望小马哥胜出。内心忐忑,以为看到开始,却看不到结局,蔡英文最后会异军突起。 冒着雨牵着狗从一条街道走向另一条街道,飞驰的汽车溅起的水花从头淋下来。路边铺满落叶,从一片草坪走过,一只猫的尸体无知无觉地散发着死亡的诡异气息。 焦虑归焦虑,喜好归喜好,但是不管谁胜出,都值得祝福,因为这是台湾人民自己的选择。马英九帅气,蔡英文也很温暖。比如就是有一天台湾人民以自己的意愿决定未来,我也会祝福。主流最喜欢说尊重某某人民自己的历史选择,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尊重自己国家人民的历史选择。 台湾人民曾经无数次被选择,他们曾经被选择从祖国剥离,成为被殖民的皇民;他们曾经被选择军事管制,成为亚细亚的孤儿;甚至,他们几乎差点被选择解放,堕入专制的深渊。但是现在,他们主动选择民主,并且,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愿景,证明着民主已经在台湾落地生根,证明着民主可以光明正大地与中华民族结成伉俪,双双进入洞房,如胶似膝,百年好合。 六点多的时候回到屋子,选情已经明朗,马英九跟蔡英文拉开了距离,即将毫无悬念地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 其实此刻,不管是谁当选台湾中华民国总统,我都会心平气和。因为一个民主社会,即使民众投票给笨蛋或者傻瓜,都是民众自己的选择。因为一个民主社会,重要的已经不是领导人,而是制度。民主的制度下,即使如何恶劣的领导者,都不会像专制社会的领袖那样,祸国殃民。 "民主是我们的骄傲!民主是我们的武器!"听到来自台湾民众的真实呼声,我已经泪流满面! 小远2012年1月14日19:35雨 上海理道之理道文化兔,我只是一只有文化的兔子 | ||
Posted: 14 Jan 2012 02:16 AM PST 筆者這星期很榮幸有機會在美國著名學者和作家——杜克大學 Cathy Davidson教授的講座擔任回應嘉賓。教授本人就是人文教育和科技融合的最佳例子,原本讀的是電腦,現在卻在英語系任教,專門研究科技與認知、學習和心理學的關係。 教授這次來港,舉辦了多場講座和會議,對象由青年人至商界、專業人士至政府官員都有,圍繞的主題是今天數碼世代對學習、工作的影響。不過,別以為她講的是怎樣面對社交媒體這類簡單問題,其實她挑戰我們思想的,是我們的教育和工作制度和系統,是不是已經過時? 試想,有一天,有人會說:「我還記得未有互聯網的日子。」反過來 80後之後的人,根本不會理會互聯網以前的舊做事方法。然而,我們的教育和工作的制度和方法,仍然停留在舊的世界。教授講得妙,我們的教育制度可以訓練出 20世紀最出色的人員,可惜我們現在是 21世紀。 教授舉例,學校上堂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鐘,就像農夫世界要準時耕田似的;但在這互聯網時間平移( timeshifting)的世界,為什麼要齊齊坐定定等被老師教?為什麼要一堂語文、一堂數學等的上堂? 評估學生方式應革新 當香港的社會還在為新通識教育和各種「改革」的評分制度爭論不已,教授的分享可謂是一記當頭棒喝:既然口講求學不是求分數,為什麼還要這樣地用 20世紀陳年歷史方式評估學生?教授指出例子, Google利用自己最擅長的數據分析技術,審核多年來所有聘用紀錄,發現原來技術能力在請人的選擇條件中,十大不入;最重要的,是項目管理、團隊合作等。我們的學校會教這些嗎? 常言道,明天的工作職能,今天聽也未聽過;不過,有沒有想過,今天的工作,明天根本不再存在,再沒有用? Davidson教授這次來港也有和香港政府的教育官員會面,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聽得入耳。 2012年1月14日 刋載於《蘋果日報》 | ||
Posted: 14 Jan 2012 05:12 PM PST 中国自古无文明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外国人面前最得意最说的出口的话语,无非就是: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后就是什么五千年、甲骨文、四大发明之类的一大堆摆出来,生怕缺少了说服力,会在人家面前得不到承认。 外国人有没有承认中国人是不是真有五千年文明,又或者认可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见过认为中国确实是文明古国的外国人,所以也就不好判断。但做为一个正在活着的中国人,我在闲极无聊翻出古中国的尸体细细解剖的时候,竟被我发现了一个极其令人震惊的事实,那就是,中国其实根本就没有文明,更别说什么所谓的五千年文明史了。 文明不是文化,文化是文明的表象,文明才是文化的根基。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明传统,其实不过只是肤浅流毒的文化传承,中国有文化的发端,但是并未曾有过文明的发端,或者放宽限制条件来说,中国也曾有过文明的萌芽,那就是在秦统一之前的那段短促时光里,各种思想未受限制,曾经像有长出文明之树的苗头,但很可惜,随着秦的大一统之后,中国便从此远离了文明,莫说长出哪怕一丝柔弱稚嫩的苗头,便是种子尚在地底三尺,就被高压无情的社会环境给灭杀了。"统一思想"并不是当今社会的发明,而是老祖宗几千年人治留下来的宝贵产物,别看这"统一思想"看起来很光鲜年轻,但内里包起来不让人看见的膜壁上,早斑斑驳驳依附了几千年岁月遗存下来的无数菌群。 文明是珍稀物种,它不能经受太过严酷残忍的环境折磨,而各种"统一"就是文明最大的天敌和最有毒的灭杀剂,所以,中国几千年下来就只留下符合官方主流思想行径的文化,而不是具有独立精神的文明。我们对比外国的文明与中国的文化异同之处,就会发现其中最大的不同点,有文明诞生的外国,比如欧洲、阿拉伯等地,他们的文化从来未受到官方的接管与统治,即使有官方的渗透,也仅仅是平行,而最重要的民间一方从来没有被抹杀过,古欧洲、古阿拉伯的文明发端于民间,也一直成长在民间,从来没有被官方完整控制过——因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能与官方宫廷文化相抗衡的,还有教会文化,虽然许多中国人都会把教会与统治阶级等同起来,但史实证明,教会与统治的皇族从来不是一体的。也正因为在这并不统一的环境下,民间的文化蓬勃发展,始终能够与教会文化和宫廷文化相抗衡,各种利益不一致的思想互相交集,这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明,所以,这些国家不仅有文化,而且还有文明,他们的文化具有文明的内核,能够揭露人性的弱点,也能展示人性的光辉。 中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呢?自秦之后,所有统治者都对文化异常的重视,把文化当成犯人来抓并不是当今中国的特色,而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字的统一灭了其他文明的火种,让那些有可能惊天地的思想再也无法留诸后人,思想的统一则阉了国人的脑子,让所有中国人的历史都停留在一个永恒的界面上,今天的中国人能够托欧美人发明各种新科技的福让身体进入现代社会,但内在无法用现代科技改造的思想,却依然还停留在几千年前的古中国情境里出不来。 翻开古中国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虽也堪称文海浩瀚,但仔细一琢磨,其实却也寥寥,大体上十天半月的时间,就能完整地看穿整个中国的历史骨架,不过矮如三寸侏儒。孔子的说教固然美妙,但他的理论并不比三个代表更深刻,李白的诗歌固然动听,但他的文学价值未必便比《东方红》更高,司马迁的史记固然真实,但与每天都有的新闻联播相比,也不见得高明多少。中国的文化无文明,只因为这些人所留下来的文化,都经过官方无数代统治者严密管控之下梳洗暴晒,能给你看的,只有一个思想,不能给你看的,早已尸骨无存,因此,看完史记的人要是再去看资治通鉴,那这个人就废了,而看完李白,也完全没必要再去赞美苏东坡,因为整个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官本通告牌。刘邦是诗人,那是绝对无误的,因为他唱的大风歌就是革命领袖最早的朴素情怀,毛主席是举世无双的词人,那也是确定无疑的,以后的历史,谁敢让他们没有一席之地呢?翻遍整个中国的文学史,令我讶异的,不是这些文学巨著的文采让我有多震惊和陶醉,而是这些作者的身份实在太让我羡慕和崇拜——皇帝会写诗作词不奇怪,不会写诗作词的皇帝才让人稀罕,无论后人出于什么目的把那些作者描绘的多不得意也好,总之一个现象就是,这些青史留名的文豪们的作品各具特色,但有一点却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官衔。即使纯如农民的孟浩然,我想,若非他结交的都是当时官方名士,现在又有谁会知道遥远的唐朝曾经有个著名的诗人呢?由此可知,在中国,若你无官方渠道,你的思想著作根本无法进入人们视野,更别说留待后世被奉为经典了。 文明无根基,文化便会失去底线。人们赞美杜甫诗歌里的忧国忧民,于是说他情怀高洁,却有意忽略他那些马屁诗里的五毛说辞,当人们因为残酷的现实不得不低头时,思想的火化泯灭,邪恶的种子就此发芽,把脑子里的真理换化成谬论的华章来获取功名利禄就成为自保的捷径。到而今,真实的文明离中国愈远,虚假的文化却在中国愈盛,因为在"统一思想"的大旗下,一切无法挤进官方渠道获得认证资格者,都将无法生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们就只好放弃创造文明的念头,只想着怎么在官方规定的尺寸范围内展示出自己的文化。如此,官方很高兴:这些"有文化"的人向历史证明了我所统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作者自己也很欣慰:没有因为自己的坚持和执拗而断送了前程,虽然自己留下的不是厚重的文明,但好歹我也留下了不朽的文化,从此青史留名了。 为什么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毒,引进了西方的现代文化之后还是一样有毒呢?就因为我们是一个没有文明根基的国家。并不是你意识到了中国的独裁文化不行,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文化,中国就能够从此改天换地,因为西方人的文明内核并没有跟随着来到中国,这就是所有一切外来文化到了中国之后都会打上"中国特色"这个烙印的真正原因。文化只能改变人的外在形象,比如没文化的民工只知道骂人用"操",有了文化的人就可以多几种骂人的选择;同样的,当官的发现用以前的皇上和老爷的名称无法对人民实施有效统治以后,就可以通过学习文化的方法找到新名词来实现更加有效的统治方法,但无论外面的文化马甲换了多少件,内里的核心思想还是原来的老一套。只有文明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想,因为文明是文化的基础,是人性的发源点,所有文化都从文明这里派生而出,若文化缺乏文明为基点,就会发生扭曲,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不惜歪解事实,这个时候,用来歪解事实的文化层次越高,就会偏离文明底线越远,从目前中国的现状来说,我们的文化层次与文明底线的偏离距离是:一万光年。 | ||
Posted: 13 Jan 2012 11:52 PM PST 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 第十五讲 交易费用
早在第三讲的时候,我就已经提及交易费用这个术语,此后一直不断地有需要提及它,但直到现在第十五讲才正式地讲解这个概念。要把交易费用放在什么地方讲,我是煞费过一番思量的。这个概念不容易掌握,所以虽然几乎一开讲经济学就不得不提它,但又不适合一上来就正式地介绍它。考虑到交易费用是成本的一种,放在学过了成本的概念之后再学它是比较合适的。另外,我又觉得介绍垄断之前就得正式地讲解这个概念,因为不考虑交易费用的话,根本就不可能理解垄断下出现的各种生产者行为。综合上述的局限,我就把交易费用放在成本之后、市场结构之前来讲解。
此前有学过经济学科班出身、因此饱读了经济学教科书的读者不同意我对经济学教科书的诸多批评,认为教科书当然只能先讲解比较简单的情况,也就是交易费用不存在的情况,这只是循序渐进,并不能算是错误。这位读者这样说,只是反映了他对于教科书的错误完全是不明所以。如果真的如他所说,教科书只讲那些不涉及交易费用也行的题材,那教科书可讲的内容少之又少。而实际上,教科书是屡屡"犯禁",不断地涉及大量不考虑交易费用就不可能作出正确分析的题材。例如,如果不考虑交易费用,教科书会连"自私"的假设都没法讲解得正确——说人是自私的不等于说人不会犯错,在信息费用(是交易费用的一种)的局限之下,自私的人会做出事后才发现是错误的选择。如果不考虑交易费用,这些选择表面上看起来会是违反了自私的假设的。于是教科书上一边说自私(或理性)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边又说存在着非理性的行为,就已经是因为没看到交易费用的存在而犯了堕入套套逻辑的非科学之中的错误。更不要说选择市场或非市场方式约束竞争的行为、规范经济学的无效率是源于忽略了交易费用的存在、均衡的概念、政府干预价格(如价格管制)的后果、生产者理论不考虑交易费用就只能是一个工程学理论、不同合约形式导致不同的成本结构……这些题材全都无法回避交易费用,那是不是全都要从入门级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剔除出去呢?要真是这样,教科书里还能剩下些什么呢?
交易费用是不容易,但对于经济学而言又重要得可以说是不可或缺、无处不在,正如空气之于人类的生存那样。因为困难而把它回避了,只会导致经济学教科书错漏百出、矛盾重重。
那么,什么是交易费用呢?对于这个复杂而困难的概念,大家又要再了解一下历史,跟着这个概念的发明、发展的整个过程走一遍,才比较好理解。
最早发明这个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科斯(Coase)。他在1937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Firm,张五常主张译作"公司的性质")的文章,首先提出"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的概念,这是他后来在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就之一。(感慨一下:迄今为止在这讲义里提及了几次诺贝尔经济学奖,但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可以说一句:它终于好不容易颁对了一次!)
科斯为什么要发明"交易费用"这个概念呢?这是为了回答他在那文章里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企业?在前面第十二讲的时候我已经指出,传统的生产者理论(Theory of the Firm)实际上研究的是投入-产出的问题,即生产者投入多少能产出多少,着重于生产的技术特征,而不关心具体的生产过程是以什么方式组织,或以什么合约来安排的。也就是它本质上是一个工程学理论,而根本不是经济学理论。我还指出过,原则上与实际中生产都并不一定非要通过企业来进行不可,生产者可以是一个个自然人(个体户),而不必通过企业组织起来。然而,我们也观察到现实之中、尤其是现代社会之中,大量的生产是通过企业来组织进行的。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会有企业?市场也可以组织生产,为什么有些生产会由企业来组织?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多人合作比一个个人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效率更高,所以需要企业。如这本教材的140页上就是用"团队生产"(即合作生产)来作为企业的成因。然而,合作生产也可以通过市场来组织。在现实之中,我们看到不少个体户从上游生产者那里购入半成品独自加工,可能加工成更接近产成品的半成品之后又再卖给下游生产者作进一步的加工,直到制成能够直接出售给消费者的产成品为止。在这过程中,生产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也是合作生产的性质,但不同环节的生产者是通过市场组织起来参与合作的。当然,有更多的合作生产是通过企业来进行,企业把生产链上的多个环节放在它的内部之中,不是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组织,而是通过企业的老板或经理作统一的指挥来组织。于是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会有企业?市场也可以组织合作生产,为什么有些合作生产会由企业来组织?
科斯提供的答案是:因为使用市场来组织生产是有费用的!那,就是交易费用。
科斯并没有对交易费用作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用列举的方式指出这是交易费用,那是交易费用……例如,你是一个体户,开始进行生产之前要先去购买投入品(生产要素),那就得寻找可以向你提供这些投入品的上游生产者,这寻找当然是要花费时间、精力、货币成本的,那就是交易费用的一种(信息费用)。找到之后又要跟他商讨价格、质量、数量,签订合约,这也同样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货币成本,又是交易费用。合约签订之后还要执行,你要监管供货商有没有按照合约条款保质保量按时地交货,这也是交易费用。如果你认为对方违反了合约,又要跟他商讨协调,如果不成功可能要到法院去告他,要聘请律师来打官司,这时需要付出的交易费用就更大了!好,买进投入品之后你独自一人生产,制造出来的产成品卖出去时又要寻找卖方,可能要通过经销商来使你的产品间接地到达消费者手中,这又有额外的花费,也是交易费用。即使是直销给消费者,同样又会产生寻找消费者、与之商讨价格质量数量甚至要签订合约、执行合约、违反合约时要商讨协调甚至提起诉讼……这一系列的交易费用。
是的,市场跟一切普通商品一样,使用它是需要支付费用的!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市场同样不是免费的。在科斯看来,因为那是使用市场进行交易所要付出的费用,因此他将之称为交易费用。
科斯指出,使用企业组织生产的好处,是避免了使用市场,也就避免了要支付交易费用。上、下游生产者如果是在同一家企业之内,是一家企业中的不同部门,那么位于下游的生产部门要进行生产时就不需要再花费时间、精力、货币成本去寻找可提供投入品给它的上游生产者,而是直接向位于上游的生产部门索取所需的投入品,也不需要商讨什么价格、质量、数量,直接就根据企业的老板或经理的指示,从上游生产部门的仓库里划拨给下游生产部门的车间,也不需要签订什么合约,更无需担心合约会得不到履行而要打起官司来。
我再举一个例子。假如现在你到一家企业去做秘书。原则上,其实秘书工作是可以全部通过市场来交易的。想象以下情况:每天你到那家企业去,看今天经理有什么秘书方面的工作需要你做,例如要打字多少页的文件、复印多少页的文件、给来访的客户倒多少杯茶等等。简单起见,假设只有复印文件的工作。你可以跟经理精细地确定每份文件的页数与所需的复印质量,对每一份文件的复印服务制定价格,按此价格成交。这跟这经理把有关的文件拿去复印店复印而支付复印费的情况是一样的。这样,你不是这家企业的员工,而是相当于一家个体户的复印店,提供上门服务(复印机由企业提供,但纸张等耗材由谁提供也可以通过商讨而确定,实际上是复印服务合约的一个条款。显然如果是你提供纸张,你收取的价格会较高,因为包含的纸张的成本;如果企业提供纸张,你收取的价格会较低,因为这时只包含你的劳力成本——包括复印服务与上门服务两部分)。你与这家企业之间就是通过市场来交易。显然,这太麻烦了!每天你跑人家那里去,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复印的需要,有多少需要,具体在那一天的哪个时候会发生这种需要(这是信息费用);还要就每一份文件的复印费跟企业的经理进行商讨定价,甚至签订合约以确保双方的利益。以前我已经说过了,"麻烦"这个词翻成经济学术语,就是指存在着交易费用!
更不要说,秘书要做的工作可远远不止复印,还有打字,还有斟茶递水、送往迎来。难道经理要跟你仔细地厘订每一项工作的价格与质量要求吗?——给来访客户倒的茶温度有多高、浓度水量是多少、以多快速度递给客户,递的时候脸上要带着多少的笑容……这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太高了!所以我们不会见到有这种完全地通过市场来交易秘书服务的现象出现。更普遍的,是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招聘秘书,粗略地描述秘书的工作范围,根据劳动力的服务时间商讨厘订一个价格(时间工资)。你作为秘书给那企业聘请了之后,只要是在指定的工作范围之内,你要完全服从经理的指示,人家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得诸多挑剔,不得讨价还价!——说起来,企业之所以能节省交易费用,就是因为你不能再做这些在市场上才能做的挑三拣四、讨价还价的事情嘛。
也就是说,市场交易是通过价格来引导人们提供产品或服务——你觉得价格合适你就提供,不合适你可以拒绝提供——;而企业内部是通过老板或经理的指示来命令人们提供产品或服务——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只要你还是这家企业的员工,你就得服从!于是,从表面上看,市场上的交易是自愿(有些人甚至会觉得是自由)的;企业内的工作是服从(有些人甚至会觉得是强制)的。然而,企业之外还是市场,你是在衡量过这家企业给你的薪金之后自愿、自由地接受了这份秘书工作的。如果你觉得经理对你的要求太高,超出了他付给你的薪金所值,你大可以要求加薪,不行就辞职走人,另谋高就。同样地,这家企业的经理如果觉得你的工作表现不值得他付给你那么高的薪金,他也可以提出减薪的要求,不行就把你炒掉,另聘高明。
前面提到,有些经济学家觉得合作生产是企业的成因,其实是因为合作生产如果通过市场交易来组织,所涉及的交易费用往往比较高。前面举的例子还只是沿着生产链上的不同环节的合作,现实中有不少生产环节的合作是需要同时进行,或者即使先后进行、但在时间上需要紧密相连。例如拍摄一部影视作品时,布景、灯光、服装、摄影、演员……各方的合作在理论上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组织,但这合作需要同时进行,由不得各方慢慢地谈判合约条件。又如流水生产线上的每一个步骤,理论上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组织进行,但生产线需要如流水般不停地从上游往下游移动,没有那么多时间让各个步骤之间的人慢慢地谈判。也就是说,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使用市场要经过寻找交易对手、谈判厘订价格及质量等相关的合约条款等的过程,容易费时失事,难以确保不同的生产环节能在同一时间或紧接着地先后进行,把这些生产环节都放在一家企业的内部来进行,在老板或经理的一声令下,参与生产的各项生产要素就要通力合作。
然而,科斯用市场运作需要支付交易费用来解释企业的成因,却会面临一个问题:既然使用企业就能避免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那为什么不把所有生产都放在企业内部进行呢?显然,如果光是使用市场有费用,在自私的假设下,均衡的情况应该是世界上一切生产都由企业来完成,市场理应消失!
答案显然是:使用企业,也有费用!前已述及,以企业替代市场来组织生产,就是以企业的指令去替代市场的价格来引导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行为。而在第四讲大家已经学习过,价格是一种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以企业替代市场,就是以非价格准则替代了价格准则。我们先不管这会导致租值消散的问题,只说从第六讲关于大萧条的解释,以及第九讲关于供求理论的学习,大家应该明白到,只要货币政策不出问题,价格就是一个向社会上的所有人迅速、准确地传递着关于供求、质量等信息的很好的指示器。你不需要知道市场上具体的需求与供给是多少,只要看到价格变动就知道该怎么办。而受价格所引导的不同人的行为,都是向着实现均衡的方向去调整的。在企业内部,不同生产环节之间失去了价格的指引,各生产要素只能是盲目地服从着经理的指令,而经理也只能是凭着他的经验来大致地估计,出错的机会就比其它条件一样时有市场价格的指引要高。
另外,在众多生产要素之中,人这种生产要素非常的特别,由价格(收入、利益)来刺激他自愿地提供他的劳动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经理的指令强制他提供劳动力都更有效!虽然关于生产要素的分析在教科书经济学中要放到所谓的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的地方(也就是这本教材的第四部分的第十二、十三章)才会讲到,但必须要把部分内容提前到这里来讲解。新古典经济学家习惯于把生产要素分作两大类:劳力与资本。现实之中,生产要素的种类成百上千,为什么要划分为这两大类?新古典经济学家会说,那是因为原材料啊、机器设备啊、土地厂房啊……这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都可以用钱买回来的,因此都可归类为资本。然而,劳力也一样是用钱买(准确地说是租)回来的,为什么就不能也归进资本之中?事实上,不也有"人力资本"那样的说法吗?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这样:新古典经济学家喜欢使用几何这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尤其是喜欢使用直角坐标系。而直角坐标系有两个数轴,那就需要有两个变量。之前在消费者理论中大家已经见到过用来描述产品市场的几何分析,假设的就是一个两物品世界,两个数轴分别代表两种物品的数量。在生产者理论中,也类似地使用两种生产要素来分析生产要素市场。然而,正如产品市场中的两种物品只需泛指为X物品、Y物品那样,生产要素市场中的两种生产要素按理来说也没有必要特别地指定为劳力与资本,用X生产要素、Y生产要素来泛指就可以了。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者理论中,忽视交易费用的存在,不考虑组织形式或合约安排对生产的影响,劳力与其它非劳力的生产要素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然而,如果要考虑组织形式的影响,劳力与其它生产要素就有着意义重大的区别了。因为人是有自我意志的,不是说你要他怎么干他就真的会怎么干,你要他干得多努力他就真的会干得多努力。如果是一台机器,你接通了电源,设定了输出的功率,然后你走开了,机器也会自动自觉地按照你设定的功率来运作,不需要监管,不必担心它会偷懒。人却显然不一样。你要他全力以赴地干一个活,他多半会想尽办法地偷工减料,以能力不足以办到作为借口来掩饰其实他并没有尽力而为。于是对于人这种生产要素,为了能让他最大限度地对生产发挥作用,你必须要再派一个人去监管他。可是,谁来监管那个监管者呢?监管的方式其实只有两种,那就跟农民赶驴子一样:萝卜加棍子——在驴子前面吊个萝卜,吸引它往前走;在驴子后面提根棍子,看它走不快就打它——,也就是激励加惩罚。如果那是台拖拉机,显然农民就不需要这萝卜与棍子了。于是,使用劳力与非劳力的生产要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多了萝卜与棍子的费用。如果不是使用企业的形式来组织生产,而是生产者自己为自己工作,自然就不需要用萝卜来激励自己,也不需要棍子来惩罚自己,是市场给他的价格直接给予他激励与惩罚,所以使用企业相对于使用市场是多了萝卜与棍子的费用的。
科斯把这种使用企业而要额外多付的费用称为管理费用。然而,把使用市场而要额外多付的费用称为交易费用,把使用企业而要额外多付的费用称为管理费用,这有点特殊理论的味道——搞出两个名称不同的概念,分别只能解释市场与企业的费用,它们有本质上的区别吗?不能用一个更为一般化的概念将它们都统一起来吗?回答是肯定的!使用市场有费用,使用企业也有费用,它们都是费用,是使用不同的形式来组织生产而引起的不同费用而已。人们在自私本性的驱使下,衡量两种组织形式的费用与它们所能带来的生产效率,在同样的生产效率水平上哪一种组织形式所引起的费用较低人们就选择哪一种,这正如人们在市场上购买物品时,两种物品都能满足同样的需要的话,哪种物品的价格较低人们就选择哪一种。于是,在科斯之后,经济学家把科斯的"交易费用"的概念扩大为也涵盖使用企业的费用。
是张五常更进一步地把"交易费用"的概念扩大得更为一般化。市场是一种制度,企业也是一种制度,而除了市场与企业之外这世界上还有别的组织形式,如家庭、团体、国家。此外,要是只看到使用市场是有寻找交易对象、商讨价格质量等交易费用,却没看到确保市场上的价格准则能得以成立是有赖于在它背后起着支撑作用的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制度的建设、执行与维护也要付出交易费用的话,那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然而,何止市场的运作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企业之内有规章纪律,社会之内有道德风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黑社会中也有所谓江湖规矩。这样来看,不同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不同的制度的载体,是那些不同的制度具体地界定了不同的组织形式下适用不同的竞争准则,不仅限于组织着利益各不相同的人参与生产,更是约束着人们一切的(竞争)行为。使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使用不同的制度,它们当然也不是免费午餐,其确立、运作与维护都必然需要花费不同的费用。人们在不同的制度之间选择,就有如在不同的物品之间选择一样,当然是要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选择费用最低的一种制度。可是,不使用市场时就不是使用交易的方式(价格准则),"交易费用"这个概念在字面上便带有误导性。因此,那所谓的交易费用应该更一般化地称为制度费用,是制度确立、运作、维护的费用。只是科斯首创的"交易费用"的概念已经太过深入人心,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制度费用不甚确切地称为交易费用。可以这样折衷:科斯所说的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是"狭义的交易费用",广泛地涵盖一切使用不同制度的交易费用是"广义的交易费用",即制度费用。
这样,一切制度(包括市场)的存在,都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但一切制度本身也必然会引起交易费用的产生,该制度能存在一定是因为它所引起的交易费用低于它所节省的交易费用——在某项活动中人们选择使用市场,一定是因为使用非市场(如企业、国家行政指令等)的交易费用更高,市场虽然也会引起交易费用,但一定是相对于它所带来的利益而言,其交易费用已经是最低、因此是最优的选择。当然,局限条件的变化会使不同制度的交易费用的高低发生变化,有可能使得人们从一种制度转向选择另一种制度——这就相当于不同物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人们从其中一种物品转向选择另一种物品。这就是所谓的制度变迁。
张五常把看事情的角度再进一步地推向更清楚具体的事物上去:不同的组织形式是不同的制度的载体,但制度具体来说其实是什么呢?如前所述,是市场内的合约,是企业内的规章,是国家的法律,是社会的道德风俗,甚至可以是黑社会中的江湖规矩。其实它们都是合约!可以是明确地写下来的明文合约,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共识。市场之内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签定的交易合约固然是最符合我们一般人心目中想到"合约"一词时想象的那个东西,其它看似远离我们习惯所理解的这个词的概念的规章法律、道德风俗也同样是合约。进入一家企业工作,你签的不仅仅是劳动雇佣合约,还隐含着你已经接受了这家企业所制定的规章——那是所有进入这家企业的人都接受的共同合约,你自己的那份劳动合约才是特定地针对你而拟定的其它合约条款。其实市场之内不同主体之间签订的交易合约何尝不是隐含地存在着签约各方都接受的共同合约(如行规惯例、国家法律)?而在西方世界的思想观念里,国家法律是"社会契约"(因此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人民与政府之间签订的合约;道德风俗是凡人与上帝之间签订的合约(在西方的神话故事里,雨后天上的彩虹就是人与神签约画押的印记)。当然,后两者相对于前两者看起来带有强制的性质——在市场上,你可以选择不进行交易而拒绝对方的合约;在企业里,你可以选择离职走人而拒绝企业的规章;但在社会与国家之中,你似乎难以选择不入乡随俗、遵纪守法。然而,选择总是存在,你可以选择离开你不喜欢的国家,你可以到荒山野岭去过遗世独立的生活,只是那样做的成本太高,于是你不选择而已。这跟你在市场上拒绝对方的合约就放弃了交易所能给你带来的利益,你炒了老板的鱿鱼就可能面临收入减少或甚至失业的代价(成本)是类似的。这跟你嫌市场上所有物品都价格太贵、质量太差而执拗地什么都不买,就会以饿死为代价也是类似的。只是程度有别,但本质并无不同。
从合约的角度来看,所谓不同的组织形式,或不同的制度安排,其实是不同的合约安排(具体地说,是不同的合约条款)。直接地量度而厘订价格的合约条款(价格条款),是以价格为准则,没有租值消散(交易费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但量度的费用(也是交易费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零,这费用太高时人们就会选择以其它合约条款来间接量度。但间接量度因为间接而使被量度的人倾向于虚有其表地履行合约(也就是不履行),导致租值消散,这是非价格准则必然会有的结果,含义着间接量度虽然量度费用较低,但存在着较高的监管费用(也是交易费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就在直接量度的量度费用较高与间接量度的监管费用较低之间权衡取舍,寻求总的交易费用最低的合约条款组合——相当于人们在不同的物品之间权衡取舍,寻求总的成本最低的物品组合。
这样,科斯所说的以企业取代市场,其实是以一组合约(生产要素购买或租用合约)取代另一组合约(产品销售合约)。而人们选择不同的制度,实际上是选择不同的合约;制度变迁也就是合约条款的更改。
说到这里,关于交易费用(制度费用)还没有一个极其明确的概念。张五常认为,最合适地定义交易费用的概念的,是"鲁宾逊一人世界中不存在的费用"。由此,他进一步定义"社会"为"有两个人或以上的世界"。这是因为一旦有了两个人,在自私与稀缺这两大约束之下就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需要有约束竞争的准则及支撑该准则得以成立的制度,也就有了制度费用(交易费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交易费用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的费用,是社会的费用。
曾经有好钻牛角尖的人追问:怀孕的费用算不算交易费用?像打网球那样需要有两个人参与的游戏所涉及的费用算不算交易费用?我的答案是:不算!提这种问题的人想象力太差!纯技术性的科学发明可以人造胚胎、人造精子或卵子,甚至使得人可以单性繁殖!至于用机器虚拟出一个打球对手的技术更是早就有了。凡是用自然科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不会是与交易费用有关的问题,自然科学解决不了的交易费用问题才是需要经济学作为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所要回答的问题。所以传统经济学那以生产函数为核心的生产者理论不考虑交易费用,才会沦为本质上是个工程学理论,而根本不是经济学理论。不考虑交易费用的经济学,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经济学!
最后,交易费用与前一讲所说的直接成本、上头成本是什么关系呢?应该说,大部分交易费用属于上头成本,因为你制定一项规章法律之后,制定时所付出的交易费用就成了历史成本,要转成上头成本来看待。但是确实也有属于直接成本的交易费用,例如交易中介按价格提取的佣金(中介的作用就是协助买卖双方找到对方、达成交易协议,因此他赚取的是交易费用)。
本讲课后作业: 我在日本的时候,有一次上日语口语课,讨论的话题是关于日本的治安。有一个中国留学生说起他家的锁坏了之后他一直懒得去换,就那样虚有其表地挂在门上,竟然一直都没事。那时我也带过一位香港朋友游玩东京,晚上他一抬头,发现东京街头的商业楼宇的玻璃都是透明的,写字楼(办公室)里哪个地方放着电脑、哪个地方放着保险箱,外面的人全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大吃一惊,说:"香港可不敢这样子,肯定都要安装那种只能从里面看见外面、从外面却看不见里面的特殊玻璃,否则岂不是会让窃贼都看清楚了里面的布局,甚至是引诱了他们进去偷东西?"用交易费用来解释之。
上一讲作业的回答及评论选登: (1)作业讲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2dufo.html 另外:第十二讲的"作业二"——2008年金融海啸肆虐之际,大批韩资企业撤离中国,以低于市场价格抛售它们在中国持有的房地产。以上海为例,市场价格为30000元/方的房子以20000元/方抛售。CCTV2的《中国经济报道》节目采访了上海的房地产中介,有一个中介如此评论:这些韩资企业当年购入这些房子时,价格是10000元/方,因此他们已经是赚了钱。这个中介的评论对吗?为什么韩资企业要这样做?——因列入本学期的课程考试题目之内而未有公布答案。现在考试已经结束,答案公布如下: 第一点:中介的话是错的。 第二点:中介所说的10000元/方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不是成本。现在的市场价格是30000元/方,也就是韩资企业有选择可以卖这个价格,这个选择的收入就是它们卖20000元/方的(机会)成本,因此它们是亏了,绝不是赚了。 第三点:为什么韩资企业要做这样亏本的事情?这是因为金融海啸使得它们在韩国的母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而要破产的危险,低于市场价格抛售能迅速地套现,赢得时间。也就是说,这亏损可以看作是为时间付费(是存在着交易费用的表现)。另一方面,韩资企业另外的选择是从银行贷款以获得挽救母公司的资金,但在金融海啸的局限下,银行可能根本不肯给它们贷款,或者即使肯贷款也要收取很高的利率。这个向银行贷款的选择的成本(利息成本),与抛售在中国的房地产套现所导致的亏损(成本)相比,一定是后者较低,所以才成为它们"成本最小化"的最优选择。 评分标准:本题10分,答对第一点得3分,答对第二点得4分,答对第三点得3分。瞎猫碰耗子的人也能以50%的机率碰对第一点;但要能熟练掌握机会成本概念的人才能回答出第二点;而要回答出第三点更要知识面超过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有一直关心现实中的经济事件,了解金融海啸时韩资企业抛售房地产时所面临的局限条件,并能应用在理论之中解释整个事件,因此能回答出第三点的人值得拿满分! (2)评论选登: twofish2012-01-06 14:56:56 上一讲多看了一遍,再看这一讲,容易懂得多了,看来做学问是不能敷衍了事的,如果自己的观点遇到不能解释的问题,不把它摆平了,要么就是能力有限,要么就是观点错误需要修正啊!总而言之,这年头,真正做学问,思考钻研的人实在少啊! 洼地2012-01-09 12:26:04 基础差,离开学校多年。这个学习花了我大量时间精力!但这是我的选择,机会成本比在校的同学们是不是要大点?但为了上头成本!为了争取成"养猪大户"一起努力吧!有这样一个平台活了三十来年是第一次遇见。这是福气-------我是没事偷着乐!老师见笑了! 上一讲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2ducn.html
(说明:
1、这系列文章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根据给本科一年级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而整理出来的讲义。使用的主干教材是张五常教授的老师赫舒拉发所编写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并在授课过程中将张五常教授的旧版《经济解释》三卷本有机地结合进来,是本博客管理员在实际的经济学教学之中探索将张五常经济学透过主流教科书传授给经济学学生的成果。
2、本系列不定期更新,甚至可能写着写着会因兴趣缺缺而中止,本博客管理员对此不作任何担保!
3、如有愚蠢无知、明显缺乏科学逻辑的评论,一律不予回答,只作删除处理。另外,不看完这个系列最新更新之前的以往所有文章就急于提问,提问内容其实早在前面的文章中给出了回答的,也是一删了之!) | ||
Posted: 13 Jan 2012 11:54 PM PST 核心提示: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包道格先生,在选前接受电视采访时称,如果蔡英文在周六的选举中战胜马英九总统获胜,这将威胁地区稳定。这迅速成为台湾媒体的头条。美国对台湾选举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包先生的言论会影响选举结果吗? 原文:Former U.S. Diplomat Rattles Taiwan Before Election 作者:ANDREW JACOBS 日期:2012/01/13 由译者志愿者翻译,未经二次校对 ![]() 【周五,台湾主要反对党的支持者们在新台北市举行的游行中欢呼。一位前美国外交官对该党总统候选人发表了负面看法。图片:Toshifumi Kitamura/法通社 - 盖蒂图片社】 【台湾,台北】—— 在一场充满着言辞交锋和党派仇恨的选战中,非官方的外国学者的评论一般会被选战的风暴和压力所淹没。 但是,周五,一位前美国外交官的话语占据了几家台湾报纸的头版位置,掀起了一场暴风雪,显现了美国对台湾还稚嫩的民主制度有着巨大的影响。 前外交官包道格,曾于2002年至2006年任美国政府事实上的驻台湾大使(译注: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包先生告诉台湾电视台,如果蔡英文在周六的选举中战胜马英九总统获胜,这将威胁地区稳定。 包先生暗示,华盛顿对蔡女士及她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感到不快;台湾海峡两岸长期以来交恶。他说,如果蔡英文获胜,美国将不得不"迅速花费大量精力与之沟通,帮助她达成某种安排,从而维护和平与稳定,"包先生告诉中天新闻,一个有线电视频道,"她应该找到方法,说服中国,她不是威胁。"包先生还补充说,如果马先生获胜连任,华盛顿和北京都会"长出一口气"。 包先生目前是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副主席,与一群学者和前美国官员一起在台湾访问。 在这一评论发表在媒体后数小时内,来自阿拉斯加的前共和党参议员弗兰克•穆考斯基,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严厉指责包先生的评论;穆考斯基目前正带领一个代表团到台湾观选。他称包道格的评论"粗心","不负责任","不可饶恕",谴责包先生试图故意为马英九助选,目前从统计数据上看,选情胶着。 穆考斯基说,"我质疑包道格能否代表我,美国政府,或者大多数美国人民。"指出,这一评论力图吓唬选民,投票给蔡英文会激怒美国;美国是台湾面对中国威胁最信赖的盟友。 美国在台协会迅速重申其在选举中的中立立场,但是损害已经造成;自1979年美国外交上正式承认中国以来,美国在台协会在功能上承担美国大使馆之责。 民进党蔡英文的发言人萧美琴说,这不是第一次包道格在选举期间到台湾发表倾向马英九的言论。2008年,当马英九面临他拥有美国永久居住权的指责时;包道格在选前一天宣布,马英九不拥有合法绿卡,从而结束这一争议。 萧女士说,"包道格先生是普通平民,我们没法不让他发言,但是非选民参与台湾选举是非法行为。我们希望来自民主国家的人能够尊重我们的民主进程。" ![]() 【前外交官包道格,2005年曾与当时的台湾领导人陈水扁会晤;现在看起来支持在任总统马英九。Wally Santana/美联社】 在周五的采访中,包道格回击了对他的批评,指出他并未声称代表美国政府发言;作为一个研究台湾政治的学者,媒体经常请求他发表看法。包先生说,"我不需要站在屋顶上喊话,当我被问到我的观点时,我就这么说了。我试图向台湾人民解释,如果放弃九二共识,会有外部后果。" 北京和国民党领导的台湾政府之间达成的口头协定,通常称之为"九二共识",这一直是两岸关系回暖的基础。这一协定回避了象统一这样棘手的政治难题,称只有一个不可分割的中国,但是台北和北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一个中国"这一概念。 倾向独立的民进党反对这一安排。蔡英文提议与中国达成新的协议,而由选民来决定。中国对蔡英文的所谓台湾共识不屑一顾,包先生看起来在采访中认同这种看法,称它"不切实际",因为台湾自身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很深。在他的评论中,包道格暗示,在蔡英文最近访美期间,奥巴马政府这这一建议也不买账。他说,"蔡英文团队对管理两岸关系上的保证太含糊,不能让华盛顿放心。" 这一争议再次凸显围绕着台湾对美国依赖的敏感性,面对崛起的中国,两国都在试图管理双方关系。尽管华盛顿不断重申它在选举中保持中立,民进党指责奥巴马政府寻求以微妙的方式影响选举结果。 上个月,美国在台协会似乎送给马英九一个选战大礼包,他们宣布台湾翘首以待的美国免签证计划即将达成。 但是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郑端耀认为,包道格评论事件的喧嚣最终对选民影响甚微。"我们的民主没那么脆弱,我们足够聪明,做出自己的判断。经过了四次总统选举,我不认为台湾人民的想法会受到某位外国学者的影响。"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 ||
Posted: 13 Jan 2012 11:53 PM PST 还有几个小时,台湾大选结果出来,尘埃落定。正如某位评论员所说,这次台湾选举标志着台湾民主成熟,已经基本摆脱意识形态羁绊,相当平静。 看看台湾那几位总统候选人使出浑身解数卖力讨好民众的样子,不去想大陆装伟大光荣正确到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视民众为草芥的样子,都不可能。民主选举,那位候选人要是说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混账话,会被民众屌死。 鸿基集团董事长就是著名的富士康老板郭台铭是看好马英九的,投票时候从内到外穿了三层红衣裳,志在必得的样子。有记者问他,若意外出现会怎样。郭台铭的回答是,可能有些人要付出代价。言外之意,是对弃马选蔡的一种呛声。 我们今天这种糟糕的权贵资本主义国家现状,是我们祖辈父辈们的选择,他们付出了巨大甚至生命的代价。从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他们做了非常错误的选择。对于祖辈父辈当年的选择,我们说什么都无济于事,我们所能做的,则是重新选择。这种选择是我们的态度,更是我们对未来子辈孙辈们的负责。 台湾是大陆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未来,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
小远2012年1月14日15:51雨 上海理道之理道文化兔,我只是一只有文化的兔子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