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EL
- 星期六晚的深水埗:平等分享行動帶出的反思
- 碎渣 Daily Fragments
- 他们能够用三十个词汇精准地区别不同的雪
- 團體批政府忽略婦女權益
- 《外交政策》发布我父亲的西藏文革照片15张
- 从雷政富案看刑法规定性贿赂犯罪的必要性
- 从雷政富案看刑法规定性贿赂犯罪的必要性
- 旁觀他人之痛苦 - 強暴戲碼的文化政治
- 第一次从京东商城购物有感
- 医学诺贝尔之路(1939):超级武器诞生!
- 法国大革命与红朝权贵的似同命运
- 乌兹别克斯坦:毫无用处的拉丁字母
- 不談港獨? – 這是覺醒的年代
- 中国:抵抗艺术不只有艾未未
- 谁给了毛泽东的文革最后致命一击?
- 2013年01月25日 糗事 TOP 10
- 編輯室週記:如何唔食花生睇熊狼
- 古巴:导演运用数位技术
- 基督教为什么能延续至今?
Posted: 26 Jan 2013 01:23 PM PST DEL | ||||
Posted: 26 Jan 2013 01:23 PM PST 在政府派發$6000後,由市民Benson發起的「平等分享行動」已經持續了超過一年。根據Benson所述,這個行動的意義並非一個義工/善事的關懷行動,行動者(他們稱為「戰友」)沒有「施」與「受」的身分,參與者走到社區,將自己擁有的物件、食物和時間和別人分享,是一個沒有階級、身分平等概念的分享行動。 在一位中學老師的感染下,我與一位同學跟她一起參與了26日晚在深水埗舉行的「平等分享行動」。與一般社福機構行進行的關懷活動不同,主持人在行動開始前的講話內容主要是介紹行動的核心意義和精神,反而比較少講解一些行動的細節,希望大家「執生」。整個行動的重點並不只是純粹對無家者和基層長者的關懷,行動者在派飯和探訪中反思城市出現的社會問題,也反思個人和社會公義的關係,另外亦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區之間的聯繫和接觸。 重新思考消費的意義
在一些小店中,不會聽到甚麼儲積分、甚麼多謝支持環保,最重要是尋回一份人情味。罐頭賣哂,超級市場會叫你依其他東西,但凍肉公司會叫你行前去另一家士多;在生果舖外見20蚊10個橙,不加思索求其拎10個,得到的是老闆娘的一句:「嘩你真係好人黎,唔使諗咁爽快就買,買高啲嗰幾舊啦,甜啲架。」大財團關心的,是你會不會消費;小店介意的,是你買不買到沙甸魚,是你吃到的味道。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關係,即使是互不相識,仍會加多一句寒暄;吃到的不只甜味,還有一份人情味。 至於鼓勵行動者買外觀包裝較差的食品,則是反思我們消費的心態。一個罐頭,打開後也不過是幾塊午餐肉,為甚麼我們總會選擇一些外觀看似完好無缺罐頭,而不選擇一些凹的罐頭?我們消費時總會想,付出了同一個金額,得到較好的享受就是物超所值,就是賺了;只不過當大家寧願不要一個凹的罐頭並選擇另一種食品,最後那些看似有缺憾的罐頭最終也變成了垃圾。 「食品的包裝不會影響食物本身的質素,就正如那些無家者,看到他們的表面,但內裡他們都是一個好人。」撞凹了的豆豉鯪魚,裡面也不過是一條豆豉鯪魚,我們卻會連那條豆豉鯪魚都未見過就先歧視這條魚,會不會太片面呢? 分享的食物和日用品,更分享選擇權 有時我們會說在這些的情況下,我們就不能選擇,只能接受,這一種只是物質上的分享。如果說因為弱勢就不能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不就是不公平嗎?分享,就是要將選擇的權利也一同分享。 每一個行動者,都會帶領一位需要領取物資的朋友,自行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你不愛叉雞可以要燒腩仔,食蕉還是食蘋果都是任君選擇。選擇,本身就是一個權利,每一個人都要尊重這個權利。 尋回那些社區的感覺 在一個真正的社區中,人與人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在分享的過程中,當我們將物資分享給無家者,他們也會關心附近的其他無家者。有時人就是這樣奇怪,愈是活在軸富裕的環境,人與人之間反而愈疏離。反而他們比我們更懂得如何守望相助。到底我們是得到了?還是失去了? 深水埗這個地方,有舊樓、有小店、有排檔,人們在街人熙來攘往,但彼此之間仍然重視街坊之間的感情。行動鼓勵參與者融入這個社區,每一個老人家和無家者都是這個社區的街坊,就用「大家都係街坊街里啫」這個無敵的理由關心他們,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出發前,每個小組會獲分一筆現金作買物資用,「我相信每一位參加者,不怕你們會走數,這是人的互信」。整個行動在網上號召群眾,大家都互不認識,但就是這份信任才得以好好合作。事實上,參與者都在行動中也形成了一個小社區,這個社區雖然是沒有實際的建築物,但就有彼此間的互動和互助可能比在自己家附近還要多。 一個社區最重要的不是建設,而是人。每一間店舖,每一個行為,本身都沒有任何意義,這些意義是我們賦予的。我們經常說小店充滿人情味,其實都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會感覺到小店比連鎖店重視人的感受。我們說人情味很重要,是因為這種味道很快便會隨社區的改變流走。 現今建設社區時規劃的確是十分完美,買東西、吃東西、通勤,幾乎都設定好一個區域可以滿足生活所需,而這個區域就是商場。商場和住宅雖然在建築學上是同一座樓宇,但兩者明顯地出現了割裂,這麼近又那麼遠。所謂社區都只不過是一大堆建設和商場,而且並不重視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更不要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了。 這一點,真的是要重新向無家者學習。 我們的選擇:視而不見,抑或睜開眼 寧願抽身搬家飛到遠方避世嗎 葉世榮曾經講過「我地日日唱獅子山下冇用架」,當我們每天都在說獅子山下的精神,到底我們又有沒有將這些精神口號實踐出來?我們說要用雙手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要齊心團結而對難關,為甚麼那些老人家勞動了幾十年,到了人生的盡頭仍然要掙扎求存?為甚麼我們都活在同一個大地、同一個城市,看到社會不公義的情況、看到同樣是香港人生活出現困難,我們選擇視而不見--起碼之前我是。貧富懸殊、地產霸權等詞彙不只是通識課本上要背的東西,而是真真正正存在在我們這個大都會。同時帶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為甚麼我們這個富裕的社會,但財富會分佈得如此不平均? 有老人家和無家者早在上午八時已經在玉器市場等候派飯盒,但正式派發卻要在夜晚六七時才開始。換句話說,他們足足等了一整天!又有些人,因為不知道要拿籌,來到才知道不能夠取飯盒。當見到這個情況時,不少行動者都有點無奈。飯盒,永遠是不夠派的,供應的只不過是四百人,只不過是深水埗,還有觀塘呢?油麻地呢?灣仔呢? 睜開眼,真的是要睜開眼看一看我們這個城市。就算以往我們不是直接剝削其他人,但原來我們一直的視而不見,都成為了幫兇。當你在現場看到這個情況,你才會明白,自己根本就是在贖罪。 如果我們是真正熱愛香港這個城市,當這片土地出現了不公義的情況,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去作出行動去恢復社會公義。「左手伸出去幫助身邊的人,右手握緊拳頭對抗社會的不公義。就像在推土機前種下鮮花。」 價值觀的改變 社會上有些人擁有的比需要的多,也有些人擁有的比需要的少;然而,資本主義一直提倡多勞多得,但「勞」卻只限於勞心者而不是勞力者。結果有些人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卻不成正比。「有些家長、老師會說無家者或執紙皮的老人家是因為少時不努力,又會很抗拒與露宿者接觸。但其實他們的年代教育水平根本就不高,大部分人都只能從事勞動工作,我們不能說是他們以往不努力以致今天的下場。」有得揀,沒有人想自己的教育水平低,只是那個年代根本就冇得揀;反而在勞動後仍生活在窮困的環境,政府又以資源有限為由一定要長者資產審查才批出生活津貼,到底是誰對,誰錯? 錢,是重要,絕對是重要。沒有錢,冇飯開。問題是錢應花在甚麼東西身上?多了的錢應該用來做甚麼?「有帶小朋友來的家長,請你在他們的零用錢和利市錢中拿二十元,並告訴他們這二十元用作甚麼。」有人選擇消費,有人選擇分享--不是捐,是將自己得到的東西分享。 「我們賺的每一蚊,可能有五毫都是剝削別人而得來的。因此我們不是做義工,而是還債。」 整個「平等分享行動」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分享」。所謂「分享」,並不是指要施捨甚麼、又或者要拯救這個城市,而是用一個分享的形式,重新分配社會資源。而通常我們在一些正式的組織中,自己會被添上「義工」的身份,然而,這個身份都是不必要的。活動中多次強調「我們也只不過是普通人,做著一些我們認為對的事情」,用平等的身份、水平的視線、謙卑的心去看待別人。蹲下來,絕對不沉重,而是對別人的一份尊重。所謂平等,不是純粹立一條兩條法律條文,而是人要從平等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擴大一點說,民主也不只是制度上的民主選舉,更重要是社會大眾對民主精神的實踐。 將精神傳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信念一致,嘗試踏出第一步,不一定要是物資上的幫助,也可以是一句關心的說話,也可以是向朋友推廣這一個行動。了解社區的需要,了解別人的需要,「利用自己的創意,將平等分享行動帶回自己的社區」。或許改變,就因為每一個人的參與而發生。 | ||||
Posted: 29 Nov 1999 08:00 AM PST
| ||||
Posted: 26 Jan 2013 08:01 AM PST 一周语文‖2013〈04〉‖2013-1-21~2013-1-27
有关抢票插件、有关12306网站的技术准备、有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的讨论对于当下这个旧历年购票实况而言,已无助益。"日访问流量每天增长超20%、近2000万人次频频登录、高峰时每秒20万人同时在线、日点击量突破15亿次大关、20秒内全部售罄……这些骇人的数据,不是来源于秒杀促销商品,而是为了在铁道部12306网站上购买一张小小的火车票。" 汉字"票"为会意字,《说文-火部》里的解释说,票,火飞也。本义为火焰飘飞腾起,引申义有迅疾、轻举的样子、动摇、作为凭证的纸片、纸币、非职业性的戏曲表演、强盗抢来作抵押的人等很多。在现代汉语中,"票"字的组合力超强。名词如股票、戏票、车票、饭票、毛票、零票等,量词如一票货、一票生意、一票买卖等,动词票发(票写签发)、票签(要拟于本章的附签)、票贩子等。 ————————————————————————————————————————— ●「自动静音模式」 来自评家丁伟峰推介短文,文章介绍来自微软的一项新专利:自动静音。这一专利可以使手机用户在进入会议室、图书馆、教室时,所持手机自动转换为静音。"静音后,不仅来电铃声没了,连一些语音提醒(比如 QQ、微信的的消息提示)也会自动屏蔽"……这个科技研发类语词给我的联想是,网络状态里,谁能给个静音模式?在更多时候,信息时代无穷噪音也像"霾",有伤害,无证据。 ●「那一切荣耀都应该属于你的」 语出歌手黄贯中。上周末,参加芒果台新登场真人秀"我是歌手"首秀后,黄贯中在微博@黄家驹/BEYOND:"若我没有太丢了你的脸,那一切荣耀都应该属于你的。"这句参赛感想类的微博被高频转发,就算是非BEYOND迷,也可在补足相关背景信息后怦然心动……朋友没了,思还在念,感还在谢。 ●「you fuck piano」 来自记者陆晶靖微博:"听来的段子,现在阿姆斯特丹的妓女看到天朝大款样男子都说you fuck piano(有发票)"。这个段子的笑点在于拟音误会,算早年间流行语"笑一笑有发票"升级版? ●「制度不硬软实力就会软得不能再软」 语出评家童大焕本周博文,原题"腐败隐藏着巨大的'沉没成本'"。本周,"中央编译局言情录"引发的各种关注、吐槽、雀跃或绝望,童大焕认为:"常艳和衣俊卿都是牺牲品……制度不硬,软实力就会软得不能再软"。"凡是只有一个买主的,不论职位、学问还是产品、服务,都得格外小心,最好是自己不要投身于这样的事业,也不要让孩子投身于这样的事业,那是真正的委身于人,卖身于人,前途命运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说,人格的扭曲与分裂,一路的苦闷与悲催,眼前就是活标本。" ●「文艺青年站」 语出诗人大仙博文,原题"再文艺一点"。北京地铁6号线新近开通,其中一站即"南锣鼓巷站"。大仙认为,"这是拥有内涵的一站,这里是首都文艺青年的集散地,又可以叫'文艺青年站'……从这一站涌出的文艺青年,他们清新的脸庞上分明闪烁着王家卫的美学符号——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而走出地铁站,劈面就迎上肆虐的西北风,把刚刚在《一代宗师》里树立的美学观吹凌乱了,那些文艺的身影挣扎着渐行渐远,背影中仿佛留下一丝徐志摩式的叹息——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一个方向吹"…… ●「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来自新近媒体报道,来自经济学家许小年的转引,原句出自作家郑渊洁。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2012年"国家年报",并同时发布过去10年数据。"不过,对于这份迟到多年的官方数据,民间似乎并不买账。数据称2008年以来中国基尼系数逐年回落,引来微博上一片哗然,知名经济学家许小年也感慨:'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括弧笑」 网络流行语,来自"有妖气"网站2012年隆重推介的视频动画短片《十万个冷笑话》第一集。在这个集合各类亚文化范式、以搞笑吐槽为宗旨的视频动画短片中,人物哪吒在与父亲李靖对话中,用到"括弧笑"一词,经由网络传播放大,这个兼有"心情备注""语境提示""追加设定"多种交叉功能属性的"台词"广为流传。 ●「我们晓得墓地中没有死者」 来自诗人廖伟棠追思作家也斯专文,语出诗人也斯的一首旧作。1月6日,香港诗人、作家也斯在香港去世,享年65岁。在这篇题为"我们晓得墓地中没有死者"的悼文中,廖伟棠说:"对用心极深的诗人而言,诗句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谶语,愿也斯在天之灵安息:殉难士兵的坟场/墓碑整齐地排满地面/当我们晓得墓地中没有死者/而活鸟的啁啾更响了/同一大幅青绿上/不同年份的石碑/只有我们走过/感觉足下的柔软"…… ●「中南海字幕组」 来自本周微博神回复,语出网友王以超。上周末,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因生活作风问题被革职事引发广泛关注。网友李佳佳Audrey在微博问:"中央编译局是干嘛的?"在海样恢复中,被网友形容为最神回复者来自网友王以超,简明扼要6个字:中南海字幕组。 ●「没戏了,戏散了」 来自剧作家史航微博:"王掌柜,一直希望您硬硬朗朗的。今天知道,没戏了,戏散了。您,走好。努力如是之者,安息其应得哉。您谈艺的文字,我摘抄过很多,还会继续抄"……微博中提及的"努力如是之者"两句以藏典修辞写成,它来自当年老舍先生赠送给于是之的一副对联,上联:努力如是之者;下联:成功其庶几乎! ●「自写自译」 来自《中华读书报》记者戴铮报道,原题"日本作家自写自译"。报道说,"随着实施十年的'现代日本文学翻译、普及事业'废止,文学外介计划无意再续,日本作家只得另辟蹊径,通过自我翻译等方式,推动自己的作品走出国门……为此,清凉院流水进行了周密的准备。从2008年开始,他就进行了正规的英语学习,目前TOEIC(国际交流英语考试)成绩达到了985分(满分为990分)。在着手写杰克逊的故事时,他特意将书名定为《King in the Mirror》,使得日后译成英语更能为英美读者所接受。" ●「忘掉时间是对自己最好的关爱」 来自网友贺兰virginia推荐,语出设计师朱赢椿。网友贺兰virginia形容朱赢椿,说他明明很急,却要慢下来。在朱赢椿看,忘掉时间是对自己最好的关爱。 ●「13语文第一季」
●「全世界对饱受苦难的北京投向同情的目光」 来自译言网推荐,原文题为"雾霾下的国度——北京生活定律"。文章反省北京近期频繁出现的灾难性天象,并将净化器、室内训练器械之类列为北京生活备用件。"在北京住上一阵后,你就会对对空气有更精确的、细致的感受。来北京七年后,我感觉自己也有点像那些虚构的爱斯基摩人了,他们能够用三十个词汇精准地区别不同的雪……现在,全世界对饱受苦难的北京投向同情的目光。" ●「碧池」 网络熟词,对英文单字bitch的谐音式委曲引用。本周,随着各类网络纷争此起彼伏,这一熟词已呈趋热态势。 ●「你需要振动小舌让大量的气流从口腔穿过」 语出评家云也退博文,原题"请向内心走去"。评价以色列大卫-格罗斯曼小说《她的身体明白》,云也退认为,他的小说"不问窗外,着迷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幽暗,深邃,像是有潮湿的光晕环绕。"小说《她的身体明白》即是这一特色的典型代表。这部小说以45岁的瑜伽老师尼丽与女儿罗特姆之间的一场讨论为核心情节,探究人与人真实与虚拟间的繁琐与虚无。评论结尾,云也退说,小说中的女儿之名"罗特姆"是一种灌木,"一种长在沙漠里的小灌木,样子很普通,到了花季时就挂满细小的白花。以色列叫这个名字的人很多,且男女不限。'ro-te-m',一个特别深情的词,你需要振动小舌,让大量的气流从口腔穿过:'ro-te-m'"。 | ||||
Posted: 26 Jan 2013 08:05 AM PST (獨媒特約報導)平等機會婦女聯席於星期六(1月26日)舉行民間婦女大會回應施政報告中的婦女政策,多個婦女組織的代表出席。大會主題名為「社會政策與婦女貧窮」,席上多名學者及婦女組織代表均指出是次施政報告中並沒有真正回應訴求,對婦女關照嚴重不足。理工大學講師陳鳳儀博士認為,香港政府多年來均嚴重忽略婦女權益,令婦女精神狀態長期陷於無助甚至悲憤的心情。政府沒有正視這個隱性問題,令婦女被邊緣化,尤其以基層及新來港婦女為甚。 政府不重視托兒服務 席上有從事保姆工作的婦女表示現時政府的托兒工作收入低微,只有$20一小時,比最低工資更低。而在扣除交通費及膳食費用後,更是形同零收入。由於工作牽涉半義務性質,所以無法和最低工資看齊;而她們爭取多年亦毫無進展。浸會大學講師洪雪蓮博士認為,政府沒有重視社區保姆的問題,令她們沒有得到合理的回報。她指出,因為社會普遍不認為託兒是婦女的「工作」,而是義務和責任;令婦女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施政報告漠視婦女需要 同根社的代表則表示,政府常以已有充足的支援計劃如再培訓課程作藉口,忽視婦女的真正需要。而組織接獲很多婦女投訴個案,在完成培訓後亦不受聘用,更無法找到一般正常工作;根本浪費時間和金錢。而且培訓課程亦多是低技術工作和培訓時間在「朝九晚五」,難以放下照顧子女的時間參與,故形同虛設無異。 除了福利及經濟政策上,席上亦有談到房屋政策問題。捍衞基層住屋權益聯盟的嚴碧芬表示房屋政策不只限於急欲「上樓」的八十後,基層婦女也面對相同的困局。很多新來港婦女因未能即時上樓,被迫一家幾口屈居於板間房之中。有多個個案的婦女在港已住滿七年,但申請公屋達四年或以上的時間仍未獲編配「上樓」。這令他們的子女沒有良好的成長空間之餘,也沒有做到行政長官梁振英口中的「急民所急」。 退休婦女保障不足 聯席在最後再次重申婦女不只是單向的謀福利和津貼,而是在得到支援後,重新投入社會,提供生產和勞動力。梁振英多次公開表示會以家庭作本位去構思推行政策,但單從施政報告中的婦女政策可見,他又再一次表演他的「語言僞術」。聯席認為,施政報告中區區二百多字並沒有真正惠及和保障婦女,反而提出「婦女事務委員會(婦委會)積極提升婦女的技能和推行公眾教育,促進婦女的福祉和權益。」,「考慮加強與婦女團體和有關機構的溝通和協作,共同推展婦女事務。」。這實在是不能接受和本末倒置。 | ||||
Posted: 26 Jan 2013 08:45 AM PST 美国《外交政策》 网站,1月23日发表了我父亲拍摄的西藏文革珍贵照片15张,是从2006年台湾大块文化出版的《杀劫》一书中发布的300多张西藏文革照片中挑选的。 编辑以"When Tibet Loved China"为题介绍了这15张照片,不过学者Dibyesh Anand在脸书上对这个标题有异议:"inappropriate headline but amazing/painful/interesting pictures of Chinese occupied Tibet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As we know, the headline is not totally incorrect because a number of Tibetans did get caught in the mad excitemen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我理解标题有着反讽的意思。编辑回信说"标题确实有着反讽的意思——也意味着藏人(跟全国人民大同小异)被洗脑的,全心全意热爱毛主席"。不过我不认为这么简单。我给编辑回信说:"事实上,我在书中也记录了藏人是出于恐惧去"热爱"毛主席的。不是全心全意地热爱毛主席……"当然,这些分析和争议都不影响我们欣赏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我这么认为~~ In the wake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 failed crop-production campaign that led to the death of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between 1958 and 1961, Chairman Mao Zedong retreated, and spent the next five years licking his wounds and plotting revenge against the cadres who had criticized his policies. When he returned to the national stage in 1966, it was to launch the decade-long Cultural Revolution, in which he managed to convince the whole nation to replace right and wrong with pro- and anti-Mao (some things that were anti-Mao: tradition, religion, elders). The campaign convulsed the entire nation, from Beijing to Shanghai and even to the Tibetan capital of Lhasa, conquered (or, as Beijing says, "liberated") in 1950. The Tibetan writer and novelist Tsering Woeser was born into this madness in 1966; her father, Tsering Dorjee, was an officer in China'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something of an amateur photographer. As Tibetans -- like the rest of their countrymen -- burned old books, tortured their religious leaders, and attacked (and sometimes murdered) their parents, Woeser's father was there to witness it. After her father died, Woeser published the photos in Taiwan in 2006, in a book titled Forbidden Memory: Tibe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his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Wang Lixiong, Woeser's husband and a prominent writer and scholar, notes: "In the face of the worl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s an embarrassment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ibet is also an embarrassment, s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ibet has become doubly taboo." Today, Tibet is once again in flames, literally: nearly 100 Tibetans have self-immolated since 2009, protesting against Chinese rule. This installment ofFP's Once Upon a Time series shows the Land of Snows from a long-forgotten period, when Tibet's enemy wasn't China, but itself.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wept up most of the people in Tibet in its endless marches, campaigns, and struggles. This 1966 photo shows more than 50,000 people celebrating the 17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Lhasa. "Struggle sessions" featured a crowd criticizing an individual for behavior that was seen as going against Mao or his teachings. In this photo, Tibetans denounce 26-year-old Samding Dorje Pakmo, at that time Tibet's most famous female living Buddha, in her courtyard. Men drag the monk Rempu Rimpoche through the streets of Lhas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ended in 1976, Rempu fled to India. In 2006, Woeser confirmed that the then-80-year-old monk was still alive, and living in New York. There are still some people who remember this woman, writes Woeser. She came from a family of wealth and power, but gave it all up to become a nun. The poster, written in Tibetan, accuses her of being a "counter-revolutionary." Four Tibetan woman chant slogans from The Collected Sayings of Chairman Mao, more commonly kn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Mao's Little Red Book. The sign reads: "Warmly support the center's decision regarding the creation of a military control commission in Tibet." (Tibet is spelled incorrectly.) Woeser doesn't know who painted the sign, or what kind of work the young children carrying shovels were being sent to do. The sign reads: "Firmly cut out the Dalai [Lama], the main source of this fedualistic, serf-owning class!" In this photo, Red Guards carry slogans, one of which says in Tibetan: "Turn every store, every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to a garrison for propagating Mao Zedong thought!" Children in Tibet wave Mao's Little Red Book. Gun practice, under the mountains. | ||||
Posted: 26 Jan 2013 05:48 AM PST
![]() ![]() | ||||
Posted: 26 Jan 2013 10:00 PM PST 从雷政富案看刑法规定性贿赂犯罪的必要性
| ||||
Posted: 26 Jan 2013 04:00 AM PST ![]() 幾個星期,「性暴力」成為了熱話,由公民參與到茶餘飯後,由電視節目到網絡世界,充塞著我們的生活。 就印度多宗性暴力事件,本地的婦女團體連同幾十個本地團體聯署,並一連兩天到印度領事館請願,要求印度政府承擔終止針對婦女性暴力的責任。短短一兩天,由於暴力事件的報導在流傳,婦進網上開event,一下子就召集了六七十人參與 。婦女團體亦就法改會的《強姦及其他未經同意下進行的性罪行》諮詢文件提出:性罪行應以侵犯其他人「性自主權」為基礎,以「性侵犯」取代「強姦」字眼,及要求法律程序中加強保障「倖存者」等。城市的另一端,觀眾卻熱切的期待著TVB 一劇接一劇的女性被強暴戲碼,並就劇組匆匆略過強暴片段和女演員之裸露場面欠奉,紛紛在網絡表達遺憾及不滿。然後,娛樂新聞樂此不疲的延續這些「重口味」路線的討論,沒完沒了。 我想起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她的《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指出:「遙遠地,通過攝影這媒體,現代生活提供了無數機會讓人去旁觀及利用–他人的痛苦。」(p.24)。到底在這眾多的性暴力的相關討論中,能否引發社會對婦女面對的性暴力處境提供新思考方向?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是否純粹「在消費性暴力」?雖然蘇珊‧桑塔格所探討的是那些源源充斥於現代生活的戰爭/災難的新聞影像,但她有力的提問:「我們旁觀他人的痛苦,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淫邪趣味?」(封底),一語中的地導出閱讀「性罪行」的新聞報導及對事件的描述所要深思的問題。作為「旁觀他人被強暴的觀眾」,我們即使當下同情受害者,隨之埋首於自己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這樣只淪為一種情感的消費,我們便如同共犯結構般的消費他者的苦痛。那些非常膚淺的「真相報導」,很可能只是滿足了大眾的「窺探」和「消費」的潛在慾望。我們能否參考桑塔格的疑問:我們是否「消費他人的痛苦?」去理解強暴新聞的報導:「即便報導內容充滿控訴,觀者感到震撼,結果卻沒有進一步思考追究「性罪行」的政治責任,那麼仍然是在「消費性罪行」。」 電視劇集對比於新聞的性質有很大的差異,其角色則一直「身份未明」,時而反映現實、時而純屬虛構。根據娛樂新聞報導,電視劇監製就「以強暴戲碼作招來」的指責,紛紛否認「重口味」,有指是「劇情所需」;亦有指其目標是描繪「受害人」的反擊行動,強調其道德責任是「不會放過罪有應得的人」(1)。至於有網民對強暴戲碼的期待,有監製則表示:「網民對電視尺度的強姦戲有幻想,這是低智想法」(2)。我無意批判「誰道德?誰不道德?」,但值得思考的是電視劇集的強暴戲碼所引發的討論,能呈現大眾對於「性侵害」的甚麼想象。 Rape culture (強暴文化)中:「怪罪受害人」的衣著、「怪罪受害人」對週遭環境、對「陌生人」欠醒覺性等,是最常見的現象。因此女性不斷被教導要好好保護自己,彷佛被性侵是你自招的。女性從小到大都得生活在這種恐懼(cycle of fears)之中,日常生活受到諸多制肘。 bell hooks進一步指出:我們活在一個縱容和慶賀強暴的文化中 (we live in a culture that condones and celebrates rape)。觀賞及討論「強暴戲碼」,不一定十惡不卸。亦有一些觀眾認為:「齣劇講強姦都算好正面,阿高海寧被姦被要上庭作供,要面對多次的質疑,作為觀眾係替佢難過,而後佢自己又面對好大的壓力,心情很差…但佢D同事又好好上網鼓勵佢,唱晒歌、彈晒結他咁…個幕係好感人…」,可惜大眾已沒有進一步的討論,或者藉此反思我們自身的重重重信念是怎樣助長強暴文化。例如:我們是否在怪罪受害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強化男性的性侵略性?把性看成為攻擊人的武器?還有,我們是否充塞著一些對於性的迷思?簡單如: 女性的不同意其實是同意、性工作以及婚姻關係中不存在性侵犯、視男性被強暴是不可能…等。 近日,在網上流傳了一張圖 : It is not sex...when she's passed out. sex with someone unable to consent = sexual assault (這不是性…當她醉倒!與無法表達同意的人進行性行為是性侵害) ,此刻,我們(無分性別)應從瞭解真相到思考社會行動,擺脫「旁觀者」的位置,正視性暴力的源頭! 作者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新婦女協進會副主席 Reference 註: | ||||
Posted: 26 Jan 2013 03:26 AM PST 杨支柱
22日用朋友账号从京东网上商城(http://www.360buy.com)购摩托罗拉 XT615 3G手机一部。24日到货。25日发现只用数据线插电脑USB接口可以给手机充电,但是用充电器不能充电,需换充电适配器,提出由京东"上门取件"更换部件。
没想到取件的人26日来电话,要将手机及一切购买凭证均取走,说经过检测确有问题再通知我们换货去"京东取件" 。
考虑到手机设置之费事及已输入部分私人信息,而且我28日一早要离京回湖南过年,只好拒绝。跟取件人及售后服务电话商量多次,京东坚持他们的流程。我只好决定另外花钱买个充电器,心里颇为不平衡,提出质疑如下:
第一,手机一旦使用包含私人信息,京东如何保护?如删除待换机后重新输入,误工损失京东是否应该承担?
![]() ![]() | ||||
Posted: 26 Jan 2013 03:44 AM PST 本文作者:赵承渊
总统的儿子患有脓毒性咽喉炎,链球菌感染了小富兰克林的全身,败血症使得他命在旦夕。总统夫人平素最爱参加家庭聚餐,而这个感恩节她却一反常态地缺席了——小富兰克林的病情令他的母亲心急如焚,此刻她只想在波士顿陪伴自己的儿子。然而在那个年代,由于缺乏有效的抗菌药物,链球菌败血症往往意味着死亡。即便是哈佛医学院的精英们此刻也是无能为力。 就在此时,转机出现了。负责小富兰克林的耳鼻喉科医生Tobey弄到了一种新药。在注射并口服该药后,小富兰克林几乎"立刻"就好转起来、接受了手术并脱离了危险。在总统儿子的身上发生了如此富有戏剧性的经过,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美国民众的高度关注,事件主角、神药"百浪多息"的名字也随之登上了报纸头条。 百浪多息(Prontosil ),人类合成的第一种商业化抗菌药,它的出现标志着医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高效低毒的化学药物第一次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抗菌效果,无数患者的生命因它而被挽救。不过,现今的人们可能对百浪多息这个名字并不是非常熟悉,但要提及它的有效成分、大名鼎鼎的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大家可能都会有所印象。 1908年,磺胺第一次被一位德国化学家合成,不过当时的磺胺只被当做一种合成染料的中间体,没有人注意到它的抗菌活性。默默无闻的磺胺就这样被束之高阁,埋没了近30年。1932年,两位化学家在磺胺的基础上合成了衍生物百浪多息。同年秋天,百浪多息作为一种偶氮染料进入了细菌学家格哈德·多马克(Gerhard Johannes Paul Domagk)的视线。 多马克也是一位德国人,当时正在从事偶氮染料抗菌效果的研究。与以往的思路不同,多马克并不局限于观察药物的体外抗菌效果,而是先用病菌感染小鼠,再对小鼠投以药物,观察该药在体内的效用。在筛选了数以千计的偶氮类染料后,多马克终于发现,新型染料百浪多息虽然在体外没有任何抗菌效果,但小鼠实验的结果却表明百浪多息的疗效非常好!12只注射过百浪多息的感染小鼠均获得康复,而作为对照的14只感染小鼠均在几天内死亡。 百浪多息的良好效果令人鼓舞。后续的实验表明,百浪多息对其他实验动物的疗效依然良好。多马克甚至用百浪多息治愈了自己身患链球菌败血症的女儿。然而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多马克并未选择立即公开发表他的成果。得到风声的各地研究所开始加紧研究百浪多息,很快,巴斯德研究所就发现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就是对氨基苯磺酰胺。 到了1935年,多马克终于公布了他的工作,各地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百浪多息对感染人类的多种微生物具有确切的疗效。百浪多息在体内生成有效代谢产物磺胺,磺胺与细菌生长繁殖的必须物对氨基苯甲酸(PABA)结构极为相似,它将与PABA竞争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使细菌无法合成二氢叶酸,从而得到抑菌效果。很快,百浪多息就被广泛应用于对抗各种细菌感染。小罗斯福很幸运地成为最早的一批受益者。 看到百浪多息如此成功,各家药物研发企业开始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研制磺胺类药物。据估计,自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总计有超过5000种磺胺类衍生物被研制合成,但其中真正具有医疗价值的仅有大约20种。其中,磺胺吡嗪用于治疗肺炎;磺胺噻唑用于治疗金葡菌感染;磺胺嘧啶用于对抗链球菌和金葡菌感染等等。在世界范围内,磺胺类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呈井喷式上升,1937年,美国磺胺类药物的产量为35万磅,到1940年这一数字已经翻了一番,到了1942年,全美的产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磅。二战期间,美军士兵随身携带磺胺药粉,遇到战伤等开放性伤口,士兵们会将药粉洒在创面以预防感染。这也带动了磺胺药物产量的飞速提升。 磺胺类药物甚至促进了美国药品上市监管的改革。1937年,药企对磺胺的狂热追逐催生了令人震惊的"磺胺酏剂事件"。一家名为麦森吉尔的公司开发了一种名为磺胺酏剂的药水,该药水将磺胺溶于二甘醇中出售,而不幸的是二甘醇具有肾毒性,这使得该酏剂上市后造成了多达107人死亡,该公司药剂师自杀。自此,美国FDA迎来了重大变革,美国总统罗斯福于次年签署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赋予了FDA更多的监管权力:任何新药必须通过FDA方可上市。该法案至今仍然构成了FDA监管的核心。 百浪多息的出色疗效给医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高效化学合成药物成为人类对抗病原菌的有力武器。发现百浪多息的多马克青史留名。1939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多马克实至名归。然而由于希特勒的阻挠,多马克未能赴瑞典领奖,直至1947年二战结束后多马克才正式接受了诺贝尔奖章。而在那时,另一种划时代的抗菌武器——青霉素已经崭露头角了。 | ||||
Posted: 26 Jan 2013 02:41 AM PST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最近多次推荐关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引发外界议论,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大陆领导人也不得不默认,中国大陆弥漫着"革命"的氛围。该书内容与当下中国大陆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中国大陆社会目前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的前期有什么相同之处,当代中国大陆人的思维与大革命前的法国人有何共同点。 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9年)中,贵族和宗教的特权受到自由主义的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民众的强烈冲击,传统观念被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法国大革命与中国大陆的共产主义革命不一样,不是在内部动乱、外敌入侵、和社会贫穷的时刻产生的,它是在路易十六王朝、法国旧的制度中最繁荣的时代开始 …… | ||||
Posted: 25 Jan 2013 11:00 PM PST LiveJournal用户a_volosevich认为[俄],乌兹别克斯坦过去二十年来进行的字母拉丁化改革,正面临失败。
这位博客认为,对哈萨克斯坦来说这可能会是个警讯。哈萨克斯坦也正准备停用西里尔字母,改用拉丁字母。 校对者:Soup 作者 Alexander Sodiqov · 译者 Ameli · 阅读原文 [en] · 则留言 (1) | ||||
Posted: 25 Jan 2013 09:30 PM PST ![]() 不談港獨? – 這是覺醒的年代 在英國,首相卡梅倫倡議脫歐公投,惹來國內外連環反響。在這個風雪交加的年頭,英國的前途只有更加迷茫。 英國脫歐可不是新鮮事。歐洲共同體的先行者之一為帶領英國捱過二戰的邱吉爾,無奈他當天帶領的政黨和國家卻在這個問題纏繞多年、分崩離析,癱瘓了九十年代的馬卓安政府,如今卡梅倫也可能相同厄運。其實,英國人跟歐洲一體化問題糾纏不清,最主要原因不過是平民百姓寄望魚與熊掌,既要經濟利益,又要收緊移民限制,渴望友邦慷慨解囊,卻又在歐羅岌岌可危之際隔岸觀火。 這亂局,令我想起了香港。 民主回歸派 要是你問問鬧市街頭上的市民,香港應否終止自由行、實施「零雙非」政策,相信由中環的白領到旺角菜街的路人都會拍手叫好。但假如筆者拋出香港獨立的議題,會默默點頭的恐怕沒有幾個。為何一國兩制被架空得蕩然無存、基層社會民不聊生,港人仍舊不曾萌生去意?表面上,多數人會以香港這小城無力頑抗強大的中國為由,而將港獨這敏感議題一笑置之。心底裡,香港人就跟他們二十年前代表他們的民主回歸派一樣,縱使接受西方教育啟蒙,骨子裡還是跟大中華文化緊緊相扣,字裡行間隱藏著半點儒家思想。再者,香港人總愛依附靠山,最好跟「祖國」關係多多的,於是四處尋找歷史上跟中國遭遇相同之處,近至日軍侵華,遠至土瓜灣宋王台背後的故事。 城邦自治論 城邦論目前尚在萌芽階段,他日會否開花結果有待觀望。可是,至少陳雲在一個關鍵問題上挑戰了我們:愛港一定要愛國嗎?當我連一個被積極地中國化的香港也不見得可愛時,我又怎麼會愛中國?假若再談習近平口中唸唸有詞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更叫人摸不著頭腦。香港的核心價值乃建基於近二百年歐美的自由主義,可謂啟蒙時期的產物,跟現今在中國大陸復辟的孔孟儒學風馬牛不相及,盡管中共百般嘗試也不可能融合。若港人無知地參與這危險的融合工程,結果只會被靜靜地融化掉。 不過,城邦論所議的不是獨立,而是民主、自治。這本是基本法予港人的權利,亳不激進。可惜中共最終目的為將香港與中國大陸同化,萬里國土也容不也一個民主、自由的城邦,才會叫這合情、合理、合法的城邦自治論描繪成萬惡的獨立運動,是外國列強在港的秘密活動,目的是推翻中共的統治,削弱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勢力。這是中國百年國恥的典型後遺症。由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再到日軍侵華,中國四分五裂,民族自尊嚴重受損,因此就算早年堅持「工人無國界」的共產黨也不得不將「領土完整」四個大字掛在頭上。直到改革開放、國力強盛時,這種民族主義便變本加厲,發展到今天病態、失常的愛國主義。 和平救港 這是覺醒的年代 日希 | ||||
Posted: 25 Jan 2013 09:30 PM PST 尽管中国政府厉行高压统治,以行动艺术为形式的抵抗仍有盛行的趋势。艾未未是国际间最知名的中国行动艺术家,但也有许多类似的倡议是西方国家所不知道的。 李凝的凌云焰肢体游击队即是最令人关注之一的团队,他们近期透过Youtube,发布自2008起的三个行为艺术。2008年北京奥运,国内异议声音受到极严厉的镇压,最著名的例子是因主张零八宪章,而受到囚禁1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这个影片带我们探讨了自2008年起中国年轻人的反抗文化。 第一个短片:"山东:奥运+拆迁",以人道主义观点批判2008年北京奥运:
爱拷贝工作室(Acopy.net)网上有影片简介:
第二个影片是以身体艺术抗议择校费制度:
以下是爱拷贝工作室网的描述:
第三个影片是冥币路口,为一个表现金钱负面形象的行动剧。
爱拷贝工作室上的解说:
本文缩图截录自影片:"山东:奥运+拆迁" 注:本文引用的爱拷贝工作室影片简介皆有繁体中文版与英文版,前两个影片的英文版简介都多了中文版一句,翻译时已补足。 校对:Ameli 作者 Oiwan Lam · 译者 GV 中文化小组 · 阅读原文 [en] · 则留言 (1) | ||||
Posted: 25 Jan 2013 08:57 PM PST 有人说,是林彪给毛泽东的文革最后致命一击,此话不准确。林彪给了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摧毁性的打击,却并未因此彻底使文革丧失其"合法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给文化大革命摧毁性的打击的,则另有其人。 1971年9月12日,也就是毛泽东突然赶回北京之际,林立衡认为情况紧急,叶群、林立果准备"劫持"林彪出走,于是通过中央警卫团向中央作了汇报。林立衡的这一举动,完全打乱了由林彪下决心、林立果具体策划的南下广州的反叛计划,从而避免了整个国家卷进一场大的战祸之中,老百姓免遭刀兵血光,生灵涂炭的惨剧。对此,林立衡在历史上的功不可没。不过,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举非但未能保住林彪的名节,反而在政治上帮了毛泽东的大忙, …… | ||||
Posted: 24 Jan 2013 07:30 PM PST 听同事说的,很早之前的事了,时间:某年冬天,地点:单位门口。。。下班时同事骑摩托车回家,正好和对面来的另一辆摩托车来了个kiss,双双倒地,其实压根儿就没什么事,同事爬起来扶起车正准备走,看到对方仍然躺地上,心想:这是要讹我啊,果断把车一扔又躺地上了,半个小时后,俩人冻的跟孙子似的,对方忍不住先开口了:"没什么事吧,没事就赶紧走吧,天儿挺冷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顶11652:: 拍-204:: 331条评论 现在的医院照B超都不给看小孩性别…割了医生的…那天陪女朋友去医院…前面一孕妇刚做完B超看完医生准备离开,离开之前那孕妇跟医生说:医生呀…现在婴儿衣服打折得厉害啊…我想早点买合算!您说我是买黑色酷一点的还是买粉色可爱一点的衣服好呢………医生微微一笑…黑色好看!哈哈哈。是不是叼暴了… 顶7359:: 拍-164:: 278条评论 女儿11岁了………每次晚上应酬回来,老婆都要抱怨:你早点儿回来,女儿都不睡觉,说要等爸爸回来。心里一阵暖和。 顶2692:: 拍-57:: 79条评论 木有背景。。。。。今天我骑着我的凤凰x5系列的双轮车在乡村小路上被一头发情的母牛一脚踢稻田去了!!! 顶3019:: 拍-72:: 120条评论 我是一名导游,有一次组织一个单位退休的老年团出去玩,团里几乎个个都有老年证,其中七十多岁的有三十四个,八十多岁的也有十几个,最牛的是一位九十岁的老阿姨,本来不打算让她出来的,毕竟年纪大了,路途也不方便,结婚她嚷嚷着非要出来不可,说什么自己天天都出来锻炼,身体很好,还说我们年轻人专门欺负她老年人,总之就是要出来玩。后来社里的领导也没有办法了,就让她带一个家属陪同一下,毕竟团上老年人特别多,导游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主要也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结果发团那天她真的把家属带来了,所有人都傻了眼,她把她老公带来了,她老公九十二岁! 顶2154:: 拍-56:: 81条评论 看蜘蛛侠的时候我就在想:蜘蛛侠要是来中国的话肯定会摔死…他发射蛛丝抓墙的话肯定会抠下一大块墙皮!然后华丽丽的挂了! 顶9766:: 拍-275:: 207条评论 小时候过年,妈妈带我和哥哥去市场办年货,骑个小三轮,每天都去,每次都让哥站在老远的地看三轮,后来我哥不干了,就问,怎么每次都让我看,该我妹看了,我妈就说了句很经典地话,让你妹看车,人家会连人带车一块偷走的!~ 顶159:: 拍-2:: 33条评论 神马雪人的都弱爆了 顶3510:: 拍-101:: 129条评论 cnt.不能割,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嘛嘛让我给客人倒茶,我倒完端着杯子往客人手里送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洒了客人一裤子,我连忙道歉,嘛嘛看杯子里就剩半杯了,就说:太少了,再倒点!。我站那愣了半天,嘛嘛又说:愣啥呀!快倒啊。。于是……于是剩下半杯也没了。。之后我就抱着屁股去睡觉了 顶1910:: 拍-50:: 68条评论 你见过哪个公司上夜班上十二个半小时,早晨八点下班后再开会开到下午,晚上七点半再继续上班的么?你见过哪个公司半夜两三点叫你起床去签字的么?富士康欢迎您!!! 顶6242:: 拍-183:: 237条评论 ![]() | ||||
Posted: 25 Jan 2013 07:49 PM PST ![]() 原本是頭號梁粉的劉夢熊,日前接受最新一期《陽光時務週刊》訪問,大爆多項梁振英競選期間的內幕,直指梁是言而無信。事件可說是震撼政圈,據聞週刊在中環、金鐘一帶的報紙檔出版當日下午已經斷貨。網上也出現大量改圖,連兩個環保團體都以熊狼相爭抽水。劉夢熊確係幾乎是最早一批公開支持梁振英的粉絲。熊為狼到處奔走,口誅筆伐反對派,唐英年爆出僭建事件,亦是他乘車到大宅外呼籲唐退選,約見新界鄉親及疑似黑社會,也是由劉夢熊出面。正因為這場流浮山飯局,梁振英當時又已經全面佔據上風,鳥盡弓藏,熊也成為第一個被狼拋棄的舊部,這是熊的醜人角色的宿命。 然而除了花生,坐待事態之外,我們是否也應該真的認真讀一下訪問的文本,它可說是清清楚楚揭露了這年來香港究竟在發生什麼事。劉夢熊在當中談及的事,給我們甚麼啟示? 「核心價值」破碎 敵我矛盾 劉夢熊在訪問中表示,自己極力游說北京支持梁當特首,最終成功「造王」。我們要記得的是,熊不過是北京在香港的其中一條線而矣,肯定不會是全局。例如梁振英作為疑似共產黨黨員,其實是否從頭至今都是北京支持的人選,這便是另一些版本的說法。熊接受訪問大爆料,會否又是這個「全局」之中的其中一步棋?梁振英或會因「賄選」倒台,但往後的日子我們還要忍受特首選舉被操盤、繼續「被觀眾」下去? 如今是一個上佳的時機,拋棄幻想,在未來好好應戰。不如認真地看待一些如戴耀廷教授的抗爭建議,轟轟烈烈地辦一次萬人佔領中環,給我們的「敵人」看一看吧。訪問刊出後,不少輿論繼續追擊梁振英,然而「倒梁」之外,我們認清了整個情況了嗎?中央的干預是切切實的,香港人只是觀眾,縱然泛民主派及香港人萬般不願意,但我們已經被視為「敵人」並予以無情打壓,這是重點。 媒體等於社會 這一個星期,我們錯過了甚麼?老闆就燈光師瘋狂加價,這就是事實嗎?被香港駕駛學院無理解僱的師傅,仍然在運輸署總部外絕食抗議。 如何突破這個困局?我們願意自己辦民間媒體,生產自己的訊息嗎? | ||||
Posted: 25 Jan 2013 06:30 PM PST 《纽约时报》指出[英],新一代导演正在古巴立足,文中描述导演Sebastián Miló"几乎没有钱帮拍摄团队的交通车加油,更遑论是支付薪水给演员"。
博客兼影评Juan Antonio García Borrego在2011年8月提到[西]:
无论是知名或新进导演,似乎均已开始运用新科技,以降低制作及影音成本,并且诉说原本不见天日的故事。 导演Jorge Luis Sánchez在2010年作品《El Benny》首映时表示[西]:
《纽约时报》的文章亦提及29岁导演Carlos Lechuga,影评人Dean Luis Reyes指出,他的独立作品《Melaza》说出"典型国内求生电影的新风貌"。 ![]() Carlos Lechuga执导的作品《Melaza》
导演表示[西],这部作品获得数奖,包括Hubert Bals剧本写作奖、Cinergia首部电影制作奖、Ibermedia计划等,才让他"大致能处理财务问题"。 《纽约时报》在文末写道,"古巴民众正在拍摄剧情片、短片、纪录片与动画,通常只靠几位朋友与经费有限的制作团队,再加上政府及古巴电影研究院少数协助"。 校对者:Ameli 作者 Elaine Díaz · 译者 Leonard · 阅读原文 [es] · 则留言 (1) | ||||
Posted: 25 Jan 2013 05:30 PM PST
中国《易经》有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其实,世间万物,无不在日新月异中昂扬自己的生命,也因此能在世间长存。便是号称万世一系永垂不朽的宗教也逃不出这样的宿命。我们不妨就世界上最古老也最有生命力的基督教来看个究竟。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创立。崇奉耶稣为救世主。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此外还有许多较小教派。主要分布在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全世界信徒约有15亿。它所以有这样的影响力,与它自身的变新辞旧有密切关系。基督教的第一次变革是从原始基督教(犹太教)变为现代意义的基督教。原始基督教约出现于1世纪20、30年代。 与后世基督教相比,具有四个特征 : 首先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神学、定型化的礼仪和体制化的组织,宗教形式大体上还与当时犹太教内一些非正统的下层派别相近;其次,仍保留有浓厚的犹太民族色彩,尚未明确走向世界化;再次,成员和骨干大都是被奴役被压迫的犹太人;最后,具有强烈的反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的倾向。主要流传于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犹太人下层群众中。其领袖被信徒们尊为耶稣基督。因不少成员不断参加反对征服者的斗争,多次受到当局的迫害。1 世纪未至2 世纪初,教会骨干中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及其知识分子的比重已明显增加。其中吸收希腊思想而走向哲学化和世界化的派别日益占优势。当局对基督教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公元305年,君士坦丁一世继位,放弃对基督教的迫害转而予以扶植。教会上层人士后来一部分成为帝国官阶体制的组成部分,并成为帝国以异端罪名迫害下层激进分子的重要助手。基督教终于丧失被压迫群众运动的性质而结束其原始阶段。早期基督教分前后两期。前期自1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即原始基督教阶段。后期自1世纪末至4世纪初。这期间,原始基督教具有的四个特征逐渐消失。约在1世纪40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会议上,以保罗为首的世界派和恪守犹太传统的民族派展开辩论。结果保罗派获胜。从此基督教便沿着世界化宗教的方向发展,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各民族中,并远传到希腊、小亚细亚、塞浦路斯等地。一些较富裕者和知识分子入教,教会领导成员逐渐上层化。 基督教在流传过程中,同各种思想倾向广泛接触,主要包括流行于当时犹太教中的启示文学和智慧文学思潮,东方一些神秘教派的神秘主义和礼仪形式,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以及宣扬人类一体、天人谐和、同由一位主宰支配,并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等。对这些思想的争论和吸收,导致基督教的主要信仰、早期神学形式基本形成,组织体制以主教为首,辅以长老和执事的三级教职制开始形成,但主教集权制尚未确立。崇拜仪式和圣礼逐渐定型化。这时一些护教士,已不是对迫害提出抗议和谴责,而是由罗马皇帝和知识界申诉,说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和制度习俗的合理和无害,力图消除反教者的误解,博取宽容和同情。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以罗马帝国的名义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基督教的第二次变革是十六世纪的马丁·路德改革。十六世纪初期,教会内部腐败的情况十分严重,其中最受一般人指责的就是出卖大赦 (又称赎罪券)以搜括民财,征收重税以及买卖教职等,使百姓信心丧失殆尽,于是改革的呼声再度提高。与此同时,神圣罗马帝国仅空有统一名号。西班牙是当时最强国家,国王查理一世登基两年后又在1519年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拥护罗马天主教,激励压制马丁路德。但因他同时忙于对战法国,未能全力消灭新教。当时英、德两国均有内乱,也难以专心制止改教运动,这便是当时有利宗教改革的大环境。尤其德国收重税,加给人民的经济负担,造成农人弃田逃亡,吃亏遍地,人心求变,一旦有人提出改革主张,不论其原来目的如何,立刻就受到热烈支持。因此当出身德国埃斯勒本城穷苦农家的马丁路德,为改革开放教会弊病而登高一呼,显然在他的背后便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助力向前推进不断!马丁路德 (1483-1546年),早在耳弗大学 获文学硕士,又学半年法律。接着入修道院苦修,1507年获立为神父。1512年 获威登堡大学神学院博士,随即教授《圣经》。他是德国最早用德文对照新旧约原文授课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继续依然教会律法潜心苦修,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内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赐,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证使人得以称义。他这信念也在获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亲眼看到人们受骗购买赎罪券的情形,又耳闻教会主教买卖圣职的丑事,他开始攻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作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将所写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看法,张贴在威登堡大学的教堂门口。由于当天恰巧是人们前往教堂朝掲所拜遗物的万圣节 ,自然很多人看到张贴的内容。虽然当印刷术才使用不久,但两周后传遍全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教皇终于下令将他革除教籍,他原本只要改革教会一部分制度,从此他也不再承认教皇的权威,唯以《圣经》为权威。他直接建立的教会成为路德会或信义宗。由于他个性保守,因此他改革的教会仍保留《圣经》没有明文禁止的旧教传统,如祭坛,蜡烛 ,基督画像,告解礼,周日礼拜与圣诞节等。但在思想史上的意义,马丁·路德的改革非同小可。他将原本集中在教会神父手中的关于《圣经》的解释权夺了回来,将其直接放归于任何一个直接面对《圣经》渴望得到神启的教徒手中——根据路德的看法,信仰的唯一源泉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圣经,不再需要教士们充当传统的中间人,教士们只应通过布道济世来为它服务。因此,路德阐明仅仅出于信仰即可释义的教义,并明确地拒斥在信徒个人与上帝之间必须有中间媒介的教旨。他相信所有信徒都可有教士身份,从《圣经》中自己吸取信仰要旨。 路德就这样剥夺了教会和高级教士们作为上帝恩慈的中间人的特殊地位,同时动摇了罗马教会的基础,即它的教义法规和习俗。换言之,人们可以主动地直接面对探索真理,而不必借助中介(比如教会比如神父)的阐释被动接受所谓"真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路德之宗教改革,其思想核心乃在于借神权而化解教会的特权,从而开启世俗权利与教会权力并行不悖的先河,人之出,神亦在,我信则神在,我信则基督在,我信则上帝在,上帝管上帝的事,我管我的事,与上帝沟通无须教会插手帮忙,那是我自己的事,人-俗人从上帝那里夺回了自己的权利,虽然这仅仅是从信仰的权利开始的,然而牵一发而动其全身,从此,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喷涌而来,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西方现代社会因此逐渐成型。 第三次则是新教改革。新教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和基督徒形成的一系列新宗派的统称。原指1529年神圣罗马帝国举行的帝国议会中的少数反对派,该派诸侯对于会议通过支持天主教压制宗教改革运动各派的决议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后即以其泛称宗教改革各新教派。目前全球约有五亿九千万教徒。 16世纪末到17世纪,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在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上已基本定型。对教义的表述和阐述,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形成体系。新教的理论家以欧洲一些大学为基地,热衷于编写大量的神学著作,但内容充满烦琐的争辩和考证,失去改教初期那种富有抗议精神的活力。这一时期后被称为新教经院主义时期。 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妥协保守的安立甘国教会,曾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把新教运动又推进一步,结果产生了脱离国教的一些新的独立宗派,如英格兰的长老会、公理会、浸会、公谊会等。清教徒运动后来由移民传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发展成为影响最广的教派。在德国,以斯彭内尔为代表的虔敬主义运动和清教徒运动相呼应,提倡人个的虔修生活和布道工作,举办慈善事业,由弗兰克等创办的哈雷大学成为德国虔敬主义的中心,对后来新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跟传统天主教相比,新教新在: 首先,新教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圣礼得救"、"善功赎罪"论,认为圣礼和善功对于灵魂拯救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新教把天主教和东正教所规定的七项圣礼削减为两项,这样就使广大信徒能够从各种复杂、繁琐的宗教活动和仪式中解脱出来,从而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世俗的工作与生产劳动中。 其次,由路德奠基、加尔文进一步发展的新教救赎观认为,人是否可以得到灵魂拯救,取决于他是上帝的"选民"还是"弃民",而"选民"的标志就是在尘世间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人们只有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刻苦努力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才能够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样一来,就把基督教徒最关心的灵魂拯救问题与人们在尘世间的工作表现和事业成就联系起来,因而有力地调动和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使广大新教徒在经济活动中体现出高度的勤奋和实干精神。 再次,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通过勤奋工作来创造财富,而且还需要通过生活上的节俭来积累财富。而"新教伦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严格自律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豪华奢侈、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生活作风,主张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花销,把积攒的金钱财富全都用于生产性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中而不是浪费在奢侈的生活中。新教伦理的这一特点,不仅构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精神前提,而且也成为日后西方社会中一切有事业心、有作为的企业家们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与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相比,新教徒通常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进行资本积累、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最后,由于新教还特别强调要让每一个信徒都能读懂《圣经》以便能够直接与上帝沟通,所以新教徒历来都很重视普及教育。又因为新教徒特别注重现世成就,而要想取得现世成就,就必须具备各种实用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所以新教徒不仅重视教育,而且还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安排较多的世俗性、实用性的课程。韦伯在谈到基督新教的伦理时说:"这种伦理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多地挣钱,是和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在经济上获利,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 这样,基督新教的所谓"入世苦修主义"的伦理,就提供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可见,新教伦理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实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所以近代以来,大多数天主教国家和东正教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显著落后于那些以新教为主的国家,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洲都是如此。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中,新教徒在经济上也通常要比天主教徒或东正教徒更为活跃,更有作为。 基督教三次更生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万世一系永恒不变的,便是最顽固的宗教也只有与时俱进与时更新,才能延续至今。以此来看今天的"四个坚持"、"三个绝不"之类,自不难举一反三。 ![]() ![]()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