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Monday, March 8, 2010



人生有幾多個廿年?功能組別缺陷二十年不變

Posted: 08 Mar 2010 02:44 PM PST

香港藏漢友好協會博客終於開通

Posted: 08 Mar 2010 01:56 PM PST

香港藏漢友好協會博客終於開通

經過多月折騰,香港藏漢友好協會博客終於開通,其網址如下:
http://tibethanfriendshiphk.blogspot.com/

網址內詳細述說香港藏漢友好協會的原起、籌備經過及各界友好的文章。其中,亦有一些關於藏族文化的體會、分析及研究。歡迎各界人士瀏覽、給予評論及意見。

在此,我們亦多謝澳門的利建潤於2009年12月下旬,將一些關於香港藏漢友好協會的小冊子,帶到台灣與當地民眾分享。

我們希望,可在香港建立一個藏族資料館。如果大家有任何意見,歡迎電郵至:lwmlung@yahoo.com.hk。

在此祝願藏漢兩族,永遠友好;兩族在神洲大地的苦難可以終止,永享福樂。

无中生有

Posted: 08 Mar 2010 12:55 PM PST

被轰的一声巨响弄醒了,周围一片死寂。

还是那个梦,原本什么都没有,一声大爆炸之后,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

莫名其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没有了它们又会怎样?

爬起来去洗个澡,热水器坏了,它只提供两个选择,摄氏100度和摄氏10度。要洗干净自己只能在这两个选择中不停地切换,要让冷热中和到躯体可以忍受的程度,所以我只能一只手负责在身体上游走,另一只手专注在热水器切换温度的档位上。这个过程的难度我无法描述,你完全可以自己做个试验。

我在一个笼子里面,听着外面的风声。为什么有人会用凄厉来形容风声?一堆看不见的分子流动,是如何撩动起他们所形容的神经?

又听到地震的消息,我预料到了,又有人问,为何地震不发生在中国中南部的某片海面?这样的问题一直让我困惑,我知道地震肯定是用来解决或修正某些问题的,是哪些问题我想不明白,但我知道肯定不是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

我宁愿相信地震是为了解决人类,如果人类本身就是问题的话。

我想起昨天是一个节日。所有的节日都试图提醒你某些东西,所有需要提醒才存在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节日是供全人类集体体面撒谎的一个日子。

我坐在电脑面前敲一些没意义的字,目的是想打发从洗完澡到头发干这个过程的时间。时间为何需要去打发,难道它自己不会走么?

有人问,你对加入某个团体有兴趣么?没有,我对任何团体都没有兴趣,对任何团体都没有好感,它们都是多余的,莫名其妙的。

很好奇,人们是如何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深爱这个世界,或者痛恨这个世界?或者因为爱而恨,或者因为恨而爱?

我已经不怀疑无中生有了,因为最开始,什么都没有。

我开始怀疑最后是不是真的是最后。

活着的不是人

Posted: 09 Mar 2010 12:00 AM PST


过年后,一旦有空,就会翻几页书,最近翻得比较多的是茨维塔耶娃。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是我最喜欢的女诗人,她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告别巴黎,回到了恐怖的苏联帝国。被流放到鞑靼小城叶拉堡时,这位早已声名远播却被禁止发表的诗人,甚至苦苦哀求一份洗碗工的工作而不得。1941年8月,茨维塔耶娃自缢身亡前,给儿子留下这样的遗言:"小莫尔,请原谅我,但往后会更糟。我病得很重,这已经不是我了。我狂热地爱你。你要明白,我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请转告你爸爸和阿利娅——如果你能见到的话——我直到最后一刻都爱着他们,请向他们解释,我已陷入了绝境。"但求一死的诗人还不知道,丈夫早已被斯大林及其党徒处决,女儿阿利娅也正在流放之中。
我看的是五年前买的《茨维塔耶娃文集》,翻译得肯定不算好,但在国内应该是最全的茨维塔耶娃作品集了。记得当时去刘皓家做客,还顺手给他捎了一本,如今在南方都市报人称"刘二万"的刘皓,至少当时还在写诗,拿到这本书,非常的欢喜。
今天睡觉前读的是茨维塔耶娃写给死于雅各宾革命恐怖主义的法国诗人安德列·舍尼埃的一首小诗:
安德列·舍尼埃走上了断头台/而我还活着——这是恐怖的罪孽/有一些时间,对大家来说都很残酷/那在火药桶上歌唱的人,不是歌手//那在大门口掀掉儿子盔甲的人/又怎么能说是他的父亲/有一些时间,太阳是致命的罪孽/在我们的时代,活着的不是人。
窗外的气温已经下降到零度。我反复读这些平淡而又绝望的句子,内心一阵阵发紧。

食物銀行將食用油送給坊眾

Posted: 08 Mar 2010 10:36 AM PST

食物銀行將食用油送給坊眾
http://hk.myblog.yahoo.com/lwmlung/article?mid=2161

得到食物分享計劃贊助的龍緯汶文化藝術國際交流協會食物銀行,於2010年3月8日,將一批由善長捐來的食用油,送給有需要的坊眾。當中,包括了少數族裔、新來港人士、長者及低收入家庭。

尼泊爾人 Gurung 多謝善長的捐助,並表示家境困難,食用油對自己來說,也是奢侈品。

如果大家想更了解龍緯汶文化藝術國際交流協會食物銀行,可以登入該協會的網址:
www.jameslung.org.hk

大家亦可登入<龍緯汶文化藝術國際交流協會 youtube 頻道>,重溫部份坊眾取油時高興的神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H-lqGuAH50

影像串流: 
See video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酒池肉林唐英年、中港婦女受歧視」關注中港家庭權利聯席:三八婦女節行動

Posted: 08 Mar 2010 10:36 AM PST

關注中港家庭權利聯席
三八婦女節行動

「酒池肉林唐英年、中港婦女受歧視」
請願行動新聞稿

「關注中港家庭權利聯席」趁着「三八」婦女節,於3月8日早上,向專責「人口政策」的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發動抗議行動。現時「中港婦女」所遇到的困境,均源自2003年制訂的「人口政策」。

「聯席」就中港分隔家庭婦女居港權利,「港人內地配偶」在港分娩收費及出入境政策,新來港婦女的平等福利權等議題,曾多次要求與唐英年對話,均不得要領。「聯席」對高高在上、只以紅酒為樂的唐英年,完全漠視「中港婦女」困境的行為,表示強烈不滿!

「聯席」聯同一群新來港、準來港及中港分隔家庭婦女,於「三八」婦女節,由遮打花園遊行至雪廠街政府合署西座門外集會,表達對唐英年的不滿。遊行集會期間,請願人士預備了多個唐英年的肖像,放置在注滿紅酒的大盤內,諷剌「人口政策大逃兵,酒池玉林真銷魂」。

人口政策所引申的問題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3 年是時任的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在2003 年2 月26日就《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的記者會上,有以下一段發言:「…...誰要在港申請內地的配偶到來的時候,他必須考慮到要維持這個配偶將來在香港的經濟活動......。」

曾蔭權的言辭,隱隱然像是說:「你有錢才好來香港。養唔起頭家就不要來。」

《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及政府對「家庭團聚」及婦女處境隻字不提,始作俑者就是:曾蔭權。

曾蔭權後來成為行政長官。2003 年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就成了政府對中港家庭施行苛政的擋箭牌。而接手《人口政策專責小組》的政務司唐英年,民間多年來一直要求對話,但他一直逃避面對,與民間一直關心婦女的議題避而不談。

《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及政府的政策,已多次被立法會猛烈抨擊過,而民間團體對《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及政府政策的質疑及控訴也從未間斷。無論在「出入境政策」、「緊急援助」、「社會福利」等範疇,都嚴重漠視「婦女」的處境;「聯席」重申,政府要在2010 年,就《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及政府政策對中港家庭的影響,作一次真正的諮詢,來一次徹底的檢討及修正。

1. 出入境政策議而未決的問題

港人成年子女居港權問題

2009年12月澳門正式容許內地成年子女申請單程證,與父母團聚。香港爭取居港權婦女,爭取了達十一年時間後,港府卒之表示有關情況亦適用於香港!但現在政策如何落實,政府一直閉門造車,不肯會見民間團體,不肯諮詢真正受影響的群眾。

我們要求港府儘快落實有關的申請,同時有關申請不應設任何限制,即年齡和年期的限制,讓所有家庭可按其實際需要和情況提出申請。由於有關的政策影響不少中港家庭,我們要求港府就有關的政策設至少三個月的諮詢期,讓爭取居港權家庭可以參與和提出意見。

「一年多次」探親簽注問題

保安局稱在2009 年12 月25 日實施的「一年多次」探親簽注,可惠及育有未成年子女的中港家庭,尤其是持雙程証的單親媽媽。然而,屬雙程証單親母親類別的申請人及因爭取居港權而在港誕下及育有年幼子女的內地父母,由新措施實施至今,仍未有一人能成功申領「一年多次」探親簽注。保安局的承諾再次落空。保安局再一次失信於中港家庭。「聯席」要求保安局向立法會及公眾作出交代。

2. 基本社會權利被剝奪

緊急救濟 / 基金支援服務

內地來港定居人士在港生活和投入社會都面對著不同的困難,特別是新來港婦女較難尋找工作,她們面對生活上的經濟缺乏。可是,政府並沒有特別為新來港人士提供緊急救濟、基金的支援服務。

2003 年《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收緊了對新來港人士的支援,由2004年1 月1 日起,新來港人士申請綜援資格由居港一年提高至七年,對於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中港家庭來說,等候七年實在太長了!尤其對新來港家庭及單親婦女造成不便,以致在緊急時無法得到援助。雖然社署強調可運用酌情權,但新來港人士通常未經接見及審查,便被以未居港滿七年為理由而拒絕登記申請。當局酌情豁免綜援居港規定的過程實欠缺透明度。

另外,持雙程證的單親媽媽來港照顧子女,她們不能在港工作,往往被迫要與其子女共同使用一份綜援,根本是難以維持家庭的開支。救急扶危原是政府理應肩負的責任,因此,政府理應加強為中港家庭提供緊急救濟、基金的援助,以確保有需要的中港家庭能得到緊急和經濟上的支援。

公共醫療服務

有關「港人內地配偶」來港分娩的議題,「聯席」及眾多關注團體已詳細陳述對現行政策及措施的不滿及要求。醫管局一直托詞因司法覆核上訴聆訊,未肯在立法會交待及安排與關注團體進行會議檢討有關政策。

而備受關注的司法覆核上訴聆訊,已在上星期四,即2010年3月4日在高等法院上訴法庭審結。「聯席」強烈要求政府別再借詞逃避,面對立法會及公眾,再次安排有關討論。

3. 社會福利帶歧視

政府帶頭歧視內地來港定居人士,造成社會分化

根據政府提出「人口政策」有關政策背後的理念,是從公共財政及公民身分出發,以推動新來港人士自力更生。政府將新來港人士並未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作理由,將新來港人士與香港居民分成兩個群體,後者是「高一等」的公民,因為他們可享有一般的社會保障,而新移民則是「次等」公民。

「聯席」認為申請社會保障是公民權利的一種,而「公民」是泛指所有香港市民,並非某一種群體。其實綜援設立的目標是為有經濟需要的市民提供一個安全網,其針對的是經濟需要而不是基於某種身份才可得到。政府現行做法正正將香港市民分化成兩群,並加深了社會人士對內地來港定居人士的偏見,認為他們「來香港攞晒我地的福利,又對香港無貢獻」。

勞動市場及社會政策,加劇社會排斥

不少內地來港定居婦女均表示其生活拮据的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令她們陷入經濟的困境呢?單親媽媽需獨力照顧其子女,有些婦女為了生活,選擇出外工作,將剛年滿讀幼稚園的兒童送回內地給親人照顧或由內地親人每月來港照顧;而在港並無親人投靠的婦女,惟有依靠子女的綜援金支持生活。有些婦女雖能成功申請綜援,但卻要達到每月工作120 小時,且收入要達1630 元的水平,才能繼續得到綜援金的支援。

社署酌情權執行不劃一

根據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檢討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小組委員會」於2006年7月所發佈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的居港七年規定》中提及,由於家庭的因素,例如家庭的經濟支柱離世或入獄,新來港而被配偶虐待的受害人,並無其他資源可供維持生計;或社會因素例如年紀老邁、傷殘或健康欠佳的新來港人士,並無其他資源可供維持生計等均可成為申請酌情權的理由。然而,不少新來港婦女亦同樣面對著以上的困難,例如丈夫身故,來港後遭丈夫暴力的對待,患病未能出外工作,需要照顧子女未能出外工作等。婦女有著如此多的困難,卻不獲社署批以酌情權。雖然政府表示在2004 年1 月1 日到2008 年11 月底為止共有4,763 人獲酌情,但在沒有實際申請數字的情況下,根本難以評估有多少比率申請人未能成功獲得酌情豁免而被拒諸綜援門外。故「聯席」懷疑社署審批酌情的標準,以及不同地區的執行尺度,影響申請人成功申請的機會。同時,「聯席」強烈要求社會福利署取消「申請人返回原居地的可能性」作為拒絕批核綜援的理由,因為新來港人士來香港是為了與家人團聚,而政府不應以經濟因素來強迫他們與親人分離。

因此,「聯席」認為政府應以人為本,考慮到新來港人士的適應需要,改善現行的人口政策,以建立一個平等的、有尊嚴的社會保障制度。「聯席」的建議如下:
1. 長遠建議:取消申請綜援須居港7 年的指引,停止歧視新來港人士,以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
2. 短期建議:增加審批酌情的考慮因素,並以當事人經濟需要為首要條件,取消「申請人返回原居地的可能性」,因為新來港人士來港是為家人團聚,而不應因經濟因素而間接強迫他們與親人分離。
3. 即時建議:社署應檢討不同地區的社會保障部運用酌情權的標準,避免出現在「甲地區」申請綜援較「乙地區」困難的情況,令服務使用者不知所措。

最後,綜觀以上種種,聯席有以下要求:
1. 儘快落實內地成年子女單程證的申請,同時有關申請不應設任何限制,即年齡和年期的限制,讓所有家庭可按其實際需要和情況提出申請;
2. 真正實施「一年多次」探親簽注的新措施,可惠及育有未成年子女的中港家庭,尤其是持雙程証的單親媽媽;
3. 為新來港及準來港婦女提供緊急救濟、基金的支援服務;
4. 取消「港人內地配偶」來港分娩 $39000收費政策;
5. 取消申請綜援須居港7 年的政策;
6. 負責「人口政策」的唐英年司長面對公眾,一個月內與聯席會面討論及檢討「人口政策」。

關注中港家庭權利聯席成員包括:
中港家庭權益會、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新福事工協會、香港基督徒學會、同根社、關注綜援檢討聯盟、中港分隔家庭組、單親無証媽媽組、群福婦女權益會、爭取居港權家長協會、居權大學、街坊工友服務處、女專熱線。

圈里圈外,被困围城

Posted: 08 Mar 2010 09:39 AM PST


有本书叫《圈里圈外》,它的作者叫庄羽。有本书叫《围城》,它的作者叫钱钟书。有个人的网名叫维城乱马,是个原创设计师… …

过年的时候,偷偷出去给自己算了一卦。卦上说:今年运气特别差,诸事不宜,会经受很大的阻力,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以及事业各方面都变现的差强人意。

尽管,内心不愿意默认这个事实,并一再不相信,命运是可以靠一张卦,一根签能测算出来,想要的只是内心的一次安慰的慰藉,但命运往往很多时候在劫难逃。这丝情感就与今年温家宝在新华网答网友问一样,是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然而自个儿可能将度过2010很杂乱的一个年头。

同寝的一个哥们,近来生活可谓每况愈下,以前同寝一个哥们,在QQ签名上写着:原来,我也会流泪。然而自个儿的境况也岌岌可危,未来怎么样,看不透。命运会有多少波澜,更是无法猜度。

刚收到,结识一个月的女友发来的短信:说我们还是不太合适。希望在还没有投入太多感情的时候,赶紧结束。

果断的回答:好。

人有时候回答问题、做事情是果断、粗暴的。有时候的答问是那么的缠绵悱恻。游弋在左与右,是与非,对与错之间。来回的摆渡,像极了一条载人泅渡的摆渡船,周而复始。

很喜欢一个陌生女孩对我说的话:我不知晓你生活的精彩,你亦看不了我生活的账本。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一句难言之隐。

当你正饱受折磨觉得生活无望之时,也许正有人对现如今的生活感到欣喜若狂。
当你正春风得意,乐此不疲之时,也许在某一个角落有人正翘首以盼,渴盼一次温暖与眷顾。
当你正羡慕别人的香车美女,左拥右抱之时,也许车上的主人却想要得到一份一无所有的平静与安宁。

人呀,真的是复杂而又高等级的物种。摸不透,看不清,读不懂。

在云南行走的那九个日日夜夜,总喜欢待在山村的小房顶,吹着风,带着耳麦放熟悉的旋律,看漫天的繁星。我把这份感触看着生命力最后一丝幻想与逃避。

幻想物欲横流社会里一丝釜底抽薪的清凉,逃避纷繁复杂都市里不堪回首沁人心脾的痛。

尽管我知道这是很不现实的思维幻觉。但那九个夜晚,我却尽可能的在姐夫家的小院落里,在那干枯的葡萄藤下,在那个星空密布的夜空里找到我所需要的幻想与逃避。

感觉真的太爽了,尽管有着伤感,有着悲凉,有着道不明说不白的凄楚。

但,只要能为之动容,能够怡然自得,有多少算多少,能待多久待多久吧。这也是那次云南行的最大收益。收益了近年来少有的舒服与惬意。我甚至还开玩笑说:此时此刻,吃饱饭,品饱酒,抽饱烟,若再来俩仆人一左一右的为我捶背、打扇,我岂非以是当初的十八土司的后人,成为了云南的第十九土司了呢?

最后,这土司般高枕无忧的生活毕竟是屈指可数,人生几十年,又有几次,有几种境遇能感受与触摸这最近距离的土司呢?大清王朝200年多年的江山,最后还不是以宣统的昭告天下而隐隐退位。那一腔热血,拼命杀场的大明义士,最后还不是只能忍泪刘辩,归因山林也未能从清王朝里夺回江山,让大明王朝复辟。

生活就是这般的真实与出其不意。

墙外开花墙内香,迈过这高耸的墙,闻着香也见不着花。即使迈过了高耸的墙,墙的那头也未必就世外桃源。

圈里圈外,被困围城。是走出去,还是跨进来,自由自个儿心知肚明。别人真的无法猜度,也无法替你指点江山。做好手中事,走好脚下路,一步步如苦行僧一样的三步一磕头的虔诚,才能感知更多,才能得到更多,才能收获更多,最终才得以普罗大宗修得功德圆满。

男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女士用品

Posted: 08 Mar 2010 08:38 AM PST

一八零后小弟发短信来:虽然你不是妇女,但你是妇女用品,同样祝你三八快乐,同时通过你向长期使用和不公开使用你的广大妇女致以节日的问候。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男人是妇女用品,一位女性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位女性朋友更到位,把男人叫做女人的卫生巾,一个月换一个。后来,将妇女用品这种说法告诉另一位女性朋友,人家说,做女士用品才快乐啊!

这是一个娱乐年代,一切都存在娱乐化倾向,将男人当做女士用品用陕西话来说是话丑理端。在这样一个越来越男色化的年代,男人总有一天会成为消费对象。这样的事实,究竟是男人的悲哀还是女人的悲哀呢?

 男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女士用品 - 姚小远 - 姚小远的BLOG

2010年3月9日星期二0:20栖居

少几块石头,多几个蛋

Posted: 08 Mar 2010 07:58 AM PST

作者:王馨语 | 评论(0) | 标签:时评, 民主, 幽默, 相声, 人类, 手法

===不要都是蛋,也不要都是石头,平衡点;蛋不要去碰石头,石头也别砸蛋===

在我"恢复繁体字"一文(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2b788d24da0c55da)里,我说文字是技术,是载体,跟语言一样。但是如果看的在细点,手法也是技术,是载体,而且往往更加有钻心的直接。

说到手法,我就不得不提到在1510众多我喜欢的博主中的一个:蛋花花(http://www.my1510.cn/author.php?danhuahua)。大家都知道他幽默,但是幽默背后,他谈的可都是正事。在我看来,蛋花花不是5毛,因为他至少值5万,对,是金蛋。

那么我就试着聊聊手法。

===人类学===

开心和高兴是动物界共有的本领,因为科学家们都证实了,动物爱玩,玩了也开心。但是笑却是人类特有的(也许不准确,起码是亲人类特有的)。开心不见得要笑,并且最早的人类的第一次笑,也说不准是因为什么,在人类面部肌肉发展到了笑的技术标准的时候,遇到了一件什么事,人类的祖先笑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的第一次笑绝对不是因为看见了什么文字。那么看见文字,因为理解其中意思而笑就肯定是人类特有的了。而这,我敢保证,是经过了许多许多年发展起来的,甚至发展进了人的DNA。观察婴儿的笑,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总是笑的很没有逻辑,而且往往也正是因为视觉上的东西而笑;还有,他们对重复性的视觉感受的发笑很明显,也就是说他们往往因为你重复一个动作而笑。大家都知道人类文字来源于人类画的图腾。由此我大胆地推测,人类的第一次笑,正是因为他看见了他曾经看到过的东西,而人类第一次因文字而笑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曾经看到过的能够引发他们记忆的图腾。不管我猜测的是否准确,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字没有进入人的DNA,而笑则进入了。作为后天技术的文字,通过某种手法达到了使人发笑的效果的时候,人的基因内的经过多年漫长积累起来的东西就会被激发,因此,对引人发笑的东西,人类体内产生的作用就更加明显。我这里可能说的片面,因为人不止有笑这样的唯一能力,但是我今天只说笑。

===媒介===

媒介是分等级的,文字作为媒介也要分等级。既然都是起到传递的效果,不同等级的媒介的传递效果就不同。想想古代的谏臣,他们的谏往往具有讽刺意味,而进了谏之后往往会产生两种极端的结果:要么是气的皇帝杀了他,要么是真的就把皇帝说服了。可见讽刺这样的手法跟平铺直叙的技术的效果是不同的。再说一个例子,教育也是媒介,起传递,目前的教育改革中,许多人人为把教学融入到娱乐中效果好,这也是手法的不同。

===时事评论===

在西方世界,时事评论往往总离不开幽默,比如报纸里的漫画,电视台里笑星评时事。甚至在欧美,专门有一部分笑星是评时事的,有的在电视上,有的在广播里,有的自己到剧场开One man show。他们的工作很难,因为每天新闻事件有很多,他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成稿,要说出事件本质,又要让观众和听众笑,也就是说他们每天都在准备春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缓解了政治中的严肃紧张,也更加能把信息传递给以各种目的来听他们侃的群众,有些政客经常被模仿或者被嘲笑,而这些政客却也都十分爱听这些调侃,有些甚至很用心的在听,因为幽默的背后,人家说出了严肃的问题。

===中国===

中国在这方面有奇怪的现象。原本应该喜好娱乐的大众,里面的石头越来越多,以弱小的身体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他们是汉子,他们的方式方法也是一种手法,但是他们伤的重,伤的多;另一方面,有那么多的笑星没有事做,本行差不多都要灭亡了。这样的例子有许多,也就是不理解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好比说,相声比不过小品,那是在电视上比不过,要是在广播里,小品就绝对比不过相声。朋友们会说我在说废话,广播中看不到,还看什么小品啊!其实就这么简单,我们说看小品,听相声,阵地都没选明白,怎么跟人家斗呢?

===如何建立以蛋为主的时事评论===

我总喜欢说载体,之前的文里我列了一个孔子的链条。我这里在列一个链条,说说这里都应该有什么媒介。老规矩,链条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要传递或者传播的东西,中间的是媒介。开头的是时事,结尾的是我们的脑袋:

事件 -> 事情形成的各种文字或者图像的材料 -> 具有幽默功底的作者(可以是多人,演员可以参与)-> 成稿的文字作品(到这里本身都已经可以上报纸这样的载体了) -> 演员的脑子(他要对事件有理解力,要对幽默也有理解力)-> 演员的表演(广播中的就是声音和语言,电视中还有表演(脸,身体和道具))-> 报纸,广播和电视 -> 我们的脑子

作为人,在技术与文化之间要起到主导作用,并不是人为的去修改汉字那样的,而是要知道这个链条之后,如何去让这个链条更加有效地为传播和传递服务。

===石头和蛋===

这里真的没有谁取代谁的问题。但是作为普通群众,应该做蛋而不是石头,普通群众对幽默的创造力和理解力本来也是最强的。而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不太方便幽默的人才应该去做石头,少扯蛋。想起法国一个我很喜欢的英年早逝的笑星Coluche的一个事迹,当年他参加法国总统大学,并且民调显示他获得了百分之13的支持率(很难得地),后来因可能有人威胁他的生命安全而退出竞选,当时有人问他:"你不好好的当你的笑星逗大家笑,怎么跟政客抢起饭碗了?"他回答到:"他们政客每天干的事太可笑了,比我的节目可笑,他们既然抢了我的饭碗,那我只能来抢他们的了。"今天中国也有同样的基础,那么多没有文化的领导就是笑的源泉,包袱的宝库,但是有头有脸的所谓笑星们不敢去发掘,那么在群众中就可以有人去淘宝。照我看,草根笑星是趋势,做草根笑星要胆大,心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当名气带来了金钱和地位的时候,则更加应该胆大心细,否则就要被其他后来的草根淘汰掉。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向我们普通群众内部呼吁,让我们多几个蛋,少几个石头,让蛋花花变成花花地蛋!

王馨语的最新更新:
  • 恢復繁體字 / 2010-03-07 20:51 / 评论数(23)
  • 民主化进程和互联网 / 2010-03-06 18:29 / 评论数(44)
  • 1510该出书啦! / 2010-03-05 18:43 / 评论数(33)
  • 论文字嵌入广告之可能性 / 2010-03-05 00:16 / 评论数(9)
  • 黑帽子 / 2010-03-04 01:40 / 评论数(1)
  • 灾难、民主与资本主义

    Posted: 08 Mar 2010 07:56 AM PST

    作者:張鐵志 | 评论(0) | 标签:读书看电影

    2001年,美国《时代》杂志宣称反全球化运动已经变成新世代的最重要议题,而这个议题的代言人叫娜奥米·克莱恩(NaomiKlein)。

    因为在1999年,当克莱恩写完一本叫做《NoLogo》的书时,在西雅图的街头上正发生一场撼动世人的激烈骚动。这是二十世纪末最后一场大型人民暴动,却是反全球化运动的第一场大抗争。在纷飞的瓦砾硝烟中,新世纪的华丽与黑暗在人们眼前展开。

    《NoLogo》被视为预示了一个新世代的来临,并成为一本超级畅销书。克莱恩开始成为左翼阵营中的青年偶像。2005年,英美两个杂志合办的全球百大公共知识分子排行中,她是第十一名,并且是女性中最高名次者。而她还不到四十岁。

    《NoLogo》批判上世纪90年代多国企业如何让城市地景、让媒体与音乐被商标淹没,如何把反叛改变为酷的商品。但同时,这个新的企业品牌打造策略是建立在新的生产模式上:他们或是大幅外移工厂,严重剥削第三世界的劳工;或者让工作弹性化,让麦当劳工作(McJob)成为服务业主流。该书也记录了各种反对企业的新社会运动,亦即经济的与文化的双重抵抗战线:一方面,是在这些大企业的第三世界工厂里,不断争取劳动权益与人权;另一方面是持续进行象征与符号的斗争,例如文化反堵行动重新书写城市的公共空间、颠覆那些logo的象征意义。

    《NoLogo》的焦点是围绕着企业的斗争,但缺乏企业支配力量背后的政治经济分析。克莱恩的这本新书《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原书为2007年出版),就是把问题从针对企业转变到更大的政治经济结构。

    本书的主要论证是基本教义的市场派,往往会利用各种危机来强力推动自由市场的政策和意识型态。 因为这种由美国经济学者弗里德曼鼓吹的极端资本主义无法让一般人民获益,所以需要一场危机、一种强力的"震撼",才能让公众愿意给予统治者更多权力来推动激烈的新自由主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智利皮诺切特将军的恐怖统治和弗里德曼的意识形态。此外,波兰和苏联在共产党垮台后的不稳定让新政府可以推动震荡治疗。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危机外,还有自然危机:卡特琳娜风灾后的新奥尔良,私人学校取代了公立学校;海啸后的斯里兰卡,盖起了大量度假旅馆。最后还有战争:2003年美国攻打后的伊拉克,各种私人资本大量进入,彻底"占领"伊拉克。

    克莱恩最早开始发展这个概念,是2004年去报道战后的巴格达,发现美国占领军引进大量私人资本进入伊拉克。然后她看见2005年南亚海啸后的斯里兰卡海岸,大量的海边高级旅馆取代了原来渔民的社区;接着是卡特琳娜风灾摧毁了美国南方美丽城市新奥尔良,而自由市场的神圣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建议要趁机用私立学校取代公立学校。

    简言之,"最基本教义的资本主义永远需要灾难来推动。"

    克莱恩发现这种巨大利益和巨大灾难的结合是弗里德曼主义在70年代就遵循的。然后过去的三十年,新自由主义"已经完善了这种策略:他们等待重大危机,把国家私有化,而当公民仍然在余震的惊吓中,他们就让把这些'改革'制度化"。这种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资本力量对公共领域的占领,就是所谓的 "休克主义"(TheShockDoctrine)。

    所谓"休克主义"有三个彼此相关的层次:人民先是被战争、恐怖攻击、政变和自然灾害所震撼,然后企业和政客利用第一次震撼所造成的恐惧和困惑来推动震荡经济治疗。最后抵抗这些经济震荡治疗的人会被第三次震荡:这一次是由警察、军人和监狱的侦讯者。

    这本书读来确实令人"震撼/休克(shocked)"。但作者的总体论证并不严谨。宣称"激进资本主义的施行需要恐怖"似乎过于夸张,因为资本主义的出现并不一定需要危机或者灾难,虽然资本家和市场教条的吹笛者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反过来说,以经济利益或新自由主义思想来解释所有灾难的出现,则近似粗糙版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当她把一切问题都化约于经济利益,民族主义或者政治人物的权力斗争这些动力都消失了。

    例如,她强调美国之所以要介入科索沃不是为了阻止种族屠杀,而是为了资本主义:"NATO在1999年攻击贝尔格莱德是为了在这个前南斯拉夫区域创造快速私有化的条件,而这是战争前就决定的目标。"而俄罗斯的车臣战争不是要镇压分离主义,而是要保护叶利钦的经济政策。

    尤其,以作者核心关怀的美国攻打伊拉克战争来说,克莱恩宣称战后伊拉克的混乱是布什政府刻意制造的,因为美国担心一旦建立民主,人民就不会支持建立彻底的自由市场。但美国《新共和》(NewRepublic)周刊认为,这个解释似乎完全不考虑另一个可能的解释:美国政府的无能。同样,美国入侵伊拉克纯粹是为了经济原因吗?其他因素如基督教右派对布什政府的影响,或者新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似乎都不在作者的考虑中。克莱恩确实提到新保守主义,但她对这个主义有所误解:例如新保守主义并非她所宣称是从90年代才出现,也不是以弗里德曼的自由经济理念为核心——更不要说,弗里德曼其实是从一开始就是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并非同义词。

    同时,当统治者为了强制实行自由市场而实行威权统治时,我们难以知道这是因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或是他们被财团利益绑架,或者如政治精英本身就掌握巨大商业利益 (如布什与切尼的例子)。企业的贪婪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两者固然相关,但在分析上必须加以区分。

    此外,本书最大的创意,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她把三种震荡合并为一:对人体的电击等震撼、经济的震荡治疗和政治上震撼(镇压、恐怖统治或战争)。但正如政治理论名家StephenHomles在《伦敦书评》杂志上所说,认为这三者有同样逻辑并不太具有说服力。

    克莱恩是记者,而非学者。所以本书每一章都是精彩的报道,但却很难整合成一个伟大的理论,尤其是克莱恩试图把所有邪恶的现象都放到同一个架构中。不过,虽然她的理论过于简化,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Stliglitz)却指出,弗里德曼和其他经济学者也都对于现实过分简化,他们对于预设完全资讯、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深信不疑,而"由这些模型制定的政策比克莱恩的理论问题更大"。

    本书至少有一个重大贡献,亦即挑战一个"伪"真理:"不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胜利是诞生于自由,而不受阻碍的自由市场是和民主一起发展的。"因为,过去二十年经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性扩张,很多是建立在威权统治上;历史从未终结于资本主义和民主的相互拥抱。相反地,正如克莱恩所言:"民主和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并未携手前进,他们站在天安门路障的不同侧。"

    (作者系台湾作家、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

    張鐵志的最新更新:
  • 美国的金权民主 / 2010-03-03 12:25 / 评论数(7)
  • 农村包围城市 / 2010-02-26 00:58 / 评论数(1)
  • 关注大事凝视生活 华语音乐的2009 / 2010-02-14 13:16 / 评论数(3)
  • 台湾金权政治的两种模式 / 2010-02-06 09:53 / 评论数(8)
  • Message:用音乐融冰,用音乐重建尊严 / 2010-02-05 08:09 / 评论数(2)
  • 2010年03月08日糗事TOP10

    Posted: 07 Mar 2010 08:00 AM PST

    糗事#225425 - 01:10:41
    周末升级了服务器的主板、内存和CPU,结果和原来用的硬盘不兼容了,现在糗事百科是运行在ShiningRay的U盘上……新采购的硬盘大约明天会到机房,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的服务中断,不会很久,希望大家理解。感谢之前购买人品的同学和点击广告的同学,是你们提供了网站运营的资金。另外,也感谢ShiningRay和Cgroom在机房维护,辛苦了!

    至于大家争议的审核质量问题,我想说两点。

    今天的糗事已经是一个用户比较多的有点规模的网站了,发帖量明显变大,老用户的口味又已经很高了,这个矛盾是网站发展的必然,需要大家用全新的心态去面对。是不是变更阅读习惯,每天只看前几页最糗代替通读?我理解老用户揉不得沙子的心态,我也是一样,所以我还是会尽可能过滤一遍最终审核结果,把一些不恰当的帖子删掉,但是我的操作比较滞后,而且不能保证每天都有时间。

    其次,由于我个人已经无法承担这么大发帖量的审核工作,群众审核就成了必然,ShiningRay和我会继续优化审核算法,希望能够探索出和之前我个人审核时代差不多尺度的一套方案。我们一直在努力,请大家给我们一点时间,也请大家踊跃参与审核,你们的审核对我们优化算法很重要。我理解你们面对1xx或2xx待审核数字的绝望,我之前每天就是这么过来的,甚至还面对3xx、4xx。我相信,当我们的审核算法成熟之后,会把这个数字控制在30以内。

    标签:

    顶 167 :: 拍 -3 :::: 已有188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25544 - 11:11:44
    郑渊洁:我去一企业家朋友的企业。在卫生间,朋友看小便池地上的尿渍说,这些人总是尿到外边,贴了提示语也没用。我看提示语一共十个字: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我说,汉语博大精深,我给你减两个字,保准今后没人尿外边。果然以后,他企业男员工如厕再没人尿外边。那八个字是:尿到外边,说明你短。

    顶 97 :: 拍 -3 :::: 已有44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25430 - 01:17:52
    我是很讨厌别人肢体接触的人
    有天我去买内衣,一进店女老板就扑过来,上上下下好一顿摸,我一直推她,根本都推不走,摸完了她用老巫婆的表情看着我肯定地说:"你有副乳。来我给你推荐个这样的这样的这样的..."
    我扭头就走了

    MD老娘这么多年了连乳都没有,哪来的副乳!

    标签:

    顶 75 :: 拍 -6 :::: 已有60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25592 - 13:05:07
    昨天好不容易问同学要了兽兽的种子,兴冲冲的下好,然后一个对话框弹出来"该文件已存在,是否替代原文件?",顿时石化了……

    标签:

    顶 64 :: 拍 -2 :::: 已有46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25528 - 10:40:02
    帮老婆挂QQ,结果竟然有个大学同学跟她表白……还开视频(我电脑上没摄像头)
    作为我老婆的法定代表人,我非常淡定的全程接待了这位杯具兄弟
    最后我作了个总结:你好我是她老公,你的话我会完完整整转告她的,回见

    by Heyan

    标签:

    顶 59 :: 拍 -4 :::: 已有33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25445 - 04:11:46
    大一暑假跟宿舍哥们去秦皇岛完,晚上喝多了哥六个沿着马路往住处边侃边走,这时路边有个花枝招展的大姐挥手招呼,小哥儿几个玩玩啊,哥儿立马来了兴趣,问道什么价,大姐豪爽道便宜八十,一哥儿们喊我们这六个人呢啊,大姐低头想想,一咬牙说了句,加二十

    标签:

    顶 51 :: 拍 -5 :::: 已有40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25523 - 10:36:03
    今天本人小公司招人,来个个女的面试,我问她以前做过什么,她说她以前是做小姐的。我就囧了,不过人家既然想从良,我还是有点感动的,谈了好一会儿,谈到待遇,我就说了小公司才起步待遇不高是XXXX,她想了想,起身,告辞,丢下一句话——我还是做小姐吧。

    顶 50 :: 拍 -5 :::: 已有29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25457 - 07:10:02
    小时候零花钱基本是没有,怎样把手上有限的零花钱增长起来呢?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

    就是把自己的零花钱集中起来,然后塞到父母枕头底下的床垫下面,还有意的露出一些,让他们看到。

    于是后来,我父母都以为对方在那里放零钱的,他们就开始陆续把自己的零钱塞在那里,然后我就可以是不是抽回本金,然后再拿去一些额外的报酬,只要不是拿的很多,他们都以为是对方拿的,反正不会问,:)

    顶 47 :: 拍 -3 :::: 已有41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25482 - 09:11:51
    我同学昨天去算命,那个算命的是我同学的小学同学。哈哈

    顶 40 :: 拍 -3 :::: 已有22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225566 - 11:52:16
    今天早上发生的事情!快到上班时间了,下雨,我冲进电梯,满满的人啊~电梯快关上的时候一美女冲了进来手上拿了一堆东西,伞就用胳膊夹着,这时。。。手上一串钥匙掉地上了,她立马弯腰去捡~电梯里人可是满满的啊,就听后面一兄弟很压抑的一声呻吟。。。偶回头一看伞是长柄的。。。正对着这倒霉哥们的老二。。。那哥们脸都绿了。。。美女一回头脸立马红到脖子~~~

    标签:

    顶 35 :: 拍 -1 :::: 已有17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什么为本?

    Posted: 08 Mar 2010 08:00 AM PST

    如果我们把以人为本定义为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平等自愿的权利时,我们会发现,原来以人为本并不是空洞之物,而是实实在在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工作与生活。我们用保证平等自愿的权利这面镜子,照一照前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便会发现原来棘手的问题,判别起来竟如此简单。

    地產商URA互爆年代到了

    Posted: 08 Mar 2010 08:34 AM PST

    市建局主導的市區重建和港府操制的房屋政策,已到了天怒人怨的階段,雖然不及國內14份社評聯手反戶口制度的轟動,但今天已經吸引明報、信報和東方日報的社評或頭版大力鞭策,2010年3月8日無疑給政府上了一堂媒體課,認識何謂一個公關的災難。市建局,不止被民間轟得體無見膚,連地產商也加上一腳,據口沫遮攔的新世界地產老闆鄭家純(純官)所言,原來一直抬高樓價的元兇是市建局。這留下一個疑問,竟然是政府管理市建局不力,還是政府暗許市建局將樓價步步高升呢?不論如何,市建局或是政府部門,兩者都責無傍貸。

    重建和發展模式,發展商決策權有限,如純官所言市建局才是直正的話事人,為何「樓換樓、舖換舖」和「業權參與」做不到呢?政府管理市建局不力,只是藉口,市建局現在構成有如小政府,不少高層來由政府部門,如︰譚小瑩、郭理高、李樹榮、蔡仁生和馬昭智等。他們都有大量和政府合作的經驗,也明白政府的「心意」,情況有如不少法定機構,如︰評機會,透過引入前官員,將機構變成退休高官樂園,改變機構的性質和立場。

    現在政府打擊樓市的做法,不外乎扮姿態,並非對真正指向兩個操縱土地供應的政府所有機構──港鐵和市建局。市建局面對壓力遠比港鐵大,因為他更直接介入市場,但照理該局幫地產商收地,為何引起純官不滿呢?純官直言局方有人「執住雞毛當令箭…..很多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市建局不是商業機構,是政府部門」(信報, 8-3-2010),筆者相信定價進取不是因為政府部門,反而因為市建局的薪酬是按表現作評估,像2009年經濟不景下,該局職員按表現加薪幅度由0.5至3%不等,而且管理層除了固定薪金外,亦有花紅的基制(或稱為浮薪),表現又如何釐定呢?最簡單方法就是從盈利去計算,所以樓價創新高跟該局是否部門性質並無關係,只是管理層的薪酬影響他們定價的決定。再者,市建局除了愛對發展方式或樓價指指點點,跟地產商的分紅模式亦極為嚴苛,以官塘月華街項目為例,賣樓收入逾十九億元,將分紅三至五成,賺的錢不是給庫房,只給市建局分紅或給他們繼續滾存。

    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回應純官抬價的指控,他說樓價由獨立測量師建議,但諷刺的是測量師估價的理據,都是來自周邊或其他市中心新樓的買賣價錢,以「名鑄」為例,附近的新盤就有同是市建局的i home,而同類市中心的樓盤,多屬市建局發展,如︰灣仔的尚翹峰、嘉薈軒,價錢都是不菲。市中心土地珍貴除了市建局,基本上私人發展商很難收集業權重建,所以「名鑄」的參考價,其實是大多來自市建局自身的樓宇。

    現時重建模式,市建局儼如造皇者,閉門造車,審議招標的過程黑箱作業,不單是公眾,連大地產商都有不滿。市建局跟公眾交待,就以市場運作擋箭牌,迴避民間訴求,在發展商前則扮作政府部門,只向高層的花紅負責,不難令人想起高盛的領導層,拿公帑去分花紅,無賴至此,難怪神憎鬼厭。

    相關報導請見︰
    http://kwuntong.wordpress.com/2010/03/08/conflict/

    国军老兵移居北京

    Posted: 08 Mar 2010 07:15 AM PST

    作者:before4949 | 评论(1) | 标签:所见所闻

    我第二次到鲍直才家的时候,老人已经把书看了一部分。见到我显出几分惊讶的样子,一迭声地追问:"你怎么能把松山战役写得这么细致?这些资料你是从哪里搞来的?在台湾也没有这些资料啊。"我告诉他,50年代周恩来曾组织政协系统进行文史资料挖掘整理工作,从全国政协到县一级,都留下了不少"三亲者"撰述。老人说,他们在台湾荣民辅导院,都是凭兴趣自发地在《荣民旧刊》上写一两篇文章,没有人来组织(博主暗忖:我见过台军史政编译局作的老兵口述史,是不是需要相当级别才被列入访问对象?不详)。往往是,一位炮兵老头写了一篇炮打松山,就有另一个步兵老头说:你那个不算什么,还是我们步兵牛逼。于是也写一篇。鲍直才一看,说,没有我们工兵炸掉子高地,你们都没戏。于是也写了那篇《工兵流汗克松山》,结果被我在网上检索到了,还有那个"大炮拼刺刀"(100米抵近射击)的故事。那两位老兵仍在台湾荣民辅导院,而鲍直才为了爱情迁居大陆,成了北京市民了,办了居民身份证。这样一来,他就不能自由出入台湾了,得像一般大陆同胞那样组团旅行,去那个自己曾经抛家舍业追随而去的海岛。

    昔日,鲍直才是在缅甸北部跟我们的云南边防军顶了几年牛后,于1954年跟随老长官李弥赴台的。在淮海战场上(他们叫徐蚌会战),鲍直才也是跟着李弥逃出来的少数随员之一。当时,13兵团司令部被围陈官庄,李弥让第3师师长周藩出去应付解放军(当时解放军掌握里面有一个将军),自己打算乘乱混出去跑掉。那时兵团部的几十个杂兵被编成一个连,由鲍直才负责指挥。鲍直才一看李弥往脸上的疤痕处缠纱布,心知老长官要溜,也就不再想拼命,打算跟李弥一起跑。鲍直才只是个上尉连长,但就是没想过投降。淮海一战,第8军和以此为核心建立的第13兵团都打没了,李弥成了光杆司令。徐蚌会战突围后,鲍直才撤到上海,被编入170师,升一级为少校,仍当工兵连长。这时候,鲍直才告了一个长假(博主看到了那个通行证,鲍直才身份为少校连长,路线为经鹰潭返仙居,上面盖有部队大印),回浙江仙居老家探望父母。谁知道,解放军很快过了江,一口气打到了家门口。这时鲍直才再次面临一个选择:留下投诚?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他选择了后者,约了一个袍泽,一起从国军当时还控制的大陈岛,坐船奔缅甸找重新组建的老部队去了!"千万里,我追随着你"——这就是昔日的鲍直才。当然,他到台湾以后的命运,又可以用"可是你,却并不在意"这句歌词来形容。

    如今他的64岁的大陆新娘说:他叫个"直才",就是一条路不拐弯,"直"得要命!

    但是,他的名字还显示了另一个鲜明特色:才!老兵确实很有才。而且,他还是以非常有才的方式显示出有才的。他见面先是夸我:"你是解放军里最有才的人吧?"显然这本书让这个老黄埔有点服气,但是他的言外之意是:跟解放军打了多年的仗,没有遇到多少有才的。他是以高抬我个人的方式小看我们(共军)呢,呵呵,老人有才吧?在山东跟许世友的部队打,当时双方的部队隔着墙筑屋巷战,拼死不退。工兵军官鲍直才把火焰喷射器的燃料与什么东西调和成糊状,喷在房子的墙壁上,而后让国军先撤出,待解放军一进去,一个手榴弹进去,就是一片火海。守着我这个后辈共军,老兵讲这些显然是兴奋得说秃噜了嘴。老人不好意思地说:"咱俩没有在战场上遇到吧?"哪儿跟哪儿啊,我要能遇上您是荣幸啊,呵呵!在台湾荣民院,人家让他写文章,他只写抗战打鬼子,打解放军坚决不写。他说:"那样我以后还怎么敢去北京安家!"

    老兵毕竟是老兵,在所住的小区里,鲍直才遛弯时遇到了一个我军老干部。老干部一听鲍是台湾来的,问:你一个月拿多少?鲍实话实说:折合人民币就是二千七八吧。老干部:拿的不少嘛。鲍问:你什么阶级?老干部:我55年三颗星。鲍:你就是个连长嘛。鲍的潜台词是:49年我就是少校了。老干部讲起了当年在山东战场跟吴化文部打仗,鲍直才打断他:吴化文投降了嘛,你打什么打?老干部一听警觉了,问:你是哪个部队?鲍直才说:第8军。老干部扭头就走,从此再也不理鲍直才了。老干部,是许世友的兵。李弥的第8军在山东临朐让解放军吃过苦头,很多军友都熟悉,我还不太熟。只听鲍直才说过,当时解放军流传一句话:打仗就怕八碰八。一个八,指李弥第8军;另一个八,指谁?有军友说可能指八路——直到内战国军仍然如此称呼共军。

    这个90岁的老兵确实掩盖不住内心的牛气,同为军人的我非常理解这种性格,这才是老兵!如今抛开敌我之间的感情纠葛,我甚至要说:可爱!这是个可爱的老头儿,我喜欢他。

    当年,鲍直才二十郎当岁,一脸稚气地挂个中尉牌子,还挺严肃,很多行伍军官看不上。但上级长官告诫:"你不把这个小孩照顾好,打仗时有你亏吃!"长官叫他"小孩",但这个小孩不得了,有才啊。钻过弹雨流过血的人,都知道打仗得有办法,靠人才,傻子再多也不顶用啊。即便那时,黄埔系军官也属凤毛,何况像鲍直才这种本校的三年制本科。鲍说,很牛的第一期,几个月就毕业了。至少从学业上说,他连一期都没看在眼里。说起黄埔乃至后来中央军校的渊源、分支机构,他如数家珍,能看得出他对自己身为其中一员的骄傲。事实上,也是这个身份,为他带来了晚年的幸福。

    在台湾,鲍直才混到退役也没有结婚,蹉跎了大半辈子。因为老蒋最初一直要反攻大陆,不希望老兵找老婆影响士气。鲍直才现在的老伴悄悄告诉我:那时候,国民党军里设有公娼,这些老兵有地方解决性出路,结婚成家的事情也就搁下了。谁知道,很多人就一直没机会再成家了。但是,1998年,北京黄埔同学会的会长(姓名待问),给老同学鲍直才介绍了现在这位北京新娘,俩人通信一年,终于缔结姻缘,于1999年在北京领了结婚证。北京新娘比鲍直才小二十多岁,人温柔贤惠,因为丈夫过世,选择了鲍直才,跟着他在台北生活了9年。2008年,北京这边拆迁落实了一套房子,俩人终于下决心迁回大陆来安度晚年。

    如果没有博主所写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为因缘,这位爆破松山子高地的老兵,可能永远不会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其实,老兵已经很习惯过去平静的一切,他并不是上赶着寻求理解的那种人,他一生都是如此。1949年他已经是少校,到1956年退役仍是少校,因为曾在浙江仙居告过一段长假,回到老部队人家有点怀疑其身份,从解放区来的嘛,会不会投靠共军后派来卧底的呢?后来到台湾资历级别都是另起炉灶。再加上,"李弥到台湾后很臭"——老人原话,跟随他的人也都不得志。据说李弥在台的冷落,是与陈诚的宿怨有关,《松山》一书曾有涉及(242页注11),我以为到打松山时曾经修复了关系,看来还是没有。

    历史弄人,人也在书写历史,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过上几十年都成了没人爱听的陈糠烂谷子。白头宫女说玄宗,如今摊上一个倾听者,那是两个人的快乐和满足。

    before4949的最新更新:
  • 灯下余情 那日渐远去的文化氛围 / 2010-03-08 23:24 / 评论数(0)
  • 杀毒软件犯迷糊,可怜用户遭了殃 / 2010-03-05 11:08 / 评论数(0)
  • 出口带动模式的末日 / 2010-03-02 23:18 / 评论数(0)
  • 崇商重企 打造客家新儒商 / 2010-02-25 11:11 / 评论数(0)
  • 野酒花为何撼不动脑白金 / 2010-02-24 23:14 / 评论数(0)
  • 吴起传奇(上)

    Posted: 08 Mar 2010 06:58 AM PST

    作者:何仁勇 | 评论(0) | 标签:梦回战国

    都说人性是复杂的,吴起是最佳注脚。这个与孙武其名的战国名将,集善恶于一体,融美丑于一身。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君子,一半是小人。哎,一言难尽……

    出走

    吴起,男,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人。他老爸是一个成功商人,家底殷实,虽然死得早,倒也给母子二人留下一份家产,吃喝不愁。吴起虽然出身商人,可他并不想"接过父亲的枪",开铺做生意。他的志向是做公务员。你不能说着没有道理,在战国时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经商是一件很低贱的事情,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去做。而做公务员的前途就光明得多,搞好了,出将入相;搞不好,也可旱涝保收,一生不愁。

    吴起带着不少钱财到国都去游说,希望有人可以举荐他。可由于他的出身太卑微了,祖上没有一个是公务员,这样的人想混入公务员队伍,难上加难。那时候有一句口号,很能说明问题,"老子英雄儿好汉,你爹卖葱你卖蒜"。在都城呆了一些日子,该送的礼送了,该见的人也见了,就是没人打电话叫他去上班。吴起不甘心,回去卖房卖田,换得一大笔钱财,继续前往都城——但这次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折腾了几年,他的那些家产全部为祖国的交通和旅游业做了贡献。

    吴起沮丧至极,背着空空如也的行囊往回走。回到村头时正是黄昏时候。斜阳将他的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老鸦在身后的树林里呱呱地叫。这时,一群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围过来,"嘿,这不是到都城做官的吴大人吗?欢迎衣锦还乡哦。"

    吴起停住脚步,"死远一点,老子心情不好。"

    "哟,还发脾气了?感情一当官就开始抖威风了?那可不行,你们是人民公仆,不能这样对待主人。"

    围观的二流子被这番话逗得哈哈大笑,前仰后合。二流子甲摸摸吴起的脑袋,"吴起同志,你可不能脱离群众啊。"

    吴起一把打开他的手。旁边的二流子乙掀了吴起一下,"咋?不服气?不服气你把我杀了呀?"

    这群人又是一阵哄笑。他们当然没有注意到,吴起的脸色已经变得铁青,按住佩剑的右手正在发抖。说时迟那时快,他猛然拔起佩剑,砍掉二流子乙的脑袋。鲜血四溅,一股血腥味在空中蔓延……

    看见二流子乙的身体轰然而倒,大伙儿像泥塑一样都怔住了。他们很快醒悟过来,四处逃散,"杀人了,吴起杀人了!"

    吴起已经杀红了眼,像饿狼一样,追逐着调戏他的那些二流子。追上一个,手起剑落,"啊"、"噢"……转眼地上摆起了十几具尸体,像十几垛干草堆。吴起插剑回鞘,大踏步地向自家走去。他不知道他的身后,一群老鸦从树林里飞下,扑簌簌地在尸体上享用美味的晚餐。

    吴起杀了人,肯定是不能在卫国呆了。他回去见到母亲,几年没见,才见面又要分别,母子心里都十分沉重。母亲在灯下给他缝补衣服,在灶头给他烙大饼……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吴起眼眶里满是热泪。但是他不能哭出来。他知道,男儿泪比黄金还珍贵。

    天还没亮,吴起已经收拾好行囊。他出了门口,回头抱住母亲,大哭起来。最后,他咬住母亲的肩膀说,"娘,我这次出门,不做到卿士这样的职位,决不回来!"

    吴起的身影消失在浓雾里,很久很久,母亲还依在门口眺望,她清楚,吴起这一走,怕是难以回来的了。

    杀妻

    第一站,吴起来到鲁国。

    鲁国离卫国比较近,又是中原的文化教育中心,因此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前来求学、就业。吴起来这儿最大的目的,是想混得一纸文凭,将来做公务员用得上。如果再碰到一两个贵人,能够推荐他做公务员,就更是锦上添花了。所以,吴起拜到孔子弟子曾参门下,"尝学于曾子"。

    吴起拜曾参为师,可能是摆错了菩萨。

    曾参性格比较内向,做事比较稳重,待人比较谦恭。他学问虽然高深莫测,与孔子、孟子等并称为儒家五圣,可对功名之类却很淡漠。所授之学,也不是《办公室政治》、《杜拉拉升职记》、《狼道》之类的实用学科,而是成天唠叨他那一套,什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吾日三省吾身"……总之,不管是做公务员,还是经商,都用不着的。

    吴起求学的日子就过得很压抑。

    就在吴起快要得抑郁症的时候,他"被毕业"了。恭喜他,哈哈。

    起因是吴起母亲之死。吴起来到鲁国不久,母亲就因为思恋儿子,得了重病。她又没钱买社保,吃不起药,拖了一段时间,就辞别了这个令人伤心 的世界。消息传来,吴起悲伤欲绝。"父母在,不远游",可自己不但远游了,还没能给母亲送终。

    按照礼仪,吴起应该回家守孝三年,以尽孝道。吴起确实也打算这样做,可他后来一思量,现在自己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回到卫国,就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在吴起看来,这是比不尽孝道更严重的行为。于是吴起最终没有回国。

    曾参知道此事后,极为震惊。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参是最讲究"孝道"二字的,他的学术理论,都是以这两个字为基础。齐国曾经想聘请他做卿士,被他婉拒了,因为他要在家里孝敬父母,不愿意外出。现在,吴起的行为公然背叛了自己的理念,这是为曾参所不能接受的。他找到吴起训话,然而吴起不为所动;如此三番,曾参只好翻出底牌,"你可以毕业了。"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被曾参赶出师门,吴起显得不以为然。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反而是一种解脱。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与儒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弃文学武、他暂住在鲁国都城,研究历代兵书。目光锐利的吴起知道,在群雄并起的战国年代,写诗写得好,不如耍枪耍得妙。与其跟着曾参钻研孝道,不如自己刻苦学习兵法,有朝一日,一定能得到国君的赏识。

    吴起找来当时市面上最流行的《孙子兵法》,潜心钻研。这孙子还天生就是习武的料。他很快就对《孙子兵法》了如指掌,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在学习《孙子兵法》的同时,他还找来另一本畅销书《左传》,熟悉里面的作战程序。《左传》里描写了大量的战斗实例,写得也很生动,可以让吴起坐在屋里就可以在心中临摹战争场面。吴起一边看一边给《左传》做注释。左丘明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可到底没有亲自打仗,对于描绘战争场面有力所不逮的地方。吴起就加以补充,或者指正。

    很快,吴起就在当地军事发烧友里面脱颖而出,声名远播。这时,一位齐国人来鲁国旅行,碰到了吴起,非常欣赏他的才干,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时,吴起已经二十七八岁了。

    吴起的老婆给他带来了好运。

    公元前412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元公苦于国中无将,很是发愁。这时,一个大臣向他举荐了吴起,说,"这个小伙子军事理论很扎实,不妨派他去打仗。"

    鲁元公也曾经听说过吴起的名头,想,"反正是死马当做活马医,就让他试试吧。"

    可这时候另外一名大臣站出来说,"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我担心他打仗时会怠工。如果他倒转枪口对准咱鲁国,麻烦可就大了。"

    这番话说得鲁元公很犹豫。

    吴起知道此事后,简直就要气疯了。他太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才华了,可现在,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却被妻子所阻拦。真是人生的一大"杯具"啊。他思前想后,决定搬开这个拦路石,通往自己获取功名的远方……

    于是,在一个月夜,半夜里吴起悄悄起身,拿出佩剑,心里对妻子默默地说,"对不起了,牺牲你一个,成就咱吴家几代人……我这辈子都会记住你的恩情。请你在九泉之下多保重。"

    扑哧,佩剑轻轻插进妻子的胸膛。她甚至都没睁开眼睛,就在睡梦之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沉寂的夜。月光照进窗子,冰冷似水。吴起坐在床前,抚摸着妻子慢慢变冷的身躯,想起短暂而欢快的日子,泪水情不自禁的从眼眶里涌出来,越来越多,最后,吴起扑在妻子身上,嚎啕大哭起来……

    何仁勇的最新更新:
  • 何仁勇乱弹周刊011期(0301—0307) / 2010-03-07 23:11 / 评论数(4)
  • 西门豹治邺(下) / 2010-03-04 11:39 / 评论数(4)
  • 西门豹治邺(上) / 2010-03-02 23:49 / 评论数(3)
  • 我们的网友温家宝 / 2010-03-01 21:43 / 评论数(4)
  • 何仁勇乱弹周刊010期(0222—0228) / 2010-02-28 11:18 / 评论数(8)
  • “仇穷”亦是杀人刀

    Posted: 08 Mar 2010 06:49 AM PST

    作者:付瑞生 | 评论(1) | 标签:仇穷心态, 打工仔猝死, 人性

    3月5日雷锋日,一名东莞打工仔正欲踏上回乡列车,却突然昏迷在候车室,人流被某种障碍打乱了,旅客开始纷纷绕行。数个铁路工作人员经过,每次经过都没有理会。接着,又有两名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其中一名男子用左脚踢了下王圣国的身体,看他一动不动。医生赶到发现人已死亡。

    指责旅客没道德?大家都急着赶路,火车就停几分钟,不绕行上不了车后果自负还不能退票。往深里说,谁也能担保这不是个现实版的"碰瓷老太",稍有不慎,就像春晚冯巩小品《不能让他走》,想走也走不了。指责铁路工作人员太冷血?铁路每天客流量这么大,每年挤死碰伤的多了去,看这破衣烂衫,如果有个传染病什么的,你敢给他急救做人工呼吸吗?

    试想想,如果这个人衣冠楚楚、器宇轩昂,一看不是大款就是官员,路人还能如此漠然?我想,这样的悲情之所以不会出现在机场,简单的道德指责已经无法解释,而是一种蔓延的"仇穷心态"在割裂我们的人性底线。

    大多数国人都在探讨仇富,某某富翁被人绑架、某某富二代被撕票、某某又成了百富榜上的肥猪、某某官商勾结又被人肉,其实,"仇穷"更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搜狐张朝阳感叹,不仅中国的富人仇穷,中国的普通人也仇穷,连穷人自己也仇穷。同样都是挤火车的穷人,也可心安理得的见死不救,弱者对弱者没有爱,只有恨。《史记》上说,中国第一场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最恨穷朋友,一称王就杀了最亲的穷朋友,因为他竟敢"遮道而呼涉",在大庭广众之中挡道直呼陈胜的大名。

    这个猝死的打工仔的生命如蝼蚁,反而因为这具僵硬的躯壳而挡了各位的道,引发了怨声载道。就如政协委员任志强先生在北京市两会上说,住房价格本身就是控制人口增长与控制人口素质的门槛。买不起房的穷人被定义为人口包袱和低素质,挡了开发商的道,让任委员也怨声载道。

    富人和精英们掌握了话语权,主宰着主流意识形态,于是他们仇穷,穷人也会跟着仇穷。于是某大都市的宣传标语也会写上:在车站码头、高架桥下或偏僻路段,以及城郊结合部地区,露宿着一些拖儿带女的外地来沪人员。他们衣衫褴褛、脏乱不堪、好逸恶劳,靠拾荒、乞讨混日子,严重影响了大城市的文明形象,给这个城市治安带来了很多问题。公告最后提醒市民,对此类人千万莫同情,不要给予施舍。

    这种仇穷心态如果从上而下的蔓延,孔夫子再喊一千年"周礼"也不能拯救堕落的灵魂。

    付瑞生的最新更新:
  • "双峰节"要拜新雷锋精神 / 2010-03-07 10:37 / 评论数(2)
  • 广东不必急着向沙特展示肌肉 / 2010-03-01 21:43 / 评论数(0)
  • "喝开水"的喜剧和悲剧 / 2010-02-28 22:55 / 评论数(0)
  • 要拆迁,先给农民工孩子"退路" / 2010-02-26 22:21 / 评论数(1)
  • 抓人抗震:一种野蛮对付另一种野蛮 / 2010-02-26 22:21 / 评论数(0)
  • 《拆弹部队》获奖后

    Posted: 08 Mar 2010 07:56 AM PST


        《拆弹》获奖后,詹姆斯·卡梅隆对凯瑟琳说:你感谢父母没问题,但你应该先感谢国家——凯瑟琳interrupts him 说:知道咱俩为啥离婚不?因为我老老实实拆弹,你却天天瞎JB扯蛋……    

    李彦宏终于也看到自己的杯具了~

    Posted: 08 Mar 2010 07:25 AM PST

    今天在 Google Reader 上面一连看到好几个帖子说互联网和两会来着。一个帖子列出了《两会代表,谁为互联网说话》,原来仅仅陈天桥一人;另一个来自caoz 的和谐 blog 里面的帖子《悄悄的转载,呐喊的不要》。而李长官的说话是:网站整顿力度将加大 对个人站矫枉过正

    而曹贼的转贴的李彦宏发的《互联网行业注定是弱势群体》感慨道:

    今天看到一篇关于两会的博文,很有见地,转给大家看看:

    在这样一个自扫门前雪的利益集团诉求横行的平台上,互联网行业注定是弱势群体。

    此前国务院的三网融合意见中就对互联网产业未见任何鼓励和支持,而是让电信和广电融合对外挺进互联网地盘,所以,如果期待两会能给互联网以政策利好几乎不可能。

    在很多已经年龄很大的委员代表的眼中,互联网几乎就是洪水猛兽,连提供给弱势群体的网吧都被视为眼中钉,更有对内容管制强化的大声呼吁。

    在中国最高级别的决策会议上,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振臂高呼,或者哪怕是敢于提一两个句子来呐喊。

    李彦宏的帖子里面顺带还转了个帖子《移动互联网:为何与两会热点咫尺天涯》。不知道 Robbin 是不是有点感慨自己光做商业没有影响政治啦?早在 2010 年 1 月 5 日,"整顿"之风刚刚刮起时我就在某个群里面跟人扯以下的观点:

    sbilly(1xxxx) 17:12:24
    互联网群体太缺乏行会了
    sbilly(1xxxx) 17:12:39
    这种对行业的打击,应该是大家一起来反抗的
    sbilly(1xxxx) 17:13:14
    呵呵 主要是大家一起来造势
    sbilly(1xxxx) 17:13:19
    大的形势是好的
    sbilly(1xxxx) 17:13:23
    blah blah
    sbilly(1xxxx) 17:13:35
    要不然一个点就被人无限放大,没得混了
    sbilly(1xxxx) 17:15:00
    新浪、网易、51 什么的都应该有自己喊话的渠道
    sbilly(1xxxx) 17:16:13
    整整在国内搞了十多年的一个行业,没有办法去影响决策层,甚至连行业协会都不动一下,这肯定是不正常的
    sbilly(1xxxx) 17:20:24
    呵呵
    sbilly(1xxxx) 17:20:33
    其实现在这个时间点蛮重要的
    sbilly(1xxxx) 17:21:10
    高层通过7.5之类的事件知道了互联网的威力,国内也有从严和从宽管理的声音(智囊团内部)
    sbilly(1xxxx) 17:21:28
    如果这个时间点,互联网行业没有什么象样的动作,
    sbilly(1xxxx) 17:21:34
    估计以后天平就不均衡了
    sbilly(1xxxx) 17:21:46
    哈哈,个人分析
    sbilly(1xxxx) 17:23:56
    控制是不能摆脱的
    sbilly(1xxxx) 17:24:03
    但是自己控制和别人控制能一样么?
    sbilly(1xxxx) 17:25:14
    现在互联网行业要做的是让政府相信行业内能处理好这个事情,也愿意配合政府来处理这个事情
    sbilly(1xxxx) 17:25:24
    而不是这样被单方向的说啥干啥
    sbilly(1xxxx) 17:26:28
    这个也是赌博
    sbilly(1xxxx) 17:27:00
    其实如何处理民企和国有企业关系,也是政府在摇摆的
    sbilly(1xxxx) 17:27:16
    他也希望找到一个好的方法,不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
    sbilly(1xxxx) 17:27:27
    但是如果他认为互联网不是一个好的试水环境
    sbilly(1xxxx) 17:27:31
    它就会简单粗暴
    sbilly(1xxxx) 17:28:23
    是啊,反而是互联网这样的行业容易试水
    sbilly(1xxxx) 17:28:29
    因为国家没有什么投入在里面
    sbilly(1xxxx) 17:28:38
    处理国企、民企关系更容易
    sbilly(1xxxx) 17:28:52
    中石油这种行业能一下让民企进去么?
    sbilly(1xxxx) 17:29:13
    说白了,互联网行业就是要争取当年深圳特区那样的特区待遇
    sbilly(1xxxx) 17:30:50
    一方面是经济特区,另一方面也是开启风气先河的特区

    ©2010 乌托邦. All Rights Reserved.

    .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Posted: 07 Mar 2010 08:00 AM PST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发布: 2009-9-01 14:41来源: 作者博客
     
      据说熊彼德(J.A. Schumpeter)曾在课堂上批评牛顿,指责这个如假包换的物理学天才只顾闭门思想,没有将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开而留诸后世!这批评有点道理。但牛顿在物理学上的丰功伟绩,是他在逃避瘟疫的两年中想出来的;其后就再没有甚么重大发现——虽是昙花一现,但这"一现"却是非同小可。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屡见经传:可惜他天赋之高,远超世俗,要学也学不到。
     
      有些朋友以为爱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资料而将相对论想了出来,他们也可照样推理。但爱因斯坦所能办到的,跟他们有甚么相干?不自量力,以此为最!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种思想障碍。我不仅不敢与牛顿或爱因斯坦相比,就是半个天才也算不上。但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倒可以写一点有实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学回来的。一个平凡的人能学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学。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专利权,与我们无关。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有一次,赫舒拉发(J.Hirshleifer)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我这个偷"思"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这些师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着实不少。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个非天才也可用得着的来学习,久而久之就变得甚为实用。但因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综合了各人的方法,作为己用。虽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归,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兹将我综合了普通人也可作为实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谁是谁非毫不重要
     
      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决不应被成见左右的。要"出风头"或者"领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过程上,"自己"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领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的衡量。
     
      有些人认为佛利民好胜、强词夺理地去维护自己的观点,这是错的。佛利民的思想快似闪电,但他认错更快!因为他认错太快,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没有认错。在我所认识的高手中,没有一个推理时将"自己"加上丝毫重量的。事后"领功"是另一回事。
     
      同样地,在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这些只是仰慕者对他们的称呼;我们不要被名气吓倒了。任何高手都可以错,所以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也只能被我们考虑及衡量,不可以尽信。当然,高手的推论较为深入,值得我们特别留意。我们应该对高手之见作较详尽理解,较小心地去衡量。但我们不可以为既是高手之见,就是对的。高手与低手之分,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广泛,后者肤浅而狭窄。
     
      我一向都佩服史密斯、米尔及马歇尔等人。但当我研究佃农理论时,我就将他们的佃农理论一视同仁,没有将他们的大名放在心上,若非如此,我是不可能将他们的理论推翻的。
     
      二、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问题问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在"读书的方法"一文内,我述说了求学时的发问主旨。以发问作为思考的指引,有几点是要补充的。
     
      第一、问题要一针见血
     
      这是佛利民的拿手好戏。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喜欢这样回答:"且让我改一下你的问题。"(Let me rephrase your question。)他一改,就直达你要问的重心,十分清楚。我们凡夫俗子的仿效方法,就是要试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去发问,务求达重点的所在。举一个例子。当佛利民解释某法国学者的货币理论时,我问:"他的主旨是否若时间长而事情不变,人们就觉得沉闷?"佛利民答:"你是要问,是否时间越多,时间在边际上的价值就越少?"这一改,就直达经济学上的"替换代价下降"(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定律,他无需答我,答案已浮现出来了!
     
      第二、问题要问得浅
     
      这是艾智仁(A.A.Alchian)的专长。谈起货币理论,他问:"甚么是货币?为甚么市场不用马铃薯作货币?"当经济学界以功用(Utility)的量度困难为热门的争论时,艾智仁问:"甚么是功用?甚么是量度?我们用甚么准则来决定一样东西是被量度了的?"这是小孩子的发问方式。后来艾智仁找到了举世知名的答案。量度不外是以武断的方式加上数字作为衡量的准则,而功用就只不过长这些数字的随意定名。假设每个人都要将这数字增大,就成了功用原理。这武断的方法若能成功地解释人类的行为,就是有用的,而功用本身与社会福利无关!我自己的佃农理论,就是由几个浅问题问出来的。传统上的理论,都以为既然土地种植的收成是要将一部份分给地主,那么地主以分账的方法征收租金,就正如政府征税一样,会使农民减少劳力,从而使生产下降。我问:"既然生产下降,租值就应减少了,为甚么地主不选用其他非分账式的收租办法?"我再问:"假如我是地主,我会怎么办?假如我是农民,我又会怎么办?"
     
      第三、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
     
      在我所知的高手中,衡量问题的重要与否是惯例,赫舒拉发更喜欢把这衡量放在一切考虑之前。学生问他一个问题,他可能回答:"这问题不重要。"于是就想也不再想。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呢,他就从座上站起来!
     
      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大难。你要问:"假若这问题有了答案,我们会知道了些甚么?"若所知的与其他的知识没有甚么关连,或所知的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学问,那问题就无足轻重。
     
      有很多问题不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问题。甚么是蠢问题呢?若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没有其他的可能性,那就是蠢问题了。举一个例。经济学是基于一个"个人争取利益"的假设;这就暗示着个人生产是会尽可能减低生产费用。有一个学者大做文章,问个人的生产费用是否会过高了?但基于这作者自己的假设下,"过高" 是不可能的。佛利民就下评语:"愚蠢的问题,得到愚蠢的答案,是应有之报!"
     
      三、不要将预感抹杀了
     
      逻辑是推理的规格;但若步步以逻辑为先,非逻辑不行,思考就会受到压制。不依逻辑的推理当然是矛盾丛生,不知所谓;但非经逻辑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往往把预感(Hunch)抹煞了,以致甚么也想不到。逻辑学——尤其是数学逻辑——是一门湛深的学问,但若以逻辑先入为主,就会弄巧反拙。
     
      在念书时我拜读过爱因斯坦与逻辑学高手朴柏(K.Popp9r)辩论的书信。他们争论的是科学方法论的问题。在这辩论中,我以为朴柏是胜了一筹;但在科学上的贡献,他却是藉藉无名的。
     
      逻辑是可以帮助推理的正确性,却不是思想(Idea)或见解的根源。科学方法论是用以证实理论的存在,但它本身对解释现象毫无用处。那些坚持非以正确方法推断出来的思想是犯了规,不能被科学接受的观点,只不过是某些难有大贡献的人的自我安慰。这种人我遇过了不少。他们都胸有实学,思想快捷——缺少了的就是想象力。
     
      纯以预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以逻辑证实,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只要得到的理论或见解是合乎逻辑及方法论的规格,是怎样想出来的无关重要。那些主张"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或"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的纷争,不宜尽听。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或牛顿午夜做梦),万有引力的理论就悟了出来。又有谁敢去管他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有一些独具卓见的学者,其逻辑推理的能力实在是平平无奇;他们的重要科学贡献是经后人修改而成的。英国早期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Malthus),推理的能力比不上一般大学生!近代获诺贝尔奖的海耶克及舒尔兹(T. Schultz),推理也没有过人之处。这可见思想见解(Idea)是首要,逻辑次之。得到了一个稍有创见的预感,就不要因为未有逻辑的支持而放弃。在我所认识的学者中,善用预感的要首推高斯(R.H.Coase)。无论我向他提出任何比较特出的意见,他就立即回答:"好像是对了"或"好像是不对的"。先有了一个假定的答案,然后再慢慢地将预感从头分析。
     
      有一次,在一个会议上,有人提议大地主的农产品售价会是专利权的市价,缺乏市场竞争,对社会是有浪费的,我冲口而出:"怎么会呢?假若全世界可以种麦的地都属我所有,我就一定要将地分开租给不同的农民耕种;麦收成后农民就会在市场上竞争发售,那么麦价是竞争下的市价。"高斯在旁就立刻对我说:"你好像是对了。"三天之后,我再遇高斯时,他又说:"你好像是对了。"我问他我对了甚么?他说"麦的市价。"几个月后,在闲谈中,高斯旧事重提:"我认为在麦的价格上你是对了的。"对一个不是自己的预感而日夕反覆推断,确是名家风范,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另一个已故的高手朋友,名叫嘉素(R. Kessel),是行内知名的预感奇才。在1974年(他死前一年)我有幸跟他相聚几个月,能欣赏到他的不知从何而来的预感。嘉素有一条座右铭:"无论一个预感是怎样的不成理,它总要比一点意见也没有为佳。"他又强调:"若无半点见解在手,那你就甚么辩驳也赢不了。"预感是每个重要发现都缺少不了的——从那里来没有一定的规格,有时究竟是甚么也不大清楚。在思考上,预感是一条路的开端——可走多远,到那里去,难以预先知道——但是非试走一下不可的。走这路时逻辑就在路上画上界线,将可行及不可行的分开。走了第一步,第二步可能较为清楚。好的预感的特征,就是路可以越走越远,越走越清楚,到后来就豁然贯通。 "没出息"的预感的特征正相反。
     
      不要以为我强调预感的重要,是有贬低逻辑及科学方法论之意。我曾经是加纳(R.Carnap)的学生,怎会轻视这些学问?我要指出的是逻辑是用以辅助预感的发展,用错了是可将预感抹煞了的。
     
      四、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任何思考上的问题,是一定可以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的,换言之,同样的问题,可用不同的预感来试图分析。在这方面,我认识的高手都如出一辙——他们既不轻易放弃一个可能行得通的途径,也不墨守成规,尽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转换角度有如下的效能——
     
      第一、茅塞可以顿开
     
      茅塞(Mental Block)是一个很难解释的思想障碍,是每个人都常有的。浅而重要的发现,往往一个聪明才智之士可能绞尽脑汁也想不到!但若将思想的角度稍为转变一下,可能今茅塞顿开。想不到的答案,大多数不是因为过于湛深,而是因为所用的角度是难以看到浅的一面。重要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间工厂为了生产,对邻近的物业造成污染而有所损害。历久以来,经济学者都建议政府用几种办法去压制工厂的生产,从而减少邻近物业的损失。这个老问题到了高斯的手上,他就将角度倒转了:"压制工厂生产,就等于邻近的业主对工厂有所损害,究竟要被压制的应是那一方?"高斯定律是由此而出的。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近十多年来在世界上大行其道的"财务投资学"(Corporate Finance)。这门学问其中的一个创始人沙尔波(W.Sharpe)的成名之作,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首次在原理上断定了资产的市价。虽然这原理是有着明显的缺点,但对一个在当时是高手云集而不可解决的重要问题,稍可成理的答案已足令其驰名遐迩。沙尔波的"破案"出发点,就是将一条当时众所周知的曲线倒转了来划。
     
      第二、角度可以衡量
     
      答案从一个角度看来是对的答案,换一个角度却可能是错了。任何推理所得的一个暂定的答案,都一定可以找到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衡量。若不同的角度都不否决这个暂定的答案,我们就可对答案增加信心。当然,可靠的答案还是要经过逻辑及事实的考验的。
     
      第三、角度有远近之分
     
      在思考的过程中,细节与大要是互补短长的,无论细节想得如何周到,在大要上是有困难的见解,思考者就可能前功尽弃。但在大要上是对了的思想,细节的补充只是时间的问题——就算是错了细节也往往无伤大雅。在这方面的思考困难,就是若完全不顾细节,我们会很难知道大要。有了可靠的大要而再分析细节,准确性就高得多了。
     
      思想一集中,脑袋就戴上了放大镜,重视细节——这是一般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人会久不久将问题尽量推远以作整体性的考虑。
     
      五、例子远胜符号
     
      推理时可用例子,也可用符号;有些人两样都不用,只是照事论事,随意加点假设,就算是推理。后者是茶余饭后不经心的辩论,算不上是认真的思考。有科学性的思考,用例子是远胜用符号的。
     
      数学是以符号组合而成的一种语言;严格来说,任何语言文字都是符号。画面是没有符号的,但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用大量的字来表达画面,就成了例子。思想是抽象的。要证实抽象思想的正确性,数学就大有用途,因为它是最严谨的语言。但有效的思考方法却是要将抽象现实化。画面比符号较接近现实,因此较容易记;所以在思考上,用例子就远胜用符号了。
     
      以善用数学而负盛名的经济学者,如森穆逊(P.Samuelson)、阿罗(K.Arrow)、乌沙华(H.Uzawa)、史得格斯(J.Stiglitz)等人,都是以例子帮助思考的。以数学求证是得了大要之后的事。其他少用数学而善于思考的人,用例子更是得心应手。有些学者只是用符号或少用例子的,但有重要发现的却是少见。中国人天份之高举世知名,但用例子的能力就比较弱了。这一点我实在不明白(可能佛学的例子过于抽象,造成不良影响;这问题要请岑逸飞代为解答)。以我之见,韩非子还算过得去,但孟子及孙中山所用的例子就往往似是而非,不知所云;他们成不了推理高手,是不难了解的。
     
      善用例子的人,再蠢也蠢不到哪里去。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能否善用就要看个人的想像力了。现试将这些法门分列如下。
     
      第一、例子要简而贴切
     
      以例子辅助推理,理论的重要特征是要全部包括在例子之内。通常的办法就是将例子内的枝节删去,使重点突出,务求在重点上例子与理论有平行的对比。简化例子要有胆量,也要有想像力。在经济学历史上,简化例子最有本领的是李嘉图(D.Ricardo)——所以李嘉图的经济模型的广博度,至今仍未有人能望其项背。那就是说,例子简化得越利害,复杂的理论就越容易处理。
     
      第二、例子要分真假
     
      所有可用的例子都是被简化了的。以严格的准则来衡量,没有一个例子是真实的。但有些例子是空中楼阁,其非真实性与简化无关;另一类例子,却是因事实简化而变为非真实——我们称后者为"实例"。
     
      纯以幻想而得的例子容易更改,容易改为贴切,是可帮助推理的。但要有实际应用的理论,就必须有实例支持。少知世事的人可先从假例子人手,其后再找实例辅助;实证工夫做得多的人,往往可省去这一步。经验对思考有很大的帮助,就是因为实例知得多。
     
      第三、例子要新奇(Novel)
     
      众所周知的例子不仅缺乏吸引力;在思考上,较新奇的例子会较容易触发新奇的思想。第一个以花比美人的是天才,其后再用的就少了创见。工厂污染邻居的例子,庇古用时是新奇的;用得多了、启发力就减弱。高斯在同一问题上作分析,采用了牙医工具的声浪扰及邻居大厦的阴影减少了隔邻泳池的阳光。这些比较新奇的例子,都启发了一点新的见解。
     
      第四、要将例子一般化(Generalise)
     
      这一点,中国人是特别弱的,事实不可以解释事实;太多理论就等于没有理论。将每个例子分开处理,理论及见解就变得复杂,各自成理。无意中变成了将事实解释事实。将多个不同的例子归纳为同类,加以一般化,是寻求一般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
     
      马克思走李嘉图的路,将资本跟土地及劳力在概念上分开。所以马克思的资本论缺乏一般性,使剩余价值无家可归。李嘉图自己从来不相信价值是单从劳力而来的;他想不通将不同资源一般化的方法,自知他的理论有困难。这困难要到费沙(I.F isher)才清楚地解决了。
     
      在社会耗费的问题上,庇古所用的例子分类太多,以致他的理论模糊不清,前后不贯。这问题到了高斯手上,他就认为在社会上每个人无论做甚么对其他人都有影响;他于是就将所有对人有影响的行为归纳为产权的问题。
     
      在另一个极端,过于一般性的理论,因为没有例外的例子,所以也没有解释的功能。有实用的理论是必须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因此之故,例子既要归纳,也要分类。分类的方法就是要撇开细节,集中在重点上不同例子之间难以共存的地方。将一个例子分开来处理,我们也应该找寻跟这例子有一般性的其他例子。世界上没有一个"无法一般性化"的实例。若是有的活,在逻辑上这实例是无法用理论解释的——这就变成了科学以外的事。
     
      第五、要试找反证的例子(Counter Example)
     
      思考要找支持的例子;但考证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证就要试找反证的例子了。史德拉(G.Stigler)、贝加(G.Becker)等高手,在辩论时就喜用反证。可靠的理论,是一定要有可以想象的反证例子的——但若反证的是实例,理论就被推翻了。
     
      六、百思不解就要暂时搁置
     
      人的脑子是有着难以捉摸的机能——连电脑也能想出来的脑子,其机能当然要比电脑复杂得多。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是常有的事。我们可以肯定的,就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以前想得越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以置信。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间并没有白费。将问题搁置一旁,过些时日再想,可有奇效。就是不再想答案也可能会在无意间得到的。我的价格管制文章写了3年。公司原理12年,玉器市场9年仍未开笔……,这些及其他文章加起来起码有百多年!不是言过其实,而是搁置着等时机成熟而已。贝加的文章,好的都是下了多年的工夫。高斯有几篇等了30多年的文章:他今年74岁了,等不到是经济学上的大损失。但人各有法,而等待是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科学上的思考是一门专业。跟其他专业一样,熟能生巧。可以告慰的,就是无论问题看来是如何的深奥,好的答案往往会比想象中的浅的。


    法天下四周年纪念专题电子书下载:法天下电子书:四周年纪念专题.chm
    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转自 雅典学园"字样,并标明本网网址 http://www.yadian.cc/ 我要啦免费统计

    “五毛党”何以成为可能?

    Posted: 07 Mar 2010 05:57 PM PST

      ——兼论我们的教育和獨立思考模式

      昨天,室友问我:"你听说过五毛黨这个词么?""当然。怎么了?"原来他们下午上制度经济学的时候,老师刚开学上来闲扯社会问题,问台下同学有没有人听说过五毛黨,听过的举手。结果没有一个人听说过这个词。

      我也感到挺奇怪的,因为本来以为这是一个当代大学生都知道的事物。当然,产生智商上的优越感就没有必要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经常上网,上网也不一定关心这些。不过在内心无奈地恭喜黨国的同时,我也顺便梳理一下对五毛黨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1,言论的自由市场下"五毛黨"的不可能

      右边阵营里,常常盛行这样的风气:对意见不合的同学通通冠以"五毛"称呼。我对这种粗暴简单的作风一贯抱以反对的态度。你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是拿钱办事的呢?就因为他的观点和五毛的观点相同么?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你对别人或许是自主思考得出的结论盲目口上帽子,那么别人也可以给你口上诸如"美分"啦"网特"啦之类的帽子。这样的话,帽子满天飞,那就没有多余的精力理性讨论问题了。这不正是黨国所希望看到的吗?

      何况,粗暴扣帽子的举动也正反映出了一种智识上的无力。你恼羞成怒地呵斥一声:"呔!汝乃五毛!吾不屑与尔曹共论!"不正是承认了自己无法通过逻辑与事实将对方说服么?那么你自己都不能证明你自己的观点的确比对方更加有理有据,凭什么要求对方信服呢?

      所以我不认同"楼上五毛""围观五毛""已到帐,楼上查收"之类的言论。并且,我认为在一个自由的言论市场下,"辨析五毛"没有必要也毫无意义(关于言论的自由市场,过去我曾写过《拥抱一个自由言说的时代》《构建观点的自由市场》)。简而言之,在一个自由的言论市场中,每一种观点都可以自由发表,并通过自身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和对事实解释的有力程度来争取 尽量多的信服。而每一个个体都作为一个观察者,结合自己的认识背景、理性或感性的判断来自由挑选受自己认可的观点。那么,无论一个观点的发表者是不是受雇于特定机构,他的观点都仅仅是一个"观点",无一例外要接受每一个观察者的甄选与扬弃。所以每一个观点依靠的都仅仅是自身的理性因素来争取听众,简单地说,"质"才是主要的,"量"无足轻重。所以,这时候去辨别发言者究竟是基于什么动机来发表这番言论,岂不是毫无必要么?这对你自身对言论的认可与否毫无帮助。一个丝毫不讲逻辑不顾既定事实与经验根本相悖的言论,再怎么样也不会受人认可的。

      比如说,我今天雇一万个人上网发表"屎是香的,吃屎有益健康"的论点,相信再怎么宣传,也极少有人会跟随我的观点。当然,和五毛们相牵连的话题都不是这么显而易见的,但是,运用逻辑,运用常识和经验,还是可以轻松识别。比如,有的人针对任何话题只给结论,拒绝论证,那么无论他说的如何天花乱坠我都不会相信,至少很大程度上存疑。这时候,发表"吃屎论"的那些朋友究竟是"别有用心",还是受雇于人,这就留给闲的蛋疼的好事者去考证就行了。

      所以我说,在言论的自由市场环境下,理性、逻辑严密的观点自然而然地驱逐违背事实、违背经验、不讲逻辑的观点,正如自由市场上优质产品驱逐劣质产品一般。花钱雇人制造更多的劣质产品妄图占领市场,只能说是白费力气。他们不进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而且还站在了智商傻逼的一边。

      二,在中国,何以可能?

      很明显,黨国并非吃干饭的,他们绝非花钱打水漂的冤大头——当然,他们花的雇佣金本来也不是他们自己的。在中国,"五毛黨"绝对具有相当意义的战略价值。那么为什么现实和我上一节的分析相悖呢?这是因为上一节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而在当今中国有两个条件未被满足:自由的言论市场,和理性、具有基本逻辑常识的言论接收者。前一个因素不必多说了,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媒体,包括互联网,是开放的,自由的,并且还被依法管理。这就使得进入"市场"的言论已经被一些机构一些组织筛选过了,并且更重要的是,一些特定的言论的自由传播会受到干扰,乃至完全禁止。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言论的自由竞争也就无从谈起了。暑假上老罗的课,他提到了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当今中国对于时事的讨论,作为一个右派学者往往是很为难的。 左派学者说:这个问题应该是XXX,他们的观点、论据、论证过程都可以在媒体上自由地呈现。但是当右派学者反对的时候,他们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往往 都受到"依法管理",这就像两个拳击手打擂台,裁判总是拉偏架。这样的话,言论市场的优胜劣汰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当然,这正是裁判的目的。

      其次,理性的言论接收者也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因素。这和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给结论"型的教育模式。鸦片战争的四个重要意义、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次本土化,只需要把教材编撰者给我们总结好的 一二三四背下来就可以,至于为什么,别问,记住就行了。所以当我们的考试还在考默写"重要意义""深远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考题却是"假如XX事件没有发 生,请描述今日的欧洲"之类需要综合全面理解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逻辑的话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它长期以"文"的培训遮蔽了"语"的能力培养。关于这一点我在曾经的文章《为什么说我们的教育是培养顺民的教育》有过论述:

      "大家觉不觉得奇怪,中学学的那些科目里,"数学""化学"乃至"历史""政治"(且不管中学里学的那些垃圾能否能称为政治学)除了是中学中的一门课程外,它们都还是一门学科;但是只要提到"语文",我们就反应过来那是中小学里的那个"语文",它不是一个学科,离开了中小学教育它就不再存在了。

      为什么呢?其实"语文"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两门:"语"和 "文"。"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学"。我们的基础教育里把两样虽有联系但功用却大不相同的课程混合在了一起,而且长期以文学的教学压制了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功用是什么?是明白、透 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语言,应该首先具备正确、合乎逻辑地表达思想的能力,然后才谈得上文学性的运用语言文字。而且我认为文学性地表达并不是每一个人 都必须具备的。我们可以要求每个人都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培养每个人都能创作文学作品呢?但是,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合乎逻辑地说理, 这是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反观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文学性的写作培养偷偷替换了说理能力的培养。我们的作文,大多是要求你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泛滥着不切实际的文学性的文字,而不是思路缜密的思辨性文字。就是最最需要说理的议论文上,我们也不去学习如何符合逻辑地推导结论,而是花更多的注意力去"编造名人小故事"作为论据。并且临考时老师都会提醒你:最好不要写议论文,最好写记叙文。为什么?因为我们学生的议论 文写作能力实在是一塌糊涂!但是我们都知道,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中,无论什么专业,应用最广泛也最重要的就是议论文的写作能力,确切地说是议论文写作背后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而除了文字工作者,我们大部分人不会有多少机会写作记叙文——除了写些小情小调的日记性文字,而且,那样的文字,水平高低并没有多 大关系。

      但是,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什么不以这样的思路去施行教育改革?难道是我们学生的水平不够吗?放屁,水平不都是在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么?难道是教育资源紧张吗?扯淡,把那些印着大坨大坨应试垃圾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习题集换成印着人文经典的书本发给学生不就解决了么?但是为什么不呢?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当局惧怕培养出学生的逻辑思辨能 力。

      比如,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论断:"没有某某某,就没有新中国",或者说,"只有某某某,才能救中国"。我不是想说这样的结论一定是错的,在这里我不想讨论这些结论的正误,我只是想说:为什么没有某某某就没有新中国只有某某某才能救中国?能否拿出合乎逻辑的论证过程出来?没有,根本没有,所以我们的教育只能以死记硬背为本体,以玩弄文字玄虚为作文宗旨,但是就是不让你拥有理性、獨立思考的能力。"

      相比较之下,国外的教育对逻辑的重视是很值得注意的。对于他们的教育我们当然无法亲身体会。但是对于他们的标准化考试诸如SAT、GRE的 观察还是能够让人窥斑见豹。这些标准化考试(我指 SAT I及GRE general等reasoning test)不考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而着重考察在语言环境下和数字环境下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是无论文理都需要的基本学术素质。而反观我们,尤其是文科,何曾强调过逻辑的重要性?就好像我之前的一篇日志,我们的媒体所着力宣传的正是别人考试中所罗列的反面教材的样板。

      而我们,不要说在中小学阶段开设很有必要的"逻辑"课了,就是在其他学科中贯穿逻辑的训练也是很难做 到的。

      同样地,我们的教育也使我们缺乏必要的"讨论"训练。我们习惯于接收既定观点,不会通过比较观点,尤其是比较自己和对方的观点来是自身观点得到进化。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造成了我们作为个体对逻辑能力的缺失。这也就使"宣传"成 为了可能。而宣传的第一要旨就是大面积反复断言。这就是"五毛黨"所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一个两个你不信,一天两天你不信,千个万个,成年累月,潜移默化地就影响了个体的判断和态度。

      三,"中立"如何取代判断

      刚刚看到的一篇文章名叫《中立病》。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启发,使我对"五毛黨"数量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由于我们缺乏真正的逻辑辨别能力,但是又拼命想努力保持所谓的"客观",所以就简化出了一种"中立"的处理方法。比如说,A有一个+100的观点,B有一个-100的观点,这时候C看到了他们的争论,由于他没有能力去判断A和B的观点究竟分别有多少理性依据在其中,于是他就保持0的观点,他认为这样就达到了所谓的客观。这就是为什么我 经常听到别人讨论时事的时候冒出所谓"哎呀,X国也是XXX""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等固定句式,这些万用模板可以用到任何讨论中 去,就像马哲达人周旭昆老师的万用辩证法一样。但是,它们没有任何意义。

      就是这些人,还发明了一个词叫做 "偏激",扣给所有不愿意和他们一样患有"中立病"的人。但我们仔细考察"偏激"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有问题的说法。如果事实就是+100,那么采取+100 的看法不叫偏激,叫符合事实。相反,这时候采取0的看法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偏激"。但他们不这么认为。 在他们的观点里,任何时候采取0的态度都是理性的,都是牛逼哄哄高人一等的无比理性。

      这样就更加强化了"五毛黨"存在的必要性。比如说,当局想让我们接受+100的观点,那么他雇了一万个人去散布+100的观点。当一个人看到一个+100和一个0两种观点的时候,他想,我要客观,要理性,要中立。于是他有了+50的观点。他又看到了一个+100,他想,我要客观,要理性,要中立。于是他变成了+75.又来了一个+100,又来了一个+100,又来了……于是,在他的中立方法论下,他就无限趋向于+100了。

      或者,他同时看到了一万个+100和一个0,他仍然要中立,担难免加权么。而他自己本身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观点提供者参与了其他人的判断过程。但他已明显偏离了0.于是,在强大的人数优势下,并且在"依法管理"的言论市场中,当局很容易把不具备自我判断能 力的人群的态度拉离正常值。

      四,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缺乏逻辑训练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在中国,我们常常混淆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这也给了五毛们可乘之机。因为事实判断是需要大量理性论证的,而五毛黨队伍的自身素质制约着他们执行这 么高难度的任务。而且他们本身所从事的宣传工作从本质上也是违背事实的。但是价值判断是不需要理由的,价值判断只需要作出声明就可以了。于是五毛们可以一 拥而上,以"扣帽子""表忠心""祈使句"的形式对网民进行价值判断的洗礼。进而达到他们本身被赋予的"使命"。

      比如说,"扣帽子"就属于一种价值判断。"社會主義好"属于价值判断,"社會主義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能否一直好下去?"属于事实判断。再比如,"汪精卫是坏人"是一种价值判断,如果我们追问一下的话,就成了"汪精卫是汉奸,汉奸是坏人,所以汪精卫是坏人",乍看上去挺像三段论,好像是事实判断。但汪的夫人陈璧君有不同看法。1946年4月16日江苏高等法院开庭审讯陈璧君,陈璧君在法庭上说:"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说汪先生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 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利,还有什么国可卖?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壁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我不是说赞同陈的说法。我只是认为,对价值判断多问几次,将价值判断解构到事实判断的层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本来 面目模糊的事情。就像陈璧君,对"汪精卫是汉奸"的事实判断提出了异议,并给出了自己的论证。这就促使我们要么接受她对我们既有印象的颠覆,要么对"汪精卫是汉奸"或者"汉奸"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继而利用基于事实的论证反驳陈的说法。无论怎样,都有助于我们认识的进步。

      再比如,"和平演变"也是个似是而非的词。我们提起"和平演变"就好像阴险狡诈罪大恶极,仿佛这是人 世间最邪恶的思想。但在这种统一的价值判断下,我想问:为什么不能让代表了"和平演变"的那些思想在媒体上自由流通,让我们也好见识其险恶用心从而更好地 批判它呢?让别人的文化和所谓"我们的传统"都放在群众面前,让群众自由选择如何取舍不是更加"人民当家做主"么?为什么要严防死守呢?他说:那是坏的, 你不要接触。于是我们就将自己的判断权交给了最霸道的保姆。

      另外,達賴的问题也是同样典型的例子。我常常就奇怪,有些同学,没有听过達賴的任何演讲,看过達賴的任何文章,对達賴的主张没有任何第一手的认识,但提起其人就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要说起来也简单,他们习惯了被别人给结论,而放弃了自己判断的机会。"達賴是坏人"是一个价值判断,我们需要追问:達賴怎么就是坏人了?因为他主张分裂。这里就可以两条线发问了:一,为什么说他主张分裂?除了当局这么告诉你的之外,有什么依据?二,主张分裂为什么就一定是坏人了?有没有可能主张分裂但不是坏人?好坏的依据能否单单依据主张分裂与否来判断?

      这样的话,将价值判断一层层解构到最基本的事实判断上去,五毛们声嘶力竭的呐喊或许会不再那么有效。

      五,如何通过逻辑来獨立思考

      说到这,应该给有逻辑地獨立思考下个定义了。什么是獨立思考?

      全盘接受课本给予我们的结论显然不是。

      那么是不是与政府对着干就叫獨立思考?是不是反传统反常识就是獨立思考?"大多所谓的"知识分子",即我在另一篇文章中称为"倒卖观念的职 业好手":教师,记者和"媒体代表",他们在有了些道听途说的科学知识以后,便自封为现代思想的代表,自封为在知识上和道德上比那些仍然看重传统价值者高 一等的人、肩负着向公众提供新观念责任的人。他们为了使自己的货色看上去很新鲜,必须对一切相沿成习的事情大加嘲讽。在这种人看来,赋予自己的立场以"新 颖"或"新事物"而不是真理,成了主要的价值。"《致命的自负》中的这段话,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那么什么是獨立思考呢?它和批判性思考类似,都是基于近代西方科学革命后形成的基于逻辑和经验的科研式思考过程。曾经看到一篇文章概括得很好,在此全文引用,我不再赘述:

      "和言论自由一样的,獨立思考也有链条,而不是说我想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獨立 思考。更加不是说,只要批判政府就代表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的基础依据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如下:事实——常识——逻辑(理论)——意识形态——结论。

      而社会动员的方式依据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如下:结论——意识形态——逻辑——常识——事实。

      但是思考的过程既是复杂的,又是很快的,很多念头和想法都是一瞬间就完成。这就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情绪,记忆,好恶,社会氛 围等等。比如不用受政府迫害的英国国王,也曾经下令不许使用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因为那是一个"乱黨"。所以獨立思考的困难在于人类本身的局限性,而不仅仅在于外部问题。

      外部问题当然也有,比如资料的收集,保存,整理和查阅(经常看着书柜都堆不下的书欲哭无泪);比如合适的学术氛 围,除了来自行政当局的干扰外,有没有学霸,几个人自封了XX派的掌门后互相吹捧,把其他人一律打为……;比如有没有经费;比如有没有合适的传播与交流渠道……

      假设内部性局限和外部性局限都得到了解决(这在现实当中是完全不可能的),獨立思考的过程中是这样的:首先是忠实正确的展示事实的原貌——然后是通过被普遍认可的概念进行处理(常识)——在之后是依靠他人或是自己的逻辑(理论)加以演绎,归 纳,总结,分析——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入自己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当然也有可能被逼的加入某种意识形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即便如此,这种经过一个完整的獨立思考后得出结果,也可能是错误的。

      首先事实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获得的资料有限,资 料可能记载就有错误,或者是记忆有错误,这都是有可能的,就像我之前写的内容,包括儒家六经的引用部分,包括花园口的死亡人数部分,包括央视拍的大国崛起 -葡西两国的内容,都是根据记忆写的,结果发现记错了一些东西,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常识也可能是错的。首先常识是传播的广,因此才能大多数人都知道,其次才是对这种东西不产生怀疑,导致普遍认可后,才成为常识。

      理论更是如此,可能理论本身就是错了,也可能是把理论误读了,没看懂。

      意识形态就更加别提了,意识形态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潜意识里面的信仰,经常会潜移默化的"下意识"修改 前面的过程,以保障自己对意识形态的信仰不被动摇。

      但是就算有这些问题,也必须严格的坚持这种模式,因他可检验。自己,更多的时候是其他人,可以一路顺藤摸瓜的摸上去,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因此学术论文必须有一个非常严苛的规定,就是详细到页数,章节,段落的提供原始资料。

      整个西方的学术系统,基本上还是能够按照这种模式在运作。不断的,有所依据的推翻前人,又不断的,有所依据的建立新的体系。

      因为要推翻前人,也要按照同样的模式进行分析,又留下来可供后人分开观察的链条。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事实高于理论"。

      这就是,理论是有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曾经有过动议,要求所有写论文的人自己写上自己理论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免得其他人麻烦,后来因为此事 实在难的离谱,所以不了了之了。

      举几个例子:

      比如,甲午战败是因为清廷腐败。这在中国基本是个"铁律常识" ,能否挑战这个常识?可以的

      有两个"事实",可以让腐败决定战争成败论的根基动摇。

      首先,清廷腐败最大的证据,大部分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就是慈禧贪污了北洋海军的军费去修颐和园。那么根据近年来对清宫档案的整理,发现这笔钱其实后来还回去了,金额也没有传说的那么多,属于挪用,但是当时中国的财政系统就是如此,用钱都是经常挪来挪去的。

      这个证据可以证明,清廷没有过去被证明的那样腐败。这是一个对"腐败决定战争成败论"构成冲击的证据。

      第二,根据各种资料证明,日本明治政府也相当腐败,由腐败的"长洲官僚"们把持。如山县有朋,井上熏等核心人物,各个都屁股不干净。据钟庆提 供的数字,山县有朋一个人曾经贪污和挪用公款达日本岁入的1/10,井上熏也是收受好处,协助谋夺他人财产,还有大把其他问题,如权钱交易等等。

      如果继续坚持简单的"腐败决定战争成败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哪个国家贪污腐败越多,哪个国家打仗能胜利。

      当然,话题到了这里,双方可以继续举证:例如清廷上下官僚都涉及贪污问题,而日本只有高层贪污,底层官吏和士兵比较廉洁。所以"腐败决定战争成败论"继续起作用。 或者说,要求详细举证清廷在甲午战争前后的财政收入支出表格(以清宫档案为基准)。又或者说,山县有朋贪污了很多,但是用贪污来的钱结成了庞大的"山县黨",在日本政坛上取得了极大的优势,这对保证日本在战争准备和战争进行当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李鸿章则因为没钱笼络朝廷大员,导致清廷在战争前后, 高层都是以内讧为主,因此"哪个国家贪污腐败越多,哪个国家打仗能胜利",该结论成立。

      只要尽量按照"事实——常识——逻辑 (理论)——意识形态——结论"这个链条进行,那么这种争论都是可以的,乃至"有益"的。

      怕哪种情况呢?你要给慈禧翻案?你是封建王朝的奴才吧?你要给腐败翻案?你是腐败官僚的御用文人吧?

      扣帽子也不是不可以,哈耶克也被别人扣上傻瓜的帽子,他自己也给别 人扣上社會主義者(在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语言体系当中,属于严重的贬义)的帽子,后来有一次争论的急了,被自己的同伙扣上了同样的帽子。但是扣帽子都是情绪 的结果,最终还是要回到理性的獨立思考程序上面来。

      所有关于腐败和战争之间关系的争论,都可以继续进行。但是在下面这个事实之前, 一切争论得出的结论,都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大东沟海战爆发之后,中日双方的军舰是两败俱伤,而根据当时在旁边打酱油的欧洲舰队的观察,是清国海军胜利了,因为"他们完成了既定的作战目标,就是护送运兵船和给养去朝鲜"。

      那之后的战争走向,是决定在船台上。摇摇晃晃回港的日本军舰,被当时连泡面都吃不上的日本工人们用3-5天修好,迅速的返回了战场。而中国的军舰,永远没有开回海上的那一天了。

      历史留给了中国两个遗产:

      1. 李鸿章严厉下令给军港:大船务必在一个月内修好,小船务必在10天内修好;

      2. 那之后的114年的时间里,大量的脑残慷慨激昂的痛斥李鸿章胆小怯战,不懂海军战法,强烈要求李鸿章拿根草绳,用狗刨拉着军舰出海。"

      六,结语

      最后,我没什么想多说的,只是希望五毛们早日失业,那种就算有人肯出钱也无法在 "自由的言论市场"上左右民意的失业。

      2010 年3月4日

      来源:人人网(原文已被人人网删除)

      作者:陈轩


    中国报道周刊, 2010-03-08. | 添加评论 | One comment

    原文地址 "五毛党"何以成为可能?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百家争鸣.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