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Friday, June 14, 2013


法国:推特恐同标签惹风波

Posted: 14 Jun 2013 01:52 PM PDT

[所有连结皆连向法语原文]

2012年12月22日,法语推特上的标签"#如果我小孩是同志"(#SiMonFilsEstGay) 引起轩然大波。这个标签实际上在煽动恐同暴力,用在很多低级却自认"幽默"的推文中。在这些所谓的玩笑中,发表讯息者告诉其他推特用户,如果儿子变成同志,将会如何惩罚他。有些推文呈现令人不安的暴力倾向:

@JowBreezy Pgn: #如果我小孩是同志 我会让他用岩盐被一只马鸡奸。

@Trapsneymo: #如果我小孩是同志 我要不就杀了他,要不就把他扔进塞纳河里或某个远在天边的车站。

@Kennykoms则推文:#如果我小孩是同志 我们会去户政事务所把他的名字改掉。

最近法国国内对同志结婚的分歧意见,显然也很常被提到。

@Cardinalaurelien: #如果我小孩是同志 我希望他永远结不了婚! #manifpourtous

那天傍晚,这个恐同标签是推特上最热门的话题标签。反弹声浪很快地形成,许多推特用户谴责这些恐同推文。

 

Screen grab of the Twitter search for the hashtag #SiMonFilsEstGay

搜寻#SiMonFilsEstGay标签的截图

@matfouf: #如果我小孩是同志 这个主题标签很可悲。别忘了推特是公共场域,而你们的推文大错特错。

 

@ErwanSands: #如果我小孩是同志 我会很开心,如同他不是同志!性向并不会因此改变一个人! #NB

 

很多人向推特检举这项主题标签:

@MOMIETTKM: @tweet您能否审查#如果我小孩是同志这则恐同、有歧视意味的主题标签?言论自由有其界线。

一名哲学系学生@thomasgardize为了测试大家的反应,发表了不同观点的推文。他先发表:

@thomasgardize: #如果我小孩是同志 是冲突的根源。我会从两边立场推文,看看两边人士的回应。

他接着发表:

@thomasgardize: #如果我小孩是同志 我会在柴堆上烧死他。

接着他又说:

@thomasgardize: #如果我小孩是同志 我会以他为荣。

这样的现象让人回想起不久前,推特上的反犹太主义风波,2012年10月有个主题标签"#一个好犹太人"(#UnBonJuif),同样也有激烈的反犹太主张。
很多推特用户如@epelboin发表类似的类比。

@epelboin: #如果我小孩是同志是另一个#一个好犹太人吗? 法国真是可悲。:(

最后,我们别忘了,在法国发表反同性恋言论将处以罚金,甚至是有期徒刑。这也涉及煽动暴力的问题。这可能也是为什么那一天稍晚,许多推文都被作者删除了。

校对者:Ameli

作者 Nada · 译者 GV 中文化小组 · 阅读原文 [fr]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 Instapaper

在美国刷卡:不必担心过多

Posted: 14 Jun 2013 12:45 PM PDT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的两个姐姐和姐夫都已经退休,前不久结伴到美国来看她们的弟弟,同时由这个弟弟既当司机又做导游,整个儿把美国从东到西逛了一大圈,顺便还完成了不少采购任务。据朋友事后告诉我,他姐姐姐夫在购物的时候,一开始美国商店刷卡的程序让她们疑虑重重,十分担心被骗,多刷她们的钱。原因是在中国使用信用卡或借记卡,都要顾客先签单确认,然后才给收据,而且发卡银行很快会发来短信,告诉顾客在哪里花了多少钱。但是在美国,不少地方并不要求顾客签单就直接刷卡付账,有的时候还收不到国内银行的消费信息短信。

我这位朋友告诉她们不必担心,一是他自己20多年还没有遇到过商店多收他信用卡钱的事情,二是即使发生这种情况,根据美国的法律,一定可以把钱追回来。但是一直到她们回国之后,才最终把心放了下来。她们打电话来说,通过与发卡银行对帐,在美国的每一笔花费分分钱都不差。

实际上,美国信用卡欺诈的案件时有发生,最多的是盗用和冒领信用卡。根据美国司法部消费者保护网络(Consumer Sentinel Network)的报告,有10%的美国人曾经遇到过信用卡欺诈的问题。但是,美国有相关的法律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及时报告,消费者不承担信用卡欺诈带来的损失,即便消费者自己发生疏忽,例如报告不及时等,自己所承担的损失也十分有限。

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在它的网站上告诉消费者,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防止坏人盗用自己的银行和信用卡信息。例如不要轻信那些提供免费或超低价旅游的广告,它们有可能会告诉你需要首先加入一个俱乐部,并提供消费信息,这样你就可能落入欺诈的圈套。消费者还应该防止丢失自己的信用卡或其他个人身份资料,同时把银行和信用卡资料,包括它们的联系电话等放在一个可靠的地方,一旦发生信用卡丢失等情况,可以及时挂失。

针对欺诈或其他有损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美国在1970年代就先后通过了两项法律,即公平信用帐单法(Fair Credit Billing Act, FCBA)和电子资金转账法(Electronic Fund Transfer Act, EFTA),对支票和信用卡付帐消费,做出了有利于防止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规定,明确了消费者的责任上限。

根据这些法律,消费者一旦发现自己的信用卡、借记卡或提款卡丢失或被盗,如果在被别人使用之前就报告了发卡机构,则消费者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在丢失或被盗的2个工作日内报告,消费者承担的损失最多为50美元。报告的时候已经超过2个工作日,但是还不到60个工作日,亦即在第3至第59天内报告的话,承担损失的上限为500美元。最糟糕的是,如果报告迟至第60天或更晚,那样可能就要承担全部损失了。

好在法律规定,银行必须按月向用户寄送账单,包括现在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账单。无论是那种情况,账单送交的日期必须在结账截止期之前的14天以上。所以除非是极个别的情况,消费者最多损失500美元。

实际上,对消费者而言,风险最大的还是这些卡的直接提款功能。如果卡和提款所需的密码同时丢失或被盗,而自己又浑然不知的话,那么损失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果是信用卡或借记卡被人盗用购物,即便等到银行帐单寄来才发现,只要马上报告,大多数情况下用户也不用承担损失。这时发卡机构会寄来一份表格,要求你说明自己没有消费但是却发生的账目,并在清楚自己法律责任的情况下,亲笔签名后寄还给银行。通常银行经过审核与调查之后,消费者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我自己在20年前就遇到过一件窝心的事情。那时刚刚搬来华盛顿地区,买了一台传真机,结果信用卡帐单来了一看,上面除了传真机之外,还有几天后在同一家商店购买的打印机和其他设备,那部分金额超过2000美元。我当即给发卡银行打了电话,几天后收到银行寄来的信件,按照上面的程序填好相应的表格寄了回去。结果第二个月的账单上就把那笔钱给勾销了,至今我也不清楚实际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美國洩密者斯諾登既是中國的福音也是負擔

Posted: 14 Jun 2013 09:10 AM PDT

以下是譯自BBC新聞網的文章:
US leaker Snowden both boon and burden for China

愛德華•斯諾登突然出現在香港並且對美國在世界各地的網絡監控行為作出爆炸性的發言,這些對中國而言有機也有危,這是一個潛在的宣傳機會兼情報禮物,但同時也是一種外交困境。
北京在近幾個月已身陷外界對其自身的網絡監察行動持續的批評中。
美國政府和私人網絡安全公司都曾批評中國那些由國家資助的,以美國的軍事承辦商乃至私人機構為攻擊目標的網絡系統。並提出證據以圖證明來自中國軍事設施的黑客的確是以美國媒體公司和私人公司作為攻擊對象。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向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發出聲明,表示美國的忍耐力已經到達極限,並要求中國必須清除其網絡間諜,正如愛德華•斯諾登聲稱,美國國家安全局一直在收集大量的信息,世界各地的互聯網用戶都受到關注。更重要的是,斯諾登現在說美國黑了香港和中國上百個目標,其中包括個人,學者和學生。
中國一直以來都表示她自己才是黑客活動的受害者。而這個曾是美國情報人員的人現在逃亡到香港並且說他要揭發美國的「假仁假義」。中國方面表示,他(斯諾登)道出了事實。

變幻莫測的海域
可以毫不意外地說,中國受國家控制的媒體已經掌握了機會。
中國日報在星期四的時候講到:「美國如此大規模的全球監控計劃……毫無疑問玷污了華盛頓在海外的名聲,同時也考驗了中美關係。」
中國外交學院研究員李海東表示:數個月來華盛頓都在指責中國的網絡間諜行為,但原來美國自己才是對個人自由與隱私最大的威脅者,這都源自美國政府肆無忌憚的權利。由共產黨人民日報組所出版的環球時報則補充:「在過去一到兩年間,美國一直扮演著被中國黑客攻擊和入侵的受害者。許多人當時就懷疑這是美國掩飾其自身網絡戰的手段。而斯諾登的發言已經證實了這一猜測。」
陶短房在新京報中寫道:「這也許只是冰山一角,也就是說誰能擔保政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構等的隱私沒有受到情報機構暗地裡的監視?……因為美國政府與情報機關都拒絕透明度,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會越界?」
但是北京的幸災樂禍也只能到此為止,因為這對中國而言有如踏入了一個變化莫測的海域。
中國自身對網絡的控制,其網絡警察行動,以及其對自身國家公民的監察——這些行為在世界上是更為廣泛和具有侵略性的。指責美國的假仁假義對中國而言是危險的做法。
而在香港這邊,有北京背景的大公報就利用這個機會幸災樂禍道:『由美國叛逃的間諜斯諾登洩漏的「菱鏡行動」,撕開了美國一直以來作為世界級「人權衛士」的高貴面紗,也再次讓國際社會警惕美國其他醜惡的一面……但願美國政府不再對內對外雙重標準,也謹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美中不足
但也有人指出,整件事對於中國的危險性,以及一些受僱的網絡意見權威人士(又稱五毛黨)在網站上稱讚愛德華斯諾登的行為有多冒險。
香港獨立的媒體蘋果日報的一則社評是這樣寫的: 『無論中國的五毛黨怎麼稱讚斯諾登背叛中央情報局的行為,以及無論他們怎樣意圖透過謾罵戰整垮美國,這都不會改變中國正在濫用網絡監控去侵犯人權以及為一黨專政服務的事實,也不能為中國沒有經過任何審查也不留任何餘地地繼續濫用網絡監控的行為作辯護……斯諾登將會是中國五毛黨「愛不起」的英雄。如果五毛黨將斯諾登當作是一個英雄,那將表示他們同樣希冀在中國出現一個具有斯諾登特色的英雄。』
對中國政府而言,他們也面對同樣的困境。愛德華斯諾登突然來到香港,他現在正打算透過香港法庭尋組織美國對他的放逐,這件事看似是北京的一次機會,但事實上讓中國的領導人頭痛的是,他們並不想現在得到這個機會。
習近平與奧巴馬在加洲舉行的峰會正是為(中美關係)未來幾年的發展定下基調。
實質性的問題是——來自北韓以至中國東南海的領土爭議,從網絡監控到貿易、技術和投資等的摩擦——這些都是要中國面臨的問題。
這裡有一個新的議題,就是(中美)合作關係。而愛德華斯諾登,在這個意味上是一種美中不足。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崔大伟表示:「我認為對中國而言他的到來是一件痛苦的事。我認為他們最後真正想要的是他就只來到這裡。因為他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改善中美關係,所以我看不到他們能從保護斯諾登一事上獲得更多的好處,如果美國希望將斯諾登引渡回國,這麼做只會激怒讓美國。我看不見在這裡面有任何好處。」

情報價值?
崔教授指:對中國而言,對美國間諜技術以及國家安全局的工作有深切了解的愛德華斯諾登具有一定的情報價值,但這種價值有限。「唯一有用的是,如果香港警察逮捕他,那麼他的電腦就會落入警方手中,裡面的情報也會去到中央那裡。但是我不認為中國真的想要他,他其實不能帶來什麼。」那麼,在平衡利弊後,崔教授指出:對中國而言,有危在旦夕的更重要的問題尚待解決。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改善中美關係和解決現存於中美之間的關鍵而實際的問題更感興趣,而不是去處理一些忽然從天而至,降落到中國的領土上並且說著:「救我,從邪惡的美國手上拯救我。」的人。』
中國領導人更希望對這整件事情撒手不管。
這也許是為什麼葉劉淑兒,這個前香港政府官員,她的意見通常反映著北京的一些態度,她曾建議斯諾登最好還是離開香港。
不幸的是,在中國看來,他似乎意欲留在香港並透過香港法庭為他的案件奮鬥。

好酒与产地

Posted: 14 Jun 2013 06:15 AM PDT

好酒与产地   我国是制曲酿酒的发源地,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坂口谨一郎曾说中国创造酒曲,利用霉菌酿酒,并推广到东亚,其重要性可与中国的四大发明媲美。......>>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单麦芽威士忌点评(二)

Posted: 14 Jun 2013 09:00 AM PDT

Glenfarclas-s
这款Glenfarclas 12年产自苏格兰一家独立酒厂,闻着很香,入口很甜,有浓重的雪莉桶味道,但同时又很辛辣,威士忌该有的刺激一点不少。我为它配Wes Montgomery刚出道时录的一张唱片,电吉他柔和的声音和这款酒非常般配。

Wild Geese-s
我在都柏林机场买了这瓶酒,当时纯粹是被名字吸引住了,《野鹅敢死队》是我小时候的最爱啊。可是今天开瓶一喝,味道却出奇地绵软,满嘴甜水果的感觉,不过仔细品的话还是能品出一点胡椒的辣味。我为它配这张Art Garfunkel的单飞专辑,两者都是妇女之友。

Aberfeldy-s
这款Aberfeldy 12年是帝王威士忌的灵魂,味道很杂很淡,麦芽、泥煤和坚果味都有那么一点,余味较苦,适合灭甜点。我为它配美国黑人民歌手Mississippi John Hurt的《It Ain't Nobody's Business》,这老头是业余歌手,啥都学了点,专治流行歌坛各种不服。

Jura Choice-s
JURA是苏格兰西部的一组小岛,专产高品质威士忌。这瓶酒1995年酿成,窖藏至2010年装瓶,味道没的说。1995年我开始动笔写《来自民间的叛逆》,正式开始了不务正业的生涯。之后玩过几年音乐,回国后开始写科普,其间又开始了环游地球的旅程,今天终于看到我的第三个爱好的成果,喝一杯吧。

Jura 16-s
我喜欢Jura,已经喝过两款,都好喝。这款16年的颜色很深,貌似很有内涵的样子,但喝起来味道很淡,舌尖如过水一般,闻着也不刺激,比较适合那些喝不惯烈酒的初学者。我为它配一张报纸版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吧,Rudolf Serkin演奏。

Ardmore-s
这瓶Ardmore太凶残了,泥煤味儿浓得打老远就能闻出来,刚一入口,一股海水的咸腥味道就直冲咽喉,喜欢重口味的人有福了。这款酒严格按照传统方法酿制,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工业文明之前的威士忌是什么样子的。我为它配美国乡村布鲁斯歌手Howlin' Wolf的这张经典唱片,真正的原味布鲁斯。

teachers-s
Teacher's是老牌苏格兰高地威士忌,最常见的是调和型的,口味据说很奶气。但我买的这款是单麦芽,口味相当凶残,不但泥煤味很重,而且很咸腥。再一看,原来这就是Ardmore酒厂生产的!我为它配一张老布鲁斯唱片,封面这哥们外号"嚎狼",声音浑厚粗粝,是黑人老布鲁斯中的精品。

Balvenie-s
这款Balvenie(百富)12年是机场免税店里最常见的小厂牌单麦芽,包装特别理科生,就差穿白大褂戴800度眼镜了。可我没想到瓶子里装的酒很顺很甜,甚至有股淡淡的蜂蜜味儿。我为它配Herbie Mann的这张《Reggae》,别看这位Mann先生一脸大胡子,其实是个玩流行爵士的,吹出来的调子软极了。

Michter's-s
谢谢安娜送我这瓶Michter's威士忌,这是用玉米酿造的典型的美式波本威士忌,入口很香,回甘很甜,简单纯粹。我为它配美国老式乡村摇滚乐队The Allman Brothers Band的双唱片《Eat a Peach》,请听第一首《One Way Out》。

Bowmore cask Strength-s
这款Bowmore是Cask Strength,就是从桶里倒出来直接装瓶,没有稀释到通常的40%,酒精浓度高达56%,再加上Bowmore特有的泥煤味儿,属于典型的艾雷岛重口味威士忌。当然也不光是泥煤味,细品的话还是有点甜味的,威士忌基本的口感都在。我配以Albert King的新奥尔良爵士乐,也是重口味。

Monkey Shoulder-s
这款"猴肩"调和威士忌据说是用手工翻动麦芽而成,这会让工人们感到肩膀疼。当然这只是噱头而已。这款酒用Glenfiddich,Balvenie和Kininvie这3种Speyside单麦芽威士忌调和而成,味道非常柔顺,口感较甜,适合初学者。我为它配Belafonte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唱会实况录音,民歌入门唱片。

Ri1-s
这款名字写不出(Ri1?)的裸麦威士忌产自美国肯塔基,自然带有波本威士忌的甜味,但裸麦可不是玉米,其自身携带的辛辣味道还是相当明显的。我为它配一张黑人爵士钢琴手Thelonious Monk的《Alone in SF》,别看Monk是美国黑人,但他的音乐和传统黑人音乐相去甚远,带有鲜明的个人标记。

Laphroaig-s
如果你是个泥煤威士忌爱好者,特别推荐Laphroaig。图中这款是Quarter Cask,也就是用小桶放熟的,酒精度虽然高达48%,但入口特别顺,泥煤味道极强,其他杂味一概没有,相当纯粹。我为它配Bob Marley和Wailers乐队的Catch A Fire,正宗的牙买加Reggae,如果再点上一支特殊的烟,赛神仙!

每日一歌:Jean Michel Jarre-Equinoxe Part 4(这是我小时候听的音乐,最适合拿来下酒):

Edward Snowden Asylum: Leaker Faces Hard Choices

Posted: 14 Jun 2013 07:07 AM PDT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3/06/11/edward-snowden-asylum_n_3420404.html

Edward Snowden Asylum: Leaker Faces Hard Choices While In Hiding

By PETER ENAV and KELVIN K. CHAN 06/11/13 09:03 PM ET EDT

HONG KONG -- Edward Snowden, the former CIA employee who leaked top-secret documents about U.S. surveillance programs, has few options to stay one step ahead of the authorities while in apparent hiding.

One possibility is to seek asylum in a place that does not have an extradition pact with the United States -- there are a few in Asia a short flight away from Hong Kong where he was last spotted, but none where he is guaranteed refuge.

On Tuesday the 29-year-old Snowden's whereabouts were unknown, a day after he checked out of a trendy hotel in the Chinese territory of Hong Kong. But large photos of his face were splashed on most Hong Kong newspapers with headlines such as "Deep Throat Hides in HK," and "World's Most Wanted Man Breaks Cover in Hong Kong."

The coverage is likely to increase the chances of him being recognized although he could still blend with the city's tens of thousands of expatriat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ustralia and Europe.

If and when the Justice Department charges him – and it's not certain when that will be – its next step will likely be to ask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or Interpol, for a provisional request to arrest him pending extradi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ssuming that Snowden is still in Hong Kong, the judicial proceedings for an extradition request could take a year, and once completed it would be up to Hong Kong's leader, known as the chief executive, to decide on handing over Snowden, said Michael Blanchflower, a Hong Kong lawyer with three decades of experience in extradition cases.

"Ultimately it is his decision," he said.

But even if the chief executive allows the extradition, the fugitive can request a judicial review and those decisions could be appealed up through three court levels, Blanchflower said.

Although a semiautonomous part of China, the former British colony has an independent justice system based on the British legal structure.

One option for Snowden would be to claim he is the object of political persecution, and fight the issue in the courts to avoid extradition. He could argue that he would be subject to cruel and humiliating trea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Hong Kong changed its regulations six months ago to require that a court consider cruel and humiliating treatment and not simply torture when considering extradition requests.

It's up to "the Chief Execu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offence is one that's of a political character, in which case the extradition is blocked," said Hong Kong-based lawyer, Tim Parker.

However, the strategy carries considerable risk because the U.S. could simply provide diplomatic assurances that he would not be subject to cruel or humiliating treatment.

"At that point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Hong Kong to resist deporting him," said Patricia Ho, a Hong Kong lawyer who specializes in asylum and refugee claims.

But as things stand now, there is nothing to prevent Snowden from traveling to a destination of his choice -- to one of the handful of nearby jurisdictions or countries that do not have extradition treatie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One of the Asian countries without an American treaty is China, though there is no guarantee Beijing would want to risk a confront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by taking Snowden in, even if it gained a windfall of sensitive American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Snowden himself has given no indication that he is prepared to cooperate with any foreign intelligence service, including China's.

China's state media has confined its coverage of the Snowden affair to factual reports, and on online social media, China's relatively unfettered venue for public discourse, comments have been largely muted.

"People in China are used to not having security and privacy on the internet, so this does not come as a big surprise," Peking University journalism professor Hu Yong said in an interview. Official media, Hu said, would "try not to focus too much on how wrong the practice is, or whether the leaker is right or wrong. They will use the news to highlight that China is not the only country with such practices."

Another Asian flight possibility for Snowden is the self-governing island of Taiwan, which split from China in 1949 after a protracted civil war, and since 1979, has not had formal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U.S.

In lieu of a formal extradition treaty, American extraction requests to Taiwan are examined on a case by case basis.

An official at the de facto U.S. Embassy in Taipei – the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 said Taiwan has generally been cooperative on the extradition issue.

"Taipei has so far been pretty good on responding to our requests," the official said, speaking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 because of the sensitivity of the issue.

Also, any attempt by Snowden to come to Taiwan could prove extremely embarrassing to the government of Ma Ying-jeou, which while doing its best to improve relations with China, also seeks to maintain close tie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ts major security backer. An official at the Justice Ministry said Tuesday there were no indications at all that Snowden would make any attempt to land on the island.

Aside from numerous flights from Hong Kong's busy international airport, Snowden could take an hour-long high speed ferry ride to Macau, also a semi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From Macau he could hop over to Guangdong province in mainland China.

Beyond Taiwan and China, Vietnam, Laos, Cambodia and North Korea are also theoretical destinations for Snowden, because they lack extradition treaties with the U.S. But the communist or authoritarian systems they share make them unlikely destinations for a man who has gone to considerable lengths to portray his decision to reveal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surveillance programs as an act of conscience.

Outside of Asia, Snowden might also consider seeking asylum in countries like Iceland and Russia. According to the Kommersant Daily, Moscow has said it might provide asylum. But Russia is also an authoritarian nation, so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Snowden would accept any offer that Moscow rendered.

__

Enav reported from Taipei, Taiwan. Christopher Bodeen in Hong Kong and AP video-journalist Isolda Morillo in Beijing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小红猪抢稿第93期:Humans are endurance champs – why do we hate exercise?

Posted: 14 Jun 2013 07:00 AM PDT

本文作者:小红猪小分队

oldman.blogs.com

健身好处多多,可为啥人们总是喜欢偷懒呢?说起来,跑步这玩意儿,尤其是长跑,没有多少人是真正出于本能喜欢(本期小红猪编辑是个宅女)?——如果不是为了减肥、塑身、肌肉与力量之美的话,或者也仅仅就是为了让自己少被感冒"光顾"几次!本期小红猪为大家献上进化生物学家Daniel Lieberman 的独家专访,听了他的一番介绍,相信我们都会恍然大悟的……

本期抢稿:Humans are endurance champs – why do we hate exercise?

抢稿方法

  1. 注意每周五(北京时间22:00)在科学松鼠会网站发布的待翻译抢稿公告;
  2. 刊出原稿后48小时内为试译期,参与者从原文中挑选至少一段文字,将译文发到小红猪专用邮箱 jredpig#songshuhui.net。译稿格式详见"抢稿格式规范"一节。规范的格式,将很大程度上增加你中标的可能,也将帮助小红猪团队减少无谓的工作量;
  3. 试译期过后流程编辑查看邮箱,小红猪成员投票,挑选出最佳译稿并与该投稿者联络;
  4. 抢到稿子者将有最多2周时间完成翻译。若抢稿成功者有特殊原因不能完成须及时告知,流程编辑与当初报名的其他译者联系。

P.S. 要是哪个翻译魔人(仙人、狂人、牛人)直接在48小时内搞定全篇,哼哼,那你中标的机会就大大增加啦!

抢稿须知

  1. 遇可能的科学术语请通过专业渠道核实译名;
  2. 更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翻译,将为你的译文增加中标筹码,不反对以自己的语言风格重塑原文,但务必不要丢失、改变原文科学内核。

抢稿格式规范

  1. 推荐将稿件直接放在Word文档中,便于校对用Word的审阅功能审校;
  2. 提交的译文需要是一段英文一段中文交替,便于校对;
  3. 译文图片同样需要翻译,推荐以PS的方式汉化图片英文;
  4. 英语姓名原则上同样要翻译,译法要规范,不能自创(推荐新华社《英语姓名译名手册》);
  5. 非常欢迎译者配合原文提供扩展阅读内、图片等。

Humans are endurance champs – why do we hate exercise?

Posted: 14 Jun 2013 06:58 AM PDT

本文作者:小红猪小分队

www.bkrw-sport.com

 

Source: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1829190.400-humans-are-endurance-champs--why-do-we-hate-exercise.html?full=true#.Ubp9Rva-OAB

Exercise confers huge health benefits, so why does it often feel like such a chore? Evolutionary biologist Daniel Lieberman explains the paradox

Why did you start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running and exercise?
I got interested in how we hold our heads still when we run. It began when my colleagues and I were doing some experiments with pigs as models. It is very uncomfortable to watch a pig run: its head bobs all over the place. But animals that are good at running, like us, are extremely good at keeping the head still, because it is important for gaze stabilisation. We started thinking about humans and chimps, and came up with hypotheses about how we evolved head stabilisation to run.

Why do you think head stabilisation evolved for running, and not another form of movement?
If you watch someone with a ponytail running, the ponytail bobs up and down. That's because of the pitching forces acting on the head. The head itself stays very stable. There are special mechanisms – the semicircular canals in human heads are greatly enlarged relative to apes, for instance – that give us a much greater ability to perceive and react to rapid accelerations of the head.

Walking does not create such accelerations. And I don't think our ancestors were jumping on trampolines or hitting each other on the head so much. The only explanation we can come up with is running.

Being able to run is one thing – how did we then go on to become endurance athletes?
We evolved from very non-active creatures. A typical chimp will walk 2 to 3 kilometres a day, run about 100 metres and climb a tree or two. Your average hunter-gatherer walks or runs 9 to 15 kilometres per day, and we have all these features in our bodies, literally from our heads down to our toes, that make us really good at long-distance walking and running.

I and my colleagues at the University of Utah, Dennis Bramble and David Carrier, think the key advantage for humans was persistence hunting, whereby you run very long distances to chase animals in the heat and run them into heat stroke. We can run for very long distances, marathons in fact, at speeds at which other animals have to gallop. That's not an endurance gait for quadrupeds, because they cool by panting – short shallow breaths. You can't pant and gallop at the same time. If you make an animal gallop in the heat for 15 minutes or so, on a hot day, you'll kill it.

But we have adaptations for this kind of endurance running?
Yes. Our bodies are loaded with all kinds of features: short toes that require less energy to stabilise and generate less shock when running; the Achilles tendon that stores and releases energy appropriately as we run; the large gluteus maximus muscles that steady the trunk; and stabilisation of the head. I'm a middle-aged professor, I'm not a great specimen of an athlete, but I can easily run a marathon at a speed that would cause a dog my size to gallop.

What's your best marathon time?
[Laughs] 3 hours and 34 minutes. There are guys who can run almost twice as fast as me.

Still, if you made an animal run that far at your speed, you would...
I'd have dinner.

Why, in spite of our adaptations, have we gone from endurance athletes to couch potatoes?
It was incredibly recently in history that a large number of humans have been freed from having to do physical activity. My argument,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would be that not having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every day is pathological and abnormal. In a lot of medical studies, we compare people who are sick with controls. But who are those controls? They are relatively sedentary Westerners. I'd argue that we are comparing people who are sick to people who are abnormal and semi-pathological.

If being inactive is pathological and abnormal, then how come we hate exercise so much?
There was never any evolutionary selection pressure to make us like exercise. If you are a Neanderthal or Homo erectus or an early modern human, you didn't think, "Gee, I'm going to go for a run so that I'm not going to get depressed". They had to go long distances every day in order to survive. Not exercising was never an option, so there was never any selection pressure to make people like exercise. On the contrary, there was probably selection to help people avoid needless exercise when they could. Some hunter-gatherers had diets of about 2200 calories a day. When your energy intake is that low, you can't afford to go for a jog just for fun.

So evolution selected for traits that made us relax or be lazy?
Of course. Just like any time you crave sugary, fatty foods – that would have been advantageous for early humans. It's only now that they have become maladaptive.

When you walk into a train station and there is a staircase and an escalator, your brain always tells you to take the escalator. Given a choice between a piece of cake and a carrot, we always go for the cake. It's not in your best interest, but it's probably a very deeply rooted evolutionary instinct.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modern sedentary lifestyle?
It's hard to think of one disease that is not affected by physical activity. Take the two major killers: heart disease and cancer. The heart requires exercise to grow properly. Exercise increases the peripheral arteries and decreases your cholesterol levels, it decreases your risk of heart disease by at least half.

Breast cancers and many other reproductive tissue cancers also respond strongly to exercise. Other factors being constant, women who have engaged in regular vigorous exercise have significantly lower cancer rates than women who have not. Colon cancer has been shown to be reduced by up to 30 per cent by exercise. There are also benefits for mental health – depression, anxiety, the list is incredibly long.

What can we do about our maladaptive traits?
If we want to practice preventive medicine, that means we have to eat foods that we might not prefer, and exercise when we don't want to. The only way to do that is through some form of socially acceptable coercion. There is a reason why we require good food and exercise in school – otherwise the kids won't get enough of it. Right now we are dropping those requirements around the world.

If we are going to solve these health problems, we have to push ourselves to act in our own self-interest. As a society, as a culture, we have to somehow agree that it's necessary or face the consequence – which is billions of unfit, overweight people.

Has evolution given us any instincts that promote exercise?
Yes. It's important to recognise that the body isn't adapted only in one way or another. There are multiple competing adaptations. While it's true that many of our instincts are to not like exercise, we also have other adaptations that make us enjoy exercise. The most obvious example is the runner's high.

What's the evolutionary advantage of the runner's high?
Imagine you are chasing an animal, and you have to keep going. When you are chasing, you are usually also tracking, which is all about observation. You are looking for clues in the environment. What does a runner's high do? It makes everything more intense. It stimulates your perception and your sensory awareness.

I can give you an example: I ran the London marathon a few years ago, and as I was nearing the finish I remember running by Big Ben and thinking, "Wow, Big Ben is really big." And then I remember thinking to myself, "Oh, I must be high."

回望许良英先生的心路历程

Posted: 14 Jun 2013 03:03 AM PDT

"谢谢火炬给你光明"

——回望许良英先生的心路历程

 

 傅国涌

 
就是在浙江临海张家渡的这座老屋里,上世纪60到70年代的黑暗中,许良英先生在煤油灯下编译了《爱因斯坦文集》。

 

    2013年1月28日,许良英先生在北京连续的雾霾中告别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他跨越九十三年的人生,经历了中国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他与这个动荡曲折、起伏不定的时代血肉相连,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他养成了天天读报的习惯,关注着国内外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那年他才11岁。1940年以来,他不再是一个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推动者,一次次卷入历史的漩涡当中,乃至粉身碎骨都不在乎。在他年轻时代,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这一诗句曾深深地打动过他:"谢谢火炬给你光明,但不要忘记那执火炬的人呀,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从强敌入侵的浙大求学之时起,他以自己的生命、思考和追求深深介入了大时代跃动的脉搏之中,他一生走过的道路,尤其是他的心路历程,成为了一个风雨仓皇时代强有力的见证。只有将他放在百年中国革命、战争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乃至放在整个世界思潮翻滚、变化激荡的20世纪大背景下,我们才能真实地理解他在每个时代关节点上的选择,理解他走过的血泪交错的人生之路和思想上的归去来兮。他生于1920年,正是思潮多元、充满变数的"五四"时代,但在他成长的年代,"五四"的浪花早已消退,他遭遇的是"九一八"以来空前的民族危机,做亡国奴的恐惧使他对国民党政权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和不满,他憎恨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曾在日记上写下"打倒蒋介石!"的口号,被老师叫去训了一顿,说喊口号是要杀头的。那时,报纸常常开天窗,各地学生到南京请愿、要求政府抗日的消息,他还是隐约知道了,虽然他只是个偏僻地区的小学生,蒋介石给他留下的印象却是"军阀"、"卖国贼"。国民党在他幼小的心目中不过是"说好话做坏事的",他们所谓的"政治"则是肮脏的交易,他非常厌恶"政治",并找到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精神避难所,一心梦想成为法拉第、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1937年抗战爆发,他失学回家,在故乡自学一年,接触到大量近代物理学的新书,撞入了一个令他惊喜欲狂、眼花缭乱的神秘新天地,他还精读了爱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观》,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从初中起对物理一直是最最感兴趣的,初中二年级就开始崇拜爱因斯坦,但不曾想到还有这样一个奇妙、美丽的新境界,他决心终生在这里面探索,成为一个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物理学家。为此他报考了浙江大学物理系,1939年2月在广西宜山入学,成为王淦昌先生的得意弟子。

然而,当浙大辗转迁徙到遵义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对物理的兴趣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激情,他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红色书籍的阅读和革命哲学的思考中,并一步步摆脱对生死的恐惧,决心寻找中共地下党,走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简单地以为推翻了国民党政权,中国就好了。一个热切的"科学救国"论者转变成了狂热的革命者,并没有人鼓动他,他是自觉地被裹挟进那个时代的红色浪潮当中的。很多年后,2001年6月24日,他写给李慎之先生的信里说:"我走上革命道路,不是靠任何师友的启蒙,而主要是从现实和书本上领悟得来的。……我投身革命的过程另一个与别人不同的是,我不是为了追求民主而找到党的,而是为彻底解决社会的不公、实现共产主义而入党的。"李慎之则说自己参加革命的思想动力,"一个是爱国主义,或曰民族主义,另一个就是一种朦胧而强烈的平等思想(甚至不是'公正'的思想,那时候我还不懂)。"

许先生说,第一次听说"共产党"这个名词是1927年,当时就有好感。临海县城有个振华中学,学生中有共产党,被国民党关在监牢里,他们的主张是"劫富济贫"。以后又听说国民党枪毙共产党人,被枪毙的都是青年学生。1935年春天,他读到《申报》记者写的红军撤离江西后的"匪区"采访录,第一次对共产党有了比较具体(虽然还极其模糊)的认识。他从小读过《水浒传》,天真地把共产党和梁山泊的英雄好汉联系在一起。1936年在浙大高工读书时,曾在杭州南星桥军营受训,听到了一些红军的故事,并知道他们军训的枪是方志敏残部弹尽粮绝被俘后留下的,几百人就被埋在他们军训的大操场下,这件事发生在八个月前,使他受到很大震动。1938年,他家乡临海张家渡村里有人到过延安,给家里寄回一本油印的抗大讲义《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这类读物,拿到时很高兴,可惜读不懂,但从此他开始关心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希望有一天可以读懂,甚至产生过一个念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释现代物理学新发现的许多惊人现象。那时,理论物理学仍是他的最爱。1939年暑假,他买到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此后,他又读到介绍马列主义理论的刊物《理论与现实》,还有关于红军长征的小册子。

1940年初,他到遵义不久,即在老城一座作为浙大总办公室的大院照壁上,看到了"实行三民主义"的标语,但"三民"两字字迹模糊,细看隐约露出"共产"两字,这是红军五年前留下的标语:"实行共产主义",他生平第一次看到就感到分外亲切。就是在这里,人民的苦难深深地摇撼着他,他目睹遵义街头衣衫褴褛、骨廋如柴、背着大筐沉重煤炭的运煤工人,一队队被绳子捆着、光着腿在寒风中抖索的"壮丁",眼前的现实击破了他的"科学救国"梦,从那个春天起,他再也无心钻物理,决心告别"象牙塔"。他开始集中精力阅读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个苏联人的《中国的再生》以及《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等红色书籍。他说自己从小胆小怕死,为了革命,必须正视极端严重的生死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思想斗争,他有自信可以面对枪口、刑具和刺刀了,才主动申请参加浙大的左翼社团"黑白文艺社"。他希望自己做一块通向共产主义大道上的小小的无名的铺路石。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浙大校内的空气骤然变得紧张,"黑白"社垮了,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了"质与能自然科学社",4月1日正式成立,出定期壁报《质与能》,组织"中国科学为什么不发达?"等讨论。他认真地学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学斯大林的《列宁主义问题》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浙大没有地下党的情况下,他自觉地追随红色革命,为了相互砥砺,他写了八九千字的论文《试论感情与理智》,在浙大的进步同学中悄悄流传多年。1942年他大学毕业,王淦昌先生一心要他留校做助教,研究最前沿的物理学问题,认为他研究物理很有前途,说他有三个优点:1、做学问态度诚实;2、理解力强;3、有创造性能力。但他无动于衷,因为他决志要去寻找中共地下党。结果在桂林找了几年也没找到,1945年1月下旬,王淦昌写信要他即回浙大,并说曾在贵阳日报上登广告找他。从桂林一路流浪回到湄潭,历经169天,行程2555里,其中步行2100里,在黔南遭遇大雪,路上还差一点被五六个国民党兵打死。当他结束半年的流浪生活,回到浙大时满身虱子、胸口创痕斑斑、腰间脊椎得了关节炎,符合世人对"共产党人"的想象,所以一个国民党特务学生就指他为"共产党"。其实,他要等到一年多后、浙大复员路过重庆《新华日报》馆才解决入党问题。在此之前,他足足找了五年地下党,独自在党外追求了六年之久。

这条风险莫测、置生死于度外的路是他主动选择的,所以,他说自己的经历是比较独特的,主要不是靠熟人或朋友的引导,而是直接从书本中接触主义,并出于对黑暗现实的愤恨。他从一开始就把革命看作是生命的同义语。在杭州领导地下党和学生运动的岁月,直到1948年11月以前,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活着见到"解放",他以为自己在"解放"前就会死在监狱里或刑场上(后来有人指控"许良英搞革命是为了死")。1949年5月3日当他用整个生命追求的那一天到来时,他甚至幻想"应该有万道金光垂天而下,到处飘荡着五彩云霞",事实上一切都很平静,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变化,而他冒着生死所从事的地下革命结束了。那一天正巧是他29岁的生日。

一个天资聪颖、自小爱读书、爱思考的青年,从20岁起竟然放弃"科学救国"梦,决心不顾生死,去走这样一条革命之路,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选择,而是同时代许多知识青年的选择,顾准(1915)、胡绩伟(1916)、韦君宜(1917)、李锐(1917)、李慎之(1923)……几乎都是如此,作为后"五四"一代人,他们几乎都是在"一二九"前后的抗战烽火中接受大学教育,在"五四"思想先辈中,他们亲鲁迅、远胡适,走的是当年"南陈北李"首倡的路,当1942年许良英不顾恩师王淦昌再三的挽留、决意去寻找中共地下党时,始作俑者陈独秀先生已在四川江津的小石屋里,贫病交加之中完成了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回到了"五四"最初的启蒙轨道,在《我的根本意见》中清楚地指出:"民主主义是自从人类发生政治组织,以至政治消灭之间,各时代(希腊、罗马、近代以至将来)多数阶级的人民,反抗少数特权之旗帜。'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特别是反对党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或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可惜这些声音当时未能广为人知,更遑论影响青年的思想。当陈独秀在给西流等人的信中否定了斯大林模式时,也正是青年许良英悄悄读《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时。

在那个代的许多青年心中,鲁迅的吸引力远超过胡适,李慎之先生曾经说,"鲁迅的著作永远是对我心灵的启示与激励,……我六十年来一直爱戴崇敬鲁迅。对胡适的感情是完全无法与之相比的。"晚年他的思想倒转了过来,"认为就对启蒙精神的理解而言,鲁迅未必如胡适。"许先生回忆,1939年暑假,通读了20卷本《鲁迅全集》中所有的杂文,鲁迅精神世界给予他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他一直把自己比作鲁迅所说的那种肩闸门的人,"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年青的一代去宽阔光明的地方。"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讲到柔石"台州式硬气和迂",在台州历史上出过不怕"灭十族"的方孝孺,他一直以台州家乡人的硬气而自豪,他在中小学时代就被人称为"硬头硬脑",鲁迅的硬骨头精神大大地契合他的个性。即使到了晚年,他对胡适的看法仍没有大的改变,这和李慎之的回归胡适不同,虽然他已看清自己一生走过的路。

1957年,他在中国科学院一夜之间成了"右派",而且是"极右分子",他本来没有右派言论,他对自己栖身的党一腔热忱,对领袖无比忠诚,5月24日他到北大看大字报,认为"诬蔑党、诬蔑马列主义的毒草出现不少",是尖锐的阶级斗争的表现。他还对同去的赵中立说:"十七年来,每次阶级斗争我都积极参与,唯有这一次却只能袖手旁观,内心非常痛苦。"当6月8日《人民日报》不仅登出社论,而且以8个版面刊登批判毒草的文章和报道,他坐不住了,他无法理解《人民日报》为什么突然翻脸,帽子扣得这么大,这种做法太粗暴了。他以为是宣传部擅自做主,他为此思想不通,到处找人去谈,包括杜润生、于光远、范文澜、潘梓年、郁文、张毕来等人,到6月17日他觉得自己思想通了,"心情十分愉快,回想自己前几天的情绪,觉得可笑,活像一个堂吉诃德。"从1940年到1944年,他说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堂吉诃德",以后改变了,自从斯大林被赫鲁晓夫揭发后,这一思想又复活起来。他的"堂吉诃德"之举使他遭遇了"碎骨之痛"。

其实,1949年他就遇到了看不懂的问题,杭州刚易手,地下党走到地上,他到杭州青委工作,领导告诉他,如果到宣传部可以当副部长,在组织部只能当科长,在伙食、看文件、参加会议等方面的待遇都不一样,而他认为干革命连生命也不计较,现在计较这些未免太可耻了。他宁愿当科长,发现部长一律吃中灶,而他和大家一起吃大灶,经常一起参加劳动,而那些曾经一同战斗过的同志一旦当上部长,就摆出了"首长"样子。当然,他那个时候是标准的左派,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他在杭州发动学生把私营商店的资本家逐户拉出来揪斗。1955年的反胡风运动中,因他介绍入党的方然成了"胡风分子",而受到审查,10个月后才放下包袱。

1958年2月下旬他被开除党籍,党纪处分书上连他的入党时间、地点都是错的,在"犯错误原因"一栏赫然写着"一贯有个人野心,每当个人野心不能满足,就同党对抗。"他当即表示完全不能同意,毫无事实根据。而来人表示:"这一栏是支部的意见,用不着征求你同意。"青年时代历经千辛万苦、花了五年多时间找到的党将他甩出去了,他的隐痛可想而知。3月1日他拒绝接受保留公职、去黑龙江密山国营农场监督劳动的处分。在行政处分决定书上签字时,他发现被定为"极右分子",表示不服,对方说:"这是组织上定的,用不着同你讨论。"最终他选择了在当时无异于绝路的"自谋生路",但在处分决定后面的空白处,他依然诚恳地写下誓言:"保证永远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保证永远不说一句不利于社会主义的话,不做一件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事。"他真诚地相信自己错了,他要用体力劳动来改造自己,脱胎新生。在故乡农村劳动改造的漫长岁月里,无论是大跃进、"文革",他都毫无怀疑,无条件地相信党报说的,利用劳动之余阅读《毛泽东选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此曾得罪很多人。直到1970年他在故乡回顾自己前半生,还说,"我一生最感到光荣和幸福的,是有幸七次见到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也曾有幸多次听到周恩来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教诲。"1972年他从北京经河南回家乡,特地到韶山朝圣,五次进出毛泽东故居,每次都含着热泪。

1974年,他为《爱因斯坦文集》出版的事留在北京,目睹"反击右倾翻案风"、"批林批孔"的表演以及江青的种种丑态,终于从长期的迷信和个人崇拜噩梦中醒过来,从此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出路,并重新审视此前走过的道路。血雨腥风的地下党时代早已过去,与他共同战斗过的同志于子三等牺牲了,吴大信等许多人坐过国民党的牢狱。他经历了"反右"、"大跃进"、"文革"以来一系列的运动,九死一生,曾遭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离婚、监禁、自杀,毛泽东所谓的"五不怕"他都一一经受了。在农村幽暗的煤油灯下,他编译了《爱因斯坦文集》,研究爱因斯坦的世界观,渐渐回到主流文明的轨道上,他早年接受的科学训练,他少年时代就遭遇的爱因斯坦思想,一点点将他唤醒。

1938年,也是在临海张家渡的"风翻书楼",他认真地读了爱因斯坦的箴言,"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的,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鄙夷不屑。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光是脊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

然而,爱因斯坦所推崇的这些民主自由思想不久就被他自己抛弃了。他真诚地信服了斗争、专政、铁的纪律、革命的战略与策略那一套话语,并由衷地以为通过革命可以实现理想的公平。为此付出了足足三十四年的光阴。

1978年,当他重新回到中国科学院时已58岁,和这个国家一样,许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了,他心情沉重而抑郁。随着《爱因斯坦文集》三卷本的陆续问世,以及他对科学哲学和世界科学史的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开始对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力,他发出的声音越出了科学界,成为80年代中国启蒙时代的中流砥柱。经过长时期的苦难和思考,他深刻地意识到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从那时起,他穷尽生命最后的数十年,努力为中国引入思想的火种。那些潜伏在他生命深处的精神资源也一一复活,民国教育给予他的影响开始发酵,立本小学、海门东山中学到浙大高工再到浙大,他受到的健全教育,在他摆脱意识形态给他的负面影响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期的哲学思考和他的世界科学史视野,对于他最后研究民主的历史和理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不是贸然踏进这个领域,而是一步步跟着时代走过来的,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个脚印中都凝结着他和时代的血汗,他的文字不是书斋和研究室的产物,而是在忧患的人生和民族的困苦中一点一滴悟出来的,每个字都如铁铸一般。如果说1980年他发表的《试论科学和民主的社会功能》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的,对世界文明史的重新理解也刚刚起步,那么到1988年发表的《驳民主缓行论》,1989年发表的《民主与科学是现代国家立国之本》、《"五四"和中国的民主启蒙》等一系列文章,他对民主的思考开始变得成熟起来。等到他离世前几年在《炎黄春秋》发表的那些文章,特别是还没有问世的著作《民主的历史与理论》,他已摸到了人类文明史的门槛,找到了一条通往现代中国的路径,看见了文明的曙色。虽然他不能及身而见了。

他在生命的黄昏一再眺望未来,为此满怀信心,他不在乎自己生前能否看见,他只知道朝前走去。他连遗体都捐献了,没有墓,没有碑,他浩然独立的人格,他毕生为这片土地的付出就是他立在世间永存的丰碑。当他离世之时,北京只有漫天的雾霾为他送行,没有铺天盖地的鲜花、挽联和赞誉之词,只有民间小部分人的哀伤和悲泣,他默默地离开,如同他生前的姿态,不张扬,不喧哗,他知道大江浩浩汤汤,日夜东流,什么雾霾也挡不住。他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不可侮。泰戈尔的诗依然坚定有力,他就是那个站在黑暗当中执火炬的人:

谢谢火炬给你光明,但不要忘记那执火炬的人呀,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2013年2月13日杭州

給袁彌明的公開信

Posted: 14 Jun 2013 06:20 AM PDT

給袁彌明的公開信
本人無辜被關在牢中3個多月、現在要將一部份事實公諸於世。袁彌明在法庭上所作的口供失實。她在庭上作出失實陳述、例如說本人在2012年3月初向她示愛後、她便立即叫人民力量成員及義工在後來的活動中隔開本人與她、但這全是謊言。她在2012年3月到9月非但沒有避開本人、更曾經主動親手拿飲品給本人及主動親身叫本人與她和其他義工拍照。人民力量義工工頭黃安等人最清楚其中來龍去脈。無奈法官不公正、偏幫著她。而本人在劉嘉鴻作證的口供中知道、原來案發當時在告士打道、劉嘉鴻及袁彌明的車輛正緊隨在本人的士後面十分十分近的距離位置。
但反正事情已經過去、本人不再追究。本人更覺得原來她有四醜!一是鼻骨有節、二是有類似黎X的反骨耳(記得本人在新架坡工作時的當地廣東傭人、她每次見到黎X時都大罵他耳朵不好看、本人發覺原來袁彌明有類似的耳朵) 、三是類似畸形的手指、四不說也罷!本人是一個正直的人、但「可能」不會是一個有風度的人、請袁小姐不要怪本人直率的說話。現在本人對袁彌明既無愛意、亦無恨意。更祝福她早日找到真愛、不要虛度青春。
本人仍然會支持人民力量及黃毓民、除非將來主流政治理念與本人有出入。但本人以後不會再參加任何人民力量的活動。如果在大型活動中見到袁彌明、將會視而不見、不會理會。

为什么我们不再能看到UFO了

Posted: 14 Jun 2013 04:16 AM PDT

【万古杂志】为什么我们不再能看到UFO了?

译者:boo0ood原文作者:Stuart Walton 
发布:2013-06-09  | 查看译者版本


惊奇的感觉:1950年代的玩具包装。图片由Getty提供。


         作者简介:斯图尔特•沃尔顿(Stuart Walton)著有《迷迷糊糊:醉文化史》(Out Of It: A Cultural History of Intoxication)、《人类情感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Emotions)和几本美食相关书籍,最新作品《感官世界:视觉和感觉的唯物主义理论》(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 A Materialist Theory of Seeing and Feeling)即将出版。



       1981年初夏的一个夜晚,我睡不着觉,正躺在曼彻斯特菲尔德区一所房子顶层的学生公寓里,突然注意到墙上明亮的闪光。透过房间另一端没挂窗帘的窗户,我只能看到一片乌云密布的夜空。这些灵动的闪光来自云层中,也可能是从云层后穿过来的。我继续观察着,突然看到一个物体从云层中闪现,并不断前进直至在夜空中一览无遗。

        那是个巨大无匹的太空船,扁扁圆圆的,看起来像老式暖床炭炉,又像大号英式松饼。它呈亮银色,周身被规律的白色闪光包围,悬停几秒后,开始穿行于天际。快要飞出窗框右侧边界前,我从床沿探出身子,好让它留在视野之内。在一个特定地点,它停止进程并以同样稳定的速度按原路径退回起点,在那儿逗留几秒,之后便退回到云层中,直至那缥缈的闪光最终完全从视野中消散。这时我摔下床,发疯似的套上衣服,冲到女友的住处,语无伦次的复述整个过程。

      按照惯例,先要澄清几点:我既没喝酒也没嗑药,既没打瞌睡也不是刚睡醒,我也并未处在一种躁动的状态中。那个夜晚平谈无奇:我所做的只是躺床上等周公来会。在那之前或之后,我都没有哪怕是有一丁点雷同的经历。要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至少一次超自然或无法解释的经验,我的机会就用在这件事上了。总共三四分钟的过程使我惊喜交加,同时似乎又在暗示在日常现实之外或许还存在另一个现实。

       UFO目击事件的典型背景通常是偏远荒芜的地区——夜晚的乡间小道或森林,亦或新墨西哥州的牧场。一艘悬浮在曼彻斯特之上的巨大太空船理应被数万人观察到,况且当时刚过午夜,路上应该还有不少行人车辆。我密切关注本地新闻,和每个我认识的人谈及此事,但很显然,除了在菲尔德区学生宿舍的我,没有任何其他人看到了太空船。多年以后,国防部UFO处(现已关闭)的目击报告档案在网上公布后,我逐条搜索了1981年的记录,没有任何一条和我的经历相似,而且在当月及其前后各一个月,整个英国都没有目击报告。

       没有UFO,从没有过。至少官方口径如此,我们都被灌输了这种说法。国防部对此足够重视,还专门监测目击报告,感觉蛮可靠的,而2009年UFO处关闭时,没留下任何一件无法解释的目击报告,兴许还有些失望。那只不过都是些透过树丛或迷雾在特殊角度看到的夜行飞机、气象气球、彗星和车头灯,目击者要么醉了,要么处于半梦半醒之间,还有些在法律上来讲,就是思维平衡被扰乱了。一些著名的照片是用飞盘伪造的。我在曼彻斯特所看到的物体,不管它是什么,确实出现在我面前——对此我毫不怀疑,即使在32年之后的今天——但我从未弄清楚那到底是什么。

        UFO目击报告的高峰出现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引人入胜的电影《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上映前后的十年间。相信UFO从不存在的一个绝好理由就是从那以后再没有人看到过它们了。曾经,天空因外星飞船光顾而丰富多彩,可现在又回到了原始的虚空状态,回应射电望远镜的只有静电噪音,偶尔来几场流星雨满足好奇的眼睛。

      
 埋进历史故纸堆的并非只有飞碟,其它类似事件也以较慢的速度随之递减,这其中包括幽灵目击事件、鬼怪相关记载、念力等等。它们定期接受伦敦心理研究学会、英国研究组织"超自然科学"(Para. Science)之类组织机构的检验。超自然相关行业既得利益者当然拒绝这类辩论,但与仅仅一代人之前相比,超自然故事在公众中的可信度已大打折扣。对此的标准解释是怀疑主义的发展,但也可能是有更多的神秘力量在起作用,对于超常现象,这似乎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在巴黎情境主义开山之作《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中,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居伊•德波(Guy Debord)声称
消费文化已催生出一个替代现实维度:它用自身光鲜亮丽的幻象世界取代了晦暗无趣的现实世界。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丰饶中分一杯羹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一种神话,一种包裹在影视产业舶来的景观中的丰富可能和无限选择的错觉。

          德波并非作此评论的第一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理论家因战争流亡到纽约,他们发现巨大的牙膏广告牌比他们预期的更刺激。纽约的文化已被世俗之奇伟完全绑架了。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视觉冲击通常用于表现超脱凡尘的灵。拥有巴洛克风格的外立面和高耸尖塔的大教堂,或红或蓝、流淌着阳光的彩色琉璃窗,虔诚的队列和狂欢节游行,兽首石雕,施恩宝座,传奇圣迹——这一切无不证明在物理现实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不可感知的无形现实,只能通过奇观(spectacular)暗示性的描绘。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对自然的尊崇,及该时期代表性的风格大胆的风景画,都达到了相同的效果。

        不可否认的是,反对如此这般视觉文化表现的冲动一直存在。它们能被看到,同时留有人类技术的痕迹,这些事实本事驳斥了它们和超脱凡尘之物的联系。乖戾暴躁的亚瑟•叔本华也对此不以为然,有些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苦难的粪堆,不过至少还有美景聊以自慰,他对此嘲讽道:"那么,这个世界只不过是管窥之景?"但是,在支撑献祭、传递心智、训练对上界的内心视野方面,奇观在事实上的确达成了目标。

          如果有人笃信他们目睹了另一个世界闯进了物质现实,或者被说服相信有人看到过,其所见和所信的联系就会更紧密。圣母玛利亚在法国卢尔德、爱尔兰诺克、葡萄牙法蒂玛的显灵都在暗示:只要还能看见,任何人都有可能享有早期基督教徒——不但看到过,还和他们重生的神交谈、用餐、触碰过——的所见所得。与之类似,罗马帝国百夫长、无头圣人、哀号的妇女和苍白的孩童等形象的具现,更不用说降神会上涌动的灵气,会把寻求庇护的目击者引领到现世之外的另一个维度,也就是人生旅途的必然归宿。我们对此有所了解,是因为偶尔在夜深人静、孤身一人之时,我们中的异类会在一瞬间亲眼见证。

           1896年,卢米埃(Lumière)兄弟开办的首家电影院里的部分观众看到荧幕上的火车驶来时从座位上仓皇逃脱,现在看来,他们似乎是在徒劳的逃离奇观时代所向披靡的进攻,眼见为实开始沦为笑谈。电影只是现实的拟像,但我们在拟像中看到的世界却无法看到我们——这正好与几个世纪以来对神灵世界和世俗世界关系的阐释相反。即便到了1953年,我们全家人一起观看BBC直播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典礼时,我那从未看过电视的曾祖母还向驶过小屏幕上的女王马车挥手帕。

        如果说
媒体文化奇观化(spectacularisation)的发展开始削弱对精神世界的信仰,那么视频技术的广泛传播则加快了这一进程。如今,有了手机的帮助,拍摄影片易如反掌。除了闭路电视(CCTV)气泡般的摄像头不间断的望向虚空,夜晚的空旷街道上似乎什么都不会发生。摄像机曾专用于生命中标志性事件(婚礼、周年纪念、生日),但现在基本上任何事都在Youtube的关注范围之内。在鬼怪故事的鼎盛期,鬼魂出没的照片或影片堪称梦寐以求的最高奖励,如今技术障碍已经被扫清了,但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些怪异的白影,很可能只是屏幕上的斑点。

          这种后现代社会的抗衡力量所带来的是错误的怀疑论。
受文化因素及之后的技术因素驱动,理性主义者的怀疑很大程度上的确与超自然现象兴趣减退相伴,但这种怀疑本身的基础则是人们拿来评价任何事物的与日俱增的不信任感。超市的优惠为你提供半价红酒,涂在脸上的产品可以让你看上去更年轻——这都是些显而易见的谎言,选举期间政客们的宣讲听起来像公关公司的胡言乱语。如此种种彻底渗透到整个文化中,导致冷漠多疑的泛滥。如今,对那些很难考证但值得注意的现象,我们只会不加区分的一概拒斥。气候变化目前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正是由于怀疑主义阴暗面的恶劣影响,我们不愿意相信别人在受苦。全盘否认的态度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抵抗欺诈,但却是以前所未有的陷入虚无主义的风险为代价换来的。

           
在德波生活的时代,景观文化在其受众周围编织了一层无法逃脱的谎言之网,使他们无法看到现实的真正本质。如今,相反的情况开始大行其道。谎言依然无处不在,但私下里已经没人不知道自己活在谎言中。名符其实的事物根本不存在,浮华的言论使用歇斯底里的夸张来修饰——"史上最恐怖的电影!"、"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小说!"——同时播下自相矛盾的种子。怀疑的习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似乎没有什么不是骗局的一部分。

            真正的怀疑主义需依靠经过深思熟虑的信仰搁置,而与之相反的思维状态,正如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所说,则使我们专注于奇谈怪论。怀疑主义的守护者是多马•底土马(Thomas Didymus),即多疑的多马(Doubting Thomas),却被错误的当做懦弱的无信仰者,他的悲剧正是源于对主坚贞的忠诚,这使他拒绝接受听起来像臆想出来的耶稣重生。重生的救世主告诉他非见而信是有福的,这一道德准则并不适用于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因为其他信徒已经拒绝相信抹大拉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e)。当然,耶稣的阐释是为后世准备的,但重点是多马并未因忠诚而被谴责。即便如此,早期教会可不会满足于仅把信仰解释为遵从神圣戒律和乐善好施,他们坚持教条式的、基于信仰的版本,要求信众每周都用具体的言语表达真实信仰。教会就这样把反对其自身的证据拱手送给了启蒙运动及那个时代的科学信徒。

          与多马不同,当代怀疑主义采用的是持拍怀疑,因为就算别无选择,但私下也都明白现有选项不尽如人意。人们讲述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例如目击半透明的幽灵在古宅中游荡、每个人都窝在床上时空洞的脚步声沿着楼梯上上下下,经过思维球拍的加工,其可信度和长期天气预报不多不少。不同于明显的谎言,鬼故事还有些许尊严,偶尔能跨越绝不可能与基本可信的分野。它们或许不能被证实,但也不能被证伪——除非诉诸于物理法则这门专家专用的排外语言,他们可掩饰不住自己对大众轻信态度的蔑视。不过,既然景观文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获得相同的回应,物理法则和YouTube上粗制滥造的恶搞视频所得出的结论水平差不多。

         可见和无形、物质和精神、现象和本体都不再是彼此独立的领域,它们互相渗透及至彼此消解。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被康德称为物自体(thing-in-itself)的事物核心,达到18世纪纯粹理性巅峰期也无法企及的水平。自然史节目所用的摄像机即便在细胞层面或极端黑暗的环境中也不会错过任何细节,但这只是把万事万物影像化。有些人一直相信登月是个骗局,不过是因为相关影像证据看起来很假,在摄影棚里就能轻易制作出来。与之相比,新墨西哥州罗斯维尔的臭名远扬的解剖外星人黑白影片显然是场骗局,简直就是在侮辱人的智商,1995年该影片出现时,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就是如此向别人保证的,却暂时忽略了其荒谬性并非在于摄影技术,而在于类人地外生物这一概念。

           曾经,所见即所信是建立在一定人数临界值上的。若某人宣称自己看到过奇异事物——双头人、尼亚加拉大瀑布、沙漠中塞满黄金的陵墓——他们的证词在核实之前只是对信念的挑战。笛卡尔坚持"在打消所有疑虑、知根知底前绝不相信任何事"。怀疑是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主要基础,因此首个奇迹目击者的目击行为本身必须经过验证。在电子大众传媒时代,全世界每秒都会涌现出无数照片,视频短片"像病毒般蔓延",何为真假应该不存在疑问,但临界人数已不再关键。我们接受劝诱而看到的事物都打着原貌重现和"真实"的旗号,但它们费尽口舌才能引起公众关注,本身就说明其真实性堪忧。

         几年前,我看过一部关于英国逐渐减少的UFO目击事件的纪录片,很多宣称他们曾目击过UFO的人接受邀请分享他们的经历,有些还会回到事发地点。部分接受访问的人依然坚信他们当时所见是客观事实,但该节目的导向则是寻求可能的合理解释,与曾经流行的相信存在外星文明的大众文化背道而驰。其中有一位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如果没记错的话)看到过天空中的神秘物体,并很快画了幅草图。值得高兴的是,它和我看到的那个一模一样。

原文发表于2013年4月5日。原文版权归万古杂志所有。


嶺南人當家作主 團結力爭重選

Posted: 14 Jun 2013 03:27 AM PDT

嶺大學生團體就嶺大薦任校長之聯合聲明
【嶺南人當家作主 團結力爭重選】

嶺大校長遴選委員於六月七日正式公佈薦任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鄭國漢為新校長。自消息公佈以來,不論校內還是社會各界都有激烈的反對聲音,力抵「梁粉」挪用嶺大為整頓基地。的確,其顯而易見的政治背景使一眾有心人為嶺南及香港的教育的未來而擔憂。是次校長遴選爆發人選問題的確惹人關注,但歸根究底的問題是源於一個毫不民主的遴選制度及權力傾斜的嶺大管理層。

不公制度 黑箱作業

一位領導5117位學生的嶺大校長,只由9人遴選委員會揀選並薦任。這唯一的人選,只要經過毫無權責、約束性的師生諮詢會,就能立即獲校董會通過委任。遴選的過程及時間由委員會自由調節,於短短四個月內便極速完成整個遴選過程,但學生、教職員、校友及勞工對此一無所知!

全校只有校董會有權成立遴選委員會,當中的成員更必須是校董會成員,可見管理學校之權力完全傾側於與政府關係密切的大商家校董上。校方每每以大學條例指學生無權投票及遴選會議為絕對保密為由,剝奪學生的知情權及參與權。大部分校董會成員由行政長官委任,只有校董會有權委任及終止委任校長,故校長只需面向校董會及政府,至於重視師生、與他們溝通淪為個人選擇,這都是荒謬的假民主遴選制度下的產物!

大學條例無明文規定學生沒權投票,只表示學生代表的權責由校董會視乎大學的最大利益而定。但「大學最大利益」從未在遴選過程中討論過,就任由校董會獨自決定遴選委員會的組成。故保密協議,表面上是保護參選人,實為校方黑箱作業之藉口。為趕及九月新校長委任,而篩走所有於外地工作的學者,定犧牲有潛質及興趣的校長人選!陳主席一再強調已盡量做到「民主」選舉,相比其他大學生更能「參與」遴選過程。但港大、理大、城大和浸大的學生代表都有權投票選出校長,敢問校方如何能高舉民主之名?於如此不透明、民主的遴選機制下,校長絕無代表性及認受性,他只是校董會的傀儡、甚至政治工具,並非真正的校長。

假諮詢急推人選 斷送嶺南未來

遴選過程中,於十一及十二月期間分別舉辦四場「諮詢」會,但十多名學生、教職員及校友只能就定義含糊的「校長要求」表達意見。接著已是校方於六月七日突然公佈薦任鄭為校長,並定於六月十七日舉行只有一個半小時的師生諮詢會,及於半小時後的校董會便會立刻討論委任該人選與否。

陳智思曾公開表示校董會要求新校長能改革嶺南及能做兩屆任期,但這從沒徵詢過教職員及同學意見。可見,校方只視諮詢為行政程序以合理化整個小圈子選舉。而於將舉行的諮詢會,個半小時絕不足夠處理同學、教職員及校友等意見,大部份教授包括兩名協理副校長、高層教職員都因到美國開會而不能出席。即使相關教職員能預先提交問題,這亦無異剝奪了他們直接參與的權利。既然這麼多重要教職員不能出席,校董會有何理據堅持只辦一場諮詢?我們反對校董會急於委任校長!

即使現今有眾多反對聲音,但校方仍一意孤行,於諮詢會同日就委任與否作決定,反映校方根本不重視各持分者的聲音。「假諮詢」只為能委任鄭為嶺大校長作政治酬庸,完全是「假民主」選舉,斷送博雅嶺南的未來。

無認知無經驗 意見傾倒一方 委員會不合格

九位遴選委員會的成員當中,只有兩名是大學教授,其餘七位都是大商家。但這些商家連「以學生為本」這點也要諮詢同學後才增訂為對校長的要求;面試的時候只會從商業角度考慮,如:問及如何取得更多贊助、如何幫同學就業、如何宣傳這品牌(嶺南大學)及產品(嶺南學生)等。事後,多名校董更表示遴選過程使他們學到很多、對嶺南了解多了。

這豈不是本末倒置?校長是學術及行政首長,校方本應於遴選過程中認清人選能否解決相關的複雜問題。但有關學術、大學角色及與學生溝通等問題都只是由兩位教授及學生會會長發問。他們對嶺南及嶺南人的認知薄弱且表面、毫無相關的專業學術知識、毫無大學的領導及管理經驗,如何能選出合適校長?陳主席多次公開表示不應作出政治審判,可見他們對捍衛學術自由、院校自主之理由及方法一無所知,我們完全質疑他們為評審的資格。

「有參與」為擋箭牌 以學生為「本」

整個遴選過程中,前任及現任學生會會長(學生校董)共參與過五次遴選會議及三次面試,絕無陳向傳媒所說的十次會議之多。前任會長之前曾與校董會提出要求學生代表有投票權,但校方置若罔聞。學生代表於會議中更受到特別對待,例如學生校董提出要求於面試中有權發問,竟被當時的秘書以學生沒權投票為由拒絕,要經爭取下才能發問;所有委員一早齊人選的詳細資料;相反,學生代表多番要求取得相關資料仍被無視,甚至連候選人的名字也無從得知。然而,每當校董會被質疑其制度及人選問題時,陳智思卻將責任推卸到同學身上,以已「諮詢」學生或學生代表敷衍回應。

學生代表淪為花瓶,校方根本不是為發揮監察作用及讓同學「參與」,只是「假監察」。「學生參與」只是不公制度、黑商作業的擋箭牌,校方以保密協議為由,令學生無從得知整個遴選過程的內容,更遑論參與其中。結果,學生永遠都是最後「被知會」的對象,處於被動角色,從沒自主權及話語權。校董會只是視學生為商品,作為取得更多贊助、宣傳學校這品牌的本錢,但學生的意見、想法從來都不在校董會關心之列。

撐廿三條壓自由 博雅學術無法留

鄭國漢曾公開表示支持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及推行國民教育科,難免令人憂慮其政治取態影響各項校政。「廿三條」倘若通過,將剝奪市民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多項公民權利;國民教育科則與大學講求自由、開放、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一校之長,為院校學術及行政之首,必要條件並不是能幫助學生就業、取得贊助金等,而是個人的素質、道德、原則及學術成就等內涵,為院校的學術自由及自主把關,讓老師和學生自由開放的互相交流、啟發。

若鄭成為校長,個人的政治取態將影響到校政的制訂及執行,更會動搖社會大眾對他能否捍衛學術自由、讓師生繼續自主實踐的信心。如此政治取態的鄭國漢在這荒謬的遴選制度下出台,試問學生、老師乃至社會大眾,豈能信任與政府關係密切的鄭能捍衛嶺南的學術自由,以及不以校長之權打壓被視為社會運動搖籃的學系,嶺南大學能否繼續堅持公義亦成疑。

大學不是一間私人公司,不是政治倒模工具,而是思想、學術自由交流之地。只有讓嶺南人當家作主的選舉制度下,才能選出一個不只面向校董會,真正要與師生合作共治大學,捍衛大學主權的校長。所有香港大學的校監都由行政長官擔任,近年安插親信、打壓意見之舉不斷增加,使學術自由、院校自主岌岌可危!

若於強烈的反對聲音下,校董會及鄭仍一意姑行完全漠視嶺南人聲音,我們絕對不會容忍,誓死捍衛嶺南主權,嶺南人當家作主!故嶺大學生組織共同嚴正提出:
1. 強烈譴責黑箱作業、假民主的遴選方式;
2. 要求校董會捍衛學術自由及院校自主;
3. 不接受9人小圈子的選舉結果;
4. 反對即日倉促委任,要求立即重選;
5. 並要求公開就遴選制度商討,並於取得共識後才展開重選工作。

若只有5000人的嶺大也無法實踐民主,更不用說香港會有民主的一天!所以,這不只是嶺南人之事,還是大學生之事,更是全香港人之事。
民主─是我們共同的理想。

發起團體(排名不分先後):
第四十六屆嶺南大學學生會代表會
第四十六屆嶺南大學學生會幹事會
第四十六屆嶺南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第十七屆嶺南大學學生會工商管理課程聯會幹事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聯會第十七屆執委會
第四十六屆嶺南大學學生會文學士課程聯會評議會
第十七屆嶺南大學學生會文學士課程聯會中文系系會
第十四屆嶺南大學學生會文學士課程聯會英文系系會
第二十六屆嶺南大學學生會文學士課程聯會翻譯系系會
第十四屆嶺南大學學生會文學士課程聯會文化研究系系會
第九屆嶺南大學學生會文學士課程聯會視覺研究系系會
第十屆嶺南大學學生會文學士課程聯會歷史系系會
第十一屆嶺南大學學生會文學士課程聯會哲學系系會
第四十六屆嶺南大學學生會文學士課程聯會評議會文學院新制事務委員會
蒙民偉樓東亞堂A座第十六屆宿生會幹事會
香港崇正總會霍藻綿樓第十六屆宿生會
忠信逸民堂第十六屆宿生會執委會
林護堂第十六屆宿生會幹事會
賽馬會堂E座第十六屆宿生會幹事會
賽馬會堂F座宿舍第十六屆宿生會幹事會
黃浩川堂第一屆宿生會幹事會
伍絜宜堂第一屆宿生會幹事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香港青年獎勵計劃
嶺南大學學生會貓社
嶺南大學學生會中國貿易學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欖球學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劍擊學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漫畫迷學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天文學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劇社
嶺南大學學生會桌上遊戲學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社會服務團
嶺南大學學生會天主教同學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文社
嶺南大學學生會跆拳道學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舞蹈學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飲食及旅遊學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柔道學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電影學會

聯署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7833518387124

香港是自由天堂嗎?關於史諾登的處境

Posted: 14 Jun 2013 03:16 AM PDT

2013年6月12日

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在《紐約時報》撰文,評論美國揭密者史諾登藏身香港事件,分析其面臨的處境以及香港自由日漸收緊的情況
由於版權限制,請按以下連結瀏覽:

Page 1
Page 2

(中譯將稍後提供)

回望许良英先生的心路历程

Posted: 14 Jun 2013 03:03 AM PDT

"谢谢火炬给你光明"

——回望许良英先生的心路历程

 

 傅国涌

 
就是在浙江临海张家渡的这座老屋里,上世纪60到70年代的黑暗中,许良英先生在煤油灯下编译了《爱因斯坦文集》。

 

    2013年1月28日,许良英先生在北京连续的雾霾中告别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他跨越九十三年的人生,经历了中国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他与这个动荡曲折、起伏不定的时代血肉相连,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他养成了天天读报的习惯,关注着国内外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那年他才11岁。1940年以来,他不再是一个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推动者,一次次卷入历史的漩涡当中,乃至粉身碎骨都不在乎。在他年轻时代,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这一诗句曾深深地打动过他:"谢谢火炬给你光明,但不要忘记那执火炬的人呀,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从强敌入侵的浙大求学之时起,他以自己的生命、思考和追求深深介入了大时代跃动的脉搏之中,他一生走过的道路,尤其是他的心路历程,成为了一个风雨仓皇时代强有力的见证。只有将他放在百年中国革命、战争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乃至放在整个世界思潮翻滚、变化激荡的20世纪大背景下,我们才能真实地理解他在每个时代关节点上的选择,理解他走过的血泪交错的人生之路和思想上的归去来兮。他生于1920年,正是思潮多元、充满变数的"五四"时代,但在他成长的年代,"五四"的浪花早已消退,他遭遇的是"九一八"以来空前的民族危机,做亡国奴的恐惧使他对国民党政权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和不满,他憎恨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曾在日记上写下"打倒蒋介石!"的口号,被老师叫去训了一顿,说喊口号是要杀头的。那时,报纸常常开天窗,各地学生到南京请愿、要求政府抗日的消息,他还是隐约知道了,虽然他只是个偏僻地区的小学生,蒋介石给他留下的印象却是"军阀"、"卖国贼"。国民党在他幼小的心目中不过是"说好话做坏事的",他们所谓的"政治"则是肮脏的交易,他非常厌恶"政治",并找到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精神避难所,一心梦想成为法拉第、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1937年抗战爆发,他失学回家,在故乡自学一年,接触到大量近代物理学的新书,撞入了一个令他惊喜欲狂、眼花缭乱的神秘新天地,他还精读了爱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观》,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从初中起对物理一直是最最感兴趣的,初中二年级就开始崇拜爱因斯坦,但不曾想到还有这样一个奇妙、美丽的新境界,他决心终生在这里面探索,成为一个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物理学家。为此他报考了浙江大学物理系,1939年2月在广西宜山入学,成为王淦昌先生的得意弟子。

然而,当浙大辗转迁徙到遵义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对物理的兴趣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激情,他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红色书籍的阅读和革命哲学的思考中,并一步步摆脱对生死的恐惧,决心寻找中共地下党,走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简单地以为推翻了国民党政权,中国就好了。一个热切的"科学救国"论者转变成了狂热的革命者,并没有人鼓动他,他是自觉地被裹挟进那个时代的红色浪潮当中的。很多年后,2001年6月24日,他写给李慎之先生的信里说:"我走上革命道路,不是靠任何师友的启蒙,而主要是从现实和书本上领悟得来的。……我投身革命的过程另一个与别人不同的是,我不是为了追求民主而找到党的,而是为彻底解决社会的不公、实现共产主义而入党的。"李慎之则说自己参加革命的思想动力,"一个是爱国主义,或曰民族主义,另一个就是一种朦胧而强烈的平等思想(甚至不是'公正'的思想,那时候我还不懂)。"

许先生说,第一次听说"共产党"这个名词是1927年,当时就有好感。临海县城有个振华中学,学生中有共产党,被国民党关在监牢里,他们的主张是"劫富济贫"。以后又听说国民党枪毙共产党人,被枪毙的都是青年学生。1935年春天,他读到《申报》记者写的红军撤离江西后的"匪区"采访录,第一次对共产党有了比较具体(虽然还极其模糊)的认识。他从小读过《水浒传》,天真地把共产党和梁山泊的英雄好汉联系在一起。1936年在浙大高工读书时,曾在杭州南星桥军营受训,听到了一些红军的故事,并知道他们军训的枪是方志敏残部弹尽粮绝被俘后留下的,几百人就被埋在他们军训的大操场下,这件事发生在八个月前,使他受到很大震动。1938年,他家乡临海张家渡村里有人到过延安,给家里寄回一本油印的抗大讲义《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这类读物,拿到时很高兴,可惜读不懂,但从此他开始关心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希望有一天可以读懂,甚至产生过一个念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释现代物理学新发现的许多惊人现象。那时,理论物理学仍是他的最爱。1939年暑假,他买到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此后,他又读到介绍马列主义理论的刊物《理论与现实》,还有关于红军长征的小册子。

1940年初,他到遵义不久,即在老城一座作为浙大总办公室的大院照壁上,看到了"实行三民主义"的标语,但"三民"两字字迹模糊,细看隐约露出"共产"两字,这是红军五年前留下的标语:"实行共产主义",他生平第一次看到就感到分外亲切。就是在这里,人民的苦难深深地摇撼着他,他目睹遵义街头衣衫褴褛、骨廋如柴、背着大筐沉重煤炭的运煤工人,一队队被绳子捆着、光着腿在寒风中抖索的"壮丁",眼前的现实击破了他的"科学救国"梦,从那个春天起,他再也无心钻物理,决心告别"象牙塔"。他开始集中精力阅读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个苏联人的《中国的再生》以及《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等红色书籍。他说自己从小胆小怕死,为了革命,必须正视极端严重的生死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思想斗争,他有自信可以面对枪口、刑具和刺刀了,才主动申请参加浙大的左翼社团"黑白文艺社"。他希望自己做一块通向共产主义大道上的小小的无名的铺路石。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浙大校内的空气骤然变得紧张,"黑白"社垮了,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了"质与能自然科学社",4月1日正式成立,出定期壁报《质与能》,组织"中国科学为什么不发达?"等讨论。他认真地学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学斯大林的《列宁主义问题》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浙大没有地下党的情况下,他自觉地追随红色革命,为了相互砥砺,他写了八九千字的论文《试论感情与理智》,在浙大的进步同学中悄悄流传多年。1942年他大学毕业,王淦昌先生一心要他留校做助教,研究最前沿的物理学问题,认为他研究物理很有前途,说他有三个优点:1、做学问态度诚实;2、理解力强;3、有创造性能力。但他无动于衷,因为他决志要去寻找中共地下党。结果在桂林找了几年也没找到,1945年1月下旬,王淦昌写信要他即回浙大,并说曾在贵阳日报上登广告找他。从桂林一路流浪回到湄潭,历经169天,行程2555里,其中步行2100里,在黔南遭遇大雪,路上还差一点被五六个国民党兵打死。当他结束半年的流浪生活,回到浙大时满身虱子、胸口创痕斑斑、腰间脊椎得了关节炎,符合世人对"共产党人"的想象,所以一个国民党特务学生就指他为"共产党"。其实,他要等到一年多后、浙大复员路过重庆《新华日报》馆才解决入党问题。在此之前,他足足找了五年地下党,独自在党外追求了六年之久。

这条风险莫测、置生死于度外的路是他主动选择的,所以,他说自己的经历是比较独特的,主要不是靠熟人或朋友的引导,而是直接从书本中接触主义,并出于对黑暗现实的愤恨。他从一开始就把革命看作是生命的同义语。在杭州领导地下党和学生运动的岁月,直到1948年11月以前,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活着见到"解放",他以为自己在"解放"前就会死在监狱里或刑场上(后来有人指控"许良英搞革命是为了死")。1949年5月3日当他用整个生命追求的那一天到来时,他甚至幻想"应该有万道金光垂天而下,到处飘荡着五彩云霞",事实上一切都很平静,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变化,而他冒着生死所从事的地下革命结束了。那一天正巧是他29岁的生日。

一个天资聪颖、自小爱读书、爱思考的青年,从20岁起竟然放弃"科学救国"梦,决心不顾生死,去走这样一条革命之路,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选择,而是同时代许多知识青年的选择,顾准(1915)、胡绩伟(1916)、韦君宜(1917)、李锐(1917)、李慎之(1923)……几乎都是如此,作为后"五四"一代人,他们几乎都是在"一二九"前后的抗战烽火中接受大学教育,在"五四"思想先辈中,他们亲鲁迅、远胡适,走的是当年"南陈北李"首倡的路,当1942年许良英不顾恩师王淦昌再三的挽留、决意去寻找中共地下党时,始作俑者陈独秀先生已在四川江津的小石屋里,贫病交加之中完成了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回到了"五四"最初的启蒙轨道,在《我的根本意见》中清楚地指出:"民主主义是自从人类发生政治组织,以至政治消灭之间,各时代(希腊、罗马、近代以至将来)多数阶级的人民,反抗少数特权之旗帜。'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特别是反对党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或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可惜这些声音当时未能广为人知,更遑论影响青年的思想。当陈独秀在给西流等人的信中否定了斯大林模式时,也正是青年许良英悄悄读《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时。

在那个代的许多青年心中,鲁迅的吸引力远超过胡适,李慎之先生曾经说,"鲁迅的著作永远是对我心灵的启示与激励,……我六十年来一直爱戴崇敬鲁迅。对胡适的感情是完全无法与之相比的。"晚年他的思想倒转了过来,"认为就对启蒙精神的理解而言,鲁迅未必如胡适。"许先生回忆,1939年暑假,通读了20卷本《鲁迅全集》中所有的杂文,鲁迅精神世界给予他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他一直把自己比作鲁迅所说的那种肩闸门的人,"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年青的一代去宽阔光明的地方。"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讲到柔石"台州式硬气和迂",在台州历史上出过不怕"灭十族"的方孝孺,他一直以台州家乡人的硬气而自豪,他在中小学时代就被人称为"硬头硬脑",鲁迅的硬骨头精神大大地契合他的个性。即使到了晚年,他对胡适的看法仍没有大的改变,这和李慎之的回归胡适不同,虽然他已看清自己一生走过的路。

1957年,他在中国科学院一夜之间成了"右派",而且是"极右分子",他本来没有右派言论,他对自己栖身的党一腔热忱,对领袖无比忠诚,5月24日他到北大看大字报,认为"诬蔑党、诬蔑马列主义的毒草出现不少",是尖锐的阶级斗争的表现。他还对同去的赵中立说:"十七年来,每次阶级斗争我都积极参与,唯有这一次却只能袖手旁观,内心非常痛苦。"当6月8日《人民日报》不仅登出社论,而且以8个版面刊登批判毒草的文章和报道,他坐不住了,他无法理解《人民日报》为什么突然翻脸,帽子扣得这么大,这种做法太粗暴了。他以为是宣传部擅自做主,他为此思想不通,到处找人去谈,包括杜润生、于光远、范文澜、潘梓年、郁文、张毕来等人,到6月17日他觉得自己思想通了,"心情十分愉快,回想自己前几天的情绪,觉得可笑,活像一个堂吉诃德。"从1940年到1944年,他说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堂吉诃德",以后改变了,自从斯大林被赫鲁晓夫揭发后,这一思想又复活起来。他的"堂吉诃德"之举使他遭遇了"碎骨之痛"。

其实,1949年他就遇到了看不懂的问题,杭州刚易手,地下党走到地上,他到杭州青委工作,领导告诉他,如果到宣传部可以当副部长,在组织部只能当科长,在伙食、看文件、参加会议等方面的待遇都不一样,而他认为干革命连生命也不计较,现在计较这些未免太可耻了。他宁愿当科长,发现部长一律吃中灶,而他和大家一起吃大灶,经常一起参加劳动,而那些曾经一同战斗过的同志一旦当上部长,就摆出了"首长"样子。当然,他那个时候是标准的左派,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他在杭州发动学生把私营商店的资本家逐户拉出来揪斗。1955年的反胡风运动中,因他介绍入党的方然成了"胡风分子",而受到审查,10个月后才放下包袱。

1958年2月下旬他被开除党籍,党纪处分书上连他的入党时间、地点都是错的,在"犯错误原因"一栏赫然写着"一贯有个人野心,每当个人野心不能满足,就同党对抗。"他当即表示完全不能同意,毫无事实根据。而来人表示:"这一栏是支部的意见,用不着征求你同意。"青年时代历经千辛万苦、花了五年多时间找到的党将他甩出去了,他的隐痛可想而知。3月1日他拒绝接受保留公职、去黑龙江密山国营农场监督劳动的处分。在行政处分决定书上签字时,他发现被定为"极右分子",表示不服,对方说:"这是组织上定的,用不着同你讨论。"最终他选择了在当时无异于绝路的"自谋生路",但在处分决定后面的空白处,他依然诚恳地写下誓言:"保证永远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保证永远不说一句不利于社会主义的话,不做一件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事。"他真诚地相信自己错了,他要用体力劳动来改造自己,脱胎新生。在故乡农村劳动改造的漫长岁月里,无论是大跃进、"文革",他都毫无怀疑,无条件地相信党报说的,利用劳动之余阅读《毛泽东选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此曾得罪很多人。直到1970年他在故乡回顾自己前半生,还说,"我一生最感到光荣和幸福的,是有幸七次见到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也曾有幸多次听到周恩来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教诲。"1972年他从北京经河南回家乡,特地到韶山朝圣,五次进出毛泽东故居,每次都含着热泪。

1974年,他为《爱因斯坦文集》出版的事留在北京,目睹"反击右倾翻案风"、"批林批孔"的表演以及江青的种种丑态,终于从长期的迷信和个人崇拜噩梦中醒过来,从此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出路,并重新审视此前走过的道路。血雨腥风的地下党时代早已过去,与他共同战斗过的同志于子三等牺牲了,吴大信等许多人坐过国民党的牢狱。他经历了"反右"、"大跃进"、"文革"以来一系列的运动,九死一生,曾遭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离婚、监禁、自杀,毛泽东所谓的"五不怕"他都一一经受了。在农村幽暗的煤油灯下,他编译了《爱因斯坦文集》,研究爱因斯坦的世界观,渐渐回到主流文明的轨道上,他早年接受的科学训练,他少年时代就遭遇的爱因斯坦思想,一点点将他唤醒。

1938年,也是在临海张家渡的"风翻书楼",他认真地读了爱因斯坦的箴言,"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的,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鄙夷不屑。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光是脊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

然而,爱因斯坦所推崇的这些民主自由思想不久就被他自己抛弃了。他真诚地信服了斗争、专政、铁的纪律、革命的战略与策略那一套话语,并由衷地以为通过革命可以实现理想的公平。为此付出了足足三十四年的光阴。

1978年,当他重新回到中国科学院时已58岁,和这个国家一样,许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了,他心情沉重而抑郁。随着《爱因斯坦文集》三卷本的陆续问世,以及他对科学哲学和世界科学史的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开始对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力,他发出的声音越出了科学界,成为80年代中国启蒙时代的中流砥柱。经过长时期的苦难和思考,他深刻地意识到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从那时起,他穷尽生命最后的数十年,努力为中国引入思想的火种。那些潜伏在他生命深处的精神资源也一一复活,民国教育给予他的影响开始发酵,立本小学、海门东山中学到浙大高工再到浙大,他受到的健全教育,在他摆脱意识形态给他的负面影响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期的哲学思考和他的世界科学史视野,对于他最后研究民主的历史和理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不是贸然踏进这个领域,而是一步步跟着时代走过来的,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个脚印中都凝结着他和时代的血汗,他的文字不是书斋和研究室的产物,而是在忧患的人生和民族的困苦中一点一滴悟出来的,每个字都如铁铸一般。如果说1980年他发表的《试论科学和民主的社会功能》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的,对世界文明史的重新理解也刚刚起步,那么到1988年发表的《驳民主缓行论》,1989年发表的《民主与科学是现代国家立国之本》、《"五四"和中国的民主启蒙》等一系列文章,他对民主的思考开始变得成熟起来。等到他离世前几年在《炎黄春秋》发表的那些文章,特别是还没有问世的著作《民主的历史与理论》,他已摸到了人类文明史的门槛,找到了一条通往现代中国的路径,看见了文明的曙色。虽然他不能及身而见了。

他在生命的黄昏一再眺望未来,为此满怀信心,他不在乎自己生前能否看见,他只知道朝前走去。他连遗体都捐献了,没有墓,没有碑,他浩然独立的人格,他毕生为这片土地的付出就是他立在世间永存的丰碑。当他离世之时,北京只有漫天的雾霾为他送行,没有铺天盖地的鲜花、挽联和赞誉之词,只有民间小部分人的哀伤和悲泣,他默默地离开,如同他生前的姿态,不张扬,不喧哗,他知道大江浩浩汤汤,日夜东流,什么雾霾也挡不住。他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不可侮。泰戈尔的诗依然坚定有力,他就是那个站在黑暗当中执火炬的人:

谢谢火炬给你光明,但不要忘记那执火炬的人呀,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2013年2月13日杭州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刘伯温点评天朝官员

Posted: 13 Jun 2013 11:27 PM PDT

标题党:刘伯温点评天朝官员

原题 蜀市三贾 

刘基 

原文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门坎)月一易。岁余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諅(读音ji一声,一周年)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如是夫!昔楚鄙(边远地方)三县之尹三。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无以僦(读音jiu四声,租赁)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翻译:

    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赢利。(其中)一人优质不优质的都进货,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其中)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要求多就多一点,不计较。于是(人们)争着到他那(买药),他店铺的门坎每个月换一次。过了一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那专门进幼稚品的商人,中午时的店铺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 

    郁离子见了叹道:"当今为官的,也如此啊!从前楚国边远的三个县的三个县官。其中一个廉洁却不能得到上司的提拔,他离任的时候,没有钱租赁坐船,人们都笑话他认为他蠢。其中一个选择方便获取的利益就取,人们不责怪他的攫取反而称赞他贤能。其中一个没有利益不(榨)取的,获得的利益用来交给上级(官吏),他将下级官吏和士卒当成儿子一样将富人象宾客一样地对待,便不到三年,升迁被任命为长官法纪的职务,就是百姓也称赞他的善良。这不是怪事吗!" 

今人感评

    当官一旦等同于经商,这个社会制度也就危机四伏了。

    第一个官说明高薪养廉的必要性;

    第二个官提示人们重视监督机制及其法律的健全,再就是他们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个官让我们知道,官的获得实际取决于谁,官就不是表面讨好谁,而是将利益送给谁或者说为谁谋利益啊! 


意外

Posted: 11 Jun 2013 05:20 PM PDT

 

 

 

 

 

 

軍事碼頭近2萬反對 陳茂blog續龜縮缺席民間論壇

Posted: 14 Jun 2013 12:10 AM PDT

城規會就政府就修訂中區規劃大綱圖,劃出0.3公頃為軍事用地及設軍事碼頭的諮詢,次輪收9,242意見書,連同首輪9,815份,共收到19,057份意見書,當中大部份為反對意見。然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繼續拒絕公開回應,本週六中環海濱關注組將舉行論壇,討論軍事碼頭的問題,主辦方面雖然上週已邀請陳茂波出席,但至今未獲回覆。

梁振英當選特首後,當時傳聞梁振英新班子的組合,陳茂波是計劃中的副財政司司長,惟重組未能通過,原班子的發展局局長麥齊光上任十多日爆發醜聞落台,陳臨時拉伕走馬上任,常被批評為不熟識土地規劃的問題。之後再爆經營劏房醜聞,民望與教育局局長吳克儉長期處於低位。正因為不熟書的問題,陳茂波常常以 blog 代口,逢星期日寫 blog 當成回應公眾疑問,過去兩個月分別撰文「回應」軍事碼頭、東涌新市鎮、填海等極具爭議的問題,被譏為「陳茂blog」。

軍事碼頭與前李惠利用地改劃為住惠用途一事,同樣已進入城規會程序,兩個事項均分別收到近兩萬及超過兩萬五千份公眾意見書,兩邊的爭取團體已表示將以「馬拉松式發言」,拖延城規會的程序。可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仍然不敢公開面對質疑,繼續寫 blog,實在難以化解有關土地問題上的矛盾。

昨日《蘋果日報》報導,前證監會主席、資深大律師梁定邦去信城規會,表示《1994年中英防衞用地協議》是在國際法框架下由中英兩方簽訂,截止回歸仍未能確定軍事碼頭的位置,中方只能向英方追究。《協議》只要求英方及殖民地政府履行,回歸後的特區政府根本無責任繼續履行《協議》。特區政府如欲興建軍用碼頭,必須依據《城規會條例》及《保護海港條例》進行,特別是後者需證明具凌駕性的需要。此觀點亦與朱凱迪〈追究解放軍碼頭系列二:特區政府不應建碼頭〉一文類近。

活動詳情:
公共專業聯盟及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辦
中環海濱論壇:軍事用地與民主規劃

政府擬修訂規劃圖則,將原預留作解放軍軍事碼頭的中環海濱劃作軍事用地,引起社會爭議,近二萬名市民向城規會提出反對,令政府騎虎難下。多名專業人士和民間代表將會從規劃、法律、歷史和政治角度深入剖析,主辦團體亦已邀請發展局長陳茂波和規劃署長凌嘉勤出席討論。鑑於已向城規會提出申述的市民亟欲了解下一步的程序和行動,大會特別增設公民與政府互動商討環節,誠邀公眾人士及已入紙城規會的市民出席。

第一節:軍事碼頭和軍事用地 - 法律、歷史與政治
主持: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
吳永輝 公共專業聯盟

講者:
徐家慎 保護海港協會
吴永順 海濱事務委員會
張超雄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劉銳紹 資深時事評論員
彭志銘 次文化堂
朱凱迪 土地正義聯盟
羅雅寧 中環海濱關注組

第二節:城規程序 - 公民與政府 互動環節
主持: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
吳永輝 公共專業聯盟
互動嘉賓:
陳茂波 發展局長 (已邀請、待覆)
凌嘉勤 規劃署長 (已邀請、待覆)

facebook 連結

[What if]第32期——哈勃眼中的地球

Posted: 13 Jun 2013 11:21 PM PDT

本文作者:一起剥坚果

原作:http://what-if.xkcd.com/32/

译者:猪的米

What if 系列: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tag/what-if

如果把哈勃望远镜对准地球,它拍摄到的照片会有多清晰呢?—Kyle Rankin

回答

这是个很常见的问题。哈勃望远镜的控制人员们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而他们也在FAQ页面上做了回复,事实上哈勃望远镜窥视地球还是很频繁的。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哈勃望远镜的运行速度超过每秒7千米,再短的快门拍出来的照片也会糊掉。

这一点都不好玩。那我们有办法让它变正常吗?我决定深入研究下。

我们选取了一张普通的桌子当作拍摄对象:

hubble_normal

 

地球的大气层不会带来什么影响。事实上,相比起从太空看地球来说,从地球看太空时大气层才是个大问题。原因如下:

12190121_16977

 

哈勃望远镜是我们最好的可见光望远镜,但它的分辨率也是有极限的。位于凯伯带的冥王星所在的位置差不多就是能看清的极限了。我们所拥有的冥王星最棒的照片也是来自于哈勃望远镜,但这颗外行星在照片上仍然没比一团模糊的亮光好多少。

在这样的分辨率(0.05弧秒左右)以及离地约570千米的高度下,那张桌子看上去就像这样:

hubble_pluto

 

但由于哈勃望远镜运动的速度太快,即使最完美的照片也会变得模糊:

hubble_motion_1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最终我们得到的照片会是这样:

hubble_motion_2

 

真是糟透了。

那我们能够通过转动哈勃望远镜来追踪地面,进而消除模糊吗?

哈勃望远镜通常会通过转动来跟踪目标,一般来说这些目标的距离足够远,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是在无限远处。而望远镜上的自动视差算法无法处理距离小于10倍地月距离的目标的信息。当宇航员想让哈勃望远镜给月亮照个像时,他们需要发送指令手动转动望远镜,然后在手动控制过程中打开成像设备。

得到的效果仍然不甚理想。凭借现有的制导组件要在如此高的速度下移动哈勃望远镜是很不容易的,但得到的照片比你用裸眼看到的要好一点,但以哈勃望远镜的功力来评判这张照片仍然不够格。下面就是桌子的照片,照片的质量被消减了一点,这样就像给月亮照相时那样(因为月亮太近了。。。)。

hubble_moon

好消息是,月亮发出的光足够强,如果曝光时间很短的话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这张照片的曝光时间是0.5秒,这样就不必花大工夫去追踪物体。

但坏消息是,桌子在哈勃望远镜视线中的移动速度是月亮的600倍,要想拍摄桌子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它进行持续追踪。

但是问题在于,桌子移动的速度其实并不快,一切都怪哈勃望远镜太磨蹭。要想追踪地面上的物体,它至多每秒需要转动不到1度。

但建造哈勃望远镜的目的不是用来追踪地球表面的物体的。哈勃的最大回转速度是一分钟两三度(和分针的速度差不多),而且即使这样的速度对于哈勃望远镜来说也太快了,它搭载的陀螺仪会导致望远镜发生振动,从而降低了成像质量。

显然,我们需要换掉哈勃望远镜自身的制导系统,换上我们特指的制导系统。哈勃望远镜的转动惯量和旋转木马差不多,现有的陀螺仪要想移动它太困难了,不过也不是办不到。有了我们的定制制导系统,它就能够追踪地面目标,并拍摄十分接近最佳质量的照片。

hubble_pluto (1)

 

但这不仅仅是个假设性的问题。

很多人相信现在军用间谍卫星上所有的大部分技术和用在哈勃望远镜上的差不多。这么说来,让哈勃望远镜对准地面上的目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这也是万恶的美帝国主义的惯用做法

关于本文

已发表于译言: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35419/348263

信孚电讯(6.14)——中国的尴尬

Posted: 13 Jun 2013 10:44 PM PDT

1.中国网友@甜妞儿的欧麻 微博曝光,澳大利亚婴幼儿有机食品品牌贝拉米在产品介绍书上赫然用黑体字印刷"该产品未包含任何来自中国的原料"等字样,此事一经曝出,便成为网络热点。据媒体证实,该宣传词确实存在。

2.微博已成为极端及反体制言论的集散地……有三股思潮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政治上的宪政主义,二是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三是历史虚无主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殿仁中将上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访问时表示,中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在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渗透,通过鼓吹宪政、私有化、重新评价历史等思想,企图进行网络颠覆活动。他呼吁中共理论工作者充分关注并经营微博,夺回这一网络阵地。

3.联合国称,印度将在2028年左右超过中国,中国人口将从2030年开始减少,本世纪末减至11亿。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96亿,料到2025年,全球人口预计将从现在的72亿增加至81亿。

4.世界银行13日在上海与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联合发布《2013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这份当日在华盛顿同时发布的报告预测,2013年全球GDP增长约2.2%左右,2014年增长3.0%2015年增长3.3%

5.据共同社报道,日本警察厅13日宣布,将为"日本网络安全协会"主办的黑客大赛"SECCON 2013"提供后援。据悉,警察厅协办黑客大赛尚属首次。警察厅长官米田壮在13日的记者会上称"期待通过此次比赛发掘人才,今后也会继续提供必要的支持。我们也会鼓励警察厅内的人员参加比赛"。

6.捷克总理彼得-内恰斯宣布与妻子拉德卡-内恰索娃离婚。他说他和他妻子已向法院递交了离婚申请。他特别提请媒体尊重他的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们的个人隐私。在捷克共和国短短20年历史9位政府总理中,内恰斯是第一位在任职期间离婚的总理。

7.据知名风险投资人士查立爆料,在北京至少有56千个手里有300套房的房东。估计总值达5.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8,793亿美元。有报告显示,北京每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数量超过200户,是中国富人最集中的地区。国际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8.自不久前抢金潮出现〝中国大妈〞一词后,不少〝中国大妈〞的〝壮举〞陆续被曝光。11日晚,一名大妈在广州机场过安检时,为免随身携带的一瓶白酒被没收,索性一口气喝光。网上有人批评大妈欠素质,但有人指出,大妈的特征正是长期生活在恐慌下养成的,也有人说,大妈其实都是为了下一代而奔波。

9. 7月1起,广铁集团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届时广珠城际动车组旅客的候车时间将再次缩短,平均每15分钟开行一班车。此外,长沙将新开至上海、南京和济南的高铁,广州旅客可通过武广高铁坐至长沙接驳换乘。

10.昨晚新华社消息证实,农业部批准发放了3个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该批准在两三周内就闪电完成。根据相关法规,我国进口转基因作物必须进行安全评审,包括食用安全等,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大可能在两三周内完成。

11.近日,山东警方以扰乱社会秩序为由,对"电死外星人"帖子造假者处以行政拘留5天,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不理解。警方昨天对记者解释说,帖子给当地一些群众造成了恐慌,引起大量记者和UFO爱好者聚集围观,记者采访警方对办公秩序造成了影响。

12.招收900多名公务员的广州市2013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在完成笔试、划线等工作后,将于25-27日开始进入资格审核及面试阶段。此次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需签署广州市2013年考试录用公务员考生承诺书,主动放弃公务员市考面试,禁考省公务员3年。

13.港府连番推出遏抑楼市的印花税措施后,住宅买卖市场的成交就一直低迷。地产代理联会主席郭德亮指出,受到相关措施影响,估计半年内会有一成至两成地产公司倒闭。如果情况长期持续,将有2000家地产公司倒闭,13000名从业员失业。

14.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正在调查一位匿名举报人的指控;该举报人称,在2004年和2010年间,葛兰素史克的中国销售人员参与了大范围的贿赂医生的行动,以换取医生开药。目前,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约占葛兰素史克总收入的3%左右。

15.日本新闻网消息,今日上午930分许,日本海上保安厅在钓鱼岛12海里海域发现三艘中国海监船。三艘海监船分别为海监23号、49号和51号。这是自上个月26日以来,相隔17天中国海监船进入到该海域。

16.【一封"罗生门"似的公开信】据@新华社中国网事 :延安被踩头商户刘国峰13日晚说,公开信是他们和城管局协商的结果。他委托朋友马某起草,他和另外几个朋友商量后定稿,于7日晚11时许,自己注册ID后发布的而之前有媒体报道称刘国峰表示"信不是我写的,不代表我的意思。"

17.今年前5月北京经济指标数显示,北京市5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从CPI上涨的助涨"推手"看,主要推动CPI上涨的两类商品为"住"和"吃"——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1%,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9%。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1.5%,住房租金上涨7.4%

18.张鸣:在很多国家,没有官方媒体,只有商业媒体和公共媒体。官方是会发布消息的,但官方的消息不能撒谎,如果一旦撒谎,哪怕一个很小的事情,问题也很严重。会直接导致执政者垮台。人们对政客的道德期待不高,但政客上台之后,却不能公然欺骗,这是一个铁律,没有人敢违反。

19.贺卫方:【社会主义党主即民主】因为工人阶级的党是先锋队,是真理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惟一发现者和宣示者,是代表先进阶级的组织,党的任务就是改造人们的思想,带领全社会迈向共产主义,所以,党主方为最真实的民主。选举民主、政党竞争、代议制还有公民社会都是多余和有害的。党主党主真民主!

20.吴祚来:刚看了一份极左追杀名单,对我的介绍居然是维基解密美国线人,我的中国梦就是成为美国线人,没想到被别人替我在维基解密中实现了,关键是,我没有拿到相关经费,做线人怎么每根线也值五毛钱吧,或五美分也可以呀,现在征求线索,任何拿到确切证据证明我是美国线人者,本人拿到线人经费后,分其一半,以此为证.谢!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信孚要闻(6.14)——恭贺中国人民收入迈入世界上中等!

Posted: 13 Jun 2013 10:40 PM PDT

1、近日,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王宏在接受采访时称,按照中国2011年人均GDP35000元人民币,按照当前汇率折合美元约为5000-6000美元,中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国家。——点评:但愿别掉陷阱里。

2、吴敬琏【政府能控制权贵?】现在,中国存在一个怪圈:权贵们太厉害、太霸道了,于是,一些人就支持加强政府的强力控制,想以此来遏制权贵。殊不知政府的行政力量越强大,寻租的机会就越多,到头来还是加强了权贵的力量。这种怪圈跟中国过去历史上的怪圈一样,实际上是走不出来的。

3、在上海即将举行的拍卖会上,将公开拍卖一颗舍利和供奉的器物。消息一出让很多人对此质疑,一些专业人士也予以坚决反对,"别说是高僧的舍利,拍卖普通人的骨灰盒和骨灰,这也是有违基本伦理道德的。""祖先的灵魂、精神和信仰都拿来换钱,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不可以用金钱来置换的呢?"

4、厦门新规,个人购买汽油需派出所证明与身份证明。据悉,这是厦门首次在全市所有的国字头、民营加油站执行严厉新规,新规由厦门市安委会办公室转发 《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加油站安全监管的紧急通知》, 69印发并开始执行。

5、香港特首梁振英日前出访美国,他接受彭博通讯社访问时论及普选特首问题。他指出,香港增加民主,或会导致中央拒绝任命香港人选出的领袖。他首度透露,中央曾否决特首推荐的主要官员,对于特首任命,中央同样具有相同的权利。

6、深圳数十户想住进安居房的残疾人家庭空欢喜一场。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筛选设置出现问题,在68入围安居房初定名单后一天,他们又被调出。而入围名单错漏百出,身份证信息显示一名仅5岁的男童和一名仅3岁的女童,均被列为"后备级人才",另一名2岁的儿童更被注为"杰出人才"。

7、中石油从上市首日的最高价48.62元跌到现在的8元,股东户数由187.9万户跌到103.57万户,大约84.33万股民割肉离场。假如投资者在上市首日最高价48.62元买入,那么每年分红率仅为0.65%。相比已经跌去的40.51元股价,粗略计算,若靠分红回本(保持年均每股分红0.3148元),股民需要等待128年。

8、刘志军律师称刘志军374套房不实,刘志军除了受贿所得的6460余万元外,其他没有获利。刘志军案所冻结的374套房产,其中337套是伯豪瑞庭酒店的房产,绝大多数是酒店客房;另外37套的所有权涉及十几个人及公司,都属于丁羽心及其亲友以及其他相关公司的名下。

9、经证实,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13日提出与邓文迪离婚。默多克发言人称,此前半年,他们的婚姻就已经"不可挽回地"破裂。邓文迪现年44岁,比默多克年轻38岁。他们在19996月结婚,育有两个孩子。有消息称,邓文迪可能获得10亿美元以上补偿。

10、深圳市将建立师德师风档案,以后教师逢年过节收受家长、学生财物,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列入灰名单,情节严重的,列入黑名单,并清理出教师队伍。

11、去年,刊登在美国《移民与难民研究》杂志上的一份关于"纽约健康和营养检测调查报告"显示,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血液中铅、镉、汞等重金属含量高于来自其他亚洲地区的移民。铅比其他亚洲新移民高出44%。报告称,虽然这一情况堪忧,但随着一些措施的实施,前景不可怕。

12、中国经济增长堪称世界奇迹,上证指数却从10年前的2245点跌到现在2149点,扣除新股发行因素还剩不到500点,十年增长为负数。而同期货币发行十倍以上,房价上涨十倍以上,一般商品至少上涨五倍以上,亿万投资者亏损累累,数十万亿资金蒸发。

13、昨天,广州市环保局在官网上公布了首批50(54)河涌5月份的水质监测信息。监测信息显示,中心城区仅荔湾区的大沙河达标。所有50条河涌达标率只有22%,且集中在郊区。据估算,到2010年广州在治理河涌方面投入达486亿。

14、今年被称作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截至5月,全国699万名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仅3成,其中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就业竞争最激烈。据悉,上海应届生平均月薪为4859元,位列全国之首;其次为北京,平均月薪为4746元;再次为深圳,平均月薪为4494元。

15、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日前公布了2013年中国最佳雇主评选结果,包括联邦快递、麦当劳、诺华集团、万华化学、万科、星巴克、易安信、英特尔、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在内的十家企业入围最佳雇主榜单。

16、城镇化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政策何时推出备受关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透露,国家发改委将在下月推出有关城镇化方案,而今年秋季召开的三中全会将会订出政策,尤其是户籍改革方面。

17@_-冰翼-_:美国的朋友: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等等,个个被美国压榨得繁荣富强;中国的朋友:朝鲜、柬埔寨、巴基斯坦、伊朗、坦桑尼亚、赞比亚等等,个个被中国赞助得一贫如洗...!!!

 

18、热钱自全球新兴市场撤退的脚步愈来愈快,从大陆抽腿的资金量,更创下5年来的新高纪录。全球资金追踪机构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在截至5日的单周内,超过40亿美元资金从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中撤出。

19、【贪官被刑事追诉求生秘籍】1、进去后,不要撕咬上级和同仁;2、死扛,要有点硬骨头,扛住事;3、庭审流泪,对不起党,对不起家人等;4、认罪被判入狱,等风声小了,悄悄保外就医;5、花藏匿的钱,没被揭发的同伙资助,善终。而要完成这些,关键是要与时俱进,譬如做中国梦,不用"碰瓷式"律师。

20、李安为内地电影"开药":抢钱、抄袭、缺乏创意、盲目相信大牌,热钱想方设法进来 。这是电影市场的恶性循环。这一恶性循环之前先后搞垮了台湾、香港电影,现在同样的版本正在大陆上演,我希望不要把大陆同电影搞垮。(中国新闻周刊)

21、日前,宁波冯先生和徐女士各收到十几张EK36开头的伪钞,警方介入调查。据报道,近期在青岛、辽阳等地也出现同样开头的假 币!银行工作人员提醒:这些伪钞的纸质摇动起来不是很脆;盲文区有凹感,金线区发暗,水印区发暗;头像区头发纹理不清,没有质感。(信息时报

22、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两岸都没有办法掌握说不发生天灾地变,但是我们一定有足够的智慧让炮火相向的日子永远不要再来。让我们的子孙不要再有,永远不要有炮火相向的日子,民族内部的内耗是死路,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情。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