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無人駕駛
- 中学间的文化交流:人大附中交响乐团在美演出
- 2012年02月06日 糗事 TOP 10
- 边际成本的挤迫效应
- 向一位坦克手致敬
- 韩寒十四条
- 境内藏人自焚20人,纽约时报报道19人的理由
- 家藏万卷有屁用
- 2012年2月6日:回應港大八一八事件檢討報告聲明
- 我向外交部提出强烈抗议
- 为什么中国大陆PK不过美国?
- 爱睡懒觉不是你的错
- 【转】关于“知道分子”的一组文章
- 第六屆工人文學獎,復辦!!
- 發人深省的電影 : 綠行星(La Pianeta Verde)
- 誰搶了你的學位?是所謂「蝗蟲」還是右翼政府?
- 誰搶了你的學位?是所謂「蝗蟲」還是右翼政府?
- 波斯尼亞電影《無人地帶》: 被族群割裂的人們(每周左左你)
- 方舟子作品被质疑抄袭 英译中出现低级错误(转载)
- 霍家争产龙虎斗
Posted: 06 Feb 2012 02:55 PM PST |
Posted: 06 Feb 2012 01:11 PM PST 华盛顿市区有一所著名的乔治城大学,巧的是离这所大学不远有一所著名的学校也是以乔治城为名的,称为"乔治城日间学校"(Georgetown Day School)。乔治城日间学校是一所从学前班直到高中十二年级的私立学校,校区有两个,一个是小学及初中部,另外一个是高中部。乔治城日间学校五年前开始在高中部设立中文教学项目,据该校中文教师张雪莹介绍,随着中文热在美国的不断升温,五年来选读中文的学生越来越多,现在中文教学已经扩大到小学部,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选修中文,选修中文的学生近百人。 乔治城日间学校与位于北京的人大附中是姐妹学校。人大附中地处海淀区的中关村,有学生4600多人,是教育部直属学校,教学质量很高。两校间每年都有师生交流活动,乔治城日间学校的师生去北京交流时,住在人大附中学生的家中,而人大附中的师生到华盛顿访问时,则住在乔治城日间学校的学生家中。这种近距离交往拉近了两校间的距离,也加深了美中两国中学生间的友谊。 上周五晚上在乔治城日间学校高中部的小剧场,人大附中交响乐团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演出,吸引了不少观众,赢得热烈的掌声。人大附中交响乐团在乔治城日间学校的演出,是该团此次赴美系列演出的最后一场。据随团来美的人大附中综合处的谢鸣钟主任介绍,该团此次来美一共演出了六场:在波士顿演出三场,在纽约演出两场,在华盛顿演出一场。其中在纽约的一场演出,是参加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这项活动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举办。据悉中国著名演艺界人士徐沛东、郁均剑、姜昆、戴志诚、陈爱莲、周望、焦金海、王昌元、范上娥等都在这个演出中一展才华。 据人大附中校长助理水恒涌介绍,人大附中交响乐团有一百多名成员,此次赴美来了八十多位学生,学生年龄从12岁到17岁不等,个个品学兼优。该团音乐总监何晓青也说,许多学生都是通过才艺招生入校的,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来都不会走专业音乐的道路,而是将音乐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通过参加音乐演出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走全面发展的道路。 人大附中交响乐团在演出之前,还特别安排乐团学生与乔治城日间学校的高中生一起上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美国的教学气氛。高二学生李嘉林在乐团是吹黑管的,他与其他几位同学一起上的是高三数学课,他表示由于还没有学到高三的课程,所以感到美国老师教的内容比较深,他也觉得美国的课堂教学与中国有较大的不同,而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他来说则颇有收获。 演出前乔治城日间学校校长罗素•萧(Russell Shaw)在学校设宴款待了领团来美的人大附中副校长刘小惠等人。有意思的是,罗素•萧是犹太人,而这一天是犹太人的一个节期,按理不该在外晚餐,但为了表示重视与人大附中的交往,罗素•萧还是破例主持了晚宴。 人大附中交响乐团曾多次到美国、法国、奥地利、英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地访问演出,2006年获得第三十五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交响乐组的金奖,也多次获得全国中小学文艺汇演的一等奖。在乔治城日间学校的演出,充分显现了该团的实力。在该团客座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副团长王琳琳、该团音乐总监何晓青的指挥下,演出一开场就紧紧吸引了观众,当乐团演奏意大利作曲家蒙蒂(Vittorio Monti)的小提琴曲查尔达什(Csárdás)时,全场的气氛达到高潮,首席小提琴手王宥人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曲毕观众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在这场演出中,人大附中交响乐团还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茉莉花"、"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中国乐曲,使观众欣赏了中国音乐的美。演出结束后,乔治城日间学校副校长巴尔(Kevin Barr)高兴地说,感谢人大附中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音乐是"天使之音",无论语言是否相通,音乐总是将人们的心连在一起。(文中照片均为Xiao摄) |
Posted: 05 Feb 2012 08:00 AM PST 我在手机上设置了一个屏幕碎裂的桌面,拿去和朋友开玩笑 顶455:: 拍-29:: 111条评论 合租的MM跟正牌男友吵架把男友赶出家门,带陌生男子回家过夜。----------没曾想正牌男友半夜敲门,MM情急把陌生男子推到我房间,告诉我她跟男友三年的感情快结婚了不想真的分开。。。然后MM男友进房间后陌生男子就跑出去了。现在MM男友在做饭,挨训。。 顶344:: 拍-24:: 149条评论 顶247:: 拍-13:: 53条评论 富不过三代,因为有败家子;穷不过三代,因为没有钱娶不着媳妇,木有后代。。。 顶251:: 拍-28:: 46条评论 报复嘎嘎嘎嘎 顶256:: 拍-42:: 97条评论 本人高中小女纸一枚,晚上跟麻麻睡一张床-----------没有怎么割---------------一段时间夜里睡不着翻手机看糗百,看到动情的会有喜感,一笑身体就跟着颤,忽然有一天早上,麻麻跟我说:悠着点,实在不行就找个男朋友 找个男朋友 朋友 友 顶241:: 拍-48:: 105条评论 一句话不割,和弟弟回老家扫墓,上错坟了 顶215:: 拍-25:: 51条评论 今天有个老师因为一件事把我冤枉了,还骂得挺难听,一气之下买了两大包wsj 把他的自行车包成了木乃伊。现在正在查这件事,我深深感到抱歉。。 顶197:: 拍-15:: 73条评论 cnt求过!这货太有才了…… 顶186:: 拍-10:: 46条评论 明天是元宵节,有人发了一个图:碗里面有六个汤圆,分别写着:发财、幸福、成功、如意、健康、快乐。 顶154:: 拍-3:: 13条评论 发表我的糗事 | 手机用户请访问m.qiushibaike.com ![]() |
Posted: 06 Feb 2012 08:36 AM PST (五常按:本文是《受价与觅价》第六章《成本定律与觅价行为》的第四节。) 上节分析一个生产觅价者可以通过榨取消费者盈余的方法来减低甚至铲除那因为消费者的边际用值高于生产者的边际成本而出现的无效率死三角。觅价者是从消费者的需求那方面找寻有利可图的门径。有前人分析过,但不够全面,变化也不够多。同学们细读上节后可以多想出其他变化。 本节提出前人没有说过的挤迫理论,老人家的发明,是从觅价者的供应那方面铲除那无效率的死三角。即是说,一方面觅价者可从顾客需求那方面出术,另一方面可从自己供应那方面出术,二者只用其一死三角可去,虽然二者合并使用的双管齐下在真实世界常有。 左出术右出术,都是觅价者出的术,消费者岂不是被欺骗了?不是的。在市场,生杀大权永远在消费者之手:不买是市场中最大的权力。生产者要千方百计讨好消费者,不出术不容易生存。尤其是做厂,可以生存的我一律佩服。 我从一个造锦盒的朋友的例子想出一个挤迫理论。先有多年的思维。首先,我历来不清楚传统的公司理论假设资源或生产要素的空置或闲置是什么,又或者这传统暗地里假设满负荷(full capacity),即是没有空置资源。但这满负荷的定义是什么呢?传统没有说,是不知道吧。跟着是我在本章第二节提出的成本定律。有了这定律,我提出的上头成本概念在实际用场上可以操作了。一个晚上,半睡半醒中我把资源空置与成本定律合并起来,翻来覆去,突然想起一九七七年自己发表的关于座位票价的思维,加进去后一个完整的挤迫理论冒出来了。 挤迫理论是座位票价的延伸 回头说那位制造小锦盒的朋友。他制造的锦盒是为印章或花瓶之类用的。造得特别好,所以生意兴隆。应接不暇,他要顾客排队等候。说明是赶急的他可能加点价,但一般而言他要顾客排队。他说加价顾客会流失,当然对,但他认为顾客排队重要。制造商一般如是,希望有顾客排队,所以生意好时一般不加价。 制造锦盒的朋友无疑是个觅价者。解释他希望顾客排队因而不加价,我们要注意他拥有或雇用的生产要素之量怎样算。经济学有两种算法。其一是天然单位(natural unit),即是一平方厂房就是一平方,一个工人就是一个。这是传统的算法。其二是鲁宾逊夫人提出的效率单位(efficiency unit),以同样生产效率算生产要素的单位,很少人用,而在卷四分析件工合约时,我会指出夫人是用错了。这两种算法皆忽略了另一个去处。以传统的天然单位量度生产要素,其量不变,运作的挤迫度增加在某阶段可以增加产量,跟着总产量达到一个顶峯,再挤迫产量会下降,边际产量下降定律使然也。我在这里要提出的挤迫理论,可不是边际产量下降那么简单,而是在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空置或闲置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传统的分析没有处理好。我因而想到一个生产的老板可以用价格的调校来调控生产的挤迫程度,让顾客施压。这是把我一九七六年发表的关于座位票价的思维与边际产量下降定律及成本变化这三者合并的理论了。 边际成本的挤迫效应 上述造锦盒的朋友只有一间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小厂房,挤迫,但还可以增加产量。工具可以用得较为频密;小厂房可以多挤进一两个人;工人可以提升拼搏,密不停手。换言之,挤迫虽然会使边际产出下降,但有一个阶段总产量与总租值会增加。我跑过工厂无数,知道工开三更的其生产要素或资源通常还有某程度的空置,或多或少挤迫可以挤出一点产量增加。不是说产量要增加到最高点,而是老板要争取的是租值升到最高点。后者比前者先到。 再看造锦盒这个简单例子吧。因为不同的盒子变化多,不能以件工算工资。本章第二节说过,时间工资,不是短暂的,容易出现灰色地带。灰色地带愈大,直接成本愈难界定,边际成本曲线愈是画不出来。然而,挤迫出现这灰色地带开始消失!挤迫愈甚,直接成本愈清楚,边际成本于是变得清楚了。这是因为有挤迫容易衡量工人的时间产量。我在第二节提出的成本定律成立:虽然时间是委托之量,有挤迫可以容易地按产量算时间工资。 跟着出现同样重要的观察,是挤迫会导致边际成本上升得快——边际产量下降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边际产量转变之外,一般的情况是挤迫会导致工资在边际上升:赶工及加班等会提升边际工资,或要加点分红或奖金,而在中国,老板提供的膳食会丰富一点。这些增加也是直接成本,促使边际成本上升得更快。然而,因为生产要素在程度上有空置,在一个阶段挤迫导致边际成本的上升会带来上头成本的总租值上升。那是厂房、工具、老板名头等租值。也是直接成本的水、电、材料等的平均成本通常不会变。如果再增加挤迫边际成本的上升使总租值下降,老板不会再提升挤迫——加价为上也。这里要补充:刻意地用挤迫的方法来赚取的最高租值,不会比课本教的工资等于边际产量那种没有交易费用因而没有物资空置带来的租值那么高,但考虑到因为有交易费用而出现的物资空置的问题,在一个阶段挤迫会提升租值。 话得说回来,在资源或生产要素空置的话题上,我不知传统的分析究竟怎样看,也不肯定该分析是否假设没有空置。但我在这里提出的要点是清楚的:满负荷或没有空置的定义,是挤迫程度使总租值达到最高点。换言之,资源的负荷永远有弹性,而满负荷的定义只能从经济收益那方面看。说过了,传统的公司理论(theory of the firm)是没有什么值得保留的。 挤迫程度是选择的结果。造锦盒的老板是个觅价者,知道他订的价可以高一点或低一点,或生产要素可增可减。调校挤迫的方法主要是调校价格。挤迫的程度跟价格的变动反方向走。老板会订哪个价呢?会订与边际成本会合之价!可收之价高于边际成本,没有理由不增加产量,减一点价,顾客施压,挤迫度上升,边际成本上升得快。换言之,挤迫的一个效果,是把边际成本挤到售价或顾客的边际用值那里去。是的,只一种产品挤迫也会挤出这样的效果。价等于边际成本,厂房、工具等的租值会达到最高点,均衡点是边际成本等于价等于顾客的边际用值。租值的边际升幅是零,但在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总租值会比没有挤迫为高。这租值增加是上升得快的边际成本曲线之上与售价之下的另一个三角。无效率的死三角不存在。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用值等于边际收入的均衡。 有利可图双管齐下 让我们回头看问题。代表供应的边际成本曲线向右上升,代表顾客需求的边际用值曲线向右下降,二线相交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用值的均衡,满足了帕累托。说垄断觅价无效率,不能满足帕累托,是说产量因为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的相交点在价或边际用值之下,使边际用值高于边际成本。死三角出现,但这死三角的存在是说消费者与生产者皆有利可图而不图。 上节提到的榨取消费者盈余是生产供应者沿着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出术,可以有几种变化。本节提出的挤迫理论是生产供应者沿着自己的边际成本曲线出术,减一点价会提升挤迫,边际成本上升快得,因为边际产量下降之外其他直接成本(例如加班工资、分红或奖金等)会在边际上升。生产出售者所获的最高租值是把边际成本挤到与价格会合那点去。 沿着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榨取盈余或沿着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提升挤迫,二者只满足其一整个死三角消失。前者卖家的利益较大;后者买家的利益较大。二者的混合使用常见。前者可让消费者保留大部分盈余——要点是在边际上榨取;后者可让员工分享租值。无效率的三角消失会使老板、员工、消费者三方面得益。这分析容许交易或监管费用存在,但通过价格调校的安排这些费用是被压下去了。 以调校价格来调校挤迫度是我一九七七年发表的关于座位票价的思维的延伸。昔日不少行内朋友质疑,今天尽皆喝彩。不知他们对老人家新发明的挤迫理论怎样看。不是挤到无可再挤,也不是挤到产量最高,而是挤到租值最高的边际成本等于售价。一种产品如是,一家机构多种产品会有一种或以上的产品如是。这里的困难,是交易费用的存在往往导致合约的安排锁住了资源或生产要素调动的灵活性,例如签了长期合约,租金与工资不能下调。这样,当生意不景,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空置,产品的售价没有以下调来提升挤迫与租值的空间!我认为这是生意亏蚀需要关门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 挤迫调校与工作发放 离开了造锦盒的小老板,跑到较有规模的制造厂去,本节提出的分析依然适用,只是略为复杂。制造厂通常有多种产品,原则上价高于边际成本老板会争取制造,有时见过于挤迫导致边际成本过高,不接单,有时因为有空置或不够挤迫而求客。同样的产品在不同挤迫度之下可有不同的价。有时赶工要立刻砌出生产线,协助舒缓挤迫,员工辛苦,不补贴一点中国的小厂要多买几只鸡做菜了。一厂之内,不同的产品有些租值可观,有些租值是零。说某产品在边际上有零租值是说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用值,满足了帕累托,而厂商要争取的是边际之内其他产品的租值总和达到最高点。 我也要提出工厂之间互相发放工作的现象。中国的工业以地区集中知名,除了原料及专才因为集中易得之外,互相发放工作对调校挤迫有助,是价格之外的另一种调校,可以减少挤迫度的大幅波动。更要提及的是那些所谓山寨小厂的出现,是跟着大厂搵食的。不是嗟来之食,而是好些琐碎工作大厂不胜其烦,要发给山寨小厂造。这种发放由大厂监管质量,但山寨小厂无疑是协助着大厂的挤迫调校。 引进榨取消费者盈余与挤迫效应,传统的垄断觅价无效率之说是站不住脚的。但我要问的可不是什么好什么不好,也无意改进社会。重要是这里提出的分析可以解释大家观察到的市场现象。这才是经济科学。从有解释力的角度看,边际用值等于价等于边际成本根本不重要,真实世界是否有这种均衡无关宏旨。重要的是这分析提供了一个推理架构,教我们怎样想与怎样观察才对。 (第六章完。本章原本打算推出价格分歧这话题,但细想后认为价格分歧与捆绑销售合并较为合理。这二者是第七章的内容。) |
Posted: 06 Feb 2012 06:17 AM PST 几十年前,我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瘦弱的、戴眼镜的年轻人提着一个书包,拦在一队坦克车前。坦克车躲避着年轻人,年轻人阻挡着坦克。结果是,年轻人堵住了那队坦克,它们只有掉头而行。 青年时代,以为这位青年很勇敢,以血肉之躯挡住了这队钢铁的庞然大物。此刻,坐在上海一间屋子里,听着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忽然想到这个视频,也忽然明白,这位年轻人固然勇敢伟大,敢用血肉之躯去阻挡坦克。那位坦克手可以选择无视他的存在,从他的血肉之躯上碾压过去。但是,坦克手没有这样做。这一刻,我明白,那位我们永远不见其庐山真面目的坦克手的身上,也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今夜,我为那些残存的、闪耀的人性光芒,向一位不知姓名的坦克手致敬! 小远2012年2月6日21:34阴 上海理道之理道文化兔,我只是一只有文化的兔子 |
Posted: 06 Feb 2012 10:45 PM PST 本篇,拟针对韩寒,从我个人角度作诠释。 诠释过程中,拟只讲本人亲历的故事,尽量不摆或少摆道理,无意显摆,也无心冒犯任何方面。 1、2007年底,我自京回沪,临行前向一位长者辞行。长者对我说,你南下后,记得多跟年轻人来往,千万别固步自封。临了沉吟半响后又说:你回沪后如见到韩寒,可帮我致意,这个小青年不可小觑,某种程度上他是自由民主的世俗符号……那天有空,我也想南下去见见他。这已经是5年前的事情了,这位长者现暂住锦州某地。我至今没机会和韩寒谋面,也没能向他转达这位长者的问候。我想这个见面纵使有可能,至少也是8年以后的事情了。 2、2009年9月11日,韩寒的新浪博客率先转载了上海黑车钩子事件里受害者张军的自述。我在爱卡上海社区看到博文链接,没注意是转载,发短信问韩寒是否其本人经历。韩回过来的短信我记得很清楚,他说"不是我,是我早就炸楼抢车了!"这条寥寥几字的短信,充满刚烈勇悍之气,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很抱歉我公开了这条私人往来的短信,希望韩寒看到了后不要生气。) 3、在随后的2009年9月11日至11月13日的三个月间,韩寒就张军和孙中界等钩子事件,一连发了四篇博文,分别为《这一定是造谣》、《这个国家将迎来国庆,这个城市将举办世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一封信》。在这些文章中,一样延续着这种酣畅淋漓的刚烈之气。如在前述第二篇博文里,他写到"我只想告诉大家,以后遇上执法人员的非法执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以暴制暴是唯一的方法,比如说,查车不出示证件就往车里伸手的,可以考虑用窗夹住手以后割下来,当然,割下来以后还是要还给人家的,否则你就是偷窃了,如果有不愿意表明身份的人对你的车进行了堵截和对车主企图进行伤害的,则应撞死一个算一个,坚决不下车……只有以暴制暴,对非法执法的人员动用一切法律允许的工具进行自卫和反抗,这个国家才有文明执法的希望"。 4 、大约是在上述事件前后,韩寒对震后北川豪华汽车采购一事进行了连续杯葛,影响极大。上述这些事情,都具备了两个基本传播要素,依托了韩寒的大众明星影响和汽车领域的专业能力。 5、这一年前后,有个胖子频频介入公共事件,风头比韩寒还要健。一次在北方某地碰到有关方面的人,对方说他们也一直在研究韩寒,结论是暂时不会碰他,但要警惕,因为韩寒和胖子之间,"已经只差这么一丁点距离了"。 6、到了2011年的4月17日,胖子已经进去了,网络上流传一篇署名韩寒的博文《再见,艾#未#未》。我发短信给韩寒核实,韩回复不是他写的,是仿的,理由是"虽然和我左小都很关心未未,但发表他的名字要经过审核的,一般发不出去。"——抱歉这里又未经许可公开了韩寒的短信。 7、2010年2月1日,韩寒在厦门参加媒体举行的活动,易中天主持,韩寒发表了简短谈话。我仔细看了现场视频,发现这种貌似有点羞涩和怯场,甚至略带磕巴的言说方式,和他嬉笑怒骂的文字其实很般配,也非常适合传播。我觉得真实的韩寒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他也跟我另外一个朋友,做大专辩论赛和电视主持人出身的郭宇宽一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话,我想我一定坚持不下去看完这段视频的。 8、我曾经设想过,或许可以策划一期节目,让韩寒和胖子坐在一起瞎聊,当然,这个会谈最合适的主持人,应该是也一定是柴静。我曾经和他们当中的一位聊过此事,都觉得这个主意应该会很妙。可惜此事后来因故未成,现在当然已经更不可能了。 9、2010年底的乐清案中,韩寒没有急着发言,观察了很久后才写的那篇博文,也基本不算离谱;韩寒貌似也至今没有开微博。对这两个事实,我理解他吸取了七十码事件里急于发言的教训,至少比李承鹏要懂得克制,当然也可能是有高人提醒过他。 10、2011年下半年,云南卫视的朋友想找韩寒做东川泥石流汽车拉力赛的解说技术顾问,让我帮忙联系。我照旧发短信给韩,一直等到第二天晚上才收到回复,说让直接联系他的车队即可。后来一财周刊的一位朋友想找韩寒约稿,我再发短信给他,基本就杳无音信了。总之类似这种业务上的事情联系韩寒,无论是赛车,还是约稿,都很难及时得到他的认真回复。基于此,我完全不相信他有一个像样的经营和包装班底。 11、昨晚,和七位上海老友吃饭,大家的基本共识是:任何人都有理由质韩寒,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质疑能够说服人。我同意这个看法。 12、这场风波里,不少朋友加入了质疑韩寒的阵营,除了各种"羡慕嫉妒恨"之外,原因也很复杂。以下纯为不负责任的诛心,请勿介意:我的一位女性媒体朋友,主要是因为不喜欢他嬉笑怒骂的文风;我的其他几位日素立场相左的女性朋友也站到了同一阵营,主要是不满他的男权主义;我的两位男性朋友的反韩态度,主要是被韩粉恶骂反弹所致;我的另外一位朋友,跟两边都直接打过交道的"骑墙道人",坚决不愿意得罪任何一方,于是最后就索性在墙头上买了个一室户,住在那了。 13、这场风波里,韩寒开始选择反唇相讥,然后是悬赏,最后是怒而兴讼。这完全符合我对他的观察结果:刚烈、骄傲、独立,最后所有的一切都指向认死理,认死理的结果就是找地方打官司讲理。不幸的是,打官司又注定是没结果的。起诉未必立案,立案未必胜诉,胜诉未必执行,即便执行了,你又能怎么样呢?别忘了,肖传国就是胜诉了又执行了后还是拿起锤子的。 14、最后,用几天前的一条旧微博结束这篇博文:韩寒有诸多毛病,比如男权,比如轻佻,比如骄傲,但有这些毛病的人比比皆是,我某些毛病恐怕比他严重得多;韩寒有诸多优点,比如独立,鲜见迎合任何势力。比如表达的天才,鲜见滥用这种天才。环顾当下,有这些优点的人凤毛麟角。我从未见过他,内心深处以他为友,视他如弟,愿他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
Posted: 06 Feb 2012 07:08 AM PST ![]() ![]() 昨天(2月5日)中午,我接受了纽约时报的电话采访,是关于2月4日在西藏东部色达(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发生的3位藏人自焚事件。我并且强调了,迄今,自焚的境内藏人已达20人! 我也告诉记者的翻译,我在博客上记录了这最新的消息。 但看到 纽约时报的报道 时,我发现,关于自焚的境内藏人,纽约时报写的却是19人,而不是20人!也即是说,依然忽略了2009年的第一起自焚!依然是从去年境内藏人的自焚算起,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向记者翻译询问了原因。回复说:"编辑们讨论了很久是写'2009年以来20起'还是写'近一年来19起',最后认为后者更能表达出事态的严重,是编辑们投票的结果。" 虽然新闻报道是要突出事态严重性,但我还是认为,不应该忽略2009年发生在境内藏地的第一起自焚。其实报道中如果多写一句话,介绍境内藏人的第一起自焚发生于2009年,那么富含的意义会更多。要知道,2009年的第一起自焚其实意义很重要,在境内藏人的系列自焚中是开端,是率先。 另外,如果只从2011年说起,可能会有歧义出现,比如已经有评论认为藏人自焚是受了引发中东"茉莉花革命"的突尼斯小贩自焚(时为2010年12月17日)的影响,显然并非如此。当然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并没有如是说。 在以身自焚这么大的生命事件面前,是20人就是20人,多一人少一人都不应该。独裁者斯大林说过一句冷冰冰的话:"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而一百万人的死亡只是一个数字。"对于我们来说,20位自焚的境内藏人不是可以减少的数字,而是一个一个、直至二十个原本活生生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纽约时报方面在知道我的意见之后,显然是重视的。很快我得到翻译的回复:"已经按照你的意见修改了。请在晚上七点以后再看一下网站的报道。"据说要在这句话——"过去一年中藏人自焚总数增加到19起"——后面,将2009年的第一起自焚补充进去。如果是这样,不失为负责任的态度,应当致谢。 不过,直到此刻,我在纽约时报的网站上还没有看到修改,也许会再晚些时候吧。。。 以下为纽约时报的原文: 3 Tibetan Herders Self-Immolate in Anti-Chinese Protest By SHARON LaFRANIERE Published: February 5, 2012 BEIJING — In a fresh illustration of growing turmoil among ethnic Tibetans in Sichuan Province, three livestock herders have set themselves on fire to protest what they saw as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repression at the hands of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according to a Tibetan rights group and an ethnic Tibetan living in Beijing. The latest cases bring the total self-immolations by ethnic Tibetans over the past year to 19. They were also apparently the first by lay people, rather than current or former members of the clergy, suggesting that self-immolation may be gaining popularity as a form of dissent. The self-immolations took place Friday in a remote village in Seda County, once a center of Buddhist teaching, but reports did not surface until the weekend because the government had cut off Internet and telephone connections to the area, said Tsering Woeser, a Tibetan poet in Beijing. She said that one of the three men had died and that the two others, believed to be about 30 and 60 years old, were severely injur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ealed off a number of counties in the region and intensified security in an attempt to curtail the largest outbreak of unrest among ethnic Tibetans since the 2008 riots in Tibet's capital, Lhasa, and elsewhere. Protests in late January turned deadly in Seda, which is on the border of Gansu Province, and in Luhuo County, known in Tibetan as Draggo, about 80 miles, to the south. Human rights groups that track the repression of Tibetans have given varying accounts of the number of protesters who died in clashes with the police last month. Some say that two people were killed when the police fired into crowds; other estimates ranged as high as 11, with dozens wounded.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blaming Tibetan separatists for inciting the violence, assert that security officers fired in self-defense, killing two rioters, after mobs stormed police stations and smashed store windows. Two dozen police officers and firefighters were wounded while trying to subdue the disturbances, the state-run media reported. The latest reports suggest that self-immolation as a form of protest is spreading beyond the Tibetan clergy, Robert Barnett, director of the Modern Tibetan Studies Program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 said by telephone. Until Friday, the 16 self-immolations from the past year had involved monks, nuns or former clergy members, he said. Judging by the names given for the two injured men, Tsaptai Tsering, and Kyarel, Mr. Barnett said, the latest protesters appeared to be lay people. Ms. Woeser, the poet, said that the three had herded sheep and cows and were not members of the clergy. Unlike the others, they lived far from the larger towns and monasteries where past protests had occurred, according to media reports. "There is a lot of frustration in the Tibetan areas," Mr. Barnett said. "People are saying they aren't being listened to; the government didn't respond constructively to the protests in 2008 and didn't respond constructively to the whole year we've seen of self-immolat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in particular, he said, the authorities have blocked off monasteries and adopted other aggressive measures that have raised tensions. Michael Wines contributed reporting and Mia Li contributed research. 中文译文:三位藏人牧民以自焚向中国抗议 (译者:卜花儿 @ Buxoro) 北京 - 一西藏人权组织与一位住在北京的藏人指出, 四川藏区又有三位牧民自焚,以抗议中国当局对其政治宗教的压迫,这是当地藏人动荡不安愈演愈烈的最新例证。 最近的案例使过去一年中藏人自焚总数增加到19起。这也似是首次非僧侣人士自焚的案例,表明自焚作为异议形式越加普遍。这几起自焚事件上星期五在也是佛教教学中心的色达县的偏远村庄发生,在北京的藏人诗人茨仁唯色说,由于政府切断了当地的互联网与电话联系,直到周末才有消息传出。 她说,三名男子中已有一人死亡,另外两人,年龄约为30岁和60岁,则受伤严重。 中国政府已经封锁了该地区的几个县份,并加强了安全措施,试图阻止自2008年在西藏首府拉萨及其它地区的骚动以来在藏人中发生的最大动乱。 一月下旬在与甘肃接壤的色达以及在南面约130公里的炉霍(藏人称章戈)发生的抗议中均有人死亡。 在上月发生的示威中,对在与警方冲突中死亡的人数,关注藏人的人权组织给出了不同的数字。有的说,当警察向人群开枪后,有两人身亡。其他估计不等,最高达11人死亡,并有数十人受伤。 中国当局则谴责"藏独"分子煽动暴力,并称公安人员是在暴民冲进警察局,砸碎商店窗户之后,为了自卫开枪,并打死两名暴徒。 官方媒体报道在平息骚乱过程中,有二十多名警察与消防队员受伤。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现代西藏研究计划主任罗伯特·巴尼特在电话采访中说,最新报告显示,自焚作为一种抗议形式,已经不仅限于僧侣。他说,直到星期五,过去一年中发生的16起自焚事件仅限于僧人,尼姑或还俗的僧尼。 巴内特先生说,从两名受伤者擦才次仁、嘉日的名字来看,最新的抗议者似乎是俗人。 诗人唯色女士说,这三位都是牧民,而不是僧人。根据媒体报道,与其他自焚者不同,他们住的地方远离大城镇以及发生过抗议活动的寺庙。 巴内特先生说,"藏区中有极大的不满情绪,那里的人说他们的话没人听。政府对2008年的抗议没有建设性的回应,也对一年之内所见的自焚没有建设性的回应。" 他说,特别是在四川省,当局封锁寺院,并采取其他过激措施,使局势更加紧张。 |
Posted: 06 Feb 2012 02:43 AM PST 【旧文】家藏万卷有屁用 家中"藏"了某本书便能成文化人?读过老庄,便成老庄?读过马克思便成马克思?屁话。"文化"搞到这个地步,"文化人"也很难正常。至于"文化人"既然已经落到大叹"穷得只剩下书了"时,这"文化人"还是不当为好,那书也用不着再藏、再看,天底下没有"旧币收购店",旧书收购店肯定是有的。 |
Posted: 06 Feb 2012 05:10 AM PST 還師生一個公道 還公眾一個真相 香港大學八一八事件檢討小組(下稱檢討小組)於日前公布檢討報告,報告內容就活動安排、保安安排、危機處理和管理三方面作檢討及建議。港大百周年關注行動對該檢討報告內容回應如下: 港大追究香港警察有責 檢討報告清楚指出香港警察在事前未有向港大校方交代行動規模及範圍的情況下,於八一八當天在港大校園內派駐大量警力,更對學生使用了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武力,港大校方亦對此表示遺憾。我們認為,港大校方絕對有責任向香港警察作出追究,還遭受武力對待的同學一個公道,並確保日後絕不會有同類事情在校園內發生。 至於檢討報告提出,港大校方日後涉及警方保安安排校方應遵從之核心價值及原則[1],我們認為這些核心價值及原則應同樣套用在警方身上,港大校方應與香港警方共同約法,要求警方尊重校園自主權。 立法會應運用特權法跟進調查 檢討報告指出,檢討小組未能從香港警方身上獲得後樓梯事件的經過和細節,以致未能對事件作出具體結論。我們質疑警方不派出當日執行行動的警員作供,是沒有誠意協助檢討小組就事件作出調查,我們強烈要求立法會運用特權法調查事件,逼令警方對公眾交代事件真相。 我們曾於2011年9月12日向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遞交〈香港大學百周年慶典「保安安排」港大百周年關注行動意見書〉,詳列各項疑點,港大校方是次作的檢討亦非調查,未能釋除所有疑點,我們再次促請立法會進行調查。 涉事港大職員應向師生公眾道歉 檢討報告點名指出徐立之校長及教務長韋永庚應就事件負責,但檢討報告內容反映另有幾名港大職員(包括發展及校友事務部總監徐詠璇、港大深圳項目辦公室總監倪啟瑞等)明顯直接涉及百周年慶典安排的決策,卻未有被指名負責,各涉事職員當中,亦只有徐立之校長一人曾公開道歉。我們認為,涉事職員應就錯誤決策承擔責任,向港大師生及公眾公開道歉。 港大百周年關注行動 [1] 1. 港大是開放的校園;2. 任何校園保安安排,應當對大學正常活動的干擾減至最低;3. 應充份尊重港大的言論開放、自由和多元的優良傳統;4. 大學應讓校園內的和平集會和示威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並應確保示威者可以被有關貴賓看到和聽到示威者的聲音;5. 大學不應容忍在沒有任何破壞安稱或其他非法活動的情況下,不必要地使用武力和限制人身自由;6. 在校園內發生任何不愉快事件,都應先交由大學保安人員處理 |
Posted: 06 Feb 2012 04:50 AM PST 如果你不想被代表,就说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近年来的表现,在我看来,就是一群没有尊严的太监,除了捏着尖细嗓子喊几嗓子抗议,连个响屁也很少放过——臭屁倒放了不少。 在回答有关记者"中国民众普遍认为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反对西方介入叙利亚内政,武力推翻叙政府,你如何看待中国民意的这种态度?"的提问时,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的答复是:"中国政府在涉叙利亚问题上始终秉持公正,把维护叙利亚的根本利益、中东的和平稳定、《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有关国际关系准则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立场得到国内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刘为民的答复,我想说的是,对于中国政府跟俄罗斯政府一道否决联合国有关叙利亚问题的决议,我谨以我个人的立场表示反对。我既不理解,也不支持中国政府这种公然维护专制政权不顾民众流血死难的行为。我谨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叙利亚民众致歉:"叙利亚人民,对不起!" 姚小远2012年2月6日20:46 雨 于上海 |
Posted: 06 Feb 2012 04:02 AM PST 最近,中国社科院发布第一部《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1》,指出藉助现代资讯技术条件,腐败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如腐败从个体向集团化蔓延;手段从显性向隐性扩展,迂回敛财、花样翻新;非法所得从短期向长期演变,既贪图消费享乐,又追逐资本占有;腐败范围还出现跨国境"外向型"腐败。"报告"指出,在众多腐败形式中,"小金库"成为铺张浪费、奢靡享受、违法乱纪的重要资金来源。截至2011年8月底,全中国共发现"小金库"58,225个,涉及金额266.54亿元(42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纠正违规资金118.54亿元(18.7亿美元)。社会科学院2011年发表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就 …… |
Posted: 06 Feb 2012 06:05 PM PST
文_ 胡雯雯 为什么有些人怎么都睡不够,而有些人只要躺上四五个小时就生龙活虎呢?我们习惯把第一种人跟"懒"挂上勾,但科学家们发现,这可能全怪他们的基因。 2011年底,一群德国研究者在《分子精神医学(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发表文章。他们研究了4251个不同种族的欧洲人的基因和睡眠习惯,发现一个人所需睡眠时间的长短,就跟这个人的高矮胖瘦一样,很可能是一出生就被基因编好程了。 这个发现很有趣:睡眠时间的长短,跟一种名为ABCC9的基因关联密切。如果研究对象可以想睡多久就睡多久的话,体内含两组相同版本ABCC9基因的人,要比含有两组不同版本ABCC9基因的人平均少睡6%的时间,也就是半小时。 负责这项研究的,是慕尼黑大学时间生物学中心的博士后卡尔拉·阿里布兰。据他介绍,ABCC9 基因的主要工作是为SUR2蛋白质编码。更关键的是,SUR2蛋白质在糖尿病和心脏病发病机理上也发挥着作用。而根据以往的经验,睡眠问题会跟许多生理因素关联。一个人睡得越少,就越容易患上心脏病和糖尿病。ABCC9 基因和SUR2蛋白质的发现,为解释睡眠长短跟新陈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出路。 其实早在几年前,另一些基因就跟睡眠长短扯上过关系,但它们只存在于某些家族的基因里。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年近半百的美国居民苏珊·麦德布鲁克患有一种被称为"家族性睡眠状态提前综合征"FASPS(familial advanced sleep phase syndrome)的疾病。她每天下午5点半至7点半会昏昏欲睡,必须上床睡觉,然后会在第2天凌晨一点半到三点钟之间起床,非常清醒。她的母亲。两个姐姐和女儿也同样有这种怪癖。 美国加州大学的神经学专家傅嫈惠和同事专门研究了她们的案例。对麦德布鲁克母女进行基因测试后发现,她们体内一种名为Per2的基因发生了变异,而这种变异在其他睡眠正常的家庭成员中是找不到的。 研究结果公布后,无数人打来电话,声称自己也患上了这种病。负责筛选案例的克里斯托弗·琼斯博士,是犹他大学的神经学家和睡眠科学家。"我们向潜在的研究对象发放了多份调查问卷,并进行了很长的电话采访。随后再给通过初步甄选的人戴上监视器,跟踪他们在家中的睡眠模式。" 他们识别出的睡眠失调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惯性失眠的人,睡眠时间很短,但精神状态很不稳定,疲惫易怒;另一种是天生"短睡者",他们既是夜猫子又是早起鸟,通常午夜过后才睡觉,几个钟头之后又起床干活,无须靠咖啡因或打盹就能度过整整一天。 在琼斯看来,大部分来电的人都属于前者,当他们有机会放松的时候,往往会睡上更长时间。真正只需四五小时睡眠就能维持清醒的人,只占1%-3%。这些人分享着一些有趣的共同特征:情绪高昂乐观,新陈代谢较快,比较瘦(而通常睡眠不调会导致肥胖)。对于生理疼痛和心理挫折,他们也有更高的耐受性,面对难关越战越勇。 有些短睡者的睡眠模式从孩子时就定型了,比如两岁时就开始不用睡午觉。 最终,傅嫈惠和同事们收集了60个家族的DNA资料。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了另一个突变基因DEC2,这个基因跟睡眠的时间长短关系更大。"这个基因编写的蛋白质可以抑制其他基因产生作用,包括一些控制生物钟的基因。但这种基因突变只在一对母女身上产生。她们只睡六个半小时,而其他家族成员都要睡上八小时。" 为了证实这个发现,傅嫈惠和同事们让小白鼠进行了同样的基因突变,结果小白鼠比其他同类少睡了一小时。当基因突变降临到果蝇身上时,这只昆虫比同类少睡了两小时。 "控制着人体生物钟的是十多个紧紧缠绕在一起的基因,而生物钟又控制着身体和行为周期的某种变化,其中包括心率、血压以及免疫系统的变化。我们正在做进一步的研究。如果对控制睡眠长短的基因有了足够认识,也许就能开发在无损健康的同时减少睡眠的新药,给人们每天增加几个小时的清醒时间了。"傅嫈惠说。 |
Posted: 06 Feb 2012 02:29 AM PST 关于"知道分子"的一组文章
一个知道分子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 基金 学术会议 同行 论文 职称 出书 电视台 电话采访 私家车 纸媒体 出国 上网 收入 娱乐 社交 家庭 辩论 笔录:裴谕新、黄晶晶、李冬莉
文/凌越 |
Posted: 06 Feb 2012 02:05 AM PST 復辦背景和理念 時間晃眼間過去了25年。香港經濟轉型,工廠大量北移,大部份勞工不再是產業工人,不同種類的服務性行業成為了主流。「工人」的身份漸漸被「僱員」取而代之,但基層勞工的處境仍然惡劣,工資下調,工時上昇,勞工的議價能力愈來愈低,基層生活也愈來愈困苦。2010年,適逢街工創辦25周年,一些新青舊人起了復辦工人文學獎的念頭,於是聯絡志同道合的各方友好,組成「第五屆工人文學獎籌委會」,正式籌辦第五屆工人文學獎。 目的 願景 誰是工人? 投稿方法--第六屆工人文學獎 電腦稿件: 來稿須附── 郵寄: 電郵: 各組之電郵及郵寄地址: 來稿須知 截稿日期 |
發人深省的電影 : 綠行星(La Pianeta Verde) Posted: 06 Feb 2012 01:57 AM PST 看完之後,我的感覺是,也許我們要向原住民,學習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以及簡單的生活方式! 這是法國導演Colline Serreau 1996年拍的一部寓意深刻的喜劇'社會'影片,英文翻譯為The Green Beautiful, 而意大利人將片名翻譯成意大利語的綠行星La Pianeta Verde。 Colline Serreau曾在1985年,作過大家都不陌生的《三個男人一個搖籃》(Trois hommes et un couffin)電影導演, 奇怪的是,這部片子1996年拍完,並且打算發佈後時,全歐洲的國家宣佈,要禁演這套電影,你可能很難明白為什麼先進國家為何如此敏感抗拒, 電影的節奏氣氛,表面上看去簡單、輕鬆、詼諧,但實際上,卻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瘋狂的各方面。 故事是這樣的:在一個叫做La Belle Verte 的星球上,生活著跟地球上的人類一樣的人,只是他們全是素食,過著和諧、簡單、快樂、長壽的生活, 導演,也就是這個片子中扮演米拉的主角。 電影通過米拉孩子一般的眼睛, 看到人類社會的種種不正常,一個充滿疾患、壓力和自我為中心的病態世界。而生活在其中的人類卻渾然不覺。 米拉的兩個孩子到地球上的旅行的第一站,無意中降落在了離巴黎很遠的地方,一群原住民熱情地接納了他們,在這兩個孩子的眼裡,地球上還是有美麗和諧的地方,那就是原住民居住的地方。 看過這個電影,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從中,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看到我們現實的社會:惡言惡語、「專家」一般的盛氣凌人。 人類那無知、浮躁的社會、官僚的冷酷。科技上,看似使人之間的交流更方便了。但是,人和人之間缺乏實質的,深層的,有意義交流及同理心。他們已經親情淡漠、還有城市化後污染的環境、污染的水、不安全的食物、無謂的消費品...... 不過,整個影片並不讓人有任何沉重感覺,而是常常讓人捧腹大笑,最精彩的兩處是:交響音樂會、 離近結尾的足球比賽。 那個看似烏托邦的世界,其實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生活做點努力,這樣的烏托邦世界並非遙不可及, 至少我們都可以和片中的「醫生」一樣,在個人層面上調整生活,尋求真正的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義,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而和諧,如果這樣的人多了,整個社會就會更加不同!
影像串流: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Posted: 06 Feb 2012 01:50 AM PST 文:左翼廢青 前言:雙非孕婦、區選種票疑案、有共黨背景的內地生競選大學學生會、自由行掃貨、大陸資金南下、D&G事件、「蝗蟲」論與「香港人是狗」論……族群矛盾在兩地關係愈來愈近的情況下愈演愈烈。香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著實是因中港融合在變化中。但是,一個融合之中也可能有不同性質的過程在背後影響。我們隨便將不同的現象都連繫起來混為一談,未必是分析問題和思考出路的正確方向。而這篇文章的主旨則是在港內地本科生愈來愈的現象。只要細心檢視政策,就知內地生沒有「搶去」本地學生的學位。現時高考生/文憑試生/副學士生面對的困境,根本是來自於逃避承擔教育責任的政府。 因工作關係,筆者近年接觸不少副學士學生。在他們當中,其實不少人都合乎八大院校的最低入學要求。然而眾所週知,政府資助的大學學位供不應求,故不少學生即使明明有能力讀大學,都要退而求其次就讀自負盈虧的副學位課程。在副學士的生涯中,大部分學生都為大學學位而奮鬥。隨著大學校園內的內地生愈來愈多,一些本地學生開始將搶學位列為所謂「蝗蟲」的罪狀之一。 究竟內地生是否真的有搶去本地生的學位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先了解清楚內地生激增的背景因素和實際情況。 大學國際化和教育產業化 為甚麼大學願意去招收本地生呢?第一個原因是要配合政府的政策。內地生疑似搶學位的現象,其實還是政府政策使然。用官方的說法,在全球化時代,本地的大學生要在在學時期養成與不同文化溝通的習慣,故引進非本地生理所當然。政府和掌握撥款大權的教資會為了促成這個國際化目標,除了提升八大院校的非本地生人數比例上限(九八年前是2%;曾蔭權上任時是10%,到現在則是20%)外,還推出了國際化撥對撥款,以推動八大院校配合政府的國際化政策。 促進多元文化當然不是搞國際化的唯一原因。在董建華時代,政府已將香港定位為「區域教育樞紐」,到曾蔭權上台搞六大產業後,專上教育的產業化比前做得更赤裸。說得白一點,專上教育成為了賺錢的項目。故曾蔭權將非本地生學位限額再增到百分之二十。即使八大院校已熬過了數年前削撥款的困境,但相信市場機制的教資會亦在分配撥款上引入更多競爭機制,令各院校/學系的資源更不穩定。院校要尋找更多財源確保其規模和生存,就更要靠多籌款了。 多收非本地生有助提高排名 有甚麼辦法可以找多些籌款呢?提升國際排名就是一個好方法。而要提升國際排名就要多收非本地生。以其中兩個較受注目的大學排名─QS與英國泰吾士報的排名為例,兩者都將學生中的國際生(用香港的說法即是非本地生)比例計算在內。非本地生的比例愈多,在排名表的分數愈能愈高。排名愈高、校譽愈濃、籌款更容易、也能進一步吸引優秀學生。故盡量爭取用盡那百分之二十的非本地生限額實在是大勢所趨。而基於文化、地理等因素,香港院校最大的非本地生來源幾乎肯定是內地,因此我們在大學校園自然會見到愈來愈多的內地生。 搶學位指控與事實不乎 在談論所謂內地生搶學位的指控時,我們也要注意推動國際化措施的實踐形式。事實上,近年愈來愈多在本地院校就讀的內地本科生,大部分其實沒有佔據本地生的位置。因為政府雖然將非本地生的限額加到兩成,但精確一點的說法是,他們兩成的基數是核准學額。所謂核准學額即是政府透過教資會予各大院校的資助學額。而這兩成非本地生學額的分佈當中,只得百分之四(也是以核准學額為基數)是在核准學額之內。其餘的非本地生學額則是超收回來的非核准學額。換句話說,假如一所院校獲當局批准其開設一萬個學額,那它最後可以招收二千位非本地生。但這二千位中,只能有四百位是佔用核准學額,其餘的千六位非本地生並不佔用那些核准學額。換句話說,非本地生所排的隊與本地生排的隊基本上是不同的,故根本沒有內地生搶本地生學位這個問題。 非本地生會否帶來利潤? 既然絕大多數內地本科生生不佔用資助學位,他們要付的學費就必然比本地生多。以中大為例,本地本科生的學費依舊維持在一年四萬多元的同時,非本地生的學費在下個學年則是十萬以上。用官方的說法,非本地本科生所付的學費等同他們入讀本地大學帶來的邊際成本。筆者不敢隨便否定這個說法,但認為這個金額是否真的是邊際成本實屬疑問。試想想,多一名非本地生就讀資助課程,有必要多請教職員、多購買器材呢?當大部分自負盈虧(有人更指是金礦)的本科課程的年度學費也大多是六、七萬元時,筆者真的想知道各大院校積極招收非本地生會不會是因為這是能賺取利潤的生意? 右翼政府不負責任 既然所謂內地生搶學位這指控根本就不成立,那麼當下被未能獲八大資助學士課程錄取的學生應該將矛頭指向哪兒呢?我的答案是:特區政府和它所實行的右翼財政政策。 現在香港預科/中學畢業生遇到的升學問題,其根源是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大學資助學額。九四至九五年,香港公帑資助的一年級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已有一萬四千五百個。但到二零一零到二零一一學年,該數字竟只是增至一萬四千五百八十個。在這十多年期間,不但適齡就讀大學的人口上升,而且政府不停強調我們已身處於知識型經濟社會,極而更多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人才。為了要達成董建華時代所訂下六成中學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標,政府所依賴的是市場力量:即自負盈虧的課程(特別是副學士)和院校。 儘管學界和教育界早已就大學學位不足提出批判,但多年來政府還是盡一切辦法避免增加經常性開支(別忘了梁錦松當年訂下了政府開支不能多於本地生產總值兩成的不成文規定)。因為按政府的右翼思維,不加富商的利得稅比起盡責為香港的年青人提供高等教育機會重要得多。基於這原因,大學學位的增長才這樣的少,令數以千計會考和高考成員已證明其有能力讀學士的學生被拒於大學門外。 別拿內地生作代罪羔羊 無疑,讓本地學生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絕對是好事。但這政策本身根本與提供更多的大學資助學額予本地生根本並不排斥。可悲的是,政府與教資會只顧國際化,對實踐接受專上教育的基本權力卻交予市場,將專上教育商品化,而代價則要由我們的莘莘學子來承受。在中港融合帶來矛盾的今天,內地生更慘成為學位不足的代罪羔羊。 本地生要爭回自己應得的受教育權利,應該搞清楚問題的核心所在:反對教育商品化、反對政府的右翼財政政策,要求政府增加對專上教育的承擔才是真正的出路。 「左翼21」是由一群有志於推動社會平等及進步的朋友所組建的平臺,以凝聚香港的左翼力量,建立和推廣左翼分析及主張。我們將透過討論交流、學習、出版等,介入社會時政,參與和支援勞工運動及社會運動。我們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必須顧及廣大勞動階級的福祉,維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消除性別、族群之間的不平等,同時尊重不同性取向群體的權利。這一理想社會,必須依靠群眾自下而上的民主參與和推動,同時需要不同群體透過共融互助來合力創建。 電郵:info@left21.hk |
Posted: 06 Feb 2012 01:49 AM PST 誰搶了你的學位?是所謂「蝗蟲」還是右翼政府? 前言:雙非孕婦、區選種票疑案、有共黨背景的內地生競選大學學生會、自由行掃貨、大陸資金南下、D&G事件、「蝗蟲」論與「香港人是狗」論……族群矛盾在兩地關係愈來愈近的情況下愈演愈烈。香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著實是因中港融合在變化中。但是,一個融合之中也可能有不同性質的過程在背後影響。我們隨便將不同的現象都連繫起來混為一談,未必是分析問題和思考出路的正確方向。而這篇文章的主旨則是在港內地本科生愈來愈的現象。只要細心檢視政策,就知內地生沒有「搶去」本地學生的學位。現時高考生/文憑試生/副學士生面對的困境,根本是來自於逃避承擔教育責任的政府。 因工作關係,筆者近年接觸不少副學士學生。在他們當中,其實不少人都合乎八大院校的最低入學要求。然而眾所週知,政府資助的大學學位供不應求,故不少學生即使明明有能力讀大學,都要退而求其次就讀自負盈虧的副學位課程。在副學士的生涯中,大部分學生都為大學學位而奮鬥。隨著大學校園內的內地生愈來愈多,一些本地學生開始將搶學位列為所謂「蝗蟲」的罪狀之一。 究竟內地生是否真的有搶去本地生的學位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先了解清楚內地生激增的背景因素和實際情況。 大學國際化和教育產業化 為甚麼大學願意去招收本地生呢?第一個原因是要配合政府的政策。內地生疑似搶學位的現象,其實還是政府政策使然。用官方的說法,在全球化時代,本地的大學生要在在學時期養成與不同文化溝通的習慣,故引進非本地生理所當然。政府和掌握撥款大權的教資會為了促成這個國際化目標,除了提升八大院校的非本地生人數比例上限(九八年前是2%;曾蔭權上任時是10%,到現在則是20%)外,還推出了國際化撥對撥款,以推動八大院校配合政府的國際化政策。 促進多元文化當然不是搞國際化的唯一原因。在董建華時代,政府已將香港定位為「區域教育樞紐」,到曾蔭權上台搞六大產業後,專上教育的產業化比前做得更赤裸。說得白一點,專上教育成為了賺錢的項目。故曾蔭權將非本地生學位限額再增到百分之二十。即使八大院校已熬過了數年前削撥款的困境,但相信市場機制的教資會亦在分配撥款上引入更多競爭機制,令各院校/學系的資源更不穩定。院校要尋找更多財源確保其規模和生存,就更要靠多籌款了。 多收非本地生有助提高排名 有甚麼辦法可以找多些籌款呢?提升國際排名就是一個好方法。而要提升國際排名就要多收非本地生。以其中兩個較受注目的大學排名─QS與英國泰吾士報的排名為例,兩者都將學生中的國際生(用香港的說法即是非本地生)比例計算在內。非本地生的比例愈多,在排名表的分數愈能愈高。排名愈高、校譽愈濃、籌款更容易、也能進一步吸引優秀學生。故盡量爭取用盡那百分之二十的非本地生限額實在是大勢所趨。而基於文化、地理等因素,香港院校最大的非本地生來源幾乎肯定是內地,因此我們在大學校園自然會見到愈來愈多的內地生。 搶學位指控與事實不乎 在談論所謂內地生搶學位的指控時,我們也要注意推動國際化措施的實踐形式。事實上,近年愈來愈多在本地院校就讀的內地本科生,大部分其實沒有佔據本地生的位置。因為政府雖然將非本地生的限額加到兩成,但精確一點的說法是,他們兩成的基數是核准學額。所謂核准學額即是政府透過教資會予各大院校的資助學額。而這兩成非本地生學額的分佈當中,只得百分之四(也是以核准學額為基數)是在核准學額之內。其餘的非本地生學額則是超收回來的非核准學額。換句話說,假如一所院校獲當局批准其開設一萬個學額,那它最後可以招收二千位非本地生。但這二千位中,只能有四百位是佔用核准學額,其餘的千六位非本地生並不佔用那些核准學額。換句話說,非本地生所排的隊與本地生排的隊基本上是不同的,故根本沒有內地生搶本地生學位這個問題。 非本地生會否帶來利潤? 既然絕大多數內地本科生生不佔用資助學位,他們要付的學費就必然比本地生多。以中大為例,本地本科生的學費依舊維持在一年四萬多元的同時,非本地生的學費在下個學年則是十萬以上。用官方的說法,非本地本科生所付的學費等同他們入讀本地大學帶來的邊際成本。筆者不敢隨便否定這個說法,但認為這個金額是否真的是邊際成本實屬疑問。試想想,多一名非本地生就讀資助課程,有必要多請教職員、多購買器材呢?當大部分自負盈虧(有人更指是金礦)的本科課程的年度學費也大多是六、七萬元時,筆者真的想知道各大院校積極招收非本地生會不會是因為這是能賺取利潤的生意? 右翼政府不負責任 現在香港預科/中學畢業生遇到的升學問題,其根源是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大學資助學額。九四至九五年,香港公帑資助的一年級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已有一萬四千五百個。但到二零一零到二零一一學年,該數字竟只是增至一萬四千五百八十個。在這十多年期間,不但適齡就讀大學的人口上升,而且政府不停強調我們已身處於知識型經濟社會,極而更多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人才。為了要達成董建華時代所訂下六成中學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標,政府所依賴的是市場力量:即自負盈虧的課程(特別是副學士)和院校。 儘管學界和教育界早已就大學學位不足提出批判,但多年來政府還是盡一切辦法避免增加經常性開支(別忘了梁錦松當年訂下了政府開支不能多於本地生產總值兩成的不成文規定)。因為按政府的右翼思維,不加富商的利得稅比起盡責為香港的年青人提供高等教育機會重要得多。基於這原因,大學學位的增長才這樣的少,令數以千計會考和高考成員已證明其有能力讀學士的學生被拒於大學門外。 別拿內地生作代罪羔羊 無疑,讓本地學生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絕對是好事。但這政策本身根本與提供更多的大學資助學額予本地生根本並不排斥。可悲的是,政府與教資會只顧國際化,對實踐接受專上教育的基本權力卻交予市場,將專上教育商品化,而代價則要由我們的莘莘學子來承受。在中港融合帶來矛盾的今天,內地生更慘成為學位不足的代罪羔羊。 本地生要爭回自己應得的受教育權利,應該搞清楚問題的核心所在:反對教育商品化、反對政府的右翼財政政策,要求政府增加對專上教育的承擔才是真正的出路。 |
Posted: 06 Feb 2012 01:46 AM PST 文:揚清 由於地理位置位於要衝,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以來已是各種勢力犬牙交錯之地,各種不同民族和宗教共存令此地的政治形勢變得復雜。 1992年南斯拉夫共產政權解體後境內的民族旋即爭相獨立建國,隨之因國境問題和民族問題引起了橫跨整個九十年代的南斯拉夫內戰。 作為這段慘痛歷史的見證者,波斯尼亞導演塔諾維奇(Danis Tanovic)拍攝了《無人地帶》(No Man's Land )。借兩位敵對士兵的故事諷刺這場戰爭的荒謬。 兩陣間的各方博弈 故事回到1993年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兩軍對峙的前線,一隊波斯尼亞士兵因夜間濃霧誤闖戰線中間的空曠的無人地帶,日出後塞軍發現他們並開槍射殺,其中一名波軍士兵Ciki因跌入了戰壕雖受傷卻得以生還。 事後塞軍派出了新兵 Nino和一名老兵前住查探該戰壕,老兵在一名波軍屍體下裝置詭雷後Ciki向兩人開槍,殺掉了那名塞軍老兵和俘虜了Nino。後來Nino成功奪取武器,正當兩人差點殺掉對方時,卻發現那名壓在詭雷上的波軍士兵尚未死去,只要他一動三人都會被炸死,而走出戰壕則可能被兩軍炮火所殺。在這情況下Ciki和Nino唯有在互不信任的情況下嘗試尋找三個人一同活下去的辦法。 察覺情況的兩軍不約而同地向聯合國維和部隊求助,傳媒也因新聞價值而介入,一場牽涉各方的博弈由此開始。 歷史場景下的我者與他者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以為塞爾維亞人和波斯尼亞人是源頭很不同的民族,但波斯尼亞人大多其實是在鄂圖曼土耳其治下改信伊斯蘭教的塞爾維亞人或克羅地亞人,之間的語言完全相通,只是宗教和生活習慣不同,就在一年前兩個族群還和平地同屬一國,一年後卻在戰場打過你死我活,族群矛盾更成為種族屠殺的藉口。 更諷刺的是Ciki和Nino在談話過程中得知大家有彼此認識的共同朋友,兩族在戰前可以有如此深厚的私人關係,卻在特定的歷史場景下卻成為彼此殺戮的我者與他者。一切存在異質的個人,都在種族衝突下簡化為塞爾維亞人或波斯尼亞人,而發動戰爭的人卻躲在帷幕後安然無恙。 仇恨引發的悲劇 雖然在一名聯合國軍官的熱心斡旋下Ciki和Nino得以離開戰壕,並嘗試為壓在詭雷上的士兵排雷。二人最後卻敵不過仇恨和誤會而在戰壕外殺死了對方,而壓在地雷上的士兵也因排雷失敗和延遲救治而死亡。事件煙消雲散後,戰場只留下遺憾和一片寂然。 後記:寫在族群割裂時 自古以來,人類就被族群、宗教、國家以至世代等形形式式的分類和標籤所割裂。而這些往往上層階級所利用,進而鼓吹底層間的仇恨以鞏固他們的剝削和統治,而這些仇恨往往是通往平等公義社會的一大障礙。而在今日的香港偏偏有陳雲一類的仇恨販子煽動族群對立和割裂,企圖在這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製造分化。在這個時候回顧這套電影,也許可以讓我們認清族群的對立是如何的虛妄。 |
Posted: 06 Feb 2012 12:21 AM PST 方舟子作品被质疑抄袭 英译中出现低级错误(转载) 齐鲁晚报 等
2012年02月05日 (特适尔转注:互联网面前人人平等!骗子可以在某一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不同时刻欺骗某些人。但是,骗子不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人!)
本报讯 方舟子素有"打假斗士"之称。春节假期,方舟子质疑韩寒之父代笔为子写作,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韩寒方面宣布以1000页的手稿资料作为证据,正式起诉方舟子。不料,方韩之争还未结束,"打假斗士"方舟子反被人打假,有网友在网上指出方舟子的作品《大象为什么不长毛》一书中,曾剽窃他人论文中的表格。
孙海峰微博原文 孙海峰微博截图 留美博士方舟子素以自己英语水平为荣,常嘲笑别人英语烂。方生化博士英语到底有多好,请大家鉴赏:《大象为什么不长毛》一书中,方生化博士剽窃他人图表也罢,还把原文描述人种肤色深浅的dark、light译成夜晚、白天,创造了方氏白天夜晚高加索人、白天夜晚东印度人新品种。 (凤凰) (20120205星期一,元宵节转注自齐鲁晚报等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20205/ArticelA09005FM.htm) |
Posted: 06 Feb 2012 04:09 PM PST (查看请点击大图) 记者_ 炫风 香港报道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牛博山寨" via Zola in Google Reader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