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Friday, February 17, 2012



2012年02月17日 糗事 TOP 10

Posted: 16 Feb 2012 08:00 AM PST

糗事百科官方手机应用发布喽~
用App随时随地看糗事,更爽,更省流量,更多互动!

糗百官方iPhone应用,记得给五星支持下哦
糗百官方安卓应用测试版


如果你也是,顶一个  

顶2194:: 拍-147:: 118条评论


一定要过哦,支持的顶起!

顶1080:: 拍-93:: 113条评论


"老公,我的Mimi好像一个大一个小呃"
"错,是一个小,另一个更小"

顶1056:: 拍-83:: 33条评论


中午新闻看的,说一个小伙子做志愿者,帮空巢老人修脚,不要一分钱每次上门为老人服务。一干就是六年,有人站出来骂说他是为了想出名啥的。现在这人都怎么了?你倒是用六年去干件让人出名的事啊。起码人家出名是做好事,不像红十字会的某些人

顶1001:: 拍-30:: 56条评论


第一次求过 话说高一了,昨天考政治 考之前问课代表怎办啊!从不听课的 他说选择题选你觉得最不要脸 最不靠普的答案 我一下子明亮了 今天发下来果然过了!哈哈

顶698:: 拍-71:: 20条评论


之前发了那个我爸爸被撞以后肇事者逃逸贴,我想说,谢谢大家的关心,下面的每一个评论我和妈妈都有看,现在不会私了的,但用妈妈的话说,做一个家庭很难,一个57岁了还出去开车的女人一定也是为生活所迫,所以我们家也不会去敲诈他们家,只想拿回我们应得的医疗费。两家都是不容易的辛苦人。(妈妈用方言说的原话)
————背景:现在我爸爸恢复得很好,他能自己走路和吃饭,只是很容易累,虽然主要大脑受伤,看起来也没有后遗症(同期病人里我爸爸伤势最重但是恢复最好)。这是我们最开心和最欣慰的事————
我爸爸平常就是个做苦工的水电工人,很能吃苦,体质也比较好,因此恢复得较快。医生说他是万里无一的特例,受了那么重的伤还能硬撑到120的救援,而且还有点潜意识(他左边口袋里装着一万多现金,是带给他同事的新年工资)医生给他脱外套时他死压着左边口袋不给脱(担心坏人来抢他钱),结果医生只能脱右边的袖子,很可爱的守财奴爸爸……很心酸。
开颅手术做完后前三天爸爸短暂失忆,不记得妈妈,也不记得他有女儿,但是却清楚地记得他负责的每项工作:张三的门该修了,李四的电路才做到一半。每天清晨都是一咕噜爬起来说他要去上班(忍不住笑了,责任心很强的爸爸)。
我爸爸是个铁汉子,平时也受伤,但是很能忍(因为工作性质经常受伤,但是从不跟我们说疼)。在医院里最后几天的时候医生要对他的脊椎做辅助治疗(之前治疗重点一直放在颅脑部分),每天都要用一根三寸多长的针从尾椎部分穿透进去(不知道怎么描述,但是场面非常可怕)。爸爸被扎得受不了,第三天,眼看着扎针时间又到了,爸爸偷偷藏到卫生间里各种耍赖不肯出来,医生只好假装说今天不扎了,你已经好了,快出来吧,今天真的不扎你了。他孩子气地要妈妈保证不让他被医生扎,妈妈也信誓旦旦地作出了保证,于是爸爸放心地从卫生间出来了……然后,然后就被扎针了。然后爸爸哭着跟姑姑告状去了,说妈妈欺骗了他的感情(那时候已经恢复记忆了,可爱的爸爸,想笑,也想哭。三寸长的针扎入脊椎,那种疼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因为妈妈骗爸爸打针的事,爸爸不肯理妈妈了。中午,妈妈拿着一个罐头打不开,正在着急的时候爸爸默不做声地从妈妈手里拿过罐头,稍一用力——打开了。哇~好酷~我们都崇拜地看着爸爸,男人嘛~
我们家一直都是一个吵闹多多但也欢乐多多的大家庭,乐观的傻乎乎妈妈,冷酷的爸爸,搞怪的妹妹,每天都有值得发上糗百的生活趣事。正是因为这样幸福的生活对我来说太过寻常,过了就过了,没有想到要怎样去珍惜。直到年尾……爷爷生病住院,爸爸车祸重伤……过年的程序我们都省略了,除夕夜冷锅冷灶冷饭碗度过的。不是我喜欢发温情贴,而是真的一个新年让我懂得了很多,明白了很多,知道了很多过去我所忽视但是却是我生命之最重的。昨天妈妈说要把寄宿的二妹叫回来,我们全家补个团圆饭。新的一年开始了,妈妈说,坏的一定都被带走了,留给我们的一定会是好生活。也祝愿大家幸福快乐每一天。
手机打字的,审帖的大大给过吧。赠送小马六匹以谢大家
Q2RM HIXR 2U1V NBRR
MMYM SZA1 516P VVBB
CSEJ 4QPP 0CFF H896
EHHH VPQS NXK3 BYJJ
VUS2 P7IN PRYZ H9QS
GX5X GV4Z 0KUP CGUA

爸爸  

顶630:: 拍-61:: 162条评论


家里一楼,我的猫每天都对着野猫叫,觉得它是羡慕,于是出门溜猫儿,一出门就这个造型了!
后来问同学,因为她不想养了,我才接过来的。原来是它之前被扔出去过,它害怕我把它遗弃了,后抱回家眼圈都哭红了。唉,请糗友们爱惜身边的小动物吧

顶597:: 拍-32:: 68条评论


宝宝昨天刚出生,为宝宝求人品。
背景:宝宝昨天出生,我今天生日。
……妹妹坐床头,哥哥脱裤头……
今天一好兄弟发来一条祝贺信息:你儿子就是我送给你的最好礼物,生日快乐。

这信息怎么越看越别扭???

顶564:: 拍-20:: 64条评论


本人女女,有一个四岁半的弟弟,我比我弟弟大十六岁。四岁的娃娃话多的很。
~~~~~~~~~~~~~~~~~~~~~~~~~~~~~~哥哥爱我我爱哥哥~~~~~~~~~~~~~~~~~~~~~~~
中午本人在床上看电影,弟弟午觉起来,跑来趴在我的头边说:姐姐陪我玩嘛。我说:阿呀你都四岁半了,还要人陪你玩啊,自己玩去。弟弟:我一个人又玩不了,我一个人怎么玩啊。我:你先说玩什么呢嘛。(此时我还是躺着看电影)弟弟:玩小弟弟啊,我的小弟弟可乖了,你也来玩。我石化了。。顿了下,我一本正经说:玩什么小弟弟,小弟弟不能乱玩的,玩坏了怎么办呢,手上都有细菌的,不啦不啦的说了一堆。我弟一脸无奈,把怀里的枕巾放在我枕头上,慢慢打开,说:我说的是这个弟弟,不是我的鸡鸡。只见枕巾里躺了个奥特曼小人。。。。。。。
天天被这个小祖宗各种折磨啊,每次带他出去玩,别人都以为我是他妈。前两天去公园有两个老奶奶,和我们面对面过去,就听这说:现在的年轻人早早的就养上娃娃,你看看,这么年轻就当妈了。我蹲下对我弟说:蛋蛋,大声叫个姐姐。我弟无比大声的喊:妈妈!!!!!!!!!!!。我当是就绝望了。。。。。。
这日子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放马:1YYH PB72 YSFN 9ZD1

弟弟的小弟弟和弟弟的奥特曼  

顶595:: 拍-66:: 68条评论


话不多说,上图

孩子  你是国家将来的栋梁  

顶551:: 拍-53:: 54条评论


去共青公园找春天

Posted: 17 Feb 2012 07:02 AM PST

工作的原因来共青公园,寻找春天的气息,无奈冬天还雄霸着这里,留下满园子宽容的大地色系。
我不清楚轰轰烈烈流行的大地色系如何定义哈,也懒得去查,也懒得翻看以大地色主打的品牌的lookbook哈,我只是在逛了一圈后,喜欢上这个颜色,给它起了这个名字。
因为感觉大地色从字面理解,温暖宽容和闪亮。
同时很羡慕猫猫狗狗,幻想它们最大的快乐是在铺满落叶的地上打滚,但其实人家也就是在这么美的落叶区走过,踩过的叶子依然完整,步伐轻巧,毛毛的小蹄子萌的浓烈。


水的倒影里,有看到老人在钓鱼吗?









其实上海很多公园的景观造的很土,很难看。要不是树儿自己争气,长成了壮景,真不必花钱来逛(园内人烟屈指可数,都少的只剩我们了,居然还有小偷作案!而且还成功了!什么职业都有劳模)。

环境残酷,凡事都要靠自己,成长更是。你看,当一棵树也不易,待它成林成景后,就有引你发痴的能量!

...

一个藏族党员的公开信:“他一到阿坝就带来了天灾与人祸”

Posted: 17 Feb 2012 09:52 AM PST

图为原阿坝州州委书记、最近刚刚升任四川省省长助理、四川省公安厅厅长的侍俊【注】。这封公开信点名控诉他在"官场上搞权术,经济上掺假水,文化上搞摧毁,信仰上搞强制,这一切都是为他自己上省级领导而服务…。"

这封信原发表在网易论坛,发布时间是2012-02-14 12:46:30,现已被删,此为网络快照。我在转载时,在重要部分加上了黑色。从其内容来分析,写这封公开信的人应为阿坝州的在职或退休干部,并且是藏人干部。


一个藏族党员的公开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您若能在百忙中看完这封信的话,是阿坝各族人民的幸事。因为我要向您反映的是一个事关阿坝大局的人物侍俊同志的问题。

他一到阿坝就带来了天灾与人祸,天灾与他无关,但人祸对他来讲是脱不了干系的,因为这与他极左的思想和所言所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民间对他有种种说法,有些并非没有道理。有人说他是"魔主",为使自己升官,把小事搞大,好捞功劳,把寺庙护法神殿中的烂枪锈刀(千百年来藏区有放下屠刀把刀枪交给寺院表示不再作恶的习俗)论为反共藏独用具,事实上,藏区百姓是最感恩共产党的,而后他就收不了口子,民间比喻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做法好像是伊拉克,工作组人员比和尚还多的做法好像是文革,老百姓在枪口下生活的做法好像利比亚。一年又一年失去自由而没有发展的生活让那些单纯的牧民失去希望,所以,尽管我们在牧区做了很多富民安康的工作,牧区依然还有一小戳人要迎合境外唆使,我们州称之为"烧烤"的事件依然不绝,而且越来越多,由和尚发展为尼姑,由僧侣发展为一般俗人。除境外势力外,内部原因没有人好好研究分析,大量的工作组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究竟原因何在?他为了自己今年五月份的升迁,再次大打人海战术,搞了阿坝州建州以来第一次全州干部大年初一上班的先例。只要他的思想不变,方法不变,感情不变,态度不变,继续粗造行事,阿坝难以安宁,寺庙难以祥和。

他的用人方式让阿坝州的各族各界人士感到匪夷所思、不可理喻。民间有种说法,说阿坝县的维稳工作交给两个"疯子"管,越管越疯。一个是严春风副州长是5.12后我州招考的城市规划人才,他对民族地区一无所知,对宗教政策和问题一片空白,对藏区百姓毫无感情,对藏族语言更是纯属无知,因此,他管维稳纯属瞎指挥,洋相百出,越说越瓜,越干越乱。另一个"疯子"是刘峰,格尔登寺管理处处长,也和春风一样一片空白,只会算计不会安抚。

对他的用人方法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提枪打仗(提羌打藏)。他把对3.14打砸份子的恨转移到藏族干部和百姓身上,整下课了一批干部,凉拌了一批干部,同时扶持和培养了一批羌干充实到各县和各单位,全然忘记了59%藏族、18%羌族的州情,就像是忘记了94%的汉族是我们的国情一样。所以民间说,藏族干部倒在了侍俊手上,羌族干部倒在了重建上。其实,他对羌族干部的偏爱,不仅来自于羌区灾后重建给他添了脸面、树了政绩,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一个被称为羌王的人——谷运龙,谷掌管的阿坝州的企业被称为谷氏企业,谷也插手灾后重建项目,他们俩利益均分,成为一条船上的人,所以他处处维护谷,听从谷,很多方面连吴州长都板不过谷,在关键人事上侍俊要用谷的人而不用吴州长的人,吴只能满腹牢骚别无他法,因为吴州长清楚他作为藏族惹不起侍俊,一句"有藏族情结、有民族情绪"就会把它和其他人一样打入地狱。他对上,装得很民主很亲民,其实是会上不许有不同声音,会上一套,会下一套,对下是明显歧视,公开场合就说过藏族人张牙舞爪,愚昧无知。

可以说他在政治上搞两面派,官场上搞权术,经济上掺假水,文化上搞摧毁,信仰上搞强制,这一切都是为他自己上省级领导而服务的

——用人上用了谷,就把多年来的两面性暴露无遗,他推荐谷做副书记,就得罪了陈钢,最为最老的州委常委,论资排辈都该他了,但安排去政协,非常不满。杨克林作为多年政法委书记,出生入死,维稳功不可没,但否定了他,他现在也公开唱反调了。金吉昌作为统战部部长、州委秘书长,3.14以来深入虎穴广做安抚,鞍前马后搞服务工作,但也不推荐他,他也大发牢骚,张万平……常委中没人真正服他,满意的人只有谷运龙一人。这样的班长带出的班子还有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言?民间对他的评论是:能力不如黄新初,精力不如李崇喜,魅力不如欧泽高,魄力不如泽巴足。而如今换届下来的州级领导班子是历届最弱的班子,论经验、资历、水平、能力、综合素质除一两个人还受公认外,干部百姓普遍不看好,有多年地方工作经验的本土老将要么到政协要么放在部门不提拔,这些年富力强的本地干部,除了困惑外,意见很大,无心做事。事实上,侍俊根本不信任本地干部,连他的秘书和驾驶员都是从外地带来,州委部门能招考的全是外地干部,空降干部、外地干部、假藏、假羌充实各个部门和地方,我州的州情还没有发展到汉语干部就可以独当一面服务好一方百姓的程度,而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对干部任用有要求,我们州现在是需要双语干部,维稳中这个问题就明显暴露出来,双语干部在维稳中工作优势和工作效果都明显,但是它不提拔双语干部,不重用双语干部,年前先后提拔的600多名干部中,双语干部不到20人。本地干部除了干活没有什么希望可期,这种情况下,本地干部除了情绪和牢骚外还能往肚子里装什么?

——经济上的各项指标都有水分,GDP、农牧民收入、旅游手收入、灾后重建等,都围绕自己的政绩注了水,就连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都加了水。他到阿坝,干部群众最大的提高就是学会了作假。

——要说最大的破坏,就是对藏族文化的破坏。提羌打藏的最大表现也在这上面。首先是把州委、政府分管文化教育的安排为两个羌族,州委陈钢,州政府刘文芝,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撤并转了一批藏区中小学,安排许多学生到茂县羌区学习。侍俊和谷运龙把草地人和马尔康中等民族师范学校列为最不稳定的人群和学校,维稳大会小会指出来说,虽说有事实依据,但他们的负面情绪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藏羌矛盾。藏族人变成州里千夫所指的人群,就像一度在内地大城市里出现过的畏藏、歧藏事件一样,阿坝州的干部群众对藏区和藏人的这种畏藏、歧藏事件一样,阿坝州的干部群众对藏区和藏人的这种畏、歧指向也非常明显,没有原则和没有感情的非藏干部对州里的敏感事件的反应是"烧光才好""全部枪毙"之类。藏羌民族干部利益分割势力突出,民族矛盾深化。第二全州除茂县是纯羌区外,汶川有藏羌各三分之一,他却要把汶川打造成羌城,同时,把映秀、水磨等历史上的藏区改为羌区,用所谓的"唯一性"来篡改历史,老百姓说,瓦斯土司在汶川有史可查的600年统治全部烟消云散焚尸灭迹了。第三,沿路所有的标示标牌都写成是"某某羌寨",而所有的藏寨都基本不用"藏寨"两个字。给人的感觉是走进了阿坝就走进了羌区,殊不知阿坝州13个县中有10个是纯藏区,汶川、理县两个藏羌县,只有茂县才是羌族县。第四,其他县想改头换面成羌族县,比如九寨沟,应说是99%的藏族,但他却在九寨天堂建所谓的羌城,编一套节目把九寨说成是羌女的后人,这与谷运龙一批所谓羌人弘扬羌文化理念不无关系,滑稽至此,令人啼笑。根据旅行社反映,对"藏谜"这样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十大精品文化节目的剧团,却想方设法进行打压,主要是为了保护他们认可的羌族文化人才旺斌所经营剧团的利益,就好比是五星级酒店要与鸡毛店强制搞成一个价一样。这样的文化产业怎么搞得好呢?他对文化上假大空的东西却是盛赞有佳,一张白纸好画图,把民族文化建立在空中楼阁,阿坝州被吹捧出来的文化仿佛在演绎穿越剧。第五,经常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说成"羌族藏族"自治州,把"藏乡羌寨"说成"羌乡藏寨",把哈达放在羌红里面,这种说法和行为绝不是口误和无意而是故意为之。第六,凡穿藏装的人都进不了州委、州政府大门,凡说藏话的人都成怀疑对象,他认为藏装只能出现在舞台和戏剧里,否则就有二心。

这一系列行为,使省委、省政府在藏区搞的牧民定居新生活、综合防治大骨节病等牧区的惠民工程大打折扣,也使欧泽高、李崇喜、黄新初等历届领导打下的良好基础受到影响,更影响到中央、省对藏区工作一件的具体实施,其后果是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和谐、发展没有得到有效实现。

写信人:罗枫 电话18782249870


**********

注:

侍俊简历:男,汉族,江苏盐城人,1962年1月生,四川师范大学政教系经管专业大学本科毕业,1978年10月参加工作,198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5月—2012年2月,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书记。2012年2月至今,任四川省省长助理、公安厅厅长。

一个藏族党员的公开信:“他一到阿坝就带来了天灾与人祸”

Posted: 17 Feb 2012 09:33 AM PST

祸害阿坝藏人的魁首:原阿坝州州委书记、现四川省公安厅厅长侍俊。这封信说他在"官场上搞权术,经济上掺假水,文化上搞摧毁,信仰上搞强制,这一切都是为他自己上省级领导而服务…。"

这封信原发表在网易论坛,发布时间是2012-02-14 12:46:30,现已被删,此为网络快照。我在转载时,在重要部分加上了黑色。这封公开信从其内容来分析,作者应为阿坝州的在职或退休干部,并且是藏人干部。


一个藏族党员的公开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您若能在百忙中看完这封信的话,是阿坝各族人民的幸事。因为我要向您反映的是一个事关阿坝大局的人物侍俊同志的问题。

他一到阿坝就带来了天灾与人祸,天灾与他无关,但人祸对他来讲是脱不了干系的,因为这与他极左的思想和所言所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民间对他有种种说法,有些并非没有道理。有人说他是"魔主",为使自己升官,把小事搞大,好捞功劳,把寺庙护法神殿中的烂枪锈刀(千百年来藏区有放下屠刀把刀枪交给寺院表示不再作恶的习俗)论为反共藏独用具,事实上,藏区百姓是最感恩共产党的,而后他就收不了口子,民间比喻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做法好像是伊拉克,工作组人员比和尚还多的做法好像是文革,老百姓在枪口下生活的做法好像利比亚。一年又一年失去自由而没有发展的生活让那些单纯的牧民失去希望,所以,尽管我们在牧区做了很多富民安康的工作,牧区依然还有一小戳人要迎合境外唆使,我们州称之为"烧烤"的事件依然不绝,而且越来越多,由和尚发展为尼姑,由僧侣发展为一般俗人。除境外势力外,内部原因没有人好好研究分析,大量的工作组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究竟原因何在?他为了自己今年五月份的升迁,再次大打人海战术,搞了阿坝州建州以来第一次全州干部大年初一上班的先例。只要他的思想不变,方法不变,感情不变,态度不变,继续粗造行事,阿坝难以安宁,寺庙难以祥和。

他的用人方式让阿坝州的各族各界人士感到匪夷所思、不可理喻。民间有种说法,说阿坝县的维稳工作交给两个"疯子"管,越管越疯。一个是严春风副州长是5.12后我州招考的城市规划人才,他对民族地区一无所知,对宗教政策和问题一片空白,对藏区百姓毫无感情,对藏族语言更是纯属无知,因此,他管维稳纯属瞎指挥,洋相百出,越说越瓜,越干越乱。另一个"疯子"是刘峰,格尔登寺管理处处长,也和春风一样一片空白,只会算计不会安抚。

对他的用人方法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提枪打仗(提羌打藏)。他把对3.14打砸份子的恨转移到藏族干部和百姓身上,整下课了一批干部,凉拌了一批干部,同时扶持和培养了一批羌干充实到各县和各单位,全然忘记了59%藏族、18%羌族的州情,就像是忘记了94%的汉族是我们的国情一样。所以民间说,藏族干部倒在了侍俊手上,羌族干部倒在了重建上。其实,他对羌族干部的偏爱,不仅来自于羌区灾后重建给他添了脸面、树了政绩,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一个被称为羌王的人——谷运龙,谷掌管的阿坝州的企业被称为谷氏企业,谷也插手灾后重建项目,他们俩利益均分,成为一条船上的人,所以他处处维护谷,听从谷,很多方面连吴州长都板不过谷,在关键人事上侍俊要用谷的人而不用吴州长的人,吴只能满腹牢骚别无他法,因为吴州长清楚他作为藏族惹不起侍俊,一句"有藏族情结、有民族情绪"就会把它和其他人一样打入地狱。他对上,装得很民主很亲民,其实是会上不许有不同声音,会上一套,会下一套,对下是明显歧视,公开场合就说过藏族人张牙舞爪,愚昧无知。

可以说他在政治上搞两面派,官场上搞权术,经济上掺假水,文化上搞摧毁,信仰上搞强制,这一切都是为他自己上省级领导而服务的

——用人上用了谷,就把多年来的两面性暴露无遗,他推荐谷做副书记,就得罪了陈钢,最为最老的州委常委,论资排辈都该他了,但安排去政协,非常不满。杨克林作为多年政法委书记,出生入死,维稳功不可没,但否定了他,他现在也公开唱反调了。金吉昌作为统战部部长、州委秘书长,3.14以来深入虎穴广做安抚,鞍前马后搞服务工作,但也不推荐他,他也大发牢骚,张万平……常委中没人真正服他,满意的人只有谷运龙一人。这样的班长带出的班子还有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言?民间对他的评论是:能力不如黄新初,精力不如李崇喜,魅力不如欧泽高,魄力不如泽巴足。而如今换届下来的州级领导班子是历届最弱的班子,论经验、资历、水平、能力、综合素质除一两个人还受公认外,干部百姓普遍不看好,有多年地方工作经验的本土老将要么到政协要么放在部门不提拔,这些年富力强的本地干部,除了困惑外,意见很大,无心做事。事实上,侍俊根本不信任本地干部,连他的秘书和驾驶员都是从外地带来,州委部门能招考的全是外地干部,空降干部、外地干部、假藏、假羌充实各个部门和地方,我州的州情还没有发展到汉语干部就可以独当一面服务好一方百姓的程度,而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对干部任用有要求,我们州现在是需要双语干部,维稳中这个问题就明显暴露出来,双语干部在维稳中工作优势和工作效果都明显,但是它不提拔双语干部,不重用双语干部,年前先后提拔的600多名干部中,双语干部不到20人。本地干部除了干活没有什么希望可期,这种情况下,本地干部除了情绪和牢骚外还能往肚子里装什么?

——经济上的各项指标都有水分,GDP、农牧民收入、旅游手收入、灾后重建等,都围绕自己的政绩注了水,就连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都加了水。他到阿坝,干部群众最大的提高就是学会了作假。

——要说最大的破坏,就是对藏族文化的破坏。提羌打藏的最大表现也在这上面。首先是把州委、政府分管文化教育的安排为两个羌族,州委陈钢,州政府刘文芝,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撤并转了一批藏区中小学,安排许多学生到茂县羌区学习。侍俊和谷运龙把草地人和马尔康中等民族师范学校列为最不稳定的人群和学校,维稳大会小会指出来说,虽说有事实依据,但他们的负面情绪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藏羌矛盾。藏族人变成州里千夫所指的人群,就像一度在内地大城市里出现过的畏藏、歧藏事件一样,阿坝州的干部群众对藏区和藏人的这种畏藏、歧藏事件一样,阿坝州的干部群众对藏区和藏人的这种畏、歧指向也非常明显,没有原则和没有感情的非藏干部对州里的敏感事件的反应是"烧光才好""全部枪毙"之类。藏羌民族干部利益分割势力突出,民族矛盾深化。第二全州除茂县是纯羌区外,汶川有藏羌各三分之一,他却要把汶川打造成羌城,同时,把映秀、水磨等历史上的藏区改为羌区,用所谓的"唯一性"来篡改历史,老百姓说,瓦斯土司在汶川有史可查的600年统治全部烟消云散焚尸灭迹了。第三,沿路所有的标示标牌都写成是"某某羌寨",而所有的藏寨都基本不用"藏寨"两个字。给人的感觉是走进了阿坝就走进了羌区,殊不知阿坝州13个县中有10个是纯藏区,汶川、理县两个藏羌县,只有茂县才是羌族县。第四,其他县想改头换面成羌族县,比如九寨沟,应说是99%的藏族,但他却在九寨天堂建所谓的羌城,编一套节目把九寨说成是羌女的后人,这与谷运龙一批所谓羌人弘扬羌文化理念不无关系,滑稽至此,令人啼笑。根据旅行社反映,对"藏谜"这样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十大精品文化节目的剧团,却想方设法进行打压,主要是为了保护他们认可的羌族文化人才旺斌所经营剧团的利益,就好比是五星级酒店要与鸡毛店强制搞成一个价一样。这样的文化产业怎么搞得好呢?他对文化上假大空的东西却是盛赞有佳,一张白纸好画图,把民族文化建立在空中楼阁,阿坝州被吹捧出来的文化仿佛在演绎穿越剧。第五,经常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说成"羌族藏族"自治州,把"藏乡羌寨"说成"羌乡藏寨",把哈达放在羌红里面,这种说法和行为绝不是口误和无意而是故意为之。第六,凡穿藏装的人都进不了州委、州政府大门,凡说藏话的人都成怀疑对象,他认为藏装只能出现在舞台和戏剧里,否则就有二心。

这一系列行为,使省委、省政府在藏区搞的牧民定居新生活、综合防治大骨节病等牧区的惠民工程大打折扣,也使欧泽高、李崇喜、黄新初等历届领导打下的良好基础受到影响,更影响到中央、省对藏区工作一件的具体实施,其后果是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和谐、发展没有得到有效实现。

写信人:罗枫 电话18782249870

《纽约时报》在美国的网上活动让葛洵在返乡之途中被殴打

Posted: 17 Feb 2012 07:59 AM PST

核心提示:加州的物理学家葛洵在最近一次回中国的旅程中被国安盘问21小时,期间被搜查物品、被殴打、电话被监控、被强迫写下保证书,最后在国安的护送下不得不提前返美。

原文:American Active On Internet Recounts Beating In China
作者:ANDREW JACOBS
发表:2012年2月13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Inline image 1【原文配图:葛洵先生】

中共很久以来都觉得受到了海外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威胁,但是最近一名加州的物理学家遭到了拘押,据他说,他被中国国保人员殴打,还想让他交出自己的推特口令,这一事件说明中国政府为了对抗海外的自由网站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53岁的葛洵是一名入籍美国公民,他1986年到了美国,他说,本月,他在北京的一条街被劫持,接着在一处秘密地点被国保人员粗暴地盘问。葛洵说,在被审讯的21个小时里,这些国保问了他很多问题,关于他的博客,他为什么加入一个促进汉藏交流的组织,以及他在维护一个支持盲人律师陈光诚的网站方面都干了什么。

但是看起来葛洵最大的"罪"在于他对推特的热情。推特、脸书和优兔,以及成千上万的其他网站在中国都是被屏蔽的,政府认为这些网站的力量是一种威胁。

葛先生周一在加州的菲蒙市接受了本报的电话采访,他描述了这些国保被他的回答激怒的样子。他说在美国,博客是由志愿者创建的,而不是国家支持的煽动者。这些国保要求他交出推特口令。当他拒绝后,国保中有两人对他又踢又打,持续了半个小时。"他们越是打我,我就越不想配合。"

最后,葛先生和抓他的达成了一项妥协:他不会告诉他们推特口令,但可以登录上去给他们看看自己的账号里有什么。"实话就是我做的一切都光明正大。"他说。

尽管在2月2日葛先生被释放,并被立刻遣送出境,这一事件说明,来自中国,持有外国护照的人在落入中国神秘且神通广大的安全机构的罗网时会有多大的风险。

不少美国公民都因不明指控而在中国的监狱中服刑,包括地质学家薛峰,他因行业间谍罪而被判八年刑期。另一位入籍美国人,胡志成不许离开中国,他之前也被控商业泄密。胡先生在监狱里呆了一年半,后被释放,中国的检察人员说这起案件不成立。

中国"人权捍卫者"的一名研究人员王松莲(音)说:"如果你是中国血统,持有美国或澳洲护照,和白人相比,你[在中国]还是处于劣势。"

国务院的一名官员拒绝就葛先生被拘押一事置评,但是说在中国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薛和胡的困境会被谈及。习近平在周一下午会从北京到达华盛顿。

葛先生的遭遇非同寻常,因为许多持外国护照的华人公开批评共产党的话,就会在返乡时拿不到签证。葛先生为了参加其母的葬礼而申请并得到了紧急签证,他说过去他曾多次回过中国。在1997年回国时,国保人员简略、礼貌地问了他一些关于他参与"美国中国学生学者自治联合会"的问题,这是旨在为1989年天安门抗议中被逮捕的学生改善境遇组织。

葛先生在德克萨斯A&M大学学习实验物理,后来在奔驰公司当技师。"我真正关心就是基本人权。我从来没有呼吁过推翻政府,我也不倡导使用暴力。"

他说,当三名便衣在丁子霖的住所外和他搭讪的时候他被震惊了。丁是一名哲学教授,二十年来她都在为在天安门抗议中被暴力镇压的受害者讨回正义。丁女士17岁的儿子在那年六月被一颗射进心脏的子弹打死。

这些便衣不仅知道葛先生的名字,还有一张他的照片,是从网上下下来的。葛先生说,他们把他拖进一辆本田雅阁车,拒绝说明他们在找什么,接着没收了他的手机。在一家"老干部活动中心",他们拿走了他的其他东西,包括一台相机、钱和一支录音笔。

接着他们开始盘问他在美国的活动,并暗示他是代表国外的敌对势力回国来制造麻烦的。他说他们就是无法相信宣传要让陈光诚重获自由的网站是由志愿者维护的。葛先生引用其中一人的话说:"那不可能,一个网站怎么能不属于某个组织,没有领导者,也不花任何经费呢?"

葛先生在开始解释推特是如何传播这个网站的时候,他们开始问他要密码。

葛先生说,在打被连续拳打脚踢之后,他们给了他一张纸,要他用肿痛发抖的手按要求来写。这些要求包括承诺不再和"敏感人士"会面,不许告诉新闻媒体,不能做任何有损中国形象的事。他还按下了红手印以示承诺。

几个小时后,在到机场的路上,他拒绝把手提电脑交出做最后检查时他再次被短暂殴打。到了机场后,他们还给了他相机和录音机,但里面的内容都被删除了。他们还把一束他准备给丁女士的花也还给了他。

葛先生说他一瘸一拐地负痛而行,带头的询问人王杰提示他说整个事件都是"国家机密"。这名国保还给了他一个邮箱地址,告诉他下次回来要发送一份通知到这封邮箱。(我们发到这一地址请求回复的邮件至周一未收到答复。)

在被问到最近他是否还会回国的时候,葛先生笑了,他说:"当然,为什么不?我的签证一年有效呢。"

相关阅读: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尝试Mac中

Posted: 17 Feb 2012 07:21 AM PST

N年前magico就想把我拉入果粉阵营,他终于成功了,前天拿到了订购的MBA,4G内存,256G的ssd。 现在开发环境切换到了Mac下。 在家工作时,把MBA合上,接上24寸显示器,用无线键盘和trackpad。Windows下的开发用远程桌面登陆到原先的台式机上做。

使用过程中反倒是遇到些小问题让我不太爽

  1. Mac版的Evernote快捷键不如windows版本丰富,比如在windows下按Ctrl+Shift+D可以插入当前时间,mac版本就没有对应的功能
  2. Mac下浏览器现实的自己确实很漂亮,无论怎么缩放显示的也都很好,不像windows下一旦缩放,字体常常感觉别扭, 但可能也正是为了字体显示好看的关系,小字体的清晰度感觉不如windows
  3. 用远程桌面登陆Windows,因为mac的操作使用了大量快捷键,造成很多快捷键在windows远程桌面不能用,比如激活中文输入法,原先在visual studio下的不少快捷键的功能现在也需要用trackpad实现
  4. Google拼音没有mac版
  5. Mac下的窗口最大化和windows下不一样,而且没有默认快捷键
  6. 稍微多做点事,mba的风扇狂响,赛过了旁边的老T61.
magico原先强调的革命性人机交互还没完全体会到,可能是因为还不太熟悉,不过也确实体会到一些甜头。
  1. trackpad功能感觉还是比较爽,用它来缩放浏览器页面,前进后退,切换任务都感觉很舒服
  2. 一些快捷键的设计确实比较方便,比如隐藏所有其他窗口的快捷键
  3. mac笔记本和键盘,trackpad看着确实简单清爽

 

现在觉得的很多不方便大概是因为还没有熟悉的原因,以后如果有啥新的体会再和大家分享。

火奴鲁鲁新闻社 美国海军上将辨别中国军力与目标

Posted: 17 Feb 2012 07:14 AM PST

核心提示:他说:"中国领导人高于一切的目标似乎是确保中国共产党继续执政。"这种说法与能够看到情报评估的官员们的私下看法是一致的。洛克利尔说,为了继续掌权,中国领导人将"继续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发表:2012年2月13日
作者:Richard Halloran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海军上将塞缪尔·洛克利尔三世将于2012年出任美国驻亚太部队司令。照片:美国海军部】

在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任中国国家主席的竞争者访美前夕,美国一位资深海军上将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坦率,谈了他对中国军力和意图的看法。

习近平副主席将在周一到访华盛顿,坊间广泛认为他将在今年末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将会是副总统拜登的客人,他也计划在首都会见奥巴马总统和其他政治军事高官。

即将出任美国驻亚太部队司令的海军上将塞缪尔·洛克利尔三世,上周向美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提交了对中国目标的书面评估。他正在等待参议院批准其任命,计划于三月履新。

与华盛顿的很多美国政治人士、外交官和军官痛斥中国军事扩张"缺乏透明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克利尔出言有力,但不挑衅。对于美国最近一再提及的透明度问题,他表示了必要的赞同,但接着说出了自己真正的想法。

他说:"中国领导人高于一切的目标似乎是确保中国共产党继续执政。"这种说法与能够看到情报评估的官员们的私下看法是一致的。洛克利尔说,为了继续掌权,中国领导人将"继续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洛克利尔间接指频繁的示威、特别最近在农村地区爆发的事件。他说,中国领导人的另一个目标是"维护国内的政治稳定。"

这位海军上将说,第三个目标是"捍卫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领导人经常重申,自治的台湾岛必须与中国大陆统一,以维护其领土完整。美国支持台湾人民的自决。

洛克利尔将军说,还有一个目标就是"确保中国的影响力和地位。"一些"亚洲对手"称中国领导人寻求恢复中央帝国昔日的荣耀,拥有足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强权,称霸亚洲,将美国逐出西太平洋。

洛克利尔写道,在军事上,"中国似乎在加强在其周边打赢短期、高强度战争的能力。"他还指出:"其近期主要目标似乎是准备应对围绕台湾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阻止或拒绝(美国)对海峡两岸冲突的有效干预。"

他说,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计划"强调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这用五角大楼的隐语说即"A2AD",意即中国的弹道导弹能够攻击美国的空军基地和海军设施,而且拥有可摧毁美国舰艇和飞机的武器。

曾任驻欧美军司令的洛克利尔说:"中国也越来越重视并加大力度在台湾和中国周边之外开展行动。"

他写道:"中国将南亚和东南亚视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这包含政治目的、资源利用、贸易和投资。"随着中国向这一地区部署军队,尤其是战舰,中国将需要"具有更加强大的前方后勤能力来保障其行动。"

他指出:"中国将遭遇美国在维持海外介入方面所面临的同样的政治问题。这将需要改善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关系,密切与该地区国家海军的合作,而且它将因此面临更多非传统安全挑战,比如恐怖主义和海盗行为。"

洛克利尔说:"中国正在通过实现其核部队现代化来加强核威慑能力和提升战略打击能力。"他还说,中国"正在增强其他的战略能力,比如在太空、反太空和电脑网络行动方面的能力。"

洛克利尔写道,亚洲其他国家"正在密切关注中国的军力增长及其军队的动向。"他说:"在中国近海存在争执的水域发生了令人不安的事件,让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忧心忡忡。"

洛克利尔说,"对中国军事意图的忧虑越来越成为区域论坛的焦点,例如东盟,他们可以采取多边手段处理这一问题。"

这位海军上将乐观地断定:"这种安全担忧也让美国的安全伙伴决定与美国建立更加牢固和融洽的关系。"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小红猪抢稿20120217

Posted: 17 Feb 2012 06:00 AM PST

本文作者:小红猪小分队

某一天,你的手机快没电了,于是你快步走到一棵香蕉树下,用香蕉所产生的电能为你的手机充电。这不是科幻,这是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一项有趣的实验,想知道如何能让植物给我们提供电能么?快快来抢稿翻译吧!

本期抢稿:Power plants: Grow your own electricity

抢稿方法

每周五(北京时间晚十点)在科学松鼠会发布待翻译稿件原稿。

刊 出原稿后48小时内为试译期,有意参与者期间从原文中挑选一段愿意翻译的文字,翻好发到小红猪专用邮箱 jredpig#songshuhui.net。中英对照、长度不限、择优录取。P.S. 要是哪个翻译魔人直接翻完全篇那你中标的机会就大大增加啦!(提交的译文需要是一段英文一段中文交替的格式,便于校对)

试译期过后流程编辑查看邮箱,24小时内挑选出最佳译稿并与该投稿者联络。

抢到稿子者将有2周时间完成翻译。资讯类稿件限时一周。

若抢稿成功者有特殊原因不能完成须及时告知,流程编辑与当初报名的其他译者联系。

抢稿须知

自己要把关质量,翻译准确,并做到语句通顺

抢稿前提是看懂,若有N多名词不知道准确含义,请勿抢稿

遇可能的科学术语请通过专业渠道核实译名

人名译法要规范,不能自创(推荐新华社《英语姓名译名手册》)

提交的译文需要是一段英文一段中文交替的格式,便于校对

抢稿者的作品经审核和校对,在群博发文时后边会附上校对打的小红花!

小红花试行规则如下

如果校对觉得:"这个译者真靠谱哇!"——译者获5朵小红花;

校对觉得:"翻译得认真。"——译者获3.5朵小红花;

校对说:"有不少错,可以继续校对。"——译者获2朵小红花;

校对说:"让我重译吧……"——译者获0.5朵小红花;

提前交稿——译者额外获1朵小红花。

积分奖励

译者积分满10分,可以自行挑选稿件翻译后投递到小红猪邮箱。

译者积分满20分,可报名成为校对,成功校对一篇稿件并发布后,可获3朵小红花。

译者积分满50即可正式晋级"小红猪",并以此作为申请成为"松鼠"、接受评议的资本之一。

抢稿方法

每周五(北京时间晚十点)在科学松鼠会发布待翻译稿件原稿。

Power plants: Grow your own electricity

Posted: 17 Feb 2012 06:00 AM PST

本文作者:小红猪小分队

Source: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1328512.300-power-plants-grow-your-own-electricity.html?full=true

Imagine charging your cellphone from a meadow or harvesting electricity from rice paddies. The technology works, but can we make plant power a staple crop?

IT DOESN'T look much like the future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rom where I'm standing, the small square of windswept greenery on the roof of the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Ecology in Wageningen bears a striking resemblance to the patch of straggly grass that passes for my back lawn. Yet according to its creators, this green plot could revolutionise the way we power our lives. With a tangle of bright red cables spilling out from among the plants' roots, this grass is wired to the hilt and produces electricity day and night. And if the technology works up here, there's no reason why any marshy field, weed-strewn ditch or plain old pot plant couldn't do it too.

No, really. While humankind has been digging fuel from the ground and burning it for power, living plants and the soil they grow in have been hiding some serious potential as electricity generators. Now a handful of researchers are exploring ways to tap this ability. Some want to use tree-powered sensors to monitor remote forests, while others, including the Wageningen team, see more potential in harvesting electrons released among plant roots. They think grasses, reeds and other plants could eventually generate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our domestic electricity needs, making juice that will be even greener than power from solar panels or wind turbines. The technology could offer a reliable source of electricity for some of the 1.5 bill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thout access to a supply grid. It could even help reduce climate-warming methane emissions from wetlands and paddy fields into the bargain.

Previous attempts at harnessing plant power have been fairly small-scale. In 2006, Illinois-based inventor Gordon Wadle spotted that he could make a small current flow from an aluminium nail hammered into a tree trunk and connected to a copper electrode stabbed into the soil. Along with MagCap Engineering, a small electronics firm in Boston, he patented the idea and began devising a way to extract the electricity.

Despite Wadle's claims, many remained sceptical. After all, as people pointed out, simply linking two different metals with a conductor creates a small current as one metal will donate electrons to the other.

Physicist Andreas Mershin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as doubtful too. Yet when MagCap Engineering approached him to investigate, he set a student, Christopher Love, to work on the case and after several experiments with a small fig tree in a pot, Mershin changed his mind. Even when both electrodes were made from the same metal and the plant was shielded from all sources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the circuit still produced a trickle of power.

Love and Mershin soon decided that hydrogen ions were responsible. They noticed that a small exces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se positively charged ions in the soil compared with the tree's sap was enough to set a tiny current of electrons flowing from the tree through a wire and into the ground (PLoS One, vol 3, p e2963).

Encouraged, MagCap created a company, Voltree Power, to commercialise the idea. In 2009, it began constructing a forest-fire monitoring network for the US Forestry Service and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powered by the trees it was designed to protect.

Three years on, the prospects for tree power aren't quite as rosy. It turns out that trees can't generate as much power as Wadle had hoped and the system can't be scaled up reliably: as more sensors are added, the juice needed to run them outstrips the power the trees can provide. So the company has had to combine tree power with electricity generated by solar panels, vibrations and even small differences in temperature. Together they make enough power to take measurements and relay them to the authorities via cellphone networks.

Yet the story of plant power doesn't end here. Around the time Wadle and MagCap were hammering nails into trees, Bert Hamelers of Wageningen University in the Netherlands was out for a stroll. "I saw a big, beautiful tree and remembered that the root system is roughly equal in size to [what's visible] above ground," he recalls. Hamelers began to wonder whether microbes living among the roots might be used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in a special type of fuel cell.

Roots to the rescue

Conventional fuel cells combine oxygen with a fuel such as hydrogen to make water and electricity. They rely on a pair of electrodes made from expensive metals such as platinum to strip electrons from the fuel. Hamelers was working instead on microbial fuel cells, which exploit the enzymes in living bacteria to do much the same job. The concept had proved itself with devices running on organic matter such as plankton and human sewage, but these systems must be constantly fed with fuel. Hamelers realised that plant roots might help with this. Around half of the carbohydrates and other organic molecules that a plant produces through photosynthesis are released from its roots. As long as it lives, a tree will keep churning out the perfect feedstock for a microbial fuel cell.

In practice, trees aren't the best plants for the job. Their roots are big and run too deep to be wired up effectively. Plus, when bacteria break down these carbohydrates, they donate their spare electrons to oxygen, creating water and carbon dioxide. But it is a different story in waterlogged soil where there is no oxygen: here, anaerobic bacteria produce carbon dioxide along with free protons and electrons. The electrons usually react with sulphates or nitrates in the soil but Hamelers realised he might be able to divert these electrons if he placed suitable electrodes close to the bacteria that generate them (see diagram).

What Hamelers needed was a plant with shallow roots that thrives in damp or waterlogged soil where oxygen is scarce. So along with David Strik, an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ist at Wageningen University, he started experimenting with grasses and reeds that grow in damp salt marshes.

Initial results were modest, producing just a few milliwatts. Lab-scale set-ups were soon producing about 200 milliwatts for every square metre of greenery (Bioresource Technology, vol 101, p 3541).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the researchers more than doubled this output to about 500 mW/m2. At this level, the 16 square metres of grassy roof at Wageningen could easily generate enough juice to charge a cellphone.

That was a step forward, but the output still couldn't cover much of a household's energy use. Besides, in northern Europe, a field of solar panels or wind turbines typically generates between 4 W/m2 and 7.7 W/m2, so there is obviously some way to go before plant power can compete. "The current densities required to make these devices competitive in the energy market are a factor of 10 to 100 times larger than presently possible," admits fuel-cell researcher Willy Verstraete from Ghent University in Belgium.

But don't dismiss plant power just yet. Strik points out that he and his colleagues have already increased power output fiftyfold since the project began five years ago. There is still plenty of room to improve efficiency at every stage in the generating process, he says, so increasing output by a factor of 10 or more is simply a matter of tweaking the system. Strik is so confident he can reduce power losses that, with fellow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st Marjolein Helder, he has set up a company called Plant-e to bring the fuel cells to market.

Taking on renewables

The duo have also joined forces with Verstraete at Ghent. Along with botanists, microbial specialists and engineers from across Europe they are part of Plant Power, an EU-funded project with a budget of €4 million, which aims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hese fuel cells. Between them they calculate that an output of 3.2 W/m2 is within reach.

Hitting this ambitious target will take plenty of work. For starters the researchers must find plant varieties that secrete more organic molecules into the soil - plants such as sugar beet, for example, are among the best, converting sunlight into sugars with an efficiency of about 7 per cent. They must also tinker with the soup of microbes in the soil to find the best mix to maximise electricity output. This mix is likely to include bacteria that specialise in breaking down organic matter and others that are particularly good at releasing electrons.

Then there is the matter of engineering the fuel cell itself. Here, electrode design is key. The Dutch team uses an anode made from a slurry of small graphite granules through which the plant's roots grow. However, this passes electrons to the cathode faster than the cathode can oxidise them, limiting the cell's output. Strik suspects that providing the cathode with the right mix of bacteria should help it work faster at combining electrons, protons and oxygen to make water.

Finally, there is the challenge of scaling up the technology. The Wageningen team calculates that if an optimised lab-based system is used outdoors, they could realistically collect only about half its output: around 1.6 W/m2. Though this is about a fifth of the maximum output produced by the latest wind or solar energy sources (see diagram), Strik points out that it is more efficient than simply using crops for biofuels, and constructing a plant-based generator won't require high-tech factories or the complex engineering associated with photovoltaic panels and wind turbines. With lower costs come shorter payback times.

Strik calculates that an array of plants in an optimised rooftop generator could produce up to 14 kilowatt-hours per square metre every year. Considering that the average Dutch home uses 3500 kW-h annually, 50 square metres of roof would provide around 20 per cent of its electricity needs. And these wired plants will do more than help keep the lights on. They offer all the other benefits of a "green roof": additional insulation, rainwater storage and a useful urban habitat for wildlife.

Strik and Hamelers also think their technology could eventually be installed in marshy ground near rivers or coasts, where it could make electricity without spoiling the view. Unlike conventional solar power, plant generators continue to work after dark. And as long as the technology doesn't retard plant growth, it could show up on any suitable agricultural land too. Initial experiments at Wageningen haven't indicated any reductions in growth rate, says Strik, and in some cases their wired-up plants grew better than expected.

The technology should have particular appeal in Asia, where it could be used to turn millions of hectares of rice paddies into power stations. The prospect has struck a chord in Japan, a country that lacks natural sources of energy but where paddy fields cover around 12 per cent of the land.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biologist Kazuya Watanabe has already started exploring the idea. He has even dug a fuel cell into the microbe-rich sludge of a rice paddy field to see if it yields any power.

It does, but not much. Watanabe's field experiments yielded about 10 mW/m2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vol 74, p 1271). In collaboration with a company that manages agricultural land, he is continuing his field experiments in the hope of boosting output.

Watanabe faces a major challenge. Unlike the Wageningen team, which is building its plant arrays in modular trays, a system suitable for rice paddies must be easy to lay and tough enough to survive the rigours of life on a farm. At the moment, Watanabe's anodes and cathodes are thin felt mats impregnated with graphite. But their efficiency is low - so low that he has tried dispersing fine platinum powder in the mats to improve things. Along with other modifications, this has tripled the output from his fuel cells. But since platinum is expensive, he admits his system isn't yet cost-effective.

If some of these barriers could be overcome, plant power would begin to look attractive. "It is clearly worth pursuing, if only because it could readily be applied almost anywhere, includ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on essentially any scale," says Walt Patterson, energy analyst and consultant for London-based think tank Chatham House.

There is another incentive for wiring up fields in this way. According to Verstraete, the technology could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global warming. The anaerobic conditions that suit plants such as rice and reeds are also prime environments for a class of bacteria that breaks down organic matter, releasing electrons which then generate methane, a potent greenhouse gas. Putting an anode into the soil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route for these electrons and - if it is efficient enough at harvesting them - this should make a dent in methane generation. With rice paddies contributing up to 20 per cent of the world's methane emissions, reducing this while producing modest amounts of electricity on the side seems to be a no-brainer.

Back at Wageningen, it's clear that the plant-power team hasn't lost sight of just how cool it is to have plants that not only brighten up the place but provide free energy too. As I leave, one of Strik's students is repotting a banana plant using soil containing an electrode of graphite granules, the first step in changing it into a living gadget-charger. It is part experiment, part amusement, but if this plant can do it, says Strik, the design might just find its way onto the market. Banana-powered cellphones. You heard it here first.

Caroline Williams is a freelance writer based in Guildford, Surrey

三个有关越战的小说情节

Posted: 17 Feb 2012 04:31 AM PST

转眼,中国人所谓的自卫反击战也就是中越之战已经33年,不论官方怎么描述,那都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中国人输赢都不光彩。

中越之战开始后第三年,我上大学。我们学院曾经有过跟前线部队的联谊活动,还听说前线某军几个战士轮奸了一个当地妇女,上了军事法庭。据说,三八号信箱还有一个人做了逃兵,叫部队抓回去给毙了。我妹妹一个同学姓王,外号小白脸,当时也上了前线,阵亡了。我曾在宝平路的殡仪馆里看到过他的照片。白白净净地,隔着玻璃露齿而笑。后来我听人说,小白脸本来已经被调到团部,这家伙非要站最后一班岗。结果,真的成了最后一班岗。猫耳洞塌方,小白脸成了革命烈士。1986年冬天我在学校当老师把厂党委书记的儿子打进医院,有一个星期没有上班。后来还跟肖陌、卢晓燕去渡口攀枝花,路过西昌跟一列军列交汇,语言不合,差点发生暴力冲突。这些,都是往事。

这三个有关越战的故事是我构思的,先后顺序已经忘记。现在把它讲出来,今后如果机缘巧合,我会写出来。

第一个故事:一位战士被越军俘虏,越军要他带路偷袭中国军队。他将越军带入地雷阵,要跟越军同归于尽。

解放军埋伏在地雷阵那边。因为要将偷袭的越军全部炸死,小战士有意避开一些地雷将越军引入地雷阵中间。埋伏的中国军队以为这位战士真的投降了越军,开枪射杀了这位战士。

没有人知道这位战士的真实想法,这位要跟越军同归于尽的英雄,被当成了叛徒。

第二个故事:一位退伍的越战老兵,回到家乡,艰难生活,却无怨无悔。每年清明节和一些祭日,老兵都会给他那些战死的兄弟烧纸、点烟、奠酒。即使因为上战场而失去了很多,他想着是为国而战,也有一种自豪和值了的感觉。

新闻联播里播出中越关系正常化的消息。画面里,中国领导人与越南领导人把酒言欢,好像战争的硝烟从来没有升起过。

老兵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为那些死去的兄弟不值。第二天早晨,第一位来学校的孩子发现,老兵的身子吊在篮球架上,轻微摇晃。

除了这两个故事,在我一生最重要的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里,也写到了中越之战的老兵。

我爸爸是战争期间的先锋团长,复员到了地方,在南方某市当主管城建的副市长。经常有一些部下来找我爸爸,他们穷愁潦倒的现状触目惊心,令我爸爸非常痛心。他接受了一个开放商的大笔钱,用这笔钱做了一个帮助中越之战退伍老兵的基金。

后来,事发,我爸爸被中纪委李丽英书记拿下,很快被处以极刑。当年我爸爸手下的侦察连长大闹中纪委新年茶话会,击毙李丽英书记和她手下的两位处长。

文字写到这里,我想,我的读者会跟我一样发现:我其实是一个非常温情,却也极其冷酷的人。我说过,我是一块石头,温柔而坚硬!

小远2012年2月17日20:25晴   上海理道之理道文化兔,我只是一只有文化的兔子

全身像

Posted: 17 Feb 2012 03:15 AM PST

抛开狭隘民族主义,才能看懂“疯狂林书豪”

Posted: 17 Feb 2012 02:32 AM PST

继姚明之后,又一个亚裔球员站上了美国NBA的舞台!

201225日以前,台湾除了篮球迷之外,认识林书豪的人不多,但是这几天,台湾大街小巷都在谈论林书豪;台湾人为他疯狂,纽约人为他喝采,全球媒体开始注意到他,连马英九在对新内阁谈话时,都期勉新阁员能效法林书豪,发挥团体的战斗力。

台湾会对林书豪这么疯狂,最大的原因在于血缘上的认同。林书豪的父母亲是道地道地的台湾人,早年从台湾赴美留学,父亲是半导体工程师,母亲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师,他们移民美国后,在加州生下林书豪,所以林书豪,虽为美国籍,却与台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台湾人对林书豪除了有亲近感之外,对他的表现,之所以感到惊奇,还在于他突破了体型与体能上 ……

……

[转载]湛江遂溪县草潭镇政府人员私闯民宅打死平民

Posted: 16 Feb 2012 04:02 AM PST

广东湛江遂溪县草潭镇政府计生人员私闯民宅打死平民

20111227日凌晨6点半左右,离元旦的钟声只有3天多点的时间,但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槟榔园村的村民,谢子深,却永远都听不到了,因为就在这时,今年61岁的谢子深被由草潭镇一名副镇长蔡军带队的所谓"计划生育工作组"活活打死! !!!  

副镇长蔡军带队到谢子深家里抓计划生育(谢子深的儿子育有两子,但已做了结扎手术)。名义上是抓计划生育,实际上是因为之前已看上了谢子深合法所有的一块土地,所以这帮人就以抓计生为幌子,到谢子深家抓人。当时计生组包括副镇长蔡军在内共有9,其中7人动手暴打谢子深,其妻子和媳妇上去阻拦,也被不同程度打伤。谢子深被打后逃出家门,几个人继续追出来用木棒围打,谢子深被打摔倒在地后,蔡军一脚踢向谢子深的裆部,尿液随即撒了出来,谢子深当场昏迷。打人者看到谢子深不动之后还重重补上几脚。谢子深的亲人,一位还只有十几岁的孩子跑去叫人求救,也被木棒重打颈部和胸部。谢子深的妻子跑出来看到丈夫昏迷,要求打人者将伤者送往医院抢救,不料这群衣冠禽兽居然说"他是诈死的!" "看你以后还会不会多嘴。"随即上车扬长而去。

家属们把谢子深送到医院后,经医生证实已经不治,宣布死亡。镇政府知道消息后即派人守住医院,家属不能接近。家属跑到镇政府大楼讨说法,这位打人的副镇长蔡军匆匆从二楼跳下仓惶逃走。此事在小小的草潭镇里造成极大影响,各方群众都对当地政府这种野蛮无耻的行为进行抗议。无奈武警和当地派出所在中午时分就封锁了镇政府大门,民众对于这种做法更是愤慨!

更为可恨的是,与此同时,未经死者家属同意,政府有关领导下令将谢子深的尸体强行送往殡仪馆,究竟意欲为何?明眼人均可看出其居心叵测!




 但事过一天,湛江日报的新闻居然颠倒黑白,作出如下报道:

          广东一名村民与政府工作人员发生争执 意外死亡

        2011年12月28日13:45 来源:《湛江日报》

12月27日上午7时半左右,广东省遂溪县草潭镇政府工作人员到该镇槟榔园村开展工作。期间,谢子深一家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谢子深(男,61岁,草潭居委会槟榔园村人)突然意外倒地昏迷,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试问世间还有公理,还有国法吗?政府是为民的政府,却视普通百姓的生命如草芥!可恨!政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掩盖事实的做法更是无耻!以权压民欺民,这样的政府跟暴徒又有何种区别?人民群众还该信任这样的政府吗?!!!

   事情过去了快一个月,尸检报告还没有公开,有关领导就此事多次找家属私下协商,希望通过民事调解就可以让家属不再追究。各位网友看一下这份未提是何事故,对于如何把一位活人搞死,而且连妇女儿童都不放过,导致一死三伤的悲剧却只字未提的协议书,大家作何感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就此了事吗?




http://user.qzone.qq.com/2280603935/blog/1327155091

超生教授账户被冻结 发博公开“要饭”(zt)

Posted: 15 Feb 2012 05:32 AM PST

 
发布时间:2012-02-14

  都市时报记者 万丽

  实习记者 郭亦非

  备受争议的超生教授杨支柱昨日又有新举动:发博公开"要饭"。

  此前,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有着14年(不准,中间有4年多在图书馆)教龄的他,因为超生被学校解聘。他不但拒绝缴纳24万元超生罚款,还将海淀区计生委告上法庭,但是官司败诉,法院强制执行罚款。

  现在,"妻子35万元的账户已经被强制冻结,全家生计陷入困境。"杨支柱说。不得已,昨日他发了一篇"杨支柱要饭啦"的博客,向社会公开募捐。

  账户被冻结

  发博文募捐养孩子

  虽说标题是"杨支柱要饭啦",但看博文内容,杨支柱并非真正的要饭,而是"借钱"。"每份100元,多了不要,少了不要。将来用我自己写的或编的定价100元左右的书还。"

  他在博文最后附上了自己的银行账户和电子邮箱。并称,自己不会公开捐助人的姓名、捐助金额和捐款具体用途。"我需要的是支持,不是怜悯。"杨支柱说,字里行间透着一贯的倔强。

  此前,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系教了14年书的他,因为生二胎被罚款24万元时,就有人劝他向社会募捐交罚款,但他一直拒绝。现在,他改变了主意,终于肯公开募捐,但他声明,这是为了抚养孩子,而不是为了交罚款。

  原来,他起诉北京海淀区计生委的官司输了。去年年底,海淀法院盖章的"社会抚养费"执行通知书就已经送到了他手中(落款12月8日,2月8日才送来)。但他拒绝交罚款的态度还是没有变。

  终于,他妻子35万元的存款账户被强制冻结。海淀法院和计生委于本月8日给他们送来了账户冻结的执行裁定书。

  "生计很快陷入困境。"杨支柱说。自从因超生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解聘,杨支柱就断了主要的收入来源。虽然能够靠写稿赚些钱,但只够应付一半的家庭开支,还需要老本补贴应急。现在,"老本"已经被冻结好几天了,他只能想出这个"要饭"的方法。

  发完博文后,他又将文章转到微博。截至昨日下午5时27分,杨支柱已经收到85份捐款(募捐第三天下班时已经450多份了,由共收获人民币48001元,因为最多的捐了30份)。他微博的转发数还在不断上升。

  因超生丢工作

  拒交罚款状告计生委

  早在2010年9月,杨金柱(杨支柱不是杨金柱,杨金柱律师是邵阳人,我是岳阳人)便因"卖身交罚款"的行为艺术引发网民大讨论。

  身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教授(是副教授),因为超生,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被学校解聘,并被责成缴纳24万多元的社会抚养费。

  专业法律系出身的他,一直强硬拒绝缴纳罚款,甚至做出"轰动"的举动:站在天桥上,手持"卖身交罚款"的绿色大纸,上面详细讲述自己超生被罚的经历。这虽是一场行为艺术,却引发网民对二胎政策的大讨论。

  此后,2010年底,他将海淀区计生委告上法庭。起诉书中,他的一条理由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里规定的是"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并不是"强制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而且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没有"违法生育"这个词。如此高额的"社会抚养费",显然有失公平。

  官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律师甚至免费为杨支柱提供辩护。官司最后以杨支柱败诉告终。

  有人在微博上劝杨支柱先交了罚款,然后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都一一拒绝,硬要死扛到底。杨支柱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这件事情很有信心,他认为这取决于大家的努力。"大家努力一点就快一点改变,大家没这么努力就慢一点。"

  杨支柱

  男,汉族,1966年生,湖南临湘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副教授。曾创办"问题与主义"网站、"学而思"论坛。

  主要作品有《自由从摇篮开始》(上海三联书店2003)、《地下室磨牙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近年文章常见于南方周末、新快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新京报、现代快报等。

  ●对话杨支柱

  折腾到现在是为让更多人知道我的想法

  都市时报:现在账户还是被冻结状态?

  杨支柱:还是被冻结状态。有可能扣完后会解冻。原本社会抚养费是24万多元,现在加上罚息和执行费用估计少说得27万。

  都市时报:强制罚款后,你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职位能恢复了吗?

  杨支柱:他们没有台阶下,不会主动给我恢复。

  都市时报:你无论如何都不会妥协?

  杨支柱:我不可能主动承认自己错了,除非政策改变。学校不太可能为我"平反",恢复工作无望。

  都市时报:如果学校主动邀请你回去,你会回去吗?

  杨支柱:会。但是学校不太可能这样做。

  都市时报:未来有什么打算?你也说了,靠写稿无法维持生计。

  杨支柱:这个不担心,我还是有谋生能力的。去给律师做助理也可以,他们会很乐意。我毕竟是专业做法律的。

  都市时报:当初打算起诉海淀计生委,预料到最后的结果吗?为什么一定要起诉?

  杨支柱:基本知道不会胜。坚持起诉,让媒体、社会多关注,可以传播我的理念,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小。

  都市时报:这几年你的抗争,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影响?

  杨支柱:没有,她们都不知道,还小。

  都市时报:二女儿的户口现在怎么样了?

  杨支柱:我之前一直拒绝交钱上户口。现在他们强制冻结账户了,等划完钱,二女儿肯定也会上户口了(划完钱可以上了,不等于我们会去上。除非不得已,我们暂时不打算上这个户口,最好能等到计划生育被废除那天再去上户口)。

  都市时报:你一直不妥协,折腾到现在,最后还是这样的结局,后悔吗?

  杨支柱:这有什么好后悔的?让更多人知道我的想法,引起更大的社会讨论。

     http://times.clzg.cn/html/2012-02/14/content_257707.htm

[转载]周泽律师: 致中共贵阳市委书记李军的公开信

Posted: 15 Feb 2012 05:07 AM PST

周泽律师:致中共贵阳市委书记李军的公开信

 李军书记:

 

我是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周泽,是您治下的贵阳市小河区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黎庆洪等被控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等犯罪一案被告人黎庆洪的辩护人。

给作为市委书记的您写信,是因为在办理黎庆洪案中,我听说您不当干预了黎庆洪案,从而导致我的当事人黎庆洪一家被错误追诉,并导致众多同案被告人被无端牵连。为此,我想跟您谈谈心。

20104月底接受黎庆洪亲属的委托担任黎庆洪的二审辩护人,到贵阳市中院对黎庆洪等人的有罪判决被贵州省高院撤销;从贵州省高院以事实不清将黎庆洪案发回重审,到贵阳市检察院申请撤诉获得贵阳中院准许后,将案件退回贵阳市公安局"补充侦查";从贵阳市公安局"重新立案重新侦查",到再次将案件移送贵阳市检察院审查起诉;从贵阳市检察院接受贵阳市公安局对黎庆洪案移送审查起诉,到将该案指定贵阳市小河区检察院向小河区法院起诉,我一直是黎庆洪的辩护人。

作为黎庆洪的辩护人,我在黎庆洪案第一季(即黎庆洪等人第一次被追诉)二审中是为其作无罪辩护的。在黎庆洪案第二季(即对黎庆洪等人进行二次追诉),虽然贵阳市公安局在黎庆洪案原17名被告人的基础上,将67人(其中多位是我在黎庆洪案第一季的证人)作为黎庆洪案犯罪嫌疑人移送审查起诉,最后检察院也正式起诉了57人,我的当事人黎庆洪也被增加了多项罪名,但经过全面阅卷,结合我在黎庆洪案第一季调查了解的案件事实,我坚持认为,黎庆洪被指控的犯罪,根本不能成立。非但如此,黎庆洪的父亲黎崇刚和弟弟黎猛被指控的犯罪也根本不能成立。本案很多被告人被指控的罪名,同样不能成立。

我无法理解,贵阳市中院在20103月对黎庆洪案的一审判决,为什么会判黎庆洪及其父亲和弟弟有罪,黎庆洪甚至被判处19年的重刑;我更无法理解,贵州省高院撤销贵阳中院对黎庆洪案的有罪判决,将案件发回重审后,贵阳市检察院竟会撤诉而后由贵阳市公安局"重新立案重新侦查",最后再次对黎庆洪等人提起公诉,并给被告人增加多项罪名,还将原来未被起诉"涉黑"的黎庆洪的父亲黎崇刚与黎庆洪一并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领导者"予以追诉;我尤其不能理解,只有17名被告人、总共8个罪名,贵阳中院就曾作为一审法院进行审理的黎庆洪案,在贵州省高院发回重审,贵阳中院准许贵阳市检察院撤诉后,在检察院重新起诉时,被告人增加到了57名,罪名增加到了27个,贵阳中院竟然将案件指定给下辖的小河区法院一审。——这岂不是曾经对黎庆洪案作出过错误判决的贵阳中院,通过降低黎庆洪案的审级,成为了黎庆洪案的终审法院,从而规避贵州省高院终审黎庆洪案以对贵阳中院实施审判监督?

贵阳市小河区法院对黎庆洪案的管辖是根本违法的。贵阳市中院指定小河法院作为黎庆洪案的一审法院,无论基于什么考虑,也无论小河法院最终作出什么样的判决,其公正性都是令人难以信服的。而小河法院从201219日开始对黎庆洪案进行的一个礼拜的审判中,也完全没有体现出一个法庭应有的公正性。其间,审判长对近二十余名外地律师不停地训诫,还将包括全国人大代表迟夙生在内的四名指责法院审判违法并坚决抗争的外地律师驱逐出法庭;而且,拒绝被驱逐出法庭的律师再次进入法庭履行辩护职责,完全无视被告人的辩护权。原决定五至七天将黎庆案案审完的小河法院,在被迫对黎庆洪案延期审理休庭期间,竟然去做被告人工作,让被告人不要用外地律师,使被告人亲属委托的四名外地律师"被拒绝辩护"。同时,法院自作多情,毫无法律依据地为原来没有辩护人的被告人指定本地律师援助辩护。

黎庆洪案让人匪夷所思之处,不胜枚举。有辩护律师甚至笑称,看了黎庆洪案的起诉书,感觉对黎庆洪一家的指控,似乎是在表扬黎家对地方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

在办理黎庆洪案的过程中,我曾接触过贵阳市检察院、贵阳市中院、小河区法院的多位检察官、法官,他们中有人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他们"只是棋子"。我一直试图搞清楚,是什么人把检察官、法官当棋子,非要拿黎庆洪一家治罪不可,而且非把黎庆洪案办成"铁案"不可。

李军书记,我实在不想说出来:在20104月接受黎庆洪家人的委托担任黎庆洪的辩护人后,我会见黎庆洪时,他就跟我说过,是曾担任贵州省委宣传部长、常委,现任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的您,在整他。在办理黎庆洪案期间,我也听说过,您与原贵州省政协主席黄瑶不和,而黎庆洪是贵州省政协委员,又与黄瑶是老乡,是您想从黎庆洪身上,找黄瑶的问题。我会见黎庆洪时,他也说过,他被贵阳市公安局抓捕后,办案民警曾问他给黄瑶送了多少钱,让他交待领导的问题。当然,黎庆洪也跟我说过,他得罪原开阳县公安局长潘雁,以及贵阳市公安局分管打黑的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潘立新勒索其财物的问题。

潘立新作为黎庆洪案的办案人员,得到领导办黎庆洪的"尚方宝剑"后,如何办黎庆洪一家——是以"涉黑"办还是不以"涉黑"办——当然有一定的主导权。这只不过为潘立新勒索黎庆洪家提供了方便,而不可能是黎庆洪家被办的根源;最多是勒索不成,便转向办"黑"黎家,谋求"打黑除恶"政绩。至于潘雁,其虽然是贵阳市公安局下派开阳任职的干部,但其显然也不可能成为贵阳市公安局查办黎庆洪的决策者,而且其更不可能同时操纵公、检、法协同办"黑"黎家。据黎庆洪案第二季被抓、被非法羁押370多天后无罪释放的黎庆洪的妻子叶萍反映,有办案人员对其进行审讯时就曾问过她"是否还认为是开阳县公安局长在整她们家",她当时回说"看来他没这个能量"。有能量操纵贵阳市公、检、法的人,您当然应该算一个。这就难免让人把您与黎庆洪案联系起来。

李军书记,无论黎庆洪认为是您在违法干预他的案件,还是其他人认为是您在干预黎庆洪的案件,都是他们的揣测。这样的揣测,可能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但我认为,无论这样的揣测是否符合事实,都值得您注意。即或您没有对黎庆洪案进行过不当干预,就该案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为执政党在贵州省会城市贵阳的领导人,您也应该予以重视。这不仅事关贵阳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事关贵阳,乃至贵州的对外形象和声誉。

黎庆洪案作为贵州的"打黑"大案,被控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被告人黎庆洪及其父亲黎崇刚都是贵阳市人大代表,是开阳县树立的典型人物;黎庆洪还是贵州省政协委员、全国著名赛车手,曾投资组建车队参加全国汽车拉力赛等活动,而广为人知;本案中还存在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潘立新、原贵阳市中院的法官吕俭等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员诈骗、勒索"案犯",等等情节,极端离奇;同案被告人人数众多,达到了近60人,起诉书提到的"黑社会"成员达到近100人;本案曾被贵阳市和贵州省两级法院审理过,并经全国多家媒体报道;贵州公安违背情理,贵州高院将案件发回重审后,检察院撤诉情况下,不放人而"重新立案重新侦查",并大规模抓人;……等等情势,使本案在贵阳,乃至贵州,甚而在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因而,本案理应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进行审理。本案只有由贵阳市中院及同级别法院,甚至更高级别法院进行一审,由贵州省高院及更高级别的法院进行终审,才能基本保证本案的公正审理。

另外,由于众多参与黎庆洪案辩护的律师,均对该案的管辖问题提出过异议,进行过强烈的质疑,以致引发了众多律师被训诫、被驱逐的事件,该案继续由小河区法院进行违法审判,显然是不合适的。

小河法院决定对黎庆洪案延期审理,宣布休庭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小动作表明,小河法院似乎将继续违法审理黎庆洪案。我对此感到十分忧虑。

李军书记,您作为执政党在贵阳的书记,无疑对贵阳的各项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在此,我谨建议您,根据目前执政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采取措施,促进黎庆洪案的公正审理,切实维护贵阳司法的公信力。庶几,或可消除人们对您不当干预本案的揣测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此致

敬礼

黎庆洪的辩护人:周  律师

2012212

被控涉嫌煽颠罪的高纯炼走出看守所

Posted: 15 Feb 2012 05:00 PM PST

    2月15日下午,我接到湖北省咸宁市实验小学教师高纯炼妻子电话,她告诉我说,高纯炼已从咸宁市咸安区看守所回家,咸阳市中级法院是以取保候审方式将他释放。

    高纯炼是在去年二月"茉莉花"事件中被抓获,后警方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将他刑拘逮捕,2011年10月19日,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高纯炼被抓后,家属一直想聘请我做律师,但因没有办法联系上我,就聘请了当地律师介入案件。

    2011年12月下旬,高纯炼家属从别人打听到了我的电话,后我接受了聘请,2011年12月28日,我到了咸宁市,第二天在咸宁市咸安区看守所会见了高纯炼。当时,案件已开庭两个多月,一直拖着不下判决。

    高纯炼案件,证据很不充分,现有证据根本难以定罪,法院只好把案件报请上级决定。当时家属问我,高纯炼何时会有结果,我为家属分析道,案件还会继续拖一段时间,很可能要等到"茉莉花"事件一周年时。没想到,还真被我言中了。

    从本案证据来看,高纯炼是不构成煽颠犯罪的,应以宣判无罪方式将他释放才对,现法院以取保候审方式将他释放,很可能是迫于公安机关的压力吧?

    这让我想起左晓环"煽颠"案,在被羁押一年零八个月后,检察院向法院撤回了起诉而终结案件,但没想到的是,左晓环出来后,随即又将最初办案单位三台县公安局取保候审。

    附:参加"散步行动",被指煽颠犯罪(高纯炼案)

广西青年被冤枉杀人服刑9年续:真凶自首1年后被释放

Posted: 14 Feb 2012 07:56 PM PST

    广西青年王子发被判处死缓入狱九年后,真凶自首承认了杀人,法院拖了三年改判王子发无罪并给予国家赔偿。但没想到的是,真凶早在"自首"一年后就给释放了。更没想到的是,冤案平反多年了,办案人员仍然没有受到法律追究。

    这又让我想起河北农民李志平死刑冤案,尽管河北省定州市公安机关羁押他七年后,已在1990年7月以取保候审方式将他释放,又在取保候审十六年后的2006年7月解除了对他的取保候审强制措施,但是由于真凶一直没有落网,公安机关仍然以种种借口不同意撤销他的"故意杀人"案,也不给予任何经济上的赔偿和补偿。

               

                 青年被冤枉杀人服刑9年续:真凶自首1年后被释放

                           中国青年报   2012-02-15

  

    9年冤狱,"真凶"自首后被无罪释放,并获得89万元赔偿。看似圆满解决的案件背后,隐藏的是荒诞和无奈——一年后,控方撤诉,"真凶"被释放,而被冤屈者被诊断为妄想型分裂症,家庭陷入更大的痛苦。

  2001年9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农机厂职工吴宗谋被人杀死。东兰县武篆镇拉乐村人王子发被认定为凶手。

  2002年11月12日,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抢劫罪判处王子发死刑。王子发不服,提起上诉。2005年3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王子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判决生效后,王子发在广西贵港监狱服刑。

  2007年2月5日,因犯抢劫罪在广西罗城监狱服刑的覃汉宝向狱方自首,称自己才是杀害吴宗谋的凶手。

  2007年12月4日,河池市人民检察院以覃汉宝犯故意杀人罪向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2009年1月4日,河池市人民检察院变更起诉。

  2009年5月14日和7月17日,覃汉宝一案两次在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但没有进展。

  2010年6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真凶"现身三年后,"杀人犯"仍在蹲大牢》为题报道了此案。

  6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媒体表示,此案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按既定部署,查明案件事实,依法尽快做出公正的判决。

  6月10日到12日,覃汉宝故意杀人案在广西东兰县人民法院连续三次开庭,两天半的庭审仍然没有对覃汉宝是否有罪做出明确结论。

  然而一年后,2011年10月25日,覃汉宝被释放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得到的一份裁定书显示,河池市人民检察院撤回了对覃汉宝故意杀人罪的起诉。

  《广西河池中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2009)河市刑一初字第9—1号】称,本院审理的覃汉宝犯故意杀人罪,因河池市人民检察院于2011年9月15日以本案的事实、证据有变化,决定撤回对被告人覃汉宝故意杀人罪的起诉,本院准许河池市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

  同时,法院也驳回了原告人吴承兴(被害人吴宗谋的儿子)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时间为2011年10月17日。

  2011年10月25日和12月29日,东兰县看守所和东兰县公安局分别下发了对于覃汉宝的释放证明书、撤销案件决定书和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等三分文书。

  撤销案件决定书称,覃汉宝涉嫌故意杀人案,因没有犯罪事实,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决定撤销此案。

  覃汉宝的代理律师韦凤金和韦凰向记者证实,覃汉宝杀人案是因证据不足,才放的人。

  覃汉宝,因犯抢劫罪被东兰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刑期从2005年4月18日至2009年4月17日,被关押在广西罗城监狱。2008年8月17日刑满释放。因自首杀人,当天被逮捕。

  2007年2月5日,在罗城监狱三监区两名狱警制作的讯问笔录中,覃汉宝讲述了杀害吴宗谋、刺伤王子发的详细过程。

  覃汉宝称,自从犯下杀人罪后,自己寝食难安,儿子仅出生6天就夭折了,"认为遭到了老天报应,更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如果告知父母妻子自己的罪行,害怕他们受到牵连。他在服刑改造期间受到教育,最终鼓起勇气,坦白了自己的罪行。

  韦凤金律师说,覃的案子前后开了三次庭,第一次覃曾翻案,后两次并没有翻案,都承认杀害了吴宗谋。只有覃汉宝的口供,没有其他证据链做强有力支撑,所以不能定覃汉宝有罪。

  对于此前为何要承认自己杀人,覃汉宝对记者说,那段时间自己心情很糟,被关禁闭达10个月,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一直想求死,在精神恍惚的情况下捏造了自己杀害吴宗谋的说法,当时是头脑不清,胡乱说的。

  韦凤金律师说,在多个证据缺失的情况下,如果就认定覃汉宝是杀害吴宗谋的真凶,显然太过轻率,也不符合法律规定。

  覃汉宝故意杀人案开庭后,2010年8月6日,在镇干部、村支书和家人的陪同下,王子发回到阔别9年的家。
8月20日下午,王子发家人收到了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和撤销案件决定书。

  8月30日晚,河池市政法委相关领导在王子发家中签署了赔偿协议,王子发获赔89万元。

  王子发出狱后,身体一直不好,家人说他单薄的就像一张纸。妻子韦美英说他:"风吹不得,雨淋不得,否则就是感冒咳嗽,上不来气。"

  同时,家人也觉察到,出狱后的王子发变得多疑、猜忌,动不动还会伸手打人。"刚出来(出狱)时,我们给来家探望的政府人员说了,但人家没有说啥。"韦美英最开始觉得是丈夫在牢里关得太久,慢慢会好的。

  不想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猜忌、狂躁到后来经常恐吓家人,到动手打人,王子发的情况一天天在变糟。

  王子发的家人证实,从2010年底开始,王子发暴力倾向明显,打过妻子、父母和儿子。

  2011年清明节,王子发再次发病,声称要打死父亲。年过七旬的父亲逃出家门,王子发随后将父亲床铺掀翻拆卸,父亲无奈搬进猪圈栖身。

  2011年6月到9月间,王子发病情严重后,家人强行将他送到南宁的医院接受治疗。

  东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给王子发的《慢性病就诊手册》注明:王子发被广西龙泉山医院确诊为妄想型分裂症。

  据了解,龙泉山医院原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病防治院,2010年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并增挂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牌子。

  经过3个月的住院治疗,王子发病情好转回家休养。

  2012年2月4日,王子发对记者说,自己也控制不住情绪,有时会心烦,头疼,觉得这些人都是坏人,要害自己。

  父亲说,以后还要送王子发去医院治疗,现在一家人尽量不惹他生气,"问题是他一直没走出那个着魔一样的阴影"。

  吴宗谋被杀了,被冤屈的王子发自由了,自首杀人的覃汉宝也被释放了,河池市、东兰县相关部门有没有追究办案人员的责任呢?

  2月7日,记者联系了相关部门。东兰县公安局让记者去采访法院。河池市人民检察院以在处理龙江河污染,领导外出为由,拒绝了记者采访。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黄副主任称,案件只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法委才有发言权。


附博文链接:

新闻回顾:广西男子涉杀人入狱 "真凶"自首3年后仍坐牢

真凶现身三年了,蒙冤者还在坐牢2010-06-03 09:25

广西青年被错判杀人入狱9年获赔89万

又是因为真凶落网才得以平反2009-01-13 09:52

 有多少冤案要等到真凶落网才能平反?

冤案要等到真凶落网才能平反,讽刺了谁

 
 

再谈成立“便衣警察局”的问题

Posted: 14 Feb 2012 06:20 PM PST

                                              

    媒体报道称,2月13日,贵阳市公安局便衣侦查分局挂牌成立。据了解,为应严打"两抢一盗"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市民安全感,贵阳市公安局创新警务模式,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便衣侦查分局。分局将根据警情投放便衣警力,做到信息导警和动态布警。便衣警察通过隐蔽跟踪、秘密监控、择机抓现等手段,实施全时空滚动打击。

    我以为,贵阳市公安局成立便衣侦查分局已算不上是"创新警务模式"了。

    据2007年9月17日《法制日报》报道,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几年前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便衣警察分局,便衣警察分局办公大楼不挂牌,400名民警分布车站、码头等案件高发地带,身装便服,还不时化装成擦皮鞋者、三轮车夫。在便衣分局进进出出的人,有的像老板、有的像民工,惟一穿制服的是守门的保安人员。

    时任公安部长的周永康在视察云南时称,这一方法效果很好,应该在全国推广。

    昆明市公安局成立的便衣警察分局是不挂牌,贵阳市公安局成立的便衣侦查分局挂了牌,仅就这点来说,贵阳市公安局也算是"创新警务模式"了?

    当年看到昆明市公安局成立便衣分局报道后,我写了一篇《推广设立"便衣分局",有法律依据吗?》质疑文章,还写过一篇评论文章《写便衣的警察,不挂牌的警局》。

   《公安机关着装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警察在执行特殊侦查、警卫等任务或者从事秘密工作不宜着装的时可以不着警服。

    但从报道来看,不论是昆明市公安局,还是贵阳市公安局,他们成立便衣警察分局,只是为了"严打两抢一盗",即是为了防盗防抢。也就是说,便衣分局平时的侦查工作,只是维护一般的社会治安,这不属于执行特殊侦查、警卫等任务。

   依照《人民警察法》规定,警察首要任务是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预防在先,打击在后。如果大街小巷里,有几百个穿着警服的警察在巡逻,"两抢一盗"还可能频发吗?有多少人敢在警察眼皮底下犯事呢?是不是可以说,有了穿警服的警察巡逻,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便衣警察一多,一旦权力被滥用,后果特别严重,因为警察不穿警服,民众根本不知道他们警号,如果执法中有违法行为发生,民众要投诉和监督便衣警察几乎是不可能。

   我更多的观点,在07年写的文章中已阐明,现仍坚持当年观点,不赞同成立便衣侦查分局。我以为,警察在执行一般的公务时,应严格按照《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着装管理规定》的要求身穿警服,亮明警号,出示证件。

  

附2007年的博文和媒体报道链接:

穿便衣的警察,不挂牌的警局

推广设立"便衣分局",有法律依据吗?

便衣警察分局(调查·真实引发思考…

越南特色的民主政治

Posted: 13 Feb 2012 01:41 AM PST

(注,文章转自网络,作者不详。将这篇文章与《越南改革何以后来居上?》放在一起来读,相信会给你带来很多思考。)

     

    越南的民主改革始于1986年,经过20年的努力,越南的民主改革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越南共产党已经基本实现了党内民主:

  一、是强化中央委员会对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监督。越共规定对重大政策主张、重要干部任免、大型工程项目等都要在中央委员会集体民主讨论基础上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二、是越共在中央全会上实行质询制度,开创了党内民主的新形式。每位中央委员都可以对包括总书记在内的其它委员提出质询,也可以对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检查委员会集体提出质询,直到得到满意答复为止。

  三、是提前公布党代会政治报告草案,广泛吸收党内外智慧。这从1986年"六大"开始,提前两月公布,在全党进行充分讨论,对文件作了重大修改,正式提出革新开放路线,"七大"、"八大"继续这样做,到了2001年"九大",越共首次通过新闻媒体提前两个月公布政治报告草案,不但在全党甚至在全国范围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进行补充修改,越共"十大"前将《政治体制改革报告》交全民讨论,这不但集中了党心,还反映了民意,充分表现了执政党的责任心和自信力。

  四、是实行中央委员和重要领导职务的差额选举和信息公开化。党的最高领导人,总书记有两名后选人角逐后,实行差额选举产生。选举前,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所有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地址、电话等向全社会公开,便于党员干部和群众直接实施监督。省委书记及所有省级干部均需有10%差额比例,在全省干部大会上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还允许党员干部自荐参选党政群团领导职务。

  五、越南允许共产党内有"内部派系竞争",党内可以发出不同声音,也可容纳不同人物进而实现利益的平衡。

  越南社会已经初步具有政治民主:

  一、越共"十大"前将《政治体制改革报告》交全民讨论,政治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二、国会代表实行差额选举;

  三、国会代表允许非党参选;

  四、国会代表允许自报候选人参选;

  五、国会代表允许竞选,候选人可以通过与选民会谈、接触或向选民报告自己如被选为国会代表后将怎样履行职责等方式进行竞选;

  六、国会代表选举实行社会监督;规定候选人、社会团体代表或被委任者有权见证、监督检票和对检票提出申诉。报刊记者,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记者,摄影记者得见证监督检票;

  七、国会代表职业化,要求参选人要有履行国会代表职务、参加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能力和水平,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模范地执行宪法和法律,并得到人民的信赖;

  八、国会甚至有权对由其选举或任命的领导人(包括国家主席、国会主席、政府总理)进行"信任投票"。国会代表可在国会会议上向包括总理在内的政府官员提出质询,质询场面向全国现场直播。

  越南基本实现了依法治国:

  一、司法基本独立;

  二、为避免"党大于法",越共规定,国会专职代表比例不得低于25%,排除兼职代表"既踢球,又吹哨"的弊端;

  三、越共积极推动司法改革,最高法院可审理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越共中央完全不干预审判工作;

  四、越南加强反腐,国会代表政府高官须申报财产。

    

 

 

 

 

 

 

 

《外交事务》 习近平的访问无法削减美中之间的“信任赤字”

Posted: 17 Feb 2012 02:03 AM PST

核心提示:在任何关系中,信任都是随着时间而慢慢建立起来的。要想建立信任,双方就必须澄清意图,按规矩出牌,情感共通,愿意率先示好,并且互相尊重。中国也应当认识到,在中国进行根本性的政治改革之前,美国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是不大可能尊重中国的。

原文:Xi's Tour Won't Fix the U.S.-Chinese 'Trust Deficit'
发表:2012年2月15日
作者:易明(Elizabeth Economy)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Inline image 1
【图:预期将成为中国下一代领导人的习近平与基辛格在一起。图片来源:路透社 David Gray】

本周,在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之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用一句话概括了两国之间的根本问题: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信任赤字"。此言不虚。从不同的政治体系,到两国肯定会争论不休的不断增长的问题清单,还有过高的期待——造成"信任赤字"的因素不胜枚举。崔天凯的说法是两国"必须全力以赴,培养和深化互信。"但他没有说的恰恰是培养和深化需要哪些要素。

在任何关系中,信任都是随着时间慢慢建立起来的。要想建立信任,双方就必须澄清意图,按规矩出牌,情感共通,愿意率先示好,并且互相尊重。在某些问题上,中国和美国为了弄清楚对方的意图费了很大的劲儿。两国围绕数十个问题进行了无数次对话。结果是,官员们对对方的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利益有了更好的理解,甚至对于两国都必须平衡的问题优先级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然而,在其他许多问题上,比如安全领域,意图就比较模糊。华盛顿几乎是在恳求中国就安全问题开放对话,但中国总是拒绝。北京相信它是更弱的一方,因此就不必坦诚相对。这一策略的弱点在2010年的时候一览无余。当时中国在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激怒了邻国,导致美国要重申它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承诺。或许是认识到北京一贯做法的缺点,习近平接受了五角大楼的提议,在访问华盛顿期间出席了一次关于美中安全利益的磋商会议。

按规矩出牌是信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在美中关系当中仍然飘忽不定。中国对建立在规则之上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所做的承诺令人怀疑。该国未能保护知识产权,颁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比如自主创新政策,有时还表示愿意在全球规则问题上另立门户。比如,在2011年底,世贸组织裁定中国在原材料出口方面的限定不合规则。国家支持的《环球时报》对此的回应说明中国无需遵守它认为不公平或有害的结果。

美国往往也不按规矩出牌。奥巴马政府在任期前期,让人们期待它会通过国内气候法案,可以为全球减轻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奥巴马也继续向中国施压,让它在国内也能如此。但是,华盛顿未能兑现其在全球减排问题上的承诺,这降低了美国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眼中的可靠性。

信任与尊重息息相关——而尊重要赢得。

任何基于信任的关系还需要双方愿意率先示好,才能建立长期的友好关系。例如,在2009年访华之前,奥巴马推迟了与达赖喇嘛的会晤,以此显示他对美中关系的重视。然而,北京方面并没有对他的姿态做出回应。恰恰相反的是,在他访华期间,中国官员没有兑现事先的一些安排,比如,没有在电视上播出奥巴马在上海的市政厅会议。从那以后,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两国再有为建立信任而率先示好的举动。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上台可能会为两国恢复建立信任的努力铺平道路。

削减美中信任赤字的最大阻碍或许在于,两国缺乏共通的情感。美国和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以不同的价值观和优先级看待世界。中国明确表示,不愿把商业问题与政治问题混为一谈。例如,中国并不愿考虑加入针对伊朗的石油制裁,而这是美国的一个首要政策。此外,北京上周否决联合国安理会针对叙利亚决议草案的决定反映出主权问题在中国政治中的首要地位,这一决定也使中美之间发生了冲突,美国更加重视保护人权和推广民主。

不过,有证据表明,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改变。中国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都在遭受着在政治不确定的环境中运营的后果。比如,苏丹、尼日利亚和利比亚。结果是,公众和一些学者、官员开始质疑中国的不顾一切做生意的政治做法。在《中国与邻国的麻烦》(中文 )这篇颇受关注的发表在辛迪加项目上的文章中,北京大学学者朱峰说"事实上,除非中国开始提供必须的公共品——不仅包括商业,还包括基于法治精神、尊重人权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成熟完善的地区治理——否则其邻国是不会真心实意地为中国利益着想的。"随着中国对叙利亚决议草案投出了否决票,好几个互联网上的调查(尽管不是全部)现实大部分的中国人不赞同北京的立场。

最后,信任与尊重息息相关——而尊重是要赢得的。在美国这边,华盛顿需要强劲的、可持续的经济复苏。其作为全球领导人的角色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挑战。美国要言出必行。在美国支持的每一个问题上——财政责任、气候变化、人权——美国自己的行为应当与其所表明的追求相符。

中国也应当认识到,在中国进行根本性的政治改革之前,美国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不大可能尊重中国。在某个层面上,国际社会希望看到透明、法治、负责人的中国,特别是在保护知识产权、视频和产品安全以及环境的方面如此。当然,在更深的层次上,国际社会希望看到中国政府可以更好地对待本国公民。如果一个政权不能自由地从人民那儿赢得尊重和合法性,也就不要期望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会尊重它。
  
今年,两国有机会重启关系、着手削减信任赤字。随着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执掌权力,中国可能会出现新的政治价值观。与此同时,随着美国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并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美国现在可以重新审视其外交政策机遇和首要问题。虽然听上去有些自相矛盾,但当两国关系处于最不确定的状态时,建立信任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这就是现在。

相关阅读:

点击这里阅读更多和"习近平访美"相关的外媒评论与分析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