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Friday, February 24, 2012



犬展大奖:北京狮子狗背后的故事

Posted: 24 Feb 2012 01:08 PM PST

马拉奇(Malachy),一头四岁大的北京狮子狗,夺得了今年威斯敏斯特育犬俱乐部第136届犬展(Westminster Kennel Club Dog Show)大奖,马拉奇和他的主人菲茨帕特里克和拉夫(David Fitzpatrick and Iris Love)得到一只纯银奖盆。该项犬展是美国连续举行时间第二长的体育盛会,从1877年开始,每年都在纽约举办,只比肯塔基德比赛马晚两年。说它是体育盛会,原因是在早期它的赛程着重于猎犬竞技,就是到了今天,其预赛的七个品种分组当中,狩猎、服务和放牧等与运动有关的还占有五个。

北京狮子狗的英文是Pekingese。顾名思义,对西方人而言,它起源于中国北京。其实在中国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只不过后来皇家特别是清室宫廷特别宠爱这种身材短小、鬃毛又长又软的玩物狗,变成了只有皇帝、后妃和亲王大臣才有资格拥有和把玩,甚至还选育出一种体形特别小巧、可以钻进官袍袖子里的袖筒狮子狗。

北京狮子狗马拉奇赢得今年威斯敏斯特育犬俱乐部犬展大奖。这是他获奖后坐在银质奖盆里。

北京狮子狗马拉奇赢得今年威斯敏斯特育犬俱乐部犬展大奖。这是他获奖后坐在银质奖盆里。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远避承德,先帝道光之常嫔年事已高,留驻圆明园,受惊身亡。她身边的五只狮子狗被英军军官带到英国,再加上后来清廷多次用这种宠物赠送洋人,流传西方,成为受人喜爱的犬种之一。西方近代的犬展逐渐从竞技向赏玩演化,宠物狗崭露头角。自从1960年之后,加上这一次北京狮子狗已经四次夺得威斯敏斯特育犬俱乐部犬展大奖(BIS, Best in Show)。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最近一期配合在麦迪逊花园广场举办的这次犬展,专题报道世界上各种家犬的基因演化历史。自从一两万年前远古人类开始将大灰狼驯化以来,人们对家犬加以特别的配种选育,满足狩猎、看家护院和其他各种辅助性事务的需要。特别是最近一两百年,针对性选育得到当今最流行的两三百种家犬。

康奈尔大学、加大洛杉矶分校和国家卫生研究院合作的犬类基因图项目(CanMap)发现,造成家犬体形体能、颜色、皮肤毛发等特征的巨大差异或者犬类的特别疾病,往往只取决于很少几个或数十个基因的变异,而且这些基因在人类身上常常有所对应,由此人们可以通过对家犬的研究找到一些人类基因和疾病的关系。例如一个特别的基因标记会造成达克斯猎狗得癫痫病,这就给防治人类癫痫指出了一个有希望的研究方向。

回到北京狮子狗。研究表明,它和拉萨狮子狗、中国沙皮狗等都是保留大灰狼基因较多的家犬品种。尽管狮子狗从外形来看,和藏獒有类似之处,但是它们不但体格差异巨大(北京狮子狗体重只有几磅到十来磅,藏獒则可达150磅),而且藏獒是所有现今公认的纯种犬里面大灰狼基因遗存最少的之一。

北京狮子狗还有一件历史留名的事情。那就是泰坦尼克号沉船惨剧中,获救的不仅仅是710名乘客和船员,还有3条狗,其中一条就是北京狮子狗,他的主人是哈珀兄弟公司的老板亨利哈珀。那个时候乘坐邮轮本身就是奢侈消费,带宠物更是要额外花钱,一条狗要买半价的船票。

1955年美国以动物为主题的动画片 "小姐与流浪汉" 里面有一头狮子狗,剧本里面说的是拉萨狮子狗,后来育犬行家纷纷指出,电影画面实际上是一只北京狮子狗。

李剑芒三论韩寒

Posted: 24 Feb 2012 11:19 AM PST

():论消极自由!

有人认为我是韩寒的粉丝,快50岁的老头子,去当比我儿子大不了几岁的人的粉丝,这种事情在荷兰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两年前知道韩寒这个名字,到现在也只看过两篇,虽然印象不错,但仅此而已,至今我也没看那著名的"韩三篇"。相比之下,我替方舟子展开大规模辩论的次数更多。但我也不是方舟子的粉丝,都是读者把某件事情拿给我,我参与辩论。

这次方寒混战,人们顶着各种各样的花裤衩,没有一顶我看着顺眼,所以第一次站在了方舟子的对立面。伤了我许多读者,当然也造成我另外许多读者狂喜。对于那些被伤着的读者,对你们有好处。不要盲目地崇拜任何人。对那些狂喜的读者,也要冷静点。没准哪天我又站在方舟子那边为他辩护。 ……

……

草媒行動2012招生中--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招生大行動

Posted: 24 Feb 2012 11:11 AM PST

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招生大行動

公民記者、時事評論員、刊物編輯、公益廣告製作、發展公民訊息傳播網絡

好多人會話,大眾傳媒,是客觀中立,只要是傳媒出的報導,大家都會基本上信任,
更是很多人每日由吃到拉都必備的良伴,也是親朋戚友之間茶餘飯後的話題。
然而,有關基層市民的新聞,除了「慘!慘!慘!」和「衰!衰!衰!」之外,
還有無其他可能性呢?為何有錢人的爭產、外遇都可以佔好多日頭版,
而好多關於牽涉廣大基層市民權利的問題,就總會只在港聞版的後半部一個小小角落呢?
在這個貧富懸殊居世界首位的國際大都會中,你,又會怎樣選擇?

草媒行動媒體導師來自:

草紙 http://grasspaperaction.wordpress.com
香港獨立媒體網 http://www.inmediahk.net
影行者 http://www.v-artivist.net
fm101

草根團體伙伴: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中港家庭權益會
婦女貧窮關注會
基層發展中心
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女工會)
在港印尼移民工協會(ATKI)

協調人:
自治八樓(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

草媒學習時間表:

3月18日(日) 下午3-9pm 小組面談(每組面談約45分鐘)

3月25日(日) 下午2-6pm 相睇
互相認識,與各參與草媒行動的基層團體相睇!

4月1日及4月15日(日) 下午2-10pm 媒體工作坊
(大眾媒體解讀、資訊分析、採訪報導、影片剪接、設計排版等)

5月27日, 6月17日, 7月15日, 8月12日 每月學習匯報/進階培訓
以上日子,下午2-6pm,請預留時間做培訓。

4月16日至8月底 駐團實習
駐團實習四個月,期間會有一位草根媒體工作者及一位該機構的工作人員組成導師團隊,帶領學員進行參與式學習。學員須在駐團之先與實習機構協商,有關駐團日子及所需之具體媒體工作內容及份量。每週最少實習六小時。

9月2日(日) 第三屆草媒行動畢業禮
畢業啦,各參與之同學將獲神秘畢業禮物!
參加辦法:

1)來函請附真實姓名、電話、地址、電郵及(如是學生)就讀學校及年級
2)請用以下的關鍵詞書寫一篇文字,字數和文體不限(即是標語、小說、詩歌、散文等皆可),惟最少要用10個關鍵詞:

關鍵詞:託兒 獨留子女 家庭責任 全民養老金 強積金 外傭 菲律賓 印尼 港人內地配偶
雙非 住屋權 焚化爐 女工合作社 僱傭中介公司 經濟民主化 6000蚊 財政預算 憎富嫌貧
輸打贏要 自願被剝削 既得利益者 自主 傳播 小販 中港家庭 環保 婦女 菜園村 基建 綜援 舊區 自務組織 住屋 領匯 全民退休保障 生果金 基層 媒體 貧富懸殊 精神健康 灣仔 照顧者 長者 家庭主婦 露天市集 無線電視 新聞封鎖 偏見 抹黑 歧視 河蟹 草泥馬 公屋 曾蔭權 鄭汝樺 林鄭月娥 張建宗 新移民 市區重建局 藍屋 房屋協會 社會福利署 留屋留人 保育 寮屋 豉椒炒魷 民間智慧 低收入 屏風樓 是是但但 唐英年 梁振英 何俊仁 社工 組織者 記者 義工 社會運動 社區經濟 人口政策 貧窮 藥物 屯門 露宿者 經濟充權 異化 剝削 權益 爭取 行動 示威 勞工 遊行 弱勢社群 厭惡性設施 最低工資 單程証 雙程証 居港權 $39000分娩收費 醫管局 夠啦

3) 收生人數:20人
4) 截止報名:29/2/2012 (三)
5) 學費:$600 (如完成所有培訓及實習工作,則回贈$200)

報名/查詢:
電話:81012056   電郵:grassmedia09@gmail.com

實習團體介紹:
http://grassmedia.wordpress.com/grassmedia2011-2/
自治八樓

選民登記制度應優化的是甚麼?

Posted: 24 Feb 2012 10:01 AM PST

自往年區議會選舉後 主流媒體發現多宗涉嫌種票個案,
(詳見香港人權監察:2011-12年選舉種票事件專頁)
而政府則以檢討現行選民登記制度回應事件,政府在咨詢文件中建議 如: 引入提供住址證明的要求 及 就沒有申報更改了的住址的選民加入罰則 等措施改善登記冊所載的住址的準確性, 但務必要注意的是咨詢文件並沒有附上完整的審計署報告,而該報告書就登記程序作出多項建議,局方全部交白卷。

首先提交住址證明的措施成效成疑,因為若然有人提交假住址,只會導致加重現行查核程序的負擔,令查核工作效率更低,我的意思是,在現行的資源下,只針對新程序增加資源並不足夠,更可能拖垮現行的查核工作。

登記程序主要涉及兩個步驟, 先是收集與核對,然後是選舉事務處作出抽查或根據相關部門提供的資料作出更新。

在優化登記制度之前,我們更需要考慮如何優化查核程序為登記制度把關

在政府現有程序上,市民本來無需額外登記,市民在進行申請公共服務的程序時,已提供有效住址証明,分別只是會否因此而自動登記成選民,自行登記制度當然可以保留,在審計署第47號報告書的2.51段中,總選舉主任表示已與多個部門研究核對資料制度的可行性,自動登記程序理應解決在B項第三及四點提出的問題。

最近多宗涉嫌種票事件已反映,審計署當年就選民登記提出的建議都應確切執行,例如在第47報告的2.47項中,建議選舉事務處應定期進行,在二千年時進行大規模家訪調查,發現三十一萬個已登記選民並無更改地址。當時處方認為不符經濟效益,但現在我們能肯定問題少於當時嗎? 我亦建議局方儘快再次進行大規模家訪,以準備在九月進行的立會選舉。

對選民登記冊現行的安排提出建議

現行選民登記冊應改為以住址順序顯示,因為能夠方便查核住址有否被種票
另可考慮加入登記年份,這一時間性資料可顯示選民住處的登記情況,
例如: 一屋多戶在登記時間上有否分別?租屋戶能夠清晰分辨上手租戶有否更改登記地址。

另外選舉事務處亦應建立資料庫,以現行查閱選民名冊的程序,提供每個選舉年以前兩屆的選民登記冊,供有需要人士進行學術研究及與選舉相關的工作,增加由民間進行監察的空間。

Mr. Jack 第十一章 (Sci-fiction)

Posted: 24 Feb 2012 10:00 AM PST

上午四時三十分。

"情況怎麼樣?"剛到現場的爆炸品處理組的主管方渡全說。

"在這街上有五個炸彈可疑物,之字形散佈,紙皮箱呈長方体,全部大小一樣,相距距離十米左右。" 方渡全的助手兼技術主管張魯之報告說。

方渡全看看四周,現在身處街口,問:"最近的那個距這兒有多遠?"

陳魯之:"五十米。"

方渡全:"空氣中炸藥粉末偵測含量?"

張魯之:"讀數正常。"

一直站在他身後的中西區指揮官陳強見方渡全好像沒有發現他的存在,正想走前去打招呼:"方博士,好 ..."

'久' 字還未出口,方渡全問道:"封了那幾條街?"

"幾條街?唔,就這一條" 陳強說。

方拿出街道圖,用筆在上面點出五點,是五個紙皮箱的位置,然後用圓規在點上畫圓。

"把這條和這條也封了,都在五十米範圍。" 他在圖上指手劃腳,向陳強吩吋著。

"係啦 ~~ 呀 Sir ~~" 陳強忿忿不平的接過地圖,向下屬吩吋封路。

重新封路完畢,方說:"好,魯之,啟動程序 b1。"

"是。" 兩個處理組警員從車上抬出寫著 "8 plus" ,外型像微型坦克車的拆彈機械人,放在地上,張魯之打開銀色的金屬公事包,用

Mr. Jack 第十一章 (Sci-fiction)

Posted: 24 Feb 2012 09:59 AM PST

上午四時三十分。

"情況怎麼樣?"剛到現場的爆炸品處理組的主管方渡全說。

"在這街上有五個炸彈可疑物,之字形散佈,紙皮箱呈長方体,全部大小一樣,相距距離十米左右。" 方渡全的助手兼技術主管張魯之報告說。

方渡全看看四周,現在身處街口,問:"最近的那個距這兒有多遠?"

陳魯之:"五十米。"

方渡全:"空氣中炸藥粉末偵測含量?"

張魯之:"讀數正常。"

一直站在他身後的中西區指揮官陳強見方渡全好像沒有發現他的存在,正想走前去打招呼:"方博士,好 ..."

'久' 字還未出口,方渡全問道:"封了那幾條街?"

"幾條街?唔,就這一條" 陳強說。

方拿出街道圖,用筆在上面點出五點,是五個紙皮箱的位置,然後用圓規在點上畫圓。

"把這條和這條也封了,都在五十米範圍。" 他在圖上指手劃腳,向陳強吩吋著。

"係啦 ~~ 呀 Sir ~~" 陳強忿忿不平的接過地圖,向下屬吩吋封路。

重新封路完畢,方說:"好,魯之,啟動程序 b1。"

"是。" 兩個處理組警員從車上抬出寫著 "8 plus" ,外型像微型坦克車的拆彈機械人,放在地上,張魯之打開銀色的金屬公事包,用內面的操作扞搖控機械人緩緩前進。

機械人緩緩前進。

一會兒,它已停在最近的紙皮箱前,金屬臂慢慢伸出,三指的機械手掌貼到紙皮箱面。

方:"可以了。"

張:"是。"

《外交学者》习近平的过去有多大意义

Posted: 24 Feb 2012 08:33 AM PST

核心提示:无论对习近平今后在主席职位上做出什么预测,我们需要谨记于心的一点是:习近平是在集体领导结构中的一员。所以无论他过去的经历对他的行为能起到多少影响,他必须要受到集体领导制的限制。

原文:What Xi Jinping's Past Means
作者:Eve Cary
发表:2012年2月24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Inline image 1
【编辑配图:习仲勋的一家,从左至右是习远平、习仲勋、习近平、齐心】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因最近刚结束出访美国之旅而占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的篇幅。但更让媒体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个人经历:习近评曾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被下放到中国中部的一个农村里待了7年,干的是农活。《华尔街日报》曾描述为"他住在像斯巴达人居住过的窑洞里面","习早年的艰苦经历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同时,《洛杉矶时代周刊》在一篇命名为《从另一角度研究中国政坛新星习近平》中还对习在年轻时期的艰苦条件详细描述为:"炕上只有一张很薄的棉被,只有一个木桶当做厕所,晚餐基本只有小米粥和粗粮"。

文章里面有还有很多类似的话,此文从描述他年轻时候生活开始,一直到他如何在通往掌权的道路上崛起,他的个人困苦生活可能会使他更平易近人,并且了解中国的农民阶层的需要。《纽约时报》发表何频(Ho Pin)则走得更远,他说:"习过去经历的艰难困苦更有可能使他倡导普通群众的利益。"

但是这里还有一些观点值得一提。其一,习近平从出生之后起大部分的童年时间都是一名"太子党"——他是习仲勋的儿子,而习仲勋是位列毛泽东之后的革命家、副总理,直到他在政治运动中被整肃。这意味着在习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曾享有特权。

其次,领导人的背景也许不能算是其政策路线的明确的方向标。有过西方留学经历的领导人也并不意味着他就会更加"亲近西方"或更加"崇尚自由"。同理,在本届的胡锦涛主席2003年掌权之前,他的背景显示他来自于中央党校(他允许在那儿公开讨论政治改革)在一次讲话中支持法治——这似乎表明他是个会推进社会经济公平,甚至会推进政治改革的领导人,但是这些都没发生。

再次,习的背景经历于其他中国领导相比也没有什么明显不同——毛泽东以前也是农民,但他的很多政策(特别是"大跃进")对农村可是非常糟糕。

习近平的过去可能有令人诗意地沉思的一面,但这不表示他以后的行为就完全建筑在遥远的过去之上。在农村的经历会让他更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公平原则这种假设不怎么可靠,实际上,观察他最近几年的行为更可靠一些,他曾是上海,浙江,福建等地领导,这些地方倾向于市场经济。

上海市曾是新的经济改革的试验田,其中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人民币。浙江市因为关注中小企业发展而闻名,在浙江,习近平简化了新公司注册的程序,扩大了民营企业获取借贷的能力,提高了对私人产权的保护,扶持了当地的汽车制造商"吉利"。并且习在私底下还是美国前任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的好朋友。

基于他最近的所为,可以大胆的的猜想,习会是一个支持市场自由化的领导人。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仍在转动,但有要想保持引擎运转不休,一些重大的问题必须得到纠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从出口导向型、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化为消费主导型、创新为主型经济,部分是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在不久的未来减少中国的劳动力。为了更有效的整合融入国际市场,必须放松资本监管,同时为了减轻国内市场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取消国营企业的各种特权,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国营企业盘踞掌控的行业。

无论对习近平今后在主席职位上做出什么预测,我们需要谨记于心的一点是,布鲁金斯学者李成在最近的访谈中提及到:"今天的中国是集体制领导,习只是众多平级人物中名列第一的而已。"这意味着在他的治下,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要受到更多的牵制,要达成妥协。不管他的过去经历对于他以后的行为有多少影响,他的行为总是会受到中国集体领导结构的限制。

相关阅读:

点击这里查看和"习近平访美"相关的更多译文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編輯室周記:鬱悶的二月天,正如鬱悶的特首交接禮儀

Posted: 24 Feb 2012 07:27 AM PST

二月將盡,連綿的毛毛細雨和極高的濕度,令人煩厭鬱悶。陰霾把港島上高聳入雲的建築物遮了大半。這種撲朔迷離、無法觸摸事實真相的感覺正好形容愈演愈烈的特首選舉醜聞風暴,最後甚至波及現任特首曾蔭權。兩家熱門陣營互掘對方黑材料,傳媒樂於奉陪追訪,網民熱衷改圖轉載,本地八卦娛樂新聞或電視肥皂劇都給比下去。一時間,各候選人的政綱理念乏人問津,大家反對其身不正的候選人而不是本質甚是荒謬的小圈子選舉。與其稱為特首選舉前哨戰,倒不如借用友人精句:這只是一場「禮儀或者範式,但絕對不是選舉」。

撇開黑材料的戲劇性和娛樂性,新聞曝光時間之精準,即英語所謂「timing」亦值得細嚼。梁振英在西九設計有利益輸送之嫌、唐英年地下僭建、曾蔭權接受「富豪朋友」款待,相信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尤其後兩者──前政務司和兩屆特首,在位期間竟然無記者發現偵查這些足以登上「A1頭條」的消息,偏偏在特首選舉期間連鎖式引爆,一切未免太巧合。要不是這場特首交接禮儀,本港市民可能無法知道我城的最高領導人──一個每天到教堂早禱的天主教徒,靠獅子山精神捱出頭的香港仔,原來視接受朋友的奢華款待為理所當然。若真的如他所言「一向重視個人操守,從無考慮個人的利益」,為什麼他就不能像普通市民坐渡輪過大海、或商務經濟艙往日本看紅葉?再問一個極簡單的常識題:若他不是特首,這些富豪朋友的交情從何而來?為什麼本地707萬人偏偏接待他?記得他在2007年角逐特首,競選口號是「我會做好呢份工」。任期仍餘下數月,當我城被雙非孕婦、自駕遊學術受干預官員涉及非法收地等議題充斥,他作為一城之首,他的位置在哪裏?怎麼他安靜得有如消失了一樣?若不是這單醜聞,此刻的他應該無人問津吧。
抱著食花生追連續劇的心態無法直接參與交接禮儀,大家都心知肚明所謂「民意」遠不及中央屬意有份量。或許,若我們把焦點放大、拒絕讓這場禮儀主導並佔據生活議題,更能為本土發展開拓更多可能。

日本福島311核災一周年將至,本網推出《香港反核運動訪問系列》,追訪1986年百萬人反對大亞灣核電廠運動的核心人物,至今已出版至第三篇《這是道德及罪惡的問題-訪問馮智活牧師》。此外,有反核團體亦出版《沒有理由不反核》資料冊,整理六十多年來核能工業真相。政府銳意為「纏繞行為」立法諮詢將,諮詢期於三月底結束,它被喻為「23條惡法」分拆上市,請大家密切留意。還有深水埗區無家者被食環署及警方「掃場」事件,無家者連隨銀行傳摺手機都被「充公」。他們無勢無權無富豪朋友,更應獲得大眾關注。最後,本網會在本周開始一連三週舉辦離線沙龍,探討「本土」的公義問題,歡迎出席賜教。

扫地僧《声讨韩仁均》(更新中)

Posted: 24 Feb 2012 07:01 AM PST



作者:青春不再出发

重庆美剧(转载)

Posted: 24 Feb 2012 06:11 AM PST

重庆美剧(转载)

韩寒

 

(特适尔转注:韩寒还是那个韩寒,而且越变越可爱!)

 

昨天夜晚,相信很多网友和我一样,拼命刷屏人民网。我估计这是人民网第一次迎接来这么多真正的人民。刷屏的目的只为了三个字,王立军。
    宫廷大戏一出,我这样的民间闹剧就相形见绌。在这次闹剧中,由于我猪一样的发挥,深感愧对观众。没有想到王立军出现了,而主人公又去了美国领事馆,这就是美剧了。再次回头看看自己扮演的国产连续剧,真的太小儿科了。
    这又让我突然想到了常年在各个县城参加拉力赛发车时的情景。因为我是种子车手,所以都是县里的领导给我发车,但到了第二年,主持人喊着一样的头衔,出现的却是不一样的脸。发车过程结束以后,伴随着主持人的一句"请领导下台",我注视领导的背影,感慨万千。当然这其中有升迁的有栽的,而重庆具体发生了什么,在这种政治八卦里,我们终究是看不清楚的。大路消息深藏不露,人民网不仁,我就只能顺着小道一路攀爬,拼凑出了个大概。在这个过程里,我代入了王立军同志的内心,得出了一个字,累。
    中国的官员本身就是极其分裂的,他们上午进会场,晚上进会所,一方面要学习和领会六十年代风格的文件,一方面又要在互联网上仔细分辨微博和QQ的区别,而他们在批评美国的同时也要精确的知道美领馆的位置。在这里,你读不懂中国。我由衷地替他们觉得辛苦。今天只是跟了一个晚上的重庆美剧,过程跌宕起伏,消息层出不穷,连我都觉得需要休假式治疗了(特适尔转注:vacation-style therapy),何况当事人王立军,估计已经休克了。
    所以我不明白,中国的官员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很多人都想当官,这是肯定的,尤其是当了大官,想做生意的时候根本不用像吴英那样自己想办法筹钱,最后还换个死刑,只需要安排一个亲属,垄断一块资源,致电一下银行。官员做到了一定的程度,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理解的,因为上海大火而辞职的官员很快就可以去新疆当官,好在不是被派往克拉玛依。今天能调动舆论机构的,明天就成负面新闻,今天能开动国家机器的,明天就被国家机器带走。对于官员,大家已经不再用腐败和清廉来形容了,只有得势和失宠。而大家也不知道重庆将要发生些什么,尽管这个城市刚刚去香港唱过红,而在此之前,香港人只听过张国荣唱的《红》。
    这次的扑朔迷离,让我知道:未来的中国,其实不需要预想一个什么颜色,红也好,蓝也好,都抵不过透明。

(20120223星期五转载自韩寒2月10日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11n.html

【读图识政治】中国的左派与右派

Posted: 24 Feb 2012 05:27 AM PST

【转载者按】2010年1月曾在这里分享"中国政治坐标系测试",最近微博上又在传一张中国左派右派示意图,我觉得图做得很精致漂亮,便按图索骥找到出处,连图带文字一块儿转过来。"政见"的读图识政治栏目才开张,不知以后是否还有精彩呈现。

以下是原文:

在公共讨论中,"左派"与"右派"是被经常提及的两个词。然而,在当下的中国,这两个词的含义是复杂的,有时还是混乱的。到底什么是"左"?什么是"右"?

下面这张由"政见"团队制作的信息图,将在梳理总结学界观点的基础上,为您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的"左派"和"右派"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观等方面的观点,及各自推崇的著作和代表性人物。看了之后,你可以对"左"与"右"形成基本的了解。当然,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复杂的,也许你在政治方面是右派,经济上却偏向左派,文化上则倾向中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张图表不是严格学术作品,所提供的观点仅供参考。在"左"与"右"之中,又有诸如"极左"、"极右"、"毛左"、"新左"等许多分支,在这里都省略了,有兴趣者可以再针对性地做一些深入的扩展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完整大图:

Related Posts

CPBLAWG.NET | BY-NC-SA | Permalink | 抢沙发啦 | 腾讯微博 |捐助

普通报道、文艺报道和牛逼报道

Posted: 24 Feb 2012 05:23 AM PST

上周我去温哥华参加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和另外3位科学家和记者一起主持了一个关于科学报道的研讨会,并做了发言。这个研讨会的主题是检讨福岛核事故的媒体报道,来自英国每日邮报的记者Michael Hanlon发言说,福岛事件后的欧美媒体报道犯了很多错误,但最主要的错误并不是报道本身内容有误,而是记者编辑们选取故事的角度和选择的煽情标题严重误导了读者。比如,除了开头两天外,英国报纸的日本报道很快就从地震和海啸转移到了福岛核事故,公众关注的视角也很快转到了核危机上,真正的灾难反而没人关心了。更糟糕的是,大部分媒体的报道都极尽煽情之能事(比如突出报道所谓的核岛50死士),尤其是在标题上大做文章,在公众中制造恐怖情绪。这些报道直接导致英法两国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派飞机往国内运人(完全没有必要);德国的碘片购买量超过了日本(更可笑的是中国的盐荒);欧盟负责能源事物的主管官员Gunter Oetinger甚至用了Apocalypse(世界末日)这样严重的词汇……最后有数个国家宣布暂缓核电发展计划,德国干脆全面停止。

结果怎么样呢?至今为止没有一人死于福岛核辐射,而死于地震和海啸的总人数超过了2万人。

另一位发言者,来自英国Surrey大学的物理系教授Paddy Regan喜欢用数字说话。他说,目前核电承载了全球14%的发电量,而且是基本负荷,比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都要可靠得多。很多媒体大肆渲染核恐惧,但事实并不支持这些说法。比如核电历史上唯一一次严重事故-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危害并不大,从其释放的放射性污染物总量来看,铯137为89;锶90为7.4;碘131为1300(单位是PBq at D+3),相比之下,全世界核试验所释放的上述三种主要污染物总量分别为1500,1300和780000,远超切尔诺贝利。

实际危害来看,切尔诺贝利事件造成的危害就更小了。其中,急性辐射病(ARS)病例为134人,全都是去现场清扫的工人,其中几周后死亡的28人,截止到2004年为止另有19人去世,但不能百分百肯定死于辐射。另外还有1152名切尔诺贝利当地儿童因扩散的碘131 辐射而得了甲状腺癌,但这些儿童的治愈率高达98.8%。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些零星案例,但没有任何一例被确认的大规模健康危害,尤其是切尔诺贝利之外的健康危害几乎没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数字各家权威机构的统计有些偏差,但基本范围是差不多的。绿色和平组织这样的反核机构出具的统计数据则与国际权威机构数据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别。

上述数字都是20多年后的统计结果。但是,很少有媒体愿意报道这样的新闻,它们太不"性感"了。

Paddy Regan教授总结说,如果最糟糕的核事故只有这么点实际危害,如果千年一遇的地震海啸也没有直接导致核电站杀死任何一个人,说明核电其实是非常安全的能源,和煤电水电相比更是如此。

从上述两位的报告来看,我把涉及到科学内容的媒体报道分为3种,一种是普通报道,就是那种本身没有什么硬错误,但无论是视角还是见识都很短浅的报道。福岛事故中的大部分报道大概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错不在质量,而在数量和时机。另外,在我所关注的几个有争议的科学选题,比如转基因、地震预报、气候变化、垃圾焚烧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都存在大量这类报道,记者对全局不甚了解,很容易被某一方所蛊惑,做出片面的报道。环保领域是这类报道的重灾区,因为环保组织的"道德优越感"让记者忘记了它们的商业属性,一不小心就偏听偏信了。换句话说,这类偏向性报道其实就是隐形软文,只是背后的金主不是企业,而是环保组织而已。

第二种是文艺报道,就是记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故意捏造事实。这样的报道出过几次,但不多。我能想到的国内报道则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出的那个关于先玉335的乌龙。写出这种报道,又拒不认错的记者应该直接开除,没什么好说的。

第三种是牛逼报道,这样的报道不是某几个单一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多个可靠事实的分析整合,读者只有在读完这样的报道后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因为这是记者站在比读者更高的视角,用比读者更多的思考写出来的文章。这种报道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很高,而且还需要记者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很不容易写,但只有这种报道才会对这个社会有真正的帮助。

希望今后能出现更多这样的报道。

普通报道、文艺报道和牛逼报道

Posted: 24 Feb 2012 05:23 AM PST

上周我去温哥华参加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和另外3位科学家和记者一起主持了一个关于科学报道的研讨会,并做了发言。这个研讨会的主题是检讨福岛核事故的媒体报道,来自英国每日邮报的记者Michael Hanlon发言说,福岛事件后的欧美媒体报道犯了很多错误,但最主要的错误并不是报道本身内容有误,而是记者编辑们选取故事的角度和选择的煽情标题严重误导了读者。比如,除了开头两天外,英国报纸的日本报道很快就从地震和海啸转移到了福岛核事故,公众关注的视角也很快转到了核危机上,真正的灾难反而没人关心了。更糟糕的是,大部分媒体的报道都极尽煽情之能事(比如突出报道所谓的核岛50死士),尤其是在标题上大做文章,在公众中制造恐怖情绪。这些报道直接导致英法两国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派飞机往国内运人(完全没有必要);德国的碘片购买量超过了日本(更可笑的是中国的盐荒);欧盟负责能源事物的主管官员Gunter Oetinger甚至用了Apocalypse(世界末日)这样严重的词汇……最后有数个国家宣布暂缓核电发展计划,德国干脆全面停止。

结果怎么样呢?至今为止没有一人死于福岛核辐射,而死于地震和海啸的总人数超过了2万人。

另一位发言者,来自英国Surrey大学的物理系教授Paddy Regan喜欢用数字说话。他说,目前核电承载了全球14%的发电量,而且是基本负荷,比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都要可靠得多。很多媒体大肆渲染核恐惧,但事实并不支持这些说法。比如核电历史上唯一一次严重事故-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危害并不大,从其释放的放射性污染物总量来看,铯137为89;锶90为7.4;碘131为1300(单位是PBq at D+3),相比之下,全世界核试验所释放的上述三种主要污染物总量分别为1500,1300和780000,远超切尔诺贝利。

实际危害来看,切尔诺贝利事件造成的危害就更小了。其中,急性辐射病(ARS)病例为134人,全都是去现场清扫的工人,其中几周后死亡的28人,截止到2004年为止另有19人去世,但不能百分百肯定死于辐射。另外还有1152名切尔诺贝利当地儿童因扩散的碘131 辐射而得了甲状腺癌,但这些儿童的治愈率高达98.8%。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些零星案例,但没有任何一例被确认的大规模健康危害,尤其是切尔诺贝利之外的健康危害几乎没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数字各家权威机构的统计有些偏差,但基本范围是差不多的。绿色和平组织这样的反核机构出具的统计数据则与国际权威机构数据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别。

上述数字都是20多年后的统计结果。但是,很少有媒体愿意报道这样的新闻,它们太不"性感"了。

Paddy Regan教授总结说,如果最糟糕的核事故只有这么点实际危害,如果千年一遇的地震海啸也没有直接导致核电站杀死任何一个人,说明核电其实是非常安全的能源,和煤电水电相比更是如此。

从上述两位的报告来看,我把涉及到科学内容的媒体报道分为3种,一种是普通报道,就是那种本身没有什么硬错误,但无论是视角还是见识都很短浅的报道。福岛事故中的大部分报道大概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错不在质量,而在数量和时机。另外,在我所关注的几个有争议的科学选题,比如转基因、地震预报、气候变化、垃圾焚烧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都存在大量这类报道,记者对全局不甚了解,很容易被某一方所蛊惑,做出片面的报道。环保领域是这类报道的重灾区,因为环保组织的"道德优越感"让记者忘记了它们的商业属性,一不小心就偏听偏信了。换句话说,这类偏向性报道其实就是隐形软文,只是背后的金主不是企业,而是环保组织而已。

第二种是文艺报道,就是记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故意捏造事实。这样的报道出过几次,但不多。我能想到的国内报道则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出的那个关于先玉335的乌龙。写出这种报道,又拒不认错的记者应该直接开除,没什么好说的。

第三种是牛逼报道,这样的报道不是某几个单一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多个可靠事实的分析整合,读者只有在读完这样的报道后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因为这是记者站在比读者更高的视角,用比读者更多的思考写出来的文章。这种报道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很高,而且还需要记者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很不容易写,但只有这种报道才会对这个社会有真正的帮助。

希望今后能出现更多这样的报道。

More Competition

Posted: 24 Feb 2012 05:45 AM PST

日本《每日新闻》年轻人向往安定 台湾间谍后继无人

Posted: 24 Feb 2012 05:11 AM PST

核心提示:2008年主张"改善对中关系"的马英九上台执政,两岸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台湾年轻人也普遍求稳。由于没有人愿意铤而走险,台湾间谍后继乏人。另一方面,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人们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即便台湾方面以金钱诱惑也没有人愿意卖命。寻找情报线人已越来越困难。

原文:台湾:改善続く対中関係 スパイ人材先細り 拘束のケース続発、若者が安定志向に
发表:2012年2月20日
作者:大谷麻由美 发自台北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

由于台湾总统马英九在1月份的选举中获得连任,预计中台关系将会继续得到改善。目前是1949年中台分治以来台湾海峡最稳定的时期,但双方暗中仍在互相派遣间谍,从事情报搜集活动。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谍报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在此报道台湾的对中国间谍状况。

"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今年33岁的黄某现居台湾中部的乡镇,他在回忆在中国被捕时表情凝重,如是说道。

黄某曾经在浙江省宁波经营服装公司。2003年经一位在服兵役时认识的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台湾国防部军情局的人员。对方劝说道:"可以一边经商一边搜集情报,钱方面是不会亏待的。"

黄某从2004年开始情报搜集,比如拍摄中国海军东海舰队司令部基地和设施的照片,在地图上标明设施的位置等。据说他原本就没受过正规训练,因此感觉就是"在做兼职"。

2006年黄某被中国国家安全局逮捕,因从事间谍活动而被判4年徒刑。他被关押的浙江省第六监狱有5名台商间谍。2009年刑满释放后,他的公司被没收,身背巨额债务回到了台湾。然而,台湾军情局以"没有正式的合同为由"拒绝向他支付过去从事间谍活动的经费和报酬。

黄某感叹说:"有的台商间谍每月可以领到5万元的台币,可我被他们骗了。"据说如今在中国服役的台湾间谍有100多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台湾高举"反攻大陆"的旗号,开展了情报搜集活动。与台湾利益一致的美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冷战时期,美国当时没有与中国建交,于是利用台湾来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

一名军情局干部曾经对媒体这样透露,在1979年美中建交之前,台湾每年都向中国输送数百名甚至数千名间谍,累计有1万多人被捕。据军情局干部2003年时透露:"包括被处决的在内,共有3000多人殉职。"

原军情局的一名男职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间谍活动82年被拘捕,被判死刑,后来幸运地改为无期徒刑,共服刑24年。他发泄道:"你问我后悔不后悔?后悔管什么用。这就是游戏规则。"

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台之间的军事平衡被打破,"台湾逐渐处于被中国吞噬的境地。"

台湾间谍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探听中国扩张军备和针对台湾的军事部署情况。随着台湾人在中国投资的增加,间谍也逐渐从"专职"变成了台商。这是因为台商可以借助观光、探亲、投资和考察的名义到各地探访。

然而,台商间谍的活动很多都是失败的,被逮捕的情况屡屡发生。

2008年,主张"改善对中关系"的马英九上台执政。两岸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台湾年轻人也普遍求稳。由于没有人愿意铤而走险,台湾间谍后继乏人。另一方面,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人们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即便台湾方面以金钱诱惑也没有人愿意卖命,寻找情报线人已越来越困难。

尽管如此,台湾与美国在这方面的合作仍在继续。美国借助"卫星",台湾提供"人员"。中台之间没有民族和语言上的障碍,人员之间的交往非常顺畅。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提高搜集机密情报的积极性,台湾国家安全局在前年制定了新的规定,明确提出对重要情报的提供者给予奖励,宣布对个人的最高奖赏为500万台币。

马总统强调"防止泄密"

由于一些机密情报相继被泄露给了中国方面,台湾方面的危机感也越来越强。

国家安全局去年8月,以"如何防止敌对势力(中国)的渗透攻击"为题召开了一次会议,马总统在会上特地强调要积极地防止泄密。

去年1月,台湾国防部的罗贤哲少将因涉嫌向中国泄密而被捕,他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被卷入间谍案的最高军衔的官员。

罗贤哲2003年在泰国多次嫖娼被拍到照片,受到中国方面胁迫,开始提供情报。2005年回到台湾后继续借助海外出差的机会提供情报,获得高达约15万美元的报酬。他最终被判无期徒刑。有军方人士惊讶地说:"中国慧眼识才,看透可以晋升到少将一级的人才,操控长达7年,可谓坚韧难缠。"

2010年2月和10月,台湾还相继发现了曾经是间谍的军情局职员向中国泄露情报的双重间谍事件。国防部警惕到:"中国大陆对我军搜集机密情报的工作不但不会停止,而且会变本加厉。"

相关阅读: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辛亥前夜:另一个流产的“共进会”

Posted: 24 Feb 2012 03:06 AM PST

 

19111026日,武昌起义发生半个月了,对中国十分了解的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写信给山西大学的新常富(一位来自北欧的传教士)说:"军队里有广泛的不满情绪。革命运动正在迅速、和平地展开。这场运动组织得这样好,引导得这样好,以致人们现在谈起这种可能性,即革命党人可以兵不血刃地得到他们需要的一切,而使政府投降。……大批官宦走到革命事业一边。"

"中国通"莫理循的其他判断大致上是准确的,要是说那个时候就有"大批官宦走到革命事业一边"则未免夸大,那时,江苏巡抚程德全也没有起来响应革命。但是,在朝廷官员当中确实有人早在辛亥前夕就倾向革命,并尝试建立秘密组织。世人都知道"共进会"的推动武昌起义的两大组织之一,很少听说辛亥前夜京津还有过一个流产的秘密组织也叫"共进会"

1910年,奉天高等审判厅厅丞许世英、京师高等审判厅检察长徐谦(季龙)一行,代表中国参加华盛顿举行的万国监狱暨司法制度会议,并考察欧美十国的司法制度。他们在伦敦与王宠惠(亮畴)、伍朝枢(梯云)及罗文干等有革命思想的留学生相识,受到影响。回国之后,他们试图秘密组织"共进会""作为革命的响应"。许世英回忆:

在当时,革命肇因于满清政府的腐败,所以我们在谈论革命时更自然的会谈到满清政府。我和徐季龙先生都是满清政府的官员,他们的谈话促使我们反躬自省,对于他们所指摘的,更有深刻的感觉,而且毋宁使我们感到这样的政治,实有加以彻底改革的必要。……我不欲夸大地说当时的伦敦聚会使我燃起了革命的意念,但的确使我益发认清了国内的政治环境,和深恶这样的政治环境。以后我道经俄国,看到了帝俄的警察滥肆拘捕,肆意屠杀,正和满清政府的捕杀革命党人相仿佛,在重重的感触之下,使我也益发憧憬于政治的改造。

因此,我回国以后,藉口要整理考察的资料,撰拟报告,决定不再回任奉天高等审判厅。为了避人注意,我从北京迁居天津,和徐季龙先生密谋如何去响应革命。我的辞官,使当时的至友甚至家人为之深惑不解,……

但是,我们的进行必须秘密的。因为清廷畏惧革命,它们所用的暴力镇压,常常甚至会罪及无辜;而且,我的把兄弟即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当年授首于菜市口刑场,使我记忆犹新,如果我们要使我们的理想得到实现,必不能以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牺牲为满足,我们必须秘密,就是这个原因。那时与我联络最勤的,就是王亮畴博士,他以他的丰富的经验,深湛的见解,和对于革命的了解,对于我们共进会的筹备和组成,贡献最多。但我们这一组织尚没有发生积极的作用时,又因为我被派为山西提法使,离开天津,以致使这一组织暂时搁置。

王宠惠是广东人,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曾在英国获得律师资格,留美时与孙中山来往密切。他们三人都有法律背景,许世英和徐谦还是司法部的官员,但辛亥前夜他们已在寻求新路,只是尚未下定最后的决心,所以许世英的任职变动,就让"共进会"的组织计划流产。到辛亥冬天,时局发生变化,已担任山西布政使的许世英与山西巡抚张锡銮等联名电奏,呼吁清廷退位,建立共和政体。此时,大批官宦才真的走到了"革命事业一边"

(进入民国以后,王宠惠因为孙中山的关系,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徐谦在袁世凯的北京临时政府做了司法次长,许世英先后出任过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内务总长、交通总长、国务总理等职。)

经济学讲义-第十九讲:市场结构-觅价(下)(作者:本博客管理员)

Posted: 24 Feb 2012 02:46 AM PST

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

 

第十九讲 市场结构-觅价(下)

 

在传统的教科书里,把完全自由竞争(受价)与完全垄断(市场内只有一个生产者的觅价)视为两个极端,居于中间的情况还有两种,较为靠近完全垄断的极端的是寡头垄断(市场内有几个生产者——其中双头垄断是市场内有两个生产者),较为靠近完全自由竞争的极端的是垄断竞争(市场内有很多生产者,但每个生产者所供应的产品略有差异,因此价格也可以略有不同)。

 

但是根据第十七讲中对垄断或觅价的正确定义,市场内的生产者数量是不重要的,因此上述的区分是没什么意义的。进入门槛的高低才是关键。一方面,门槛较高的市场意味着市场内的生产者——无论是一个还是两个还是少数几个——觅价的价格区间比较宽,反之就只能在很窄的一个价格区间内进行觅价,表现为价格只能比竞争对手高一点点。另一方面,有意义的区分,是如果门槛是由信息费用而非独特的技术或政府颁布的准入管制所构成的话,市场内的生产者数量不仅一点都不比所谓的完全自由竞争少,而且还会出现激烈的讨价还价的现象。有关这种情况的解释,下一讲"信息费用"再作介绍,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第十六讲里提到过,现实中"受价"的市场结构非常罕见,这是因为必须满足一些很苛刻的条件,其中就包括不能有产品的质量与种类的不同。这本教材的228页的第九章《产品质量与产品种类》就是关注真实世界中大量的产品会在质量与种类上有所不同,从而使得所谓的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会变成所谓的垄断竞争市场。种类一样的产品,质量有所不同,生产者面对的其实已经是不同的需求曲线,所以有了觅价的空间。但质量不同的产品互相的替代性很高,价格差异一旦超过了质量差异所允许的程度,竞争者就大量涌现,所以生产者能觅价的价格区间也就非常有限。根据类似的逻辑,质量一样的产品,但种类有所不同(如颜色、设计不同),迎合了有不同需要的消费者,生产者面对的也是不同的需求曲线,从而获得觅价的空间。但种类不同的产品的替代性也很高,觅价的价格区间也很有限。

 

举个实例吧。有朋友曾托我帮她在淘宝上买灯笼。制作的材料不同(有纸的,有布的,有纱的),灯笼的结实与美观程度就不一样,价格相应地有所不同,这是质量不同造成价格不同,严格来说是成本不同造成价格不同。

 

(注意:前一讲所说的生产者为了榨取消费者盈余、收回死角损失而采用不同的定价方式,那并非由于成本不同而导致价格不同——但"量大打折"的原因确实是成本不同,因此不属此类情况。而前一讲的作业中提及的"价格分歧"也一定是要在成本一样的基础上对不同人定不同价。所以闲时、忙时的价格不同可不是榨取消费者盈余或价格分歧,而是忙时的成本较闲时高。闲时一方面是生产要素有空置,增加供应不会增加这类空置的生产要素的直接成本;另一方面是对某些消费者增加供应不会影响对其他消费者的供应;而忙时除了可能要临时增加购买某些生产要素而导致直接成本上升之外,对某些消费者增加供应也要以削减对另一些消费者的供应为代价,也就是失去了从这些消费者获得的收入,因此机会成本上升。)

 

灯笼的大小不同,价格也不同,一般是越大的越贵,这显然也是因为成本不同造成的。还有灯笼的颜色不同,价格也可能有所不同。通常颜色不同不会导致价格不同,但我注意到白色的灯笼比其它颜色的要便宜几分钱。是因为其它颜色的灯笼需要上色而成本高了吗?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也有可能通常人们不会需要白色的灯笼,除非是办丧事!也就是说,其它颜色的灯笼即使成本与白色灯笼一样,但前者能满足更广泛的需求,生产者就有着更大——虽然只是大了一点点——的觅价空间。

 

如果说白色灯笼比较便宜还有可能是因为成本较低,那么另一次我在京东上买小容量电饭煲时看到的情况就绝对不会是由于成本不同所致。且说去年我在京东上买了一个小容量的电饭煲,该产品有几种颜色可供挑选,我选了白色。用了几个月之后,觉得很好用,就推荐其他有需要的朋友去买。这时再上京东的网页看,发现这款产品正在做促销,比之前我买的时候便宜了10块钱,也就是打了9折有多。然而白色的那一款却不在促销之列,仍然以原价销售。显然,通常人们比较习惯于电饭煲是白色的,其它颜色的销量都远远低于白色。如果说要上色而增加了成本,那本来应该是其它颜色的价格更高一些才对,但现在反而是其它颜色的降了价。表面上说是促销,其实是生产者注意到其它颜色的滞销,知道他的定价不合理,于是赶紧以促销的名义进行调整。结果,在这价格差异的"诱惑"下,朋友克服了更喜欢白色的心态,还是买了便宜10元的橙色那一款。

 

BTW:有些经济学家以"菜单成本"——调整价格需要重印菜单,从而带来额外的成本——来解释价格难以灵活地根据市场状况变动而调整,即存在着所谓的粘性、乃至是刚性的价格。由这个例子可见,他们又是一群不懂现实的书呆子。商家的促销行为有时就是为了无需重印菜单也能调价。如果说调价会有什么困难,如非存在着政府管制,主要也是出在生产者能否灵敏地觉察到市场状况的变动,这实际上是含义着掌握市场状况是要耗费信息费用的。因此所谓的"菜单成本"不过是交易费用而已,多编造一个新的术语出来,还不如去多了解不同的局限。否则局限千变万化,经济学中的术语岂非也可以编出成千上万?这只会是搞出无数特殊理论而已。)

 

正因为现实中的产品有着质量的不同(较受欢迎的种类可视为较高质量,从而把种类的不同也归为质量的不同),如果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生产者受管制的约束无法进行价格竞争,但这不等于竞争不复存在,而是转向了质量竞争。如果价格是被管制在市场竞争所决定的均衡水平以下,生产者或者制造高质量产品以回避普通产品所受到的价格管制(如之前有读者聪明而富有幽默感地指出,非典时期政府如果对普通口罩的价格进行管制的话,生产者会应之以推出高价的"纳米口罩"来取代普通口罩的供应),或者是降低质量以使之与被管制的价格相适应(如受到租金管制的房子往往都保养不善、不配备家具电器等)。

 

而如果价格是被管制在市场竞争所决定的均衡水平以上的话,也会出现生产者提高质量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大概是七十年代的美国航空业爆发的"三文治大战"。话说当时美国的航空业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管制,航空公司要新增一条航线必须得到美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而这个部门已经多年来不曾批准过一条新航线了。政府审批构成了航空业的进入门槛,但市场内的竞争压力仍然存在,以至于美国政府索性直接管制机票价格,也就是不允许航空公司给机票打折。然而,这管制只是约束了价格竞争,可没法约束质量竞争。各大航空公司为了竞争到更高的上座率,就在飞机餐上大做文章,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飞机餐来吸引顾客。于是美国政府又更进一步地硬性规定飞机餐只能提供三文治,试图以此限制竞争。可是,航空公司仍然以别出心裁地制作豪华三文治的方式来互相竞争。有人可能会问:价格管制导致产品质量上升,这不是很好吗?问题是,消费者其实未必认为产品质量越高就是越好!就以这航空业的价格管制导致航空公司提供豪华三文治的飞机餐为例吧。如果消费者有得选择,他们多半宁愿不要那样的豪华飞机餐,而是想要更便宜的机票!事实上,当后来八十年代美国航空业放开管制之后,廉价航空公司大举进入市场,提供很低廉的机票——代价是完全不提供飞机餐!这些廉价航空公司迅速获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有力地证明了大量消费者是认为廉价机票更优于高质量的飞机餐的,所以有得选择的时候他们宁愿选择完全不要飞机餐!也就是说,市场上无所谓好不好,能卖得出去的东西——除非是利用信息费用而欺骗了消费者——就是物有所值,政府与其搞什么行政干预强迫生产者提高质量,不如做些有利于降低信息费用的事情,让消费者能更好地判断他们购买的商品的性价比是怎么样的。

 

关于垄断或觅价,还有一个话题叫"卡特尔"(cartel)。教材是在215页的第五节《卡特尔》讲述有关内容的。所谓卡特尔,是指市场内的生产者数量虽然多于一个,但他们勾结起来共同行动,像一个垄断者那样进行决策,一起削减产量,使得价格从较低的寡头垄断的价格上升到较高的完全垄断的价格。这种分析当然又犯了用并不重要的生产者数量来界定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的错误,但即使撇开这老生常谈的问题不论,所谓的"卡特尔"也只是个神话!教材中也指出了,卡特尔中的企业都有动力进行欺骗——某家企业在表面上承诺遵守减产协议,但实际上却会悄悄地增产,当产品的价格因其它企业减产而上升时,它就获得了价升与增产的双重好处。然而,一家企业会这样想,其它企业也不是笨蛋,也会这样想,于是所有企业都会这一头信誓旦旦说要减产,那一头却偷偷地增产,结果最后所有企业都增产了,市场上的产品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价格只会下跌,卡特尔协议成了一纸空文!

 

大家可能也听说过这样的寓言故事:有个村子要举行酒会,要求每个村民都带一瓶酒去,把自己的那瓶酒倒进一个大酒桶里。这样每人出一瓶酒,就能集出一大桶酒来。其中一个狡猾的家伙就想:我为什么不带一瓶水去呢?一桶酒里掺进我这一瓶水也不会被人发现。这样我就可以占人家的便宜,不费任何成本也能白喝大家的酒。于是他就这样做了。但当他从那一大桶酒里舀出一勺喝进口里的时候,却发现哪里有什么酒味?分明就只是水而已!原来所有人都像他那样想,所有人倒进桶里的都只是水!

 

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在逻辑,与卡特尔具有天然的脆弱性的逻辑是相通的。事实上,环顾真实世界,纵观过往历史,真正能较长时间地存在的卡特尔可谓绝无仅有。书上的218页的例子8-7所说的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缩写,或音译成"欧佩克")号称是最成功的卡特尔,但从例子所提供的事实来看,OPEC所谓最成功地通过减产来提升石油价格的时期,都是出于政治因素——对抗这些成员国(它们主要是中东国家)的共同敌人以色列。也许当时各成员国是为着政治利益而暂时地放下了经济利益的考虑,团结一致地采取行动。但是,到底是中东战争使得石油产量蒙上了不确定的阴影而导致石油价格上涨,还是它们真的都严格地遵守了减产协议而达到这样的"理想结果"呢?这还是一大问号。而当苏联解体之后,随着俄罗斯这拥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却又并非OPEC成员国的国家大量向世界供应石油,OPEC这石油卡特尔的日子就更是难过了。沙特阿拉伯作为OPEC中最大的产油国,为了促成卡特尔而不得不削减产量最多,但结果只是使得它占世界石油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也就使得它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力不断被削弱。

 

其实真实世界中存在着一个远比OPEC成功得多的卡特尔,那就是工会!话说我在网上有一个虚构身份,与一些学生——有大学生,也有中学生——交流。某天,我看到一个网友发了一条微博,大意是讥笑抨击中国的工会虚有其名。我回了她一句:"愤青!"她不服气地回我:"这些话是我的国际贸易老师说的!他是我省最著名的经济学老师!!"(她是某大学金融专业的学生,她那大学是哪一个省的我就不说了。)因为我使用的是虚构身份,她并不知道我就是个经济学老师,国际贸易还就是我的主讲课程之一。我回应她说:"别拿这种头衔来压我,我不吃这一套的!你去问问你的老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工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他要是回答得出来,让他再去翻翻经济学教科书是怎么评价那种性质的组织的。那样他就该知道,他作出如此缺乏经济学理论素养的评论是多么愧对他那经济学老师的身份了!"其后她没再吭声,我估计她是不敢拿我这问题去问她的老师的。那就让我在这里替她的老师回答一下吧!

 

工会把数目众多的工人集合起来作为唯一的主体与所谓的资方谈判工资及其它福利条件,是一个典型的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卖方卡特尔。然而,如前所述,卡特尔基本上是个神话,很难真的能在现实中生存下去。但为什么工会能长期而普遍地存在呢?关键在于工会拥有本来在一国之内只有警察、军队才能拥有的行使暴力的合法权利!大家都知道,工会如果与资方谈不拢,就会以罢工作威胁。一旦进行罢工,必定要设立所谓的"警戒线",也就是无论某个工人是否工会成员、或虽然他是工会成员但未必赞成工会的做法,都不允许越过警戒线去上班,否则会遭到殴打等施暴。如果工会像除了警察、军队之外的普通人那样,行使暴力是非法的话,难以想象他们能维持对工人的控制——光靠说服是不可能达到那样团结一致的效果的!这种行使暴力的权利居然是合法的,原因只有一个,那是政府赋予给工会的,也就是说,这是行政垄断!

 

是的,正如第十七讲已经分析得很清楚的那样,一切靠技术或品牌建立起来的进入门槛都不能真的消除竞争,因为技术或品牌本身就是所有人都可以去争取的。现实之中卡特尔无法维持的真正原因,其实不是什么存在着欺骗的动力,而是如果没有特别的技术或品牌去构建进入门槛,靠一纸卡特尔协议可没法凭空地造出一个门槛来——要是真能那样做,生产者何必还那么辛苦地研发技术、创建品牌?人的自私本性决定了竞争是无可避免的,所谓欺骗的动力无非只是自私本性在这特定的局限条件之下的具体表现而已。只有行政垄断,其门槛因为是凌驾于市场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上的政府人为搞出来的,才有可能成功地将竞争排除出市场之外。因此,工会这种卖方卡特尔之所以能成功,关键不在于它是卡特尔,而在于它的本质是行政垄断。行政垄断当然是可以长期维持的,只是代价就是这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相对于别的国家是自废武功一般地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长远来说一定还是逃不过竞争的压力。事实上,工会林立的国家,无一例外不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一跃而成几乎是包揽全球制造业、竞争力强劲的国家,还真得拜我们的工会虚有其名、不是西方国家的那种真正"穷凶极恶"的工会所赐呢!

 

有人可能会问:刚才提到警察、军队在一国之内也拥有行使暴力的合法权利,那么它们也是行政垄断吗?这个问题其实在第十七讲的作业题的答案里回答过了。警察、军队等暴力机关,还要加上赋予它们合法性的法律制度,是政府在政权市场内为自己构建起来的进入门槛,目的当然是想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进来取代他的统治地位,与普通的产品市场内的生产者以技术或品牌为自己构建起进入门槛以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进来抢夺他的市场是类同性质的行为。政权市场上的生产者是政府,消费者是人民,由于国家(政府)之上一般来说再无更高权力,所以政权市场通常不可能存在着行政垄断。但工会所处的市场是劳动力市场,工会是生产者(供应方),企业是消费者(需求方),政府本身可不是生产者——政府并不会向企业提供劳动力——,而是一个凌驾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上的更高权力。因此政府在法律上赋予行使暴力的权利给工会,那就是政府人为地给工会构建起阻止其他非工会成员(或不同意工会做法的内部成员)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门槛,属于行政垄断的性质。

 

说到卡特尔在现实中难以维持,大概会有人想到战后在经济学中颇为盛行的"博弈论"(Game Theory),并指出博弈论中最经典的一个博弈"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正可以用来解释卡特尔的失败。

 

这本教材在246页的第一节《策略性行为:博弈论》中对博弈论作了入门性的介绍,但我不会讲解这一节内容,因为我只负责教正确的东西,而博弈论并非正确!但鉴于博弈论的误导性不小,我就针对"囚徒困境"这个最经典的博弈来作一番剖析,以便让大家理解,为什么从解释现象的角度来说,博弈论并非什么有意义的经济学理论。

 

大家看书上的247页的表10-3,那里用博弈论的矩阵图描述了"囚徒困境"的两个版本,前一个版本是这个博弈的初始版本,后一个版本就是用于解释卡特尔的困难的版本。大家集中精神看第一个版本,学会了看第一个版本之后,后一个版本自然能自己看懂。"囚徒困境"的故事是这样的:两个贼去作案,给警察抓了起来。警察把他们分别囚禁在两处,分别审问。由于现场的证据不足,警察需要获得他们的口供才能获得最充分的证据来治他们的罪。于是,为了鼓励这两个囚徒招供,就采用"抗拒从严,坦白从宽"的政策,即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招的人算是戴罪立功,可免于判刑;但不招的人就要坐上36个月(即3年)的牢。但如果两人都招了,就不算是立了什么大功,两个都要判刑,只是相对来说刑期稍短一些,是24个月(即2年)。而如果两人都不招,因为证据不足,只能当小罪判刑,每人只需坐1个月的牢。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囚徒会怎么选择呢?

 

大家学一下怎么看懂博弈矩阵。上方是其中一个囚徒的两个选择"不招供"与"招供",左方是另一个囚徒的两个选择,也是"不招供"与"招供"。每个格子里的数字是表明两人的不同选择的组合,对两人而言的收益是什么。左边的数字都是左方囚徒的收益,右边的数字则是上方囚徒的收益。所以,大家看到左上方的格子里,是属于两人都选择"不招供"的组合,因此两人的收益都是-1(各坐牢1个月);反之,右下方的格子里,是属于两人都选择"招供"的组合,因此两人的收益都是-24(各坐牢2年)。而右上方的格子的组合是左方囚徒选择"不招供",上方囚徒选择了"招供",因此左边的数字(反映左方囚徒的收益)是-36(坐牢3年),右边的数字(反映上方囚徒的收益)是0(免罪释放);反之,左下方的格子的组合是刚好反过来,左方囚徒选择"招供"而收益为0,上方囚徒选择"不招供"而收益为-36

 

求这矩阵的解(均衡),是这样看的:先站在其中一个囚徒——如左方囚徒——的角度看,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上方囚徒选择"不招供"(即适用的是左边的两个格子),这时他当然最好是选择"招供",因为-1<0,招供的收益较大;另一种是上方囚徒选择"招供"(即适用的是右边的两个格子),这时他当然最好还是选择"招供",因为-36<-24,招供的收益仍然是较大。这样,无论上方囚徒怎么选择,左方囚徒的最优选择都是"招供"。在这种情况下,上方囚徒其实不需要考虑左方囚徒选择"不招供"的可能性了,直接看左方囚徒选择"招供"的情况(即适用的是下方的两个格子),显然他的最优选择也是"招供",因为-36<-24。这一来,两人都选择"招供",显然这矩阵的解(均衡)就是右下方的格子,这时二人的收益都是-24(即坐牢2年)。

 

但是,从四个格子的收益情况来看,对两人合起来来说最优的选择应该是左上方的格子,即两人都选择"不招供",因为这时两人的收益都是-1(坐牢1个月),总收益就是-2,比其它三个格子的总收益都高。而且,恰恰是右下方那个属于均衡的格子里,二人的总收益是-48,不要说远远差过左上方的格子,甚至比其它两个格子(一人招供,一人不招)的总收益是-36都更糟糕!也就是说,对这两个囚徒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这博弈矩阵的均衡其实是最差的结果!可是在求解过程中,明明每个囚徒都严格地遵从了"求最优"的自私原则,最后得出的却是对整体而言最差的结果,这个博弈称为"囚徒困境"就是这个缘故,它一般用来说明"个体的理性选择导致集体的非理性选择"的悖谬情况。

 

这个博弈应用很广泛,我随便都能想到好些据说能用这个博弈来解释的现实事例。例如刚才所说的卡特尔在现实中难以维持。还有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都竞相投入巨额经费做广告的现象,有经济学家认为这也是一种"囚徒困境",因为如果这两家公司都不做广告,跟都做广告,大众对他们的认知度是一样的,于是它们的产品的市场份额也会是一样的,但都不做广告就能省了很多广告费,对双方都有好处。可是为什么它们还是要竞相做广告呢?就是因为如果一家做,另一家不做,做了广告的那一家的知名度就会远远超过另一家,从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于是没有一家公司敢不做广告。又有经济学家用这"囚徒困境"解释美苏军备竞赛的现象。当年美国和苏联都花巨资扩张军备,尤其是制造核武器,一旦爆发战争只会是互相毁灭、同归于尽,于是谁都不敢开打,世界是和平的。而如果两国都不制造核武器,双方都没有军事能力开打,世界还是和平的。然而前者要多费了无数金钱用于军事开支,显然是比较糟糕的处境。那为什么美苏两国还是要选择进入这样的糟糕境地之中呢?就是因为如果一国制造核武器而另一国不制造,有核武器的那一国的军事实力就会压倒另一国,另一国只好事事听从对方,在外交、甚至可能在内政上都丧失了话语权,于是没有一个国家敢不制造核武器。

 

然而,"囚徒困境"本身是有重大问题的。我先指出这个博弈的错误,然后再逐一批驳上述的这些所谓"应用"根本没有解释到有关的现象。

 

"囚徒困境"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关于局限条件的假设,那就是两个囚徒没法互相沟通、相约一起选择都不招供,以达到那所谓的集体最优的左上方的格子里去(博弈论里又称为"合作解")。但是两个囚徒为什么会没法互相沟通以达成合作呢?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限条件呢?显然,是交易费用!二人沟通的交易费用太高了,导致二人无法"勾结"(合作)以达成一致对外不招供的协议。这两个囚徒是分开监禁的,物理上无法接触。但为什么不收买看守他们的警察替他们通风报信呢?所谓"有钱使得鬼推磨",只要支付的价格足够高,没有人是不可以收买的。于是问题其实就变成了:为什么这两个囚徒不愿意支付足够高的价格以避免落入两人都招供的那所谓最糟糕的格子里去呢?答案很简单,当然是因为那足够高的价格太高了,以至于支付它比坐牢2年的成本还高!也就是说,那所谓最优的左上方的格子里的收益数字完全错了!它只计算两个囚徒互相"勾结"一致对外不招供的收益,却不计算要达成这"勾结"的成本!如果向看守他们的警察支付的贿赂折成坐牢的时间来计算,从而可以把这"勾结"的成本也加进去,左上方的格子的收益数字一定高于-24!否则这两个囚徒早就会选择了贿赂警察以达成"勾结"这个才真正是最优的解(均衡)。

 

几乎是在这讲义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已经指出过——后面也反复地多次指出——,传统的教科书经济学中存在着大量错误,往往都是因为看漏了交易费用这个重要的局限条件。博弈论虽然是二战之后才出现的"新理论",但它犯的是如出一辙的"旧错误"——那就是不管交易费用的局限,天真地凭想象坐在书房里假设真实世界中的人的行为!什么个体理性会导致集体非理性,哪里有什么非理性的行为?违背自私(理性)假设的结论一定是错的!想都不用多想。要多想的只是:那些天真的书呆子们这回又看漏了什么成本,以至于他们又在那里欢呼发现新大陆那样声称找到了一种貌似非理性的行为?

 

其实,在现实之中,这"囚徒困境"中的任何一个格子都有可能是均衡!——只要你能想象出合适的局限条件。例如右上方或左下方的格子,乍一看起来不可能是均衡,但如果这两个囚徒一人是黑社会老大,另一人是他的"马仔"(粤语俗话,指黑社会老大的手下),在沟通"勾结"的交易费用足够低时,他们自然会采取所谓"弃卒保帅"的策略,选择这两个格子之一,使那黑社会老大获得免罪释放,而"马仔"则替他顶罪坐牢。当然,有熟知博弈论的人会争辩说:你这样子已经是修改了博弈规则,适用的是另一个博弈,不再是"囚徒困境"了。但局限不同就通过修改博弈规则来造一个新的博弈作解释,天下的局限千变万化,岂不是博弈的数量也成千上万?这不就成了特殊理论了吗?还有博弈论者继续死心不息地争辩,说什么"纳什均衡"就是那一般化的理论。拜托!那是相当于"边际相等"那样的分析工具而已,是用来导出合乎自私假设的结论的逻辑手段,顶多只能算是条数学定理——纳什确实就是个数学家,他虽然精神有问题但都还不至于疯到会认为自己是个经济学家呢!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倒是不介意又犯一次晕颁了给他——,哪里算得上是什么经济学理论呢?难道前一讲我是用MRMC来解释觅价的市场结构下有着不同的定价行为的吗?

 

接下来让我针对那些所谓可以用"囚徒困境"来解释的现象作更具体的逐一批驳。美苏军备扩张的现象没什么可多说的,现实中美苏两国一直有举行谈判谋求削减双方的核武器数量,只是成效当然很不能令人满意而已。"合作"的交易费用之高,可见一斑。如果有一个可以凌驾于两国之上的超级权力(世界政府?上帝?),从而使谈判的交易费用大幅度地下降,那所谓对大家都好的、一齐不制造核武器的情况一定会被选择。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一国之内的各个地方政府就是绝对不被允许自设军队的!这固然是因为国防有所谓共用品的性质、由中央政府来统一提供成本最低,也是因为有凌驾于各地方政府之上的中央政府的超级权力存在,各地方政府都不要搞军备那是共识,连谈判的功夫也省了,含义着"合作"的交易费用基本上是跌为零!(然而中央政府积弱之时,例如中国近代的军阀割据时期,各个地方政府照样养一支自己的军队的现象就很普遍了。这也反证了有否足以凌驾于所谓的博弈参与者之上的超级权力来降低"合作"的交易费用,才是解释有关现象的关键。)

 

然后是关于"卡特尔"的解释,其实前面已经分析得很清楚,关键并不在于什么欺骗的动力,而在于仅凭一纸卡特尔协议并不能真的构建起进入门槛。更重要的是,存在着欺骗的动力,无非是指人是自私的,然而直接用这基本假设来解释现象那是套套逻辑!表面上什么都解释了,其实什么都没解释。而卡特尔协议能否建立起进入门槛,却是可以观察得到的客观事实,先不论这解释是否正确,至少它是个可以验证的解释,因此是真正的解释!事实上,博弈论的问题就在这里:它只是用一些花样翻新的术语或故事来重复自私的假设,表面上看起来很有趣,很巧妙,很有解释力,其实都是套套逻辑而已。另外,从前面对"囚徒困境"的博弈本身的分析可见,它更严重的错误在于它毫不关心现象背后的那些关键的局限条件是什么,只是凭想象来假设局限条件,再想象其变化,由此不断地变换博弈的类型,在这方面犯的则是特殊理论的错误——正如刚才对"菜单成本"的批判所揭示出来的问题那样。

 

最后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卖广告的那个事例,用"囚徒困境"来解释更是错得离谱!可口可乐仅仅是为了针对百事可乐才那样大卖广告的吗?用这个博弈来解释这种现象的人,显然是又犯了"双头垄断"就是市场里只有两个生产者这种以生产者数量来界定有关概念的大错。如果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都不卖广告,它们的市场份额一定不会跟它们都卖广告一样,而是两者都大跌!因为姑且不论市场内其实还存在着其它有相当替代性的饮料公司,即使没有,市场外还有无数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哩!如果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都不卖广告而变成藉藉无名之辈,没有了品牌所构建起来的进入门槛,市场外的竞争者会大量涌进,迅速将市场瓜分殆尽。用"囚徒困境"来解释可口可乐卖广告的行为的经济学家,又是一群完全不明世事、只会毫无现实根据地胡思乱想的书呆子。他们以为可口可乐卖广告仅仅是为了针对它的老对手百事可乐,而不晓得更重要的是为了构建起进入门槛、阻止为数都不知道是多少的场外竞争者进来跟它抢夺市场份额。

 

通过上述对"博弈论"的剖析,希望大家能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到,什么才叫经济解释,什么才算是经济学理论——而不是像传统教科书中的生产函数那样其实是个工程学理论,而这里的"纳什均衡"更准确地说只是个数学定理而已!

 

上一讲课后作业讲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2dv9l.html

 

上一讲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2dv7g.html 

 

(说明:

 

1、这系列文章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根据给本科一年级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而整理出来的讲义。使用的主干教材是张五常教授的老师赫舒拉发所编写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并在授课过程中将张五常教授的旧版《经济解释》三卷本有机地结合进来,是本博客管理员在实际的经济学教学之中探索将张五常经济学透过主流教科书传授给经济学学生的成果。

 

2、本系列不定期更新,甚至可能写着写着会因兴趣缺缺而中止,本博客管理员对此不作任何担保!

 

3、如有愚蠢无知、明显缺乏科学逻辑的评论,一律不予回答,只作删除处理。另外,不看完这个系列最新更新之前的以往所有文章就急于提问,提问内容其实早在前面的文章中给出了回答的,也是一删了之!)

现代科学对人类的危害

Posted: 24 Feb 2012 12:58 AM PST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发展中,一直起到了引领全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作用,数不胜数的成果一度领先西方数百年,甚至几千年,被说滥了的四大发明其实仅仅是中华民族辉煌成就之冰山一角而已。中国历代的科技文化,在全世界备受称颂和膜拜。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就是当今世界上掀起汉语潮的一个直接原因。

中国人是十分优秀的民族,但诺贝尔奖在科学领域,就没有一个是"无神论"教育下的中国人得奖。原因在于无神论洗脑的中国人看不见就不会相信。然而真正科学家的责任就是去研究出人们所不知道的、以往所难以置信的东西,这样科学才能发展,人类才会进步。非得等别人做出来 ……

……

【明日下午兩時】離線沙龍:修法可行嗎?-「本土」的公義問題系列論壇

Posted: 23 Feb 2012 11:52 PM PST

【香港獨立媒體網及土地正義聯盟合辦】
直播協力:www.SocREC.org

日期:二月廿五日(六)
時間:下午2-5時
地點:獨立媒體(香港)辦公室(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9F)

講者:
吳靄儀(公民黨立法會議員)
范國威(新民主同盟區議員)
孔令瑜(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

最近香港醫院產房床位不足引發對雙非孕婦的爭議,及後D&G禁止拍攝事件,到孔慶東教授「香港人是狗論」引發之中港矛盾愈演愈烈,三月開始的「粵港自駕遊」更可預見會引發新一輪的衝突。但不論本地孕婦或普通市民,主要的憂慮,都源於擔心社會資源被搶奪的恐慌,及具體生活文化差異的矛盾,香港的保守本土力量就利用民粹,把這些憂慮指向中港族群矛盾。

事件引發的自由行政策、公私營醫療失衡、人口政策、基本法修訂等問題才是社會應討論的重點,我們希望透過以下系列論壇,把族群矛盾指向討論進步本土觀的可能。

一、修法可行嗎?
雙非議題在法律上引起連串爭議,為基本法廿四條釋法無論在法律界建制派都反對,但就修改基本法,民間現時仍未有一致共識。在公民權和人口政策的角度,又可以有何出路?

日期:二月廿五日(六)
時間:下午2-5時
地點:獨立媒體(香港)辦公室(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9F)

講者:
吳靄儀(公民黨立法會議員)
范國威(新民主同盟區議員)
孔令瑜(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

北京晚报:有多少人真的想要二胎?(zt)

Posted: 24 Feb 2012 04:18 PM PST

  杨支柱按:一个大多数人不愿生第二胎或养不起第二胎的民族,灭亡是迟早的事。
  
  
  北京晚报2012年02月22日第35版
  
  
  
   张卉
  
   调查发现:
  
   大城市人生育意愿很低,
  
   农村人生育意愿也很低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许多人口口声声说想要老二,政策允许的话他们真的会生吗?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曾对江苏六县20727名18岁至43岁的育龄妇女做过生育意愿的调查。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即使政策允许,很多人出于现实压力的挤压,也会放弃要老二,那些能合法要老二的家庭,最终真要了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她原以为城乡在生育意愿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没想到县乡一级的生育观念也早已摆脱了多子多福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开始和大城市趋同。
  
   要两个最理想
  
   要不要很纠结
  
   2007年1月,第一轮调查结束郑真真首次看到数据时,感觉难以置信——这两万多人中,理想子女数和生育意愿数量均为"1"的占34.87%,两者均为"2"的占40.6%,而22.9%的妇女认为有两个孩子最理想,但是自己希望只生一个孩子。同年的6月,郑真真的团队又回到原地对200人进行了抽样访谈,回访结果表明,很多人表示理想的子女数是2,但说到自己要不要第二个孩子时会犹豫:表示需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自己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帮着带孩子等因素。
  
   这和郑真真的同行在几个大城市所做的调查结论一致。绝大多数受访对象表示:幸福的家庭应该有孩子,这一点是绝对的,但至于要不要第二个孩子,考虑的因素就多了。虽然每对夫妻在考虑要不要老二时,都会提到经济,但经济因素实际上是很灵活的、相对的,是比较而言的,因为无论是收入高的还是收入低的调查对象,都会表示自己经济条件"还不够好",郑真真认为,这代表了年青的一代希望自己的人生质量不要因为要老二有太大的变化。
  
   现实压力太大
  
   放弃老二计划
  
   为了确认这些生育意愿最终是否落到了实处,三年后的2010年1月,郑真真的团队再次跟踪调查江苏六县,调查的结论非常有意思:那些当初说不要老二的,绝大部分果然没有再生,只有2%的人改变主意生了老二;那些曾表示打算生老二的,只有43.8%说到做到,履行了意愿;这个数字让郑真真非常惊讶。这说明,"不生"的计划基本落实,而"要生"的计划离真正落实还有不小的差距。
  
   此外,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过去人们总是预测,假设政策允许,90%的人会生第二个孩子,但对符合二胎条件的妇女的调查(占总样本人数的34%)却显示: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她们理想的子女数只有1.7;自己愿意生老二的只有1.5,即使假设所有妇女最终都落实了生育计划,平均生育的子女也只有1.3,也就是仅有30%的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妇女最终生了二孩,远远达不到意愿生育的子女数(1.5)。郑真真表示,理想子女数、生育医院和生育计划是逐步接近现实的三个层次,也显示了现实压力之中人们对生育意愿的妥协,当理想照进现实,那些符合生育二孩的独生子女们,在努力地寻找个人生活质量和要老二之间的平衡点,"在中国,养孩子的压力都在家庭身上,我们还不是一个育儿友好型社会。"郑真真如此解释理想子女数、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行为的逐层递减关系。
  
   选择生育二胎
  
   多为情感需要
  
   而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马小红直接针对北京20至34岁的独生子女展开调查。2006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了1000份左右的问卷,其中20%为双独家庭成员。调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无论城乡,1孩生育成为生育意愿的主流,5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理想子女数为1孩;其次,无论城乡,已经有1孩的家庭只有28.4%的城市被调查者和39.2%的农村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要第二个孩子;第三,双独家庭中,只有26.9%的城市双独家庭和36.3%的农村双独家庭明确选择生育二孩。而无论城乡,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是子女成长、天伦之乐等家庭情感需求,而不是经济养老和政策原因。最后,无论城乡,都没有明显的男孩性别偏好。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调查结果与江苏、上海等地的调查结果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不仅大城市的生育意愿很低,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也很低。 J16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