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Wednesday, December 16, 2009



【双城】公共事业-交通-地铁入地通道

Posted: 16 Dec 2009 02:38 PM PST


香港地铁入地通道基本为自动扶梯,有的站点因线路众多,入地扶梯非常长。港人在扶梯上基本会靠右站立,以便空出左边空间供赶路者通过。扶梯两侧一般有商业广告。


深圳地铁的入地通道一般为楼梯,需步行进入。

【双城】公共事业-交通-地铁入地通道

Posted: 16 Dec 2009 02:38 PM PST


香港地铁入地通道基本为自动扶梯,有的站点因线路众多,入地扶梯非常长。港人在扶梯上基本会靠右站立,以便空出左边空间供赶路者通过。扶梯两侧一般有商业广告。


深圳地铁的入地通道一般为楼梯,需步行进入。

终于来到越南

Posted: 16 Dec 2009 11:12 AM PST

我这辈人对越南总有个情结在那儿,说不清也道不明的。

乘坐越南航空公司A320客机抵达河内机场,这里比北京时间晚一小时,所以还在16日。

气温不到20度吧,和传说中的30度有很大落差。

相关方面已经提前打好招呼,说越南的海关边检效率低下,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事实上,穿着类似中国武警服装的越南军人还算争气,也没有耽搁太多时间,我们顺利踏上越南国土。

导游关文久号称关帝后代,却是地道的越南人,一口一个我们越南如何如何,还强调是代表越南公民欢迎我们抵达。

他的汉语结结巴巴,但语气高昂。自言曾经参军,在??队加入越南共产党。他说越南在"三个代表"之上加了一条,代表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比较特别。黎笋学中国搞文化大革命,结果也和中国一样。1986年向中国学习改革开放,变化很大,但贫富悬殊非常严重。

他说:越南国土苗条,姑娘苗条,房子苗条,道路苗条,铁路更苗条。姑娘苗条是她们相信,"两腿细细,身怀绝技"。

亲身来到越南——曾经是朋友也曾经是敌人,曾经山盟海誓也曾经兵戎相见,曾经亲如一家也曾经老死不相往来,让我说什么呢?

倾听,保持沉默!

纽士巴newsbar越南河内Hotel sport无线博客

一位新左派大学生的工厂调查报告

Posted: 16 Dec 2009 02:15 PM PST

这是一篇左派大学生的工厂调查报告,颇为详细。虽然工厂的情况已经被他脑子的里错误理论"过滤"了,却也提供了不少推翻他自己观点的论据。这种接触甚至深入实际的人,即使是左派,也左不到哪里去。危害最大的左派,是那种藏于深宫,或居于豪宅,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的左派。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干,拿别人的命运和生活作为自己道德小锅炉的燃料,结果只能产出一大堆破坏环境的废气。

Nine Observations about Investment

Posted: 16 Dec 2009 02:35 PM PST



1. Above is a chart of the growth rate, from four quarters earlier, of real investment in equipment and software.  Notice the left scale.  Investment spending is very volatile.  This is one of the standard stylized facts about the business cycle.

2. Investment has been particularly weak during this economic downturn.  Weak residential investment is not a surprise, as the downturn was started by events in the housing market.  But as this graph shows, business investment has also been very weak.  Indeed, by the metric used in this graph, it is far weaker than in previous deep recessions, such as 1982.

3. Why is business investment so weak?  Part of the reason is that the downturn is severe and investment responds to the overall economy.  Part of the reason is that the credit crunch makes financing more difficult.  Part of the reason is that the policy environment seems adverse to business.  I am referring here to a group of policies that include higher minimum wages, the seeming retreat from free trade, proposed mandates to provide employees health insurance, higher prospective energy costs from climate change regulation, and the likelihood of higher future tax rates resulting from the huge fiscal imbalance we are now experiencing.  All of these factors have worked in concert to depress business investment.

5. The recent weakness of business investment was one of unstated reasons why, in my recent NY Times column, I suggested that an investment tax credit (ITC) might have been a better form of fiscal stimulus than what we in fact were given.  Given the amount of money being spent on stimulus, the ITC could have been sizable.  The measure of investment used in the chart above is about $1 trillion per year.  So, to give a very rough example, if Congress had passed a 20 percent ITC in 2009, 10 percent in 2010, it would have cost the Treasury about $300 billion.  Essentially, the Treasury would have picked up 20 percent of the cost of all of these investments if done this past year, and half that amount next year.

6. Some readers might wonder if this policy would work in the presence of the zero lower bound on interest rates (aka the "liquidity trap").  The truth is that we don't fully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zero lower bound, and most of what we do know is based on stylized theoretical models with scant evidence to back them up.  But those models suggest that an ITC would work just fine.  The zero-lower-bound whiz kid Gauti Eggertsson in fact endorses the ITC as a plausible policy in that environment.

7. In my most controversial NY Times column, I said that what the economy needed was negative real interest rates, which could be accomplished via inflation.  A temporary ITC does something similar.  By temporarily reducing the effective price of capital goods, it creates expected inflation in this particular price.  Under the numerical example above, the effective price of new capital would immediately fall by 20 percent, and expected inflation would rise by 10 percent.  If nominal rates stay at zero, the real interest rate measured in units of new capital goods would become negative 10 percent.  That is one way to view the way in which a temporary ITC stimulates investment spending.

8. So much for theory, but would it work?  The cash-for-clunkers program is thought by many to have promoted, or at least accelerated, car purchases.  An ITC would be similar, but it would apply to business investment rather than personal cars.  Instead of targeting a very narrow, politically favored industry, it encourages investment broadly.  It should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aggregate demand in the short run and positive effects on aggregate supply in the medium and longer run.

9. Recall that an investment tax credit was part of the Kennedy plan to get the economy going again back in the early 1960s.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ports, Kennedy came to this idea of tax cuts with the advice of economist Paul Samuelson, who just passed away.  In memory of Professor Samuelson, i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wants to switch gears and try a sizable investment tax credit, I propose that we call it the Paul Samuelson Memorial ITC.

旧有垄断未除,新的垄断又来了

Posted: 16 Dec 2009 10:45 AM PST

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小注:这稿子兜了大江南北近10家报社均退回,编辑大多说敏感、犯忌、不敢发。这小小的机顶盒,还真是水深啊。

++++++++++

12月14日,海口一市民将中国有线及其旗下海南有线告上法院,理由是自己正常缴纳有线电视费用,但从去年9月份起就被掐断了大部分电视频道信号。海南有线给的说法是:现在整体转化数字电视(即购买并使用机顶盒产品),如果不参加整体转换,就要停止对方的电视信号。

这一幕场景不仅出现在海口,许多地方其实也是采取类似霸道手段来强行推广机顶盒的。不信的话,输入搜索一下"质疑机顶盒",你就会得到多达9160000个相关网页。前段时间,南京有位外籍女士还向媒体投诉当地广电部门,声称自己被告知要购买一台机顶盒才能开通数字电视功能。无论是强掐信号,还是捆绑销售,实际上都反映了当前数字电视业务普遍存在的乱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因为,数字电视运营商和行政力量结合一起,试图在各自地盘里形成新的垄断格局。虽说各地运营商的股权结构相对复杂,总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就是极力把有线电视用户拉入数字电视领域,以推广这一更加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

以前的有线电视当然也是一种(行政)垄断,却多少还有点公用事业的味道。用户只要交点钱,就可以看到数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数字电视却不一样,它更像是行政和市场结合的怪胎。从推广方式来看它具有显著的行政主导色彩,比如许多地方都是由政府部门直接发文推动用户的整体转换。从经营方式来看,它又是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市场行为,像整体转换、捆绑销售这些手段,不过是数字电视垄断式经营的冰山一角。

使用过的人都知道,小小机顶盒里还藏着更多的消费陷阱。例如,许多地方一台机顶盒只能管一台电视机,家里其他电视机则必须按机收费,另行购买机顶盒才能看上数字电视,否则只能继续收看有线电视,要么干脆就没有信号。就算有机顶盒,缴纳基本费用和不同的套餐费,其所享受的节目内容也是大不一样的。以前一二十块钱的日常消费,使用数字电视后动不动就要花数十上百元,这大大增加了用户的经济负担。照理说,消费者有权选择或拒绝一些乱七八糟的消费内容,但在行政干预下,数字电视简直成了强制性消费与服务,大多数用户因而不得不忍气吞声,花钱买不高兴。

不受监管的市场行为总是偏好于垄断经营的,何况有着行政力量的保驾护航,各地数字电视的运营商岂会错过市场垄断的大好机会。这还不说,各地运营商的背后充斥着不同机构的利益诉求,甚至不能排除有官员参与其中。更要看到一点,行政部门及其官员之所以偏向这些面孔暧昧的运营商,除体制惯性和利益驱动等因素,还在于这种垄断经营行为迎合了监管部门便于加强管理的意识形态心理。在各种力量的共谋下,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利必然被肆意剥夺,直至无法说出一个"不"字。

除此之外,这也造成和强化了一种不对等竞争的产业发展格局。譬如,在行政庇护下,许多数字电视的运营商不仅存在霸王条例和乱收费行为,在内容服务上也大量存在侵权、盗版现象。相形之下,其他视听节目提供商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随便拿个名目(比如反盗版),有关部门都可以随时要它们的小命。类似于此的行政干预及垄断行为,其所造成的伤害是无处不在的。

这一切让人不能不发问:难道旧有垄断格局尚未打破,新的垄断势力又来了?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近年来,许多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而这新一轮"国进民退"的特征恰恰就是:行政力量充当先锋,打着国有旗号的、性质可疑的既得利益机构紧随其后,以加强监管和国有化等名目大举进军各种产业领域。这样来看,目前初步成型的数字电视地方垄断格局,也许仅为其中一个例证。

2009年12月15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拉票)2009年度人物评选,请投韩寒一票 / 2009-12-16 20:40 / 评论数(2)
  • "桥糊糊"的造价是否也在糊弄人? / 2009-12-13 23:46 / 评论数(5)
  • 关停视听网站没反盗版什么事 / 2009-12-11 11:51 / 评论数(11)
  • 大胆说出私产保护优先于公共利益 / 2009-12-10 12:10 / 评论数(7)
  • 网络发言人能否避免成都拆迁悲剧 / 2009-12-08 14:51 / 评论数(4)
  • 独家生意弊端显现

    Posted: 16 Dec 2009 08:36 AM PST

    同行们集中在昆明讨论"索福瑞"的垄断。许多人才发现彼此肯定打过照面,在"索福瑞"甘肃的年会上,包括本人。

    情况各有不同,但收视率对节目制作和版面安排失去了指导意义,却是共识。除了无聊的4A广告公司,没有人相信独家制造的数据。

    为了经营,仍然不得不付钱购买谁都不信的数据,特别悲哀。同行们反映,"索福瑞"更趁火打劫,甘肃年会上"誓言"即使独家经营,2010不会提价,话音未落,新的价格已经出台,升幅更在GDP之上。

    可见垄断是极其丑陋的东西。

    纽士巴无线博客于越南河内国际机场

    海盗电台《留在时间岸上的歌6:枕头的故事》

    Posted: 16 Dec 2009 11:08 AM PST

    海盗电台《留在时间岸上的歌6:枕头的故事》。这期录得比较简单,一次完成。请猛砸之。

    音乐:Home On The Range
    演唱:藤田惠美

    白板报猜你也会喜欢:

    留在时间岸上的歌5 玫瑰玫瑰我爱你

    留在时间岸上的歌4 青春啊青春

    留在时间岸上的歌3 As Tears Go By

    留在时间岸上的歌2 思故乡

    留在时间岸上的歌1 美丽的心灵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操字上诉衫

    Posted: 16 Dec 2009 10:21 AM PST

    今年2月,著名消费者维权人士陈书伟起诉国内某电信公司再次败诉,他认为案子涉嫌被人操纵,遂在上诉状中写一"操"字,深圳福田法院认为自己受辱,遂于4月23日将陈书伟拘留15日。获释后,陈书伟又写了5份含"操"字上诉状,而福田区法院已同意他用"操"字上诉。

    20090512150822326

    与时俱进的祭孔

    Posted: 16 Dec 2009 09:51 AM PST

    作者:李野航 | 评论(0) | 标签:所见所闻

    常听有人说,成都人很"水"(也就是不认真,不负责的意思),我有时候觉得好像有几分道理。但今天我却要反驳这样的说法。其实,成都人认起真来,真叫人叹为观止。只是,成都人自有他们的认真,而这认真常常超乎非成都人的理解而已。

    昨天,我恭逢了一场举办于成都三圣乡的祭孔仪式。祭孔的缘起是成都孔子研究会的授牌仪式。美女祭礼主持人孔女士乃孔子72代后裔,主祭官乃孔子学院的汪院长。例行的领导讲话后,当主祭官斋庄肃穆地身着儒服告祭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前、而美女主持人引领着台下一群老头老太太们向孔子五鞠躬口赞"大哉孔子"之际,我心中不免涌起一阵类乎"不意重睹汉官威仪"的激动来。

    不过,还没等我把自己从思古之幽情中提溜出来,"大成至圣先师"画像前的文艺表演已经开始了。节目主持人乃一言语幽默的中年妇女,她介绍说,今天出场表演节目的都是"美女",旋即补充说"其实都是美女的妈"。也就是说,是一群上了些年纪的"美女"。尽管"美女"们上了些年纪,我不得不佩服与她们演技以及认真的态度真是没得挑。虽然她们已然到了退休的年龄,但身上却止不住地散发着一股子青春的气息,以至于节目主持人不时拿台下的老头们开涮说:"小心,看美女别把高血压看翻了哈"。

    几个舞蹈节目之后,是时装表演。一队身着迷彩服的"美女的妈"们举着五星红旗、踩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雄壮旋律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到了孔子的祭坛上。她们不断变换着队形和姿势,那造型看起来很像的当年的"忠字舞"。她们那热情洋溢的身姿与表情极富有感染力,仿佛在她们的感染和煽动下,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地要献身于某种伟大的事业了。只是,我不知道我到底应该是献身于孔孟之道呢,还是共产主义。

    这场为祭孔准备的文艺演出也请来了"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峨眉电影制片厂的特型演员。节目主持人介绍说:"今天毛泽东和蒋介石也来拜孔老二来了,尽管他们两个都是反面角色"。"毛泽东"凑趣儿地在台上用半生不熟的湖南话模仿了一下开国大典上的宣告,我心想,对这宣告,他身后的孔老夫子一定听得挺不是味儿吧。不过,我又想,孔老夫子尽管受尽了这宣告之后带来的委屈,他还是不至于想不通的,毕竟,他老人家的学说不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见《中庸》)的吗?而毛主席不是把共产主义叫做"大同"(也就是孔子的最高理想)吗?至少主观上,毛主席一生之所求者,不正是在百世之后拾起了孔夫子的"大同"统绪吗,所以毛主席来祭孔,不恰恰是理直气壮、顺理成章的吗?此所谓"德不孤,必有邻也"。

    唱红歌是这次祭孔文艺表演的一大内容。我有时候觉得,中国人血液里真有着一种热衷于歌功颂德的基因,仿佛中国人如果不把这歌功颂德献给谁就浑身不舒服似的。红歌既可以唱来"批孔",自然也可以唱来颂孔了。其实其间并不矛盾。因为歌颂本身既然成了一种嗜好,则歌颂谁就不重要了。况且,如果推究唱红歌的源头,恐怕还是要上溯到《诗经》的"雅"、"颂"那里。所以,编纂《诗经》的孔夫子,大概也要算作唱红歌的祖师爷了吧。

    表演节目的演员们都很卖力气,对于业余文艺表演队来说,演出质量还真得树大拇指。所以,说成都人很"水",简直是莫大的污蔑。成都人不但不"水",他们还很有创意,他们用他们的文艺热情,发掘出了孔孟之道那"与时俱进"的精粹。正如孔子学院院长所说:"要用歌舞来宣扬孔孟之道"。

    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鲁迅注曰:"圣之摩登者也"。

    李野航的最新更新:
  • 所谓"彩广" / 2009-12-14 23:46 / 评论数(6)
  • 金牛抗拆行(歌行体诗) / 2009-12-03 20:44 / 评论数(17)
  • 论钉子户唐福珍的死 / 2009-12-03 00:50 / 评论数(44)
  • 没有上帝的末日———评电影《2012》 / 2009-11-25 15:17 / 评论数(13)
  • 教会角色的隐喻———读电影《中央车站》 / 2009-11-15 15:11 / 评论数(14)
  • 艾未未:如果我们自己不改变……

    Posted: 16 Dec 2009 08:53 AM PST

    作者:老虎庙 | 评论(0) | 标签:凤凰卫视, 艾未未

    12月15日,凤凰卫视资讯台"天下被网罗"栏目中,播出了闾丘露薇对aiww的专题采访"如果我们自己不改变,就会被别人改变"。下面是本博剪辑后连缀成的全本,未作删节。

    视频在这里http://24hour.blogbus.com/logs/54036347.html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记录:回到北京的艾未未【13日视频】 / 2009-12-15 07:27 / 评论数(6)
  • 刘晓原律师与赵连海家属签署代理协议 / 2009-12-14 18:28 / 评论数(1)
  • 凌迟的土地——哥本哈根笔记【附视频】 / 2009-12-14 09:25 / 评论数(2)
  • "讨薪明星"一个河南农民工的讨薪史 / 2009-12-11 23:49 / 评论数(2)
  • "讨薪明星"张新旗 / 2009-12-10 02:21 / 评论数(4)
  • 2009年12月16日糗事TOP10

    Posted: 15 Dec 2009 08:00 AM PST

    糗事#192885 - 10:29:47
    小时候的
    我爷爷很疼我,我因此经常问他要零花钱,但他不想这样顺着我,有时候他说:"没有,你以为我是银行啊。?"嗓门很大。我怕被爸妈听到。有次我又想买零食,我就走到爷爷旁边说,
    爷爷,和你说一件事,你要小声点啊。爷爷说好。我小声:能给我点钱吗?爷爷配合小声:没有,你以为我是银行啊?

    怀念爷爷~~~~~~·

    标签:

    顶 368 :: 拍 -11 :::: 已有21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2884 - 10:29:32
    潜水N久,忍不住爆发一个吧~!

    前天和几个同事一起打车出去办事,其中大伙闲聊时坐在副驾驶座位的同事说其父亲五十多岁现在一个人很孤单想让大伙帮忙介绍老伴!结果坐后排一同事突然来了一句,你爸能干吗?(ps:其意思是你爸爸能同意吗?),结果前排哥们理解错误,我爸比你都能干!
    当场全车暴汗⊙﹏⊙

    标签:

    顶 177 :: 拍 -13 :::: 已有11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2841 - 01:40:01
    我们快毕业了昨天去吃散伙饭,临走时大家相互倾诉这四年的感情。旁边一哥们抱起一个女生说我大四的时候一直很喜欢你 说完转身对另一女生说我大三的时候一直很喜欢你 狂晕。

    标签:

    顶 157 :: 拍 -20 :::: 已有8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2960 - 13:52:07
    近日,台湾警方抓获一名持枪抢劫的歹徒,警方开枪射中其左大腿,子弹击中裤兜内硬币致弹道改变,又射进了膀胱和小肠中间,形成了"一枪四孔"的罕见伤势。

    跟帖第一的[472]顶

    还以为是甩狙……

    标签:

    顶 120 :: 拍 -9 :::: 已有19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2871 - 09:41:22
    我也来个,高中时教学楼门是那种玻璃门,很干净,有时看不出开还是关,一日放学一牛人从楼上飞奔而下,百米冲刺,直接撞到玻璃门上,门碎了一个大窟窿,牛人并未停留,带着飞舞的碎片,飞上公交车,我们呆了
    小妖妖

    标签:

    顶 128 :: 拍 -19 :::: 已有10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2931 - 12:37:02
    上班躲在角落里用手机欣赏〈A〉片,让女同事发现了,抢了过去,谁知她竟然看得津津有味,不肯把手机还给我了。囧!

    顶 132 :: 拍 -28 :::: 已有34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2824 - 00:03:38
    本科的时候 有一次在食堂吃饭 我眼睛疼 我就一个劲眨呀眨。我对面桌一个男生饭都没吃完,红着个大脸跑了。

    标签:

    顶 113 :: 拍 -10 :::: 已有10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2883 - 10:26:49
    小时候喜欢看电视 妈妈不让 把有线天线藏起来 因为智商有限 没找到 脑子一热写了封遗书 还记得大致内容 反正是说因为爸妈的管束 我决定离开这个世界 养育之恩来世再报之类的 流着眼泪写完(还是用红笔写的) 用信封包好 在信封上写了很大的"遗书"两个字 寻思着怎么死 后来一头撞墙上了 老大一个包 疼的在地上打滚 想上吊 找了半天找不到支撑点 想跳楼 二楼摔不死 囧 后来还是去楼下吃饭了 郁闷的是 回头找不到那遗书了···

    标签:

    顶 114 :: 拍 -15 :::: 已有13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2894 - 10:48:34
    老公恨铁不成钢的对我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笨的老婆啊"

    标签:

    顶 108 :: 拍 -10 :::: 已有18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2890 - 10:39:19
    老爸的
    老爸头顶开始有点秃了,我开玩笑说以后我们家不用开灯了,老爸你的头太亮了。
    老爸来了一句,那不是啊,你妈以后晚上睡觉都要戴着太阳镜了。
    ..................

    标签:

    顶 106 :: 拍 -12 :::: 已有6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BAU公

    Posted: 16 Dec 2009 08:52 AM PST

    爱因斯坦老师说,凡事都是相对的。王三表要是丢了一块表,肯定气得睡不着觉。潘十亿要是丢了100块钱,连眼皮都不会多眨一下。

    减排也是如此。中国减排一吨二氧化碳比美国容易多了,但如果要求平均每人减一吨的话,中国就要减20%,美国则是5%,又变成中国难了。

    那么,如何衡量到底哪个国家付出更多呢?这事没法指望包公,人家不认,只能请出BAU公。BAU就是Business As Usual的意思,中文翻译为"情景照常"。理想中的BAU指的是如果气候变化这件事不存在,一个国家会如何做。任何一个减排目标,只要和BAU这条基准线一比就知道难度有多大了。

    问题是,绝大多数减排都不是单纯为了气候变化,还有很多别的好处。比如提高能源效率可以省钱,煤改气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开发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等等,以至于很多减排措施无论如何都要做,不能算作BAU。所以国际社会对于BAU的计算方法一直没能达成共识,但这不妨碍我们用BAU的原则考察一下中国提出的40-45%减排目标到底距离BAU有多远。

    最初邓小平提出2000年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时候,中国能源研究机构就奉命调查这一目标的可能性,结果证明能源不可能跟着翻两番。这个结论让中国从1980年起就走上了节能优先的道路,到2000年时GDP如愿翻两番,能源消耗才翻了一番。换算成今天的减排目标就是节能50%。如果画一条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的话,中国这20年几乎是一条下降的直线,能源强度下降幅度一直维持在平均每年下降百分之三点几的水平。

    2000年之后,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再加上深化经济改革,房地产业急升,这两个变化都导致能源强度降不下来了。事实上,那条能源强度曲线自2000年后就变平了,到2005年时甚至微微上翘。各位看官,中国减排目标的基准年还记得吗?正是2005年。

    中国政府当然不高兴看到一条水平线,因为中国的能源储备负担不起这么快的增长。别的不说,想想前几年煤矿事故的频率你就知道,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和谐的,长久不了。果然,节能20%被写进了十一五计划,根据目前的推算肯定能完成。即使刨去经济危机的影响,再用最保守的算法重新算一遍,仍然至少完成18%。

    这个目标是如何实现的呢?现在很多人在讲提高能效,其实这只是小部分,大头来自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发展第三产业,转产高附加值产品等等。尤其是关闭小煤窑,虽然让很多人失了业,但你不能不承认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经过的阵痛期。

    因为中国毛时代经济结构的极度不合理,1980-2000年能源强度下降的功劳簿上,结构调整占了80%,节能技术只占20%。根据能源研究所的推算,中国要想继续保持每5年节能20%的目标,到2020年时的功劳簿上结构调整还是得占65%,节能技术占35%。

    那么,如果每5年节能20%的话,"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之后,也就是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就会比2005年下降至少50%,减排45%的目标就可以完成了。当然了,节能是越到最后越难,但是你别忘了,节能和减排不是一回事。如果节不下来,还可以改用可再生能源,这样的话能源消耗没变,二氧化碳却降下来了。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要达到15%,如果加上这部分增长,45%的目标是无论如何也会实现的。

    写到这里我必须声明,我绝对不是说节能减排不花钱。先不说减排技术了,结构调整也是要花钱的,而且花钱还不少。根据人民大学的一项统计,为了完成碳强度减排40-45%的目标,中国需要花费5000亿人民币的代价。我不懂经济学,不知道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但我相信,这是中国领导人非常愿意花的一笔钱。想想看,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中国早就想改变这一点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气候变化这件事被搞大了。

    想想看,中国的领导人有多高兴啊!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把节能减排所带来的压力和来自老百姓的抱怨转嫁给发达国家,而且还可以利用发达国家提供的减排资金,完成我们自己的既定目标,继续"一番保两番"。前面说了,发达国家减一吨碳的花费肯定比发展中国家高,于是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可以到发展中国家买碳,用来代替自己本国的减排指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我看到很多文章咒骂外国资本家是如何靠倒卖中国碳发财的,可你得想想,这可是中国净捞的钱啊!中国的CDM项目资金总额占全世界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用来买碳的钱,一半流进了中国人的腰包。您,还想怎样?

    写到这里我必须再次声明一下,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减排不分国界,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减排本来就很难。中国先从碳强度着手,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依靠节能来减排,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理由受到指责。我只是想说,《京都议定书》正式实施之后,中国在气候变化这件事上获得了大量实惠,这么说你就不难明白我们为什么在哥本哈根如此积极,如此高调了吧?

    中国的做法在谈判界叫做"摘低处的果子"。中国的低果子和BAU完全一样,无论如何也会被先摘掉。有人嫌"情景照常"这个译法不够通俗,把BAU翻译成"什么都不做",这是不对的。BAU也要费劲,低处的果子也得伸手去摘不是?只是低处的果子最好摘,先摘它们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必须再补充一点:以上讨论都没算历史旧账。如果算旧账的话,那中国更是怎么说都有理的。其实发达国家表面上是承认历史旧账的,所以欧盟给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在BAU的基础上减排15-30%。这个要求照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个软指标。只是因为BAU不好算,中国就用碳强度代替了,这个40-45%碳强度减排的提法非常聪明,我还是很佩服的。

    问题在于,地球看不懂BAU,不认碳强度,只认二氧化碳浓度。将来一旦发现浓度超过了警戒线,必须得摘高处的果子了,这才是真正考验人类的时刻。不幸的是,这次大会上来自科学界的警告说明,人类正越来越逼近这个临界点。再过几年,恐怕连中国都不得不请出BAU公,去摘高处的果子了。

    从现在的情形来看,中国还没有做好准备。

    每日一歌:Ennio Morricone-《Un Amico》:

    这首曲子选自电影Inglourious Basterds。这真是一部牛逼电影,这首曲子,以及对应的那段情节,是宁浩等中国导演和塔伦蒂诺最大的区别所在。

    口是心扉

    Posted: 14 Dec 2009 09:26 AM PST

    上周四下午,谈判中心非正式地暂停了半个多小时,行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看BBC直播的诺贝尔和平获奖奖感言。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了奥巴马的演讲,看得我目瞪口呆。整个37分钟演讲,奥巴马没有看一眼提词版,基本不打磕绊,表情和语速都拿捏得非常到位,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演讲人才。

    我没有在国内视频网站搜到完整视频,只能请大家去诺贝尔奖网站看了,点这里。但愿没有被绿坝屏蔽。

    第二天,三大流氓门户都在忙着讨论奥巴马该不该得奖,或者数他用了几次"战争",几次"和平",这些我都不关心,我只想知道他这口才是怎么来的。口才固然可以训练,但像他这样优秀到这个份上的演讲者,就不能光用技巧来解释了。我觉得吧,这是因为他的价值观非常坚定,有主见,同时这种主见是有大量思考和事实为后盾的,所以坚不可摧。他在演讲的时候,只要把自己脑子里想的事情转化成语言就行了,不用费劲。

    美国这个国家从小就很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意见,遇到质疑时自己去找理由解释,于是美国人的口才是全世界最好的。这一点在联合国大会上看得最明显。平均而言,无论是英国爱尔兰苏格兰还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都比不上美国人,更不用说其他非英语国家了。

    有了这么多有主见的国民,美国的民族性就确定了。为什么独裁国家最怕美国?因为美国最讲原则,为了原则可以不顾一切。就拿气候变化来说,美国人一再坚持没有其他主要排放国的参与,减排目标不可能达到,于是就坚决不妥协。对于这个态度我个人很不喜欢,但也真拿它没办法。美国宪法规定,任何国际法律都得参众两院签字才能生效,总统一个人说话不算。我在三大流氓门户上看到过一篇文章,指责美国"用议会做挡箭牌,公然耍流氓。"读到这里我就笑了。美国人确实就是这么死脑筋,宁可热死也不违宪,你说这对不对呢?我说不好,但我知道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它没有吃苦头以前,任何事情都不会动摇他们的宪法,改变不了美国人的价值观。

    美国的价值观,被几乎所有的国民认同,这一点我在其他国家还没有找到第二例。

    再看看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我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本领怎样,但口才一律欠奉。为什么?看看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还有比他更拧巴的人吗?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话,你叫他如何有口才?事实上,中国的官员们几乎没有一个有口才的,因为在中国官场,口才是个要命的东西。当官的为什么打官腔?因为他们公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撒谎,当然要格外谨慎,不小心说漏嘴是要掉脑袋的。

    一个国家有这样的领导人,有这样的官员,你还怎么指望它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再回来说口才。所以我觉得吧,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内心足够坚强,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是经过思考后得来的价值观,那么只要他不是个结巴,口才就一定好。

    我认识的老男人里面口才最好的当属罗永浩,他当过新东方老师,口才必须得好。不过口才像他这样好的老师凤毛麟角,因为他是个内心无比坚强的人。你想啊,新东方教的是怎样欺骗国外考试系统,老罗从这个体系里出来,又回到这个体系,居然一点没有拧巴,这人的价值观得多么坚强啊?!

    口才第二好的是老六。老六的主见那更是没说的,你想啊,凭他的才能和交际能力,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一年挣一百万的书商,但他却选择过苦日子,一个人折腾一本赚不了多少钱的小书。当一个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一条艰苦的道路,必定是个内心极为坚强的人。这样的主见,才配称为价值观。

    第三好的人是王三表。很多人都觉得他只会写不会说,其实大家都错了。如果遇到合适的场合和合适的题材,他比谁都能说。王三表最大的特点就是拧(4声),从来不服输。每天被这么多黑猩猩围着,说什么的都有,可他宁死不屈,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啊?这勇气来自他的价值观,三表的价值观同样是经过无数风雨考验的。这样的人不会说话?打死我都不信。

    再说说口才不好的。苗炜应该算一个,要不大家为什么都叫他苗闷骚呢?我觉得一般情况下会写字的人其实都能说,苗炜是个例外,你看他写的字,全都是引言,他确实读了很多书,只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老苗的未来有两条路,一条是大彻大悟,变成话痨,一条是继续迷失在书海中,更加沉默寡言。

    场面已然失控

    Posted: 14 Dec 2009 02:26 AM PST

    早上去哥本哈根开会,一下火车就看到如下情景:
    entrance-s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此前此后都还有好几百米长的队伍,而且几乎不动,因为等在门口的是严格的安检,速度很慢。

    哥本哈根已经快失控了。明天要开始新措施,再发第二张进门卡,把大多数看客挡在门外。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要是当初少批准几个注册申请,不就可以少很多无聊看客,少排放很多二氧化碳了吗?

    我一转头,回瑞典吃喝玩乐去也。

    三大定律

    Posted: 12 Dec 2009 04:35 AM PST

    一,三大门户网站都是流氓网站。

    二,任何事情,国内的记者参与得越多,报道效果就越糟糕,因为三大门户总是会把所有报道中最差劲,最弱智的报道放到首页。

    三,门户网站看多了,你一定会变成一个流氓。

    我数学也不好

    Posted: 12 Dec 2009 01:28 AM PST

    中国代表团有个重量级代表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说:"美国不地道,虽然答应减排17%,但这是以2005年为基准的。如果以1990年为基准的话,才只有1%。"

    有个国内重量级记者给了他一个台阶下,问他:"有人说美国的数字相当于4%,您怎么看?"

    对方回答:"当然是1%!我给你算一下,美国2005年的排放比1990年增加了16%,17-16,不就等于1%了吗?"

    这位代表以前特别喜欢说"我英文不好,但是……",这下,他得改改了:"我英文不好,数学也不好,但我是中国谈判代表!"

    无图无真相

    Posted: 11 Dec 2009 10:57 AM PST

    哥本哈根热到什么程度?我连当地旅馆都订不上,只能住在瑞典,每天坐一小时车到哥本哈根上班。于是我每天早上8点前必须出门,天还没亮呢。下面是瑞典火车站,自行车比汽车多:

    bikestation-s

    火车上都是补觉的谈判代表,窗外是连接瑞典和丹麦的大西洋暖流:
    sleepingtrain-s

    一进会场就能看见中国企业家的展台,胡Core的标准像为这次大会定下了基调:
    hujintao-s

    气候大会一定少不了抗议者,他们的存在让图片编辑们省事多了,大家很快就会在中国纸媒上看到大量这类照片,据说这会让版面显得好看一点:
    demostration-s

    比起上面这些怒发冲冠的示威者,我更喜欢下面这个有点创意的示威者:
    treeman-s

    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抢地盘,比如中国代表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居然在只能容纳30人的小屋子里进行,于是大量记者被堵在门外,比如我:

    China meeting-s

    IPCC的记者会地方倒是挺大,但会议一结束,大批记者就再次冲上去问问题,我还是没挤进去:
    IPCC after meeting-s

    既然挤不进去,只好去吃饭。这是大饭堂,但饭菜价格奇贵,我现在顿顿三明治,都快回到明治时代了。陈晓卿,我申请饭局招待!
    dinning-s

    说实话,谈判很无聊,但谈判大会偶尔还是要去旁听一下的:
    meeting-s

    严肃的东西听多了有害健康,幸好美国代表团设立了一个多媒体教育中心,每天举办数场讲座,全都在互联网上直播。这是美国NOAA的首席科学家在为全世界观众讲解气候变化的科学(顺便插一句,我看到某门户网站转载别人的文章称,组委会安排给中国的地盘太小,太偏僻,不公平。呵呵,你要是有本事,也像美国这样贡献那么多活动,人家肯定不歧视你):
    USlive-s

    通常情况下,我们一直要工作到9点才能回瑞典,然后还要开会讨论,晚上12点前不可能睡觉。所以,气候变化谈判一直是公认的苦差事,开一次大会脱一层皮,记者们要小心哦。

    不过,第一天的时候主办方在市中心举办了一个摇滚招待会,还挺来劲的。同行的还有一个北京4中高二的女学生,据说是百里挑一挑来的中国青年代表。我一问,人家小姑娘不喜欢摇滚乐,只喜欢古典音乐和宋祖英。唉,啥时候搞环保的也能酷一点呢?
    rock-s

    摇滚舞台后面是一个巨大的旋转地球模型,我照了这张照片,当时觉得照坏了,混进了商标和摄像机摇臂,后来再看又觉得正合适,环保就应该有商业和媒体的参与:
    party1-s

    听了一半大家都要求回瑞典睡觉,我只好从了。路上看到这个电子计数器,统计的是今天以及今年到此为止通过这个牌子的骑车者人数,挺酷的把?

    bike-s

    这就是我在哥本哈根的沸腾的生活。

    烈士的代价

    Posted: 10 Dec 2009 11:13 AM PST

    如果仅从三大门户网站来看今年的哥本哈根谈判大会的话,你会觉得中国是世界上最负责任的国家,却在哥本哈根惨遭西方列强百般凌辱。中国媒体再一次成功地把中国"烈士化"了。

    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次绝大部分中文媒体记者采访的对象都是中国代表团,于是发回来的报道大都是对中国立场的传递和解读。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传说中的"哥本哈根大屠杀"没有发生,或者说,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肚子委屈要倾诉呢,比如这篇文章就描述了小岛国组织是怎么被列强欺凌的,不过,这里面的"列强"也包括中国哦。

    事实上,哥本哈根就像一个巨大的SM Party,每个人都在欺负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欺负,并在欺负与被欺负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是怎么欺负人家的。简单来说,图瓦卢要求大家另起炉灶,开始谈一个新的《XX议定书》,这就等于让《京都议定书》自动作废。可是,《京都议定书》是减排领域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而且有个很厉害的原则,叫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按照这个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参与。如果废除了《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就有机会偷懒,逃避法律制裁,或者把美国,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国)拉下水。

    中国欺负得很有道理对吧?

    我们再来看看图瓦卢是怎么想的。图瓦卢一直是谈判大会上最激进的国家,如果全球变暖真的把海平面升高了,那这个国家就不存在了。他关心的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想做到这一点,只能依靠科学,也就是IPCC的报告。就在这次大会的开幕式上,IPCC主席提出,如果要想把升温幅度控制在2°C以下,全世界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以前达到峰顶,然后迅速下降。图瓦卢一算,如果按照《京都议定书》,这个2°C是无法保证的。于是便提出废除《京都议定书》,另起炉灶,制定一个更加激进的议定书,把发展中国家拉下水,只有这样才能把温室气体浓度迅速降下来。

    一方打的是法律牌,一方打的是科学牌,两者都有充足的理由,于是互不相让,大打出手,场面很是刺激。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本原因就是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中国文化向来有很强的"报仇"心理(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于是中国坚持公平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这很符合道德要求。但是正义原则就不同了,它以事实为基础,以避免灾难为最终目标。如果按照这个目标,中国就理亏了。

    我认为,大部分欧盟国家的领导人是相信IPCC的,他们知道,如果没有美国和中国的参与,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减排目标。但他们仍然同意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目的就是为了先把事情做起来,再慢慢寻求改变。现在很多人骂那个"丹麦文本",但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丹麦文本把大部分减排担子揽到自己肩上了,只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帮忙挑一小部分而已。

    美国的情况也很有意思。当初克林顿和戈尔是支持减排的,但他俩明明知道国会通不过《京都议定书》,还是签了字,落了个好名声,这简直就是"沽名钓誉"的同义词。奥巴马应该是不会这么傻的,或者说,他不需要这个"名",他更想做的是让国会通过减排法律,即使数字不那么好看也没关系,先把事情做起来,再慢慢寻求改变。

    美国和欧盟的做法正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民主不代表正义,而是代表公平。公平是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要求,只有通过民主的手段,满足了大家对公平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正义。那个"丹麦文本"违背了这个原则,所以是很糟糕的。不过,这是一份被非法公开的文本,具体里面有什么猫腻,现在还不好说。

    写了半天,我相信肯定有人不同意我的判断,这没关系。我其实想说的是,气候谈判大会是一个学习民主制度的最佳课堂。想想看,这里每天都会涌入3万名代表,肤色和背景各不相同,操着各种口音的英语,讨论一个关于人类未来的重大选题。下周还将有168个国家元首和领导人在大会上发言,大会为他们整整安排了两天,最后一个发言的人居然已经排到了凌晨2点!除此之外还有各种NGO,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纽约时报》列出了一个很有用的,把重要角色和他们的诉求写得清清楚楚,大家看了就会明白,气候谈判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

    这些人里面肯定有好多人不相信气候变化,不愿做出牺牲,但这也没关系,民主制度最擅长的就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工作,最终实现某种平衡。

    这次大会中国史无前例地派出了大批记者,正是近距离观察民主制度的最佳机会。可惜的是,我看到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发回的报道都在使劲地把中国塑造成烈士。烈士得到了好名声,但只能在棺材里享用。做烈士是要付出代价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学会了如何避免做烈士,学会了妥协的艺术,尽量争取双赢的局面。据我观察,凡是那些得理不让人,态度粗横的谈判代表,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发展中国家。

    中国自200年前和西方首次大面积接触开始,就一直没有学会尊重对手,达成妥协,于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做一个悲壮的烈士。

    数字游戏

    Posted: 09 Dec 2009 01:54 AM PST

    如果用三联《数字》栏目的格式描述这次哥本哈根谈判,只要列出下面6个数字就可以了:

    5%-《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的要求是2008-2012年承诺期期间减排5%;
    25-40%-"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简称IPCC,也就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那个科学家组织)2007年时提出,要想把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C以内,发达国家必须在2020年减排25-40%;
    20%-欧盟提出2020年的减排目标是20%;

    17%-美国提出2020年的减排目标是17%;
    40-45%-中国提出2020年减排目标是40-45%;
    2015年-IPCC主席在本次大会上提出,要想把升温幅度控制在2-2.4°C以内,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2015年达到顶峰,然后迅速下降。

    以上这6个数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对于一个不太关心全球气候变化的人来说,他会得出以下印象:欧盟不达标,美国更不达标,中国一枝独秀,IPCC异想天开。我有不少朋友就是这么想的。

    要想明白这6个数字的真正含义,必须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

    欧盟的说法是:我们已经比《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提高了一大块了。但它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尊重IPCC的意见,至少减排25%。

    美国的说法是:我们不是《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但一上来就提出17%的目标,够可以的了。但这个数字的基准线是2005年,不是《京都议定书》和欧盟共同采用的1990年。美国2005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已经升高了15%,所以这个17%如果换算成欧盟的基准年,就只有4%左右。

    中国的减排数字,不是绝对减排量,而是单位GDP的减排量。基准年不是1990年,而是2005年。如果假设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8%的话,那么中国到2020年的GDP大约是2005年的3.14倍。于是,减排45%就变成了增排70%。如果按照1990年的基准计算,这个数字就会更高。(详细的分析在这里可以找到。)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补充:中国的数字不是承诺,只是内部愿望,不接受任何来自外部的监督。

    相比之下,IPCC的数字是根据气候变化对地球产生的危害来计算的,2°C是地球不至于发生严重灾难的最低要求。你也许认为2°C微不足道,但这是指地球365天每天都比平均值高2°C,而且北半球以及陆地的升温幅度可能还要更高些,所以说,2°C是个很严重的数字了。

    IPCC提出2015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是根据气候模型推算出来的数据。显然,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中国都没有达标,地球升温2°C指日可待。

    这次哥本哈根谈判,谈的就是这6个数字而已。但数字只是谈判桌上的符号,背后的细节非常复杂,外行是很难明白的。据我观察,目前中国媒体关于这次谈判的报道全都一边倒,只报道中方观点,缺乏国际视角和科学视角。这样的报道引用的数字都是对的,但对数字的解释会因立场的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比如,我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说美国虽然不是《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却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搞人海战术,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如果换个记者,也可以这样写:美国虽然不是缔约国,但却仍然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说明美奥巴马政府非常重视气候变化,对待谈判的态度非常严肃。这两个说法,基于同样的数据和事实,却能给读者留下完全相反的印象。怎么样,你明白了记者的厉害了吧?

    读者喜欢数字,记者喜欢数字游戏。读者一不小心就被记者玩死了。所以我觉得,要想了解一件事的真正含义,不能光看数字,还要了解这些数字都是怎么来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我们慢慢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