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存档

Thursday, December 17, 2009



辞职了

Posted: 17 Dec 2009 12:46 PM PST

两年在海上对我好像已经够了, 是时候试试别的东西了. 其实两年也不只是在海上, 还转了世界中的不少的地方, 见到了不少有意思的人, 回想起来还是蛮好玩的. 想想也有点不可思议, 当时毕业前还在实验室里研究各种算法, 几个月后就突然发现自己在四面都是水的海上平台上努力把一个螺丝拧进去, 生活还真是挺有意思……

四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今年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了!:D 决定出去玩一玩, 然后开始新的生活。欢迎大家介绍工作哈。

贴一张两年前进公司的时候公司给我照的放在公司门卡上年轻的坏笑照片纪念一下。那个时候进公司之前为了表现我是一个认真严肃的好青年, 还特意把头发剪短成这样了…… 不过倒是过了几个月就长常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生命在于折腾啊。

123诗社:《切-格瓦拉》

Posted: 17 Dec 2009 12:00 PM PST

卫西谛老师从南京赶来杭州,就是为了看看冬日西湖,并参加我们的午夜录音。

我们合作朗诵了张广天《切-格瓦拉》。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节外生枝

Posted: 17 Dec 2009 11:59 AM PST

今天主会场安排了一天的领导人发言,大都是陈词滥调。没想到套话说到晚上8点52分的时候,中国突然要求插话。原来,几个亚非拉小国公然提出要让台湾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中国立即提出了严正的抗议!!!!!!

大会主席耐心地听完中国代表的抗议后说:"我们会考虑一下的,下面继续。"

然后瑞士总统接着开始套话了。场下听众刚被吵醒,就又失望地睡倒。

节外生枝

Posted: 17 Dec 2009 11:59 AM PST

今天主会场安排了一天的领导人发言,大都是陈词滥调。没想到套话说到晚上8点52分的时候,中国突然要求插话。原来,几个亚非拉小国公然提出要让台湾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中国立即提出了严正的抗议!!!!!!

大会主席耐心地听完中国代表的抗议后说:"我们会考虑一下的,下面继续。"

然后瑞士总统接着开始套话了。场下听众刚被吵醒,就又失望地睡倒。

人民币广告

Posted: 18 Dec 2009 12:00 AM PST


我突然想到,云南那哥们离奇死亡,大有可能是来自银行的广告:瞧,一张纸币坚挺到足以打开强硬的手铐,人民币有够NB的了吧。

澳門拒絕香港民主黨區議員柴文瀚入境

Posted: 17 Dec 2009 10:58 AM PST

澳門拒絕香港民主黨區議員柴文瀚入境
2009-12-17
http://www.rfa.org/cantonese/news/macau_entry-12172009120031.html/story_...
國家主席胡錦濤周日出席澳門回歸十週年活動前夕,澳門當局再收緊入境監控。與家人到澳門旅遊的 香港民主黨區議員柴文瀚,周三首次遭澳門以違反《內部保安綱要法》及"從事危害澳門公共安全"為由拒絕入境。而支聯會周日將聯同民間組織到澳門向胡錦濤請願。(馮日遙報道)
http://hk.myblog.yahoo.com/lwmlung/article?mid=2020

遭澳門拒絕入境的柴文瀚,周三下午三時抵達澳門,會合父母時打算經e道入境時,屢次嘗試亦失靈,關員以為指模有問題,安排他到保安廳,但隨即向他發出「拒絕入境通知書」,指他違反《內部保安綱要法》,要求他立即返回香港。柴文瀚周四接受本台記者訪問時指,對被拒入境感到十分憤怒。

他說:關員說基於內部保安綱要法,指我已違反而被拒絕入境,他們說有強烈理由相信我入澳門境後會從事危及澳門特區的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的活動,我已往從未被拒入境,更加沒有犯法,這令我感到很氣憤。

柴文瀚指,這次赴澳是慶祝父親生日及旅遊,過往多次到澳門遊玩,從沒遭拒入境。他又說,自己是泛民成員,但祇屬小角色,未有參加過闖關或到澳門示威的活動,這次做法背後動機明顯是因為胡錦濤到訪澳門,他會去信澳門候任特首崔世安,詢問被拒入境的原因及表示不滿。

澳門新聞局發言人何小姐,回應柴文瀚被拒入境一事時,指警方是依法辦事,具體理由屬保密不予透露。她說:警方指他們是以保安綱要法,拒絕該名人士入境,由於問題涉及保密的資料,或涉及私隱,我們不便透露。

去年底至本年2月期間,多名泛民成員均被澳門當局引用《內部保安綱要法》拒絕入境。近日澳門再收緊監控,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向本台記者指,前兩三日已有泛民成員被拒入境,何俊仁批評澳門做法十分離譜,認為事件反映當局有入境黑名單,加強打壓民主人士。他說:每逢有國家一級領導人出席的活動,當地的地方官員例必十分緊要,這次可見他們採取寧緊莫鬆,務必做到有殺錯無放過,細到連區議員都被拒入境,總知任何人與活躍政治人士有過接觸或祇有一些關係,他們都盡力封殺。

另外,支聯會周日將聯同民間組織到澳門向胡錦濤請願,副主席蔡耀昌向本台記者指,他們要求釋放《零八憲章》聯署人劉曉波其他維權人士,蔡耀昌說,他們已做好被澳門當局拒絕入境的準備。他說:我們周日早上到澳門向中央領導人抗議,要求釋放異見人士,由於當局一直拒絕承認有入境黑名單,所以姑勿論如何,我們當日都會如期到澳門,即使被拒絕亦要一試。

多番被澳門拒絕入境的南方民主同盟主席龍緯汶,本周六將會聯同六名成員出發到澳門,要求與胡錦濤見面,抗議澳門政府回歸十年來的施政不力,濫製入境黑名單等事宜。

澳門當局公布,國家主席胡錦濤將於周六早上抵達澳門,同日出席科學館開幕禮、參與歡迎晚宴和文藝晚會,並與香港特首曾蔭權會面。胡錦濤周日將出席就職典禮和會見澳門官員與各界人士,下午出席澳門大學橫琴新校舍的奠基儀式後離開澳門。

2009年12月17日糗事TOP10

Posted: 16 Dec 2009 08:00 AM PST

糗事#193203 - 10:38:03
高三,甲对新同桌乙说:"你知道吗,咱们英语老师是XXX?!"
乙一脸平静:"知道~"
甲继续八卦:"你知道吗,他是高中毕业留校任教啊?!!"
乙一脸平静:"知道~!"
甲仍然八卦:"你知道吗,他老婆曾是他的学生,毕业后结婚的?!!!"
乙面部抽搐:"知道~!!"
甲奇怪的看看乙:"你都知道啊???"
乙面部剧烈抽搐拉黑线:"他是我爸!!!!"

标签:

顶 310 :: 拍 -16 :::: 已有20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3154 - 00:55:25
又想起一个。
单位有个女同事,比较年轻,智商也比较年轻。她的身材属于很扁平的那种,以前形容这种身材一般都说飞机场。有天她穿件新衣服问我们好不好看,我们和她开玩笑就换个了说法,说衣服好看,但就是有点"太平公主"。她当时羞涩的对我们笑了一下,什么也没有说,转身走了。
第二天,悄悄跑来问我:我和太平公主真的长得像啊?你有没有她的照片?

顶 205 :: 拍 -22 :::: 已有19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3228 - 12:05:17
话说我本科的时候。一次上课前,同学们来的早,一个男生平时和女生们的关系还不错,就在那和女生聊天。不知聊到什么话题,那男生说我是"我是男人么",一女生接道:"你还算啥男人,都没胡子!"男生愣了愣,说:"胡子是第二性征,其实我第一性征可大了!"全班爆笑。。。。。

by 蓝色的忧伤

标签:

顶 179 :: 拍 -9 :::: 已有28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3183 - 09:50:08
女儿两岁半,一天晚上我回家她跑过来跟我说,"爸爸,我长大了要当警察叔叔"。

标签:

顶 177 :: 拍 -18 :::: 已有22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3237 - 12:50:23
用纸币捅开手铐,用携带的鞋带自缢身亡

标签:

顶 162 :: 拍 -25 :::: 已有46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3174 - 09:19:23
昨天晚上有网友说喜欢我。
然后聊天中我就告诉了她我的身高,她还挺乐意聊的。
然后聊到我的收入,我的资产状况。
杯具了,
她马上说:不好意思有事忙,下次再聊

标签:

顶 134 :: 拍 -19 :::: 已有28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3196 - 10:22:24
情人节与一异性朋友走在街上(非男友),这时候冲上来一个非常可爱的卖花小女孩,小女孩直奔那位朋友,说:哥哥! 给阿姨买支花吧。
我带着头上的黑线和汗滴瞬间石化了。。。 反应过来的时候那个朋友已经笑得不行了。

标签:

顶 125 :: 拍 -11 :::: 已有25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3168 - 07:52:05
老婆说她到上大学才知道男女之间的事的,以前一直认为两人只要肚脐眼对在一起就能怀孕,第一次看见我的jj时竟然不敢看,看见后说怎么长的这么难看,你是不是那儿有病啊,怎么头上哪么红?这还不是最糗的,最糗的是她是学了四年医的本科生,还是优秀生,我就纳闷她当时是怎么学的生理的,她说她们经常看人体已经麻木了,就没有想看男人b起的欲望了,她说她们学医的大都是x冷淡

标签:

顶 130 :: 拍 -27 :::: 已有34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3233 - 12:34:54
我教幼儿园中班那年,有个小孩(特皮的那种)作业错了,我没好声的让他过来订正,写好之后,我还是很生气的怒吼声:把笔插到笔筒里面去!
结果,他当场不动了,我更是来火,叫他快点,,,只见他喊着眼泪,把笔尖插到。。。鼻孔里面去了。我当场石化了。后来所有孩子爆笑1分钟。

标签:

顶 125 :: 拍 -23 :::: 已有19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193221 - 11:38:09
说几个我小时候的事 事先声明我是个村妞
小时候太调皮了,有一次在屋后发现一只硕大的老鼠在爬(估计是吃了老鼠药比较晕)我想都没想就拎着它尾巴进屋了,一晃一晃的,特兴奋的给我妈看,我妈臭骂了我一顿,我很郁闷的把它扔门前的河里了

很喜欢抓蝌蚪,抓了就放在瓶子里养着,养啊养啊,慢慢的它们长出了后腿,慢慢的,又长出了前腿,慢慢的,它们都变成青蛙了,可是它们好瘦啊,好瘦。。我很可怜它们,上课时听老师说青蛙只吃移动的物体,我就弄了几只死苍蝇,拴在绳子上在它们面前晃,可它们一点反应都没有,最后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把它们放了,它们饿的都不会游泳了,造孽啊。。。

钓鱼没有鱼钩,就用家里的大头针自己弯一下,拴上个绳子就去钓鱼了,可是拴的不结实,经常鱼钓上来了鱼钩被卡在鱼肚子里了,我觉得没啥,家里大头针多得很。每次钓鱼回来我都喂家里的鸭子,它们吃的可开心了。后来。。后来。。家里的鸭子死了一大半。。。后来,全家人知道我用鱼钩喂鸭子了。。。我又被一顿痛骂

标签:

顶 113 :: 拍 -19 :::: 已有21条评论 立即参与评论


糗事百科是这个星球上最暴笑的糗事分享网站 :: 立即发表我的糗事 | 查看本月最糗的糗事

春秋第一相:赵盾(中)

Posted: 17 Dec 2009 06:33 AM PST

作者:何仁勇 | 评论(1) | 标签:春秋

新老板之争

赵盾改革初见成效,老板晋襄公很满意。不过,没多久他就死了。这一年,是公元前621年。

这时晋襄公的嫡子夷皋还很幼小,为了维系晋国政局稳定,大臣们都倾向于选一个年长的接班人,这样,就只能在晋襄公的兄弟里选取。

选谁呢?赵盾与狐射姑又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人选。赵盾推举晋襄公弟弟公子雍,狐射姑推举的是公子乐。

赵盾认为公子雍具有四大优势:"第一,德才兼备、心地善良;第二,年级比较大,可以胜任管理国家的重任;第三,深受晋文公的喜爱,这有利于得到老臣们的支持;第四,跟秦国的关系比较好,有利于发展与秦国的友好关系,稳住秦国,是晋国的基本国策。"(粗体字引自醉罢君山《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

狐射姑的理由是什么呢?公子乐是晋文公与文嬴所生的孩子,而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因此他提出,如果要发展与秦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公子乐才是最佳选择。

赵盾拍案而起,"文嬴在晋文公的后宫里只排第九,地位是很低的;何况她当初先嫁晋惠公,后嫁晋文公,实在是淫贱至极,哪里来的威信?公子乐在陈国做一个小外交官,职位卑微,怎能服众呢?"

赵盾居然敢骂太后文嬴为"淫贱",是有原因的。殽山之役后,文嬴曾经说服晋襄公放走了秦国的三位主帅,并最终导致了先轸之死,晋国人对文嬴确实没有好感。

面对赵盾的指责,狐射姑并不退让。他晓得,只要把公子乐扶持上位,到时候收拾赵盾易如反掌。

当时公子乐在陈国,公子雍在秦国。赵盾就与狐射姑分别派人前去迎接他们回来。一场权力之争渐入高潮。

公子雍迟迟没有回来,而公子乐的动作快多了,很快就扛着行李回来了。赵盾一想,不对,这种事情是先来先得,迟来就没得。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一个刺客,把公子乐给解决了,给狐射姑来了个釜底抽薪。

这一招真毒,没了公子乐,狐射姑就失去了竞争的筹码,只能望着赵盾一骑绝尘而去。

当然,狐射姑也不是好惹的主:要玩阴的?要玩大家一起玩!

公子雍还在秦国,狐射姑拿他没辙;赵盾是中军元帅,更难以直接下手。想来想去狐射姑盯上了阳处父。当初要不是他一手推荐,中军元帅的肥鸭,何至于要到手了,还飞到赵盾的锅里?

于是狐射姑派人把阳处父给做了。

怎么说呢……狐射姑这一着棋相当地蹩脚。泄愤似的杀掉阳处父,于事无补,反而落人把柄。或许,这也从反面证明,晋襄公当初听信阳处父之言,选择赵盾而不是狐射姑执掌晋国军政大权是英明之举。

赵盾很快就查出杀害阳处父的凶手,并且绳之以法。幕后主使者自然暴露无遗。此刻,摆在狐射姑面前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逃亡。

狐射姑逃到了瞿国。

接下来,似乎公子雍接班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就在这时,又发生变故了。

每天赵盾跟大臣们上班的时候,就有一个妇人抱着一个小孩子在办公室里又哭又闹。妇人对赵盾说,"当初您答应晋襄公要好好照顾小太子,现在晋襄公刚刚撒手西去,尸骨未寒,您就要抛弃小太子,另立新主。您还有良心吗?"

这个妇人就是晋襄公的遗孀,穆嬴;小孩子则自然是她的儿子夷皋。开始赵盾他们并不在意,可穆嬴天天都来哭闹,而且毫无停止的迹象,赵盾他们就慌了。毕竟这妇人是前第一妇人,孤儿寡母的也怪可怜,天天这样闹,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大家都不好。于是赵盾跟大臣们商量了一下,还是改立夷皋为新主。这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就在这个决定做出之后,那边又传来消息,秦国人在办完秦穆公的丧事后,已经护送公子雍回来接班来了。

怎么办?赵盾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他的强悍风格:打!把公子雍和秦国人打回去。

这样,本来兴高采烈而来的公子雍和秦国护送部队就在晋国的令狐地区(现山西省临猗县),被晋军打了一记闷头棒。实力悬殊之下,秦军大败,晋军大胜。但这场战斗赵盾胜得太不光彩了。本来是请人家护送新主回国,现在却背信弃义袭击他们,因此,从表明上看,是晋军赢了,实际上从长远来看,是他们输了。

秦晋之间毫不容易修复的关系又破裂了。两国陷入长期不断的纷争之中。

(上)在这里: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de5eb272150b037e

何仁勇的最新更新:
  • 春秋第一相:赵盾(上) / 2009-12-16 00:09 / 评论数(5)
  • 要想富,少养干部多养猪(12月07—12月12) / 2009-12-13 23:19 / 评论数(18)
  • 哥本哈根离我们有多遥远? / 2009-12-12 22:02 / 评论数(1)
  • 学习嫖客好榜样 / 2009-12-11 12:12 / 评论数(3)
  •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 2009-12-11 12:12 / 评论数(1)
  • 我评选的中国古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及理由

    Posted: 17 Dec 2009 06:22 AM PST

    作者:杨济余 | 评论(0) | 标签:读书看电影

    1、 孔丘

    2、 庄周

    3、 刘勰

    4、 钟嵘

    5、 司空图

    6、 苏轼

    7、 严羽

    8、 金圣叹

    9、 李渔

    10、王夫之

    1、理由一,孔丘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古典正统文论的主要奠基人、儒家学派领袖,他的哲学、政治、伦理、艺术、教育等多方面成就都占据着几千年中华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理由二,他最早整理经典著述、发展以德为本的艺术教育,阐发了富有入世进取精神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首次从反映论立场重视艺术"兴观群怨"的社会整体功能和"诗言志"的精神教化作用,对文艺与上层建筑尤其是与仁学政治、礼乐纲常的密切关系有深刻见解,其乐山乐水论为中国自然美学的兴盛铺平了道路;理由三,他最突出的文艺贡献是创立了美善结合(尽善尽美)、内容(质)与形式(文)辩证统一(文质彬彬)的批评标准,其仁学核心体系中的和谐美学观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主要特征,他通过编修《诗经》总结了赋比兴三大表现方法与合情合理的思无邪的审美分寸,堪称中国诗学传统的鼻祖。

    2、理由一,庄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他的学说为儒道互补共同构成几千年中华思想文化万变不离其宗的传统奠定了基础;理由二,他以道为中心的文艺观主要特点在于用"天人合一"、"以天合天"论推崇自然美贬低人造美、推崇创造性贬低技巧性、强调精神性反对物质性、强调审美性反对功利性。庄周诗学的神秘主义、相对主义、艺术辩证法、社会批判思想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原创性意义;理由三,他最先深刻论述了言与意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言不尽意"的有限性出发追求"言外之意"的开敞性和无穷性,以"虚静"、"撄宁"的"心斋"保持心理距离,追求无待的"逍遥游"最高精神自由境界,他的"物我两忘"的物化论与西方的"审美移情"学说引发了现代国际比较诗学界的浓厚兴趣,其文论也是才华横溢的最早的美文。

    3、理由一,刘勰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艺理论家、中国文学走向独立自觉时代赫然醒目的界标,他的不朽经典《文心雕龙》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体系完备的文艺理论专著;理由二,《文心雕龙》首次体现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文艺观,扫荡了齐梁浮艳诡奇的形式主义文风,确立了以"感物吟志""神与物游"为核心的儒家文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盛唐气象作了理论准备,全书结构明晰、体大思精,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的开源发流之作,在世界美学文论史上也属凤毛麟角;理由三,他独创的"道心神理"的美学纲领,既有自然美、艺术美思想,又有先进的反映论理念,影响了千年一贯的"文以载道"传统,他首次确立了汉语文艺美学的主要命题和范畴,并启示了中国诗学的关键概念:"意境",他的"奇正华实"理论体现了动态发展的艺术考察辩证法,为后世提供了无限广阔的阐释空间。

    4、理由一,钟嵘是魏晋南北朝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中国第一个专业诗歌理论家,其《诗品》是中国诗话类论著中的开山之作,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被誉为诗学双美;理由二,他开创"品第"方法之先河,冒险将古今122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严厉批评了诗坛流行搬弄典故、晦涩玄奥、矫揉雕琢的不良风气,推崇直观自然之"真美"和创造性物感,其微观分析精辟中肯,他对广义"怨诽"之辞的特殊观照,促进了中国悲感文化的发展,上承"发愤抒情"的屈骚楚辞,下启初唐的诗歌复兴;理由三,他褒扬五言诗贬抑四言诗,以"滋味"取代"玄理"的诗学标准很有见地,他对赋比兴三义的创造性阐释丰富了表现方法,他的"滋味"说与托尔斯泰的"艺术主情"说很有可比性,但要早1300多年,他的点评式、品第式诗论对传统诗学的利弊影响都很明显。

    5、理由一,司空图是出类拔萃的唐代文艺理论家、中国诗歌高峰时代的总结者、道家诗学的主要代表;理由二,他最有价值的创见是内外相通的作品论和审美增删的接受论,其核心理念"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发展了庄周以来言意矛盾的思辨哲学,并实践于诗歌创作和评论,把审美鉴赏看作灵动的高峰体验,丰富了"意境"理论的内涵,他语焉不详的散论成为了当今比较诗学和接受美学的重要课题;理由三,作为第一流的诗歌评论家,他看重"全美为工" 和"醇美"的诗歌整体价值与再创作空间,而不提倡炼字炼句的局部效果,他的24诗品不单是完备的风格论和精彩的鉴赏论,而且提升了山水田园诗派的价值和地位,将中国文学的主要美学特质牵引向阴柔婉约之类型,其"辨味言诗"说区分了审美与认知活动的界限,归正了文学阅读态度。

    6、理由一,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中国古代最博学多能的文艺通才,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同代人中占有四个第一流位置:散文、诗歌、词、文论;理由二,他的文艺理论全面精深,触类旁通,综合了儒道佛三教体系的思想精华,影响千年不衰,他积极推进了诗文革新运动发展,坚决抵制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主张"有意而言""有为而作",提出了意在笔先的"胸有成竹"论,他的社会批判立场、"悲歌为黎元"的创作宗旨光大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文论传统,体现出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理由三,他发展了道家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论,推崇"行云流水"、"法天贵真" 、"外枯而中膏"的艺术境界,消解了平淡与绚烂的对立,认为平淡乃绚烂之极,他著名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完善了"意境"诗学,其诗书画同源一律说建构起汉语诗学的完整审美体系。

    7、理由一,严羽是中国南宋成就最高的文艺理论批评家、禅宗学派的文论代表,其闻名于世的《沧浪诗话》是100多部宋代诗话中最系统、最深刻、毁誉影响都最大的诗学杰作;理由二,他最有价值的诗学贡献是"以禅喻诗"论,把唐宋以来的诗禅类比的方法论发展为诗境与禅境相通的本体论,他的"别材" "别趣" 说批评了以议论才学入诗的宋代学院派诗路偏离了诗性本质,推崇趣味无穷的以意境取胜的唐诗为正宗特质,从而影响了后世汉语诗歌的言路;理由三,他以"取法其上"的"妙悟"、"入神"作为诗歌本色,认为妙不可言、出神入化是诗的极致,强调以佛教参禅的"顿悟"取代儒家理性的"认知", 用直觉论修正了教化论,比司空图的"辨味"说又有进步,把诗学修养提升到精神信仰的高度。严羽的离经叛道文论良莠并存,时常引发争议。

    8、理由一,金圣叹是中国古代小说评论的主要奠基人和最高成就体现者、明末清初杰出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作为专业书评家,他改批的"六才子书"表现出很高鉴赏水准,他将小说点评改批形式体系化并臻于完善,其《西厢记》等戏曲点评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理由二,他的《水浒传》点评是中国古典小说评论的经典,表现出既维护封建纲纪又谴责政治压迫的正统而混杂的观念,他为施耐庵"怨毒著书"辩护,从社会学角度深化了现实主义不平则鸣的创作动机论,具有同情官逼民反的民本思想;理由三,他赞扬小说家观察与体验生活的格物致知以小见大的能力,用佛教"因缘生法"原理分析现实因果关系,通过人物性格典型化的小说价值重心强调个性化比公式化好,整体把握历史规律比就事论事好,通过细节真实的类比分析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重要,动心体验比虚构技巧重要。

    9、理由一,李渔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戏曲理论家、清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和批评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支撑他完成了传统戏曲的历史性总结;理由二,他的名著《闲情偶寄》堪称戏曲理论的扛鼎之作,把点评式的散论提升到体系化的戏剧美学高度,使之与诗文小说理论并驾齐驱,其超越前人的贡献是对戏剧综合性本质特征的洞见,他熟悉戏剧的各种程式和编导演等主要环节,主张文学性与舞台性结合,特有创见的是强调观众的审美主体作用,对戏剧集中性规则的操作(写一人一事)比同时代西方的古典主义三一律更为灵活;理由三,他重视戏剧的社会功能,强调"寓教于乐",深刻揭示了娱乐性源于创作与观赏中暴露癖与窥淫癖的契合,以及有效的心理治疗作用,他提出立主脑、减头绪、结构第一、曲白并重等原则,为编剧学和写作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10、理由一,王夫之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集大成的总结者、清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家和最渊博多产的学术巨匠;理由二,他的跨学科研究建构起庞大的以诗学为中心的哲学美学体系,全面反思了历代文论的得失,他认为诗与"志""意" "史"不同之处在于以意象为本体,这就抓住了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他将意象结构理解为情景交融相生而不是镶嵌拼凑,启发了王国维"景语皆情语"的境界论,他引进佛教的"现量"概念,阐明审美直觉顿悟的诗性,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殊途同归;理由三,其代表中国300多部诗话巅峰的《姜斋诗话》以四情合一的"性情"论更新了孔子的"兴观群怨"教化说,他对意象和意境的整体性、多义性、独创性有罕见的哲学思辨和超人的卓识,总结和提炼出汉语诗学的精华,他引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向近代诗学演变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杨济余的最新更新:
  • 经典影片解读系列之二:《北方的纳努克》 / 2009-12-15 10:31 / 评论数(0)
  • 我评选的世界十大战争电影 / 2009-12-13 23:36 / 评论数(0)
  • 我评选的中国十大历史学家及理由 / 2009-12-09 20:54 / 评论数(2)
  • 经典影片解读系列之一:《一个国家的诞生》 / 2009-12-07 11:37 / 评论数(0)
  • 我评选的世界十大历史传记电影 / 2009-12-04 12:32 / 评论数(1)
  • 《三枪》的三枪

    Posted: 17 Dec 2009 06:20 AM PST

    作者:赵家鹏 | 评论(1) | 标签:三枪拍案惊奇

    《三枪》来的时候,让我们体验了一场硝烟狼籍的黑色幽默,《三枪》还没有走的时候,则是排演了一场子弹纵横的舆论交锋。影与音都全乎了,但我还是夸张了,所谓"子弹纵横",其实也没那么多,三枪而已。

    第一枪是打出的。开枪者是《三枪》的制片人张伟平,作为国内民营电影公司新画面影业的董事长,其秉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原则,在羊城晚报记者的目击下,开出了这迟来许久的一枪。我说的这样不厚道,是因为那个该着倒霉挨枪子的家伙,不是旁人,正是咱长得很厚道的韩三平。

    就像是成龙不叫成龙,而被称为"成龙大哥"一样,咱们韩三平也不叫韩三平,而是被江湖中人尊为"韩三爷"。这样叫是为什么呢?我想,世界名著《哈利波特》能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名字是不能被提起的。大家不敢提起的原因不是因为尊敬,而是因为惧怕。惧怕就像是遮天盖日的乌云,总是不所不在地投影在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笼罩在你的心头。

    如今,韩三爷就是许多电影人心头的这一片乌云。所谓"平生不闻韩三爷,你就别拍电影了",作为国资企业中影集团的大老板,韩三爷在业界可谓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不仅对小苍小蝇,想捏就捏,纵然是对如星爷(看见没,人家也是爷,在海峡那边也是一霸)般的孙悟空们,也是操弄于手掌之中,可以予取予求。想当年,星爷在投拍《长江七号》时,韩三爷曾一个电话过去,谓:"你必须同我合作,不能与别人合作!"由此可见,一爷还比一爷大,而三爷的霸气,那是大大地。

    可我们也知道,能一手遮天,却不一定总能遮住闲言碎语,乃至于实则酝酿已久,却看似如暴雨急至般的抨击——尤其是当这种抨击的声音同样出自于地位也不小的爷的时候。所以,在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虽然能够从张伟平的抨击中看出其私利的考虑,但其中公道的成分还是应该让我们为之鼓舞的。起码他把众所周知却心照不宣的一个事实——中影的垄断——摆到了台面上,那么问题就可以由此生发了。

    该怎么办?

    可能一时半会儿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我始终坚信,问题的解决首先在于问题的普及。这是因为,人心是个奇妙的东西,它就像是传说中那一潭能够涌出金斧头的湖水,当你把问题一枪深入,总能浮出个让你拍案的答案。

    第二枪是挨打的。开枪的是深受大家喜闻乐见的韩寒。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日,韩寒看完《三枪》之后写就了一篇博文,名曰《拍一拍身上的土》。其中,他在很不屑地对电影抨击一通后,捎带手打了个分——1分。评分理由为:对于张艺谋放弃人海战术和片子中某些演员的表演还算不错的鼓励。

    对此,鉴于韩寒的喜闻乐见,咱也就不不知趣地评论人家的评分了。但可悲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样,还是有好事的记者就此事采访张艺谋,谓:您如何看待韩寒所评出的1分。

    不知道张大导心里将韩寒骂成了什么样子,但从表面上看来,张艺谋还是聪明而理智的,他没蹚这趟浑水,反而表示:我不知道他们是以什么理由评这部电影,别人是怎样评价我不会去理会。

    但你能想象,他说这话时候的脸色吗?呵呵。

    好了,闲话不叙,言归正传。我倒是想为《三枪》说两句好话。不为别的,就因为本片恐怕是今年院线上映的最好的国产电影了。虽然在很多人质疑他的混搭,但从电影的基本面上来说,该片还是很有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的。

    第一,就是该片的剪辑很干净,也很清楚。是前天看的电影,由于坐的太靠近大屏幕了,有些眼晕,所以,有些东西看得很草率,也忘记了不少,但大概来看,本片的段落设置上,分出了很清楚的几段,段落内情节很紧凑,而每在一段的开头结尾,充满象征性的天气变幻设置,不仅烘托出了影片的气氛和基调,更让人不由得想起黑泽明来。众所周知,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天气已经不单单是客观自然了,而是一味会说话的元素。

    第二,影片的桥段处理的非常好。记得在影片中段,有很长的一段情节,对话很少,整个画面气氛和观众心理的调动完全是依靠导演的处理以及演员天才的表演。比如,当孙红雷饰演的杀手杀死倪大红饰演的老板后,在处理现场时,他经常出于直觉地将现场物证变一个摆放姿势或是换一个角度。这虽是不经意的细节,但却可谓是生花妙笔,也肯定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试想一下,换一个平庸的导演,能否在处理这一段情节时,依靠如此细节的动作传达出角色的性格并毫不见痕迹地融于整体情节呢?说完了导演,我们说演员。在影片中,众多演员的演出都十分到位——这一点,喜闻乐见的韩寒都肯定了——而小沈阳的演出,则更是出众,可谓一大亮点。比如在他扮演的店小二李四在发现老板被杀,背着老板的尸体前去埋尸,一路跌撞的镜头就让我记忆犹新。虽然对此,韩寒不以为然,他认为"赵本山培养的演员都不大会走路",但请置身于影片情景之中,我们再试问一句:目前国内又有几个演员能跌得比小沈阳好呢?都太会走路了吧。所以,综上所述,我姑且大胆地做一个预言,即:备受争议的《三枪》,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中的有些桥段还是会成为经典的。

    第三,也是我最想说,那就是《三枪》的立意,好!很好!非常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尤其是在许多人都在对它的所谓"媚俗"诟病的时候,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张艺谋的一种野心,那就是摆脱近年来华语电影的叙事情境——劣质、无创意地模仿好莱坞类型电影——甚至是他自己以往的叙事经验。当然,就如同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的野心有余,落到实处却不尽如人意一般,张艺谋的这一次转身也不免有一些蹒跚。他虽然在注重商业的同时,刻意去突破类型电影的俗套叙事,但当这种尝试以混搭的形式出现后,却总有一些让人看不明白,摸不着头脑。这可以从电影院中,面对同一剧情,观众往往是截然相反的观影反应中体现出来。但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应该为张艺谋喝彩的,咱浑不吝地说:这回,丫又引领潮流了。

    最后一枪则是子弹在体内直接自爆的。不仅如此,这一枪还是三枪中伤害力最大的一枪。毕竟,以上两枪,不管怎么说,只是过耳寒风,呼啸虽紧,也不过就疼一阵罢了,对这部影片的完成来说,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影片本身的品质以及观众的观影体验。不幸的是,在这两者之中,我们都发现了一颗上面铭刻着"割裂"两个字的子弹。

    先说影片品质的问题吧。应该说,同优点一样突出的是,影片许多地方的缺陷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张艺谋的局限。最明显的,就是影片整体的影像风格。大家知道,扛机子出身的张艺谋素以影像闻名,在本片中他依旧延续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对色彩锱铢必较。但问题是,会唱歌的不都是他舅,也有二舅。在影片中,张艺谋用大量的丹霞地貌为我们堆叠出了一个诡异的世界,让人感觉很不自在。至于演员们身上穿的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我从头到尾就没明白那是要干什么,和这部片子的整体风格有什么关系,难道是为了穿而穿?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叫风格,张艺谋这是在坚持风格,不然他就不是张艺谋了。对此,我没异议,但我想说,坚持风格会成为大导演,但学会抛弃风格、突破局限,则会成为斯皮尔伯格。其实,斯皮尔伯格也是有他所坚持的风格的,那就是一切为影片服务。

    再来说说观影体验的事情吧。不知是谁说过,一部电影拍出来,其实还没有完成,只有在影院中放出,被观众接收到,才算是完成。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可以说,观众的观影体验其实也是一部完整影片的一部分。而作为一个导演,便不能总是自说自话,忽视观众的体验。这不仅涉及到导演对于影片的整体控制力,更重要的是,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却往往被许多导演忽视的问题,即:是否对观众的尊重。就像上面说的,很多时候,电影不仅是导演的艺术,更是观众的艺术。一部好的影片,必须做到的,应该是对观众的尊重。

    但我们经常看见的却并非这样,很多情况下都是支票横飞、票房横生、烂片横行。在一切向钱看的环境中,许许多多媚俗、缺乏创意、不讲常识、不负责任的电影长时间地占据了院线的席位,将很多真正具有诚意的影片排挤了出去。并且,在目前来看,这样做似乎正是一条成功与赚钱的捷径,不是吗?

    不管是与不是,我只想问一句:你们这些掩耳盗铃的人,真的以为别人都是傻瓜吗?

    赵家鹏的最新更新:
  • Sometimes the right is NOT right / 2009-12-08 10:36 / 评论数(7)
  • 论南科大的必死 / 2009-11-28 23:46 / 评论数(26)
  • 看上去很美的官本位教育 / 2009-11-18 23:11 / 评论数(12)
  • 不是影评——这两天看电影的杂谈(上) / 2009-11-16 11:30 / 评论数(3)
  • 诈骗犯与110,谁比谁的花样多 / 2009-11-03 10:01 / 评论数(41)
  • 有些人

    Posted: 17 Dec 2009 08:39 AM PST

    "有些人即将拥有,有些人一生只能仰望。"

    ——在安徽芜湖出差,街头偶见巨幅房地产广告。

    是应该赞美广告语坦白勇敢地揭去皇帝新衣直击残酷真相,还是应该感叹它对社会分层和收入差异的赤裸裸的强调?

    又或者,是我想得太复杂,人家只是在说,诺,就这几栋楼,要买赶紧,买了的就要拥有了,没买着的您就路过时天天仰望一下高楼吧。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思想国留言板

    Posted: 17 Dec 2009 08:12 AM PST

    根据Silveriver的建议,开设本帖作为公共留言板,大家想写什么便直接在后面留言。

    ——思想国评论(www.21pinglun.com

    17fav 收藏本文

    分享本文

    相关日志

    • 无相关日志

    学英语时间到

    Posted: 17 Dec 2009 09:04 AM PST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Rodham Clinton
    At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December 17, 2009 Copenhagen, Denmark

    Thank you all for coming this morning. I arrived in Copenhagen several hours ago. I've just had a briefing on the state of the negotiations. I'd like to give you a brief report on where we stand and then make an announcement.

    First, let me thank Todd Stern and the terrific team representing the United States at this conference. Actually, they've been representing us eve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over this past year.

    We appointed Todd Stern as our first-ever Special Envoy for Climate Change because we understood that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urgent global challenges of our time, and it demands a global solution. Climate change threatens not only our environment, but our economy and our security – this is an undeniable and unforgiving fact.

    So in addition to the robust actions tha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taken at home — from the historic investment in clean energy included in the Recovery Act to the new efficiency standards for cars, trucks, and appliances — we have pursued an unprecedented effort to engage partners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And we produced real results.

    President Obama launched the Major Economies Forum on Energy and Climate which brought together ke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e also spearheaded an agreement, first among the G20 and then the Asian-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nations, to phase out fossil fuel subsidies.

    And after a year of diplomacy, we have come to Copenhagen ready to take the steps necessary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and operational new agreement that will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long-term,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Our U.S. delegation includes not just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ut six members of his Cabinet.

    We have now reached the critical juncture in these negotiations. I understand that the talks have been difficult. I know that our team, along with many others, are working hard and around the clock to forge a deal. And we will continue doing all that we can do. But the time is at hand for all countries to reach for common ground and take an historic step that we can all be proud of.

    There is a way forward based on a number of core elements: decisive national actions, an operational accord that internationalizes those actions, assistance for nations that are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least prepared to mee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standards of transparency that provide credibility to the entire process. The world community should accept no less.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ready to embrace this path.

    First, we have announced our intention to cut our emissions in the range of 17 percent below 2005 levels in 2020 and ultimately in line with final climate and energy legislation. In light of the President's goals, the expected pathway in pending legislation would extend those cuts to 30 percent by 2025, 42 percent by 2030, and more than 80 percent by 2050.

    Second, we also recognize that an agreement must provide generous financial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he poorest and most vulnerable, to help them reduce emissions and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That's why we joined an effort to mobilize fast-start funding that will ramp up to $10 billion in 2012 to support th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efforts of countries in need.

    And today I'd like to announce that, in the context of a strong accord in which all major economies stand behind meaningful mitigation actions and provide full transparency as to their implementation, the United States is prepared to work with other countries toward a goal of jointly mobilizing $100 billion a year by 2020 to address the climate change nee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e expect this funding will come from a wide variety of sources, public and private,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including alternative sources of finance. This will include a significant focus on forestry and adaptation, particularly, again I repeat, for the poorest and most vulnerable among us.

    So there should be no doubt about the commi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reaching a successful agreement here in Copenhagen and meeting this great global challenge together.

    But ultimately this must be a common effort. We all know there are real challenges that remain in the hours left to these negotiations. And it is no secret that we have lost precious time in these past days. In the time we have left here, it can no longer be about us versus them – this group of nations pitted against that group. We all face the same challenge together.

    I have often quoted a Chinese proverb which says that when you are in a common boat, you have to cross the river peacefully together. Well, we are in a common boat. All of the major economies have an obligation to commit to meaningful mitigation actions and stand behind them in a transparent way. And all of us have an obligation to engage constructively and creatively toward a workable solution. We need to avoid negotiating approaches that undermine rather than advance progress toward our objective.

    I am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consequenc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 from Bangladesh to the Maldives, from the Caribbean to West Africa and the Pacific Islands – if we cannot secure the kind of strong operational accord I've described today. We know what the consequences will be for the farmer in Bangladesh or the herder in Africa or the family being battered by hurricanes in Central America. Without that accord, there won't be the kind of joint global action from all of the major economies we all want to see, and the effec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could be catastrophic. We know what will happen. Rising seas, lost farmland, drought and so much else. Without the accord, the opportunity to mobilize significant resources to assist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will be lost.

    Over the next two days, we will be discussing these issues further. This problem is not going away, even when we leave Copenhagen. But neither is our resolve. We must try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that remain. We must not only seize this moment, but raise our oars together and row in the same direction toward our common destination and desti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ready to do our part. Thank you.

    新华网根据这段讲话,做出了以下解读:《美国附苛刻条件提出捐1000亿美元方案》:

    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17日电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7日说,在所有主要经济体采取有意义的减排行动并保证执行透明的前提下,美国将和其他国家一起到2020年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但希拉里没有说明美国将会出资多少。

    希拉里当天在哥本哈根举行新闻发布会说,这1000亿美元将通过多种途径、以多种方式筹得,包括多边和双边方式,以及其他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等,资金将主要用于帮助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

    但对于美国将会出资多少以及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具体有哪些等问题,希拉里没有正面作答。

    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评价说,这是美国第一次表示发达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期气候资金支持,但其中却没有美国提供多少、如何筹资等具体细节。

    在提供一个空洞数字的同时,希拉里强调,美国的出资承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所有主要经济体所采取的减排行动都必须是透明的。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当前的气候变化谈判过程中,主张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大减排力度并接受国际监督,甚至将此作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的条件,这实际上是逻辑颠倒,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的规定。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发达国家要率先实现总量减排,而发展中国家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且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资源采取的自主行动无需接受国际监督。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尚军 徐力宇)

    [代貼] 土地的憂愁.運動的火焰︰整整一家人上街去

    Posted: 17 Dec 2009 09:29 AM PST

    文︰菜園村支援組參與者 陳秉鳳、譚棨禧
    另題為〈土地的憂愁〉,刊於《明報》.世紀,2009年12月18日

    「重視家庭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念,和睦家庭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我們的社會政策,繼續會以支援家庭、鞏固家庭和促進家庭成員的福祉為核心。」
    ——曾蔭權︰《施政報告 2006-2007》


    今天,高鐵規劃刊憲僅僅一年,六百億公帑撥款行將表決。未知街頭巷尾裡日夕勞役的家庭,會否記得三年前的秋天,曾蔭權這段大刺刺的屁話?

    從元朗石崗菜園村起步的抗爭,星火燎原。鐵路沿線居民,悲憤又活潑的青年抗爭者,沉默工作、準時交出稅金卻遭到政府欺騙、蔑視的巿民,每個無法好好生活的家庭,慢慢點亮一場公民運動的可能。一年下來,它向我們每天重複的秩序不斷發問︰土地與人的關係可以是甚麼?鄉郊生活能如何擾亂、啟發城巿規律?真正堅實的家庭價值如何驅使一整整的家人上街示威?最是關鍵的時刻,讓我們回到菜園村,看看一家最是平凡的抗爭者。


    *六十年代初,謝家搬到這裡。簡潔的深棕色大閘,後面有狗吠聲,幾所外牆已沾染濕氣的平房,然後是晾衣間和種滿作物的小後園,通向微微發臭的河畔。這就是十幾個香港平民的一生,人的家園。(陳淑安攝)

    楔子︰從掙扎存活的力量出發

    幾間平房圍成一圈,謝家像個小小的四合院。五十年前,謝家兩老,為最近門口的小平房,爭取到臨時屋牌。當時那是木屋,三四百呎大小,一家九口住在裡面;旁邊是幾排豬欄。謝婆婆除了湊細路,還養豬,生活改善一點。兒子幫忙餵豬、接生,長大後一步一步把每所豬欄改建成樂聚天倫的房子。平房四方,內外平實,客廳掛著最合宜的家庭照。後來才曉得,帶我們到謝家去的「導賞員」平哥正是謝家女婿,在他身邊亂轉的單車,騎著他的孩子。孩子上烙印著跟父親一模一樣的面孔,這就是家人。

    謝家位於菜園村南。二子光哥在廣華醫院出生不久,謝家便從九龍搬入錦田,最初落戶菜站附近。刮起颱風,家倒了,他們不得不搬。租到原居民一塊地,每年交租,不過最初僅能搭建木屋,一刮風又要到別的村民家寄居。

    家的開始,人的開始

    在許多保衛菜園村的示威當中,我們陸續認識了謝家上上下下十多人。家庭樹的最頂,是謝伯伯和謝婆婆。農曆年初,謝伯伯中了風,此後已沒能好好交談。謝婆婆的心臟也有點毛病,只有在菜站的示威她才能參加,可也不能久聊,但見著我們都會倒茶切橙。原定的通波仔手術最後還是擱置了,訪問的下午謝婆還在醫院休息。

    謝伯謝婆育有四兒三女。現在都各自成家立室。光哥口中的謝伯九歲行路落香港,辛勞一生:裁縫、廚房、地盤、圓玄學院,退休前是保安。光哥小時喜歡聽爸爸講他年輕的事,日本攻港時是如何如何。做地盤的時候謝伯一個人在巿區住,謝婆在石崗照顧孩子,又餵養幾屋豬隻。現在她已因收地問題抱恙,兄弟都不敢跟她多談遷拆的事,反而大家都有默契多在家裡聚會,讓婆婆安心。

    忠哥的家︰年青而熱情

    從謝家門口進去,左面遠端是三子忠哥的房子。忠哥從事傢俱零售,太太蘭姐在涼茶鋪工作,膝下有兩個女孩。他說,長女還是嬰孩的時候,豬欄還在,抱她去看豬就不哭了。廿多年前家裡有了點錢後把地買下,開始建磚砌的平房,幾兄弟先後結婚,家庭慢慢擴張。聚居,是他們自然的選擇。週六日,他們會擺兩圍在幾所屋子間吃飯。生日,一家到元朗飲茶,男人買海鮮,女人買其他餸菜,回來後圍圈搓麻將,女人在廚房研究煮食,孩子玩耍,有時在園子燒烤。我們沒有經驗過的家庭生活,他們拉一張椅過來,就讓我們坐下參與。


    *忠哥一家。唸旅遊的姐姐阿倩(左二)希望能讀上大學,所以較少出來請願;但依舊耐性地細聽我們的討論。週末時大家就是圍著謝婆婆,看這個電視,閒話家常。(陳彥楷攝)

    婷婷是忠哥的幼女。Facebook 照片中她一頭靠在父親肩上,忠哥馬上年輕得猶如兄長。剛過去的夏天,菜園村保留運動在滾燙的街頭日漸熾熱,她的會考則未如理想,現在續於夜校唸書。謝家是導賞團休息的中站,在田野走累了,大家就進謝家休息。婷婷因此接觸了很多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得到支持與啟發。為了菜園村,更為了替爸爸解憂,她也參加村民大會,父女看來如同彼此支持的朋友。下午時婷婷偎在蘭姐身邊接受訪問,晚上我們與忠哥傾談,婷婷放學回來,又熱切加入了。忠哥覺得女兒改變了許多,不再害羞被動,意見有時他也料想不到。

    光哥的家︰憂鬱又勤快

    忠哥房子對面是謝伯二子光哥的房子。「村長珍」擅長煮食,在廚房意氣風發的時候,光哥只能聽令辦事。我們總是暗暗猜想,支持村長珍做關注組工作,背後一定有個「重要的男人」。光哥對於菜園村的著緊,是後來慢慢才感受到的。他土生土長,與很多村民一同長大,唸同一間小學。村口士多婆婆還收起廿年前光哥在工廠造的第一塊鏡。村民大會時他總能聚攏好些不習慣開會的男人在身邊,大家擔心之時,他扛著的除了家庭,還有整條村落的呼吸。門前的啤酒罐已塞滿一個大麻袋,光哥對著我們溫厚親切,飯後獨個憂愁。村長珍到巿區請願的日子,他會照顧三個男孩的飲食與功課;關注組開會到半夜,他在單車上載來村長珍早就煲好的糖水,沉默又甜蜜的,把妻子接回家。


    *光哥總說他是「粗人」,轉數較慢,不能答到「好答案」,令我們不好意思得有點內疚。(陳彥楷攝)

    村長珍就是光哥老婆,親身接觸菜園村的朋友一定對她印象深刻。她是其中一位最早加入菜園村關注組的村民,也是謝家的第一位。她不假雕飾,希望為村做點事情,爽快率直。初見面時她也不大習慣在人多的場合談話,但私下和很多村民都熟絡,有時更會為不懂表達的村民說出心聲。她自謙懂得不多,關注組開會時很少發言,但一直以來導賞團、各大小活動、支援組入村做各種事情,她都主力提供各種小吃飯菜,如同她每天上班以前,都會為家人煮早餐一樣。

    她說年前見到那些保護皇后碼頭的人會不明白,覺得「唔駛咁激」,但時至今日,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她才發現挺身而出是很自然的事。一開始她也害怕未知的將來,但漸漸村民變得團結,她比以前大膽。她白天在車房上班,也是煮食,下午回來既要看望謝伯,也要照顧三個孩子;幼子文耀跳脫,一晚不斷往返書房和電視機前。有時一週有四個導賞團,村長珍說幾句辛苦又做下去。

    家庭價值︰血汗、土地、心血

    忠哥中五畢業,口裡除了不忘小時在石崗機場那邊玩「炸屎」的片斷,還有八十年代的經濟盛景。高鐵規劃的種種問題,交通、發展、人情,一年下來他已善於提出他自己的分析。婷婷也外向,總喜歡探問外面社會的光景,她錯過了的歷史,她好奇的成年。光哥的氣質則有點不同,沉厚謙退,飯後無聲地獨個走到屋外抽煙。長子文傑邊唸夜校邊上班;在這幾天,跟父親一般寡言的文傑也加入了關注組,跟我們在菜站開會,直到午夜。

    連同謝家長子華哥,幾兄弟一手一腳重建了原來的豬欄,築起家園。一起從村口運入沉重的英泥,晚上工餘就搭建房子。每所平房都要花上一兩年時間,前前後後四五所小平房,將近十年光景。平房之間搭檔著屋簷與電線,連起一片空間。由謝伯伯外宿血拼、謝婆婆湊仔養豬,到小學未畢業的華哥、小學畢業便要工作的光哥、中學畢業的忠哥,到今天苦唸夜校的婷婷與文傑;由租地到買地,由木屋到穩固的平房,老人的安穩晚景,孩子的忐忑未來,這是幾代人的心血,也正正是曾蔭權厚顏高論的家庭價值。


    *訪問其間文耀無間斷的在我們身邊跑跳,但不願意做的畫畫功課,仍是要請媽媽幫忙。(陳彥楷攝)

    反高鐵︰整整的家庭上街去

    在回歸後極速冒起,官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的劉兆佳,曾經提出過「功利家庭主義」的論說,把忠於家庭、勤於勞動的香港人淺化為缺乏階級意識、短視和對社會漠不關心的物質主義者形象。文化研究學者羅永生在《誰的城巿》中直斥劉氏詭計︰劉氏口中「這種有進取心的新人類的性格,保留了所有殖民統治所要求,並具有暗地屈從權貴傾向的珍貴傳統特質」——以管理主義實踐殖民工程,把家庭接上保守意象,這不過是一群像劉兆佳的奴才,無恥獻計,企圖以修辭把家庭框定為最基本的管治單位,然後讓自己一登龍門的低檔把戲。然而,回望十年,利東街黃幡飛揚、天星旁的推土機被良善的人徒手推開、六七年蘇守忠在皇后絕食的典故口耳相傳重新出發,菜園村民以土地、食物與人生燃點巿區——人的城巿、人的運動鮮活如此,不正是對劉氏奴民大計的徹底否證嗎?

    華哥、光哥、忠哥,連同謝家女婿平哥與明哥,一家十餘二十口,今天都整整的上街去,並從此加入了改變社會的行列。在這之前,謝家從來沒有「抗爭」經驗與想像。忠哥說,七一汗流浹背,但從來未試過咁爽,把心裡的鬱悶都大聲喊了出來。

    人生豐盛與家庭生活被一場公民運動放上眾人目前——高鐵規劃把謝家各人拉得更近,打破牆壁間距,共同商量家庭的未來;高鐵規劃也把社會上不同困境裡的人連結,異口同聲,數以千計的人以卑微的力量呼喚,希望維護他們原來的生活,以家庭的力量去保衛家庭。

    人,勞動,土地,家園。豈容曾蔭權以屁話消滅?十二月十八日,或今天下午一時半,立法會的石屎大樓,肚滿腸肥、念念不忘豪華聖誕假期的代議士,將會被血肉的人,團結一致的家庭包圍。我們會看見,城巿的民主氣魄,謝家凝聚的力量,將在每個到臨的巿民身上,悠悠展現。

    【获奖】转贴RNW竞赛新闻稿

    Posted: 17 Dec 2009 07:03 AM PST

    2009年12月17日,北京- 由全球五大公共广播传媒之一的荷兰国际广播电台(RNW)主办的国际新闻作品大赛"与全世界分享您的理想",经过了2个月如火如荼的激烈角逐,于日前落下帷幕。来自中国深圳的竞赛者沈晓鸣(白小刺)凭借其摄影作品"驮塑料桶的男人"获得了全球第二名的殊荣。此竞赛共收到来自全球535份参赛作品,14份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获得提名,并由资深记者、编辑、新闻学者等组成国际评委团进行最终的评审。

    沈晓鸣说能参与这个国际性的比赛并入围,对于其个人作为中国的民间观察者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开阔个人的传媒视野和技能。他进一步表示,此"驮塑料桶的男人"浓缩了中国城市化的多种元素,深刻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现状,农民工在城市谋生的无奈和重压,过度使用化工产品造成的环境污染,城市交通设计漠视非机动车的权利等;希望藉由这张照片能够提醒更多人多关心环保。

    荷兰国际广播电台(RNW)也表示此张照片显示出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常常也会引生出社会及环境问题。此作品中的主角为"环保"付出的一份力量,其瘦小的身体、单薄的自行车,却背负着比人还要高的废旧塑料桶,非常触动人心。大会评审表示希望能够藉由此故事强的图片,鼓励更多的中国人关注周遭的环境,增强环保的意识。  

    此外,来自印度孟买的选手Veena Krishna摘得桂冠,她的图文作品"让女孩子们活下去" 讲述在当今印度,仍然有不少身怀六甲的妻子要在恐惧和担忧中度过十月怀胎,就怕生出的不是男丁。看似简单的画面却为我们揭示了另一个世界,RNW总编Rik Rensen说道,这幅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来自秘鲁的Eric Barrantes Garcia获得季军。评委会指出,他的作品涉及了三个话题:贫困问题及其社会影响,贫富差距的悬殊以及对这种易受暴雨冲刷的"建筑"的担忧。

    荷兰国际广播电台(RNW)表示,这次竞赛目的是为提供给全球网友一个交流的国际平台,鼓励众多参赛者注意自身周围发生的事情,把看到,听到,想到的,透过不同媒介,例如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短片等新闻形式分享到荷兰国际广播电台(RNW)的竞赛网站上。

    学英语时间到

    Posted: 17 Dec 2009 09:04 AM PST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Rodham Clinton
    At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December 17, 2009 Copenhagen, Denmark

    Thank you all for coming this morning. I arrived in Copenhagen several hours ago. I've just had a briefing on the state of the negotiations. I'd like to give you a brief report on where we stand and then make an announcement.

    First, let me thank Todd Stern and the terrific team representing the United States at this conference. Actually, they've been representing us eve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over this past year.

    We appointed Todd Stern as our first-ever Special Envoy for Climate Change because we understood that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urgent global challenges of our time, and it demands a global solution. Climate change threatens not only our environment, but our economy and our security – this is an undeniable and unforgiving fact.

    So in addition to the robust actions tha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taken at home — from the historic investment in clean energy included in the Recovery Act to the new efficiency standards for cars, trucks, and appliances — we have pursued an unprecedented effort to engage partners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And we produced real results.

    President Obama launched the Major Economies Forum on Energy and Climate which brought together ke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e also spearheaded an agreement, first among the G20 and then the Asian-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nations, to phase out fossil fuel subsidies.

    And after a year of diplomacy, we have come to Copenhagen ready to take the steps necessary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and operational new agreement that will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long-term,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Our U.S. delegation includes not just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ut six members of his Cabinet.

    We have now reached the critical juncture in these negotiations. I understand that the talks have been difficult. I know that our team, along with many others, are working hard and around the clock to forge a deal. And we will continue doing all that we can do. But the time is at hand for all countries to reach for common ground and take an historic step that we can all be proud of.

    There is a way forward based on a number of core elements: decisive national actions, an operational accord that internationalizes those actions, assistance for nations that are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least prepared to mee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standards of transparency that provide credibility to the entire process. The world community should accept no less.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ready to embrace this path.

    First, we have announced our intention to cut our emissions in the range of 17 percent below 2005 levels in 2020 and ultimately in line with final climate and energy legislation. In light of the President's goals, the expected pathway in pending legislation would extend those cuts to 30 percent by 2025, 42 percent by 2030, and more than 80 percent by 2050.

    Second, we also recognize that an agreement must provide generous financial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he poorest and most vulnerable, to help them reduce emissions and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That's why we joined an effort to mobilize fast-start funding that will ramp up to $10 billion in 2012 to support th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efforts of countries in need.

    And today I'd like to announce that, in the context of a strong accord in which all major economies stand behind meaningful mitigation actions and provide full transparency as to their implementation, the United States is prepared to work with other countries toward a goal of jointly mobilizing $100 billion a year by 2020 to address the climate change nee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e expect this funding will come from a wide variety of sources, public and private,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including alternative sources of finance. This will include a significant focus on forestry and adaptation, particularly, again I repeat, for the poorest and most vulnerable among us.

    So there should be no doubt about the commi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reaching a successful agreement here in Copenhagen and meeting this great global challenge together.

    But ultimately this must be a common effort. We all know there are real challenges that remain in the hours left to these negotiations. And it is no secret that we have lost precious time in these past days. In the time we have left here, it can no longer be about us versus them – this group of nations pitted against that group. We all face the same challenge together.

    I have often quoted a Chinese proverb which says that when you are in a common boat, you have to cross the river peacefully together. Well, we are in a common boat. All of the major economies have an obligation to commit to meaningful mitigation actions and stand behind them in a transparent way. And all of us have an obligation to engage constructively and creatively toward a workable solution. We need to avoid negotiating approaches that undermine rather than advance progress toward our objective.

    I am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consequenc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 from Bangladesh to the Maldives, from the Caribbean to West Africa and the Pacific Islands – if we cannot secure the kind of strong operational accord I've described today. We know what the consequences will be for the farmer in Bangladesh or the herder in Africa or the family being battered by hurricanes in Central America. Without that accord, there won't be the kind of joint global action from all of the major economies we all want to see, and the effec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could be catastrophic. We know what will happen. Rising seas, lost farmland, drought and so much else. Without the accord, the opportunity to mobilize significant resources to assist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will be lost.

    Over the next two days, we will be discussing these issues further. This problem is not going away, even when we leave Copenhagen. But neither is our resolve. We must try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that remain. We must not only seize this moment, but raise our oars together and row in the same direction toward our common destination and desti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ready to do our part. Thank you.

    新华网根据这段讲话,做出了以下解读:《美国附苛刻条件提出捐1000亿美元方案》:

    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17日电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7日说,在所有主要经济体采取有意义的减排行动并保证执行透明的前提下,美国将和其他国家一起到2020年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但希拉里没有说明美国将会出资多少。

    希拉里当天在哥本哈根举行新闻发布会说,这1000亿美元将通过多种途径、以多种方式筹得,包括多边和双边方式,以及其他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等,资金将主要用于帮助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

    但对于美国将会出资多少以及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具体有哪些等问题,希拉里没有正面作答。

    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评价说,这是美国第一次表示发达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期气候资金支持,但其中却没有美国提供多少、如何筹资等具体细节。

    在提供一个空洞数字的同时,希拉里强调,美国的出资承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所有主要经济体所采取的减排行动都必须是透明的。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当前的气候变化谈判过程中,主张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大减排力度并接受国际监督,甚至将此作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的条件,这实际上是逻辑颠倒,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的规定。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发达国家要率先实现总量减排,而发展中国家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且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资源采取的自主行动无需接受国际监督。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尚军 徐力宇)

    中国式治网:不能以简单应对复杂

    Posted: 17 Dec 2009 08:17 AM PST

    http://www.time-weekly.com/2009/1217/0MMDAwMDAwNDk0MA.html

    中国式治网:不能以简单应对复杂

    时代周报评论员  韩洪刚2009-12-17 03:05:30    57

    2009121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停止用户注册".CN"域名

     

     2009年,网络进入"多事之年",从内容彻查,到网站清理再到域名注册限制,中国互联网的治理举措鱼贯而出。日前,BT关停与".cn域名"停止注册成为最受关注的网事,多年来业已成型的网络生活秩序和娱乐方式突遭颠覆。

    在一个国家的动荡与变革期,每一项关键性措施,都可能将塑造未来社会的形貌。在制订与推行之前,我们都应该进行充分而系统的思考:这对中国的演进而言,是福,还是祸?由互联网治理方式引发的争议,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政治生态的一个部分,而如何正视网民的声音,则成为考验政府管理智慧的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下的美剧,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红火的《越狱》;网友们都已想不起,下载了多少个G,我也是偶然翻硬盘,才想起ChinaBT;谁封了你的服务器,谁锁了你的IP,谁把你的资源清洗,谁给你做的寿衣……"

    这一曲BT版的《同桌的你》正在网上迅速流行,成为了当下互联网情绪的真实反映,以"许可证"之名全面封杀BT的正当性引来质疑。

    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常犯的错误是,自以为是在改善问题,往往却是在制造问题,就像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指出的:"我们赖以解决问题的政策,往往就是产生困境的原因。"而中国的互联网治理,很可能正在出现这样一个倾向。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截至200911月底,中国的网民已达到3.6亿。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互联网成就,亦得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赞扬。他在访华时的演说中指出,在这个"互相连接的世界"里,"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技术最多的国家"。

    19879月,北京市一家研究机构对德国学术机构发出了一封写着"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实验性短信。这是中国第一次与世界的网络沟通。1995年,中国电信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由此,中国逐步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互联网会不会促成中国社会的大幅转变?"成为众多关心变革的人士心中的疑问与期盼。

    2007年"人肉搜索"介入公共事务,到2008年年轻人利用互联网参与国家"大事件",以及2009年网络监督概念的风生水起,无一不凸显出中国民众的参与精神,以及利用互联网介入公共事务的强烈愿望。同时,政府亦在因时制宜地调整网络管理的手法,官与民的关系和边界不断调整。20086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网同网友在线交流,则成为中国互联网进程的里程碑事件。此后,官员设立博客蔚然成风,还有官员开通QQ号,接受网友的建言献策。

    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民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发挥着影响公共事务的巨大威力。从公共政策的制订、出台,到官员群体的廉洁度、执法水平等,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行政思维正在经受网络舆论的多方位挑战。

    管制的界限在哪里?

    毋庸讳言,一场信息公开与封堵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止。中国官员对于网络舆论,仍然停留在重视而不善于引导的阶段,常常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即便声势浩大、硕果累累的整治互联网低俗风,也被批评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界限"。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刘峰教授在接受《决策》采访时所言,政府面对网络舆论的冲击和压力之所以很被动,之所以很无奈,其根本原因既在"网上",更在"网下",既在"方法",更在"观念"。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指出:"网络民意并不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上面有很多可资援引的智慧,可资援引的警示和知识。"这一点,新华社记者出身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也具有同样的清醒认识。

    2009年初,云南发生"躲猫猫"(昆明晋宁县看守所在押人员李荞明非正常死亡)事件,伍皓推动成立了"网民调查委员会",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络舆论,要用网络的办法来解决,要真正信任网民,用非常坦诚、开放、开明的心态来对待网络舆论"。

    对于网络舆论,伍皓有一个形象的总结:"一壶烧开的水,如果你还使劲地捂盖子,最后只能是将壶底烧坏,当你一揭开盖子,水汽就出来,正如沸腾的民意,再热也都会慢慢随风消散"。

    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动态性复杂"要求,治理网络不能"把复杂性问题简单化"。聪明的办法只能是复杂的办法。否则,如果用简单但错误的方法解决复杂性问题,那么代价会在以后成几何级数回馈。

    该如何正确看待互联网的勃发和网民自发的共享精神、权益诉求,本报专访了两位对互联网有深入研究的学者。


        
    访谈嘉宾

      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教授

           著《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蔡文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 副研究员

           著《网络:21世纪的权力与挑战》

    "责任型网民"正长成

    时代周报:互联网在中国,引起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如何看待当前的网络环境?

    蔡文之: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在感受所谓的自由和民主时,实际上也不知不觉地被网络或被人利用网络而控制了。当前,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已从自由开放阶段逐步走向急切需要监管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时期,网络环境亟待治理是一个全球共识。

    胡泳:我们现在这个环境,第一是很复杂,第二是变化非常快,是一个动态的环境,第三是多元性,因为有各种表达群体和社会利益等。政府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政府已经很难成为唯一的公共治理者,想做也做不到。政府要同非政府组织、同社区、同民众协同治理,前提是要宽容,要对话,要沟通。所以,我觉得要大力呼吁中国互联网的协同治理。

    时代周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正在中国培养一个传统社会所不存在的公共领域,那是不是为这种协同治理提供了可能?

    蔡文之:网络可以提供一种官僚制度永远无法提供的东西—横向联系。由于网络赋权和网络分权的实现,现在网络空间应该更多地被看作是一个公共领域,孕育着新的权力关系。因此,在正确权力观的指引下,官民双方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新兴媒介的特性,来学习如何做"公仆"和如何做"主人",学会过真正的民主生活,共同营造我们期待的未来。

    胡泳:大的方向上,政府与公众的诉求并没有根本的冲突。网民和政府之间其实是存在着共同利益及共同合作的可能。不能单方面地把网络社会视为一个可以由从上而下、依靠各种政策法规、指令措施来建立的一个社会。你单方面地制定规则,网民的权利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休现,结果是一定会出现暴民型的网民。

    因此,政府需要跟网民一起来共建网络社会。网络公共领域的培育正在催生出一批责任型的网民。近年来,政府本身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比如要落实信息公开,增强政府的透明度,依法行政等等。责任型的网民正是可以帮助和推动这种良性转变的积极力量。

    时代周报:那么,我们在2009年初的"躲猫猫"事件中,似乎看到了一种政府与网民互动的形式。

    胡泳:"网民调查团"的成立,不管过程中有多少争议,这种敢于创新的勇气还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种行动指向的是,网民和政府之间其实是存在着共同利益及共同合作的可能的。而且,网民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大量可以共建却没有去共建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值得鼓励的一种做法。当然,在这一年,我们也可以看到失败的例子,比如"绿坝"事件。尽管是打着保护青少年网民的旗号,这暗含了共建的可能性,但是,决策却从一开始就不听网民的意见,单方面地宣布,并且是用一种行政的力量来推行。即使这个东西出现以后引起这么大的反弹,但是政府却一再丧失跟网民对话的良机,最后变成国际贸易争端,有关部门尴尬地收局。这是一个正确的结果,但中间的冲突对政府和网民之间的信任是极大的破坏。

    蔡文之: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与新的权力关系对应的是伙伴关系。今天,政府正面的积极的动员,以及对多数人的动员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此背景下,政治精英只有学会在"公共领域"中与网民进行平等交流的技巧,才能引导舆论,把握舆论。此外,网民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近年来活跃在网络空间的"新意见阶层"已经在发挥这方面的功能。他们以问题评判聚集人气,以理性智慧引导舆论,是网络"意见领袖"。以他们为代表的网民群体促进了草根民主的孕育和成熟。这种对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力的认同和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形。

    不稳定的根源并不在网络

    时代周报:网络发挥积极作用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可是,又该如何看待"人肉搜索",以及"艾滋女"事件等现象?

    胡泳:现在有些地方通过地方立法来规范超地域的人肉搜索,这些立法的出发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一些人肉搜索已经达到损害他人名誉的地步了。但是,"人肉搜索"在中国近些年来常常变成一种特殊的监督手段。如果不能全面看待,容易将"人肉搜索"妖魔化。

    如果以简单化的解决办法来应对"人肉搜索"这种现象,很容易被网民所敌视。很多人把"人肉搜索"当成网络监督的手段,所以当出台有关法律来控制的时候,网民就会怀疑,是不是有见不得人的东西。当年,朱志刚最早提出用刑法对付人肉搜索,结果自己后来因为贪腐被"双规"了。

    时代周报:网民的力量日益强大,也引发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诉求。他们认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维护稳定提出挑战,如何认识互联网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胡泳:不稳定的根源并不在互联网,而在于地方吏治。维稳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地方政治问题。现在已经形成一种固有的处理这种事情的体系以及伴随这种体系的话语。比如地方官员都很害怕当地访民越级上访。因为中央实行一种重大责任事故负责制,一旦出现公共事故,当地的领导人就可能被撤职。然而任何制度都有其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一旦发生公共事故以后,某些地方政府第一反应就是封锁事故的传播,争取时间和空间来消化和处理。但是我们知道,这种老的做法,可能在前互联网时代奏效,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这种所谓的自己来争取到的时间和空间,可能压根就不存在。因为这种事情可能从一发生就传得到处都是。所以,第一你可能瞒不住,第二你内部也没有办法消化。

    而且,地方政府有时会指责新闻媒体是肇事者。这种思维其实是非常要命的,等于说主次关系完全颠倒了。从现实的操作及从背后的执政理念来讲,有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你是不是要用一种比较拘谨的态度来看稳定,比如说一出事就是影响稳定,没有意识到社会在变。如果管理制度的改革能够跟随上社会改革的速度,这个社会才能够做到稳定,如果跟不上,这个稳定就无从谈起。

    蔡文之: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忽视了网络权力悖论的存在。互联网空间的技术结构和运作模式引起了新的授权过程,然而网络赋权和网络分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是双 重的。它既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动力和机遇,也使民主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有几对悖论应该引起重视:选择权与政治极端主义;话语权与极端个人主义;规避权与政治疏懒。总的来说就是网络赋权和权力滥用的关系问题。

    网络管理可"无为而治"

    时代周报:近来,一些内容性网站被关掉,像BT这样的功能性网站,也因为"许可证"的原因被关。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举措及其后果?

    胡泳:互联网发展当中,政府和网民都有困境。网民的困境就是因权利得不到保障,不能参与规则的制定,就特别容易变成暴民。政府的困境在于,它想有效地治理互联网,但治理方式太全能化了。服务型的政府才能培养责任型的网民。我们不是鼓吹互联网上不能有管制,关键是互联网上的管制应该是"为了服务进行的管制",而不是"为了管制进行的管制"。

    当为了服务进行管制,管制是有限度的。第一,管制的范围是有限的,很多东西网民自己去解决就行;第二,管制应该是严格受法律限制的,要依法行政。现在的管制里边,太多的人治因素了,人治完全压过法治,模糊地带到处都是,这是有问题的。比如,许可证制核心的东西在于,相关规定是不是经过有效的公共参与,这是一个很大的公共政策,如果没有公共参与的话,就容易变成一种单方面的规定,那么这种规定是不是合理就会引起质疑。

    时代周报:那么,网络的治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和怎样的治理方式?

    蔡文之:网络空间是一个无中心化的世界,因此有人想当然地将它和混乱、无序等同起来。实际上互联网以其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帮助建立和强化了网上规范和习俗,增强了网络空间的自律特性。网络空间在共识和自律基础上的有序性不容怀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监管规则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这对我们在现实社会层序化控制下僵化了的管理思路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或启示。现在,我们还看到了这样一种趋势:在国家或国际社会的正式立法难以处理新的复杂的信息空间问题的情况下,这种自律的法制形式肯定还会发展,并向立法提出新的难题和挑战。

    对互联网的监管要以对自律功能的维护为前提。政府的监管不当很有可能激化矛盾,强化对立。在此背景下,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可以借鉴。在这里,"无为而治"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而是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网络自身规律。特别是对新问题、新现象,有时候宽容观望比 仓促行动的效果要好。

    桑斯坦针对政府管理曾说过:"治疗比疾病更糟糕,敏锐的政策制定者应知道一些问题缺乏解决的办法。"这可以作为我们目前对网络管理态度的启示。

    胡泳:中国任何一个网络现象都是复杂现象,不能用简单的办法来对付。首先,如果以简单的办法来对付,网民就会对提出的办法的背后产生联想质疑,会造成网民与你为敌。其次,简单化的解决办法很可能是解决不了问题,反而适得其反,反而可能侵犯言论自由,可能损害监督等。

    所以核心的问题在于,中国互联网一定要官民共建,就是政府和网民一定要共谋利益,共同制定规则。从政府方面来说,需要转变思维,即网民不是作为监管对象而存在的,而更多应当是作为服务对象而存在的。那么多的机构,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就是把网民当监管对象啊?如果相关部门把网民当作30年前小岗村的农民,意识到那种自发的力量,第一包含着新产生的权益要求,这种要求很可能是正当的;第二,这种自发力量具有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能力,那么看互联网的眼光和心态就会完全发生变化了。

    实习生宁莉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经采访嘉宾审阅订正并同意发表

     

    [链接]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

       

    上海

    姓名:平泳佳

    职业:电视媒体

    年龄:27

    我属于比较早介入网络的那批人之一,亲眼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网络奇迹"的诞生,很能够体会推动网络进步的根本动力是"公众的需求"。每个时期出台的所谓"监管",永远是一种短期的外力。如何找准内因,出台长效、可行、以人为本、符合网络发展趋势的网络管理政策将是行政部门的一门长期的"功课"。


        

    广州

    姓名:池清华。

    职业:杂志编辑

    年龄:25

    再看不到各种口味的电视剧和电影,了解不到全球的最流行、最前沿与最艺术的融合。人家那发达的数字技术,创造流行的能力,不学习咋与时俱进啊。


        

    深圳

    姓名:穆威

    职业:船舶计划员

    年龄:23

    网络对我来说提供了和朋友们沟通的渠道,还有大量丰富的信息,能给我的闲暇时间带来快乐,看电影啊什么的。如果没有网络,我想我会觉得很不习惯,会觉得与外界是封闭的,缺少沟通。

     

     

        

    中国潮退

    Posted: 17 Dec 2009 08:02 AM PST

    我忧伤地把自己的MSN签名改成了"中国潮退",这一签名一直保留至今。我认为广东的"解放思想"不是广东一地的事,它是中国大转变的一个象征。"中国潮退"这几个字的组合有点古怪,当时有几个朋友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们:"意思是,中国奇迹结束了。"

    1984BBS大讲堂第六期:与aiweiwei对谈“公民与自由”

    Posted: 17 Dec 2009 07:49 AM PST









    草媒行動--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 招生大行動

    Posted: 17 Dec 2009 08:17 AM PST

    日期: 
    2009-12-17 - 2009-12-19

    草媒行動--
    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
    招生大行動

    公民記者、時事評論員、文化評論員、刊物編輯、公益廣告製作、發展公民訊息傳播網絡

    好多人會話,大眾傳媒,是客觀中立,只要是傳媒出的報導,大家都會基本上信任,更是很多人每日由吃到拉都必備的良伴,也是親朋戚友之間茶餘飯後的話題。然而,有關基層市民的新聞,除了「慘!慘!慘!」和「衰!衰!衰!」之外,還有無其他可能性呢?為何有錢人的爭產、外遇都可以佔好多日頭版,而好多關於基層市民的新聞,就總會在港聞版的後半部一個小小角落呢?

    在這個貧富懸殊居世界首位的國際大都會中,
    你,又會怎樣選擇?

    參與計劃之獨立媒體導師來自:
    草紙(雙月評論報紙)
    影行者(紀錄片及公益廣告)
    香港獨立媒體網

    參與計劃之草根團體: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中港家庭權益會
    婦女貧窮關注會
    基層發展中心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發展服務──《灣角》
    綠慧公社職工有限責任合作社
    四合院--民間組織互助平台
    街坊工友服務處

    協調人:
    自治八樓(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

    草媒學習時間表
    1月24及31(星期日)—草根媒體人培訓營
    兩日日營,內容包括基本錄像操作、新聞寫作、本地及外地獨立媒體運作簡介、主流媒體解讀、媒體基本倫理,以及,與各參與草媒行動的基層團體相睇;

    2-4月—駐團實習
    駐團實習3個月,期間會有一位獨立媒體工作者及一位該機構的工作人員組成導師團隊,帶領學員進行參與式學習。學員須在駐團之先與實習機構協商,有關駐團日子及所需之具體媒體工作內容及份量。

    5月—重點放假月!
    五月,學生交paper及考試月嘛,放假!

    6月-- 第一屆草媒行動畢業禮
    畢業啦,各參與之同學將獲神秘畢業禮物!

    參加辦法:
    1)來函請附真實姓名、電話、地址、電郵及(如是學生)就讀學校及年級
    2)「請用以下的關鍵詞書寫一篇文字,字數和文體不限(即是標語、小說、詩歌、散文等皆可),惟最少要用10個關鍵詞」:
    關鍵詞:
    小販 中港家庭 環保 婦女 菜園村 合作社 高鐵 基建 綜援 舊區 自務組織 住屋 領匯 全民退休保障 生果金 基層 媒體 貧富懸殊 精神健康 灣仔 照顧者 長者 家庭主婦 露天市集 無視電視 新聞封鎖 偏見 抹黑 歧視 河蟹 草泥馬 公屋 曾蔭權 鄭汝樺 林鄭月娥 張建宗 新移民 市區重建局 藍屋 房屋協會 社會福利署 留屋留人 保育 五區總辭 寮屋 豉椒炒魷 民間智慧 低收入 屏風樓 是是但但 社工 組織者 記者 義工 社會運動 社區經濟 人口政策 貧窮 藥物 屯門 露宿者 經濟充權 異化 剝削 權益 爭取 行動 示威 勞工 遊行 弱勢社群 厭惡性設施 最低工資 單程証 雙程証 居港權 $39000分娩收費 唐英年 醫管局 夠啦

    3) 收生人數:20人

    4) 截止報名:15/1/2010 (五)

    5) 學費:$300 (如完成所有培訓及實習工作,則回贈$150)

    報名/查詢:
    電話:81012056   電郵:grassmedia09@gmail.com


    參與草根團體簡介:

    婦女貧窮關注會
    我們由一群基層婦女組成的自務組織,關注新移民,低收入人士及基層婦女貧
    窮的生活處境,爭取基層市民的生活保障,促進建立完善的綜援政策。
    我們的活動以屯門為主,服務對象以綜援人士,新移民及低收入人士。其次進學校講綜援政策,進行公民教育,消除學生對綜援人士的誤解及歧視。
     
    四合院--民間組織互助平台
    本團體志力推動基層自務團體茁壯成長,透過資源共享及合作,強化團體的運作及積極參與公民社會的發展….
    木綿社現為平台的管理團體,現時參與團體包括:婦女貧窮關注會、香港愛心保母協會、群芳陪診職工有限責任合作社,綠慧公社職工有限責任合作社,及一代人公社(青年劇團)。
    我們正努力擴大社區(屯門)內外的團體網絡,促進合作及交流,以改善基層人士的福祉而努力。
     
    基層發展中心
    一直推動基層社群學習自我組織和權益爭取,凝聚基層力量。中心除了倡議「民生三權」外(住屋權、勞動權及福利權),亦關注資本壟斷及私有化問題。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發展服務─—《灣角》
    於2009年12月尾出版《灣角》創刊號,每月以社會新聞、地標/文化及人物專訪為主題,報導非主流媒體所關心的新聞議題,及灣仔重要的歷史和人物,藉以希望讀者對香港及灣仔社區有更立體的了解。

    綠慧公社職工有限責任合作社
    於2002年,由一班屯門區的婦女為了保衛居民的健康,反對興建焚化爐一事而組成了一個環保組織《綠色女流》,2005-2007年申請環保基金成立「綠慧公社」。2008年毅然成立合作社,當家作主,自負盈虧,一同撐起一間推動環保、自主生活及婦女自強的非一般工廠,創建一個基層婦女的環保事業!
    現在的工作:
    1. 生產及銷售環保清潔用品
    2. 推廣教育工作:環保工作坊、講座
    3. 關心社區、保育環境

    中港家庭權益會 (前稱:準來港婦女關注組)
    「中港家庭權益會」由一群準來港人士(持雙程証) 及新來港人士(持單程証) 組成的平台,藉著組織及網絡,將「中港家庭」所關注的議題(港人內地配偶分娩收費、出入境政策、基本生活保障) 透過全方位策略及行動,讓社區及社會注視,以達致公平、公義、包容及互助的境地。同時,亦與民間進步團體結連,推動「中港家庭」權益成為社會議題,在社會政策上作倡議。歡迎各區的「中港家庭」參加。

    街坊工友服務處(簡稱街工)
    提倡每位街坊都是勞工的理念,與基層勞工站在同一陣線,以"為勞工出頭""為貧者出力""為弱勢出聲""為民主奮鬥"為綱領,與基層勞工及弱勢群體共同爭取權益。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是一個由不同的民間團體,包括:綜援人士組織、單親團體、婦女團體、殘疾團體、新來港人士團體以及地區基層組織而成,自1998年正式成立後,一直甚為關注香港綜援政策及基層生活保障,致力反映基層市民的生活需要。
    我們抱著「助人自助帶來希望據理力爭帶來公義」的信念,進行政策倡議、改變社會文化價值等工作,再現基層人士之間的互助關係,爭取基層人士應有的權益,消除大眾對貧窮人士的偏見及烙印,建立更公義、平等的社會。
    我們主要組織不同地區的街坊,共同關心社會保障政策,並透過建制內外的空間,爭取一個更合理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另外,我們亦設有一條綜援諮詢熱線,以同路人的身份為不同社區人士提供熱線及社區講座服務。

    http://grassmedia09.wordpress.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